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07-27

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8篇)

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泛读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梳理文章结构,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学习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心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结构。教学难点:

分析并实践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1.对学生进行泛读的指导。

2.尝试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握文章结构。3.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导语:说到北京的冬天,你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你用语言描述一下。

在北京,冬天可能是和冰糖葫芦、庙会、春节、滑冰等词语一起出现的,脑海中出现的应该是既寒冷又热烈的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描述的语言中,可能会出现不够丰富,不够生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问题,并思考如何才能将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进行还原。

(二)整体感知

第一遍阅读:初读──读准字音,初步感知。1.重点字词。

给出文章中的重点字词,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响(xiǎng)晴

澄(chéng)清 济(jǐ)南 2.作者介绍。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但其实作者老舍是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人,我们先来了解他。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老舍先生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课文是作者1931年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写的。

3.让老舍情有独钟的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请大家自读课文,想一想,如果要在文章中找到一个词语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你会选择哪一个词? 学生可能会选择“响晴”“温晴”“宝地”“奇迹”“空灵”“慈善”等词语。

对答案不必强求,可以在辨析不同词语的过程中,最终让学生选择几个比较恰当的词语,组成一句评价“济南的冬天”的语言。如: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有一种空灵之美,像一位慈善的老人。

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融情于景是本文重要的写作方法。从词语、句子的分析得出:本文表面看是描写济南冬天的风景,其实质是表达作者对济南山水的热爱,表现作者的情怀。这就提示我们,写景作文要重视情感的发现、酝酿和表达,不为写景而写景。

薄(bó)雪

伦敦(dūn)

镶(xiānɡ)

髻(jì)着(zhuó)落

宽敞(chǎng)

水藻(zǎo)

狭(xiá)窄 贮(zhù蓄 【设计意图】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先初步形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认识,再寻找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这种从粗泛到精准的过程符合学生感知新事物的认识规律。在不同词语的辨析和使用中,学生可以辨析词语的微妙区别,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

第二遍阅读:泛读──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默读全文,根据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描写画一幅画,体现你对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细致地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图画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对颜色和构图的思考,体会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

2.在班级中讨论和展示大家的图画,评一评,你觉得那幅图画最好,再说说你的理由。(注意提醒学生关注原文的描写,而不仅仅是就画论画)。

【设计意图】在对画作的分析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并能侧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情感。

(三)深入探究

第三遍阅读:精读──理清结构,分析写法。1.请学生画出本篇文章的结构图。

【设计意图】对文章的把握重在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希望通过这一训练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的意识。学生所画的结构图可以类型各异,但应该能准确表现文章内部的层次关系。

2.和《春》相比,这篇文章的起始段显得比较长,作者都写了哪些内容呢?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样的作用? 本文起始段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济南的风和北平的风进行了对比,将济南的日光和伦敦、热带的阳光进行了对比,体现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在表现事物特征时,可以将事物与近似的事物进行对比,以更好地突显该事物的特征。3.写作训练:想一想,除了刚才你所描绘的北京冬天的特点,你还知道哪些城市或国家的冬天和北京的冬天是不同的?请运用对比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将阅读和写作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写作中得到提升。(四)布置作业

在校园中选择一株植物,仔细观察,运用对比手法进行描写,体现出观察对象某一方面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及时运用本课中学到的写作方法

