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纶纤维(精选6篇)
涤纶纤维 篇1
摘要:通过试验对涤纶的耐碱性及抗裂性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涤纶纤维具备一定的耐碱性,适用于混凝土的碱环境,涤纶对砂浆早期裂缝的控制较为明显,裂缝名义总面积平均减低了40%。
关键词:涤纶纤维,抗裂性,耐碱性
0前言
混凝土及砂浆的裂缝问题是混凝土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前人的试验结果表明[1~6],在混凝土及砂浆中掺入一定量的合成纤维能够有效地控制混凝土及砂浆的早期裂缝。目前使用的合成纤维多是丙纶纤维(聚丙烯纤维),使用涤纶纤维(改性聚酯纤维)的比较少。笔者对涤纶纤维的耐碱性及其在砂浆早期抗裂性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试验。
1涤纶纤维在混凝土碱环境下的性能试验
将15组涤纶纤维试样(每组试样均由192根直径为0.6mm的单丝组成)放入烧杯中,使试样完全浸入p H值为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将烧杯放置到恒温水浴设备中,控制碱溶液温度为(25±2)℃。分别在1d、3d、7d和28d每次取出5组试样用流水冲洗后,放入烘干机,在25℃下烘干表面后立即用纤维强力试验机测试强度,每份试样测两次,所得数据见表1。
由表1可见,涤纶纤维在p H值为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1d后,强度和伸长率都有所降低,但下降幅度很小,分别为0.9%和0.2%;浸泡3d后,强度和伸长率大幅降低,下降幅度分别为4.2%和5%。
3d、7d和28d的试验数据表明,涤纶纤维在浸泡时间到达3d以上时,强度和伸长率不再降低,最终稳定时强度值在85.02N左右波动,伸长率在13.25%左右波动。综合表1中的五组数据我们得到随浸泡时间增加涤纶纤维的强度和伸长率的变化曲线,见图1和图2。
2纤维砂浆收缩裂缝试验
试验方法参照CECS 38:2004《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7]。试验共分5组进行,砂浆的配合比见表2所示。
(1)每组试件养护2h后,用电风扇吹干表面,待成型24h观察裂缝数量、宽度、长度。
(2)裂缝以肉眼可见裂缝为准,用钢尺测量其长度,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其宽度。
各组试件的裂缝情况见表3。
(3)试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分析
以下面的公式计算裂缝总面积:
式中,Acr—时间裂缝的名义总面积,mm2;
ωi,max—第i条裂缝名义最大宽度,mm;
li—第i条裂缝的长度,mm。
表4为各组试件的裂缝总面积。
表4中,第1组为对比样,未掺加涤纶纤维;第2、3、4、5组分别掺加了涤纶纤维。由表4可见,掺加涤纶纤维后,砂浆表面裂缝总面积有较明显的降低。
3结论
(1)涤纶纤维具备一定的耐碱性,适用于混凝土的碱环境,可以继续做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如果试验证明涤纶纤维在杨氏模量、波桑比、长细比、粘结强度等其他方面均能够满足纤维混凝土的要求之后,涤纶纤维很有希望成为新一代性能优异的增强水泥基纤维材料。
(2)涤纶对砂浆早期裂缝的控制较为明显,裂缝名义总面积平均减低了48%,可作为新型的增强水泥基纤维材料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沈荣熹,崔琪,李清海.新型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M].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2004:10-11.
[2]詹炳根,郭建雷,林兴胜.玻璃纤维增强泡沫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2).
[3]温小栋,潘伟,许永和.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影响[J].建筑技术,2009(2).
[4]李博修,陈勇.聚丙烯纤维砂浆性能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
[5]王先明,翟红侠,吴志敏,等.聚丙烯纤维膨胀砂浆复合阻裂变形规律的试验研究.安徽建筑,2009(1).
[6]李国忠,田颖,赵帅.芳纶纤维砂浆的抗折强度与抗塑性收缩开裂,建筑材料学报.2009(2).
[7]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38:2004).
涤纶纤维 篇2
关键词:再生涤纶短纤维,制造,断丝原因
众所周知, 我国人口数量非常大, 因此对非织造布的需求量也就比较大, 但是我国的土地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少, 棉资源更是比较匮乏, 没有多余的棉资源用在非织造业的制造中。所以, 再生涤纶短纤维在我国非织造业中的应用显得非常重要。近几年, 虽然我国在再生涤纶短纤维方面发展的比较好, 但是由于我国的聚酷废料没有和国外的先进技术结合在一起, 因此再生涤纶短纤维的可纺性和流动性不是特别好。通过观察大量的国内样品, 大多数的再生涤纶短纤维存在断丝的现象, 而且成品的强力比较低、存在较大的不均匀率, 本文对再生涤纶短纤维制造中断丝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 世界再生涤纶短纤维的发展现状
再生涤纶短纤维的最初期发展是在1993年时, 美国的威尔曼公司开始使用回收的废聚酯来进行纤维的生产;在2002年时, 日本帝人公司科学性的使用化学方法进行再生纤维产品的制造;一直到2015年, 全球已经有再生涤纶短纤维1039.5万t的产量, 美国占据了15万t, 欧洲占据13.5万t, 中国台湾占据15万t。表1是东南亚、非洲、印度等国
家和地区的再生涤纶短纤维产量[1]。
2 再生涤纶短纤维的生产工艺流程
对于再生涤纶短纤维的生产工艺流程来说, 和普通的涤纶短纤维生产流程相比, 只是在前纺增加了原料的选择和配置等工序, 其生产工艺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3 再生涤纶短纤维制造中断丝的原因
