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艺术室内设计(共12篇)
纤维艺术室内设计 篇1
一、纤维艺术的概念与特征
“纤维艺术”一词首先在欧美国家提出, 80年代之后, 在各个国家广泛使用。具体是指用人类生产的天然纤维或者合成纤维通过粘贴、缠绕、编结等多种手段创造平面或者立体形象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其明显的特点是兼具实用和审美, 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
除此之外, 纤维艺术在具体表现时, 有较为显著的特征。首先, 纤维艺术对空间的补充作用, 纤维艺术品在室内设计中能够很好地与室内空间相结合, 软化建筑物带来的冰冷感, 使空间更加亲和、温暖, 适宜家庭居住。其次, 纤维艺术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 纤维艺术品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 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可以朦胧抒情, 也可以梦幻奇异, 根据环境的不同改变自身的作用, 实现艺术手法的多元化。最后, 纤维艺术材质的多样性带给人们不同的体验。在室内设计中, 所用的纤维材料不同, 带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例如, 羊毛柔软, 带给人们温暖舒适的感受;而竹子清冽, 带给人们清爽凉快的享受, 适当运用多种材质的纤维艺术品, 在室内设计中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纤维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纤维艺术既可以作为艺术家表情达意的工具, 同时也可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 作为人们的鞋帽、配饰、家具等, 既美观又实用。纤维艺术在室内设计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 空间三维形态
这部分主要是摆放在公共环境的纤维艺术品, 具体形式为较小的纤维材料陈设品与较大的软雕塑。它们模仿雕塑的立体形式, 很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只是自身的材质不同, 凸显了材质的纹理与质感, 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纤维艺术在三维形态上的创新, 促进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塑造了别具一格的空间环境。
(二) 墙壁装饰形态
这部分的纤维艺术品主要是以平面形态展示出来, 多悬挂在墙壁之上作为装饰, 营造出特别的气氛。墙壁装饰品采用的纤维多以棉、麻、毛、丝为主, 能够形成多种形态, 表现不同的艺术特色。虽说为平面装饰品, 但其内部有一定的凹凸形态, 形成视觉的起伏, 减少平面图形过于单一的感觉。
(三) 景观装置形态
这种表现形式在于合理利用自然环境, 将纤维艺术的空间置于自然之中, 实现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艺术家常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引起人们对自然的关注, 实现保护自然、和谐环境的目的。建立在自然之上的纤维艺术, 融合了自然的天然与美丽, 更加具有欣赏价值, 开辟了艺术新的表现形式。
三、纤维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纤维艺术对室内环境有着一定的优化调节作用。通过借助体、面、点、的组合穿插, 纤维艺术能够形成虚实不同、动静结合的实体空间与艺术空间。它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空间感受与艺术欣赏, 也能使空间的布局更有层次, 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交融。在室内设计中, 纤维艺术的具体运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纤维艺术的编造手法与环境相适应
纤维艺术的编造手法多种多样, 除了传统的技艺, 艺术家们也在努力探寻新的编造手法。而纤维艺术的编造手法要与环境需求相适应。营造不同的室内环境, 需采用不同编造手法的纤维艺术品, 细腻精致的编造手法能够显示主人谨慎整洁的爱好;而错落有致的纤维艺术形态, 能够营造活泼随意的环境氛围;根据室内的环境需求, 选择不同编造手法的纤维艺术, 能够改善环境氛围、提升艺术效果。
(二) 纤维艺术的色彩与环境相匹配
色彩在纤维艺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室内设计中用于调和色彩, 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色彩的使用注重和谐, 纤维艺术的色彩首先要与室内整体的色彩风格相符, 自身的色彩也要注重搭配, 冷暖协调、明暗对比与灰度的不同, 都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在室内设计时, 运用靠垫、壁挂这些小物件要选用明快鲜亮的颜色, 能够吸引眼球,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 纤维艺术的形态与环境相融合
纤维艺术的形态主要有立体和平面两种。平面形态的纤维艺术以浮雕的样式展现, 一般采取挂在墙壁上的方式进行展示。而立体的纤维艺术是根据环境而设计出来, 作为摆设增加环境的艺术气息。纤维艺术的形态选择也要与环境相融合, 立体的纤维艺术适合放在较大的空间, 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而较小的需挂在墙壁上, 填补的空间的空白, 增强环境的亲和力。
四、结语
一直以来, 纤维艺术因其形态的美观、内在的价值得到人们的青睐。现代纤维艺术更是作为装饰艺术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室内设计中, 因纤维艺术与现代建筑能够有一个很好的交融, 其在室内装饰中的使用也就更加广泛。从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应用来说, 我们应从环境的特点出发, 选择能与环境相融, 并且彰显环境特点的纤维艺术品, 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任皎.室内设计中的纤维艺术的表现与应用探索[J].价值工程, 2014 (26) :311-312.
[2]李传刚.室内设计纤维艺术中的材质美探析[J].科技展望, 2015 (17) :154.
纤维艺术室内设计 篇2
教学大纲
纤维艺术设计课程始创于1995年,是山东工艺美院现代手工艺术系主干课程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本科程具有了一定的理论体系,精良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实践基地,1999年被山东工艺美院确定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
纤维艺术设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纤维艺术设计是染织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设计课程。纤维艺术设计教学已成为综合传统染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已形成一个多项显现,互为渗透的多层结构,它包含了纤维艺术的材料学因素,注重其技法追溯,并结合现代设计,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纤维艺术设计主要研究的形式是:通过美学原理和设计规律用现代人的设计观念从材料、工艺技法等方面启发,赋予纤维以新的生命力。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系统的理论讲授和完整的设计、制作课题训练,使学生对纤维艺术设计的概念、发展演变史和现状形成完整、系统地认识,了解纤维材料的属性,掌握纺织技法特点,学习并掌握现代纤维艺术设计的诸多设计要素,提高设计修养,具备全方位的设计造型能力,用现代人的设计观念从材料、工艺技法等方面启发,赋予纤维以新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和课题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课堂辅导、教学幻灯、录像、示范作品、电子刻件等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教学总时数 190课时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 8课时
1、纤维艺术概述: 纤维艺术概念。
纤维艺术的发展史和现状概述
2、传统编制材料属性和技法特点
3、现代纤维艺术设计:
①体现材料自身特质的设计因素。
②体现技法形质的设计因素。
③材料、技法与色彩相结合的装饰特点设计。
④编与染、编与绘、的设计思考。
⑤综合材料配置的特质设计。
⑥技法拓展的设计因素。
⑦返朴归真的设计意义。
⑧空间设计的内涵。
(一)纤维艺术设计的构思
1、纤维艺术设计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
2、纤维艺术设计 构思的方法和程序
①构思程序 ②系统化的构思方法 ③来自自然启示的构思 ④现代科技启示的构思 ⑤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姊妹艺术启示的构思
(二)纤维艺术设计的造型和表现
1、纤维艺术造型的基本形式
① 自然形造型
② 装饰形造型 ③ 纯粹形造型
2、纤维艺术造型的构成方法
① 单独造型 ②组合造型
3、纤维艺术设计的表现方法
① 点的表现
② 线的表现
③ 面的表现
(三)、纤维艺术设计的构成
1、纤维艺术构成的基本原则。
2、纤维艺术设计的组织排列。
① 规格
② 布局
③ 接版
④ 排列
3、纤维艺术的空间层次。
(四)、纤维艺术设计与工艺制作
1、平面设计和制作
2、立体设计和制作
3、综合设计和制作。考察调研、录像及电子教学 4学时 作业及课堂辅导 174学时 作业
1、独立课题分项设计训练(平面、立体、综合材料组合等)
作业
2、独立设计制作完成一件纤维艺术作品(规格、材料自定)教学总结 4学时
针对学生优缺点,认真分析、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生的努力方向,并做好教学的反馈工作。主要参考书目:
1、王受之 著《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1995年版。
2、过喜代治 著 《日本纤维艺术》,日本株式会社1994年版。
3、《艺术家》,1994.6——1995.12,艺术家出版社。
4、爱德华.卢西.史密斯 著 《现代视觉艺术》,上海人们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5、布鲁诺.赛维 著 《建筑空间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
6、诸葛雨阳 邬列炎 著 《现代纤维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7、林乐成 著 《纤维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8、黄丽娟 著 《当代纤维艺术探索》,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7年版。
浅析纤维艺术与室内环境装饰 篇3
一、纤维艺术是对室内环境的补充
(一)纤维艺术是室内环境装饰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代纤维艺术作为室内环境装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即需要与整体统一,将材料、形态、色彩融入由建筑、家具等因素决定的整体环境,同时又承担着在建筑功能、环境性质的要求下进一步营造艺术氛围的任务。由于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形态极为宽泛,艺术语言极为丰富,因此对各种不同的建筑环境有非常强的适应力,而且由于纤维与人天然的亲和性,它有着其他工艺形式无法抗衡的先天优势,极易获得视觉与精神的愉悦,体现人性化的美感。它们实现了艺术家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与特定环境氛围的完美结合,成为环境艺术中精彩的点睛之笔。
(二)纤维艺术与室内环境的融合
包豪斯宣言的第一句话是:“建筑物是一切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这一命题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内涵。作为一个理想,它把建筑作为终极的艺术作品——建筑空间是树干,其他艺术(包括纤维艺术)是分枝,各种艺术力量共同努力联合创造出郁郁葱葱的大树,使之成为完整的、完美的综合艺术。
二、纤维艺术与室内空间的作用与效果
(一)纤维艺术与室内空间的相互作用
