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艺术论文

2024-08-29

教育是慢艺术论文(精选10篇)

教育是慢艺术论文 篇1

教育是慢的艺术

对于“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好好地思考过。自己当教师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平淡无奇,每天工作的痕迹就像沙滩上的沙子一样,被海水冲洗过后马上就会归与平静。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之后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开始了慢慢地审视。他说教育是“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艺术。难不成是因为在“慢”字上出了问题?

昨晚看电视剧,里边一位教师长者收到了他几十年的一位学生的信和两张戏剧票,信上邀请老师去观看自己的第一次演出,因为老师是他心里所尊敬的人。虽然离开老师多年,但心里一直有老师的陪伴。这对年长的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 我想这位老师的心里的滋味应该不是一个甜字所能形容的吧。看着听着我的心里也洋溢着幸福的滋味,因为我也是一位教师。

然而,我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吗?并且是当我老了,我的学生长大了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老师是他这一生中优秀的向导吗?这个结果我得等到我老了才能分晓。然而,这个过程却需要我此时此刻就开始。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说的,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缓慢所以很难立竿见影。然而我脑中却装着必须要立竿见影的命令。来想想我今天的教育。

班里总有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的孩子。我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我是很负责地给他们课外进行再次辅导。但是扪心自问,我的出发点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自己班的平均成绩能提高一点。估计这样的辅导也就成了纯粹的功课辅导。只要他会做这样的题目就行了。其实这样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了。但如果仔细地想想看,当讲了一遍又一遍的时候,我没有生气?没有焦灼?是的,我生气,甚至愤怒。也有老师说:“我宁可教100个好学生也不想教一个教几十遍都不会的学生。”当然这是没办法时的调侃。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速度有差异,一个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差异。他在低年级的时候掌握不了这个知识,而我们老师却那么着急。强迫着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长老师不惜用灌输的办法也要他记住。家长说:“看你什么脑子,这点也记不住。考试题目一样的都不会填。”老师说:“就是这么做,等到考试像这样的题目还是这样做,懂了没?”小孩累啊,我们累不累啊?就为了一道等过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的题目。那如果放弃这道题目怎么样?那就是家长要抱怨:“才考这么点分数。”老师要抱怨:“你这道题目做对了,班级的优秀率就高一些了。”原来我们都掉进分眼里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哦!

书中也有一行小字提醒了我。“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到底会对学生一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它成全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把眼光放得这么远了,才能对今天的教

育行为有所思考。我是任教小学语文的老师,于是我的眼光对文字有所偏向。若干年以后,我想我所教的知识对孩子们来说真是不足挂齿了。然而我的小学语文有没有在他童年的时候给他沉淀下什么了吗?

当我年老的时候,如果我也能说上这么一句“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那我想,即使我一生的工作再怎么默默无闻也是值得尊敬自己的了。

教育是慢艺术论文 篇2

一、树立儿童本位观,静候花开

《指南》中指出教师应该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让幼儿的学习生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尽情地感受成长的快乐。

案例一:美术《美丽的风筝》

《美丽的风筝》是主题“春天来了”的一节美术活动,风筝的种类繁多,形状各异,颜色鲜艳。风筝最大的特点就是左右对称,只有对称的风筝才能飞到天空中去。我让孩子们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风筝的基础上大胆设计自己的风筝。

孩子们拿到纸后开始安静地在纸上任意发挥了,只有张晚萧小朋友还坐在那里发愣,过了好久也没有动笔。旁边的孙鑫怡说:”周老师,张晚萧什么都没画。”这时张晚萧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一条长长的线,然后什么都没画。谁都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孙鑫怡看到了说“:周老师,他画的风筝不对,只有一条线,什么都没有。画的也太简单了吧。”我走到他身边,只见他把头埋的低低的,什么话也不说。我略思片刻,面对一张白纸上只有一条长长的线,也很好奇这到底是画的什么,今天画的明明是风筝。我蹲下身来,没有流出丝毫的责备,小声地问“:张晚萧,你一定会告诉我,你画的这幅画是什么,对吗?”张晚萧开始用他不是很流利的语言说“:周老师,我画的是风筝的线,我跟妈妈一起去公园放风筝,风筝的线很长很长的,可是玩到一半风筝线断了,所以我画的是断了风筝的线,风筝不知道飞到哪里了。”听了他的话,原来他把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进来了,于是我小声地说“:那你想一想,除了这只风筝断线了,在公园中还有其它没有短线的风筝吗?”于是,张晚萧拿起笔开始在线的左边画了一个大大的小鱼风筝,右边画了一个蝴蝶风筝,而中间则是一个断了风筝的线。我看着这张作品,连忙表扬了张晚萧,并说“:不错。张晚萧画的也不简单哦。”于是,我让他在全班面前介绍了自己的作品,他点点头笑了。

美术是幼儿表达认识和情感的一种特殊语言,儿童从一岁多就喜欢在纸上、墙上、地上,只要是他们认可的地方都会去画上一笔,在自由的空间中大胆的表现创造,他们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体验。幼儿喜欢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用艺术与别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以自我肯定而产生的愉悦感,由此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情感世界,并按照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将他们感受的世界和审美能力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调节自我行为,完善人格。

二、为孩子立界限,保持从容与宽容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从容与宽容。从容地面对孩子的点滴“惊喜“”疯狂”,当我们和孩子的问题产生于我们是否侵犯了孩子的界线或是我们的界线不断地被孩子破坏了。我们需要开始为孩子建立一定的界限,从容地尊重孩子的想法,保持宽容和理解。

案例二: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

冬天到了,天空下起了雪。这应该是2015年第一场雪了吧,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下雪吗?”孩子的回答都很一致,都说喜欢。豆豆很高兴地从椅子上跑到窗户的边上说“:老师,下雪了,老师,下雪了。”其他的孩子也飞快地跑到了窗户边大叫“:下雪啦!”顿时,整个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了,变得不再安静。原本安静的教室氛围很快就变成了一种喧闹。可是当我看着孩子睁大了眼睛看着窗外那好奇、惊喜的表情,我有些愤怒的心顿时降了下来,孩子们的好奇心本来就是如此。何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于是我轻轻地说“:孩子们,外面飘起了雪,好看的吧!想不想出去玩?”只见孩子们的眼睛睁大了,都高喊“:我要出去玩。”我装作很伤心的样子说“:刚才孩子们都没跟我打招呼就一个个都跑到窗户这边来了。雪花孩子告诉我孩子们太没有礼貌了,在学本领的时候跟着豆豆跑到窗户边看雪花,没有遵守规则呢!不过现在有个办法,看谁能有礼貌地回到椅子上举手告诉我你想做什么事情。我就答应你。顿时孩子们安静了下来,快速地坐好小椅子,都一一举手告诉我“:老师,我想出去玩!”我说“:这样的孩子才有礼貌。不过等我们孩子把本领学完,我们就出去玩,怎么样?”于是孩子们的视线又回了过来,因为他们知道待会学完本领会出去玩。

