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2024-10-02

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精选8篇)

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篇1

深圳中学艺术课程改革方案

为了适应全国素质教育以及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本学期学校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要求。为了执行学校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更好地在深圳中学进行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艺术科组针对学校艺术课程的教育改革,全体艺术学科教师进行了多次认真地讨论和实验,现提出深圳中学艺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提请学校领导给予关注和批准实施。

一、深圳中学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深圳中学艺术科组的老师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经过全体艺术学科老师的努力,在过去的时间里学校的艺术教育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艺术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艺术团队也取得了有一定影响的成果。特别是今年的高考,我们的艺术特长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选报美术专业的学生全部考入美术专业院校。

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新时期,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新思维将我们带入新的思考。回顾过去的我们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和艺术团队活动,艺术科组老师经过多次座谈和讨论,我们深深感觉到新的课程改革给艺术学科的教育带来了新的生命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让艺术学科老师有更大的施展领地,搞好学校的艺术教育,进行新的艺术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具有更大的责任和信心。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操的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艺术的思维方式给各类科技人员带来新的灵感。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艺术教育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艺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把握艺术教育的新思维、新要求、新发展,注重艺术与科学、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开拓新的艺术教学领域,完善教育教学方式,是我们进行现代艺术教育的方向。在当前的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的艺术教育改革,只要把握好原则和方向,是不怕有闪失的,比起其它学科,我们可以轻松上路,胆子可以更大,步子可以迈的更快。深圳中学的艺术课程的改革就是迎合国家的课程改革标准,在重点抓普及的基础上,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和艺术品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越转换的多种能力。同时,让一部分学生能得到艺术特长的发展和提高,使这部分学生能得到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培养,让深圳中学不但成为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摇篮,而且也成为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使艺术教育实现真正的教育价值。让深圳中学的艺术教育走向新的阶段。

二:深圳中学艺术教育课程安排设想

深圳中学艺术课程设置,可以完全打破原有的课程模式。我们设想艺术学科的教育模式在高中阶段可以采取相当于大学的工作室制。根据艺术学科特点和艺术教师的特长分别建立各艺术工作室,在开学初期让学生有限度的进行艺术课程的选择,学生可以选择合适自己,自己而又十分感兴趣的艺术课程,通过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去比较深入的学习某一艺术学科,较好的掌握一门艺术技能,培养自己的艺术情感、艺术思维和艺术水平,以发展自己的艺术特长。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的时期重新选择新的艺术课程,并进行合理的流动。但是各班有一

定的人数控制,同时相对的改变学校以往提出的第二课堂的说法,把第二课堂称之为选修课纳入课程的学习(包括各艺术团队的训练)。

1.工作室的建立及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学生艺术修养的需要和我校教师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专业技能,初步设想建立6个艺术工作室,让学生相对自由的选择,艺术学科老师对学生宣布自己的教学承若、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进行挂牌上课。这6个工作室设置分别为:

音乐工作室:

●《第一音乐工作室》主讲老师 王豪

开设课程:音乐赏析、声乐基础、器乐基础

●《第二音乐工作室》 主讲老师 刘梅

开设课程:声乐(女生)、音乐欣赏、声乐高考、合唱团训练

●《第三音乐工作室》 主讲老师 伏虎

开设课程:管乐基础与演奏、管乐团训练

美术工作室:

●《第一美术工作室》 主讲老师 李大强

开设课程:油画技法、书法、篆刻、剪纸

●《第二美术工作室》 主讲老师 房尚昆

开设课程:版画技法、素描色彩、美术高考、(包括建筑学选修)

●《第三美术工作室》 主讲老师 吴健珲

开设课程:艺术设计(电脑美术、卡通画等)、基础绘画

2.艺术课程组织形式

艺术课程的开课年级为高

一、高二年级。高一年级学生和高二年级的学生在开学初每个班限制为10名左右学生选报其中一门自己喜欢的艺术课程,如果一门艺术课程人数多于10人可以选报第2自愿,依次类推,分成5个小组,上课时分别到5个艺术工作室去上课学习。第二学期可以重新选报新的艺术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教学安排:高一年级每节课可以同时安排2个班,高二年级每节课可以同时安排3个班为艺术课程,学生上课时到相应的艺术工作室上课学习。这样每位艺术课老师每周跨年级承担12节艺术课程。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艺术的综合素质,艺术课老师采取分别承担不同的艺术讲座,每双周进行大课的轮流进行艺术专题讲座。讲座课题统一设计和安排。也可以请专家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以掌握必要的艺术知识。

为了营造学校艺术氛围,给学生一个优美的艺术大环境,我们的校园的广播进行每周一曲世界名曲欣赏,学校的橱窗每周一幅名画赏析,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耳闻目睹,得到高品位艺术的学习,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受艺术教育。得到艺术精神的升华和艺术技能技巧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争取在1年内,要求每个艺术工作室的授课老师,在对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并完善自己艺术工作室课程的校本教材和学生艺术作品集,争取得到出版。

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篇2

(一) 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 (2) 装饰雕塑》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 包括城市标志性雕塑 (圆雕) 、园林景观雕塑 (圆雕) 、建筑装饰雕塑 (浮雕) 室内装饰雕塑 (浮雕、小件雕塑饰品) 等几个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 是景观设计及相关专业学生所应该了解掌握的专业技能。

该课程可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空间造型能力、空间布局能力, 深化学生在设计领域对立体空间的布局的理解和掌握, 引导学生利用效果图表现形式进入环境、景观设计领域, 由此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 为环境艺术设计打下牢固、扎实的设计基础, 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欲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就必须和国际接轨, 以“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树立具有设计、制作、展示为一体的先进教学理念, 而该课程的设立便是对以上方面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二) 教改思路

1.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方式, 以装饰雕塑的实训、实践为主, 理论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

2.“工作室制”以认识材料的不同艺术效果, 并采取命题设计的教学法开展教学任务。

3.拟定“工作室制”的教学管理体制, 与国际艺术院校和国内先进的兄弟院校接轨。

4.引导学生把装饰雕塑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环境、景观领域, 提高其设计素养。

