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2024-10-08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精选11篇)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篇1

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高速发展,在国际社会上地位的日益凸显,在国际的交往当中也有了更高的话语权,令国外的许多国家所向往。近几十年间,特别是在我国在国际奥运会上,运动员取得的优异成绩,吸引了国外的留学生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学习祖国的璀璨文化知识和涵养品德。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教育更是受到了留学生们的青睐。

中国传统的体育是指中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传承发展下来,益于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体育锻炼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个时期、不同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文化传统知识。传统的体育文化教育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蕴含着古代文人义士的思想精华,更值得人们去学习和领会。

一、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目的

在我国的教学课程当中,留学生的课程教育是国家教学课程当中的重要一部分,是传播国家的文化传统、人文素养、扩大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尽快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上扩大认知和认同。因此,在大力倡导留学教育发展的时代,对留学生进行体育传统教育也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1.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

我国具有5000年的传承文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包含着人生的哲理。例如太极拳,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健身运动。易于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但是,太极拳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刚柔相济,相互融合。从其动作的要领、姿势和展示的形态以及其打法和发挥的威力,都是值得去学习和反思。更值得留学生去认真的思考和体会。从中能够体会到我国体育的传统文化内涵,逐步建立起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好的将国家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其都认同中国。令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更好的发扬出去,传播出去。

2. 提升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地位。

留学生教育是项国际化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民族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知识层面和生活方式的融合教育。留学生在各高校的学习过程当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当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的本质习惯,能够增进对当地国家的认同感和接受其传统的文化内涵,从而将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一个将国家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机遇,让世界了解和认同中国。当今,是大力倡导和发展留学的时代,是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时代,我国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旋律,奏响时代的凯歌,利用这一机遇扩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3. 推动国际化教学发展的步伐。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国际化的发展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留学生教育将是推动时代融合重要桥梁。留学生既能够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又能够了解国外的传统文化知识,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融合。这也将是我国进入国际化轨道的重要纽带,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关键要素。留学生教育也是提高我国教育水准,适应国际化潮流的方向,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办学水平和提高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意义

21世纪以来,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融合发展,高校的教育也呈现出融合之势,留学生的队伍不断壮大,对留学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提升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声誉。

我国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在历史中不断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特色的体育精神,例如中国的功夫,在国际上也占据着一席之地,深受外国友人的推崇。但是,他们都是在膜拜功夫的暴力,对暴力的崇拜或是种可以宣泄的工具,不能够理解其内涵。因此,要通过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转变对中国体育文化的误解,转变思维,充分诠释中国传统体育的内涵,树立体育大国形象,提升国家的体育文化声誉。

2. 便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

随着留学生群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已成为社会上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是国家文化交流、传承的重要媒介。例如中国的武术这类项目,学校要对留学生专门开设武术课程,提升他们对武术的内在认可。将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到世界,在各地得以推广,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国家地位的提升。

3. 促进对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讲究身心和谐统一的关系。对留学生的教育要从本质上进行教育,让其深受文化的熏陶,思想随着学习发生转变,摒弃本国的思维束缚,对国家传统的体育文化形成认同感。

结语

预测未来几十年内来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只增不减,留学生队伍必将随之不断地壮大,对留学生进行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的方法,对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提升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地位、推动国际化教学发展的步伐的重要举措,也是对留学生教育的目的。

摘要:留学生是高校教学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传统的体育文化教育,将助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让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上快速的推广,获得国际上的认可,提升国家的声誉和国际地位。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留学生,高校

参考文献

[1]汪军.论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体育社会科学,2014年9月.

[2]石鸿儒.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04期.

[3]饶平.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数据库,2015.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篇2

1、道德教育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孩子们的素养。

2、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人讲涵詠,讲六艺之学,讲礼、乐、射、御、书、数,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讲人的品味,人的意境。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要读书,要静坐,要修养自己。要养气,养心,养性、养情,养才。靠什么养?在古代是靠人文的“六艺”之学之教,靠四书五经。

3、智力教育

儿童背一点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等,背一点《论语》《孟子》《老子》,背一点古代诗词等,很有好处。适当背诵一点古代经典,对开发智力很有好处。这不仅对孩子们学人文有好处,而且对孩子们学科学有好处,对孩子们将来做人、立身行世都有好处。

4、国民教育

国语、国文、国学的教育是国本,不可动摇。中国的教育,一定要以母语与本土文化为主导和主要内容。中国之为中国,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一定有自己内在性的东西,有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常道。这是不可动摇的。

男女之爱的目的和意义 篇3

有时候,我和红外出上班或办事,晚上回家,啾啾看见我们,笑得那样欢。分别了一整天,别后重逢,她真正是惊喜,是由衷的喜悦。你会感到,在这一整天里,她不知怎样想念你呢。

那些日子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啾啾看我的神情。她眼中的会心的笑,如朵朵鲜花盛开在我的草地上,把我的心装饰成了一座春天的花园。

让我回到第八个月啾啾喊我爸爸的那一天。那是一个下午,她仰躺在大床上,看着我,下嘴唇略朝里收,试图发声。我和红听得真切,她在发出几声pa的清辅音之后,響亮地喊出了“爸爸”。她始终看着我,越喊越清晰,越喊越响亮,越喊越连贯,“爸爸爸爸”地喊个不停。我抱起她,她依然喊了又喊,并且拿眼睛看我,完完全全是有意识的。有时候,“爸爸”的前面带着ha的音,听起来像是喊“好爸爸”。她喊了总有一二十声吧,真是“喊”出来的,一连串响亮的爆发。

我的激动和感动无可形容,我哭了。

红说,自从喊了爸爸后,啾啾与我更亲了。我说,也许吧,有了一种新的沟通。红说,她不嫉妒,她为父亲与女儿之间的情意而感动。

一个孩子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唤做爸爸和妈妈,这呼唤出的第一声,在我看来,其神圣性丝毫不亚于教堂里的婚礼。

一个男人使一个女人受孕,似乎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可是,仔细想想,这个孕育出来的小生命,是多么漫长而复杂的因果关系的一个产物,它的基因中交织着多少不可思议的巧遇,包含了多少神秘的因缘。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上帝在掷骰子罢了。不错,但是,每掷一次骰子,都是排除了其余无数可能性而只确认了一种可能性,亘古岁月中一次次的排除和确认,岂不使得这最终的确认更具有了一种命定的性质?在大自然的生命谱系档案中,这一对父母与这一个孩子的缘分似乎早已注定了,时候一到,这一页就会翻开。

让我换一种方式来说:一个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是一个灵魂的投胎。在基督教的天国里,或者在佛教的六道中,有无数的灵魂在飞翔或轮回,偏偏这一个灵魂来投胎了。这一个灵魂原可以借无数对男女的生育行为投胎,偏偏选中了你们这一对。父母和孩子的联系,在生物的意义上是血缘,在宗教的意义上是灵魂的约会。在超越时空的那个世界里,这一个男人、这一个女人、这一个孩子原本都是灵魂,无所谓夫妻和亲子,却仿佛一直在相互寻找,相约了来到这个时空的世界,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组成了一个亲密的家,然后又将必不可免地彼此失散。每念及此,我心中充满敬畏、感动和忧伤,备感亲情的珍贵。