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

1.知人论世, 探寻济南情结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1931年初写的一篇写景散文。老舍1924年赴英国, 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 老舍单身来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1931年夏和胡絜青结婚。在山东生活和工作的这段经历是老舍一生中最自由温馨、安定而难忘的时光, 也是老舍文学创作的旺盛期之一。老舍在《吊济南》一文说:在那里, 我努力地创作, 快活地休息……四年虽短, 时短情长, 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由此看来, 文中的济南不仅仅是地域中的济南, 还是老舍先生视为第二故乡的济南, 更是作者灌注情感的济南。地域中的济南属于任何一个济南人, 而老舍心中的济南, 却只在老舍一个人心中。正因为这份特殊的济南情结, 老舍在文章开头很不客气地将伦敦、北京、热带地方和济南进行了一番比较, 颇为动情地感慨道“在北中国的冬天, 而能有温晴的天气,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温晴”二字概括的不仅仅是济南冬天的特征, 更是作者“温晴”心空的折射啊。正因为这份情结, 老舍在行文中毫不吝啬对济南大加褒奖:“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样慈善的冬天”“那些小山太秀气!”“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也正因为这份情结, 文章已将结束, 老舍先生忍不住再来一句赞叹“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喜爱之情、自得之意、自豪之感, 尽在其中啊。

2.咬文嚼字, 品味景语情深

一切景语皆情语。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山山水水的那份一往情深, 汩汩地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小”字凝聚的深情。老舍给所写的景物都冠上一个“小”字, 如“小山”“小雪”“小村庄”“小水墨画”, 给人可爱、可亲之感, 表达的是一种温馨之情、怜爱之意。

“真”字流露的真情。“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一个“真”字,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真的, 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唯恐读者不相信似的, 用“真的”来强调, 再次表达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水藻真绿, 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了”中的“真”字用来强调水藻绿的程度, 表达了作者对水藻绿的精神的赞美, 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语气词传递的浓情。课文多个句子使用了“呀、吧、呢”等语气词, 把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之情传达出来, 而这种感慨和赞叹之情又是在不经意间表达出来的, 读起来让人感到自然、亲切。如“最妙 的是下点 小雪呀”, 一个“呀”字里有了感叹、欣喜怜爱之意, 作者对小雪的喜爱之情呼之欲出。

比喻拟人富含情韵。老舍先生为了更充分表达对济南的款款深情, 他还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济南冬天很多人性化特征, 把济南塑造成了多种美丽的形象。作者把济南城比作可爱的婴儿, 把周围的山比作慈祥的母亲, 赋予了周围小山温存体贴的母亲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与赞美。作者还把济南薄雪覆盖的小山比作俊俏的少女, 给人秀美动人之感, 极具情态之美。下面是我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能把握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 理解课文内容。3.会运用咬文嚼字、修辞分析等方法揣摩语言,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准备】1.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能熟读课文。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 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一:初识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

【任务与意图】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进行圈点勾画,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圈点勾画的习惯, 并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一.听读全文, 圈点勾画。

1.先出示问题:文章最后一句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那么句中的“这”指代文中的哪些内容呢?2.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思考, 并进行圈点勾画, 然后进行交流。

明确“这”指代的内容:

第1段:济南是个温晴的宝地。第2段:济南像个婴儿, 睡在小摇篮里。第3段:济南雪后的小山太秀气。第4段:济南城外小山上的小村庄, 像一幅水墨画。第5段: 济南的水, 暖而清澈。

二.朗读文段, 提炼概括。

齐读课文第一段, 从中圈画出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一个词, 并说说理由。

明确:温晴。理由:第一段通过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地方的对比, 突出了冬天的济南无风、有阳光、温和的特点。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暖城”和“暖山”, 第3段写山上的“暖雪”, 第4段写“暖村”, 第5段写“暖水”。这一切, 都是围绕“温晴”二字展开的, 都给读者以温暖晴和的感觉。

教学活动二:品味老舍心中冬天的济南

【任务与意图】通过文本细读, 品味文章语言, 体会作者投射在景物中的独特的个人情感。 (培养学生文本细读的习惯, 并训练学生咬文嚼字, 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一.咬文嚼字, 探寻细微处的浓浓深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 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浓浓深情。请细读课文, 从细微处探寻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一片深情。

1.学生细读, 圈点批注。 (可提醒学生, 要特别关注文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副词、形容词以及语气词。) 2.分享交流, 勇敢表达。用“我从读出了作者的 感情”这样的句式说话。

