设计施工能力

2024-10-18

设计施工能力(共12篇)

设计施工能力 篇1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信息超载”症状及其并发的课程教学效率低、学生热情受挫、教师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等系列问题, 提出以“设计能力课程群”的解决方案, 倡导在高校选择性地开展能力课程群的试验性建设, 并建立“设计能力教研室”以更好地推进高校本科教育改革深化进程。

关键词:设计,本科教学,信息传递,能力课程群

一、课程教学中的信息传递规律

有位资深教师曾在课堂上感叹:“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像狗熊掰苞谷一样, 学一门忘一门?”确实, 笔者在广州美术学院原工业设计系和设计学系的教学中也发现, 大一大二学过的内容, 在大三大四需要运用的时候, 很多学生表现得非常生疏。比如说, 大一曾经安排过设计观察课程, 但到了大二下学期的用户研究课程上, 学生面临真实的观察和分析任务时, 普遍显得在该方面无所储备。对此, 授课教师曾本能地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之前课程的教学质量。但当授课教师指导后续的专题设计课程时, 发现曾经教过的学生, 即便在之前课程中表现优异, 仍然需要适当地重温以及进阶性的教导。与此相似, 在历年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 很多教师需要对之前各个课程的内容予以重复指导, 这自然导致了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激增, 当然也随之增进了学生对这些科目知识的巩固、深化。如此现象也许呈现出当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指望一次性地在阶段性课程里把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 并形成稳定的固化, 显然是不现实的。知识信息的传播与内化, 需要一种长期、反复、多频次的递进过程。当前设计院校专业教学普遍采取集中式的课程制, 指的是以专业能力为基准, 将本科阶段总体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模块, 每一个课程被局限在特定时间段内, 将特定能力培养目标完成。然后遵照时间序列, 将不同的课程串联起来, 最终达成总体培养计划。这种工业化的管理模式, 保证了教师上课时间集中, 教学内容明确, 教务管理方便。但课程制有一个理论前提:学生普遍具备充分学习、消化和吸收能力。当教师敬业教学,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时, 即可达成预设任务。退一步说, 即便学生当下还没有取得充分理解, 在后续的自我学习和新课程中, 这些知识能被学生自觉地融会贯通。确实, 这是对理想学生的学习状态的理想描述, 但我们的学生能有多少达到如此理想的程度呢?对学生而言, 不论个人学习能力高低, 本质都是有限度的信息接收体, 单向的、单个课程的教学也许并不足够对学生形成刺激, 需要在多次训练中持续学习才能获得增进。一些学生在学校成绩并不突出, 但是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往往会发生蜕变, 也有因为刺激达到足够强度和频次而激活认知之故。综上所述, 设计和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有相似之处, 其学习呈现出非线性的、持续性、循序性的特征。因为设计不只是某些知识的集合体, 它更是一种复合的智慧和技能, 需要提供潜移默化的涵化环境。僵化孤立地看待设计专业课程, 认为可以像攻城拔寨一般逐一解决设计专业能力的教学问题, 此观念俨然成为高校深化设计教学改革的潜在障碍。在这种模式下, 教学内容的传递过于集中, 缺乏持续性, 无法形成系统性施教策略。而不同课程之间缺乏有效交接, 课程教学目标笼统, 对教学任务缺乏清晰界定的教师难以掌握施教的强度, 为负责便多争取在有限课时内将知识尽量多地灌输, 普遍导致信息量超载。学生在信息超载的情况下, 则多会表现出迷惘甚至厌倦、逃避的不良心理反应, 直接影响其在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念, 针对的就是这个典型的问题。

二、建立“专项设计能力课程群”和“专项设计能力教研室”

笔者曾先后担任用户研究、设计策划、品牌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发现这些课程虽然内容不同, 但无形中存在一种内在联系:用户研究课程不仅传授用户调查的方法, 更需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而只有具备一定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工作方法, 策划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当学生习得了设计策划的知识, 品牌设计课程就更为容易教授了。这些课程之间有递进和承接的关系, 形成某种系统的关联, 恰好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形成持续的培养。若以整体高度把这些课程打包、串联、集中管理, 从大一开始就编排进入本科教学计划, 相信学生会更好地吸收、掌握该方面的知识, 培养其特定能力。这种从孤立课程进化到群体课程的现象, 应该正是当下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课程群”概念。课程群, 不止是几个相关课程的集合, 而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 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这种以信息的持续性传递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 也许有助于解决前文所述的问题。本文提出“设计能力课程群”, 不是从设计专业门类角度进行划分 (如交通工具设计课程群或者交互设计课程群) , 而是从学生必需的设计能力角度进行划分。这里提及的能力, 是一种复数概念, 是从大的方面对能力范围的界定。关于设计能力的定义和界分并无定论, 仍需广大教研工作者进行更多研讨。为清楚地表达笔者的认识, 现粗略划分出若干设计能力课题群以供参考:设计思维能力、设计管理能力、设计构造能力、设计美学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等若干版块。以设计表达能力为例, 其中包括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图形表达、模型表达、演示表达等等能力模块, 这些模块原本作为单独的课程被不同的教师来教导, 授课教师基本上彼此是独立的, 课程之间是分离的。但模块之间的联系不应被生硬割裂:图形表达能力能在短短几周就被掌握吗?不需要后续教学以巩固提升吗?图形表达与模型表达课程之间难道不存在某种内在关联吗?当以上诸问答案都是肯定的时候, 我们是否可以参照“教研室”模式, 将这些有内在关联的课程群落的授课教师划分为某个专项的“设计能力教研室”, 由他们集体协商、优化该方面教学工作的开展, 并与原本存在的“系科”课程结构相协调?

三、教学结构的演化与优化

假如这一设想成立, 设计院校就可能出现一种与传统的系科结构不同的新部门:“专项设计能力教研室”。这是一个非行政性的教研结构, 隶属于不同系科的教师, 根据其主力担任的教学任务, 参加某个或者数个教研室, 与其它相关课程教室, 就该专项能力的系统教学展开持续合作。对传统的系科负责人而言, 有效地组织不同课程, 还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很难对每一个能力版块进行严格控制, 因为这些部门负责人 (院长、系主任、年级负责人或工作室主任) , 往往属于在特定设计领域有一定建树的领军人物, 即便经验丰富全面, 但并未见得精通所有能力版块, 即便群策群力, 也做不到详尽周全。现在设立一个垂直于专业教学单位层级的, 纵向打通各个年级的, 负责特定专门能力培养的教研单位, 由其根据能力内部各模块间的组织关系, 依照循序渐进的规律, 在每个年级的教学计划中安排联系得更为有机和紧密的教学内容, 并负责进行这一系列能力的及时评测、补强。比如, 到了大三大四阶段的教学中, 若发现学生仍然没有具备合格的工程制图能力 (即便这一子模块属于大二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 设计表达能力课程群的老师亦可以在其控制的教学时间内予以补课。这样的组织方式, 以一群专家的集体智慧, 协助专业单位负责人更有效地计划、监控教学, 弥补了领导个人在局部领域的不足, 能让课程体系更为健全。专项设计能力教研室与“系科”教学单位的关系是一种分立合作的关系。二者工作垂直交叉, 相辅相成, 既避免了系科负责人制定教学计划时缺乏细节层面考虑的问题, 也解决了专门能力的系统性持和续性教育的问题, 促成一种稳定、完整而细致的教学骨架形成。将特定能力范畴确定之后, 其内部模块划分及相互间关系更为清晰, 能力模块间不止是根据线性递进关系持续地进行教授, 因其可以重复、并行等灵活策略, 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组织轨道。这一信息传递模式良好地解决了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拥堵超载现象, 能让学生持续地对某类能力进行系统地学习和积累。设计能力课程群和设计能力教研室的设置, 亦让教师专业定位有了新的维度。不仅可以从设计项目中定位自己, 如汽车设计、交互设计等;也可以从能力模块中塑造自己的专业范围, 如致力于设计思维教学的可以选择加入设计管理能力课程教研室, 致力于手绘效果图教学的可以加入设计表达能力教研室, 甚至可以同时参加不同的能力教研室。在此范畴中, 他们将与相关同事一起研究课程之间的结合关系, 让自己的研究更为立体和系统。

