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课堂优秀教案示例

2024-06-01

《济南的冬天》课堂优秀教案示例(共11篇)

《济南的冬天》课堂优秀教案示例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与想象感受文章的意境美的特点。

2、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和语言想象能力,学会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了解写景散文的阅读方法。

3、感受济南冬天温馨和老舍对第二故乡的深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教学步骤:

情景导入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是古时候一个孩子写的一首咏四季的诗。冬吟白雪诗,一提到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么?

生:感到特别冷;我会想到呼啸的北风、飘飞的大雪、瑟瑟的枯枝。(其他同学纷纷举手发言)

的确,北风凛冽、天寒地冻、万木萧条、亘古沉寂是冬天的基本特色。就像欧洲、日本、北平、甚至杭州都是如此。(放幻灯片)那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在冬天又是怎样的胜景呢?这节课,我们一块来欣赏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起去感受一下那种与众不同的冬天的美。(幻灯片介绍老舍)

整体感知

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在朗诵时学生想象作者笔下济南的一幅幅图画。(幻灯出示问题)

联想表达

让学生结合课文的语言自述印象最深的一幅图画。并给自述的图画命名。

1、参考为“太阳下的老城”“温暖的小山”“薄雪覆盖的小山”“碧绿的湖水”等等

2、根据学生自述的图画的意境,给课题加一个修饰语。“济南的冬天”说说理由。

教师激疑:

1、这样美的意境,老舍是用怎样动情的语言和巧妙的手法来表现的呢?(请五位学生来朗读,一人一段,其他同学思考)

探究讨论

语言品味

在你自述的内容中找出并摘录你认为语言运用的比较好的词语和手法,加以评析。四人小组讨论,并做记录,最后学生评析投影展示。

学习心得

你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所得或启发。

参考;写景文章要着力表现景物的意境美,不仅仅是描写的堆砌,应是意境的组合。写景文章要情景交融,在写景的同时倾注作者的感情。(老舍说过:“文艺决不是我的浮桥,而是我的生命。”《自谴》)

语言的品味一般可以从修辞、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作业应用

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幻灯片上的两幅图为范例,写一篇写景抒情的片段。1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课堂优秀教案示例 篇2

一、重视一课一得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因此,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对文本解读时, 往往面面俱到, 觉得这个不能丢, 那个也不能少。于是乎, 眉毛胡子一把抓。到最后, 往往是适得其反,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累。而余老师的这一堂课, 对文本的解读主要从文意理解与美段细读这两方面入手, 达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一课一得”。

二、设置一个“主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式的课堂提问, 不仅是每个有心于语文教学的教师的追求, 也是广大莘莘学子的渴望。语文课堂的优质生成, 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最关键的还是执教者投向课堂的“一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老师经常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提问学生时, 喜欢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思维活跃的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思路来, 可一些思维不太灵活的学生就有点无所适从了。在这课的第一个环节“文意理解”中, 余老师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中, 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生1:宝地。因为课文的第一段结尾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生2:理想的境界。因为课文这样说:“这算不算个理想的境界?”

生3:慈善。因为课文中说:“这样慈善的冬天, 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面对此景, 很多老师可能会着急了, 因为这些答案并不是老师课前所“预设”的。而余老师却不慌不忙, 微笑着说:“任何一个事物, 有因才有果。概括文意要注意因果关系和在全文中的位置。”然后, 教者从第一段去引导学生去读、去品, 进而联系课文的第二、三、五段中的一些句子去品味, 从而明确:因为“温晴”, 所以才是“宝地”;因为“温晴”, 所以才是个“理想的境界”;因为“温晴”, 所以才是个“奇迹”, 所以济南冬天的特点是—— (生答) “温晴”。通过对这一“主问题”的设置, 给了学生以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意。

三、引导学生有效朗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 长久以来, 老师或者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无法通过考试检测的朗读教学上, 或者只注重朗读教学的形式, 而没有思考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在余老师上课的第二个环节“美段细读”中, 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初读时, 教师提出了一个热身活动:用朗读表现课文的层次。要求:要同起同落。先各自为阵, 划分层次, 然后集体朗读。对这一要求, 学生一开始不能领会, 一直读下去, 没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后来, 余老师说了“要注意层次”后, 学生迅速理解并加以实现。再读时,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学生以为大声朗读就是有感情的朗读。于是, 声势浩大起来。接着, 老师点拨:这一段文字应该表达喜爱、赞美的情感, 所以不适合大声, 适合轻声、陶醉式的, 接着, 老师模拟了一下。于是, 学生很快就能领会老师的用意。最后一读时, 老师设置了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 从而让学生理解了文段的美。相信, 通过余老师的引导, 学生的朗读, 学生对文段的层次、内容、情感和写作方法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也就是说, 老师的引导是有效的, 学生的朗读是有效的。

四、自主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余老师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 有一个题目是这样设置的:说说你发现了这段文字在写作上的一个美妙之处。学生立即投入到这一美妙的过程之中了。

生1:层次清晰。由山上到山尖到山坡到山腰。

生2:文章中动词运用很恰当。如:顶、镶、穿。

生3:作者写作时, 运用了想象的方法。如: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在此基础上, 老师明确:1.多角度反复。2.化静为动。3.以虚写实。4.段末点题。

这样通过一个精彩的语段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 告诉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只要你去发现, 你就会发现精彩”。当然,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方法很多。余老师在这一节课中, 着重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凸显语文综合素质, 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篇3

1、了解作者及识记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4、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注音: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发髻(jì)着落(zhuó)。

