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仿写作文

2024-05-13

济南的冬天仿写作文(通用15篇)

济南的冬天仿写作文 篇1

如果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那么吉兰泰的冬天就是严厉又美丽的,不信的话,就跟我一起看一看吧。

早上,当你起来后,会发现天还没有亮,绝不是你看错了,因为这里的冬天天亮的很迟。当天亮走出家门,你会发现世界已经被白色的雪笼罩起来了,街上来来往往的全是上班的人们和上学的孩子们,一个个都穿着厚重的棉衣棉裤,戴着暖暖的围巾和棉帽,冻得恨不得把全身都包在衣服里,只留下眼睛看路。手上总是最冷的,即使戴着手套,也感觉一会就不起作用了,很快手就冻僵了。

走在马路上,迎面吹来的寒冷的风,使人不断地打着冷颤。路边的小树,早已光秃秃的了,没有了绿色外衣,它们也不得不穿上冬天为它们专门缝制的棉衣,松树也向冬天借来了雪花,来装饰自己黄绿的外衣。路边的房子,也全都戴上了白色的棉帽,窗子上的霜花美丽极了,就像有人在上面故意雕刻了精美的花纹。这些树和房子,形成了冬季特有的美景。这幅冬景画,也许是出自哪位名家手笔吧。

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了,地上的.雪,还是那么纯洁,就像小孩子那纯洁的心灵。天慢慢静了,喧闹一天的人也该静了。仔细想一想,春天,人们要去播种;夏天,人们要浇水施肥;秋天,人们忙着收获;只有冬天是最清闲的。这时,人们就要认真思考一下,一年中的忙碌真的值得为一年的结尾画上圆满的句号吗?

济南的冬天仿写作文 篇2

一、由字到画, 巧妙布局

写景文重要的是谋篇布局, 按照顺序描写景物, 便于读者发挥想象, 融入文中的景物环境中。但中规中矩的描写手法, 未免显得死板, 缺乏艺术气息, 吸引力不足。因此, 在写景作文中, 可适当借鉴绘画艺术中的构图技巧, 从不同侧面来展现同一自然景物, 提升作文的真实感。

(一) 画面切换。整篇文章从布局来看, 主线分明, 以济南冬日的“温晴”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 紧扣“山”、“水”两大主题绘制不同的画面, 以展现不同侧面的济南冬景。如摇篮山景、雪后初晴、空灵水景三幅画面的切换, 从布局上呈现出清晰的结构, 先写山景, 再写水景, 秩序井然, 层次分明, 为读者呈现出立体的空间构图。一方面遵循了景物描写的空间转换规律, 另一方面作者在描绘每幅画面时又融入了山水画的构图技巧, 将宏大的背景与写实的近景相结合, 如用“摇篮”来描绘济南的地理环境, 写雪景细化到“山尖全白了”, 写水景又写出了天水相接的美丽, 使文章呈现出脉络清晰之感。

(二) 详略得当。在整个自然景物中, 不是每个景物每时每刻都需要用文字展现出来的, 而是选取最能表现景物特色的景色和时间来描写。在这篇课文中, 作者运用了“以大观小”的取景方法, 这是山水画中常见的构图方法。如用“摇篮”比喻冬日的济南, 激发起读者的无限遐想, 却没有直接描写济南四周的景色和地理环境, 不仅形象具体, 且使文章鲜活。

(三) 色彩对比。在写景作文中, 学生容易将重点放在景物上, 往往忽略色彩的对比描绘。然而, 写景作文缺乏了色彩, 如同画面缺少了颜色, 很难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力。作者以北方冬天的阴郁与济南冬日的艳阳高照相对比, 在色彩上一暗一明,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读者不禁想象出两幅画面来:一幅灰雾惨淡, 一幅和风煦日。这种“以色补形”的烘托技巧, 在写景作文中较为常见, 可突出整体画面的层次感。

在写景作文中, 学生既运用的是文字, 又免不了对景物的描写。因此表面上是抒写文字, 实则是通过文字来展现内心的景色。在描写中可大胆运用拟人化的语言, 赋予景物以生命力, 使作文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

二、由心到景, 虚实结合

写景作文需要心中有景, 才能行诸笔端。相反, 心中无景, 为了描写而描写, 景物也会显得呆板而毫无生机。在景物描写中, 借用山水画的绘画风格也是颇为常见的手法, 在作文中可谓行之有效, 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 融入体验。要使读者感受到景物之美, 首先要感动自己。《济南的冬天》一文中, 作者运用亲身感受来写, 通过唤起读者个人情感经历的方法, 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文章开篇作者交代了自己的个人经历, 从北平到伦敦, 再到济南, 呈现出了文章的真实感, 使读者确信作者笔下的“济南冬景”的切身感受,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在写景作文中, 完全可借鉴这种描写手法,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起, 从开篇就奠定全文求“真”求“实”的基调, 用“印象”和“感受”来吸引读者, 调动情绪, 以产生情感共鸣。

(二) 虚实结合。在写景作文中, 对景物描写的真实性至关重要。比如本文中作者描写“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对真实景物的描摹如同绘画中的素描, 是绘制一张画的基础。但仅写到此处还远远不够, 未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因此务虚的写法也要运用。如本文中描写“温晴”阳光下的济南, 作者用“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拟人手法, 不仅使原有景物更加具体传神, 还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再如“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赋予山以人性化特征, 使景物立刻鲜活起来。可见, 虚写是对实写的艺术加工, 赋予景物以生命力。

