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养成教育》有感

2024-09-05

读《养成教育》有感(共14篇)

读《养成教育》有感 篇1

读《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有感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这本书,有很多感触。这本书告我们诉养成好的习惯决非一日之功。据专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我们现在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不论什么工作都要靠我们老师长期的、耐心细致的训练,没有强化训练就养不成习惯的。孙教授说:“你如果养成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完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用加法,改正孩子不良的习惯用减法。这一点说得不错。孩子懂道理,不是听会的,而是看会的。培养好习惯要以健康人格为导向。

我们一直在强调小学生日常行为常规,学生的好多习惯都令大家头疼。比如:大同学课间在教室里说话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影响别人;小同学课间在操场上跑来跑去,随时有摔跤出事的可能。中午在食堂用餐高声谈话,既不礼貌又不卫生。这些不好的习惯,我们作为老师就要适时指导,择机教育,光批评是没有用的。

教学效果不好或者说事倍功半,细细分析,其实就是学生的习惯不够好。上课时,有一些同学就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还有的同学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拖拖拉拉。每天需要老师盯着才能完成作业,他们就是没有养成好的习惯。针对班里有同学偷懒、不认真的不好现象,有许多激励同学的办法,实施了许多方法,有效果但见效不大,看来我还需要努力去训练他们。我不仅要改进教学方法,还要想出更好的办法让同学们喜欢读书,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拜读这本书后,我深刻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习惯的培养,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就会使自己一辈子因此而得到好处;相反,如果一不小心养成了某种坏习惯的话,就会在你的一辈子当中受它的被害,而吃尽苦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同学们从小养成习惯时,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不要养成坏的习惯。否则的话,它会影响到你

读《养成教育》有感 篇2

一、板块式管理养成教育

东丽区实验小学把每个月的德育工作内容写在德育工作宣传栏上, 并摆放在教学大楼前, 学生一踏进校园就会被教学楼前的德育工作宣传栏板块吸引住, 第一板块是:“新学期坚持说好一句话、做好一件事。我会说: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我会做:轻声, 慢步, 靠右行”。第二板块是每月的德育内容, “努力说好一句话, 做好一件事”。三月份的德育内容是:我会说:“离家离校时能主动向家长老师问好。”我会做:“上下楼有序, 不大声喧哗”。四月份德育内容:我会说:“请不要追跑打逗, 要注意安全”。我会做:“维护环境卫生, 见到纸屑主动捡起”。五月份德育内容:我会说:请不要大声喧哗, 楼内请保持安静。我会做:微笑面对自己和他人, 保持快乐心情。德育板块的内容均落实到每位学生的行动之中。○○德育处把本月内容下发到班主任手中, 每个班主任利用周一讲解德育内容, 让学生把内容背熟牢记心中, 并提问学生怎样做,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把德育内容落实到行动中。德育处也组织大队部到各班检查德育落实情况。每周都公布落实情况, 每月都评选文明礼仪标兵。除此之外, 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 德育处都安排一名少先队干部根据节假日或本周德育工作进行讲话。回班后各班主任利用晨会对学生进行教育, 并根据班级情况提出本周要做好哪些事情。

他们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扎实有效, 孩子们良好习惯培养引起了我们深刻的思考。我们也开展了不少养成教育的活动, 却为什么总是效果不显著呢?

我想, 我们都是急于求成, 想想自己以往的班主任工作, 一开学就把一大堆的禁令罗列出来, 如:上课不迟到, 不早退;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乱扔垃圾、不损坏他人东西、不浪费、不乱花钱、要懂礼貌、与同伴友好相处等。开学初学生怎能适应这样的约束呢?这也不行, 那也不行。在假期时间, 学生已经玩疯了, 如今回校除了这些禁令的约束, 又要面对沉重的课业, 能应付过来吗?学生难免会产生逆反心理, 一件做不好, 干脆样样都不做。而我所跟班的天津市东丽区实验小学, 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循序渐进, 有条不紊, 并且持之以恒。

二、开展精彩纷呈的主题中队会活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东丽区实验小学十分重视培养良好的习惯, 每个学期都要开展“习惯养成”主题中队会, 围绕“习惯养成”这一基本文明素养的主题, 各中队开展了“同课异构”———《好习惯伴我行》主题中队会竞赛活动, 各中队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活动采用表演、三句半、小组唱、快板、朗诵、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使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主持人先让学生说说:好的行为习惯有哪些?男:春天是美好的, 刚才歌曲中的小朋友知道爱护花草, 保护环境。我们天天学规范, 你觉得好的行为习惯有哪些?

生1:每天早晚刷牙, 饭后漱口, 这就是一种好习惯。

女:讲得真好!

生2:我周末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 这也是一种好习惯。

男:讲得真棒!

生3: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好课前准备, 所以每节课前我都自觉地这样做。

女:说得对极了!