3.1 原料干燥的原因
原料干燥是再生涤纶短纤维在制造中断丝的原因之一, 而废料纺丝原料干燥主要是因为采用了真空转鼓干燥, 由于聚醋瓶的结晶度比较低, 分子量的分散性比较大, 为了防止出现降解的现象, 采用了真空转鼓干燥, 这样做比较合理。转鼓的真空度和升温速率能够直接影响再生涤纶短纤维的质量。其中, 真空度一般不大于0.09MPa, 比0.09MPa时, 原料的水分不能全部自由蒸发, 含水量过多, 纺丝的粘度降解大, 而低粘度的原丝拉伸性能比较差, 也就是说, 粘度越低, 产生的断丝就会越多;如果升温速率过快, 聚醋瓶就会过早的结晶, 从而堵住自由水分的蒸发, 水分很难排出。要想将水分全部排出, 就要升高干燥温度, 干燥温度越高, 降解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就会出现断丝的现象[2]。
3.2 原料结构的原因
对于废料、废丝来说, 它们的原料大多数是由矿泉水瓶、泡泡料以及其他的等外切片, 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形成的。废料纺丝对于粘度没有过高的要求, 只要是在0.60±0.03之间就可以, 但是如果过大或者过小的话, 就会使熔体的流变性能出现恶化的现象, 从而使原丝因为流动性比较差而发脆。对于这种结构不是十分完善的丝质, 在经过存放之后, 结构变精密的程度不是特别明显, 而且其拉伸力也比较低, 承受不了正常的拉伸, 一旦超过拉伸力, 就会出现大量的断丝。
3.3 纺丝成形的原因
在生产普通纤维时, 废料纺一般不会使用空调风, 在这种无空调、含湿低以及温度高的环境中, 非常不利于纺丝成形。总之, 如果丝条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内外层温差较大, 截面温度变小的现象, 按照温度和粘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丝条在成形之后会由内而外的增大粘度, 而拉伸时非常容易在粘度高的地方形成应力, 这样会造成毛丝或者单丝出现断裂。
3.4 纺丝泵供量和纺丝温度的原因
对于熔融纺丝来说, 在相同转速的环境下, 泵供量越低, 熔体降解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对于废料纺丝来说, 计量泵通常情况下不会进行流量的校正, 由于计量泵已经经过了多次的磨损, 回流量的增加导致泵供量降低, 所以会存在降解的现象。纺丝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通常情况下放肆的温度要比切片纺丝低, 但是总体的原则却是一样的。熔体的温度要高出原料熔点的温度10到15摄氏度, 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丝质出现问题[3]。
3.5 拉伸的原因
原丝在经过拉伸机的拉伸之后, 它的张力就会变为Fn=F1exp (f·∑α) 。其中:F1代表的是进入第一辊的张力;∑α代表的是辊上包角之和;f代表的是摩擦系数。由此可见, 丝束的拉伸是在经历过张力之后逐渐变大的过程, 废料纺丝的纺丝速度通常在500m/min左右, 而且原丝的取向度和结晶度都比较低, 结构也不是也别完善, 因此, 正确的拉伸背书、合理的拉伸比显得非常重要。
4 结语
综上所述, 再生涤纶短纤维在非织造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再生涤纶短纤维的断丝现象是可以克服的, 只要科学、合理的管理好原料配比、干燥条件以及温度设计等, 就能保证再生涤纶短纤维的强度, 改变再生涤纶短纤维制造过程中的断丝现象。
参考文献
[1]朱进忠, 盛杰侦, 张春艳.再生涤纶纤维纱的性能探讨[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01:15~18.
[2]戚傲春.再生涤纶短纤维生产工艺的探讨[J].合成纤维工业, 2013, 04:65~67.
涤纶纤维 篇3
目前国内外对涤纶的抗静电改性已研发出多种方法,制备方法已形成三代[1]:第一代方法是在纤维表面涂覆表面活性剂类抗静电剂,此法是目前抗静电纤维生产的主要方法;第二代方法指在形成纤维的基体聚合物中加入表面活性剂类抗静电剂或高分子永久型抗静电剂,再熔融纺丝,此法是一种永久性的方法;第三代方法叫导电纤维法,是利用炭黑、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与基体聚合物形成抗静电纤维,此法生产的导电纤维性能稳定、效果优异、耐久性强、不受气候条件限制,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方法[2]。
但是上述抗静电纤维的加工成本、加工工艺及相应的服用性能都存在较大的不足。而目前正在研究将聚苯胺的导电性能引入涤纶织物中,以改良其抗静电性能。
聚苯胺是典型的有机导电聚合物,其结构中的π电子虽具有离域能力,但它并不是自由电子,分子中的共轭结构使π电子体系增大,电子离域性增强,可移动范围增大,当共轭结构达到足够大时,化合物即可提供自由电子,从而能够导电。MacDiarmid等人将聚苯胺的化学结构表示如图1。
图中y代表聚苯胺的氧化程度,当y=0.5时,聚苯胺大分子链是由苯二胺和醌二亚胺的交替结构组成,掺杂后的导电性能是最好的。不同氧化程度的聚苯胺还可以由聚合产物经过氧化或还原反应制得。例如聚苯胺与苯肼反应可以得到全还原态的褪色翠绿亚胺,此时y=0,无法导电。与强氧化剂例如I2反应则可得到全氧化态的全苯胺黑,此时y=1,也无法起到导电作用。只有当聚苯胺聚合物结构处于翠绿亚胺态并且经过掺杂而成为翠绿亚胺盐时才能导电[3]。
本实验选取十二烷基苯磺酸、苯甲酸和对甲苯磺酸作为反应液和掺杂酸,然后对涤纶纤维进行处理,考察不同条件参数下,涤纶纤维的导电性能,从而为进一步制备涤纶导电织物做好前期研究准备。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实验材料
涤纶纤维,使用前用5%的氢氧化钠溶液在80℃的温度下处理20min。
2.2实验用品
苯胺(中国医药公司北京采购供应站),氢氧化钠(天津市百世化工有限公司,分析纯),盐酸(石家庄市华迪化工工贸有限公司,分析纯),对甲苯磺酸(天津市河东区红岩试剂厂,分析纯),过硫酸铵(天津市化学试剂三厂,分析纯),十二烷基苯磺酸(天津市化学试剂三厂,分析纯)。
2.3实验仪器