在景物作文的写作中,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将个人情感赋予现实的景物, 再以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也就是说, 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 在心中构想整个景物、景色, 在现实景物的基础上合理想象, 进而运用虚化的手法结合个人情感, 用抽象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从写作效果来看, 使固态的景物变得动态活跃, 为景物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后, 使文字更具有生命力。

济南的冬天 篇3

路上遇到一对幸福的情侣,穿着鲜艳的羊毛衣服,漫步在冬日美景里,快乐地拍照留念。在年轻人的眼里这世界那么纯洁、白皙,闪耀着光芒,这绝对是属于他们的季节。我很高兴他们能够欣赏冬雪的美丽,但是我在某种程度上也嫉妒他们。成群的学生在用铲子和扫帚清扫路上的积雪,可能他们心里不情愿,但是干得很开心。我不那么嫉妒了,因为从经验来说我知道这是辛苦的工作。

从大门出来,我立马看到了鲜明的对比。学校的人口车道到马路边缘全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两边的人行道却是一个冰雪噩梦,我看到很多行人差点滑倒。这让我想到在乌鲁木齐。每场大雪过后,路边的每家商店和其他的单位动员员工清扫门前马路和人行道上的积雪,然后收集的积雪被环卫工人装上卡车运到城外,这种冷静又高效的除雪方式让我震惊。在多伦多,清扫积雪也跟这个相似,只是收集的积雪被倒入河里。在苏格兰,所有的城镇都遵循一条当地法律:所有的住户和店主都有责任清扫门前人行道上的积雪,如果没扫,那么他们会面临罚款或者在法律上承担行人因积雪受伤的责任。如果济南有这么长的冬天,这条法律也会出现在这儿吧。可惜我们的社会道德并不鼓励我们考虑他人的安全。

这些事情让我好奇。冬天实际上是不是变得越来越糟?这是气候变化的特征吗?全球变暖怎么让冬天实际上变得更阴冷、潮湿、痛苦呢’他们是真的变糟了,还是我变老了呢?实际上,回首在济南的这些年,我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模式。一些年份里下雪早:另一些年份里,圣诞节前都不会飘一片雪花。我记得有一年确实下雪了,雪降在圣诞前夜。不过这场雪在当夜就引起了恐慌,出租车司机恐惧得不敢开车,都弃车回家了。几年前,尽管威海和烟台都早降大雪,济南整个冬天几乎没有一点雪。

美文仿写作文:冬天的变形 篇4

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住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谷物和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仿:冬的变形

我能否把冬天,比作一个坚毅的、而又有些耿直的侠客?

若可以的话,冬,便可以化身为侠客。他挥舞着步步为营的冰霜之剑,纵身一跃,将寒冷与恐惧,决绝地,深深捅入在地下瑟缩的,毛虫的脊背!

冬,能否化身为一个真诚的、而又有些可爱的街坊?

若可以的话,冬,便可化身为街坊。他用嘘寒问暖的话语,斥退农闲时的孤独,却张结起乡愁之网,将游子们拉回亲人的怀抱。

大年三十的晚上,人人都摆上宴席来招待亲人、游子,当然还有渐远去的冬。

人们都爱冬天,爱他,因为冻土中死去的毛虫;爱他,因为游子的团圆;爱他,因为将要到来的丰收;爱他,因为围在火炕上的年味……

冬,是农村中最大的快乐。

作者:大维

济南的冬天作文 篇5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个地方吸引我的特质及作品是如何表现这些特质的:

温晴:“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我常年生活在天津,冬天是风大寒凉的,但是在青岛的生活经历让我知道了,有的地方的冬天是很温和的,不凌冽的,让人容易接受的,看书觉得济南也是如此,便很向往。

景美:“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济南的冬天作文 篇6

第一眼望向这个公园,我就感觉到了它的婉约雅致。远处有几座矮山,山们披上了绿色的大衣,而这件大衣,不全是郁郁葱葱的绿色,还有鹅黄和嫩粉点缀其间。山们都耸立着,却在隐隐地微笑,故意不让人捕捉到它的笑意。多么可爱的小山!与山连接着的,是一片湖泊。湖连着山,山连着天,形成了一幅画。特别的是,山给天别上了绿色的项链,而湖给山镶上了蓝色的花边。湖水是那么的澄澈明亮,犹如一面镜子,只是偶尔漾起一点波纹。若是下起了豆大的雨点儿,湖泊就会开心地奏起乐来。“滴答滴答,滴答滴答??”与山不同,它的笑是那么的潇洒,那么的豪迈,毫不掩饰。

在这个清澈见底的湖泊旁,有一座亭子,像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亭子上翘起的尖尖儿,有几抹别致的绿色,让原本有些单调的亭子多了几分新意。这一整个画面,五彩缤纷却又小巧灵动、婉约雅致,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这不愧是公园美景啊!

《济南的冬天》艺术特色与分析 篇7

一、抓住语言的舒适感

那么为何这篇文章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笔者以为首先, 老舍在这篇文章中独具慧眼, 充分的抓住了济南冬天的特征: 暖和并且还让人感到舒适。从中展开, 让读者可以领略此地充满温馨的独特美感。当然, 济南并非东北, 由此作者在选取素材的过程中, 扬长避短, 着重选择了景色为重。使用了较多的笔墨来描写济南的山山水水, 这也是济南的独到之处。其次为了使得这篇文章可以更加生动、明确、形象的展现济南冬日所独有的美景,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包括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让景色可以惟妙惟肖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仿佛身临其境。例如老舍在文中是这样的写道: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把他们唤醒。从这句话中, 老舍将大雪初降的济南比作了正在酣睡的婴儿, 展现出一幅安详的美景。剩下的一些景物则比喻成是看护妇, 花衣。可以说在老舍的笔下, 这济南城的一草一木都复活了, 仿佛置身于一群美丽的温柔的女性。那么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谁还会感到压抑或是不愉快呢?