二、教改课程实施目标

“工作室制”是为更好地深入学习环境艺术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选修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空间造型能力、空间布局能力。不同装饰技法, 装饰雕塑是通过一个不同的表现方法和对不同材料的运用, 引导学生通过效果图表现形式进入环境、景观设计领域空间的过程, 促进学生在设计领域对立体空间的布局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 为环境艺术设计打下牢固、扎实的设计基础, 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同时也为今后就业选择提供更多的了就业机会。

[知识目标]

(1) 正确理解装饰雕塑的作用、功能、特点、材料, 以及掌握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

(2) 制作流程的系统知识, 初步具备室内装饰设计员 (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所要求的“具备空间造型知识、电脑效果图方法”的职业标准;

(3) 了解不同材料的表现技法。

[能力目标]

(1) 能够运用所掌握的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的知识;

(2) 用不同材料的艺术表现形式, 独立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制作过程;

(3) 能够独立构思、创作。

[素质目标]

(1)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训练, 做到眼、脑、手的协调一致, 使装饰雕塑的表现真正成为立体形象思维、艺术设计构思与表现的最直接的工具。

(2) 要求对装饰雕塑理论和实际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 了解公共艺术在环境艺术中的作用, 扩大知识面, 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从而更好的为艺术设计服务。

(3) 具备一定的专业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和工作方法;正确理解公共艺术在环境艺术中的作用, 扩大知识面, 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从而更好地为艺术设计服务。

(4) 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 能准确讲解、表述图纸内容, 初步具备室内装饰设计员 (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所要求的“能够为用户讲解设计方案”的职业标准。

三、改革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学建议

教学内容建议:围绕实际工程项目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依托进行教学 (比如:引进城市景观项目或室内装饰小品实战训练) , 教学方法建议: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 (装饰雕塑) 的实践意义。

(二) 教学评价

通过对各教学环节中知识点的分析、实训与总结, 以及观察、启发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从平面到立体操作实际项目的能力, 通过教师作业点评和对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分析和总结, 同时可开展小型的作品汇报展来吸收专业人士的宝贵意见。

考核方法:课程作业、步骤与技法的掌握应用程度。

成绩构成:符合课题技法训练要求80分+创意分20分。

成绩评定:期评成绩=平时成绩 (30%) +学习态度 (10%) +课程作业成绩 (60%) 。

(三) 选择当代优秀教材

(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教学参考书:

中外雕塑相关网站装饰雕塑资料、PPT课件。

2. 教学设备、实验 (训) 室利用:

多媒体设备、模型工作室。

3. 校外实训 (习) 基地利用等方面:

课余时间考察校外实训基地, 雕塑工厂;考察雕塑实际项目的操作方法与流程。

4. 实训指导手册:

编写《装饰雕塑艺术案例分析实训指导书》, 明确技能考核内容和要求。

(五) 其它说明

本课程教学主要要求学生理解装饰雕塑的制作流程和材料的类别、功能、特点, 以及掌握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制作流程的系统知识, 并且要求学生在掌握本课程的同时, 要思考如何很好的运用到社会实践项目当中去。

五、教学项目设计

项目1:景观装饰雕塑效果图设计练习 (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命题构思、草图、手绘效果图、电脑出图 (利用设计软件) 模型制作

◇工作任务

1.虚拟雕塑项目命题设计方案:要求构思巧妙新颖 (4课时) 、设计1-2件草图 (版面不限) 设计说明100字以内。

2.电脑制图 (12课时) 效果图要求彩色打印 (A4版面) 一张并装裱。要按照正确的工作流程完成作业。

◇活动设计

根据命题实施“从平面到立体”的训练, 使学生了解实际项目操作中装饰雕塑功能与作用, 以及操作的基本流程:

1.虚拟环境空间设计项目:为学生下达命题设计任务 (例如;校园景观雕塑设计) 、按草图的方式体现, (即时辅导、讲评) 。学生自己要介绍构思意图 (如;寓意、选用的材料等) , 鼓励学生的自我语言表达能力。

2.虚拟项目效果图实训:根据雕塑环境平面图、立面图以及相关实际尺度, 通过雕塑设计草稿进行电脑彩绘效果图设计制作 (教师即时辅导、讲评) 。重点强调效果图版面设计的效果是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相关知识

素描基础、浮雕、圆雕、现代装置雕塑、电脑制图软件。

◇课后练习与任务

1.单体小品练习 (以景观小品为主)

2.设计雕塑方案并绘制效果图。

项目2:装饰雕塑模型制作练习 (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运用各种雕塑材料训练, 掌握不同材质的特性、表现力。方法与技巧。

◇工作任务

1.要求把效果图的设计方案用立体造型方式体现 (12课时) 。

2.项目流程要正确, 表现技法熟练并突出表达设计意图的模型 (20-30公分大小、材料不限) 。

◇活动设计

提供城市景观空间, 如广场、社区、校区景观雕塑等, 使学生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设计流程训练, 强化学生技能, 重点强调创意、规范雕塑设计流程及效果图技法的表现 (4课时) 。

1.优秀作品欣赏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效果图绘制实训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相关知识

美术基础、立体造型能力、雕塑制作步骤。

◇课后练习与任务

1.单体小品练习 (以景观小品为主) 。

2.构思草图练习

项目3:综合材料的运用和后期作品效果处理 (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材料的特性、表现力及雕塑制作的步骤、程序, 方法与技巧。最终能根据不同的要求, 制做不同目的构思的作品效果。