啾啾出生后不久,有一天,红对啾啾说:“我怎么会当你妈妈的呀?”又转过脸对我说:“啾啾怎么会选中我当她的妈妈的?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我感谢啾啾。”

我说:“这是你想过的最深刻的哲学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啾啾在4岁时有一个解答。她问妈妈:“妈妈,你小时候不认识爸爸吧?”妈妈说是。她又问:“爸爸也不认识你吧?”妈妈仍说是。她接着编起了故事:“有一天,你见到了爸爸,说:‘哈,你不是啾啾的爸爸吗?’爸爸也说:‘哈,你不是啾啾的妈妈吗?’你们就认识了。”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和意义 篇4

一、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

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人力”。人力资源配置就是要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好包括体力、智力、知识力、创造力和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一定的途径, 创造良好的环境, 使其与物质资源有效结合, 以产生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 如何使人力资源的配置达到优化, 从而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 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的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学的问题。

人力资源的资源性, 是就人体本身所蕴含的各种可开发利用的能力及潜能而言。人的潜能是以人身为直接承载体的, 而人的自主意识又对人的潜能的发挥起着直接控制作用。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 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自主意识能自觉地控制和调动其自身潜能作用的发挥, 为社会经济发展所用, 变成一种社会生产力。人力资源虽然是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 但如果人力资源配置的结果不能使这种能力发挥出来, 则人力资源便是潜在的劳动生产力。如果通过合理的配置, 使人力资源与生产资料有效地结合, 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则此时的人力资源就变成了现实的劳动生产力, 就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

二、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意义

人力资源配置是为了达到更充分地利用人的体力、智力、知识力、创造力和技能, 促使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实现更完美的结合, 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社会保持活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他不但可使社会组织内的人力资源结构趋向合理。而且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使每个人的才智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 调整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

任何组织内部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这些关系往往会对组织的正常运作产生重大影响。任何组织内部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使员工保持饱满工作热情, 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客观上, 由于组织内部的员工, 在性格、工作方式、工作思路以及利益问题上往往因存在各种差异而容易产生不同意见。在人际关系方面, 员工上下之间、相互之间的矛盾和意见也是经常发生的, 所有这些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 有时可以通过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思想交流等方式加以解决, 但有时却是无法解决的。对于那些思想交流解决不了的矛盾, 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人员调解。

一般说来, 在一个组织内部, 员工们的才能、风格、知识之间存在着互补效应, 把能够互补的员工合理地调整在一起, 不仅可以更好地形成有利的群体优势, 提高工作效益, 而且还有利于发展成为融洽的人际关系。因此, 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对于调整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 处理和解决有关矛盾, 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 形成组织内部的竞争机制及其对外的竞争力。

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不仅能增强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而且还能带动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人力资源发展的机制。例如, 人力资源配置的动态调整过程, 是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基础。对于人力资源, 无论是行政配置, 或是市场配置, 都存在着对人的选择问题, 而且这种选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任何组织内部的人员情况随时都会发生变化, 这就促使组织必须对自己的员工进行不断选择和调整。这种新老交替、优胜劣汰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动态过程。社会、经济、科技等外部环境因素在发展, 人类自身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人力资源配置也需要不断变化, 由此必然带来就业和岗位的竞争, 这种竞争正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活力, 它将使组织显得更加朝气蓬勃, 使人力资源的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 知识的传播将加快。一个组织拥有某项技术, 其他组织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并掌握该项技术。因此, 业内人士认为,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单是技术上的竞争, 而是如何使用技术上的竞争。正因为如此, 企业将十分强调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 并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营造自己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 利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和难以模仿性, 使得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三) 产生双向激励作用。

人力资源配置必然要涉及到人员的工作岗位变动、薪金的增减、工作性质或行业的变化等。这些变化都可能转变成为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 即上行激励和下行激励。

1、上行激励。

追求美好是人类的共同天性, 这是促使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的内在动力和基础。一般人都具有追求个人成长进步、干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对于组织来说, 如果不断地把优秀人员适时地配置到更富有挑战性, 能够承担更多责任, 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劳动回报的岗位上, 必定会产生一种榜样的力量, 从而对优秀人才本身, 以及对统一组织内的周围员工都产生强有力的、持久的激励作用。

2、下行激励。

人力资源存在着层次、类别、素质高低等差异, 人力资源配置必须不断进行择优汰劣。在这过程中, 组织内部将对员工随时调整, 辞退技能过低或表现不好的人员, 这无疑会对周围人的工作、学习造成一定的强制性压力, 从而激励有关人员更严格的要求自己, 更注意遵守规章制度, 更积极地去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 避免被组织淘汰。

三、人力资源配置的社会经济因素

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性资源。从一般意义上讲, 人口、人力资源、劳动力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 它们构成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前提。从社会经济活动运动的角度来看, 人类劳动是群体性劳动, 不同的人分别处于不同的劳动集体之中, 从而构成了人力资源社会活动的微观基础。在宏观上, 人力资源的形成、配置、使用要处于社会经济的分工体系之中。因此,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社会化生产的要求, 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过程。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活动意义在于其能够通过一定的劳动而创造出社会财富。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既是人力资源的利用过程, 也是提高人力和物力结合的有效性, 从而更好地形成社会财富的过程。

(一) 社会经济因素对劳动者的影响。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 因此, 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至关重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阶段, 社会上各种职业的收入、社会地位、工作舒适程度差异就大。人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往往难以达到自己认为满意的目标, 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力资源的难度。当社会经济进入充分发展阶段, 各种职业的收入、社会地位、工作舒适程度差距就逐渐缩小, 人们在职业选择时比较容易达到个人满意的目标, 人力资源配置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 社会经济因素对用人单位的影响。

对用人单位而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阶段, 人力资源的层次参差不齐, 素质结构也不尽合理。因此, 在选择员工时, 难以选到理想的人员, 相应地使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的难度加大。当社会经济进入到充分发展阶段, 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使人力资源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 素质结构也越来越趋向合理, 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时容易选到理想的人员, 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摘要:人力资源配置是为了达到更充分地利用人的体力、智力、知识力、创造力和技能, 促使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实现更完美的结合, 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述国.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韩大勇.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篇5

三、课题研究方法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收集国内外科研机构有关的成果与发展动态,把握课题研究的任务,围绕重点,既注重理论研究,又紧抓实践研究;既注重自我纵向研究,又积极横向汲取他校已有的成功经验;既注重科学研究,又重视成果推广,并在推广、运用中发现不足,及时矫正、深化、完善研究成果。(1)实验法:分别在低、中、高段年级用科学方法抽取部分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2)个案研究法:整理典型个案实录,作出分析评点,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3)调查法:问卷、座谈、采访、了解心理健康状况及研究效果;(4)资料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5)观察法:在教学实践中,观察被研究对象的心理有关方面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7)课堂渗透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的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1、网络对农村城镇小学生学习、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农村城镇小学生热衷网络游戏的原因,特别是游戏成瘾的原因;