二、发挥读者感官的作用

再看看感官在文章中的作用: 冬天一文中, 使用了感觉和视觉两种感觉, 使得济南冬天的温柔的一面在我们的眼中充分的展现。当然, 散文对于作者的心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作者可以在文章中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内心。尤其是寓情于景、景中有请。这更是散文的最高境界, 这在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老舍通过抒发自己的主管体验以及感受, 从开头就表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我来说, 如果, 冬天要是不刮风, 那么我就会觉得这是个奇迹。通过一个像我, 就巧妙的拉近了作者本身和读者的距离, 成功的将读者置身于这个世外桃源般的美景之中。让我们感受到, 一个热情的而又熟悉当地的向导, 正在带着我们在济南的冬日里缓缓前进。

三、词语的灵活使用

散文同样还要求作者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这就对作者的词语使用提出不小的要求。在这篇文章的语言运用上, 同样的表现出了老舍不低的文字语言功底, 用词不仅准确还做到了凝练生动以及和谐的有机统一。还发挥出了老舍所独有的个人风格。全文的语言近乎小说一般。但是同小说相比, 却又有那么几分的不同; 精炼。这需要相当凝练的文笔才可以做到。以接下来的这一语段为例: 那水呢, 不但没有结冰, 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点的热气, 水藻真绿, 把终年储藏着的那些绿色全部拿了出来。天儿越晴, 水藻越绿, 就凭着这些绿色的精神, 水也忍不得冻上,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在水中找个影儿呢! 通过这一语段对于水面的描写, 我们不难发现, 在这其中充斥着我们日常生活中口语上的大白话, 没有一个辞藻是华丽的, 但却偏偏又是这些毫不华丽的辞藻, 又让读者感到浓浓的生活气息, 使我们感到分外的亲切。

四、高超的景色描写能力

最后笔者还需要让我们来看看老舍在这篇文章中所展现出的高超写景艺术。大致来说, 分为以下几点: 景物安排十分的恰当, 展现出了一定的层次感。这使得景物纷至而来, 但有做到了井然有序。由山到水, 可以这么说, 这就是从大层次再到它的内部, 最后再来描写它的不同。随后几段答题不过如是, 第二段是写景和人, 转到第三段, 变成了有大雪到晴天的转换, 最后由水面到天空。

其二它牢牢的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最终使得文章在色彩上做到了和谐。写山水雪城不外乎如此。这可以说是和谐的美感。

其三, 就是写景中老舍还依靠相互映衬, 使冬天的济南显得更加的鲜明。全文中, 老舍着重描写矮松, 树尖, 山尖, 蓝天, 白云斜阳等景色, 作为映衬的妙笔, 使得色彩做到了鲜明可分。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通过对大自然合适的取景, 使得景色或是气势如虹, 或是细小之处纤毫必现。老舍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到多种写作手法, 最终使景物做到了神似和形似。再通过适当的点题, 使得景色自身的意义更加明朗!

摘要:《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作品, 老舍的这篇文章中描绘出了济南的冬天, 从中看到了温情可爱的一面。这使得我们身临期境, 令人神往之。本文对于济南的冬天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够从中推敲出文章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艺术特色,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宏玲.依“体”扣“本”, 品味“温晴”——我教《济南的冬天》[J].语文教学通讯, 2013 (35) .

[2]孙刚.寻找隐寓在文本中的情感密码——从《济南的冬天》一文看学生与作者的对话[J].语文教学通讯, 2012 (08) .

《济南的冬天》的教案创新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会读会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设计意图:新课标认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来获得,所以课堂落实双基依然是语文课堂的重点和要点。)(2)积累文中优美语句。(设计意图:“没有背诵积累就没有语文”,学习名家之作就是想让学生积累和运用,让美文美篇能深入学生之心,用时皆能信手拈来。)

2、能力目标:(1)学习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2)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促进写作的能力。(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目标让学生对写景的散文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感情。(2)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河山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设计意图:新课改提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我想通过本文教学,让学生热爱济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预设:

1、教学重点:(1)学习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的写法。(2)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怎样去赏析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

课型:品读课(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说起冬天,我们不禁会想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还会想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并没有板起一幅冷酷的面孔,反倒“慈爱可亲”,对我们微笑呢!不信,请到济南的冬天去看看吧。出发啰!(出示幻灯片①)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设计了用古典诗句引入,在冬之诗句中把学生引进冬之景色中,再反勾一句,引发学生对济南冬天之不同的探求欲望。“出发啰”三个字好像带领孩子们游济南一样,让他们心向往之。)

二.走近作者——老舍

(出示幻灯片②,学生齐读老舍的简介)

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的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国文字,影响较大。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剧本。其作品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设计意图:老舍作为语言大师,作为七年级的学生不太了解。我设计此,可以让他们多增加点积累,尤其是老舍的名作《骆驼祥子》也能让他们一并了解。)

三.聆听《济南的冬天》之韵律

师配钢琴曲《冬之情》朗诵全文。

听读要求:1、听准字音。2、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幻灯片③)