◇工作任务

要求掌握不同材料的应用 (比如;金属、石材、木材、或综合材料) , 完成作品后期的艺术效处理 (12课时) 。

◇活动设计

带学生去户外参观材料市场, 搜集材料图片素材, 以动手能力训练为主导, 强调技法的同时, 更强调设计的重要性, 用实材表现设计方案 (4课时) 。

1.拍摄、收集材料照片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

2.效果图绘制、模型制作实训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

3.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相关知识

美术基础、立体造型能力、雕塑制作步骤。

◇课程总结

1.优秀作品欣赏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

2.雕塑效果图绘制实训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

3.雕塑模型制作实训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

4.对本课程环节的学习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课后练习与任务

1.单体小品练习 (以景观小品为主) 。

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篇3

关键词:哥斯达黎加;数学教育;课程改革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对数学人才的需求与日剧增。在历次技术革命中,数学都起到了先导和支柱作用。数学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发达国家把保持数学领先地位作为国家战略需求[1]。美国在1984年《进一步繁荣美国数学》和1993年《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两份报告中分别指出,“在现今这个技术发达的社会里,扫除‘数学盲’的任务已经替代了昔日扫除文盲的任务,而成为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除了经济以外,对数学无知的社会和政治后果给每个民主政治的生存提出了惊恐的信号。因为数学掌握着信息社会领导能力的关键”[2]。哥斯达黎加也非常重视对本国学生数学技能的培养,但是,学生对数学的负面态度、数学教师资源匮乏、课程设置陈旧等问题制约了哥斯达黎加数学教育的发展。

哥斯达黎加位于中美洲,2014年人口475.8万(世界排名第123位),国民生产总值495亿美元(世界排名第87位)[3],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4]。经济支柱产业是电子芯片生产业,是世界上重要的芯片生产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哥斯达黎加对数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数学学习表现出畏难情绪,出现了“数学恐慌症”[5]。数学能力表现低下,直接影响哥斯达黎加社会创造力和生产力的发展。

一、改革背景

(一)学生数学成绩欠佳,畏难情绪严重

哥斯达黎加学生数学成绩在国内外测评中表现不够理想。哥斯达黎加大学(Universidad de Costa Rica)举办的数学测评考试(Diagnóstico en Matemática Universidad de Costa Rica,DIMA)是有意攻读机械工程、经济、卫生、自然科学等学科的高中毕业生的必考科目。2004-2013年,共有24578名学生参加该考试,其中只有15%的学生通过考核,大多数学生的分数在20~39分之间(及格分数为70分)[6]。在2009年经合组织(OECD)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哥斯达黎加学生的整体成绩虽然不是拉丁美洲国家最差的,但是比经合组织测评国家的平均分数低了87分。56.7%的学生没有通过数学1级考核,84.5%的学生没有通过数学2级考核。相比之下,没有通过阅读和科学1级考核的人数占比为1.3%和9.6%[7],数学成绩明显拉低了整体测评分数。

2011年,在哥斯达黎加教育部直属的国家校长委员会(Consejo Nacional de Rectores)组织的数学学习调查中,学生数学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学习目的不清晰;二是数学能力不高,在数学学习中找不到成就感,容易进入“越学不好越不爱学习”的怪圈;三是缺乏数学概念认知,缺乏课程实践能力,不懂得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四是畏难情绪严重。[8]

(二)数学教师培训不足

目前,哥斯达黎加共有5所公立大学和52所私立大学,以及若干国际合作办学高校。公立大学开设大专(3年)、学士(4年)和硕士(5~5.5年)课程,私立大学只开设学士和硕士课程。大学开设师范类课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毕业于私立大学。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均可在中学教授数学课程,无需教师资格证书。目前开设数学教育示范课程的大学只有哥斯达黎加大学,开设小学数学教师培训项目的大学有18所。[9]

虽然哥斯达黎加基础教育阶段在职数学教师均有大学文凭,但是在教师教育能力提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主要问题有如下五点:一是中小学数学教师资源匮乏,缺少专门培养数学教师的专业和学校;二是私立学校流行“速成教育”,在读时间比公立学校时间短1~2年,教师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三是缺少与国际一流数学教师交流的机会,对国外数学发展了解不足;四是缺少具有连续性、整体性的教师培养方案;五是缺少教师考核及晋级机制,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10]

(三)数学教育体系陈旧

第一部《数学教育方案》于1964年颁布以后,其内容未被大范围调整,传统数学教育基本方法和理念一直沿用。虽然在2001年和2005年分别对该方案进行过改革,提出把数学概念与现实相结合、情景式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数学概念等新教学模式,但是该模式未能彻底执行,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与该理论相配套的课堂活动方案、教师培训方案均未出台。

目前,哥斯达黎加数学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五点:一是政策实施连贯性不强,政府每四年换届一次,影响了政策的实施力度和效率;二是教材脱离实际,教学过程仍注重演算和理论知识的教授,缺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三是教材内容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四是缺少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培训;五是城市和乡村学校、公立和私立学校教育水平差距大。[11]

二、改革进程

为改变数学教育现状,哥斯达黎加政府决定对中小学数学教育进行大力改革。2010年,时任哥斯达黎加教育部部长莱昂纳多·加尔尼尔·利姆罗(Leonardo Garnier Rímolo)聘请安杰尔·鲁伊斯教授(Angel Ruiz)主持数学课程改革项目。鲁伊斯担任泛美洲数学教育协会(Comité Interamericano de Educación Matemática,2007-2019)主席和国际数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Mathematical Instruction,2010-2016)副主席和多年从事数学教学、数学史研究工作,熟悉哥斯达黎加数学现状及国际数学课程改革动态。

鲁伊斯提出了8项关于改革方案的设想:一是使数学教育服务于大众生活,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二是从人类学的视角推广数学教育和数学文化;三是建立高效的数学课堂环境,通过课堂活动建立师生之间有效的课堂交流;四是通过数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五是树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六是提高数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重视教师教育发展;七是保证数学课程设计内容的连贯性;八是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数学改革经验。鲁伊斯的建议得到了利姆罗的大力支持,并担任数学改革小组组长,负责改革小组组建工作。[12]

2011年8月,鲁伊斯带领的改革小组向哥斯达黎加教育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提交了第一版方案,上述两个部门组织全国大学和中小学数学教师代表对该方案进行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在对提案的第二次修改中,来自美国、墨西哥和智利的数学教育专家参与方案修订。最终方案于2012年5月21日经哥斯达黎加最高教育委员会审批通过,得到了哥斯达黎加合作基金会(la Fundación para la Cooperación Costa Rica Estados Unidos)的资金支持,计划在2012年到2016年4年逐步实施。