2、研究农村城镇小学如何利用网络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3、研究符合西部农村城镇小学的网络教育模式,尤其是构建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的联动机制。

4、摘引和创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资源,并科学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将研究第一、二方面的内容,研究的难点将是第二方面内容。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学校将学生心理教育纳入了常规教学管理之中,在听课、评课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作为一项量化指标。全校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自觉地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课题组在学校的支持配合下,基本构建起了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联动育人机制。学校家长委员会是这个育人机制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由学校牵头,成立“社区工作站”这一专门教育机构,联系相关单位、街道、家长代表参与,建立社区学生图书室、学生专用网吧等教育阵地,分享学校课题组建立的心理健康专题网页、学校“绿色网吧”等主要教育资源。经过三年来的大力推动,联动育人机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学校、家庭、社区三者都十分重视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都十分注重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课题组已经形成教师论文集一本共50余篇,学生征文集三本1027篇,课例光盘二张,专题讲座光盘、教育个案光盘各一张。

4、从实验的直接效果看,实验班级的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数明显减少,他们从网络中学习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而同时,他们乐观、积极,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好。

5、课题组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心灵驿站”即二小课题试验网站,网站内容日趋丰富,登录浏览人数超过10000大关。

6、课题组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到荔枝、喜神等农村学校作专题讲座2场,听众2000余人,而且效果良好,反响强烈。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以后的研究方向

1、参研人员虽然做了大量实际工作,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可是,他们的理论素养还不够高,缺少总结提炼,不能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理论。

2、目前的研究仅仅针对本校实验年级,而本地的黑网吧到处都是,网吧老板只顾赚钱,未成年上网极为普遍,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又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正面效果。

3、由于我们属于经济、教育落后地区,硬件设施还跟不上学生的需求,我们学校有6000多名小学生,目前只有3间多媒体教室,200台电脑,还远远跟不上学生的需求。

智慧教育的萌芽、发展和目的 篇6

对智慧教育的解读也至少有两种方式,一种偏重于人的思维方式,即如何辩证的、平衡的、包容的看待身边的人、事、物,并正确处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关系。第二种解读偏重于技术角度,即通过技术方式,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率。本文中的智慧教育是第二种。

远程教育是智慧教育的雏形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合理分配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了一个社会议题。首先,顶级优质教育资源数量稀缺。其次,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地域性,往往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均导致了社会“上升”机会的不平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探索能够有效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的新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老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集中在同一地点,由老师进行讲授,学生学习。这种教育模式的缺点就是无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这段时间里面只有有限的学生接受了教育,如果错过了这节课,没有办法补上。因此提出了远程教育的概念,学生不必去学校学习,而是利用电视广播网、互联网自主学习。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老师上课的视频、课件、作业和推荐阅读书目都上传到存储服务器并对外开放,学生只要能连接到互联网上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自主学习,那么就可以打破这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远程教育还打破了受教育人数的限制,允许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自主安排学习计划接受教育并获得学历,有效配置了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可以说远程教育是智慧教育的萌芽。

数字校园更近一步

数字校园和远程教育相比离智慧教育的概念更近了一步。数字校园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科学规范的管理规律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相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

我们的心脏就像一个强力的泵,把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肢体末端。服务器就像是心脏,对读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展示再通过校园内的网络基础设施把信息传递出去。数字校园建设的重大意义在于首先建设了校园内网络基础设施(血管),其次把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了数字化(血液),最后按照科学规范的管理规律对业务和流程进行再造(心脏),使得智慧教育的出现成为了可能。

日本政府从2009年开始着手推进“教职员工每人一台PC终端基础配备”的目标,强化校园ICT环境建设。北九州市响应政府号召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推动文档电子化,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审批工作效率。2012年4月,北九州市教委为210所幼儿园、中小学,6000多教职工提供的校务支援云服务开始陆续启动,业务效率提高后,教职员工有了更多的时间接触和陪伴儿童、学生。

智慧教育仍在探索中

硅谷的一项新技术正在帮助教师“监视”学生读书。由CourseSmart公司开发的一项技术可以让教师跟踪学生阅读电子教科书的进度。通过CourseSmart提供的数据,教授可以挖掘学生成绩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发现了一位总是在深夜读书,打了两份工且成绩为“C”的三个孩子的父亲。但是这些数据也不总是准确,因为学生可以打开书,但是干别的事情。

目前智慧教育还无现成的模板可言,无论是政府和厂商都正从尝试开始。至少智慧教育应比数字校园更具有开放性,打破学校间的壁垒让信息资源自由流动。比如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一个区域乃至全国的教育资源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免费的获取名师的讲课视频、教材、课件。

对于还未具有足够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的未成年人,智慧教育的参与者不应只包括老师和学生,还应该把家长包括进来,使家长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建立一个老师、学生、家长都能登录的平台,老师可以在平台布置、批改作业并反馈意见以及推荐读物,学生可以在平台完成作业、留言提问,家长可以在平台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和老师沟通孩子近来的表现。还可以对孩子的历史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当了解到孩子做某种类型的题目总是正确率很低的时候,就证明他没有完全掌握这个知识点,老师和家长应多花心思引导。

此外,共享教育资源的途径不应只局限于互联网,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尤其是近年来,智能手机普及率提高,智慧教育相关应用程序开发应从个人电脑向智能手机迁移。如果担心现有的存储设备存放不下这么多的教学资源,而扩展机房费时又费电,可以采用云存储架构和虚拟化技术,把分散在学校各处的存储资源变成一个大的“资源池”,再从这个“资源池”里面动态调配资源。学校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在学校里面安装收集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数据的传感器,打造绿色校园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对物联网技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另外,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出现了校园枪击案,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可以加强安保力度,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安全的学习环境。

总之,智慧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共享的有机整体,任何想法和技术,如果能够推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都应该被包括进来。

怎样做好的人做对的事

尽管智慧教育有种种好处,却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类学习知识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记住知识,而是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创新和进步更是来自于质疑和否定已经掌握的知识。因此,仅仅来自于教室的知识是不够的,人们需要家庭的关怀、社会的认可和自我的反省才能建立起完整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nlc202309031340

家长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作用。未成年人还未具有独立人格,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完全,承受能力较差,很容易因偏激而犯错误,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和第一个老师,应当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Ultranet”平台为家长进行儿童早期教育提供多项计划。以0-12月儿童为例,家长可以在该平台交流孩子的成长变化以及获得如何和这个年龄段儿童玩耍和沟通的小贴士,并在玩耍和沟通中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对于有身体缺陷的儿童,幼儿园会提供一系列的支持计划,这些信息都可以在平台上找到。此外,“游戏乐园”项目鼓励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和发展,家长也可以通过参加游戏活动互相认识。

而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的认知自己则是一个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此外,判断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如果没能正确预测事态的发展方向,南辕北辙,试问又怎么能达到初衷呢?

