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开放高地(共4篇)
内陆开放高地 篇1
重庆, 作为中国中西部惟一的直辖市和最大的内陆城市, 无疑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按照开放型城市的素质要求, 目前, 重庆除了要打造一些能够冲击国际市场的产品之外, 还应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建设。
切实解放思想, 塑造具有开放意识的人文社会环境
“人”是一个城市的主体, 人的开放是开放型城市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它包括“无形”和“有形”两个方面。无形方面主要是指人的思想和意识的解放;有形方面, 主要是指“人”作为一种经济要素与外界之间所进行的互动与交流, 即城市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对话能力。
思想, 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它关系到我们创造历史、改变现实的能力。新一轮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要体现出全局性和持续性。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惟一的直辖市更应具备这种大局意识和方向意识, 这就要求重庆要敞开胸襟、顾全大局, 以西部增长极的姿态, 发挥出它的示范、带动作用。
开放的城市, 也不可能是“只见物而不见人”的城市。所以, 提高人员流动开放度, 增加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和涉外部门就业人数比例, 提高外籍侨民占本地人口比重和旅游人数占本地人口的比重, 引进国外、境外驻华机构, 提高市民运用英语交流的普及率, 加强科研机构与普通高校对国际问题的研究、促进学术交流等, 都是开放型城市最明显的表现特征, 这是重庆今后发展应重点关注的地方。
建立具有开放型经济特征的产业体系
从国际经验上看, 体系化是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模式。内陆城市的开放, 除了那些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新兴产业, 如服务外包产业之外, 大多仍需要以沿海、沿边城市为跳板, 以参与周边地区的区域性和次区域性合作为渠道, 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目前, 在全球制造业基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大背景下, 我国周边地区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已经形成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中国-东盟 (10+1) 合作、中日韩-东盟 (10+3) 合作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国际性的区域合作。这些区域合作虽然区位不同、组织形态和发展程度各异, 但它们承接国际产业分工的目标是一致的, 其合作方式日益紧密、合作内容日趋务实的发展方向也是一致的。
这些区域合作虽说首先以沿海、沿边地区为落脚点, 但它们都需要有向内地延伸的产业链和后方基地的支持, 这为地处内陆的重庆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重庆应抓住这次历史性发展机遇, 根据我国周边不同区域合作的特点和实际需求, 确定自身发展的战略方向,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与相关城市协调联动建立起具有开放型经济特征的产业体系。包括由亚太区域合作和泛长三角合作向内地延伸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产业链;由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东盟 (10+1) 合作及环北部湾合作向内地延伸的“南宁-贵阳-重庆”、“昆明-贵阳-重庆”产业链;由上海合作组织向内地延伸过来的“乌鲁木齐-兰州-重庆”产业链;由深、港、澳一体化合作向内地延伸的“广州-桂林-贵阳-重庆”产业链。由于在这些产业链上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是双向的、循环的, 因此, 这些产业链的形成将使重庆真正的成为我国周边区域合作的内陆港。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内陆开放型城市的建设要同时面临固本强基与对外开放的双重任务。对于已经站在改革开放新起跑线上的重庆来说, 机会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重庆只有先摆出开放的“架势”, 做好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各项准备, 才能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迈出坚实的步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新趋势, 不允许重庆乃至中国内陆地区匀速发展。当务之急, 就是要尽快完善城市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这样, 才能充分体现出后发优势, 实现又好又快地跨越式发展。放眼世界, 我们都不难感受到, 尽管产业转移的趋势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但发展中国家也不止中国一个。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我们自身的基础条件不到位、投资环境不好, 就会影响外商的进入。
推动重庆外向型铁路通道建设
作为我国中西部惟一的直辖市, 重庆应积极推动外向型快速铁路通道建设, 以枢纽城市的身份主动地参与我国周边区域合作之中。具体而言, 有以下几条铁路快速通道可资考虑加以完善。
一是着眼于亚太区域合作和泛长三角合作的渝沪快速铁路通道建设。目前, 重庆与上海之间的大宗货物运输主要依靠的是长江这条黄金水道, 水运成本尽管很低, 但随着亚太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 尤其是与南北美洲之间贸易量的不断增大, 光靠这条水道在运力和时间要求上都很难满足。因此, 应考虑建设一条能够快速通达的渝沪铁路运输通道。
二是着眼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东盟 (10+1) 合作及环北部湾合作的渝黔、渝滇两条铁路通道建设。目的是使它们分别将与已经建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内的昆曼铁路和泛亚铁路等现有铁路网相对接, 这样不仅使重庆能够直接地参与到上述两大区域合作之中, 而且还能够与南太平洋、印度洋、非洲国家, 甚至可以经亚丁湾、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沿岸国家, 经阿曼湾、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与中亚国家, 建立起便捷的贸易关系。
三是着眼于深、港、澳一体化合作以及“金厦共同生活圈”的渝广、渝闽两条铁路通道建设。这两条通道不仅是对渝沪、渝黔、渝滇这几条通向国际的战略通道的补充, 更重要的是, 它还是重庆直接与港商、台商建立密切合作的便捷途径, 从一定意义上讲, 它是重庆与华侨、华人、华商沟通感情、开发旅游资源、塑造陪都文化的人文通道。
