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民营经济(共12篇)
改革开放与民营经济 篇1
作为汉武帝时期的富国名臣,桑弘羊所作出的经济实践以及其经济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在西汉时期根本就没有出现“经济思想”、“经济改革”的概念,在桑弘羊的经济实践中,他提出了经济思想,并且对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予以推行,比如推行酒类专卖、铁官营、盐官营、统一铸钱、平准、均输等改革措施,迅速地将流通中的经济权益以及生产中的经济权益在封建国家的手中加以集中,使得朝廷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使得西汉封建政府得以起死回生,为西汉王朝中央政权的巩固与社会经济的繁荣,作出了举世瞩目的突出贡献。由此可知,研究桑弘羊的经济思想与经济改革,有着尤为重大的历史意义以及史学价值。
一、桑弘羊及其经济思想的产生
1. 桑弘羊。
通过对西汉史学资料的追溯可知,桑弘羊是河南洛阳人,生于公元前155年,卒于公元前80年。桑弘羊出生于商人家庭,是汉武帝时期最为杰出的一名理财家以及著名的政治家。洛阳是历史上的一座文明古城,自从周公建造洛邑且作为东都以后,洛阳便逐渐地成为一大政治中心、军事中心,由于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是南北东西各个国家的必经之路,非常适合及便于贸易往来,这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洛阳商业的蓬勃发展,直至战国时期,商业便已经发展成为洛阳人的一大主要职业。桑弘羊不仅在商业发达的洛阳成长,并且还出身于商人家庭,其童年时代便受到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所带来的熏染及影响,在其十三岁时,桑弘羊便入宫伴读,其仕宦生涯由此开始。
在西汉初期,即将中央集权国家建立起来,并且实行郡县制于全国多地区,然而,从中央再到地方,以往旧的割据势力和贵族势力仍然保留着非常强大的力量,他们对各个地区的盐、铁等行业的生产加以把持,具备着“财过王者”的强大经济实力。与此同时,匈奴不断地入侵西汉,使得“赋税既竭,尚且不足以奉战士”、“府库益虚”。桑弘羊在其三十五岁的时候,孔仅、咸阳担任大农盐铁丞,因桑弘羊能“言利”,所以与二人齐名,而且还受到了汉武帝的高度信任。在桑弘羊四十岁的时候,孔仅被升职为大农令,由此桑弘羊也升职成大农中丞,并且对均输法加以创立[1]89。
公元前110年开始,桑弘羊任职治粟都尉,兼任大农令,对盐铁官营政策加以大力推行,掌握着天下的盐铁。到了公元前100年时,桑弘羊升为大司农,其权限由此得以不断扩大。公元前96年间,桑弘羊被贬职成搜粟都尉,但是仍然对大司农事务加以主持。公元前80年,爆发了“燕王之变”,桑弘羊以“谋反”之罪被灭门。桑弘羊在其在世期间,共从政六十二年,其与汉武帝时期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存在着密切联系。即便是桑弘羊的理财措施中有着诸多弊端存在,而其所实施的理财措施,则为国家统一的维护以及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桑弘羊经济思想的产生。
可以说,无论何种思想均是由其先驱所传给的,并且以此为出发点为思想前提,桑弘羊继承商鞅和管仲思想情况也是这样的,其中涉及一脉相承的发展思想的继承性,还有着桑弘羊自身的思想特点,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其一,桑弘羊经济思想发展及继承了《管子》的经济思想精华。在西汉时期的盐铁会议中,桑弘羊言必称《管子》,在当时其不仅是具体运用《管子》经济思想的奠定代表,并且还进一步发展了《管子》经济思想。桑弘羊非常重视《管子》经济思想,更重要的是桑弘羊将该思想运用到了经济实践中。其二,治国理财主张———“商君相秦”给了桑弘羊极大的启示。桑弘羊非常注重对商鞅历史功绩的推崇,他认为是商鞅的变法才使得秦国“战胜攻取”、“兵休而国富,兵动而割地”。桑弘羊不仅效法《管子》,并且还效法商鞅,韩非将《管子》与《商君书》称作是“商管之法”,是对治国问题加以谈论的法典,蕴含着尤为丰富的利民富国的经济思想。桑弘羊大力倡导发展经济、利民富国的经济思想,正是对《管子》以及商鞅经济思想的发展,并且将该思想在各个方面诸如经济生活、社会政治中应用,并且按照具体生活需求加以更新、调整。更重要的是,桑弘羊作为汉代的富国名臣,其自身所作出的一系列经济实践,不但对《管子》、商鞅和其他先贤的经济思想精华加以继承,并且根据生活的需要在经济生活、社会政治中加以发展和创新,使其经济思想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适应[2]123。
二、桑弘羊经济思想的核心———重商理论
桑弘羊是我国古代积极倡导重商理论的典型代表,其认为“利在势居,不在力耕;富在术数,不在劳身”、“足民何必井田,富国何必用本农”。桑弘羊认为农业并不是致富的唯一本源,要想将财利加以取得,其关键就在于术数,重点就在于“势居”,也就是只要将商业的不等价交换运用起来,便能够将城市的优越空间条件利用起来,便能够实现发财致富,并且过上富贵无忧的生活。虽然桑弘羊非常注重商业,但是其并非对工农业的重要性持否定态度,提出了农工商并举的新经济主张,即“农商交易,以利本末”。桑弘羊说:“商不出,则宝货决;工不出,作为农用乏。宝货绝,则财用匮;农用乏,则谷不殖。”他认为虽然经济的根本是农业,但是农业与商业以及手工业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三者是互相促进、互相依赖的。只有对手工业加以大力发展,才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才能够为农业生产出大量优质的生产工具,只有大力地、重点地发展商业,才可以充分地利用其物资流通,推动封建经济及农业的蓬勃发展,促进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要想真正地实现强兵富国,就应当“通有无之用,开本末之途”,并且使“农工商均各取所欲”。在农工商并利思想上,桑弘羊重新创造了先秦后以农为本的思想,其重商理论是对《管子》、商鞅等学说的发展及继承。
三、桑弘羊的经济改革
从重商的经济核心思想出发,桑弘羊提出了诸多经济改革措施,在西汉政府濒临财政绝境时,他并非是采用开征新税抑或是增加田赋的方法来将财政危机解决,而是积极倡导统一铸造货币,推行酒类、铁类、盐类专卖,创办平准、均输制度等经济改革措施,将处于流通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权益加以集中,以此实现朝廷财政收入增加的目的,达到“足军旅之费,佐百姓之急”的成效。铸钱的铜以及铁、盐等均是山海资源,需要增加征税于这些山海资源,共涉及两类办法,其一是收税法,也就是放任民间酤酒、冶铁、煮盐、铸钱,朝廷征收税收于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其二是专卖法,也就是国家将山海自然资源加以垄断,实行官营专卖于酒类、铁类以及盐类。专卖是最巧妙的“夺之于无形”的一种征税方法,而桑弘羊则正是对该方法予以采用,即在三个方面———酒类、铁类、盐类等,大力推行实施国家专卖政策[3]67。
首先,酒专卖。酒专卖的实施办法与其他专卖的办法有着较大区别,其主要是由政府将酒类生产垄断,而交由私商予以销售,严禁民间私自酿造,而是由政府自行酿酒,这被称作是“酒榷”。总的来说,酒类专卖制度总共实行了十八年,直至盐铁会议后备撤销,更改成酒类征税,大约每升酒需要征收四钱的税费。征取酒税以及实施酒专卖是西汉政府非常重要的一项财政收入。其次,铁专卖。桑弘羊主张直接控制铁生产,如果民间有擅自冶铁者,便将其器物没收,并且对刑罚“钛左趾”加以实行。但凡生产铁的县区,全部设置专门的铁官,主要负责铁器的销售、制造以及铸铁。农民如果需要铁器,应当在铁官处购买。最早的铁工业始于民营,秦代时期便已经出现了铁官,主要负责管理的是贩卖铁器商人及铁业工匠的征税。西汉政府借助于实施铁专卖,能够得到比对商人收税以及铁器手工工匠收税更高的收入。再次,盐专卖。从公元前117年开始,孔仅以及东郭咸阳便首先将盐专卖实施开来,其具体的措施是产盐区人民出资煮盐,所采用的生产工具尤其是煮盐所使用的“牢盆”则是官府部门所供给,政府作价收购其产品,并且加以统一销售。如果出现私自煮盐及私自售盐的情况,不仅需要将其器物没收,而且还要给予其左足戴六斤重钛之罪[4]112。
桑弘羊倡导将价格当成是轻重关系平衡的工具,由封建政府来运用和管理。为了有效地稳定京师物价,桑弘羊设立了平准机构于京师,该机构掌握着庞大的运输队伍以及巨大的商品。当某种京师物价出现上涨后,便贱价抛售。由此可知,桑弘羊当时已经认识到稳定市场物价对社会稳定及财政收入的作用。另外,均输法的推行与创立是桑弘羊运用商业经济原则,以其商人的独特天赋改革税赋体制的成功尝试。为了便于远方纳贡,桑弘羊便将改革加以实行,也就是创建了均输法,不仅有效地免除了郡国输送贡物的烦难,而且还防止了贡品入京后的损失。与此同时,均输法的实施,还将百姓的负担纳贡赋税大大减轻。
参考文献
[1]魏忠.桑弘羊与柯尔培尔重商思想之比较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8, 3 (5) .
