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2024-07-04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精选7篇)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篇1

读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不要在教育中操之过急,不要在教育中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教育是慢的艺术还是快的艺术,大概很少有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解释了自己慢的观点。当然,他所说的慢不是慢慢爬行,不是无所作为。他提倡的慢是在教育中要细致、有耐心和爱心,甚至可以慢到婆婆妈妈、絮絮叨叨;与慢相对,就是快、急、躁,他反对在教育中动不动就训斥和惩罚,反对在教育中操之过急,反对在教育中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教育中要细致耐心,大概多数教师都不会反对。问题的关键是要细致耐心到什么程度。当一个小学生一年学业不突出,你还可能有耐心帮助他吗?如果他小学6年学业都不突出,你还会有帮助他的耐心吗?如果他小学、中学、大学都学业较差,你还会耐心地等待他在工作以后成为天才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主张,教师应当有这样的耐心。

爱因斯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自己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勤奋努力

《教育是慢的艺术》举例介绍了爱因斯坦在10岁时还不能流利地讲话,以至于他的教导主任一度认为他是白痴,教导主任失去了对这样“白痴”类孩子教育、培养、帮助的耐心。其实爱因斯坦的成长恰恰告诉我们,对这样的孩子,教师的耐心仅仅有一天是不够的,一年也是不够的,甚至几年也是不够的,需要抱有十几年的耐心。谈到十几年的耐心,教师中赞成并能做到的人还有多少呢?

爱因斯坦两岁多了还不会讲话,他的父母渐渐丧失信心,一度以为他是哑巴。他7岁时,还不能流利地讲话,在大声说出整句话之前,总要先低声默念一遍,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年,小学教师们的耐心丧失了,认为他患有某种形式的少年诵读困难症。爱因斯坦在中学的成绩除数学优秀之外,其他学科均属低下,因而在1894年15岁时他遭到了学校的退学处分,中学教师们的耐心也最终丧失了。爱因斯坦第一次考大学失败后,又在中学复读了一年,后来考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大学4年,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以至于他在毕业后找不到一份教师的工作,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才在伯尔尼找到了联邦专利局审查员的工作。从学业经历上看,爱因斯坦不是一个成功者,但就是这位不成功者,利用闲暇继续自修理论物理,在26岁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爱因斯坦的成长史,我们又会有不同的发现,爱因斯坦快3岁时,他在观察刚刚出生的妹妹以后,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很长的话:“她就是我的新玩具吗?她的轮子在哪儿呢?没轮子我怎么玩啊?”这反映出他超常的观察能力。3岁时,他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4岁时,他被袖珍罗盘迷住了;5岁时,他喜欢在上学时独自思考;6岁时,他要求拉小提琴;10岁时,他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12岁时,他独立证明了数学定理;14岁时他能登台演奏小提琴。当然,爱因斯坦的这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潜能很难被当时学校的考试制度认可,如果他没有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这些经历也很难被以后的人们认可。爱因斯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自己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勤奋努力。

育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者耐心的考验 爱因斯坦的学校经历尚且如此,那些在学校中占大多数的普普通通的学生,那些在应试教育中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有多少老师能给他们足够的耐心呢?育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者在耐心上的考验。我们很难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爱因斯坦那样的毅力,但我们可以期望每一个教师都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做学生信心的支持者。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前提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成功者。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修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素质,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道德伦理水平。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爱更持久,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微笑更持久,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更持久。耐心是你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耐心是你对教育平等的尊重,耐心是你对学生有一个美好前程的长期有效的祝福。耐心并不一定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爱因斯坦,但可以让学生走向成功。成功的孩子背后,需要教师们持久的耐心。张文质在书中谈到了有些学生的智力有局限,他说:“这些局限有时是我们教师工作不能超越的障碍,我们有了这种谨慎的意识就不会操之过急,我们就能更从容一点。”

很多教师愿意引用唐朝诗人杜甫“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来形容育人,推崇的也是潜移默化,慢工出细活。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权修》一篇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后来这句话发展成为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古人就认为,培养人是一辈子的事,要作长远打算,教育是一项细活,是一项不能立竿见影的工程。

张文质是一位活跃在一线的教育研究者,他每年要旁听150多节课,对教育现状有深刻的体会,了解教育工作者的许多无奈,他也知道要彻底摆脱应试教育需要时间。我以为,《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的意义就在于,当大家都浮躁于教育立竿见影、急功近利时,有人大胆地和你谈“慢”,颇有些振聋发聩的味道。

读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常常被超负荷的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闲余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而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循序才能渐进。细细品味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深有感触。

慢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爱心的事业,慢就是体现耐心和爱心的一种尺子。精英、尖子生毕竟是少数,那么对待大多数普通的学生,就需要慢慢来,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老师们最好常常问问自己,今天我对学生耐心了吗?是不是有些急躁?心中要有一个原则——教育是慢的艺术!

在教育中要细致耐心,大概多数教师都不会反对。问题的关键是要细致耐心到什么程度。当一个小学生一年学业不突出,你还可能有耐心帮助他吗?如果他小学6年学业都不突出,你还会有帮助他的耐心吗?如果他小学、中学、大学都学业较差,你还会耐心地等待他在工作以后成为天才吗?《教育是慢的艺术》举例爱因斯坦10岁还不会讲话,却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著名作家、大文豪钱钟书,他高考数学是0分;吴晗,历史学家,数学考0分,考北大没考上,后来被清华大学录取。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数学从来考不及格,但老师对他非常宽容,他上数学课时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影响其他同学就好了”。看到这些,我们身为教师是不是该反思反思。我们在教育孩子身上不能“立竿见影”,要慢慢来。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不同,就像吃饭有人吃的快,有人吃得慢一样。有的人二三十岁就成才,有的人四五十岁才成才,这都是正常的。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对待一些同学个别科考得不好的同学是不是应该给予机会,不能一棒打死。教育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前提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成功者。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修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素质,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道德伦理水平。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爱更持久,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微笑更持久,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更持久。耐心是你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耐心是你对教育平等的尊重,耐心是你对学生有一个美好前程的长期有效的祝福。耐心并不一定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爱因斯坦,但可以让学生走向成功。成功的孩子背后,需要教师们持久的耐心。张文质在书中谈到了有些学生的智力有局限,他说:“这些局限有时是我们教师工作不能超越的障碍,我们有了这种谨慎的意识就不会操之过急,我们就能更从容一点。”

每一堂课后经常有困难学生,心里很清楚,也很着急,这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我们尽力做到面向全体。想到他们在快速行进的课堂上非常被动的跟随着,吃力地跟着,看到的是紧张、被动,我们的心也揪着,难受极了,我们在快慢中矛盾着,唯一能做的是一个会心的眼神,一个善意的提醒,一个轻抚的动作,一次及时的辅导,一次触及心灵的鼓励,“哪里有鼓励,哪里就有起点,教育从来都意味着师生间的情谊相通、精神共融。”教育是慢的艺术的另一种解释吧。

我习惯课结束小结时这样和孩子们说,今天你们特别聪明,这句话说的多了,感觉自己的评价语言这么贫乏,但是我还是经常说。我们是最棒的班级,让孩子们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树立起班级自信心,树立起个体自信心,一次大型活动,一次班级活动,哪怕一个细节,哪怕一句话,我们都得及时抓住机会,这样的机会真的是时不再来。让我们的孩子个个都能愉快地走进教育,愉快地表现自己,有一种勇气,更有一种胆识,那样的课堂就是充满灵气的课堂,这种个人魅力就体现在你的课堂教学中。“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时时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有时需要忘记自己的年龄。要知道“我们每天跟这些善良、纯洁的孩子在一起,这是上帝对我们的馈赠,我们再也找不到另外一种职业能够和那么多善良的人在一起。”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

1、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宽容、尊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与人的多样性。

2、学会等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智慧的觉醒,有一个精神力量增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教师要有等待之心。

3、学会倾听。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4、学会欣赏,哪怕孩子只有点滴进步,我们也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

5、学会赞美。教师应大声说出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

6、学会参与。参与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和学生在一起。

7、学会合作。任何课堂的成功都有赖于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而合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合作过程中实现。

8、学会表现。教师要有很好的“舞台感”和课堂表现能力。

9、学会反省。不仅思考教育方法、策略、技术,更要检讨在成全人的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对与错。

10、学会创造。通过成就学生的方式来成就自己。我们的成就感、满足感离不开课堂和学生。要成为有魅力、有感召力的人。成为引领孩子人生方向的人。(张文质语)和大家一同共勉吧!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求平衡

读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题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今年暑假,在教科室推荐的书目中我选择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读后真的感觉受益匪浅,他的很多理念真的也是我所期待的——他对教育的理解与信赖: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