以能力划分建立课程群和教研室制度, 在教学层面让教师更明确自身教学的位置和目标, 能持续、有序地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务层面能让管理部门优化人员配置, 强化教务管理。更关键的是, 对学生而言, 能更为轻松、清晰、有序地开展特定能力的培养, 免于信息拥堵和超载所导致的诸多“消化不良并发症”。笔者相信, 能纵向贯穿各年级教学的能力课程群和教研室模式, 也将对高校本科教育改革提供新的创新维度。但显而易见, 这一概念仍属初始阶段, 尚需广大教育管理者、教育专家和教师们进行审慎的论证, 集思广益、小步前进, 才能得到更为稳健的改革举措。

设计施工能力 篇2

一、学生设计创作能力培养模式

景观设计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性极强,对于设计学生天资固然重要,设计创作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高校应结合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

1.开展设计竞赛模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设计竞赛,可与设计院联合举办,扩大竞赛影响力和认可度。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同时还能检验学校教学效果,为社会推举出一批优秀的景观设计人员。如参加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等比赛,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其创新性。

2.开放思想模式

高校教育应该充分释放学生思想,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自由选题,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过分依赖老师,老师也不过分限制学生选题,鼓励学生创新。比如在实践教学中,对某一具体场地进行快速的多方案设计,要求学生一人一作,独立思考,在掌握设计场地的场所原则的基础上,以不同风格、不同手法、多样形式的设计,表达设计概念,表达场所的精神,使学生思想放开,或者以某一主题为例,不受场景、材料、技术等物质条件的限制,采用讨论会的形式,任学生发挥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鼓励深化。

3.专家座谈

以学校的名义邀请国内外景观设计知名专家来学校开展讲座,使学生了解专业的`研究前沿和新的设计理念;或邀请相关设计院的著名设计师开展项目设计交流,开阔学生视野,为提高学生设计创作能力打好思维基础。

4.现场实践

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让学生了解专业设计的应用情况,是学生毕业后能将设计和工程实际想结合,了解社会最本专业的能力需求,对以后工作有所了解。

二、结语

精心设计作业 培养创新能力 篇3

作业是一种有价值的能力训练,好的作业不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给学生带来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觉和乐趣。下面谈谈我在设计作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几点作法:

一、构建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1、绘画

绘画是儿童的天性,幼儿园的孩子已经接触过绘画,所以小学生都能结合一些生活经验,用点、线、面表现一些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图形来,这种绘画,不需要学生有多少美术功底,故不必担心学生画不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文字描述,简要地画出内容。这些绘画不仅有利于学生搞清文章的条理,理解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能力。例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这篇文章时,我想对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面对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他们会和小动物一样产生许多奇异、美好的想法。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奇特想法来认识生活、编织生活,每个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对春天的感受也是各不相同,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拿出画笔,画一画自己眼中的春天,题目可以叫“我们眼中的春天”、“春雨的色彩”,或由自己定题目。

2、收集

即收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讨论,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对学生来说,收集本身也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他们必须经过查阅、筛选、整理等步骤,才能找到合适的材料。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例如:我在教学《燕子专列》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如果你是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或是报社记者,想怎样播报这条新闻?”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并写稿,进而播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唱歌

小学低年级孩子爱唱爱跳,新教材许多文章文辞优美,琅琅上口,极富童真童趣。于是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我往往会设计这样的作业:配上你喜欢的曲调,把这首诗唱给你的家长(好朋友)听。如:教学《小帆船》,这首诗韵律整齐,节奏感强,我让学生自己编曲,唱出诗歌的内容,学生一个个成了小音乐家。

4、观察。

如学习《惊蛰》这篇课文后,为了让学生了解惊蛰这一节气到来时自然界的物象变化,体会春天到来时的明媚氛围和小动物们的欢快情绪,我布置学生课后到郊外的田野中去观察春天的动物活动和植物的变化,这样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春天带给自己的感受。再如:让学生写状物文章时,要求学生预先认真观察动植物的特点,以做到有话可写;让学生写参观记时,先领着学生参观该处,做到亲眼目睹,从而写出真情实感。

5、调查访问。

节假日建议学生外出旅游、和同学去做一些社会调查,写好“生活花絮”。如围绕“我们的环境”这一主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采集活动,写出调查报告,为生态环境作出努力;学生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上街开展“找寻身边的错别字”活动;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说新闻……

6、课外阅读。

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在学完《美的回答》、《尖尖的草帽》等文后,为了深化“珍爱生命,崇尚自然,人与环境的容融和谐”这一文化主题,我让学生课后阅读了《童年书架》里的相关文章,学生读得饶有兴致。

7、表演剧本。

在学完了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后,可让学生排演成课本剧。如学了《小壁虎借尾巴》后,让学生试着把这个剧本演一演,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丰富多变的作业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学习语文的愿望更浓了。

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它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由此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

二、启迪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情景。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续编、改编故事,不失为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一种好方法。在儿童的世界中,故事和图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有的教育专家都认为故事对儿童创造力的启发非常有帮助,例如:学习《窗外的红气球》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排除戈里亚的寂寞?看谁的办法和别人的不一样。结果有的学生说:!、可以打电话;2、可以发电子邮件 ;无论可行与否,这些办法是孩子们通过思考、想象得出来的,思考、想象的过程恰恰是学生创造思维形成的过程。再如:讲完故事《乌鸦喝水》,《狼和小羊》让学生根据故事主要角色改编《乌鸦喝水》,《狼和小羊》等等。实践证明这项作业学生们非常喜欢,编出的故事新颖活泼,具有很强的独创性。

三、发挥想象力

想象是人們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为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美的诗歌,有趣的故事都可以作为学生仿写、续写创编的原始材料,学生仿照课文创编丰富的想象力是我们史料未及的。如学了《风》这一课后,有的孩子写道:“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国旗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跳舞了。”教师给学生自由想象的机会,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飞翔。

机械原理设计能力探索 篇4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它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和概念设计的能力[1]。传统的机械原理教学体系以机构分析为主, 但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的明显加快, 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设计开发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继续沿用传统的机械原理教学体系, 已经难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 机械原理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对梧州学院机械类专业机械原理课程教学进行了教改, 取得了一定经验。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对运动副中的摩擦和机械效率, 因在工程力学中已涉及, 不再重复。

重点放在对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一些常用机构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上。例如凸轮机构设计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何选择基圆半径、滚子半径、如何正确确定从动件的偏置方向、出现运动失真时应采取什么措施等一系列设计性的问题要做重点讲授。而对力的分析和机械的平衡中所用的基本理论在工程力学都已学过, 重点介绍如何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应用实例, 启发学生思考, 以提高其学习兴趣。

