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

2024-07-24

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共6篇)

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 篇1

2012年9月, 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关于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的批复》, 宁夏建设中国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大幕正式拉开。根据《批复》, 宁夏全境为试验区范围, 涵盖6.26万平方公里地域, 632万人口。试验区以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为战略定位, 通过沿黄经济区、中阿博览会、银川综合保税区三大平台, 着力提升宁夏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水平, 加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往来。两年多来,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雏形初具, 同时美国、欧元区等发达经济体出现复苏, 中国宏观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这一过程中, 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优势劣势日渐显现, 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挑战。本文拟以SWOT分析的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发展进行探析。

1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Strength)

1.1.1 地理优势

宁夏位于中国陆地版图的几何中心, 地处丝绸之路古道上, 承东启西, 不仅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的重要战略支点, 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同时也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地理优势显著。此外, 银川作为中阿博览会的永久会址, 蓬勃发展的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文化交流也为首府银川及全宁夏的对外开放注入了活力。

1.1.2 文化优势

宁夏是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 伊斯兰文化底蕴深厚。宁夏拥有回族人口217.38万 (2012年) , 回族人口数居全国第一, 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20.53%。3698座 (2011年) 清真寺星罗棋布于宁夏全境。与此同时, 宁夏穆斯林与汉族融洽的民族关系也为宁夏发展经济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相同的宗教信仰使宁夏与中亚国家、阿拉伯国家具有非常强的文化渊源与认同感, 在中国—阿拉伯国家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此, 宁夏成为中阿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

1.1.3 资源优势

宁夏大部属半干旱气候, 光照充足降水稀少, 黄河蜿蜒而过又为宁夏平原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供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宁夏发展灌溉农业、设施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也使得宁夏的农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宁夏的枸杞、牛羊肉中外驰名, 远销海外。同时也带动提升了宁夏的物流、包装、销售业;贺兰山东麓作为可以和法国波尔多媲美的优质葡萄产地, 有着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天然优势。目前, 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产业发展迅猛, 正逐渐成为宁夏的新名片。此外, 宁夏能源优势也十分明显, 宁夏煤炭资源相对富集, 人均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同时, 宁夏光照充足, 风力资源丰富, 也使得宁夏发展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具有非常大的潜能。2014年, 宁夏为华中、华北地区输送电量达300亿瓦, 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2 劣势分析 (Weakness)

1.2.1 人口、经济、区域体量偏小

宁夏处于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以西, 地域狭小, 人口密度低, 经济总量小。宁夏总人口632万 (2010年) , 国内生产总值2752亿元 (2014年) , 国土面积66400km²;同期分别居全国第29位, 29位, 27位。内部总体市场狭小, 需求有限, 对生产的刺激不足。工业资本集中于资源开采及相关上下游产业, 尚未形成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同时, 宁夏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路径大体相似, 发展程度基本相近, 发展同质化明显, 经济上难以形成有效互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8年/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

1.2.2 对外开放程度低

调查显示, 对外开放对宁夏经济的贡献率为24.44%, 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更大。2007年, 宁夏实际利用外资为1.7亿美元, 占全国比重为0.2%, 同期宁夏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0.36%;截至2013年, 宁夏实际利用外资为2.04亿美元, 占全国比重为0.17%, 同期宁夏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0.46%。

除外商投资稀少外, 宁夏的国际交往渠道也十分有限。2012年国家在宁夏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前, 宁夏没有定期国际客运航线。外国商旅游客前往宁夏必须在异地中转, 无形中限制了宁夏的对外开放水平。2011年5月, 宁夏开通了银川经昆明至迪拜的定期国际航班, 这也是宁夏首条定期国际航线。2014年又开通了至韩国仁川的国际航线。但总体而言, 宁夏开通的国际航线极少, 国际交往渠道十分有限。