培养孩子的试错精神

创新来源自人类的不断尝试和摸索,尝试和摸索的勇气则来自于家长和学校的不断鼓励,鼓励孩子敢于犯错误,从错误中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忍不拔的品格。通过对已经形成的认知的否定,形成新的更加广博的认知。当人具有了创新精神,科研机构、商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都会具有创新力。美国的教育学家已经提出了未来大学生不是“找工作”而是为自己“发明工作”的说法。

在3D打印已不陌生的年代,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里,一场技术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这里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一个类似激光打印机的机器,能精确地将几万乃至几十万个微型芯片准确地放在一个平面的正确位置上,这种技术可以取代现在需要工厂才能组装的电路板,将对目前遍布全球、需要雇佣成千上万工人的供应链进行大幅压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到,美国政府计划未来4年在1000所美国学校配备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制造工具,以培养新一代的系统设计师和生产创新者。

智慧教育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家强盛兴旺的根本,少年强则国强。葛优说过,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但想要教育出具有责任感、判断力和创新性的人才并不是易事,光靠技术手段无法做到,因此智慧教育建设不应盲目。教育无论何时都该以人为本,传授知识不如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心智健全,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篇7

从1907 年到1911 年,里斯( F. Riesz,1880—1956) 连续发表了四篇关于“矩量( moment) 问题”的文章。[1 - 3]在这四篇文章中,里斯分别对勒贝格平方可积函数集、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集、勒贝格p幂可积函数集中的“矩量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工作实际上是在讨论不同空间中无限维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条件。为了使里斯的方法摆脱具体空间的特殊性,黑利( E. Helly,1884—1943) 开始了赋范线性空间理论的研究,这些工作成为巴拿赫空间理论的起点。[4 - 5]

问题,是使一个学科发展保持活力的动因,对历史事件进行研究时,如何提出问题一直是当今数学史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6]很多文献对里斯所研究的矩量问题给予一定的说明。[5,7 - 10]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史家迪厄多内( J. Dieudonné,1906—1992)对里斯处理矩量问题的方法给予了细致的论述,并指出这一问题与哈恩- 巴拿赫定理之间的关系; 数学史家迈克尔 · 贝恩科夫( M. Bernkopf,1925—2003) 对里斯- 费歇尔定理成因及勒贝格p幂可积函数空间中的弗瑞德霍姆型积分方程的求解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但他们都没有通过综合分析在三个不同空间中的矩量问题求解方法的不同,来探究这种不同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巴拿赫空间理论及对偶空间理论的产生过程中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里斯对勒贝格平方可积函数集、连续函数集、勒贝格p幂可积函数集中的矩量问题的分析讨论,揭示出里斯是如何发现后两个函数集与勒贝格平方可积函数集的深刻差异,正是这一结果,为巴拿赫空间理论及对偶空间理论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里斯关于“矩量问题”的研究

所谓“矩量问题”是指: 对于给定的函数序列{ φn} 和给定的数列{ an} ,求无限维线性方程组

成立的条件问题。[11]矩量问题是里斯在处理第二类积分方程时使用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下面来看里斯是如何想到利用矩量问题来求解第二类积分方程的,以及如何把定义在不同空间中的积分方程转化为该空间中的矩量问题。

( 一) 里斯研究“矩量问题”的缘由

里斯在积分方程的工作起源于希尔伯特( D.Hilbert,1862—1943 ) 的第二类积分方程理论,从1904 年到1910 年,希尔伯特在《格丁根自然科学皇家学会报告》上一连发表了6 篇文章,并得到了其求解积分方程的关键结果,即把解析几何中的主轴定理推广到无穷多个变量的二次型,并在二次型全连续的意义下,把他的含有无限多个变量的二次型理论应用到积分方程。[12]在开始研究积分方程之前,希尔伯特首先定义了完备的规范正交系,通过博里叶系数,利用广义贝塞尔不等式,证明了与空间完备性等价的一个条件。

完成这些准备工作之后,希尔伯特转到了第二类积分方程

当令anm= ∫ba∫baK ( s,t) φn( s) φm( t) dsdt,an=∫baφn( s) f( s) ds时,上述方程可以转化为一个无限维线性方程组:

证明当数列{ an} 是平方可和数列时,上述方程组( 3) 有解。希尔伯特给出当线性方程组( 3) 有唯一解时,它所对应的积分方程也有唯一的连续解。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积分方程( 2) 的解的存在性取决于线性方程组( 3) 的解的情况,希尔伯特指出若{ an} 是平方可和数列时,线性方程组有解,从而把求解积分方程的分析问题转化求解线性方程组可解性的代数问题。对希尔伯特的这一工作,里斯在1907 年的一篇文章中给出了如下评论:

“对于成千上百的弗雷德霍姆型积分方程,希尔伯特已经给出了一个一般的求解方法,即求解积分方程的问题可以转化为求解含有无限个未知数的无限维线性方程组的问题。根据希尔伯特的方法,确定一个函数的标准正交系至关重要。”[1]615

我们可以看到,里斯已经认识到处理弗雷德霍姆型积分方程的核心方法是通过在空间中定义一组标准正交系将求解积分方程的问题转化为求解无限维线性方程组的“矩量问题”。从1907 年开始,里斯对不同函数集中矩量问题进行探究,给出了不同空间中“矩量问题”的形式,并证明在不同的函数空间中线性方程组( 3) 的解存在性的充分必要条件,为泛函分析的后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 二) 里斯的矩量问题

1907 年,里斯开始研究勒贝格可积函数,并得到下面非常著名的里斯- 费歇尔定理。在平方可积函数空间中,里斯利用该定理通过完备的标准E交函数列,在勒贝格平方可积函数空间与平方可和序列空间之间对立了一个一一对应关系。

1909 年,里斯开始对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集中的“矩量问题”进行研究。里斯的这一工作起源于阿达玛( J. S. Hadamard,1865—1963) ,1903年,阿达玛给出了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集上的阿达玛定理;[13]1904 年和1905 年,弗雷歇( M -R. Fréchet,1878—1973) 给出了这一定理的另外一种证明形式。[14 - 15]1909 年里斯给出了更一般的阿达玛定理,他利用斯提尔杰斯积分,表明对任意一个定义在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f,都有

这里 α( x) 是定义在闭区间[a,b]上有界变差函数。同时里斯还给出了定义有界变差函数 α( x) 的一个标准步骤。由于有界变差函数在可数点集中可能是不连续的,所以不能把它的全部与连续函数的全部看成一样,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它违背了当时流行的线性代数的概念,同时也与前面的里斯- 费歇尔定理矛盾,这些特点在勒贝格p幂可积函数集中将会更加明显。

1910 年,里斯发表了包含他重要成就的一篇文章,即发现勒贝格p幂可积函数集( Lp空间) 及其与它的对偶勒贝格q幂可积函数集( Lq空间) 之间的关系。对于里斯的这一工作,迪厄多内是这样评价的:

“里斯在一个基础杂志上开始对这一空间进行了研究,在泛函分析的发展上,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仅次于希尔伯特1906 年发表的工作。”[5]124

里斯的这些发现来自于他希望一般化“矩量问题”。在文章的开始里斯是这样描述的:

“这篇文章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无限维线性方程组∫baf( x) ξ( x) dx = C,其中 ξ( x) 未知。虽然这一问题被之前的数学家研究过,特别是斯提尔杰斯,但是之前的结论和方法用在勒贝格积分这一新概念上时,一般情况下是不适用的。”[3]449