目前所使用的教材由于篇幅所限, 除了齿轮以外, 都没有介绍材料及其加工的方法本人及时介绍给学生, 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以凸轮机构为例。在选配凸轮副材料时, 应从实际工作条件出发, 参照以下原则处理[2]:1) 、接触应力高、相对滚动严重的场合, 主要失效形式是点蚀, 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接触强度, 一般可选用淬硬钢和淬硬工具钢的组合。2) 、相对滑动严重的场合, 主要失效形式是擦伤, 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抗磨损能力, 一般可采用铸钢和淬硬钢的组合。3) 、工作负荷低和平稳性要求较高的场合, 可采用青铜或合成树脂与淬硬钢的组合。这种组合材料具有较强的减振降噪和抗磨损能力。

1.3 对机构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及学科发展的前沿的内容及时介绍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机构设计的方法有三大类。1) 、图解法:运用某些几何关系式或已知条件等, 通过几何作图求得结果, 所需尺寸可直接从图上量取。其优点是可以将分析或设计结果清晰地表现在图样上, 直观形象, 便于检查结果正确与否。其缺点是作图繁琐, 精度不高, 不适用要求比较高或较复杂的问题。2) 、解析法:以机构参数来表达各构件间的函数关系, 建立机构的位置方程或机构的封闭环路方程, 建立求解未知量的解析式, 并借助计算机迅速获得计算结果。这种方法计算精度较高, 能解决复杂的问题。3) 、实验法:通过搭建模型、计算机动态演示与仿真、CAD/CAM等, 使设计的机械产品、机构、零件得以实现, 不仅验证设计的效果, 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机械原理课程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些方法。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校将培养学生基本设计能力和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能力作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宗旨。随着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必须进行改革。首先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不应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例如在齿轮机构及其设计一章, 我重点讲直齿轮, 加强变位齿轮传动的应用与设计。在轮系及其设计一章, 我重点讲轮系的判断和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反转法”的实质是机构倒置原理, 它在轮系、凸轮机构、平面四杆机构等章中均有应用, 我在学生第一次碰到这个概念时, 就将这个原理讲透彻, 以后在应用“反转法”时又适当重复, 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方法的理解应用。随着机械原理课程改革的深入, 教学手段也必须进行改革, 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 使机械原理多媒体教学成为现实。目前, 我校配备有多媒体教学仪器设备, 本人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边讲授边演示, 学生就能直接、直观地接受所学知识, 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快理解所学内容。通过制作电子教案, 采用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设计方法等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提高了教学质量。

3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

机械原理课程在教学上都有实践环节它就是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利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具体实践进行锻炼的场所, 也为学生提供了初次学习、熟练运用尽可能多的工具书并结合自己的课程设计题目进行训练的机会, 因此课程设计既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改关注的问题。机械原理课程中机械运动总体方案设计是整个机构设计中最重要的阶段。方案设计是否合理, 对机械的使用性能有密切关系。如何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从功能分解、机构组合、方案评价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改革和尝试。

3.1 从运动方案构思入手, 培养学生创新

思维能力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 典型机械的分析与学生独立创新机械的设计, 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不能缺少的。我们结合现有实际条件, 交给学生的课程设计内容是先进行典型的机械分析, 然后进行创新机械设计。我们选择半自动钻床作为课程设计题目。

3.1.1 设计题目:

设计加工如图1所示工件的半自动钻床。进刀机构负责动力头的升降, 送料机构将被加工工件推入加工位置, 并由定位机构使被加工工件可靠固定。

(1) 总功能要求:在工件上钻孔, 间断输送待钻孔的圆盘状工件至指定位置, 夹紧钻孔后将工件推走。[3] (2) 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分解:该系统由电机驱动, 通过带传动将运动传给控制各分功能的传动轴, 与传动轴相连的各机构控制送料、定位、夹紧和进刀等工艺动作, 最后由动力头控制的钻头完成钻孔。�

3.1.2 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

(1) 被钻工件的外形如上图所示, 要求加工生产率为2件/分钟。机床的外形尺寸:长×宽×高为1000×600×800mm。 (2) 各工艺动作的位移距离为:送料:35mm, 定位:25mm, 钻头快速趋近:15mm, 钻头切削工作行程:18mm。

3.1.3 设计任务:

(1) 半自动钻床至少包括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在内的三种机构。 (2) 设计传动系统并确定其传动比分配。 (3) 图纸上画出半自动钻床的机构运动方案简图和运动循环图。 (4) 凸轮机构的设计计算。按各凸轮机构的工作要求, 自选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确定基圆半径, 校核最大压力角与最小曲率半径。对盘状凸轮要用解析法计算出理论廓线、实际廓线值, 画出从动件规律线图及凸轮轮廓线图。 (5) 设计计算其它机构。 (6)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4.设计指导: (1) 首先把系统功能分解, 按工艺动作可分解为四个功能机构: (1) 送料功能机构 (2) 定位功能机构 (3) 夹紧功能机构 (4) 进刀功能机构 (2) .各机构的执行构件和运动形式: (1) 送料功能机构的执行构件是曲柄滑块机构, 作横向连续往复直线移动。 (2) 定位功能机构的执行构件是连接定位销的推杆, 作间歇往复直线移动。 (3) 夹紧功能机构的执行构件是连接V形块的推杆, 作间歇往复直线移动。 (4) 进刀功能机构的执行构件是安装钻头的动力头, 作上下间歇往复移动. (2) .然后根据执行构件的运动形式选择机构: (1) 送料推杆的往复移动:可选曲柄滑块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组合机构。 (2) 定位销的间歇往复移动:可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组合机构。 (3) 夹紧V形块的间歇往复移动:可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组合机构。 (4) 动力头的间歇往复移动:可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组合机构。 (3) 最后根据工作要求画出运动循环图, 它是描述各执行机构之间有序的, 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配合的运动关系的示意图。绘制机器运动循环图时应尽量使执行机构的动作重合, 以便缩短机器的工作循环周期, 提高生产效率。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方案, 最后经过归纳得出四种方案。方案一:送料机构采用圆柱凸轮, 夹紧和定位通过两个凸轮实现, 钻头上下移动通过凸轮转动和弹簧推动推杆实现。定位机构和夹紧机构采用双联盘形凸轮机构, 其一是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 移动从动件控制定位挡块伸缩, 实现定位功能。其二为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 从动件未端与移动V形块相连, V形块控制夹具夹紧和松开, 实现夹紧功能。进刀机构采用盘形凸轮连接连杆机构。方案二:送料机构采用的是曲柄滑块机构。定位机构和夹紧机构与方案一相同。进刀机构采用的是摆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连接扇齿齿轮齿条机构。摆动凸轮推动滚子带动连杆摆动, 再经过齿轮最后带动齿条的上下移动。方案三:送料机构为移动从动杆圆柱凸轮机构、定位机构为移动从动杆圆盘凸轮机构、夹紧机构为摆动从动杆圆盘凸轮机构、进刀机构为齿轮齿条机构。方案四:送料机构为固定移动凸轮移动从动件机构、定位机构为偏置曲柄滑块机构、夹紧机构为滑块往复运动机构、进刀机构为齿轮式往复运动机构。

3.2 通过对方案的评价, 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

如何在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较好的方案, 就要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价, 以选出符合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4]

4 结束语

机械原理课程改革对学生设计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机械类专业机械原理课程的改革, 不仅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还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践性环节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 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创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与探索, 使其不断适应21世纪发展的要求。

摘要:本文以《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为例, 对我校机械类学生的机械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工程素质。实践表明,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对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工程素质,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邹慧君.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杨黎明.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裘建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设计施工能力 篇5

01号

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维护

能力评价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安防行业自律机制建设,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的安防市场环境,引导安防工程企业规范经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安防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从事安防工程设计、施工、系统维护企业的能力评价。

第三条 安防工程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设计、施工、维护能力(以下简称能力)评价是指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以下称中安协)从本行业实际出发,制定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确定其能力等级,并颁发证书的活动。

