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800字

2024-11-07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800字(精选12篇)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800字 篇1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赵玲

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属《“消极”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这一篇了。文中提到“我们最可怕的敌人就是对一切事物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一旦驻进我们的心灵,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我们经常会情不自禁、甚至无法克制地以这样的方式处人、处事、处己,却不自知!因此,我们教育者要拥抱一颗积极向上的爱心,让教育变得更阳光。

【案例】巧借契机,播撒爱心

彬是我班成绩很差的一个女孩子,不仅如此,连字迹也很不端正。开学初,每天的课上都要开小差、做小动作,所以每天的课堂作业不是来不及就是错误连篇,因此,她就成了我课上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时常在课上会受批评,而她,每次都朝着我笑笑。起初,对于她,我真的有点无可奈何。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正翻阅她写的《一天一事一感受》时,发现她每天都写了被批评的事,不是受老师的批评就是受家人的批评,看到这,我的心不禁地抽搐了,“原来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批评中,那她怎么会感受得到温暖呢?感受不到温暖,又怎么真正地去爱呢……”一连串的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不禁对她投去怜悯的眼神。

放晚学了,我依然在批她订正的课作,“今天真棒!这么快就订正好了,看来彬越来越能干了!”话刚落下,她立即露出了笑容。正在这时,她的妈妈走进了教室,过来问问她的情况,我看得出她紧张的情绪,笑容一下子消失了,我笑着说了一句:“挺好的!”顺便把彬叫过来,两人一起和我面对面坐着,我拉起彬的手,不禁感觉她的小手一直在颤抖,说:“彬,赵老师觉得你比刚开学,表现好多了,你觉得呢?”点点头。“那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要改进的地方呢?让赵老师当你的朋友,一起来帮助你,好吗?”沉默了一会说:“我上课还不够专注,发言还不够积极,作业……”“哦,这些问题都好解决,只要彬你愿意,照赵老师说的去做,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能克服的,你相信老师吗?”笑眯眯地点点头。于是,在她整理书包的期间,我还跟她的妈妈达成了协议。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彬进步了,人也开朗了许多。

【点评】是呀,教育需要爱。若我们习惯了用贬低人、批评人、歧视人的消极方式去“教育”学生时,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呢?说不定,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800字 篇2

一、树立儿童本位观,静候花开

《指南》中指出教师应该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让幼儿的学习生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尽情地感受成长的快乐。

案例一:美术《美丽的风筝》

《美丽的风筝》是主题“春天来了”的一节美术活动,风筝的种类繁多,形状各异,颜色鲜艳。风筝最大的特点就是左右对称,只有对称的风筝才能飞到天空中去。我让孩子们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风筝的基础上大胆设计自己的风筝。

孩子们拿到纸后开始安静地在纸上任意发挥了,只有张晚萧小朋友还坐在那里发愣,过了好久也没有动笔。旁边的孙鑫怡说:”周老师,张晚萧什么都没画。”这时张晚萧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一条长长的线,然后什么都没画。谁都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孙鑫怡看到了说“:周老师,他画的风筝不对,只有一条线,什么都没有。画的也太简单了吧。”我走到他身边,只见他把头埋的低低的,什么话也不说。我略思片刻,面对一张白纸上只有一条长长的线,也很好奇这到底是画的什么,今天画的明明是风筝。我蹲下身来,没有流出丝毫的责备,小声地问“:张晚萧,你一定会告诉我,你画的这幅画是什么,对吗?”张晚萧开始用他不是很流利的语言说“:周老师,我画的是风筝的线,我跟妈妈一起去公园放风筝,风筝的线很长很长的,可是玩到一半风筝线断了,所以我画的是断了风筝的线,风筝不知道飞到哪里了。”听了他的话,原来他把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进来了,于是我小声地说“:那你想一想,除了这只风筝断线了,在公园中还有其它没有短线的风筝吗?”于是,张晚萧拿起笔开始在线的左边画了一个大大的小鱼风筝,右边画了一个蝴蝶风筝,而中间则是一个断了风筝的线。我看着这张作品,连忙表扬了张晚萧,并说“:不错。张晚萧画的也不简单哦。”于是,我让他在全班面前介绍了自己的作品,他点点头笑了。

美术是幼儿表达认识和情感的一种特殊语言,儿童从一岁多就喜欢在纸上、墙上、地上,只要是他们认可的地方都会去画上一笔,在自由的空间中大胆的表现创造,他们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体验。幼儿喜欢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用艺术与别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以自我肯定而产生的愉悦感,由此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情感世界,并按照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将他们感受的世界和审美能力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调节自我行为,完善人格。

二、为孩子立界限,保持从容与宽容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从容与宽容。从容地面对孩子的点滴“惊喜“”疯狂”,当我们和孩子的问题产生于我们是否侵犯了孩子的界线或是我们的界线不断地被孩子破坏了。我们需要开始为孩子建立一定的界限,从容地尊重孩子的想法,保持宽容和理解。

案例二: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

冬天到了,天空下起了雪。这应该是2015年第一场雪了吧,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下雪吗?”孩子的回答都很一致,都说喜欢。豆豆很高兴地从椅子上跑到窗户的边上说“:老师,下雪了,老师,下雪了。”其他的孩子也飞快地跑到了窗户边大叫“:下雪啦!”顿时,整个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了,变得不再安静。原本安静的教室氛围很快就变成了一种喧闹。可是当我看着孩子睁大了眼睛看着窗外那好奇、惊喜的表情,我有些愤怒的心顿时降了下来,孩子们的好奇心本来就是如此。何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于是我轻轻地说“:孩子们,外面飘起了雪,好看的吧!想不想出去玩?”只见孩子们的眼睛睁大了,都高喊“:我要出去玩。”我装作很伤心的样子说“:刚才孩子们都没跟我打招呼就一个个都跑到窗户这边来了。雪花孩子告诉我孩子们太没有礼貌了,在学本领的时候跟着豆豆跑到窗户边看雪花,没有遵守规则呢!不过现在有个办法,看谁能有礼貌地回到椅子上举手告诉我你想做什么事情。我就答应你。顿时孩子们安静了下来,快速地坐好小椅子,都一一举手告诉我“:老师,我想出去玩!”我说“:这样的孩子才有礼貌。不过等我们孩子把本领学完,我们就出去玩,怎么样?”于是孩子们的视线又回了过来,因为他们知道待会学完本领会出去玩。