三、核心内容

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数学生活化”。哥斯达黎加教育部以PISA数学测评标准为依据,以PISA倡导的核心数学素养为基础,对教学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指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各个学科领域,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PISA倡导的数学素养是作为一个有创见性、关注社会生活、具有反思能力的个体,认识和理解数学在世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的能力,以及根据充足的证据及所学数学知识做出判断的能力、为满足个体生活需要而运用并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13]

因此,改革方案中提出了着重加强对学生推理和质疑能力、设计和解决问题能力、表达反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展示能力的培养,以问题引导式(PBL)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建立了数学有效课堂的5个核心步骤:问题情景化、解决问题、信息技术使用、增强信心明确态度、了解数学历史价值(见图1)。

1.问题情景化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不善于利用电子设备将数学问题情景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构建数学问题意识。改革后,教师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学生搭建数学学习的真实场景,使学生在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

2.解决问题

数学素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问题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表达反馈能力等。

3.信息技术使用

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几何、数字分析、建模等方面。计算器作为数字计算辅助工具,能够减少学生的计算时间,相应增加数学推理的时间,这对数学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信息技术设备在哥斯达黎加校园已经十分普及,但信息技术未能被合理高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因此,改革对计算器、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范,把数学知识、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实现数学问题场景化。

4.增强信心、明确态度

首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数学学习中的失误,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正确态度。其次,强调数学问题情景化,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现实生活化,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再次,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课堂活动和小组活动。然后,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升自我认同感,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建立教师语言使用规范,避免课堂中的负面评价。最后,增加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历史、机械、艺术等学科的关系。

5.了解数学历史价值

了解数学发展史,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数学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把人类活动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数学知识历史化。

四、特点

2016年是改革实行的第四年,也是最后一年,基本实现了改革之初设定的目标。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亮点,保证了本次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课程改革连贯统一

在哥斯达黎加,基础教育阶段是指从小学到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阶段,其学制体系见表1。

为了确保数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统一性,避免初高中之间断层现象的出现,全国范围内自小学1年级到高中使用统一教材和教学方法。根据PISA倡导的基本“数学思想”——数量、空间与图形、变化与关系及不确定性[16],课程改革后的内容分为5项,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难易程度有所不同(见图2)。

改革实施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连贯统一的。2012年完成了精英教师课程培训工作、教育工作者教材编写工作以及针对学生和家长的数学改革宣传工作。2013年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1年级全面实施政策的全部内容;2~8年级只学习新的数学方法,课程内容保持不变;9~11年级实施原有政策。2014年,在1~2年级全面实施政策的全部内容,3~9年级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逐步向新政策内容靠拢,10~11年级依旧实施原有政策。2015年,1~10年级已经全部实施新政策,只有11年级实施原有政策。预计2016年,1~11年级全面实施新政策。2013~2015年的高中毕业生数学考试标准为旧政策标准,2016年实行新的考试标准。2013年8年级的学生是数学教改实施后的第一批参加高中毕业考试的学生(见图3)。

(二)注重统计学知识传授和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后,数字教学的比重较以往有所下降。数字学习在小学阶段比重较大,从7年级(初中阶段)开始逐渐降低。教学过程中强调数字意义的教学,对学生数字读写能力、建立数字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字的意义、数字运算能力等方面进行着重培养,并强调心算和估算能力。从小学起开展有关测量的培训,培养数字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几何学学习比重在中小学阶段变化不大。几何教育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从小学1年级起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构建直观的几何图形。代数在小学阶段强调的是实物教育,但是到了高中阶段代数教学比例增大,主要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这次改革中增加了统计和概率的教学比例,占整个教学内容的20%。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次数学改革之前,统计和概率的概念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中少有或者从不涉及,这也是这次数学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之所以在这次改革中增加了统计和概率在数学教学中的比重,是因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范围广,涉及学科多。

(三)教师培训采用“双峰课程模式”和“精英伞状式模式”

本次改革涉及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数学教师,但是改革资源有限,不能召集所有教师进行统一培训,所以制定了“双峰课程模式”(Cursos Bimodales)和“精英伞状式模式”培训计划。“双峰课程模式”是指通过面授课程和远程课程(Moodle远程平台)两种形式完成课程培训。远程网络课程不仅提供远程培训,还提供可下载免费资源,并为教师提供线上自我测评服务。

除了远程课程外,每一位中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参加面授课程,面授教师培训采取的是“精英伞状式模式”。选拔出优秀教师和教育部的工作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培训,由改革委员会成员进行授课。培训结束后,第一批接受培训的教师或者工作人员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中小学对于第一批培训人员的选拔标准各异。中学教师必须具有奥数辅导经验,考核成绩优异者可以入选。小学教师为学校的管理人员或地方教育部门负责人员。第一批选拔出80名中学教师(Group80)和300名小学教师(Group300);接受第二批培训的中学教师有1400人(Group1400),小学教师有6000人(Group6000)。第一期培训只针对1~3年级和7~9年级的教师。他们分别为小学和中学第一阶段的教师,根据培训效果,继续制定针对中小学第二阶段的培训内容(如表2所示)。

五、结论

自2012年政策出台,哥斯达黎加教育部就指出:“鉴于这次改革的特殊性,改革力度大、范围广,为了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贯彻实施改革的内容,掌握改革方针,改革的实施步骤应该是循序渐进的”[19]。虽然在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总统换届选举,改革中的部分内容暂时冻结,但是在新旧政府的齐心努力下,改革方案又重新步入正轨,也越来越受到哥斯达黎加各界的重视。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培训问题。本次教学改革改变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的实践教学法,首次使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新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适当的问题,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及评估。问题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留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加严格,并对教师传统认知产生了挑战,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缺乏对新教学法的认知,从而不能正确领悟该教学方法,利用正确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

其次是教育公平的保障。减少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近年来主要的教育改革政策[20]。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该改革方案面向全国各个州、市、镇、村所属中小学校。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了大城市教师的抗议,他们认为政府为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教师提供了过多的便利条件。另外,各个区域的教师能力和素养参差不齐,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出现了使用不同教材的现象,这势必将导致更大的不公平。教师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培训地点的距离,这些都是在培训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平等的地方,亟待解决。

在知识社会中,数学对国民素质的影响尤为重要。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位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释:

①分类教育类型有3种:学术教育2年学制,艺术教育2年学制,技术教育3年学制。

②IDP(Instituto de Desarrollo Profesional Uladislao Gámez)负责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大规模教师培训课程项目。

参考文献:

[1][2]张恭庆.数学与国家实力[EB/OL].http://zggzz.zgg.gov.cn/wqzzh/201408/rcyzhsh/22/201408/t20140815_463493.html,2016-02-28.