第四条 企业能力评价以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能力评价体系为目标,遵循坚持统一领导、依据统一评价标准、运作统一评价程序、颁发统一格式能力证书、统一发布评价信息的“五统一原则”。

第五条 企业能力按企业规模、工程业绩、管理水平、诚信表现,设为一级、二级、三级共三个等级。三级为最低级别。

第六条 企业能力评价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中安

规范性文件

01号

第十条 省安协组织一级能力初评,明确审查结论,并批转至中安协企业能力评价管理中心;组织二、三级能力评价,批准颁发二、三级能力证书。

第十一条 中安协企业能力评价管理中心组织一级能力终评,批准颁发一级能力证书;组织其它地区一、二、三级能力评价,批准颁发能力证书。

第三章 能力证书

第十二条 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维护能力证书分正本和副本两种,有效期均为三年。中安协企业能力评价管理中心负责证书设计、印制、分发与管理。

第十三条 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维护能力证书由获证企业自己使用,不得租借或转让。证书可用于宣传(如广告)、展示(如展台、展室)、投标等。

第十四条 企业遗失证书的,应先办理挂失手续,然后到原发证机构补领新证。

第四章 企业能力年审和复评

第十五条 对获证企业实施年审和复评,以确认其综合能力持续满足标准要求。能力证书的有效性依年审合格或通过复评予以保持。年审每年一次,复评每三年一次。

规范性文件

01号

(六)有不良信用记录,列入黑名单的;

(七)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

第二十二条 撤销能力证书,经中安协或省安协批准后执行,中安协企业能力评价管理中心备案。

第二十三条 从事企业能力评价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违规违纪的,暂停其岗位工作或撤销其评审员资格。

第二十四条 获证企业在规定时间内未进行年审、复评的,其能力证书自行失效,且一年内不可重新办理能力评价。

第二十五条 各级评价机构采取随机和选择性相结合的方式对申报能力评价的企业进行现场抽检,重点检查企业提交的申报资料和证明材料,或核实与投诉有关的事项。企业应积极配合现场调查,否则中安协有权终止评审,取消企业参评资格或已获能力证书。随机性抽检比例不低于10%。

第二十六条 中安协企业能力评价管理中心对省安协企业能力评价分中心进行常规年审和不定期抽查,以加强对分中心的监督与管理,确保评价质量。发现问题的,能力评价管理中心将下发整改通知,限期纠正。

第二十七条 评价信息公开发布,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章 附则

精心设计活动 提升阅读能力 篇6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21-01

新版译林小学英语增加了Cartoontime环节,这一版块是拓展性趣味阅读版块。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如:动画配音,情景表演,续编故事等活动形式,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面笔者结合五年级下册 Unit 5的Cartoontime部分的教学设计,诠释自己在本课教学中进行“学讲方式”课堂设计的过程。

一、结合故事情境,自主学习生词

结合图1,我开始询问:Look,What is Bobby doing?学生回答He is eating grapes. 引出句型 Bobby grows grapes in his garden. 同时让学生观看插图并找出中Bobby种植的葡萄以及他的花园,目的是为了通过直观教学手段自主学习grows grapes, garden.等生词。 接着出示图2、3、4,我问学生:Bobby is eating the grapes in his garden. Who are in his garden too? 学生很快指出图片中两种小动物,引出pest和ladybird这两个生词的教学,学生在小组内充分研讨后发现,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单词来学习:pest(desk)和ladybird (late, study)可以进行比较学习,小组内试读后,孩子们掌握了生词的读音。通过简单的对话,既让学生通过插图找到了生词又对故事的主人公和故事梗概作了大致的了解。

二、观看卡通,自读赏析

自学故事环节,我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在观看卡通的同时自主解决问题。孩子们在观看卡通的基础上,自主圈画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由于Cartoontime的教学设计不同于Storytime。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从而理解故事,因而这个部分的教学更应该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师生有效交流,体会故事的情感变化过程

为了更好地感受Bobby的情感变化经过,我运用了五年级上册所学习的表示顺序的词first,next,then,finally来叙述故事,以便让孩子们更好地体会故事的发展。

结合图1我与学生作了如下交流: T:How are his grapes? S:They are big and sweets.结合图片中Bobby开心的笑容,我们可以体会到故事的一开始由于所种植的葡萄又大又甜,Bobby的表情和语气是高兴的。从而引导学生读出Bobby高兴的心情。

结合图2我询问学生T: The pests are eating grapes .How about Bobby now?结合图片中Bobby的表情,学生很容易回答S: He is angry. 于是我相机询问学生:Who wants to be the pests?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扮演害虫,并模仿害虫得意的语气。S: We are eating grapes . They are so sweet .班级内的教学气氛立刻得到点燃,同时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Bobby生气的原因。

结合图3我询问学生The pests are eating the grapes in Bobby’s garden. Who can help him?结合插图学生找出答案 S:Ladybirds. 于是我和孩子们展开了以下的对话T: The ladybirds says:… S: We can help you. T: How is Bobby now? S: He happy again. 通过阅读再次感受到了Bobby高兴的心情。

结合图4,孩子们发现害虫虽已离开但是瓢虫接着吃葡萄 我随机提问学生这是Bobby的心情如何:How is Bobby now?由于通过图片的观察和关键语句的阅读,孩子们轻松找出答案S: Angry and confused.再次体会到了Bobbys生气的原因。通过呈现故事图片1、2、3和4,孩子们较好地体会到了Bobby说话的语气和情感变化的过程,first(happy),next(anrry),then(happy),finally(angry)。

四、展示表演、续写故事。

故事虽已学完,但是对于故事续写环节设计又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机会,“Bobby is angry ,But the story isn’t finished.Can you imagine what will happened then?”孩子们在小组中自由讨论并发挥想象,在组内分成四个角色即:Narrator, Bobby, ladybirds, pest表演续写的故事。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喷洒农药,有的说用网遮住等等,(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语言帮助)学生的天分得到充分发挥,课堂融洽的氛围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Cartoon time作为趣味阅读拓展板块,“趣”是每个故事的亮点。从教材角度来说,是基于Story time板块的拓展阅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体现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 “学讲方式”的基本环节即:“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的思路进行设计,有效地践行了“学讲方式”的精髓理念。

(上接第320页)B、P和S的生成速率相等

C、反应容器内P、Q、R、S四者共存

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过渡: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程都有一定的限度,只是不同反应的限度不同。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限度,亦即改变该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因此,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可使反应更好地符合人们预期的结果,这在工农业生产和环保技术等方面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有兴趣的同学可在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中深入学习。

板书:3、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探究四:阅读课文52页,回答课文中的有关问题,归纳:提高煤的燃烧效率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活动】提高煤燃烧效率的方法:

(1)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量转化率):

用煤粉(增加固体的表面积)、空气或氧气适当过量(增加反应物浓度)……

(2)充分利用释放的能量(提高能量利用率)

炉膛采用保温材料、废气用以烧水取暖等等。

设计施工能力 篇7

一、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特点与特色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特点是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密切结合, 以推动其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竞赛的特色是与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建设紧密结合, 竞赛内容既有理论设计, 又有实际制作, 以全面检验和加强参赛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试题的考核一般分为基本功能的实现, 扩展功能的完成、其他功能的补充。这三个部分的要求能够较全面、系统地考查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等。不难看出, 电子技术的试题一方面反映了电子技术的前沿性、应用性、先进性, 同时又促进了高职院校在人才教育质量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二、电子竞赛中暴露出的问题

通过培训和指导历届大赛的情况, 笔者感觉虽然参赛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 但是在培训和比赛的过程中, 暴露了很多共性的问题。