[2]芦蕊.桑弘羊与亚当·斯密经济思想之比较研究[J].新西部, 2011, 3 (8) .
[3]古丽娜.桑弘羊与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比较研究[J].学理论, 2012, 4 (1) .
[4]李艳丽.桑弘羊与西方重商主义思想之比较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8, 4 (5) .
改革开放与民营经济 篇2
macro/micro-economy 4 借鉴 refer to and study 丰硕成果 abundant accomplishment 系统工程 systematic engineering project greenhouse effect 温室效应 drug –trafficking counterproductive 反作用 public utilities 公共事业 redistribution 重新分配 command based economy 指令性经济 transparency 透明度 seek truth from facts ingenuity 奋斗精神 sweeping transformation 势不可挡的变革 grandeur 辉煌 10不健全的体制 flawed system 新兴工业国 newly industrialized nations
11十分重视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精神财富 the spiritual legacy
12顺应时代的潮流 keep up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国情 national conditions 13精神动力 spiritual motivation
14正视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look squarely into the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沧海巨变 profound changes 金融秩序 认真对待,切实解决 be addressed seriously and resolved effectively 16 it is imperative to 日益密切的全球经济 the closely intertwined global economy 正常运行 normal functions 全国人大 NPC 18 全国政协 CPPCC 中共中央 CPCCC
19独立选举单位 independent constituency 民主法制建设democratic and legal construction
20民主监督 democratic supervision 参政议政 participation in and discussion on politics 21宗教信仰 religious belief 人权状况human rights situation 22普遍原则 universal Principle 全球人权事业global human rights cause
23生产力 实现四个现代化
24摆脱殖民枷锁 shake off the yoke of colonialism 审视处理 view and handle 25 财政收入 revenue 科技成果转化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 advances 财税 fiscal taxation 生产、流通和消费 producing, circulation and consumption 国际多边舞台 the global multilateral arena 招标 bid 28 出口加工区 export processing zone 对外承包工程 overseas contracted projects 市场多元化 market diversification 以市场为导向 market-oriented 30 国有企业 stated-owned enterprise 个体企业 self-employed enterprise
31私营企业 private enterprise 合资企业 joint venture
独资企业 solely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 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ltd.33 精神文明建设 the progress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ultural and ethical civilization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the strategy of great development of China’s western regions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a comprehensive plan carried out in a step-by-step manner 36 政治体制改革 political restructuring 优化经济结构 to optimize economic structure
实行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to carry out proactive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38 转变政府职能 to shift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自由职业者 freelancer 再就业工程 reemployment project 40 扩大内需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提高经济效益 to better economic performance
持续/可持续发展 sustained/sustainable development 42 素质/应试教育 exam-oriented/ test-oriented education
market capitalization 总市值 stock exchange 股票交易所 44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 the Royal Society 英国皇家学会 45 metropolis/ cosmopolitan city/ conurbation 大都市
per capita 人均 purchasing power 购买力
double/ triple/treble/ quadruple/quintuple 蒸蒸日上 prosper and progress 48 切实 take concrete steps/ measures 千家万户 every household 49 努力 spare no efforts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strive to, work hard to, endeavor to
上市公司 listed/ public company 注册资金 registered funds/capital 51 联合开发 joint development 技术转让 technology transfer 52 项目预算 project budget 投标 making a bid 53 中介服务机构 intermediary services 免税期 tax holiday
可行性研究 feasibility study 拉动经济发展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转口贸易 transit trade 股份合作制 joint share/stock-holding partnership
防范金融风险 prevent financial risks 国有控股企业 state holding enterprise
劳动/技术/资金/知识密集型企业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the primary industry/ the second industry/the service sector, i e the tertiary industry
遏制通货紧缩/膨胀 controlling/ quelling/ checking deflation/inflation 60 长期国债 long-term treasury bonds 自由贸易区 FTZ 61 兼并 merger 破产 bankruptcy
改革试点 trial/ pilot reform 社区服务功能 the functions of community service
扭亏为盈 reduction of loss and increase of profits 三讲 the Three Emphasis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foster new consumption growth areas “三个代表” the Three Represents
刺激经济增长 to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宏观调控 macro-control and regulatory
养老、失业、医疗保险金 old-age, unemployment and medical insurance premiums 67 下岗工人 laid-off workers 中心环节 key link 68 廉政建设 to build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 创汇产品 hard-cash earning exports
监事会 board of supervisors 竞争有序 orderly competition
富余员工 redundant workers 代理制 proxy system 71 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implementing a preliminary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72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irreversible historical trend 自我封闭 self-seclusion 73 回应我们庄重呼吁 respond to our solemn appeal 自力更生 self-reliance 74 风险资本 venture capital 新兴技术 budding tech
外商直接投资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新兴市场 emerging market 76 经济特区 SEZ 新兴工业化国家 newly-developed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外向型企业 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 抓住机遇 to seize the current opportunity
高新技术开发区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公司法人责任制 the corporate legal pers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80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the country by relying 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社会事业 social undertakings
发展是硬道理 Development is the absolute principle.82 退耕还林 returning cultivated land to forests 主体地位 dominant position 83 封山绿化 closing off hillsides to facilitate afforestation 84 volatility 易变性 grandiosity 宏伟
undulating moods 起伏的情绪 contrarian position 截然不同的立场 86 全面/更加对外开放 生态建设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87 欣欣向荣 move rapidly to prosperity 预期效果 expected results
齐心协力 to work in unison 健康发展 sound/healthy development 89 收入分配制度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约束机制 restraint mechanisms 90 公有/私有制 public/private ownership 大中型企业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率先实现现代化 take the lead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精干的研究者 top-notch researchers 开拓更多的海外市场 open up more markets abroad 93 配额管理 quota management equitable 公正合理的
commerce, banking, insurance, securities, telecom, commerce, tourism, real estate
closed its door to the outside world 闭关锁国 stagnation 停滞 96 处在技术复兴运动的前列 on the cusp of a technological renaissance 97 affiliated to 附属于 prestigious 久负盛名的
medic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医疗器械设备制造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9 集中研究 pool research efforts on impetuosity 急躁
bulletin board 电子布告栏 hallucination 幻觉 101 筹资 to raise money 普通老百姓 the general public
bull/bear market stockbroker 经纪人
stock dealer 股票交易商 股票交易系统 stock trading system
stock index 股指 bear/bull market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纽约股票交易所 shareholders’ meetings 106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道琼斯工业指数 BMW 宝马 107 the NASDAQ Composite Index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 Mercedes 奔驰
从国情出发 proceed from national situation 行之有效的 effective 109 履行国际义务 to fulfill its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 大规模 on a large scale
污染防治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国土控管 territorial control
comprehensively work on 综合整治 植被 vegetation
行为准则 code of conduct 一如既往地 consistently 113 任重而道远 an enduring and overwhelming task 转轨 changing 114 产业结构调整 industrial readjustment 拜金主义 money worship and obsession
传统美德 traditional virtues 都市化 urbanization 116 出路 way out 孕育 entails/give birth to 117 冲击 to exert a negative impact on 人口老龄化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学术报告 presentation 奉献 dedication to 119 发展不平衡 the imbalance of development 推广 popularize 120 街道委员会 residential district committee 切合时宜 timely
蓬勃发展 progress in a vigorous manner 十五计划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里弄居民委员会 neighborhood 民政部 Ministry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2010年远景目标 The Long Range Objectives for the Year 2010 眼前收益 immediate yield
a paragon of management virtue 管理功效的典范 stodgy平庸的
distill a lesson 吸取教训 paramount 最高的
unethical manners 不道德手段 too much leeway 过度宽容 127 三通 establish the direct links of postal, air and shipping services and trad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hands-off management 放任自流的管理 资本增殖 capital appreciation
in a nutshell 总的说来 opt for 选择 equities 股票