[3]Word Bank.Costa Rica[EB/OL].http://datos.bancomundial.org/pais/costa-rica,2016-02-28.

[4]Word Bank.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EB/OL].http://www.worldbank.org/en/publication/global-economic-prospects/data?variable=NYGDPMKTPKDZ&region=LAC,2016-02-28.

[5][9][10][11][14][17]Ruiz, Angel. La Reforma de la Educación Matemáticas en Costa Rica, Perspectiva de la Praxis[EB/OL].http://www.centroedumatematica.com/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3/12/De-la-investigacio%CC%81n-a-la-praxis-final.pdf,2016-02-29.

[6]Figueroa, N. & Jime’nez, K. Primer informe de resultados. Examen de Diagno’stico en Matema’tica, DiMa[EB/OL].http://www.diagnostico.emate.ucr.ac.cr/sites/diagnostico.emate.ucr.ac.cr/files/PrimerInformeDiMa2010.pdf,2015-12-06.

[7]OECD.PISA 2009 at a Glance[EB/OL].http://www.oecd.org/pisa/46660259.pdf,2015-12-06.

[8]Consejo Nacional de Rectores. Programa Estado de la Nación. 2011. Estado de la Educación 3[EB/OL].http://unpan1.un.org/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icap/unpan046504.pdf,2016-02-29.

[12]Ruiz, Angel. Balance y Perspectivas de la Reforma de la Educación Matemática en Costa Rica[EB/OL].http://revistas.ucr.ac.cr/index.php/cifem/article/view/19168/19224,2016-002-28.

[13]OECD.PISA 2012 Mathematics Framework[EB/OL].http://www.oecd.org/pisa/pisaproducts/PISA%202012%20framework%20e-book_final.pdf,2016-02-29.

[15]Ministerio de Educación de Costa Rica[EB/OL].http://www.mep.go.cr/CSE/informacion.aspx,2015-12-06.

[16]谢利民,卢宏.为明天的世界而学习——PISA视野下数学素养测试特点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5):12.

[18]Ministerio de Educación de Pública. Programas de estudio en Matemáticas Plan de transición 2013-2015[EB/OL].http://www.reformamatematica.net/proyecto/docs/Plan_transicion_estrategia_2013-2015.pdf,2015-12-06.

创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校方案 篇4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我校教师将尽一切力量做好教材的实验工作。为了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音乐、美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

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定《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学校管理,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需要必需的设备和经费上的支持。学校有新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各室的建设、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于开发等方面

3、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本校拟定于2015年12月申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校。

创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校方案

二道街小学

公开课程教育实施活动方案 篇5

1.欣赏并理解故事《小熊拔牙》。

2.知道要经常刷牙才能保护好牙齿。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2.感受刷牙的快乐和好处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把牙刷一个杯子、若干个儿童牙膏、牙齿磨具、各种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播放一段小熊哇哇哭着录像,最后图片显示比较白白的牙齿”和“黑黑的蛀牙”。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牙齿?为什么?

二、教师分段讲故事《小熊拔牙》。

教师讲到“还疼得小熊哇哇地叫”,请幼儿回答问题:(鼓励幼儿运用故事中的词语来回来,并能做出相应的动作)

1.小熊为什么牙痛?他碰到了谁?

2.兔大夫能帮到他吗?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三、教师继续讲故事,幼儿继续欣赏。

教师讲到“急得满头大汗”,请幼儿回答问题:

1.兔大夫找了谁来帮忙?牙拔出来了吗?

2.兔大夫又找来了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3.小熊怎么样了?

四、继续欣赏故事。

教师继续讲故事至结尾,请幼儿回答

1.兔大夫最后请谁来帮忙?[文.章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牙拔出来了吗?

2.兔大夫是怎么说的?小狗和小猫怎么说的?

3.最后小熊是怎么说做的?他的牙齿还疼吗?

五、幼儿翻书再次欣赏故事情节。

六、教师总结。

教师教育幼儿千万不能学小熊,应该每天早晚勤刷牙,好好保护牙齿。

七、游戏:我爱刷牙。

1.老师利用模型,边示范,边讲解。

2.幼儿讨论正确的刷牙方法。

3.人手一把牙刷,一个杯子,自选戴头饰。

4.组织幼儿徒手练习。

开阳六中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篇6

教育教学改革主题: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开阳六中目前现状:

一、学校在经历了辉煌之后现在教育教学处于低迷低效的困境。

二、没有积极推行促进教育教学的措施,教育教学的管理亟待加强和提高。

三、教师与校外的教育教学交流和校内业务学习太少,教学观念已经不能跟上时

代发展的要求。虽然尽心尽职,但是课堂效益不高。

四、对绩效工资的理解有偏差,绩效工资的发放没有起到促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作用。

五、学校没有特色,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或准确地说学生失去了在学校求知的欲望;对学生的评价单一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造成目前的这种现状有各个方面的原因,学校领导和许多教师都注意到这些 情况,对此,作为教育教学主体地位的学校必须作出最直接的反应 ── 改革。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为开阳六中的发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因此,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从教育教学的管理入手,否则,我们的教育教学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我校教师以中年教师居绝大多数,本来是教育教学的黄金年龄和最具教育幸福感、成就感的时期,但我们却面临如此痛苦局面,全然没有了做教师的兴趣,只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才有出路,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推动学校跨越发展迎头赶上,才能重拾做教师的幸福感、成就感。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推行“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

