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民教育》后有感

2024-05-13

读《人民教育》后有感(共15篇)

读《人民教育》后有感 篇1

题目:读《人民教育》后有感

作者:谢仲华

任教科目:六年级语文

单位:新塘镇新墩小学

读《人民教育》后有感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得一本好书,如同结交一位挚友,给予勇气和信心;读得一本好书,犹如荒漠渴饮甘泉,获得力量和希望;读得一本好书,如同精神上的安慰,让思想在书中驰骋„„阅读《人民教育》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犹如荒漠渴饮甘泉,让我在迷茫中获得力量和希望,它如同教育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探索、坚持,给我很多启迪。

不知从何起,便开始迷上《人民教育》。《人民教育》是一本既专业又实用的好杂志,它的内容丰富,有政策指导,有典型经验,还更有教育理念的引领。每一篇都定位鲜明,独辟蹊径,紧锁教育,瞄准孩子,扣住教师和家长,令人受益匪浅。

读“教学”篇,那一篇篇渗透着名师们心血的教学经验之谈强烈地碰撞着我的心灵,催我奋发,让我悟出了教学成功的真谛。窦桂梅的整合思维下的《皇帝的新装》使我明白:一堂优秀课必须从教育的原点出发,从人的完整性出发,课堂才能充满活力。课堂的教学,要回到教育的本身——培养完整的人。

读“文化”篇,让我了解到名师们背后的艰辛。王平老师的《我站立在讲台前》一文,讲述了自己6岁时因车祸失去了一条腿,年幼时遭遇到不懂事同学的讥讽,高中时忍受着远离父母的孤独,经历了从双拐到单拐的艰难以及从自卑到自信的嬗变。毕业后回到家乡毛遂自荐地找到家乡学校的老校长当上了代课教师。面对讲台上这个只有

一条腿的女教师,学生的眼里开始盛满了惊奇与愕然。她是右手拄拐的,也是右手板书,写字时总是一字一挪,很慢很费时间。抱着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工作的执着,她利用课余时间在小黑板废寝忘食地练习,尝试着在右胳膊拄拐移动身子同时,右手迅速落笔,写成连贯的粉笔字。“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板书速度成了她的强项。在扫除身体这些障碍的同时,它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历尽艰辛,让自己能自信地站稳在讲台上,最后获得了正式教师的资格,成了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从王平老师的成长经历让我明白:名师,没有一蹴而就的,也没有机缘巧合,名师成“名”的背后是百倍的艰辛。每位名师的成长都有不一样的故事,但对教育事业热爱,对教学工作执着,坚守课堂,勤于科研,对教育持有宗教般的情怀,应是名师们共同的操守。

那“管理”篇更是百看不厌,是我教学艰难路上的一盏明灯,篇篇如聆听名师、专家教诲,是我前进路上的导航,让我奋进,催我超越。一天,我拿到新一期的《人民教育》,翻开扉页,《冲突中喊“停”的艺术》映入眼帘,一看到题目,我便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在文章中,作者举出了师生中许多耐人寻味的教育案例。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这是一个让多少教师感到忌惮的问题,谈“冲突”色变不是奇事。很多冲突是可以终止的,而且还能够挖掘出积极的因素,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的本身,因为,任何一次隐性或显性的冲突都隐含着教育的契机。在处理这类事情时,我们教师不能以“指导者”自居,要彻底地放低自己的尊严,俯下身子做一方土地,用自己的知识、能力

和爱心默默地浇灌这些幼苗,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使者给孩子施肥,让冲突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契机„„文章中的这些教育理念给予我很大的启迪,它指导着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不再鲁莽,在我的教育中实实在在具有思考和应用的价值。

记得在一节语文课上,我把语文试卷发了下去,同学们都紧张而又认真地做起试卷来,“唰唰唰„„”不知从哪里传来的响声,我循声望去,只见,坐在最后面的新来的外来生王俊彬正在不停地撕纸,这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回过头来,用诧异的目光盯着“他”,我并未打断上课,只是冷眼注视他,而他则显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不一会儿,他又拿出一本书,在书上不停地涂画,还把纸张扔给周围的同学观看,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惹得周围同学都不能认真地测验,这时我按捺住心头的怒气,严肃地说:“俊彬,怎么样?你和书本有仇吗?涂花书本怎样学习呢?快把书本收起来„„”他瞟了我一眼,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大声地说:“同学们都看不起我,同学们用新书,我却用旧书,现在连老师都骂我,歧视我„„”说着趴在书桌上“呜呜„„”地哭了起来。这时,全班的同学都向他投去疑惑的目光。他的一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开学初发新书时的那一幕情景不禁浮现在眼前:

开学的第一周星期一第三节课,班干部把新书搬到课室,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今天要发新书,但由于课本不够,所以学校规定新来的插班生要迟一个星期再发新书,现在暂时用旧书。”接着组长把新书一本一本地发下去。第二天,王俊彬来到我的办公室找我,他

说他的妈妈要求老师必须在今天把新书发给他。听了这个奇怪的要求后,我当时很生气。我对他说:“你回家告诉你妈妈,这是学校的规定,因为每学期的新书都在上学期期末已经征订好,所以新学期新来的插班生要迟一个星期再发新书,现在老师也用着旧书。”他听了垂头丧气地走出了办公室„„

现在我听着“呜呜„„”的哭声,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怎么办呢?我当了这么多年的教师,从没遇到过这样偏激的学生。会不会是自卑引起的,还是„„于是,我走到他的跟前连忙解释:“老师对每一个同学都是一事同仁的,怎么会歧视你呢?”“不,大家都用新书,我却用旧书,这难道是一事同仁吗?”说完,他就趴在书桌上一声不吭,无论我怎样解释他也无动于衷。这时,全班的同学都向他投去疑惑的目光,最后下课铃还没有响,他拿起书包气冲冲地一瘸一拐地走出了教室,让我无法收场。

晚上,我躺着床上翻来覆去都睡不着,脑海里总是闪过王俊彬在课堂上那偏激的行为„„为什么他与同龄的学生有这么大的差别,难道是自身残疾在作祟,还是家庭的原因„„难道真没办法使他变好吗?我内心一直不停地思索。突然,我脑海中浮现了梅洪建老师《冲突中喊“停”的艺术》中的一个有关“放屁”的案例的处理方法:“任何人都有一时的情绪,对于孩子瞬间情绪发泄教师需要理解,更需要宽容„„教师不能以‘指导者’自居,要冷静而理智地基于孩子的心理需要来终止冲突的发生„„”我知道,王俊彬他对我发书的做法有些不满,在课堂上不做试卷,不停地涂画是想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

我想:对于王俊彬瞬间情绪发泄需要理解。现在我要抑制住激动的情绪,激动的情绪会影响考虑问题的周密性,而此时他对谁的话都听不进去,而且还会强词夺理。一定要找出造成“情绪偏激”的原因。因此,我把事情暂时搁置一边,这样做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正面冲突,我在等待合适的时机。

第二天,我了解了他的家庭背景:原来俊彬的母亲前几年离异了,生活的重担就压在她一个人身上,现在她每天靠帮别人搞卫生来维持生计,儿子与她相依为命。自身的缺陷,家庭环境的影响,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他弱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一个自卑的烙印,所以他的性格变得孤僻、敏感,容易攻击别人。了解到王俊彬的家庭背景后,我不禁对俊彬和他的母亲产生了一种同情感,也为自己开学初没有注意说话的艺术而自责。如果我能在开学初时了解清楚学生的家庭背景,也许可以把这些矛盾在萌芽状态下化解,事情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的糟糕......面对着这样一个单身家庭的孩子,我深知要想转化他并非一朝一夕、一言一行能做到,我需要给他更多的关爱与宽容。

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借故叫他到办公室,我搬来一把椅子叫他坐下,他眼睛盯着地面,一声不吭。片刻之后,我打破了僵局,缓缓地说:“我首先为前几天的事应该向你道歉。”他猛得抬起头,吃惊地望着我。我没有理会他的反应,继续说下去:“以前的事,我也有一定的责任,主要是我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对,不该在气头上说一些批评你的话,在全班同学面前伤了你的自尊心......前几天的试卷在堂上你没有完成,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现在老师辅导你......”接着我让

他拿来试卷,非常详细地帮他解释......说着说着,他的话打断了我的讲解:“老师,都是我不好,我那天不该上课涂画、撕纸扔同学......” 我笑了:“你做得不对,我当初做得也不对,我向你道歉,也接受你的道歉。”这时,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我接着说:“其实,数学老师经常在我面前表扬你上课回答问题反应敏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听了抬头望着我,脸上露出了笑容。