在教师组织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边听边引导。

教师可小结如下:①“小”字凝聚的深情。②“真”字流露的真情。③语气词传递的深情。④……

二.修辞赏析, 品味比喻拟人中的丰厚意蕴。

老舍先生为了更充分表达对济南的款款深情, 他还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济南冬天很多人性化特征, 把济南塑造成了多种美丽的形象。

1.在课文中, 作者把济南比拟成了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句子品味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①作者把济南城比作可爱的婴儿, 把周围的山比作慈祥的母亲。

“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用“晒”“睡”“醒”三个词, 形象生动的把济南的山水人格化, 赋予老城人的动作行为特征, 烘托出了济南冬天很温暖、很舒适的环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 它们安静 不动地低 声地说……”用“小摇篮”“看护者”比 喻四周的小山, 赋予了这一圈小山温存体贴的母亲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与赞美。

②作者还把济南比作俊俏的少女。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小山上有雪, 像披着花衣, 那小山就像俊俏的女子, 一个“穿”字给人以秀美动人的感觉。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进一步把薄雪比喻为少女, 写出少女白嫩的脸庞渐渐变得微红的样子, 极具情态之美, 很吸引人。

……

2.小结。文中多处的比喻拟人句, 不仅生动形象, 而且联想丰富意蕴丰厚, 不仅富有动态地描写了济南冬天的风景, 还创造性地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浓浓的情意。

教学活动三:探寻济南冬天里老舍的心境

【任务与意图】质疑探究, 探寻济南冬天里作者的心境, 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一.质疑:济南的冬天真的有课文写的那样好吗?

1.屏显相关资料:济南气候特点:冬冷夏热, 雨量集中。冬季济南市受蒙古冷高压控制, 盛吹寒冷的偏北风, 一般6~8天有一次冷空气侵入, 使气温不断降低。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极端最低温度 平均在 -20℃以下 , 低于 -10℃的严寒 日数98% 集中在冬 季。

2.学生思考讨论:老舍眼中的济南和真实的济南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差呢?在老舍笔下济南为什么是如此的温暖、可爱、美丽呢?

二.探究:探寻作者心境, 深化课文理解。

1.屏显相关资料:

资料一:老舍1924年赴英国, 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 老舍单身来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1931年夏和胡絜青结婚, 之前两人一直书信往来, 在山东生活和工作的这段经历是老舍一生中最自由温馨、安定而难忘的时光, 也是老舍文学创作的旺盛期之一。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 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 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资料二:在那里, 我有了第一个小孩, 即起名为“济”。在那里, 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 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 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在那里, 我写成了《大明湖》, 《猫城记》, 《离婚》, 和收在《赶集》里的那十几个短篇。 在那里, 我努力地创作, 快活地休息……四年虽短, 时短情长, 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节选自老舍《吊济南》

2.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篇3

1、了解作者及识记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4、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注音: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发髻(jì)着落(zhuó)。

(2)释义: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贮蓄:储存积蓄。

2、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济南冬天的“温晴”)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4)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凸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三、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四、阅读课文第4、5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1、第4段作者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水墨画,它的特点是()

A.朦胧 B.淡雅 C.古朴 D.灵秀

2、济南冬天水的特征是(多项选择)()

A.暖 B.绿 C.清 D.亮

3、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的冬天()

A.充满了绿意的特点

B.舒适、清亮、迷人、美丽的特点

C.温晴的气候特点

D.景色优美,是少有的冬季游览胜地

4、①“这是张小水墨画”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③“这块水晶里,包着红顶黄草山”④“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①暗喻 ②暗喻 ③明喻 ④明喻

B.①明喻 ②明喻 ③暗喻 ④明喻

C.①暗喻 ②暗喻 ③暗喻 ④明喻

D.①暗喻 ②暗喻 ③借喻 ④明喻

5、“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的“绿的精神”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五、课堂小结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戛然而止,似乎意犹未尽,话犹未了,明敏的读者是否会饶舌地续写“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以抒发胸臆呢?我想,是会的。但老舍先生不会,谁让他是丹青高手呢!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言材料。

2、以“________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①填入所在地的地名。②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课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

年级: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济南的第教时

备课时间:月日备课人:学科组长签字:

一、学习目标:

1、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重点: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难点: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四、自主学习内容

1、 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济南可爱的。

2、 第三段中,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

3、 第四段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五、探究交流

1、作者怎样写水的“温”的?