1.2.3 人才缺乏

宁夏地区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367年,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75年 (2012年) 。每万人中高校在校人数为114人 (2007年) , 处在全国倒数第六。顶尖人才方面更是乏善可陈, 全区仅有“211”工程大学一所, 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 长江学者1人。这样的人才状况难以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1.3 机遇分析 (Opportunity)

1.3.1“一带一路”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

2013年,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访问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提出要加强中国向西开放的力度, 打造新的增长点。“一带一路”建设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也带来了宁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与中亚国家经贸往来等具体措施, 都会对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带来诸多政策优惠与利益。

1.3.2 宏观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转移与升级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来, 全球经济复苏, 中国经济也告别了低含金量的高增长时代, 步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下, 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升级将加速进行。同时,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建设也会带来一大批工业企业的转移。对于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来说, 承接好上述地区的相关产业转移, 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无疑会给宁夏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1.4 威胁分析 (Threat)

1.4.1 体制机制不适应试验区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宁夏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中拥有一定先行先试的自主权。但试验区管理体系能否与现有管理体系的协同适应、试验区管理机构如何简政放权以提高行政效率、试验区法律体系能否尽快完善以适宜经济发展、试验区的经济运行机制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等问题都是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尽快解决的问题。如果体制机制不能适应试验区的发展, 无疑会阻碍试验区未来的建设与发展。

1.4.2 国际贸易规则的限制

在试验区的建设过程中, 对外开放无疑是重中之重的一方面。然而,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系列复杂的贸易争端与贸易壁垒。尽快掌握好国际贸易规则, 利用好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争取国家层面的协助与支持, 维护外贸企业的合法权益, 增强企业信心, 是企业与政府需要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 是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1.4.3 生态环境恶化

宁夏处于半干旱与干旱气候过渡地带, 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宁夏北部面临土地盐碱化, 面临着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生态威胁;中部地区面临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的问题, 宁南黄土丘陵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严峻。过去数十年来, 宁夏的经济发展以粗狂型发展为主, 单位GDP电耗、能耗及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居于全国前列。环境的恶化无疑对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产生巨大的威胁。

2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对策建议

2.1 有效整合自身资源, 积极拓展经济腹地

宁夏自身经济腹地狭窄, 市场有限, 但是如果通过有效集约整合, 例如“将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规划建设”, 宁夏依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15年初刚刚获得通过的《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就是对重新整合宁夏经济要素非常好的范例。在试验区内部进行整合的同时, 宁夏也可以积极拓展与周边省区的经济联系, 加强宁夏沿黄城市群与兰西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的联系, 真正拓宽宁夏的经济腹地, 为试验区建设提供更坚实的城市群基础。

2.2 全方位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国家的经贸往来

对外开放是试验区建设重中之重的内容。利用好文化纽带, 加大对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国家的开放力度, 引进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高收入国家的人才、资本与管理;将清真食品、清真用品、旅游观光等产业瞄准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国家市场, 扩大出口,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在经贸往来与交流的过程中, 宁夏更可借中阿合作的东风, 将以银川为首的宁夏沿黄城市群打造成高水平、有知名度的国际化城市群, 促进区内一大批具有穆斯林文化特色的世界一流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

2.3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试验区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上, 可借鉴深圳特区、上海自贸区及其它国家的经验, 引进市场化机制, 树立公平自由的经济规则, 精简行政审批, 提高试验区管理效率, 并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倾斜与优惠,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积极改革和探索试验区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职能, 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

2.4 文化、经济与生态一体化发展

通过文化、经济、生态要素的整合,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实现文化、经济、生态的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将宁夏北部沿黄地区定位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先行区, 宁夏中南部地区定位为生态文明先行区, 使之南北统筹部署, 协调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是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 也是宁夏在新的发展时期的使命与责任。积极抓住机遇, 把握自身优势, 弥补发展劣势, 寻求有效对策;有效整合自身资源, 积极拓展经济腹地, 加强与阿拉伯及穆斯林国家的经贸往来,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走文化、经济、生态一体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是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维护民族团结与繁荣, 促进宁夏跨越式发展, 增进中国—阿拉伯国家双边的经贸往来,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宋洋.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开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3.