生1:周末在家的时候, 我做完作业就帮妈妈做家务。

男:这是爱劳动的好习惯。

生2:我一有空就看课外书。

女:这是爱读书的好习惯。

生3:我每次做操或课间活动时都会尽情活动。

男:这是爱运动的好习惯。

生4:我从来不乱花钱, 爸爸、妈妈给我的零用钱我都把它攒起来, 然后买学习用品。

女:这是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通过列举好习惯, 让学生明确好习惯就在我们身边。

除此之外, 活动还把好习惯融入三句半中, 学生饶有兴趣, 三句半表演者甲乙丙丁四人, 手里各持镲、小锣、鼓、大锣等击打乐器敲打登场。乐器停, 甲高声朗诵第一句, 并根据此句意思做出一个造型动作。下面乙第二句, 丙第三句。丁的第四句是“戏眼”, 如:《我们从小爱劳动》。

独生子女是个宝, 劳动观点最重要, 培养劳动好习惯, 不能娇!

我在家里学做饭, 烙饼煎鱼炒鸡蛋, 炒肉不咸也不淡, 能干!

自己锻炼洗衣服, 洗衣机一开呜呜呜, 干净衣服穿身上, 舒服!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集体劳动不怕多, 家长老师都高兴, 真不错!

利用精彩的节目表演陶冶学生的文明品格, 打动他们幼稚的心, 让队员们从中得到了启发, 将行为习惯牢记心中。

想想我们在教育教学中, 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时, 我们平常靠说教是否单一、收效甚微呢?是否应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呢?

三、榜样是无声的力量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 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 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很强的感染力, 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 榜样尤其是老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

记得有一次, 我们跟班的老师鞋跟磨损了, 执勤的学生一起注视该老师的鞋, 导师告诉我们, 赶快把鞋修好, 因为校长要求教师轻声慢步, 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先做到。还记得有一次, 因为我们住学生宿舍, 离饭堂很近, 有位男教师穿着拖鞋去饭堂吃饭, 校长马上打电话跟组长说, “请转告海南跟班的老师, 不能穿拖鞋及睡衣到饭堂,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行为教育。”说实在的, 想想我们平时, 都要求学生不抽烟, 而有的老师在教室却吞云吐雾;要求学生不随地吐痰, 而自己却随口吐痰;要求学生把字写工整, 而自己的字却龙飞凤舞……其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是否应该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 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如要求学生注意卫生保洁, 不乱丢果皮纸屑。每天我们走进校园, 如果发现校园内地面上有纸屑, 我们是否都会很自然地弯腰把它捡起来, 放进垃圾桶?要求学生不要在楼道大声喧哗, 我们是否必须轻声细语的对学生说话?总之, 要求学生做到的, 我们老师是否应努力要求自己先做到?

四、不良的习惯在关怀中消失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天生的, 而是经过后天长时间培养逐步养成的。作为班主任我深刻的理解不管什么样子的孩子他们都有追求上进, 希望获得别人肯定和赞扬的渴望, 哪个孩子也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 他们之所以经常的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了习惯在作祟。当班主任、任课教师将这些“问题”孩子带到到德育处由你处置时, 你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多一些理智的思考, 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少一些批评, 多一些提醒和鼓励, 才能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也有利于我们老师自己的心理健康。

我导师跟我说她的班有一位“问题”学生, 他总是爱动,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骚扰别人, 不停地找同学麻烦。她曾经很认真地和他谈话, 但是并没有多大的改变。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在教室大清洁中, 他对本组的同学把垃圾踢到别的组很不满。他在惩罚那个男生扫整班的教室。事后导师在班里表扬了他, 并和同学商量, 由他暂代劳动委员工作, 他和同学们都欣然接收了导师的建议。每天早上, 他都第一个出现在教室打扫卫生;每天放学, 他都和值日生一起打扫干净教室才离开;每天的作业, 也开始认真完成;他逐渐学会了礼让, 和同学们和睦相处, 并主动把自己的学具借给同学使用;更可喜的是, 他能主动为集体做好事。他的变化, 同学们给予了肯定, 他也转为正式的劳动委员。他的劲头就更足了。后来, 他也有反复, 但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醒, 他又做得很好了。通过这样的教育, 学生身上的坏习惯逐渐改掉, 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读《教育漫话》有感 篇3

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并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于是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

第二个话题是德育。“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忽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错事,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

读《养成教育》有感 篇4

王秀妍

我有幸参加了本次班主任培训班的学习,难得的机会,专家的讲座,使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到了一系列科学、优秀的管理方法,领会了一系列先进的管理理念,使自己更有信心去做好一名班主任。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我的内心却充盈着沉甸甸的收获:

一、充分认识到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班主任不仅是班级各项工作的管理者、协调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激励者,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同时中学班主任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对中学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和鼓励中小学教师愿意做班主任,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和鼓励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情况,以真挚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成长进步。

二、经受了一次思想的磨砺与升华

在参加班主任培训中,我边学习、边思考。由原来的逃避,到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到后来积极思考自我超越的办法,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三、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教育观念决定了教育行为”,先进的理念指引着方向,但它与现实之间确实存在着差距:理念告诉我们,要尊重善待学生,要承认差异,可现实是有优秀的生源就有优秀的成绩;理念告诉我们有创新能力,可现实是为了成绩忙碌的我们常常是“坐井观天”;理念告诉我们要做学生心理的保健者,可现实是我们因工作压力大而常常情绪失控„„

在培训交流平台上,这也是我们探讨最多的一个话题!我们借助网络,一起思考、一起探索、一起试着给出了最佳答案:

——不要因为爱而伤害自己。这是一位学员说的。他说:“和学生发生冲突的老师,大多数是喜欢较真,责任心比较强的老师。但要心中有法,逾越了法律的底线,任何爱都会变成了伤害!”