(一)检查字音。(出示幻灯片④的四个句子,学生准确而流利地朗读)

树尖上顶着一髻(jì)儿白花。

给蓝天镶(xiāng)上一道银边

水藻(zǎo)真绿,把终年贮(zhù)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由澄(chéng)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设计意图:语文之道是积累之道。崔峦在他的“四点评课标准”里说“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我认为基础年级,字词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把这些词放在句子中读,有利于他们对这个词的意思的理解。)

(二)说一说,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暖和、慈善、美丽、不结冰、生机勃勃、没有雾、没有大风。)(出示幻灯片⑤)

(设计意图:我设计的这一问,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大内容。最主要的是让他们能自己从文本中筛选可用的信息来作答,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而且这个开放性的题目,不求统一作答,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只要有理有据均可。)

四.欣赏美景,感受自然

1、同学们说济南的冬天温暖如春!请找出具体的语句佐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实际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写景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环形的地势,秀气的小雪,绿绿的水藻,热热的湖水都是它独有的冬之景色,与我们襄阳这个北方之地是不同的。学到此处还要让它与我们这里的冬作一比较,并体会作者通过哪些景物写出了它温暖的特点。)

2、同学们又说济南的冬天美丽如画!作者在文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美景图?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吗?(出示幻灯片⑥)

(摇篮安睡图、雪后小山图、城外远山图、空灵水晶图。)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最开放性的题目,也是最能体现学生与文本从熟悉到有自我独特体验的环节。这一问还能让他们理解济南冬天的又一大特点——美。学到此,相信学生必定能很好地体会写景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的妙处了。)

3、选择你最爱的一幅图来想读,边读边想象出那幅画来。

4、大家想不想一饱眼福,来看看这些美景图啊?

(出示幻灯片⑦-⑩)

(想读课文,并在头脑中遐想出美景,是又一种走进文本的方式。想出美景,体会美句,二者结合,方能悟出美文之妙处。最后千呼万唤始出来,在赞叹声中欣赏图画,达到本课的高潮。)

五.品味语言,遐想人物

1、作者为什么能把景写得这么美呢?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增添文采。)(出示幻灯片11)

(设计意图:这是本文的又一重点。本单元的美文,多采用了修辞手法。)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作赏析。

①拟人句: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那点薄雪好像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

赏析:哪个词用得好?——由这个词,你能遐想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来?——读这句话,你能读出济南冬天的什么味道来?

例:害羞;一个娇美害羞的小姑娘;济南冬之雪的秀美和温暖。

②比喻句: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赏析:把 比作 ,二者有什么共同点?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例:把水天相接的美景比作蓝水晶;二者都是清亮蓝的特点;写出了冬水之澄清。

(设计意图:这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细部的一个环节。新课标注重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让学生重读这些句子,读这些划线的词,品味这些拟人化的动词的好处。对于难点“赏析”,我让学生“遐想人物”,既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很快体会了拟人能使景变得有灵气和生命力的妙处。)

3、学生自己小结:比喻句、拟人句有什么妙处?(出示幻灯片12)

比喻:使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从而突出景物的特点。

拟人:把物当人写,赋予人的灵性,使景物具有一种灵动的美。

(在上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很快能自己总结出学习规律。新课标也强调:千万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自己获得的金钥匙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4、学贵在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幅美丽的荷花图,请学写一两句拟人句。(出示幻灯片13)

(设计意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要利用教材教会学生一些写作技巧。看图仿写拟人句,学以致用。)

六.结束语

荷花美,同学们写得更美!而且,你们知道吗?这美丽的荷花还是济南市的市花呢!学了此文,我们怎能不爱上这座美丽的城市!怎能不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出示幻灯片14)请在欣赏济南的名胜风光中结束我们的这节课!(出示幻灯片15-20)

山东济南有三大名胜:大明湖、千佛山和趵突泉。

大明湖: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千佛山:在济南的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舜帝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因山上岩石刻佛,遂称“千佛山”。这里层峦叠嶂,形成济南天然的屏障。

趵突泉: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趵突泉为七十二名泉之首。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水雾缭绕,宛如仙境。

(设计意图:在介绍济南的三大名胜中结束此文,有意犹未尽之感。让学生心怀对祖国的满腔情感也是完成了我的情感目标,同时也增加了很少游历的他们的阅历。)

济南的冬天作文 篇9

因为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济南名噪全国。作为中学语文课上的一篇课文,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曾经沉醉在老舍笔下响晴、温暖、无风的济南的冬天里。对那城那山那水的美好寄托着憧憬和渴望。

于是,每年都有很多人(其中包括曾经的我自己)怀着对济南冬天无限的向往。毅然选择了济南这座并非繁华的城市。而当我们真正融入济南,又难免失望,平庸的济南,平庸的冬天,全然没有老舍文字中的灵性和韵味。

并非老舍戏弄了我们。很多时候,是我们共有的想像力和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但这丝毫不影响我成为济南的一员,丝毫不影响我选择在这快乐的生活。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和舒适性完全吻合了老舍笔下的意境,让人一旦来到就不想离开。

济南虽然四季分明,但她的冬天没有北方的冷,也没有南方的暖。这种”中间地带”的感觉成就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魅力。

在济南生活三年了。我已经把自己当成济南人。爱济南人,爱济南,也爱济南的冬天。我冬天里最喜欢赖在床上,守着热烘烘的暖气片,打开收音机听着MUSIC88。7里传来的美妙音乐。手里捧着一本《梦里花落知多少》,那是对济南冬日的一种留恋。