[2]米文宝, 侯景伟, 苏昌贵.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2013年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与创新高层论坛会议纪要[J].经济地理, 2013 (8) .

[3]陈学君.宁夏向西开放评价及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 2015 (1) .

[4]陈伟忠.支持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N].金融时报, 2012-09-20.

[5]李俊艳.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发展研究[J].时代金融, 2013 (8) .

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 篇2

第15期(总第15期)

2010年11月11日

运用“一国自贸区”模式 抢占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一、关于自由贸易区的定义

自由贸易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自由贸易区是以1973年国际海关理事会签订的《京都公约》为依据,定义为:“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而广义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主权经济体根据WTO 相关规则,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的制度安排。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

本文所述的观点是以狭义自由贸易区(简称:“一国自贸区”)为根据。

二、世界各国自贸区的来由与发展

世界第一个“一国自贸区”,是1923年成立的乌拉圭自贸区。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外贸易法,并于1936年在纽约设立1号对外贸易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个“一国自贸 区”,其中15个发达国家设立了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775个,占65.6%。美国的对外贸易区遍及全国,统计到1994年底,达到199个,且相当一部分都深处内陆。世界各国发展自贸区的历史证明,自贸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助动器。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自贸区都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利益。如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2005年以来,在2平方公里的自贸区内每年创造了100多亿美元贸易额,是仅次香港的世界第二大自贸区;在美国,对外贸易区进出口货物总值从1979年的20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1000多亿美元,同时提供了近30万个就业机会。

在亚太地区,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都选择了“一国自贸区”做法。在日本,1987年,日本指定冲绳的那霸地区为特别自贸区,赋予关税法上的减免关税功能,让外国货物进出自由,手续简便。在韩国,2002年11月,韩国国会通过了《关于指定、运营经济自由区的法案》,随即建立了釜山与镇海、阳光湾的经济自由区,政府投入巨资,在这两个区域发展了人口分别为23.5万人和11万人的海湾城市,旨在打造东北亚最大的物流中心。在中国台湾,2005年开始运营的高雄自贸区,是继2004年建成的基隆自贸区后的第二个自贸区,在区内,业主完全自主经营,不必各种审批、查验和押运,且免征货物税和关税,还可从事外币汇兑及外汇交易,也可设立控股公司从事海外投资,大陆地区的商务人员可以区内自由活动,不受限制。

自贸区是由自由港演变过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转口贸易衰退,导致自由港发展缓慢。此时,中国香港选择了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加快了自由港的转型升级,利用香港的自由港政策、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以纺织服装为主的加工业,促使香港从单纯贸易自由港向贸易、加工综合自由港转变,成为世界自由港转型的典型范例,创造了“香港模式”。1983年,韩国宣布把济洲岛建成第二个香港。1989年,泰国在南部五府开辟香港式的自由经济区。菲律宾、马来西亚也按照香港模式建立了“一国自贸区”。

三、邓小平曾提出“再造几个香港”构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国际经济大循环,是我国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关键时刻。1988年6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洞悉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高瞻远瞩地提出“再造几个香港”战略构想。此后,他又再三强调:“我过去说过要再造几个香港,就是说我们要开放,不能收,要比过去更开放”。1990年6月,我国在上海外高桥建立了第一个保税区,此后,天津、广州、深圳、大连等沿海城市也设立了保税区。到2010年6月,我国保税体系已发展有三个层次、六种类型的保税形式,各种类型保税功能区共有99个。目前,保税区模式已由沿海发展到了内陆省区,深处内陆的重庆、成都、西安也获准建立综合保税区。

需要指出的是,与目前宣传频率最高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所不同是,如前所述的“一国自贸区”的概念,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开辟面向世界经济的经济特区。而中国-东盟自贸区则是两个以上主权经济体谋求区域一体化长远目标进行的制度安排。

