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经济

2024-10-10

开放型经济(精选12篇)

开放型经济 篇1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和投资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潮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开放型经济体系能更好地使地区与国家都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活动中,参与国际经济事务,获得更多的国际经济份额,拥有话语权,不仅可以促进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还可以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及蔓延使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阶段,但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仍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经济增速。面对这一新的国际经济环境,结合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过程,抓住机遇推进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经济稳步增长意义重大。

一、开放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开放型经济与封闭型经济是相对的,不同于外向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是在全面开放并成为全球化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基础上,强调在国家之间、国家与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整体开放,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模式,它强调开放与社会协调发展,并形成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自主创新与自我发展能力[1]。我国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政策,设立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中均提出构建开放的经济体系。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又对建设开放型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经济水平”,“构建适应经济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系”。在顺应世界潮流,同时又结合中国国情的开放经济体系下,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在2011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尽管开放的成果使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成就,但是这一数据下隐藏着明显的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使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对外经济政策造成的[2]。由于对外开放政策在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施,这对我国东部地区空间集聚起积极的拉动效应,沿海的对外开放促进了产业集聚,通过集聚强化经济增长,对外开放还迅速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通过产业效率的提升而有效地拉开了与内陆地区的距离[3]。总体来说,目前中西部地区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是因为地理位置、历史及经济政策等原因,这些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远低于沿海地区,2012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仅为全国的24. 6% 和19. 7% ,总计不及全国总量的一半;中部地区与 西部地区 的人均GDP仅为东部 地区的55. 22% 和52. 3% ; 中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额仅占全国的12. 2% ,仅拥有约为全国17% 的外资、22% 的对外投资( 见表1) 。对外经济政策成为影响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4]。

注:*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数据来源: 2013 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

( 一) 1978—1989 年探索阶段

以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和1979年7月15日,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为标志,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序幕。随后国家在建立经济特区的基础上,陆续建立了多个对外开放城市以及沿海经济开放区。在这十余年里,区域经济发展是以沿海地区开发作为重点,利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实行投资与政策的倾斜,通过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形成了东部市场经济格局。这些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资产、技术、人力资源快速向这里汇集,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其他地方,此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已日渐明显。按1987年“七五”规划提出三大经济区的划分,进行开放的地区都集中于东部,在1989年时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GDP分别为52. 65% 、28. 65% 、18. 70% ,此时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已占据了全国半壁河山。

( 二) 1990—1999 年非均衡发展阶段

结合十余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中央于1990年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这使得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有实力的跨国公司、中外金融机构等外商在上海的投资逐年增加,与深圳特区一样,现代化浦东的崛起,带动了全上海以及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再加之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了深圳、上海各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即“南巡讲话”,又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加速了国内外信息、资本以及人力资源的流动,一方面搞活了内部经济,另一方面也通过“三资”企业的资本、技术与人力的引入,使中国开放的范围与水平得到空前的扩大,国内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有较大的增长,特别是中部地区,但是由于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使得原本已存在一定差异的东西部地区差距拉大,区域经济差异更加明显。1999年东部与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6. 59% 、25. 90%和17. 51% ,由此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份额由高到低三级阶梯的明显经济格局。

( 三) 2000—2006 年开放范围不断扩大阶段

时间跨入21世纪,在过去二十多年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接近10% ,并跻身世界经济总量第六。在2000年,我国与欧盟达成双边贸易协定,并于次年在卡塔尔的多哈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WTO) 的法律文件。这是我国在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中走出的重要一步,这标志着我国步入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可以充分分享国际分工利益,与世界先进经济技术同步前进。与此同时,对于国内的开放也在逐步开展,中央对区域发展战略和地区政策作了调整,分别2000年、2003年和2004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由此展开了全面实施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改善了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投资环境,从以往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向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在这一阶段实施的“三极联动战略”使内陆中西部地区对外与对内的开放程度有所扩大,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相比而言,在经过近三十年的开放政策引导下,沿海开放地区已具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坚实的经济基础,此时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仍旧比中西部地区快。2006年,东中西部地区的GDP占比分别为60% 、23. 23% 和17. 10% ,是三个地区间差距最大的一年,同时也是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一年。

( 四) 2007 年至今的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

2007年底党的十七大召开并在提出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基础上,通过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构建开放的新经济体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受到严重打击,内陆受危机影响较小。这次冲击充分说明合理的开放型经济不能只依靠外需与局部投资,而应该着眼于对内开放,并重视内地中西部经济的发展,通过与内地中西部地区的联动使区域协调发展,使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这一年国家将4万亿投资投向中西部地区,这使内陆与沿海地区成本差异扩大和巨大的内陆市场吸引大量国际国内产业投资从沿海向内陆迁移,直接布局,沿海进入工业化后期,增长速度放慢,使两者差距缩小[5]。针对深化沿海开放,加速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的策略,国家又提出“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为区域更好协调发展又开辟了一条道路。自十七大以来,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已回到20世纪90年代的占比水平,为55. 63% ,而西部与中部地区的比重显著提升,分别增至24. 61% 和20% ,西部的经济总量比第一阶段末还要高。另外从年均增长速度看,在这一阶段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这些都说明我国区域间的差异正伴随着开放政策以及开放度的变化正在缩小。

三、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我国通过实施非均衡的对外开放区域发展政策,改变了进入对外开放地区的资金投入量和劳动力投入量,使国内外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流向对外开放早、程度高的地区,也改变了开放地区的资源配置状况,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6]。从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来看,从深圳及浦东等东部地区陆续的开放到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再到“一带一路”的提出,区域间的差异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倾斜而发生“先扩大、后加剧、再缩小”的变化。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上述四个阶段的变化,1978—1989年我国的对外改革开放处于探索阶段时,东中西部的经济占比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在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1991年出现一个明显的突变,已有众多经济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强调以经济增长率作为政绩的核心指标来考核干部等因素造成统计数字在这失真,[7]因此我们可以忽略这一突变。再回到第二个非均衡发展期,在这一时期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明显扩大,尽管在1996年左右有一个回调,但总体趋势都在扩大。到第三个阶段,由于我国加入世贸协定,我国的对外经济活动使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明显提升,同时这一阶段提出的“三极联动”战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取得的成就在2005年已初见端倪,因此到2006年成为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的转折点。最后一个阶段由于外部的国际经济形势及对内对外开放的范围扩大各地区间差距逐年缩小,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仍很大,不协调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现阶段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

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 一) 宏观层面

在过去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开放就是对外开放,就是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以出口创汇为目的,使地区和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在这样的思路下,利用区位优势与政策优惠,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了这类经济,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资金、技术与人才,促进了该地区的快速发展。但事实上,开放体系不仅是部分区域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来生产和出口产品,进行局部的单向对外开放,而还应该包括全面的对内开放,包括内陆中西部地区区域间的开放,发挥各地优势,参与国际和国内分工,相互联动、互相协作以同时满足国外和国内的需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国际市场不景气,外部需求下降,对东部沿海外向型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使这类企业陷入困境,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国家总体经济水平下滑,这表明东部出口外向型经济已经不足以支撑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使我们意识到不仅东部地区开放,其他地区也要开放,不仅只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还要发展其他领域的产业以促进各区域共同发展。

( 二) 中观层面

我国主要是通过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人才与管理经验进行对外开放,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以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从事对外贸易的制造业,特别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企业。这些领域在我国发展有其国际分工的因素及我国人口红利等原因,另外它对我国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能解决就业,其次能增加地区及国家税收收入,但是这些开放领域大多是以资源为支撑,以环境为代价的三高一低(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 的产业构成,对区域的发展存在不可持续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币升值、人力成本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东部沿海开放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瓶颈,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伴随这类产业向内地的转移,这些问题也对当地的发展产生困扰。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东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应怎样调整,中西部地区开放政策该如何制定与引导,值得我们思考。

( 三) 微观层面

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利用外资一直注重对量的追求,而缺乏对质的要求。在进行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引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时,地区政府在区域竞争、GDP偏好和政绩驱动的背景下,借鉴和吸收国外开放经验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缺乏将这些资源与地区优势及发展规划相结合、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对外开放以及促进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眼光。其中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两头在外”为代表的企业,只是单纯依靠利用外资,引进设备、技术和我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做到真正吸收和利用好这些资金、技术,相关的管理经验也只是照搬,这种对外开放方式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需求,耗费的资源越来越多,对区域的贡献越来越少,这种情况已经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也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而且这类产业多数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环节,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普遍偏低,同时我国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又不强。

四、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议

( 一) 加深对外开放程度,扩大对外开放范围

处于对外开放前沿的东部沿海地区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已经获得相对于其他区域较快的发展,也使我国经济在总体水平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面对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结合我国现有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在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应该同等重要。推进新型开放型经济的建设,需要通过各地区间进行分工协作、互动发展,建立公平、统一市场作为扩大对内开放的途径。这样不仅有利于深化东部沿海地区开放政策,也使得中西部地区能更好地参与到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参与国际分工,进行更多的国际与国内贸易。在新型的开放经济体系中,区域间显著的差异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东部地区可以利用多年积累的充足资金、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发展速度较慢的、社会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智力支持; 同时中西部地区可以利用丰富的资源和原有的产业基础作为依托,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丰富优质的生产资源,还可以在东中西部的产业转移与承接、技术转让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同时结合沿边开放与沿陆桥开放,更好地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对内开放不仅推动国内的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物质及各类信息流合理的流动,并由此产生较大的内需驱动力,还能通过拓展内陆与沿边、沿陆桥的开放促进该区域对外的开放,挖掘潜在的外需,使得区域经济得到协调发展,并促使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二) 拓宽开放领域,挖掘新的发展空间

东部地区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工业化水平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但是因为粗放型发展模式使得东部地区的发展明显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制约。依据配弟一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发展趋势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演变,这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我国现有的对外开放政策进行调整时,东部地区应将第三产业作为拓展开放与发展重点,寻求在更广泛领域进行开放与对外合作; 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应继续发展第二产业,并将领域拓宽至第一产业的某些领域,将其纳入开放与合作的范围。依据区位优势及现有的经济发展情况,东部地区应朝着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方向发展,立足于我国国情,将开放合作领域从制造业拓宽到金融、保险、电信、科技教育、服务业,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立,应抓住领域拓宽的调整契机,一方面主要是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承接海外和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主动吸引外资,培养增长点; 另一方面是积极配合国家开放的政策,结合内地的具体情况在生态、绿色、环保方面做文章,开展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从农产品加工领域向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延伸,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对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拓宽开放领域,使各区域间能合理地参与分工合作,促使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逐步减少区域间的差距。