(一)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通过培训发现, 学生对于理论课所讲述的基本概念、名词、定理无从知晓, 对于常用的仪器仪表不会使用, 学生在焊接中焊点随意、走线、布局缺乏合理性和美观性, 对于常用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和判别无法应用于电路中, 只是盲目模仿和练习, 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在实验中验证性实验较多, 机械性和盲目性的训练较多, 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

(二) 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较差。电子竞赛是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几乎涵盖了电类学科所有的基础知识, 对于稍微复杂的电路学生不能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其工作原理, 抓不住电路的重点。对于涉及到多学科的小型系统, 竟无从下手分析, 不能从系统中拆解出重点、难点。反映了学生在学习时只是将学科知识简单堆砌和罗列, 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融会贯通。

(三) 学生缺乏工程意识。电子设计竞赛要求三名同学互相配合, 合理分工, 以团队协作的形式, 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一个设计作品。以往的比赛中发现学生缺乏工程意识和团队协作的态度, 比赛中出现分工不明确、沟通出现问题、任务无法完成等现象, 反映了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方面缺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三、以电子竞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高职教学系统中, 课上教学与实验室实训是相辅相成的, 也是学生掌握知识与实践的重要手段, 具体授课安排顺序没有规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可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基础实验层、应用实验层、综合设计实验层。基础实验层主要以基本电子器件的验证性实验为主, 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突出电路的基本调试技能和基本测量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应用实验主要是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增加应用性实验、简单设计性实验, 学生通过安装、调试, 在实验中调整参数, 使电路性能达到最佳。通过简单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元器件的典型参数、元器件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并掌握快速查阅手册的方法。综合性实验主要由课程设计、模块化教学、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组成。通过学生参加比赛, 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 同时也测试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传统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上存在着内容陈旧、形式呆板、方法单调等问题。为了能够适应21世纪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通过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形式, 对传统授课方式进行了调整, 在授课方面, 积极引导搜集行业先进技术, 新的器件的应用, 教学模式方面, 以项目教学的方法, 引入系统性、综合性的项目, 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

1.在基础实验层上。在器件选取方面, 以二极管、电阻、电容的选取、测试为基础, 注意培养学生熟练使用万用表测量分立元件、使用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测试电路关键点的参数。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制定实验方案, 自行实验。通过学生的应用, 可以看到基础实验的教学目标:分立元件的辨别和测量、仪器仪表的熟练使用, 简单电路的测试和调试, 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2.在应用层面实验上。以通用型运算放大器LM324这个项目为例, 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 设计一个典型的运算放大器, 实现电压放大, 注意运算放大器的调零、以及单电源、双电源供电下运算放大器的性能。应用层面的教学目标:简单电路的设计、调试、改进, 熟练查找手册, 快速找到器件的关键性能贯穿于教学中。

3.综合设计层面上。教学以学生为主, 元器件选型、电路焊接调试、设计报告完成等由学生自主分配人员, 按照学生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水平, 依次完成。同时, 综合设计层面, 鼓励学生完成扩展功能和项目改进, 从传感器的选择、单片机的使用、显示部分的改进等方面全面考查学生的设计和创新能力。

(三) 建立现代开放创新实验室。为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 应成立专门的开放创新实验室。实验室不承担任何教学计划内的教学任务, 可以面向全校学生, 让学生拥有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舞台。实验室的设备应比较先进, 配置应比较齐全。学校应着重对创新实验室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帮助, 例如实验室设备、实验室日常管理人员以及实验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 加强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技能培训的导向。

四、结语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实践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需要各部门全面而系统地考虑和协调, 本文仅从学科竞赛的角度, 总结了竞赛的经验和教训, 如何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才是高职教育者的最终目标。

摘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利手段。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竞赛促进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 激发大学生动脑、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满雪,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实验课改革的启示[EB/OL].2006, 1 (20)

[2]林伦伦, 郑国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设计实践活动提高朗读能力 篇8

一、设计实践活动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是一种智力技能,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伴随着很强的情感因素,只有当学生产生兴趣和需要时,朗读才会卓有成效。

1. 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活动的情景激发兴趣

朗读教学在继承传统教学中某些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营造实践活动的氛围、创设实践活动的情景、提供实践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

例如:教学新教材《春笋》一课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将一片生动的竹林展现在课堂上,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的春笋娃娃使画面活跃起来了,令课堂富有生趣。这时,同学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跟随课件里的春笋娃娃一同表演,学着春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冒出来”。学生边表演边朗读,情绪盎然,随之带来的是对课文的深入探究。有位学生说:“老师,泥土那么厚,石块那么大,春笋怎样才会长出来呢?它有那么大的力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他们了解到了春笋娃娃破土而出的力量巨大,一股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于是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表情朗读的关键词:“冲破、掀翻、冒出来”。接下来,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回响起仿佛春笋沐浴着春雨快乐成长的声音。

2. 充当角色进入活动的情景保持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以充当角色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的情景,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主要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感悟课文语言的精妙。

例如:教学《骄傲的舞蹈家》一课时,教师扮演骄傲的柳树,请学生扮演河公公,给柳树讲道理。学生们反复朗读,教师语调不但没有柔和下来,反而更加骄傲了。一些学生摇着头轻叹:“没办法!”教师适时引导说:“风伯伯有办法。谁愿意扮演?”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学生们一边对扮演柳树的老师说“不给你吹风。”一边紧紧闭上一张张小嘴。此时,老师也停止了摆动的舞姿而一动不动。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加强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主动地、深入地思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 充分鼓励体验成功延续兴趣

在朗读中“读有所获、体验成功,感觉到自己在进步”,这是比任何措施更有效、后劲更足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将鼓励性语言进行到底,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朗读情绪。

现在的学生好胜心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鼓励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每个班级中都有不少语感好、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作用,采用让其他同学向他挑战,或与他“打擂台”方法,来提高全班同学的朗读水平。我在教学过程中,常为班内同学搭建这样的舞台,学生情绪高涨,乐于参加比赛。比赛过程中设立多种奖项,如“正确流利奖”、“口齿清晰奖”、“声情并茂奖”等,让上台的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长处,不断进步。

二、参加实践活动提高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培育学生的语文素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

1. 参加实践摸索朗读方法

“实践出真知”。学生也只有在主动参与到语文实践中来,才能在实践中摸索到朗读的一些方法,才能学习到真正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的一些能力。教师要把握教材,合理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朗读课文。在进行语文实践、思考中积累朗读的方法。

例如:教学《这里真好》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两次活动。首先,导入新课,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用主持人的口吻说:“今天,我们隆重请出一位小客人,大家掌声有请。”同时投影幕布上出现了小熊的影像。多种感官的参与,会使他们很快地进入预设的情境,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为学生摸索朗读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引导学生闭眼想象,领会小熊的憨态可掬和它的寂寞无助。这时请学生读清楚是什么使小熊寂寞?孩子们有的将“孤零零”读得很轻,有的则拉长声音。初读课文时的唱读、顿读早已不复存在,那甜美的声音,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证明了学生在参加闭眼想象活动时,自然地产生了朗读的方法。

2. 联系生活积累朗读经验

经验来源于生活。只有亲身经历生活实践,人的大脑中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使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在读书的同时,联系他们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悟书上文章之内涵,从而积累朗读的经验。