以民族大义为重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overall interest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rporate bonds 公司债券 the repayment of the loan in full at maturity 倒是能收回接触资金
credit rating agency 信誉评级机构 assign ratings to 签发债券等级
liquidity 资产流动性 liquidate 清算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商业盘剥的目的 dainty shoes 轻巧的皮鞋 135 hem-line 服饰折边 monopoly 垄断 reverent 庄严的136 intelligentsia 知识界 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 cross-regional, cross-trade and cross-ownership
eloquence of diction 雄辩的辞令 compassion 同情
attribute to 归功于 多钟联动环节 multiple linkages
integrative talents 综合才能 utmost importance 头等重要 140 市场动力 market dynamics innovation 更新
retail/whole-sale price 零售价/批发价 畜牧 animal husbandry 142 aquaculture 水产养殖业 经济增长点 points for economic growth
乡镇企业 township enterprises power-generating capacity 发电量
高速公路 expressway 光缆 optical cable
财政支出 financial expenditures 外汇储备 foreign currency reserve
可支配收入 disposable income 人口自然增长率 natural population growth rate
currency supply 货币供应量 convertible 可自由兑换的 148 拉开帷幕 be formally staged basic framework 基本框架 149 机构臃肿 bloated size of the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官僚主义 bureaucracy 150 文牍主义 red tape 贪污腐败 bred and corruption 151 不正之风 unhealthy practices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资源分配
152 公务员 public servants contingent of administers 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153 忠实履行职责 faithfully perform their official duties 勤政廉政 industrious and honest
154 incompatibilities with 与„相矛盾 骨干企业 key enterprises 155 抓大放小 manage large enterprises well while relaxing control over small ones 156 公有制 public/private ownership 配套改革 supportive reforms 157 改组改造 reorganizing and upgrading 售后服务 after-sale service 158 市场营销 marketing 调整产业结构 readjust product mix
159 自负盈亏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profits and losses 和平统一
160 公司制 corporative enterprise 政企分开 separate government functions from enterprise management 161 股份合作制 stock cooperative system 权责分明 to delineate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全球治理与开放型经济 篇3
二十国集团不断发展的议程,以及众多倡议和过去几年成立的新机构,如金砖国家的新发展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以及其他类似机构,表明政治领导人对于新出现的全球新秩序的理解和承诺,以及对于提升和加强现有全球治理机制的需求,其意在解决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现
代全球治理机制能够从战略上专注于极少数将全球公共产品作为全球政策成果的问题。
那么全球经济究竟是如何运转的?一种可能的答案是,作为一个整体,世界并非完全缺乏公共产品的供应。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国际社会获得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全球政府带来的益处。
全球社会已经从更为富裕和强大的国家领导中获得了这一关键的政府服务,尤其是在二战之后(不一定始终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合作或协作)。这些国家在为达成这一目标而成立的多边机构和国际组织网络提供的框架下密切合作。
全球治理与全球公共产品
世界各国政府目前普遍认为公共产品的供给对于建设具有凝聚力的社会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经济至关重要,而确保这类供给是其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任何社会都需要公共产品才能够正常运转。基础教育(公共知识)、医疗卫生宣导、国家安全和司法管理等都属于基本公共产品范畴。
公共产品的必备条件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也就是说,一个特定的个人消耗公共知识、医疗和基础教育并不会降低这类产品对其他人的可用性,而且人们获取这类产品不会受到价格或其他障碍的限制。
相关理论表明,在这种条件下,私营企业家对于生产这类供广大民众免费获取的产品的动机较低。这意味着,如果放任这一市场自由发展,那么这些产品的供应势必会不足。
这就是公共产品必须由公共部门提供的原因。私营部门只有在至少能够打破上述两个条件之一时才会更积极地进入这一领域。例如,通过收入机制、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手段为这些产品中的一些产品“定价”。
因此,国家、省级和市级政府必须重视公共产品的提供,以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安全和权益。
笔者认为,上述原则同样适用于全球社会。这一想法非常简单,主要包含全球公共产品供应对于确保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全球社会,尤其是全球化经济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的观念。
这表明国际社会需要解决这类全球层面亟需的产品的供应问题,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传统和文明之间正常互动,支持其努力建设现代的国际社会和日益一体化的全球市场。
全球公共产品至少包含以下类别:和平与跨境安全,以打击国际犯罪;国际司法的权益与管理,例如,帮助防止和解决种族冲突、保护人权等;国际协作抗击流行病(如艾滋病);国际金融稳定;国际自由与公平贸易;知识传播;环境的可持续性。
如果我们有机会在未来的同一时间同时实现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国际社会和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全球经济,那么这些全球公共产品的充足供应至关重要。但是,与在国家、省级或市级的情况不同,没有一个能够提供这类产品全球政府。换言之,某种形式的全球治理的出现是为了应对全球政府的缺乏。
该机制虽然并不完善,但在上个世纪的大半时间中顺利实施,直到产生该机制的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某些全球公共产品长期供不应求。
这些框架条件的变化如下:
在没有减少世界各地潜在军事冲突重要性的前提下,辩称大规模战争的重要性已经在过去50年中下降,至少征服新地域和保护边境的行动已经被为其国民提供经济发展所取代,后者是大多数政府主要关注的方面。
经济发展被当今大多数国家政府视为一个合法性来源。人们通常认为,它与开放型经济和自由、公平的市场,以及不断动摇商业模式和生产系统的颠覆性技术变革密切相关。
全球连通性不断加强,目前连接总量已超过60亿。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实现另外60亿连接,其中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
在过去15年中,全球经济见证了以亚洲尤其是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EE)快速增长。新兴经济体过去几年对世界GDP贡献超过50%(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而在2000年,这一比例仅为37%。
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模式带动了一大批新的全球中产阶层(GMC)的出现。中产阶层系指每天生活支出相当于10-100美元的群体。相关统计表明,2010年,54%的全球中产阶级居住在发达国家(欧洲、美国和日本),总数约为18亿;预计到2020年,同样比例(54%)的人口——届时将增加至32亿——将生活在亚洲的新兴国家。
自然与人类累积的生产技术之间的平衡正面临被破坏的危险。根据不同报告估计(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生命力报告》),早在2008年,我们的生产系统便需要1.5倍的地球自然资源——以其正常再生产速度,才能满足全球生产系统的需求。
这些颠覆性变化使得现有的多边机构和国际组织网络承受重压,令上世纪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面临压力,并导致出现全球公共产品长期供应不足的局面。目前,后者仍未改善,但新的条件使得这类产品的供应更吃力和复杂。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领导人决定努力调整半个多世纪前成立的、现有机构的任务与工作方法。除了良好的初衷外,他们的努力似乎不够。
其他领导人和国家认为,在重新设计现有机构的同时,还有必要建立一套新的多边组织和机制,以补充现有的组织和机制,并有效应对新时代的需要。
二十国集团不断发展的议程,以及众多倡议和过去几年成立的新机构,如金砖国家的新发展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以及其他类似机构,表明政治领导人对于新出现的全球新秩序的理解和承诺,以及对于提升和加强现有的全球治理机制的需求,其意在解决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如同过去一样,全球治理机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提供一个替代物,以取代那个并不存在的全球政府。
开放型经济的全球治理
作为全球经济“指导委员会”的二十国集团,可以将其初步目标放在金融领域(包括金融基础设施)、贸易与环境领域,从而促进创造就业机会、出口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这些领域的全球公共产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确保惠益真正公开(或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另一个是惠益几乎覆盖所有国家和民众(考虑到不同的社会经济群体)。此外,它甚至还应造福子孙后代。
全球治理机制应能跨越“公共产品”(包括纯公共产品、混合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同资源和特殊商品)和相关外部效应发挥作用。
此外,它还应能够提出解决方案,解决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失灵和联合行动问题,如同政府在国家层面的做法。为此,全球治理机制必须改善合作条件,通过进一步制定标准、规范并提供明确的(财政等)激励措施避免在全球公共产品提供上出现所谓的“国家失灵”(通常在国家层面,政府失灵会加剧市场失灵)。
这些现象表明二十国集团正步入生命周期的下一阶段。
考虑到二十国集团已经在全球金融稳定方面取得的成就,即将其视为一种全球公共产品,他们或许希望从“生产链”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致力于通过如国际协定、制度或标准等“中间公共产品”推进“最终全球公共产品”的供应,包括环保、贸易和知识传播等。
1.全球经济的现状。全球经济格局由几种力量共同形成。全球性冲击、中长期趋势以及区域和国家的具体因素使得我们要应对的局势纷繁复杂。同时,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令合作和政策协调显得极为迫切和格外困难。
在各种全球性冲击中,首当其冲的应是油价持续走低(尽管上一个季度出现反弹)以及更普遍的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虽然油价走低将使石油进口国受益,但无疑将会引发许多石油出口国的危机。总体而言,油价下跌将促使相关机构略微调高全球经济增长预测。
趋势分析表明,一些发达经济体(以及部分新兴市场)仍在处理金融危机的遗留问题,包括高水平的私人和公共债务以及较低的中期增长预期。
在那些通胀低于目标——有些仍在继续下滑——而其宽松的货币政策方案已然表明其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有限的国家,这种情况尤其令人担忧。
新兴经济体过去几年中(近期的巴西与俄罗斯)表现出的相对放缓的增长模式导致人们下调对中期增长率的市场预期;而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因素,如人口老龄化和全要素生产率低下可能会拉低潜在的产出增长并降低目前的投资水平。
区域和国家的特定事件,类似于上述发展趋势,导致过去几个月主要货币的汇率发生重大变化,导致遭受宏观经济困难和政策空间较少的国家的问题加剧。
这些事件促使有关机构预测,全球经济今年增长率为3.3%(略低于先前的预测),其中发达经济体预计增长2.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增长率预计为4.2%。
发达经济体的表现低于此前的预期,主要是受美国第一季度增速意外放缓拖累。令人奇怪的是,去年第一季度也出现了同样情况,当时我们认为这种表现非比寻常。基本的经济驱动因素,如劳动市场条件和工资水平、住房市场表现、财务状况和燃油价格等也是如此,这些因素也推动消费和投资增加。
如果印度能够清除商业障碍、改革农业部门并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则印度的增长率将对新兴市场的表现和世界产出做出重要贡献。
2.面临的挑战。在金融危机爆发超过七个年头的今天,全球经济仍举步维艰。全球增长不均衡,且弱于预期。提高实际和潜在产出需要支撑与结构性改革并举。发达经济体将不得不继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支持其经济活动,试图提高通胀率至既定的目标。此外,其将在可行的情况下,放宽短期财政政策,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公共负债较高的经济体应注重实现经济活动与财政整顿之间的有效平衡。
在结构性改革方面,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都将需要提高生产力和消除发展瓶颈。通常没有更多宏观经济政策空间支持国内需求的新兴市场,因此必须尽其最大努力使结构改革发挥最大效用。为改善长期增长前景,有必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和明确开支优先事项等手段重新制定财政政策。
据计算,2010-2025年,大约一半的全球GDP将由440座城市创造(其中95%为我们过去不太谈及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城市)。米兰、苏黎世和马德里仍将非常重要,但它们对于促进未来增长的贡献极有可能不如阿雷格里港、瓜纳华托、艾哈迈达巴德或天津。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到2020年,人口和技术变化将造就一个非常特殊的劳动力市场。企业的用人缺口将达8500万,并需要在大学毕业生或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工人中寻找适合的人才与技能,同时,约有9500万低技能工人将面临失业。
还有许多有望在未来十年成为“重大突破”的新技术趋势,包括基因组学、机器人技术、能源存储和可再生能源、3D打印、云计算与知识型工作的自动化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将对企业和社会产生巨大的潜在破坏性,且可能是重大突破的根源。
所有这些趋势,无论是过去的或是未来的,都有助于减少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不均衡。毫无疑问,如果回顾20年前的情况就会发现,法国或德国的生活标准高出中国或印度的20倍,而今天,这一差距至少已经减少了一半。这种全球贫富不均的降低主要得益于促使市场整合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内部的贫富不均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尽管许多发达经济体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大多经历了一段稳定的时期。
因此,在减少全球贫富不均方面的进展可以被视为喜讯,但前提是其益处未被不断加剧的国家内部不平等抵消。