其实在这件事情中,因为豆豆的嚷嚷,让所有的孩子的注意力都转移,影响了本该常规化的游戏活动,我当时真的很想狠狠地批评他,但是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换个角度想一想: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此。因为对于小班的孩子的心理。他有这样的需求。但是他还未形成良好的常规意识,他们很好奇。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面对孩子的犯错,更需要我们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引导他,鼓励他,只有处处为孩子着想,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因此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通过交流分享感受,不仅为孩子树立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建立一定的界限,而且孩子们不也很快乐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3

张文质先生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地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 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我常常被超负荷的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闲余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有言论说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高中的,高中学大学的,大学却在学幼儿园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

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到底会对学生一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它成全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把眼光放得这么远了,才能对今天——明天——后天的教育行为有所思考。

书中还有提到的“不要偷走孩子的梦想”,让我感触颇深。我一直觉得我们每个人都不会白来人世一场的,生命的过程就是一种意义。虽然从真正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脆弱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可是如果在你的生命里做到了“少年无愁,青年无恨,中年无悔,老年无憾”,那就是完美的一生,能够拥有这样的人生,就一定是能够坚持梦想不放松的人。

书中还说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则,而教育也有教育的规律,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的确是这样的,在现状与期望中,梦想是最好的桥梁和纽带。只有梦想可以使孩子超越平凡的生活,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育是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学困生,他们之所以出现目前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很多不良的因素影响的,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不要去责怪他们,应该带着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鼓励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要知道:孩子接受教育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一切均需在潜移默化间进行。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4

张文质说,“童年决定你的未来,童年塑造你的未来”,童年的重要性要求我们一定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开发生命对未来的向往,让未来的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正因为这样,所以,教育急不得,有时,孩子的考试成绩好,有可能孩子童年中具有高度精神生命潜质的东西就会失去或者压缩,所以,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生命意识。他一再强调,“立竿见影往往是反教育的”,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学生迟到,教师摔他两耳光,他感到非常屈辱,明天就不会迟到了,这是有效果的,但这是教育能做的吗?虽然有成效,但不能做,因为你剥夺了人的尊严,伤害了生命。他提出了四个方法:第一,要树立一个乐观的学生观,不要过早对人下判断。为教育者很多时候,要有一种悠闲的心态,“静待花开”;第二,要随顺人的善端。不要“轰轰烈烈”的教育,一切“轰轰烈烈”背后都可能充满了露骨的功利取向,都可能导致对教育的扭曲;第三,要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第四,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成全人的禀赋。

经由他的观察,我看到了我们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也以他的观察为镜,反观我的教育教学行为,我蓦然洞悉了了自己的问题。

这么多年来,我太追求工作的结果与成功,逐于“技”,而忽略了“人”。自己这么多年来,追求课堂教学的技巧与本领,但忽视了我的工作不是“物”,而是“人”,首先应关注的、最后应关注的都应该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不可替代的个体――儿童。张文质说,“良好的教育在细腻与沉静之中,良好的教育在敞开与自由之中。”这些年来,我太追求所谓工作的成功,整个人变得急吼吼的,对学生也是控制多于培养,正像张文质说的那样,把学生教得不快乐,也伤了自己,自己也得不到快乐和幸福,因为我们工作的快乐和幸福是与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的经验世界约束了我们的认识。所以要建设一所优质学校,要强调培养视野开阔的人,要倾听窗外的声音,要不断挣脱自己生存环境和知识的限制,努力学会‘睁眼看世界’,也努力为自己创造这样的机会。”我想,那些名师们,那些人们所说的“大地方”的教师们,他们所达到的高度,绝不是仅追求“技”的结果,而是他们的视野、见识和思想追求要远高于我们,只有这些软实力才能产生真正的成就,否则即使有一时、一定的本事,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满足不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我们整个人还会是消极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5

“慢”需要感悟。“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这样的文字,总是一次次惊醒我要学会等待,学生不需要的担心,而需要关心;学生错了,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学生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学生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学生本身就是希望,我们尽管为学生着想,为教育的慢而崇拜。我坚信,我的眼里没有差生,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神圣的理由,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比如面对一些问题儿童,爱因斯坦到十岁才可勉强说话,海伦凯勒两岁的时候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舟舟被认为是弱智少年,却是世界级的天才指挥家。

这学期,我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真的发现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家住哪里的孩子,不能说话,眼睛不能聚焦的孩子,不能听见同伴说话,带上助听器才可勉强听见声音的孩子,但是,这又怎么样呢?谁能敢说,他们不会是下一个爱因斯坦,舟舟或者海伦凯勒?时间是证明学生成长最好的东西,不是靠老师的声嘶力竭的呐喊和批评甚至奚落讽刺,置之不理。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有独特的视角和自己的思想。老师生拉硬扯地教育管教,怕是会误事的,也不会有什么成效,“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千万不要在无意的伤害中偷走了孩子的梦想。

“慢”需要等待。教育的等待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在课堂上即使我们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方法教授同样的知识,也不会使学生取得同样的成绩。那就让我们学会等待吧,用耐心静静地等待,用宽容温暖去等待,用汗水辛勤去等待。就像农民一样,春日里播种,把对秋天果实累累的向往融于浇水施肥、松土拔草、辛苦耕耘之中,尽管有许多果实的收获是要等到来年乃至他年的,但他们依然不恼怒,不气馁,继续默默耕耘,因为他们相信,每一粒种子都有发芽成长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教师,“等待”就是见证学生成长的过程,“等待”给了学生成长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等待”是对学生的信任,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关注和挖掘学生的潜力是至关重要的。面对每一个学生时,我们始终都要有这样的心理暗示:在他的成长中一定有很多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我们不要着急,慢慢等待,等待的过程也是孩子潜能释放的过程。真诚地赏识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期待并加以特别引导的话,那他们的潜能将会得到充分地挖掘。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等待的艺术。对学生的教育永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惟有耐心的等待,坚守,我们才能看到花开的美丽。

