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艺术教育

2024-10-15

纤维艺术教育(精选11篇)

纤维艺术教育 篇1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作为中国目前纤维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纤维艺术展览, 在国际上享有越来越高的知名度, 对推动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2000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拉开帷幕至今, 本届展览已经是举办的第七届。第七届纤维艺术展在南通唐闸的织造厂旧址举办。南通市镇水运交通方便, 1895年张謇在此创办纱厂, 从大生纱厂建厂始, 唐闸的织造产业盛极一时。现如今, 沉寂了多年的厂房空旷沧桑, 就像是充满故事的老人, 在纤维艺术展上, 一件件或柔软或逸动或质朴的纤维艺术作品就在这满载历史痕迹的厂房中和谐的悄然铺展开来, 历史与现实交融, 进行着时空的对话。第七届双年展评委、波兰艺术家爱娃·莱考斯基·塞斯卡将其与“洛兹三年展”的展示空间相联系, 诗意地评述道:“这个有百年历史的工厂经过重新规划和布置成为当代纤维艺术的展示空间。走进展览馆, 我们似乎能听见百年前机器运转的声音和纺织生产的场景。以前是工人在这里做纤维或是纺织产品, 而如今当代的纤维艺术作品同时展示在这个空间里, 产生一种时空的对话和穿越感。”第七届双年展 (南通展年) 以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307件作品、5000余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创历史之最, 成为“中国唯一、世界最大”的国际纤维艺术展。本次展览作品数量可观,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更是风格迥异, 呈现经典面貌的传统高比林艺术和充满生活色彩的综合材料作品交相辉映, 具有浓浓中国风情的刺绣艺术穿插其间, 给观者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

一、传承经典的高比林艺术

20世纪90年代初, 前苏联功勋艺术家、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美术大学教授基维·坎达雷里两次应邀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学。在“作坊”式的创作环境中, 他亲自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体悟Goblelin技法丰富的编织语言, 实践纤维壁挂的设计制作。古老的Goblelin编织技法从此在中国的纤维艺术领域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成为我国艺术家进行纤维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次展览中, 运用传统的高比林技术创作的作品比例相对于以往几届展览而言, 数量上有所减少, 但高质的优秀作品比比皆是。第七届双年展的银奖作品《织晓》, 以及铜奖作品《家园》都体现了高比林壁挂经典艺术的价值取向。三件作品都由作者亲自制作, 均采用了传统的羊毛编织工艺, 技艺精湛、表现深入。比如说由中国青年艺术家郑丹创作的获得本次展览银奖的作品《织晓》, “织”一字体现出作品对于纤维材料制造技艺的礼赞, 各种微妙的的色彩变幻被作者细致的表现出来, 通过艺术家高超的织造技术, 传神的表现出如烟似雾的视觉形象, 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获得铜奖的作品《家园》深深者的打动了我。羊毛织造的作品看上去有些粗糙的质感, 正中是一棵茂盛峥嵘的大树, 大树的树杈上坐着一个头戴王冠又让人感觉有些神思哀怜的女性, 大树下的左面和右面分别游离着两位同样感觉萧索的男子, 整幅作品充满了凄凉的美, 单色但层次无比丰富的设计使作品更富于意境, 如同诗歌一般。

观看本次展览的高比林壁挂作品, 不难看出, 作品大都体现出经典艺术的倾向, 专注于艺术本身, 呈现出传统的、手工的、平面的基本特征;对编织技艺有着较高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坚持艺术表达的纯粹性;以探索纤维艺术本体语言为基础, 将创作者和制作者集于一身、融为一体。

二、生活化的艺术表现

纵观新千年开始的“从洛桑到北京”纤维艺术双年展各届展览, 我们不难发现, 纤维艺术虽源于纺织, 关乎纺织, 但当代的纤维艺术实质上已经超越了自身定义的边界, 新的材料、技术和工具扮演了改变艺术语言的重要角色。科学和技术创造了新的存在方式, 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实的、更加开放的当代纤维艺术新境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兴行业, 纤维艺术跟其它的艺术类别相比较, 毋庸置疑,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生活化。纤维用品服务于生活、纤维艺术品装饰生活、表现生活, 与生活紧密衔接, 纤维艺术不仅聚焦于艺术的本身, 更呈现出对于自然与生活的关注。许多纤维艺术作品从材料的选择、作品的设计与构思、都跟社会发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回归生活、回归大众、回归社会, 成为一门与时代息息相关的艺术。南通展年的纤维艺术展览贯彻了“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越来越突出的呈现生活化的艺术倾向, 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成为审美的很大一部分内容, 作品呈现出与经典艺术作品截然不同的追求和面貌。在本次展览中, 大量的作品不拘于传统的高比林艺术形式, 把当代艺术中三维的、装置的、多媒体的等各种手法、各种媒材都积极地运用到实验性的探索与表达之中, 以求更好的表现生活的内容和生活的感受。第七届双年展中最吸引观众的作品是用800斤毛线编织而成的高8米、宽4米40的巨型大毛衣, 是中国青年艺术家马韫慧和她的家人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完成的。这件体型庞大的铜奖作品给观众带来视觉上和心灵上的强烈震撼。来自福建的工艺美术大师阮少珍的作品《可餐》是用丝绵和丝袜做出来的一筐筐“土豆”,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体现出普通生活的一份温馨。绝妙的构思、逼真的造型让几乎所有的人看到“土豆”的瞬间都很好奇, 纷纷驻足观看, 伸手触摸, 甚至要带回家去模仿制作。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 更让不了解纤维艺术的普通观众感到亲切, 缩短群众与当代艺术的距离感, 改变当代艺术在群众面前高端而曲高和寡的形象, 为纤维艺术的发展奠定广阔的群众基础。

三、中国传统刺绣绽放光彩

在当代欧美艺术的牵引之下, 当代中国艺术曾经逐步丧失了自身的语境, 而今在一种自我意识的引导之下, 它又正在逐渐回到自身的语境当中。中国传统刺绣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回归本土的探索方式, 在展览中绽放出夺目光彩。中国刺绣经过千年的发展, 已经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并形成了独特的工艺门类, 日用与观赏两者即可兼容并蓄, 又可分而治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因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文化的扫荡, 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审美都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曾经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都留有身影的刺绣艺术渐渐远去。现在, 随着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兴起, 刺绣艺术不但焕发出新的光彩, 更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成为表达的方式, 开始走向纯艺术。在第七届纤维艺术展南通展年上, 出现了许多构思巧妙、工艺技法高超, 及富于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优秀刺绣作品。有一件立体作品坐落在展馆的地板上, 远观富有几何感、构成感, 走近观看会发现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柱头都被绣上了植物的小像, 植物品种各个不同, 但都绣得精致, 雅致。生动具象的刺绣形象与抽象、几何方正的立体造型相映成趣, 丝线与木材等天然材料组合在一起又和谐的透出一股自然清新的格调。本届展览的唯一一件金奖作品《荷韵》, 就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洪兴宇与其研究生丁剑欣创意设计, 河南汴绣作坊的残疾人工匠在艺术家指导下制作完成的一件优秀作品, 刺绣针法与设计完美结合, 充分体现出绚丽又自由飘逸的东方美。

总之, 在今天的中国, 纤维艺术以当代艺术的姿态伫立, 在众多纤维艺术家和参与者的努力下蓬勃发展, 在第七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 我们看到中国的纤维艺术在当下, 即不忘对经典的高比林艺术孜孜探寻, 还使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更在“生活”的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美学发展的新潮与主潮的今天, 不但发挥纤维材料柔软亲切的材料特质装饰生活, 并实时着眼于身边生活细节, 创造出让观众即新奇又感觉亲近熟悉的作品。在当代艺术的“生活美学”世界性潮流下, 在当代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创造的模式比纤维艺术更具生命力, 因为它始终没有脱离人类生存、生活、生产的主流, 一直与人类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

摘要:从2000年至今,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已经举办了7届, 对推动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七届纤维艺术展盛况空前, 参展作品即传承经典的高比林艺术, 又有关注生活的当代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刺绣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回归本土的探索方式, 在展览中绽放出夺目光彩。

关键词:纤维艺术,当代艺术,高比林,刺绣

参考文献

[1]王斌.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发展现状分析[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1 (05)

[2]刘悦笛.从当代艺术、环境美学到生活美学——从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观东西方美学新主潮[J].艺术百家, 2010 (05)

[3]林乐成.当代纤维艺术的回归——第七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J].装饰, 2013 (02)

纤维艺术教育 篇2

90年代末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率先在国内发起了“纤维艺术普及教育运动”,并通过“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艺术家共同参与,积极推动着中国纤维艺术的新发展,掀起了纤维艺术运动的热潮。而直接影响是国内50多所高等院校相继开设纤维艺术专业,在全国展开了对纤维艺术教育、学术交流、艺术创作的发展势头,良好地构建了一个新的精神家园,开辟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

