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开放型经济

2024-12-13

内陆开放型经济(共11篇)

内陆开放型经济 篇1

摘要: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内陆开放型经济作为开放型经济概念的延伸与拓展, 成为内陆欠发达地区开放崛起、后发赶超的重大战略选择。笔者认为, 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必须做好“开放”这篇大文章, 形成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思想作风、产业体系、发展战略、设施平台, 以及发展环境。

关键词:内陆,开放型,经济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放型经济作为一种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开放的经济形态, 一种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经济体系, 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国内陆地区, 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开放崛起、后发赶超的发展重任, 内陆开放型经济概念的提出与实践, 因其强调内陆地区走开放发展道路, 而成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倍受关注。

开放型经济是相对封闭型经济而言的, 既是一国经济活动与外部经济保持密切联系, 并对外部世界经济存在不同依赖的一种经济形态, 也是指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能够比较自由地跨境流动, 按照市场规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模式。内陆开放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概念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 其目的在于深入挖掘内陆地区的比较优势, 按照市场规律实现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最优配置, 把经济发展纳入到全球化视野当中, 内外联动, 互利共赢, 以此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然, 由于内陆地区在地理位置、政策支持、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原因, 经济的开放性、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 必须做好“开放”这篇大文章。

一、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需要树立开放的思想作风

内陆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 究其根源, 在于思想不解放、观念滞后, 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能力, 表现在工作作风上就是不敢闯、不敢干, 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促进发展。因此, 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首先要启动思想作风这个总开关, 做到地处内陆, 但不被内陆意识所束缚, 发展相对落后, 但不被落后观念所封闭。一要树立开放意识。介于开放型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具有“四两拨千斤”的特殊作用, 在现代经济发展体系中, 已经不是愿不愿意开放、要不要开放的问题了, 而是怎样扩大开放、怎样深化开放的问题。要让开放不停步, 发展才能不止步的意识深入人心, 切实增强开放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潮当中。二要树立机遇意识。世界经济的梯度转移、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 国际国内优势企业和资本纷纷寻找投资机会, 给各地带来了许多机遇, 内陆欠发达地区更需要树立机遇意识, 善于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等带来的战略机遇, 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在开放中抢抓机遇, 在机遇中谋发展。三要树立实干作风。开放型经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以全球经济为舞台, 需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敢闯敢干的实干精神, 开拓务实的过硬作风。发展内陆开放开放型经济, 必须要破除“等靠要、庸懒散”陈规陋习, 着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素质能力作风, 立足实干, 重实际, 求实效, 用进取的行动赢得开放发展。

二、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需要构筑开放的产业体系

开放型经济, 重心在产业, 必须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通过产业提升提质促开放。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实现产业从传统的成本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化;要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产业从简单的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营销等产业链高端拓展;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体系, 打通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升级的通道, 加速产业高级化、国际化进程;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服务领域的开放;还要大力催化产业集群, 通过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 在集群内部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 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 在集群外部形成整体竞争力, 通过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产业融入更大的区域甚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

三、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需要实施开放的发展战略

开放型经济强调的是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放, 对于内陆欠发达地区而言,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通过区域合作共赢促开放, 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途径。当前, 世界性的产业转移向中西部地区延伸,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 积极引进和利用发达地区和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 以及先进管理方式, “借船出海”、“借梯上楼”, 已经成为内陆欠发达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首选举措。重点突出“引进来”, 积极对接央企, 对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对接跨国公司, 以及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围绕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力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有市场、有规模、有效益的产业;鼓励东部地区与内陆地区共建开发区, 形成若干国际加工制造基地和外向型产业集群。与此同时, 还要积极鼓励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走出去”, 发展外经外贸、境外投资、外派劳务, 开辟外部市场, 实现资源内外部合理流动, 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

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需要打造开放的设施平台

远离海岸线、基础设施薄弱是内陆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硬伤。开放的设施平台建设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基础性工作, 必须要大力发展四类设施平台:一类是基础性平台。要加快高速公路、高铁、航空等交通网络建设, 形成对外开放的综合通道, 改善内陆物流环境, 减低运营成本;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市政功能, 加大城市路网、供水、垃圾污水处理和公共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等城市第三产业, 推进文明卫生城市、森林宜居城市等创建活动, 提升城市形象和外资吸引力。二类是功能性平台。要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和各类特殊监管区建设, 推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 重点加强保税物流园、综合保税区、无水港等功能性平台建设。三类是载体性平台。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要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 不断提高园区要素聚集和产业承载的能力, 使园区成为企业聚集、行业发展、产业升级的基地。四类是辅助性平台。要加快信息化建设, 构建一流的基础信息网络;要推进会展中心建设, 搭建内外交流平台, 提升内外交流能力与水平。

五、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需要营造开放的发展环境

国际上衡量经济开放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指标, 即开放政策指标和开放进度指标。开放政策指标主要是指外贸政策、外资政策、经济体制等指标。一个地区相关体制和政策对本地区参与经济活动的限制越小, 说明该地区开放程度就越高, 反之, 开放程度就越低。内陆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 一个明显的劣势在于经济发展软环境不优。因此, 建立一个开放的经济发展环境尤为重要。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优化政务环境。政府必须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 有传统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 提高开放透明度, 公开政务项目和内容;实行办事高效化, 减少行政审批项目, 简化程序, 推行一站式办公, 标准化、网络化办理;推行效能问责制, 强化政务考评考核、监督管理、处罚问责等机制, 提升行政效能,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二要努力破除发展难题, 优化市场环境。破除要素难题, 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用地等问题, 为企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破除身份难题, 国企、民企、外企一视同仁, 公平竞争;破除成本难题, 深化货物贸易开放, 扩大服务领域开放, 提高服务业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进一步减低物流成本。三是严格纠查顽疾弊病, 优化法治环境。严厉打击欺行霸市、敲诈勒索等不良行为, 坚决处置乱收费、不作为、索拿卡要等现象, 重点查办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违法违规案件, 治理顽症毒瘤, 确保政令运行畅通。

内陆开放型经济 篇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基本上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国各级政府围绕如何促进对外开放出台了许多相应政策。由于内陆开放较晚,所以相应政策的出台具有时间的靠后性。然而,单就城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这一设想的出现,其政策渊源课追溯到2005年6月通过的《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该思路提出了2006-2010年重庆市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以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必须致力于法杖开放型经济,加强区域全面合作,起手段主要包括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开放型的空港经济等,这可以说是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原始构想。基于这一构想,2006年7月重庆市法杖改革委员会制定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高低是十一个五年规划对外开放及对外开放型经济重点专项规划》,这一规划部署了“十一五”时期重庆市对外开放及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战略蓝图和政策取向,提出了包括调动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各种有利因素等在内的发展目标,为重庆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作出了具体的构想。

“内陆开放高地”概念主要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等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为了该清楚内陆是指地处内陆腹地,与沿海,沿边城市相对而言的地区;开放型经济是一种与外部发生紧密经济联系的经济模式,一般用来说明某一国家与外部经济联系的状况,不仅仅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对国内其他行政区的开放。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除了在境内进行,还要同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进行产品各种生产要素的交换,交流,往来,合作及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态势;高地是经过比较突现出来的部分。所以“内陆开放高地”是指在所有远离海岸线,边境线的部分城市中,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处于领先水平的城市。内陆开放高地必然意味着本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资源优化交流以及本地域与其他区域持续发展等。而本区域的资源配置优化必然要求实现政府行为的科学性,公民社会组织的良好运行,企业竞争有序性,市民文化的和谐性等;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资源优化交流和持续发展也必然要求区域间产品市场的统一,区域间政府行为的一致性,各区域内公民的”“共有意识”的一致性等。然而,无论是要实现本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还是要实现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资源优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行政去经济”这一特殊经济现象,而突破这一现象的制约也显得尤为重要。

内陆开放合作 建民族经济新高地 篇3

着眼全面小康建设

凝聚发展新共识

近年来,凉山州坚持对内对外并举,大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区域交流合作更加紧密,为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东部沿海及省内发达地区相比,凉山州发展环境不优、物流成本较高、经济外向度偏低等问题仍然突出,具有优势特色的全域开放格局尚未形成,外贸、外资、外经规模较小,开放型经济带动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凉山追赶跨越发展、同步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国内经济正进行转型发展重大调整,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投资拉动型、资源驱动型的发展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拓宽发展空间,抢占市场制高点,已成为西部内陆地区抢抓新机遇、创造新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切入点。凉山地处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腹地,是四川南向大通道和连接东盟“桥头堡”,既有蕴藏丰富、便于开发的优势资源,又有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有区位突出、连接周边的地缘优势,又有彝族聚居、文化独特的人文优势。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中,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格局,是凉山州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拓展更大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是借力发展借梯登高、加快凉山同步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举措。一定要树立和强化大开放、大市场、大招商、大发展的观念,切实增强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重大战略部署上来,坚持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更加注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更加注重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着力深化对内对外交流合作,更加注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在更大范围寻求发展机遇,在更宽领域聚集发展要素,以开放促改革、促转型、促发展,努力走出民族内陆地区开放合作、转型发展之路。