其实在这件事情中,因为豆豆的嚷嚷,让所有的孩子的注意力都转移,影响了本该常规化的游戏活动,我当时真的很想狠狠地批评他,但是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换个角度想一想: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此。因为对于小班的孩子的心理。他有这样的需求。但是他还未形成良好的常规意识,他们很好奇。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面对孩子的犯错,更需要我们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引导他,鼓励他,只有处处为孩子着想,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因此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通过交流分享感受,不仅为孩子树立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建立一定的界限,而且孩子们不也很快乐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 篇3

关键词:教育;艺术;节奏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的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最近,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引发了我对教育质量的重新思考和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对该观点的感受和经历。

如今,在众多的公开课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对课的安排可谓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师个人也上得声情并茂、眉飞色舞,投入十足。可是,每每遇到学生需要自由发挥的时候,却总是一带而过,引导变成了包办,未给学生留下自主、合作的学习空间,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少。其实,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也常常大包大揽,总是急着把自己精心准备的资料一股脑地灌进学生的脑子里,认为教师多讲,学生会较快理解和接受,省时高效,却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少有大胆想象空间和自主参与机会,无形中丧失了学习兴趣。久而久之,课堂上看到的是学生困惑、倦怠的面容,听到的是哈气连天,课堂上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除了教学外,我们在班级管理等育人工作中也存在这些现象。由于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以及教师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一些急于求成、漠视学生内心感受,甚至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大有存在。尤其突出的是对学困生的歧视和漠视,伤害他们的自尊,从而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正确认识学生、研究学生,将爱以春风化雨般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需要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做慢工、出细活。

教育有它内在的规律,学生有它自然生长的状态。我们以往的教学和德育工作,曾经那样心急、那样功利,快节奏、高效率、大梯度地教学,简单急躁地教育学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其实学生智能的发展、品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潜移默化、潜滋暗长中养成的。教育是慢的艺术,那么,我们应怎样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呢?

这个慢,就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平和的态度,做非常细致的工作,并有足够的耐心和耐性,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尊重自然生长的状态,摒弃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教育行为。俗语说“种树容易养树难”。人的成长本身就是慢的艺术,教育又怎能是一蹴而就的事呢?立竿见影,马到成功,是谁都希望的结果,但教育是一项周期长的工作,不能立竿见影,甚至可能就不见影。教育过程越是缓慢就越能得到扎实的成效。

在教学中讲究慢的艺术,就要求我们留足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验的时间和机会,允许他们出现一些错误,走一点偏路。要知道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感悟、点滴成绩累积并发生质变的过程。

还记得我上三年级语文的时候,在一次听写中,一位学生把“期末”一词写错了,我就让他订正过来。他改后拿来给我看,却写成了“其未”,我没有责备他,而是语气平和地提醒他再仔细检查一遍,有没有写错的,第三次交来的时候,他把“其”改写成了“期”,还是和初次犯错的一样。面对这样粗心的学生,我耐住性子,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再仔细看看,‘期末’这个词到底该怎么写?”经我这一点拨,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错处,把两个字全写对了,露出了腼腆而又欢欣的微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里,留足自主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我发现、自主学习,教学效果无疑更牢固。

平时,我们也常因为学生屡教不改而严加责罚,心生厌烦。其实,我们可否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想一想,自己也反思一下,学生为什么屡教不改?是不会改还是不愿改?责罚就一定有利于学生改正吗?一个学生身上的“顽疾”的去除,不是几天的事,更需要班主任和老师的耐心等待。当然,不是坐视不管,而是放慢节奏,寻找教育的良机和妙策。

首先,我们要冷静、沉着,不可感情用事。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就养成一种不驯、不合群的个性。遇到学生犯错误时,如果“硬碰硬”,很容易发生冲突,使教师下不了台。平时,我对自己的女儿也是这样,每每遇到她不听我的话,我要她这样做,她偏要那样做,于是我就草率地认为她是有意对抗我,气得我对她大吼大叫,甚至觉得打她几下才能平息心头的怒火。可是,你骂她了,打她了,最终,她的行为还是有违你的初衷,自己又是气得捶胸顿足的——因为教育没效果。过后,我静下心来反思,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太粗暴、简单。其实这时,我们不妨先保持冷静、沉默、克制情绪,暂且搁置此事不处理,等学生心情平静下来,再找他谈话,让他自己反思检讨。其次,要做细致调查,了解事情发生原因及发展过程。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弄清是非曲直,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寻求到圆满的解决方法。再次,要给学生时间改正。学生犯错误后冷静下来,往往为自己的冲动深感懊恼,有时会主动检讨自己的错误,此是,他们会心悦诚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更应该讲究慢的艺术,这更需要等待和宽容。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满腔热情,“反复抓,抓反复”的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要知道“一口饭是不能吃出一个胖子来”的,雕刻一座石像尚且需要很长时间,更何况塑造一个人的灵魂。只要我们摒弃偏见,多给学困生一些爱心,以心换心,以心交心,相信他们会在等待中走出歧途,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德育案例-教育是慢的艺术 篇4

教育是慢的艺术

处理学生矛盾,对于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在近二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不知自己处理了多少学生吵架、打架的事件,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值得我去深思的是2019年9月28日发生在我办公室外的三个孩子打架事件。印象深刻不是因为事件有多么的严重、也不是因为有众多孩子参与,而是因为到处理完事件,我也没有追究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打起来的,我也没有批评任何一个孩子,而是以表扬的方式结束的,在事情发生后的第五天的早晨,三个孩子互相道歉,握手,微笑着离开我的办公室。