张文质先生在书中所提到的“慢”绝对不是“怠慢”。而是要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也决不是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算是张文质先生所说的慢的教育。暑期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和妻子就存在一定分歧,看到城里的孩子幼儿园开始学钢琴、学古筝,我也想利用暑期让女儿接受些熏陶——学毛笔字,本想自己每天练写毛笔字给她一种暗示,然后握她的手尝试写。可是她丝毫不感兴趣,刚学会握铅笔的她抓毛笔感到很累,我只好暂且作罢。还是妻子懂得女儿的心,买来《幼儿学画》,让孩子描摹涂色。女儿非常感兴趣,有时中午竟然不睡觉在涂鸦,还凑到我面前画上一个圆说是我的脑袋,接着画着她心目中的我的耳朵、鼻子、嘴„„看来我真不敢说:“知女莫若父”了。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其实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我们班的同同天资聪慧读书专注,有时手在做练习眼睛却在下面看课外书;有时干脆看得入神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久而久之造成了书写差,作业拖拉等坏习惯。没有书看时他又喜欢撩其他同学,为了更好地督促他学习,和科任老师商量后我把它安排在讲台旁的座位上,虽然和老师的“距离”近了,可是家长反映和同学之间的“距离”远了,本来孩子就有轻微的自闭,这样的座位安排不利于他和同学的交流。其实自己一个善意的举动,没想到给孩子无形中带来了一种心灵上的伤害。教师过于“关注”一个孩子,有时也是一种“伤害”。我觉得面对孩子的错误,“换位思考”一下,然后在“沟通”中寻求好的解决办法,新时代的孩子身上有许多我们看不懂的东西,只有“沟通”才能知道其背后的故事。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张文质老师写《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的一段话。是的,人就是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求平衡,才使得自己更完善。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一句很有名的短诗:“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延伸到教育上来,也的确如此,教育原本就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

看来在追求节奏快、效率高的都市圈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有必要寻求一种平衡、寻求一种平和、寻求一种平缓„„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篇2

一、树立儿童本位观,静候花开

《指南》中指出教师应该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让幼儿的学习生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尽情地感受成长的快乐。

案例一:美术《美丽的风筝》

《美丽的风筝》是主题“春天来了”的一节美术活动,风筝的种类繁多,形状各异,颜色鲜艳。风筝最大的特点就是左右对称,只有对称的风筝才能飞到天空中去。我让孩子们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风筝的基础上大胆设计自己的风筝。

孩子们拿到纸后开始安静地在纸上任意发挥了,只有张晚萧小朋友还坐在那里发愣,过了好久也没有动笔。旁边的孙鑫怡说:”周老师,张晚萧什么都没画。”这时张晚萧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一条长长的线,然后什么都没画。谁都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孙鑫怡看到了说“:周老师,他画的风筝不对,只有一条线,什么都没有。画的也太简单了吧。”我走到他身边,只见他把头埋的低低的,什么话也不说。我略思片刻,面对一张白纸上只有一条长长的线,也很好奇这到底是画的什么,今天画的明明是风筝。我蹲下身来,没有流出丝毫的责备,小声地问“:张晚萧,你一定会告诉我,你画的这幅画是什么,对吗?”张晚萧开始用他不是很流利的语言说“:周老师,我画的是风筝的线,我跟妈妈一起去公园放风筝,风筝的线很长很长的,可是玩到一半风筝线断了,所以我画的是断了风筝的线,风筝不知道飞到哪里了。”听了他的话,原来他把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进来了,于是我小声地说“:那你想一想,除了这只风筝断线了,在公园中还有其它没有短线的风筝吗?”于是,张晚萧拿起笔开始在线的左边画了一个大大的小鱼风筝,右边画了一个蝴蝶风筝,而中间则是一个断了风筝的线。我看着这张作品,连忙表扬了张晚萧,并说“:不错。张晚萧画的也不简单哦。”于是,我让他在全班面前介绍了自己的作品,他点点头笑了。

美术是幼儿表达认识和情感的一种特殊语言,儿童从一岁多就喜欢在纸上、墙上、地上,只要是他们认可的地方都会去画上一笔,在自由的空间中大胆的表现创造,他们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体验。幼儿喜欢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用艺术与别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以自我肯定而产生的愉悦感,由此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情感世界,并按照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将他们感受的世界和审美能力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调节自我行为,完善人格。

二、为孩子立界限,保持从容与宽容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从容与宽容。从容地面对孩子的点滴“惊喜“”疯狂”,当我们和孩子的问题产生于我们是否侵犯了孩子的界线或是我们的界线不断地被孩子破坏了。我们需要开始为孩子建立一定的界限,从容地尊重孩子的想法,保持宽容和理解。

案例二: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

冬天到了,天空下起了雪。这应该是2015年第一场雪了吧,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下雪吗?”孩子的回答都很一致,都说喜欢。豆豆很高兴地从椅子上跑到窗户的边上说“:老师,下雪了,老师,下雪了。”其他的孩子也飞快地跑到了窗户边大叫“:下雪啦!”顿时,整个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了,变得不再安静。原本安静的教室氛围很快就变成了一种喧闹。可是当我看着孩子睁大了眼睛看着窗外那好奇、惊喜的表情,我有些愤怒的心顿时降了下来,孩子们的好奇心本来就是如此。何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于是我轻轻地说“:孩子们,外面飘起了雪,好看的吧!想不想出去玩?”只见孩子们的眼睛睁大了,都高喊“:我要出去玩。”我装作很伤心的样子说“:刚才孩子们都没跟我打招呼就一个个都跑到窗户这边来了。雪花孩子告诉我孩子们太没有礼貌了,在学本领的时候跟着豆豆跑到窗户边看雪花,没有遵守规则呢!不过现在有个办法,看谁能有礼貌地回到椅子上举手告诉我你想做什么事情。我就答应你。顿时孩子们安静了下来,快速地坐好小椅子,都一一举手告诉我“:老师,我想出去玩!”我说“:这样的孩子才有礼貌。不过等我们孩子把本领学完,我们就出去玩,怎么样?”于是孩子们的视线又回了过来,因为他们知道待会学完本领会出去玩。

其实在这件事情中,因为豆豆的嚷嚷,让所有的孩子的注意力都转移,影响了本该常规化的游戏活动,我当时真的很想狠狠地批评他,但是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换个角度想一想: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此。因为对于小班的孩子的心理。他有这样的需求。但是他还未形成良好的常规意识,他们很好奇。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面对孩子的犯错,更需要我们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引导他,鼓励他,只有处处为孩子着想,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因此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通过交流分享感受,不仅为孩子树立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建立一定的界限,而且孩子们不也很快乐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 篇3

关键词:教育;艺术;节奏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的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最近,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引发了我对教育质量的重新思考和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对该观点的感受和经历。

如今,在众多的公开课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对课的安排可谓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师个人也上得声情并茂、眉飞色舞,投入十足。可是,每每遇到学生需要自由发挥的时候,却总是一带而过,引导变成了包办,未给学生留下自主、合作的学习空间,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少。其实,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也常常大包大揽,总是急着把自己精心准备的资料一股脑地灌进学生的脑子里,认为教师多讲,学生会较快理解和接受,省时高效,却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少有大胆想象空间和自主参与机会,无形中丧失了学习兴趣。久而久之,课堂上看到的是学生困惑、倦怠的面容,听到的是哈气连天,课堂上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除了教学外,我们在班级管理等育人工作中也存在这些现象。由于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以及教师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一些急于求成、漠视学生内心感受,甚至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大有存在。尤其突出的是对学困生的歧视和漠视,伤害他们的自尊,从而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正确认识学生、研究学生,将爱以春风化雨般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需要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做慢工、出细活。

教育有它内在的规律,学生有它自然生长的状态。我们以往的教学和德育工作,曾经那样心急、那样功利,快节奏、高效率、大梯度地教学,简单急躁地教育学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其实学生智能的发展、品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潜移默化、潜滋暗长中养成的。教育是慢的艺术,那么,我们应怎样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呢?