务实推进交流合作

拓展发展新空间

——推进国际产业合作,打造对外经贸交流平台。坚持把加强国际产业合作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着力重点,瞄准国际市场和资源,坚持外贸、外资、外经“三外联动”,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巩固和深化与津巴布韦、荷兰、泰国、丹麦、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产业合作,继续推进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及地区的合作关系,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发挥放大比较优势,积极开展与西亚、东欧国家的合作交流,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不断提升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支持西昌等州内城市与国外开展城际结对活动,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加强与国际化组织的友好往来,拓展凉山国际合作交流的领域和空间。

——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构建区域共赢发展格局。着眼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加强与周边市州的协调与沟通,促成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的空间共荣。抢抓成都创设西部内陆自贸区机遇,落实成都经济圈“8+3”区域合作协议,积极探索双边多边合作新途径,推动成凉互为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开发生产消费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加大与攀枝花的区域合作力度,推动攀西资源同享、产业同构、城镇同建、基础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文旅同兴,携手共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加强川滇黔12市州区域合作,巩固和深化与浙江、广东珠海的东西扶贫协作,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等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区域协作关系,构建紧密承接、相互融合、互利多赢的新型区域发展格局。加强厅(局、办)州合作、区域合作、商协会合作,广泛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打造开放合作新局面。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提高直接利用外资水平。坚持招大商、大招商、选好商,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经济500强和国际国内行业旗舰等战略投资者,努力在产业链招商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促进优势资源科学开发、集约利用、就地转化,使凉山特色优势产业尽快迈上国际相关产业高端领域。重点围绕培育经济核心竞争力,策划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精深加工和制造业发展等招商项目,抢占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制高点;围绕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策划推出农业开发、交通物流、市政设施、商贸流通、旅游文化等招商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引资引智并重,注重管理、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引进,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物流、金融、商贸、旅游等行业国际化管理公司,通过委托管理、授权管理等方式提高行业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构建优势产业体系 强化发展新支撑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内陆开放型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地。围绕全省重点发展的七大优势产业,认真落实凉山州“7+3”产业发展规划,瞄准电力、矿冶、农业、服务业等行业高端,做大做强战略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优势资源科学开发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千亿水电、千亿矿冶、百亿绿色农业、特色旅游文化“四大产业集群”,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钒钛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优质烟叶花卉蚕桑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四川旅游次中心。

——加快建设重点产业园区。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外经外贸发展的主载体,按照“开放立区、整合建区、创新强区、提升兴区”的发展思路,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完善配套功能,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吸引力和聚合力,真正把产业园区打造成培育特色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坚持整合要素资源,推动重点产业园区扩容调位、上档升级,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省、州级外向型产业园区或外贸出口基地,努力把西昌钒钛产业园、冕宁稀土产业园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或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把西昌成凉、会理有色、雷波磷化工、盐源循环、德昌银厂和西昌太和等产业园区建成省级产业园区、省级开发区或外贸出口基地。

——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倍增计划,分产业选择和确定重点培育的优势骨干企业,加大项目安排、要素保障、环境配套等倾斜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引领产业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上大项目、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实现超常规发展,打造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与出口为一体的企业“航母”。积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和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利用自身比较优势,与大型骨干企业开展配套协作,走“精、专、特、新”的特色优势道路,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鼓励支持企业开展推进自主创新,创建出口品牌,培育国际知名品牌,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转变外经发展方式

培育发展新优势

——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提升。积极开拓国(境)外市场,在巩固东南亚、日、韩、港澳台和欧美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扶持企业加大对东盟、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国家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有针对性地组织外经贸企业参加广交会、西博会、昆交会、东博会等重要国际性展会和外经贸促进活动。积极推广电子商务在外经贸领域的应用,支持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外贸易,鼓励引导外经贸企业设立境外营销网络,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支持凉山州战略性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外向型发展,打造出口品牌,构建外贸出口产品高端化发展新格局。抓住国家鼓励进口政策机遇,支持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进口医疗、节能环保、水电等高端先进技术设备以及铜精矿等基础原材料,促进传统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科学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目标,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依托凉山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和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以资源换产业,以承接促发展。围绕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制订产业促进规划,突出重点,积极承接带动作用大、产业链条长、配套能力强、产业集聚效果明显的产业转移,注重承接配套企业转移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努力实现装备制造、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产业承接的重大突破,推动凉山更多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注重承接现代物流、工程设计、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发展国际服务离岸外包,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凉山州矿冶、水电、地质、建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到境外投资,到东南亚、中亚、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大力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地质勘探和农业、矿业、水电开发,选准投资方向和开发项目,广泛参与国际合作竞争。鼓励和支持凉山州外经贸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国际认证、境外商标注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到海外设立营销机构、营销网络,拓展国际市场。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紧密跟踪国际劳务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加强劳务培训基地建设和专业型、技术型输出,提升服务层次,打造外派劳务品牌。切实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指导管理和风险防控,降低企业海外投资、海外营销和外派劳务风险。

大建交通物流设施

构筑发展新平台

——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按照“围绕西昌、对接成昆、突出南向、畅通北向、连接东西、完善路网、提升服务”的思路,深入推进交通大会战,加快建设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打造四川南向大通道。进一步加强青山机场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开辟新航线,建立健全航空服务体系,提高机场吞吐能力,提升航空保障能力。争取国家开工建设成昆铁路复线凉山段,抓好攀枝花经昭通至遵义、川藏铁路雅安至甘洛、西昌至宜宾段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西昌铁路二类口岸建设。争取尽快开工建设西昌至昭通、西昌至香格里拉、宜宾至攀枝花、乐山至西昌、乐山至云南(川滇界)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西昌绕城、永会和“两会”一级畅通联网工程,加大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力度,完善骨干路网,实现无缝对接。抓好金沙江、雅砻江黄金水运航道规划,加快内河港口码头建设,打造攀西地区通江达海的港口和物流基地。

——加快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大物流组织形式创新力度,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设一批物流市场和物流产业园区,加快构建第三方物流体系,推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实现凉山物流业更好更快发展,使物流业成为凉山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依托西昌区域性交通枢纽优势,瞄准成都、重庆、昆明三大城市经济区,以成凉工业集中区为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加大对传统物流设施和物流企业的转型提升、整合重组、培育建设力度,构筑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信息平台,建成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提高现代物流业服务水平,努力把西昌建成川滇结合部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

——加快构建开放型城乡市场体系。准确把握当今生产要素流动新特征,大力培育和发展面向国内外、州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市场,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吸引更多市场主体把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到凉山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建立完善内陆沿边开放市场体系,推动重点商贸乡镇建设,加快建立“农商、农批、农超”对接平台,大力实施乡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城镇综合体、商圈、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和重点商品交易市场培育,努力打造功能更完善、覆盖更广阔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和城乡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加强市场运行监测监管,实施好国家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切实强化市场监管,依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优化对外开放环境 打造发展新高地

——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加快建设法治凉山,推进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秉公办事,切实把开放型经济的管理和服务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依法保护投资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让外商外企放心投资发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为经营主体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凉山建设,建立健全外商投诉求助处理机制,严格控制和减少各种检查,依法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简化收费程序,接受社会监督。

——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大开放型经济发展领导力度,加强对区域发展定位、发展布局的规划研究,制定涉及招商引资、要素保障、促进外贸、建设园区等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规范行政行为,推行网上审批和电子政务对接,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强化“超常规服务、零障碍推进”的项目服务理念,着力为项目投资、合作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服务,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增强机关办事透明度,着力打造诚信政府、阳光政务,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的吸引力。

——营造才尽其用的人才环境。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建立经贸人才信息和交流平台,开展紧缺人才招聘和交流活动,激励和吸引精通外经贸业务、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较高工程技术水平和语言交流能力的中高级人才到凉山发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对全州开放型经济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有计划地选拔一批优秀的干部充实到开放型经济发展一线。高度重视人才的管理和使用,加强既有人才、潜在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开放重庆: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篇4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 扩大开放领域, 优化开放结构, 提高开放质量, 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摘自十七大报告

7月4日, 中国知名国企重庆投资发展研讨会, 签约金额500多亿元。

7月12日, 全国知名民营企业重庆行, 签约金额约528亿元。

7月16日, 加工贸易暨产业转移进重庆, 签约金额143亿元。

7月17日, 2008跨国公司投资重庆经贸洽谈会, 签约金额710亿元。

短短半个月时间, 近2000亿元外来资金、项目涌进重庆———主城、远郊区县 (自治县) 均有收获, “一圈”、“两翼”皆大欢喜。在签约之外, 还有来自国内外的政、商、学界精英, 纵论开放话题, 为重庆建言献策。

开放二字, 一时热遍山城。然而, 对重庆进一步扩大开放这场大戏来说, 这还只是序曲。

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314”总体部署, 是重庆肩负的神圣使命, 也是摆在重庆面前的一道考题。

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庆的发展目标异常明确。而要让目标成为现实, 靠惯性不行, 走老路不行, 惟有打破常规, 实现跨越式发展。

但是, 一个地处西南腹地的老工业城市, 一个拥有3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农村, 如果只靠既有的人、财、物、智, 又哪来足够的动力去跨越、去奔跑?