2、 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六、训练检测: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髻()看护妇()镶上()

2.文中第②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一髻儿白花”来比喻____________;用“日本看护妇”来比喻____________。

3、文段中第②句描写了______和_______相间的美景。

4.这段文字按____顺序,从___到___,层次分明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四个层次的景物。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雪态。其中写雪光雪色的句子用“________”标处,写雪态的句子用~~~~~~标出。在文段中用‖标出本段层次。

6“秀气’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

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

冬天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雪橇》

2.唱:《堆雪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了解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生平,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过学唱歌曲,产生对冬季大自然的兴趣,不怕寒冷,奔向冰雪的世界,享受无穷的乐趣。教材分析:

1.欣赏曲目《雪橇》选自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作的钢琴曲《四季》。1863年家柴可夫斯基应《小说家》月刊之约,在每期的音乐副刊上发表一首与当月节气有关的钢琴曲,并附以俄罗斯诗人的作品为题诗。这一特殊的约稿,不仅促动了作曲家对俄罗斯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促进了这部独具特色的钢琴套曲的诞生。据说,在这十二个月里唯有六月、十一月作曲家找不到“灵感”,谁知后来这两首寻觅灵感时最困难的乐曲却成了十二音乐曲中最受人们欢迎的钢琴小品,其中十一月就是《雪橇》。为十一月选配的题诗是俄罗斯诗人涅克拉索夫所作的一首抒情诗:

别再忧愁地眺望大道,也别匆忙地追赶雪橇,快把那些郁悒的担忧,从你心目中永远打消。

在那白雪皑皑的俄罗斯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沿着那松树林边的蜿蜒小道,一辆三匹马拉的雪橇飞快地奔跑着,积雪在马蹄下沙沙作响,随风扬起的雪花翻滚飞舞,活泼的铃声与欢快的歌声交织在一起,顺着大道飘向远方……这富于俄罗斯古老民歌中常见的五声音调,好象一个性格爽朗的小伙子在雪橇上放声歌唱。

这旋律在充满欢乐的情绪中,似乎还隐含着一丝忧郁,但它正象诗中所写的那样,很快就为欢乐的情绪所“打消”。在流畅的分解和弦伴奏下,歌声变得更加奔放而豪迈,不间断地进入曲调的中间段落。

中段的音乐形象更加轻快、活泼,装饰音模仿的清脆铃声,仿佛在为欢乐的歌声伴奏。马拉雪橇在茫茫无际的雪原上飞速奔驰着,马儿越跑越欢,铃声响个不停,歌声也越发高亢嘹亮四处飞扬。

随着音乐低声部又出现的赶车人的歌唱旋律,曲调进入了尾声。远去的雪橇终于渐渐消失在松林后面,但那欢快的铃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

2.《堆雪人》这首歌曲是动画片《雪孩子中的》一首插曲,轻松、活泼,描写了主人公在寒冷的冬天边唱边堆雪人的情景。

歌曲为二段体,A段采用模进的创作手法,层层递进,每个乐句第二小节后前半起的句法使歌曲更具推动感,展现了主人公堆雪人的镜头。B段节奏拉宽,仿佛是雪人堆好了,主人公无比高兴。歌曲最后x o x o x o o o的节奏,好像是主人公俏皮、得意的神态。教学重难点:

1.欣赏中感受外国器乐曲的音乐风格。

2.重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情绪。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听赏:《雪橇》 1.导入新课