现代纤维艺术与室内装饰环境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不但能够点缀空间、丰富环境,而且能够与建筑内部空间的色彩、照明、材质建立起一种有机的整体,使人性化的艺术气息与建筑空间相互融合,从而使建筑内部的环境得到一种温馨幽雅的艺术境界,实现室内设计的整体意图和目标。室内空间装饰也为纤维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室内空间采光和照明对各类纤维织物和立体的“软雕塑”等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代纤维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肌理结构、自然色彩、造型形态以及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与环境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幽雅的空间氛围,给人带来温暖的气息。
由于功能特点的差异性,空间形状、开敞和封闭的形式不同,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四周完全封闭的建筑空间势必造成堵塞、压抑、郁闷的心理感受,而四周通透的建筑空间则使人感到明朗、舒畅、愉悦。纤维艺术家可以通过恰当的题材、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段、和谐的色彩来影响或改变建筑墙面的单调等缺陷,达到扩展空间和调整比例、协调建筑之间或建筑自身关系的心理感受目的。纤维艺术还具有空间导向功能,建筑空间的渗透、流动和引伸,使序列布局既有水平序列层次的变化,也有垂直序列层次的变化,环境形态因素在空间体现的量感、力感和动感达到平衡统一,使各空间层次与环境之间,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互相交流。纤维艺术品的亲和力和起伏流畅的肌理,也广泛地改观了室内空间的环境。
(二)纤维艺术与室内空间的效果
纤维艺术作为一种象征温暖、柔和、亲切的符号,在与室内环境结合时得到了完美体现。现代纤维艺术对室内环境的氛围有极大的影响,它的气势及自身的艺术魅力给人巨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它为不同的生活空间提供了各种平展的、弯曲的、三维的艺术形态。像美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先行者雷诺女士,她设计制作的巨型纤维艺术作品“白色飘动纤维”,这一束束白色纤维随着微风摆动,揭示出一种朦胧和内含旋律的美的境界,达到了寻常纹样无法达至的艺术境界。
(三)纤维艺术与室内空间相辅相成
纤维艺术不仅是精神的物化形式,也对特定的环境空间有优化调节作用。纤维艺术在建筑空间环境和各种物体的空间结构中,能借助点、线、面诸多的组合穿插,构成围与透、虚与实、分与聚、动与静的实体空间和视觉空间,具有结构强度的实在感和空间序列的运动感。
现代纤维艺术为室内装饰起烘托点缀之用,室内装饰也为纤维艺术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纤维艺术与室内空间的结合,使原先被认为冷漠、缺乏情感的建筑空间充满了人情味和视觉美感,对塑造空间环境风格和提升整体空间环境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见,现代纤维艺术与现代建筑室内装饰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体。
三、室内环境中的纤维艺术审美
建筑与纤维制品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与建筑空间的结合,使现代纤维艺术在建筑空间中能够尽情挥洒它独特的空间艺术魅力。
在室内建筑的整体设计中,纤维艺术提供从色彩到造型、从平面到立体、从题材到文化的广泛表现空间,从而实现室内装饰设计的意图和目标。它以其具有的强烈的次序之美,给人的视觉感官带来了全新的一幕,也给予室内空间环境一种协调之美。天生具有亲和力的纤维艺术作品极适用于营造人性空间,在装饰室内空间时往往会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使人沉浸其中。艺术家对材料的不断开发及现代设计观念的引入,使现代纤维艺术在建筑空间中能够尽情挥洒它独特的空间艺术魅力,现代纤维艺术还以其特殊的形式成为艺术家表现思想和宣泄情感的形式。
[1]蔡从烈,秦栗,薛建新.纤维艺术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2]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3]诸葛雨,阳邬烈炎.现代纤维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纤维艺术在校园公共空间中的设计 篇4
校园是培养各种人才的地方, 他所属的环境应该充满生命力和活力。我们所生活的校园每一个角落都是充满了人性化的, 能够使我们身心愉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是体现人情感的重要部分。我们应设计出更具有魅力的校园公共空间, 设计理念应站在人性的角度, 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探索如何创造更加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里的运动场、文化广场等, 是相对室内而开放的公共空间, 可以给人群活动提供空间;然而教学馆、图书馆又是位于室内的公共空间, 对于学生来说, 这些室内的公共空间, 更可以影响他们的感观和情感需求, 以下就人的交往行为与室内空间的交互作用作几点分析。
1. 大学生获取知识获取知识并非只是单一的课堂教学,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创新的校园环境, 能够不断的自主研究、自由探讨, 来补充和延伸课堂知识。这就是大学教育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模式截然不同, 也正因为这样他们需要一种情感来丰富他们的校园公共空间来满足他们的审美、情感、文化、以及精神需要。
2. 校园公共空间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紧张的学习和压力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更受生活中一系列几何化的有棱有角的物体、家具、建筑影响, 以及现代建筑中许多水泥、金属的材料与空间, 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和陌生, 为了改变现代建筑中冰冷的建筑物以及平淡的室内公共空间效果, 我们会把相对温暖和感性的纤维艺术品作为首选。
二、纤维艺术在公共室内空间中材质的选择
“纤维艺术是以天然动植物的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纤维为原料, 用编织、环结、缠绕、连缀等多种制作手段来创造平面或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有人称之为‘编织艺术’‘纺织艺术’, 也有人称之为‘织物艺术’‘织锦绘画’等等。”室内的纤维装饰品透过触觉感官而给予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公共空间可以利用一幅或几幅相连或分隔的纤维壁挂通过纤维艺术来弥补和衬托已有的存在空间之中的缺陷。改变人们对室内固有想法的改变, 改变学校内紧张、严肃的生活环境。现代纤维艺术以其特有的材质纹理与个性的表现形式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种美的特征由纤维艺术的材料、肌理、形态、色彩、表现形式等要素在空间形成的, 达到一定的艺术形态美感。运用纤维艺术特有的材料, 利用材质本身的美与环境相融合, 产生完美的效果。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材料的不同选择可以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使建筑空间充满人情味。
纤维艺术是是编与织, 绣与塑的张力表现。纤维艺术的材料的选择有他们不同的语言, 我们可以运用材料本身的物理属性表现出他们不同的设计美感, 我们通过视觉与触觉的感受不同材质赋予艺术的情感, 就像柔软的织物构成的空间则洋溢着温馨柔和的气氛。在公共空间中的纤维艺术作品, 艺术家们运用材质特征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是表达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的艺术媒介。林乐成的纤维艺术作品大气磅礴, 在经纬之间、肌理之中, 展现了大“纤”万象。他认为, 纤维的光泽、色彩、肌理、弹性、力度、性能等充满着无限的未被认知的艺术语境, 每一种纤维都有着各自的生命和气象, 需要不断深层地认识与把握。
三、纤维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应用
纤维艺术能够形成整体的空间美感, 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壁挂作品, 它们都能通过本身的形态、色彩及肌理能够与周围空间快速结合达到完美的视觉效果。纤维艺术作为装饰在室内公共空间当中, 起到了调节空间色彩, 降低了空间的视觉高度, 调整和改善了公共室内空间感受, 形成了亲切欢快的生动气氛。在室内及室外公共空间中度过生活中大部分时光的人们需要与工作压力相反的节奏, 纤维艺术更多姿的形态为我们创造了另一个温暖的世界。室内空间环境中可以通过纤维艺术人们固有的生活思维塑造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由于我们生活中充满的钢筋水泥冷硬的建筑物, 人们更加向往重归自然温暖的生活环境。然而纤维艺术相对冷硬的建筑是温暖的存在, 所以艺术家更加倾向把纤维艺术逐渐放在大众生活空间。纤维艺术品能够增添空间艺术美感的效果, 能够缓和建筑和室内空间的冰冷的视觉感, 起到温暖空间的作用, 同时也增添了建筑与室内空间的色彩, 给人以舒适和谐、实用完美的感受。
人们在室内及室外公共空间中度过生活中大部分时光, 需要纤维艺术它以更多姿的形态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 缓解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审美视觉疲劳。从公共空间中的纤维艺术存在的各个方面来看, 在公共空间中特别浮雕式和圆雕式软雕塑以及具有装饰艺术特征的纤维艺术作品的应用, 使纤维艺术在造型领域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室内公共空间中, 纤维艺术具有空间导向功能, 也可以弥补建筑中的某些功能缺陷, 更新环境。现代公共空间中的纤维艺术突破了平面类的局限性, 更加注重它们的雕塑特征。“纤维艺术”发挥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将独特的魅力与室内公共空间融为一体, 成为了室内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 经济迅速发展, 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更加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所以现在人们生活更加注重艺术氛围和人文环境, 需要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 这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的空间, 也体现在我们人与人接触的公共生活空间, 纤维艺术更像是空间中人们与之交流的媒介, 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有生命朴实感和简单自然气息的情感世界。它就像一个个灵动音符注入到公共空间中给人们带去舒适与温馨, 达到精神上美的享受。
纤维艺术作品无论是在材质、色彩、图案、还是形态上的变化, 都会给人们带来优雅的感受。无论纤维艺术以何种状态呈现在人们眼中, 所传达的都是对生活的关注, 以优美的姿态传递这人们的情感, 它在室内公共空间中传达的意义, 还是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纤维艺术是独具魅力的独立艺术作品, 它又以多种形式注入到室内公共空间中, 能够达到与室内环境完美的结合。纤维艺术作品无论是正在中国还是在国外, 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表现技巧多样, 形式丰富多样, 我们应探索出把纤维艺术转化成更为广阔的大众生存空间。
摘要:近本论文针对纤维艺术在校园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情况, 主要探讨纤维艺术与室内装饰设计的结合问题。现代纤维艺术在公共室内空间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已经成为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从室内公共空间角度, 将纤维艺术与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相结合, 以便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校园室内公共空间装饰环境。
关键词:纤维艺术,室内设计,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林乐成.纤维艺术[M].长春:吉林出版社, 1996.