“根本出路在扩大开放, 最大动力也在扩大开放。”市委书记薄熙来一语中的。

只有开放, 重庆才能有效汇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种种经济要素, 分享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才能在更高平台上参与竞争, 与高手较量, 提高能力和本领;才能在中国和世界分享更多的发展机遇。

于是, “内陆开放型经济”成为重庆市委、市政府最常提到的一个词汇。重庆的开放目标, 也锁定在了打造中国内陆开放型经济的高地。

用横尺量出我们的差距

怎样才算开放程度较高?内陆开放型经济又用什么来衡量?最关键的是, 重庆将用什么来考量自己?

业内人士认为, 重庆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的原因很多, 既有历史因素, 又有现实因素;既有客观因素, 又有主观因素。但是, 透过现象看本质, 旧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是影响重庆扩大对外开放最重要的因素。

根深蒂固的盆地意识, 小农意识, 小富即安, 小进则满, 躺在成绩簿上孤芳自赏, 缺乏再上台阶的冲劲, 没有一览众山小的大志;心浮气躁, 好大喜功, 有精神向市里要政策、争资金、抢项目, 却没有冲出山门的勇气等保守观念, 让我们不止一次地错失发展良机。

一个例证, 有关部门统计, 以上海口岸为目的地, 重庆每标准集装箱的水运成本为3700元, 公路成本是11240元, 铁路成本为5622元, 分别比武汉高23%、105%和55%, 这是投资者不能不考虑的。

“重庆的发展在受制于物流的同时, 也受制于人才。”专家指出,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 发展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比重, 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的共识。与沿海城市相比, 我们的居住环境相对较差, 很少吸引到世界顶尖技术人才。同时, 缺乏专门培训和专业素质, 特别是高端的技术、管理、金融、经贸人才十分匮乏, 这制约了高端产业的发展。

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

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大潮又起, 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亟待“腾笼换鸟”, 正谋划跨越式发展的重庆, 赶上了天赐良机。

不过, 内陆城市的特性, 注定了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 不能照搬在沿海城市屡试不爽的套路。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重庆优劣势同样明显:与国际市场的地理距离比沿海远, 物流效率和成本难以优于沿海, 这是重庆的劣势;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多项叠加的优惠政策, 以及庞大的内地市场辐射范围, 这是重庆的优势。

这也意味着重庆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创造优势, 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充满内陆特色的新路———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 积极引进资本、项目、技术、人才等实现跨越式发展所必备的要素, 在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同时, 发展适合内陆特点的外向型经济。

解放思想、扩大开放, 主动去沿海, 去国外发达地区招商引资, 如今在重庆已掀起新一轮热潮。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 以及与重庆既有资源、产业基础的高契合度, 成为本轮招商大潮中落户重庆的项目的共同特点;汽摩、通机、成套装备等“重庆造”传统强项, 也因更多外来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到来而得到丰富和提升, 一条条高效而严密的产业链条, 正在遍布主城和区县的大小工业园区内现出雏形。

去年10月以来, 重庆先后与商务部、海关总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共促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今年年初, 重庆正式申报设立内陆保税港区。与此同时, 重庆企业“属地报关、异地验放”的大通关范围越来越广, 往来于重庆和市外、国外的生产要素的进出效率显著提高。

安徽力抢内陆沿边开放“头彩” 篇5

安徽自贸区文件已经上报至国务院

“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扩展内陆沿边开放,让广袤大地成为对外开放的热土。”这是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曹勇用笔在这句话下面画了一条线。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商务厅厅长曹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总理的这句话为安徽未来商务发展,特别是引进外资指明了方向。

政府要做好两个清单

曹勇介绍,投资有国内投资和利用外资,商务部门主要管的是利用外资。“利用外资实际上就是涉及怎么引进来的问题,我认为就是两个清单的问题,即‘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前者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后者是‘法无禁止即可为’。”

曹勇告诉记者,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安徽团参加讨论时表示,上海自贸区拿出来的负面清单还是很长,以致有人认为政府管得还是太多。

“所以清单上的东西越少越好。”曹勇表示,在权力清单上也是这样,政府要优化投资环境,减少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做到公开、透明。“政府要做的就是优化环境,不能再走过去那种拼政策、拼资源的老路。市场经济是水经济,企业知道你这个环境比较好,它就像水一样,从高处往低处流,到你这儿来投资。”

安徽如建自贸区将比上海有突破

在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安徽省省长王学军就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园(港)区争取自贸区试点。

曹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安徽关于自贸区的设想,是考虑合肥和芜湖打包,因为这两个城市对外开放的水平比较高、规模也较大,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也强。安徽有11个国家级开发区,合肥和芜湖两市就占了5个。

曹勇认为,李克强总理讲到内陆沿边开放的问题,是对中部和内陆地区而言,就像丝绸之路向西开放一样。

“安徽自贸区主打中部,在中部崛起和内陆沿边开放方面,我们想抢得头彩。安徽是有优势的,安徽拥有一类口岸7个,这在中西部是第一的,合肥和芜湖抱团以后,它的经济总量在安徽是1/3强,其中进出口占到安徽的51.9%。”曹勇说,在他们的设想中,安徽的自贸区和上海的自贸区相比,在体制机制上将有突破,在管理、产业政策上也会有突破。

“上海主要是园区式的,主要强调服务业、金融业的开放,我们的重点在制造业上,把制造业开放放在重要位置。安徽现在有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是国家第一个产业转移示范区,再加上长江经济带,很多政策覆盖在安徽,将来形成政策的叠加效应。”曹勇介绍说。

内陆开放型经济 篇6

南充不靠海、不沿边, 深处四川盆地北部, 南充市所属9个县 (市、区) 全部是丘陵地区, 占全省丘陵地区县 (市、区) 的13.2%;耕地面积30.17万公顷, 占全省丘陵地区耕地面积的13.1%;总人口756.21万人, 占全省丘陵地区人口的14.2% (数据来源:根据《2012年南充统计年鉴》提供的南充数据以及李昌平“在丘陵地区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四川三农网, 2012-06-20.http://www.snsc.gov.cn/licp Speech/681.jhtml.) 提供的全省丘陵地区数据比较计算) 。目前, 四川省平原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已有较好基础, 而丘陵地区发展则相对困难、办法不多。相比平原地区, 其传统农业比重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产业结构以轻纺、食品加工为主。如何缩小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丘陵地区与平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 关键在于促进内陆丘陵地区扩大吸引外资的力度, 促进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走开放型发展道路[2]。未来十年我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发展, 不仅取决于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成功与否, 还取决于内陆地区能否树立全新的发展战略思维, 既与国家开放战略相适应, 又与外部条件相结合, 从而实现超越发展, 提升发展能力。长远来看, 解决内陆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局面, 必须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布局, 走加快内陆开放发展的路子。

1 南充开放经济发展现状

1.1 开放型经济发展平稳, 但总体水平较低

从2008年以来, 南充对外贸易保持了22%的高增长速度, 从全省的外经贸弱市迅速成长为外经贸大市。据海关统计, 2008~2011年, 全市进出口总额累计10.78亿美元, 年均增长12.5%。2011年, 全市进出口总值实现32794万美元, 是2008年的1.5倍。但总体上讲, 南充对外开放程度不够, 开放型经济水平较低。2011年南充外贸依存度仅6%左右, 不仅大大低于沿海地区, 而且只有全省的1/2。其中出口31231万美元, 居全省第九位, 位列广安、遂宁之后, 仅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08%, 其发展状况与南充在全省经济版图中的位置、与南充作为全省首批超千亿GDP的市州地位极不相称。与此同时, 出口拉动对南充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据统计, 2011年全市外经贸企业实现税收2.8亿元, 仅占全市地方税收的9.3%。