四、抢占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时不我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沿海发展战略,推动东部高速发展,同时也使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作为西南边陲的广西,尽管在多项优惠政策叠加下,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与全国水平相比,仍然是一个落后地区,城市化、工业化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10%左右。在这样的态势下,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和增长来改变落后面貌,缩小与全国差距,实在是勉为其难。而要获 得超常规的发展,就必须借助自由经济政策这个外力。最近,中央提出要“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的新概念,就是要用创新的思维,非常的政策、非常的措施,多造几个“内陆香港”。因此,广西要用足用好保税体系政策,选择“一国自贸区”模式,争取在10年内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西南香港”,时不我待,已到了关键时刻。4

关于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思考 篇3

一、我国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借鉴

我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由点到面、逐步深入的过程。回顾这一过程,大体可分为沿海开放、沿边开放和内陆开放三个阶段。

沿海开放始于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全面展开于沿海14个大中港口城市的开放,成型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沿海开放主要依靠沿海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较好的经济基础,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战略,从“三来一补”,到兴办“三资企业”,形成了多领域的经贸合作局面。沿海开放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引领了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奠定了进一步开放的基础,对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沿边开放开始于1987年黑河口岸恢复对苏边境贸易。1992年3月国务院批准黑龙江省黑河市等四个城市为开放边境城市,随后又在内蒙、新疆等省区设立了二连浩特、伊宁、博乐等一批开放城市和边境口岸。2010年,中央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疆喀什和霍尔果斯设立特殊经济区,成为沿边开放的最高形式。沿边开放对我国加快资源开发、维护边境稳定、完善对外开放格局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内陆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短板”。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扩大内陆开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突出。从2008年开始,部分内陆城市相继提出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设想。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全面推进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并于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要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内陆开放,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于近期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更是将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推进向西开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西部大开发战略着眼于加快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东中西协调的产业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立足于将内陆地区打造为改革开放新载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要义则在于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战略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内陆开放,正处于西部大开发、深化改革、“一带一路”这三大战略的历史交汇点上。

二、对我国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思考

推进内陆开放,必须在学习借鉴沿海沿边开放经验基础上,深入研究内陆开放型经济理论,明确工作重点和任务,推进体制创新和开放模式转型,走出一条成功的内陆对外开放道路。

(一)把握内陆开放内涵,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就是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跨区域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的经济模式。而内陆开放型经济,就是地处内陆的某一区域,克服区域对外交流的各种障碍,吸引区外要素聚集,承接区外产业转移,带动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开放型经济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由于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所面临的交通设施、经济水平、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基础条件均与沿海沿边地区有较大差距,相对传统的开放型经济而言,其差异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开放形态上,内陆开放型经济不局限于向国际开放,要更加注重区域间融合发展,避免各自为政,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二是在产业结构上,内陆开放型经济改变传统以“中国制造”为主的工业产品输出方式,更加注重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贸易,向输出中国服务、输出中华文化转变,形成了产品、服务、文化结构平衡的产业结构;三是在发展动力上,内陆开放型经济改变沿海开放、沿边开放较多依赖国家优惠政策驱动的模式,更加注重通过创新驱动,释放改革活力,推动经济发展。

(二)突出定向开放战略,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新空间

我国对外开放的三种模式中,沿海具有全方位开放的优势条件,已经形成了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为重点、面向全世界大开放的大格局。沿边开放主要实行双边或多边定向性开放,开放的重点主要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内陆地区在面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开放方面竞争能力不强,在面向我国周边国家开放方面地缘优势不明显,必须选择全面开放与双边或多边定向性开放相结合、以定向性开放合作为主的开放战略。主要是选择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中东、南美、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发挥内陆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与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产业上形成较强的互补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我国对外贸易与合作的薄弱环节,规避国际贸易磨擦,拓展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空间,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三)切实加强统筹规划,构建我国有序开放新格局