例如:教学《放小鸟》这一课时,教师问:“这样漂亮、可爱的小鸟关在笼子里,它快乐吗?后来这只小鸟的命运怎样了呢?想想自己有没有捉过小鸟?”学生们有的说捉过,有的说没捉过。他们谈得兴致勃勃。一个孩子突然大哭起来,原来,他以前捉过的一只小鸟死了。教师安慰道:“以前你还小,不懂得保护小鸟。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今后不再伤害小鸟,就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这位同学马上又破涕为笑,并决心不再伤害小鸟。由于生活的经历不同,他们感悟到的也不同,朗读时的情感自然也不一样。没捉过鸟的学生读得自信,捉过鸟又放掉的学生读得高兴,捉过鸟而死掉的学生读得有些懊悔。这样,一节联系实际的语文课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谈机械设计能力实验改革 篇9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能力,数字化设计,实验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是上海电机学院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数字化方向) ”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和项目综合训练等教学环节, 各环节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工程意识及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包括机械设计能力在内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 具有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大部分实验为验证性实验, 通过实验验证了课程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还学习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技能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然而, 学生机械设计的系统性思想尚未建立, 面对一种机械设计课题时显得茫然。结合实验区的专业培养计划、学校实验条件和学生的实际, 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为主线, 以数字化设计手段为特色, 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条件建设和实验教学过程组织,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构建两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该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学生进行机械系统的设计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 利用数字化手段也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效率。

1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传统实验教学内容包括: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与分析、范成法加工齿轮和齿轮参数测定、机械动平衡实验、带传动实验、齿轮传动实验和轴系结构分析实验等。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 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 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应该来说, 学生完成实验对于理论课程的知识的验证是重要的。这种实验教学方式, 学生是处在一种被动地位,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效果不够理想。用人单位的意见很明确, 高校“应注意理论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 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完善实验条件, 以机械系统的分析能力为基础, 机械设计能力为主线, 结构方案设计能力为重点, 机械构型为核心重构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培养创新欲望, 掌握用系统性思想分析、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去解决机械产品设计的实际问题。

实验教学改革必须站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需要上来制订方案, 要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就业竞争力负责, 同时, 还要考虑学校的实验条件等。考虑到学生无生产实践经验, 对机器的结构及各种机构如何用于机器, 实现机器功能不是很清楚的实际,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选择一种真实机器作为实验对象, 开展该机器的运动方案及结构分析、主要零件检测、系统安装调试和方案的创新设计等实验项目。

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开设工程型实验项目

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会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针对课程的一个章节或一个知识点开展, 用来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 内容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继续, 缺乏研究性、设计性, 影响学生的实验兴趣, 进而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如:带传动效率测试, 就是完成V带传动输入、输出运动和动力参数的测试, 进而分析出传动的效率和滑动率。学生所完成的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是被动完成的, 这样的实验无法满足学生对机械系统核心知识点的准确把握和应用, 无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为此,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基本要求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实验条件, 在不改变实验学时的条件下, 本着“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设计与工艺相结合”的原则, 重新设计了课程实验教学的内容, 提出了由基础性实验和工程型实验构成的两个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 删减了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与分析、范成法加工齿轮和齿轮参数测定、机械动平衡和齿轮传动实验, 新增了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及结构分析、机械系统的主要零件检测、机械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等四个实验。新增实验均采用真实的机械系统, 包括:冲压机及送料装置、提斗上料装置、冲压及间歇送料装置、转位及输送装置和步进输送机等五种机器。这些机械系统真实再现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机构的生产应用, 学生可以很直观观察到组成完整机械装置的主要机构和运动情况以及机械结构, 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掌握现代机械设计、测试技术和实验研究方法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实验剖析现代典型机械系统功能原理、设计构思及结构实现与对比分析, 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典型机构及传动装置的运动、动力学特性, 建立改善和提高机械性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掌握现代机械参量的测试方法和手段, 掌握测量仪器、工具的使用方法, 零部件的测绘方法及零件尺寸测量方法。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正确的把握和理解机械系统的原理方案构型和结构方案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 提高机械设计能力。同时, 通过实验学生也可以初步掌握了机械创新的技法, 提高创新意识, 培养机械创新能力。

3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自主开展实验

改革目前学生被动完成实验内容的学习局面, 强化学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习兴趣和机械产品的设计能力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 对于课程的基础性实验, 采取学生结合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装置, 预习实验指导书, 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 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需要测得的实验数据等内容, 实验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考核, 合格者有资格参加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前,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简短的总结和对实验应注意的事项提出要求。由学生自主地围绕确定的实验目标, 独立地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与操作, 独立地进行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完成实验报告。对于工程型实验, 指导教师只提出实验的目的和需要完成的实验项目, 让学生根据现有的实验设备和仪器, 让学生自己查阅技术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待指导教师审查批准后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的全过程, 完成机器的结构分析、零件参数测量、装配分析和新机器的构型设计等实验内容的记录、分析和创新设计, 最后提交实验报告。对于实验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教师应及时的予以解决。选用工程实际机器开展实验教学, 把课堂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 促进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这种教学方式,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独立的实验探索提高了学习兴趣, 加深了对机械系统的认识,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是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全程训练, 提高了学生机械设计能力和实验教学效果。

4 重视实验的过程管理和成绩考核, 培养学生的机械素养

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注重突出工程观念培养和工程实践训练的培养, 考核要注重过程的考核。传统的课程实验成绩评价不够严谨, 存在重考勤和实验报告, 轻过程的问题。为此, 在经过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进行了过程量化, 将实验过程划分为实验前的预习、实验的操作和实验后的数据处理等三部分。每一项考核内容都提出百分制的量化评分标准, 分别占30%、40%和30%。对预习考核不及格的同学必须重新认真准备待考核合格后方可实验, 预习考核可以采用试卷、提问和实验前所进行的实验设备预操作等形式。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各教学环节的重视, 实验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同时实验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也得到了加强。尤其是新增的4个工程实验项目, 是以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真实机器为实验对象, 使学生真正地接触工程实际, 综合运用所学的多门课程知识, 进行机器的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及结构分析、主要零件检测、安装调试和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等四方面的实验, 加强了学生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的机械素养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5 加强实验条件建设, 满足开设课程实验要求

实验室是学校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设计时应注意基础性实验与工程型实验的结合, 既需要开展课程主要知识点验证的基础性实验, 还要开设综合运用多个学科或一个学科多个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型实验, 这样, 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环境和实验设备是决定实验能否开出的前提条件。为保证新增设的工程型实验的按时、成功开出, 学校投资20万元完成了实验设备的购置, 实验室完成了实验环境的整治、实验设备的安装, 并购置了相关的测试仪器和工具, 实验指导教师结合实验设备的性能和专业培养目标对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 完成了实验设备的调试和实验教学资料的编写工作。上述各项工作的成功完成, 为以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验教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6 加强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课程实验开设质量

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师队伍。实验指导教师团队素质的高低和稳定与否, 会直接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和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验教学既是实验教师的工作, 也是任课教师的份内职责。学校重视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由是实验教师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 包括1名教授、1名副教授和1名工程师, 并由教授主导的一项教学工作, 因为任课教师对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其应用的把握更为全面。同时, 为提高实验指导教师业务能力和实验指导水平, 承担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围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出研究课题, 进行诸如: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考核改革、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实验项目开发等。通过实验教学研究,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局面, 充分调动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开展实验教学研究, 还要吸收部分学生参加, 这对于锻炼学生, 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及创新能力, 以及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实验改革效果

在实施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 首先要处理好课程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 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同时, 它还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把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地位去对待;第二, 要处理好课程的实验教学与后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以及项目综合训练等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 实验教学是基础, 对于看得见, 能拆装的真实机器, 学生通过实验环节的实践和探索, 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和对机械的认识程度, 有助于后续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实验、课程设计和项目综合训练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会对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促进作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已在实验区的试点班已连续开展了两届, 其中08级的一个班已毕业, 09级的一个班也将在明年毕业。在数字化手段的掌握和应用、申报及承担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数、申报专利数、考取研究生人数、三维设计大赛获奖、毕业设计质量及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等各个方面, 他们较同级同学有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设计施工能力 篇10