描写济南冬天的作文 篇10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粞艄猓暖和安适地睡簦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舻憧诙。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裏,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袈洌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裏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艏保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粢击俣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艨殆簦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麼狭窄,城外又那麼宽敞,山坡上那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那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济南的冬天》教学案例 篇11

《济南的冬天》是第三单元写景文章中的其中一篇,通过学习《济南的冬天》提高学生对于写景的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写景水平。加强学生对于《济南的冬天》的学习,不仅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对于写景文章的认识,还能让学生为接下来的文章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济南的冬天》是本单元最为重要的教学文章,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对《济南的冬天》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中掌握写景的方法以及对部分修辞手法的使用,提高学生对于写景文章更深一层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加强学生对文章中所出现的生字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于文章所出现的典型词语的认识,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

(2)加强学生对于文章中所出现的各种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认识。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文章中所出现的生字和生词,加强学生对这些词语的运用。

(2)通过学习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加强学生对于这些修辞手法的应用。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济南的冬天》,提高学生对于济南的冬天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2)通过学习《济南的冬天》,加强学生对于身边周围事物的观察,激发学生对周边事物的热爱。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加强对济南的冬天的理解和认识,认识济南冬天的特点,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的认识。

教学难点:认识和使用文章中所出现的写景手法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在生活中,不同地区的事物不仅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共同点,为此,学生要学会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互联系起来,加强对事物的认识。现在,老师就让大家欣赏一下南方和北方的冬天,同学们要从中发现南方冬天与北方冬天的不同。同学们请看投影。以上所看的南方冬天与北方冬天的不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北方的冬天,看看北方不同地区的冬天的情景又是怎样的,请看投影。

教学说明:通过播放生活中的情景,特别是南方冬天和北方冬天的不同情景,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北方冬天的特点,进而更好地为开展《济南的冬天》教学做好铺垫。

2.探索研讨

(1)做一做活动:让学生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随机造句,然后老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教学说明:让学生从造句的实践中总结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特点,提高学生对于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认识和应用。

(2)看一看,想一想:細心观察投影的文章,然后认真思考一下,这些写景文章都存在什么共同的写作手法。(投影上播放着都是从远到近的,由小到大的写景手法的文章)

教学说明: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认识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写景手法。

(3)引出课题——关于写景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教学:如果在写景写作中加强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不让文章太过单调和枯燥无趣。在写景写作中,加强对分层次写作手法的运用,可以让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3.小组讨论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很美的,只是我们不懂得如何欣赏这些事物,如何发现这些事物的美,为此,同学们,你们能够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展现出来,表达你对这些事物的喜爱之情吗?

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之后,都能发现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并且能够学会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其展现出来。(如校园的美、课室的美、公园的美)

4.例题讲解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章,将文章中使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找出来,并且对这些句子进行讲解。

教学说明:通过让学生寻找文章中所使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些修辞手法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对于济南的冬天更深一层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

5.练一练

同学们,现在将你们所找到的比喻句中的喻体和本体都找出来。(学生根据自己所找到的比喻句,找出各个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结论:一般来说,喻体的特点要比本体的特点更加地清晰明了。

6.想一想

同学们,你们能够将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找出来吗?

教学说明:让学生观察和阅读,提高学生对于济南冬天认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结构的认识。

7.引出由远而近、由小而大或者由近而远、由大而小的写作手法。

8.例题讲解

寻找文章使用的由远而近、由小而大的文章段落,如第五段中的“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则是运用该写作手法。

9.议一议

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教学说明: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者的情感。

10.反馈练习与作业

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手法描写我们的校园。

六、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仿写作文 篇12

一、散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 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中学阶段的散文, 通常以抒情散文为主。抒情散文通常作者借助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表达独特的情感认知。作者利用景或物为依托, 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的手法, 或情景交融, 或托物言志, 以达到抒情的目的。但对于学生来讲, 并没有丰富的阅历, 很难体会作者自身要表达的情感。

(二) 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大部分老师教学重点并未放在教学内容的准确, 恰当, 更多地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考虑教学。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内容的途径,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确定。一篇课文有多种教法, 意味着教学内容的不同和侧重点的变化。正所谓巴班斯基说的:“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 而不是其相反。”因此, 要从教学内容的角度选择适合、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散文教学中, 教师出现用小说的方式教散文的现象。例如杨绛先生的《老王》时, 有些老师将分析老王的形象作为教学内容, 这已经将文体混淆;有的老师更多注重知识化教学, 从字词句段到内容结构, 并没有引导学生体会散文所蕴含的情感。

二、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 课程目标是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前提

王荣生先生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中提到, 课程目标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 国家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素养“是什么”, 主要面对“是什么”的问题。教学目标是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紧扣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审视教材, 明确编者的编写意图, 使教学课堂最有效的指向教学目标。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目标不只是颂秋, 更表达对祖国的挚爱和眷恋, 但有些老师把五副秋景图作为重点。

(二) 学生学情是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

学情, 指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选择散文的教学内容,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针对学生自己能弄懂和预习后可以弄懂的知识点不必重复讲解, 学生存在疑惑, 领悟不深的地方进行引导讲解, 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老师可以通过课前观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途径分析学情, 结合学生情况明确教学内容。

(三) 文体特征是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散文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散文的概念和文体特征。散文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多为“文学性散文”, 题材广泛, 笔法散逸。散文主要分为叙事, 抒情, 写景等, 因此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不同的文体确定, 它虽然有“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但是不同的类别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老师在讲授胡适《我的母亲》时, 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让学生讲自己的母亲, 有的对母亲致以感谢, 有的向母亲表达愧疚, 却未真正体会到作为散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四) 作者情感是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核心

“阅读散文, 不是仅仅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 而是通过这些所写的人、事、景、物, 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 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 触摸作者的情思, 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散文教学内容的核心, 重点并非是所描写的客观对象, 而是透过客观对象传达、灌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老王》的关键点不在老王的善良, 而在作者能看出善良的心肠;《安塞腰鼓》的关键点不在西北汉子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 而是作者为威武雄壮的场景所迸发的激情!