纤维艺术毕业论文 篇5
90年代末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率先在国内发起了“纤维艺术普及教育运动”,并通过“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艺术家共同参与,积极推动着中国纤维艺术的新发展,掀起了纤维艺术运动的热潮。而直接影响是国内50多所高等院校相继开设纤维艺术专业,在全国展开了对纤维艺术教育、学术交流、艺术创作的发展势头,良好地构建了一个新的精神家园,开辟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
纤维艺术之所以迅速地在国内得到发展,并被众多艺术家和纤维艺术爱好者接受,除普及教育运动和学习交流等外在条件影响之外,重要的因素,是人们对纤维艺术概念的科学定位的接受与认可。较传统的称谓“编织艺术”“织物艺术”“壁挂艺术”或“织锦艺术”更具有拓展性和时代感。纤维艺术的定位打破了传统观念,突破了传统的表现手段,其称谓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亲和力和艺术表达魅力。
艺术形式以材料确定称谓的有诸多学科门类。如:油画、水彩画、水墨画、漆画等。各类造型艺术有各自不同的材料性能、不同的表达手段、不同的艺术魅力、不同的形式界定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从而创造出形式、风格各不相同的艺术作品,产生出不同的艺术接受和不同的艺术价值。纤维艺术这门学科应属典型的材料型艺术,是以纤维材料来定性的。纤维这种充满自然气息的材料质地,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的,并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纤维材料自身的性质:柔、轻、暖、光滑。无论是在视觉上、触觉上、心理上都给人一种灵感。
传统的编织艺术、织锦艺术多采用动、植物纤维材料,再加上采用韵味情调的手工编织表现手段,吸取自然之灵气,奇思妙想任意塑造,工装饰或写实,能够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抒发艺术家的思想情怀,其作品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人情味”与柔和的审美艺术享受,在艺术接受上也能清除现代生活中大量使用硬质材料所带来的冷、硬、重、糙的反感情绪。
现代纤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段和传统的材料的局限,而长期对新纤维材料的关注与尝试所产生的结果。早在20世纪初,在法国艺术家让·吕尔萨人倡导和影响下,壁挂艺术在国际上得到空前的发展和迅速的提高,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很大的超越。特别是60年代初,他在瑞士洛桑开创并定期举办“国际壁挂艺术双年展”,更是吸引了许多画家、设计家投入到壁挂事业中来,融入了新的设计创作观念和思想情感,以现代装饰的造型、色彩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丰富和强化了壁挂艺术的表现力,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
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第一届到第三届,基本上是以古老传统的奥比松表现手法为主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背景复杂繁多,人物写实,表现出精湛的工艺水平。从第四届开始,作品出现新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到了第五、六、七届,开始大量引用综合材料和综合表现形式的作品,出现从具象到抽裂、从平面到立体、从室内到室外等富有创造性的纤维艺术作品,反映了纤维艺术从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变迁与超越的过程。这种变迁与超越主要是艺术家推陈出新、长期对新材料的关注与应用所致。引用了不同的材料就确定了不同的表现手段,从而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材料是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麻、棉)为主,其主要表现手段是编、织等技术,而现代人造合成纤维材料(化学纤维、玻璃纤维、光导纤维)和金属纤维,另外还有纺织品、纸等材料的启用,使艺术家在创作风格上、表现手段上产生着强烈的激情,常常除了传统编织技法外,还采用环洁、缠绕、包裹、捆绑、粘贴、悬挂、排列等新的手段融入创作中去。材料的超载,使艺术家们大胆地进行现代观念和现代表现手段的赛马式竞争。
在创作领域、价值观、美学观上产生强烈的超越的渴望。许多作品摆脱了只限于观赏、陈设和装饰的概念,而成为现实生活的深度介入,成为人与生活对话与交流的应用品,成为纯艺术形式或抽象表达语言。不论是平面形式的壁挂艺术,还是立体形式的软雕塑艺术,或是建筑空间中的纤维构成艺术,以及装置艺术和纤维生活用品,都是因为纤维材料的拓展与超越引起的纤维艺术革命,使其走向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时代。纤维艺术走到今天是多少代艺术家为之努力的结果,是从古老艺术到现代艺术的一种超越,是从传统观念到现代理念的一种升华。
艺术需要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新的纤维材料还会不断的产生,新的表达形式也将会不断产生。这就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纤维材料是否有界定,纤维艺术表达形式是否需要界定,纤维艺术作品是否有界定范围等等。现代纤维艺术中的一些作品似乎已经处于“纤维艺术”的临界点,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的纤维艺术要发展、繁荣,对纤维艺术范畴的科学界定是值得艺术家们关注与探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林乐成:《纤维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
[2]杨琪:《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纤维艺术——编织情缘 篇6
纤维艺术,就是将外在无机物自然加工、编织成符合内在心灵世界的造型艺术,用不同手法将纤维内在“永恒的静穆和本质上的独立自足”①以实用性和装饰性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它真正的达到艺术与生活相结合。
纤维艺术:概念及其进展
“纤维艺术”一词由“Fiber Art”翻译而来,是美国艺术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至80年代被廣泛的使用,②什么是纤维艺术?目前国内没有相对明确的概念。“由于纤维艺术与纺织艺术在材料、工艺、表现形式上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人称之为‘纺织艺术’或‘编织艺术’,也有人称之为‘织物艺术’或‘织锦绘画’等。”③林乐成教授从艺术形式和材料属性上觉得“纤维艺术”这个称谓更为明确。纤维艺术借助天然动、植物纤维(草、棉、毛、丝、麻等)或人工合成软性纤维材料以织、编、结、缠、绣、染等工艺手段塑造平面、立体和空间装置形象的艺术创作,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纺织文化,吸纳了现代艺术观念,使其材料、样式范畴极其宽泛,兼容绘画、雕塑等纯艺术特质,让人们除了从色彩、图形、造型等方面引起共鸣,更能从其材料质感、肌理、形态、空间上带来震撼。
纤维与人的生活极为密切。在国内,大约在六七千年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人类便开始掌握了麻类植物纤维的编制方法,制作服饰及装饰品。春秋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纫”乃连缀之意,指披上了江蓠和系结起的白芷,又编织起秋兰佩戴在身,起装饰作用。据《左传》和《吴越春秋》所载,吴、越、郑、卫等国的织造、染色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到战国时期,丝织物在织法上不仅能织细密的平纹,而且能织复杂的斜纹,还能够提花和绣花,其中锦的织法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在先秦时期,《诗经·王风·大车》记载“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大车哼哼,毳衣如璊”。毳,兽细毛也。毳衣,用毛皮织成,上面绣着五彩花纹的衣裳。《诗经·魏风·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纠纠:是绳与绳纠缠之貌,缠绕、纠结交错。葛屦(jù具):指夏天所穿葛绳编制的鞋。可见它不是用葛布而是以葛绳用手编织的。在国外,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埃及人选用草和树叶等不同的天然植物材料,采用缠、盘、编等不同技法制作与今天编织工艺相似的篮子。
现代纤维艺术孕育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以壁毯艺术形式从欧洲和美国逐渐发展起来。早在1962年,在瑞士洛桑开幕的第一届国际壁挂双年展,一度带动了国际纤维艺术的热潮,成为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纤维艺术活动,引导着国际纤维艺术的发展潮流,为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到1965年的第二届和1967年的第三届洛桑双年展先后出现新的材料和新的编织方法,创作出相对独立的现代派纤维艺术品,并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现代性。1994年6月,历经29年的洛桑国际壁毯双年展宣布停办。被誉为‘高比林之王’的前苏联功勋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教授很惋惜地说:“瑞士洛桑双年展的终止是人类的悲剧。”直到世纪之交2000年,“从洛桑到北京”首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拉开帷幕。纤维艺术从国外转向国内,在中国的舞台上活跃起来。艺术批评家吕品田先生曾在“从洛桑到北京——2000国际纤维艺术展”的致辞中说:“‘从洛桑到北京’,不是‘洛桑’的结束,而是‘洛桑’的延续,它将在‘北京’发扬光大。”
纤维艺术之美
纤维自身古朴纯真而又充满活力的无限开放属性造就了自己的艺术之美,它的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造型不同,其形态的多元化、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材料的综合性等诸多因素,构成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建立了它的美学审美要素,这些要素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交融统一变化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既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色又有审美整体,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就以自己的第一幅作品《位移》来谈谈纤维艺术之美。
1.构成:材料美、肌理美、色彩美、空间美