至此以后,我特别注意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于及时的鼓励和表扬,慢慢的,他的脸上开始绽放出笑容。我于是不断加温,不断施肥浇灌,让他慢慢地融入集体,感受集体的温暖。就这样,在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努力下,俊彬和同学相处融洽,成绩不断地进步,还经常乐意帮助别人。

毫不讳言,这次教育的成功是《人民教育》“管理”篇中的这些崭新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有力见证。的确,阅读可能改变不了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可能改变不了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人民教育》开阔了我的视野,丰盈了我的心灵,也让我对教育有了一种新的理解:教育的落脚点,不应该仅仅是解决问题,更要发展学生。

一期期刊伴随着我,掩卷而思,几分收获,几分窃喜。收获的是见识到窦桂梅、李建成等名师的课堂实录,领略到名师们先进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获取了他们教学成功的真谛;窃喜的是聆听到梅花洪键、梁岗等教育专家的教诲,在他们的熏陶下与时俱进。作为千万教师的一员,我的教育之路还很长,还有很多困惑需要我去面

对,去解决。但我坚信,有《人民教育》的陪伴,有我自身的不断努力,终将收获桃李满天下的喜悦。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知识经济已席卷整个世界,我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进步,才能立足于生存。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人民教育》的殿堂里不断的学习与汲取,将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坚持、一种追求。

读《人民教育》后有感 篇2

阿克曼首先从1865年12月发生的两次致命事件第十三修正案和第十四修正案入手直奔主题———南方的重建。

南方重建的历史是复杂的。南方重建在在很多方面都对美国产生的重要影响,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美国国会在此期间通过了三个具有历史性的宪法修正案,而这三个修正案对美国的宪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个就是宪法第十三修正案,该修正案结束了美国的奴隶制度。第二个就是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凡是在美国出生和移民到美国定居的人都是美国的公民和他们生活所在州的州公民,任何一个州都不能限制公民的权利。最后一个就是宪法第十五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美国公民不能因其肤色而妨碍其投票权。宪法第十三修正案解放了所有的黑人奴隶,第十四修正案又保护了他们的应有权利。[1]

在第十三修正案中,正是林肯和约翰逊对总统权力的持续运作,才使得第十三修正案最终得到通过。而第十四修正案的顺利通过,是源于共和党人成功的改造了分权体制,国会的主张令人信服。第十三修正案是以总统领导为模式,而第十四修正案则是以国会领导为模式。谈到此,就要说明此时南方政党态度的转变了。第十三与第十四修正案的通过正是因为共和党的人民授权说,而这些南方政党从最开始的强烈反对和质疑,到现在却不能随意的否定共和党的这种人民授权的说法了,因为他们知道共和党现在代表了联邦重建的新秩序,换言之,他们是美国重建的代言人,与共和党作对,他们的政治前途很可能会一片灰暗,所以他们选择了“及时转向”。[2]南方人相信总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改变,林肯的当选无疑是对奴隶制发起了挑战。但当时的南方政党并不承认林肯废除奴隶制度是代表了所有美国人民的意志,他仅能代表少数北方人,因此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南方人在战争结束后会主张总统作为总司令并没有权力去推动《宣言》背后的法律革命,当时的《宣言》在管辖范围上是无效的,在宪法意义上是存疑的,它甚至还承认了奴隶主是正当财产权益,但是这些都不能否决《宣言》在根本上的宪法意义。

重建后的南方,使美国的政治和经济都有了质的飞跃。因为美国三个修正案的通过,使得美国宪法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南北方的重建使得美国整体更加融合,也促使了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为美国的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石。[3]