——别让自己打败自己。什么在局限我们自身的发展,往往是我们自己的弱点:懒惰、不思进取,就会落后;不倾听意见,就会抱残守缺;班主任“护短”,就会产生乱班„„所以一个人要发展,就必须“弥补自己最短的那块木板”。

——教育,要让学生感到快乐。首先老师要会自寻欢乐,会一些阿Q的精神胜利法。把快乐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留恋你的课堂,喜欢你这个人!

读山东教育有感 篇5

中至小学胡焕明

读了《山东教育》后,心中体会颇多体会,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没有经验,没有教学技巧,没有管理方法,这本书给了我许多这方面知识经验,更教我怎样才能作一名合格人民教师,怎样教书育人。

爱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核心,《放飞美国》作者别出心裁,把教师分为四类:以谋生为目,以自傲为动力;以教育为己任;以爱为根本,我想《山东教育》这本书就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吧!

《山东教育》给我最大感受,对教育工作热爱,对学生热爱,而这种爱源与心正因为这种爱成就了辉煌,任何成功背后都需要艰辛付出,从该书中中我发现许多教师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有人将学生比作花朵,脆弱而敏感,稍微照顾不周就不会开出令人满意花朵,如果对们多一些关爱与细心,就会开出又大又美的花朵来,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有一颗爱心,和学生像朋友一样,继续着“教与学”这获得了桃李满天下的硕果,我想作为教师还有什麽比这更幸福的呢?

要想作为一名教学能手,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就更让人羡慕,通过阅读《山东教育》诸多方法我体会如下:

首先,我们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过得去,以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这个说法对现在和未来的教师已经不够了,“桶”里 水毕竟 “死水”,不更新它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作为跨世纪的教师,我们要想办法去开凿并拥有“一眼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孤立的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旁敲侧击从点到面的提倡发散思维,提供多角度、多思维思考问题,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深入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那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情感交流。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在与学生谈心时,通过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与学生谈话时要平等对话式,多点鼓励、少些责备,以便有针对性的教育他们, 当学生有了进步时, 应予以肯定、赞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犯错误时,应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制订改正的措施;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帮助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我们老师的可依赖。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真诚地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

再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现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应指导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抛弃那种反映出“师道尊严”,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况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一个教师的胜利青春不能保持,但是它可以保持职业青春。

读教育名著有感 篇6

大丈小学刁锡茂

不知这两种书大家看过没有,也许大家看过的人很少,在这里我想推荐一下这两种书,《课堂教学模式丛书——课堂教学课型》和《国学教育名著名篇品读》我看完了,是极适合我们教师看的书,课堂教学课型对提高教学水平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课堂教学模式丛书——课堂教学课型》这系列书包括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课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课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课型、初中政史课堂教学课型这几种,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有效提升教学实效质量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课型是重要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也可这样说:课型就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课型创新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一是新课标,一是新教材。课型创新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着眼于课堂活动的创新,二是适用于新教材的创新,三是服务于教学科研的创新。

这套丛书秉承课程改革目标要求为宗旨,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课型”这一主题,以充分体现课型教学“优化课堂环节,活化教学资源,绽放师生智慧”的特点,发挥课型教学“激活课堂,提高课堂质量和效果”的功能为编辑出发点。丛书中渗透了基本课型、教学实践、课型实施流程、实施的关键等内容,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步骤和环节加以详尽阐述,精选教学设计案例,并适当配以相关教学知识的链接,以求实现将现代教育理念融于课型教学中的旨意。

读《养成教育》有感 篇7

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来说都是最直观的教育。只要教师在, 教育就时刻存在。

敬畏职业, 有益学生一生成长。吴非老师认为, 教师是一种危险的职业, 因为教师“工作中的任何不慎将会在未来某个时刻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认真地对待这门职业, 必须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用自己内心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吴非老师的学生认为, 是高中的人文教育让她理智地看待社会。而教师对学生的恶意折磨是违背教育规律、有失师德的行为, 会荼毒学生心灵。有敬畏感的教师必会兢兢业业地工作, 慎重地做出某一个教育决定, 为学生在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做有益的事。