这个慢,就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平和的态度,做非常细致的工作,并有足够的耐心和耐性,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尊重自然生长的状态,摒弃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教育行为。俗语说“种树容易养树难”。人的成长本身就是慢的艺术,教育又怎能是一蹴而就的事呢?立竿见影,马到成功,是谁都希望的结果,但教育是一项周期长的工作,不能立竿见影,甚至可能就不见影。教育过程越是缓慢就越能得到扎实的成效。

在教学中讲究慢的艺术,就要求我们留足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验的时间和机会,允许他们出现一些错误,走一点偏路。要知道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感悟、点滴成绩累积并发生质变的过程。

还记得我上三年级语文的时候,在一次听写中,一位学生把“期末”一词写错了,我就让他订正过来。他改后拿来给我看,却写成了“其未”,我没有责备他,而是语气平和地提醒他再仔细检查一遍,有没有写错的,第三次交来的时候,他把“其”改写成了“期”,还是和初次犯错的一样。面对这样粗心的学生,我耐住性子,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再仔细看看,‘期末’这个词到底该怎么写?”经我这一点拨,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错处,把两个字全写对了,露出了腼腆而又欢欣的微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里,留足自主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我发现、自主学习,教学效果无疑更牢固。

平时,我们也常因为学生屡教不改而严加责罚,心生厌烦。其实,我们可否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想一想,自己也反思一下,学生为什么屡教不改?是不会改还是不愿改?责罚就一定有利于学生改正吗?一个学生身上的“顽疾”的去除,不是几天的事,更需要班主任和老师的耐心等待。当然,不是坐视不管,而是放慢节奏,寻找教育的良机和妙策。

首先,我们要冷静、沉着,不可感情用事。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就养成一种不驯、不合群的个性。遇到学生犯错误时,如果“硬碰硬”,很容易发生冲突,使教师下不了台。平时,我对自己的女儿也是这样,每每遇到她不听我的话,我要她这样做,她偏要那样做,于是我就草率地认为她是有意对抗我,气得我对她大吼大叫,甚至觉得打她几下才能平息心头的怒火。可是,你骂她了,打她了,最终,她的行为还是有违你的初衷,自己又是气得捶胸顿足的——因为教育没效果。过后,我静下心来反思,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太粗暴、简单。其实这时,我们不妨先保持冷静、沉默、克制情绪,暂且搁置此事不处理,等学生心情平静下来,再找他谈话,让他自己反思检讨。其次,要做细致调查,了解事情发生原因及发展过程。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弄清是非曲直,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寻求到圆满的解决方法。再次,要给学生时间改正。学生犯错误后冷静下来,往往为自己的冲动深感懊恼,有时会主动检讨自己的错误,此是,他们会心悦诚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更应该讲究慢的艺术,这更需要等待和宽容。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满腔热情,“反复抓,抓反复”的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要知道“一口饭是不能吃出一个胖子来”的,雕刻一座石像尚且需要很长时间,更何况塑造一个人的灵魂。只要我们摒弃偏见,多给学困生一些爱心,以心换心,以心交心,相信他们会在等待中走出歧途,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篇4

朝阳小学胡华香

读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其中《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小学教师》一文,深有感触。

在人一生中,生活经历是个性形成的基础,少年生活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其间,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会在学生一生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方向。

于是,我想起小学一年级时的班主任兼全科的钱雪茹老师,她给我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一次音乐课上,我唱《卖报歌》时,她给我录音并当场播放给同学听,获得了首次持久的掌声,由此我爱上了唱歌,至于唱的怎么样那是另外一回事,至少我现在可以用我的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还有坐姿的监督,每每上课时,她都会手持细细的小竹棒周旋在我们的座位旁,看到我伏下身子时,便会用小竹棒轻轻地拍我的背,我自然就挺直背了。时间久了,身姿自然就挺拔了,自信也就出来了。学习成绩就不用说了。直至现在,她那梳着两条麻花辫的样子还时时萦绕在我的心间,那时的她,真的好美!

因此,我认为,我们老师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心灵的健康与纯洁,关系到一个人情感态度与人格倾向。所以平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履薄冰,慎之又慎才对。

初二时,我的数学老师教学水平在学校可是屈指可数的,是大家公认的好老师。可是他却伤害到我了。很清楚地记得那一次。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说:“你们班有一个人,总是和男同学一起放学回家,是

不是谈恋爱了。”他说的是我,当时我是班长,管教室钥匙。每天最后离开教室,同路回家的还有两个邻村的男同学。数学老师这么一说,教室内就像锅炸开来似的。找我谈话的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最后连妈妈也出动了。这莫须有的罪名加在我的头上,使我的情绪一落千丈。从此我开始反感数学老师了,他的课也不听了。那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数学成绩42分。他对我的伤害是摧毁性的。

从教多年来,我至始至终认为,善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哪怕我们知识有缺陷,或者专业起点不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充满对学生真挚的热爱和尊重,教师的期待、公正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每一位学生诚恳的帮助,将对学生的一生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读这一本书,再次让我领略到了——与书为友,受益匪浅!

《教育是慢的艺术》 篇5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张文质先生《慢教育丛书》里的一本,描述了教育要回到根本,回归本真,读后感悟很多。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的“润物细无声”,正反映了教育的变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起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在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嗫嚅着嘴,想回答又说不出来,或者说来说去不在点子上。这时,作为教师的你,是急躁地打断作一番暗示,还是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也许你为了急于听到孩子“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填塞孩子们的头脑……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

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教育是慢的艺术》阅读摘记 篇6

阅读摘记20090409

《教育是慢的艺术》已经看了二遍,却因杂务羁绊了手脚,笔记跟不上。如今的情形,正如林语堂所说的那种境况——整日忙忙碌碌,没有了心灵的自由。今天,趁着莫名的烦恼,索性推开所有的事务,静下心来作笔记,顺便抚一抚心中的烦躁吧。谁知一不小心,就做完了一本书的摘记。看来,烦恼并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啊!关键是用什么样心态来看待。

P5 没有对话,就没有教育的开始。

P6 行动之前,我们太容易想到失败,想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样的“消极”文化,使我们极易妥协、气馁,极易退缩、丧失活力和主动性,所以,我们常常是想得太多,“傻劲”却太少,太关注结果却无法享受过程、肯定过程本身对生命的意义,我们常常就是这样变得既自卑又功利的。

P14 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一次性给定的,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P15 有些错误可能是偶然的,但却改变了你的一生,有些错误可能是注定要发生的,你不是犯这个错,就可能犯那个错,冥冥之中是不是命运的某种安排?

P16 在生命化的教育理念中,认为教育应该是母性的,她饱含着同情与理解。

(现在的教育)孩子在课堂主要的也就是具备了一些答题能力,基本上只会按照给定的要求顺着去思考,而这样的学习方式其实由来已久,久习成性,你说孩子们还能有什么“独特的思维能力”,做发散性的思考?所谓的自主学习又能从何处说起呢?„„应试教育对想象力、创造力、精神活性和生命活力的伤害,真可谓为学日损,损之又损啊!

P19 我们的目标窄化的教育其实根本地忽略了对人本来应有的、而且是责任重大的那份关注,怯懦、自卑、不善言辞、缺乏表现力几乎成为我们的通病。

他们知道自己无法逃过/权力和贪欲到来的/可怕的毁坏——/既然你所要求的/总是比得到的还要多。

P20 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的《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P23 她是在与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孩子说话,他们都是真实的人,他们会用心地分享着自己的话题。从分享开始的课堂一定会比较精彩。这样的课堂更为自然、真诚一些。

应试教育的特征之一也在于“速度”:足够大的信息传授容量,所有的讨论、思索、停顿和动手尝试都取消了,课后则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补充,进行强化练习,但所获得的那些可怜的知识完全与生命无关,也根本难以在每一个生命个体具体的生活中得以还原。

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佐藤学

P25 在快速行进的课堂学生实际上是很被动的跟随者,只能一路吃力地跟着,跟不上的注定要掉队,在课堂上教师是不可能关注到学生这种状态的,一切都要等到考试来测试,但是到那个时候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已经晚了,同时他还必须独自承担所有学习失败的责任。

只有独奏没有对话的课堂不仅对学生是一种伤害,对教师更是如此。„„教学工作的疲劳不仅是因为劳动的强度,还因为我们在课堂上得不到即时的笑声、放光的眼神、灰心的情感碰撞等等滋润,在这样的课堂教师真的成了唯一的输出者,没有挑战,甚至也不需要“临场的智慧”。

今天课堂上的孩子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做做梦,歇歇气,想一想,沉思一下,或学学怎样安静下来,几乎没有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的可能性了。

P30 一个人哪怕再成功,如果没有遇到一个好老师,他的一生也是很茫然的。

P33 良好的教育在细腻与沉静之中,良好的教育在敞开与自由之中。„„教育就是存在,经历存在就是探究人性与世界的奥妙。

教师在课堂上,在学校里关注的有三个层次,但最核心的是“人”。P34 这种自卑是在我们受教育过程中不断地经历失败,经受屈辱,不断地被边缘化,不断地被贬低,慢慢积攒,增长起来的。P36 在对课堂的观察和与老师的交往中,我最看中的就是我们是否从内心深处发出对人真挚的同情,真挚的尊重,这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价值,尤其是我们今后要从事小学阶段教育,这点更重要。

前进的速度比较慢不等于我们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

P37 多一种经历,多读一本书,能增强一份生命的强度,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也可以多一点从容与自信。P39 教师的公正、诚恳、率真是最重要的。

勤未必能补拙。像我这样的人去跑110米栏,在勤奋也不可能成为刘翔。

有时候,仅仅就是阅读,沉思,看望,路过;有时候,则是随便说上几句,没有什么样的愁苦值得你那么认真。

扬长远胜于补短,把自己的长处挖掘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天分对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儿童你往往还难以知道他的天分在哪里时,教师的期待、公正,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对每一位学生诚恳的帮助就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善待每一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内在的准则。