教育是慢的艺术 篇6

关 键 词教育艺术;师生关系;错误目的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7-0046-02

郭元祥教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讲到: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跌倒、爬起,此时学生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引导和鼓励,当然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与学生亮亮的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

“自暴自弃”的亮亮

2009年8月,笔者接手了高三(8)班班主任工作,为了尽快了解学生的情况,开学第一天,我就开始找学生逐个谈话。在这个过程中,亮亮同学走进了我的视线。他的语文、英语两科的学习较差,尤其是英语,班平均96.2分,他才46.5分。在谈话过程,他流露出明显的焦虑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安排了一位英语较好的同学与他同坐,以方便他随时问问题。谈话后的前两周,英语课上他尚能认真听讲,努力背单词,尽力完成作业,但从第三个周起,他开始开小差甚至不听讲,课堂上不是做其它科的作业就是睡觉,并主动要求把座位换到最后。因为高三第一次月考,他的英语成绩仍然是全班最后一名,亮亮觉得他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非常痛苦,于是选择了自暴自弃。

每次月考成绩出来,我都会找三部分同学谈话:本B临界、重点临界、尖子生。由于亮亮的英语基础差,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他都是本B临界生,找他谈话除了分析哪些科目还有潜力可挖,我总会鼓励他:“如果你的英语多考20分,你就可以考上本A了。”但10月、11月月考后,只要我一说到英语,他就说:“我不喜欢英语,我不学英语。”如果我再多说一句,他就会掉头离开。

“寻求关注”的亮亮

12月月考后,当我再次向他提出提高英语成绩的要求时,他低声说:“我也想学好英语,但我的基础实在太差。”我觉得时机成熟了,赶紧对他说:“你下去想一想,看看需要老师怎么帮你。”

2010年1月1日凌晨,他在高三(8)班的QQ群上留言:“新的一年到了,我还是那个没人疼没人爱惹人厌的人。”1月2日清晨,当我打开电脑看到他的留言时,马上就给他回了一条:“怎么可能没人爱,惹人厌呢?你爸爸、妈妈、妹妹都很喜欢你啊,老师也看到了你的进步,只要你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的。”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我接着又发了一条信息:“新的一年,你长大了一岁,希望你考虑问题能够更全面一些。你的理综和数学不错,但一定要细心,争取会做的题不要失分,语文对你来说绝对不能放弃。真希望你能抓一抓英语,哪怕拿到90分,你肯定就可以上本A了。”

“寻求帮助”的亮亮

1月10日凌晨他亮亮QQ上给我留言:“曾老师,我是亮亮 ,高中三年我玩够了,想开始努力学习了 ,我把我高中积累下来的坏习惯列张表,老师帮我看看,提些建议,可以吗?”早晨我看到留言,立刻回复:“只要你敞开心扉,所有人都会接受你的,你的表在哪里? ”1月12日下午放学时,他来到办公室找我,让我给他提建议。纸上列出了他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的一天作息安排。从表中可以看出,数理化和生物四科的上课和自习时间他都能用于学习,语文和英语尤其是英语无论是上课还是晚修,他基本上都是做其他作业、睡觉或者看课外书。我同他逐条分析,做得好的鼓励他坚持,做得不好的要求他尽快改正。他一边听一边点头。临走时,他对我说:“老师,你要多监督我,我怕我管不住自己。”我回答说:“我会经常提醒你,你自己也最好每天临睡前想一想,今天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好的继续发扬,不好的尽快改正。”

1月份的广州调研测试成绩出来后,他主动找到我:“老师我想好好学语文和英语了,您能不能帮我跟黄老师和江老师说一说?”我心里万分高兴,立刻说:“我帮你说没问题,不过为了表达你的决心,你自己也要去跟老师谈一谈。另外,你的基础较差,一定要多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

看到亮亮的变化,我真心替他高兴,于是我马不停蹄地找到了语文科老师和英语科老师,把亮亮的转变和想法跟两位老师进行了交流,两位老师都说只要他愿意学,一定竭尽全力给予帮助。从此以后,亮亮上课非常认真,晚修有时就坐在语文和英语值班老师的旁边,一边做作业一边排队等着问问题。

2月8日亮亮在三(8)班的Q群中发起倡议:“同学们,不求金榜题名,但求此生无悔!所以,一起努力走完高三最后一百多天吧,管它荆棘坎坷、风吹雨打,我们都会风雨同路……”周一的班会课上,我让每位同学写一句话,作为青春寄语献给大家。当亮亮把这句话投影出来时,班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一刻,我不仅看到了他眼里滚动的泪花,还看到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一个人的转变总是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都需要教师用心去聆听,用心去解决。亮亮的转变让我认识到:作为老师,要看懂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一旦你理解了错误目的,你就会发现有很多办法能鼓励你的十几岁孩子,并改善各种情形。”[2]《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一书中的“错误目的表”告诉我们,当学生自暴自弃时,我们应该停止对他的批评和要求,静候教育时机的到来;当他寻求关注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问题的解决。因此,我会常常对亮亮说:“你下去想一想,看看需要老师怎么帮你。”当孩子寻求帮助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沟通与处理,能更好地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总之,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3],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教育的艺术。

参考文献:

[1][3]郭云祥.教育是慢的艺术[J].今日教育,2008(5):1.

[2]简·尼尔森,琳·洛特.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215.