请学生用生动而充满情感的语言或图画等来描绘一下冬天的景象,让学生进入到一个美丽的大自然情境之中。

2.教师通过《四季》创作的背景介绍,引起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3.初听《雪橇》,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4.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5.那么作曲家是怎样用音乐来表现“冬天”这个主题的呢? 6.复听《雪橇》

引导学生仔细听辨钢琴曲的声部,初步培养学生对声部与和弦的感受能力。7.介绍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柴可夫斯基(1840—1893)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俄罗斯作曲家。出身于贵族家庭。十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后在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从事法律工作。由于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又于1862年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后专业从事音乐创作。

柴可夫斯基几乎涉足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作品数量十分可观,其中包括:《奥涅金》、《黑桃皇后》等十一部歌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三部舞剧、《曼弗里德》等七部交响曲,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一系列标题性单乐章管弦乐曲,上百首声乐浪漫曲以及大量的钢琴曲、器乐协奏曲、重奏曲等。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个性十分突出。他侧重表现普通市民和知识分子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体验,揭示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种种矛盾。在他的音乐中,既有贝多芬式的戏剧冲突,也有舒伯特式的内心独白,亲切、如歌的旋律是抒发其细腻内心情感的主要载体。他开创了俄罗斯协奏曲风格,使舞剧音乐交响化和戏剧化。他从不机械地照搬民间音乐素材,但作品却及富民族性。

三、唱《堆雪人》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玩过堆雪人吗?讲讲你是和谁,怎么玩的呢? 2.播放《堆雪人》。

3.听完后,谁能说说歌曲所描绘的情境,歌曲的情绪等。4.学唱歌曲。

(1)跟琴学唱歌谱。a.先学齐唱部分。b.再学合唱部分。

(分声部先学,熟练后再合起来)

注意:①引导学生在演唱自己的声部时注意倾听另一声部。

②注意休止符的停顿,连音的时候要唱准。

(2)全体同学可根据节奏朗诵歌词一遍。(3)在播放一遍范唱,加深印象。(4)跟琴学唱歌词数遍。

熟练后,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情绪,轻松、活泼地。(5)歌表演。

跟着歌曲伴奏演唱,师生共同表演,营造歌曲欢快、热烈的氛围。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篇6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的一篇写景散文。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笔下的山、水、城、人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三个生字,掌握五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响晴、温晴、安适、贮蓄、澄清”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味济南的冬之美。3.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4.体会作者对平凡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冬季,大家会马上想到怎样的画面呢?”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是的,严寒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下面,让我们随着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笔,到济南城去走一趟,看一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

二、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老舍先生在1924年赴英国讲学,1930年回国,本想作职业作家,但专职写作难以维持生活,为了取得可靠的收入,经好友们的劝告,1930夏天到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这篇文章大约写于1930—1931年间,也就是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容易读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2.交流纠错本上的字。教师预设易读错的词语有:

济南

澄清

贮蓄

水藻

发髻

镶嵌

3.指名读课文,随即指导。

4.学生听老师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那些景物?

明确: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还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水。

这天气、山、水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根据课文内容,教师稍作点拨引导。)

小结:因为有小山的包围,所以才会有“温晴”的天气;又因为有“温晴”的天气,才会有小雪覆盖的山景,河水才会冒点热气。所以,“温晴”是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都是围绕这个特点来写的。

五、齐诵全文,再次品味。

(设计意图:发挥多维互动的学习优势,促进阅读,促进交流,促进读书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这篇课文的朗诵方法,了解了大致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去品位、体悟“济南的冬天”。

二、赏析课文:

“济南的冬天”在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1.阳光下山景图。(第二自然段)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2.雪后初晴图。(第三自然段)“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3.城外小水墨画。(第四自然段)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用“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形状、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4.空灵水晶图(第五自然段)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完成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三、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思考:这篇文章写作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 B、展开联想 C、巧用修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老舍先生住惯了多风的北京,并刚由多雾的伦敦归来,因而对济南的冬天的温晴感受特别深切。你到某一个新的地方,是否有一些特别的感受?请你谈谈你的感受,并写下来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课文中老舍给我们描绘了阳光下小山、小雪后的小山、城外远山、冒着热气的绿水四幅济南冬景图。请同学根据作者所描绘的,每人自选一段绘一幅画。(课下完成)

五、朗读全文,再次体味。

今天我们随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一同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无限魅力,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我们要注意努力做好这方面,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写作水平。

【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黑体字字注音。

济南()

绿萍()

水藻()

贮蓄()....着落()

澄清()

镶上()

发髻()....2.填空:

(1)作者在描写雪后的景色时,描写的顺序依次是()()()。

(2)老舍笔下的冬天是一个()的冬天;一个()的冬天;一个()的冬天;一个()的冬天。(3)济南冬水的特点()。3.选择题:

(1)下面对文章写作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抓住“温晴”这一特点,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B.文章侧重写人的活动,从而突出“温晴”的特点。C.文章重点写了阳光、小山、白雪、绿水等景物。

《济南的冬天》备课手记 篇7

本文笔者主要结合《济南的冬天》, 谈谈笔者是怎样进行短时备课的。

一.细读文本, 备有个性的教案

文本细读的细字,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细小”、“细微”, 二是“细致”、“细密”。文本细读, 强调读文章要善于从小处着眼, 认为读者应当把感官的触觉、心灵的触觉伸向文本的每一个角落。

细读文本首先要静下心来。当老师们开始接触一个文本的时候, 最好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 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放松地来欣赏作品, 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 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 这种对作品的直觉弥足珍贵。笔者前段时间要上一节观摩课。确定课题《济南的冬天》以后, 开始备课了。笔者只拿一本语文书、一支笔和一本备课本, 先开始放声朗读, 读完一遍, 在备课本记下了6个问题:1.为什么题目不用冬天的济南?2.初读济南的冬天留给你什么印象?3.怎样才算出奇?4.“忽然害了羞”中的“忽然”能否删掉?5.第4段为什么称村庄为小村庄?水墨画为小水墨画?6.写济南的冬天写了山、水, 怎么来写人?不是说人是最好的风景吗?然后自己试着去解答。笔者是这么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强调济南的冬天与别处不一样, 冬天给人的印象是板着面孔、冷酷的, 而济南的冬天却不一样。回答第二个问题时笔者写出了温暖、温晴、响晴、可爱、慈善、宝地等。接着又把温暖、温晴、响晴归纳为温晴, 然后开始找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在寻找的时候, 笔者对可爱感受特别深刻, 觉得老舍笔下的济南太可爱了, 你看, 山把济南围成一圈,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多可爱的比喻呀!村庄是小村庄, 还卧着, 多可爱的想象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还有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哎呀, 这哪里是在写山, 写雪, 分明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呀, 这时候, 笔者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少女, 穿着一条漂亮的花裙子, 一阵风吹过, 风掀起她的裙摆, 她白皙的脸唰地一下红了, 一直红到耳根, 写到这里, 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了, 老舍啊老舍, 你的语言真有魅力啊!依次写出以上6个问题的答案。然后开始第二遍的阅读, 这一遍, 笔者拿着笔, 一边读, 一边写, 一有感受马上在备课本上写下来。第二遍又记下了12个问题。