纤维艺术之所以迅速地在国内得到发展,并被众多艺术家和纤维艺术爱好者接受,除普及教育运动和学习交流等外在条件影响之外,重要的因素,是人们对纤维艺术概念的科学定位的接受与认可。较传统的称谓“编织艺术”“织物艺术”“壁挂艺术”或“织锦艺术”更具有拓展性和时代感。纤维艺术的定位打破了传统观念,突破了传统的表现手段,其称谓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亲和力和艺术表达魅力。

艺术形式以材料确定称谓的有诸多学科门类。如:油画、水彩画、水墨画、漆画等。各类造型艺术有各自不同的材料性能、不同的表达手段、不同的艺术魅力、不同的形式界定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从而创造出形式、风格各不相同的艺术作品,产生出不同的艺术接受和不同的艺术价值。纤维艺术这门学科应属典型的材料型艺术,是以纤维材料来定性的。纤维这种充满自然气息的材料质地,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的,并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纤维材料自身的性质:柔、轻、暖、光滑。无论是在视觉上、触觉上、心理上都给人一种灵感。

传统的编织艺术、织锦艺术多采用动、植物纤维材料,再加上采用韵味情调的手工编织表现手段,吸取自然之灵气,奇思妙想任意塑造,工装饰或写实,能够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抒发艺术家的思想情怀,其作品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人情味”与柔和的审美艺术享受,在艺术接受上也能清除现代生活中大量使用硬质材料所带来的冷、硬、重、糙的反感情绪。

现代纤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段和传统的材料的局限,而长期对新纤维材料的关注与尝试所产生的结果。早在20世纪初,在法国艺术家让·吕尔萨人倡导和影响下,壁挂艺术在国际上得到空前的发展和迅速的提高,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很大的超越。特别是60年代初,他在瑞士洛桑开创并定期举办“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更是吸引了许多画家、设计家投入到壁挂事业中来,融入了新的设计创作观念和思想情感,以现代装饰的造型、色彩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丰富和强化了壁挂艺术的表现力,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

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第一届到第三届,基本上是以古老传统的奥比松表现手法为主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背景复杂繁多,人物写实,表现出精湛的工艺水平。从第四届开始,作品出现新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到了第五、六、七届,开始大量引用综合材料和综合表现形式的作品,出现从具象到抽裂、从平面到立体、从室内到室外等富有创造性的纤维艺术作品,反映了纤维艺术从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变迁与超越的过程。这种变迁与超越主要是艺术家推陈出新、长期对新材料的关注与应用所致。引用了不同的材料就确定了不同的表现手段,从而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材料是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麻、棉)为主,其主要表现手段是编、织等技术,而现代人造合成纤维材料(化学纤维、玻璃纤维、光导纤维)和金属纤维,另外还有纺织品、纸等材料的启用,使艺术家在创作风格上、表现手段上产生着强烈的激情,常常除了传统编织技法外,还采用环洁、缠绕、包裹、捆绑、粘贴、悬挂、排列等新的手段融入创作中去。材料的超载,使艺术家们大胆地进行现代观念和现代表现手段的赛马式竞争。

在创作领域、价值观、美学观上产生强烈的超越的渴望。许多作品摆脱了只限于观赏、陈设和装饰的概念,而成为现实生活的深度介入,成为人与生活对话与交流的应用品,成为纯艺术形式或抽象表达语言。不论是平面形式的壁挂艺术,还是立体形式的软雕塑艺术,或是建筑空间中的纤维构成艺术,以及装置艺术和纤维生活用品,都是因为纤维材料的拓展与超越引起的纤维艺术革命,使其走向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时代。纤维艺术走到今天是多少代艺术家为之努力的结果,是从古老艺术到现代艺术的一种超越,是从传统观念到现代理念的一种升华。

艺术需要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新的纤维材料还会不断的产生,新的表达形式也将会不断产生。这就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纤维材料是否有界定,纤维艺术表达形式是否需要界定,纤维艺术作品是否有界定范围等等。现代纤维艺术中的一些作品似乎已经处于“纤维艺术”的临界点,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的纤维艺术要发展、繁荣,对纤维艺术范畴的科学界定是值得艺术家们关注与探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林乐成:《纤维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

[2]杨琪:《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亚洲纤维艺术.新井淳一展 篇3

第七届亚洲纤维艺术作品展·新井淳一的布——五十年的轨迹4月7日存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幕,展出了来自中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一度尼西亚等多个亚洲国家的1n0多件作品。参展艺术家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对自然与和谐的赞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以及对抽象意识的描写,他们存制作过程中均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展览由清华大学主办,我会教育委员总干事侯新宇受邀出席,《色彩中国》杂志作为专业煤体对此次获得进行了报道。

4月7日下午,新井淳一,日本纤维染织界的“渡边淳一”,在自己的作品展厅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年近八十的新井此次身体欠佳,坐在轮椅上的他仍娓娓道来自己与设计的缘分。他对中国设计师说,不要做大家一样的东西,哪怕只做一件,一定要做到最好。他也谈到了创作的心得,他说创作要分三步走,第一步:看大量好作品;第二步:和能够做出作品的人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第三步才是自己尝试创作。有人间到了流行服装的问题,他说,几乎不关注流行,他拿起自己的西装,从1945年一直穿到今天来北京。他又邀请自己的夫人为大家展示,他在二十五年为她设计的服装,直到今天一样非常别致。他还提到hand-made作品。他认为手工生产出的美与机器生产出的美是可以并存的,但是现在的织物总是无法像过去的手工织物一样,给人无限的感动。

我会教育委员会部分委员,来自清华美院染服系田青教授、清华美院染服系的李薇教授和来自西安美院的张莉教授也参加了此次作品展。她们的作品还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另外本次展览还展出了拼布艺术品,来自哈尔滨的拼布专家媛善女士号召专家重视拼布艺术。希望成立相关的组织令拼布艺术的美传播更远。

纤维艺术教学初探 篇4

纤维艺术丰富的表现材料, 千姿百态的表现形式, 给予学生创造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面对这些如此众多, 且技法、构思、创作目的都大不一样的纤维艺术, 该如何教育学生理解纤维艺术, 合理设计教学?本文就这一情况展开探索。

一、在纤维艺术教学中应重视编织技术的学习

虽然现代的纤维艺术技法并不止是编和织, 但编织技术历史悠久、艺术表现力强, 是目前纤维艺术中使用最多的技法, 也是纤维艺术的基本技法。

(一) 在教学中明确纤维艺术与编织艺术的关系。

纤维艺术根植于历史悠久的编织艺术。编织技术伴随着人类文明同时出现, 人类早期的结绳记事就是最早的手工编织。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编织精美的残席, 陶器上印的八字纹、可辨的编织图案, 说明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拥有了编织技术。中国传统的丝织、毛织、棉织、织绣、织毯等编织工艺品显示了中国编织技术的辉煌成就。在欧洲, 14世纪至15世纪是欧洲壁挂、壁毯艺术的黄金时期, 创作出了大量以宗教故事、风光为题材的作品。现代壁挂的开拓者让.吕尔萨立足于欧洲中世纪古老的壁挂编织艺术, 结合个人设计思想来创作, 在20世纪中期开创了纤维艺术的新气象。

(二) 在纤维艺术教学中让学生赏析不同风格的编织艺术品, 体会编织技术在现代艺术的影响下新生的艺术表现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 各种平面的、立体的、悬挂的等表现形式层出不穷, 并且因为艺术家选用材料范围的拓展, 一些新的技法开始运用于这个艺术领域, 扩宽了纤维艺术的概念。但不管怎样发展变化, 编织技艺依旧是重要的表现技法。在纤维艺术丰富的表现技法中, 编织技术仍然运用得最普遍, 强调纤维构成形式、装饰性强的作品和关注材料自身质感, 凸显编织肌理和结构的作品都常用到各种编织技法。这首先是因为编与织的技术具有强大的表现功能, 二者的共同运用可以创造出具有丰富层次和强烈视觉效果的肌理美感。其次, 传统的编织技术以新的材料为载体, 运用现代艺术理念进行创作, 可以焕发新光彩, 创造出亲切新奇的纤维艺术作品。艺术家在亲手编织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和手工劳动的快乐, 运用若干的纤维材料经过反复有规律的经线、纬线交织、穿插、环绕、排列, 构成了纤维艺术的基本形式语言。教学时, 可指导学生通过图片资料赏析, 感受各种编织技法结合材料创造出的肌理效果和视觉效果。

(三) 在纤维艺术教学中设置以学习基本编织技法为目的的练习。

学习传统编织技法既是教授给学生工艺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工艺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编织技法的学习要从传统的基本技法开始。学习技法, 必须通过实践练习来实现。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平面形式的小练习来学习基本的编织技法。为了避免学生混淆纤维艺术的概念, 误导学生认为编织艺术就是现代纤维艺术, 把纤维艺术课变成编织课, 这个练习的尺寸不宜大, 在整个教学环节所占课时比例需适当, 要为后面的习作留出时间, 尽量让学生完整地感知现代纤维艺术丰富的艺术美感。练习具体设计如下:

练习内容:1.在小面积上, 运用粗纤维, 采用抽象构成的方式, 进行平面编织练习。

2. 使用的基本技法需包含:平针, 饶针, 栽绒。

练习要求:1.运用的技法丰富;2.编织的肌理效果美;3.构成的形式美。

肌理美是编织类纤维艺术重要的艺术美感, 在艺术创作中甚至可以抛弃图案, 完全表现用不同材料编织产生的肌理美感。编织技法和纤维肌理是纤维艺术的特有内容, 是学习的重点。形式美是装饰设计的共同要求, 形式美法则是一切装饰设计的基本法则, 教学时可以结合其它设计科目讲解纤维艺术中的形式美。通过基本编织技法的练习, 要求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编织技巧, 感受编织所产生的结构美感、肌理美感。

二、在纤维艺术教学中鼓励不拘一格地运用材料, 进行艺术语言、表现形式多元化的创作

纤维艺术课程无疑是材料选择范围最广、表现技法最为丰富的课程之一, 是充满创意和手工乐趣的课程。纤维艺术的教学, 要围绕纤维艺术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来进行, 给予学生发挥创意的空间。教学前期通过对纤维艺术理论详细的讲解, 大量纤维艺术作品图片的赏析, 使学生深刻领会纤维艺术的定义、特质, 在此基础上把握属于纤维艺术创作的范围。在不脱离纤维艺术创作范围的前提下, 给予学生最大的创作自由。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爱好和特点, 选择创作的材料、表现技法和表现形式。

(一) 在纤维艺术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纤维艺术自身的艺术特点, 进行多元化创作

1. 相对于传统的编织艺术, 纤维艺术中可以选择的材料要丰富得多。现代设计观念的引入在本质上改变了纤维艺术家旧有的艺术观念, 并且一些现代艺术家直接运用纤维材料进行艺术创作, 这使得传统材料单一的形式再也不能满足艺术家和欣赏者的要求, 材料的运用走向了综合和多元。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运用材料进行思考, 运用材料的不同特性进行纤维艺术创作。

首先,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不同材料各自特有的属性。不同属性的材料在表现中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 比如传统的羊毛、毛线材质柔软舒适, 有温馨、温暖的感觉;棉麻材料质朴、天然, 有回归田园的感觉;金属丝状纤维材料冰冷、刚硬, 有理性、力量的感觉。它们都具有柔韧的特性, 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美感。学生在创作中不仅要把材料当做造型的工具, 更需要学习挖掘材料自身的材质美感和文化内涵。

其次,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材料的方法, 在纤维艺术创作中根据使用的材料和作品的主题要求, 采用不同的技法, 赋予材料特定的审美价值, 创造作品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效应。比如柔软、有质感的毛线、麻线常用来做编织的壁挂;有支撑性的树枝, 金属等可以和柔软的材料毛、麻、丝、化纤织物等综合运用, 运用编、织、缠、捆等方法, 制作软雕塑类作品。

2. 纤维艺术品与环境空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当纤维艺术以公共艺术或室内装饰艺术的形式出现时, 它必须符合一定环境的要求, 不同的环境适合放置不同形式的纤维艺术作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设置一个需要放置纤维艺术作品的空间, 指导学生根据空间特性来选择作品的形态、材料、色彩, 思考在这个特定的空间中适合的纤维艺术品是平面形态的, 还是立体形态的;是适合依附于墙面的式样、还是软雕塑或空间悬挂式样。特定空间适合的材料是轻盈的, 还是有重量感的;是粗糙的, 还是光滑的。适合的色彩是高纯度的, 还是低纯度的;是暖色的, 还是冷色的等等。

(二) 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创意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纤维艺术的学习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 是一种智慧技能型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丰富的纤维材料带给学生创作空间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如果过强的共性制约, 压缩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 后果不言而喻, 会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钻研和创新的能力。我们在纤维艺术的教学课堂上应给予学生不拘一格选择纤维材料、自由运用表现语言的权利, 为学生发现和创造、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提供最大的空间,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发展个性。

总之, 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多元性的艺术学科,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编织技术的基础地位, 同时发挥纤维艺术材料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注重综合材料、综合技法的运用, 鼓励有创意的设计, 创造一个千姿百态的纤维艺术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岳嵘琪, 田卫戈.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师美术教学体系.美术研究, 2004 (02)

纤维艺术发展现状研究 篇5

发展历史与方向

纤维艺术从广义上来说,他具有审美性和实用性两种特征,通过织、印、绣等手段把纤维材料制作成具有装饰性的一门艺术。从狭义上来说,它是传统编织艺术的延伸,主要注重的是欣赏性。纤维艺术的发展分为起步期、发展期和提升期三个阶段。另外,从发展的历史来看,编织艺术为平面创作时期,软雕塑艺术为立体表现时期、装置艺术为现代空间塑造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纤维艺术兼具有欣赏性和功能性,成为了与人类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一门实用艺术。

发展现状与不足

在国外,现代纤维艺术发展早于我国。1919年在德国创建的包豪斯学校首次将纤维编织艺术正式纳入学院教育,开启了纤维艺术的教育发展历史,对现代艺术的探索也体现在纤维艺术上。作为一名艺术家,让·吕尔萨对纤维艺术的发展意义重大,他在纤维艺术中融入了现代理念,根据时代的发展来创作主题。并与环境相结合开启了纤维艺术的另一发展方向。在他的倡导下,1963年由瑞士洛桑政府、洛桑古代博物馆和法国文化部共同创办国际壁挂双年展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便是壁挂双年展的延伸。

在国内,中国美术学院于1986年开设了国内首个现代纤维艺术教学和创作平台的“万曼壁挂研究所”。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根据时代的需要,变成了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把纤维艺术发展成为与造型艺术、空间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门类。1985至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林乐成教授从编织壁挂设计到成立纤维艺术工作室历经十五载。进入新世纪以来,纤维艺术在全国美术院校中陆续开设。近几年来看,“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等国内外大型展览的获奖、入选作品中可以看到, 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影响在不断扩大,发展的范围和领域逐渐扩展。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纤维艺术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空间结合的纤维艺术开始快速发展起来,并成为民众装饰居室、体现品位与修养的重要表现。

2000年后,一些有国际影响的展览和大赛陆续的开展起来,例如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中国地毯图案大赛、“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等展览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为国内的艺术家和纤维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在这些平台上面进行相互学习和探讨纤维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艺术家之间取长补短,激发了创作者的热情,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放眼全球,我国的纤维艺术起步较晚,真正的现代纤维艺术开始应该在新世纪初后的十几年中。其次,从事纤维艺术创造、教学等机构相对较少,主要有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两所院校,在发展的方向和从事者的数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这种以学院为主的创作群体多以研究学术为主,难以和市场相结合,阻碍了纤维艺术的发展。最后,纤维艺术的发展方向仍然在摸索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转变的形式仍然是未知数。

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对纤维艺术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 将纤维艺术走进中小学课堂, 力争把纤维艺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写进教材, 为其拥有广泛的群体进行普及教育。 拓宽认知群体,吸收社会人员加入,普及纤维艺术只有女生才能进行制作的观点。作为现代纤维艺术评判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创造力方面, 社会人员和男生能够更好的把纤维艺术与当代艺术相结合,进而发展纤维艺术。通过展览、画册、专刊等宣传手段, 让更多的人了解纤维艺术。 把纤维艺术与市场相结合,它不只是挂在高档酒店中,纤维艺术的消费群体也可以是普通民众。因此在制作的尺寸、艺术样式、内容等方面应该适当向大众靠拢,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次,传统与现代结合是当今艺术发展一直探讨的话题,传统的文化具有崇拜神灵、敬畏自然的真实本质,把体现这种真实本质的图案造型进行改造并融入新形式的纤维艺术中,一定会有一番特殊的韵味。另一方面,作为新时代中的一门类,纤维艺术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当代艺术的影响,传统的编织工艺作为一门技术传承下来,在画面形式和内容上变化不大,进入了当代,时代理念作为艺术的支撑点,技术、技法已经成为了实现理念的手段。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纤维艺术品可以成为软雕塑,也可以成为装置艺术品。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材料、技术,表现纤维艺术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样式也越来越新颖。无论怎样,新技术、新材料都是为了表达出创作者的理念,现代纤维艺术应该是理念先行,立足于民族化的基点。

最后,经常与国际纤维艺术家交流、合作,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多参加国际性的纤维艺术展览,例如像“洛桑到北京”的在中国举办,为中国纤维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及进行国际交流的平台, 是推动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邀请国外知名纤维艺术家到国内讲学,学校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制作方法和新材料的运用,让中国纤维艺术紧随时代的脚步,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纤维艺术发展一定会以崭新的面貌,丰富的形式向新时代迈进。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当代纤维艺术的语言探索 篇6