MF47型万能表(南京电表厂),电热鼓风干燥箱(长沙仪器仪表厂),恒温水浴锅(江苏金坛市宏华仪器厂),电子天平(上海精科厂)。
2 实验内容
2.1 实验方案
将涤纶织物用热碱进行碱减量去油处理,对织物进行刻蚀,用5%的氢氧化钠溶液在80℃下处理20min。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带有苯胺单体的纤维在酸性条件下,加氧化剂过硫酸铵氧化,在织物表面及内部形成聚苯胺薄膜,经过质子酸掺杂的聚苯胺具有导电性能,这样便可制的导电涤纶织物。
2.2 测定方法
本实验采用万能表对导电涤纶电阻大小的测试,来确定其导电性能的强弱,电阻越小说明其抗静电能力越强,则其导电性能越强。测量标准:在织物样品表面上量取0.5cm长的织物,用万能表测量其电阻值。
2.3 衡量指标
表面比电阻表示纤维材料静电衰减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材料的表面宽度和长度都等于1cm时的电阻,单位为欧姆。导电涤纶的表面比电阻值为[4]:1.0×103Ω·cm~1.0×104Ω·cm。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十二烷基苯磺酸
3.1.1 不同反应时间对电阻值的影响
浸泡处方:苯胺3m L,适量十二烷基苯磺酸。
反应处方:十二烷基苯磺酸0.25mol/L,过硫酸铵0.02g/m L。
将十二烷基苯磺酸加入浸泡液中,提前将酸附着在织物上,为下一步的氧化反应及酸的质子掺杂做好准备,实验结果证明,在浸泡液中加酸的效果明显优于纯苯胺溶液的浸泡,证明了在苯胺溶液浸泡的过程中,苯胺单体和酸同时附着在织物上,更有利于形成聚苯胺以后,酸对其质子掺杂,从而提高了织物的导电性能,不同反应时间对电阻值的影响见表1。由表1可知在实验织物规格下反应时间在5h~6h的条件下形成的聚苯胺效果最好。
3.1.2 浸泡时间对电阻值的影响
浸泡处方:苯胺3ml,适量十二烷基苯磺酸。
反应处方:十二烷基苯磺酸0.25mol/L,过硫酸铵0.02g/m L。
表2为不同浸泡时间对电阻值的影响,从表2可清晰得出,当浸泡时间在5h~6h时苯胺单体已经完成了对织物的渗透,延长浸泡时间并没有对实验结果有所提高,故得出在实验织物的规格条件下,5h~6h的浸泡时间为最佳时间。
3.1.3 浸泡温度对电阻值的影响
浸泡处方:苯胺3m L,适量十二烷基苯磺酸。
反应处方:十二烷基苯磺酸0.25mol/L,过硫酸铵0.02g/m L。
升高温度可提高分子动能、加快分子运动,从而使更多的苯胺单体渗入到织物内部,提高织物上苯胺的单体量,进一步形成更多的、分子量更大的聚苯胺,从而提高织物的导电性能。本次实验基于这一基本原理,研究不同浸泡温度对电阻值的影响。但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升高温度后,电阻值变化不大,温度对于浸泡效果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原因是苯胺易于被氧化,所以当升高到一定温度时,苯胺单体被破坏,也就不能进一步生成聚苯胺,从而使织物根本不具有导电性能测试结果见表3。
3.2 苯甲酸
3.2.1 苯甲酸在浸泡中的实验效果的影响
浸泡处方:苯胺2m L,苯甲酸0.1g。
反应处方:硫酸1mol/L,过硫酸铵0.2g/m L。
采用苯甲酸加入在浸泡液中,在无机酸硫酸中反应,效果并不好,无机酸中形成的聚苯胺分子量太小,经水洗后就不再具有导电性。苯甲酸浸泡反应时对电阻值的影响见表4。
3.2.2 苯甲酸用量对电阻值的影响
浸泡处方:苯胺,苯甲酸。
反应处方:硫酸1mol/L,过硫酸铵0.02g/m L。或十二烷基苯磺酸0.25mol/m L,过硫酸铵0.02g/m L。
研究加入不同用量苯甲酸对实验效果的影响,由表5、表6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无机酸中反应还是重复4.2.1中的结论,而在有机酸十二烷基苯磺酸中,在浸泡液中加0.1g/ml L苯甲酸的效果最好,并且最佳效果还优于十二烷基苯磺酸的效果。
3.3 对甲苯磺酸
对甲苯磺酸作为反应液对电阻值的影响
浸泡处方:苯胺,十二烷基苯磺酸。反应处方:对甲苯磺酸0.5mol/L,过硫酸铵0.02g/m L。
采用对甲苯磺酸作为反应液,其整理效果明显优于十二烷基苯磺酸,并且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大,电阻值的变化趋势不大。对甲苯磺酸不同反应时间对电阻值的影响见表7。
3.4 混酸
浸泡处方:苯胺,十二烷基苯磺酸。
对甲苯磺酸:0.5mol/L,十二烷基苯磺酸:0.25mol/L,过硫酸铵:0.02g/m L。
比例:C7H7SO3H∶C18H29SO3H
通过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和对甲苯磺酸混合来探索最佳反应液,但结果与单一对甲苯磺酸相比,还是差了许多。当反应液较多时形成的聚苯胺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即反应空间为形成聚苯胺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第三组的电阻值较高但相对与前两组形成的聚苯胺特别均匀,可知在反应液中只要存在一定量的十二烷基苯磺酸,其织物便不会形成均匀的聚苯胺薄膜。表8为不同比例酸对电阻值的影响。
4 结语
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索有机酸-十二烷基苯磺酸、苯甲酸和对甲苯磺酸作为反应液和掺杂酸时,其电阻值的变化以及不同反应条件参数下电阻值的大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4.1 十二烷基苯磺酸、苯甲酸和对甲苯磺酸作为反应液均可得到较好的效果,其中对甲苯磺酸的效果最好,无论是在织物表面上的均匀性和导电性,效果都是最好的,电阻值甚至可达150Ω.
4.2 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处理时,反应时间为5h~6h或浸泡时间为5h~6h时,均可得到较好的导电效果,提高温度对电阻值影响不大,且温度过高会导致苯胺氧化。
4.3 采用苯甲酸作为浸泡液时,其经过无机酸硫酸反应液处理后,织物没有导电性,而在十二烷基苯磺酸溶液中处理后,其导电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作为反应液的效果.