在文中里斯利用希尔伯特的方法,对Lp空间中“矩量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Lp空间中任意一个函数f( x) ,满足下列方程组:

这里{an}是一组数列,但是{gn}却不是Lp空间中一组完备的规范正交系,这里{gn}是属于Lq空间中的,其中q=p/(p-1)。这与1907年的里斯-费歇尔定理矛盾。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解决“矩量问题”在于给an一个明确的条件,使关于空间中函数f( x)的无限维线性方程组存在且唯一。里斯分别对不同空间类型的矩量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其具体形式,对于上一节提到的前两个问题,在不同的空间中分别给予了回答。从里斯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里斯已经意识到后两种空间与勒贝格平方可积函数空间不同,这为里斯建立一种新的方法来处理Lp空间中的第二类积分方程问题创造了条件。

三里斯在第二类积分方程的工作

里斯研究矩量问题的目的是希望把希尔伯特关于第二类型的积分方程理论推广到这一更为一般的函数集中。证明里斯- 费歇尔定理一个月以后,里斯发表了另一篇文章,把他的结果推广到了含有多个变量的函数集中,并把区间扩展为任意一个可测函数集。里斯证明了若级数收敛,则第二类积分方程

是可解的,这里f( x) 和K( x,t) 都是定义在可测集上勒贝格平方可积函数。在这种情况下,里斯指出,在[a,b]上除了一个测度为零的点集之外解是唯一的。

1910 年,在证明Lp空间中的“矩量问题”之后,里斯利用施密特的方法,开始考虑Lp空间中的无限维线性方程组( 5) 。在这之前,里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扩展了赫尔德不等式和闵可夫斯基不等式,为了适应施密特的方法,里斯扩展了强收敛和弱收敛的定义,并利用强收敛的定义,证明了希尔伯特“选择准则”的一般性。然后利用兰道( E. Lan-dau,1877—1938) 1906 年的结果,[16]证明出一个重要定理:

“如果一个函数满足对所有的Lp空间中的函数f( x) 都有积是可积的,那么在Lq空间中; 反之,Lp空间中的一个函数与Lq空间中的一个函数之积是可积的。”

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之后,里斯开始讨论方程组( 5) ,给出其有解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是: 存在一个常数M > 0,使得对于每一个正整数n和任意一组由实数或者复数构成的有限集{ un} ,都有不等式

为了证明不等式(7),里斯证明了里斯表示定理,这其实是哈达玛定理在Lp空间中的一个直接推广,这个定理利用有界线性泛函,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对偶空间。在这个定理最后,用现在数学的语言表示LP空间的对偶空间就是Lq空间,这里q=p/(p-1)。这为对偶空间一般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11 年,里斯把Lp空间中处理线性方程组( 5)的方法与哈达玛- 里斯定理结合,开始讨论定义在闭区间[a,b]中的线性方程组

里斯使用了与处理方程组( 5) 相同的方法证明了这样的结果: 方程组( 8) 的解的存在条件是存在一个数M > 0,使得对任意有限常数集{ λn}n∈H,都有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1907 年到1911 年之间,里斯分别对勒贝格平方可积函数空间、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空间及LP空间中的无限维线性方程组的可解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了LP空间与Lq空间之间的对偶关系,为对偶空间一般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

虽然里斯所用的方法没能摆脱空间的特殊性,但是,他所关注的这个问题,为里斯及后来的分析学家指明了研究方向,也为完备的赋范线性空间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希尔伯特通过“极限过渡”思想将有限维线性代数方程组的结果有效地类比推广到第二类型积分方程,从而将第二类积分方程的问题转化为定义在该集合中的“矩量问题”。

为了推广希尔伯特在积分方程方面的工作,从1907 年到1910 年,里斯对定义在不同空间中的“矩量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不同空间中无限维线性方程组的具体形式。里斯发现,在勒贝格平方可积函数集中,若函数f( x) 所对应的傅里叶系数列{ an} 是平方可和的收敛数列时,该空间中的矩量问题所对应的无限维线性方程组有唯一解; 但在另外两个空间中,数列{ an} 则需要满足不等式( 7) 和( 9) 。

本文的研究表明,里斯已经意识到后两种空间与勒贝格平方可积函数空间的不同,里斯的这一发现,为希尔伯特空间的公理化创造了条件。

同时,由于里斯处理这一问题所用的方法未能摆脱空间的特殊性,这也成为完备赋范空间理论产生一个原因。

最后,里斯在处理LP空中的无限维线性方程组时,发现了不等式( 7) 成立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是里斯表示定理成立,里斯表示定理给出了LP空间与Lq空间的对偶关系,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无限的对偶空间的例子,为对偶空间一般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摘要:矩量问题是里斯解决第二类积分方程的主要途径。里斯通过对勒贝格平方可积函数集、连续函数集、勒贝格p幂可积函数集中的矩量问题的研究,发现了后两个函数集与勒贝格平方可积函数集的深刻差异。这一结果为巴拿赫空间理论及对偶空间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成人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篇8

一、成人教育的目的

1、成人教育可以扩大教育机会, 提高国民素质

教育的目的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 增强人的体质等。在我国, 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 使得一部分人不能接受到高等教育, 因此政府推行了一项社会政策叫做成人教育, 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社会的贫困阶层或因其他原因失去教育机会的成年人得到第二次教育的机会, 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教育机会的均等。

2、成人教育契合当代教育文化背景, 推动终身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了。进入60年代, “终身教育”的主张被提了出来, 它的提出引起了当代教育观念的转变。“将教育实施于人生的始终”的理论逐渐为世界各国所认知、所接受。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 成人教育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新的目标, 终身教育的理论驱动着成人教育事业, 成人教育也自觉地将自己纳入这一新的教育体系。所以, 实施终身教育成了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成人教育品德教育的内容

1、理性的爱国主义

接受成人教育的学员在年龄上已经达到了青年的标准, 具有着自己对于世界和事物独立的自我认知, 比之前的年龄段有了一定的理性判断能力。然而, 青年人总是血气方刚的, 在爱国主义信念的驱使下, 很容易做出一些比较过激的行为, 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们自身有了对社会对世界做出自己回应的能力, 由于一时冲动而酿成的事件并不在少数。比如去年在日本政府抛出“购买钓鱼岛”的闹剧后, 我国的很多青年人难耐内心的愤怒, 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 在很多的城市开始打砸日货的店铺, 在大街上打砸日系汽车, 造成了较大的损失。青年人能够时刻怀着一颗爱国之心是一件很好地事情, 当祖国的权威、领土和尊严受到威胁和践踏的时候, 青年人就应该挺身而出, 高举爱国的旗帜, 成为民族的脊梁。然而, 爱国并一定非要打砸日货商店和日系汽车, 要知道, 那些多是中国人的财产, 非理性的打砸抢不仅使得国人的素质在国际的大视野中暴露无遗, 更使得“亲则痛, 仇者快”。成人教育的目标之一正是要教育学员要理性爱国, 要教导我们的青年人用理性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正确的行为, 真正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助力, 而非成为只会在爱国主义的幌子下一味打砸抢的暴徒。