(作者单位:广东仲元中学

广东广州 511400)

责任编辑 王清平

德育案例-教育是慢的艺术 篇7

教育是慢的艺术

处理学生矛盾,对于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在近二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不知自己处理了多少学生吵架、打架的事件,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值得我去深思的是2019年9月28日发生在我办公室外的三个孩子打架事件。印象深刻不是因为事件有多么的严重、也不是因为有众多孩子参与,而是因为到处理完事件,我也没有追究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打起来的,我也没有批评任何一个孩子,而是以表扬的方式结束的,在事情发生后的第五天的早晨,三个孩子互相道歉,握手,微笑着离开我的办公室。

一、事情的经过

2019年9月28日(星期四)早上第一节课间,我在办公室拟写“感恩祖国

向国旗敬礼”的活动方案,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尖叫一声“打架了”。听到叫声,我立马冲出办公室,就在离我办公室右边不足十米的走廊里,三个男孩子扭打成一团。我赶忙冲过去制止,将他们分开,并带到德育处办公室,在检查了三人并没有身体上的伤害后,让他们三人站成一排。还没等我开口,其中一个说:“老师,是张XX先大的我。”“我根本就没有打他,是廖AM先弄的他。”“才不是……”边说还指手画脚,根本没有我说话的机会。

这时,我大声的训斥到:“让你们来,是说清楚事情的,不是来吵架的,看你们的架势,难不成还要打不成?”“先立正站好,一个个说。”随后我从抽屉里那了一个本子出来,让他们把自己的名字、班级、班主任、家长及联系电话写在本子上。待三人写完后,我说:“这下一个一个说,把事情说清楚。李YS先来”

李YS:“下课了,我去上厕所,张XX就在后面抠痒痒,我使劲反对,他不听,最后还使劲的朝我后背打。”“我才没有打他,是廖AM捅的他的后背……”“我没有,当时……”七嘴八舌,又热闹起来了。因为当时“感恩祖国

向国旗敬礼”的活动方案必须要在下午放学前发给班主任,好让各班尽快启动此项工作。于是,我没有理会他们,我一边写方案,一边听着他们自圆其说的理由,差不多一节课的时间,还在吵。第二节课快要下的时候,我制止了他们:“你们吵清楚了吗?我让你们来,就是想听你们吵架的吗?”

三人才稍微停了下来。在沉默了好长时间后,我让他们回家好好想一想,我先不把事情告诉他们老师和家长,下午到我办公室再来说。

下午,三人来到我办公室,仍然没有说出一二三,没有一句悔过认错的话,仍然是吵,责怪对方。我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从上午吵到下午,吵清楚了吗?这样继续吵下去就能解决问题了吗?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们总是一说事儿就是吵呢?架已经打了,现在叫你们来是让你们说说你们是怎样看待和怎样处理这件事。你们总是在指责别人的不是,难道你们自己就没有一点错吗?作为都是男子汉?怎么就没有一点担当呢?想不清楚,我只好请你们的班主任和家长来了。”当我说出班主任、家长时,三个孩子异口同声说:“不!”“那好,我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今天回家去好好想想,明天我听你们的回答。”

第二天,三个站在我面前,张、廖、李几乎都说的一句:“老师,我不应该打人。”

听了三人的话,我心里暗自高兴,看来,给他们施加的压力起到了作用,或者昨天的话,唤起了他们固有的良知。于是我顺水而行说:“这就对了,遇事,发生矛盾,不要总是责怪别人,这就是不好的方法,首先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昨天吵了一天,没有解决问题,你们看,大家今天一句话,不吵了把!这样问题不是就解决了吗?你们都比昨天进步多了。我为你们的改变而感到高兴。但是,孩子们,一句‘我不应该打人’就完了吗?我觉得还差点什么?用什么来弥补我们因为这事儿给对方或者别人带来的伤害?这样,下周是国庆假,你们都是五年级的学生了,我给你们足够的时间,回去好好想一想,为了消除你们之间的隔阂,你们各自对方做些什么,相信你们能给大家一个最满意的结果,好吗?

国庆收假那天早上,三人涨红了脸,非常真诚的说出了那天发生的事情的原由,谁也没有先动手打人,可能是因为人太多,有其他的同学撞到了张XX而引起的。

在说出了诸如:是我太小气;我不应该冒那么大的火;我们不应该在走廊里打闹;我不应该说不文明的话;老师,给你添麻烦了;老师,我们今后……相互道歉后,在我的建议下,三人握手言归于好。

我说:“你们都是好学生。这件事,到此为止,我会为大家保守秘密。今天,我很高兴看见你们能有这样的进步,这是你们人生中的一个非常大的收获。是你们明白事理的起点,希望你们今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遇到任何事情,要大度,学会处理。

二、分析

我认为,在处理以上案例时,我成功的做法有三个:

一、避轻就重,把握问题的主要矛盾。

这个问题要解决,要教育孩子,不是追究谁先动手的问题,打架都不对。关键是让他们明白,同学间和睦相处才是真道理,学会宽容。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孩子打架常常处于以下几种心理原因:1、对他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2、没有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3、模仿家人的不良习惯。鉴于以上三种原因,我认为,我们老师在处理这样的事件的时候,不能简单粗暴地责骂,体罚,这可能会造成多米诺效应,学生同样会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解决问题。“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

二、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在事情没有得到解决时,我没有急于求成,五年级的学生,十一二岁,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承担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空间。我想,至于问题的真像,他们会清者自清的。著名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道德认知指出,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的特点主要有:1、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规则是人们根据相互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进行修改。2、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3、逐渐运用公正的标准——互惠考虑人际关系。既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考虑他人利益。这被认为是自律道德的核心。4、主张温和而恰当的惩罚,与特定行为相配合,要符合逻辑,对错误有补偿作用。所以,教育需要耐心等待,操之过急,拔苗助长,违背了自然事物发展的规律,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三、点化润泽生命

事情发生后,我没有责备,惩戒,而是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怎样解决问题。不要去质疑孩子固有的良知,相信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纯朴的心灵。用我们的谆谆教诲去点化、去润泽他们脆弱的斑迹。用玉匠之手去雕琢,借用张文质先生的一句话‘教育是慢的艺术’,尤其是对那些有困难的孩子,我们更要少一些急躁,多一些耐心,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宽容,并面对现实,找好途径,正如《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所引用的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救一个算一个,唤醒一个算一个,促进一个算一个,成全一个算一个。”

我想,万事万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人也如此。我校德育教育之“五德[1]立品

八会[2]育人”就是最好的阐释;耐心陪伴,静待花开,我们就会在成全学生的同时幸福自己。

注:

[1]五德:仁、义、智、勇、洁

[2]八会:学会做人,从感恩开始;学会做事,从扫地开始;

学会学习,从思考开始;学会健身,从做操开始;

学会生存,从自理开始;学会交往,从微笑开始;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8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张老师的演讲,通常是“没有完整的讲稿”,“和大家面对面的谈话时捕捉头脑中快速生成的影像,甚至是不太完整的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的呈现。这种生成性为讲演注入了更多鲜活的魅力,反复品读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字,我仿佛又回到了聆听先生讲座的酷热八月的上海会场,时而言辞犀利、鞭辟入里,时而充分肯定、赞赏有加,时而殷切期盼、信心满怀……从他身上,我不仅看到了生命化教育的希望与未来,更看到了一个有良知的有责任感的教育学者长期致力于教育革新与唤醒的赤诚行动。

一、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

生命化教育是张文质老师的梦想,是忠实的倡导者、实践者,他逢人必讲,走到哪讲到哪,他对老师讲、对学生讲、对家长讲、对学校讲,不遗余力。他到江苏、出广东、上湖北、远赴内蒙古、挺进新疆,倡导生命化教育,建立实验学校。最多的,应当还是他的根据地福建。12次讲演,就有11次是在福建各地的学校。他的足迹差不多快要踏遍福建的每一块土地了吧?

对生命化教育本质的诠释应当数他20末在永春师范的一次讲演最为经典。他说,“所谓生命化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的理念,是对更美好的教育的一种价值诉求。”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把对每一个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发展可能性的成全,社会需要这样,学校更要这样。教育是慢的艺术,他通过自己的行走与观察,对许许多多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反教育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痛心疾首,振臂高呼生命的尊严,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贵,引导我们期待生命的美好。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明白,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要达成这种从生命本原出发的教育理念是何其困难,但张老师始终不气馁不争辩,他以巨大的勇气与力量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二、想大事情,做小事情

面对“落花流水”般的教育环境,张老师对所有一线老师都寄予了深深的理解与敬意,每到一处,他总是平等而亲切地勉励所有的老师们,如何在面对现实的同时,寻求内心精神的丰盈。他处处强调,教师要能够既想大事情,更做小事情。在“生命化教育”12人研究小组聚会上,他说:“今天我们能做的也许不是对教育的想象,而是只能提醒自己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现实。”但既使这样,“我们要努力回到生命当有的更坚韧的立场,回到作为个人的承担——观察、记录、思考、对话、写作,努力做一个行动者。……努力培植自己更丰富的教育智慧,努力不使自己变得迟钝、衰竭、愚蠢、丧失热情,努力在具体的工作中生发出更多的生命热度与温情,相信自己就是相信灵魂未死的价值,哪怕一点一滴,不是逃向苍天,而是回到尘土,既受苦又痴迷于自己笨拙的努力。”

3月他在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论坛上说:“不要偷走孩子的梦想。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危机,不是哪所学校,而是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境遇,教育需要思考大问题,教育也需要在小事上持续、耐心地努力。”

4月他在福州十八中市级专题研讨会上,谈到规模宏大的巨型学校在探索有效教学的艰难时,仍不失时机地肯定到:“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贡献出一点点自己的见解,提出一点点自己的思考,它不一定有价值,但作为一个思想的提问者,还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张老师所说的“想大事情”。

那什么是做小事情呢?

张老师说:教师“管好自己的课堂”是做小事情;教师“多一种经历,多读一本书,增强生命的强度”是做小事情;教师“说真话,做真事,善待第一个学生”是做小事情;教师“有学习的倾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做小事情;和同事“交流教育心得,遇到困难开始研讨”是做小事情;甚至每天“把自己收拾得更干净一点等等”也是做小事情。

而作为学校,在“校园内很多树下放有凳子,可以供孩子们课间能够坐着休息”是做小事情;“在校门口放着两排椅子供来接送的家长坐着休息”也是做小事情……他认为,小事情是有着巨大能量的。“目光向内才可能知道自己的责任,才可能知道一切变革正因为‘我’的参与而变得更有可能。”

6月,他在泉州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对培训学员们说:“我们几乎没办法在大的格局中做出什么,但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可为的事情,作为一个目击者,一个见证人,观察者,记录者,思考者,作为一个发出自己声音的人。……我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行动准则,就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大问题要思考,小事情要践行。要从我们能够改变的地方去尝试。”

在永春师范的生命化教育的讲演中,他谈到教师要随顺人的禀赋,树立一个乐观的学生观时,他说:“我们既能够有所思想,也能够有所行动,以自己的创造性工作表达出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也表达出相信每个人都有更美好未来的信心。”每一个教师都应“时时提醒自己、改变自己、克制自己的否定性思维,一点一点地变得阳光起来,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在责任之中表达出我们对生命的眷恋。”

三、深入学校、深入课堂

从他的书中,我捕捉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十几年来不懈的真实的行走历程。他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把自己的教育思考,牢固地扎根在真正的教育基层学校的土壤里。他跑遍了各种各样的学校,城市的、乡村的、城郊结合部的、中学的、小学的、公办的、民办的等等。他说:“我热衷到学校听课,也比较信赖自己所看到的。在这样的现场,你同样是一个教育的承担者,同时往往能够获得一些原先未曾料想到颖悟。”

为了在福州一所学校的教师论坛上进行十几分钟的发言,他特地跑到这所学校去听了两节课:心理健康、历史。他说:“我希望自己能有一点与课堂相融,与学生真正相见了的感觉。”他会跑到自己女儿所在的学校去听课,包括通用技术课、英语课,他都听。有时,他还上课,给学生讲语文讲作文。他说自己每年听课都在100节以上——这是一个什么量?与在我们学校,只要求每个老师一个学期听课量达到12节相比,100节,相当于平均一周都会听二节课!在我们学校谁能做得到?校长一年听课是多少?教研部门的那些各学科教研员们一年听课又是多少?放眼中国教育,敢于跟这100节叫板的,又会有几人?