二、读《我们人民:转型》的启发

本书的立足点是二元民主,它同时也是美国宪政的“基本组织原则”。就像书中所描述的,现在的美国宪法,是由建国、重建以及新政三个时期的转型而演变过来的。在美国宪法三次关键的转型时期,需要人民站出来,通过选举发出宪法改革的信号,从而启动高级立法,然后由人民作出自己的选择,获得胜利的选举者也就因此获得了人民的授权,运用非常规的政治手段进行改革,从而迫使反对派及时转向,最后再有最高法院通过判决,开启一个新的宪政时代。美国的党派斗争向来都是被批判的对象,但作者在书中却塑造了一个党派政治的正面形象,在每一次的转型时期,政党的当选通常都代表了人民的真实选择,同时也为美国日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决定性的政党胜利,才使得三次宪法顺利推行。回顾本书,作者在描述美国宪法的这三次大转型中,运用了大量的假设和现实的困境来丰富自己的观点,不禁也将读者带入了书中,跟着作者的思维去回顾那段动荡的历史。《我们人民》虽然是一部关于美国宪法发展历程的书籍,但是从中不难看出美国宪法中的民主精神。美国的宪法是世界各国宪法中最短的,但历代美国的制宪者都以他们的宪法为最高准则,可是又不拘泥于宪法所表达的字面含义,他们对宪法的理解是随着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而改变的,正如这三次重大的宪法转型,每一次都对宪法作出了新的解释,但又能很好的保持着美国民主、自由的传统。美国人民对宪法的尊重以及他们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正确抉择无疑不是这个国家强大的原因。

摘要:《我们人民》是美国政史研究学者阿克曼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它被称为“过去半个世纪在整个宪法理论领域所进行的重要工程”。本文就是以阿克曼的第二卷为原本,发现在阐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这一美国关键的历史阶段期间南方政党在重新修订美国宪法上的态度转变。通过美国历次宪法的修正案探寻美国在宪法上的民主批判。

关键词:美国宪法,南北战争,政党之争,宪政转型

参考文献

[1]布鲁斯.阿克曼.我们人民:转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112-116.

[2]布鲁斯.阿克曼.我们人民:转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读《人民教育》后有感 篇3

本文是《中国教育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栏目对作者的专访。当时记者采访了这一历史事件亲历者,曾担任过教育部部长、国家教委副主任的何东昌同志。

何老那年已85岁,虽然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记忆力不减。他回忆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历史性文件是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高度关注下产生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中国教育的今天打开了一派大好局面,而且不断发展和创新。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使中国的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教育的视野也不断扩大,在实际与实践中点燃了未来和希望。

何老说:“我们有十几亿的人口,如果把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那是任何国家不能比的。加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的事情就更有把握办成。”这些话对于我们今天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办基础教育在当时遇到很大困难。“云南省有上万个办学点,山高水深,不把当地的政府动员起来,办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可见办基础教育是动员了全社会的力量,因此教育水平提升得很快,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何老说起西北的情况:“我到过甘南藏族自治州,我们把活佛喇嘛动员起来扫盲、劝学,很有效果。还有宁夏,历史上,穆斯林家里有女童不读书,男女不同堂的说法。我们就倡导办女童学校,这就是因地制宜,分级办学就能适应这个要求。”

江苏省在国内属于发达地区,但洪泽渔民的孩子只能在船上上学。这说明改革前的计划体制是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而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改革的步伐越大,教育发展得越快。

加快教育发展的好办法,是要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式,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校教育、成人教育一起抓,而突破点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德国从资本主义开始前就有重视技术传承的传统。”职业教育办得很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种思想对我们当今“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职教发展大逻辑”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何东昌最后说,他觉得中国的教育,任重道远,真正要变成高水平的教育,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读完何老的这段话,让我又想起当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科为例,这个阶段不是要培养出许许多多研究地理的“小专家”,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地理知识、培养地理素养、强化地理技能,在课程改革中,注意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顺畅,在快乐的情绪中获取知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应运而生的,脱离了教育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就如同无源之水,慢慢地就会失去用武之地。为了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有用人才,一定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做法,回归学生学习地理的本来意义。

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基础,帮助学生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使学生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和资源危机意识。

这次课改还强调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教师要全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扩大学生思想、学习等方面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总之,办好教育、献身人民教育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必须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每一个教育人都要努力工作,大胆尝试,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实践,使学生不断增加生活体验,会学习、会创造、会合作,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读《人民呼唤焦裕禄》有感 篇4

一年零三个月,在兰考人民心中,他是永远的书记——焦裕禄,一个将自己的名字与生命刻在了这片土地上,让人们口碑相传,永远铭记。在百姓的泪光中,他得以永存。我们不禁要问,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他都做了什么,让群众永远地记住了他,他有什么丰功伟绩值得人们薪火相传?答案只有一个,他用真情,用真心,用实际行动来做好看似乎很小的一件事,用忠诚,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投入到封沙、治水的战斗中。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焦裕禄同志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吴县长送来的大米他送给了技术员;因为他把钱救济了困难群众儿子没吃上红烧肉;别人送的鱼,他又让孩子送回去,孩子没有好衣服而让同学嘲笑……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无私的崇高革命精神的表现。