4.4 不同比例的十二烷基苯磺酸与对甲苯酸混合使用时,其电阻值大于单独使用对甲苯酸的电阻值,导电效果略差一些。
摘要:聚苯胺具有导电性能的共轭体系, 经酸质子掺杂后其导电性可提高十个数量级。本实验基于这一理论, 先令涤纶织物吸收足量的苯胺单体, 然后在酸性介质中在织物上合成聚苯胺。经酸质子的掺杂, 使聚苯胺具有较强的导电性, 从而改变涤纶的导电性能, 进而制备出抗静电的涤纶织物。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苯甲酸和对甲苯磺酸作为反应液, 研究有机酸种类、浸泡时间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参数对其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以对甲苯磺酸作为反应液效果最好, 其织物电阻值最低可达150Ω。
关键词:导电涤纶,聚苯胺,酸质子掺杂,导电性
参考文献
[1]韩飞.抗静电纤维和导电纤维的研究与发展[J].广东化纤, 2002, (3) :28-32.
[2]刘美华, 张震华, 郭灿城.抗静电聚酰胺纤维制备方法[J].合成纤维工业, 2002, 25 (2) :49-51.
[3]刘丹丹, 宁平, 夏林.导电聚苯胺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开发前景[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04, 43-47.
[4]祝艳敏, 李中和, 沈新元.导电涤纶的试制[J].合成纤维工业, 2000, 23 (2) :24-26.
[5]张连明, 司慧涵, 谢英男, 詹自力, 蒋登高.聚苯胺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现状[J].广西轻工业, 2007, (2) :27-29.
[6]王爱银, 阚景晴.导电聚苯胺的合成、性能及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08.25 (10) :5-6.
[7]景遐斌, 王利祥, 王献红, 耿延候, 王佛松.导电聚苯胺的合成、结构、性能和应用[J].高分子学报, 2005, (5) .
[8]王杨勇, 强军锋, 井新利, 姚胜.导电高分子聚苯胺及其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 2003, 31 (3) :2-3.
涤纶纤维 篇4
纤维表面不具有催化活性,因此要采用化学镀在纤维表面实现金属沉积就必须通过前处理使织物表面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前处理主要包括除油、粗化、敏化、活化四大步骤,而活化是决定基体具有催化活性的最重要步骤。目前纤维的活化主要包括贵金属钯的敏化-活化两步法、胶体钯活化法、液态离子钯活化法等方法,但钯有毒且价格较贵,同时还会污染镀层,这不利于化学镀银纤维的制备及应用[4,5,6,7,8];也有文章在前处理的过程中采用硝酸银代替氯化钯作为化学镀时的活化液从而在纤维表面形成银催化中心[9],这些均使纤维化学镀银周期延长,不利于生产。本研究在化学镀银实验中摒弃了活化液活化处理这一步骤,而将经过敏化水洗处理后的涤纶纤维直接浸入化学镀液中制备镀银导电涤纶纤维,并对其导电性及镀层性能进行了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及仪器
材料:涤纶纤维(210D/36F);乙醇、硫代硫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氢氧化钠、次氯酸钠(有效率5.2%)、二水合氯化亚锡、37%盐酸、硝酸银、氨水、葡萄糖等,均为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仪器:扫描电子显微镜(Quanta-200),荷兰FEI公司;原子力显微镜(CSPM4000),广州本源科技有限公司;X射线衍射仪(SMART APEXⅡ),德国Bruker公司;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Nicolet iS10),美国Nicolet公司;新型数字万用表(DT-9205),深圳弘大电子有限公司。
1.2 化学镀银涤纶导电纤维的制备方法
本研究的预处理流程如下:纤维→除油(60g/L氢氧化钠,2g/L十二烷基硫酸钠,70℃,5~10min)→水洗→粗化(150ml/L次氯酸钠,75g/L碳酸钠,70℃,10min)→水洗→敏化(30g/L氯化亚锡,50ml/L盐酸溶液,锡粒,室温,3min)→水洗。
将经过敏化后水洗的涤纶纤维直接放入化学镀液中进行化学镀银,其工艺配方如下:氧化液:5g/L硝酸银,2g/L氢氧化钠,氨水;还原液:8g/L葡萄糖,100ml/L乙醇,0.75mg/L硫代硫酸钠。
1.3 测试表征
1.3.1 表面形貌观察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纤维的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
1.3.2 镀层化学成分分析
采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I-IR)及X射线衍射仪(XRD)对纤维表面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表征。
1.3.3 导电性能测试
采用电阻率来表征纤维导电性能,使用数字万用表测量化学镀银后涤纶纤维的表面电阻R(Ω),纤维夹持长度为5cm,试样测试10次取平均值。根据式(1)计算导电纤维的电阻率。
式中,ρ为纤维的体积电阻率,Ω·cm;R为所测纤维的电阻值,Ω/cm;A为纤维横截面积,cm2;L为测试长度,cm。
2 结果与讨论
2.1 镀银涤纶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从图1(a)、(b)和(c)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化学镀银后的涤纶纤维表面覆盖了一层连续且致密的金属银镀层。通过图1(c)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出,涤纶纤维表面的银镀层颗粒紧密且均匀性较好,其表面没有出现断层迹象,纤维表面镀覆上这一层连续致密的金属银层使纤维具有像金属一样的良好导电性能。
[(a)原涤纶纤维;(b)镀银后涤纶纤维(×1000);(c)镀银后涤纶纤维(×5000)]
2.2 涤纶纤维镀层结构分析
镀银前后涤纶纤维,对应的XRD图谱见图2。图2(a)可以看出镀银前的涤纶纤维分别在2θ为18°、22°、26°处有涤纶的3个非晶峰,并无其他结晶衍射峰。图2(b)中可以看出镀银后涤纶纤维在2θ为38°、44°、64°、77°、82°处出现了较强的衍射峰,分别对应单质银微晶的111、200、220、311和222晶面衍射峰,且单质银的衍射峰峰型尖锐,峰宽狭窄,并没有出现其他衍射峰,说明涤纶纤维表面附着了结晶度较好的单质银,且纯度很高。图2(b)中涤纶的特征衍射峰明显减弱亦反映了纤维表面的银层较为均匀致密。