一、事情的经过

2019年9月28日(星期四)早上第一节课间,我在办公室拟写“感恩祖国

向国旗敬礼”的活动方案,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尖叫一声“打架了”。听到叫声,我立马冲出办公室,就在离我办公室右边不足十米的走廊里,三个男孩子扭打成一团。我赶忙冲过去制止,将他们分开,并带到德育处办公室,在检查了三人并没有身体上的伤害后,让他们三人站成一排。还没等我开口,其中一个说:“老师,是张XX先大的我。”“我根本就没有打他,是廖AM先弄的他。”“才不是……”边说还指手画脚,根本没有我说话的机会。

这时,我大声的训斥到:“让你们来,是说清楚事情的,不是来吵架的,看你们的架势,难不成还要打不成?”“先立正站好,一个个说。”随后我从抽屉里那了一个本子出来,让他们把自己的名字、班级、班主任、家长及联系电话写在本子上。待三人写完后,我说:“这下一个一个说,把事情说清楚。李YS先来”

李YS:“下课了,我去上厕所,张XX就在后面抠痒痒,我使劲反对,他不听,最后还使劲的朝我后背打。”“我才没有打他,是廖AM捅的他的后背……”“我没有,当时……”七嘴八舌,又热闹起来了。因为当时“感恩祖国

向国旗敬礼”的活动方案必须要在下午放学前发给班主任,好让各班尽快启动此项工作。于是,我没有理会他们,我一边写方案,一边听着他们自圆其说的理由,差不多一节课的时间,还在吵。第二节课快要下的时候,我制止了他们:“你们吵清楚了吗?我让你们来,就是想听你们吵架的吗?”

三人才稍微停了下来。在沉默了好长时间后,我让他们回家好好想一想,我先不把事情告诉他们老师和家长,下午到我办公室再来说。

下午,三人来到我办公室,仍然没有说出一二三,没有一句悔过认错的话,仍然是吵,责怪对方。我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从上午吵到下午,吵清楚了吗?这样继续吵下去就能解决问题了吗?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们总是一说事儿就是吵呢?架已经打了,现在叫你们来是让你们说说你们是怎样看待和怎样处理这件事。你们总是在指责别人的不是,难道你们自己就没有一点错吗?作为都是男子汉?怎么就没有一点担当呢?想不清楚,我只好请你们的班主任和家长来了。”当我说出班主任、家长时,三个孩子异口同声说:“不!”“那好,我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今天回家去好好想想,明天我听你们的回答。”

第二天,三个站在我面前,张、廖、李几乎都说的一句:“老师,我不应该打人。”

听了三人的话,我心里暗自高兴,看来,给他们施加的压力起到了作用,或者昨天的话,唤起了他们固有的良知。于是我顺水而行说:“这就对了,遇事,发生矛盾,不要总是责怪别人,这就是不好的方法,首先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昨天吵了一天,没有解决问题,你们看,大家今天一句话,不吵了把!这样问题不是就解决了吗?你们都比昨天进步多了。我为你们的改变而感到高兴。但是,孩子们,一句‘我不应该打人’就完了吗?我觉得还差点什么?用什么来弥补我们因为这事儿给对方或者别人带来的伤害?这样,下周是国庆假,你们都是五年级的学生了,我给你们足够的时间,回去好好想一想,为了消除你们之间的隔阂,你们各自对方做些什么,相信你们能给大家一个最满意的结果,好吗?

国庆收假那天早上,三人涨红了脸,非常真诚的说出了那天发生的事情的原由,谁也没有先动手打人,可能是因为人太多,有其他的同学撞到了张XX而引起的。

在说出了诸如:是我太小气;我不应该冒那么大的火;我们不应该在走廊里打闹;我不应该说不文明的话;老师,给你添麻烦了;老师,我们今后……相互道歉后,在我的建议下,三人握手言归于好。

我说:“你们都是好学生。这件事,到此为止,我会为大家保守秘密。今天,我很高兴看见你们能有这样的进步,这是你们人生中的一个非常大的收获。是你们明白事理的起点,希望你们今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遇到任何事情,要大度,学会处理。

二、分析

我认为,在处理以上案例时,我成功的做法有三个:

一、避轻就重,把握问题的主要矛盾。

这个问题要解决,要教育孩子,不是追究谁先动手的问题,打架都不对。关键是让他们明白,同学间和睦相处才是真道理,学会宽容。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孩子打架常常处于以下几种心理原因:1、对他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2、没有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3、模仿家人的不良习惯。鉴于以上三种原因,我认为,我们老师在处理这样的事件的时候,不能简单粗暴地责骂,体罚,这可能会造成多米诺效应,学生同样会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解决问题。“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

二、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在事情没有得到解决时,我没有急于求成,五年级的学生,十一二岁,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承担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空间。我想,至于问题的真像,他们会清者自清的。著名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道德认知指出,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的特点主要有:1、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规则是人们根据相互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可以按多数人的意愿进行修改。2、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着重于主观动机或意图,而不只是后果。3、逐渐运用公正的标准——互惠考虑人际关系。既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考虑他人利益。这被认为是自律道德的核心。4、主张温和而恰当的惩罚,与特定行为相配合,要符合逻辑,对错误有补偿作用。所以,教育需要耐心等待,操之过急,拔苗助长,违背了自然事物发展的规律,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三、点化润泽生命

事情发生后,我没有责备,惩戒,而是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怎样解决问题。不要去质疑孩子固有的良知,相信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纯朴的心灵。用我们的谆谆教诲去点化、去润泽他们脆弱的斑迹。用玉匠之手去雕琢,借用张文质先生的一句话‘教育是慢的艺术’,尤其是对那些有困难的孩子,我们更要少一些急躁,多一些耐心,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宽容,并面对现实,找好途径,正如《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所引用的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救一个算一个,唤醒一个算一个,促进一个算一个,成全一个算一个。”

我想,万事万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人也如此。我校德育教育之“五德[1]立品

八会[2]育人”就是最好的阐释;耐心陪伴,静待花开,我们就会在成全学生的同时幸福自己。

注:

[1]五德:仁、义、智、勇、洁

[2]八会:学会做人,从感恩开始;学会做事,从扫地开始;

学会学习,从思考开始;学会健身,从做操开始;