在这种背景下,二十国集团机制计划开始其生命周期的一个重要的新阶段。在笔者看来,这将是二十国集团的第三个阶段(虽然更为复杂和详细的分析可能会导致阶段的数量增加,主要是因为存在许多相对次要的变化),其中前两个阶段是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而生:第一阶段始于1999年,当时泰铢贬值引发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后危机蔓延至俄罗斯和巴西,对世界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第二阶段出现在全球经济遭受了近80年来最严重金融危机(2007/2008年)打击的最低谷时期,其标志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峰会。
第三阶段即将开始,这一阶段并非因爆发新的金融危机所致,而是提高全球增长水平和质量的雄心的产物。我们希望二十国集团能够在不降低效率和承诺的情况下秉持并调整其工作方法。虽然二十国集团存在诸多缺点,但它仍然是21世纪全球治理领域最重要的创新。
改革开放与民营经济 篇4
一、国有经济改革关键在于理论创新和突破
国有经济改革, 首先解决的不在于方法, 而在于改革原因、改革目标和改革方式, 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就取决于理论创新。科学的理论不仅成为国有经济改革的有力理论支撑, 而且在不断地转变为改革的设计和实践。
近年来, 对于国有经济的社会属性、职能定位、运行方式以及一系列管理原则等方面, 我们在理论上已经基本有了一个实事求是的界定和较准确具体的阐述, 各方面的认识也正在逐步的统一。因此, 改革的步伐近来正在逐步加快, 成效也非常显著。然而, 要更加有效地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 在国有企业中真正建立起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对于有关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更深层次、更具体或更敏感的理论问题, 必须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
二、国有经济改革与理论创新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说, 国有经济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可以把直接指导国有经济改革的经济理论简单概括为:所有制理论、国有经济功能理论、控制力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等几个重要理论。
从以上几个理论要说明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看, 它们之间应该是互为条件的, 而且应该表现为逐层递进的关系, 从前到后每个理论分别可以作为下一个理论的基础。但要强调的是, 在实践中, 它们之间未必表现为一种绝对的先后关系, 如我们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而控制力理论是在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但从现在来看, 控制力理论已经影响到了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 已经成为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理论基础。而且, 以前我们的改革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些理论往往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但每一个重大理论的创新都会反过来再次影响实践, 成为实践的指导原则, 保证实践的有序进行。所以, 从现在来看, 我们可以将国有经济的改革过程大致看作是与理论创新同步的过程。
因此, 国有经济改革的逻辑思路完全可以结合理论创新的逻辑加以更加明确的说明。
首先国有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所有制问题, 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基础层面和居于核心地位的改革。由于原有的所有制理论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因此, 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所有制理论, 所有制理论不创新那么其他改革都将无法开展;
其次, 所有制理论决定了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 受所有制理论创新的影响, 国有经济的功能重新定位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 以此来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而不是面面俱到。而明晰了国有经济的功能, 也就决定了国有经济的改革方向;
再次, 要处理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就是通过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 把原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为主导地位, 改变国有企业范围过宽、数量过多、比重过大的局面。因此, 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有进有退”和“抓大放小”的战略调整, 通过控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从而提出了国有经济控制力理论;
第四, 为了更好地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从微观层面来看, 必须实现微观主体的再造, 即需要运用现代产权理论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实现政企分开。通过股份制改造, 不仅可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 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而且, 通过国有资本的独资和控股形式可以保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更重要的是股份制具有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 从而可以更好的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最后,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 即要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 这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从而也符合了公有制创新理论所要求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从目前情况来看, 以股份制改造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己经成为公有制的最重要实现途径。
总的来说, 国有经济改革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最后终于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为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我们现在的国有经济改革, 完全是由这条战略指导思想即改革思路决定的。而且, 通过以上分析, 也可以说我们己经找到了一条逻辑清晰的、科学的国有经济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宋涛.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论的实践和问题[J].《经济评论》.1996年第2期[1]宋涛.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论的实践和问题[J].《经济评论》.1996年第2期
[2]袁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J].《求是》.1996年第11期[2]袁木.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J].《求是》.1996年第11期
[3]张卓元.国有企业改革—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经济改革的主题[J], 《新视野》, 1999年第4期[3]张卓元.国有企业改革—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经济改革的主题[J], 《新视野》, 1999年第4期
[4]周叔莲.国有企业改革仍需克服思想障碍.《发展导报》.2001年3月2日第3版[4]周叔莲.国有企业改革仍需克服思想障碍.《发展导报》.2001年3月2日第3版
[5]许经勇.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形式[[J].《理论与改革》, 1998年第1期[5]许经勇.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形式[[J].《理论与改革》, 1998年第1期
改革开放与民营经济 篇5
【内容提要】
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解放思想、破除那些妨碍社会发展的各种障碍。改革的目的是国家强大、人们富裕、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改革主要分为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正确方向的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导航器,是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正确道路的唯一保证。
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关系。
【正文】
要谈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首先,必须了解并且认识二者的内容,精神。
现在我们先看看政治体制改革在我国的内容,发展,目标。
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议程。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到现在为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党与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等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其中具体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些环节和方面又都集中在经济体制上,因此,我们改革经济体制,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大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僵化的、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充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先进各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大力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达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的目的。
邓小平同志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采取了鼓励闯、放手干,先做游戏,后定规则的策略,经济建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自下而上的改革。经济作为社会物质基础部分,改革可以从基层开始,局部的变动是可控的,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是不足以影响全局的。但政治体制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触一发而动全身,它的改革不能简单的套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
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必须牢牢的把握改革的方向,主要应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在具体实施之前,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必须有一个总体的设想和方案,通过法律的形式把主要内容和基本程序固定下来。做到先定规矩,再整体有序推进。因此,邓小平说中国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自下而上经济体制改革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认真抓好四个互相联系的重要环节:
(1)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促使企业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自发地实现资源配置。
(2)加快市场的培育。没有市场就没有市场经济。
(3)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分配是经济利益实现的制度。没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就没有市场。
(4)混合经济中政府主要是调节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而不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在中国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当我们对二者有初步认识后,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现在还在讨论。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我们首先要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范围,弄清从哪里着手。要先从一两件事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大干,那样就乱了。国家这么大,情况太复杂,改革不容易,因此决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以后再下决心。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党政需要分开,这个问题要提上议事日程。”(1)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眼于未来五年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受访专家认为,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并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日益强烈,政治体制必然需要进一步满足和实现人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全面发展,并以健全完善的法治精神和法制秩序保障之,最终要确立起科学、民主、文明、法治、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政治体制。”(2)
从上述的这二段话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政治体制改革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正确方向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导航器,是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正确道路的唯一保证。
从侧面上,这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也在推动以及要求者政治体制改革进行。
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