尊重学生, 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十多年前的学生感慨吴非老师“不以成绩评论学生”。对此, 吴非老师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的关系, 有了这种认识, 才会尊重学生。如在“怎样和学生谈话”一节中, 令人叫绝的是这样的谈话:“我叫王栋生 (吴非老师原名) , 你叫什么?”在问学生姓名之前, 先向学生介绍自己, 我想, 这也是极少教师能做到的。试想, 一个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在第一次面对新生时, 这样谈话给学生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平等!其实, 尊重学生的教师必会自觉地“改造教育语言”, 在交谈中必会自觉地蹲下身子, “表现对学生的尊重”, 所以才有对需要教育的学生做出“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样的邀请。在教学方面, 吴非老师认为, “随意地干预学生写作, 随意地讲评学生作文, 有可能对学生心灵和他的写作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他建议教师评讲作文时应先问学生:“我可以读你的作文吗?”他认为, 尊重学生也是暗示学生重视自己的权利;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诸如此类的细节, 会给学生以做人的尊严, 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会尊重他人。

遵守常规, 让学生学会规范。吴非老师认为, 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要尊重常识, 遵守常识。在师道尊严日渐式微的今天, 吴非老师仍要提醒人们遵守教育伦理。教师拖堂, 会影响学生下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对教师的课间纠缠不休, 会影响教师下一堂的上课;迟到的学生随手把雨衣交给教师, 是极端自私的表现……他“要向学生表明我们的爱憎”, 事实上是在规矩上以身示范, 因为尊重学生不等于迁就学生, 不能对学生的不端行为熟视无睹。遵守常规, 是教师的“身教”。教师是要正气凛然的, 是要让心灵麻木的学生向他们学习的。

常说“故事”, 激活学生的思想。吴非老师引导学生想校园当年的种树人, 让学生“所有的眼睛都在闪亮”;他会把山区来信的往事说给后来的学生听, 因为他认为教师的工作“是面对那一双双睁大了的眼睛”;他会在教学中插说孙叔骜埋两头蛇的故事, 因为他认为当时是“信手可得”的“教育机会”。教师有意识地随机说“故事”, 对学生是最自然的、最好的教育。这些教育素材, 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做个有心人, 平时注意积累, 会发现校园里到处都有故事。常说故事的教师会被学生认为有“料”, 往往会启发学生思考人生, 也会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尊重。

教师, 就是应该时刻记住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 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发挥教育功能。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篇8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保证。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主体,是内因;而老师只是促其转化的外部因素,是主导,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以为教师有效的“教”的最终落脚点应是学生有效的“学”,怎样才算是有效的学呢?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正确的学习习惯,并对学科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学习中养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都可算得有效,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就是教师有效的“教”的成果表现。

陶行知先生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积极倡导教育要参与社会生活,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立志做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他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有新意,仍具时代价值。

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千百年来中国教育史上的焦点问题。人们往往片面地认为:“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只要教师认真教,学生就能学得好。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其表现行为有三:一是只拿书本让学生读、记、写,把原本活泼的孩子当成了“书架子”,一味地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也就是过去所讲的“填鸭式教学法”,真可谓是“教书匠”了。二是“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这种行为是把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凡是学生需要的,都拿来给他们。这种办法,虽说好于“教书”,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位置上徘徊。三是“打铁不求本身硬”,教者缺乏自身提高意识,不能做到“边教边学”,自身文化业务水平停止不前,只当是学生与知识间的“传声筒”,根本谈不上“居高临下”。以上三种现象,均忽视了学生“学”的一面。

其实,“教学”这一概念是“教”与“学”的统一,“教”是教师的行为,“学”是学生的权利,只有“教”与“学”互动才是真正的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教学生会学”。

二、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统一,才是真正的教学之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教育工作者屡见不鲜的说法了,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什么“学生的爱好,兴趣”一概不顾,勉强让学生来适应自己的教法,学生苦恼极多,学起来亦步亦趋,可谓“苦学”。如果教法与学法统一了,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教者也省时省力,学者也自然轻松愉快了,此为“乐学”。让学生从“苦学”中解脱出来,变“苦学”为“乐学”岂不悠哉!

三、边教边学是教学合一的重要内涵

以往,提起“教学”,大都只考虑的是教和学的问題,忽略了教师自身提高的主因。现代教育的通病就是“拿来主义”十分明显。教学资料繁多是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丰富了教学资源,而我们的教师却不能很好地利用,把原本该参阅的东西变成了抄袭,只是“借他山之石”不能“攻我之玉”其结果自身一无所获,这便是“教”、“学”分离的流弊。此类教师是该重温一下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了吧!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而后才能诲人不倦吧。年年岁岁照样“画葫芦”,岂不万分枯燥,何谈教育英才之快乐呢?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合一”的保证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双方是平等的,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看: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小型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应该营造的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氛围,(下转 128页)(上接 79页)创设教学相长、师生和谐发展的境界。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限于课堂上有限时间的培养,师生还可以通过作业的方式实现其间的互动交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这个方法也是老师关注后进生的一个良方,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情况下,单独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妙计。

读烟台教育有感 篇9

作为一名教师,为了自身的专业成长,我读过很多的教育杂志,但却说不准最爱哪一本,因为各个杂志有各个杂志的魅力,直到我在十年前与《烟台教育》偶然相遇,真是一见钟情。

我喜欢《烟台教育》,原因有很多,其一,它是我们烟台人自己的教育刊物,我喜欢读它透明的文字,在这里,我能亲切地触到一颗颗朴实无华的教育灵魂,让我们能够聆听到基层教师们的心声。