我国内陆地区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差异较大,决定了内陆地区开放在合作对象、合作形式、合作领域上具有很强的多样性,是我国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有关部委应围绕国家整体开放战略,立足各地资源条件和发展实际,按照定向开放战略要求,突出各地特色,发挥各地优势,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和对外合作的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分工明确、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区域。在空间上加强与中东、中亚、北非、南美及俄罗斯、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在内容上避免与沿海地区冲突和区域内低水平重复竞争,形成各地良性互补、有序开放的新格局。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国家在产业布局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规划和引导相关产业向内陆开放地区集聚。

(四)优化内陆产业结构,培育我国对外贸易新优势

内陆地区要立足当地实际,结合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找准国际合作的结合点和国内产业发展的互补点,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合作前景好的产业,避免与沿海沿边地区形成同质化竞争。要积极培育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在国际国内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建立内陆开放总部经济区,引导央企、民营大集团和外向型大企业在内陆设立总部,成为带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撑。要大力发展文化科技交流、服务外包、管理创新等新兴业态,推进我国贸易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商品贸易与服务外包、技术管理、优秀文化等贸易相结合的宽领域的开放局面。

(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探索我国内陆开放新路径

借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内陆地区完全可以破解区位难题,走向开放前沿。要建设“网上丝绸之路”。我国西部内陆大多具有气温寒冷、电能充足、空气干燥清洁的优势,是发展大型数据中心的理想地区。目前亚马逊、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纷纷在这些地区布局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依托大型数据中心这一互联网基础设施,内陆地区可以结合各地的民族、文化、人才和社会特点,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发展云计算、云存储、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有针对性的IT产业,推进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和对外开放发展。要建设“空中丝绸之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航空运输技术的发展,航空运输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面向欧洲、中亚、中东、非洲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时候,西部内陆地区反而具备比东部地区距离更近的航空区位优势。因此应在内陆地区建设国家级西向枢纽机场和空港城市,建立与国际合作相适应的总部经济区和临空经济区。要建设“陆上丝绸之路”。依托我国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油气管道、智能电网等方面的先进科研成果和丰富工程经验,大力推动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工程,提高人流、物流交往的效率,在内陆地区形成一批现代物流中心,带动内陆地区与国外的经贸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三、建设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宁夏地处我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境内的重要枢纽,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宗教相同、风俗相近,民间交往源远流长。特别是近年来宁夏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产业基础不断强化,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十分了解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现状,也对构建和谐富裕的新宁夏寄予厚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将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大战略使命赋予了宁夏,希望宁夏立足自身优势,为国家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径,打造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结合对开放型经济的认识,我们认为现阶段试验区应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完善平台、扩大交流、营造环境,夯实基础,努力开创宁夏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一)着力加强国际大通道建设

交通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开放距离的缩短。要充分发挥宁夏地处雅布赖国际航路和空域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河东机场三期建设,配套完善航空基础设施,努力将河东机场建设成为西部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的国际门户枢纽航空港。要立足现有铁路、公路网络,加强统筹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建设银西铁路、太中银复线、包兰复线改造、京藏高速等一批跨省快速通道,同时将城市交通等区域交通一并纳入交通网络,建设宁夏城际快速铁路和轻轨,构筑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缩短交通运输距离,降低交通运输成本,改变内陆地区交通条件。要结合空港、陆港建设,加快完善大通关功能,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交通枢纽。要加快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宁夏互联网经济试验区建设,为更加便捷有效地为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提供信息服务创造条件。

(二)全力办好中阿博览会

中阿博览会是国家确定的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影响日益广泛,作用日益凸显。要创新办会机制,进一步完善中阿共办、部区联办、民间协办的共办共赢机制,全面提升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及其市场主体关注和参与中阿博览会。在完善中阿博览会自身平台功能基础上,提升中阿金融、农业、能源合作论坛层次和水平,谋划举办建设空中丝绸之路、互联网经济试验区投融资论坛等专业交流平台,建好中阿合作的“宁夏窗口”,引领和带动兄弟省区共同“走西口”。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更多便利,深入推进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加强双边交流,鼓励更多企业利用中阿博览会开展各领域合作,积极推动中阿合作重大项目落地,促进中阿博览会由务虚向务实转变。