由此可总结的出: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割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一轮改革中,协调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和前进的步伐,使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改革开放与民营经济 篇6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入;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151.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9-0140-02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发生着变化。一般认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以用城镇居民家庭生活费加上各种非货币收入表示,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以用家庭人均纯收入来代替。虽然这两个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能大致反映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体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改革初期有所缩小,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呈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1978年为2.36,1985年则下降到1.37,1987年扩大到2.07,1995年扩大到2.46。到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达到3.33。通过这些数据明显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需要经济界同仁共同努力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逐步探索的过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就表现为逐渐变化的过程。同时,中国的经济改革又是分阶段实施的过程,每个阶段改革重点和难点都不同。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会呈现一定阶段的波动。
2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演变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任务,或为引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所规定的在经济生活上的行动准则和措施。在阶级社会里,经济政策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制定的。
(1)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农村经济改革破冰阶段。党中央在这一阶段农村政策主要倾向于让农民获得自主和实惠。在此期间党制定的两项政策使得农民收入实现飞速增长:首先,确立家庭联产承包制;再次,农产品收购价格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高速增长是本阶段最突出的特点,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1984年的355.3元。从此农民的货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有所增加,从1978年的41.9%,增加到了1984年的58.1%。
(2)第二阶段:1985年-1990年农村经济改革的开展阶段。农村政策市场化成为这一阶段政策的主要特点。本阶段实施农村政策主要有: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粮食统购政策,并在此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农产品市场调节机制,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扶持、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较大。从1985年的397.5元增长到1990年的686,31元,扣除物价影响,年均递增率为2,97%。农民货币收入的增长速度波动较大。1988增长率为24.9%,1989年反而下降为10,8%,1990年则下降为3.3%。
(3)第三阶段:1991年-2000年农村改革的深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推动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首先,1991年-1996年农民收入开始回升。此期间主要得益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种粮农民的收入。再者,农民从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中得到的收入明显增加。其次,1997-2000年农民收入增幅又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在农村中实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农民收入还在继续增长,但增幅逐渐放缓并且出现连续4年下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
(4)第四阶段:2001年-2007年农村经济综合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这一时期农村改革的中心。围绕“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进税费改革试点,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至此。农民收入增长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也不断增长。
3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建议
3.1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政府应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与动态;加强生产经营指导,通过召开产品发布会、展示会等形式打开产品销路,扩大市场容量,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型龙头企业以带动结构调整。
3.2强化调整乡镇企业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充分,是收入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制定和完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政策才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确保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提高农民收入中的领头羊的作用。
3.3普及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我国农村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目前,我国仍有相当部分农村属于欠发达地区。搞这些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将直接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意义重大,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优越性。
4结束语
改革开放与民营经济 篇7
一、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 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 经济上搞“一大二公”、升级过度, 本是“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集体企业变成了“二国营”, 生产由上级计划安排, 核算实行统负盈亏, 厂长由上级委派, 工人由国家调配, 企业失去了自主权, 职工缺乏积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天津二轻集体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上世纪80年代, 以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和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为重点, 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从1980年至1984年逐步提高了企业利润留成比例, 由企业、公司、局3∶3∶4, 改为6∶2∶2。1984年恢复天津市二轻集体工业联社, 实行年利润30万元以下企业不再上交, 1987年对集体企业不再收取合作事业基金, 企业自负盈亏。1988年全局多数企业推行了厂长负责制, 有半数以上企业实行三年以上经营承包责任制。1989年大多数行政性公司改制为企业化公司。同时, 企业实行了内部改革, 大部分企业实行干部选举制、聘任制, 职工实行组合制、合同制, 分配实行岗位工资、计件工资、含量工资等, 打破“大锅饭”, 调动了干部职工积极性, 企业增强了活力。部分企业还把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引入企业, 增加了企业内在动力, 小型集体企业复合材料厂在天津市工业企业中第一个实行了租赁经营, 当年实现利润比合同指标超额4倍多。1989年, 实行租赁的35个企业和18个招标抵押承包的企业大都实现了利润大幅度增长。
上世纪90年代, 党和国家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出明确的要求。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随后, 党的十四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党的十五大都对城乡集体企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明确要求城镇集体企业要理顺产权关系, 区别不同情况, 以明晰产权为重点, 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天津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全国总社下发了关于加快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试行办法。天津二轻贯彻这些指示精神, 对239户集体企业进行了全面清产核资, 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 并在部分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后, 特别是集团领导班子调整以后, 我们以明晰产权、维护联社和企业集体资产合法权益为重点, 把集体企业改革融入集团整体发展之中, 下大力量实施调整重组、引资改造、分流治理、用足政策、卸掉包袱、改制创新, 加大与外资、民营的合资合作力度,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和资本运作, 促使一批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一批中小企业走向“专、精、特、新”, 一批劣势企业改制或退出, 到2007年底, 189户主营企业中, 中外合资企业有37户, 各类公司制企业57户, 还有一些企业实行了股份合作制, 形成了各类资本相互渗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149.25亿元, 出口创汇15.01亿美元, 创历史最好水平, 2008年又实现新的突破。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已成为新型集体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
改革开放前, 天津二轻小型国有企业占20%, 集体企业占80%。经过改革开放, 现在混合所有制的中外合资企业、内资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已占企业总数的50%, 销售额已占90%以上。实现形式主要有:
一是股份合作制企业。如天津市剪刀厂, 1993年改制为职工全员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职工既是劳动者, 又是所有者, 成为企业名副其实的主人, 厂长是全国轻工劳动模范, 企业和职工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企业生产的园艺工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十几年来企业一直稳定发展。
二是职工持股的有限公司。如天津市达康电器有限公司, 是由17名职工创办的集体所有制小企业, 现在已发展到年销售额3000万元, 该公司生产的“康达”牌食品加工系列小家电, 在全国同行业处于前三名, 资产由创办时几十万元增值10倍以上。
三是集体企业与外商合资兴办的中外合资企业。如天津市柯雅美术颜料有限公司, 是由集体所有制的天津美术颜料厂与英国柯雅公司合资, 引进世界名牌产品和技术, 现在发展到年销售额2亿多元、年利润1600万元, 成为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
四是集体资本、国有资本共同参股的集团公司。天津市隆成集团, 是由原日用五金、建筑五金装饰、铝品总厂等3个行业所属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的混合所有制集团公司, 注册资本中, 国有占51%, 集体占49%。集团成立后统一规划重组, 一方面重点发展金属丝网、铝板带材等拳头产品, 一方面通过出让部分厂房场地收益, 捆捆还债, 用较小的成本化解了巨额的历史债务, 盘活了固化的资产, 妥善安置了大量下岗职工, 集团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 比成立前翻了两倍多。
五是联社集体资本投资的企业。天津市二轻集体工业联社于2004年注册为事业法人后, 近几年加强了对联社集体资产的管理和运作。一方面对成员企业的集体资产和占用的联社资产进一步清理界定, 做好房地产权的统一登记、保护和管理;一方面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 将联社直属资产依法办妥产权归属, 追索联社合法权益, 通过盘活、出租等进行资本运作, 取得了可观的收益。联社还兴办了“惠泽”公司, 进行项目投资。把联社资金整合后投资到优势产业和优势项目中去, 以求获得联社资产的更大增值。
六是经营者群体控股企业。天津“三合”金属工具公司, 原是一个国有、集体企业都有的小公司, 改制前生产花色钳、断线钳, 产品老化, 企业亏损。改革中, 国有企业退出, 原公司领导班子和技术骨干出资对两个集体企业实现“买断”, 成为经营者群体控股企业。改制中, 他们通过国外考察, 引进了新型扭力扳手、管子切割机等新产品, 改造了设备、工艺, 现在产品远销国外, 扭转了企业亏损的被动局面。
上述各类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实现了产权明晰, 把集体共有资本、职工个人资本、国有资本、外部法人或自然人资本优化配置在一起,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从而聚集了各方面的优势适应市场经济, 提升了竞争力, 促进了发展。
三、几点体会
30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
1、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是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
天津二轻集体企业改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初期, 虽然采取多种措施救活企业, 但并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发挥市场配制资源实现共同发展还有很大差距, 资产流失时有发生。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五大、十六大, 进一步为集体企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一要破除集体经济“过时论”、“消亡论”和“一卖了之“的观点和做法, 树立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坚定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信心;二要破除“集体”只是“放弃个人所有权”的“共同共有”的旧框框, 树立明晰产权, “个人所有、共同占有”的新观念, 坚持以“两个联合”为主的多种形式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三要破除“集体只限于本集体企业职工范围”的狭义概念, 树立全面开放, 内联外引, 企业重组, 加快发展的广义概念;四要破除企业只是产品生产的传统方式, 树立把产品开发与资本运作结合起来, 把集体资本和其他各类资本优化组合,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新观念。
2、企业改革有多种实现形式。
二轻企业行业多, 产品千差万别, 企业参差不齐。改革绝非“一股就灵”, 更不能“一卖了之”。必须按照市场需求, 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情况, 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宜大则大, 宜小则小, 宜合则合, 宜分则分, 大要做强, 小要搞活, 那条路通走那条。
3、改革是一个深化的过程。
改革不是目的, 改革为发展, 科学发展才能持续发展。要把改革与科学发展结合起来, 把改革、改造、改组结合起来, 坚持深化改革, 不断取得成效。天津美术颜料厂第一步由“二国营”式集体企业, 改制为股金合作制, 调动了职工积极性, 第二步又通过合资, 提升了产品、技术, 实现了ERP管理, 使企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外双方资源和经营者、劳动者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促进了企业持续发展。