21世纪是艺术潮流瞬息万变、风起云涌的时代。上个世纪初, 西方艺术家杜尚带来的“现成物”观念颠覆了传统的艺术美学, 继而出现了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极限艺术、达达艺术以至后现代主义, 似乎艺术一直都在不断地开放, 甚至连日常事务也已进占了精致艺术的殿堂。当任何字纸片段、废弃物、现成物都可以被转化为美术馆内的作品, 任何媒材都可以被运用在创作上时, 纤维素材并没有被遗忘, 因为致力于创作的心灵都接受着相同的环境世界和思想潮流带来的冲击。

“纤维艺术” (Fiber Art) 这个名词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这个代表着革新与当代化的艺术形式与理念, 事实上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已在创作天地里默默地奋斗了四十余年。“染织工艺”是世界各国文明都有的精美传统工艺, “纤维”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素材。“纤维艺术”, 顾名思义是纯艺术创作的一种类别。现在, 它已跨出了传统染织工艺的美学观与实用性范畴, 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材料、技法与形式。它要彰显的是创作者的哲思, 以及创作者对生活环境及时代风潮等的感悟。因此在材料方面, 它可以运用纤维的“质” (如棉、毛、麻) 、纤维的“形” (如铁丝、鱼线) 、甚至仅具有纤维“观念”的媒材来创作;技法方面则可以单用或混合运用编、织、缠绕、打结、绗缝、堆叠、彩绘、染印或自创技法。于是, “纤维艺术”的作品风貌万千, 它可以走上墙面成为一幅幅的画, 可以进入空间中成为独立雕塑, 也可以走出户外, 甚至延展数里成为环境艺术作品。

纤维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和绘画、雕塑及其他美术作品一样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体现这一价值的是纤维艺术与众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由于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兼容并蓄的特点, 环境艺术家往往借助于纤维艺术, 从现代建筑的不同角度, 创造越来越多温馨而优雅的空间环境, 以便于人们生活和交往。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当代纤维作品, 不仅烘托出人与建筑环境的和谐氛围, 显示了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而且还以其极富自然气息的材料质地和手工编织的韵味情调, 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从而消除了当代生活中因大量使用硬质材料制品所形成的冷漠感、单调感, 重新让人情味回归人间。一位环境艺术家曾说:“现代建筑中的纤维设计, 是温暖人心的设计, 是体现材料美、工艺美和功能美的设计。”可见, 当代纤维作品与人的生活情感息息相关, 它以其独有的特点超越了绘画、雕塑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功能范围。

现代建筑中的纤维设计体现了“人是主体”的综合设计精神。这是一种有理性的、有分析性的设计思维, 强调“人是主体, 是对人格及人性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多元化审美趣味和审美需要, 并促使当代纤维设计走向“多元化”的新艺术天地。

著名纤维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成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开拓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 林乐成教授就为探经纬之道, 溯纤维艺术之源流, 到欧洲国际艺坛上的“高比林之王”基维·堪达雷里教授纤维工作室进修学习。当时, 他深有感慨地说:“对欧洲高比林艺术语言的探索, 使我重新认识到织物与绘画的真正价值。”

1996年, 历经40春秋、成功举办过15届的“洛桑国际传统与现代壁毯艺术双年展”宣布停办, 这在某种程度上令国际纤维艺术失去了活动的中心和展示的舞台。在这一生死存亡的时刻, 林乐成教授及时捧起薪火, 举回北京。这种夸父逐日般的接力, 充满了人类对艺术的信仰和追求。2000年, 第一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北京开幕, 世界15个国家的艺术家们纷至沓来, 北京延续着洛桑, 成为了世界当代纤维艺术中心。林乐成在国际纤维艺术家心目中, 无疑已是世界上第二位国际纤维艺术展的传承者和策划人。

林乐成教授在至今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 一直执著于手工织布与人造丝材料的使用。在单层经线与纬线的交织建构中, 他擅长于运用辅助经线挑织技法, 来创造与表达更复杂的意象。他在纤维艺术上的创新精神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 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纤维移植绘画的模式。他与谷云瑞主创的纤维作品《生命系列》, 共16幅, 近百平方米, 全部使用纯天然羊毛手工编织。是依据特定建筑室内空间的整体设计风格, 界面走向、光源照明等综合因素的特点, 将柔软、亲和的天然纤维与建筑空间、装饰面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让纤维艺术作品融入建筑, 使纤维艺术在营造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氛围的同时, 也改变了以往室内环境设计与公共艺术品之间互不关联的局面, 进一步拓展了在多元文化时代人与建筑互动交流的范围。在林乐成的影响下, 中国的纤维艺术, 尤其是在表现形式方面, 出现了从具象到抽象, 从平面到立体, 从室内到室外等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然而,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创新, 都是以艺术观念更新为前提, 进行新形式的探索和新的艺术语言的创立的。林乐成的创新在于他首次以新的观念、新的艺术语言开创了纤维艺术的新时代。

在我们完全肯定当代纤维艺术家们的创造性成果——当代纤维艺术的形式美, 并且更进一步地了解到构成这种类的因素:材与质、编与织、形与色……以后, 我们的观念会得到突破性的扩展。

当代纤维设计构思是从周围环境中撷取材料与灵感, 在直接参与制作的过程中发挥编与织的技术表现功能, 进而创造与绘画完全不同的造型、色彩和质感。正如有些人所说:“当代纤维的艺术效果是用笔和纸难以描绘的。”在设计中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用什么样的工艺手段来表达设计者的愿望、幻想和追求, 需要对纤维的材质性能、工艺特点有深刻的认识和熟练的掌握, 就好像画家、雕塑家必须熟悉颜料、纸、布以及土木、石、金属等材质性能, 必须熟练地运用画笔、雕刀等工具塑造表现形象一样。绘画谈画法, 雕塑讲塑造感, 纤维则强调编与织的表现功能。三者同是造型艺术, 但因材料、技法不同, 艺术家的思维与个性不同, 表达艺术语言的方式也就各有其趣, 各有其长。

传统的纤维设计, 是用“织布机”来完成作品的。“织布机”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仅仅是制造布的器具, “纱线”就是它的材料。然而到了艺术家手中, 织布与纱线即如同画家手中的画笔与油彩颜料, 还可以创造出一幅幅极具个人意涵的画作。如羊毛、蚕丝在纤维材料里均属上乘, 材料本身很美, 但光有美的材料, 而在设计上缺乏生动的艺术构思.就不能完全体现出材料美。此现象在目前我国纤维艺术界中仍很普遍, 如模仿绘画、移植摄影等, 题材的重复使其在艺术表现上黯然失色。

当代纤维所用的材料是很丰富的。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寻找, 我们所在的生活空间就充满了各种不同质地的纤维材料, 除传统纤维常用的丝与毛等动物纤维外, 还有棉、麻、棕、藤、柳、竹等植物纤维, 以及大量的化学纤维、金属纤维等。如此多的纤维材料, 假如我们不是有意去挖掘, 我们就会对其视而不见。而一旦我们找到了它们并认真地研究, 就会发现这些材质富有各种有趣的表面, 如粗糙与柔细, 板硬与松软、黯淡与艳丽、吸光与反光等。具有各种性能的纤维材料能对视觉形象和感情状态产生直接的影响。如麻与丝, 前者质地粗糙有厚重感, 后者质地细润有轻柔感。再如毛与竹, 前者质地较软有温暖感, 后者质地光滑有生硬感。对材料物质有了感知性认识 (即从视觉与触觉中识别与选择) 才能使设计达到“因材施艺”, 甚至是“因艺选材”的自由天地。设计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善于设计的人, 必须能够巧妙地将材料特性注入设计中去。”

如果说, 传统纤维的设计多借助于编织工艺的手段, 着意于绘画题材的描摹并突出其高超的技能, 却因此失去了纤维本身价值的话, 当代纤维艺术家则是注重探索和创造, 不断地去发现和寻找纤维艺术真正的形式美。美国著名纤维艺术家冯玛辛·格林致力于材料自然美与技术美, 并用当代与传统的装饰艺术语言表现了出来, 使纤维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韩国著名纤维艺术家刘贞惠则特别钟情于“爱”的表现, 她喜爱用经线和纬线建构一个精神世界, 将当代艺术的造型和多种编织技术相结合, 形成了新的表现手法, 满足了观众对热情、对艺术自由表达的渴望。

哲学家与艺术家们在探究事物的本质时, 都试图将视觉所捕捉到的现象, 还原到其根本的元素。于是形象在极端的简化后, 单纯的几何造型便成为它的主要图像。这类艺术家便以简洁而巨大的立体几何造型, 或单一、或数学性连续重复的排列, 来唤起观者内在经验的感悟。