四、纯朴的乡村教育情结

如果说今天的教育环境已是“落花流水”的话,那乡村教育则早已是“落荒而逃”了。优秀的老师们逃了,优秀的学生们逃了,经费紧张,办学艰难,已非同一般可言。拿我的老家湖北荆州的情况来说吧。家在农村的,只要家长有稍许能耐,都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到县城区学校去读书,而乡镇学校的老师,也通常会想方设法调到城区学校去工作。而城区的优秀学生呢?则是流向条件、资源更好的地级市学校或省会城市学校,优秀的老师基本上也是如此。

于是,城区学校的规模总是很大,一个班七十多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乡镇学校规模则一缩再缩,班数班额不断减少。为了保障那可怜巴巴的乡村教育的基本师资,主管部门不得不采取一些举措,如选择城区学校的老师到乡村学校开展阶段性支教。然而“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被安排去支教的老师的情况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老师人去了,但心没有去;有的是今天去了,明天不见了;有的是这个月在上班,下个月就一“病”不见了;而最为离谱的是,有的干脆私自请个人顶替自己到支教的学校去上班,自己玩起了失踪,远走他乡……

张老师深切关注农村的教育,常常深入农村学校进行调研讲学,更把很多农村学校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实验学校来研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觉得教育最沉重的问题首农村教育问题。”“今天农村教育问题有一个比高考更沉重的话题,就是这些年来,农村的孩子进入重点大学、进入名牌大学的比例逐年下除,像北大、清华差不多就是15%,所以很多农村的孩子只能上二流、三流、四流,不入流的大学甚至是那些‘野鸡大学’。”

他的敏锐,不是一般的学者可以比的;他的敢言,也不是一般的官员可以比的。阅读这些讲演实录,我常常惊讶于张老师的勇敢,这是一种口无遮拦地道出真相,这是一种残忍难堪的逼近真实。讲真话在当下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们不是不知道真相是什么,而是说出真相太难了,我们也不是不知道真相被揭露的话会改善现实,但依然选择了沉默,因为,坚持说真话太麻烦,太危险了。

我跟张老师一样,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脚上的泥巴还没有洗干净,脚底还是乡下的泥土,如今虽然生活在南方城市,但我的心仍然扎在老家那一个闭塞贫穷的小村落里。我没有可能再回到老家回到乡村去工作,但我对张老师这样一种质朴的农村教育情怀充满了敬意。他可以一连十几次地到同一所乡村学校——晋江龙林小学去听课调研,可以到农村乡镇去义务讲学,可以到泉州市一所乡镇学校(永和中学)跟学校教师们进行多次座谈、跟学生面对面地对话。

他不是浮在面上,只有空空的关爱;他不是浮光掠影地到此一游,只有留存的乡村图片;他把行动把责任建立在对众多乡村实验学校不辞辛劳的指导与实践之中;他勉励在乡村工作的老师们,要“学会妥协,学会调整,在妥协中前进,在调整中提高”努力增强自我生命的强度。他更大声向有志之士向社会强烈呼吁:目前,农村更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农村教育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与这一本书相遇,是我暑假赴上海的一个意外收获。当我在上海兴高采烈请张老师签名合影时,我感动于文质老师的平等与亲切,读完这本书,我更感动于张文质老师这份教育的赤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也是我的教育责任。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9

我想,之所以有张文质、吴非、刘铁芳、陈桂生等如此沉重的笔触描述当下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大概是由于他们对教育有着过于理想化的诉求,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诚然,人不能没有梦想,教育者也应有自己的教育梦想,但更重要的还应该是脚踏实地的去做。正如张文质老师在演讲中说的的那样:“我们无法改变世界,那我们就更要改变自己;我们无法改变自己,那我们就试着调整处人处己的方式,总之,生命还是有很大的张力的。”“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大问题要思考,小事情要去践行。要从我们能够改变的地方区尝试。”

教育上的大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人去思考,即使我们不能像张文质老师等人那样站得高看得远,对教育问题思考的那么深那么透,但也要经常去想想我们身边人和事,想想总是没有坏处的。我们无法去改变世界,无法去改变大的教育格局和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去改变自己的教育生活,改变对自己的态度,改变对学生的态度;改变一点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一点课堂结构。我们或许无法或者不愿做大的改变,但我们可以尝试改变一点,哪怕是一点点,改变一点总是有好处的。

非常欣赏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的两个观点,也深有同感。一个是“教师写文章,真的要下两个功夫。首先,要多读一点书。硬着头皮挤出一些时间多读书,真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二,要硬写。先把自己放低一点,下一点苦功夫、笨功夫。现在有些老师的文章写得相当好,他们的起点都相当低,成绩都是这几年不懈地下笨功夫的结果。”另一个是“我相信,小的才真正是好的,才真正是美的,才真正是人性的。”这里的“小”指的是学校的规模要小,班级的学生要少。并引用了美国教育家博耶的话“当学生人数超过30人的时候,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对于前者,我一直用这样的话鼓励我们的老师们;也同时这样勉励自己,并一直试图坚持着。对于后者,我自己倒是一直有这样的想法,但事实却是不仅没有“小”,而是一直被不断的扩大着。

最后再摘录张文质老师的几句语录,或许这些语录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孩子不需要担心,而需要关心。孩子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孩子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孩子不需要考验,而需要分担。孩子不需要冷落,二需要疼爱。孩子不需要寄予希望,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

“哪里有爱,哪里就是你的家;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你的归宿;哪里有鼓励,哪里就是你的起点。

“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

“我深信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生命意识才是学校文化中最具意义的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他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一个人在影响、默化、润泽着他班上每一个学生的。

“遇上好教师不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个家族的福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福分,我们一生都会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种可以汲取的并能最后转化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会始终围浸在人性的光泽之中。”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800字 篇10

教育,是慢的艺术

——让我们倾听花开的声音

一、教育是一种耐心的期盼

2011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中的第四大题题目是“阅读《花开的声音》一文,回答17~20题”。在这儿我不是要和大家交流今年的试题如何,而是想跟大家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后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想法。《花开的声音》是一篇抒情散文,由物及理,意蕴深远。我最喜欢的是文中的这几段文字: 花开的声音 陈文和

花开也有声音么?