今天,交通发达、物质丰富,我们面临的条件不同,环境不同,但相同的是我们都会面临困难、困境和问题。在困难面前,我们要不推诿、不扯皮,迎难而上,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客观解决困难和问题。

读《人民教育》后有感 篇5

—读《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有感

邳州市四户中学七(4)班谭欣悦指导教师姜永革

读了《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这本书之后,我为毛泽东的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而感到惊叹,我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的一生几乎可以说是与书为伴。无论是青少年时期,还是中年、晚年;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建设年代;无论是在中南海的办公室,还是外出考察,他的身边都离不开书。毛泽东读的书非常广泛,求学时学校里的书已不能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望,他就看一些“闲书”“杂书”,如《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他所读的这些书,使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他“鉴古知今”的爱好,帮助了他后来的“古为今用”。另外,毛泽东还特别注重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期间,遵循老师的教诲,注意把读书、思考、记录、批注结合起来,写了许多读书笔记,还有讲堂录、阅报摘录本、抄写本、随感录和日记。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博览群书,但他仍不满足,他不但善于读“死”的书本,还善于读“活”的书本;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他就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到农民中间去,了解社会实际,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进行调查研究,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实践。

毛泽东不仅善于学习,善于读书,而且还会读书。我想,正是毛泽东的这种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使得他认清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黑暗,走向了光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因为学习,我们才认识了自然,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己;因为学习,我们才学会了思考;因为学习,我们才有了求知的欲望。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求索。古往今来,爱因斯坦、李四光、华罗庚等人无一不是靠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才创造了自己的伟大成就的。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博士曾说:“我们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20世纪70年代到2000年这30年的知识总量,等于过去1700年知识的总和。今后知识总量增长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如果我们仅仅依靠现在所学的知识,那么不需几年,就会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我们是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这个季节正是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才干的黄金阶段。“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读《猫》后有感 篇6

这几天来,我读了老舍爷爷的《猫》,发现在老舍爷爷笔下的‚猫‛真是惟妙惟肖。

这只猫,它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老实的时候会成天睡大觉,可是它要是贪玩起来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的千呼万唤它也不肯回来。但是,只要它听到有老鼠的动静时,又尽职地屏息凝视,宁愿多等几个钟头,也要把老鼠捉住不可。它温柔可爱的时候会在你写作时,在你的纸上踩上几朵小梅花,但要是不高兴的时候,不论谁对它说多少好话,它都不理不睬,倔强得很!看到老舍爷爷在写满月小猫的可爱之处时,一幅深动形象的画面不由自主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好像看见一只调皮可爱的小猫就在那跑来跑去地追逐一根鸡毛、一片树叶、一个毛绒玩具……

老舍爷爷写的这篇《猫》给了我很多的感受:为什么老舍爷爷能把小猫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而我们写作文时却觉得无话可说,写出的文章枯燥无味呢?比如:‘只要它听到

有老鼠的动静时,又尽职地屏息凝视,宁愿多等几个钟头,也要把老鼠捉住不可’,老舍爷爷把猫的特性以及一举一动都写得栩栩如生,而且猫在捉老鼠时怎样在洞前怎么呼吸的都观察的仔仔细细!原因就是因为他老人家仔细观察生活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小区里的一草一木;小鱼在水里吐泡泡;夏天的晚上,小虫子的叫声等等,都可以观察。所以今后的生活中我一定要用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只有观察了、体会了,才能感悟到很多对我们有帮助的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只有仔细观察之后你才会发现出它的奇特之处——欲要看究竟,处处 细留心,想要看出个究竟,就一定要处处多观察!

安徽省蚌埠市第二实验小学

六<一>班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7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美术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这一点是李镇西老师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他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习的地方。

读《红岩》后有感 篇8

读了《红岩》这本书,我被书里的革命先驱者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你知道祖国的山河为什么美丽如画?你知道红领巾为什么这样鲜红?你知道今天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幸福?在1949年11月27日那一天,***反动派在逃窜前惨无人道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书中那一幅幅真实的照片,那一首首豪壮的诗文,那一桩桩感人的事迹,向我们再现了革命先烈在***下,与敌人进行英勇斗争的可歌可泣的史实;再现了他们不畏残暴�p革命到底的坚强意志和民族气节;再现了他们敢于自我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最感人的是江姐的事迹。她在丈夫牺牲以后,谢绝党组织的照顾,坚定地表示:“到老彭倒下的地方去继续战斗。”后因叛徒出卖被捕,陷入渣滓洞集中营,当敌人用种种酷刑折磨她,要她交代组织关系时,她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坚持狱中斗争。还有罗世文�p杨虎城�p陈然等革命先烈们,他们这样无怨无悔地忘我牺牲是为了什么呢?是啊,无数革命先烈正是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我们只有刻苦学习,长大才能为建设祖国,做新世纪合格的接班人。