4、充分发挥联社作用是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重要组织资源。
二轻集体企业多为中小企业, 一家一户势单力薄, 运用联社集体资产在扶强发展, 调节余缺, 化解债务和风险, 保持稳定等方面, 能够发挥群体优势。
改革开放与民营经济 篇8
一、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回顾
1949年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可忘记的一年。这一年, 我们伟大的祖国建立了, 我们的人民从此站立起来, 不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我们的人民自此拥有自己的生活, 获得了自由。并且随着之后的土地改革, 我们的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 进行耕作劳动, 获得自己生活必需品。1951年的土地改革, 对于广大中国人来说尤为及时, 它让广大的劳动人民获得了解决生活必需物品的土地, 毕竟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土地对于劳动人民来说, 就是生存的靠山, 就是他们能生活下去的希望。农民有了土地以后, 农业水平比过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农村面貌也得到了改善。土地改革对于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
1953年, 中共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1956年底,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 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1】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农业、工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走集体化、互助合作的道路, 在当时刚刚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广大农村地区来说, 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的生产中去, 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过这条道路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农村发展中, 积极探索新的道路, 但是后来的农村发展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期,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于过去战乱时期, 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不过对于那时的农村经济发展, 我们只能用当时的眼光来看待,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解决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基础之上的。对土地的改革, 对农业的改造使得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新发展
1978年, 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改革,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改革从农村改革开始, 对农村进行各方面的改革, 使得农村经济获得很好的发展, 它同时带动了工业、商业、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和政府职能的改革。90年代前半期, 农村经济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农业经营模式, 农产品出口, 以及粮食生产。90年代后半期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正视农村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新千年之后, 中央“一号文件”, 也说明的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 给未来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动力。
(1) 改革开放后, 农村经济的发展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同时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1980年, 对广大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使得广大劳动人民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动, 获得生活的物质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 又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 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生, 统分结合, 双层经营, 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 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农业获得了发展, 农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生活水平获得提高, 必然会促使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今后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物质基础。
(2) 90年代前半期农村经济建设的问题
首先, 90年代前半期我国农村品生产数量下降, 尤其是粮食生产。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 及其其它产业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加, 粮食供给出现紧张, 致使粮价出现短期的上涨现象。其次,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东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80年代前半期, 农民人均收入快速提高, 后半期也缓慢提升, 进入90年代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放缓。同时, 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对于当时的情况, 我们党也在不断的探索新的政策进行解决:鼓励农业生产, 确保粮食产量;对农业进行集约型生产, 发展规模效应;通过进出口, 进行调节, 换取需要的产品。
(3) 90年代后期到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建设
90年代后期, 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 促使着农村经营方式的变化, 促进农村经营朝着专业化、组织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过去传统的经营模式得到改变。同时, 农民收入来源不断多元化, 来自畜牧业、务工收入、乡镇企业、家庭经营等方面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农村的税费改革, 废除了几千年的税收制度, 农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 负担得到明显减轻。新千年政府对农民进行各项补贴 (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等) , 也使得农民负担减轻, 使得农民能够精心去进行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 农民收入的增加, 也彰显着农村经济建设的进步。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 党和国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报告还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各项服务体系。这也看出我们党对农村经济建设的关注力度, 我们坚信21世纪, 广大农村地区将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农民生活质量将会不断提高, 实现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
三、两个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的异同
对于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经济建设的问题, 在上面进行了个案的单独分析, 现在我们将对他们进行一个综合性质的对比, 来看一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什么异同。
(1) 一方面我们先来看待一下, 两个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的共性
对于这两个时期经济建设的共性, 我们只能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 毕竟时代不同, 社会现实也是不一样的。第一,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性质没有变。两个时期都坚持着中共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共的社会主义核心作用, 这是绝对不能改变的。第二, 农村的劳动力资源能够满足于经济建设需要。中国自古以来人多地大, 劳动力资源足够满足建设需要。第三, 两个时期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本质没有改变。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以此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的长远目标。
(2) 另一方面我们来看看, 两个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的个性
对于这两个时期, 经济发展的个性, 我们在上面对其一一分析的时候, 都有所涉及, 这也有助于我们对他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首先, 我们从两个时期的执政理念来看待, 前一个时期我国刚刚建立, 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解决温饱, 让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口饭吃, 别饿着;而改革开放后, 尤其是90年代后, 温饱问题解决了, 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让农民获得更雄厚的物质基础, 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道路。因此, 两个时期中共的执政理念不同。其次, 我们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看, 建国初期,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刚刚结束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榨, 农村地区穷苦潦倒, 因此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当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对于后者, 十年文革动乱, 农村经济生产生活停滞不前, 我们党为了恢复以前经济情况, 而要求进行改革。而前者是经过革命来建立新中国,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后者是经过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第三, 两个时期实行的农村经济政策不同, 前者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等等举措进行建设, 而后者是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进行改革, 尤其是90年代后, 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镇企业兴起, 农民外出打工, 以及农民生产讲究技术等等。新千年党和国家一系列的惠民政策, 也让广大劳动人民受益。第四, 国际环境不同, 时代主题变化。建国初期, 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同美国抗横, 而随着苏联解体, 两个超级大国也变为只有美国一个超级大国状态, 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同时, 和平与发展也成为现如今的时代主题,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 这也给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带来了机会。对于这两个不同时期农村经济发展, 我们要辩证的来看待, 寻找发展的原因, 探索落后的弊端, 取长补短, 实现社会主义更好、更快的发展。
建国初期, 农村的发展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其它生产资料部门的生产都有很大的帮。不过建国初期的政策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对于恢复和发展经济之后, 我们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 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1956年之后, 经济发展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 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 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60年代初期, 党和国家开始寻找解决方法, 不过中期之后的文革, 又一次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给农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随着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工作重心的转移, 给中国经济的建设带来了希望, 也给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进入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 让广大农村地区迅速发展起来。新千年以来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也让农民们感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爱护, 共同建设全面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严瑞珍自选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改革开放与民营经济 篇9
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经过拨乱反正, 不断探索和深化改革, 集体经济从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适应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新的巨大贡献。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程, 天津城市集体经济体现了创新发展的时代特色。