(2)释义: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贮蓄:储存积蓄。

2、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济南冬天的“温晴”)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4)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凸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三、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四、阅读课文第4、5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1、第4段作者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水墨画,它的特点是()

A.朦胧 B.淡雅 C.古朴 D.灵秀

2、济南冬天水的特征是(多项选择)()

A.暖 B.绿 C.清 D.亮

3、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的冬天()

A.充满了绿意的特点

B.舒适、清亮、迷人、美丽的特点

C.温晴的气候特点

D.景色优美,是少有的冬季游览胜地

4、①“这是张小水墨画”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③“这块水晶里,包着红顶黄草山”④“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①暗喻 ②暗喻 ③明喻 ④明喻

B.①明喻 ②明喻 ③暗喻 ④明喻

C.①暗喻 ②暗喻 ③暗喻 ④明喻

D.①暗喻 ②暗喻 ③借喻 ④明喻

5、“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的“绿的精神”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五、课堂小结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戛然而止,似乎意犹未尽,话犹未了,明敏的读者是否会饶舌地续写“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以抒发胸臆呢?我想,是会的。但老舍先生不会,谁让他是丹青高手呢!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言材料。

2、以“________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①填入所在地的地名。②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课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8。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重点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8》。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请学生各抒己见)

山东“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简介作者、作品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创设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体验感悟,拓展延伸。

教学重难点:

1、济南冬天的特点与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2、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2、学生完成《冬》的小作文。

3、熟悉课文,并分四组分别准备2~5自然段复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昨天同学们回去都写了一篇小作文《冬》,有很多优秀之作。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同里冬景图。现在听**同学上台来给我们朗诵她的这篇优秀之作。(学生朗诵)

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老舍曾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济南,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都是如诗如画的,别有情趣。昨天我们回去感受了同里的冬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美景。

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幻灯片1)

二、作者简介

出示老舍简介。(幻灯片2)

归纳: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

三、朗读课文

1、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① 自读课文,要求: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文,找出音、义不确定的词。

② 学生提出不确定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明确:真得(děi)暖和(huo)髻(jǐ)贮(zhù)蓄 镶(xiāng)zhe睡着

着zhuó着落

zháo着急

响亮:原指声音清晰洪亮。这里用通感的手法,形容天气非常晴好。

着落:有寄托的意思。(幻灯片3)

2、齐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体味感情。(配乐朗诵)

3、讨论:本文该怎样朗读?

① 学生前后左右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拨。

② 学生派代表回答。

③ 教师归纳:读出喜爱的感情,语速较慢,语调柔和,语气亲切。(幻灯片4)4、学生按这样的要求自选一段最喜欢的内容自告奋勇朗读,其他同学掌声鼓励。(配乐)

5、放音乐,听名家师范朗读,学生体会读法。

四、整体感悟。

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已经充分感受了全文,现在请同学思考:

1、济南冬天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学生回答

明确: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还了济南冬天的山、水。

3、这天气、山、水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根据课文内容,教师稍作点拨引导。)(幻灯片5)

学生回答

归纳:因为有小山的包围,所以才会有“温晴”的天气;又因为有“温晴”的天气,才会有小雪覆盖的山景,河水才会冒点热气。所以,“温晴”是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都是围绕这个特点来写的。

五、齐诵全文,再次体味。(配乐朗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配乐朗诵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这篇课文的朗诵方法,了解了大致内容,今天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去品位、体悟“济南的冬天”。

二、赏析课文

(一)教师带领赏析第一部分内容

1、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济南冬天是“温晴”的,分别提问:①在哪里提出这个特点的?

②这部分是怎样写“温晴”这个特点的?

③具体说说是怎么对比的?

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在第一小节提出,通过对比的形式提出这个特点的。

共用了三组对比,即、北平冬天几乎天天刮风和济南冬天

没有大风。

(幻灯片6)b伦敦冬天多雾和济南冬天响晴

c热带毒日和济南冬天的温晴

板书:总特点:温晴(宝地)——对比(突出特点)

2、延伸

作者用伦敦、北平、热带三个地方和济南作对比,这和他的经历有关。老舍25岁前一直在故乡北京,1924年应邀去英国任教,伦敦生活了六年。在离英国土中又在地处热带的新加坡住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的厉害,而一回国就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因而才会对济南冬天的温晴格外深切。

(二)学生赏析济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写了济南的山、水,现在请四组同学的代表分别上台给我们介绍作者笔下的山水,其余同学把书合上,从画中,从同学的复述中感受济南的山、水。

1、第一张图片:阳光下山景图。(图片1)

请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教师提问: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下学生回答。

板书:阳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张图片:薄雪后山景图。(图片2)

请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根据图片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师指导背诵:根据学生复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

间顺序指导背诵。

提问:济南小雪的小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小雪后的小山:秀气

3、第三张图片:城外远望山景图、冒着热气的绿水图(图片3、4)

板书:城外远山:淡雅

水:温暖

三、品味课文

这篇课文在语言、内容、结构方面有着许多美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品味那山那水。

1.思考:① 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富有表

现力?用笔圈画出来,并作评点。

教师引导:用得好的词如“镶”、“卧”„„

②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哪些美点?