(三)将银川建成西部有影响的国际化城市

银川市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也是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核心区。要以沿黄经济区为依托,抓住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的契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总部经济、加工贸易、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业态,提升银川区域性中心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推进河东机场、机场空港物流园区、银川综合保税区、滨河新区一体化发展,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吸引力的承接平台,引进一批世界或中国500强企业,将银川建设成我国新的出口贸易加工基地或中转基地,带动周边地区配套产业加快发展。继续加强银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巩固全国卫生城市、节水城市等创建成果,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增强银川的集聚带动效应。

(四)深化重点领域合作

宁夏资源丰富,特色产业优势相对突出,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互补性很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重点领域进行突破,提高合作实效。要发挥宁夏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深入开展能源合作,在宁夏布局和建设国家特大型能源加工转化和战略储备基地,在对方国家建设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厂。深度挖掘宁夏回族穆斯林文化和自然景观优势,广泛吸引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游客来宁夏休闲度假、疗养健身和观光旅游,逐步将宁夏打造成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利用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文化认同度高、阿语人才较多等有利条件,加强科技、教育、卫生、防沙治沙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规划建设中阿文化产业园,促进科技研发、产品设计、软件设计、创意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逐步使宁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输出的重要基地。

(五)进一步营造“两优”发展环境

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 篇4

2012年颁布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和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的必然选择, 对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今年2月,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中国职教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在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 我们要重视培养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中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在宁夏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主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政府非常“渴求”人才, 特别是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宁夏高等职业教育更要发挥自身优势, 以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为背景, 服务服从于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保证高职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性外向型经济的必要途径。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简称“宁职院”) 作为西北地区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军, 为适应国家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为满足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迫切需求, 学院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深入探索职业教育中的合作模式以及教学模式, 努力为经济发展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学院作为国家百所示范院校建设单位, 是国家首批100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第二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也是宁夏制造业、能源化工业、农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开设高职专业35个, 初步形成了机电、数控、信息、经管、农牧等专业优势明显, 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 社会人才需求较旺盛的专业格局。其中, 热能动力设备及应用、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及应用时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室自治区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专业。坚持“素质与技能并重, 学校与企业结合”的办学理念, 实施“‘双实’教学, 打造‘双高’”人才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攀升, 2012年就业率达到97%以上。

因此, 在国际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步入国际化道路是必然趋势。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更有责任和义务发挥学院各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探索国际交流道路, 构建合作模式, 为宁夏高职院校争得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领域的一席之地。

目前中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特色不明显、国际竞争力不强、内部管理体制僵化等问题, 因此,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途径。

(1)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开发院校资源的重要手段

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必须不断的获取优质的外部资源。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讲, 资源都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想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急需要内部挖掘, 又需要外部补给。因此, 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渗透到学院资源开发的许多环节, 而且往往具有内部开发所不具备的冲击力和创新性。

(2)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构建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参照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与核心, 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建设, 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更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整合行业、企业以及院校三方的资源和信息才能更好的促进专业建设以及课程的开发。而通过与国际协会的沟通可以有效的保持专业水平的先进性, 还可以借鉴其成功课程开发的经验。

(3)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创新我院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推动力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差无几, 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 第一, 行政色彩浓厚, 机构臃肿;第二, 像教学管理以及工学结合等关键职能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直接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 国外在这一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因此, 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打破管理才能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4)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学院特色发展的重要渠道

目前我国的高校存在千校一面而没有自己的文化和特色的情况, 任何一所优秀的大学, 都不可能全面开花, 而是要重点突出自己的优势, 采用差异化战略。学校的竞争优势差异是由资源差异引起的, 不同的高职院校在获取这些优质资源时的“异质性”构成了彼此竞争优质差异的基础。

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职教动态、深刻地理清自身优势, 清晰地确立“异质性”, 而且更大范围地获取“异质”的优质资源, 准确地把握发展趋势, 从而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战略规划, 而非人云亦云。

(5) 开展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把“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适逢宁夏获批我国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学院更应该融入国际高职教育大系统中, 确立高职教育在西部的战略地位, 为宁夏尽快打造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添砖加瓦”, 为宁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戴晓霞, 莫家毫, 谢安邦主编.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姜蕙著.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2.