读《我是90后》有感 篇9

在我的小书桌上,整齐的摆放着一摞摞书。它们满足我求知的欲望,让我懂得做人处世的大道理。

其中有一本我们学校订的书,也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我是90后》。

这本书分为六章,分别是:1﹒国际化,我们的视野;2﹒创新,我们的习惯;3﹒坚韧,我们的生命力;4﹒责任,我们来担当;5﹒自信乐观,我们的表情;6﹒阳光无限,我们是90后。我最喜爱品阅第三章—坚韧,我们的生命力。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有人说是有钱;有人说是有地位;有人说是有名誉。而我说,是对生命坚韧不拔追求的一种精神。读了这一章后,我更加坚信自己是对的。本文的第一章文章叫《永不停跳的舞步》。文中讲了很小的一件事,却非常感人。

在2008年残奥会的开幕式上,夜色如水,乐声如诗。在“鸟巢”中,观众的目光集中在手拿红舞鞋的一位女孩身上。她是谁?他就是来自北川的芭蕾女孩—李月。她从小爱好跳舞,梦想是当一位舞蹈家。然而,2008年的那场7﹒8级大地震毁掉了她的梦想。

求生的本能,跳舞的梦想支撑他在废墟下度过70多个小时。5月15日上午,为了挽救危在旦夕的她,医生们做出截肢的决定。

开始李月反对,出于对生命的珍爱,反而安慰说︰“叔叔,你们截吧!我不疼。”20分钟后,她得救了。灾难夺走了李月的左腿,却没有让她屈服于残酷的命运。

2008年9月6日晚上,当那只醒目的红舞鞋在舞台上跃动时—人们看到李月追逐梦想的脚步,一只“永不停跳的舞鞋”,一只改变生活的残腿,一张感动世界的笑脸。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被李月那坚韧的生命力所感动,被她对梦想的执著所感动。她身上拥有我们90后缺少的精神—坚韧。

有些人不珍惜生命,更谈不上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虚度年华,浪费时间。他们可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读《人民教育》后有感 篇10

【美】罗斯·格雷戈里·多塞特 著

珍乐 译

三联书店

生于1979年的美国人罗斯·格雷戈里·多塞特,目前是《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他在1998—2002年期间曾经在哈佛求学。为了让人们认识一个全面、立体、真实的哈佛大学,他撰写了《特权:哈佛与统治阶层教育》。本书中,他以非虚构的手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回忆了学习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往事。本书作者虽然年轻,但是在社会观察方面表现出出人意料的理性,他的文字真实、坦率、诙谐风趣。作者指出,不论是哈佛也好,还是国内的大学也罢,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重视。

首先是大学与社会合作的问题。大学是社会知识的聚集地,是培育人才的摇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大学与社会合作交往越来越密切。服务社会作为一项基本职能,已经成为中外大学的基本职能。然而大学与社会合作过程中,很多教授再也坐不住学术的冷板凳,乐于跑项目、拉课题。比如统计学是热点,一些在基础数学领域耕耘多年的教师,干脆就转型研究数理统计。学科交叉是没有问题的,可基础学科也需要人扎扎实实地研究,若一窝蜂地跻身经济建设的战场,大学就是一座空巢,大学的办学品位必然受到削弱。尤其是国内一些大学教授,对于三尺讲台已经毫无兴趣,热衷于和企业老板、政府官员打交道,这些教授也被学生公然称为“老板”,师者风范已经荡然无存。

其次是学术道德的问题。近年来,从很多报道中不难发现,不论是美国大学还是国内大学,学术道德的底线不断在下沉。国内有的大学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压力很大。有少数教师在这种困局中铤而走险,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或者同样的一个实验,将分析数据拆开分成多篇论文发表,还有的教师更更是出格,随意编造实验结果或者数据。学术道德问题,已经成为毒瘤正在吞噬大学健康的躯体。大学如果在学术道德方面丑闻频出,也意味着大学声誉已经扫地。

读《呼啸山庄》后有感 篇11

我用了一个星期多的时间看完了《呼啸山庄》。我合~,不禁惊叹,这个久居深山,几乎从不和外界接触的未婚女子怎么能写出爱的如此深刻,恨的如此入骨的小说呢?这个一生都活在不幸的世界中,孤独凄凉,没有笑声,没有朋友的女子,怎么能写成这样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呢?其实不管怎么样,不管是因为什么这部极其富有内涵的奇书,已经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很多很多人生的真谛了!