教师引导:如课文开头,用三组对比突出“温晴”这个的特点„„

要求:在品味过程中,希望同学们能针对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提出疑问,思考中动笔写写。(幻灯片7)

2.思考完毕,前后左右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学生思考和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3.学生代表发言。

(对学生的发言,只要能读出感受并言之有理都予以肯定。)

4.教师归纳:

①本文所运用的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如: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这儿准保暖和”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山象慈母一般温存、体贴、慈祥,给济南以特别的呵护和偏爱。

“不忍得”用拟人的手法,把水写脉脉含情。它要助长水藻“绿得

精神”(蓬勃生机)磅它焕发了它钟爱垂柳、尊重垂柳像人一样爱美

得心愿。

②本文生动形象的用语。如:

“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象一道银边围在蓝

天边缘的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卧”形象、传神照应了“暖和安适的睡着”

②内容上全文写了山、水都紧扣“温晴”这个特点,布局层次井然。

文中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爱、赞

美之情。(幻灯片8)

四、拓展延伸

㈠ 老舍先生住惯了多风的北京,并刚由多雾的伦敦归来,因而

对济南的冬天的温晴感受特别深切。你到某一个新的地方,是否

有一些特别的感受?

1.请你谈谈你的感受,并写下来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2.朗读交流。(幻灯片9)

㈡课文中老舍给我们描绘了阳光下小山、小雪后的小山、城外

远山、冒着热气的绿水四幅济南冬景图。请同学根据作者所描绘的,每人自选一段绘一幅画。(课下完成)

五、朗读全文,再次体味。

今天我们随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一同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无限魅力,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今后的学习和写作中,我们要注意努力做好这方面,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写作水平。

(图片5配乐)

六、作业

1.熟读全文并背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那些小山太秀气”

2.每人自选一段绘成画。(上拓展延伸2)(幻灯片10)

附:

板书设计:

济总特点:温晴(宝地)——对比(突出特点)冬南阳光下的小山:温情——拟人天 的山: 小雪后的小山:秀气——比喻的冬城外远山: 淡雅济

天水: 温暖南

学生习作:

刚刚苏醒的冬唤走了丰收的秋季,然后带着满箱的凄冷赶来了。

冬的脚步在祖国的神州大地上走着、跳着,在那寒冷的北国,冬在那里留下了它精心制作的雪花,在那温暖的南方,冬伸出了手抚去了残留的暖意,树上多余的枯叶也被冬日的气息打落了下来。

冬日的脚步停住了,停在小草上,小草枯萎;停在小花上,小花凋谢了;停在天空上,明朗的天空也多了几分暗淡;停在人们身上,大家身上的衣服也逐渐的增多了。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初一年级第三单元第十二的一篇课文。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晴、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以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2)在情景交融中领会作者对祖国宝地济南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在情景交融中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四、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初一年级的心智正在逐渐成熟,但学习的自主性以及积极性不强,特别是针对写景散文,往往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写景性散文时,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针对本课的学习,最主要在于通过各种美景等的再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法

针对学生学情,我主要采用画面再现法、鉴赏品评法、合作探究法,做到授之以渔。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启迪智慧。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七、课时:2课时

八、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身在成都,成都的冬天是很冷的,应该说南方的冬天都是很冷的;那么北方的冬天时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去感受一下北方的冬天。(视频播放)看完视频之后啊,对于北方的冬天,我们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还有那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读课文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之后再请学生向全班展示。(温晴、秀美、暖和、多情、、、)抓住“温晴”进行讲解。

2、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明确1济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2作者的感受)

三、点“温晴”

1.学生朗读第一段,标划体现济南体现温晴特点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交流作者用什么手法道出济南的“温晴”?(明确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从风和阳光的角度,写出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特点,从而突出济南的风不冷、不酷,不硬、不厉;突出济南的日光不暗、不晦,不刺、不毒。它们带给济南,带给人们的是温暖、温柔、温情,是安适、安详、安逸。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找“温晴”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晴。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文中精美的语言,在品析语言中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

1、摇篮安睡图: “摇篮”给人的感觉就是暖和、温馨、舒适。睡在摇篮里的济南和济南的人们是幸福的、惬意的。尤其是又有“小山”的细心的照料,亲切的问候。这是别处冬天难得的情致。

2、雪后小山图 :小山秀气,承受不了大雪。阳光下,山色斑驳,秀美动人。小雪知山心,增其亮色;夕晖暖人心,温暖柔和。真是“妙”极。妙就妙在可掬的情态!

3、山村卧雪图 :小村在“卧”,小雪也在“卧”。它们“卧”的舒畅,“卧”的安详,给人感觉这是阳光下爽心的“卧”,多少还带有一些暖酥酥、懒洋洋的“卧”。这淡墨高雅的画面,确实带有十足的情味。

4.晶莹水晶图 :晶莹绚丽,玲珑剔透。虽说蓝是冷色,但它却是瑰宝,内里包含着色彩缤纷的事物;它又与海洋一色,涌动着生命的内蕴和气息。同时,它又包含着别致的情韵。

总结: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处处充满了“温晴”,济南这个老城,有山有水,还有雪;但是此刻的雪也变得温暖,让人惬意。在这些“温晴”的景物中,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温情”了,下一节课再来分析。

第二课时

导入:在老舍的笔下,“温晴”处处在,“温情”时时有。今天我们一片风和日丽的阳光中,再次走进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感受其如诗如画般的美景以及美景中的美情。

五、品“温晴”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晴”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但是在作者笔下,济南的山水已不再是带有种种表象的山水,而是作者印象和感受中的山水。换句话说,是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山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景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从而品味其中包含的温情,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摇篮中的“温情”

摇篮是温暖的,守在摇篮旁,应该是唱着摇篮曲的母亲,这就越加的温暖的,而且还有那抚慰人心的话语。如此善良温存体贴的摇篮给人欢喜,给人幸福。这样,睡在小摇篮里的济南就感到舒适与温馨。