纤维艺术的材料由动植物纤维材料、人造纤维材料和实物材料(玻璃、塑料、胶片、羽毛等)三大类组成。在创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尤为重要,每一类材料所具有的物理属性和成形的效果不同,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应,如动植物纤维材料一般具有朴实天然的美,人造纤维材料一般具有弹性光亮的美,而实物材料则有实物特具的内涵信息的美。我们要根据作品表达的思想来选择材料,凸显不同质感的个性美,将材料视觉美转化成美的心理感应,赋予材料一种特定意义的审美价值,能产生极其丰富的心理效应。《位移》是我编织纤维的开端,我喜欢用不同的线绳和材料在画布上任意驰骋,展示纤维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风姿,彰显纤维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这幅作品中我选用了人造纤维锦纶毛线和涤纶五彩冰丝线来编织、缝缀、刺绣。选择它们的原因主要是材料色泽鲜明、质地手感柔和、淳朴天然并且价格便宜、方便易买。我主要想利用线的粗细和色泽质感的相互对比,来凸显纤维材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肌理在这幅作品中也很重要,选择不同的编织手法、不同的材料质感就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不同的材质编制在同一画面上,能产生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比如在作品中我选择涤纶五彩细线刺绣和锦纶毛线编织,在整幅作品中稀疏密集、细腻粗犷,凹凸起伏的视觉效果就会产生强弱变化、松弛紧张的心理感受,使画面增添几分姿色。
色彩美是通过纤维艺术自身的色彩对比表现的,纤维艺术的色彩不同于绘画对色光的追求,它强调的是空间混合的色彩交织效果。运用材料的本色注重编织结构的肌理变化,追求面与面、面与线、线面结合的色彩对比效果,《位移》中就选用黄、蓝、紫、绿等对比色和邻近色,通过直线与曲线的搭配,运用毛线色彩交织效果,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吸引,极具装饰意味。
nlc202309040056
空间美是织物的形态、色彩、肌理与周围环境等众多因素产生的效果,形态与空间在相互制约中限定了纤维艺术运动形态,同时又在互相辉映中营造升华了整体空间的美。《位移》这个名字就是根据作品里的图形移动变化所产生的视觉空间效果而定的,它不像三维织物一样具有明确的纵深空间感,但它具有二维形态内外结构的张力与周围空间交融的美。
2.设计:工艺美
纤维艺术工艺之美是“手艺之美”,美在“手艺”抑或“人工的美”。编与织的多种技法使得纤维艺术在材料上的独特魅力更加锦上添花。譬如纬织法、经编法(包括人字纹、品字纹、井字纹、连珠纹)、栽绒法(“8”字形结、马蹄形结、缠绕打结法)、簇绒法(针刺簇绒法、套型簇绒法、夹线、夹板簇绒法)等所产生的美,皆为手艺之美。当然,编织技法本身与纤维艺术之美是不能等同的,艺术家也不是简单的将多种材料进行堆砌与编织,而是选择、利用、发挥材料与特定造型相适应的表现力,因材施艺来增强其审美价值,使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在手的创造中演绎生活的美与艺术的美。
《位移》这幅作品直接看构图和色彩有些单调、无趣,有一种一眼望穿的感觉。选择用编织手法制做,反而增添了作品的工艺美。运用毛线材料肌理效果、选用绚丽的色彩、生动活泼的造型,既抽象又写意,大而不散,收放适度,使原本单调画面变得生动有趣,让人联想翩翩,这可能就是纤维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不同之处罢。
3.成形:生活美
纤维艺术是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是生活的藝术。生活是超越一切的艺术本质,也是工艺的本质。“最为实用的器物,与美的距离最为接近。”④传统纤维织物实际就是使用的器物艺术,是人们生活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与装饰物,其本身所具有的物理性御寒、保暖、防潮、吸光、隔音等功能使得纤维织物更具生活美。在现代,在它这些功能的基础上,艺术家更多的是将现代艺术观念与科技相融入,使纤维艺术以充满自然气息的软性材料和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真正的融入人类生活空间,将成形的织物服务生活、美化生活。
小小的《位移》作品将会成为室内空间的装饰物,来协调和装饰室内空间环境,美化服务我们的生活。强烈而跳跃的颜色,使室内环境色彩在有限的色彩空间收获意想不到的色彩变幻,使空间环境更加意趣盎然。
纤维自身的优越性为纤维艺术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也给人们的生活装置带来了趣味性和生活美,纤维艺术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发挥出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功能,我相信它的明天会更好。
注 释:
①王凯.创意与演进Fiberartnewlandscapes纤维艺术新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84页.
②刘亚坤.试论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0,第7期.
③林乐成.编与织的魅力—纤维艺术探微.[J].美术观察,1996,第11期.
④朱尽晖.现代纤维艺术.[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第147页.
|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编校:宋娟娟
纤维艺术室内设计 篇7
徽派民居位于古徽州 (皖南赣东北一带) 境内, 这里山川秀丽、物产富饶。徽派建筑以儒学观念为依托, 加之优越的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 奇迹般地创造出了明清时期卓有特色的建筑群, 成为封建社会晚期建筑史上一颗灿烂耀眼的明珠。
风水文化是徽派民居建筑中重要的理论基础, 对徽派民居建筑形态有着巨大的影响。徽州风水理论认为, 村落的选址布局及其形成的地形轮廓所包含的寓意和内涵, 关系着宗族的荣辱兴衰, 因此宗族建筑必须按风水原则统一规划, 讲究群体布局和水口营造。徽派民居皆与山水有机地结合, 形成了“窗外青山槛外水, 山山水水皆入宅”的美好景象。徽派民居建筑在色泽、体量、架构、形式、空间上, 都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的格调, 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以西递村为例, 她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黟县, 四面环山, 有两条小河从村中穿过, 西递村的民居很自然地坐落在小河两岸。这样, 静的住宅, 动的小河, 使西递村更加美丽动人。
明清时期, 独树一帜的新安画派兴起, 文人山水画遍布民间, 人们的审美素质普遍提高, 进而影响了建筑艺术, 古典美学幽深、空灵、淡远的意境, 在徽派古民居建筑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徽派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 墙面墁石灰, 墙顶覆盖鱼鳞瓦, 门窗多为原木色;色调以白色为主, 深灰色为辅, 给人朴素宁静的感觉;内部设置和谐、典雅大方, 装饰玲珑精巧。
徽派民居大多设有天井。天井作为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 是建筑的中心, 也是宅舍的有机生长点。天井在设计功能上的意义是既通畅又封闭, 既解决通风采光问题, 又适应古代徽州险恶的山区环境, 而其在文化上的意义更为丰富。在徽州的地域文化观念中, 天井与“财禄”息息相关, 天井能聚集屋面雨水, 名曰“四水归明堂”。天井是一种内向型建筑方式, 以天井为基本单元, 聚合成一个家族, 反映了徽州人聚族而居、不染他姓的宗族观念。天井是古代徽州人敬畏上天、顺应自然、祈求与自然和谐并存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徽派建筑的外形全部都是粉墙青瓦, 远远望去, 绿树丛中一片灰白, 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 给人以静谧、古朴的感觉。依势而下, 层层屋顶如跳动的音阶, 虽静尤动。随着岁月的流逝, 常年的日晒风吹雨淋, 这里的白墙早已不再明朗纯净, 变得明度不同、冷暖相交、斑斑驳驳, 从而产生了一种厚重的历史底蕴。而在晨曦时、晚霞间、细雨中、薄雾里, 都会产生不同的美感, 时而恢弘, 时而宁静, 时而壮美, 时而神秘。民居四周用高墙围合, 顶部以马头墙的形式作阶梯的形状高出屋面, 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变静态为动态。凌空的屋檐产生了一种悠闲清远的韵致, 有飘飘欲飞的艺术效果。
房屋的外墙, 除入口之外, 只开小窗, 小窗通常以水磨砖或黑色青石雕砌成各式各样的漏窗, 点缀于白墙上, 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主入口的大门上多为黑色石雕, 门罩上有石雕、砖雕, 从而使灰白粉墙有一定的层次感。街巷和庭院地面铺设多采用青石板, 或用不同颜色的鹅卵石拼成美丽的图案。白粉墙、小青瓦、马头墙, 构成了徽派建筑的群体美, 宛如沉浸在黑白旋律里的交响曲。
徽派建筑从屋外到屋内, 从地面到屋顶, 集砖雕、石雕、木雕彩绘为一体, 其精致程度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工匠们充分运用每一个建筑的墙体和构件, 形成了自身的设计语言, 制作了徽派民居精美的建筑细部——“三雕” (砖雕、石雕、木雕) 。像宅院的格扇、栅栏、屏风等处, 均有许多精巧美丽的木雕, 而且内容多样。砖雕多用在民居门楼上, 石雕则多用于墙上的漏窗等处。
罗马时代, 西塞罗给美的定义是:“物体各部分的一种妥当的安排, 配合到一种悦目的颜色上去, 就叫做美。”[1]徽派民居高耸的马头墙、深黑的鱼鳞瓦、灰白的墙体, 高低错落, 相互呼应, 让人赏心悦目。启蒙运动时期, “文克尔曼认为希腊造型艺术所表现的最高的美的理想是‘高贵的单纯, 静穆的伟大’, 单纯到像‘没有味道的清水’, 静穆到没有表情”[2]。徽派民居在外形上给人以粉墙黛瓦的单一感觉, 可是层层叠叠的屋顶,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 飘飘欲飞的屋檐, 如跳动的音符, 虽静犹动, 达到了美的理想境界。
毫无疑问, 生态背景下徽派民居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自身的形式语义, 而这种形式语义的表述风格恰恰集中反映出徽派民居在其艺术表现形式上基于“天人合一”观念所显示出来的最富于抽象结构的情感逻辑特征。
二、纤维艺术设计的形式“镜像”对徽派民居形式语义情感逻辑的视觉演绎
遵循情感逻辑的艺术语言反映的是人的主观情感世界, 而不是一个纯客观的物理世界。艺术语言往往将无形的心理感受和不可触摸的情绪体验化为有形的物镜和物感, 将客观物象变形成渗入主体情感的情感意象, 来传达主体的情与意。艺术设计中的情感逻辑犹如音乐旋律中音的相互追逐、跳动的逻辑, 这种逻辑在本质上将客观事物融进抽象的音的美学世界之中。徽派民居形式语义的情感逻辑借助建筑艺术中抽象的视觉符号, 并追随情感的审美需要而演绎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设计的形式, 这种形式并非对客观事物的被动复述, 而是一种合乎特定艺术情感逻辑的审美凝聚。从这个意义上说, 徽派民居建筑设计的艺术形式是源于设计家的“心”, 而后对物质世界进行精神改造的情感逻辑的美学反映。事实上徽派民居建筑设计所形成的形式语义在视觉上已成为当代纤维艺术设计落实于白墙黑瓦之中的“镜像”之源。借助这种物质现象的审美之“源”并随之进入纤维艺术领域巧妙演绎的表现形式无疑属于徽派民居受制于纤维艺术设计形式“镜像”的语义之果。