( 三) 结合区域规划,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我国过去在东部地区率先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开发区与工业园区来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亦沿用此方法,并效仿发达地区的模式。当时多数的招商引资项目并没有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区域发展规划来引入投资,这造成各地区产业发展具有较为严重的趋同性,产业集聚效应不强,不仅引起恶性竞争,还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在构建新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应基于区域发展规划,结合国家规划的主体功能区,在招商引资时注重对产业投资与布局的引导。要根据我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外商与外资投向适合的区域,由此来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布局。比如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应投向东部沿海的优先开发区; 能源、基础设施等投资应投向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现有开发密度还不高、发展潜力巨大的重点开发区; 对于那些限制开发的区域应根据规定的产业指导目录及措施进行投资引导。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土地、能源指标等具体情况,利用发挥比较优势,合理确定外资项目的进入条件,选择有利于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外资,提高资本与资源利用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 四) 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吸引利用外资进行投资与生产是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的主要方式,这使我国的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资本的趋利性,造成许多短期投机资本的注入,部分地区在利用外资时重数量轻质量,重引进技术轻管理水平,重规模大小轻效益高低,造成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在新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构建中,我们应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应注重提高对国外资金的利用水平,通过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凭借东部地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条件,积极引导外商,引入外资在这些地方进行研发创新活动,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成本和利润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充分利用外资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中西部地区立足于当地的产业结构及区域发展规划,在利用外资时把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升级作为利用外资的核心,积极利用外资进行合作与创新,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共同拓展市场,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 五) 优化投资环境,强化风险管理

我国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时采取了先东部再中西部的渐进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开放程度的不均衡,使各地方政策运用能力不一,形成的投资环境不同,造成各区域的发展也存在明显差距与不均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仍将延续有梯度、有重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模式,因而,不可能要求各领域和各地区齐头并进。目前所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中寻找解决途径———制度层面。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完善制度的配套工作,通过优化投资环境,使更多的资金、技术与企业能被引进来,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参与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 让更多有实力的东部地区的企业能“走出去”,充分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更好利用国外的资源与市场,这样既充分保障东部地区的利益,又积极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减少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因此,第一,在“引进来”时,要积极参加国家和地区贸易协议的协商并签订投资协定,改革涉外投资审批及管理体制,完善领事保护体制,提供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更多服务,扩大投资合作空间,为外资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二,在“走出去”时,政府要充分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为中国企业向海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企业预判和扫除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以促进我国东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中西部地区在国内和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地位。此外,在优化投资环境时还必须注重防范国家经济风险,不仅要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机制,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能力,还应加快完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我国海外财产和人员安全。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开放型经济,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要加入到世界经济中。实践证明,通过实施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区域经济、社会、人文环境发生着显著变化,开放度较高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效率更高,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反过来,要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应加快提高对外开放度,推动区域创新和产业集聚[8]。因此,开放型经济不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还可以使我国经济从全面新型的开放经济体系中获得持续稳定增长,由此构建“开放经济 - 经济增长 - 区域协调 - 经济发展 - 开放经济”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蔡爱军等.我国开放型经济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4).

[2]库尔特·胡必烈.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分析一种特殊转型模式下的对外经济政策[J].财经科学,2000(3).

[3]陈得文,苗建军.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内生性研究——基于1995-2008年中国省域面权数据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9).

[4]汪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N].人民日报,2013-12-02.

[5]张毓峰.区域经济新格局与内陆地区发展战略选择[J].财经科学,2014(5).

[6]郭腾云,陆大道,甘国辉.中国开放政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J].地理学报,2001(9).

[7]孟连,王小鲁.对中国经济增长统计数据可信度的估计[J].经济研究,2000(10).

[8]王智勇.产业结构、城市化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地市级单元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3(5).

开放型经济 篇2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重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成败。欠发达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的差距,但归根到底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因此,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尽快融入世界市场,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发展开放型经济,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不敢加大投入,不愿意到国际市场上去闯。企业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迟早要被陶汰。只有主动地融入到国际大市场中去,积极寻求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才能提升企业的产品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我县联发集团和鑫港公司在引进外资方面力度很大,特别是我县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鑫港公司2001年成功引进投资额达140xxxx美元的“鑫港电动工具城”项目,今年一期工程将投产,全年可望实现销售额3亿元。通过引进外资,企业规模扩大,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第三,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培育管理人才、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引进外资并不是单纯地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更重要的是外资引进后,还会带来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企业的组织模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中方管理人员、普通职工都会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到锻炼、学到经验、得到提高,从中培养出一批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这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笔宝贵财富,在经济发展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把开放型经济定位在龙头经济的位置上,着力以引进外资,带动外经、外贸,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海安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家禽、丝绸、纺织等方面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劳动力素质比较高,劳动力价格相对于苏南而言较低,必须抓住外商抢滩中国的机遇,做强优势,吸引外商来海安投资。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牢固树立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信心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既面临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接受严峻的挑战,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构筑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推进县域经济国际化进程。

㈠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态势,增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机遇感 ㈡充分认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增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紧迫感

近几年来,苏中各县市都提出各自的发展思路,我县第十次党代会将“富民强县、实现宽裕型小康”作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但由于我县受历史、地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经济基础薄弱,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水平较低,其成效与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地区的地位不相称;外贸出口的规模偏小,出口总量在南通市xxxx县(市)、区中仍是最小,仅占全市第一名通州的13.xxxx,占第xxxx海门的40.xxxx。全县2xxxx出口类企业,全年出口超10xxxx美元的仅xxxx,超30xxxx美元的仅xxxx,与多年来我们引以自豪的“种养加出”、“海安之路”的美誉不相应;利用外资的数量不多、领域不宽、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去年我县到账外资仅占南通市的xxxx,占昆山市前1xxxx月的0.xxxx,除鑫港公司外,只有一家合同外资为8xxxx美元,其余1xxxx合同外资均不足5xxxx美元,与“十五”期末主要经济指标北三县争第一的目标要求不相符;外经直接签约、承包工程数量少、规模小,以中低档次的纯劳务项目居多,发展后劲不足,与“建筑之乡”的称号不相配。发达地区最主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把开放型经济作为“龙头”经济、战略经济来抓,做到把开放型经济作为第一战略来认识,把开放型经济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落实,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增强时不可待的紧迫感和寝食难安的危机感,居安思危,临危思危,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开放型经济工作的新突破。

㈢彻底清除各种思想障碍,增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责任感

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问题,领导者和经济工作者要不畏艰难、振作精神,保持思想认识上的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的紧密协调,拉长开放型经济这条短腿。笔者认为,要克服四种不良倾向。一要克服模糊认识。少数领导认为本地区区位优势不明显,接受辐射少,又没有高质量的项目,抓开放型经济会吃力不讨好;一些部门认为本部门是非经济主管部门,与三外工作基本不搭界,不能放下“主业”抓“副业”。二要克服畏难情绪。一些部门负责人认为人不熟,信息少,经费紧,人手缺,抓开放型经济工作就会难上加难,自找麻烦。三要克服忧患思想。少数企业过去在利用外资上受过挫折,走过弯路,心有余悸,怕重蹈覆辙。四要克服自满感觉。有些企业满足于目前有效益、日子过得去的现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面对周边激烈的竞争态势,缺乏强烈的危机感。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切实增强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充分认识自身的差距既是压力也是潜力,压力可以转化为强大动力,潜力可以转化为现实优势,关键取决于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就海安而言,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最现实的途径,必须放眼世界看行业,立足市场求发展,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引技、引资、引智并举,形成倾全县之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局面。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现实途径

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虽然难度较大,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并非无所作为,必须正视现实,克服制约因素,扬长避短,努力开拓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路子。

(一)突出招商引资重点,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2、改进招商方式。一是强化专职招商,发挥招商“正规军”作用。开发区、外经局要发挥专职招商的主体作用,认真行使组织、联络、协调、服务职能,组织策划诸如项目推介会、经贸洽谈会等形式的招商活动,为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搭建舞台;同时要在一些大城市设立招商代表处,选聘能人,敲门引资。二是组建招商公司,发挥“后备军”作用。要组建招商公司,实行市场运作,以招商实绩获得报酬。三是鼓励兼职招商,发挥“野战军”作用。出台奖励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家、营销员、农村经纪人、机关干部以及各界人士参与招商,按外资到账额的比例由政府和企业给予奖励。同时要积极尝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等新方式,多渠道、多层次推进招商工作

(二)优化外贸产品结构,增加自营出口总量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美国经济因“9.11”事件遭受重创,日本经济衰退,欧盟经济疲软,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不旺,竞争更趋激烈,这给扩大出口带来了较大压力。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抓住入世的机遇,熟悉市场游戏规则,调整外贸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规模,努力寻求四个突破。

3、寻求贸易结构突破。海安从事加工贸易的出口企业仅近2xxxx,其中自营进出口的不足1xxxx。其数量少,也是制约我县对外贸易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引导三资企业和自营生产企业寻找客户,大力发展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业务,扭转进口业务下降的状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贸易,扩大进出口规模。

4、寻求单体规模突破。我县要注重培植出口大户,对联发集团、友谊服装、南岛服饰等骨干企业,要进一步强化服务,建立行之有效的联系服务制度,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在信贷、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在税收、贴息方面重点倾斜。力争通过全方位培育,促其规模迅速扩张,档次继续攀升,使之成为支撑我县出口总量的顶梁柱。

(三)推进对外承包工程,提高外经合作质量

欠发达地区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要以推进对外承包工程为重点,提高自营签约率,开拓更广泛的市场,不断提高外经工作档次和质量。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篇3

首先,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是对开放型经济的总体要求。多元平衡可以理解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平衡、财税金融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平衡、外需内需的平衡、不同地区与不同产业的平衡以及国际市场方面不同国别和地区的平衡。这种平衡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的一种平衡,是一种宏观的大平衡。在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中,这种平衡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是将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纳入到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之中予以考虑,在国家整体经济进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阶段,努力实现外向型经济的多元平衡发展,可以使开放型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局部或部分产业的过度开放,导致国民经济产生新的结构性矛盾,最终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安全高效则是这种平衡的落脚点,在积极主动的开放过程中,安全高效可以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其次,从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看,开放应有利于优化结构。我国在过去的对外经济发展中大量的投资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虽然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出口大国,但仍不是强国,整体经济结构仍不够优化,中高端产业竞争力较弱。在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竞争激烈之际,优化对外经济结构,特别是优化出口结构已迫在眉睫。没有结构的优化就无法拓展开放的深度,更难以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效益,更无法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所以解决好扩大开放与优化结构的关系,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要努力发挥好开放型经济在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在扩大开放深度的同时,解决好开放的效应问题。