人不可貌相,一种是大智若愚的人,我们看不出他们的智慧。„„另一种是大奸大恶的人,我们也不大能看出来。第三种看不出来的是成长过程中的儿童。

人的精神面貌、气质之类,确实是自我塑造的,也就是培根说的:所学皆成性格,所学皆成习惯,所学所思会从你的眼神、举手投足中透露出来。

教师要有一种更高尚的精神引领,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阅读、倾听、讨论以至学习的习惯,这就构成我们生命的基本面貌。学生教师的情感,首先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你是怎样注视孩子的,你严重透出的是不是善意、此项、期待和肯定,你评价孩子的方式是否妥当,能为他们愉悦地接受,你的教育素养是否能够引领孩子们前进的方向,甚至你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是否也都具有可贵的“教育价值”?„„一个孩子能够遇上一个让他长久甚至终身依恋的老师,真是一种福分。

一个好教师甚至能让学生对他产生强烈的精神的敬仰,他愿意成为你的追随者、仿效者。好教师不但是所教学科的代言人,知识的代言人,也可以是美好新年、价值的代言人。

(教师)首先要有学习的倾向、学习的意识、学习的习惯。

一个人的阅读量往往就决定理解问题的深刻度,没有阅读的广泛性,我们怎么和孩子们交流?

我与奥全身性地像我活着的这样活着。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应该是平面的、粗糙的。不断地再学习很重要。

第二是沟通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的提高应该作为一生没有止境的追求。

第三就是责任意识。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要有创新、发展意识。P44 教师要做到的十个“学会”:

1.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2.学会等待。3.学会倾听。

4.学会欣赏。5.学会赞美。6.学会参与。7.学会合作。8.学会表现。9.学会反省。10.学会创造。

P52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大问题要思考,小事情要去践行。要从我们能够改变的地方去尝试。

P53 最重要的工作总是在底层。必须始终注视着底层。

别人强加的都可能靠不住,只有把责任当做自己内在的责任,就是当作我们的天职,一种功课,当作我们可以从里面获得生命价值的一件事去做,你才能够去坚持,才能够不那么容易被别人所改变、所扭曲。

P54 中国教育的问题可以说是理念问题,可以说是制度问题,但更主要的、更核心的也是经济问题。

P57 教师素养在课堂上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这可能也是你成为教师的第一身份保障。

一抓就灵,一抓就有成效,但孩子的灵性就没了。一个人如果智慧死盯成就完了。

P59 教育孩子的十条戒律:

1.不要当众教育孩子(尤其不能当着孩子同学的面)

2.不要在情绪不佳时教育孩子 3.不要以数罪并罚的方式教育孩子 4.不要在准备很不充分的情况下教育孩子 5.不要以别的孩子为榜样式的教育孩子 6.不要在吃饭时教育孩子 7.不要在孩子筋疲力尽时教育他们 8.不要在孩子做作业时教育他们 9.不要在孩子兴致很高时教育他们 10.不要在孩子睡觉时教育他们

P60 广泛的阅读史最重要的写作基础,无论在什么样的考试背景下都要把孩子的阅读当作意见大事来做。一个人没有阅读怎么可能有知识的积累,怎么可能有更多不一样的思考方式?

P65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那我们就更要改变自己。我们无法改变自己,那我们就试着调整处人处己的方法。

P66 没有轻松自由的环境,没有生活的保障,没有职业的认同感,没有工作评价方面的安全感,那我们来讨论改革谈何容易啊!这就如空中楼阁,虚幻而又沉重。

P68教育要回到每一个人。集体的成功有时候对个人来说不等于成功。一个好教师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提高学生、帮助学生。

真正的同情心是罕有的。真正的同情心是生命的超然、优越状态。

P70 人类的共性永远大于人类的差异性,这才是人称其为人的最核心的特征。

P71 教育需要给孩子更大一点的可以腾挪的空间。这才可能是好的教育。现在我们给孩子,给他选择,给他反复,给他尝试,这样的空间太小了。

要在艰难中努力去赢取生存,在限制中去求取发展,首先还是要保障生存而不至于被淘汰。„„要争取增强自我生命的强度。

一个人肯定能找到相对而言更适合他的发展环境。

我们自身的第一责任人,肯定是我们自己,这也是我们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功过自承,咎由自取”,我们要做自己的第一责任人,而不仅仅把责任归于客观,归于环境,归于体制,归于你的上级。

P74 真的要迈一小步都很困难。所以我又提出我们要学会妥协,学会调整,在妥协中前进,在调整中提高。

创新需要宽容失败,宽容背叛,忘记失败,忘记规则。

教育一定要有助于世道的改善,有助于人道的提升。这种微小的东西,我觉得我们有意识就可以尝试。有些话要与别人交流,有爱要表达出来,有想法要去实践,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你的生命就会有更多的奔头。

我们有时候是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想去做。

P78 通向优质教育的第一步,是要确立一个明晰而重要的教育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鲍伊尔认为,在任何一所学校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比什么都重要。

1.教育必须为自由社会培养公民。

“革命性”的思想、成功哟其实是可以再相当不堪的环境中萌芽的。„„教师首先应该成为自我反省、自我革新的一员„„有责任感、有独立意识、有判断力。

巴西著名的教育家弗莱雷说,我们往往对在不自由状态下的安全感过分依恋,对真正的自由却缺乏渴望,所以我们更容易选择委曲求全、选择明哲保身„„对正义的选择意味着承担与责任,意味着某种利益的让渡,意味着牺牲以及无法预想的种种后果。

教师首先应成为人格独立的人,教师能成为肩担正义的人,教师要成为能够引导孩子走向光明与辽阔的未来的人。2.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

每一个人的发展构成社会发展的总和,社会的发展有赖于每一个人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对每一个人发展的重视和用心,缺乏对每一个人发展的责任感。

我们的目光常常只头像那些成功者,我们的教育对弱者、发展迟缓的人、学习困难者太缺乏最基本的仁慈,这一点几乎已经成了我们职业的习惯和原则。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家庭对孩子的期待各不相同,每个孩子智能状况各不相同,学习心向也不一样,怎么能简单地对之做评判呢?所以真正的帮助都应该是具体的、个别化的,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苏霍姆林斯基最让人敬佩的是他一生中留下了六千多名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

3.倾听窗外的声音,培养视野开阔的人。

如果一个教师一个学期从未向学生介绍过一本新书或者从未与学生谈到过自己的阅读体验,那么我敢断定她不是一味好教师,更不可能是以为有广阔的心灵世界、对生命充满感受力、对新奇的失去有探究意识的人。

毫无宽容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

教育应该让人葆有梦想。

4.学校要成为自由交流思想的园地。

没有学术性交往,学校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没有亲情性的交往,教师之间往往彼此冷漠,很难形成一个团队。

一个能够自由表达、诚意倾听、彼此欣赏的学校才是真正值得眷恋的。

P88(要办优质的学校)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来团结和调动学校的各方面力量并使他们有效地工作。

1.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的领导。

叶澜老师:校长的尊严首先来自于他的教育思想,没有教育思想的校长室没有真正的尊严的。

2.校长要有坚定的服务意识,良好的专业素养,教育家的办学理念。

我觉得一名好校长不应是教师的主宰和仲裁,而是应该更多地与教师站在一起,身体力行、感同身受的人。

3.学校要有广泛的合作网络,丰富的校外资源,与家庭、社区、社会形成和谐的互动。

4.学校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共识,取决于办学的个性。

学校办学个性背后是一个人对自我尊严的呼唤,也只有学校中每一个人是有尊严的,教育才有真正的尊严。

我期待的就是每一个孩子有幸福充实的童年,课堂上有淡淡的、自然流露的人性的美。

P94 厦门同安第一实验小学提出了20条迈向优质学校的目标:

1.学校确立“教师第一”的理念,尊重、信任、关爱每一位教师,努力为所有教师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学校有教师共同参与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题实验,有影响卓著的研究成果;

3.学校有各种教师研究的组织和自由交流的空间;

4.学校有广泛的合作网络,丰富的校外资源,与家庭、社区、社会形成和谐的协作、互动;

5.学校有在丰富本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附有创新精神的办学理念,始终自主规划行动,并努力在所有的行为中体现自己的理想; 6.学校有一批学生丰富、情感细腻、个性独特、附有人文情怀和课堂创造力的教师;

7.学校的教学质量始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8.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收到忽视和歧视; 9.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信心; 10.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毫无专长; 11.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得不到尊重; 12.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梦想;

13.学校中有形形色色的小明星; 14.学校中有各种各样的爱好者组织;

15.学校中有丰富、平等、自由的对话与表演的空间; 16.学校中有多姿多彩的竞技活动和猜疑展示; 17.学校中有特别令人留恋的学习环境;