2、较强的社会使命感

当代的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发展的过程中, 也涌现出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如毒瘤一般在现代社会中积累起来, 成为了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一股很强大的阻力, 而这道阻力的破除也必将交到新一代的年轻人的肩膀之上。在种种的问题之中,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被视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也是导致其他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其实, “各人自扫门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也不只是个人的事情。“彭宇扶老人”案在目前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下经过快速发酵, 成为了“好人不得好报”的典型案例, 成为了阻碍社会责任感发展的重大事件。2006年11月20日早晨, 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 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 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 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 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当事人对受害人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 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 共45876.6元。当天, 老太的代理律师表示:对判决事实感到满意, 但40%的赔偿这样比预期要少。而彭宇则表示不服此判决。此案件使得全国民众认识到做好人好事在这个社会中的成本太高, 于是就出现了网络上报道的多起老人跌倒而无人敢去伸出援手的事件。这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但是面对问题我们不能够主动的回避, 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向着糟糕的情况发展。

其实, 这样的案件在全社会也属于个例, 只不过通过互联网的发酵形成了一个强烈的舆论使得人们失去了对于善良的信仰。在进行成人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 我们必须积极与这些社会不良风气作斗争, 在学院的心中重建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人之初, 性本善”, 这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信仰, 青年人必须重新拾起对于社会的信心, 不能应为一两个特别的事件就对自己生活的整个世界都涂上黑色。只要心中充满阳光, 到处都是光明。

3、集体主义教育

这是一个个人主义急剧膨胀的时代, 科技的进步使得个人的能力得到更大规模的提升。在科技大爆炸的今天, 人们的选择权更加的广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得个人的权利得到了解放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 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博弈的过程中, 很多人开始倾向与个人主义, 并且盲目的将个人主义演绎成为了利己主义。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人们往往也选择的是个人的利益。我国每年的公款吃喝问题就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 公款消费的大部分并不是被各级官员吃掉或者喝掉的 (当然, 吃掉喝掉的也不少) , 而是被浪费掉了, 无论几个人, 都必须点够一定数量的菜, 导致很多菜一口不吃的浪费掉, 消费的反正也不是自己的钱。青年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上后, 必然会遇到上述的问题。当掌握的公权力之后, 当集体的资金归自己管理之后, 能不能做到廉洁奉公, 不贪图集体的便宜, 是一个很值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4、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是我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也是成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参加成人教育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 并且大多数处于这个社会直接生产的第一线, 比如道路施工人员学习力学专业知识, 创业起家的老板们学习专业的经济学管理知识等, 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学习各种社会学知识等, 他们都是直接面对社会进行生产劳动的, 于是职业道德的修养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培训内容。所谓的职业道德, 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标准和要求, 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比如教师骗取科研经费, 建筑公司老板偷工减料以及各级官员行贿受贿等将大大地增加整个社会的运营成本, 必须被坚决抵制。

成人思想品德教育对于职业道德培养是重中之重的话题。目前中国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改变这个现状, 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每个人从我做起, 维护“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素质修养”的职业道德规范。其中成人思想道德教育就是一个很好很重要的方面。

三、总结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构成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在建设教育公平和人才的二次教育方面起到重要并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进行成人思想品德教育时, 不仅要弄清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更要明确教育的内容和方向, 让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成人教育的首要目标, 成为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童广运.成人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教育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 2007 (06) .

[2]张正泉.关于成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5 (06) .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篇9

一、林风眠以促进社会美育为教育宗旨的目的观

林风眠认为艺术是改造社会的利器, “艺术, 是人生一切苦难的调剂者!”[1]而当前中国社会的艺术现状是“中国之缺乏艺术的陶冶”, “国人懂得艺术的是太少了, 无论乡村与都市, 多数人所欣赏的还是很丑陋的月份牌这类东西;就是绝无仅有的老艺术家们, 仍在抱着祖先们的尸体, 好像正在欣赏着腐烂的臭味, 不惜自禁在冷冰冰的墓洞中, 拒绝一切曙光与新味!”[2]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艺术即愈趋愈下, 人心亦愈趋愈不肯受艺术的陶冶, 前途危殆”, [3]“中国现代的艺术, 已失去在社会上相当的能力, 在生活与精神上, 亦反其寻常的态度, 而成为一种变态的生活。……这不是别的影响, 全是艺术不兴的影响”。[4]

面对这样的艺术现状应该怎样改变呢?林风眠认为:“补偏救弊亦在于当今的艺术家!”[5]他认为:“非有肯牺牲一时名利的艺术家, 奋起腕力, 一方面以真正的作品问世, 是国人知艺术品之究为何物, 以引起其赏鉴的兴趣, 一方面为中国艺术界打开一条血路, 将被逼入死路的艺术家救出来, 共同为国人世人创造有生命的艺术作品不可。”[6]艺术家应负相当的人类情绪上的向上的引导。

在林风眠看来, 当前社会所需求的是一批批真正的艺术家。只要中国多一批真正的艺术家, 就能使一批国人渐渐摆脱旧艺术的恶劣影响而受到新艺术的熏陶, 社会的改造就能多一批支持者, 社会的变革就更有希望。使艺术社会化、大众化, 使人们得到美的熏陶, 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 这是林风眠进行美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他的最终目标。

从这个出发点入手, 林风眠对当前的艺术界现状进行了分析, 认为当前的艺术界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艺术批评之缺乏。当前的艺术批评是“没有历史观念的介绍”, 缺少系统的带有历史观念的介绍和整理, 美术史家又很少。因此, 要对艺术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介绍, 从而使艺术批评建立在扎实的艺术理论支持之上, 而不是瞎谈。

第二, 艺术教育之不发达。中国的艺术学校虽然多, 却不能产生新的艺术的创造者, 一个什么艺术大学的毕业生, 往往连张构图都画不成。艺术教育机关虽多, 国立的往往是专门安置失意政客之场所;私立学校, 却又在那里向学生与教员逐什一之利。学校方面, 只要学费拿到手, 学生上课与否可以不管。

第三, 艺术家的素质问题。“现在的所谓艺术家, 不事创作, 而专是互相攻讦”, 是一群“狡狯之徒”, “冒艺术家之美名, 行其勇于私斗得流氓手段之实!”[7]

第四, 没有新艺术的集中点———大规模的定期的展览会。而大规模的定期的展览会是真正的艺术家互相交流, 提高素质, 一般民众了解艺术、享受艺术, 提高艺术的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几点, 林风眠提倡艺术运动。他认为:“艺术运动有两个很重要:一是社会艺术事业, 如建筑美术馆及大规模的展览会, 使社会各方而能得到接近艺术的机会, 艺术亦能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促成一种新的倾向;一是艺术教育, 如建立学校以培养艺术上的创作人材, 产生丰富的作品, 使社会艺术事业有基础。”[8]而“艺术运动如果想很快地发生一点作用, 国立的艺术教育机关是必须有的, 国办的大规模艺术展览会之类, 亦是必须有的!”[9]