白雪中的“温情”

阳光下,山坡上,斑驳的色彩成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秀气的小山因为白雪的点缀,使的小山身穿这件花衣,悠闲安适地站在微风之中,如此,给人以明亮、灿烂、喜悦、希望之感。同时,夕阳斜照,光辉映雪。白白的薄雪调和着阳光成为粉红色,白雪已变成一个少女害羞的颜色,情态可掬。是什么使她害羞?是它本身纯青、温情,是她一下子想起了心中温情的事儿。

总结:老舍先生通过它的拟人等手法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人。这一个个形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就像站在我们眼前一样。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暖、柔美。

(二)感受冬天温情的春意

作者写济南的冬天,但处处洋溢着春意。此皆因作者心中有“春天”,故能用春天般的感受写冬天。如此,这种冬天也就有了灵性,有了生机。英国诗人雪莱的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正是本文最好的注脚。

1、学生从文中找出富有春意,流露着春天气息的句子并以喜悦的感情朗读。如: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2、思考讨论:为什么这样来写?

明确:一是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二是表达作者对冬天济南的爱怜之情;三是表现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表达一种乐观进取的精神。

(三)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画意。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1、标划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动词,然后加以体会,进行展示。如: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白边。(有意为之,是为了给冬天增加美感)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形象传神,写出了舒适安然的睡姿和灵性)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写出了水藻和水的慷慨多情,表现了济南冬日的春意和生机)

2、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

(1)教师示范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面上是含笑的。”

标划的词语自然、柔和、亲切、温馨。如一位慈祥者忍不住向你诉说,如一位自豪者在你耳边低语。“真的”含有惊喜,“是”“的”舒缓语气,如此不能不使你相信。

(2)学生找出类似语句,标划出关键词,小组交流。

如: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六、写“温晴”与“温情”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九、作业布置: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十、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十一、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艺术特色与分析 篇7

一、抓住语言的舒适感

那么为何这篇文章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笔者以为首先, 老舍在这篇文章中独具慧眼, 充分的抓住了济南冬天的特征: 暖和并且还让人感到舒适。从中展开, 让读者可以领略此地充满温馨的独特美感。当然, 济南并非东北, 由此作者在选取素材的过程中, 扬长避短, 着重选择了景色为重。使用了较多的笔墨来描写济南的山山水水, 这也是济南的独到之处。其次为了使得这篇文章可以更加生动、明确、形象的展现济南冬日所独有的美景,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包括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让景色可以惟妙惟肖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仿佛身临其境。例如老舍在文中是这样的写道: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把他们唤醒。从这句话中, 老舍将大雪初降的济南比作了正在酣睡的婴儿, 展现出一幅安详的美景。剩下的一些景物则比喻成是看护妇, 花衣。可以说在老舍的笔下, 这济南城的一草一木都复活了, 仿佛置身于一群美丽的温柔的女性。那么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谁还会感到压抑或是不愉快呢?

二、发挥读者感官的作用

再看看感官在文章中的作用: 冬天一文中, 使用了感觉和视觉两种感觉, 使得济南冬天的温柔的一面在我们的眼中充分的展现。当然, 散文对于作者的心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作者可以在文章中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内心。尤其是寓情于景、景中有请。这更是散文的最高境界, 这在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老舍通过抒发自己的主管体验以及感受, 从开头就表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我来说, 如果, 冬天要是不刮风, 那么我就会觉得这是个奇迹。通过一个像我, 就巧妙的拉近了作者本身和读者的距离, 成功的将读者置身于这个世外桃源般的美景之中。让我们感受到, 一个热情的而又熟悉当地的向导, 正在带着我们在济南的冬日里缓缓前进。

三、词语的灵活使用

散文同样还要求作者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这就对作者的词语使用提出不小的要求。在这篇文章的语言运用上, 同样的表现出了老舍不低的文字语言功底, 用词不仅准确还做到了凝练生动以及和谐的有机统一。还发挥出了老舍所独有的个人风格。全文的语言近乎小说一般。但是同小说相比, 却又有那么几分的不同; 精炼。这需要相当凝练的文笔才可以做到。以接下来的这一语段为例: 那水呢, 不但没有结冰, 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点的热气, 水藻真绿, 把终年储藏着的那些绿色全部拿了出来。天儿越晴, 水藻越绿, 就凭着这些绿色的精神, 水也忍不得冻上,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在水中找个影儿呢! 通过这一语段对于水面的描写, 我们不难发现, 在这其中充斥着我们日常生活中口语上的大白话, 没有一个辞藻是华丽的, 但却偏偏又是这些毫不华丽的辞藻, 又让读者感到浓浓的生活气息, 使我们感到分外的亲切。

四、高超的景色描写能力

最后笔者还需要让我们来看看老舍在这篇文章中所展现出的高超写景艺术。大致来说, 分为以下几点: 景物安排十分的恰当, 展现出了一定的层次感。这使得景物纷至而来, 但有做到了井然有序。由山到水, 可以这么说, 这就是从大层次再到它的内部, 最后再来描写它的不同。随后几段答题不过如是, 第二段是写景和人, 转到第三段, 变成了有大雪到晴天的转换, 最后由水面到天空。

其二它牢牢的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最终使得文章在色彩上做到了和谐。写山水雪城不外乎如此。这可以说是和谐的美感。

其三, 就是写景中老舍还依靠相互映衬, 使冬天的济南显得更加的鲜明。全文中, 老舍着重描写矮松, 树尖, 山尖, 蓝天, 白云斜阳等景色, 作为映衬的妙笔, 使得色彩做到了鲜明可分。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通过对大自然合适的取景, 使得景色或是气势如虹, 或是细小之处纤毫必现。老舍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到多种写作手法, 最终使景物做到了神似和形似。再通过适当的点题, 使得景色自身的意义更加明朗!