18.学校中有永远对学生敞开的电脑、图书馆、体育场; 19.学校中有优秀的文社、期刊、运动队、艺术团和网站; 20.学校什么时候都像一个温暖的家。

P5 没有对话,就没有教育的开始。

P6 行动之前,我们太容易想到失败,想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样的“消极”文化,使我们极易妥协、气馁,极易退缩、丧失活力和主动性,所以,我们常常是想得太多,“傻劲”却太少,太关注结果却无法享受过程、肯定过程本身对生命的意义,我们常常就是这样变得既自卑又功利的。

P14 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一次性给定的,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P15 有些错误可能是偶然的,但却改变了你的一生,有些错误可能是注定要发生的,你不是犯这个错,就可能犯那个错,冥冥之中是不是命运的某种安排?(宿命论,呵呵。)

P16 在生命化的教育理念中,认为教育应该是母性的,她饱含着同情与理解。(现在的教育)孩子在课堂主要的也就是具备了一些答题能力,基本上只会按照给定的要求顺着去思考,而这样的学习方式其实由来已久,久习成性,你说孩子们还能有什么“独特的思维能力”,做发散性的思考?所谓的自主学习又能从何处说起呢?„„应试教育对想象力、创造力、精神活性和生命活力的伤害,真可谓为学日损,损之又损啊!

P19 我们的目标窄化的教育其实根本地忽略了对人本来应有的、而且是责任重大的那份关注,怯懦、自卑、不善言辞、缺乏表现力几乎成为我们的通病。到底能够用什么样的文化区培育、成全怀着梦想来到校园的坏缁门。„„叶澜教授也曾指出,我们这二十多年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我们忽视了具体的个人。

他们知道自己无法逃过/权力和贪欲到来的/可怕的毁坏——/既然你所要求的/总是比得到的还要多。

P20 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的《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P23 她是在与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孩子说话,他们都是真实的人,他们会用心地分享着自己的话题。从分享开始的课堂一定会比较精彩。这样的课堂更为自然、真诚一些。应试教育的特征之一也在于“速度”:足够大的信息传授容量,所有的讨论、思索、停顿和动手尝试都取消了,课后则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补充,进行强化练习,但所获得的那些可怜的知识完全与生命无关,也根本难以在每一个生命个体具体的生活中得以还原。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佐藤学

P25 在快速行进的课堂学生实际上是很被动的跟随者,只能一路吃力地跟着,跟不上的注定要掉队,在课堂上教师是不可能关注到学生这种状态的,一切都要等到考试来测试,但是到那个时候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已经晚了,同时他还必须独自承担所有学习失败的责任。只有独奏没有对话的课堂不仅对学生是一种伤害,对教师更是如此。„„教学工作的疲劳不仅是因为劳动的强度,还因为我们在课堂上得不到即时的笑声、放光的眼神、灰心的情感碰撞等等滋润,在这样的课堂教师真的成了唯一的输出者,没有挑战,甚至也不需要“临场的智慧”。

今天课堂上的孩子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做做梦,歇歇气,想一想,沉思一下,或学学怎样安静下来,几乎没有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的可能性了。

P30 一个人哪怕再成功,如果没有遇到一个好老师,他的一生也是很茫然的。

P33 良好的教育在细腻与沉静之中,良好的教育在敞开与自由之中。„„教育就是存在,经历存在就是探究人性与世界的奥妙。

教师在课堂上,在学校里关注的有三个层次,但最核心的是“人”。

P34 这种自卑是在我们受教育过程中不断地经历失败,经受屈辱,不断地被边缘化,不断地被贬低,慢慢积攒,增长起来的。

P36 在对课堂的观察和与老师的交往中,我最看中的就是我们是否从内心深处发出对人真挚的同情,真挚的尊重,这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价值,尤其是我们今后要从事小学阶段教育,这点更重要。

前进的速度比较慢不等于我们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

P37 多一种经历,多读一本书,能增强一份生命的强度,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也可以多一点从容与自信。

P39 教师的公正、诚恳、率真是最重要的。

勤未必能补拙。像我这样的人去跑110米栏,在勤奋也不可能成为刘翔。

有时候,仅仅就是阅读,沉思,看望,路过;有时候,则是随便说上几句,没有什么样的愁苦值得你那么认真。

扬长远胜于补短,把自己的长处挖掘出来才是最重要的。天分对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儿童你往往还难以知道他的天分在哪里时,教师的期待、公正,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对每一位学生诚恳的帮助就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善待每一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内在的准则。

人不可貌相,一种是大智若愚的人,我们看不出他们的智慧。„„另一种是大奸大恶的人,我们也不大能看出来。第三种看不出来的是成长过程中的儿童。

人的精神面貌、气质之类,确实是自我塑造的,也就是培根说的:所学皆成性格,所学皆成习惯,所学所思会从你的眼神、举手投足中透露出来。

教师要有一种更高尚的精神引领,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阅读、倾听、讨论以至学习的习惯,这就构成我们生命的基本面貌。学生教师的情感,首先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你是怎样注视孩子的,你严重透出的是不是善意、此项、期待和肯定,你评价孩子的方式是否妥当,能为他们愉悦地接受,你的教育素养是否能够引领孩子们前进的方向,甚至你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是否也都具有可贵的“教育价值”?„„一个孩子能够遇上一个让他长久甚至终身依恋的老师,真是一种福分。

一个好教师甚至能让学生对他产生强烈的精神的敬仰,他愿意成为你的追随者、仿效者。好教师不但是所教学科的代言人,知识的代言人,也可以是美好新年、价值的代言人。(教师)首先要有学习的倾向、学习的意识、学习的习惯。

一个人的阅读量往往就决定理解问题的深刻度,没有阅读的广泛性,我们怎么和孩子们交流?

我与奥全身性地像我活着的这样活着。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应该是平面的、粗糙的。不断地再学习很重要。

第二是沟通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的提高应该作为一生没有止境的追求。第三就是责任意识。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要有创新、发展意识。

P44 教师要做到的十个“学会”: 1.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我们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宽容、尊重差异,就是培植文化与人的多样性。)

2.学会等待。(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智慧的觉醒,有一个精神力量增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教师要有等待之心。)3.学会倾听。

4.学会欣赏。(哪怕孩子只有点滴进步,我们也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5.学会赞美。(爱是需要表达并付诸实践的。)6.学会参与。

7.学会合作。(任何课堂的成功,都有赖于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而合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合作过程中实现。)8.学会表现。9.学会反省。10.学会创造。(通过成就学生的方式成就自己。我们的成就感、满足感离不开课堂和学生。)

P52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大问题要思考,小事情要去践行。要从我们能够改变的地方去尝试。

P53 最重要的工作总是在底层。必须始终注视着底层。

别人强加的都可能靠不住,只有把责任当做自己内在的责任,就是当作我们的天职,一种功课,当作我们可以从里面获得生命价值的一件事去做,你才能够去坚持,才能够不那么容易被别人所改变、所扭曲。(到底是为领导做事,还是为学校为孩子为自己做事,到底是为了讨上峰的欢心做事,还是为自己的良心做事,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虽然很容易回答,却不容易做正确。)

P54 中国教育的问题可以说是理念问题,可以说是制度问题,但更主要的、更核心的也是经济问题。

P57 教师素养在课堂上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这可能也是你成为教师的第一身份保障。一抓就灵,一抓就有成效,但孩子的灵性就没了。一个人如果智慧死盯成就完了。

P59 教育孩子的十条戒律:

1.不要当众教育孩子(尤其不能当着孩子同学的面)2.不要在情绪不佳时教育孩子 3.不要以数罪并罚的方式教育孩子

4.不要在准备很不充分的情况下教育孩子 5.不要以别的孩子为榜样式的教育孩子 6.不要在吃饭时教育孩子

7.不要在孩子筋疲力尽时教育他们 8.不要在孩子做作业时教育他们 9.不要在孩子兴致很高时教育他们 10.不要在孩子睡觉时教育他们

P60 广泛的阅读史最重要的写作基础,无论在什么样的考试背景下都要把孩子的阅读当作意见大事来做。一个人没有阅读怎么可能有知识的积累,怎么可能有更多不一样的思考方式?