由此可见, 在林风眠所倡导的艺术运动中, 学校美术教育, 是艺术运动的一部分, 它是社会艺术事业的基础, 为社会艺术事业提供丰富的人才和作品。学校美术教育, 是培养创造人才发展社会艺术事业的基地。学校美术教育和社会艺术事业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艺术运动发展, 最终以实现艺术社会化, 达到“艺术救国”的理想。

二、徐悲鸿以写实主义复兴中国画的目的观

徐悲鸿有关艺术的社会教化作用谈及并不多, 但是其受到这种思潮的冲击是无疑的。“艺术之道, 是足以利天下”, “艺术之于天下, 亦犹药之一种”, “盖艺术乃民族生活之现象, 思想之表征”。[10]和林风眠相比, 他对艺术的社会功用的理解, 也仅限于“成教化, 助人伦”一类的传统说法, 和希望通过艺术的发展来提高国家民族在国际上的地位, 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和生活的关系。虽然和林风眠及其他爱国艺术家一样对中国艺术现状不满, 但徐悲鸿所不满的更多地在中国传统绘画自身, 所以他把目光更多聚焦在改造中国传统绘画的使命中。

对于中国艺术的现状, 他在《复兴中国艺术运动》一文中认为:“检讨吾人目前艺术之现状, 真是惨不可言。”[11]对此现状他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说道:“若此时再不振奋, 起而师法造化寻求真理则中国不亡, 而艺术必亡。艺术若亡, 则文化顿黯无光采。起而代之者, 将为吾敌国之日本人在世界上代表东方艺术!诸位想想, 倘不幸果如此, 我们将何颜面以对祖宗。”[12]基于此, 他把复兴艺术的重任当成自己的责任, “我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恢复中国的传统, 并创造新的、现代题材的作品”, [13]这是徐悲鸿改革中国画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如何恢复中国的传统呢?他在《中国画改良论》中阐述了复兴中国绘画的中心思想:“古法之佳者守之, 垂绝者继之, 不佳者改之, 未足者增之, 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14]从他一系列对中外绘画的评论文章我们可以看出, 佳者即唐宋绘画, 不佳者即明清绘画, 西画可采者为古典写实主义, 不可采入者乃是印象派以来的“学士派”。“吾个人对于目前中国艺术之颓败, 觉非力倡写实主义不为功。吾中国他日新派之成立, 必赖吾国固有之古典主义, 如画则尚意境, 精勾勒等技”。[15]这里的“吾国固有之古典主义”与上文的“古典主义”是一个意思, 实际上指的就是有写实特征的古典主义。唐宋绘画“师法自然”的严格求实态度和求真精神是徐悲鸿所大力提倡和推举的, 也是他一直想复兴的。1947年的《世界艺术之没落与中国艺术之复兴》说:“我们在艺术方面倘能恢复到汉唐末全盛时代的水准, 以及他们的造诣, 就算不错, 所以我提到中国艺术之复兴。”[16]徐悲鸿认为不仅要复兴中国传统的写实精神, 而且要推陈出新, 因而需要借鉴西方绘画中的写实主义的艺术。

徐悲鸿意识到要复兴中国绘画, 仅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和林风眠一样, 他对艺术家肩负的责任抱以深切的期望。“艺术家即革命家。救国不论用什么方式, 苟能提高文化, 改造社会, 就是充实国力了”。[17]中国美术要振兴, 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必须培养出中国美术的得力接班人, 必须按艺术规律和成材规律脚踏实地地把艺术青年培养成为具有真本领、真功夫的过硬人才。如果希望中国艺术达到如唐代的昌盛, 第一需要有一群有大智慧的有志之士, 如曹霸、王维、吴道子、阎立本一类的人物, 肯以全力完成他们的学术, 在给他们一些发展其抱负的机会, 使得他们能够完成自己的作品。而学校的功用, 在徐悲鸿看来, 是给“一般愿投身艺术工作者得充分启发其才智如种五谷, 使其能充分成熟而已”。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徐悲鸿进行美术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给“有智慧而有志之士”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启发其才能进而成熟的地方, 这是复兴中国绘画第一需要的。对于学校孕育之地作用的发挥, 他认为必须有“光明的途径”, 如若“仍走黑暗的道路……则必将使可造之才, 斫丧而成废料, 其祸比较无学校为尤大”。[18]这个“光明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以推行写实主义为核心的学校美术教育, 培养具有扎实写实基础, 富有创造性的新一代艺术家, 给中国画坛注入新的活力, 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这是徐悲鸿一生所追求和致力奋斗的目标。

三、林风眠和徐悲鸿的美术教育目的观之分析比较

林风眠和徐悲鸿虽然都重视艺术的社会功用, 但是林风眠及其所代表的艺术家群体在艺术的功能观上有太多的理想主义色彩, 他们所期望的是“通过艺术的陶养, 使民众之精神升华到一种纯净的境界”, 以此达到改造民众心智, 启蒙民众思想的功用。而徐悲鸿虽然也肯定艺术的社会功用, 但其着重点是通过艺术的发展, 使中国实现“文艺复兴”, 使国家民族最终立于世界之林。

二人都把学校作为实现各自艺术理想的一个重要环节, 希望培养一批有创造力的艺术家, 但学校美术教育的培养方向却是不同的。林风眠进行学校美术教育, 是希望培养一批社会艺术运动的主力军, 通过他们使艺术的美育功能发挥作用, 达到艺术社会化、大众化。徐悲鸿则是希望通过学校美术教育, 培养出一批具有扎实写实功力的艺术家, 荡涤中国画坛的“抄袭模仿”的鄙漏, 使中国绘画得到复兴。

二人都认为仅靠学校是不能达到最终目的的, 学校只是诸环节中的基础环节, 必须和其他环节相联系, 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林风眠认为学校教育要和社会艺术事业 (美术馆、大型艺术展览会等) 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并发表《美术馆之功用》一文来具体阐释兴办美术馆的功用:“各种教育的目的都不过要把人们养成一种良善的品性”, “美术馆较他种方法为直接于人心”, “因为美术以美的形式、不假任何说明, 给知识予人们的”[19]。徐悲鸿则直言:“要希望艺术昌明, 单靠办学校是不够的……除开办设立教学完善学校以外, 真能帮助艺术进步的, 莫过于美术馆了。”[20]“美术馆陶养性情”的功用和“图书馆之灌输知识”是相等的。二人在美术馆问题上主张相近主要原因在于蔡元培的影响。蔡元培1922年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 认为:“社会美育, 从专设的机关起。”[21]鼓励从设置美术馆, 举办美术展览会等九个方面进行, 通过美育使人们的精神有所依托, 作为学界泰斗他的影响不言自明。