开放型经济 篇4

关键词:新常态,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

一、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常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全球经济面临艰难复苏与再均衡, 而中国经济发展则进入结构调整期和矛盾消化期, 对于江苏而言, 优化结构与优势再造成为中长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 艰难复苏与再均衡:全球经济发展新常态

首先, 在宏观经济层面, 面临高风险、低增长新态势。世界经济在经历2013年短暂复苏后, 种种迹象表明, 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 可能在更长时间内处于更疲弱状态, 这属于新一轮周期的下行区间, 除非第三次产业革命取得新的突破, 2020年前的世界经济走势不容乐观。

其次, 在国际贸易领域, 高壁垒、区域化成为新特征。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形势下,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 受种种因素影响, 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引起的经贸摩擦时常发生, 主要经济体还竞相组织排它性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并力争主导权成为贸易保护的新手段。

第三, 在国际投资领域, 空间布局调整、实力对比演变成为新趋势。受到新兴经济体综合制造成本上涨、发达国家就业需求及新技术快速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 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出现新动向, 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低端制造环节加速向低收入国家转移, 一些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新能源、云计算、3D制造及服务外包和服务投资成为国际经贸合作新热点, 各国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 当前正值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发展的重要窗口期, 巴西、印度等国家的本土跨国公司实现了较快发展, 打破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整合的垄断地位, 正日益成为国际投资领域举足轻重的有生力量。

(二) 破解困局与制度重构: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首先, 中国经济运行进入深度调整期及矛盾消化期, 以往发展模式的问题及隐患将充分暴露, 制约作用将更加显现, 以往高增长态势难以维持, 中高速增长将成为常态, 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因而优化经济结构及提升发展效益将成为该阶段的主要特征。

其次, 中国经济运行模式及体制机制将发生调整和改变。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控制和干预将有所下降。同时原有运行模式的相关体制机制包括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均面临重大调整和改革, 建立与经济运行新模式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将成为发展新阶段的主要任务。

第三, 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及中国老龄化时代的来临, 人们更加追求生活品质与生活质量, 对环境保护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民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恰处于矛盾多发期,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问题将更为突出, 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基础上更多的兼顾民生, 真正让全民共享发展果实成为该阶段发展的主要目标。

(三) 优化结构与优势再造:江苏经济发展新常态

首先, 江苏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及成本优势, 更多依赖外部资源及外部需求, 由此产生的问题与矛盾也更加突出。新的经济运行环境及发展模式将倒逼江苏以高端及质效为中心, 主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重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及新优势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其次, 过去阶段的发展, 江苏主动积极的争取“先行先试”, 并在诸如保税区、开发区建设、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方面享受到许多制度红利。未来一段时期将是我国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及体制机制调整与规范的重要时期, 率先推进制度创新、抢占制度高地将成为区域发展竞争的新特征。因而, 积极深化改革、争取相关体制改革先行先试, 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推进对外开放, 再创“制度红利”将成为江苏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三, 江苏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及生活水平, 对环境承载及资源供给造成巨大压力, 生态建设任务不仅关系发展, 更加事关民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 合理布局城乡、倡导低碳生活, 加强生态建设、治理环境污染等工作将成为江苏新阶段的重要任务。

二、新常态下江苏开放型经济的机遇与挑战

(一) 历史机遇

首先, 中国经济发展运行模式及体制机制调整为江苏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良好契机, 一方面将更加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另一方面增长指标压力将大大缓解, 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及效益。有利于江苏产业结构、贸易结构、投资结构、空间布局等的调整,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以结构优化推动经济效益的提升, 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其次, 外需的萎靡、国内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及发展模式转型, 将倒逼企业更加重视技术研发投入, 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而不是单纯追求成本优势及出口规模, 有利于江苏经济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提升贸易层次、增强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第三, 国际资本回流、东南亚国家及中西部地区竞争的压力, 有利于“挤出”成本导向型、环境偏好型外商投资, 腾出多余的土地空间吸引研发型外资、功能性总部等, 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另一方面, 国际投资格局的变化为扩大对外投资提供机遇, 有利于加快江苏本土跨国企业的培育。

(二) 风险挑战

首先,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及江苏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再造意味着阵痛。在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发展新优势的同时, 江苏开放型经济面临出口明显下滑、利用外资竞争加剧等风险, 维持原有市场份额的难度将加大。其次,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 尤其是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复苏缓慢, 外需的萎缩无疑为江苏稳定和扩大出口带来更大难度。另一方面, 江苏劳动力成本持续较快攀升、土地资源制约突出, 外贸增长的传统优势趋于弱化, 经济增长急需寻求新动力。第三, 随着我国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快, 围绕自贸区建设、开放载体建设、人民币自由兑换等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各地加强制度创新力度, 纷纷争取“先行先试”。从周边地区看, 继上海自贸区成立后, 天津、福建积极争取并最终获批, 在区域竞争中获得先机, 对于江苏而言, 如若不能在涉外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抢先一步, 进而推动开放型经济全面升级, 将很可能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被迫扮演制度模仿及经济追赶的角色。

三、新常态下江苏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思路及路径

面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江苏应积极抢抓机遇扩大开放, 统筹内外全面开放, 改革创新、深化开放, 努力在创新开放体制、培育开放优势、建设统一市场等方面实现新引领、取得新突破。具体而言:

(一) 改革引领

深刻把握国际宏观环境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深刻变化, 进一步解放思想, 积极争取相关体制改革“先行先试”, 探索开放型经济体制创新, 推动政策创新、载体功能创新及体制机制创新, 以扩大开放倒逼改革, 以深化改革推动开放, 在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为此, 应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积极争取在金融服务领域、贸易服务体制、外资管理体制、走出去促进体制、海关监管体制、外汇管理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深化改革, 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和模版;深入完善促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撑、监测预警、综合服务和科学考评等四大体系,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二) 高端引领

瞄准技术前沿及全球价值链高端, 面向市场需求,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集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优势。

为此, 应充分发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及商贸流通、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优势, 全面放大开发区、产业园区、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功能, 在保持和巩固传统外贸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江苏制造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积极利用江苏资本、科技、人才及市场潜力, 通过更高层次的“引进来”与“走出去”, 获取国外技术、人才、品牌、营销网络等高级要素, 推进外部高级要素与本土要素的有效结合, 在内外融合的开放中提升要素禀赋, 加快产业升级。

(三) 质效引领

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的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开放的质量效益为中心, 统筹国内外市场, 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根本性转变, 为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模版和示范。

为此, 应更加重视市场功能,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促进区域分工协作,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更加重视内外联动, 以扩大开放带动内需消费, 以内需消费支撑扩大开放, 实现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双轮驱动”;更加重视资源集约, 改变以往过多依靠要素投入及成本优势的发展模式,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提升行政效率、降低商务成本, 努力培育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参考文献

[1]黎峰.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新阶段和新模式[J].开放导报, 2012, (05) .

[2]黎峰.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及改革路径[J].开放导报, 2013, (06) .

开放型经济考试复习资料 篇5

一、选择题:

1、我县四大工业支柱产业是、、、产业。答案:A A、电子通讯、矿产品深加工、食品制药、新型建材 B、电子通讯、矿产品深加工、食品制药、机械制造 C、电子通讯、精细化工、机械制造、脐橙深加工 D、电子通讯、食品制药、新型建材、现代服务及旅游P 2、2013年,我县围绕四大工业支柱产业,共组建了 支产业招商队。答案:C A、4 B、5 C、6 D、7

3、产业招商队实行定面驻点招商,专职副队长和队员长期深入主攻区域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每月不少于 天;各考评单位每月外出招资时间不少于 次。答案:D A、20天、5次 B、20天、2次 C、15天、2次 D、15天、1次

4、自 至,对设在我县的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答案:A A、2012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B、2012年12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 C、2011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 D、2011年12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

5、以下哪类项目属享受《信丰县鼓励投资的若干政策规定》相关政策的范围。答案:C A、凡在我县投资,经县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并办理规定手续、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国家鼓励类内资项目。

B、凡在我县投资,经县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并办理规定手续、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国家鼓励类外资项目。

C、凡在我县投资,经县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并办理规定手续、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国家鼓励类工业项目。

D、凡在我县投资,经县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并办理规定手续、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国家鼓励类工业项目。

6、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以上,且自项目供地之日起第7年度,企业当年纳税600

万元,该企业能享受以下哪个政策?答案:B A、将企业第8年度所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县留成部分按70%标准奖励给企业。B、将企业第7年度所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县留成部分按70%标准奖励给企业。C、将企业第6年度所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县留成部分按70%标准奖励给企业。D、将企业第6年度所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县留成部分按60%标准奖励给企业。

7、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以及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水节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可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 优惠。答案:C A、四免四减半 B、三免四减半 C、三免三减半 D、三免二减半

8、对央企和省属重要企业的项目奖励资金的 奖给县内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相关人员。答案:B A、50% B、60% C、70% D、80%

9、除 可列入招商引资项目外,我县以招引工业项目为主。答案:C A、旅游项目及农业规模种养 B、旅游项目及四星级以上酒店 C、物流园区及四星级以上酒店 D、物流园区及脐橙规模种植

10、固定资产投资6800万元的工业项目,可享受()的用地奖补。答案:B A、2.8万元/亩 B、3.2万元/亩 C、3.6万元/亩 D、一事一议 11、2013年年度纳税3300万元的总部经济项目,县财政应将其所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县留成部分按 标准奖励给企业及管理人员。答案:B A、70% B、80% C、90% D、一事一议

12、对成功上市的本地企业,给予上市企业一次性奖励。答案:D A、200万元 B、600万元 C、900万元 D、1000万元

13、对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的我县企业,分别奖励。答案:C A、30万元和20万元 B、20万元和10万元 C、10万元和5万元 D、5万元和2万元

14、高新技术企业在有效期内,企业当年纳税80万元,县财政应将其所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县留成部分按 标准奖励给企业。答案:D A、80% B、70% C、50% D、0

15、信丰矿产资源富集,境内蕴藏麦饭石、煤、石灰石、稀土等45种矿产资源,其中 储量居赣州市之首,储量居赣州市前三,为江南独有。答案:A

A、煤、石灰石、麦饭石 B、石灰石、煤、麦饭石 C、石灰石、煤、稀土 D、煤、石灰石、稀土

16、我县2012年财政总收入是。答案:B A、112亿元 B、10.3亿元 C、9.8亿元 D、9.3亿元

17、我县于 建成工业园区,至今规划面积平方公里。答案:B A、2001年9月、12.1 B、2001年9月、14.6 C、2002年1月、14.6 D、2002年1月、12.1

18、江西信丰电子器件产业基地位于信丰工业园区西北侧,规划了、、、等四大产业区。答案:D A、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家电

B、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多晶硅、印刷线路板 C、电子元器件、光电、家电、汽车零部件 D、电子元器件、光电、家电、印刷线路板