纤维材质有其特性, 纺与织的技术具备特殊的表现功能, 二者结合将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语言——肌理。当代纤维的设计, 常常是运用不同的材料、技法来表现不同肌理效果的造型、色彩, 这样不但使作品形成了视觉上的张力, 触觉上的引力, 还能给人一种或是明朗、肯定、强烈、清晰, 或是内在、含蓄、隐晦、蒙的感觉。我们在运用编织技术组合材料的过程中还发现, 即使是同样的造型、色彩和材料, 在采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现时, 纤维给人的感觉也会随之变化。

当代纤维编织工艺中所采用的基本法、变化法或特殊处理法, 在编织技术上都有着共同的原理。我们了解这些共同原理后, 不但能熟悉每一种编织纹理, 还能根据构思的需要将这些织纹进行自由变化组合, 使编织肌理更加丰富。阿拉伯民间的毛织纤维具有强烈的民族、民俗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内涵深邃, 富于象征性, 这与其丰富多变的编与织的肌理效果有关。一般来说, 各国民间纤维的艺术语言是朴素而带有装饰性的。

当代纤维艺术从形式到内容都注入了对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的理念, 有许多作品都是在直接表现自然美的形象时更加突出自然材料的效果。俄罗斯当代纤维形式新颖, 风格独特, 作品多利用麻质纤维的拙朴单纯和纺织肌理所形成的秩序感,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当代纤维设计, 有以材料粗糙的质地和“大笔触”的肌理对比, 来表现粗犷的风格和奔放的热情的;也有以柔细的纤维和精密的织纹, 描绘带有装饰性的写实题材的。美国当代纤维艺术家海伦莉莉·艾略特的作品《麦草》和《方之圆》, 是以大自然中的花卉形象为题材, 用细毛线平织的技法, 创造出若明若暗、虚实相生的画面效果, 具有朦胧诗一般的意境。这是她对当代时空环境所作的视觉性陈述, 在传统与非传统材料的综合运用中, 她探寻的是色彩与编织肌理的无穷媚惑。

与写实风格的作品相比, 抽象风格的设计也十分活跃。近几年来, 欧洲和日本的当代纤维艺术家一方面在自然中捕捉抽象的视觉美, 以点、线、面进行组合重构, 另一方面, 则从纤维的编织结构中寻找肌理变化, 在单元组织重复中去发现、创造。瑞典纤维艺术家安妮卡·爱克达的作品《人物》、《素描造型》等系列中的纤维是把自然形概括成简练的几何形, 用重复、渐变以及变异构成设计手法加以浓缩和条理化、抽象化, 最终目的是充分体现纤维艺术编与织的特点。作者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重新认识传统的编织技术的同时, 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与艺术个性, 表达了超越材料与编织本身的一种思想。挪威纤维艺术家安妮·斯特贝尔的作品多用近乎棉麻质地的纤维捻成粗绳编织而成, 带有远古粗犷的韵味和自然温柔的情调, 是一种糅合了当代雕塑造型和当代建筑环境关系的更为密切的新形式纤维。日本著名纤维艺术家福本繁树则喜爱在体积、造型结构上作个人感性的抒发, 即兴而自由的线条建构过程, 就如同三度空间中的素描画一样。

纤维艺术之传统与现代 篇7

一、传统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

传统纤维艺术在中国艺术文明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一页。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有一条重要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它连接着亚洲、欧洲,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有众多的工艺品。中国传统的纤维艺术品丝绸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青睐。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麻、葛、丝、毛纺织都已出现,其中以蚕丝为原料的丝织物花色变化最多、最富贵华丽,精美的丝织工艺品经丝绸之路传入东西方各国,对世界丝织技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古人利用天然纤维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不断发明、改进织作技术,制作出了精美的丝织品,使传统纤维艺术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纤维艺术品是为了满足和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从形式上看,它们基本是平面的或单维的制品,制品所占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用料是天然动、植物纤维,往往表现为图案的复制。

二、现代纤维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我们所熟知的传统纺织品、编织品,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然而作为由此发展、派生出来的、多姿多彩的现代纤维艺术给人以全新之感。现代纤维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法和传统材料的局限,而长期对新纤维材料进行尝试所产生的结果。在法国壁毯艺术家让·吕尔萨的侣导下,1961年,瑞士洛桑政府、洛桑古代博物馆和法国文化部共同在洛桑成立了“国际传统与现代壁挂艺术中心”。洛桑国际壁排双年展成为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纤维艺术活动,引导着国际纤维艺术发展方向。

1963年,洛桑壁挂双年展首次在洛桑州立美术馆举行,展出的作品虽然都是用传统技法制作的平面式壁毯,但已流露出前所未有的现代设计意识,而且作品尺度巨大。到了1973年的第六届洛桑双年展,展厅中的三度空间作品几乎取代了传统的平面壁挂,以至于“壁挂双年展”被提议改为“纤维艺术双年展”;1983年,第十一届洛桑双年展的主题是“空间中的织物”;第十二届的主题是“织物雕塑”;第十五届双年展虽没有特定的主题,但其展品一部分在美术馆的展厅里展出,另一部分在室外展出,证明了纤维艺术向空间开放的可能性。

浮雕式半立体形态的出现,预示着整个纤维艺术的新突破。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许多作品走出建筑,进入了更大的室外空间;有的作品甚至走向山川、田野,成为以纤维为材料的大规模装置艺术。日本杰出艺术家八木真理代70年代的作品都是大型立体雕塑,以两股纤维交扭而成的“绳”的形象是她的基本艺术语言。她从“绳”的构成中感受到的是万物存在的法则,她致力创造的是置身于都市文化中却深具原始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纤维艺术是材料的艺术。现代纤维艺术既沿用了毛、丝、棉、麻、棕、藤等天然材料,亦使用了化学纤维、金属,塑料、纸等人工材料。80年代后,各国艺术家使用材料更加“肆无忌惮”,甚至连钢板、石膏、沙袋也作为材料的一部分出现在作品中。不拘一格的材料拓宽了创作的空间,给艺术家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将这些材料以编、织、打结、缝缀、染印等技法进行创制,使作品变得千姿百态。美国杰出艺术家希拉·席克斯的作品《记忆》利用成束亚麻纤维,发挥缠绕的技法语言,用红、橙、黄色绸缎将麻束包裹起来,使丝线的缠绕和麻线的暴露产生强烈的纤维质感的对比,显示出纤维线性的原始美感。

在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纤维艺术。当时的地毯和挂毯行业一向以120道作为约定俗成的技术和质量标准,但挂毯的生产和设计是以照片和绘画的移植、模仿为主。《万里长城》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壁毯的代表作,由中国政府作为礼物赠送给联合国总部,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现代纤维艺术的传入中国是在1981年。8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在壁挂艺术的创作中做出广突出的成绩,制作出了一大批以毛织、丝织、刺绣、布拼等工艺制作的壁挂佳作。198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壁挂艺术展”上,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作品首次亮相,其中一些作品广泛、巧妙地运用新材料,以新颖的形式引人注目。

现代纤维艺术的重要标志是艺术家直接面对材料进行设计,并亲自制作、完成作品;传统纤维艺术从绘画到织物复制的转译模式被打破,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得到极大开拓,作品在材料、结构、形式、肌理、色彩等方面,都与传统的纤维织物有了很大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它已不再单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三、传统纤维艺术与现代纤维艺术的密切关系

2000年,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成功地举办了“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展”。它标志着“洛桑精神”的延续,一个国际纤维艺术的新舞台在编织的故乡崛起,中国将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繁荣的现代纤维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纤维材料应用的重大变化,今天人类的纤维艺术活动已实现了传统纤维艺术和现代纤维艺术活动的相互融合。当今的纤维艺术既包括古老的、以实用为目的的传统纤维艺术,也包括年轻的、以观赏为主的现代纤维艺术,或两者兼而有之。就两者的关系而言,现代纤维艺术比起传统艺术来要年轻得多,但具有深厚的传统积淀,是在传统纤维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纤维艺术虽然古老,但具有新生的活力,并有了新形式、新特征。

纤维艺术教育 篇8

用“嫁接”的方式来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改造, 注入新的设计概念和设计方式, 重新审视纤维艺术教育, 对传统工艺的改造不是走以前的老路, 而是用新的方式, 让更多不同专业的人参与进来, 充分的让设计服务制造更加容易领悟。“嫁接”是随着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能够及时的对纤维艺术教育的调整和与时俱进。

中国进入“第二次改革开放时代”的背景下, 面对物质追求开始到人自身的发展修养的追求的变化下, 我国开始进入低碳经济和公共产品缺乏的时代, 既要满足于国内的需要又要适用激烈的国际竞争, 必须整合纤维专业教师的特点和专长, 重新专业定位, 满足于服务制造及产业转型的需要。

80年代末中国的纤维艺术 (也称为染织艺术) , 受到整个产业的缩减, 规模变小, 各个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的纤维艺术教育一直停滞不前, 虽然现在有所发展, 但还是不及欧美国家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在我纺织国企业和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员数量超越欧美国家, 如何能够改变这种现状寻求适合我校纤维艺术教育自身发展需求, 必先寻找问题的所在。我国教育偏重于形式与企业和中国的传统知识脱节;企业不重视设计研发的投入, 因为设计研发投入较大, 短期很难见效;再加上政府在这方面的制度与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