三、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上文中对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分析, 下面我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来谈如何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济南的冬天》作为老舍先生从英国归国后在济南执教时所写的散文名篇, 充满诗情画意的色彩。文章不惜笔墨通过对济南冬天细致明丽的描写, 抒发对济南冬天浓浓情思和赞美之情。全文以“温晴”二字为主线, 文章开头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地方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特点, 接着从阳光下的济南, 小雪后的小山以及济南的水三个方面具体描写, 最后用“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束全文。文章看似花大量的笔墨在写景, 写冬天济南的“温晴”, 其真正意蕴作者对济南的持有的那份特殊的爱以及极具个性化的文字表达。因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这篇散文的教学内容:

(一) 雅俗兼具的语言之美

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 其语言亲切自然, 娓娓道来, 质朴无雕琢之感。但在平易朴实之中透露出作者精湛的语言能力。在《济南的冬天》中, 老舍先生对济南山水的一往情深, 汩汩地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二) 修辞之美

老舍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得济南冬天人性化, 同时也寄托了老舍对济南的情意。文章在开篇巧妙地运用对比, 突出济南的冬天优于其他地方, 自然而然的突出“温晴”的特点。接着“济南城”变成了“小婴儿”, “小山”当起了“摇篮”, 新鲜之余给人一种安全、踏实之感, 济南城变得可爱, 温暖, 与温晴相吻合。作者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时把矮松上的一髻儿白花比作日本的看护妇。“看护妇”的贴切比喻表现小雪过后矮松的秀美姿态, 赞美之情呼之欲出。作者在写冬天水色时用拟人的方法写出“水也不忍得冻上”, 把水写的含情脉脉, 给人一种不是春天甚是春天的温暖之情。

(三) 炼字之美

“小山”“小雪”“小村庄”“小水墨画”, 老舍用“小”字贯穿通篇景物, 给人一种疼爱, 亲切的感觉, 表达作者对济南包含的深情。再如“真”字, “济南真的算个宝地”, 一个“真”字, 体现作者对济南的情感, “真的, 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唯恐读者不相信济南冬天的美好, 又用“真的”强调。“水藻真绿, 把中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真”字使用的频率之高, 渗透着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满满的爱。文中大量动词的出现, 既赋予变化又准确传神。例如“卧”字,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两个“卧”字, 逼真的描绘了村庄和雪的姿态。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替换的方式, 深入体会躺、卧、睡等字的差异, 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样, “镶”字的运用准确生动, 同样是雪, 落在树上是“顶”, 落在山尖是“镶”, 落在山坡则是“露”, 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特点, 又避免用词的重复, 一幅灵动的雪山图跃入脑海。

其实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个性化的语言还有很多, 文章句子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那水呢”“呀, 吧, 呢”等语气词的出现, 字里行间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和对济南的喜爱, 让人感觉亲切, 舒服。“圈儿”“小口儿”等儿话词的使用, 为文章增添了京味儿, 使文章更口语化。

(四) 蕴含温晴的意象之美

在抒情散文中通常透过文章的意象或意境, 引领学生深入分析, 追寻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运用孙绍振先生的“还原法”分析, 首先将其还原为原生态的人物和景物, 其次将它与具体意境加以比较, 从而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独特情感。济南的冬天在作者的笔下是完美的, “没有风声”“响晴”“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济南像是婴儿有小山保护着, 睡在舒适的摇篮里, 感受到的是一片“温晴”。然而, 事实并非这样, 从地理常识的角度来说, 小山在北边缺这点口儿, 这个口就是冬天北风的入口。冬天的济南时常会有冷空气的入侵, 月平均气温都已经达到零度以下。这样看来, 济南的冬天并没有作者笔下的“温晴”, 文本和现实产生矛盾, 形成了反差。这就证明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是他心目中的, 主观化, 理想化的, 正是这种主观的情感, 让济南的山、水也变得“温晴”。

接下来文章写雪后的小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作者通过大量笔墨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雪后小山的秀丽景色, 并在段末写道“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与开头相照应, “最妙”“就是”等关键词体现小雪后的小山是作者最爱的景象, 事实上冬天也有下大雪的可能, 但是作者专门描绘的是小雪后小山的景色, 排除了其他现实情况, 是为了表达对济南冬天喜爱的表现。

作者在写济南的水, “不但不结冰, 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也不忍得冻上”等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但实际上零度以下的天气水怎么能冒着热气, 所以是作者排除了冰天雪地的另一番景象。正是这些“扭曲的事实”体现他对济南有特殊的情感, 深深地着上了老舍浓重的个人色彩。