四是兰渝铁路建设。这条铁路将与已经存在的兰 (州) 新 (疆) 铁路相衔接, 目的是使重庆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原本是一个着重解决区域安全的组织, 但是随着该组织内各国合作的不断深入, 在短短的几年内, 该组织经历了由单纯的安全合作向全领域合作的不平凡进程。目前, 经济合作已经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支柱, 不仅提出了近、中、远期目标与任务, 还把交通、能源、电信、农业及家电、轻工、纺织等领域作为优先方向。该组织占欧亚大陆3/5面积和近15亿人, 市场潜力大、互补性强, 兰渝铁路的建成, 将与现存的兰新铁路相对接, 进而使重庆能够便捷地参与到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之中。
五是着眼于未来南亚区域合作的渝藏铁路通道建设。目前, 重庆参与南亚区域合作有四种途径, 即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为跳板, 陆路南下达经安达曼海和孟加拉湾再通过水路与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三国的水陆混合通道。除此之外, 还有就是沿317、318两条公路和青藏铁路三条陆路通道。应该说这四条通道在物流上并不便捷。因此, 渝藏铁路的建设, 无论是对重庆参与南亚区域合作还是对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都非常具有战略意义。
内陆开放高地 篇2
第15期(总第15期)
2010年11月11日
运用“一国自贸区”模式 抢占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一、关于自由贸易区的定义
自由贸易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自由贸易区是以1973年国际海关理事会签订的《京都公约》为依据,定义为:“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而广义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主权经济体根据WTO 相关规则,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的制度安排。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
本文所述的观点是以狭义自由贸易区(简称:“一国自贸区”)为根据。
二、世界各国自贸区的来由与发展
世界第一个“一国自贸区”,是1923年成立的乌拉圭自贸区。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外贸易法,并于1936年在纽约设立1号对外贸易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个“一国自贸 区”,其中15个发达国家设立了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775个,占65.6%。美国的对外贸易区遍及全国,统计到1994年底,达到199个,且相当一部分都深处内陆。世界各国发展自贸区的历史证明,自贸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助动器。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自贸区都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利益。如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2005年以来,在2平方公里的自贸区内每年创造了100多亿美元贸易额,是仅次香港的世界第二大自贸区;在美国,对外贸易区进出口货物总值从1979年的20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1000多亿美元,同时提供了近30万个就业机会。
在亚太地区,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都选择了“一国自贸区”做法。在日本,1987年,日本指定冲绳的那霸地区为特别自贸区,赋予关税法上的减免关税功能,让外国货物进出自由,手续简便。在韩国,2002年11月,韩国国会通过了《关于指定、运营经济自由区的法案》,随即建立了釜山与镇海、阳光湾的经济自由区,政府投入巨资,在这两个区域发展了人口分别为23.5万人和11万人的海湾城市,旨在打造东北亚最大的物流中心。在中国台湾,2005年开始运营的高雄自贸区,是继2004年建成的基隆自贸区后的第二个自贸区,在区内,业主完全自主经营,不必各种审批、查验和押运,且免征货物税和关税,还可从事外币汇兑及外汇交易,也可设立控股公司从事海外投资,大陆地区的商务人员可以区内自由活动,不受限制。
自贸区是由自由港演变过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转口贸易衰退,导致自由港发展缓慢。此时,中国香港选择了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加快了自由港的转型升级,利用香港的自由港政策、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以纺织服装为主的加工业,促使香港从单纯贸易自由港向贸易、加工综合自由港转变,成为世界自由港转型的典型范例,创造了“香港模式”。1983年,韩国宣布把济洲岛建成第二个香港。1989年,泰国在南部五府开辟香港式的自由经济区。菲律宾、马来西亚也按照香港模式建立了“一国自贸区”。
三、邓小平曾提出“再造几个香港”构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国际经济大循环,是我国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关键时刻。1988年6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洞悉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高瞻远瞩地提出“再造几个香港”战略构想。此后,他又再三强调:“我过去说过要再造几个香港,就是说我们要开放,不能收,要比过去更开放”。1990年6月,我国在上海外高桥建立了第一个保税区,此后,天津、广州、深圳、大连等沿海城市也设立了保税区。到2010年6月,我国保税体系已发展有三个层次、六种类型的保税形式,各种类型保税功能区共有99个。目前,保税区模式已由沿海发展到了内陆省区,深处内陆的重庆、成都、西安也获准建立综合保税区。
需要指出的是,与目前宣传频率最高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所不同是,如前所述的“一国自贸区”的概念,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开辟面向世界经济的经济特区。而中国-东盟自贸区则是两个以上主权经济体谋求区域一体化长远目标进行的制度安排。