细读文本关键在潜心涵咏, 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说得好:“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 所以读者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 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 再跳出具体的字句,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笔者在读《济南的冬天》时, “小”字就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为什么用了这么多的小呢?文中的“小”字极富情趣和意蕴, 如果说小雪还情有可原, 而在老舍笔下“偌大的济南城”成了小摇篮。笔者虽未曾去过济南, 但作为历史名城恐不至于如此秀气, 自然周围环绕的也就是小山了, 而雪后秀气的小山上卧着的是小村庄, 此景便成了小水墨画, 这种精致的“小”在文末的写景中再显神妙, “小团花”、“小灰色树影”本是缺少生气的景色, 放在济南山水自上而下的“整个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中, 却小巧得温柔可爱, 生机勃勃。可是仅仅读到这里是还不够的, 中国读者受明清点评派的影响, 往往对具体字句会有很多感想, 而缺少整体把握文本的训练。叶圣陶认为“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对一般文章, 大家可以从作者的思路上去把握, 而对于文学作品, 要分析整个作品的结构, 然后思考作品的内涵是什么, 它的人文价值在哪里, 读出作品的意义来。就像这个“小”字, 作者为什么要把济南写得如此秀气、可爱呢?其实他是用“小”字浓缩了济南冬景的精华, 这一切缘于他对济南深沉的爱, 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正所谓心中有爱, 笔下有情。

阅读作品不能人云亦云, 贵在有自己的见解。老师不能成为教参的传声筒。《济南的冬天》教学参考书上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强调济南冬天的温晴、慈善, 让读者心生向往之情。而笔者在读这篇课文时, 有两句话跃入笔者的眼帘:“在北中国的冬天, 而能有温晴的天气,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而能有”, 是不是意味着还有一些日子不是温晴的天气。还有一句话“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言外之意是否济南也是会下大雪的。带着这两个疑问, 笔者在百度上输了“济南气候特点”六个字。笔者欣喜地查到了这么一段话:“冬冷夏热, 雨量集中。冬季济南市受蒙古冷高压控制, 盛吹寒冷的偏北风, 一般6~8天有一次冷空气侵入, 使气温不断降低。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在-20℃以下, 低于-10℃的严寒日数98%集中在冬季。”那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在老舍笔下济南是如此的温暖、可爱、美丽, 笔者苦苦地思索, 结合作者当时刚从英国回来的背景, 后来总算明白了, 原来老舍对济南冬天的感受是与伦敦的多雾和北京的大风相比后才得出温晴的结论。再说, 作者刚回到祖国, 对祖国的山水充满着特别亲切的感情, 在他笔下, 济南冬的景色自然是美极了, 可爱极了。这是作者在特定时间独特的心灵感悟, 是作者温情的选择。如此美的济南是老舍的。是老舍心中的济南。为了印证自己的答案, 笔者继续看老舍写济南的文章, 笔者又一次欣喜地发现, 随着时间的流逝, 国土的沦陷, 作者在写景文字中自然地蒙上了一层灰暗、哀怨的色彩, 也就是说老舍笔下的济南并不是都那么美好的, 真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因此, 老师在解读文本时, 还要读出作者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 有时候是作者没写出来的东西, 也是学生不一定了解的。

二.精心构思, 备有创意的教案

有了以上个性化的解读, 可以开始着手预备教学预案了。其实, 这个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简单说, 大家面临这样的抉择:即怎样既能抓住文章的重点, 又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教案。众所周知, 说创新, 哪有这么多的创新。创新来自于积累, 来自于模仿, 来自于生活。

笔者第一次写出的教案是抓住济南冬天留给大家感受的三个关键词:温晴、可爱、慈善, 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三个词展开教学。当时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 可当开始参考别人的教案时, 笑不出来了, 怎么会这样!大部分的网上教案都是抓住温晴做文章的, 越看越沮丧。怎么办?继续看有关的资料, 终于有一句话让笔者灵光一闪:《语文教学通讯》中有一篇文章叫《体悟“温晴”背后的“温情”》, 虽然笔者在第一次设计时已经想到温情这个词, 但那是在引导学生感受温晴以后再体会温情的, 而笔者现在为什么不反过来, 紧紧围绕“情”去体会温晴呢?那一刻, 我兴奋极了, 于是又开始新的教学设计, 即围绕着“情”字作文章, 即你对济南有什么感受, 作者怀着什么情, 为什么有这样的情三个环节。设计以后, 试讲时感觉也很不错, 很流畅。就在笔者自鸣得意时, 一个老师突然说:“这个设计好是好, 上得也很流畅, 就是缺乏新意。”对呀, 围绕“情”是多么普通的一种上法啊。笔者再度陷入痛苦中!笔者走不出济南, 走不出老舍了。不知是诚心感动了上天, 还是灵感突然闪现, 在笔者苦苦思索中, 忽然三个形象向笔者款款走来, 走近了, 走近了, 一个是慈善的母亲, 一个是美丽的少女, 还有一个是圣洁的护士。然后一个主问题从脑海中闪现出来, 即如果把济南的冬天比作一个人, 你觉得它像一个女子还是一个男子?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来印证或者补充你的看法。