[(a)镀银前;(b)镀银后]
2.3 涤纶纤维红外光谱分析
图3是涤纶纤维镀银前后的红外光谱图。从中可以看出,涤纶纤维镀银前后纤维的吸收峰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这表明纤维结构基本上没有改变,即涤纶纤维原有的物理机械性能没有出现大的变化。此外,镀银后纤维的吸收峰强度变小,这是由于纤维表面镀覆上一层致密的银层,使纤维的红外吸收强度减弱。同时谱图上也没有出现Ag-O等其他新的吸收峰,说明纤维表面无其他杂质且金属银纯度较高并未被氧化。这表明制得镀银涤纶纤维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具有持久性。
2.4 化学镀银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分析
化学镀分为前处理与化学镀覆两个部分,本研究因为不使用活化液,敏化后直接化学镀,所以前处理步骤主要是除油、粗化、敏化三步,其中粗化与敏化尤其重要。
2.4.1 粗化
化学粗化就是对基体表面进行化学刻蚀,使基体表面的某些长链分子链断开,表面形成凹槽、微孔,造成表面微观粗糙以增大基体的表面积,确保化学镀所需要的“锁扣效应”[10],同时增强基体的亲水性,从而提高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将涤纶纤维浸于温度为70℃的NaCO3与NaClO组成的粗化溶液中,对纤维材料表面进行氧化刻蚀处理,在溶液强氧化作用下可以使纤维表面大分子中的酯基产生水解断裂生成亲水性基团,使纤维表面从疏水性转为亲水性,同时增加表面粗糙程度,从而提高镀层与柔性纤维表面的结合力,有利于进一步的化学镀反应。
图4(a)、(b)为经过粗化处理过的涤纶纤维表面SEM照片。从中可以看出,纤维表面出现了较多的凹坑和小孔,纤维表面粗糙程度明显增大,这样增加了涤纶纤维表面可以进行化学镀银反应的面积,镀银时银原子在这些活性中心首先被吸附而形成锁扣,从而提高镀层与织物之间的结合牢度。
2.4.2 敏化-化学镀
敏化就是用敏化剂处理经粗化后的纤维表面,使纤维表面吸附上一层具有还原作用的物质,再在含有活化金属离子的处理液中还原出金属晶核从而使纤维具有催化活性。本研究采用氯化亚锡的盐酸溶液作为敏化液,敏化液处理完纤维后,在下一步的水洗过程中氯化亚锡发生水解而产生微溶性的凝胶状物质,这层凝胶状物质吸附在纤维表面从而保证了Sn2+在纤维表面的吸附。因此敏化作用主要发生于水洗过程中,反应见式(2)和式(3)。
其中,Sn(OH)Cl以及Sn(OH)2结合生成微溶于水的凝胶状物质Sn2(OH)3Cl[11]。
图4(c)、(d)为敏化后涤纶纤维表面的SEM图片。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涤纶纤维表面明显覆盖了一层凝胶状薄膜,且这层物质较为均匀连续,从而保证了二价锡离子均匀分散的吸附在纤维表面,化学镀银时银粒子可以均匀地沉积在纤维表面。
[(a)、(b)粗化后涤纶纤维;(c)、(d)敏化后涤纶纤维]
敏化后的纤维未经活化工序而直接浸入化学镀液中进行化学镀银。在反应液中的Ag(NH3)2+首先被吸附在纤维表面的Sn2+还原生成金属Ag粒子,其反应见式(4)。Ag粒子在二价锡离子分散的位置沉积在纤维的表面,具有较强的催化活性,成为化学镀银反应的催化中心,葡萄糖将银氨溶液中[Ag(NH3)2]+还原成金属Ag粒子围绕催化中心而沉积到纤维表面得到金属银层,其反应见式(5)。因此化学镀银中,纤维经过敏化后直接化学镀银首先亦会在纤维表面生成Ag粒子作为整个反应的催化粒子,使纤维表面具有催化活性。
2.5 镀银涤纶纤维性能分析
经过测试得到经敏化后直接化学镀银的涤纶纤维电阻率为1.5×10-2Ω·cm,与镀银前的涤纶纤维相比,其导电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将化学镀银后的涤纶纤维在经过一定洗涤次数后进行导电性能测试,结果见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镀银纤维导电性因洗涤过程中外表面较粗糙镀层的脱落而降低,但总体上银层牢固度较好,洗涤后仍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
3 结论
预处理过程中不经活化步骤而直接化学镀能够成功制得镀银涤纶导电纤维,镀银导电涤纶纤维表面银层成型良好,且其导电性能良好,测得的电阻率为1.5×10-2Ω·cm,表明无活化预处理适用于涤纶纤维化学镀银,简化了前处理工艺流程,减少了污染并降低了成本。
参考文献
[1]高嵩,陶睿,王桂林,等.涤纶纤维表面化学镀镍-磷工艺研究[J].电镀与涂饰,2014,33(9):381-384.
[2]Kim M S,Kim H K,Byun S W,et al.PET fabric/polypyrrole composite with 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for EMI shielding[J].Synthetic Metals,2002,126(2/3):233-239.
[3]Davide Micheli,Carmelo Apollo,RobertoPastore,et al.Nanostructured composite materials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applications[J].Acta Astronautica,2011,102(5):699.
[4]方东升,孙勇,段永华,等.芳纶纤维表面化学镀镍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3,41(2):60-62.
[5]孟云,赵亚萍,蔡再生.锦纶织物无钯活化化学镀银工艺及性能研究[J].电化学,2011,17(4):380-386.
[6]陈步明,郭忠诚,杨显万,等.非金属粉体化学镀银的研究进展[J].电镀与涂饰,2006,25(10):50-55.
[7]胡光辉.化学镀镍中添加剂作用和活化过程的机理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
[8]秦铁男,马立群,刘敏基,等.非金属材料表面化学镀中活化工艺的改进及发展方向[J].中国表面工程,2010,(1):69-74.
[9]卢健体,李芝华,曹鼎.无钯活化化学镀银玻璃纤维的制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39(6):27-30.
[10]刘仁志.非金属电镀与精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31,248-250.