《呼啸山庄》到底凭借什么成为了一部不朽之作呢?首先它没有受到城市里大众化的影响和控制,完全描绘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使人们领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保留着原始的性格: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这一切的一切在我们这些长期受到传统礼仪的约束的人们看来就显得非常特别,非常有新鲜感。有人说《呼啸山庄》是“人间情爱最宏伟的史诗”要我说这都要归功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极丰富想象力;极强烈的激情;极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她那把主题升华的才华和能力。我认为这些也就是为什么《呼啸山庄》能如此畅销的原因了。

读《我是90后》有感 篇12

第四章,责任,我们来担当。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感,懂得感恩,学会分担。

同是90后的马鹏飞,在他八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先后弃他而去。小鹏飞还没来得及记住爸爸妈妈的样子,就开始了与奶奶相依为命的日子。由于糖尿病并发症,奶奶当时只有一只眼睛尚存一点视力,但奶奶仍然尽心尽力抚养着小鹏飞。可就在鹏飞五岁那年,奶奶双目失明。五岁的鹏飞一夜之间变成大人,不但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生病的奶奶。他每天给奶奶打针・喂药・喂水・喂饭,睡前给奶奶洗脚。不久,奶奶的病更重了,大小便失禁,小鹏飞为奶奶脱下脏衣服,一点一点擦干净奶奶的身子,换上干净的衣服。无论春夏秋冬,小鹏飞总是五点起床,为奶奶准备早饭,午饭,再给奶奶打针,吃药,然后去上学。一放学,他总是赶回家陪奶奶。鹏飞读书比同龄人更勤奋。因为家庭贫困,他很少给自己买课外书。为了能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料理完家务后,鹏飞常常带着奶奶去书店看书。在他的日记里写道:“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治好奶奶的病,让奶奶过上幸福的生活,尽全力回报那些帮助过我的热心人,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在鹏飞心里,爱他的奶奶,同学,老师等,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已经被鹏飞那颗感恩之心深深打动,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稍不顺还要发小脾气。我们应该向鹏飞学习,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感恩,学会分担。当父母下班回家时我们是不是应该端上一杯热茶,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是不是应该说一声“谢谢!”,哪怕是家人。

读《人民教育》后有感 篇13

关键词  台湾  台湾国文教育

台湾与大陆同宗同源,有着相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底蕴、共同的伦理传统。台湾的教育与大陆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国文教学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两岸交流的增多,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台湾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等领域,也需要了解台湾的教育工作研究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蔡美惠教授编著的《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一书,对于两岸的互动与发展,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为,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这本书理论与考察并重,语言简洁凝练,一共分为七个章节来阐述台湾的国文教学研究,分别为: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的气象、课程改革的趋势、教材的编选特色、教材的撰写风格、范文教学的潮流、教法运用的方向和实际教学的挑战等。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笔者感触最深的是本书关于台湾中学国文教材的编选特色的介绍。台湾地区中学国文教材的编制,有多次的变更,为了突显台湾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教改十年来教材编制的特色,本章将现行的台湾中学国文课本与以前使用的教材版本作了对比分析,总结出台湾国文教材编写趋于多元化、教材内容趋于简易化、教材取材趋于本土化三大特点。

首先是教材编写趋于多元化。近十多年来,时代潮流的多元化带动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趋向,呈现在教材编写原则上,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在修订的目的上特别强调:“建立国民中小学课程发展以‘人的生活’为中心,并尊重多元文化价值的理念,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知识能力以及适应现代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其编写原则,大抵有一下几个方面:能力化、一贯化、本土化、人本化、国际化、生活化、趣味化、主动化、弹性化和整合化等,呈现出相当丰富的多元化取向。