19、信丰人文古迹众多,古八大景观有、竹桥夕照、东禅晓钟、七里滩声、五团仙迹、谷山集翠、、西湖夜月。答案:A A、花园早春、桃水拖蓝 B、花园春色、桃江如练 C、花园早春、桃水放船 D、花园春色、桃水推船

20、为营造良好环境,严格入企检查程序,须入企检查的单位,先到 申请并领取审批表,经县优化办和县法制办审核,再经县分管工业和招商引资的领导审批后方可入企检查。答案:D A、县政府办 B、县商务局 C、县工业园管委会 D、县优化办

21、工业大项目奖为2013年新引进工业项目自供地之日起()年内有效,不重复计奖。答案:A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22、为严格考评奖惩,全面激发干事热情,实行招商引资奖励,奖金的 奖励给招商人员,奖励给项目引进单位。答案:B A、80%、20% B、60%、40% C、50%、50% D、40%、60%

23、为有效推进全县开放型经济工作,我县实行、、的调度督查制度,全面了解和掌握项目跟踪、洽谈、落户、建设等情况,力促项目尽快竣

工投产。答案:A A、每月一督查、一通报、一调度 B、每季一督查、一通报、一调度 C、每半月一督查、一通报、一调度 D、每半年一督查、一通报、一调度

24、对未完成2013年度招商引资目标任务且位列 名的产业招商队和考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表态发言、诫勉谈话、离岗招商、扣除招商经费等处罚。答案:D A、后6名 B、后5名 C、后4名 D、后3名25、2009年6月江西信丰电子器件产业基地获省发改委批准,是江西目前唯一一家省级电子器件产业基地,基地规划面积为 亩。答案:B A、8099亩 B、8039亩 C、8000亩 D、3500亩

26、《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区中央苏区发展的若干意见》于 正式出台。答案:C A、2011年6月28日 B、2012年1月10日 C、2012年6月28日 D、2013年1月10日

27、假设2013年3月我县引进一家国内200强企业,该企业于2015年3月建成投产,核定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2015年纳税600万元,其中缴纳增值税200万元,企业所得税120万元。根据《信丰县鼓励投资的若干政策》相关规定,我县2015年奖励该企业 万元。(增值税地方所得25%,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40%)答案:A A、68.6 B、78.4 C、224 D、420 28、2013年2月为我县为某手机生产项目供“三通一平”土地60亩(“招、拍、挂”取得),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假设项目于2014年5月竣工投产,投产后核定项目实际固定资产投资9800万元。经企业申请,我县该奖补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万元。答案:B A、168 B、192 C、216 D、348

29、某招商引资考评单位(非产业招商队)2013年引进一个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的食品深加工项目,2013年底考评认定该单位实际进资为3200万元,年终县政府应兑现该单位2013年度实际进资奖资金 万元(年初已预拨该单位2万元)。答案:C A、4.4 B、6.4 C、6 D、8 30、某考评单位于2013年3月引进某鼓励类内资工业项目,项目总投资1.5亿元。该项目于2013年4月取得工业土地80亩并开工建设。假设该项目2013年度完成实际

进资3000万元,2014年度完成实际进资6000万元。如果该项目引进单位于2013年申报工业大项目奖,可得奖金 万元;如果该项目引进单位于2014年申报工业大项目奖,可得奖金 万元。答案:C A、5、10 B、3、13 C、5、15 D、15、30

31、以下哪类项目不能列为2013年招商引资项目?答案:D A、物流园区 B、四星级以上酒店 C、电脑配件生产项目 D、矿产探矿及开采

32、以下哪些不属于招商引资的处罚措施?答案:C A、通报批评 B、表态发言 C、不再分配招商任务 D、离岗招商

33、下列哪个单位负责全县招商引资日常工作的指导、协调、调度和考核?答案:B A、县政府办 B、县商务局 C、县招商局 D、工业园区管委会

34、下列属于海西经济区的城市是?答案:B A、广州 B、厦门 C、深圳 D、珠海

35、下列属于珠三角经济区的城市是:()答案:C A、南昌 B、赣州 C、中山 D、韶关

36、我县“三通一平”工业用地按 以“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答案:A A、5.6万元/亩 B、3.6万元/亩 C、3.2万元/亩 D、2.8万元/亩

37、被科技部、省科技厅审定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的项目,县财政分别奖励。答案:B A、5万元、3万元 B、5万元、2万元 C、10万元、5万元 D、3万元、3万元

38、以下单位不属于招商引资考评单位类别的是?答案:A A、县工信局 B、县发改委 C、县委办 D、嘉定镇

39、下列哪类招商引资项目可享受“一事一议”的用地奖补政策?答案:D A、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项目 B、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项目 C、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项目 D、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项目40、2013年引进某金融机构注册资金3亿元,县政府应一次性奖励引进单位或个人、创业者 万元。答案:B

A、40 B、30 C、20 D、10

二、填空题:

1、《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五大战略定位”,即要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打造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答案: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

2、我县境内、105国道三条交通大动脉纵贯县境南北,还有信丰至广东南雄等三条省道横穿县境东西。处于珠三角三小时经济圈、赣州一小时经济圈。答案:京九铁路、大广高速

3、根据西部大开发税收有关政策,对设在我县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答案:自用设备、关税

4、对引进总部经济项目的单位和有功人员,按所引进项目年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第一年度纳税总额的 给予一次性奖励。答案:3‰

5、八年内对年度纳税 以上的我县企业高管人员(副总经理以上人员)个人所得税县得部分全额奖励其本人。答案:500万元

6、对开发建设面积达到或超过 且符合我县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的大型产业园,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奖励。答案:1平方公里

7、对我县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县财政奖励。答案:20万元

8、建立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按照企业用于本地工业项目建设和发展贷款担保总量的 给予奖励。答案:2‰ 9、2013年,我县实行实际进资奖,当年考评项目新增实际进资累计完成80%以上、50%-80%、50%以下分别给予、、奖励。答案:2.5‰、2‰、1.5‰

10、我县四大工业支柱产业是、、、。答案:电子通讯、矿产品深加工、食品制药、新型建材

11、各安商职能部门及各项目引进单位要组建安商服务队,由单位

担任组长,担任副组长,并安排1-2名业务能力强的干部为安商服务。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联络员 12、2013年,我县规划实施大型产业园招商,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重点引进 产业园、产业园、产业园等,吸引和承接一批用地少、配套好、产值大、高科技、高税收项目。答:电子通讯、深商、精细化工

13、招商引资项目经县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评审通过后,县项目供地领导小组根据评审情况,从、等方面确定项目用地。答:产业布局、投资强度

14、《2013年信丰县开放型经济工作意见》中对招商引资工作设置的奖项是、、。答:实际进资奖、工业大项目奖、招商引资中介奖

15、对提供意向投资信息且最终成功引进大项目的中介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由受益单位申报,经县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按项目实际进资 奖励,从奖金受益单位有关经费中列支。答:0.3‰

16、经营性服务市场化,具有审批权的行政管理机构不得指定服务机构,经营性服务收费按不高于收费标准下限 收取。答案:50%

17、信丰县建县于,自古以来“饶谷多粟、人信物丰”。答案:唐永淳元年(或公元682年)

18、信丰地表物产丰富,具有 之乡、之乡荣誉称号。答:中国脐橙、中国草菇

19、信丰县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 万余人。答:2878、73 20、我县“一区三园”是指、、、。答:工业园区、大唐、大塘埠、铁石口工业园

21、信丰工业园区建有22万伏、11万伏、3.5万伏输变电站各 座、座、座。答:1、2、3

22、按照“做大总量、做强企业、做优品牌、做好效益”的要求,我县规

划建设赣南(信丰)脐橙产业基地 亩。答:3500亩

23、信丰以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龙头,大力弘扬弘扬“、主动作为、、”精神,实施“工业 发展、城乡 发展、文化 发展、生态 发展、社会 发展”战略,推动新型、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 活力信丰、实力信丰、魅力信丰、美丽信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昂首阔步迈入全市。答:敢于担当、创新克难、勇争一流、集群、统筹、特色、永续、和谐、工业化、开放城信、经济繁荣、创业宜居、物阜民安、第一方阵 24、2011年11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答案: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

25、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我县着力把、、三个支柱产业培育成超百亿元的优势产业。答案:电子信息(或电子通讯)、新型建材、食品制药

26、赣南(信丰)脐橙产业科技示范园主要布局六大区域:加工企业区、仓库物流区、品种示范区、、、。答案:管理服务区、休闲商贸区、果疏种植区

27、对新建成的省级技术中心,经国家有关部门验收后,奖励。答案:10万元

28、积极帮助各类企业利用、、、、林权、矿权、仓单质押、股权出质、动产抵押、债权转股权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优先保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入园重点优质企业的筹融资。答案:土地厂房、应收账款、知识产权、商标专用权。

29、对“一区三园”内企业的设施建设,由管线部门一次性告知报装资料、工作流程和时限,按照“、、”原则,由企业择优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设计、施工。答案:不指定设计单位、不指定施工单位、不指定设备材料

30、坚持 制度,着重从项目实际固定资产投入、产业类别、税收贡献、环境污染等方面严格项目准入。答案:项目评审会议制度。

三、判断题

1、依法签订企业劳动合同且在城区或园区有固定住所的务工人员,其本人以及未满18周岁子女户口准予迁入城区。(√)

2、企业建设期间免收本县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

3、我县“三通一平”工业用地按5.8万元/亩以“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并根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给予一定奖补。(×)

4、为支持小额贷款融资公司、财政投资担保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我县建立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按照企业用于本地工业项目建设和发展贷款担保总量的3‰给予奖励。(×)

5、招商引资工业大项目奖为2013年新引进工业项目自供地之日起3年内有效,不重复计奖。(×)

6、进工业园区务工3年以上或与工业园区企业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年龄在18周岁以上且无自有住房的务工人员,可申购由政府统一建设的保障房,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7、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自项目供地之日起第8年,当年纳税500万元以上,县财政应将其所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县留成部分按70%标准奖励给企业。(×)

8、历年引进项目自供地之日起5年内,年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可计算实际进资。(×)

9、开放型经济工作最重要的是招商,而不是安商。(×)

10、产业招商队与各考评单位的目标任务相同。(×)

11、信丰取“人信物丰”之义,历有“赣粤闽三省通地”、“丰亨之会”之盛誉。(√)

12、信丰工业园区是江西省开发面积最大的省级工业园区之一,也是全省超百亿元园区之一。(√)

13、赣州市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鼓励类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70%以上的,自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4、2013年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项目可由3个单位共享。(×)

15、在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的前提下,园区企业为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在上年度赣州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以上。(√)