(四) 独特真实的情感体验

散文是作者在自己独特的情境中表现的一种特殊的体验, 其最大的特点是表达创作主体自身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情感。要深入领悟作品内涵, 要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走进文本,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济南的冬天》中, 体会济南冬景“温晴”背后“作者的温情”成为核心, 这就应结合老舍的生平经历体会他对济南难以割舍的情感。在老舍25 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北京, 后来赴英国任教, 饱受辗转之苦, 在多雾的伦敦旅居七年后回国定居山东, 在齐鲁大学任教, 在此期间老舍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济南, 起名为“舒济”, 足以看出他对济南那份特别的爱。在老舍先生一生中几乎没有写过关于英国, 美国的散文, 关于故乡北京的也少之又少, 可唯独济南, 写了许多。老舍在《济南的印象》中写过随着事物联系, 人情交往, 济南留下他快乐与痛苦的印痕, 时短情长, 济南就成了作者的第二故乡。通过对老舍先生的生平背景有所熟知之后, 再阅读文本, 济南没有北京的风沙, 少见伦敦的雾气, 新加坡的艳阳也是少之又少。对于济南的山, 作者投入很深的情感, 仿佛勾勒一幅水墨画, 如山坡上卧着点小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充满了韵味。对于济南的水, 不但不结冰, 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热气, 澄清的和谁像块空灵的蓝水晶, 无不表现济南的柔情。老舍先生对济南那份真诚的情感都倾注在文章里, 所以在他的眼中“济南的冬天最特别”。

总之, 《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进行描写, 抒发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特殊的情感。散文作为表达作者自身主观情感的文体, 其教学内容可以根据作者自身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如何表达情感两个方面, 通过作者个性化的语言, 蕴涵深意的意象和作者独特的情感确定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 2011 (1) .

[2]李军.抓住特点教散文[J].学语文, 2012 (1) .

[3]陈隆升.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J].中学语文教学, 2011 (1) .

[4]王希文.《济南的冬天》教学价值刍议[J].语文建设, 2012 (02) .

[5]余志明.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9) .

[6]丁之境.《济南的冬天》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 (4) .

[7]王荣生.依照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 2010 (09) .

[8]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济南的冬天优秀作文 篇13

雪阿姨飘啊飘,飘啊飘,飘到了趵突泉。呀!这里真热闹!人山人海,各种各样的花灯迷住了游客,同样也迷住了雪阿姨。雪阿姨心想:要是把这里装扮成白雪天地,岂不更加漂亮?雪阿姨二话没说,拿起自己的白雪棒,把这里东涂涂,西抹抹,趵突泉立刻变成了“雪泉雪灯”。想必晚上亮起灯来会更好看!

雪阿姨装扮完了趵突泉,又飘啊飘,飘啊飘,飘到了千佛山。千佛山人也不少,那座大佛依旧坐在那里笑嘻嘻的面向游客。山中腊梅怒放,亭中游人观赏。雪阿姨岂能观望?她立马拿起白雪裁剪刀,给千佛山裁剪了一套衣服,披在上面,好看极了。雪阿姨还特意为那座大佛裁剪了一件衣裳,给他穿上,好让他暖和一点。

雪阿姨装扮完了千佛山,又飘啊飘,飘啊飘,突然,雪阿姨看见前方的路模模糊糊,几乎看不见了,味道也是很刺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雪阿姨忽然看见有一座工厂在不断的排放废气,而且人们也在地上放鞭炮。可旁边还有一座学校,这样让学生们得病了可怎么好,于是,雪阿姨召集了成千上万、不计其数的`雪娃娃,让他们到人间,净化空气。雪娃娃们接到指令立刻出动,果然,雾霾减轻了,而且还有雪堆积在地上,学生们看见了,立刻出来堆雪人,打雪仗,外面又是一番热闹的景象。看到这样的景象,雪阿姨笑了。

描写冬天景色的散文:济南的冬天 篇14

在著名的连年喷涌的趵突泉和广阔的大明湖之间,有一片安静、古老的街区,街两旁是一溜青砖红瓦白墙、黑木门红对联的四合院,随便一家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一条蜿蜒曲折的曲水河,在这片老街里缓缓地绕着人家的墙根屋角流着。游览和参观这片老街,我喜欢从王府池子开始。

从泉城路进入热闹繁华的芙蓉街,大约走上一百米,便会发现右侧有一个隐蔽的小胡同入口,右拐就走到一条狭窄的小巷。走到这条七拐八拐的小巷尽头,眼前豁然开朗,就能看见一个清澈见底的长方形宽阔池子,这就是王府池子。

它被一群老式房子包围着,有人在里面游泳,也有人用水洗衣服。而不管游泳还是洗衣,池子里的泉水总是那么清,还那么暖,即使在冬天也那么温和。因为池底总有那一股活水,不停地往上冒,冒,冒。在这个长方形池子的西北角,有一个小出口,水就从那儿流出去,形成了一条小河——曲水河,虽说是小河,却只有一米宽,还不如说是小溪。小河里还有翠绿的水草, 我真奇怪,水草怎么那么绿,绿得像翡翠。被水推动着、摇着,休闲地摆动着。曲水河从人家家门口流过小巷间,流过后宰门街,流进曲水亭街,汇成百花洲,最后奔入大明湖。

在王府池子,好像永远都没有冬天似的!那泉水一直冒着热气;那曲水河永远不结冰;那春天柳树姑娘的长辫子在冬天仿佛被施了魔法,摇身一变就变成了河水里那长长的碧绿水草,在水中倒映着的房前荡漾着。

这样的老街,在这样晴朗的冬天里,你不喜欢去逛逛么?