其次是教材内容呈现简易化。科技发达,信息一日千里,学科的分化日益繁杂,学生的课业压力也随之加重,所以,为了减轻学生学业压力以及顺应新信息时代的需要,各课程多有所调整。在选文上,文言文比例稍有降低,现代作品增加,尤其当代作品激增,考量也由文化传承、道德陶冶,迈向生活运用、通俗趣味。其次,选文逐年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测验题目的简易化,将持续影响着国学教学的简易趋势。

最后是教材取材渐染本土色彩。由于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结构,转为工商业为主的都市结构的同时,城乡冲突产生,乡土文学萌芽,激发了人群对乡土的怀念,刺激了本土化理念的发展。乡土文学有着发扬民族精神、反映乡土生活的使命,正因为深怀着民族与本土意识,以及对传统精神与这块土地的诚挚情怀,乡土文学在台湾当代文学中,居于重要地位。乡土文学的产生与成长,对台湾文艺与民风都有深刻影响,中学国文课程渐染本土色彩,也是时势所趋。

总结台湾中学国文教材的编选特色,我们可以对我国大陆语文教材编选做以下几点思考:

一、语文教材的编选要有经典性

语文教学有一个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务:传承民族的、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闪耀着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光芒的。我们的青少年,一定要阅读经典,经典作品在思想性及艺术性方面都展现了某一时代的语言风格和语言内涵,所以语文教材要选取具有经典性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深层关系。

二、语文教材的编选要有时代性

语文教材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时文的入选上。时文入选教材有一个困难,那就是优秀的时文是不断产生的,而教材则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可分为“必读”和“选读”两个部分。必读部分篇目相对固定,而选读部分篇目则可以时刻变化,以保证教材选文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台湾教材编写原则中,就没有考虑到选文时代性的特点。

三、教材编选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及社会实际应用

近十几年来,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新一轮义务教育教材的编选标准与内容建构处于改革的浪潮中,其中,“教材编写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及社会实际应用”这一要求被提至研讨的视角内。这一论点的核心要求是:教材的设计要注意面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面向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面向社会实际。这不仅是20世纪教育发展史上课程变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当今各国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同时,它也是我国义务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的方向。

四、教材编选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当今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身发展,这一教育理念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地、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是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现在社会,青少年感情冷漠化,各种犯罪率上升,学生最为主要教育对象,人文教育迫在眉睫。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的中国教材选文没有很好地注重这一点,课堂上老师根据教材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主动性的不到发挥,个性和创造力被扼杀。以分数来评判学生的好坏,造成了教育的不平等,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我们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活波的教育环境。因此,中国教材选文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目前大陆对台湾教育的研究主要在高等教育方面,对中等教育的研究较少,对中等教育语文的研究更是不多,所以,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台湾的中等国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是这本书对于台湾中学国文教育中的具体教学板块例如写作和阅读教学等方面介绍还比较简略,同时,对于教学研究个案分析也比较少,对于台湾中学考试研究方面也很少涉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简介:

读《雷锋》后有感作文 篇14

读《雷锋》有感 杭州汽车司机吴斌的死让全国为之哀痛,67秒,在这转瞬即逝的一分多钟里,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公交车司机,让它尽显了人性的光辉。作为一名司机,他坚守自己的岗位直到最后一刻,在他的身上到处都闪烁着一名英雄的光芒,他让我想起了另一个英雄,雷锋。雷锋,这个名字早已响彻了中华大地,他的事迹更是家喻户晓。有人这样评价过雷锋:“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辽宁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 “我叫解放军,家就在中国。”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干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

路上,雷锋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牵着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想都没想,脱下身上的雨衣就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她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直发抖,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们早饭没吃,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雷锋说:“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党和毛主席啊!”像这样的故事在雷锋的一生中就是家常便饭,他时刻牢记党的教导,为人名服务。

读《人民教育》后有感 篇15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缕阳光穿过房间的窗户,我拿起《历史的选择》这本书坐在走廊上,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主要记述了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人间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使中国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其中,开国大典庄严的一幕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印在我的脑海里。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全世界。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是啊!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经历了90年的努力,把一个贫穷懦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今天繁荣富强的现代化新中国,澳门和香港和平回到我们祖国的怀抱,2008年我们成功的举办了精彩的奥运会,2010年也成功的举办了举世瞩目的世博会,我们也战胜了5.12大地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日益强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骄傲“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

上一篇:济南的冬天仿写作文下一篇:学校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