P65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那我们就更要改变自己。我们无法改变自己,那我们就试着调整处人处己的方法。

P66 没有轻松自由的环境,没有生活的保障,没有职业的认同感,没有工作评价方面的安全感,那我们来讨论改革谈何容易啊!这就如空中楼阁,虚幻而又沉重。

P68教育要回到每一个人。集体的成功有时候对个人来说不等于成功。(有点自由主义思想倾向?按照集体主义的观点,个人是集体的一份子,集体的成功就是个人的成功,个人的成功要依赖于集体的成功。所有个人的成功要记账于集体名下。集体的成功当然大部分是领导的成功,因为“大海航行靠舵手”。经过几多次的畸形演变,最后变成个人为主子卖命,最后失去自我。在集体主义下,是很容易失去自我的。)一个好教师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提高学生、帮助学生。

真正的同情心是罕有的。真正的同情心是生命的超然、优越状态。

P70 人类的共性永远大于人类的差异性,这才是人称其为人的最核心的特征。(??孟子云:人异于禽兽者几稀。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思想是最复杂的,思想上的差异应该大于生理上的差异。从这一点上来看,人与人的差异性要远远大于人与禽兽差异的那一点点“几稀”。)

P71 教育需要给孩子更大一点的可以腾挪的空间。这才可能是好的教育。现在我们给孩子,给他选择,给他反复,给他尝试,这样的空间太小了。

要在艰难中努力去赢取生存,在限制中去求取发展,首先还是要保障生存而不至于被淘汰。„„要争取增强自我生命的强度。

一个人肯定能找到相对而言更适合他的发展环境。(乐观态度,“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自身的第一责任人,肯定是我们自己,这也是我们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功过自承,咎由自取”,我们要做自己的第一责任人,而不仅仅把责任归于客观,归于环境,归于体制,归于你的上级。

P74 真的要迈一小步都很困难。所以我又提出我们要学会妥协,学会调整,在妥协中前进,在调整中提高。

创新需要宽容失败,宽容背叛,忘记失败,忘记规则。

教育一定要有助于世道的改善,有助于人道的提升。这种微小的东西,我觉得我们有意识就可以尝试。有些话要与别人交流,有爱要表达出来,有想法要去实践,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你的生命就会有更多的奔头。

我们有时候是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想去做。

P78 通向优质教育的第一步,是要确立一个明晰而重要的教育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鲍伊尔认为,在任何一所学校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比什么都重要。1.教育必须为自由社会培养公民。

“革命性”的思想、成功哟其实是可以再相当不堪的环境中萌芽的。„„教师首先应该成为自我反省、自我革新的一员„„有责任感、有独立意识、有判断力。巴西著名的教育家弗莱雷说,我们往往对在不自由状态下的安全感过分依恋,对真正的自由却缺乏渴望,所以我们更容易选择委曲求全、选择明哲保身„„对正义的选择意味着承担与责任,意味着某种利益的让渡,意味着牺牲以及无法预想的种种后果。

教师首先应成为人格独立的人,教师能成为肩担正义的人,教师要成为能够引导孩子走向光明与辽阔的未来的人。

2.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

每一个人的发展构成社会发展的总和(好像个人的发展应该大于社会的发展的总和才对),社会的发展有赖于每一个人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对每一个人发展的重视和用心,缺乏对每一个人发展的责任感。

我们的目光常常只头像那些成功者,我们的教育对弱者、发展迟缓的人、学习困难者太缺乏最基本的仁慈,这一点几乎已经成了我们职业的习惯和原则。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家庭对孩子的期待各不相同,每个孩子智能状况各不相同,学习心向也不一样,怎么能简单地对之做评判呢?所以真正的帮助都应该是具体的、个别化的,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苏霍姆林斯基最让人敬佩的是他一生中留下了六千多名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3.倾听窗外的声音,培养视野开阔的人。

如果一个教师一个学期从未向学生介绍过一本新书或者从未与学生谈到过自己的阅读体验,那么我敢断定她不是一味好教师,更不可能是以为有广阔的心灵世界、对生命充满感受力、对新奇的失去有探究意识的人。

毫无宽容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教育应该让人葆有梦想。

4.学校要成为自由交流思想的园地。

没有学术性交往,学校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没有亲情性的交往,教师之间往往彼此冷漠,很难形成一个团队。

一个能够自由表达、诚意倾听、彼此欣赏的学校才是真正值得眷恋的。

P88(要办优质的学校)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来团结和调动学校的各方面力量并使他们有效地工作。

1.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的领导。叶澜老师:校长的尊严首先来自于他的教育思想,没有教育思想的校长室没有真正的尊严的。2.校长要有坚定的服务意识,良好的专业素养,教育家的办学理念。

我觉得一名好校长不应是教师的主宰和仲裁,而是应该更多地与教师站在一起,身体力行、感同身受的人。

3.学校要有广泛的合作网络,丰富的校外资源,与家庭、社区、社会形成和谐的互动。

4.学校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共识,取决于办学的个性。学校办学个性背后是一个人对自我尊严的呼唤,也只有学校中每一个人是有尊严的,教育才有真正的尊严。

我期待的就是每一个孩子有幸福充实的童年,课堂上有淡淡的、自然流露的人性的美。

P94 厦门同安第一实验小学提出了20条迈向优质学校的目标:

1.学校确立“教师第一”的理念,尊重、信任、关爱每一位教师,努力为所有教师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学校有教师共同参与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题实验,有影响卓著的研究成果;

3.学校有各种教师研究的组织和自由交流的空间;

4.学校有广泛的合作网络,丰富的校外资源,与家庭、社区、社会形成和谐的协作、互动;

5.学校有在丰富本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附有创新精神的办学理念,始终自主规划行动,并努力在所有的行为中体现自己的理想;

6.学校有一批学生丰富、情感细腻、个性独特、附有人文情怀和课堂创造力的教师; 7.学校的教学质量始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8.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收到忽视和歧视; 9.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信心; 10.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毫无专长; 11.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得不到尊重; 12.学校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梦想;

13.学校中有形形色色的小明星;(形形色色好像是贬义词啊,呵呵,感觉怪怪的。)14.学校中有各种各样的爱好者组织;

15.学校中有丰富、平等、自由的对话与表演的空间; 16.学校中有多姿多彩的竞技活动和猜疑展示; 17.学校中有特别令人留恋的学习环境;

18.学校中有永远对学生敞开的电脑、图书馆、体育场; 19.学校中有优秀的文社、期刊、运动队、艺术团和网站; 20.学校什么时候都像一个温暖的家。

P96 学校主要是听过人来实现优质教育,优质教育取决于教师,取决于课堂,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质量:

1.正因为教育是生命的事业,因此砸学校之中起根本作用的一定是人,哪怕学校再贫穷,但只要有人性的光芒在,学校就有生命的活火不断燃烧。

2.一所成功的学校一定要有教师共同参与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题实验。现在不少学校课题满天飞,还有学校提出每个教师都要有课题,这简直就是课题的“大跃进”。洋洋大观的各种计划、方案、汇报材料(实际上它也是增加教师负担,使之产生反教育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教师受到来自教育内部各种威胁时,他可能很快就会威胁他的学生。

课题实验重要的是它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理念与价值方向,应该强调“教师的共同参与”,这就是教育的共识,有共识才能汇聚智慧、把“个人资源”转化为学校优势,才能使每个人从中看到自己的发展,而种种发展也同时意味着学校的发展。

3.学校始终要坚持开放校门、教室,并为成为学习共同体而努力。学习共同体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首先要成为学习者,教师只不过是有经验的学习者,学校生活也许就意味着是学习者之间多维的互动,更多的共识、共同的奋斗目标能够使学校摇曳着人性、进步与发展的光芒。

也许建设一所优质学校便是从重建教研制度,从彼此倾听、彼此发现开始的。4.要更多地倾听教师的声音,坚持教师第一、教学优先的教育理念。在教师没有尊严的学校完全不可能有教育的尊严。

5.一所幼稚学校,它一定有一批学识丰富、情感细腻、个性独特、附有人文情怀和课堂创造力的教师。

名校是由名师构成的。(所谓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为大师之谓也。)

遇上好教师不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个家族的福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福分,我们一生都会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种可以汲取的并能最后转化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会始终围浸在人性的光泽之中。

P101 对一所学校而言,公平和优异是不能分割开来的。

好的教育一定是期待“每一个人”成为成功者的,我们最缺的是对“每一个人”的关注、呵护与帮助。

优质学校一定是期待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获得自己发展空间的学校。好的学校一定会无限相信人的成功潜能,并不断地激发这种潜能。实际上我们很少能尊重孩子的选择。

买了贵重的东西,我们对物的喜好、重视很容易就超过了对人的尊重。(譬如昂贵的钢琴和儿童的发展意愿之间的取舍。)

从任何可以改变的地方开始,不要去思考尽善尽美,做“最不坏”就极其难得。把我们的饿目标放得更低更小一点吧。

一个好老师对孩子来说真的是非常重要,他会通过对孩子的肯定让孩子明确对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有所追求,并能坚持自己的追求。

人的天赋总是被别人发现的。学校要鼓励、促进每一个教师成为优秀的发现者。作为一名教师你的价值判断、你的敏锐的观察力,包括你对学生的期待非常重要。好教师一定是最善于发现学生身上优点的人。