摘要:《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作品, 老舍的这篇文章中描绘出了济南的冬天, 从中看到了温情可爱的一面。这使得我们身临期境, 令人神往之。本文对于济南的冬天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够从中推敲出文章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艺术特色,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宏玲.依“体”扣“本”, 品味“温晴”——我教《济南的冬天》[J].语文教学通讯, 2013 (35) .

[2]孙刚.寻找隐寓在文本中的情感密码——从《济南的冬天》一文看学生与作者的对话[J].语文教学通讯, 2012 (08) .

《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8

二、齐读全文,思考问题

1.济南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

2.济南冬天的山水有何特点?

三、分析全文

(一)第一段

济 南

北平(有大风) 无风声

伦敦(有浓雾) 响 晴 “宝地”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独特:温晴

热带(日光毒) 温 晴

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注:作者之所以用北京、伦敦、热带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钱一直生活在北京,1924年应邀去英国任教,在伦敦生活了6年,在离英国回途中又在地处热带的新加坡住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而一回国便到了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沐浴在济南温情宜人的冬天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禁发自肺腑地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二)针对第二段提问:济南的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作者怎样写出阳光下的小山特别可爱?人们的感受如何?

(三)研读第三段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遍这段文字,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

1.哪句话直接抒发作者对雪后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2.作者写景的空间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3.作者采用那些修辞手法来写景的?

体会比喻、拟人对写景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写出景物的特点,寄寓作者的赞美之情。

比喻

(1)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句话含有两个比喻,一是将“ ”比作“白花”;

二是将“ ”比作“日本看护妇”。

(2)指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

(3)若将“顶着白雪的矮松”比作“守卫边关的战士”,行吗?

(4)引用几句学生作文中的比喻句,让同学们讨论比喻是否恰当。

明确:比喻一定要贴切。

拟人

比较下列两句话,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明确:拟人手法赋予薄雪以少女“害羞”的情态,写出雪的娇羞美丽。

4.看看作者写景的句子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美景,景中抒发了作者对这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情景交融。

5.如果我们要根据此段文字画一幅画,画上应该画些什么景物,景物的色彩如何?

6.熟读背诵

(四)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五)水的特点――绿、暖、清亮

四、再读全文,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读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1.直接抒发感情。

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气。”

2.通过创设美好意境,流露作者深情。如“请闭上眼睛,……这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烘托出舒适温暖的意境,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五、创设情境,仿作练习。

当你被济南的冬天深深吸引的时候,也许你沉睡的关于冬天的记忆在被唤醒,也许你神往的某地的冬天也童话般浮现在你的脑海里,那么就让我们也拿起笔,抓住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景象,运用你刚刚学到的语言技巧,写下你心中最美的一处冬天。

教师结束语: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六、作业

1、摘录比喻、拟人句

2、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济 南

北平(有大风) 无风声

伦敦(有浓雾) 响 晴 “宝地”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独特:温晴

热带(日光毒) 温 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 ――暖和安适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娇美秀气

城外远山 ――小水墨画

济南的冬天 教案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和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品味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课文情景交融的优美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布置预习,课文导入,阅读朗诵,整体感知,字词分析,重点解析,课堂总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具体的教学环节如下:

课时一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大致了解有关的相关知识

2、提前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对冬天都有什么样的印象呢?能不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河南的冬天在高适眼中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西北塞外的冬天在岑参眼里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四川的冬天在杜甫眼中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可以说各个地方的冬天都是别具一格的,而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2、作者简介(看注释①)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 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小说家,戏剧作家。1924年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开始写作,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成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归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写作,其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和重庆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对内总理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对现代曲艺进行改良。1946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被誉为语言大师。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北京文联主席。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我的前半生,电视剧,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反省式”自传,作家楼适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楼适夷问道。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

3、创作背景: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该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标出重音、停顿、生字词

——济南(jǐ)伦敦(dūn)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

2、再次阅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

——第一部分(1段):写济南冬天的温晴。

第二部分(2~5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三部分(6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三、研读课文,领会主旨

1、(第一段)思考: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对冬天的济南有概括作用的一句是?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那些景物?

—— 明确: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还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水。

这天气、山、水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因为有小山的包围,所以才会有“温晴”的天气;又因为有“温晴”的天气,才会有小雪覆盖的山景,河水才会冒点热气。所以,“温晴”是济南冬天的特点

四、走进文本,品味妙处

1、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2、标划体现济南体现温晴特点的语句。

—— 明确:以自身感受为出发点,从风和阳光的角度,写出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特点,从而突出济南的风不冷、不酷,不硬、不厉;突出济南的日光不暗、不晦,不刺、不毒。它们带给济南,带给人们的是温暖、温柔、温情,是安适、安详、安逸。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修辞:对比)

3、(第二段)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安适”可以换成“安静”吗?