16、我县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有关人员要一次性告知其须办理的有关事项,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属县级权限范围内审核批准的事项,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办结。(√)

17、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鉴定,每通过一个给予2万元奖励。(×)

18、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董事会成员、总经理、副总经理)办理“客商荣誉证”,为其在就医、办证、子女就学择校、通行等权益保护方面提供便利。(×)

19、没有分配招商引资任务的单位和个人,招引项目符合有关条件,也可享受相应奖励。(√)

20、招商引资考评单位可共享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

21、企业建设期间免收本县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

22、除综合配套建筑以外的企业厂房等生产性建筑,免收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水土保持费、散装水泥专项基金、白蚁防治费、企业建(构)筑物避雷设施检测费。(×)

23、我县积极鼓励和扶持本县籍人士和返乡创业人员投资,相关政策参照《信丰县鼓励投资的若干政策规定》执行。(√)

24、技改扩能、增资扩产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其新增纳税额达到50万元可相应享受大优项目相关奖励政策。(×)

25、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旅游产业项目不可以享受《信丰县鼓励投资的若干政策规定》相关政策。(√)

26、申办大优项目奖励及用地奖补政策的具体办理流程为:企业以奖补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提出申请,经县商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或乡镇)初审并报县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认定后,再报县政府批准。(√)

27、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先签约后评审。(×)

28、县财政将专门拨付资金奖励提供意向投资信息且最终成功引进大项目的中介机

构和社会各界人士。(×)

29、为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助商、富商”的良好氛围,2013年1月1日之前引进的招商引资项目或企业同样按照《信丰县鼓励投资的若干政策》相关规定执行。(×)

30、努力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最便捷、最快速的审批服务,做到非禁即入、令行禁止。在各级各项规定互为冲突时,取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规定,本级政府有规定、有抄告的,以本级政府的规定、抄告为依据办理审批。(√)

四、简单题

1、简要分析2013年我县招商引资工业大项目奖的条件和奖励标准。

答案:①鼓励类内资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且实际进资3000万元以上,给予5万元奖励;②鼓励类内资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且实际进资6000万元以上,给予15万元奖励;③鼓励类内资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以上、且实际进资1.8亿元以上,给予30万元奖励。同时,工业大项目奖为2013年新引进工业项目自供地之日起2年内有效,不重复计奖。

2、简要分析我县为确保引进项目质量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答案:①突出招引重大项目。注重项目开发和包装,注重重大项目招商,对重大项目做到紧盯不放、定期回访,积极跟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纳税贡献度大、发展前景好、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注重发展总部经济,努力打造赣州南部总部经济聚集地。②实行重大项目共享机制。③大力对接产业项目,进一步壮大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④强化引资与引智。引进风险投资、私募资金以及大财团与我县现有项目进行合作,积极推动相关企业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形成引资与引智的双轮驱动。⑤严格项目准入。坚持项目评审会议制度,着重从实际固定资产投入、产业类别、税收贡献、环境污染等方面严格项目准入关。

3、简要概述我县项目奖励的具体申办流程。

答案:企业以奖补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提出申请,经县商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或乡镇)初审并报县开放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认定后,再报县政府批准。

五、论述题

1、结合我县实际,简要分析当前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就如何做好当前招商引资工作提出相关对策措施。要求条理清晰、切中要害,不要泛泛而谈。答案:只要分析到位,言之有理即可。(优势:《若干意见》及《关于赣州市执行

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的相继出台,特别是《信丰县鼓励投资若干政策规定》的出台构筑了我县承接产业转移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交通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等。不足:产业层次不高;大优项目不多;平台不优;用地、用工、环评、融资等因素的制约;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等。对策:强化力量、强化保障、强化方式、招大引优、优化安商、严格督查考核)

2、作为一名招商干部(或假设你是一名招商干部),你会如何做好招商引资相关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开放型经济 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开放型;经济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并着重指出,要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发挥对外开放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些思想对于在新形势下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振兴东北的战略构想,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一、开放型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及其特征

区域开放型经济体系是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开放程度更高。建立开放型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使区域内各国各地区的产品以更加优惠的贸易条件进入对方市场,从而拓宽出口渠道,分散市场风险,推进市场多元化。同时,还在更大的范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自身产业的比较优势,提高整体实力。因此,开放型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一种趋势,使世界经济逐步形成了“三区三对成三角”的战略格局。所谓三区,就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亚经济发展区域。所谓三对,一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东亚构成环太平洋的合作,即亚太经合组织(APEC);二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构成跨大西洋的合作,即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三是欧盟与东亚构建跨印度洋的亚欧合作。所谓三角,就是以每对为一条边或一条经济链,形成的全球性国际经贸大三角。

开放型区域经济合作正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全球化的基础和有益补充,呈现下列特点:

(一)区域内合作与区域间合作相结合

开放型区域经济合作,既积极推动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也不断寻求区域间的合作契机,只是基于贸易安全等方面考虑,具体措施有所不同。

(二)松散性区域化组织与契约性制度约束相结合

目前,开放性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自由贸易区,大多是以单边自愿为基础和成员国的协商集体行动开展经济合作,这种组织形式一般都是比较松散的,在不断深化的合作中,逐步建立了一套契约性制度约束,形成松散性区域化组织与契约性制度约束相结合的特点。

(三)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经济合作相结合

多样性体现在既有各种区域性组织、政府有关机构和其他非政府组织提供的贷款、赠款、出口信贷、人员的培训和交往,也有为有关机构和企业发展提供的各种援助和资助等;既包括社会发展、能源建设、环境保护、人力资源开发、投资、金融和经贸合作等领域,也包括工商、企业领导人的交流与培训等方面,同时还包括科技发展、文化信息的交流、技术合作与转让。

多层次性体现在既可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或单独关税区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国内城市之间或国内城市与国外城市之间的合作;既可以是区域组织内部官方或民间的友好往来,也可以是区域内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二、构建东北区域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解决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逐渐落伍与受传统体制的束缚,地方利益的驱动,长期处于条块分割状态,没有形成有效的横向经济协作体系,没有在区域内部及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形成高效、顺畅的经济联系网络有极大的关系。因此,振兴东北的实质,是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调整原有的发展方向、经济结构等,并在此基础上充实产业基础和提高产业素质,推进更高水平的再工业化的过程。国际经验表明,对外开放对促进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具有直接作用,这种作用在一定的意义上甚至超过开放所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因此,推进区域内外经济合作,特别是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于东北地区加速转型、摆脱困境、实现振兴具有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推动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改造进程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是实现东北振兴的一项战略任务。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处于在落后中改造、在改造后依然落后的不良循环之中。应该把技术引进和资本引进结合起来,在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优化产业组织,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产业改造问题。这需要高度重视引入东北亚有关国家的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加快传统产业改造的步伐。

(三)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拓展市场空间

东北亚区域是东北地区对外经济合作的传统市场,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扩展合作领域、进一步开发市场空间。

(四)有利于弥补振兴东北面临的资源不足问题

目前东北的许多资源开发性城市和地区已面临着可开采资源匮乏的问题,实现振兴所需资源相对不足。而东北亚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且开发程度不高的少数区域之一,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木材等资源,朝鲜和蒙古两国一些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因此,加大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发挥自身资源加工的传统优势,不仅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问题,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枯竭产业接续问题。此外,由于东北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极为重要,通过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国际影响,巩固地缘地位,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三、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20世纪8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东北亚各国在着力改善和发展双边及多边国际关系的同时,基于地缘优势和区域经济互补优势,提出了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在这期间,东北亚各国的地方性经济交流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十分迅速,如“环日本海(东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图们江国际合作开发”、俄罗斯与中国的边境经济合作、中国和朝鲜的边境合作等等,都有很大发展。但是,当前进一步推动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还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需要给予关注、逐步探索解决。

(一)制度问题

东北亚地区是一个政治经济制度多样化的地区,既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也有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国家。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中,既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既有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改革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东北亚地区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政治经济形态,各种历史的、现实的矛盾错综复杂,政治形势不稳定,特别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相互间的信任不够,区域经济合作缺乏稳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二)区域经济差距问题

东北亚区域内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贸易规模、劳动力资源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虽有互补性,但合作的基础很弱,各国利益取向很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合作的顺利展开。

(三)配套环境问题

区域合作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在本地区还没有形成区域性合作组织。区域合作的法律环境、政策措施不配套,投资项目与企业投融资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合作的进程。

四、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构建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完善政府间合作机制,建立区域性合作组织

探索多种形式搭建各国经济合作的交流平台,以实际行动促进政府间建立互信机制和友好关系,为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考虑在“东北亚地区地方首脑会议”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议题更加明确的会议机制,把握时机,推动建立区域性合作组织,为区域合作提供组织和体制保障。

(二)积极推进次区域经济合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比较小,决策相对比较简单,目前已逐渐形成的次区域有:环渤海经济区、图们江地区、环日本海经济区和中、蒙、俄沿边经济合作地带。这些次区域合作促进了东北地区与其他参与国的紧密合作,对东北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带动作用。应该进一步研究论证,寻求利益共同点,在拓展现有次区域的合作空间的同时,以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为基础,争取促进形成新的次区域合作带,更有力地促进东北地区经济融入到整个东北亚经济合作中,通过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实现振兴的步伐。

(三)加强合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政府机构应充分交流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执行程序,并建立相关电子信息库,以便信息共享和企业查询,实行定期的信息和工作交流;建立贸易促进磋商机制,通过定期对话,了解各国贸易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向政府及相关社会机构提出政策建议,以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加强海关合作,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做到关税政策协调、透明和非歧视,非关税措施简化、透明和非歧视,海关通关制度协调和简化。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努力加快公路、铁路和港口建设,为区域合作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四)充分发挥民间机构交流与合作的推动作用

加强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出新的合作思路;积极推进旅游发展合作,联合开发跨国旅游精品线路,通过人员往来和交流增强了解与合作愿望;推动企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推动作用。

(五)积极促进区域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如前所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要加快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深各国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增强信任基础,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六)谨慎处理热点问题,努力消除合作障碍

在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一些热点和重点问题,为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从国家层面要倡导各国展望未来,求同存异,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和繁荣。积极发挥应有作用解决朝核危机,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值得指出的是,要在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的过程中,体

现诚意,宣传政策,展示形象,以实际行动消除各国对“中国威胁论”的顾虑。

参考文献:

1、杨泽军.积极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3).

2、张迎新,程小旭.吴仪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出三点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2006-09-05.

3、吴兆飞,曾培炎.中国政府将积极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EB/OL].http://www.sina.com.cn,2007-09-03.

4、丁德文,杨海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优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J].理论探索,2006(4).