学会生存,从自理开始;学会交往,从微笑开始;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5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张老师的演讲,通常是“没有完整的讲稿”,“和大家面对面的谈话时捕捉头脑中快速生成的影像,甚至是不太完整的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的呈现。这种生成性为讲演注入了更多鲜活的魅力,反复品读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字,我仿佛又回到了聆听先生讲座的酷热八月的上海会场,时而言辞犀利、鞭辟入里,时而充分肯定、赞赏有加,时而殷切期盼、信心满怀……从他身上,我不仅看到了生命化教育的希望与未来,更看到了一个有良知的有责任感的教育学者长期致力于教育革新与唤醒的赤诚行动。

一、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

生命化教育是张文质老师的梦想,是忠实的倡导者、实践者,他逢人必讲,走到哪讲到哪,他对老师讲、对学生讲、对家长讲、对学校讲,不遗余力。他到江苏、出广东、上湖北、远赴内蒙古、挺进新疆,倡导生命化教育,建立实验学校。最多的,应当还是他的根据地福建。12次讲演,就有11次是在福建各地的学校。他的足迹差不多快要踏遍福建的每一块土地了吧?

对生命化教育本质的诠释应当数他20末在永春师范的一次讲演最为经典。他说,“所谓生命化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的理念,是对更美好的教育的一种价值诉求。”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把对每一个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发展可能性的成全,社会需要这样,学校更要这样。教育是慢的艺术,他通过自己的行走与观察,对许许多多无视生命漠视生命的反教育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痛心疾首,振臂高呼生命的尊严,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贵,引导我们期待生命的美好。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明白,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要达成这种从生命本原出发的教育理念是何其困难,但张老师始终不气馁不争辩,他以巨大的勇气与力量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二、想大事情,做小事情

面对“落花流水”般的教育环境,张老师对所有一线老师都寄予了深深的理解与敬意,每到一处,他总是平等而亲切地勉励所有的老师们,如何在面对现实的同时,寻求内心精神的丰盈。他处处强调,教师要能够既想大事情,更做小事情。在“生命化教育”12人研究小组聚会上,他说:“今天我们能做的也许不是对教育的想象,而是只能提醒自己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现实。”但既使这样,“我们要努力回到生命当有的更坚韧的立场,回到作为个人的承担——观察、记录、思考、对话、写作,努力做一个行动者。……努力培植自己更丰富的教育智慧,努力不使自己变得迟钝、衰竭、愚蠢、丧失热情,努力在具体的工作中生发出更多的生命热度与温情,相信自己就是相信灵魂未死的价值,哪怕一点一滴,不是逃向苍天,而是回到尘土,既受苦又痴迷于自己笨拙的努力。”

3月他在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论坛上说:“不要偷走孩子的梦想。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危机,不是哪所学校,而是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境遇,教育需要思考大问题,教育也需要在小事上持续、耐心地努力。”

4月他在福州十八中市级专题研讨会上,谈到规模宏大的巨型学校在探索有效教学的艰难时,仍不失时机地肯定到:“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贡献出一点点自己的见解,提出一点点自己的思考,它不一定有价值,但作为一个思想的提问者,还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张老师所说的“想大事情”。

那什么是做小事情呢?

张老师说:教师“管好自己的课堂”是做小事情;教师“多一种经历,多读一本书,增强生命的强度”是做小事情;教师“说真话,做真事,善待第一个学生”是做小事情;教师“有学习的倾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做小事情;和同事“交流教育心得,遇到困难开始研讨”是做小事情;甚至每天“把自己收拾得更干净一点等等”也是做小事情。

而作为学校,在“校园内很多树下放有凳子,可以供孩子们课间能够坐着休息”是做小事情;“在校门口放着两排椅子供来接送的家长坐着休息”也是做小事情……他认为,小事情是有着巨大能量的。“目光向内才可能知道自己的责任,才可能知道一切变革正因为‘我’的参与而变得更有可能。”

6月,他在泉州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对培训学员们说:“我们几乎没办法在大的格局中做出什么,但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可为的事情,作为一个目击者,一个见证人,观察者,记录者,思考者,作为一个发出自己声音的人。……我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行动准则,就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大问题要思考,小事情要践行。要从我们能够改变的地方去尝试。”

在永春师范的生命化教育的讲演中,他谈到教师要随顺人的禀赋,树立一个乐观的学生观时,他说:“我们既能够有所思想,也能够有所行动,以自己的创造性工作表达出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也表达出相信每个人都有更美好未来的信心。”每一个教师都应“时时提醒自己、改变自己、克制自己的否定性思维,一点一点地变得阳光起来,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在责任之中表达出我们对生命的眷恋。”

三、深入学校、深入课堂

从他的书中,我捕捉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十几年来不懈的真实的行走历程。他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把自己的教育思考,牢固地扎根在真正的教育基层学校的土壤里。他跑遍了各种各样的学校,城市的、乡村的、城郊结合部的、中学的、小学的、公办的、民办的等等。他说:“我热衷到学校听课,也比较信赖自己所看到的。在这样的现场,你同样是一个教育的承担者,同时往往能够获得一些原先未曾料想到颖悟。”

为了在福州一所学校的教师论坛上进行十几分钟的发言,他特地跑到这所学校去听了两节课:心理健康、历史。他说:“我希望自己能有一点与课堂相融,与学生真正相见了的感觉。”他会跑到自己女儿所在的学校去听课,包括通用技术课、英语课,他都听。有时,他还上课,给学生讲语文讲作文。他说自己每年听课都在100节以上——这是一个什么量?与在我们学校,只要求每个老师一个学期听课量达到12节相比,100节,相当于平均一周都会听二节课!在我们学校谁能做得到?校长一年听课是多少?教研部门的那些各学科教研员们一年听课又是多少?放眼中国教育,敢于跟这100节叫板的,又会有几人?