—— 明确:不可。“安适”不但安静,还舒适。

4、(第三段)写济南人的面容、心理是什么目的? —— 明确:烘托济南的冬天的温情、慈善。

五、知识梳理,检验提高

1、温晴的地理原因——济南具有独特地形地质构造。处在山东省的心脏地带,位于丘陵与平原中间,正好把它夹在中间,地势南高北低,济南地下是可溶性灰岩,南部山脉大量的地下水一路向北,遇到了北郊组织紧密的岩浆岩的阻挡,凭着强大压力,于是就出现了天然涌泉。

2、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但是在作者笔下,济南的山水已不再是带有种种表象的山水,而是作者印象和感受中的山水。换句话说,是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2、作业布置:摘抄精彩语句,并找出文中的拟人句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领会主旨

1、作者顺着主线抓住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的冬天?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修辞:比喻拟人)

①山景:阳光朗照下的山:一圈小山像个摇篮;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小村庄卧在山坡上。

②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济南冬天鲜亮明丽的色彩。

二、走进文本,品味妙处

1、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课文具体又能分为几幅图呢?(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阳光下山景图。(第二自然段)济南阳光下小山有什么特点?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拟人,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摇篮安睡图

“摇篮”给人的感觉就是暖和、温馨、舒适。睡在摇篮里的济南和济南的人们是幸福的、惬意的。尤其是又有“小山”母亲细心的照料,亲切的问候。这是别处冬天难得的情致。(3)雪后初晴图。(第4自然段)

“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写作顺序—— 空间顺序,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 明确:妙在雪色;妙在雪光;妙在雪态(4)城外小水墨画。(第5自然段)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小村在“卧”,小雪也在“卧”。它们“卧”的舒畅,“卧”的安详,给人感觉这是阳光下爽心的“卧”,多少还带有一些暖酥酥、懒洋洋的“卧”。这淡墨高雅的画面,确实带有十足的情味。

(5)玲珑水晶图(第6自然段)

A、“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B、“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C、济南的水为什么会冒热气?

—— 明确:济南的水全都是泉水,来自地下深层,冬天温度明显高于气温,和冷空气一接触,便雾化为“热气”上升。

2、老舍先生写的是济南的冬天,但通篇阅读下来,我们却可以感受到明显的春意融融,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富有春意,流露着春天气息的句子并以喜悦的感情朗读。并思考为什么这样来写?

明确: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想起英国诗人雪莱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样的道理,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受从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感受到洋溢着的春意,也正是因为作者心有春天,内心充满着对于春天的向往和憧憬。(结合时代背景)而作者之所以这么写,一是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二是表达作者对冬天济南的爱怜之情;三是表现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表达一种乐观进取的精神。

3、赏析语言,你最欣赏文中哪个句子或片段,为什么?

三、知识梳理,检验提高

1、《济南的冬天》与《春》相似之处?

2、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晴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小组讨论)

A、融情于景 B、展开联想 C、巧用修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

3、济南的冬天 这课文的题目换成“冬天的济南”好不好? 不好,“济南的冬天”主语是冬天,主要是写冬天。而“冬天的济南”主语是济南。课文主要侧重的是济南的冬天,换后就成了主要写济南了。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今天我们随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一同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无限魅力,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

《济南的冬天》课堂优秀教案示例 篇10

一、散文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 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中学阶段的散文, 通常以抒情散文为主。抒情散文通常作者借助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表达独特的情感认知。作者利用景或物为依托, 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的手法, 或情景交融, 或托物言志, 以达到抒情的目的。但对于学生来讲, 并没有丰富的阅历, 很难体会作者自身要表达的情感。

(二) 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大部分老师教学重点并未放在教学内容的准确, 恰当, 更多地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考虑教学。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内容的途径, 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确定。一篇课文有多种教法, 意味着教学内容的不同和侧重点的变化。正所谓巴班斯基说的:“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 而不是其相反。”因此, 要从教学内容的角度选择适合、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散文教学中, 教师出现用小说的方式教散文的现象。例如杨绛先生的《老王》时, 有些老师将分析老王的形象作为教学内容, 这已经将文体混淆;有的老师更多注重知识化教学, 从字词句段到内容结构, 并没有引导学生体会散文所蕴含的情感。

二、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 课程目标是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前提

王荣生先生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中提到, 课程目标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 国家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素养“是什么”, 主要面对“是什么”的问题。教学目标是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紧扣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审视教材, 明确编者的编写意图, 使教学课堂最有效的指向教学目标。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目标不只是颂秋, 更表达对祖国的挚爱和眷恋, 但有些老师把五副秋景图作为重点。

(二) 学生学情是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

学情, 指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选择散文的教学内容,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针对学生自己能弄懂和预习后可以弄懂的知识点不必重复讲解, 学生存在疑惑, 领悟不深的地方进行引导讲解, 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老师可以通过课前观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途径分析学情, 结合学生情况明确教学内容。

(三) 文体特征是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散文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散文的概念和文体特征。散文只是在文学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多为“文学性散文”, 题材广泛, 笔法散逸。散文主要分为叙事, 抒情, 写景等, 因此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不同的文体确定, 它虽然有“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但是不同的类别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老师在讲授胡适《我的母亲》时, 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让学生讲自己的母亲, 有的对母亲致以感谢, 有的向母亲表达愧疚, 却未真正体会到作为散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四) 作者情感是散文教学内容选择的核心

“阅读散文, 不是仅仅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 而是通过这些所写的人、事、景、物, 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 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 触摸作者的情思, 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散文教学内容的核心, 重点并非是所描写的客观对象, 而是透过客观对象传达、灌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老王》的关键点不在老王的善良, 而在作者能看出善良的心肠;《安塞腰鼓》的关键点不在西北汉子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 而是作者为威武雄壮的场景所迸发的激情!