其二,《烟台教育》善于在教育生活中找寻教育的着力点,体现教育的伟大魅力。我喜欢它大胆激昂的笔触,在这里,我能听到吹响中国教育改革的号角,在这里,我看到的不再是只为照亮别人而燃烧自己的蜡烛,而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的教师个体。

其三,《烟台教育》在我面前开启了一片教师生活的新天地。

是它,我让认识到教育需要生活,没有生活的教育,不成其为教育,那仅仅是教育研究,仅仅是一些空中楼阁式的大道理、高理论,而没有多少实际价值。是它让我知道了教育需要的是慢的教育,而不是浮躁,浮躁的教育是没有价值可言的。是它让我懂得了教育需要教师注入情感,像培养自己的子女那样的情感,才能是真正的教育。

很多杂志没有看头,不能引起读者共鸣,我想根本的原因不是文章不够好,而是文章的内容离一线教师太远,无法产生共鸣。《烟台教育》着重抒写一线教师的情怀、记录一线教师发展的轨迹,展示一线教师成长业绩和故事。这样的文章,每每都有相同之处,但却各具特色,读来别有一番风味。每次读到这些教师成长的文章,总免不了有些欣慰和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烟台教育》刊发的就是这样一些抒写心灵的文章,不仅可以学到一些教育知识、教育艺术,还能够在阅读中领悟和升华自己的教育情感,我想,一线教师都会喜欢这样的文章,这样的杂志。

自从与《烟台教育》相知相伴,我也开始尝试着随时记录自己的教育心得,有时也会往《烟台教育》的编辑邮箱里发送,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得到编辑的指点。从没有想过,我的一篇教育随笔《优生也需要批评》竟然会发表在《烟台教育》上,这让我欣喜若狂。这对别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于我却是意义重大,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而这不能不归功于《烟台教育》,是它为我的教育人生导航,是它是为我的教育人生指点迷津,是它为我的教育人生开启了全新的一页,是它指导我如何去践行自己的课堂,如何去行走自己的教育人生。

我之所以在众多的教育刊物中独爱《烟台教育》,就是因为它总是以一个母亲的情怀去关爱着在基层工作的老师们,它告诉我们教师的生活是简单的,也是智慧的;是多姿的,也是单纯的;是艰辛的,也是幸福的。在茫茫人海中,在大千世界里,谁主教师沉浮,除了我们自己还是我们自己——尤其对于寻梦天涯的教育理想者,除了坚持我们的选择,除了坚守我们的岗位,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一个真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相信,真正具有教育情怀的人,宁愿走进课堂,走进教育生活,去找寻教育的发展元素。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无一不是在教育生活中找到自己,找到教育生活,找到教育理想,找到自己的教育方向。因此,一个渴望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不能不读《烟台教育》;一个渴望成长的有理想的教师,不能不走进这些抒写心灵的文字。

教育需要生活,教育更需要情怀。希望《烟台教育》坚持自己的办刊理念,让教育在真生活和大情怀的关注之下,介绍和发现一个个地方“教育家”,展现这些在自己课堂坚持自己教育理想的教育行者。

读教育名著有感 篇10

读书能引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发展。经过读书和自身的不断学习,不断的面对变化,不断地进修,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读书,教育力量的关键来源,读书的过程,是在寻找自己的同时也塑造着自己。读书能维持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较浓的书卷气息、学习与时俱进,工作上不懈探索。做一个富有思想的教育者,就意味着心灵的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就意味着不迷信权威,就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

以前,也看过不少书,但有时看过了,有的只有一道淡淡的印象留在心底,更多的是书过无痕。但是在一次查阅资料时,翻看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寒假我又抽时间再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使我有很深的感悟。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我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1、开发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陶行知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小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我们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不断地变换学习场所,引导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活动,以促进孩子的发展。我们可以将孩子带出空间有限的教室,走进空间无限的课堂,我想这一定会是深受孩子喜爱的一种形式。

2、寻找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幼儿的实际需要,适合幼儿实际发展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学校附近社区内有不同行业的人,我们应从充分发挥他们的职业特点和特长,为孩子服务,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了解了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

3、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孩子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趣,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陶行知在《拆表的故事》里对那位拆表孩子的母亲说的那段话,告诉了我们一种活的教育方法,即走出去把“修表铺”当课堂,“修表匠”当老师,“修理”当演示,孩子看“当”观察。社会是个大课堂,它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演示着它的教育方法。