四、纯朴的乡村教育情结

如果说今天的教育环境已是“落花流水”的话,那乡村教育则早已是“落荒而逃”了。优秀的老师们逃了,优秀的学生们逃了,经费紧张,办学艰难,已非同一般可言。拿我的老家湖北荆州的情况来说吧。家在农村的,只要家长有稍许能耐,都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到县城区学校去读书,而乡镇学校的老师,也通常会想方设法调到城区学校去工作。而城区的优秀学生呢?则是流向条件、资源更好的地级市学校或省会城市学校,优秀的老师基本上也是如此。

于是,城区学校的规模总是很大,一个班七十多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乡镇学校规模则一缩再缩,班数班额不断减少。为了保障那可怜巴巴的乡村教育的基本师资,主管部门不得不采取一些举措,如选择城区学校的老师到乡村学校开展阶段性支教。然而“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被安排去支教的老师的情况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老师人去了,但心没有去;有的是今天去了,明天不见了;有的是这个月在上班,下个月就一“病”不见了;而最为离谱的是,有的干脆私自请个人顶替自己到支教的学校去上班,自己玩起了失踪,远走他乡……

张老师深切关注农村的教育,常常深入农村学校进行调研讲学,更把很多农村学校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实验学校来研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觉得教育最沉重的问题首农村教育问题。”“今天农村教育问题有一个比高考更沉重的话题,就是这些年来,农村的孩子进入重点大学、进入名牌大学的比例逐年下除,像北大、清华差不多就是15%,所以很多农村的孩子只能上二流、三流、四流,不入流的大学甚至是那些‘野鸡大学’。”

他的敏锐,不是一般的学者可以比的;他的敢言,也不是一般的官员可以比的。阅读这些讲演实录,我常常惊讶于张老师的勇敢,这是一种口无遮拦地道出真相,这是一种残忍难堪的逼近真实。讲真话在当下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们不是不知道真相是什么,而是说出真相太难了,我们也不是不知道真相被揭露的话会改善现实,但依然选择了沉默,因为,坚持说真话太麻烦,太危险了。

我跟张老师一样,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脚上的泥巴还没有洗干净,脚底还是乡下的泥土,如今虽然生活在南方城市,但我的心仍然扎在老家那一个闭塞贫穷的小村落里。我没有可能再回到老家回到乡村去工作,但我对张老师这样一种质朴的农村教育情怀充满了敬意。他可以一连十几次地到同一所乡村学校——晋江龙林小学去听课调研,可以到农村乡镇去义务讲学,可以到泉州市一所乡镇学校(永和中学)跟学校教师们进行多次座谈、跟学生面对面地对话。

他不是浮在面上,只有空空的关爱;他不是浮光掠影地到此一游,只有留存的乡村图片;他把行动把责任建立在对众多乡村实验学校不辞辛劳的指导与实践之中;他勉励在乡村工作的老师们,要“学会妥协,学会调整,在妥协中前进,在调整中提高”努力增强自我生命的强度。他更大声向有志之士向社会强烈呼吁:目前,农村更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农村教育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与这一本书相遇,是我暑假赴上海的一个意外收获。当我在上海兴高采烈请张老师签名合影时,我感动于文质老师的平等与亲切,读完这本书,我更感动于张文质老师这份教育的赤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也是我的教育责任。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篇6

我想,之所以有张文质、吴非、刘铁芳、陈桂生等如此沉重的笔触描述当下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大概是由于他们对教育有着过于理想化的诉求,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诚然,人不能没有梦想,教育者也应有自己的教育梦想,但更重要的还应该是脚踏实地的去做。正如张文质老师在演讲中说的的那样:“我们无法改变世界,那我们就更要改变自己;我们无法改变自己,那我们就试着调整处人处己的方式,总之,生命还是有很大的张力的。”“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大问题要思考,小事情要去践行。要从我们能够改变的地方区尝试。”

教育上的大问题需要我们每一人去思考,即使我们不能像张文质老师等人那样站得高看得远,对教育问题思考的那么深那么透,但也要经常去想想我们身边人和事,想想总是没有坏处的。我们无法去改变世界,无法去改变大的教育格局和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去改变自己的教育生活,改变对自己的态度,改变对学生的态度;改变一点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一点课堂结构。我们或许无法或者不愿做大的改变,但我们可以尝试改变一点,哪怕是一点点,改变一点总是有好处的。

非常欣赏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的两个观点,也深有同感。一个是“教师写文章,真的要下两个功夫。首先,要多读一点书。硬着头皮挤出一些时间多读书,真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第二,要硬写。先把自己放低一点,下一点苦功夫、笨功夫。现在有些老师的文章写得相当好,他们的起点都相当低,成绩都是这几年不懈地下笨功夫的结果。”另一个是“我相信,小的才真正是好的,才真正是美的,才真正是人性的。”这里的“小”指的是学校的规模要小,班级的学生要少。并引用了美国教育家博耶的话“当学生人数超过30人的时候,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对于前者,我一直用这样的话鼓励我们的老师们;也同时这样勉励自己,并一直试图坚持着。对于后者,我自己倒是一直有这样的想法,但事实却是不仅没有“小”,而是一直被不断的扩大着。

最后再摘录张文质老师的几句语录,或许这些语录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孩子不需要担心,而需要关心。孩子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孩子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孩子不需要考验,而需要分担。孩子不需要冷落,二需要疼爱。孩子不需要寄予希望,因为他本身就是希望。

“哪里有爱,哪里就是你的家;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你的归宿;哪里有鼓励,哪里就是你的起点。

“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

“我深信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生命意识才是学校文化中最具意义的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他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一个人在影响、默化、润泽着他班上每一个学生的。

“遇上好教师不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个家族的福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福分,我们一生都会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种可以汲取的并能最后转化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们的生命会始终围浸在人性的光泽之中。”

教育是慢的艺术 篇7

一、树立儿童本位观,静候花开

《指南》中指出教师应该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让幼儿的学习生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尽情地感受成长的快乐。

案例一:美术《美丽的风筝》

《美丽的风筝》是主题“春天来了”的一节美术活动,风筝的种类繁多,形状各异,颜色鲜艳。风筝最大的特点就是左右对称,只有对称的风筝才能飞到天空中去。我让孩子们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风筝的基础上大胆设计自己的风筝。