二、推行“懂学、重导、提质”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三、推行教育教学的承包管理制。

四、推行体育艺术“2+1”工程暨特色学校创建活动。

五、推行“重过程、重质量、重效益”的绩效工资分配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原则:

一、先行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干不空论;见行动、求实效。

二、比先进、学经验、赶节奏、超常规、求跨越。教育教学改革目标:

一、狠抓新初

三、新高三高考复习备考工作,力争用一年时间摆脱目前教育教学

低迷低效的困境。

二、狠抓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实工作,促使学校跨越发展。

三、重树学生、教师的成就感、幸福感;重树开阳六中声誉。

四、提升开阳六中办学品质:创出特色,创出品牌。

五、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价值观,积极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理

念,打造理想课堂。附录

一、更新观念,遵循规律,狠抓落实,跨越发展 ── 开阳六中推行“打造高效

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动员报告(邓稳)。

二、开阳六中“懂学、重导、提质”的教育理念解读(孙英膑)。

三、高效课堂学习资料(高效课堂之理论知识、高效课堂之各学科导学案范例、高效课堂之各学科教学范例视频、高效课堂之解读视频、美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视频)。【资料在教务处、教科处都可以拷贝,要用8G优盘才够用】

四、开阳六中初中部学习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模式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五、开阳六中高中部学习昌乐二中“271”模式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六、开阳六中2012届初三中考备考复习方案。

七、开阳六中2012届高三高考备考复习方案。

八、开阳六中教育教学承包管理制实施方案。

九、开阳六中推行“重过程、重质量、重效益”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十、开阳六中体育艺术“2+1”工程暨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十一、开阳六中教学常规管理办法 ── 每日小结、每周清理、每月检测。

十二、开阳六中教研组教研活动管理办法。

十三、开阳六中年级组、备课组管理办法。

十四、开阳六中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写、使用和考核管理办法。

十五、开阳六中考核学科教学管理办法。

十六、开阳六中考查学科教学管理办法。

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方案,通用能力

问题的提出

当前, 高职院校课程开发领域关注的焦点是专业核心课程, 即从职业分析入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确定明晰的核心职业能力目标, 贯彻“在做中学”的课程理念,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与评价模式, 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然而, 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建设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即关注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而忽视公共课程开发与建设, 关注职业能力培养而忽视通用能力培养, 关注专业能力教育而忽视职业素质教育。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高职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 也是素质教育。因此, 素质教育及通用能力发展与职业能力培养必须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专业教育课程建设与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发展的不平衡, 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容易做实而素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专业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是硬指标而素质教育则是软指标。究其原因, 是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非常具体而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则比较空泛。实际上, 在高职院校的具体教学实践中, 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个不同层级的概念———专业教育其实是一个底层或中层概念, 特指某个具体的专业, 具有明晰的职业岗位规格要求;而素质教育在实际操作中是一个顶层概念, 并无特指的具体要素。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 对于特定技术专业的骨干教师而言, 该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目标是具体、清晰、可测量的, 每一门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具体、清晰、可测量的;但是, 对于承担素质教育课程的骨干教师而言,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笼统、抽象的, 具体到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也往往是宏观、不具体的, 许多目标甚至是无法测量的。因此, 与专业课程相比, 素质教育课程的特点是导致两者之间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素质教育分层结构

素质与素质教育“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 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 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 素质是心理活动的前提。心理学将素质界定在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的范畴, 生理素质指在遗传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理解剖特点 (例如性别、年龄、体质、体格、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等) 和生理机能特点 (例如运动、反应速度、负荷限度、对环境的知应力、对疾病的抵抗力等) , 是素质结构中的物质方面, 是整体素质发展的基础;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 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 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复杂整体。教育学领域所使用的素质概念, 既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 却又不同于心理学的定义范畴。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的基本构成人的素质本质上根源于人性的界定。人性是个系统概念, 包括人的属性、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三个层次, 即人的自然属性、社会特性和实践本质。因此, 也可将人的素质区分为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专业素质三个层级:自然素质主要指人生来就具有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指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而形成的素质, 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情感素质等;专业素质指人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质量与水平, 包括完成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素养等。素质的分层结构如图1所示。

通用能力对于社会成员而言, 所谓通用能力也称为跨职业能力, 有学者还将其称作“关键能力”, 是与具体职业无关, 但对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能力的总称。事实上, 通用能力也就是社会能力, 通常包括两种成分, 一是适应性能力, 二是社会性能力。前者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言语发展、智力学业发展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后者包括与他人交往的行为, 如接受权威、交谈沟通、合作行为等, 也包括与自我有关的行为, 如情感表达、道德行为、自我认知等, 还包括与任务有关的行为, 如参与感、遵循指导、独立承担任务等。通用能力的分层结构如图2所示。

素质与通用能力的关系如前所述, 教育领域所使用的素质的概念不同于生理学和心理学有关素质的定义, 可以将教育领域的素质概念称为广义的素质概念, 即素质是人的素养和品质等方面的特质。按照这样的理解, 人的素质既有先天成分, 也有后天成分, 且后天成分是主要的。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内化的过程, 其中主要是知识的升华与内化。所谓能力, 通常指在完成特定活动的过程中, 运用知识与技能, 并决定活动效率的一种心理特征。能力是知识的外化, 能力与素质具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二者的确存在密切联系———能力与素质的形成及发展走着同一条道路, 都是在人的活动 (包括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 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当然, 二者的区别也是存在的, 通常而言, 素质是作为基础的能力, 能力往往以素质为基础, 素质是“内凝”的, 而能力则是“外显”的。在分层结构的底层, 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的相近之处尤为明显, 在很多情况下, 想要把两者截然区分往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例如社会素质 (如思想道德素质) 与社会能力 (如道德修养) , 其内涵实质是完成相同的。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层级与内涵素质教育的概念是分层级的, 从操作的意义上讲, 应把握那些底层的概念, 增强可操作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在中间往下的层级上, 素质教育的概念与通用能力在内涵上往往是相同的, 因此, 在这样的层级上就可不再对两者做出区分了。如果素质教育的具体要素与通用能力的内涵一致, 也即表明该项素质的培养目标变得更加具体、清晰、可测量, 其教育活动和课程教学也更具有可操作性。以此为依据, 可开发出与专业课程体系并重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为贴近高职院校的实际, 增强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的可操作性, 可将通用能力做简约化处理, 归纳出以下基本要素与内涵: (1) 道德与责任。主要包括正确认识社会与自我、诚实守信、道德修养、法律意识、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等。 (2) 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学习方法、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等。 (3) 沟通与合作。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客观性、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 (4) 管理方法。主要包括把握目标、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 (5) 心理与生理。主要包括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6) 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活动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如敬业精神、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