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篇11

关键词:活动 经验 地理 历史

一.活动中经验的意义

首先,要明白经验在活动中的定位与作用,就不得不先搞清楚活动的意义。所以杜威开篇便明确了活动的意义:“一个活动所具有的意义是否无止境,一切取决于我们看得见多少与活动相关的联系,并且在现实联系方面想象力的范围是无止境的。”[1]为了证明这一点,接下来杜威进一步通过知识与活动的关系揭示出了经验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意义。因而他有了这样的表述:“当知识信息进入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一个因素,为了知识本身而追求知识时,无论这种知识是作为手段还是拓宽目标和内容,都会有启发作用。直接的洞见与被告知的知识就会融汇贯通起来。”[2]杜威这样确切的话语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初中时代的生物课,那时肥胖的生物老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便搬来了一个成人实体大小的人体骨骼模型,并把它放在教室最前面,并配有相应的图解说明,虽然这与上课和考试的内容关系不大,但这却引起了我们不少的兴趣,每当下课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同学都会驻足观察,大家都感到这十分有趣。以至于当多年以后,初中生物课本上那些需要考试的死记硬背的名词几乎全都忘记了,而我仍然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身体的一些骨骼的名称及相应的位置。从杜威的这一点上看,这着实切重了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病,为了就应对考试,多死记硬背,唯理论而理论,与现实生活与学生自身的经验严重脱节。

由此,杜威便得出了经验在活动中的定义:“随着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在时间和空间上联系起来的能力的增强,我们的所作所为就获得了有意义的内容。因此,我们的日常经验不再是瞬间之物,它获得了永恒的实质。”[3]对于杜威的这一论述,让我想起了叔本华在他的著述《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所表述的一段话:“存在这一形态在时间上就是各个形态的先后继起,在空间上就是互为规定至于无穷的空间部分。“继起”是根据律在时间上的形态,“继起”就是时间的全部本质。”[4]这是多么天才而又直切本质的表述啊。个体经验正是在连续的活动的选后“继起”中实现了永恒的实质。在时间段上,经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杜威与叔本华所表述的概念不同,但就这一点上来说,却道出了多么的异趣同工的妙处,同时也进一步地关注到了经验在时间与空间中的重要意义。而在现实的环境中,人们对这种动态的经验的重大意义的发掘总是误入歧图,这也正如印度上古的智者说:“这是摩耶,是欺骗之神的纱幔,蒙蔽着凡人的眼睛而使他们看见这样一个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它像梦一样,像沙粒上闪烁的阳光,行人从远处看来还以为是水,像随便抛在地上的绳子一样,人们却将它看作一条蛇。”[5]

二.以经验为中介,历史与地理之间的互补关系

在阐明经验与历史、经验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再次厘清历史与地理的互补关系。杜威的表述是这样的:“除非‘在教育中存在一个统一的社会方向’这个观念只是一个荒谬可笑的借口,否则,作为课程的历史和地理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就必须在发展真正的社会性和理智性的经验中发挥普遍作用。”[6]而结合现实来看,我综合大多数当下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后得出事实却是:地理和历史应该作为现成的两门独立学科来教授。而在这样的事实之下,很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即学生所学习的大量内容都是与日常经验无关的东西。这样一来,日常经验也不会通过获得各方面的联系来扩充它的意义,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没有生机活力也没有真实感,因为它与目前的活动没有关系。非常不幸的是,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这种学科内容与学生经验脱节的现象是非常常普遍的。就好比历史的意义好比就是记录在书本上的某个时间点,和某句史学家的结论性的定性,然后学生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原文照背下来再复写在试卷上。佛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我国的智者也说要“以史为鉴”,但这绝不是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所能达到的。真正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知道,这些活动可以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并使学生尽可能的认识到这些联系。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的作用在于通过提供前后联系、背景和观点,来丰富和解放比较直接的个人生活接触面。虽然地理多强调物质方面,历史多强调社会方面,但这都只是对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人类共处生活的强调而已。

三.经验与地理(空间)的联系

“在自然界的事实与社会事件及其后果相关联的方面,地理具有教育性影响。地理的经典定义就是,地理即地球这个人类家园的纪事。”[7]杜威认为,这个定义表达出了教育现实。杜威坚信,地理原本是一个可以唤起人的想象力的主题,甚至可以唤起浪漫主义的想象,地理分享着所有奇迹和荣誉,它们与人类的冒险、旅行和探险紧密相关。但要把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与人类的重要联系表达出来,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让我联想到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看风水”这一传统。大到一个国家的大型建筑工程的动工,或是房地产新楼盘的开发,小到一栋民房的修建,都或多或少会请人来“看风水”。这是否具有科学性暂且不论,却不得不承认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地理知识,如地质结构,房屋建筑的方向方位,采光性等。从这方面来说,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确实表达出了与人类的重大联系。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一个更广大的空间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不仅是為了应试的需要,把所学的地理学科知识在试卷上复述出来,这没有用,因为这些东西无法与学生生活经验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这正如卡西尔所说的,这些都是没有经过内化的没有意义的符号,是死的东西。所以杜威便明确的表达出:“追寻他们的前进路径就是扩充心智,这种扩充心智的方法不是通过把额外的知识塞进头脑,而是通过对从前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的意义进行重塑。”[8]