将徽派建筑的图式结构从建筑本体中提取出来, 以纤维语言重新演绎, 进而形成另一新型的精神文化对象, 或者说形成一种源于徽派民居建筑形式的视觉“镜像”, 这种“镜像”无论采用何种纤维材料进行视觉上的演绎, 都不可避免地进入其独特形式的审美定格。因为对于纤维艺术设计而言, 来自于徽派民居形式语义的视觉“镜像”在纤维艺术的创造意义中必然会转化到另一种相似但终究不等同于本体物质的视觉形态上。具体说来, 已经变成属于纤维艺术设计语境的新型时空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 徽派民居已经脱开其本体物质形式的语义特征, 最终被纤维艺术设计的形式氛围所笼罩。例如“第五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入展作品《记忆》就是如此。作品采用的材料是棉、毛这类纯正的纤维物质, 然而, 当创作的思路悠然回旋在徽派民居的语义形式之中, 并借助纤维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冲破徽派民居的“真实”时空, 进而被其所演绎的线索带到另一种柔软的平面载体中时, 作品主题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 那种徽派民居原先在建筑形式中的语义特征被纤维材料转化到富于艺术性的永恒记忆之中, 表现的主题瞬间变成另一个属于纤维艺术表现形式的“镜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 具体的形象尽管还存在, 但其中符号般的组织结构变得越发抽象了, 这样, 一方面更适合纤维语言特征的形象塑造;另一方面它把原先徽派民居最真实的时空关系作了新的物质肌理的演绎, 更重要的是, 使作品不仅以纤维为载体再现了徽派建筑形式结构的抽象之美, 而且使富于历史特征的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小小的漏窗、飘飘欲飞的屋檐和水面折射到白墙上的蓝色光影转瞬变成了美学的符号。
徽派民居形式语义情感逻辑就是将客观世界里高耸的牌坊、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小青瓦和白粉墙、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小小的漏窗、飘飘欲飞的屋檐、精美的雕饰……变成渗入设计家情感的视觉“镜像”, 是经过主观处理和精神改造后的新形象, 新的形象可能是具象的, 也可能是抽象的。不过纤维材料和相关技法的特点, 使纤维语言更适合于演绎抽象的图式结构。材料上除了可以选用棉、毛、丝这类传统的纤维材料外, 还可以用金属丝、皮革、纸浆等新型纤维材料。不过传统的纤维材料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载体, 能使人联想到过去, 产生回忆的柔情, 更适合表现徽派民居这样一个淡雅清秀、脱离世俗的人间天堂的世界。徽派民居的色调以灰白为主, 辅以黑、深灰、深蓝, 以熟褐、赭石点缀, 色彩静谧而和谐, 宛如一幅水墨画。纤维材料的色彩构成也主要以黑、白、灰、蓝、褐色等比较沉着的单色为主。创作手法上可以绣 (如俄罗斯绣、绒绣等) 、可以编织 (通过改变织物结构、织物组织, 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和风格) , 还可以用拼布和粘贴图像等方法, 总之手法多种多样。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生态背景下徽派民居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自身的形式语义, 而这种形式语义的表述风格恰恰集中反映出徽派民居在其艺术表现形式上基于“天人合一”观念所显示出来的最富于抽象结构的情感逻辑特征。
遵循情感逻辑的艺术语言, 从徽派民居这一特定地域建筑文化所呈现出来的视觉图式结构中感知到特定的审美形式, 以纤维语言重新演绎, 进而形成了一种源于徽派民居建筑形式的视觉“镜像”。这种“镜像”的表现形式又受到纤维材料和表现技法的制约, 但无论采用何种纤维材料进行视觉上的演绎, 都不可避免地进入其独特形式的审美定格。徽派民居独特的视觉形式能够为当代其他设计带来形式语义上的新启迪, 尤其为当代纤维艺术设计带来的“镜像”表现形式, 无疑从设计观念上突破了建筑本体的时空格局, 为当代其他设计类型在形式符号系统中重新拥有新的审美指向建立起了坐标性的参照物, 更让我们看到了徽派民居在当代纤维艺术设计的形式“镜像”中表现出来的充满形式语义的情感逻辑效应。
注释
纤维艺术室内设计 篇8
一、传承经典的高比林艺术
20世纪90年代初, 前苏联功勋艺术家、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美术大学教授基维·坎达雷里两次应邀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学。在“作坊”式的创作环境中, 他亲自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体悟Goblelin技法丰富的编织语言, 实践纤维壁挂的设计制作。古老的Goblelin编织技法从此在中国的纤维艺术领域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成为我国艺术家进行纤维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次展览中, 运用传统的高比林技术创作的作品比例相对于以往几届展览而言, 数量上有所减少, 但高质的优秀作品比比皆是。第七届双年展的银奖作品《织晓》, 以及铜奖作品《家园》都体现了高比林壁挂经典艺术的价值取向。三件作品都由作者亲自制作, 均采用了传统的羊毛编织工艺, 技艺精湛、表现深入。比如说由中国青年艺术家郑丹创作的获得本次展览银奖的作品《织晓》, “织”一字体现出作品对于纤维材料制造技艺的礼赞, 各种微妙的的色彩变幻被作者细致的表现出来, 通过艺术家高超的织造技术, 传神的表现出如烟似雾的视觉形象, 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获得铜奖的作品《家园》深深者的打动了我。羊毛织造的作品看上去有些粗糙的质感, 正中是一棵茂盛峥嵘的大树, 大树的树杈上坐着一个头戴王冠又让人感觉有些神思哀怜的女性, 大树下的左面和右面分别游离着两位同样感觉萧索的男子, 整幅作品充满了凄凉的美, 单色但层次无比丰富的设计使作品更富于意境, 如同诗歌一般。
观看本次展览的高比林壁挂作品, 不难看出, 作品大都体现出经典艺术的倾向, 专注于艺术本身, 呈现出传统的、手工的、平面的基本特征;对编织技艺有着较高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坚持艺术表达的纯粹性;以探索纤维艺术本体语言为基础, 将创作者和制作者集于一身、融为一体。
二、生活化的艺术表现
纵观新千年开始的“从洛桑到北京”纤维艺术双年展各届展览, 我们不难发现, 纤维艺术虽源于纺织, 关乎纺织, 但当代的纤维艺术实质上已经超越了自身定义的边界, 新的材料、技术和工具扮演了改变艺术语言的重要角色。科学和技术创造了新的存在方式, 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实的、更加开放的当代纤维艺术新境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兴行业, 纤维艺术跟其它的艺术类别相比较, 毋庸置疑,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生活化。纤维用品服务于生活、纤维艺术品装饰生活、表现生活, 与生活紧密衔接, 纤维艺术不仅聚焦于艺术的本身, 更呈现出对于自然与生活的关注。许多纤维艺术作品从材料的选择、作品的设计与构思、都跟社会发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回归生活、回归大众、回归社会, 成为一门与时代息息相关的艺术。南通展年的纤维艺术展览贯彻了“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越来越突出的呈现生活化的艺术倾向, 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成为审美的很大一部分内容, 作品呈现出与经典艺术作品截然不同的追求和面貌。在本次展览中, 大量的作品不拘于传统的高比林艺术形式, 把当代艺术中三维的、装置的、多媒体的等各种手法、各种媒材都积极地运用到实验性的探索与表达之中, 以求更好的表现生活的内容和生活的感受。第七届双年展中最吸引观众的作品是用800斤毛线编织而成的高8米、宽4米40的巨型大毛衣, 是中国青年艺术家马韫慧和她的家人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完成的。这件体型庞大的铜奖作品给观众带来视觉上和心灵上的强烈震撼。来自福建的工艺美术大师阮少珍的作品《可餐》是用丝绵和丝袜做出来的一筐筐“土豆”,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体现出普通生活的一份温馨。绝妙的构思、逼真的造型让几乎所有的人看到“土豆”的瞬间都很好奇, 纷纷驻足观看, 伸手触摸, 甚至要带回家去模仿制作。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 更让不了解纤维艺术的普通观众感到亲切, 缩短群众与当代艺术的距离感, 改变当代艺术在群众面前高端而曲高和寡的形象, 为纤维艺术的发展奠定广阔的群众基础。
三、中国传统刺绣绽放光彩
在当代欧美艺术的牵引之下, 当代中国艺术曾经逐步丧失了自身的语境, 而今在一种自我意识的引导之下, 它又正在逐渐回到自身的语境当中。中国传统刺绣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回归本土的探索方式, 在展览中绽放出夺目光彩。中国刺绣经过千年的发展, 已经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并形成了独特的工艺门类, 日用与观赏两者即可兼容并蓄, 又可分而治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因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文化的扫荡, 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审美都收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曾经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都留有身影的刺绣艺术渐渐远去。现在, 随着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兴起, 刺绣艺术不但焕发出新的光彩, 更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成为表达的方式, 开始走向纯艺术。在第七届纤维艺术展南通展年上, 出现了许多构思巧妙、工艺技法高超, 及富于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优秀刺绣作品。有一件立体作品坐落在展馆的地板上, 远观富有几何感、构成感, 走近观看会发现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柱头都被绣上了植物的小像, 植物品种各个不同, 但都绣得精致, 雅致。生动具象的刺绣形象与抽象、几何方正的立体造型相映成趣, 丝线与木材等天然材料组合在一起又和谐的透出一股自然清新的格调。本届展览的唯一一件金奖作品《荷韵》, 就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洪兴宇与其研究生丁剑欣创意设计, 河南汴绣作坊的残疾人工匠在艺术家指导下制作完成的一件优秀作品, 刺绣针法与设计完美结合, 充分体现出绚丽又自由飘逸的东方美。