涤纶纤维 篇5
某石化公司涤纶短纤维装置是20万吨/年聚酯二阶段工程的主要生产装置之一。采用直接纺丝工艺, 从熔体输送系统、纺丝、后加工直到打包, 全部工艺技术和设备由国外引进。纺丝泵、卷绕、喂入、丝桶横动装置的控制是通过可编程控制器 (PLC) 来实现, 其主要参数送至DCS进行监视和操作。后加工生产线采用PCS7系统, 其控制功能通过可编程控制器 (PLC) 来实现。该装置生产能力为20万吨/年涤纶短纤维, 配置两条生产线, 单线能力为150吨/天。本文中的增压泵设备在该装置中处于“龙头”位置, 来自聚酯装置的纺丝原料在热媒系统的保温下, 以熔体的形式经输送管线输送至增压泵处, 在通过增压泵设备加压后输送到各个纺丝箱体, 然后经过纺丝、卷绕、喂入、铺丝后再进行后并进行加工处理。
增压泵设备是由电机、减速机和泵体组成, 电机为1LA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 电机的运转则是由6SE70系列变频器控制, 其控制系统采用S7400系列PLC。通过熔体的压力传感器输出4-20m A信号来控制变频器的输出频率, 从而实现对熔体的恒压控制。控制增压泵电机的启停信号以及相关的联锁信号点全部进入PLC的ET200M模块, PLC与ET200M通过Profibus通讯方式来联系, 系统的控制命令均由PLC发出。
2 故障现象
2011年12月19日11点58分前纺增压泵装置停车, 电气人员检查增压泵变频器发现F011 (该装置由于过流而停机) 报警, 查看增压泵PLC系统的故障诊断信息, 出现PLC总线上的ET200M掉站故障。变频器复位后即刻恢复生产。2012年3月6日0点58分前纺增压泵装置再次停车, 增压泵变频器F011报警, PLC系统的故障诊断信息再次出现ET200M掉站故障, 两次的故障现象几乎一致。故障的难点在于变频器故障和PLC故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是各自独立的。
3 原因分析
通过对PLC系统的故障诊断信息进行仔细分析, 发现故障发生和恢复返回的时间均为毫秒级, 有的甚至为几十毫秒。在短时间内几乎无法判断变频器故障和PLC故障的先后顺序, 这使得故障分析处于停滞状态。但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使用“drivemoniter”软件中的“trace”功能, 对分析故障原因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介绍一下“trace”功能的使用:在ONLINE模式下点击TRACE图标, →进入TRACE画面→点击SETTING→进入SETTING对话框→在对话框的左半部分选择想检测的连接器 (K或B) , 在右半部分的上半部分设定采样周期, 在下面部分选择触发条件→保存→点击START, 然后等待触发激活后即可记录曲线数据。“trace”功能是“drivemoniter”软件中的亮点, 它完全可以替代示波器的功能, 而且相比普通示波器有以下优点: (1) 保存数据, 并具有打印功能; (2) 最多可同时监控10个数据, 并以不同颜色的曲线显示; (3) 可监控K或B连接器的状态; (4) 采样时间可以选择设定, 最短采样周期可以达到5ms。
为了获取第一手信息采取长期在线连接变频器, 并将变频器故障报警信息作为数据采样的触发条件, 采集到变频器发生故障时的历史数据曲线, 通过对这几次的曲线情况进行比较, 针对变频器发生F011 (变频器过流报警) 进行了认真分析。如图1所示为变频器故障数据曲线。图1中1为输出电流曲线;2为输出实际速度曲线;3为变频器U相输出电流波形。
通过对以上两次变频器故障时采样的数据曲线进行比对不难发现, 这两次的故障曲线基本一致。主要表现在: (1) 输出电流曲线1在变频器报警点时间后延时几十毫秒变为零; (2) 输出实际速度曲线2在变频器报警点时间变为零; (3) 变频器输出电流波形曲线3出现在故障时间点前100ms的时间段内没有曲线记录的情况, 而在故障点则出现2-3倍于正常波形幅值的曲线。
首先, 针对记录曲线所反映的现象, 通过查看变频器矢量大全中的矢量图可以发现, 输出电流 (output Amps) 曲线1所采样的数值为变频器输出电流互感器反应的电流值, 通过计算后又经过一个2s的滤波延时后才送给连接量k0022 (输出电流值) , 而输出实际速度曲线2则是直接采用了变频器的实时频率进行计算而未进行滤波直接送到连接量上。因此这就解释了曲线图中输出电流曲线1滞后于速度曲线的原因。变频器的输出电流矢量图如图2所示。
变频器输出电流波形曲线3、4分别是通过变频器输出电流互感器采集到的Phase1和Phase3的电流值通过控制板进行模数转换后送给相应的连接量, 通过连接量显现为曲线图中的正弦曲线。其矢量图如图3所示。
针对这两次同时出现电流波形曲线3、4在故障时间点前几十毫秒左右的时间段内没有曲线记录的情况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没有曲线记录的这段时间是因为电流互感器没有采集到电流数据导致的, 而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变频器的输出接触器出现了瞬间的释放断开。断开的这段时间电流互感器检测不到电流因此没有曲线记录, 但是这段时间变频器一直处于正常输出状态, 而当接触器瞬间吸合时相当于电机全压启动, 其瞬时电流峰值必然会很大, 这就是图1中在变频器发生故障的时间点出现的2-3倍于正常波形幅值的曲线。当这个波形峰值达到或超过变频器的过流报警阀值时, 变频器便发送故障指令F011 (变频器过流) 来关断变频器的输出, 从而导致本次事故的发生。
分析变频器的输出接触器为何出现瞬间的吸合状态, 由于变频器的输出接触器的线圈是通过PLC的输出点控制的, 因此将PLC系统作为突破点, 通过查看PLC系统的诊断信息来分析其原因。
在正常状态下PLC运行时的工作步骤如图4所示。
PLC正常上电启动后会执行一次OB100启动块, 然后CPU不断循环操作以下三个主要部分: (1) CPU检查输入信号的状态并刷新过程映象输入表; (2) 执行用户程序; (3) 把过程输出映象输出表写到输出模块。
在每个扫描周期, CPU检查输入和输出的状态。过程映象输入表建立在CPU存储器区, 所有输入模块的信号状态存放在这里。而PIQ过程映象输出表包含程序执行的结果值, 扫描结束后传送到实际输出模块上, 如图5所示。
当PLC发生通讯中断时, 其无法访问映象区内的数据, CPU会将其存储区内的输入输出信号置为“0”, 一旦通讯恢复正常CPU继续执行用户程序, 按照程序进行输入输出分配。由此调取了发生故障时增压泵变频器所在的ET200发生的故障信息, 如图6所示为截取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报警信息。
通过对诊断信息的分析认为是由于PLC与变频器所在的ET200模块发生通讯后出现掉站现象, 直接导致其在过程映像区内的数据无法正常访问, 致使ET200的输入输出点均为“0”, 而变频器的输出接触器线圈是由PLC的输出点来控制的。因此, 当增压泵变频器所在的ET200模块出现瞬时的通讯中断后, 其输出点输出为“0”, 导致其所控制的接触器断开, 而当通讯恢复正常后其输出恢复到正常状态“1”, 接触器吸合, 而接触器瞬间的断开吸合会产生一个很大的电流峰值, 当峰值达到变频器的报警阀值时变频器故障停车。
4 处理措施
本次故障其根本原因在于如何解决PLC的通讯问题, 一旦PLC的通讯问题解决上述问题也不复存在了, 因此对变频器所在的ET200M进行改造, 将增压泵变频器所在的ET200M从站取消, 将其从站所有的输入输出点全部引至PLC的主机架的输入输出卡上, 这样就不会出现ET200M的通讯故障导致的掉站现象。
改造后将从系统结构和控制原理上避免了通讯故障的产生, 确保短丝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 彻底摆脱通讯故障对短丝生产的长期困扰。
参考文献
[1]SIMOVERT MASTERDRIVES矢量控制使用大全.西门子.