开放重庆: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篇7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 扩大开放领域, 优化开放结构, 提高开放质量, 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摘自十七大报告

7月4日, 中国知名国企重庆投资发展研讨会, 签约金额500多亿元。

7月12日, 全国知名民营企业重庆行, 签约金额约528亿元。

7月16日, 加工贸易暨产业转移进重庆, 签约金额143亿元。

7月17日, 2008跨国公司投资重庆经贸洽谈会, 签约金额710亿元。

短短半个月时间, 近2000亿元外来资金、项目涌进重庆———主城、远郊区县 (自治县) 均有收获, “一圈”、“两翼”皆大欢喜。在签约之外, 还有来自国内外的政、商、学界精英, 纵论开放话题, 为重庆建言献策。

开放二字, 一时热遍山城。然而, 对重庆进一步扩大开放这场大戏来说, 这还只是序曲。

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314”总体部署, 是重庆肩负的神圣使命, 也是摆在重庆面前的一道考题。

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庆的发展目标异常明确。而要让目标成为现实, 靠惯性不行, 走老路不行, 惟有打破常规, 实现跨越式发展。

但是, 一个地处西南腹地的老工业城市, 一个拥有3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农村, 如果只靠既有的人、财、物、智, 又哪来足够的动力去跨越、去奔跑?

“根本出路在扩大开放, 最大动力也在扩大开放。”市委书记薄熙来一语中的。

只有开放, 重庆才能有效汇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种种经济要素, 分享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才能在更高平台上参与竞争, 与高手较量, 提高能力和本领;才能在中国和世界分享更多的发展机遇。

于是, “内陆开放型经济”成为重庆市委、市政府最常提到的一个词汇。重庆的开放目标, 也锁定在了打造中国内陆开放型经济的高地。

用横尺量出我们的差距

怎样才算开放程度较高?内陆开放型经济又用什么来衡量?最关键的是, 重庆将用什么来考量自己?

业内人士认为, 重庆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的原因很多, 既有历史因素, 又有现实因素;既有客观因素, 又有主观因素。但是, 透过现象看本质, 旧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是影响重庆扩大对外开放最重要的因素。

根深蒂固的盆地意识, 小农意识, 小富即安, 小进则满, 躺在成绩簿上孤芳自赏, 缺乏再上台阶的冲劲, 没有一览众山小的大志;心浮气躁, 好大喜功, 有精神向市里要政策、争资金、抢项目, 却没有冲出山门的勇气等保守观念, 让我们不止一次地错失发展良机。

一个例证, 有关部门统计, 以上海口岸为目的地, 重庆每标准集装箱的水运成本为3700元, 公路成本是11240元, 铁路成本为5622元, 分别比武汉高23%、105%和55%, 这是投资者不能不考虑的。

“重庆的发展在受制于物流的同时, 也受制于人才。”专家指出,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 发展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比重, 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的共识。与沿海城市相比, 我们的居住环境相对较差, 很少吸引到世界顶尖技术人才。同时, 缺乏专门培训和专业素质, 特别是高端的技术、管理、金融、经贸人才十分匮乏, 这制约了高端产业的发展。

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

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大潮又起, 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亟待“腾笼换鸟”, 正谋划跨越式发展的重庆, 赶上了天赐良机。

不过, 内陆城市的特性, 注定了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 不能照搬在沿海城市屡试不爽的套路。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重庆优劣势同样明显:与国际市场的地理距离比沿海远, 物流效率和成本难以优于沿海, 这是重庆的劣势;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多项叠加的优惠政策, 以及庞大的内地市场辐射范围, 这是重庆的优势。

这也意味着重庆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创造优势, 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充满内陆特色的新路———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 积极引进资本、项目、技术、人才等实现跨越式发展所必备的要素, 在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同时, 发展适合内陆特点的外向型经济。

解放思想、扩大开放, 主动去沿海, 去国外发达地区招商引资, 如今在重庆已掀起新一轮热潮。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 以及与重庆既有资源、产业基础的高契合度, 成为本轮招商大潮中落户重庆的项目的共同特点;汽摩、通机、成套装备等“重庆造”传统强项, 也因更多外来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到来而得到丰富和提升, 一条条高效而严密的产业链条, 正在遍布主城和区县的大小工业园区内现出雏形。

去年10月以来, 重庆先后与商务部、海关总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共促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今年年初, 重庆正式申报设立内陆保税港区。与此同时, 重庆企业“属地报关、异地验放”的大通关范围越来越广, 往来于重庆和市外、国外的生产要素的进出效率显著提高。

开放型经济 篇8

1 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已经成为很多国家为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政策措施。自20世纪90年代区域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出后,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的网络关系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重点,包括围绕区域创新系统环境、结构、功能以及区域创新过程展开的各类研究。我国于1996年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之后对区域创新系统开始进行研究,2003年国家科技部召开关于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专题研究会议,提出建设区域创新系统的规划,其中包括:(1)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更加重视有较强内在经济和科技联系的区域;(2)在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同时,应在实现国家目标、完成国家任务、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等方面,确立区域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支撑性地位;(3)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要发挥政府示范和引导作用,逐步完善创新系统的各项功能。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率先开展了区域创新的对策研究;一些省、市立足各地方区域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也开展了一系列实证分析研究;部分地缘接近、文化相通、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围绕中心城市已经尝试构建更大范围的区域创新系统,如京津冀、长三角、辽东半岛城市群、东北区创新体系等。随着国家创新战略规划的实施和地区经济技术的进步,在区域创新研究和实践中凸显的一个问题是过去过于强调行政区划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而忽视了宏观整体规划和创新资源的配置。在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基于经济和科技联系的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尤其是随着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基于经济一体化区域的创新系统规划与建设,如长三角、珠三角、东三省、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等创新系统构建正在实施或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而这些区域内各地方创新系统协调、协同与整合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2 开放型经济体系与区域创新系统

开放型经济是由外向型经济中演化而来,发展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一种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开放型经济是建立在与外部经济广泛联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典型形态和高度化形式,其生产流通是内外联通的大循环,通过与其他经济体的交流,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在开放经济体的内外循环中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外部导向性强,内在发展动力强、资源流动性强、运作节奏快、配置效率高[2]。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强调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与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提出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确立了新的目标、内容和行动纲领。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目标是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创新发展指引了一条新的路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经济体制和制度的新一轮创新,把我国开放型经济以区域为基础进一步构筑成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一个整体。

其次,区域创新系统是各地方进行开放型经济规划和实施的重要工具。区域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过程,是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与流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原有的经济格局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此外区域制度的创新及其功能的重构也将提上日程,区域创新系统将从系统创新的角度为实现开放型经济提供必要的思路和工具支持。

第三,区域创新系统是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之一。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架构与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有着紧密联系,这体现在一是要加大开放区域阶梯的深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实现了整体各个区域的对外开放,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根据各个区域开放的实际,提升区域开放的层次。为此,沿海开放要继续深化,进行转型升级,从国际加工装配基地向自主性先进制造基地转变,从制造中心向制造研发中心、服务贸易和物流中心转变;内地区域开放要提高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能力。二是要提高对外开放质量。要重点引进技术、管理、人才,以促进我国产业自主创新与升级,注重对技术引进的吸收、消化、融合和创新,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3]。区域创新系统将为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呈现更多的独具特色的制度安排,产业、技术专业化程度更强。

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创新系统

在我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走一条非均衡协调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强调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同时,采取积极的方法,对不均衡状态进行适度的调控,以期实现区域整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路径是在不同阶段由不同的“发展极”来推进,通过具有特殊优势的地区先行快速发展,借助其关联影响、扩散效应、示范效应来引领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环渤海经济区正在凸显出其“承南启北”,带动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发展极特征。但是,它们共同面对的区域内“多层次分割”问题,却限制了各自区域竞争优势的更大发挥。

有效的经济组织正是创新成长的关键,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从地方利益出发,以行政区划为界的经济规划和创新发展模式正面临巨大挑战。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行政区经济”的发展态势,它表现为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行政区经济加剧了不同行政地区经济的结构同化、自成体系、重复建设、资源不能优化组合,而以“行政区经济”为基础的“行政区”创新系统也凸显出其弊端,如过于强调本部门、本地区,过分强调行政边界,造成创新资源利用不充分和创新的轨道锁定效应,忽视其他地区的创新等,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一体化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在一体化区域内系统规划制度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创新措施与政策,需要一个跨行政区域并能够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不断拓展其空间边界和创新内涵的区域创新系统的支持。同时,这样的跨行政区域的创新系统的建立也将有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4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目标与规划实施

4.1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目标

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新型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提出了目标和要求,新型区域创新系统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新型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区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区域,它是指特定时空范围内社会资源、技术资源和自然资源的集合,其“区界”与行政区域的“区界”可能不一致,是立足于国家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面向国家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格局,以经济一体化区域为基础形成的介于国家创新体系和地方创新系统之间,开放有容的网络体系。新型区域创新系统基于区域间经济联系和国家经济战略布局,在一个大的经济区域范围内引入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并有效协调、协同、整合各地方创新系统及其发展,从而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创新”是将新的要素或要素的新组合方式引入区域经济系统,使系统具有新的功能,其目的是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实现经济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创新的高效率,强调的是一种制度设计、创新与制度安排。因此,以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主题的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的需要。

4.2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规划与建设的关键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是在我国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强调通过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促进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通过创新推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根据前文的分析,新型区域创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的关键点和实施路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2.1 创新系统边界的空间延展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面向的是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区域,如泛珠三角区域已经从广东境内沿珠江三角洲的10个城市及其所辖市县发展为连接内陆与港澳的“9+2”格局。大长江三角已经从长江下游的“一市两省”,即上海、江苏和浙江发展到从长江流域经济体系的角度构建的大经济区,范围向西可延伸至黄山、天柱山、大别山山脉,包括整个江淮地区、皖江城市带和苏北地区。新型区域创新系统将立足于经济体系的延伸和发展,跨越行政区域的界限,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不断拓展其空间边界和创新内涵,并形成跨行政区域的创新网络。这种具有计划性、系统性特征的创新网络是不同行政区域的创新主体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4],包括创新链、产业链上的联系,文化的同质性以及市场的统一性等。特别是企业在创新链与产业链上的创新联系与相互作用[5]。而区域内创新网络的形态由于区内各地区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存在着多样性。