一、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历史性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天津集体经济获得了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1979年, “知青返城”带来40万青年等待就业的巨大压力, 成为当时比较突出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市委、市政府把广开门路,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安置待业青年, 作为大事来抓, 1982年市政府建立了集体经济办公室, 负责调查研究, 制定政策, 协调关系, 指导服务, 促进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发展。同年, 为解决商业服务业网点不足、群众生活不便问题, 市政府又决定大力兴办集体商业服务业, 在繁荣市场、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 积极安置待业青年就业。经过几年努力, 天津呈现了多渠道、多形式、多行业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格局, 形成区街企业、劳服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校办企业、民政福利企业、厂办集体企业 (工商企业兴办的集体企业) , 社会办集体企业 (指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办的集体企业) 以及职工消费合作社等多种组织形式, 涉足工业、商业、运输、建筑、文教等行业。到80年代后期, 天津新办集体经济已累计安置待业青年近40万人, 从业人员高达25万人。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 国有企业结构调整, 天津在工业、商业、建筑和交通等行业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 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结构调整和分流富余职工的重大决策。实行“一厂两制”和“扶上马、送一程”政策。多种经营企业实行集体所有、自负盈亏, 自主经营、自我发展机制, 促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许多行业和单位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 有的占据了“半壁江山”, 有的主动退出, 多种经营成为经营主体。到90年代中期, 天津多种经营企业9000余家, 从业职工24万人, 其中80%是富余职工, 年总产值114亿元, 年创利税7亿元, 为天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 按行业归口管理的“大集体”企业和供销合作社, 转换经营机制, 恢复合作经济本来面目, 摆脱“二国营”模式, 改革分配制度, 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 拓展对外开放, 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在改革开放的前十一年, 天津二轻集体企业仅出口创汇就达到15.3亿美元。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 天津城镇集体职工高达72万人, 占全市职工总数的25%, 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3%, 集体商业服务业零售额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6.8%。改革开放催生了集体经济历史性大发展。
改革开放初、中期, 天津城市集体经济获得大发展的经验主要有四点:
一是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起了决定性作用。依靠群众、各方支持、政策扶助、法律保障这是集体经济实现历史跨越的根本。在10年内, 天津先后制定十几个政策性规定。1994年市政府以15号令发布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细则, 扩大集体企业自主权, 鼓励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以多种形式发展。这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
二是集体经济率先改革, 不断增强企业活力。首先实行分配制度改革, 打破平均主义, 破除大锅饭, 不端铁饭碗, 转换经营机制;其次实施承包、租货经营、试行股份合作经营。市政府于1991年制定《城市集体企业股份合作经营暂行规定》, 率先在全国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城市集体企业以“负担轻、机制活、政策优惠、市场导向”的优势, 成为天津经济的一支生力军。
三是决策科学、执行有力。市委1980年以103号文件做出重大决策:发动群众、广开门路,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目的是:为千家万户解愁。方法是:依靠广大群众。举措是:千方百计、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解决群众问题。1982年市长李瑞环经过调研, 决定大力兴办集体商业服务网点, 他亲自带领综合部门现场办公, 简化手续, 切实解决起照、资金、场地和业务渠道等问题。1987李瑞环又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方针, 探索了“一厂两制”的企业发展模式;提出要“扶上马、送一程”, 这为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安置富余职工找到了一条出路, 也是国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调整结构、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提升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四是把握发展规律, 引导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突出自身特点。比如, 强调新办集体经济实行“自愿组合、自筹资金, 自负盈亏、自主经营, 按劳分配、民主管理, 集体积累、自主支配”的四十字方针, 不走“二国营”老路。强调“大集体”企业和供销合作社, 摆脱“二国营”模式, 恢复集体经济本来面目, 以多种形式放开搞活。
二、在体制转型中完善发展方式
1995年之后, 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 我国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加快所有制结构的战略调整, 集体经济进入制度变革、体制创新的转型发展阶段。随着改革深入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税务部门取消了对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 财政部门不让用国有资产兴办集体企业, 三资企业和私营经济形成了强大发展优势, 统计部门对规模以下小企业不再统计, 工商部门坚持职工入股占主体的就是私营;传统集体企业改一个少一个, 集体经济增长放缓, 人员减少、效益下滑;许多企业发展观念、运行体制、产业结构、自身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体制要求。面对着历史性考验, 集体经济必须创新发展方式。
1997年初, 市政府提出《关于城市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 要求城市集体经济按照集体经济特点, 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理顺产权关系,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放宽政策, 理顺管理体制, 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决定在城市集体经济中实施第二次创业, 以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实现发展规模的扩张和发展质量的飞跃。
党的十五大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提倡和鼓励发展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新型集体经济。1998年, 天津13个委办局联合制定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 (包括集体) 小企业的实施意见, 市政府集体办又制定了相关实施细则及区街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规范出售集体企业和集体资产行为, 通过改、转、租、卖和关停并转, 加大资产重组力度, 盘活存量, 扩大增量, 培植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 激活了一批小企业, 关闭出售了一批难以维持生计的集体企业。1999年, 城市集体企业已组建了10个企业集团, 650家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 500家企业按有限责任公司改组, 5万多名集体职工成为股东, 350家企业实行兼并、出售或转为私营, 6500家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和公有民营;集体资产运营、管理、监督、服务体制基本确立。
第二次创业使集体经济发生了五个变化:传统封闭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社会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传统生产经营体制向资本经营体制转变;传统资本积累方式向资本集聚方式转变;传统集体共有的产权制度开始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传统以行政为主的管理体制开始向以资产为纽带、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转变。在第二次创业中, 集体经济实施了结构创新, 使第二产业“调高”, 第三产业“调强”;实施了技术创新, 通过“引进拉动”、“调整驱动”、“人才带动”、产学研联合,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实施了制度创新, 建立出资人体制, 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了管理创新, 使传统“管人”、“管钱”、“要数”、“要税”的管理转变到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提高资产经营绩效、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上来。这使集体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了生机活力。
1999年底, 集体经济 (不含归口管理的“大集体”) 生产经营总值365.7亿元, 实现利税26.8亿元, 总资产291亿元, 净资产103.5亿元。这表明, 天津集体企业数量在减少, 但总量在扩大, 运行质量在提高。
在转型期, 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经验有三点:
第一, “发展是第一要务”。改制不是目的, 而是为了发展改革, 改制一定要结合企业发展规划, 宜大则大, 宜小则小, 通过改革、改制, 优化资源配置,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 调动经营者和职工积极性, 适应市场, 加快发展。“一卖了之”、“一股就灵”、“一股独尊”之风, 效果并不好。
第二, 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是人。实践证明, 企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才能科学发展, 企业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改革既要维护出资人的权益, 又要尊重职工的意愿, 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 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
第三, 改制要多种形式。改制即变革企业的产权制度, 这包括:资产重组、合资合作, 兼并收购、租赁、承包、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转让产权等。企业情况千差万别, 按发展需要决定财产组织形式最科学, 企业适宜哪种形式就采用哪种形式。股份制是主要形式, 不是唯一形式, 切忌搞一刀切。
三、在共同发展中, 创新发展模式
中国已加入WT0, 市场竞争全球一体化, 信息与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为了使集体经济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中加快发展, 天津市成立了城市集体经济联合会, 以联合的优势、创新的理念、自律的机制、诚信的作风, 为中小企业和集体经济提供多方面服务。在近10年的创新、探索中, 我们的体会有六点。
第一, 在理论和实践上要破除“消亡论”、“退出论”的影响。集体经济从本质上更能体现以人为本, 更有利于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集体经济将长期存在。消亡的只是传统观念和“二国营”模式。“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必然以多样化形式日益发展。
第二, 必须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明晰产权归属, 实现产权主体人格化;要明确权责, 按发展需要优化股权结构, 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要实现政企分开, 理顺企业与上级单位的责权利关系;要保护严格, 建立资产经营、管理、监督机制;要提升股东素质, 健全所有者治理结构;要培育经理人队伍,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第三, 探索多种实现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包括:按集体经济原则、灵活自主经营的集体企业;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以集体资产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集体资产和职工股权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职工股权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制企业;集体经济联合组织;以联合资产投资创办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第四, 更新发展观念。发展观的核心是:为什么发展?想不想发展?怎么样发展?新时期, 企业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既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创造活力, 又要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要真心依靠群众, 激发员工活力, 提升员工素质, 激励员工成长, 使企业和员工共发展;确立和谐发展观, 要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 摆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塑造团队精神, 坚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减少能源与资源消耗, 做生态良好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第五, 创新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是发展理念、原则、目标、战略、机制、途径的统一体。发展模式是赢利模式, 更是市场竞争模式。创新发展模式的核心是转变增长方式, 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不断创造新客户、创造新价值, 努力节能、降耗、做环境友好型企业, 靠品质优赢得顾客, 靠服务优赢得顾客, 靠管理优提高效率和效益。要善于借鉴成功企业经验和失败企业的教训。要通过创新, 激活人、资本、资源, 让一切创造新价值、创造新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六, 构建企业文化。列宁在论合作制中强调创建合作社文化, 世界合作经济典范蒙德拉贡联合公司把以人为本和创建企业文化作为原则而提出。中外成功企业都已创建拥有自已特色的企业文化。集体经济中的皎皎者都在创建企业文化上有自己的特点, 就是团结互助、奋力拼搏、乐于奉献、共同富裕, 这种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不竭的力量。
杜润生经济改革与发展思想述评 篇10
一、关于“农民定、天下定”的战略思想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了解中国国情,了解农民,看到了农民的力量。他领导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完成民主革命,并提出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由点到面分期分批发展农业合作化的方针。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认识上的偏差,违背自愿、互助、民主的原则,对农业合作化的工作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一夜”进入高级社,使农村发展及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进入改革开放初期,杜润生认识到必须高度重视农民问题,他指出,我国人口多,农民多。“农民不富,中国不会富;农民受苦,中国就受苦。农业还是落后的自然经济,中国就不会现代化。农民定,天下定。世界上有许多伟大事业,如果能使中国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可以说是最伟大的事业。”(《文集》32 页)