[2]西门子S7-400使用手册.西门子.
涤纶纤维 篇6
本研究采用SCJ-966和HTUV-100对涤纶圆筒型吊装带进行抗紫外线整理, 从而赋予吊装带优良的抗紫外线性能。
1抗紫外线原理
紫外线整理剂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紫外线的透过率, 只需要增加织物对紫外线的反射率和吸收率即可。紫外线吸收剂能有效地吸收紫外线, 并能使其转化为热量或低能量辐射能量释放, 使紫外线的作用消失。SCJ-966和HTUV100都适用于棉、涤棉和涤纶等纤维织物的防紫外线整理, 普通织物经处理后对180~400nm波段紫外线 (特别是UVA和UVB) 有良好的吸收转化、反射和散射作用[2]。
2实验及测试
2.1抗紫外线整理实验
2.1.1实验准备
试样:涤纶纤维圆筒型吊装带 (规格:宽度是16.3cm, 厚度2mm, 长度3m, 斜纹组织, 织物结构较疏松, 载荷10t, 织带上有10条黑色条纹作为载荷标记) 四条。
试剂:抗紫外线整理剂SCJ-966以及辅助试剂低温固着剂SCJ-939;抗紫外线整理剂HTUV100以及其辅助试剂交链剂AF6900。
仪器:400mm吊装带染色机, 由东莞市坚华机械有限公司生产。
2.1.2抗紫外线整理工艺流程
调配试剂溶液浓度→一浸一轧→预烘→烘焙。
2.1.3抗紫外线整理实验方案
抗紫外线整理实验方案见表1。
2.2日晒老化试验
2.2.1实验准备
试样:经过SCJ-966 (70g/L) 、SCJ-966 (40g/L) 、HTUV100 (50g/L) 处理的织带上拆卸下来的纤维束和未经过任何处理的织带的纤维束各70束, 纤维束长度25cm。
仪器:Q-SUN B02旋转式日晒色牢度试验机。
2.2.2实验方案
将纤维束每10束为一个整体平铺在试样夹上, 做好编号。
将试样夹放入Q-SUN B02仪器内, 依据欧洲标准《BS EN 13758-1-2002纺织品.太阳紫外线防护特性.外衣用织物的试验方法Textiles.Solar UV protective properties.Method of test for apparel fabrics》设置好曝晒条件:中等有效湿度, 湿度控制标样五级, 最高黑标温度50℃。
以5h、10 h、15 h、20 h、26 h、32 h这六个时间点来对试样进行日晒, 每到一个日晒时长点便对一种试样取出10束。
2.3测试
材料:经过处理和未经处理的3m织带四条、经过日晒和未经过日晒的纤维束共280束。
仪器:缔劲索具拉力测试机、UV1000紫外线分析仪、Instron3365型万能材料试验仪。
抗紫外线测试:根据欧盟标准 (ENl3758.1) 《纺织品日光紫外线防护性能服装面料试验方法》和国家标准GBT 18830-2009《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用UV1000紫外线分析仪进行测试, 从而得出抗紫外线等级[3]。
吊装带拉力测试:用缔劲索具拉力测试机进行测试得出拉力测试结果。
纤维束拉力测试:根据国家标准GBT 14344-2003《合成纤维长丝拉伸性能试验方法》用Instron3365型万能材料试验仪进行测试得出纤维束拉力测试结果[4]。
2.4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紫外线测试结果与分析
为了简单明了, 此处说明下文中所提到试样编号所代表的试样。
1———胚带;2———SCJ-966 (70g/L) 处理的织带;3———SCJ-966 (40g/L) 处理的织带;4———HTUV100 (50g/L) 处理的织带。
紫外线测试结果见表2。
根据织物测试欧盟标准 (ENl3758.1) 《纺织品日光紫外线防护性能服装面料试验方法》可知UPF值的防护等级, 如表3所示。该标准对面料作了要求, 面料只有满足了如下条件, 才被认为具有防紫外线性能:
UPF值 (各面料的最小UPF值) >40, UV-A透射率 (%) <5;
UPF值大于50时, 标识为50+。此标准使用于任何织物, 但要求注明“长期使用及在拉伸状态或潮湿态下使用会降低防紫外线性能”。
根据以上所述欧盟标准, 从表2测试结果可知, 经过处理之后的吊装带在UPF值和UV-A透射率这两个参数上都达到了欧盟标准, 能够被称为是具有抗紫外线性能的产品, 且抗紫外线性能极其优异。吊装带的胚带的UPF值因为涤纶纤维这一材料的特殊性和织物的组织结构也远超40的最低标准, 但是其UV-A透射率却高于5%, 不能称为是具有抗紫外线性能的产品。从表2和图1可以分析出以下结论。
2.4.1.1颜色深浅对于织带抗紫外线性能的影响
从表2对比胚带的黑色条纹与白色色块的测试点、SCJ-966 (70g/L) 处理的织带上的黑色条纹测试点和白色色块测试点可知, 黑色条纹测试点上所测得的UPF值远远高于白色色块上锁测得的UPF值, 且黑色条纹测试点所测得的UV-A透射率小于白色色块所测得的UV-A透射率。以此可知, 深颜色的织带, 它的抗紫外线性能会优于浅色织带的抗紫外线性能。
2.4.1.2试剂浓度对于抗紫外线性能的影响
从表2和图1的UV-A透射率走向可以看出经SCJ-966 (70g/L) 处理的织带, 它的抗紫外线性能明显优于SCJ-966 (40g/L) 处理的织带的抗紫外线性能, 这说明试剂浓度的高低会影响织带的抗紫外线性能。试剂浓度高, 抗紫外线试剂的分子在织带上附着得越多, 对紫外线的抵抗效果越好。
2.4.1.3不同试剂对织带抗紫外线效果的影响