4.2.2 创新系统的二维开放

新型区域创新系统集中体现了系统规划和建设中的“开放有容”和系统演化的“开放发展”的二维特征。首先,新型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有容的系统,从国家经济统筹规划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出发,将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嵌入到一体化区域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其次,新型区域创新系统的“开放”,揭示了区域创新的两种开放与发展路径。一是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以全球视野考虑区域创新的模式与结构,以推动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及体制创新为契机,大力推进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原创性技术创新的升级,从资源要素驱动型经济向自主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从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向大力培育区域的竞争优势转变。通过发现、挖掘、筛选、整合区域外乃至全球优势资源,通过政策、制度、组织、文化等机制创新和运作,将人才、技术、信息、金融等各类要素尤其是知识性要素在区域内聚集并进行高效配置,在蓄势增能的同时辐射释放,使内外优势资源间在合作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极和创新场,实现资源的聚合聚变效应,在某些领域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和领导权[6]。二是着眼于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实现区域内和区域间创新体制对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提高区域创新的自组织能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产业链等方式与其他区域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统筹各个区域的协同创新和发展,实现共同进步。

4.2.3 以总体观为指导,注重双层面创新

由于我国在前一段主要进行的是以行政区域为边界的创新系统建设,这些地方性创新系统可以看作是新型区域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各地方性创新系统之间既存在着合作又涉及竞争,而且由于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各地方在经济发展和创新上存在着水平和模式的差异。新型区域创新系统需要在经济区域内形成有序化的系统结构,合理组织或调控各地方创新系统的运作和发展,需要以总体观为指导,充分考虑到经济一体化区域创新系统与各地方创新系统之间非完全整合的必然性和整合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协调、协同与整合的方式,在区域层次上发挥总体创新效应并形成有序的结构。

同时,新型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在有效整合各地方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上,在一个较大的经济区域范围内建立起创新平台的整体架构,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两个层面的创新交互作用。其中市场起到了配置创新资源、激励创新主体、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主导性作用。而政府主导区域创新系统的制度安排,不同的制度安排将导致不同的创新行为和结果[7]。在很多情况下,一种可以有效的促进创新的制度安排,比在研究开发上投放更多的资本产生的系统效率更高,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更为有力。

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很多国家为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8]。新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创新政策的研究是建立在市场失灵的基础上,并以此作为政府干预的主要依据。政府制定的创新政策主要集中于通过诸如研究开发税收优惠或补贴等措施来刺激或者支持工业界的研发投入。而新型区域创新系统方法强调创新和技术发展是开放系统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把政策制定的注意力从单纯注重“市场失灵”转向既重视“市场失灵”和市场环境的建设,更重视“系统失灵”,如基础设施共赢和投资方面的失灵、企业转型失灵、技术锁定失灵、制度失灵等。因此,政府除了通过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环境、解决市场失灵以及实施一些必要的政策工具来对创新过程进行必要的支撑和扶持外,还要进行有效的体制和制度创新与设计,促进地区间产业优化和重组,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兼顾技术创新与科学创新,协调创新发展的可持续性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最大的难点是要打破行政区域分割导致的地区各自为政、利益难以协调的局面。

总之,对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下新型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以总体观为指导,在一个统一规划框架下,分层次、多维度、分步骤实施。□

摘要: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区域创新系统规划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通过对开放型经济体系、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创新系统之间内在关系的剖析,提出新型区域创新系统规划与建设的目标、关键点与实施路径。包括三方面①创新系统边界的空间延展;②创新系统的二维开放;③以总体观为指导,注重双层面创新。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体系,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创新系统,总体观

参考文献

[1]陈劲,童亮.联知创新——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知识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彭道宾,彭地.对接互补,共促发展——赣粤两省开放型经济分析与思考[J].统计研究,2004(06):28-31.

[3]薛荣久.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的纲领与重大意义[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07):5-10.

[4]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龙开元.跨行政区创新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04(6):50-54.

[6]于永达.集聚优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胡志坚.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篇9

一、深刻认识我国开放型经济内外环境的变化

当前, 全球经济结构深刻调整, 围绕制度、规则、市场、技术、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复杂变化,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突出。

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力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5年来,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一波三折, 充满不确定性。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裹足不前的背景下, 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 自贸区建设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截至今年7月, 向世贸组织通报并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共有249个。特别是美欧绕开世贸组织, 开展跨太平洋伙伴关系 (TPP) 、跨大西洋伙伴关系 (TTIP) 等“高水平”自贸区谈判, 对国际经贸环境影响深远。国际产业分工面临新变化, 一些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 服务外包和服务投资成为国际经贸合作新热点。这为我国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带来机遇。

国际经贸规则竞争日趋激烈。面对世界经贸格局新变化, 各国围绕国际市场与资本的争夺更加激烈,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发达国家致力于制定新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 积极推进“竞争中立”、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等“21世纪”新议题谈判, 以占领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形势逼人, 不进则退。我国必须着眼经济利益遍布全球的现实, 全面参与重大经贸合作谈判, 在新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规则制定中抢占先机。

我国传统比较优势面临阶段性变化。长期以来, 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是支撑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优势, 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大规模城镇化过程中, 剩余劳动力持续从农村向城镇转移, 开始出现总量过剩和局部短缺并存的劳动力供求新格局, 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长期化, 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单纯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我国的比较优势亟须从“数量、价格优势”向“质量、效益优势”转换, 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巨大。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02年至2012年, 我国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到21.3%, 在全球的位次由第六位升至第一位。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8 670亿美元, 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全球价值链的拓展, 我国开放型经济仍然蕴含巨大发展潜力。从对外贸易看, 2012年我国货物出口占全球比重达到11.2%, 这个数字在全球贸易发展历史上并不算突出。据世贸组织秘书处的有关资料统计, 英国1870年出口占全球的18.9%, 美国1921年达到22.4%, 明显高于我国水平。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 其中出口居全球第五位, 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对外投资看, 201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居世界第三位, 但由于起步较晚,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0.2%, 英国的29.4%, 德国的34.4%。要把我国巨大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成就, 必须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着力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准确把握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内涵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根本在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以开放促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 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 释放深化改革的红利, 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实现改革创新与扩大开放良性互动。我国很多领域开放水平依然较低, 很多关键领域的改革仍然需要通过开放获得外部动力。我国制造业开放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 保护只能保护落后。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必将推动涉外法律体系、政府管理方式乃至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变革, 发挥改革牵引作用, 破除有碍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思想桎梏与现实阻力,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良性互动。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在深化对外开放的同时, 要把对内开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决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内对外开放的互动, 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实现扩大国内市场准入与开拓国际市场良性互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着眼全球配置资源和要素, 有效利用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继续主动开放国内市场、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同时, 要秉承利益互换、对等开放的原则, 消除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障碍, 坚持扩大外需和提振内需并重, 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 不断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

实现深度参与全球化与防范经济风险良性互动。随着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 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我国引进来和走出去将面临更多风险和挑战。要坚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深化对外开放, 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既要重视防范国内市场开放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和产业冲击, 也要重视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的人员与资产权益保护问题。

实现巩固传统优势与培育新优势良性互动。在巩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优势, 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 更要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这是提升我国产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是保持开放型经济发展不竭动力的坚实基础, 是促进由经贸大国向经贸强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三、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思路与举措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关键是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协同推进东中西部对外开放, 逐步形成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决定》指出:“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 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加快沿边开放步伐, 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这为深化内陆、沿边开放明确了政策着力点。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率先实现转型升级, 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内陆地区要依托本地优势, 提高吸纳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能力, 加快发展特色外向型产业。沿边地区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周边和谐的需要, 合理布局基础设施项目。着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 促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 以点带面、从线到片, 形成向东向西全面开放的国际经济合作带。

放宽投资准入, 提高利用外资综合效益。利用外资要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内市场竞争相结合, 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充分发挥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和综合带动效应。《决定》指出:“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 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这是我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按照《决定》要求, 以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契机, 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 加快外资管理模式创新,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建立利用外资科学评价体系, 引导利用外资从注重规模向提高质量与综合效益转变。借鉴主要经济体的成功经验, 健全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机制。

加快走出去步伐, 增强全球价值链整合与国际化经营能力。《决定》指出:“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 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这将进一步壮大我国走出去的微观主体, 释放对外投资合作潜力。积极、有序、安全开展对外投资合作, 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到海外整合和延伸产业链, 提高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的能力, 推进从吸收外资大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大国。加强规划引导, 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开展国际化经营, 吸纳先进生产要素, 建立海外营销网络, 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完善走出去服务支持体系, 强化海外资产和人员安全保障。

浅析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篇10

关键词:内陆,开放型,经济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放型经济作为一种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开放的经济形态, 一种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经济体系, 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国内陆地区, 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开放崛起、后发赶超的发展重任, 内陆开放型经济概念的提出与实践, 因其强调内陆地区走开放发展道路, 而成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倍受关注。

开放型经济是相对封闭型经济而言的, 既是一国经济活动与外部经济保持密切联系, 并对外部世界经济存在不同依赖的一种经济形态, 也是指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能够比较自由地跨境流动, 按照市场规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模式。内陆开放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概念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 其目的在于深入挖掘内陆地区的比较优势, 按照市场规律实现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最优配置, 把经济发展纳入到全球化视野当中, 内外联动, 互利共赢, 以此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然, 由于内陆地区在地理位置、政策支持、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原因, 经济的开放性、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 必须做好“开放”这篇大文章。

一、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需要树立开放的思想作风

内陆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 究其根源, 在于思想不解放、观念滞后, 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能力, 表现在工作作风上就是不敢闯、不敢干, 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促进发展。因此, 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首先要启动思想作风这个总开关, 做到地处内陆, 但不被内陆意识所束缚, 发展相对落后, 但不被落后观念所封闭。一要树立开放意识。介于开放型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具有“四两拨千斤”的特殊作用, 在现代经济发展体系中, 已经不是愿不愿意开放、要不要开放的问题了, 而是怎样扩大开放、怎样深化开放的问题。要让开放不停步, 发展才能不止步的意识深入人心, 切实增强开放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潮当中。二要树立机遇意识。世界经济的梯度转移、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 国际国内优势企业和资本纷纷寻找投资机会, 给各地带来了许多机遇, 内陆欠发达地区更需要树立机遇意识, 善于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等带来的战略机遇, 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在开放中抢抓机遇, 在机遇中谋发展。三要树立实干作风。开放型经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以全球经济为舞台, 需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敢闯敢干的实干精神, 开拓务实的过硬作风。发展内陆开放开放型经济, 必须要破除“等靠要、庸懒散”陈规陋习, 着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素质能力作风, 立足实干, 重实际, 求实效, 用进取的行动赢得开放发展。

二、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需要构筑开放的产业体系

开放型经济, 重心在产业, 必须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通过产业提升提质促开放。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实现产业从传统的成本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化;要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产业从简单的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营销等产业链高端拓展;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体系, 打通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升级的通道, 加速产业高级化、国际化进程;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服务领域的开放;还要大力催化产业集群, 通过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 在集群内部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 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 在集群外部形成整体竞争力, 通过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产业融入更大的区域甚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