孩子们拿到纸后开始安静地在纸上任意发挥了,只有张晚萧小朋友还坐在那里发愣,过了好久也没有动笔。旁边的孙鑫怡说:”周老师,张晚萧什么都没画。”这时张晚萧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一条长长的线,然后什么都没画。谁都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孙鑫怡看到了说:“周老师,他画的风筝不对,只有一条线,什么都没有。画的也太简单了吧。”我走到他身边,只见他把头埋的低低的,什么话也不说。我略思片刻,面对一张白纸上只有一条长长的线,也很好奇这到底是画的什么,今天画的明明是风筝。我蹲下身来,没有流出丝毫的责备,小声地问:“张晚萧,你一定会告诉我,你画的这幅画是什么,对吗?”张晚萧开始用他不是很流利的语言说:“周老师,我画的是风筝的线,我跟妈妈一起去公园放风筝,风筝的线很长很长的,可是玩到一半风筝线断了,所以我画的是断了风筝的线,风筝不知道飞到哪里了。”听了他的话,原来他把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进来了,于是我小声地说:“那你想一想,除了这只风筝断线了,在公园中还有其它没有短线的风筝吗?”于是,张晚萧拿起笔开始在线的左边画了一个大大的小鱼风筝,右边画了一个蝴蝶风筝,而中间则是一个断了风筝的线。我看着这张作品,连忙表扬了张晚萧,并说:“不错。张晚萧画的也不简单哦。”于是,我让他在全班面前介绍了自己的作品,他点点头笑了。

美术是幼儿表达认识和情感的一种特殊语言,儿童从一岁多就喜欢在纸上、墙上、地上,只要是他们认可的地方都会去画上一笔,在自由的空间中大胆的表现创造,他们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体验。幼儿喜欢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用艺术与别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以自我肯定而产生的愉悦感,由此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情感世界,并按照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将他们感受的世界和审美能力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调节自我行为,完善人格。

二、为孩子立界限,保持从容与宽容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从容与宽容。从容地面对孩子的点滴“惊喜”“疯狂”,当我们和孩子的问题产生于我们是否侵犯了孩子的界线或是我们的界线不断地被孩子破坏了。我们需要开始为孩子建立一定的界限,从容地尊重孩子的想法,保持宽容和理解。

案例二: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

冬天到了,天空下起了雪。这应该是2015年第一场雪了吧,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下雪吗?” 孩子的回答都很一致,都说喜欢。豆豆很高兴地从椅子上跑到窗户的边上说:“老师,下雪了,老师,下雪了。”其他的孩子也飞快地跑到了窗户边大叫:“下雪啦!”顿时,整个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了,变得不再安静。原本安静的教室氛围很快就变成了一种喧闹。可是当我看着孩子睁大了眼睛看着窗外那好奇、惊喜的表情,我有些愤怒的心顿时降了下来,孩子们的好奇心本来就是如此。何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于是我轻轻地说:“孩子们,外面飘起了雪,好看的吧!想不想出去玩?”只见孩子们的眼睛睁大了,都高喊:“我要出去玩。”我装作很伤心的样子说:“刚才孩子们都没跟我打招呼就一个个都跑到窗户这边来了。雪花孩子告诉我孩子们太没有礼貌了,在学本领的时候跟着豆豆跑到窗户边看雪花,没有遵守规则呢!不过现在有个办法,看谁能有礼貌地回到椅子上举手告诉我你想做什么事情。我就答应你。顿时孩子们安静了下来,快速地坐好小椅子,都一一举手告诉我:“老师,我想出去玩!”我说:“这样的孩子才有礼貌。不过等我们孩子把本领学完,我们就出去玩,怎么样?”于是孩子们的视线又回了过来,因为他们知道待会学完本领会出去玩。

其实在这件事情中,因为豆豆的嚷嚷,让所有的孩子的注意力都转移,影响了本该常规化的游戏活动,我当时真的很想狠狠地批评他,但是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换个角度想一想: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此。因为对于小班的孩子的心理。他有这样的需求。但是他还未形成良好的常规意识,他们很好奇。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面对孩子的犯错,更需要我们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引导他,鼓励他,只有处处为孩子着想,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因此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通过交流分享感受,不仅为孩子树立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建立一定的界限,而且孩子们不也很快乐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8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

一、题记

蝴蝶眨几次眼睛,才学会飞行;夜空洒满了星星,但几颗会落地;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情。生活就是这样,教育就是这样,我们不知道身边的花朵的花期有多长,不知道身边的孩子哪个时候会绽放,我们要做的是“细火慢炖”,让教育成为一种慢的艺术,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天都谱写出一段乐章。我想着,记录身边的故事,等待花开,便是一种教育慢的艺术。

二、发现身边的花儿

Z是班里一个调皮捣蛋出了名的孩子,平时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倒数,行为习惯较差,对自己没有多大的要求,也不知道怎么要求自己。Z 的爸妈在农贸市场里靠卖蔬菜维持生计,老家是河南的,房子租在文三路上,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也在念书。Z的爸妈由于工作时候的早出晚归,也没有休息日,几乎没有时间来照顾Z,平时Z就是自己照顾自己。

九月份刚刚开学的时候,我发现Z的衣服有时候两三天都不会换一套,汗流浃背地上完体育课,第二天还是一样的穿着那件短袖来上学,早饭也就是在学校附近的小店里买个包子,一个人很早就来到学校门口了。连续几个星期下来,我上班路上都能遇见Z在学校门口徘徊,早早地到了校门口,但是不敢进去,因为他没有早到证,说是会被老师说的。然后有几天就缠着我要我帮他办一张早到证,可是因为我也不知道具体详情,一时耽搁了,也就忘记了这件事情。现在记录笔下,想起来下周一定要去处理好这件事情。

Z的行为习惯不是非常好。不知道是从哪里学来的脏话,粗话,平时在班级里他也会忍不住说几句,还会鄙视班里的另一个S,两个人半斤八两,却总是互相看不起。Z对自己的学科成绩,似乎已经习惯了挂红灯的历史,从来不放在心上,家里估计也是从来不重视。我也发现Z的家校本上的父母签名都是他自己写的,我知道,但是我没有说他,似乎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Z的处境。

三、给花儿浇浇水

发现了身边的小花,意识到了花儿急需老师的帮助。我似乎是在一瞬间感受到了我可以尝试让孩子在有所担当中成长。孩子的故事就是孩子成长记录卡中的一道风景,孩子的的特殊性,也让我这个班主任有了新的读书体会。《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老师在文中记录了自己在各处讲座的内容,每一篇讲座的故事都在渗透着教育是慢的艺术的深意。现在想来,教育的故事正发生在我这个新任班主任的身上,身边的Z就是我遇到的一个值得我去深究的一个教育故事,我必须要用“慢”的精神来面对Z的成长,看着Z一步步变好,变成Z应该告诉我们的关于他的故事。接下来,我就来用键盘写写Z的成长故事。