学校要把对弱势者的关爱、呵护、促进作为自己的教育信念和行动指南。海伦。凯勒常有,而莎莉文不常有。

我们要相信教育的力量,要相信教育的爱能够创造奇迹,虽然奇迹的实现总是难的,走正道总是难的,我们却仍然期待更多的人走正道,让更多的孩子在学校获得关爱与成长。

一所好学校一定什么时候都像一个家,是一个温馨的地方,是一个让人感到安全、舒坦、才华得以展现、精神获得归宿的家。

P108 如果学生都没有差异,都有相当高的道德水平、纪律、学习欲望、学习基础,那可能我们的教育也就没有像今天这么富有魅力,值得大家来探究。冰心——爱在左,同情在右。当你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时,就试着改变自己,当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试着改变你的生活„„细小的快乐累积着更多的对幸福生活的期待。

作为一个教师、一个学校,就是要激发起孩子对更高一级、更美好的教育的期待„„我们不要去打击孩子自信心,而是要不断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陈之藩手我们惯常所持的“理直气壮、义正词严”的态度其实是有问题的,更好的方式应该是“理直气和、义正词婉”,一字之变,境界全然不同。正确的复合人性的教育,总是要比惩罚教育或负面教育要困难得多,人不能不知道正道在哪里,而是走正道太难了,所以我们也不是不知道正面教育他最终有效,而是坚持正面教育太麻烦了,太辛苦了,所以我们总想借助一种比如说惩罚,让孩子感到不自在,感到受到威胁,这样的方式来教育,我说这种方式很不好。回答需不需要惩罚,我倒是愿意跟各位老师一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愿不愿与被惩罚。我们有时在不经意之间就走到了反教育的一面。教育真正要改变师生关系,要使教师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教育良知与责任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国外的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地把目光放在发现孩子的优点上,更多地放在激励孩子、鼓励孩子、信任孩子这些方面。

我坚信在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最后成为失败者,成为一个无法经受挫折的人,这样的挫败者一定会更少,而且从爱的教育里面成长起来的成为善人的一定会更多,这就是教育的正面力量。

P117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秉持这样的信念:把自己的孩子作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生加以培养。这就是我们对自己家庭承担的最大责任,同时也是对社会做出的最基本的贡献。人的价值取向,健康第一,幸福第二,品行第三,个性第四,学业第五。一个人不仅需要别人的提醒,更需要自我的提醒。

教育的难处在于无所用心、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教育的难处还在于我们总要时不时偏离了人性的“常态”。

考试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很公正的选择,但是它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是最后的选择。考试有时也不一定能检验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因为人的智力分布是不平衡的,这种智力分布的不平衡就使得人的发展不平衡,一生所成就的领域不平衡。

在今天这个教育制度下,更多的可能通过考试来对每个人进行检验,但对人生来说,可能不一定是用考试就能检验的。

P125 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天才往前面迈一点点就变成疯子了„„所以有人说:天才是人类的病态,天才不是人类的常态。补拙不如扬长,扬长远胜于补短。人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什么事几乎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别人说得再好都是别人的事情,人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去经历,自己去尝试,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挑战。

成为美好的人可能会有很多的要求,但讲信用,给人信任感,不说假话,不做假事,不谋财害命,这是做人的底线。

P131 教育很容易被简化为训斥、惩罚。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但有时非常容易就是训斥、强迫、禁止。你可以怪体制,但细想一下,更可能是自身修养、对教育的责任,对孩子的爱心出了问题。大家感觉到生命化教育不仅是指向学生的,更是指向教师的。

P132 关于童年我有几个基本的看法

第一,要让童年的边界更开阔些„„让童心保持下来。„„越是健康的社会,人可能越“幼稚”;越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人越早熟,越会察言观色,阳奉阴违,越会使小计谋。第二是保持童年的丰富性。

第三是人的天分。一个人能安身立命,显示自己独特性,带给你一生幸福、自信的,一定是你的长处。„„天才如果放错了地方可能就难以成为天才。所谓天才,就是他的禀赋,独特性。

对生命的热情,对知识的热情,对未来的探究的热情,是教师成为教师的奥秘所在。“热情”应成为教师的第一品格。

P134 有些懂事是别人给你的,拿走就没有了,有些是自己的,是别人拿不走的。

P138教育也不是包治百病,虽说他不是病入膏肓,但是病得很重了,骄傲与这一帖药有事也是难医治他的。

P141 评价的时间周期越短,压力就会越大。

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P152 生命化教育,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生命化教育。

与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具备了更健全的可能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

P154 人活着,哪怕有时候很屈辱、很难过、很无望,但是活着本身就带给你希望,活着本身就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可能性。对教育而言,就是要让这么一种顽强地活着、努力让自己活得更好的理念成为我们课堂中最重要的、最激动人心的内容。所以,教育最崇高的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包括对生命的敬畏感。你仔细体认,你会发现每一个个体都是神奇的,每一个个体都带着它的秘密、它的可能性来到这个世界。

P155 一个人经历了苦难,承受了苦难,更重要的还要认识苦难,只有这样才可能超越苦难。对生命要有更人性更人道的眷顾。

P156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给孩子这方面的提醒很少——生命比一切都重要,首先要保护的就是生命。

生命化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培养对生命的珍爱。

《动物福利宪章》提出动物享有五大自由:第一,不受饥渴的自由;第二,生命舒适的自由;第三,不受痛苦的、伤害和疾病威胁的自由;第四,生活无恐惧的自由;第五,表达天性的自由。

教师是教育变革的最主要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困难。把培训工作看做是对教师的“洗脑”,暴露了某些人的无知、粗暴、文化专断和“先知”情节。

P158 只要想得到的都敢做,这样的民族是危险的。缺乏敬畏感,缺乏一种理性,这个民族可以说还处于未开化、半野蛮的状态。

要让没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

P160(反教育的行为)虽然有成效,但不能做,因为你剥夺了人的尊严,伤害了生命。所以,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

P161 “过更有尊严的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美好的引导,让孩子感觉到做人的尊严,感觉到做人的价值,他同时也希望他周围的同伴、朋友也同样过有尊严的生活。一调任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P162 教育更大的意义,应该在于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对未来更有信心,而一个人能不能对未来充满信心,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给予他正面的刺激,能不能不断地对他相信自己。就教育质量而言,搞的生活质量就意味着你对未来有一个更辽阔的视野和期待。生命化教育就是给人温情期待的教育。

P164 教育为人的精神打底,为人的一身奠基。

叶澜老师:教室的物理环境比较好,心态也就比较从容。

(备课)思考要细致,方案则可以简要,这样才能使课堂有更多的生成性的东西。教师要有一种每一次都是第一次面对的心态。

课堂也是这样,你对孩子要有一个期待,今天的孩子可能不同于昨天的孩子;对自己要有一个期待,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不一样。这样的相遇才能让课堂充满可能性,充满创造性的冲动。

我们的文化仍处于衰败之中,这种衰败的重要标志就是千人一面,万口一辞,套路盛行,处处都是文化掮客、庸才和形形色色应声虫的身影。也许只有远离“强势媒体”、“主流文化”,目光向下,把生命的重心收回自身,我们才能保持警觉、活力和责任感。

P166 生命化教育史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于补短。

P168 按马克斯。范梅南的说法:人的很多禀赋都是被他人所发现的,你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一旦被别人发现了就变成了这个人的特征,这个人的优势所在。人如果能把他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他就是一个拥有巨大的、别人不可替代的能力的人。随顺人的禀赋对教育有什么意味呢?

第一点,要树立一个乐观的学生观。

谁有资格裁决一个人的未来呢?对人过早下判断的教育史不幸的,契诃夫有一句很启人心智的话:“由于气候、智力、精力、趣味、年龄、视力等方面的差异,人的平等是永远不可能的。所以不平等应该认作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不平等变得不易察觉,就像我们把雨或熊之间的差异抹平了。在这方面,文化和教育能起很大的作用„„”

教育可能要做的事就是承认差异,承认不平等,更多地给予人理解和期待,教育不是只给人一条路,而是要开启尽可能多的方向,让每个人都得到光亮,都相信能得到自己的光亮。一方面我们要树立乐观的人的发展观,随顺人的禀赋,不轻易地下结论,不轻言放弃,另一方面,还要在教育的方法、技艺上下功夫„„教育总是需要经验,妥当的技巧,洞察力,专业素养,热情。

唯有小型学校、小型班级才有助于早就完整的个人。很多时候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少闲心„„人一旦缺少闲心就浪漫不起来了,自然也漠视了学生还有什么需要。

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都忙忙碌碌的,他的生活肯定也是很粗糙的。林语堂他说人只有躺在床铺上,衣服脱了,鞋子脱了,袜子脱了,手脚摆放舒适,身体也舒适了,心灵才有自由。哪里有爱,哪里就是你的家;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你的归宿;哪里有鼓励,那里就是你的起点。