1.2 出口产品结构有所改善, 但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随着科技兴企战略的实施, 南充轻纺、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呈下降趋势, 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逐年提高。2011年, 机电产品出口848万美元, 占出口总额比重由2008年的1.2%增长至2.7%;丝纺服装出口22313万美元, 占比由2008年的86.2%下降至71%;食品饮料出口662万美元, 占比由2008年的5.8%下降至2.1%。但外经贸结构极不合理, 出口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相当单一, 以丝纺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受国际市场制约影响大。出口商品档次较低, 深加工不够, 大多数产品科技含量还比较低, 竞争力不强, 深度开发市场还有待继续。出口市场结构不合理, 出口区域以新兴市场为主, 对欧美等传统外经贸市场占有份额不足。同时, 地方特色产品和高创汇产品出口不多, 全市获得出口认证的产品种类仅16类。进口产品以中低端设备为主, 高新产业和项目落地率低。

1.3 利用外资有所增加, 但总量太低、结构不优

2011年, 全市利用外资34330万美元, 是2008年13359万美元的2.57倍。其中直接利用外资8469万美元, 是2008年的2.68倍, 外资经济正成为推动南充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利用外资总量小, 实际利用境外资金份额低, 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省的3%。国外资金主要以金融业为主, 几乎没有流入其他行业。

1.4 对外投资持续上升, 但“走出去”的格局尚未形成

通过对外投资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流动与配置, 不断提高南充的竞争优势与竞争能力, 形成优势产业走出去的发展格局, 这既是南充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2011年, 全市累计完成境外承包工程合同额5.8亿美元, 派出工程劳务人员4210人次。投资市场不断开拓, 既有亚洲的越南、老挝和港澳地区, 也有非洲的安哥拉、尼日利亚等国。投资项目涉及汽车运输、矿产开采加工、农产品种植加工等多个领域, 逐步形成“走出去”发展的良好开局。但总体上讲, 涉外企业少, 对外推介不力。2011年全市有进出口资质的企业达到了148家, 但主要集中在丝纺服装类行业, 占全市涉外企业的72.3%。作为全省第二人口大市, 南充有对外劳务输出资质的企业仅3家, 远不及周边达州、广安等地。同时, 市内企业参与对外经贸交流活动的热情不高, 对外的主动推介力度不够, 参与国际展会活动几乎为零。

2 南充发展开放经济的实现路径

2.1 发挥比较优势, 强化产业支撑

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 一个国家或地区, 其产业状况与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 产业状况决定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 决定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南充作为内陆丘陵地区, 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特别是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丰富。因此, 南充的产业培育要发挥好自己的比较优势, 发挥比较优势是内陆丘陵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的前提, 是最终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的基础。事实上, 长期以来, 内陆丘陵地区出口贸易主要也是依靠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品的出口[3]。

因此, 在现阶段甚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南充依然要把发挥比较优势, 要进一步努力培育和发展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具体来说, 南充要做大做强丝纺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 积极发展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 提升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当然, 在发展这些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 要加大科技投入, 促使其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转化,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最终提高产品出口质量, 并推动这些产业结构升级。

2.2 承接产业转移, 坚持招大引强

内陆地区的发展基础较差, 经济水平相对较低, 通过承接国际产业与贸易转移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从而借助外力实现内陆丘陵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南充深处内陆丘陵地区, 本身积累有限, 应该抓住国际产业大转移的良好机遇, 坚持以招引跨国公司、知名企业、著名品牌为目标, 不断创新招商方式, 努力拓展招商领域, 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 引进带动作用大、链条延伸长、配套能力强、集聚效果好的项目落户建设, 实现借力发展。当前, 要把招商引资重点放在有利资源开发利用, 且产业基础良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上, 积极引导外资投向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和商贸流通等行业, 鼓励外资进入交通建设、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领域, 促进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2.3 优化发展环境, 加大政策支撑

内陆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发育机制不完善, 其开放型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此, 一是建立良好的开放平台。将园区建设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洼地”和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突破口, 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 着力打造关联度高、集成性强的专业化、特色化园区。在条件具备的时候, 可借鉴苏州、成都等地的做法, 设立外资、外企产业园, 形成外资积聚发展新格局。

二是打造优良的服务环境。建立工作联系会议制度, 定期研究解决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整合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商务等部门职能, 优化口岸监管、查验模式, 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洼地”。

2.4 加快园区开发与建设, 构建开放经济的强大载体

实践证明, 空间集聚是导致区域发展的基本因素。开发区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平台和载体, 是各地对外开放度最高的区域, 也是新兴产业及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区[4]。南充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区域优势, 以产业集群、空间集聚、项目配套为发展重点, 发挥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依托重点龙头企业, 外引内联, 增强资金、科技、人力等创新要素的有机集聚, 通过集聚拉长产业链;同时要注重开发区产业要素的调整, 开发区的发展不能依赖于廉价的土地和较为宽松的环境资源容量的约束, 要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走新型节约型工业化道路。

2.5 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构建良好格局

内陆地区的开放不同于沿海发达地区, 政府要在内陆开放型经济经济打造的初期阶段采取有力的手段, 向内陆地区强力根植开放经济制度, 汇集发展要素[5]。

一是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引导行业协会规范发展, 加强行业技术、信息方面的交流合作, 鼓励行业协会组织企业抱团出击、开拓市场。积极组织参加广交会、厦洽会等国内外展销会和经贸洽谈活动, 主动申办区域展会活动, 着力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二是主动融入区域发展。主动承接成、渝“双核”辐射带动, 打造成渝经济区先进制造基地、现代服务基地和农产品供应基地。注重与周边市的分工协作, 建立定期互访、联动招商、资源共享机制, 构建开放合作的区域市场体系和产业体系。打破地域和行政界限, 推进南充—广安同城化发展, 探索建立产业合作园区, 发展“飞地经济”, 实现互利共赢。

3 结语

发展内陆丘陵地区开放型经济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是探索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尝试;是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南充作为典型内陆丘陵地区, 其在地理位置、开放制度与政策、基础设施、产业发育等方面, 不仅与沿海、沿边城市有很大不同, 即便是与内陆各地区, 特别是与内陆平原地区之间也是各具特色、不尽相同。南充内陆丘陵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必将经历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因此, 南充开放型经济需要因地制宜, 发挥特色优势产业, 并科学规划和分步实施, 最终通过开放型经济发展, 推动南充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摘要: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内陆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南充深处四川盆地内陆, 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其开放经济发展缓慢、水平较低, 但由于具有独特的资源和产品, 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优势产业的逐步形成, 以南充为代表的内陆丘陵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潜力巨大。南充开放型经济发展关键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 因地制宜,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同时, 加强区域合作、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南充开放型经济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内陆丘陵地区,开放型经济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06中国现代化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恒.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选择——以内陆省份为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

[3]李练军.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4]苏娜.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定位及路径选择[J].江苏商论, 2011 (11) .

内陆开放型经济 篇7

1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Strength)

1.1.1 地理优势

宁夏位于中国陆地版图的几何中心, 地处丝绸之路古道上, 承东启西, 不仅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的重要战略支点, 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同时也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地理优势显著。此外, 银川作为中阿博览会的永久会址, 蓬勃发展的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文化交流也为首府银川及全宁夏的对外开放注入了活力。

1.1.2 文化优势

宁夏是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 伊斯兰文化底蕴深厚。宁夏拥有回族人口217.38万 (2012年) , 回族人口数居全国第一, 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20.53%。3698座 (2011年) 清真寺星罗棋布于宁夏全境。与此同时, 宁夏穆斯林与汉族融洽的民族关系也为宁夏发展经济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相同的宗教信仰使宁夏与中亚国家、阿拉伯国家具有非常强的文化渊源与认同感, 在中国—阿拉伯国家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此, 宁夏成为中阿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