首先专业人才的制定方面要重新定位, 专业人才的定位很重要, 什么样的专业人才才能适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在专业素质深入提高后才能满足产业转型的需求。

泰戈尔1916年访问日本时候说过“所有名族都有义务将自己民族的东西展示在世界面前。假如什么都不展示, 可以说这是民族的罪恶, 比死亡还要坏, 人类历史对此也是不会宽恕的。”清末就开始在中国提倡全盘西化已经进百年时间, 面对创新和民族文化问题?如何去把文化精髓去展现, 答案不是像做数学题那样程式化, 也不是拿来主义把中国符号元素直接生搬硬套;更多是独特的思考和带有实验性的方式去不断的尝试, 这个当中包含着专业人员必备的素质—“态度、孜孜不倦的追求”。日本设计师黑川雅之先生为了设计一把舒适的椅子无数次对椅子的结构不厌其烦的修改, 也是对传统手工艺的延续和尊重, 传统和现代本就是一对矛盾, 它们的存在是相互, 专业人才研究传统工艺时应把传统工艺和现在人的行为方式有效结合。专业人才不要满足于将就, 从自己生活的细节开始对人对己都不要粗制滥造, 专业人才在创新之前先了解传统工艺的整个实质性的知识, 从工艺的精湛的中提升对生活细节的改善, 设计的细节把握也是专业人才要具备素质之一。还有我们应该加强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根据他们的个人喜好和兴趣点及时的给出建议和意见。虽然他们有时偏执于外观设计, 并且还只停留在想象的阶段, 我们应正确的调整他们的方向, 让他们的想法更好付诸于实践。

为了更好的配合专业人才培养, 我们来谈谈纤维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路。精确了专业人才的素质, 清晰了发展方向后全面实行“工作室制度”。用一年半时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 本科一年级学习构图、形态、色彩、材料、空间、观念表达结合设计概论、设计史和纤维艺术史, 掌握各类设计表达的手段和技能知识, 让学生建立对设计的初步认识。本科二年级的上半年针对每个工作室的方向开设课程, 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的内容以便于二年级下半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专业工作室。

1.第一工作室

以纺织产品设计为主并兼备未来纺织品设计发展与研究。从最初的面料的图案、材料、制作工艺的学习到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 强调善用材料和构造创新, 利用材料和结构的创新结合产品的功能拉开和企业产品的距离, 学生在图案的制作与选择, 物料的加工, 产品的制作成本控制全盘操作。结合各种传统工艺材料的优势, 强调系统化的创新思维。

第一工作室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市场调查与研究、纺织品图案设计、纺织品材料设计、纺织品造型设计、纺织品配套设计、纺织品展示设计、未来纺织品设计与研究。课程的设置一环扣一环结合得非常紧密, 整个课程框架强调对产品设计开发实践和实验性为主, 引导学生如何对产品的定位与自主开发, 既能够为纺织品公司输出专业家纺设计师, 又能够让学生独立自主经营。

2.第二工作室

纤维艺术中编织工艺和纤维综合材料作为第二工作室的发展方向, 本工作室专注于对纤维编织艺术的研究和综合材料在公共空间的陈设及私人高级订制。人现在越来越依赖空间, 研究人、物和空间的三者之间的对话关系更加能够让编织工艺和纤维综合材料最具亲和力的融入空间, 让更多的大众接受。课程内容围绕编织工艺和纤维综合材料由平面走向空间的创作和训练, 针对纤维材料专门课题研究, 例如:竹、藤、纸浆、金属丝、化学纤维等等, 让学生了解每种纤维材料的特性根据材料的软硬、厚薄、可再次塑造等特性去进行创作与设计。

3.第三工作室

把绗缝艺术和染色艺术作为第三工作室工作特色导入到教学中。第三工作室注重布面的染色和布面的一维、二维和维空间的绗与缝, 通过对Gutta防染、糖防染、蜡染、扎染、天然染色级各种绗缝工艺的学习, 布面染色和肌理效果的制作, 颠覆以前严谨的构图格局。灵活的运用传统的刺绣技法 (绗缝涵盖刺绣) 、镶嵌、摄影、雕塑手段, 塑造出全新的艺术品。绗缝工艺的手法比较开放、自由, 没有固定的法则, 在课程拓展中强调艺术和设计的相互结合, 培养学生独立运营的能力。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调整, 每个工作室配备3-4名专业教师, 教师和学生比例是1:7, 有老师偏重工艺教学、有老师偏重设计思维教学, 教师不定期去企业和设计事务所进行交流和学习, 最好能在企业兼职, 反过来还能把企业的开发任务作为工作室的“产—学—研”一体化思想下的课题做研究, 既能让学生缩短进入企业进行独立设计的差距, 也能让教师个人科研能够有序的进行, 这样的工作室制度, 能够让学生更加自主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对整个中国传统工艺不仅是纤维艺术的发展都能注入新的动力, 从事的人将更加多, 对于它的研究更加深入, 而且教师也能够有效的监管到每一个学生学习及生活的过程和环节。也希望其它专业的工作室能够快速的建立起来, 多学科的交叉合作, 使得科研和创造成为学校的建设支柱。

教学时段设置调整, 我国艺术类的院校教学时间都是实行的每周制或者每月制, 一个课程少则两周, 多则一个月甚至五周, 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在这个课程结束, 对于前面学习的课程内容变得模糊甚至有些学生忘记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和内容, 就拿纤维艺术设计专业的几大工艺来说, 绗缝、染色、织物以及纤维综合材料这个几大工艺分类, 它们之间既独立又有联系, 在教学时间安排的同时, 这几个工艺可以平行安排上课, 实行学期排课制度, 和文化课程一样, 每个工艺都是从学期初上到学期末。能够有效把工艺课程的知识相互渗透, 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运用工艺之间交叉运用到作业中, 这种工艺之间的交叉实验课程, 能够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材料表象效果。

虽然纤维艺术专业在国内艺术专业院校和综合类大学开设的不是很多, 但是走自己的特色道路是我们学校纤维艺术专业从老一辈教师开始延续到现在的传统, 真正实现术业有专攻, 创造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也是我们在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摘要:在中国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 纤维艺术作为既传统又现代的产业之一, 也面临着新的转折。这个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以前纺织企业一直以技术加工、产品代工和设计海外购买改良为主, 到现在自主开发设计的模式, 面临着国内外激烈竞争, 它将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对于纤维艺术教育来说也是一次变革, 利用这个契机, 结合“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思想, 对湖北美术学院纤维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制定、教育发展思路、教师队伍建设如何调整?本文将针对当下的一些现状, 从“嫁接”的角度审视纤维艺术教育, 对如何制定相对应的教育框架, 培养符合我校纤维艺术发展的专业人才的问题将进行简短的探讨。

现代纤维艺术的地域文化表达 篇9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地域文化,黑龙江文化

地域文化是每个地域固有的、特殊的, 每个地区间的文化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地域文化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衣、食、住、行, 塑造鲜明的地区人格特征, 同时也是文化艺术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同种艺术形式在不同区域间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现代纤维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在每个地区生根发芽, 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 无论是设计风格还是设计内容方面每个地区的现代纤维艺术都存在相应的差异。

一、现代纤维艺术

1、含义

纤维艺术起源上个世纪20年代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 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 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现代纺织科技的最新成果, 因而也有学者称它为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应该说不管是从它的材料、工艺还是表现形式上, 纤维艺术与纺织艺术设计都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 在现代的发展中许多方面又是彼此交错、相互影响的。因而, 从技术层面上说, 他们之间不存在决然划分的界线。就某一个具体的作品而言, 我们有时很难将它绝对地界定为是“纤维艺术”还是“纺织艺术设计”, 这样的窘境在国内外的许多展览和著作中也是不鲜见的。

2、现代纤维艺术的特征

20世纪是文化大融合时代,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纤维艺术才能迅速风靡全球, 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之后, 现代纤维艺术创作内容不断丰富, 设计风格也逐渐多样化。其特征主要体现的以下几点:①多样性。多样性是现代纤维艺术最主要的艺术特征之一,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题材多样性。在艺术设计领域, 题材选择是艺术设计的灵魂, 有助于突出艺术设计的主体。现代纤维艺术设计题材比较广泛。例如:人物风景、田园风光、花虫鸟兽、环境保护、世界和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这些都是现代纤维设计中相对典型的题材。第二, 表达形式多样性。艺术表达形式是创作者艺术价值的具体体现, 为了提高作品艺术价值, 创作者十分重视艺术设计表达形式。现代纤维的艺术表达形式不断丰富发展, 例如:布艺编制、立体雕塑、刺绣、绘画等都是现代纤维艺术设计中常用的艺术表达形式。②设计材料广泛。为了保证艺术设计价值, 很多艺术设计在材料选择方面相对苛刻、死板。而现代纤维艺术却与之恰恰相反,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 对于材料的选择现代纤维艺术没有特殊的要求, 始终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 只要与作品内容、主体相匹配的任何纤维材料皆可为创作材料。例如:化学纤维、动植物纤维、金属丝、玻璃丝、头发都可以应用于现代纤维艺术创作。③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现代纤维艺术的重要特征, 也是其艺术设计的根本目标, 创作者通过艺术创作为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 还能使人们的心理产生相应的共鸣。纤维艺术通过不同材料的搭配让观众感受到材料美, 通过编制工艺让作品产生空间感、层次感让观众感受的肌理美。对将艺术作品以不同表现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给人们带来形态美。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