一个夏季的晚上,我在住家的阳台上,就捕捉到昙花开放的声音那棵昙花的花苞早在两三天前就显露出了雏形,这个“雏形”的花苞越来越大,在枝头垂首有如纺锤那一夜,我估摸它会开放的,便在阳台彻夜守护着,耐心地等待,等待近午夜十一时,那美好的时刻终于在焦灼的期待中来到了它的花苞慢慢地鼓胀起来,好像原先干瘪的汽球一下子灌进了风,紧接着,我便听到一声“噗”的响动,那是我盼望已久的昙花开放的声音只见那由许多纤长洁白的花瓣组成的花蕊,快速、灿然地开放了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除了昙花,我还真切地听到茶花开放的声音茶花的开放可不是那种“急性子”,早在夏季时,它的蓓蕾就在枝叶间开始孕育,开头只有一粒米那般大小,和叶芽的形状几乎难以分辨,过了好几天,它的雏形才微微显露出来,又再好几天,它那结实的体态和叶芽松动的体态才泾渭分明茶花花苞的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个长途旅者,走过了夏天,又走过了秋天,到了冬季,那一头尖的椭圆花苞,那花瓣如鳞片重重包裹的花苞,才终于展现在你的面前,但距离开放仍有些日子我栽在阳台的那一株茶花,叫“五宝茶花”,枝头共有十几个花苞,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约定,谁先开谁后开那一天是休息日,我终于看到第一颗准备开放的花苞有些异样了,它在微微地颤动、颤动,仿佛是个睡美人,在阳台上睡了许久、许久,此刻才在深绿色的枝叶间苏醒,惺忪的眼眸,抖动的睫毛,微微地张开,张开那张开的声音,和昙花的那一声“噗”完全相反,它是那么细微,那么柔和,那么舒缓昙花开放的声音是短促的,茶花开放的声音是悠长的,不管短促或悠长,都是那么动听,那么迷人由此我认定: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一种最美妙的乐曲,或者说是一种天籁吧!花儿这样,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当它突然出现时,也会有一种异样的信息,一种类似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美好事物的孕育、萌发、成熟,也有个渐进的过程,或许中间还会出现一波三折,受到某种压抑和禁锢当它“破茧而出”或“破墙而出”时,会出现多大的冲击波啊,那一瞬间闪亮的冲击,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无限的惊喜这种声音,你只有保持一份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才能听到对于美好的事物,不要有疏离感,要把它置于自己的关爱之下,用自己的羽翼和体温去为它孵化和催生,这样,你就可以及时地听到另一种“天籁”了。

长时间以来,我都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我始终认为,在人世间,倾述是一种方式,谛听也是一种方式,一个人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因为花开的那一刹那,会最充分地展开事物的内秀和外美,会给你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选自2011年第1期《南方》,有改动)读着这篇文章,很自然的就想到了教育学者、诗人张文质先生写的一本书,书名是——“教育是慢的艺术”。

其实,叶圣陶老先生很早就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是慢的艺术,这好比是万物都有季节轮回不能背离。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由于学生的基础、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学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要学会等待,尽力把自己的速度放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注意到学生们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教师也只有慢下来才能多给学生们提供和创造交流经验以及合作学习的机会。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耐心,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力量。

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我们说教育是一种耐心的期盼!

现在社会各界人士多大开尊口,满腔激情甚至是义愤填膺的大谈对教育的殷殷期待,可我却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慢的工程、慢的艺术,它饱含着一种期待、一种期盼的情怀。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孩子,小时后顽皮,家长在郁闷中期待着,嗯,孩子大了就知道学了,结果大了还是不好好学,甚至做人都有突破底线的危险,家长还是不放弃,盼着,结了婚好好过日子也行啊。直到孩子生了自己的孩子,有了教育的责任,才回头用家长和老师教育自己的方法,去期待自己的后代成才,这是在家长的等待、期待、期盼中完成了人生踏入正轨的历程,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如果缺了耐心的期盼,也许这样的孩子走不完这样的历程。

教育中的主体因素——人的成长大抵如此,需要有期盼的情感,胸怀,耐心地等待。

学生接受教育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一切均需在潜移默化间进行。学生认识事物有其自己的规律,当我们面对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时,我们不能以一种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孩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所以,我们需要等待、期盼。前几天在《教师博览》看到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男孩儿,多年来一直是班里的差生。他非常希望能向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看齐,一度也非常刻苦,但成绩就是上不去。从小学到中学,因为成绩实在太糟糕,他被不同的学校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经过父母的多次恳求,一家很差的学校才勉强同意招收他。

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终于有一天,他问父亲:“我是不是很笨?”父亲说:“当然不是。”“那为什么无论我如何努力也赶不上其他同学?”父亲无语,只是慈爱地摸摸他的头。父亲心里清楚,儿子一点儿不笨,只是天生对文字类的东西很迟钝,导致患有学习障碍。但又如何跟儿子解释呢? 男孩儿开始变得越来越自闭,平常总爱待在自己的小屋内,不与外界接触。有一天,父亲发现他的床头铺满一张张图画,很是好奇,翻开看看,顿时哭笑不得。原来,儿子把在学校所受的委屈和打击全都发泄在画纸上,画里有他的老师被西瓜皮滑倒,同学被马蜂狂追……看着看着,父亲突然眼前一亮,然后把散乱在床头的画一张张叠好,用夹子夹整齐。男孩儿的成绩依然很差,父母经常被老师叫去训斥。但是,父亲从来没有训斥过儿子,任由他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画画。由于担心儿子孤独,还特地买了一只宠物猫送给他。时间长了,男孩儿反而觉得奇怪,问父亲:“是不是你也对我彻底丧失了信心,决定不管不问?”父亲沉默良久,说:“周末我带你到动物园玩玩吧。”

那天,动物园里游人如织,很多人都围着铁笼欣赏一只威猛的老虎。父亲也带着儿子走了过去。这期间,父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回来后,男孩儿心情很好,从此专心致志地把漫画当做一生的追求。25岁那年,他成为漫画界炙手可热的人物,《双响炮》《涩女郎》等作品红遍东南亚。他就是朱德庸。多年后,他到大学演讲,提到了小时候在动物园父亲讲的那段话:“人和动物一样,都有各自不同的天赋。老虎强壮,善于奔跑;猫则温顺、灵敏,虽然不能像老虎那样威风和霸气,但也具备老虎不具备的天赋与本能,它能上树,能抓老鼠。人们都希望成为老虎,而这其中有很多是猫,久而久之,变成了一批烂老虎。儿子,你天生对文字迟钝,但对图画却非常敏感,为什么放着优秀的猫不当,而偏要当很烂的老虎呢?我不希望你成为一只烂老虎,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只好猫!”