第二点,要随顺人的善端。

一个良好的社会里面,善良的人肯定多;在一个管理混乱、通知严苛的社会里,坏心眼的人肯定多。

“管理主义”盛行,是一个“有罪推断”,首先就是:我不管你,你可能就是一个坏人,我不抓得严,你就会出纰漏。

虽然走正道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还是要鼓励人走正道,同时,好药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人愿意走正道、有机会走正道。

我觉得人在童年的时候得到好的培育,当他真正成长后就会有更好的抗挫折、抗危险的能力。

我厌恶“轰轰烈烈”的教育,那不是教育。一切“轰轰烈烈”背后都充满了露骨的功利取向,都可能导致对教育的扭曲。

第三点,应该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

自然可能是不美好的,有时候自然、尽性尽情很可能是不文雅的。(这是用现代的、“文明”的而非自然的标准来衡量所得出的结论。)„„所以,要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所谓的应然状态就是应该如此,这就包含着更美好、更崇高的某种需求与祈向。

黄克剑先生曾经提到的一个教育目标就是: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心灵的自我督责,人格的自我提升,境界的自我超越,这是教育的终极取向。(问题是,什么才是道德的?什么才意味着“人格的提升”?什么才是理想的境界?自我要超越向什么境界才算真正的超越而非倒退或偏差?所以,仔细一想,这种铿锵有力的话跟没说一样。)

文明的培植是从细节开始的,文明建立在细节之上,细节是很可怕的。从细节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工作,包括对生命的用心。

教育就是做两个工作,一个事价值引导,一个事自主建构。第四点,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成全人的禀赋。

教育环境不一样,孩子家庭环境不一样,学生自我期待不一样,怎么能用一个方法来教呢?(说得好,人都是不一样的,要如孔子样的因材施教。但是一个班几十人,因材施教变成不可能。)„„所谓教育智慧就是教学计划以外的东西,你能够计划好的都不是智慧。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上你有没有耐心,有没有丰富的专业素养,能够在各种情景中想出独到的恰当的方法。你可能想不出最好的方法,但一定要考虑想出办法是否可能是最不坏的,这也很了不起。

P179 生命化教育也是个性化的教育。所谓个性化,它首先强调的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不可替代的,是潜在的能够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柏拉图说“美事难的”,教育也是一件困难的事。首先要知道每一个个体自身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真正的个性化的教育要从这个前提出发,在每一个人饿身上找到最佳的突破口。所谓的个性,其实是一个创造性的集成。我们的教育太强调共性了,太强调千人一面了,太强调统一标准,所以有个性的人往往出不来,我们在创造力方面都很低下,对成为有个性的人也缺乏自我期待。

P180 我们中国人有一个能力很强——模仿。世界上再美的东西我们都能很快“克隆”它,但是创造力很差。在今天这个强调知识产权的社会里,创造力很重要。„„创造力低下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发展滞后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这跟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共性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创造是个性化的,有时候他是无迹可循的,是不可规范的,有时候甚至是你不可期待的„„创造力低下跟我们评估管理机制有很大关系。极权可以说是最大的腐败,因为个人的声音变得没有任何意义,每一个人的创造力都受抑制。

P181 一个人没有继承人类的普遍文化,他是不可能有创造性的。你胸无长物,所思甚少,你的理解有偏袒,你怎么能说你的观点代表了最进步的、最有价值的观念呢? 我们更多的是要用人类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事情,而不是用中国的视角来衡量世界。在教育上,用人类的标准——新课程一定是呼唤民主、更人性的教育。

你教不好一个学生,只能付若干的责任。但你要是把一个孩子逼上绝路的话,就要负全部的责任。你一定要有一个很谨慎的边界意识。窘傲视工作绝对不是万能的,教师不要承担无限的责任,我们尽到我们的责任就好了,我们尽不到的地方我们自己知道,只要对孩子有更多的关怀、更多的包容就不错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成为一个天才的。有

些人智力就是有局限,你别校刊这些天然的局限。这些局限有时是我们教师工作不能超越的障碍。我们有了这种谨慎的意识就不会操之过急,我们就能更从容一点。人既有天分,有时候又靠机遇,有时候又需要特殊的环境。

教育是慢的艺术 篇7

一、树立儿童本位观,静候花开

《指南》中指出教师应该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让幼儿的学习生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尽情地感受成长的快乐。

案例一:美术《美丽的风筝》

《美丽的风筝》是主题“春天来了”的一节美术活动,风筝的种类繁多,形状各异,颜色鲜艳。风筝最大的特点就是左右对称,只有对称的风筝才能飞到天空中去。我让孩子们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风筝的基础上大胆设计自己的风筝。

孩子们拿到纸后开始安静地在纸上任意发挥了,只有张晚萧小朋友还坐在那里发愣,过了好久也没有动笔。旁边的孙鑫怡说:”周老师,张晚萧什么都没画。”这时张晚萧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一条长长的线,然后什么都没画。谁都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孙鑫怡看到了说:“周老师,他画的风筝不对,只有一条线,什么都没有。画的也太简单了吧。”我走到他身边,只见他把头埋的低低的,什么话也不说。我略思片刻,面对一张白纸上只有一条长长的线,也很好奇这到底是画的什么,今天画的明明是风筝。我蹲下身来,没有流出丝毫的责备,小声地问:“张晚萧,你一定会告诉我,你画的这幅画是什么,对吗?”张晚萧开始用他不是很流利的语言说:“周老师,我画的是风筝的线,我跟妈妈一起去公园放风筝,风筝的线很长很长的,可是玩到一半风筝线断了,所以我画的是断了风筝的线,风筝不知道飞到哪里了。”听了他的话,原来他把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进来了,于是我小声地说:“那你想一想,除了这只风筝断线了,在公园中还有其它没有短线的风筝吗?”于是,张晚萧拿起笔开始在线的左边画了一个大大的小鱼风筝,右边画了一个蝴蝶风筝,而中间则是一个断了风筝的线。我看着这张作品,连忙表扬了张晚萧,并说:“不错。张晚萧画的也不简单哦。”于是,我让他在全班面前介绍了自己的作品,他点点头笑了。

美术是幼儿表达认识和情感的一种特殊语言,儿童从一岁多就喜欢在纸上、墙上、地上,只要是他们认可的地方都会去画上一笔,在自由的空间中大胆的表现创造,他们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体验。幼儿喜欢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用艺术与别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以自我肯定而产生的愉悦感,由此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情感世界,并按照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将他们感受的世界和审美能力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调节自我行为,完善人格。

二、为孩子立界限,保持从容与宽容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从容与宽容。从容地面对孩子的点滴“惊喜”“疯狂”,当我们和孩子的问题产生于我们是否侵犯了孩子的界线或是我们的界线不断地被孩子破坏了。我们需要开始为孩子建立一定的界限,从容地尊重孩子的想法,保持宽容和理解。

案例二: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

冬天到了,天空下起了雪。这应该是2015年第一场雪了吧,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下雪吗?” 孩子的回答都很一致,都说喜欢。豆豆很高兴地从椅子上跑到窗户的边上说:“老师,下雪了,老师,下雪了。”其他的孩子也飞快地跑到了窗户边大叫:“下雪啦!”顿时,整个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了,变得不再安静。原本安静的教室氛围很快就变成了一种喧闹。可是当我看着孩子睁大了眼睛看着窗外那好奇、惊喜的表情,我有些愤怒的心顿时降了下来,孩子们的好奇心本来就是如此。何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于是我轻轻地说:“孩子们,外面飘起了雪,好看的吧!想不想出去玩?”只见孩子们的眼睛睁大了,都高喊:“我要出去玩。”我装作很伤心的样子说:“刚才孩子们都没跟我打招呼就一个个都跑到窗户这边来了。雪花孩子告诉我孩子们太没有礼貌了,在学本领的时候跟着豆豆跑到窗户边看雪花,没有遵守规则呢!不过现在有个办法,看谁能有礼貌地回到椅子上举手告诉我你想做什么事情。我就答应你。顿时孩子们安静了下来,快速地坐好小椅子,都一一举手告诉我:“老师,我想出去玩!”我说:“这样的孩子才有礼貌。不过等我们孩子把本领学完,我们就出去玩,怎么样?”于是孩子们的视线又回了过来,因为他们知道待会学完本领会出去玩。

其实在这件事情中,因为豆豆的嚷嚷,让所有的孩子的注意力都转移,影响了本该常规化的游戏活动,我当时真的很想狠狠地批评他,但是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换个角度想一想: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此。因为对于小班的孩子的心理。他有这样的需求。但是他还未形成良好的常规意识,他们很好奇。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面对孩子的犯错,更需要我们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引导他,鼓励他,只有处处为孩子着想,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因此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通过交流分享感受,不仅为孩子树立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建立一定的界限,而且孩子们不也很快乐吗?

上一篇:一年级反义词歌教案下一篇:助威加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