1.1.3 资源优势

宁夏大部属半干旱气候, 光照充足降水稀少, 黄河蜿蜒而过又为宁夏平原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供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给宁夏发展灌溉农业、设施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也使得宁夏的农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宁夏的枸杞、牛羊肉中外驰名, 远销海外。同时也带动提升了宁夏的物流、包装、销售业;贺兰山东麓作为可以和法国波尔多媲美的优质葡萄产地, 有着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天然优势。目前, 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产业发展迅猛, 正逐渐成为宁夏的新名片。此外, 宁夏能源优势也十分明显, 宁夏煤炭资源相对富集, 人均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同时, 宁夏光照充足, 风力资源丰富, 也使得宁夏发展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具有非常大的潜能。2014年, 宁夏为华中、华北地区输送电量达300亿瓦, 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2 劣势分析 (Weakness)

1.2.1 人口、经济、区域体量偏小

宁夏处于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以西, 地域狭小, 人口密度低, 经济总量小。宁夏总人口632万 (2010年) , 国内生产总值2752亿元 (2014年) , 国土面积66400km²;同期分别居全国第29位, 29位, 27位。内部总体市场狭小, 需求有限, 对生产的刺激不足。工业资本集中于资源开采及相关上下游产业, 尚未形成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同时, 宁夏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路径大体相似, 发展程度基本相近, 发展同质化明显, 经济上难以形成有效互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8年/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

1.2.2 对外开放程度低

调查显示, 对外开放对宁夏经济的贡献率为24.44%, 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更大。2007年, 宁夏实际利用外资为1.7亿美元, 占全国比重为0.2%, 同期宁夏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0.36%;截至2013年, 宁夏实际利用外资为2.04亿美元, 占全国比重为0.17%, 同期宁夏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0.46%。

除外商投资稀少外, 宁夏的国际交往渠道也十分有限。2012年国家在宁夏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前, 宁夏没有定期国际客运航线。外国商旅游客前往宁夏必须在异地中转, 无形中限制了宁夏的对外开放水平。2011年5月, 宁夏开通了银川经昆明至迪拜的定期国际航班, 这也是宁夏首条定期国际航线。2014年又开通了至韩国仁川的国际航线。但总体而言, 宁夏开通的国际航线极少, 国际交往渠道十分有限。

1.2.3 人才缺乏

宁夏地区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367年,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75年 (2012年) 。每万人中高校在校人数为114人 (2007年) , 处在全国倒数第六。顶尖人才方面更是乏善可陈, 全区仅有“211”工程大学一所, 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 长江学者1人。这样的人才状况难以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1.3 机遇分析 (Opportunity)

1.3.1“一带一路”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

2013年,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访问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提出要加强中国向西开放的力度, 打造新的增长点。“一带一路”建设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也带来了宁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与中亚国家经贸往来等具体措施, 都会对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带来诸多政策优惠与利益。

1.3.2 宏观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转移与升级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来, 全球经济复苏, 中国经济也告别了低含金量的高增长时代, 步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下, 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升级将加速进行。同时,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建设也会带来一大批工业企业的转移。对于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来说, 承接好上述地区的相关产业转移, 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无疑会给宁夏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1.4 威胁分析 (Threat)

1.4.1 体制机制不适应试验区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宁夏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中拥有一定先行先试的自主权。但试验区管理体系能否与现有管理体系的协同适应、试验区管理机构如何简政放权以提高行政效率、试验区法律体系能否尽快完善以适宜经济发展、试验区的经济运行机制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等问题都是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尽快解决的问题。如果体制机制不能适应试验区的发展, 无疑会阻碍试验区未来的建设与发展。

1.4.2 国际贸易规则的限制

在试验区的建设过程中, 对外开放无疑是重中之重的一方面。然而,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系列复杂的贸易争端与贸易壁垒。尽快掌握好国际贸易规则, 利用好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争取国家层面的协助与支持, 维护外贸企业的合法权益, 增强企业信心, 是企业与政府需要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 是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1.4.3 生态环境恶化

宁夏处于半干旱与干旱气候过渡地带, 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宁夏北部面临土地盐碱化, 面临着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生态威胁;中部地区面临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的问题, 宁南黄土丘陵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严峻。过去数十年来, 宁夏的经济发展以粗狂型发展为主, 单位GDP电耗、能耗及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居于全国前列。环境的恶化无疑对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产生巨大的威胁。

2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对策建议

2.1 有效整合自身资源, 积极拓展经济腹地

宁夏自身经济腹地狭窄, 市场有限, 但是如果通过有效集约整合, 例如“将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规划建设”, 宁夏依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15年初刚刚获得通过的《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就是对重新整合宁夏经济要素非常好的范例。在试验区内部进行整合的同时, 宁夏也可以积极拓展与周边省区的经济联系, 加强宁夏沿黄城市群与兰西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的联系, 真正拓宽宁夏的经济腹地, 为试验区建设提供更坚实的城市群基础。

2.2 全方位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国家的经贸往来

对外开放是试验区建设重中之重的内容。利用好文化纽带, 加大对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国家的开放力度, 引进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高收入国家的人才、资本与管理;将清真食品、清真用品、旅游观光等产业瞄准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国家市场, 扩大出口,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在经贸往来与交流的过程中, 宁夏更可借中阿合作的东风, 将以银川为首的宁夏沿黄城市群打造成高水平、有知名度的国际化城市群, 促进区内一大批具有穆斯林文化特色的世界一流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

2.3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试验区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上, 可借鉴深圳特区、上海自贸区及其它国家的经验, 引进市场化机制, 树立公平自由的经济规则, 精简行政审批, 提高试验区管理效率, 并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倾斜与优惠,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积极改革和探索试验区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职能, 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

2.4 文化、经济与生态一体化发展

通过文化、经济、生态要素的整合,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实现文化、经济、生态的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将宁夏北部沿黄地区定位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先行区, 宁夏中南部地区定位为生态文明先行区, 使之南北统筹部署, 协调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是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 也是宁夏在新的发展时期的使命与责任。积极抓住机遇, 把握自身优势, 弥补发展劣势, 寻求有效对策;有效整合自身资源, 积极拓展经济腹地, 加强与阿拉伯及穆斯林国家的经贸往来,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走文化、经济、生态一体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是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维护民族团结与繁荣, 促进宁夏跨越式发展, 增进中国—阿拉伯国家双边的经贸往来,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宋洋.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开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3.

[2]米文宝, 侯景伟, 苏昌贵.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2013年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与创新高层论坛会议纪要[J].经济地理, 2013 (8) .

[3]陈学君.宁夏向西开放评价及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 2015 (1) .

[4]陈伟忠.支持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N].金融时报, 2012-09-20.

重庆如何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篇8

切实解放思想, 塑造具有开放意识的人文社会环境

“人”是一个城市的主体, 人的开放是开放型城市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它包括“无形”和“有形”两个方面。无形方面主要是指人的思想和意识的解放;有形方面, 主要是指“人”作为一种经济要素与外界之间所进行的互动与交流, 即城市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对话能力。

思想, 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它关系到我们创造历史、改变现实的能力。新一轮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要体现出全局性和持续性。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惟一的直辖市更应具备这种大局意识和方向意识, 这就要求重庆要敞开胸襟、顾全大局, 以西部增长极的姿态, 发挥出它的示范、带动作用。

开放的城市, 也不可能是“只见物而不见人”的城市。所以, 提高人员流动开放度, 增加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和涉外部门就业人数比例, 提高外籍侨民占本地人口比重和旅游人数占本地人口的比重, 引进国外、境外驻华机构, 提高市民运用英语交流的普及率, 加强科研机构与普通高校对国际问题的研究、促进学术交流等, 都是开放型城市最明显的表现特征, 这是重庆今后发展应重点关注的地方。

建立具有开放型经济特征的产业体系

从国际经验上看, 体系化是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模式。内陆城市的开放, 除了那些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新兴产业, 如服务外包产业之外, 大多仍需要以沿海、沿边城市为跳板, 以参与周边地区的区域性和次区域性合作为渠道, 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目前, 在全球制造业基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大背景下, 我国周边地区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已经形成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中国-东盟 (10+1) 合作、中日韩-东盟 (10+3) 合作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国际性的区域合作。这些区域合作虽然区位不同、组织形态和发展程度各异, 但它们承接国际产业分工的目标是一致的, 其合作方式日益紧密、合作内容日趋务实的发展方向也是一致的。