[4]刘洪一等著.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浅析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篇5

关键词:内陆,开放型,经济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放型经济作为一种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开放的经济形态, 一种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经济体系, 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国内陆地区, 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开放崛起、后发赶超的发展重任, 内陆开放型经济概念的提出与实践, 因其强调内陆地区走开放发展道路, 而成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倍受关注。

开放型经济是相对封闭型经济而言的, 既是一国经济活动与外部经济保持密切联系, 并对外部世界经济存在不同依赖的一种经济形态, 也是指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能够比较自由地跨境流动, 按照市场规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模式。内陆开放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概念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 其目的在于深入挖掘内陆地区的比较优势, 按照市场规律实现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最优配置, 把经济发展纳入到全球化视野当中, 内外联动, 互利共赢, 以此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然, 由于内陆地区在地理位置、政策支持、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原因, 经济的开放性、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 必须做好“开放”这篇大文章。

一、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需要树立开放的思想作风

内陆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 究其根源, 在于思想不解放、观念滞后, 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能力, 表现在工作作风上就是不敢闯、不敢干, 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促进发展。因此, 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首先要启动思想作风这个总开关, 做到地处内陆, 但不被内陆意识所束缚, 发展相对落后, 但不被落后观念所封闭。一要树立开放意识。介于开放型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具有“四两拨千斤”的特殊作用, 在现代经济发展体系中, 已经不是愿不愿意开放、要不要开放的问题了, 而是怎样扩大开放、怎样深化开放的问题。要让开放不停步, 发展才能不止步的意识深入人心, 切实增强开放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潮当中。二要树立机遇意识。世界经济的梯度转移、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 国际国内优势企业和资本纷纷寻找投资机会, 给各地带来了许多机遇, 内陆欠发达地区更需要树立机遇意识, 善于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等带来的战略机遇, 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在开放中抢抓机遇, 在机遇中谋发展。三要树立实干作风。开放型经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以全球经济为舞台, 需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敢闯敢干的实干精神, 开拓务实的过硬作风。发展内陆开放开放型经济, 必须要破除“等靠要、庸懒散”陈规陋习, 着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素质能力作风, 立足实干, 重实际, 求实效, 用进取的行动赢得开放发展。

二、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需要构筑开放的产业体系

开放型经济, 重心在产业, 必须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通过产业提升提质促开放。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实现产业从传统的成本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化;要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产业从简单的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营销等产业链高端拓展;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体系, 打通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升级的通道, 加速产业高级化、国际化进程;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服务领域的开放;还要大力催化产业集群, 通过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 在集群内部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 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 在集群外部形成整体竞争力, 通过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产业融入更大的区域甚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

三、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需要实施开放的发展战略

开放型经济强调的是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放, 对于内陆欠发达地区而言,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通过区域合作共赢促开放, 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途径。当前, 世界性的产业转移向中西部地区延伸,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 积极引进和利用发达地区和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 以及先进管理方式, “借船出海”、“借梯上楼”, 已经成为内陆欠发达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首选举措。重点突出“引进来”, 积极对接央企, 对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对接跨国公司, 以及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围绕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力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有市场、有规模、有效益的产业;鼓励东部地区与内陆地区共建开发区, 形成若干国际加工制造基地和外向型产业集群。与此同时, 还要积极鼓励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走出去”, 发展外经外贸、境外投资、外派劳务, 开辟外部市场, 实现资源内外部合理流动, 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