学会在教育中期盼,在期盼中观察,在观察中寻找教育契机,同时在期盼中不忘播撒爱的阳光,让期盼充满憧憬,寄托希翼,倾注期望,满怀向往。

期盼需要内含爱心的赏识。“教师的使命在于发现、唤醒、引导、等待。要把真正发自内心的师爱阳光洒向每一个懵懂的孩子,让生命的阳光照彻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像蝴蝶一样,编织美丽的心情,企盼另一个生命中的第一束玫瑰灿烂地绽放,让学生幸福地成为他自己,成为一幅美丽的彩绵”。期盼需要守望。作为学生,他们需要引导,需要激励,用目标点亮心灯,用激励铺设阶梯,即使无法达到你期望的那样,是花朵总会有春天的!

期盼也是一种煎熬,需要时间、毅力、意志和勇气。智慧的期盼不是放纵,不是沉默,不是消极,不是推脱,不是冷落。面对学生,一份充满爱心的等待,就是一份鼓励,一种信任,一次倾听,一场交流,一个引导,一缕诗意…… 我们艰辛的守望,在望什么?我们的弟子15年后回母校,能让母校欣赏到发展,30年后欣赏到对社会的贡献,60年后让母校欣赏到健康——这就是教育者期盼!

教育学者,诗人张文质先生在其著作《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我们都有过陪自己的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经历,我们不妨试着把需要帮助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如此我们就会就会微笑着对他们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描写慢的作文800字 篇11

这番景致属于一位老人,老人住在一楼,后院里用砖垒了一小块地,填上土,又架上架子延续到另一边,他是要种葡萄。这阵仗便让我惊讶,别人的院中只是荒草。也是,每天匆匆过,并无时间打理花园。

我便时时留意葡萄藤的动静,起初只是几条枝子,费力地搭在架子上,光秃秃的,并不好看。春天到来,葡萄藤开始抽芽,一抹抹翠绿缠上支架,慢,很慢,就如同那位行动迟缓的老人,俩人都不急。我每天急匆匆地过,看葡萄藤慢悠悠地长,我也忍不住放慢了脚步。

夏天,葡萄藤覆盖了整个架子。此时光秃秃的架子上缀满了翠绿的叶,犹如一道帷幕,保护好里面的小天地。在这里,似乎时间都变慢了。老人坐在一把藤椅上,在藤蔓下慢慢摇。阳光洒入,照进葡萄藤浓密的枝叶,分割成点点细碎光斑,被遗留在庭院的四处。光、叶、人,形成一幅静谧而美好的画面。有时起风了,叶子便簌簌作响,光斑也随之移动,此时的老人该是很惬意,耳边有风的呢喃、叶的低语,眼中是光的舞蹈、藤的轻摇。这应该是一种凝固,时间的凝固,把人与这景,如同一张照片烙在脑海,永不忘记。

时间慢走,可终究流逝。老人在一天突然消失,抑是疾病,或是变故,留下无人照顾的葡萄藤。枯萎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叶子从翠绿变得枯黄,再掉落,土壤由肥沃变贫瘠,再干裂,小院由生意变落寞,再荒芜。一切犹如一部慢放的电影,直到落幕。

我对于老人首先抱有悲痛,但转而一想,却也没什么遗憾。慢慢活,慢慢赏,这种心境足以让人连死亡都坦然面对。

我向往老人这种慢,但我却不能停止追求更高的平台。因为我知道,没有快速的奔跑、前进,所谓的慢只是倦怠、懒惰。只有在快速、努力后,才会感受到这种悠哉、闲适的安逸。这种慢该是源自内心,露于外表,在大半世的拼搏、奔走后回归到本真。就像这位老人,慢慢活,慢慢赏。日后,那院中荒草应该都能变成轻摇的葡萄藤。

描写慢的作文800字 篇12

行人匆匆而过,脚步不止,双眼无暇,向路边敞着口的帽子里扔去几枚硬币;清脆的金属声伴着提琴旋转、旋转,拨动着不明的心弦。提琴手仍是不紧不慢目送不归人,仍是斜着头,拉着弦,体验银条的振动,感受微风的轻拂。

行人的生活,是激情与热烈交织的密网,播放着洋溢青春活力的摇滚乐,似无畏的飞马奔腾前去;乐手的生活,是悠闲与惬意酿成的清酒,交响着宛如阳春白雪的天鹅湖,如绵薄的夏云悠然飘飘。

快生活,是当今的趋势。网络世界急速发展,5G网络更为便捷,由此引出的快餐、快递、快车,尤是少不了一个“快”字。如今生活,少不了效率,少不了努力,少不了“快”。如今生活,快走踏清秋。

慢生活,是生命的品味。如此迅疾的节奏中,总还得趁着夕阳未落泡杯清茶,等候着茶叶在蒸腾的热水中渐渐舒展,静观着花瓣于翻腾的清流中缓缓沉浮。如今生活,少不了仔细,少不了贯注,少不了片刻的闲暇。如今生活,慢来日夜兼程。

快不一定是疏忽,慢也不一定是磨蹭。生活,要快,要讲究效率;生活,要慢,要讲究细致。快慢不需要比拼出个高下,走得快些,走得慢些,终究是要走得远些。快与慢彼此交融,谱成了生命的交响曲。

上一篇:学习部十月份工作计划总结下一篇:交警事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