这些区域合作虽说首先以沿海、沿边地区为落脚点, 但它们都需要有向内地延伸的产业链和后方基地的支持, 这为地处内陆的重庆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重庆应抓住这次历史性发展机遇, 根据我国周边不同区域合作的特点和实际需求, 确定自身发展的战略方向,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与相关城市协调联动建立起具有开放型经济特征的产业体系。包括由亚太区域合作和泛长三角合作向内地延伸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产业链;由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东盟 (10+1) 合作及环北部湾合作向内地延伸的“南宁-贵阳-重庆”、“昆明-贵阳-重庆”产业链;由上海合作组织向内地延伸过来的“乌鲁木齐-兰州-重庆”产业链;由深、港、澳一体化合作向内地延伸的“广州-桂林-贵阳-重庆”产业链。由于在这些产业链上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是双向的、循环的, 因此, 这些产业链的形成将使重庆真正的成为我国周边区域合作的内陆港。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内陆开放型城市的建设要同时面临固本强基与对外开放的双重任务。对于已经站在改革开放新起跑线上的重庆来说, 机会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重庆只有先摆出开放的“架势”, 做好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各项准备, 才能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迈出坚实的步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新趋势, 不允许重庆乃至中国内陆地区匀速发展。当务之急, 就是要尽快完善城市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这样, 才能充分体现出后发优势, 实现又好又快地跨越式发展。放眼世界, 我们都不难感受到, 尽管产业转移的趋势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但发展中国家也不止中国一个。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我们自身的基础条件不到位、投资环境不好, 就会影响外商的进入。

推动重庆外向型铁路通道建设

作为我国中西部惟一的直辖市, 重庆应积极推动外向型快速铁路通道建设, 以枢纽城市的身份主动地参与我国周边区域合作之中。具体而言, 有以下几条铁路快速通道可资考虑加以完善。

一是着眼于亚太区域合作和泛长三角合作的渝沪快速铁路通道建设。目前, 重庆与上海之间的大宗货物运输主要依靠的是长江这条黄金水道, 水运成本尽管很低, 但随着亚太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 尤其是与南北美洲之间贸易量的不断增大, 光靠这条水道在运力和时间要求上都很难满足。因此, 应考虑建设一条能够快速通达的渝沪铁路运输通道。

二是着眼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东盟 (10+1) 合作及环北部湾合作的渝黔、渝滇两条铁路通道建设。目的是使它们分别将与已经建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内的昆曼铁路和泛亚铁路等现有铁路网相对接, 这样不仅使重庆能够直接地参与到上述两大区域合作之中, 而且还能够与南太平洋、印度洋、非洲国家, 甚至可以经亚丁湾、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沿岸国家, 经阿曼湾、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与中亚国家, 建立起便捷的贸易关系。

三是着眼于深、港、澳一体化合作以及“金厦共同生活圈”的渝广、渝闽两条铁路通道建设。这两条通道不仅是对渝沪、渝黔、渝滇这几条通向国际的战略通道的补充, 更重要的是, 它还是重庆直接与港商、台商建立密切合作的便捷途径, 从一定意义上讲, 它是重庆与华侨、华人、华商沟通感情、开发旅游资源、塑造陪都文化的人文通道。

四是兰渝铁路建设。这条铁路将与已经存在的兰 (州) 新 (疆) 铁路相衔接, 目的是使重庆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原本是一个着重解决区域安全的组织, 但是随着该组织内各国合作的不断深入, 在短短的几年内, 该组织经历了由单纯的安全合作向全领域合作的不平凡进程。目前, 经济合作已经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支柱, 不仅提出了近、中、远期目标与任务, 还把交通、能源、电信、农业及家电、轻工、纺织等领域作为优先方向。该组织占欧亚大陆3/5面积和近15亿人, 市场潜力大、互补性强, 兰渝铁路的建成, 将与现存的兰新铁路相对接, 进而使重庆能够便捷地参与到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之中。

河南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研究 篇9

关键词:河南,内陆开放,开放型经济

收录日期:2014年7月7日

我国从1978年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以来, 通过实施一系列开放政策, 以加工贸易方式为突破口, 成为世界工厂。三十多年来, 我国积极引进外资、扩大贸易、出口创汇, 2013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然而, 新问题也接踵而来, 我国面临金融危机以来外部不断严峻的贸易战、资源战等经济摩擦, 国内也面临人力成本增加、资源环境恶化、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等问题。因此, 我国对外开放战略需要进行调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内陆开放”, 这是我国经济开放进入的一个新阶段, 国家层面的开放战略开始朝拓延深度、提升效益、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协调区域发展的方向转变。我国需要建设多元平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促进经济继续平稳协调发展, 在东部及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同时, 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开放水平, 创新开放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为此, 中西部地区多个省市提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战略, 以开放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内陆开放高地是指我国不沿海不靠边的内陆地区, 加强对外开放力度和对外交流合作, 主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 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格式, 发展开放型经济, 通过开放带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支撑。

河南于2010年底提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开放带动战略。河南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是顺应我国和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 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平台。河南要利用劳动力、地理区域、资源等优势, 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 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河南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一) 对外贸易突破式发展。

自河南1994年开放带动战略实施以来, 河南省进出口总额从1995年的22.29亿美元, 上升到2010年的177.92亿美元, 增长近8倍。2011年后河南的进出口贸易更是突破式增长, 2011~2013年的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326.42亿美元、517.50亿美元和599.51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83.46%、58.54%和15.8%。河南进出口贸易同步增长, 加工贸易增速较快。2013年, 河南进口额为239.59亿美元, 增长10.5%;出口额为359.92亿美元, 增长21.3%;加工贸易额为384.36亿美元, 增长26.7%, 占总贸易额的64.11%。对外贸易额在全国排名从2010年的第16位, 上升到2013年的第12位;在中部六省排名从2010年的第4位, 上升到2013年的第1位。

河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加, 从2010年的5.2%提升到2013年的11.55%, 高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 但仍低于全国33.8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 近些年来河南对外贸易绝对值增加较快, 逐步列于中部前列;河南外贸的增长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带动, 说明河南逐步成为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河南外贸开放水平仍旧较低, 潜力发展空间巨大。

(二) 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加。

1995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有4.8亿美元。随着河南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目标的确立, 建设郑州航空港等支撑项目的实施, 2011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创出历史新高, 突破100亿美元, 2012年达到121.18亿美元, 增长20.2%, 2013年为134.57亿美元, 增长11%, 实际利用FDI的总额和增幅均居中部六省前列。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如DHL、UPS、百事可乐、富士康等企业纷纷入驻河南。截至2013年底, 投资河南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21家, 国内500强企业146家。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日趋优化, 投资领域朝汽车、智能手机等高端制造业, 物流、银行等高端服务业集中, 有利于河南产业结构的升级, 同时对河南传统产业动力日渐不足给予后继力量支撑。

(三) 对外经济合作不断进展。

开放型经济使要素双向流动, 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了经济发展。河南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 随着近年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 河南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例如双汇集团与香港、美国、日本等24家境外企业合作, 2013年收购了美国猪肉最大生产企业史密斯菲尔德, 成为国际品牌;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公司收购意大利威奥斯图公司, 成为亚洲最大减振器生产基地, 等等。河南对外经济合作不断取得进展, 对外投资数量、规模不断增加, 对外承包工程显著增长。2013年对外承包工程出口3.47亿美元, 同比增长30.3%。随着河南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国外市场开拓脚步加快, 可以预见未来对外投资合作的发展空间较大。

二、河南构建内陆开放高地面临的环境

河南是典型的内陆省份, 发展开放经济有利形势与困难挑战并存。充分认识当前河南所面对的国内外环境, 能更好地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一)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致使世界大多国家增速放缓, 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的5.2%降至2013年的3.0%, 虽然多数国家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多种经济刺激措施, 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旧缓慢。由于各国经济的低迷, 为保护其国内化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达国家优势产业冲突的光伏等产业出口增速放缓、贸易摩擦严重。同时, 新兴经济体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以成本优势使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市场日渐丧失。河南扩大贸易份额、招商引资面临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

(二) 要素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我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 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要素、资源、环境的消耗也快速增加, 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劳动力要素丰富廉价是河南的优势, 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更需要高素质人才, 而高素质劳动力是河南的短板。河南企业创新成果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2011年河南省技术交易额为38.8亿元, 占全国的0.8%, 低于东部发达省份, 也低于安徽、重庆等中西部省份。此外, 河南是全国污染物排放较重的地区, 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河南第二产业比重较高, 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高污染的传统重工业占整体工业比例较大, 在保护资源、降耗减排的大环境下, 河南要探索经济增长新模式。

(三) 有利政策支持增多。

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早较快与国家较早的优惠开放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在国家平衡区域经济战略的实施下, 中部也越来越多的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2011年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2012年国务院批复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2013年郑州航空港成为全国首家跨境E贸易实验区, 7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些国家级平台为河南宽领域、多层次开放提供支撑和保障。