“通用平台”课程方案简介

基于上述研究, 我院开发了“通用平台”课程方案, 使“通用平台”成为与专业课程教学并重、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学生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系统方案。

素质教育的核心功能板块通过分析与研究, 我院的“通用平台”设计为六大功能板块, 即道德与责任教育、科学思维培养、沟通合作训练、身心健康教育、管理方法训练及职业素养形成等。通过六大教育板块的实施, 实现对学生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的培养, 如图3所示。

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通用平台”六大功能板块的内涵非常丰富, 为此, 针对各教育板块的特点, 我院概括并设计了四种实施途径, 分别为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课程、能力训练课程及专业教育课程等, 如图4所示。

1.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通常又可分为常规教育活动和专题教育活动。常规教育活动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有计划、定期组织的教育活动, 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专题教育活动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教育活动, 通常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 通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丰富学生的日常素质教育, 对常规教育活动起有效的补充作用。

2.素质教育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也可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这些公共课程被列入各专业教学计划, 进入正式的课表, 学生完成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3.能力训练课程。通用能力训练课程主要是针对思维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专门开发的训练课程, 主要采用项目实训方法, 在专门的训练场所 (如通用能力实训室) 进行。

4.专业教育课程。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难以通过单一的教育活动或专门课程加以实现, 因此, 专业课程除了担负专业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职责外, 还必须承担职业素养教育的任务。

“通用平台”课程方案建设的内涵

素质教育活动方案内容包括: (1) 常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各项常规教育活动的活动方案、工作规程、实施方法、保障机制、评估机制等。应明确常规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详细设计考核要点和方法, 形成完备的常规教育活动系统方案。 (2) 专题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专题教育活动的活动方案、工作规程、实施方法、保障机制、评估机制等, 应明确专题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详细设计考核要点和方法。 (3) 学生社团活动。主要包括完善社团章程、加强指导力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创新社团管理模式等。

素质教育课程方案内容包括: (1) 公共课程。贯彻“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学做合一”等高职教育理念, 完善素质教育课程标准, 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运用于课程教学,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参与和体验中得到提高。同时要加强素质教育课程考核方式与方法的研究, 使课程培养目标的落实情况得到有效监督和评价。 (2) 课程案例资源库。要建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社会联系紧密的案例资源库, 并将其作为共享资源放入教学资源平台, 为高职院校提供共享素质教育案例资源。

能力训练课程方案要开发《思维能力训练》、《管理能力训练》、《职业沟通训练》等课程标准, 开发通用能力训练课程的实训项目库、通用能力实训手册、通用能力实训考核标准, 建设系列化的能力训练实训室, 如思维能力训练室、管理能力训练室、职业沟通训练室等。

专业教育课程方案在专业教育课程方案中落实职业素养教育方案, 使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各种专业教学活动之中, 如专业课程、校内生产性实训、企业实习等。

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有计划地组织素质教育教师开展业务进修和专题培训, 开展业务交流与研讨, 建立由素质教育教师与专业教师联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要加强校内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工作责任心强、管理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高学历的专职辅导员队伍;要依托行业办学优势, 建设一支由杰出校友、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杰出青年代表等优秀分子组成的校外兼职辅导员队伍。

“通用平台”实训基地建设要建设通用能力实训中心, 构建由通用能力综合实训室、素质拓展活动中心、信息收集处理实训室等组成的通用能力实训中心;要建设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构建由心理测评室、团体训练室、心理与行为训练室、心理健康网络平台等组成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 2006, (2) .

[2]陈金芳.知识、素质与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J].广西教育, 2006, (Z1) .

[3]汪新建, 俞容龄.西方社会能力的研究及启示[J].心理科学, 2006, (1) .

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篇8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比较分析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教育部新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后我国部分高校新修订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以《方案》为指导,总体上反映出不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神,适应了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但也存在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方案”;贯彻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38-03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师资,尤其是基础教育体育师资的主要和重要阵地。本课题以我国部分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就《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施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促进相互学习交流,为切实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作出努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课题以部颁《方案》后各高校经修订的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共收集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样本院校8所,其中体育院校2所(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师范大学2所(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综合院校4所(三峡大学、韩山师范学院、井冈山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比较分析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就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立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从8所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总体上都反映出所培养的人才既能胜任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又能从事体育科研、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与《方案》主体精神一致。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如对人才的定位,8所院校有“体育人才”、“体育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等6种提法;对服务的定位,也有“学校”、“各级各类学校”、“中等学校”、“学校及其他体育相关领域”等4种提法(表1)。

2.2人才培养规格《方案》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规定,不仅包涵思想品德、基本素质、科研能力、健康体魄、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而且对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社会适应性、外语与计算机、审美及创造美等方面也都提出了要求。因而8所院校也基本遵照这些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所不同的主要反映在两点:一是对运动能力水平的要求,如有3所院校提出了达到二级运动员等级的要求;二是对外语和计算机的要求,如有4所院校明确了大学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的规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较好地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对于他们今后从事教学与管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十分必要。但一直以来,体育类考生入校时文化成绩(包括外语)的“门槛”普遍较低,若把达到英语四级作为学生毕业或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与当前的实际不太相符。另外,就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重点应是实际的操作与运用,如能够使用相关的教学软件、网上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而不是二级所要求的计算机语言等知识,因而也不能“一刀切”。