三.优化设计, 备有灵性的教案

在写作教学预案时, 其实, 大家还会遇到另一个问题, 教材 (文本) 本身意义、教师个人对教材的理解、教学参考书对教材的解释、知识点和能力的落实……似乎该讲可讲的东西很多很多, 但是纵有千种风情, 也只有45分钟时间能让你去表白。更何况, 这45分钟还不能是你一人唱独角戏。正所谓, 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是大家面临的又一个困难。

比如, 《济南的冬天》一文, 在文本细读时读到的东西很多很多, 比如题目为什么不用“冬天的济南”?济南冬天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还有本文与其它版本有什么不一样, 比较阅读后觉得哪种版本更好?要讲的很多很多, 可是必须有选择, 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 就会面面俱到, 结果是面面不到。本课经过优化, 整个教学过程就整体感知、品读课文、拓展延伸各一个问题。这样的优点是:自己在上课时不需要想着下面是哪一个环节, 可以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推进整个教学流程。整个过程就变得灵动起来。

济南的冬天 篇8

路上遇到一对幸福的情侣,穿着鲜艳的羊毛衣服,漫步在冬日美景里,快乐地拍照留念。在年轻人的眼里这世界那么纯洁、白皙,闪耀着光芒,这绝对是属于他们的季节。我很高兴他们能够欣赏冬雪的美丽,但是我在某种程度上也嫉妒他们。成群的学生在用铲子和扫帚清扫路上的积雪,可能他们心里不情愿,但是干得很开心。我不那么嫉妒了,因为从经验来说我知道这是辛苦的工作。

从大门出来,我立马看到了鲜明的对比。学校的人口车道到马路边缘全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两边的人行道却是一个冰雪噩梦,我看到很多行人差点滑倒。这让我想到在乌鲁木齐。每场大雪过后,路边的每家商店和其他的单位动员员工清扫门前马路和人行道上的积雪,然后收集的积雪被环卫工人装上卡车运到城外,这种冷静又高效的除雪方式让我震惊。在多伦多,清扫积雪也跟这个相似,只是收集的积雪被倒入河里。在苏格兰,所有的城镇都遵循一条当地法律:所有的住户和店主都有责任清扫门前人行道上的积雪,如果没扫,那么他们会面临罚款或者在法律上承担行人因积雪受伤的责任。如果济南有这么长的冬天,这条法律也会出现在这儿吧。可惜我们的社会道德并不鼓励我们考虑他人的安全。

这些事情让我好奇。冬天实际上是不是变得越来越糟?这是气候变化的特征吗?全球变暖怎么让冬天实际上变得更阴冷、潮湿、痛苦呢’他们是真的变糟了,还是我变老了呢?实际上,回首在济南的这些年,我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模式。一些年份里下雪早:另一些年份里,圣诞节前都不会飘一片雪花。我记得有一年确实下雪了,雪降在圣诞前夜。不过这场雪在当夜就引起了恐慌,出租车司机恐惧得不敢开车,都弃车回家了。几年前,尽管威海和烟台都早降大雪,济南整个冬天几乎没有一点雪。

上一篇:县委办调研工作报告下一篇:2010教师节表彰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