1、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

俗话说“一方水土, 养一方人”, 特殊的环境塑造特殊的地域文化。地域辽阔的黑龙江, 银装素裹, 白山黑水, 四季交替分明, 文化底蕴深厚, 物产资源丰富, 建筑风格别异, 因此北国冰城, 黑土地, 北大仓, 东方小巴黎等多种美誉。黑龙江的黑土地域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北部省份的特有的文化, 其既包含于中华文明, 又带有其鲜明的个性, 其特征多受影响于萨满文化, 中俄交流文化, 以及黑龙江人特有的闯关东文化。

2、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当地纤维艺术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它来源于人们生活, 又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 艺术设计的发展同样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受文化影响, 黑龙江地区的纤维艺术主要体现的以下几点:①材料选择。现代纤维艺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 其极高的审美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材料选择上, 黑龙江地区的纤维艺术和其它地区存在差异, 江南地区大多以蚕丝作为底料, 而黑龙江地区的纤维艺术多为棉、麻等植物纤维作为底料。②制作工艺。为了提高艺术价值, 每一项纤维艺术品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雕琢。在制作工艺方面, 黑龙江纤维艺术注重作品的整体性, 忽视细节布局比较忽视, 制作不像江南地区那些精细。③设计风格。受黑龙江多元化文化的影响, 纤维艺术的设计风格也比较多样化, 不仅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元素与少数民族特征, 包含俄罗斯、朝鲜等具有异域特征的设计风格。同时, 黑龙江纤维艺术更加立体化、空间化, 产生的层次感也更强。

三、结束语

文化赋予艺术内涵, 而艺术是文化内容的具体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 黑龙江纤维艺术逐渐成为其特有的文化, 它的编制工艺、设计风格、形态表达都极具黑龙江文化地域特征。

参考文献

[1]郑红, 崔荣荣.近代徽州民间服饰图案艺术风格与审美取向[J].丝绸.2015 (11)

[2]常慧娟.民间刺绣图案的稚趣美[J].包装工程.2012 (20)

新时期中国纤维艺术的危机 篇10

关键词:危机;模仿;技术;仓储;维护;市场

“从婴儿出生时期抹去体液的布,至死去时脸上覆盖的布,从出生到死去,人类的生存空间都离不开纺织品的呵护。”这是日本设计师边广子对纤维织物与人类关系所作的精辟描述,这足以窥见人们对纤维制品的依赖。纤维制品作为一门艺术,它的熟悉与陌生、古代与现代交织成了一种迷离的情节。20纪末茹斯·高(Ruth·kao)教授带领15个纤维艺术学生敲开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大门。但在快速发展中,它也面临着多种危机。

1 模仿跟风

纤维艺术作品本身并没有价值,全靠艺术家予以附加价值,所以艺术家的创造显得尤其重要。中国现今纤维艺术正逐渐失去她的“唯一性”,而这种“唯一性”指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带有鲜明的中国元素。新时期中国的纤维艺术在与西方的碰撞中受到极大的影响,国内有很多作品的元素符号都来自于西方的作品中。不可否认西方的艺术脚步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照抄照搬解决不了本质的问题,这也偏离了艺术创作的初衷。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出现使纤维艺术集材质、功能、空间、灯光、音效于一身的艺术门类,给人们带来不同凡响的视觉盛宴。中国也有自己传统的纤维艺术,刺绣是其中发展最全的一种,但不同于西方现代的纤维艺术,没有她那种创新性和艺术感。当代的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是短暂的,更多是学习和效仿。我们习惯都把西方艺术作为一种衡量标准、一种前卫。时常跟在西方的后面,跟紧了,没有消化的时间;跟的慢了,那就是落后。说好听点是跟国际接轨,说的不好听就是抄袭,艺术展览需要多样性,而不是千篇一律,这就是新时代的纤维艺术面临的问题。新时期中国纤维艺必须具有自己的元素特色,不要让人一眼看到艺术作品就联想到国外哪个大师或者哪张画。我们太需要我们名族自己东西,一些具有中国特色作品,而不是去模仿和抄袭。

2 技术危机

“无论哪一种工艺,其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均存在紧密联系,当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后,装饰艺术随之发展。艺术品的生产与技术是分不开的,人们精通某种技术以后即可成为艺术家。”美国人类学家弗兰慈·博厄斯说:现今,很多艺术家都被说很匠气,太讲究技术层次东西,而忽视艺术家创作和感受。但这样的理论不适用于纤维艺术,缺乏技术反而成为了一种危机。纤维艺术不同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她需要技术,她能凭借精湛工艺和材质编织靓丽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持,一些好的观念,好的创意都无法得到实现。艺术如同摩天大厦,而技术如同大厦的地基;没有又深又厚的地基,就无法铸成摩天大楼。有些艺术讲究自然之美,随心之美,所以技术要求就没那么重要。但是就像武侠小说里那样,没有青年使利剑,中年使重剑的历练和感悟,是不可能直接达到草木为剑的境界。艺术是为了创造美,而技术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所以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扎实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新时期纤维艺术的很多艺术家都摒弃此传统——害怕成为匠人,而画面所呈现的效果仍然缺乏底气,这种底气就是以技术为支撑的;艺术需要思考,需要想象力和感情投入,而技术需要经验,知识与技巧。技术是创造的基础,纤维艺术要发挥技术的优势,技术和艺术的统一才能创造出更好的艺术品,否则这种危机将阻碍纤维艺术在未来的发展。

3 仓储维护

现今中国纤维艺术领域的创作日益活跃、繁荣。1986年,瑞士洛桑国际壁毯艺术双年展上展出的中国艺术家谷文达、梁绍基、施惠和朱伟的作品,第一次在洛桑展现中国纤维艺术的风采,向世人阐述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气派。之后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展”以及在西安举行的“西部艺术大展”展示博大的华夏文化气概和当代中国的造型观念。然而危机在此产生,在展览过后有多少人会关注艺术作品的存放和维护呢!是的,艺术作品该如何储存呢?这或许是每个艺术门类面临的问题。即便是专门艺术机构在库房中,也能看到随便的摆放的艺术作品,看了也许会让人痛心。

艺术作品凝聚的是艺术家辛勤的劳动,最后的归宿却是落满尘土,渐渐的在岁月中失色。纤维艺术还没有一套系统的方案解决自身的储存。我国的艺术品仓储行业处于初级阶段,很多艺术机构和艺术爱好者都没有将艺术品放在专业的仓库中,大多数存放在货物仓库或个人的居所里面。纤维艺术品在买回家后,经过时间的蹉跎,发现纤维制品比一般的艺术作品更容易损坏、老化,甚至发霉蛀虫,受众会愿意接受吗!当纤维艺术品失去她的受众,她还能向以前一样发展壮大吗?艺术作品的仓储条件,一方面反映了这个艺术门类对艺术品保护能力,同时也反映了艺术门类发展的完善性和生命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只能够作为短时间的陈列,那是多么的可惜。我们迫切需要完善的艺术体系去影响下一代的艺术家,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为他们开创先河。

4 市场的偏离

当代纤维艺术的另一个危机就是受到市场的影响,商业化趋势严重。艺术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利益格局,这也扭曲许多当代艺术家的心态。钱是中性的,资本是有欲望的;在资本面前,资本的属性一下子就吞噬了当代艺术,艺术品也是商品,有人买,就有人生产。从社会学角度,是一种生产活动,与精神文明没关系。今天艺术家代笔和生产的作坊化盛行,最有名数安迪·沃霍的工厂化生产模式。艺术家监工之下的作品同样有艺术市场,径直把这些具有符号性的商品等同于艺术品,应该如何认定他们艺术价值,这值得深思!

在商业化特征下,纤维艺术已不再那么纯粹。现代纤维艺术市场作品价格比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太多,也许人气火爆的艺术品价格高是正常的,但是这些作品的高价钱背后,不一定是好事。第一:天价作品不容易达成艺术贸易;第二:艺术和普罗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第三:演变成畸形的艺术形式。高价的艺术品买不起,为了大众和市场,使用大量的复制,使艺术家本人和艺术市场受到恶劣的影响。这不单是纤维艺术的危机,也是整个艺术界面临的威胁。

当代纤维艺术正面临着危机,只有解决这些,她才会强大。更需要我们在认真分析和研究基础上解决,融入我们名族性和地域性的独特元素,建立“中国特色的当代纤维艺术”。

参考文献

[1]施惠.第五空间·纤维与空间艺术[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年6.