四.经验与历史(时间)的联系

在这段的开头,我不得不引用杜威的话来表达,因为杜威完全表达出了我内心深处的看法。杜威说:“扼杀历史的生命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种种模式及相关事实割裂开来。”[9]有人说,过去的事件已经过去,不再与我们相干。但谁都知道的事实却是,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关键。历史应对的是过去,是在过去的时间里的一种存在,而这个过去的时间里的存在却成了现在的由来。也正如列宁所说的,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当然杜威的本意并不是要我们去沉浸在一些过去的事件不能自拔,而是强调过去的历史事件不能与活生生的现在隔离,否则将失去其意义。杜威同时强调了,在生活经验的形成过程中,要真正了解智力在经验中所起的作用,除了学习历史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因为历史会说明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整个进步。这也形象的解释了当人们回望过去,反省历史中的错误时,人们也开始采取更多的实际行动来展望更美好的未来。比中在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而我国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也正是有此用意,铭记过去,反省历史悲剧,而其结果是指向现在,指向未来的,共同维护人类和平才是最终的意义。

五.总结

“任何经验,不管第一眼看起来是多么的不起眼,通过拓展其被察觉到的各种联系的范围,都能估计出他的无限的丰富的意义。”[10]正如上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各种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向外延伸,与自然和人两方面都有关联。而地理和历史作为学校课程中的两大资源,它们的主要教育价值在于在时间与空间的双向维度上,去提供一个最直接最有趣的路径,最终让学生进入到历史和地理所讲述的广阔的世界意义中去。

参考文献

[1][2][3][6][7][8][9][10]杜威著,陶志琼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210-216

[4][5]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2-33

读《养成教育》有感 篇12

一、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及早管教和说理

“重视儿童精神的形成,而且应该及早形成,那是可以影响他们日后一生一世生活的”。恶习都是从自小养成的,对儿童应及早管教,一是因儿童缺乏判断的能力,非得有人管束不可;二是因当他们精神在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易于形成他们服从自己理智的心理。对儿童的管教应尽早,并要以儿童的身心特点为根据。

当对儿童管教时,常常需要进行必要的说理。“我之所谓说理,意思是以适合儿童的能力与理解力为限的。一个三岁或七岁的孩子,不能把他们当作成人一样去和他辩论。长篇大论说教和富有哲学意味的辩论充其量不过使儿童感到惊奇与迷惑,而不能给他们以教导。”这么说来,说理不同于我们讲的说教。也就是说“如果要用道理打动他们,那种道理须适合他们的思想水平,而且应该能够被接触到和被感觉到才行。”相比说教,说理也不能停留在言语的重复强调和各种规则的教学,还要注重说理的态度要理性。在说理时“我之所谓应以理性的动物看待他们,意思是说,你的举止应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还是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利用儿童的羞耻心和荣誉感进行奖与惩

奖惩结合也是父母和教师常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大多用物质来作为奖励,用大声斥责、责骂或体罚来作为惩罚。至今,人们意识到了这种奖惩方法的弊端,采用了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奖惩办法,这与洛克的奖惩观是契合的。洛克认为应充分利用儿童的羞耻心和荣誉感进行奖惩,“我们想使儿童变成聪明、贤明、磊落的人,用鞭挞以及别种奴隶性的体罚去管教他们是不合适的。只有万不得已的时候和到了极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尔用用。”因而鞭挞或呵斥是应该谨慎避免,反对大声责骂和鞭打儿童,应把儿童当成具有理性的动物去看待,并根据儿童年龄特征进行奖与惩。

三、考察和注重儿童个性

为了教育儿童,为了正确安排整个教育过程,应了解并考虑每个儿童不同的气质、爱好、过失、心理等个性特点,“照料儿童的人应该仔细研究儿童的天性和才能……考察他们的本性,看他怎样才能改良,看他合乎做什么”。同时,还要仔细考察“儿童还没有学会隐瞒自己弱点的技巧,还不知道在外表去装模作样以期遮掩自己不良倾向的时候”。而对儿童的考察应选择“在约束最少的时候,当他正在游戏,当他自以为不在你的视线之内的时候去考察”。

众所周知,洛克当时提出的绅士培养计划是针对上层社会子弟,以聘请青年家庭教师的方式进行,因而这里所体现的儿童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儿童的所指范围显得狭小,然而仅仅这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仍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当时来说已经是一大思想进步了。而他从个人主义和经验主义等所提出的教育建议至今仍具有可操作性。洛克在总结《教育漫话》整本书的时候说:“每一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儿童很少有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在此,教育应该是也必须是一切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主体性,一切为了儿童更好地成长。

反思传统的教育,它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者把经过严格筛选和整理好的教育信息灌输给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的意志预先设计好的模式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是单向的。传统的师生关系限制在“主体—客体”框架内,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改造的对象,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这往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如今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它逐渐打破了教育信息的可控性,进而打破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不平等关系。另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主体性普遍提高,体现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也明显增强。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打破以往单一生硬的灌输式教学,立足当今社会开放性和价值多元化的教育背景,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现代社会对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良性互动,才能提高教育效果。总之,面对如今的受教育对象和现实环境的新变化,洛克所坚持的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原则仍具有重要启示和鞭策。

参考文献

[1]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约翰·洛克.绅士的教育[M].方晋,译.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