关键词:教学设计,任务驱动,信息构建,界面

1“任务驱动”设计理念

任务驱动的设计思想, 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有任务的导向, 能看到结果, 增强操作性。任务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 任务是教师精心挑选出的符合就业单位的工作任务。对于设计型课程来讲, 实践应用是目的, 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2 教学内容组织与任务相结合

2.1 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构建

学习网页设计, 首先学习的是Flash、Dreamweaver和Fireworks。

网页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构建”的过程, 其主要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信息。要做出有创意、美观、现代的网页, 必须有一个设计的过程。

网页设计的基础课程如表1所示。

2.2 基本设计理念的形成

针对学生设计的盲目性和色彩的不足, 安排一些网页设计的基础练习, 分块进行巩固如表2所示。

对每个环节进行仔细讲解, 使学生对网页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重视起来, 构建起设计的基本理念。

3 设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界面是一种由色彩、文字、图像、符号等视觉元素以及多媒体元素构成的, 用来传达特定信息, 以方便人机交流为目的的中间媒体。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每个元素, 其对界面的修饰体现出界面设计的水平。设计网页的目的是传递信息, 这是基础也是目的, 所有的设计都是以表达信息为目标来完成的, 所设计的一切都是客户获取信息和反馈信息的中介。

3.1 任务驱动前的准备

(1) 客户分析

我们必须对客户也就是所设计网页的公司做出分析, 了解其背景、形象、产品和服务形象。以便能设计符合需求的网站, 确定设计的方向。

任务设计:《云南磨床厂》网页设计

要点:分析色彩、网站栏目拓扑图

分析色彩:从客户的机床出发, 再结合工业机械的一般特色, 初步定位蓝调, 可以用黄色做些点缀, 这样才有对比。

网站栏目拓扑图:本文仅针对界面进行讲解, 其他界面以此类推。重点栏目为:关于我们、新闻中心、产品展示、联系我们。如图1所示。

(2) 素材收集

设计方向确定以后, 进行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的收集。而图片信息尽量使用客户提供的, 查找尺寸较大的图片去网上搜索, 图片使用时要进行处理。

3.2 网站界面设计

学生设计网页要多看、多做、多思考。对网页界面所包含的每个元素加强练习, 形成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 以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 设计的结果要靠学生去思考, 以摆脱以往教师的固定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发挥, 有创意有思想地去设计。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设计的基本规范, 图形文字的协调搭配, 调动学生的思维并加强动手能力。

任务设计:《云南磨床厂》首页界面设计

要点:突出主题, 产品为重点展示部分。文字色彩用法要明确客户所需要的特色。设计效果如图2所示。

3.3 网页Fash动画设计

网页动画可分为三种:页面引导动画、页面局部动画和广告动画。

(1) 页面引导动画。在浏览者还没有进入主页之前, 用Flash的形式来表现整个网站的形象。这代表了网站的整体风格和服务理念, 表现需要大气、简洁、动感、色彩明亮, 避免花哨和繁杂。

任务设计:《云南磨床厂》引导动画设计

要求:色彩协调、版式大方、动感灵活, 能表现网站的整体文化内涵和风格。

(2) 页面局部动画。它是对页面的整体美化, 使页面更形象化和生动化。我们提倡的是在页面设计完成后, 针对重点需要表现的部分以动画的形式加强, 而不是没有目的性的随意设计动画, 强调动画的简单、适用, 与页面协调一致。

任务设计:《云南磨床厂》主图效果动画设计

要求:整体大方, 突出产品特色。

(3) 广告是现代网页中的一部分。它既可以加强页面的美观和动感, 又有其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色彩设计要清新、明快, 内容多而不繁。

3.4 网页的Dreamweaver实现

设计好网页以后, 网站的整体样式已经形成,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网页的Dreamweaver实现。如果设计出的网页, 在使用Dreamweaver进行排版时无法实现, 那就说明设计不规范, 常见的排版方式是使用表格, 表格具有很好的规范性, 但也缺少一些灵活性。

3.5 综合网站设计

学生对网页设计每个环节进行练习以后, 就需要有完整网站的实现。以“普洱茶”网站设计为例, 要求操作过程为: (1) 分析普洱茶背景知识和文化涵养; (2) 收集文字和图片素材; (3) Potoshop设计界面 (主页、次页、内容页、更多页) ; (4) 局部Flash动画设计———网页Dreamweaver排版———整体测试。

4 设计结果评价和设计理念的形成性评价

提高网页设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练习和修改的过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与自我评价, 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在这样的反复操作中提高设计思想, 完善设计方法。

对于完成的学生作品, 教师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点评:

(1) 网站色彩与主题的搭配:色彩的应用取决于网页主题, 什么样的主题决定使用什么样的色彩。色彩一般不超过3种, 一个主体色、一个辅助色和一个点睛色。

(2) 网站风格的一致性。一个完整的有水平的网站, 必须有统一的风格, 使浏览者看到一个规范、整洁、有序的网站。

(3) 网站细节修饰:包括文字、图片、图标、背景、板块的修饰等, 一定要强调修饰的重要性。它能够使网站显示出细致、大气的感觉。

“任务驱动”教学设计的思想就是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通过把网站设计过程中所要掌握的知识分块练习, 强化训练, 然后以整个网站作为任务的引导使学生把知识串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培训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创意设计理念, 把握网页设计的主要突破点:色彩、页面版式、细节修饰, 最终能使学生得到设计思想的提高, 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齐建玲.网页制作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2]祝朝映.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03 (10) .

[3]张卉.高校《flash》中元件与实例的教学设计[J].计算机与网络, 2008 (23) .

有效设计问题,发展学生能力 篇11

第一,教师的有效设计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能够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产生强烈追根溯源的愿望。

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思维习惯,它不可能与生俱来,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语文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带领学生掌握语言材料、思想内容和语文基础知识,还要结合文本特点。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指导下、在不断的刺激和强化中进行问题设计机制的培养。这样,阅读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就不仅仅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文本阅读的“路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参与其中,体会到文本阅读的基本过程。

结合职高的语文教学实践来说,阅读过程应从文本问题开始,以问题创设情境带动整个文本阅读,最终以“培养学生自主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形成有针对性的思考能力”为阅读教学的目的。这样,经过两年语文学习之后,职高学生就能具备在文本材料中发现问题和设计问题的策略,并且能在这些知识的指引下进行高效率的阅读学习和成功运用。但当前职高生普遍存在问题意识淡漠的现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消极听课、思维僵化甚至停滞。当然,造成这种现状有学生自身的基础原因,但另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设计问题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等没有掌握,这就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及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要培养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事职教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重视自己对文本问题的设计质量,通过对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整合,有意识地加强引导,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二,有效设问可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是学习能力之一,是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被激发出来并逐步得到提高的。职高的文本阅读教学不再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反复进行问题设计,多次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对他们有着很大的示范与启发作用,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对问题的设计模式也有所了解,对解答此类问题的思路有所认识,从而在新的文本阅读过程中进行模仿提问,在设计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考虑问题的解答过程。

这种影响转化为具体过程可以表现为: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设计的问题把学生引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它首先以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开端,以问题创设情景,以问题激活思维,激发学生探索与研究热情,引发思考,切入课题;然后,把问题作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线,让学生不断围绕问题去发现、思考、探索,以此引导启发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见解,从而完成文本阅读任务;最后,又将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归宿,引发出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设计,让课堂的终结成为思维发展的新的起点。