三、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上文中对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分析, 下面我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来谈如何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济南的冬天》作为老舍先生从英国归国后在济南执教时所写的散文名篇, 充满诗情画意的色彩。文章不惜笔墨通过对济南冬天细致明丽的描写, 抒发对济南冬天浓浓情思和赞美之情。全文以“温晴”二字为主线, 文章开头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地方对比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特点, 接着从阳光下的济南, 小雪后的小山以及济南的水三个方面具体描写, 最后用“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束全文。文章看似花大量的笔墨在写景, 写冬天济南的“温晴”, 其真正意蕴作者对济南的持有的那份特殊的爱以及极具个性化的文字表达。因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这篇散文的教学内容:

(一) 雅俗兼具的语言之美

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 其语言亲切自然, 娓娓道来, 质朴无雕琢之感。但在平易朴实之中透露出作者精湛的语言能力。在《济南的冬天》中, 老舍先生对济南山水的一往情深, 汩汩地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二) 修辞之美

老舍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得济南冬天人性化, 同时也寄托了老舍对济南的情意。文章在开篇巧妙地运用对比, 突出济南的冬天优于其他地方, 自然而然的突出“温晴”的特点。接着“济南城”变成了“小婴儿”, “小山”当起了“摇篮”, 新鲜之余给人一种安全、踏实之感, 济南城变得可爱, 温暖, 与温晴相吻合。作者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时把矮松上的一髻儿白花比作日本的看护妇。“看护妇”的贴切比喻表现小雪过后矮松的秀美姿态, 赞美之情呼之欲出。作者在写冬天水色时用拟人的方法写出“水也不忍得冻上”, 把水写的含情脉脉, 给人一种不是春天甚是春天的温暖之情。

(三) 炼字之美

“小山”“小雪”“小村庄”“小水墨画”, 老舍用“小”字贯穿通篇景物, 给人一种疼爱, 亲切的感觉, 表达作者对济南包含的深情。再如“真”字, “济南真的算个宝地”, 一个“真”字, 体现作者对济南的情感, “真的, 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唯恐读者不相信济南冬天的美好, 又用“真的”强调。“水藻真绿, 把中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真”字使用的频率之高, 渗透着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满满的爱。文中大量动词的出现, 既赋予变化又准确传神。例如“卧”字,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两个“卧”字, 逼真的描绘了村庄和雪的姿态。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替换的方式, 深入体会躺、卧、睡等字的差异, 品味语言的魅力。同样, “镶”字的运用准确生动, 同样是雪, 落在树上是“顶”, 落在山尖是“镶”, 落在山坡则是“露”, 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特点, 又避免用词的重复, 一幅灵动的雪山图跃入脑海。

其实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个性化的语言还有很多, 文章句子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那水呢”“呀, 吧, 呢”等语气词的出现, 字里行间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感慨和对济南的喜爱, 让人感觉亲切, 舒服。“圈儿”“小口儿”等儿话词的使用, 为文章增添了京味儿, 使文章更口语化。

(四) 蕴含温晴的意象之美

在抒情散文中通常透过文章的意象或意境, 引领学生深入分析, 追寻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运用孙绍振先生的“还原法”分析, 首先将其还原为原生态的人物和景物, 其次将它与具体意境加以比较, 从而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独特情感。济南的冬天在作者的笔下是完美的, “没有风声”“响晴”“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济南像是婴儿有小山保护着, 睡在舒适的摇篮里, 感受到的是一片“温晴”。然而, 事实并非这样, 从地理常识的角度来说, 小山在北边缺这点口儿, 这个口就是冬天北风的入口。冬天的济南时常会有冷空气的入侵, 月平均气温都已经达到零度以下。这样看来, 济南的冬天并没有作者笔下的“温晴”, 文本和现实产生矛盾, 形成了反差。这就证明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是他心目中的, 主观化, 理想化的, 正是这种主观的情感, 让济南的山、水也变得“温晴”。

接下来文章写雪后的小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作者通过大量笔墨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雪后小山的秀丽景色, 并在段末写道“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与开头相照应, “最妙”“就是”等关键词体现小雪后的小山是作者最爱的景象, 事实上冬天也有下大雪的可能, 但是作者专门描绘的是小雪后小山的景色, 排除了其他现实情况, 是为了表达对济南冬天喜爱的表现。

作者在写济南的水, “不但不结冰, 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也不忍得冻上”等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但实际上零度以下的天气水怎么能冒着热气, 所以是作者排除了冰天雪地的另一番景象。正是这些“扭曲的事实”体现他对济南有特殊的情感, 深深地着上了老舍浓重的个人色彩。

(四) 独特真实的情感体验

散文是作者在自己独特的情境中表现的一种特殊的体验, 其最大的特点是表达创作主体自身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情感。要深入领悟作品内涵, 要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走进文本,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济南的冬天》中, 体会济南冬景“温晴”背后“作者的温情”成为核心, 这就应结合老舍的生平经历体会他对济南难以割舍的情感。在老舍25 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北京, 后来赴英国任教, 饱受辗转之苦, 在多雾的伦敦旅居七年后回国定居山东, 在齐鲁大学任教, 在此期间老舍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济南, 起名为“舒济”, 足以看出他对济南那份特别的爱。在老舍先生一生中几乎没有写过关于英国, 美国的散文, 关于故乡北京的也少之又少, 可唯独济南, 写了许多。老舍在《济南的印象》中写过随着事物联系, 人情交往, 济南留下他快乐与痛苦的印痕, 时短情长, 济南就成了作者的第二故乡。通过对老舍先生的生平背景有所熟知之后, 再阅读文本, 济南没有北京的风沙, 少见伦敦的雾气, 新加坡的艳阳也是少之又少。对于济南的山, 作者投入很深的情感, 仿佛勾勒一幅水墨画, 如山坡上卧着点小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充满了韵味。对于济南的水, 不但不结冰, 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热气, 澄清的和谁像块空灵的蓝水晶, 无不表现济南的柔情。老舍先生对济南那份真诚的情感都倾注在文章里, 所以在他的眼中“济南的冬天最特别”。

总之, 《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进行描写, 抒发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特殊的情感。散文作为表达作者自身主观情感的文体, 其教学内容可以根据作者自身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如何表达情感两个方面, 通过作者个性化的语言, 蕴涵深意的意象和作者独特的情感确定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 2011 (1) .