(四) 内生动力增强。

近年, 河南将对外开放提升到战略高度, 积极开创有利的开放经济环境, 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优势, 不断提升开放水平。河南正逐步建立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交通工具无缝换乘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打造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商品集散中心;河南大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吸引劳动务工人员回流;发展职业技能教育, 提高劳动力素质, 使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三、河南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建议

(一) 利用政策合理规划。

内陆对外开放不同于沿海沿边省市具有地理的优势, 因此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吸引更多要素、企业到内陆投资和发展。在比照东西部优惠政策的基础上, 河南应结合自身特点, 充分考虑政策驱动的持续性。例如, 很多地区招商引资时给予企业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 这固然可能吸引企业, 但不具有长期激励的效果。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的情况下, 很多国外投资企业纷纷转移到东南亚等成本低廉地区。说明在政策利用方面要创新思路, 合理制定长期的政策制度规划。比如, 将优惠政策的力度与年限延展结合, 将优惠政策通过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解决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方式进行转换支持, 既有利于要素向河南集聚, 也解决了高级要素稀缺问题。

(二) 搭造开放载体平台。

近年, 随着国家区域经济平衡指导思路的明确, 对中西部的支持日益增多。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以及多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批复和相关政策的支持, 是河南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有利载体和发展平台。一是发挥180个产业集聚区作用, 培育区内龙头产业, 带动上下游产业入区;突出产业集聚优势, 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打造集聚品牌, 依靠品牌吸引企业客商;二是借力郑州航空港建设, 依靠“空港”弥补河南开放的区位劣势, 提升贸易速度, 吸引要求时间效率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依靠郑欧班列扩大交通运输通道能力, 降低物流成本, 将贸易运输从沿海吸引到内陆;三是借助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和“属地申报, 口岸验放”等快捷通关改革, 提高通关效率, 降低企业成

(三) 推进“微笑曲线”延展。

“微笑曲线”是一条两端朝上, 说明产业价值链的曲线, 曲线中间是制造组装领域, 仅需要廉价劳动力投入, 利润空间最低;左边是研发设计环节, 右边是销售服务环节, 利润空间最大, 研发需要先进的技术知识和人才的支撑, 市场销售需要品牌影响力的带动。当一个企业或一个地区的管理、人才、技术比较薄弱时, 可由技术含量最低的组装制造环节进入产业链, 参与产业分工。待要素不断积累具有优势后, 要向附加值较高的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因此, 河南进行产业规划、招商引资时应加强创新和研发等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考虑引进企业技术溢出水平速度, 有意识地注重培育人才、技术、管理、营销、服务等高级要素, 缩短人才资本积累时间。通过进入“微笑曲线”两端领域, 提升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例如, 河南外贸近三年的飞速增长得益于富士康的国际代工贸易。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研究论文表明利润丰厚的IPHONE手机, 富士康代工仅分到0.5%的利润。河南应加大教育支持和科研投入, 内培外引, 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创新激励机制, 保证高级要素和创新成果的增长, 从而实现在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四) 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政府明确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进程中起到的是引导和服务作用, 简化行政手续、提升行政办事透明度、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集聚区、航空港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配套设施, 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软硬环境。例如, 为产业较为集中地区开通公交或轨道交通, 方便人员流动;采取政府规划市场化运作等多种形式, 建设医院、学校、住宅、娱乐设施等, 解决人员后顾之忧;探索解决社保、医保跨区域结算等问题, 采用灵活的社保、医保措施, 降低跨区域流动人员成本负担, 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不干预企业经营, 给企业留足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空间,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下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走出去”能力更强;建立咨询机构, 为企业提供国际合作竞争信息和咨询服务, 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开拓海外业务和市场。

(五) 探索外向型农业路径。

河南是我国的大粮仓, 中原经济区及国家对河南的战略定位首先就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因此河南要探索发展外向型农业的路径。一是发挥政府、电信运营商作用, 为农户搭建信息平台, 从指导农户种植, 到提供天气市场等服务信息, 再到农产品流通中心建设, 完善农产品服务体系;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意识。我国“入世”以来农业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主要原因是农产品成本过高和农产品质量未能达到发达国家标准。建立农产品生产和检测标准化体系, 通过宣传让农户普遍认知和接受, 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三是扶持高科技的本土农业企业。随着城镇化发展, 未来农业会从个体散户生产向企业承包组织生产发展, 企业进入农业生产可以获得规模效益, 提升品牌, 但要提早建立农业企业与农户分配机制;四是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 通过农产品深加工, 发展食品加工业、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造业等,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梁丹.河南打造内陆经济开放高地的对策建议[J].中州学刊, 2011.6.

[2]陈亚东.内陆开放高地的经济学分析——以重庆为例[J].经济界, 2011.1.

内陆开放型经济 篇10

一、认识“新起点”之古今不同,摒弃“古起点”之优越思维

(一)古丝绸之路起点策动了古代全球最为壮阔的国际合作交流贸易通道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了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绵延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纸张、竹器等,源源不断的传播到西域、中亚、印度、波斯、阿拉伯和地中海欧洲区域。草原民族的羊马牲畜、毛织品,西亚的珠宝、香料、苜蓿、胡姜、葡萄、石榴等物产也通过丝绸古道传入我国。长安城见证了中西商贸交流的辉煌,汉朝时已是各国商旅云集、商肆店铺林立、奇珍异宝汇聚的国际商贸中心,唐朝时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大都会,定居于此的外国商贾侨民就超过2万人,东市和西市是当时最大的国际开放市场。

(二)今日“起点”与古“起点”不可同日而语

一是已不是丝路的最东端头,只是大陆这个“总端头”中比较靠近域外的一个重要的“点”。 汉唐时期,兰州等西北城市只是小村镇,一出关中基本就已进入人烟稀少的丝绸路线,河西走廊及其以西南北广大地区基本进入域外地带,长安城基本处于丝绸之路的东端头。目前我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临近境外的边境地带已远离陕西,整个大西北约300多平方公里土地成为陕西或西安从内陆通向境外的广袤的前沿地带。《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西安已从古丝路的最东端头逐步演变为众多大陆中比较靠近域外的一个重要的“点”。二是已不是通向丝路的唯一交汇口,而是之一站口。川渝、鲁豫、蒙晋冀、东北地区均可从几个方向直通新疆、内蒙或俄罗斯,最终并入亚欧丝路经济带。川渝地区可经成都—天水交通线直接并入兰州—河西走廊(或西宁)—新疆线;中原地区的鲁豫等地除通过西安走入兰州—河西走廊—新疆线以外,也可经包头—哈密连接陇海—兰新线;蒙晋冀可经二连浩特—蒙古国乌拉巴托连接俄罗斯亚欧大陆桥,也可经包头—哈密连接陇海线亚欧大陆桥;东北地区可经满洲里连接俄罗斯亚欧大陆桥,也可经黑河或珲春连接俄罗斯亚欧大陆桥。中国向西开放、内陆开放的通道、门户可有较多选择,西安及陕西已不成为唯一以及最重要出口。三是已不是独占鳌头的国都地位,而是大西北以及北方内陆大区域中具有相对引领优势的重要地区。与古丝路相比,西安已不能对广大地区的丝路合作起到策动、总领作用,已由主导者、策源地变为丝路合作竞争者之一。不管是对外贸易、工程建设、劳务输出、境外投资、招商引资还是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内陆地区及西北、北方边陲各省区都各具特色,只有在发挥各自优势创新合作方式、机制、途径中才能发挥作用,更不可能把各省区市都统到陕西或西安对外发展之中。西安、关中地区乃至全省具有中国大西北和北方内陆科教、文化中心及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电子信息、现代农业、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地位,是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最大支点,这些成为丝路国际合作的重要竞争优势。四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古丝绸之路内涵变化使任何地方不可能成为最优、最便之地。古丝绸之路主要是文化人文交流和特色商品的互补贸易,古长安也主要是丝路贸易中心和货物集散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交流的内容更为广泛,对西安及陕西而言,物质贸易上不再是主要组织者,文化交流上不可能独占主要内容,在对外投资、工程建设、劳务合作、开发建设等方面的竞争实力有限。这就使西安以及陕西,也包括其他任何城市、省区市,都无法成为连接亚欧各地最优、最便利、最强大的“起点”,陕西也必须深刻挖掘“新起点”的新内涵,作出重新定位。

二、赋予“新起点”科学内涵,勇于而今迈步“从头越”

陕西如何演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如何更好的参与丝路经济带合作发展,必须深刻挖掘“起点”的新内涵,利用好历史因缘关系和古代地位作用“名头”,找准新位置,抢抓新机会,从头做起。