先前对Z的一番类似小学生作文一般的描述,好像是给Z敲上了一个差学生的印章,好像Z就是这样,自己不要求上进。这也是我在接班的时候,从班级以往的记录中可以获得的一方面的信息。但是,我开学的第一天就和孩子们说了这样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每个孩子在我脑海中就是一张白纸,很幸运,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相遇了。以后,这张白纸上要留下怎样的痕迹,或是图画,或是文字,都是有你们来决定。”摆脱了之前的印象,开始了对孩子们全新的认识。关于Z的改变,从一张小小的中队委的标志开始。

德育处的袁老师给每个班发了中队委的标牌,有中队长,中队委,小队长等,在每个岗位的孩子都领到相应的标志之后,我发现,中队委的标志还多了两块,也发现往日的中队干部在领导标志的时候是相当的兴奋,表现也好多了。所以就萌生了让Z在班里成为中队委的一员,让他有所担当的念头。

前些日子,正愁班级的家校本每天早上都要我提醒值日班长捧到我办公室去,事情落实的一直不是很好,一直想找一个人来帮忙。所以在分完中队委的标志之后,我就在班里大声的宣布了我的特聘助理Z,“老师发现啊我们班的家校本总是需要老师提醒,除了WTJ主动把家校本交到办公室之外,很少值日班长是非常主动完成的。为此,我现在特聘我们的Z担任Miss 汪的特聘助理,负责帮老师收缴家校本,试用期为一个星期。我们掌声欢迎。”大家的掌声非常热烈,都愿意让Z来担任助理,都想来当,这时候Z倒反不好意思了,脸红着到了讲台前,我认真地帮Z挂好标志,接受了大家的鼓励与支持。

就这样,我看了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儿,红着脸接受了大家的认可,被大家赋予了期望。

四、让花儿晒晒太阳

任命特聘助理这一事就在大家的欢呼与掌声中结束了,其实当时我自己心里很没底,不知道Z能否做好这一事情,会不会第二天就把这块标志弄丢了,忘到了一边去。就这样,一天结束了,放学前我也忘记提醒Z第二天要交家校本的事情了。当天晚上想着,没事,就让这朵花儿在阳光下晒一晒,这样才能看见他经得住多大的风雨。

第二天,马上到来。在早读的时候,发现Z今天特别认真,一到教室就开始了自己的值日工作,把教室走廊的地拖得干干净净的,我心里一乐,看见了Z左肩上的标志锃亮锃亮的,心想,“哎哟,这小家伙还真不错!”收缴作业铃声一响,各个小队开始传本子了。这时候,我开始观察起Z来了,在自己交完作业之后,他很快到了讲台前开始看家校本是否交齐了,然后向我走了过来,捧着本子说,“老师,那我拿到办公室去了哦?”我说,“齐了吗?”他说,“齐了,我先走了”。Z的笑,总是引得我也会发笑。他一溜烟就跑到了办公室,很快就跑回来说,“老师我交好了”。我应了一声,Z就跑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了。课间的时候,我把Z交到了办公室,看着整齐的一叠本子,我表扬了他,并且奖励了他两颗糖。他就乐呵地回了教室,我们说好,中午的时候他过来拿本子去发给同学们。中午,他准时来拿本子了。

接下来一周时间里,Z都能准时地收缴家校本,早上的值日工作做得越来越出色了。我心里满是欣喜。正巧昨天周五,轮到Z担任一天的值日班长,从早读开始到下午的眼保健操,Z在登记本子上对每个同学一天的表现都做了相应的加分减分。在下午的队课上,Z居然举手发言了,还是非常正确地回答,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队课结束时我做了总结汇报,表扬了队课中表现优异的孩子,对孩子们的行为也提出了建议。最后,我邀请Z做了一周的值工作总结报告,大家对Z的工作非常的满意,都发现在这一周时间里,Z的进步非常明显,看得出Z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慢慢地能管住自己了。在大家的掌声中,结束了开学以来第一次孩子们自己组织的队课,作为班主任的我内心充满了感动与喜悦。

似乎,我慢慢看见了花儿在阳光的沐浴之下,变得结实了。

五、看见花儿的美丽

Z的成长,我能够有幸陪伴是一种幸运,是一种挑战。听到袁姐姐吃饭的时候说起,Z在暮省中写到,实习老师来管班的时候班里很闹,但是他自己没有办法,没有谁会听他的话,我内心哽咽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个孩子在进步的气息,我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多么得坎坷与艰难。尽管Z的课堂表现还没有非常积极,还是习惯只是做到听讲,而没有积极参与,但是从Z的积极完成作业中,我体会到了他的进步。数学老师也说他最近表现好多了,有参加补习班的功劳,但我相信更多的是Z自己内心变得想上进的念头。

记得有一次我在讲台前清作业,点名册就放在讲台上,自己批改着孩子们拿过来的作业本。无意间我发现Z跑到讲台前来看了一眼,说了句“啊!M都订正好了!”然后,他就急忙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订正起作业来。之后,拿着订正好的两页作业本过来批改。我悄悄和他说,明天到我地方来领两颗糖哦!然后,第二天准时来到办公室拿糖,欣喜的是他又订正了两页左右。然后我又加了奖励。之后,每次作业,稍稍简单的,他都会很及时来给我批改。后来,Z没有再问我拿糖了,但是作业质量却是一天天提高了。

六、与花儿一起长大

其实,我还不是很能参透一块小小的标志能带给孩子的一中莫大的鼓励,或者是重视。我只是,在慢慢的教学过程中,在日复一日的阅读过程中,慢慢感受到每个孩子的特殊性,慢慢领悟到教育是慢的艺术的深层含义。我要学会等待,等待每一朵花开,等待有些含苞欲放的花那较长的花期,等待与每一朵花儿分享绽放时的喜悦。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快餐时代”,不论干什么都争分夺秒,一味贪快,却缺失了积淀的过程。教育亦是如此。

“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快速行进的课堂学生实际上是很被动的跟随者,只能一路吃力地跟着,跟不上的注定要掉队。”所以当我看到这些语句的时候心里涌动的竟然是感动。如果用花儿解释先生的理论,那就是是花儿终究都会开放,但却有花期早迟素淡的问题,你难道会说寒冬的梅花逊于早春的桃花?或者丰满的牡丹一定强于清瘦的兰花?既然花儿都是如此,为什么我们非要培养同时开放同样灿烂的孩子呢?