二、教师有效设计问题应具备的理念条件

教师设计的问题能否对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起到科学有效的引导作用,关键是要转变问题设计的理念。

首先,问题设计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抓住根本。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这也是学生今后产生问题意识的牢固基础。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系统的课程,其认知结构中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与质疑,才能对更深层的内容有探究的渴望。面对职校生,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去重视学生的基础,这也是提高职校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根本”。比如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许多学生连主谓宾都辨认不清,就无从谈起各种倒装语句,甚至会影响对原文的正确理解。

其次,教师设计问题要具备大语文的视角,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在问题设计中让知识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学会从多学科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培养他们广泛而敏锐的挖掘问题的眼光。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占着较大的比例,应经常性地将阅读的问题与他们的广泛活动相结合,让他们体验阅读能力对个体的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设计施工能力 篇12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方法,设计技能

引言

当今世界, 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键要有一批自主创新型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是高职院校教师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现代制造学院开设有工业设计专业和玩具设计专业, 致力于培养日用产品、玩具精品等产品的设计人才, 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将来毕业后就是专门从事各类创新设计工作, 如日用产品、玩具产品、精品/礼品、广告、包装等, 这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 期待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的道路。现有以专业课程为单位的培养模式, 课程之间较为独立, 不太能满足设计类专业运用跨学科知识体系, 综合运用多种技能进行设计工作的要求。所培养的学生的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也比较有限。

1. 现状与问题

通过对工业设计专业 (2003年开办) 和玩具设计专业 (05年开办) 学生几年的教学、培养与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广东省创新设计比赛的经历, 专业教师感觉到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不能独立进行创新设计的情况。有以下主要表现:

1.1 具有创新意识, 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 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 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 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 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1.2 思维敏捷, 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 思维能力, 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思维相当敏捷;然而由于他们的知识面宽度不够, 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 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 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 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 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 没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

1.3 有创新的灵感, 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

缺乏对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其应试能力较国外学生具有很大的优势, 但在动手能力与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方面却远远弱于外国学生。

1.4 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 但缺乏毅力

学生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 见异思迁, 甚至放弃追求。遇到比较艰巨的工作, 或碰到难题时, 往往缺乏克服困难, 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

2. 培养方案的探索

2.1 进行课程改革的尝试

将跨学科、综合性的设计训练引入各门专业课的教学计划, 当前的专业课程过于独立, 彼此之间缺乏联系, 而创新设计技能是多学科、综合性的技能, 如要运用到工业产品造型、人机工程学﹑机械设计基础、设计心理学等, 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各门课程的独立讲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将跨学科、综合性的设计训练引入各门专业课的学习中, 如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该门课程知识在整个设计工作运用能力。比如在产品造型课, 让学生设计一款鼠标, 要求进行外观造型, 工程结构的设计, 材料选择, 目标用户群的分析等综合性训练。

2.2 建立学生自主创新实践基地

将一间实训室开放给学生使用, 学生有实训室的钥匙, 自主管理。可以在课余, 晚间, 周末等时间段, 在实训室进行模型制作, 专题研讨等活动。学生可以根据需要, 列出各类实验工具、耗材的购置清单, 学校负责购买。老师定期指导学生, 为学生制定设计项目, 解决疑难问题, 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等。

2.3 建立课外设计兴趣小组

建立网络QQ群, 学生自由加入, 教师定期在网上发设计资讯, 解答学生疑问。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沟通畅顺的优势, 让学生能在宿舍或家里及时收到老师的设计资讯, 随时提出疑问,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老师的指导。定期举办研讨会, 分享设计心得, 交流设计经验。

2.4 参加设计比赛, 进行课外设计项目训练

通过在实训室完成一些具体的设计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组队参加广东省工业设计大赛, 通过比赛促进学生的设计水平的快速提高。从开始的设计构思、画创意草图到后期的模型制作。学生组成团队, 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整个设计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 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设计技能,

2.5 定期参观设计展会, 产品展会

广州是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各类设计展、产品展非常多, 对学生接触实际的设计工作十分有利。组织08工业设计班的学生参观宜家家具卖场, 组织08玩具设计班的学生参观广州玩具展等等, 通过参加展会, 大大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3. 实践经验共享

3.1 学生自主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改变实训室由学校管理的模式, 在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训室里, 学生能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 自己动手制作产品样板﹑模型, 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技能。实训室里有各类实训工具﹑耗材, 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 另外购置。教师能在实训室内定期为学生提供指导。这些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成长条件。

3.2 学生自主创新实践基地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上课有限的实训课时, 到自己能在课余﹑晚上﹑周末等大量时间都能进行设计﹑创作﹑制作样板, 还能根据需要购买实训器材。这些外部条件的充足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制作模型, 验证自己的想法。

3.3 学生自主创新实践基地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创新技能, 使设计更贴近实践。

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 以前学生的设计还是停留在概念草图﹑图纸﹑电子模型上, 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很多离实用还有很大的距离, 有些根本无实用价值或不可能大规模生产。老师总要不断地给学生解释他们的设计哪里不合理, 哪里怎改进。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来改善。通过在制作实物过程中, 将构思和实际的实用环境﹑制作工艺相结合, 使设计更具实用价值, 更贴近生产实际。

3.4 不断地鼓励和指引在学生能力提高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在尝试这一新的培养方式一段时间后, 学生在尝过新鲜之后开始有懈怠的情况, 特别是设计项目遇到较多难题, 无法突破时, 较多学生来实训室的次数明显减少了, 这时我们采取多鼓励, 给他们讲实践的意义和对以后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降低项目难度, 采取矮台阶+扶一把的培养方法, 帮学生攻克难关, 增强自信心, 在克服困难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自豪感, 来维持前进的动力。

3.5 设计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对提高整体水平的意义

在参加广东省高校工业设计比赛的过程中, 我们将学生分为几个设计小组, 每个小组里有不同专业的学生, 分别利用各自的专业特长优势, 在小组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在同一实训室内, 我们着意营造竞争的氛围, 不同小组之间比设计创意, 模型制作的质量和速度, 这样就形成你追我赶﹑大家力争上游的局面。同时我们又鼓励小组之间互相学习, 资源﹑经验共享, 共同提高。通过这种激励机制, 使参与比赛学生的整体水平快速提高。

4. 初步效果

4.1 学生动手能力明显加强, 设计更贴近实际, 实用性更强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的动手能力大为提高, 对工具﹑材料﹑制作工艺的有一定的掌握, 能独立制作较复杂的模型手板。动手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促进设计水平的提高, 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在设计初期就能自己修正, 少走了弯路, 提高了设计效率;对一些没把握的设计方案, 又能自己动手做实物去验证, 使设计的可操作性更强。

4.2 设计方法更多样化, 更纯熟, 创新设计能力更强

在设计小组里开展头脑风暴法等各类设计方法的尝试, 各种创意﹑各种想法在小组里互相激荡﹑升华, 提炼出更优质﹑更合理的方案来, 加上实验工具﹑材料的充足﹑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 小组的创新设计能力大大加强。

4.3 培养出吃苦耐劳的品质, 抗挫折能力更强

在设计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 制作模型手板的过程也比较漫长而枯燥, 经过教师的鼓励和引导, 互相竞争的激励, 几轮设计项目的洗礼, 学生慢慢培养出吃苦耐劳的品质, 遇到困难不会轻言放弃。

结语

在一段时间的努力后, 培养方式改革初步显现出一定的效果, 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 自理自励能力的增强, 一批设计成果也展现出来, 希望接下来的改革与尝试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高职院校的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谢大康.产品设计思维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陶文中.学科教学中创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文化服务体系下一篇:艺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