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需要打造开放的设施平台

远离海岸线、基础设施薄弱是内陆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硬伤。开放的设施平台建设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基础性工作, 必须要大力发展四类设施平台:一类是基础性平台。要加快高速公路、高铁、航空等交通网络建设, 形成对外开放的综合通道, 改善内陆物流环境, 减低运营成本;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市政功能, 加大城市路网、供水、垃圾污水处理和公共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等城市第三产业, 推进文明卫生城市、森林宜居城市等创建活动, 提升城市形象和外资吸引力。二类是功能性平台。要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和各类特殊监管区建设, 推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 重点加强保税物流园、综合保税区、无水港等功能性平台建设。三类是载体性平台。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要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 不断提高园区要素聚集和产业承载的能力, 使园区成为企业聚集、行业发展、产业升级的基地。四类是辅助性平台。要加快信息化建设, 构建一流的基础信息网络;要推进会展中心建设, 搭建内外交流平台, 提升内外交流能力与水平。

五、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需要营造开放的发展环境

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文献评述 篇6

1 开放型经济、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1.1 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关于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我国的学者也作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形成了不少独具特色的见解。如周小川 (1992) 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出发, 认为开放型经济是一个经济学上明确的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照的概念, 强调的是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 尽可能充分地参加国际分工, 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杨圣明 (2000) 从外资使用角度出发, 认为开放型经济就是通过放宽贸易利用外资, 发展外向型产业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张吉昌 (2003) 从生产要素流动的角度出发, 认为开放型经济就是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地跨越边境流动, 并按照市场规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模式;曾志兰 (2003) 从经济制度的角度出发, 认为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实行的是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是开放度较高的经济体系、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刘新志、刘志彬 (2008) 从经济形态角度出发, 认为开放型经济强调整体性开放并具有显著的发展效果, 充分运用市场规律, 形成科学的发展战略, 开放与发展相协调, 形成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较强的自主创新与自我发展能力。

1.2 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肖俊夫、林勇 (2009) 认为内陆开放型经济与沿海开放型经济最大区别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它强调同时扩大国际开放和国内开放, 强调继续发展出口的同时, 更加注重进口先进技术、资金、管理和智力, 强调大力发展内需型经济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和服务出口, 强调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的同时, 更加重视利用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全伟、李锡智、王方认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是特指地处于某国 (地区) 内地的区域通过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生产要素,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2 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测度

谢守红通过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2个指标, 分析了我国各省区的对外开放度;2005年以后, 研究更倾向于构建多指标、多层次的综合指标体系, 对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如曾海鹰, 任登鸿 (2007) 从空间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内开放度、对外开放度和旅游开放度3个层面构建了开放度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

3 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视角比较单一

国内关于开放型经济的研究主要从外资、外贸的角度, 探讨开放型经济、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研究者多为国际贸易领域的专家、学者, 其他领域的学者研究甚少。

3.2 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研究力度不够

虽然自2009年重庆3号文件颁布以来, 学术界对以重庆为中心的内陆开放型经济研究逐渐增加, 但相对于沿海开放型经济的研究来说其研究深度和力度远远不够。在作者收集的205篇文献资料中, 有155篇是关于东部沿海开放型经济的, 26篇关于沿边开放型经济的, 24篇关于中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 其中关于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研究有13篇。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历程, 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 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内陆、沿边地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伴随着各地开放的实践, 对开放型经济的研究也十分丰富。我国开放型经济的研究主要包括: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等。关于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研究相对较少,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产业的发展如何推动开放型、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尚没有相关研究。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内陆开放型经济

参考文献

[1]肖俊夫, 林勇.内陆开放型经济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 2009 (9) .

[2]全伟, 李锡智, 王方.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路径初探——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J].特区经济, 2009 (3) .

[3]朱立南.我国对外开放度的评估和合理目标[J].国际贸易, 1995 (3) .

[4]谢守红.中国各省区对外开放度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03 (5) .

[5]曾海鹰, 任登鸿.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研究及测算[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9) .

[6]陈子曦.中国各省市区开放型经济水平比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5) .

上一篇:CDIO电子专业下一篇:司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