三、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需要实施开放的发展战略

开放型经济强调的是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放, 对于内陆欠发达地区而言,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通过区域合作共赢促开放, 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途径。当前, 世界性的产业转移向中西部地区延伸,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 积极引进和利用发达地区和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 以及先进管理方式, “借船出海”、“借梯上楼”, 已经成为内陆欠发达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首选举措。重点突出“引进来”, 积极对接央企, 对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对接跨国公司, 以及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围绕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力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有市场、有规模、有效益的产业;鼓励东部地区与内陆地区共建开发区, 形成若干国际加工制造基地和外向型产业集群。与此同时, 还要积极鼓励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走出去”, 发展外经外贸、境外投资、外派劳务, 开辟外部市场, 实现资源内外部合理流动, 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

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需要打造开放的设施平台

远离海岸线、基础设施薄弱是内陆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硬伤。开放的设施平台建设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基础性工作, 必须要大力发展四类设施平台:一类是基础性平台。要加快高速公路、高铁、航空等交通网络建设, 形成对外开放的综合通道, 改善内陆物流环境, 减低运营成本;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市政功能, 加大城市路网、供水、垃圾污水处理和公共设施建设,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等城市第三产业, 推进文明卫生城市、森林宜居城市等创建活动, 提升城市形象和外资吸引力。二类是功能性平台。要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和各类特殊监管区建设, 推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 重点加强保税物流园、综合保税区、无水港等功能性平台建设。三类是载体性平台。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要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 不断提高园区要素聚集和产业承载的能力, 使园区成为企业聚集、行业发展、产业升级的基地。四类是辅助性平台。要加快信息化建设, 构建一流的基础信息网络;要推进会展中心建设, 搭建内外交流平台, 提升内外交流能力与水平。

五、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需要营造开放的发展环境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问题研究 篇11

21世纪的前十年,世界经济变化巨大,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合作的势头不断加强。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加入WTO的制度红利以及廉价劳动力的资源红利正在不断消退,亟需进行更深层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参与构建高标准、全覆盖的全球经贸治理平台。在此背景下,上海自贸区应运而生。

上海自贸区的重要管理措施创新便是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正成为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新航标。上海自贸区积极引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探索外商投资管理模式的新路径,不仅是参与构建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的必要之举,也是倒逼国内改革的必要尝试。然而,涉及的改革领域和制度性改革不仅局限于自贸区本身,更涉及全国层面的改革,特别是在金融、法律、行政、监管和机构协调等领域,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难题。

一、准入前国民待遇与负面清单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文件根据外资国民待遇适用的不同阶段,将国民待遇分为准入前国民待遇和准入后国民待遇。准入前国民待遇,指在企业设立、取得、扩大等阶段给予外国投资者及其投资不低于本国投资者及其投资的待遇,其核心是东道国给予外国资本市场准入的国民待遇,是一种更加完整、更加全面的国民待遇。这要求在国内各种所有制资本之间实现平等待遇,保障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公开、公平、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所谓负面清单(Negative List),是相对于正面清单(Positive List)而言的一种国际通行的外商投资管理办法,指一国禁止外资进入或限定外资比例的行业清单。简而言之,负面清单遵循“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进行投资管理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涉及贸易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行政法制化。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要求取消行政审批制度转而使用备案管理制度,有利于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实质上要求政府放弃事前监管,往往带来市场不确定性、开放风险以及缺乏实施产业政策和经济调控的空间。因此,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需要政府实行高水平的事中和事后监管。

二、上海自贸区构建开放经济体制面临的挑战

1.负面清单质量不高

2013版负面清单公布的190项管理措施中,禁止类38项,限制类152项,大部分限制性条件是《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翻版”。原有的外商投资壁垒仍然存在,内容没有实质性改变,质量不高。但也应该看到,负面清单所体现出来的是体制改革的突破,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更大作用。

2014版的负面清单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依然存在行业限制,削减的51条不符措施中有23条是基于分类调整而减少的。其次,因内外资均有限制而取消14条,虽不在负面清单之列,但依旧无法投资。例如“色情业和投博彩业”就已从负面清单中删除,因为中国法律禁止投资色情、投博彩业。此外,2014版清单依旧将林业、采矿业等产业列入保留范围,负面清单依然没有突破《指导目录》限制。

2.合规监管向事后监管的转变问题

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要求对内资和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平等对待不同性质企业。然而在国内现行的行政审批投资准入管理体制下,财税制度等仍因企业性质而异,隐性壁垒短时间内无法清除。这给自贸区合规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带来了不少问题。

3.外资准入标准不清晰

2013版负面清单中190项措施中对多数投资活动提出应“须合资、合作”,但未明确外资“标准”。一、外资的进入是指实体性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负面清单中未作出明确规定。近年来,投资的定义范围朝着扩大的方向发展,将间接投资纳入保护范围。2014版负面清单中依然没有对外资定义的解释说明。二、目前,中国基于英美法按照企业注册地来认定企业是否为外商,与使用住所地认证标准的国际趋势相背离,这可能为开放后的市场监管带来一系列管理难点与潜在风险。明确外资认证标准带来的不单是外资规模的变化,也是管理规范和标准的改变,进一步与国际规则相衔接。

4.对国内产业的冲击问题

一方面,外资的涌入会促进上海自贸区内相关产业的开放进程;另一方面,短期内,外资则有可能冲击国内基础薄弱、竞争优势小的“幼稚产业”。将开放后的服务业置身市场中与国际资本竞争,由市场来发挥资源配置和优胜劣汰的作用,促进国内服务业的良性发展。当然,也要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和培育区内服务业。政府转变职能、健全法规引导国内服务业壮大的过程,也是构建开放型新经济新体制的过程。

三、转向事中、事后监管

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带来的是政府亟需转变监管方式,既要避免多重监管,也不能出现监管遗漏;既要保证监管的顺利进行,也要保证监管效果。上海市已提出了构建事中、事后监管的基本体制,建立安全审查机制、反垄断审查机制、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信用管理体系、综合执法体系和部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希望通过这六大机制的综合运用,提高政府服务管理的透明度,实施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然而,除了建立基本监管制度外,也需充分考虑监督体制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职能定位、机构设置、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等细节。参照国内现在少有的事中事后监管实施现状,有许多值得自贸区借鉴和改进的方面:

1.建立健全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由于不再提前审批,企业的信息披露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满足投资者对企业运营状况、资产质量状况的公开、公平、公正了解的要求,也要满足政府在宏观层面上的管理要求。

2.创新和升级监督手段,全面和细化监督内容

以资本市场监管作为参考,资本市场的监管存在着数据量大、参与者众多、环节多等特点,手工业务处理效率低,易造成监管的滞后。借助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收集与汇总,不仅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还有利于进一步信息的分析。以金融服务业为例,央行事后监督系统目前注重对业务的复核功能,无法核查业务的合法、合规和真实性。如此,自贸区应根据行业的特点,更新监管手段,丰富监督内容。

3.提升预警机制,信息共享

风险往往藏匿于大量的数据信息背后,加强核查后信息的综合分析,强化对风险的定量、定性分析,才能提升对风险的预警。全球价值链的背景下,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貌似不相关性,实际存在着莫大的联系,实现信息的共享,对于企业而言能够加强自身对风险的防范,对于监管部门则能加强部门间的联合监管,提高监管效能。

4.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效果

要实现规范监管,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依法监管,降低监管人为因素与随意性。对于违规者,在明确违规性质的前提下,加强惩罚的力度,提高违规成本,通过高效的管理,逐步建立良性的发展态势。(本文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085项目(Z085FX1402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王茜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WTO学院副教授、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继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高锦涵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

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文献评述 篇12

1 开放型经济、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1.1 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关于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我国的学者也作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形成了不少独具特色的见解。如周小川 (1992) 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出发, 认为开放型经济是一个经济学上明确的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照的概念, 强调的是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 尽可能充分地参加国际分工, 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杨圣明 (2000) 从外资使用角度出发, 认为开放型经济就是通过放宽贸易利用外资, 发展外向型产业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张吉昌 (2003) 从生产要素流动的角度出发, 认为开放型经济就是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地跨越边境流动, 并按照市场规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模式;曾志兰 (2003) 从经济制度的角度出发, 认为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实行的是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是开放度较高的经济体系、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刘新志、刘志彬 (2008) 从经济形态角度出发, 认为开放型经济强调整体性开放并具有显著的发展效果, 充分运用市场规律, 形成科学的发展战略, 开放与发展相协调, 形成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较强的自主创新与自我发展能力。

1.2 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肖俊夫、林勇 (2009) 认为内陆开放型经济与沿海开放型经济最大区别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它强调同时扩大国际开放和国内开放, 强调继续发展出口的同时, 更加注重进口先进技术、资金、管理和智力, 强调大力发展内需型经济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和服务出口, 强调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的同时, 更加重视利用沿海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全伟、李锡智、王方认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是特指地处于某国 (地区) 内地的区域通过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生产要素,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2 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测度

谢守红通过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2个指标, 分析了我国各省区的对外开放度;2005年以后, 研究更倾向于构建多指标、多层次的综合指标体系, 对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如曾海鹰, 任登鸿 (2007) 从空间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内开放度、对外开放度和旅游开放度3个层面构建了开放度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

3 存在的问题

3.1 研究视角比较单一

国内关于开放型经济的研究主要从外资、外贸的角度, 探讨开放型经济、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研究者多为国际贸易领域的专家、学者, 其他领域的学者研究甚少。

3.2 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研究力度不够

虽然自2009年重庆3号文件颁布以来, 学术界对以重庆为中心的内陆开放型经济研究逐渐增加, 但相对于沿海开放型经济的研究来说其研究深度和力度远远不够。在作者收集的205篇文献资料中, 有155篇是关于东部沿海开放型经济的, 26篇关于沿边开放型经济的, 24篇关于中西部内陆开放型经济, 其中关于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研究有13篇。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历程, 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 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内陆、沿边地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伴随着各地开放的实践, 对开放型经济的研究也十分丰富。我国开放型经济的研究主要包括: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等。关于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研究相对较少,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产业的发展如何推动开放型、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尚没有相关研究。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内陆开放型经济

参考文献

[1]肖俊夫, 林勇.内陆开放型经济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 2009 (9) .

[2]全伟, 李锡智, 王方.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路径初探——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J].特区经济, 2009 (3) .

[3]朱立南.我国对外开放度的评估和合理目标[J].国际贸易, 1995 (3) .

[4]谢守红.中国各省区对外开放度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03 (5) .

[5]曾海鹰, 任登鸿.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研究及测算[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9) .

[6]陈子曦.中国各省市区开放型经济水平比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 (5) .

上一篇:麻疯树种子下一篇:迷人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