(一)成为国家丝路合作战略性平台部署重地

必须以此筑牢丝路经济带战略合作坚实基础,形成新起点的战略新支点。首先,要创造性地用好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欧亚合作综合实验区、欧亚领事馆区等独一无二的国家级战略性合作交流平台,同时要继续创造其他国家级战略新平台,如在文化旅游、金融、通道、产能等方面的平台。国家已刚刚批准建设陕西自贸区,这是我省国际战略合作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再造的大平台,要求我们必须独具匠心开拓创新,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联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效应。

(二)成为国家丝路经济带合作的先行示范与引领者

以国家级战略合作平台为支撑,在构建开放型市场经济体系、完善国际战略合作方式方法上加强先行先试,在对内对外大开放中逐步形成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体制机制,逐步构建在全球一体化分工合作中发挥优势持续稳定的发展新模式,培育开放性市场条件下的自我发展体系和内在发展能力,培植适应开放条件的发展新空间、新动力和新增长点,成为内陆改革创新高地和先行示范引领者。

(三)成为优势领域合作方面的国家队

陕西文化、科技、教育优势独特,航空、航天等智能制造研制实力较强,现代能源化工基地代表国家水平,干旱半干旱及节水型农牧果蔬科研生产优势明显,与欧亚沿线区域产能合作潜力大。依托这些优势,陕西有条件在科技教育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旅游联通、智能设备制造装配、旱作农牧果蔬业生产、能源开发及深加工价值链接等方面起到合作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成为丝路经济带上优势领域合作方面的国家队。同时,陕西肩负大秦岭保护与开发利用、关天经济区及关中城市群、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及陕甘宁革命老区、陕川豫革命老区振兴等国家战略兑现的重任,必须通过深化和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合作,带动和促进这些国家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完成中国梦的大西北和西部发展重任。

(四)成为内陆大踏步迈向开放地区的省份

丝路经济带及陕西自贸区建设将全方位打开开放之门,有效促进与中亚、西亚、东欧以及欧非大陆等更广泛地区的战略合作,一是在扩大进出口贸易、克服三驾马车短腿上取得突破;二是在扩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管理和优质资本、资金上取得突破;三是在对外投资建设国外优质资源地和产业基地上取得突破;四是在对外工程、劳务输出及外包服务等国际服务贸易上取得突破;五是在文化保护开发、教育及留学、重大科技攻关等方面的扩大交流合作上取得突破,还有其他方面加强合作。最终完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关中国际战略合作基地建设、陕西内陆型改革开放创新高地建设的国家使命。

(五)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共同创造了陕西国际化开放发展的新起点

内陆开放型经济 篇11

1. 内陆开放高地内涵

“内陆开放高地”是指在远离海岸和边境线、一定范围的内陆区域,构建开放程度较高,具备较大规模,占有相当份额,对内外资源的吸纳和优化配置能力较强,对周边和外部具有较强牵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新型产业体系。

2. 内陆开放高地特征

内陆开放高地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总量要大,企业要强,产业结构、要素结构要优,整体效益良好,能够产生较强规模效应。第二,对外开放度高,“走出去、引进来”步伐较快,对外贸易强劲发展。同时,生产要素支撑有力,成为重要聚散地。第三,产业发展处于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基础牢固。产业符合国际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产业导向,能占领产业链条高端,具有明显后发优势和扩展基础。

二、重庆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 工业总量占全国比重较低,规模与效益不协调

以2009年统计数据对比看,重庆企业数、总产值、资产总计等各项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在1%—1.6%之间,仍处于较低水平,表明重庆工业规模效应不突出。做大工业总量,是“十二五”时期的工作重心,也与构建内陆工业进出口高地紧密相关、互为支撑。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0) 加工整理

据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效益问题成为未来工业发展亟待突破的重要方面。

2. 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处于中低端,竞争力不强

支撑重庆工业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为:交通设备制造、化学工业、电气机械等重化工业。交通设备“一业独大” (2009年占比34.3%) 、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较为突出。反观全国,支柱产业占比皆在5%以上,且第一大支柱产业通信设备及计算制造业的比重也只为8.1%,总体较为均衡。虽然重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已非常明确,且大幕开启,但步伐亟需继续加快。

3. 工业开放程度较低,外贸进出口结构不协调

工业利用外资、外资企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从工业实际利用外资额情况看,2009年重庆该指标达到14.33亿美元,远超直辖以来各年水平,外资依存度为1.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而与全国总量比较,重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仅占全国的2.9%,与沿海地区差距更大。

从具体产品类别看,排名重庆出口前三的机械器具、车辆和化工产品占到出口贸易的近75%,实际上,除了机械器具,重庆对以摩托为主的车辆出口依赖较为严重,而对精密仪器、矿产品等的进口远大于出口,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同样存在不协调,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4. 工业龙头企业不强,区域聚散力、拉动力不强

2010年重庆工业企业收入过百亿元为9家(按法人单位计),与相邻内陆省份的四川(20多家)、陕西(14家)有一定差距。同时,从2009年重庆工业企业50强与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2010年9月4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公布)对比看,500强中重庆仅有11家企业上榜,在全国的排位依然较为靠后,且企业实力尚存差距。工业企业、行业的影响力、辐射力、拉动力受到局限,难以为重庆工业在一定内陆区域内充分发挥聚散效应,打造工业进出口高地提供广泛有效的行业支撑。

5. 工业品物流成本相对较高、交通运输制约问题犹在

相比沿海地区而言,由于重庆地处内陆,辖内多山、地表环境不尽理想,重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传导至物流成本也偏高。总体来看,物流费用占重庆GDP的比重达20%以上,比世界物流发达国家比高出一倍,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近两个百分点。另外,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重庆市物流业发展中的部门、条块分割现象较严重。在这样的体制与机制下很难发展跨部门的综合性物流服务,无法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效运作,制约了货物运输效率的有效提升,限制了工业聚散效应的发挥。

综上所述,内在动力和有利条件要求重庆工业必须构建新的进出口贸易平台,在采取一系列对策破解瓶颈制约的基础上,强化区域分工、继续扩大发挥重庆工业优势效应。

三、打造内陆工业开放高地的对策

1. 搭建以“1+2+4+N”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平台,培育壮大外向型制造业,构建产业支撑体系

以电子信息产业“3+6+200”为重点,围绕产业链招商,促成相关配套项目尽快落地。重庆已引进惠普、宏碁、华硕等笔记本品牌商,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纬创、和硕、仁宝等代工企业悉数落户。同时,台湾华科、新普、晶技等200多家零部件厂商也落户重庆。以此为契机,重庆应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基地。

以“2+10”战略新兴产业为主要抓手,布局两类新兴产业进出口项目,提升产品竞争力。布局低碳产业进出口项目。当前,两江新区已开工新建千亿汽车城、千亿轨道交通项目以及功能材料产业化基地等重大项目,是国家新能源汽车、功能材料两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布局生物医药产业进出口项目,随着方正集团旗下北大国际医院集团重庆医药制造基地在两江新区动工,重庆成为西部向国际市场输送药品最大基地的建设大幕已经开启。

2. 持续优化国际贸易各项功能,加快贸易通道建设,降低各项物流成本,构建贸易支撑体系

完善国际贸易功能,构建内陆贸易中转站。依托长江水港和机场空港的优势,突出口岸物流和中转贸易功能,重点发展国际中转、配送、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业务。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多举措共促东向经上海至太平洋出海大通道、经兰渝快速铁路至阿拉山口通往大西洋的西北通道、经渝昆、滇缅铁路通往印度洋的西南通道尽快畅通,为基地航空公司争取优质航线与空权政策、海关政策。

增强对周边工业品的聚散效应。充分利用保税港区的功能,延伸临港服务业链条,发展船舶泊靠、临港物流、海事、临港后勤、临港信息及临港中介等服务,吸引川黔滇及周边地区工业品外贸货物到重庆到中转,为工业开放高地建设提供最直接、最有利的贸易支撑。

3. 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举措,构建工业开放高地的要素支撑及政策保障体系

重庆是国家商务部认定的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要承接地,但尚无针对重庆区域的特别优惠政策。因此,加快发展内陆加工贸易,还需继续争取中央政策。在市级层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抓紧建设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出台支持航空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政策措施降低物流运输费用,支持外经贸担保公司做大做强,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定期开展银企对接和项目推介活动,为企业、民营担保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搭建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冰, 把重庆建成开放型制造业高地, 中国企业报, 2008;09

[2]课题组,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推动长江流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调研报告,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 2009;06

[3]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02-2010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0

上一篇:测试逻辑下一篇:初中英语幽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