这种积淀在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上的体现尤为突出。在题为“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和“如何建设一所优质学校”的演讲中,先生多次谈到“阅读”──一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专家的观点出奇的一致。讲到了当今孩子的阅读现状,并精辟地阐述“阅读几乎为零的孩子才真正叫作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的未来来说才真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阅读为一个人的成长精神打底,甚至为一个人立精神,生命是从阅读开始的。”等等。当然先生疾呼读书的同时更多思考的是教育中的中心和重点──孩子!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事实也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的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小学生的记忆力强,大量的阅读后,哪怕是囫囵吞枣的阅读,也能储备知识。当他们长大或工作时,会发现胃底层,有未来及得消化的丰厚的积存,从而大受裨益。

韦力:藏书是慢餐文化 篇10

韦力:古籍拍卖在古籍流通史上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拍卖前后是两个天地,因为拍卖的出现,价格大概上涨了100倍。中国古籍拍卖一般从1993年开始算起,这年中国书店举办了第一场拍卖会,但严格意义上讲这不算是一场拍卖会,因为当时中国书店的拍卖资格还没有批下来,所以这充其量只能称为一场竞买会。那时候的竞买会仍然很不成熟,进入会场的顾客要先买门票。

我咨询过一些最早从事古籍拍卖的人,他们都表示当时不知道要卖多少钱,也不知道要拍什么,通常的做法就是从古籍书店上征集一些比较好的书来上拍。价格方面,由于当时没有一个价格定位可供参考,起拍价主要以商量为主,商量的结果就是按照古籍书店标价后加两个零。当时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试探市场,然后就开始拍卖。中国书店这场拍卖会的成交率为50%,成交率虽然不高,却给大家注入了信心。自此之后,拍卖价格对市场来说就成了一个定位,书价突然间从几百元的概念变成上万元的概念。

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也是在1993年成立,但它的首场拍卖会是在1994年才举办。嘉德第一场拍卖会就包含了古籍专场,这个专场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对中国古籍市场来说有着革命性意义,它标志着古籍开始走入拍场,其价格定位、市场定位都不是由私人认定,而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市场行为。这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古籍流通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

从拍卖界的历史来看,世界两大拍行苏富比和佳土得刚开始时就主要从事古书拍卖工作,所以说,艺术品拍卖的起源是从古书开始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744年。后来由于货源的枯竭和公司规模的扩大,两大拍行才慢慢开始触及其他拍卖类别。而现在人们有点本末倒置,把古书拍卖看成是艺术品拍卖的小类,一个附庸,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观念,因为世界拍卖的起源是古书。古书在当时才是唯一的标的物,而不是其他艺术品。

中国古籍拍卖市场起步太晚,刚开始那几年,古书拍卖市场很混乱,那时有个交叉期,就是同一本书,书店和拍卖行都在卖。而通常拍场的价格会比书店价格至少高出10倍,那是由于当时信息流通不畅,人们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意识到这种情况时,人们迅速地从书店里购买古书,但这也意味着,人们逐渐从心理上接受了拍卖价格,因为人们已经以拍卖的价格作为标杆了。所以拍卖的最好结果就是产生了古籍的价格定位标杆。

从1993年古书拍卖开始到今天,其市场价格基本保持平稳上涨,中间也有点小波折,像1998年、2008年都出现了价格低点。这两个低点基本上符合整个大的经济市场环境涨跌。之后又出现了两三年的升幅,从2011年开始,古书价格开始有所回落,但是品质好的拍品价格还保持在较高水平。

《收藏·拍卖》:经历了过云楼藏书的拍卖,古书拍卖的价格似乎已开始回稳了,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韦力:从2009年-2011年,古籍行情有点鸡犬升天的味道。好书好价钱是自然的,但在这过程中烂书也好价钱了,一旦下跌首先跌的就是烂书,所以平均价格也下降了,从这个角度讲仍然不能论证古籍价格上涨了或者下降了,因为好书丝毫没有便宜。你想要的东西仍然处于高价位,而你不想要的东西则卖得便宜。

《收藏·拍卖》:有人认为书价还会上涨20-30年,您如何回应这个观点?

韦力:我没有这么乐观。这么多年来,我努力地想把市场扩大。我还是有这种心态:“独乐不如众乐。”总希望更多有实力的人接触这个行当,虽然他们会跟自己抢书,但我觉得这样会变得更有意思。但总体而言不成功,刚开始拉了一些有钱人进来,但他们买着买着就不买了,转而进行投资。古籍经过了20年的拍卖,逐渐变成一个以投资为主导的市场,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书籍只是人们怡乐的品种之一,但现在人们总体的价值取向比较简单——快餐。这是世界性的问题。像纯正的法国慢餐,一般吃完要7个小时,国外依然极少人会这样享受,即把吃饭作为一种享受的姿态,基本上世界上99%都是快餐。所以快餐文化战胜了慢餐文化,说明了普遍的价值取向:享受也要快餐化。看电影也一样,如今电影依然是那种狂轰滥炸、感官刺激极强的大片,人们看完后什么都不知道。有深度的电影不是没人看,只是比较小众化。我想说的是今天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发展趋势,既然如此,非要让一个书圈这么干净,这是不可能的事。而恰恰是这么一个窄而深的门类,它需要内在知识作为积淀才能跟所面对的古书进行知识上的呼应,然后达到心灵的愉悦和享受。它是这样的一个审美取向,因此它需要审美者具备过硬的软件才能运行此价值观。而今天的人不具备这种软件但又不愿意进行改造。也就意味着从长远来讲,我看不到这种乐观。我认为当社会逐渐达到一定的富裕,人们回归到重新想想为什么活着的时候,这种有深度的东西才会被一部分高雅人士所注意。从这个角度而言,古籍不可能成为一个大众娱乐的品种。所以古书的未来在哪里,它可以达到哪个程度,我不是预言家,我不知道。不管是涨是跌,这是一种商业性的谈法,我是谈的藏书,并不是贩书,这是两个概念。

《收藏·拍卖》:现在还能在古籍市场捡漏吗?

上一篇:《水果歌》课后反思下一篇: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