总之, 在今天的中国, 纤维艺术以当代艺术的姿态伫立, 在众多纤维艺术家和参与者的努力下蓬勃发展, 在第七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 我们看到中国的纤维艺术在当下, 即不忘对经典的高比林艺术孜孜探寻, 还使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更在“生活”的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美学发展的新潮与主潮的今天, 不但发挥纤维材料柔软亲切的材料特质装饰生活, 并实时着眼于身边生活细节, 创造出让观众即新奇又感觉亲近熟悉的作品。在当代艺术的“生活美学”世界性潮流下, 在当代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创造的模式比纤维艺术更具生命力, 因为它始终没有脱离人类生存、生活、生产的主流, 一直与人类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
摘要:从2000年至今,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已经举办了7届, 对推动我国纤维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七届纤维艺术展盛况空前, 参展作品即传承经典的高比林艺术, 又有关注生活的当代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刺绣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回归本土的探索方式, 在展览中绽放出夺目光彩。
关键词:纤维艺术,当代艺术,高比林,刺绣
参考文献
[1]王斌.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发展现状分析[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1 (05)
[2]刘悦笛.从当代艺术、环境美学到生活美学——从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观东西方美学新主潮[J].艺术百家, 2010 (05)
当代纤维艺术的语言探索 篇9
21世纪是艺术潮流瞬息万变、风起云涌的时代。上个世纪初, 西方艺术家杜尚带来的“现成物”观念颠覆了传统的艺术美学, 继而出现了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极限艺术、达达艺术以至后现代主义, 似乎艺术一直都在不断地开放, 甚至连日常事务也已进占了精致艺术的殿堂。当任何字纸片段、废弃物、现成物都可以被转化为美术馆内的作品, 任何媒材都可以被运用在创作上时, 纤维素材并没有被遗忘, 因为致力于创作的心灵都接受着相同的环境世界和思想潮流带来的冲击。
“纤维艺术” (Fiber Art) 这个名词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这个代表着革新与当代化的艺术形式与理念, 事实上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已在创作天地里默默地奋斗了四十余年。“染织工艺”是世界各国文明都有的精美传统工艺, “纤维”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素材。“纤维艺术”, 顾名思义是纯艺术创作的一种类别。现在, 它已跨出了传统染织工艺的美学观与实用性范畴, 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材料、技法与形式。它要彰显的是创作者的哲思, 以及创作者对生活环境及时代风潮等的感悟。因此在材料方面, 它可以运用纤维的“质” (如棉、毛、麻) 、纤维的“形” (如铁丝、鱼线) 、甚至仅具有纤维“观念”的媒材来创作;技法方面则可以单用或混合运用编、织、缠绕、打结、绗缝、堆叠、彩绘、染印或自创技法。于是, “纤维艺术”的作品风貌万千, 它可以走上墙面成为一幅幅的画, 可以进入空间中成为独立雕塑, 也可以走出户外, 甚至延展数里成为环境艺术作品。
一
纤维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和绘画、雕塑及其他美术作品一样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体现这一价值的是纤维艺术与众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由于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兼容并蓄的特点, 环境艺术家往往借助于纤维艺术, 从现代建筑的不同角度, 创造越来越多温馨而优雅的空间环境, 以便于人们生活和交往。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当代纤维作品, 不仅烘托出人与建筑环境的和谐氛围, 显示了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而且还以其极富自然气息的材料质地和手工编织的韵味情调, 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 从而消除了当代生活中因大量使用硬质材料制品所形成的冷漠感、单调感, 重新让人情味回归人间。一位环境艺术家曾说:“现代建筑中的纤维设计, 是温暖人心的设计, 是体现材料美、工艺美和功能美的设计。”可见, 当代纤维作品与人的生活情感息息相关, 它以其独有的特点超越了绘画、雕塑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功能范围。
现代建筑中的纤维设计体现了“人是主体”的综合设计精神。这是一种有理性的、有分析性的设计思维, 强调“人是主体, 是对人格及人性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多元化审美趣味和审美需要, 并促使当代纤维设计走向“多元化”的新艺术天地。
著名纤维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成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开拓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 林乐成教授就为探经纬之道, 溯纤维艺术之源流, 到欧洲国际艺坛上的“高比林之王”基维·堪达雷里教授纤维工作室进修学习。当时, 他深有感慨地说:“对欧洲高比林艺术语言的探索, 使我重新认识到织物与绘画的真正价值。”
1996年, 历经40春秋、成功举办过15届的“洛桑国际传统与现代壁毯艺术双年展”宣布停办, 这在某种程度上令国际纤维艺术失去了活动的中心和展示的舞台。在这一生死存亡的时刻, 林乐成教授及时捧起薪火, 举回北京。这种夸父逐日般的接力, 充满了人类对艺术的信仰和追求。2000年, 第一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北京开幕, 世界15个国家的艺术家们纷至沓来, 北京延续着洛桑, 成为了世界当代纤维艺术中心。林乐成在国际纤维艺术家心目中, 无疑已是世界上第二位国际纤维艺术展的传承者和策划人。
林乐成教授在至今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 一直执著于手工织布与人造丝材料的使用。在单层经线与纬线的交织建构中, 他擅长于运用辅助经线挑织技法, 来创造与表达更复杂的意象。他在纤维艺术上的创新精神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 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纤维移植绘画的模式。他与谷云瑞主创的纤维作品《生命系列》, 共16幅, 近百平方米, 全部使用纯天然羊毛手工编织。是依据特定建筑室内空间的整体设计风格, 界面走向、光源照明等综合因素的特点, 将柔软、亲和的天然纤维与建筑空间、装饰面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让纤维艺术作品融入建筑, 使纤维艺术在营造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氛围的同时, 也改变了以往室内环境设计与公共艺术品之间互不关联的局面, 进一步拓展了在多元文化时代人与建筑互动交流的范围。在林乐成的影响下, 中国的纤维艺术, 尤其是在表现形式方面, 出现了从具象到抽象, 从平面到立体, 从室内到室外等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然而,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创新, 都是以艺术观念更新为前提, 进行新形式的探索和新的艺术语言的创立的。林乐成的创新在于他首次以新的观念、新的艺术语言开创了纤维艺术的新时代。
二
在我们完全肯定当代纤维艺术家们的创造性成果——当代纤维艺术的形式美, 并且更进一步地了解到构成这种类的因素:材与质、编与织、形与色……以后, 我们的观念会得到突破性的扩展。
当代纤维设计构思是从周围环境中撷取材料与灵感, 在直接参与制作的过程中发挥编与织的技术表现功能, 进而创造与绘画完全不同的造型、色彩和质感。正如有些人所说:“当代纤维的艺术效果是用笔和纸难以描绘的。”在设计中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用什么样的工艺手段来表达设计者的愿望、幻想和追求, 需要对纤维的材质性能、工艺特点有深刻的认识和熟练的掌握, 就好像画家、雕塑家必须熟悉颜料、纸、布以及土木、石、金属等材质性能, 必须熟练地运用画笔、雕刀等工具塑造表现形象一样。绘画谈画法, 雕塑讲塑造感, 纤维则强调编与织的表现功能。三者同是造型艺术, 但因材料、技法不同, 艺术家的思维与个性不同, 表达艺术语言的方式也就各有其趣, 各有其长。
传统的纤维设计, 是用“织布机”来完成作品的。“织布机”在一般人的观念中仅仅是制造布的器具, “纱线”就是它的材料。然而到了艺术家手中, 织布与纱线即如同画家手中的画笔与油彩颜料, 还可以创造出一幅幅极具个人意涵的画作。如羊毛、蚕丝在纤维材料里均属上乘, 材料本身很美, 但光有美的材料, 而在设计上缺乏生动的艺术构思.就不能完全体现出材料美。此现象在目前我国纤维艺术界中仍很普遍, 如模仿绘画、移植摄影等, 题材的重复使其在艺术表现上黯然失色。
当代纤维所用的材料是很丰富的。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寻找, 我们所在的生活空间就充满了各种不同质地的纤维材料, 除传统纤维常用的丝与毛等动物纤维外, 还有棉、麻、棕、藤、柳、竹等植物纤维, 以及大量的化学纤维、金属纤维等。如此多的纤维材料, 假如我们不是有意去挖掘, 我们就会对其视而不见。而一旦我们找到了它们并认真地研究, 就会发现这些材质富有各种有趣的表面, 如粗糙与柔细, 板硬与松软、黯淡与艳丽、吸光与反光等。具有各种性能的纤维材料能对视觉形象和感情状态产生直接的影响。如麻与丝, 前者质地粗糙有厚重感, 后者质地细润有轻柔感。再如毛与竹, 前者质地较软有温暖感, 后者质地光滑有生硬感。对材料物质有了感知性认识 (即从视觉与触觉中识别与选择) 才能使设计达到“因材施艺”, 甚至是“因艺选材”的自由天地。设计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善于设计的人, 必须能够巧妙地将材料特性注入设计中去。”
如果说, 传统纤维的设计多借助于编织工艺的手段, 着意于绘画题材的描摹并突出其高超的技能, 却因此失去了纤维本身价值的话, 当代纤维艺术家则是注重探索和创造, 不断地去发现和寻找纤维艺术真正的形式美。美国著名纤维艺术家冯玛辛·格林致力于材料自然美与技术美, 并用当代与传统的装饰艺术语言表现了出来, 使纤维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韩国著名纤维艺术家刘贞惠则特别钟情于“爱”的表现, 她喜爱用经线和纬线建构一个精神世界, 将当代艺术的造型和多种编织技术相结合, 形成了新的表现手法, 满足了观众对热情、对艺术自由表达的渴望。