四、抢占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时不我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沿海发展战略,推动东部高速发展,同时也使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作为西南边陲的广西,尽管在多项优惠政策叠加下,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与全国水平相比,仍然是一个落后地区,城市化、工业化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10%左右。在这样的态势下,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和增长来改变落后面貌,缩小与全国差距,实在是勉为其难。而要获 得超常规的发展,就必须借助自由经济政策这个外力。最近,中央提出要“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的新概念,就是要用创新的思维,非常的政策、非常的措施,多造几个“内陆香港”。因此,广西要用足用好保税体系政策,选择“一国自贸区”模式,争取在10年内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西南香港”,时不我待,已到了关键时刻。4
内陆开放高地 篇3
1. 内陆开放高地内涵
“内陆开放高地”是指在远离海岸和边境线、一定范围的内陆区域,构建开放程度较高,具备较大规模,占有相当份额,对内外资源的吸纳和优化配置能力较强,对周边和外部具有较强牵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新型产业体系。
2. 内陆开放高地特征
内陆开放高地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总量要大,企业要强,产业结构、要素结构要优,整体效益良好,能够产生较强规模效应。第二,对外开放度高,“走出去、引进来”步伐较快,对外贸易强劲发展。同时,生产要素支撑有力,成为重要聚散地。第三,产业发展处于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基础牢固。产业符合国际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产业导向,能占领产业链条高端,具有明显后发优势和扩展基础。
二、重庆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 工业总量占全国比重较低,规模与效益不协调
以2009年统计数据对比看,重庆企业数、总产值、资产总计等各项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在1%—1.6%之间,仍处于较低水平,表明重庆工业规模效应不突出。做大工业总量,是“十二五”时期的工作重心,也与构建内陆工业进出口高地紧密相关、互为支撑。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0) 加工整理
据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效益问题成为未来工业发展亟待突破的重要方面。
2. 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处于中低端,竞争力不强
支撑重庆工业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为:交通设备制造、化学工业、电气机械等重化工业。交通设备“一业独大” (2009年占比34.3%) 、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较为突出。反观全国,支柱产业占比皆在5%以上,且第一大支柱产业通信设备及计算制造业的比重也只为8.1%,总体较为均衡。虽然重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已非常明确,且大幕开启,但步伐亟需继续加快。
3. 工业开放程度较低,外贸进出口结构不协调
工业利用外资、外资企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从工业实际利用外资额情况看,2009年重庆该指标达到14.33亿美元,远超直辖以来各年水平,外资依存度为1.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而与全国总量比较,重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仅占全国的2.9%,与沿海地区差距更大。
从具体产品类别看,排名重庆出口前三的机械器具、车辆和化工产品占到出口贸易的近75%,实际上,除了机械器具,重庆对以摩托为主的车辆出口依赖较为严重,而对精密仪器、矿产品等的进口远大于出口,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同样存在不协调,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4. 工业龙头企业不强,区域聚散力、拉动力不强
2010年重庆工业企业收入过百亿元为9家(按法人单位计),与相邻内陆省份的四川(20多家)、陕西(14家)有一定差距。同时,从2009年重庆工业企业50强与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2010年9月4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公布)对比看,500强中重庆仅有11家企业上榜,在全国的排位依然较为靠后,且企业实力尚存差距。工业企业、行业的影响力、辐射力、拉动力受到局限,难以为重庆工业在一定内陆区域内充分发挥聚散效应,打造工业进出口高地提供广泛有效的行业支撑。
5. 工业品物流成本相对较高、交通运输制约问题犹在
相比沿海地区而言,由于重庆地处内陆,辖内多山、地表环境不尽理想,重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传导至物流成本也偏高。总体来看,物流费用占重庆GDP的比重达20%以上,比世界物流发达国家比高出一倍,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近两个百分点。另外,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重庆市物流业发展中的部门、条块分割现象较严重。在这样的体制与机制下很难发展跨部门的综合性物流服务,无法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效运作,制约了货物运输效率的有效提升,限制了工业聚散效应的发挥。
综上所述,内在动力和有利条件要求重庆工业必须构建新的进出口贸易平台,在采取一系列对策破解瓶颈制约的基础上,强化区域分工、继续扩大发挥重庆工业优势效应。
三、打造内陆工业开放高地的对策
1. 搭建以“1+2+4+N”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平台,培育壮大外向型制造业,构建产业支撑体系
以电子信息产业“3+6+200”为重点,围绕产业链招商,促成相关配套项目尽快落地。重庆已引进惠普、宏碁、华硕等笔记本品牌商,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纬创、和硕、仁宝等代工企业悉数落户。同时,台湾华科、新普、晶技等200多家零部件厂商也落户重庆。以此为契机,重庆应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基地。
以“2+10”战略新兴产业为主要抓手,布局两类新兴产业进出口项目,提升产品竞争力。布局低碳产业进出口项目。当前,两江新区已开工新建千亿汽车城、千亿轨道交通项目以及功能材料产业化基地等重大项目,是国家新能源汽车、功能材料两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布局生物医药产业进出口项目,随着方正集团旗下北大国际医院集团重庆医药制造基地在两江新区动工,重庆成为西部向国际市场输送药品最大基地的建设大幕已经开启。
2. 持续优化国际贸易各项功能,加快贸易通道建设,降低各项物流成本,构建贸易支撑体系