作者|山东大学二附中九(1) 郑可为

仿写——作文教学的新形式 篇15

现就此问题, 提出几点解决办法。

一、加强作文仿写训练, 仿写是学生学作文的必由之路

有一个基本观点, 被老师们常常忽视, 那就是作文是一种技能。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 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 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

所以要学好作文, 就要多仿写训练。由仿写到感悟, 由感悟到创造。不少人认为“仿”不是“创”, 认为仿写是一种可有可无的, 甚至把它视同“抄袭”不屑一顾。其实模仿的实质是使学生从各个方面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老一辈语文教育工作者, 都很重视模仿。张志公先生说:“需要正确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模仿, 是学生的必经之路。不仅初为人学的孩子爱模仿, 中学生、大学生, 甚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 都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着自己认为好的事物。”

认识问题解决了, 教学上也就不是难事了。首先是句的仿写, 片断的仿写, 稍加铺张、连缀就能成篇。比如写记叙文, 怎么开头?学生可选课本中一个适合自己的进行模仿。如有不少学生, 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谁是最可爱的人》《白杨礼赞》等课文中的句子, 根据课文句式进行仿写, 解决他们词不达意、词不切意、言不由意的诸多问题。

仿写的训练, 如能很好地运用, 那么学生的作文水平将在中小学阶段得到提高。

二、改善课堂环境, 让学生放开手脚进行仿写

学生作文最感到苦恼的是没什么可写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没材料可写。其实, 这只是个表面现象。这是怎么造成的呢?下课休息时, 学生想说的你不让他说。当上课你让他说时, 就不敢说了。所以要改善作文训练环境, 这是作文教学的新观念。

改善一下作文训练环境, 或者说改变训练场地, 这是个更新教学观念的事情。在作文教学改革中, 这也是个很紧迫的事情。死胡同, 本来就走不通了, 为什么不另辟蹊径尝试一下。

中学生敏感、天真、活泼又富于幽默感, 平时唧唧喳喳、嘻嘻哈哈的话可多了。教师只有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与他们沟通。要让学生放心地、随心所欲地写, 自由地、大胆地去写, 然后, 又让他自己积极地、主动地去评、去改, 互相启发、互相模仿, 写作能力必然会很快得以提高。相反, 如果作文教学一天到晚总在为考试作准备, 学生的体质、心理、技能等基本素质很难得到培养和提高。

所以, 改善作文训练环境, 改变训练场地, 让学生自由地、大胆地放开手脚去仿写, 写他们想写的、爱写的一切。

三、作文要求不当, 期望值过高, 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

现在有些语文老师, 在作文教学目标上偏离了标准。他们在平时的作文批改和讲评中, 附加了许多各自的标准。在学生作文内容上, 不仅要求“内容具体”, 还要求“内容充实”“选材典型”。在作文立意上不仅要求, “根据表达的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还要求“中心突出”“思想深刻”“有新意”。在表达上不是要求“字从文顺”, 而是要求“语言流畅”“语言生动”。这种教学, 期望值超目标, 指导脱离了教学要求, 超越了学生现实的作文能力。教师用心虽苦, 却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作文教学。

第一, 它不断地挫伤大多数学生。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初中这个学习阶段, 其生活实践范围狭窄, 认识能力、理解能力也还处于相当幼稚的阶段。拿语言表达成熟阶段的标准来衡量他们, 他们永远也达不到要求。那么, 这种坚持不懈的要求等于是在无休止地折磨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不但尝试不到成功的乐趣, 反而让他们陷入苦恼、厌倦作文。

第二, 它也不断地挫伤教师自己。自己提出的标准, 实际上是自己欣赏的标准, 自己都实现不了。只是赞扬作文尖子偶然出现的精彩片断, 其实是自己教学的失败, 这不是作茧自缚吗?

第三, 极大地干扰了作文教学评价, 包括各种作文测试试卷成绩的客观评定。因为测试标准不是他们心目中的“标准”。阅卷时, 便没有几篇能看得上眼儿的作文。他们常常是以自己附加的标准来解释“等级标准”, 所以是带着自己的“标准”对学生作文百般挑剔。“上纲上线”地抨击学生作文的不成熟, 评价学生作文就像在搞文艺评论。如果把他们自己所任教班级学生的作文抽出来让他们看, 当然也是达不到他们自定的“标准”的。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 要真正达到目标,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 对大多数学校而言。在作文教学中千万不要超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目标上有了共识, 才能理顺作文教学中的各种关系。特别是有了共识就会给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松了绑, 消除了对作文教学、作文考试的神秘感, 集中精力在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上下工夫。

应该指出, 有的学校、有的班级、有的学生, 已经达标了, 那就应该在达标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继续提高。跑得快的, 因材施教, 让他们能跑得更快。谁也不会因为有了给大多数学生制定的教学目标就去限制特长生的发展, 不会让那些跑得快的停下来去等那些跑得慢的。

教育心理学有个原则:对孩子提出的要求, 必须是他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如果达不到的, 那要求等于是白说, 而且是有害的。跳一跳就够得到, 信息论里把这叫做0.5艺术。在这一点上, 去重新思考一些“根本问题”或“我们自己是如何走过来”的问题, 也许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文无定法, 大致有法”。如果我们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师能从根本上真正端正对“教改”和作文教学的认识, 改变那种“中考作文体裁不限, 不再需要强化作文指导”的认识, 而按照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 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打好写作基本功, 我想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作文达标应该不是太困难的。既已正本清源, 何愁不流汩汩清泉。

参考文献

上一篇:随时清洁消毒的名词解释下一篇:读《人民教育》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