[3]黄英.洛克教育哲学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读《爱教育》有感 篇13

“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其难!在恩利科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用细腻的行动教育孩子怎样去爱。《爱的教育》中,作者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样。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友好,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每个人在生活中,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些错误,可是我们作为小孩子,却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而我们的进步却常常会被忽略!每个人都不希望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差生,或者爸爸妈妈不喜欢的坏孩子。“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任怪你们”这是恩利科的老师给我们最好的安慰,也是最深刻的爱。

读《新教育》有感 篇1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年我有幸考到了固镇的支教,被分到了湖沟小学,对此,我很感激学校的领导和各位老师对于我的信任,给了我这次走上教育讲台的机会!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当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有极大的不足,所以我在平常有时间就去看看一些教育类书籍,以及一些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视频。最近我就在看一本由朱永新老师编写的《新教育》,我还没有看完,因为每读一次《新教育》我就有一次体会,每次的体会都不尽相同。

什么是新教育?书中说到: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这本书一共分成了三辑:第一辑阐释什么是新教育,新教育的精神,学理基础,新教育的四大改变六大行动,新教育的儿童课程以及教师发展......第二辑是对新教育的感悟,第三辑则是对当前的一些教育热点问题的探讨。《新教育》说的内容有很多,包涵了对很多问题的思考,诸如: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问题,对学生和对老师的态度,等等。由于我的家庭环境,我对书中提到的两个问题深有感触,其一是关于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问题,其二就是新教育所说的潜力论;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一﹑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问题。

我的父亲也是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2000年以前还只是民办教师,在2000年以后才通过考试转成正式的国家教师,对于没经历过得人来说可能不知道当民办教师的艰辛:工作比正式的教师也就是以前所说的转正后的教师多,而拿到手的工资与他们就差了很多;同时社会上也有些人不理解民办教师,总认为民办教师不如正式教师,是低人一等的职业。

在我小的时候发生的两件事情让我很排斥教师这个行业;第一件事情是又一次一位学生家长指着我父亲的鼻子骂,他说“不就一百多块钱的学费吗?我没钱!我看你能不能一辈子都当教师!”还说了其他一些很难听的话。事实上整件事情事这个学生家长以前没钱的时候求我父亲帮忙转下手,帮他的孩子交的学费,而后来他有钱就去赌博不愿还了。这件事之后我第一次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怀疑:不是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吗,为什么别人那么侮辱当教师的父亲?为什么别人欠钱不愿还?我很不理解父亲为什么面对那些问题还要当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当时还是民办的,因为我有一个伯父他不满足于教师的那点工资,自己经营挣了一笔钱生活的很不错。这是这件事情之后我对父亲的第一个不理解。几年后大约是我上初中吧友发生的第二件事情,让我对父亲感到很悲哀。那是因为一个学生平时在学校吃饭没带米(当时因为有很多学生离家比较远,学校和家长商量后请我母亲中午为孩子们做点饭,孩子从家里带米我母亲帮做给他们吃),她的家长承诺学期结束就送米去学校还我家的,可后来直到那个学生上初中了也没还。我父亲暑假去催讨米的时候那个家长指着我父亲的鼻子骂:“你不就一个破民办教师吗?有什么好神气的,我就是不还,会饿死你啊?!”当时要不是有其他人在场拉着他就把我父亲打了,这件事让我对父亲再一次产生了不理解:为什么社会上的人那么侮辱教师父亲依然愿意当一名人民教师?

当我看了《新教育》这本书,尤其是里面一位叫杨敏的老师的话后我明白了。杨老师不仅用诗意的语言指明了理想对于教育对于教师的意义,还以坚定地语气谈到遇到挫折面对困难时如何坚守理想的问题。她写道:“也许会遭遇许多的磨难与挫折,也许会遭遇无法言说的隔膜与阻碍,也许会遭遇世人的嗤笑与误解,甚至也许会被认为是一个孤独痴傻的异类.....即便如此,我仍然愿意做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也许杨老师的话说出了我父亲为什么能够坚持二十多年不动摇——因为理想,因为一个当教师的理想,因为一个面对困境仍然做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理想!也许就是这个理想让父亲坚持了下来!

二、新教育所说的潜力论;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与教师的潜力的作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书中提到教师的发展比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没有教师的快乐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快乐发展;没有教师潜力的开发就没有学生潜力的开发!所以要对老师说:说你行你就行,要经常说。新教育者认为建立在潜力论基础之上,我们就必须无限地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力,必须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搭建舞台、创造空间。新教育相信,我们给教师和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可以演绎多大的精彩;我们给教师和学生多大的空间,他们就可以创造多大的辉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的潜力,我们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我们一个精彩,我们给他一点空间他就我们创造无数辉煌。

我们要是没有看《千手观音》,假如不知道她们的背景的话,就很难相信这些人都是聋人,她们听不到音乐,只能用心去感受,这让我们普通的正常的人去做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任何事情,只要努力都有可能成功。

以上就是我看了《新教育》这本书后的一点感悟,请各位领导和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湖沟小学:张露

上一篇:PHP操作MongoDB学习下一篇:邀请全体同学们参加同学聚会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