完善国际贸易功能,构建内陆贸易中转站。依托长江水港和机场空港的优势,突出口岸物流和中转贸易功能,重点发展国际中转、配送、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业务。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多举措共促东向经上海至太平洋出海大通道、经兰渝快速铁路至阿拉山口通往大西洋的西北通道、经渝昆、滇缅铁路通往印度洋的西南通道尽快畅通,为基地航空公司争取优质航线与空权政策、海关政策。
增强对周边工业品的聚散效应。充分利用保税港区的功能,延伸临港服务业链条,发展船舶泊靠、临港物流、海事、临港后勤、临港信息及临港中介等服务,吸引川黔滇及周边地区工业品外贸货物到重庆到中转,为工业开放高地建设提供最直接、最有利的贸易支撑。
3. 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举措,构建工业开放高地的要素支撑及政策保障体系
重庆是国家商务部认定的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要承接地,但尚无针对重庆区域的特别优惠政策。因此,加快发展内陆加工贸易,还需继续争取中央政策。在市级层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抓紧建设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出台支持航空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政策措施降低物流运输费用,支持外经贸担保公司做大做强,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定期开展银企对接和项目推介活动,为企业、民营担保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搭建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冰, 把重庆建成开放型制造业高地, 中国企业报, 2008;09
[2]课题组,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推动长江流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调研报告,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 2009;06
[3]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02-2010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0
内陆开放高地 篇4
发挥支撑作用确立重庆标准化发展战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出自《论语·卫灵公》的这句话来形容重庆市质监局乃至重庆市政府抓技术标准战略,促社会经济发展再恰当不过了。在记者问到重庆市为何把标准化战略放到如此的高度时,重庆市质监局张宗清局长从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战略定位,到国家对重庆发展的战略考虑,乃至从质监部门本身职能的发挥三个角度谈了重庆市确立标准化发展战略,打造内陆技术标准高地的重大意义。
2007年3月8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重庆市的三大定位——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提出了一大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这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和四大任务,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称之为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随后,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对重庆做出了“黄金定位”。给重庆提出了10项先行政策或国家层面的先行试验,包括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和“两江新区”;批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等,提出了现代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生态环境等。还包括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内陆出口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等。特色定位包括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会展之都”、“购物之都”、“美食之都”等。而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五个重庆”则成为重庆市委、市政府发展重庆的新目标、新追求和战略决策。
有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明确要求,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如何为实现这些目标保驾护航?张宗清局长是这样来描述的,“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是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的新要求。而技术标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更是我们“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技术支撑,也是引领重庆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张局长说:“这是我们经过了长期标准化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得出的结论。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标准化工作在战略高度、科研及服务能力建设,以及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上得以提升。不仅将标准化工作上升成为全市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切实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打造“标准大市”的战略构想,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367项、行业标准375项,批准地方标准342项,各类标准化制修订总量比“十五”期末增长2.5倍,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达到18个,12项标准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27项获重庆市产品标准奖,初步形成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框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五大产业”特色标准资源数据建设,建成了笔记本电脑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推行标准化工程师制度。