林、徐二人兴办美术教育的目的, 从其针对性上来看, 林风眠针对的社会大众, 具有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徐悲鸿针对的是中国画坛, 目标相对稳定和具体。从目的的可实践性上来看, 比起林风眠通过社会艺术事业实现艺术社会化这个宏大目标, 徐悲鸿的复兴中国画显得更具体实际和切实可行。从短期效果来看, 林风眠所要实现的艺术社会化主要是从人的心理层面来衡量, 体现的是一种对人的心灵的关注, 其效果衡量缺少具体的衡量标准,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徐悲鸿的以写实主义复兴中国画则可以通过具体的形式 (作家、作品、理论等) 进行衡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人们更多地关注社会和现实, 激进主义思潮蔓延。复杂的社会现实, 使得林风眠的这种理想化的目的观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其时, 历史的选择性, 选择了徐悲鸿, 而忽视了林风眠。也正因为如此, 从办学结果来看, 徐悲鸿能够将毕生主要精力用在革新美术教育事业上。而林风眠仅在1926年到1938年投入到了美术教育事业上, 1938年以后则不得不放弃美术教育, 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孤独艺术探索。

摘要:20世纪上半叶, 徐悲鸿和林风眠受“教育救国”、“艺术救国”思潮的影响, 都投身到了美术教育事业中。本文从分析比较徐悲鸿和林风眠美术教育目的观的角度, 阐述二人从事学校美术教育的原因及成败。

关键词:徐悲鸿,林风眠,目的观,比较

参考文献

[1-9]谷流、彭飞.林风眠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55, 105, 45, 61, 44, 45, 101, 112, 62.

[10]王震.徐悲鸿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1:288.

[11]—[18][20]王震, 徐伯阳.徐悲鸿艺术文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4:52, 512, 553, 11, 63, 498, 306, 506, 506.

[19]朱朴.林风眠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133.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篇10

一、社会改造主义社会理论的概述

社会改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从进步主义教育营垒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派别。它最基本的思想是社会的改造和变化并涉及教育的改造和变化, 而且社会的改造需要利用教育。在社会改造主义者眼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 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它主张包括:

1. 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

社会改造主义批判学生中心课程过于注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自由以及活动, 忽视了社会变革的需要。因而改造主义认为, 学校课程的价值, 最终是社会的价值, 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

2.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

社会改造主义认为, 学生中心课程实质上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不是“改造”社会。改造主义也强调课程的经验性质, 主张经验是第一位的, 但却坚定地认为, 经验是团体的而非个人的, 所以改造主义格外强调的是团体经验。团体经验实质在于改造社会, 因此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 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

3. 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程”

社会改造主义批判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夸大了儿童个人的自由, 主张把课程的中心放到社会现实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上。它主张课程应由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来决定, 而不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 使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增强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对社会改造主义理论的评价

社会改造主义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危机哲学, 它有着广泛的历史和理论基础。它实现了一种价值引领, 即告诉人们在危机的社会背景之下, 在价值多元和冲突的背景下, 应该如何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选择, 倡导人们将公众的意愿作为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之一。

但是, 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改造的教育理论是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的。如其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策略过于肤浅;很多方面改造主义教育者对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存在着浪漫主义色彩;改造主义者对民主的观点以及相应措施的制定是不切实际的。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 它的兴起与衰落都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没有贡献就没有兴起, 没有极端就没有衰落。所以, 我们同样应当辨认地看待社会改造的教育理论。面对当今接踵而来、此起彼伏的社会问题, 教育在责难声讨中应该平静地作出反思。对于改造主义教育理论中闪光的论点, 我们的教育毋庸置疑是应该去借鉴和尝试的。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唇齿相依, 密不可分。教育是社会的教育, 其成败取决于社会及其发展水平, 而教育又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就是通过培养人而实现的。所以一方面教育目的的确要符合社会需求, 因为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个人,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的过程。而另一方面人又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 因此教育又要考虑到这些规律, 以此为出发点来确定教育的目的。由此应该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统一起来, 做全方位的、系统的考查。

参考文献

[1]单中惠.当代欧美十大教育思潮评述 (一) [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6 (4) .

[2]黄济, 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4]张辉.美国改造主义教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篇11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围着一个孩子转, 如同众星捧月一般, 孩子心中只有自己, 没有他人, 娇生惯养, 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差。另一方面, 家长忙于生计, 对孩子管教不够科学、严谨, 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如何教育好这些孩子, 让孩子成才, 家长满意, 更好地服务社会呢?学校通过调查、分析、研究、论证并且请教了专家学者, 决定以孔子的《论语》为载体, 开发校本课程, 师生、家长共同吟诵论语, 吸纳思想精华和处事智慧, 规范学生的行为。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 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 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三人行, 必有我师”之类,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都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论语》学会做人, 是无数成功人士走向成功的捷径。校本课程的实施以《论语》作为目标, 应该是顺应了教育改革这个关乎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大势。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 学校的目标

我校的校本课课题是学论语知做人。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是传承儒家文化做少年君子。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的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持续的儒家文化特色学习, 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目的, 培养学生道德文化修养, 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发展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同时把传承文化与礼仪修身相互结合, 让我们的师生既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又有文明的礼仪举止, 学校成为充满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特色鲜明的学校。

(二) 学生的学习目标

在学校做到衣冠整洁, 做少年君子;文明礼貌, 做少年君子;孝亲敬老, 做少年君子;诚实守信, 做少年君子;铸刚毅品格, 做少年君子;知荣明耻, 做少年君子。践行“文化爱国”思想, 构筑每一位学生健康的人格, 规范每一位学生的行为, 让每一位学生将良好的行为养成一种习惯, 进而让每一位学生将良好习惯变成一种优秀品质, 并且让每一位学生将优秀品质变成学习的动力, 最终将学习的动力变为成功的希望。

(三) 教师的目标

学生六年学完全部教材, 通过教学, 引领学生走近儒家文化, 与先贤对话, 让学生从《论语》中汲取生存智慧, 以《论语》中的人生哲理滋养他们的精神品格, 力图使学生从小打下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 并且提高自身教育智慧, 丰富知识结构, 加强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四.校本课程的编写

《小学论语读本》十二册经过多次的讨论, 根据学生的实际, 依据语文的年级课标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确定故事的语言文字的表述和内容的长短, 依据思想品德的《新课标》定位学生的品德教育, 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最后终于把每课模式定为了六个板块:

1.读故事明道理, 为学论语做铺垫, 降低理解论语难度。

2.吟诵论语, 熟读成诵。

3.分析句意, 明白道理。

4.书写论语句子, 铭记在心, 规范书写汉字。

5.自编《论语儿歌》, 把论语内容儿童化, 既深入理解, 又和学习生活结合起来。

6.快乐行动, 我们应该怎样做, 用论语指导学生的行动, 规范师生的行为, 并将孔子的儒家智慧传承下去。

五.校本课程使用

(一) 校本课程按照学校的日常课程上课。利用小学六年十二个学期把全部教材学完, 在每周的地方课程中低年级开设二节, 中高年级开设一节, 各班都有专职教师按时上课, 有计划有教案, 有活动, 有记录、图片资料, 并且还不定期地进行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老师们的听评课。

(二) 低中年级讲解的内容可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 从而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与兴趣, 以诵读为主。中高年级在诵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逐步了解儒学;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了解《论语》。让学生自主找到一些关于儒学与《论语》的材料, 大量实践规范行为。

上一篇:节能标准化下一篇:腰椎穿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