[2]朱尽晖.现代纤维艺术设计[M].陕西人美艺术公司出版社,2002年.

[3]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年7月.

[4]刘鹏宇.壁挂设计与应用[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年3月.

浅谈现代纤维艺术的特质 篇11

1 纤维材料的亲和性

“纤维艺术”因其使用的材料——纤维而得名。这种称谓强调了材质的特殊性, 给人以明确的概念和直观的印象。纤维材料有天然和人造两类, 无论是哪一类, 都具有柔韧、疏透、渗延、参差、温厚等特性。这些特性, 有一种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的亲和感, 让人感受到亲近、舒适与温馨。这种感受不仅仅来自肌肤的触觉、眼睛的视觉, 还来自于漫长岁月中纤维材料与人类生存实践密切相关的记忆。

人类对纤维材料的选择和热衷源自于它的自然生命特质以及这种生命特质对人的功利意义。自然的生命力造就了纤维的柔软、绵长、弹性、细润和透气等卓越品性。这些品性与人的生理感觉、心理体验和生命需求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它体现着自然生命的统一性, 是生命与生命的共鸣, 肌肤与“肌肤”的触碰。基于生命本质这些与生俱来的感性特征, 确立了纤维材料对于人的亲和性。长期以来, 围绕纤维材料的生产生活实践, 培养了人们对它的审美心理需求, 也使之成为一种人文符号深深植入人们的记忆之中。

因此, 在人们的一般认识和感觉中, 纤维的特性首先在于它的“亲和性”。它的美感以及纤维艺术的美感也首先应该表现为这种“亲和性”。相对其它艺术而言, 人们对纤维艺术的喜爱是带有浓厚的感官色彩的。

2 组织结构上的重复性

纤维材料的特征是“线性”的, 它的柔软以及非依附性 (不同于绘画的线) , 使之必须依靠自身的组织结构来“成型”, 以至必须往“面”与“体”的方向上扩展, 成就其实用形态和审美形态。应该说, 正是因为“线”, 才需要“编”、需要“结”、需要“织”。因此, 纤维的实用形态和审美形态的表现,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线”与“线”的关系, 即取决于它的组织结构性。使纤维材料“成型”的办法很多, 如将其曲折、缠绕、勾连、索扣、系扎等, 或将若干根、若干组、若干群纤维材料按一定规律排列、穿插、交织、编结起来。只有通过这种结构性的重复, 通过无数“线”的无数次“编”、“结”、“织”, 才能使线性的纤维形成“面”或“体”, 使之“成型”。正是这些规律的、不规律的, 或不断改变方式的无数重复, 构成了纤维艺术的丰富技巧和千变万化的审美肌理效果, 构成了纤维艺术的基本形式语言。

纤维造型在组织结构上的这种重复性, 决定了它的设计、制作一开始就要遵守一定的规范, 要符合一定的“数理”逻辑。因为它要靠一根根经纬线的交搭、一行行线圈的组合、一个个结扣的排列“组织”起来, 而线的根数、织的针数、编的程序都要按照预先的设定执行。一件纤维作品是千万个结点、千万根线条重复、汇集、交织的结果。所以有学者说, 纤维艺术与“数码”有着天然的联系, 从其构思到其完成之间必须经过“数码编织”的操作过程, 感性的创作必须通过逻辑的程序、秩序的排列、规则的建构等“理性”的把握才能得以实现。相应地, 纤维作品也自然会展现出这种重复的规整性。因此, 古典纤维艺术 (主要是壁挂、地毯一类) 或者传统风格的当代纤维艺术, 多以精致、严谨、平整、规矩、变化细腻、过渡微妙等为理想追求。

综观千百年来艺术的发展历史, 纤维材质的亲和性以及在工艺制作中的重复性特点, 被人们创造性地利用、发挥到了绝佳的水平。巧妙、细腻的材料处理和严谨、精妙的工艺技巧, 完全服务于形象的表现。这里的每一根线条, 每一块颜色都是用纤维说出的“绘画语言”。纤维的“亲和性”赋予“纤维绘画”以特殊的面貌, 而纤维造型在组织结构上的“重复性”, 只是绘画表现技巧的另一种形式。

3 纤维艺术的理念

在纤维艺术中, 无论是传统的平面作品还是带有前卫观念的装置作品都是将材料作为基本的元素, 利用不同的技法来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艺术家不是简单的将多种材料进行堆砌, 而是利用材料的某一特性, 改变其外部特征并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 使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 给人以美的享受。

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这方面不乏范例, 美国纤维艺术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满了魅力, 通过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及对其品质的充分挖掘, 因材施艺, 充分发挥纤维素材的自然特质, 引入联想和想象, 创作出令人回味的纤维艺术作品。

席拉·希克斯认为:在做纤维艺术作品时, 艺术家应该完全自由地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意图, 不需要临摹平面绘画的模式, 而应该在编织过程中求开拓、求创新。当她的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 新异的作品对看惯了墙面壁挂的人来说是非常吃惊的, 猜不出究竟是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的, 艺术家的灵感究竟来自何方?其实, 希克斯不但吸收了古代秘鲁的编织技艺而且还采用了塔斯科印第安人的编织方法, 比如:带子的编织技艺。这使得她作品很好平衡了传统因素与现代语境的关系。在1967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上, 希克斯参展的一件壁挂的装饰手法是用包芯经编纱线编织而成的。该技艺是帕拉卡斯人制作葬礼服采用的技艺 (Paracas, 帕拉卡斯半岛, 在今秘鲁伊卡省。以帕拉卡斯半岛为中心的文化, 其年代为南美文化早初生期和早中间期, 即公元前900年至公元400年, 用精美的刺绣织物包裹尸体或作为随葬品, 织物图案与纳斯卡彩陶有关) 。席拉·希克斯由钻研传统织物出发, 在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当代背景下, 展开了她对织物蕴含物质与精神的永恒性的深刻思索。

4 现代语境中的变化

尽管现代纤维艺术不失传统因素, 但它和古典纤维艺术毕竟存在根本的区别。在现代语境中, 纤维艺术的变化不仅巨大而且深刻。这集中表现在艺术语言的纯化、材料选择面的拓宽和展示方式的多样化等三个方面。

就纤维艺术特质而言, 其“亲和性”和“重复性”在现代语境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和阐释。从20世纪60、70年代起, 艺术家们在表现纤维艺术特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 他们摆脱了以往复制图样、模仿绘画的束缚, 打破了原先在工艺基础上“嫁接”绘画艺术的造型模式, 逐渐提炼出真正属于纤维艺术自己的语言形式。从众多“前卫”作品中可以看到, 为了强调纤维的特有美感, 为了使“纤维艺术语言”纯化, 艺术家们努力强调纤维材料的质感和编织过程中产生的肌理效果。由原来对“描述性画面”的追求, 转向了对织物本身的表现, 努力在编织结构、维系方式、材料选择乃至光源配置、展示方式上大做文章。艺术家的创意、感受、理念通过“纯粹”的纤维艺术语言得到更加充分且富深度的表达。在这方面, 美国著名纤维艺术家希拉·席克斯 (Sheila Hicks) 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探索者, 几十年来她一直以绳线缠绕为自己的艺术语言, 创作了大量作品。她的瀑布状壁挂《亚麻与丝绸的组合》即是这种语言的极好阐释。她认为材料本身不应被掩饰、伪装或改造, 她说:“我偏好应用纱线的直线性及柔软性从事创作, 使它能像变魔术般地展现惊人丰富的宝藏。”

在多向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 开拓与创新给现代纤维艺术注入无限的生机活力, 使得这门古老的艺术能够融入现代语境。然而, 任何开拓与创新都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 或者说都应有一定目的或宗旨。纤维艺术亦是如此, 它必须遵循艺术的基本规律, 体现纤维艺术的本质特征。我们不能把铁丝框子叫纤维艺术, 因为它不符合纤艺术的本质特征, 当然这并不妨碍艺术家以铁丝为材料创作一个颇有柔性特征、具有亲和感的纤维艺术品。我们也不能把一团乱麻称作纤维艺术, 因为它不符合艺术的审美规律, 不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和共鸣, 但这并不妨碍艺术家以此为借鉴、灵感, 创作出一件形式特殊的艺术品来。总观现代纤维艺术的优秀作品, 都是在继承中突破, 而在突破中又不失纤维艺术的基本法

总而言之, 无论现代纤维艺术怎样发展, 都应该体现纤维的本质特征, 强调纤维艺术的自身语言。而且, 这一切又都不能离开情感的表现, 不能脱离与观众的交流和沟通, 唯有如此, 纤维艺术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摘要:纤维艺术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 针对纤维艺术的物质展开论述。

上一篇:动态生成性资源下一篇:新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