从表2和图1对比SCJ-966和HTUV100处理过的织带所测得的UPF值和UV-A透射率可以看出, 两者的抗紫外线效果不相上下, 都能够给吊装带带来优异的抗紫外线的性能。
2.4.2吊装带拉力测试结果分析
吊装带拉力测试结果见表4, 吊装带拉力测试走向图见图2。
从表4和图2可知, 经过处理的吊装带的强度在大幅度下降, 抗紫外线整理剂对吊装带的强度造成了很大的损伤。
2.4.2.1试剂浓度对吊装带强度的影响
从图2中对比点2和点3的强度, 两点所采用的试剂都是SCJ-966, 但点2的浓度为70g/L, 点3的浓度为40g/L, 浓度一旦下降, 织带的强度明显上升了3.6KN。由此可知, 试剂浓度越高, 试剂分子对织带的化学键破坏得越厉害, 织带的强度受损越大, 因此, 采用适量试剂浓度对于织带强度是非常重要的。
2.4.2.2不同试剂对吊装带强度的影响
圆筒型吊装带的胚带强度为60.1KN, 经过SCJ-966 (70g/L) 处理过的织带强度为50.3KN, 强度下降了16.30%;经过SCJ-966 (40g/L) 处理过的织带强度为53.9KN, 强度下降了10.30%;经过HTUV100 (50g/L) 处理过的织带强度为44.6KN, 强度下降了25.79%。从这个数据对比和图2吊装带拉力测试走向图可以明显看出, HTUV100对于吊装带强度的损伤远远大于SCJ-966对于吊装带强度的损伤, 经过HTUV100处理的吊装带强度下降幅度很大, 高达25.79%, 而SCJ-966略显优势。所以, 从试剂对于吊装带强度的影响这一方面来看, HTUV100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不适合用在高强度作为首要要求的吊装带领域。
总的来看, 抗紫外线整理剂对于吊装带的强度都有影响, 所以吊装带如果必须要具备抗紫外线的性能, 从强度方面来考虑的话, 在生产吊装带的时候就可以提前考虑到抗紫外线整理剂所带来的这一影响, 因此吊装带安全系数的原先为6倍的话, 生产商可以考虑生产7倍甚至8倍安全系数的吊装带, 这样吊装带在经过抗紫外线整理剂的处理之后还能够在强度方面达到国家标准或是欧盟标准。
2.4.3纤维束拉力测试结果分析
根据纤维束不同时长日晒之后所测得的拉力数据, 绘制出纤维束拉力测试走向图 (图3) , 以便更加明确地看出纤维束在日晒之后的拉力变化趋势。
从图3纤维束拉力测试走向图可知, 经过日晒之后的纤维束拉力随着日晒时长的增加而下降。
对比四条折线, 经过HTUV100处理的织带的纤维束拉力总是比胚带、经过SCJ-966 (70g/L) 处理过的织带、经过SCJ-966 (40g/L) 处理过的织带的纤维束的拉力小, 这就从更加细微的角度来验证了2.4.2中所论述的HTUV100对于吊装带强度的损伤远远大于SCJ-966对于吊装带强度的损伤。
从图3纤维束拉力测试走向图可以明确知道日晒一定会对纤维束的拉力造成影响, 日晒时长越长, 纤维束的拉力就越会下降, 从中说明, 日晒会对纤维束造成老化。以此类推, 日晒也就必然会对吊装带造成老化, 降低其强度, 缩短其使用寿命。
3结语
3.1通过SCJ-966 (70g/L) 、SCJ-966 (40g/L) 、HTUV100 (50g/L) 处理的吊装带其抗紫外线性能都远超欧盟标准, 其产品可以称为是具有抗紫外线性能的产品, 且试剂浓度越高, 对织带抗紫外线效果的影响就越大, 抗紫外线性能越好。
3.2从强度方面考虑, 试剂浓度高对吊装带强度会造成很大的损伤, 要选择合适的实际用量。
3.3从试剂选择和试剂对织带强度的影响来看, SCJ-966比HTUV100更加适合作为吊装带抗紫外线的整理剂, 前者对吊装带强度损伤程度小于后者。
3.4根据以上实验认为, 选取SCJ-966 40g/L的浓度对吊装带进行抗紫外线的整理是最好的选择。考虑到吊装带的强度因素, 吊装带可以在生产的过程中提高吊装带本身的安全系数, 加大吊装带的最大载荷, 或者是在对吊装带进行整理的过程中进行抗老化整理, 以提高吊装带的使用寿命。
摘要:针对高强涤纶纤维圆筒型吊装带抗紫外线的整理, 研究对比抗紫外线整理剂SCJ-966和HTUV100的效果, 通过对吊装带处理前后的强度性能测试, 以及对处理前后的高强涤纶圆筒型吊装带的纤维束进行日晒老化试验, 并对实验前后的纤维束进行强力测试对比, 以此来分析抗紫外线整理剂对圆筒型吊装带抗紫外线效果的影响和强度性能变化。结果表明:两种试剂的抗紫外线效果非常好, 远远好于欧洲标准和国家标准要求, 织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SCJ-966的抗紫外线效果优于HTUV100的抗紫外线效果, 且强度下降幅度是前者小于后者, 对吊装带强度损伤程度相对应的是前者小于后者。
关键词:涤纶,吊装带抗紫外线,日晒,强度
参考文献
[1]JB/T8521.1-2007, 一般用途合成纤维扁平吊装带[S].
[2]商成杰.功能纺织品[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201-231.
[3]GB/T18830-2002, 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S].
[4]国家标准GB/T14344-2003《合成纤维长丝拉伸性能试验方法》[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