目前全市现有标准化工程师210名,标准化专家400余名。开展了九龙坡国家城乡统筹标准化、南滨河路国家餐饮服务标准化示范街、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等8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累计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105个,服务了城乡统筹发展和“五个重庆”建设。4月14日,重庆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又通过了国家标准委的验收。在验收会上,国家标准委副主任孙波充分肯定了重庆示范区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他说,通过4年的建设,重庆高新示范区创新了标准化工作机制,完善了标准化支撑服务体系,加强了高新技术专业领域标准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希望重庆高新区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以更高的要求继续推进重庆标准化示范工作,为重庆的发展、西部的开发、我国高新技术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重庆标准化工作在“十一五”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到2015年基本建成内陆技术标准高地框架。今年1月1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以三号文件的形式发出《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打造内陆技术标准高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实施构建内陆技术标准高地的“五大工程”。即实施现代产业技术标准引领工程;实施统筹城乡技术标准助推工程;实施内陆开放技术标准促进工程;实施城乡品种技术标准提升工程;实施自主创新技术标准转化工程。通过这“五大工程”的构建,开创出内陆技术标准高地的新局面。
加强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内陆技术标准高地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三号文件的要求,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邀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共同携手开展相关标准和标准化科研工作。
在谈到与中标院的合作时,张宗清局长十分激动,他说:我们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重庆市标准化研究院不乏能力、不乏热情、不乏干劲,但是,要想全面推进重庆的标准化战略,我们还缺乏标准化人才和智力资源,缺乏理论和项目管理实力。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是全国标准化科研的最高权威机构,拥有雄厚的标准化科研人才和科研项目研究基础。我们与他们合作,看重的不是搞几个项目,出几个标准,而是引进新观念、新知识、新机制、新成果,让这种软实力能够在重庆生根、成长、开花、结果。因此,在充分调查研究的情况下,4月13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与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渝签署了标准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2011年度合作协议。这既是双方加强标准科研协作,共同打造内陆技术标准高地的重大举措,也是中标院“十二五”期间开展标准化科研创新,创建地方标准化科研协作网的有益尝试。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王忠敏在谈到中标院与重庆市质监局的合作时这样说: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联系质检事业的实际,联系“十二五”国家对标准和标准化需求的实际去找任务、找目标、找舞台、找合作伙伴,找发展动力,通过对全社会提供标准化服务来谋求我院标准化事业的创新发展更是我院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强科研协作,在自愿基础上建立互利互惠的全国标准化科研协作网是今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工作的重点之一。
而今年年初重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扎实的措施,努力开创内陆技术标准高地建设的新局面的要求,既是对重庆市局提升标准化科研能力的挑战,也为中标院建立地方标准化协作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双方经过协商,围绕发挥标准化技术支撑作用,助推“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建设和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在共同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基础保障;以质量管理、节能减排、服务标准化、公共安全为重点加强标准化科研协作;围绕重庆支柱产业开展技术标准研制合作;加强国家贸易便利化标准化、质量管理、标准化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培训和实施;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开展标准化科研成果推广合作;探索院-局合作新模式和创造新机制等7个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双方共同商定,第一届中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国际论坛将由双方共同承办,于今年6月下旬在渝召开。
主抓此次合作的中标院赵楠副院长在双方合作协调会上明确提出,按照双方确定的可持续、可复制、可示范、出精品的合作模式和指导原则,一定要以即将出台的国家《“十二五”技术标准专项规划》总体思想为指导,以“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打造内陆技术标准高地的若干意见”为突破口,在《重庆低碳城市发展相关支撑技术及关键政策标准研究》和《支撑城市民生建设的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两个重要科研方向上进行科研合作试点,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为切入点,开展服务标准化科研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全力助推重庆市旅游精品景点的建设。
【内陆开放高地】推荐阅读:
内陆开放型09-03
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07-24
金融支持内陆开放试验区建设浅析06-08
内陆城市05-24
内陆地区10-02
内陆渔业船员教材06-07
内陆区域经济论文07-15
干旱内陆河灌区05-18
干旱内陆河流域08-30
内陆水域生产实习报告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