哲学家与艺术家们在探究事物的本质时, 都试图将视觉所捕捉到的现象, 还原到其根本的元素。于是形象在极端的简化后, 单纯的几何造型便成为它的主要图像。这类艺术家便以简洁而巨大的立体几何造型, 或单一、或数学性连续重复的排列, 来唤起观者内在经验的感悟。
三
纤维材质有其特性, 纺与织的技术具备特殊的表现功能, 二者结合将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语言——肌理。当代纤维的设计, 常常是运用不同的材料、技法来表现不同肌理效果的造型、色彩, 这样不但使作品形成了视觉上的张力, 触觉上的引力, 还能给人一种或是明朗、肯定、强烈、清晰, 或是内在、含蓄、隐晦、蒙的感觉。我们在运用编织技术组合材料的过程中还发现, 即使是同样的造型、色彩和材料, 在采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现时, 纤维给人的感觉也会随之变化。
当代纤维编织工艺中所采用的基本法、变化法或特殊处理法, 在编织技术上都有着共同的原理。我们了解这些共同原理后, 不但能熟悉每一种编织纹理, 还能根据构思的需要将这些织纹进行自由变化组合, 使编织肌理更加丰富。阿拉伯民间的毛织纤维具有强烈的民族、民俗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内涵深邃, 富于象征性, 这与其丰富多变的编与织的肌理效果有关。一般来说, 各国民间纤维的艺术语言是朴素而带有装饰性的。
当代纤维艺术从形式到内容都注入了对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的理念, 有许多作品都是在直接表现自然美的形象时更加突出自然材料的效果。俄罗斯当代纤维形式新颖, 风格独特, 作品多利用麻质纤维的拙朴单纯和纺织肌理所形成的秩序感,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当代纤维设计, 有以材料粗糙的质地和“大笔触”的肌理对比, 来表现粗犷的风格和奔放的热情的;也有以柔细的纤维和精密的织纹, 描绘带有装饰性的写实题材的。美国当代纤维艺术家海伦莉莉·艾略特的作品《麦草》和《方之圆》, 是以大自然中的花卉形象为题材, 用细毛线平织的技法, 创造出若明若暗、虚实相生的画面效果, 具有朦胧诗一般的意境。这是她对当代时空环境所作的视觉性陈述, 在传统与非传统材料的综合运用中, 她探寻的是色彩与编织肌理的无穷媚惑。
与写实风格的作品相比, 抽象风格的设计也十分活跃。近几年来, 欧洲和日本的当代纤维艺术家一方面在自然中捕捉抽象的视觉美, 以点、线、面进行组合重构, 另一方面, 则从纤维的编织结构中寻找肌理变化, 在单元组织重复中去发现、创造。瑞典纤维艺术家安妮卡·爱克达的作品《人物》、《素描造型》等系列中的纤维是把自然形概括成简练的几何形, 用重复、渐变以及变异构成设计手法加以浓缩和条理化、抽象化, 最终目的是充分体现纤维艺术编与织的特点。作者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重新认识传统的编织技术的同时, 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与艺术个性, 表达了超越材料与编织本身的一种思想。挪威纤维艺术家安妮·斯特贝尔的作品多用近乎棉麻质地的纤维捻成粗绳编织而成, 带有远古粗犷的韵味和自然温柔的情调, 是一种糅合了当代雕塑造型和当代建筑环境关系的更为密切的新形式纤维。日本著名纤维艺术家福本繁树则喜爱在体积、造型结构上作个人感性的抒发, 即兴而自由的线条建构过程, 就如同三度空间中的素描画一样。
纤维艺术之传统与现代 篇10
一、传统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
传统纤维艺术在中国艺术文明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一页。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有一条重要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它连接着亚洲、欧洲,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有众多的工艺品。中国传统的纤维艺术品丝绸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青睐。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国,麻、葛、丝、毛纺织都已出现,其中以蚕丝为原料的丝织物花色变化最多、最富贵华丽,精美的丝织工艺品经丝绸之路传入东西方各国,对世界丝织技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古人利用天然纤维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不断发明、改进织作技术,制作出了精美的丝织品,使传统纤维艺术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纤维艺术品是为了满足和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从形式上看,它们基本是平面的或单维的制品,制品所占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用料是天然动、植物纤维,往往表现为图案的复制。
二、现代纤维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对于我们所熟知的传统纺织品、编织品,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然而作为由此发展、派生出来的、多姿多彩的现代纤维艺术给人以全新之感。现代纤维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法和传统材料的局限,而长期对新纤维材料进行尝试所产生的结果。在法国壁毯艺术家让·吕尔萨的侣导下,1961年,瑞士洛桑政府、洛桑古代博物馆和法国文化部共同在洛桑成立了“国际传统与现代壁挂艺术中心”。洛桑国际壁排双年展成为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纤维艺术活动,引导着国际纤维艺术发展方向。
1963年,洛桑壁挂双年展首次在洛桑州立美术馆举行,展出的作品虽然都是用传统技法制作的平面式壁毯,但已流露出前所未有的现代设计意识,而且作品尺度巨大。到了1973年的第六届洛桑双年展,展厅中的三度空间作品几乎取代了传统的平面壁挂,以至于“壁挂双年展”被提议改为“纤维艺术双年展”;1983年,第十一届洛桑双年展的主题是“空间中的织物”;第十二届的主题是“织物雕塑”;第十五届双年展虽没有特定的主题,但其展品一部分在美术馆的展厅里展出,另一部分在室外展出,证明了纤维艺术向空间开放的可能性。
浮雕式半立体形态的出现,预示着整个纤维艺术的新突破。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许多作品走出建筑,进入了更大的室外空间;有的作品甚至走向山川、田野,成为以纤维为材料的大规模装置艺术。日本杰出艺术家八木真理代70年代的作品都是大型立体雕塑,以两股纤维交扭而成的“绳”的形象是她的基本艺术语言。她从“绳”的构成中感受到的是万物存在的法则,她致力创造的是置身于都市文化中却深具原始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纤维艺术是材料的艺术。现代纤维艺术既沿用了毛、丝、棉、麻、棕、藤等天然材料,亦使用了化学纤维、金属,塑料、纸等人工材料。80年代后,各国艺术家使用材料更加“肆无忌惮”,甚至连钢板、石膏、沙袋也作为材料的一部分出现在作品中。不拘一格的材料拓宽了创作的空间,给艺术家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将这些材料以编、织、打结、缝缀、染印等技法进行创制,使作品变得千姿百态。美国杰出艺术家希拉·席克斯的作品《记忆》利用成束亚麻纤维,发挥缠绕的技法语言,用红、橙、黄色绸缎将麻束包裹起来,使丝线的缠绕和麻线的暴露产生强烈的纤维质感的对比,显示出纤维线性的原始美感。
在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纤维艺术。当时的地毯和挂毯行业一向以120道作为约定俗成的技术和质量标准,但挂毯的生产和设计是以照片和绘画的移植、模仿为主。《万里长城》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壁毯的代表作,由中国政府作为礼物赠送给联合国总部,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现代纤维艺术的传入中国是在1981年。8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在壁挂艺术的创作中做出广突出的成绩,制作出了一大批以毛织、丝织、刺绣、布拼等工艺制作的壁挂佳作。198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壁挂艺术展”上,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作品首次亮相,其中一些作品广泛、巧妙地运用新材料,以新颖的形式引人注目。
现代纤维艺术的重要标志是艺术家直接面对材料进行设计,并亲自制作、完成作品;传统纤维艺术从绘画到织物复制的转译模式被打破,纤维艺术的艺术语言得到极大开拓,作品在材料、结构、形式、肌理、色彩等方面,都与传统的纤维织物有了很大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它已不再单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三、传统纤维艺术与现代纤维艺术的密切关系
2000年,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成功地举办了“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展”。它标志着“洛桑精神”的延续,一个国际纤维艺术的新舞台在编织的故乡崛起,中国将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繁荣的现代纤维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纤维材料应用的重大变化,今天人类的纤维艺术活动已实现了传统纤维艺术和现代纤维艺术活动的相互融合。当今的纤维艺术既包括古老的、以实用为目的的传统纤维艺术,也包括年轻的、以观赏为主的现代纤维艺术,或两者兼而有之。就两者的关系而言,现代纤维艺术比起传统艺术来要年轻得多,但具有深厚的传统积淀,是在传统纤维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纤维艺术虽然古老,但具有新生的活力,并有了新形式、新特征。
纤维艺术的弄潮儿 篇11
由此日益壮大的纤维艺术双年展在瑞士洛桑发迹,并于2000年10月22日来到北京。
时至今日,“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已走过12个春秋,纤维艺术界涌现了大批优秀人才,一些后起之秀也在本次的双年展中脱颖而出。
简单即生活
无论是传统样式的平面织物、现代样式的立体织物,还是现代建筑空间装置艺术作品都能给观者以全新的审美体验。来自沈阳大学的2011届研究生马韫慧带来的立体织物作品足以带给每个观者视觉震撼。
“我的妈妈、姥姥全体出动,花了两个多月才完工。” 马韫慧的作品是一件有一层楼之高的巨型毛衣,布展时4个壮汉齐力搬抬,才将其挂在展厅中央。参观者们在毛衣前驻足惊叹,纷纷举起相机合影留念。
对于这次展品的创作理念,马韫慧表示:“我对艺术的理解很简单,任何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只要将它微微地改变,谁能说它不是艺术品呢?”