[2]李军.抓住特点教散文[J].学语文, 2012 (1) .

[3]陈隆升.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J].中学语文教学, 2011 (1) .

[4]王希文.《济南的冬天》教学价值刍议[J].语文建设, 2012 (02) .

[5]余志明.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9) .

[6]丁之境.《济南的冬天》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 (4) .

[7]王荣生.依照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 2010 (09) .

[8]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济南的冬天 教案(精选) 篇11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学生回答:秋)不错,那么我们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啊(四个,春夏秋冬),很好,为了让大家更能深刻的体会大自然的四个季节,接下来我们来看几张图片(幻灯片放映春夏秋冬四季的照片)这些照片漂亮吗?(漂亮)那有没有谁愿意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啊?(学生举手发言)不错,大家回答的都很好,其实,时序更替,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都是美不胜收的。老舍先生曾经在《济南的秋天》中写道:“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他的眼里,济南的秋天和冬天都是最美的;在他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风韵。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

二、解题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自古素有“泉城”之美称。尤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名泉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李白、杜甫、苏轼、等古今杰出的作家和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或求学为官,故有“济南名士多”的佳誉。

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时著有散文《济南的春天》《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三个月来的济南》《趵突泉》等。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老舍先生关于《济南的冬天》的学习吧。

三、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音频播放:

(1)播放音频朗读文件,让学生注意其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让学生边听课文,边动笔在书上圈点勾画,标出生字、难词,重点词语、优美语句及自己的疑问。

2、注音释义: 【注音】 镶(xiāng)响晴(xiǎng qíng)温晴(wēn qíng)安适(ān shì)肌肤(jī fū)秀气(xiù qi)绿萍(lù píng)水藻(shuǐ zǎo)贮蓄(zhù xù)澄清(chéng qīng)空灵(kòng líng)水墨画(shuǐ mò huà)蓝汪汪(lán wāng wāng)【释义】

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响晴:晴朗无云.温晴:温暖晴朗.安适:安静舒适.肌肤:皮肤.秀气:文雅;斯文.绿萍:一种植物.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贮蓄:积;存.澄清:水清澈明净.空灵:灵活而捉摸不透.水墨画:用墨汁画的画.蓝汪汪:形容很蓝.3、学生朗读

让同学们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初读课文,挑选几位同学给大家做个示范,分别朗读文章的第一段、第三段和第五段。

五、疏通文意,赏析全文

1、思考问题:

学生朗读全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写景的文章可按“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课文。请你运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找出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述。(温晴)(2)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山景、水色)

2、板书: 济南的冬天

(1)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温晴。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2)景物: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山景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 绿、清、亮

3、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4、作业布置:

(1)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

(2)复习这篇课文的生字词,下一堂课准备听写。

(3)每人回去搜集描写冬天的语句至少一则,古诗词至少三句以上。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巩固词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布置了复习生字词的作业,大家有没有好好复习啊?好了,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黑板上听写。)复习旧课生字词,让学生加强对字词的学习。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质疑探究:

(1)欣赏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其中美妙的语言,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明确】

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2)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明确】

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 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3)济南的山有什么特点? 【明确】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了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4)文中是用哪些修辞手法来雪后的山景的? 【明确】

 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来比喻雪色。

 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写出了雪动人的雪态。

(5)第五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

 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由水的绿联想 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 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讨论归纳:

(1)作者怎样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明确】

①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用一连串的动词,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

②“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安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③从人们有感受写:“面上含笑”“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还写了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了人们的笑容,更突出了人们舒适温馨的感受。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明确】

①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②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愧 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三、再读课文,提高升华

《济南的冬天》无处不美。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运用艺术的笔法,来描写景物之美的呢?下面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然后大家一起来寻找以下的美,在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这些美的句子,并画出来:

 修辞运用之美  俯瞰仰视之美  动静结合之美  景物映衬之美 【明确】

1、修辞运用之美:

第2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一句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舒适和暖和。

第3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害了羞”写出了小山的可爱。第4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这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远山的美。第5节“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还有“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的美。

第5节“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济南比作蓝水晶。

2、俯瞰仰视之美:

第2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这是俯瞰之美。

第5节“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写出了济南的美。这是仰视。由河水看到天上,视野阔大,整个济南都美。

3、动静结合之美:

第3节,“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动静之美。

4、景物映衬之美:

(几种景物相互衬托,我们常说的“绿叶扶红花”就是映衬之美。绿叶衬得花儿更红,红花衬得绿叶更绿。)“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这是色彩上的映衬。“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是色彩美。“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绿色和暗黄色相映衬,很美。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

 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 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教师解读: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从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五、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题。

2、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家乡的美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上一篇:销售部的重要性下一篇:柚子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