2.3课程设置

2.3.1课程结构各院校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不一,故在课程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如有按修习要求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按知识结构层次分为普通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学课和选修课;有按平台划分为学校平台课程、学院平台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等。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对学生的修习要求基本一致。为便于分析研究,本文数据统计统一按《方案》的修习要求进行(表2,表3)。

从表2表3我们可以看出:1) 各院校教学计划的课内总学时较以往均有了大幅度的压缩,为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搭建了平台,体现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2) 8所院校课程结构比例的均值表现出与《方案》基本一致,但院校之间的相互比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是各院校教学计划的总学时有明显的差异(如最高与最低相差近300学时)。二是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其课程结构比例的差异性,体现其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与特色。如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院校,其课程结构比例相对均衡,公共教育课程的学时相对较大;注重专门人才培养的院校,其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较大。三是“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归属不一,导致课程结构比例的差异。如有的院校归属于公共课程,有的院校归属于专业必修课程,有的院校归属于学生必选模块课程等。3) 各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与选修、学科与术科的结构比例表现出明显差异。如2所体育院校因“主副项提高课程”的高学时(T1比Z2高出536学时,T2比Z2高出264学时)导致术科与学科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院校,反映出体育院校在培养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水平方面的突出特点。当然,“主副项提高课程”学时过低(Z2为168学时),对于如何加强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培养以体现专业特点,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4) 8所院校中有5所院校都或以公共课、或以专业基础课、或以方向模块课等形式明确设置了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且学时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表明各院校对教师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2.3.2课程内容

2.3.2.1公共课公共课作为高等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大学生生活、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虽然《方案》只提出了“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的建议,但各院校都力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很下功夫,表现出:1) 开设的课程门数和门类较多,教育辐射面广,如绝大部分院校在部颁有关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人文、艺术、美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综合教育类课程;2) 重视方法工具类课程,如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时普遍较多,并开设“高等数学”、“应用写作”课程等;3) 教师教育课程一改过去“老三门”的局面,课程设置学时增多、门类较广,并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当然,从总体来看公共课程内容的设置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院校之间不平衡,有的还是仅局限于思想政治品德、外语、信息技术等课程,教育覆盖面较小;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开设总体偏弱;教师教育类课程中,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课标解读、新课程与教学观念更新与方法改革、课程开发”等内容涉及少,而这些是学生走上教师岗位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

2.3.2.2专业课专业课程决定着培养对象的知识、智能结构和整体素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8所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表现在:1) 主干课程遵照《方案》6大领域,体现出因校制宜地构建课程的灵活性。如有的院校为加强学生保健方面的知识,侧重开设体育康复、运动营养学、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有的院校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侧重开设社会体育学、体育法规、旅游体育、体育管理等课程;有的院校为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加强了课程整合,如将解剖与生理、生力与生化、营养与损伤整合成3门“体育生物学科基础”课程等。2) 一般必修课为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面搭建良好平台。各院校一般必修课基本都超过《方案》4~5门的规定,并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开设各具特色的课程,如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跳竹竿、腰鼓、秧歌、瑜珈、木兰拳、舞龙舞狮等;运动与康乐管理、新兴运动项目等。3) 方向选修,突出专项,各具特色。8所院校的方向选修在将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主副项提高)方向课作为学生必选课程的基础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侧重学生在某一方向上的培养,即设置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等4个方向课程模块,学生任选1个方向;二是注重学生的综合培养,即设置若干课群,每个课群都规定一定的选课要求,综合组成学生的方向选修课。4) 任选课为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和特长及自我发展多种能力搭建平台。各院校根据实际设置体育学科、术科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文化素质等多学科课程供学生任选,而且学科课力求体现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术科体现出时尚、实用的课程价值取向。

当然,综观8所院校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有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地方:如受总学时的限制,有的院校术科必修课程学时压缩过低(如田径类64学时等),这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具有生活实用价值取向的课程(如野外生活生存、户外运动等)设置较缺乏;一些非竞技性的、大众健身娱乐性的运动项目开设相对较少,而这些既是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应具备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各院校对“顶点课程”(《方案》中指为毕业班开设的综合四年所学知识的课程)尚没有形成统一认识,课程设置中体现不够明确。

2.3.3实践教学环节各院校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了课程实验、教育实践(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军训、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科研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术活动)等环节。从总体上看,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实验环节的设置普遍较弱(各院校对体育学科课程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和实验设备条件的不一,有的院校仅限于生理、生化等极少数课程开设了实验,且实验学时较少);二是教育实习的形式较单一,如基本都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集中一次性完成;有的院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如只有6周等;三是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不够,如有的院校只安排第8学期的毕业论文环节,缺乏低年级的学年论文训练和平时科研活动训练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新一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方案》为指导,总体上较好地体现了新形式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精神,但各院校体现改革的力度不一;2) 各院校对人才与服务定位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类型院校的办学特色,但应如何站在社会发展与需求变化的高度去更好地把握新时期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尚需进一步研究;3) 教学计划课内学时的普遍压缩,拓展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适应了新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求,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4) 体育院校表现出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上的突出特点,而综合院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突显优势,但需要加强互补,取长补短;5) 各院校在课程整合、强化基础、优化必修、突出主干、增加选修等方面各具特色,较好地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人才培养要求,但对于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素养、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些非竞技性大众健身娱乐项目等课程设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2建议

1) 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即将完成四年一轮的运行实践,各院校应结合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2) 加强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新型体育教育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4) 加强院校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广泛开展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把实证研究取得的成果加以巩固和推广,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搭建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2003.

[2] 顾伟农,刘传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方案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6(3).

[3] 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2).

[4] 肖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新旧两种课程方案比较及实施要点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

上一篇:《海燕》的教案设计下一篇:震撼的近义词有哪些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