这件作品让马韫慧收获了宝贵的铜奖,她很是激动。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女孩子从小就喜欢艺术,无论是平日里所勤学的专业,抑或是课余时间操练起民族舞,无不表现出她对艺术深深的眷恋。
马韫慧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南通,这儿的园区太美了!有点类似北京798的风格,尤其是这些老厂房改造的展厅很有历史感,比起我第一次获奖,我想我更忘不了这儿。”
希望大家重视环保
双年展7号展厅中的作品《森林城市》非常独特,具备了观赏、聆听、冥想三种感官体验。作者金安莎是清华美院的应届毕业生,她也是这次双年展总策划林乐成的学生。
整个作品采用了塑料吸管、亚克力材质玻璃以及废弃灯管和木箱等可循环利用的材料。金安莎说:“我经常出国,别的城市到处可见绿树葱葱,空气也因此变得清新,而我生活的北京城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希望借这次机会,让大家重视环保。”
这件作品在色彩上选择了不同种的绿光,视觉上静谧温和。一旁摆有两张小凳,贴心的挂着指示牌:坐视。静静欣赏时,耳畔仿佛悠悠地传来风声、鸟鸣、树叶婆娑、笛声和轻微的车水马龙的嘈杂。
这样简约朴质的创想当然离不开平日里老师的指导,在课堂中,他们所练习的不仅仅是端着油墨画棒,更多的是就地取材,麻线、树枝、枯叶……这些不起眼的物件都是创作的原材料。金安莎说:“纤维的意义很广,可以让我们学以致用。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回归与超越,我认为南通的刺绣、蓝印花布代表的是回归,而我们这些新秀所要表现的是采众家之长,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超越,表达出我们的心中所想。”
金安莎已被伦敦中央圣马丁大学录取,在英国读研期间,她将探索艺术的新方法、新思路,并将其转变为自己所用。
纤维艺术洋溢着人性
李大鹏是辽宁朝阳人,耿直又随性。大学毕业后他一直从事纤维设计方面的工作,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几年后,他不满足于现状,又回归清华美院攻读研究生。
“我的灵感源于书房前的树,只剩下仅有的一棵对着旧厂区,周围都是高楼大厦。凭着这棵树,我甚至能在阳光下感知时间。”李大鹏借着此景,认真地绘画出春夏秋冬四幅稿,并最终选择了落叶纷飞的秋景参展。
“我们生活在工业文明时代,到处都是钢筋水泥,太冰冷了。我们是人,从自然中来,内心更应该回归自然,我希望用我的作品来唤醒人们,因此我为其取名《家园》。”这是李大鹏的感慨。
纤维材料柔软、色彩丰富,容易从视觉上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因而他将作品定位水墨风格,水有灵性,拥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传统的壁毯技法让观者心静,潜移默化地唤醒人对自然的保护。
纤维艺术室内设计 篇12
关键词:纤维肌理,认识,材料,技法,模仿,创新
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多元化的艺术, 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从其表现形式、使用材料、技法的的多样性往往让初学者无从下手, 纤维肌理正是从纤维艺术中分离出来解决材料和技法的问题, 从而打破学生对材料、表现技法、空间认识的局限性。作为纤维艺术的基础教学课程, 是纤维艺术的设计创新的一块必不可少的垫脚石, 其教学方法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纤维肌理的教学的步骤为认识——模仿——创新, 其中从模仿到创新是个循序渐进的重要过程。
(什么是纤维肌理?我们通常所说的肌理又称质感, 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 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 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纤维肌理是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中使用材料和技法使作品表面呈现的纹理或构造组织, 不同的纹理给人的视觉感受迥异, 是现代纤维艺术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因素。)
一、认识
这里的认识是指对材料的认识。我们知道, 材料是纤维艺术设计的第一要素, 纤维艺术的创作如果离开纤维材这个载体就不可能进将其完成。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 纤维艺术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认识了解材料是纤维艺术中的不可或缺部分。提到材料, 在课堂中, 学生能给出很多日常见到使用的材料, 但经常是混乱无序的, 且约定俗成的材料使用方法对学生的思维也有所禁锢, 很难衍伸到创作中去。作为老师, 教学生“认识”材料, 一方面就是分类和归类, 通常我们可将材料通过材料形状、材料来源、材料质地、材料的固有形态、材料物理性能和使用性能等方面来分类。比如, 根据材料的形状分类可分为点状材料 (钢珠、石子、豆粒、玻璃球、纽扣等) 、线状材料 (线、绳、钢丝、细木棒、纸带等) 、片状材料 (纸张、木板、塑料片、石膏板等) 、块状材料 (金属块、石块、粘土、泡沫块、木块、泥块等) 等几个主要类型。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材料, 并将所熟知的材料归到这些门类之中, 这样, 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对材料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 使用起来能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 通过改变材料的外在形态来认识材料、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 一般可以通过材料的化整为零、软性材料的硬化处理, 硬性材料的软化处理来改变形态或外貌, 使之在外观上成为一种新材料, 其用途更为扩大化。例如吸管, 不同的学生改变其形态的方式不一, 有的剪成细颗粒状、有的剪成圆圈, 有的剪成花, 有的烙出花纹等等, 三十个学生可能有三十种不同的方法, 关键是让学生知道材料的可塑性, 方法的多样性, 能更深入地了解材料的特性, 并为创作打开思路。
二、模仿
从模仿入手是纤维肌理课程训练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求学生的模仿对象是自然, 从自然中发现肌理, 并将之用相片的方式捕捉固定下来。这里, 我们首先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呈现方式及分类, 为学生的收集打开思路, 从而敏锐地发现身边的肌理。为了讲解方便, 我将肌理划分为直接呈现的肌理和间接呈现的肌理, 在直接呈现的肌理 (属于视觉肌理1的范畴) 除了我们肉眼能在我们身边直接发现的外, 还有宏观世界中的肌理和微观世界中的肌理。所谓宏观世界中的视觉肌理主要是需要借助一定的辅助设备站在一定高度或有一定距离才能提炼到的, 例如山川、河流、城镇的分布、卫星云图等一些航拍图片等, 简言之就是肌理的大而小之;微观世界中的视觉肌理主要有树木的纹理图、冰花图、生物细胞图、电离子的运动图等一些需要早显微镜下看到的图片, 也就是肌理的由小及大。间接呈现的肌理主要是以创新的方式提炼的, 下面的章节我们会重点谈论。
我们用各种手法收集了完大量的肌理图片以后, 就开始对图片进行模仿, 这种模仿不是单纯的图片复制, 而是将图片的中的颜色或骨架 (构图) 提炼出来, 并以形式美的法则 (重复与节奏对称与平衡对比与统调等) 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就是对材料的选择、改造和搭配, 以不同的材料模仿相同的图片, 所表达出的肌理效果是迥然的, 这些就需要学生对材料特性的了解与掌握。
范例1, 以骨架 (构图) 为主的模仿。下图学生选取的照片为城镇的航拍图, 所选取的重点为城镇的划分格局和房屋的细节, 忽略颜色。左图所选的材料为白卡纸和透明吸管, (镂空的卡纸为房屋) 透明吸管垫在下面使房屋凸起道路凹陷产生浮雕的效果;右图以泡沫板为材料切割而成 (道路凸起, 房屋凹陷) , 手法简单, 但表现效果大相径庭, 达到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三、创新
纤维肌理里的创新主要是感官感觉的提炼, 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间接呈现。这些间接呈现的肌理中也有视觉的肌理, 这种视觉肌理不是以固态的图片形式出现, 而是以流动的形态出现。这里, 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通常学生在这一环节有些不知所措, 从一个固态图片的简单提炼到一个流动形态的提炼可能对很多同学来说比较困难, 但这毕竟是设计的开始, 有尝试才可能有成功) 例如影片, 给我们比较强的视觉感受, 我们可以把这种流动的形态或颜色通过后期加工提炼, 通过肌理表现出来, 这里面综合了许多的元素:构图、颜色、材料、表现的方式。在这里就要提醒学生在设计中要以一个元素为中心, 其他元素辅助的原则。
在间接呈现的肌理中也还有听觉肌理, 主要是通过声音对耳朵的刺激而产生的心里感觉, 例如音乐, 不同的乐曲给人的心里感受不一, 爵士乐的明快的节奏、轻音乐舒缓的调子, 交响乐的宏大厚重, 摇滚的金属感等等, 这些也能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同理的还有味觉肌理和嗅觉肌理 (例如酸、甜、苦、辣、咸等) 等, 这些曾经在色彩构成中训练过的方法, 在纤维肌理的设计中, 除颜色以外, 还要结合材料技法将之表现出来。
这些间接呈现的肌理主要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灵感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灵感来源) 发现生活中自己对灵感的感受, 并把这种感受通过肌理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课余的时间, 随时都可以做这种小练习将作为一种创作的方式保存下来。古人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一个小小的肌理练习, 将之系列化, 完善化就是一个具有创意的现代纤维作品。感官感觉的提炼其实是内心的一种感受, 将抽象的意识形态通过作品具体化, 材料与技法的得当巧妙使用能使观赏者产生共鸣, 这便是肌理设计的美妙之处。在今年的纤维艺术本科生毕业展中, 一学生的作品《80后》, 表达的是当下社会中80后所承担的巨大现实压力与不自信的心理压力, 以及在这种压抑下内心的彷徨于惶恐不安, 也即是内心的挣扎与现实的荆棘, 他将自己这一系列感受提炼出来, 通过各种材料的选择试验, 就是硬性材料 (铁钉) 和软性材料 (衣服) 的结合, 点与面之间的穿插, 着重于以肌理的设计, 表现坚硬外壳下的密集荆棘, 让观众感同身受。见范例2。
设计就是在不断地创新, 而创新来自于对大自然的观察、模仿, 从模仿到创新, 这可以说是纤维艺术设计的一条捷径。纤维肌理设计作为纤维艺术设计中最为基础的课程, 为后续的平面纤维艺术和立体纤维艺术解决了基础方法问题,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在空间内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始终要条理清晰地引导学生一步步融入到纤维艺术设计中, 体味到其中的乐趣, 逐步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注释
【纤维艺术室内设计】推荐阅读:
纤维艺术设计论文08-07
室内设计中的纤维艺术06-11
纤维艺术11-15
现代纤维艺术09-23
纤维艺术教育10-15
纤维艺术的多样性07-02
纤维艺术美感的拓展论文06-08
纤维分解10-15
粘胶纤维10-17
金属纤维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