随着农村改革的突破和生产力的解放,粮食超常规增长,杜老在1984 年1月指出,“农民的命运,也就是国家的命运”;“农民的前途,也就是国家的前途。”(《文集》164 页) 在当年11 月12 日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吃饭问题是第一需要,只有解决了吃饭问题,人民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发展。”“吃饭问题非要自己解决不可。”“没有饭吃的时候,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有了饭吃的时候还是基础。”(《文集》233 页、234 页)
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得农村工副业发展较快,农业的比较效益下降,加之价格波动,局部地区农民向农业投入,尤其是向粮食生产投入的兴趣减弱。杜老针对这一问题,在1986 年11 月提出,“保护农业的经济地位,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靠近,应成为农村经济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文集》306页)
农村改革的成功和成就,使广大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以后,农村改革和发展还是不断有进展。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密集出台,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状况都有了明显改观。但是,中国农民问题依然严峻,面临着诸多难题。
杜老在2001 年6 月就强调:“当前农业还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能动摇。”“我们必须处理好农民问题,”(《文集》1150 页) 杜老告诫我们,“农民可以是顺民,安分守己,努力劳动,如果生活不下去,走投无路,也会成为暴民。”“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如何进入现代化,需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文集》1154 页)杜老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涉及中国深层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文集》1173 页)
“农民定、天下定”的战略思想始终是杜润生经济思想的重中之重,从中可以看到杜老热爱农民的深刻原因,可以看到他一生为农民代言、始终牵挂农民福祉的深刻原因。学习研究杜老的这些论述,有助于我们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把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把巩固农业基础的弦始终绷紧,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和农民的发展进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始终坚持。
二、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想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杜老改革思想的核心,是我国农村政策的基石。
他通过对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分析了包产到户的几起几落,指出“包产到户是受经济法则驱使的,可导而不可堵,堵是堵不住的。”(《文集》12 页)杜老认为,“有人说包产到户表现了农民对社会主义的动摇。你搞的社会主义不能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吸引力不强,难怪农民动摇。他不是反对社会主义,是不赞成‘大锅饭’式的社会主义。”(《文集》17 页)“绝大多数农民想摆脱的,不是社会主义道路,而是那种多年来得不到解决的令人难以忍受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过重的负担、缺乏民主的行政命令和少数人的专断横行现象。而包产到户,可以帮助农民实现这种摆脱,所以受到群众欢迎。”(《文集》52 页)
杜老认为,“生产责任制,不同于过去的私有经济,它是集体经济的内部结构,是统分结合的形式。”“包干是包产的变型,是把分配也包进去了。”“这比起‘大锅饭’、‘大呼隆’是个大进步。这种责任制,就提高生产力而言离社会主义更近了,不是更远了。它是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一种形式。”(《文集》63 页)“如果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追求大而公的形式,会成为一种空架子,阻碍生产力发展。”“大脚穿小鞋,受不了;小脚穿大鞋,也走不了路。”“寻求我们改革的道路,要既区别于‘一大二公’、‘穷过渡’,又不等于放弃合作化,推倒重来。”(《文集》50、51 页)
杜老认为,公有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既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使农户获得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又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可以使农户根据气候、环境、农作物生长和市场情况,及时作出决策,保证农业生产不误农时顺利进行。“农业不同于工业,尤其不同于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工业,一个相同的生产程序、劳动程序,在不同地点,甚至不同国度,都可以进行。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和产品质量,都可以按同样的标准实行严格控制。而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土地和有生命的动植物,他受着许多变动因素的影响。”“及时了解、掌握这些因素的每月每天甚至每小时的变化,并加以调节,使之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方向发展,不是靠别人的力量,而是靠人,靠劳动者自己。”“农业生产特别需要生产者对生产的高度关心。同样一块地,关心和不关心就不一样,多平整一次和少平整一次不一样。”“如果说工业企业还需要建立责任制,那么,农业就更需要建立一种适合农业生产特点的、能唤起劳动者个人高度关心的责任制。”“农业和工业不同的另一个特点,是工业有许多阶段可以出产品,叫做零部件、中间产品,每天每个人都可依产品数量和质量计算他的劳动量,农业却没有什么零部件,劳动时间同生产时间不一致。耕地、播种、施肥和除草等,每一环节并不体现为产品,只是劳务投入,劳动价值凝结物只表现为最后的产品。因此,衡量劳动成果是看最后的收获如何。”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集劳动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提升了农民对土地的亲和力,“可以使农民直观地感到劳动和报酬的联系,心中有数,干起来劲头大。”“中国农业又有中国农业的特点。中国人多地少,为保证食品需求,必须保持土地生产率的不断增长,因此要在更大的程度上靠精耕细作,而精耕细作不能不靠农业劳动者的主动性。”(《文集》47—48 页)“包产到户”有利于农户自主安排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农户收入。2002 年1 月,杜老在一次研讨会上说,“有的同志列举不搞包产到户的南街村、华西村、刘庄为范例,否定家庭承包。但是已经过了很长时间,这几个典型的好经验长期以来难以推广,而家庭承包制一经启动,即形成改革之潮。”(《文集》1248 页)
杜老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家庭农场大量存在的事实。他说,“一家一户可以是自给自足经济,即自然经济或小商品经济,也可以体现大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的农业多数是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的,但它是社会化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农户种几百亩地,种子、肥料、机耕、收割以至运输、贮藏等由其他专业户或企业承担,形成了一个农业生产的整体,互为依存。”(《文集》70 页)杜老还进一步指出,“全世界的农业,包括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都是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形式。”(《文集》1281 页) 说明这种家庭经营方式,不仅适用于当前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家一户的经营,随着生产发展,就要慢慢从‘小而全’发展到‘小而专’,‘小而专’变为‘专而联’。专业化生产发展起来以后,就必然要和社会协作,在自愿互利基础上联合,形成社会化生产。”(《文集》71 页)
杜老认为,农民的家庭经营机制是废除不了的,我国必须长期坚持。要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使之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要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绝不搞“归大堆”,关键是,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这是为了稳定农民对土地的预期,鼓励农民保护好、利用好十分稀缺的土地资源,珍惜土地,增加投入,培肥地力,逐步提高生产率,发展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精细型生产。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当然稳定家庭承包制并不意味着止于至善。家庭经营的生产功能,将随着农业生产函数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国家政策的取向,将找到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联合形式,实现第二次飞跃。学习研究杜老的思想,对于我们当下理清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明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取向,提出改革的系列举措,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关于改革要过“市场关”和“民主关”的思想
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重建农村微观经济主体的同时,杜老强调农村深化改革要与改革宏观经济运行体制相配合,加快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好“市场关”。在《认识改革,坚持改革》《抓住改革的主攻方向发展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等文章中反复阐述了这一思想。杜老以改革前30 年和改革后的10 年的实践说明,在社会主义社会,计划经济体制引起的经济运行僵化与扭曲,阻碍经济持续发展,在我国这样一个欠发达国家,自身发展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进行产品交换,只能是商品货币关系,等价交换关系,像对待国有制那样计划调拨产品方式,”国家与各种经济成分之间,“各方都不会自愿接受。事实证明,即便是国有制也不可能长期接受违背价值法则的产品调拨制度和全国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制度。”“现代经济,产业结构、资本技术结构、产品结构,随科学技术进步而日趋复杂。交换前提条件是将不同量不同质不同手段的劳动,抽象为社会必要劳动,取得价值形态以便实现平等交换。对于计划经济体制来说,这简直是一个无法操作的巨大工程。靠市场经济体制则可以由交换各方根据自然形成的价格信号来解决。政府可以也有必要运用经济为主的调控手段影响市场,但无法替代市场。”(《文集》496—497 页)杜老指出已经“到了全面地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候了,要下决心加快过好“关口”:一是过“发育产品市场”关。二是过“发育要素市场”关。三是过“所有制完善”关。四是过“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关。五是过“走向世界市场”关。六是过“转变政府职能”关。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杜老指出,“政府职能应从直接经营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转向整个国民经济总体设计的管理、制定法律、政策、提供信息指导等方面。”(《文集》486 页)“政府应大胆彻底放弃直接经营企业,实行政企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应代表整个社会,执行调控经济运行职能,制定共同遵守的竞争规则。学习研究杜老的这些系统的思想,启示我们今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市场经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人类社会不仅面临着经济发展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政治发展问题。推动政治观念更新、政治制度完善、政治行为进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杜老主张改革不仅要过“市场关”,“用市场制度激励群众”,而且要在政治体制上实行以建立民主法治为基本内容的改革,过好“民主关”。他认为,要“用民主制度团结群众”(《文集》925 页)。杜老认识到,要健全民主制度,使人民大众能够参与国家事务,懂得应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并对任何专制倾向和来自各方面的侵犯人民权利的行为保持警惕。要发扬民主,才能使不同要求、不同声音得以充分表达,以便集中起来实行科学决策。“反对活跃思想,反对意见分歧,最终可能导致决策错误。有不同意见不要一棍子打死,而是允许充分表述。”(《文集》938 页)因此,必须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给市场经济以民主的环境和法制基础。杜老强调,要给农民以国民待遇。他认为“我们欠农民兄弟太多!”(《文集》1175页)农民还没有取得国民待遇,有些方面还受到歧视。他建议“明令废除原有的歧视性的法规制度”,给农民以基本的公民权利(《文集》1174 页)。杜老从上世纪80年代就一直呼吁建立农民协会。“全世界农民都有自己的团体,都有农民协会,只有中国农民没有。”(《文集》1147 页)他为农民代言,就是代表农民的利益,就是反映农民的诉求,维护农民的利益,提升农民的话语权。
四、关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思想
杜老致力于推进农村改革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十分重视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根据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趋势,杜老认为,“现在当机立断,急起直追尤为未晚。但有多种赶法,亦步亦趋不是好的赶法,要保持中国特色,走出一条捷径。”(《文集》840 页)他认为,“无工不富是对的,但需要补充一句:务农也能致富。”(《文集》229 页)他强调,“农村要想富裕起来,就是要搞多种经营,要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综合经营这条路。”(《文集》165 页)要“建立一种新的产业结构,搞农林牧、种养加,农民所得也很高,同样可以致富。”“林业大有文章可做,园艺化农业,搞立体农业、庭院经济,”(《文集》229 页)“我国区域如此之大,各地自然条件不一样,资源禀赋不一样,各有各的区域特色。”“各地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发展途径。”“这种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前提则是思路创新。”(《文集》1030 页)要提高粮食的优质率,发展特色农业和健康养殖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尽可能延长农业链条,增加附加价值。要发展都市农业,有条件的地方还要提倡休闲农业、观赏农业,多种林木瓜果蔬菜和花卉,增添旅游设施,兴建天然公园,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杜老认为,“从大农业领域,即农、林、渔、牧、园艺着眼,为发展商品生产,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必须加快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将“一系列机械向农村普及”(《文集》806—807 页),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美国的现代化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消耗能源太多。它的农业机械化成本太高,不经济,是石油浇灌起来的。”“我国的人口多,特点不一样。世界上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都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中,不断把半数以上的农民转移到城市。这一点我国在短期内办不到,需要走出自己的路子来。”(《文集》34 页)“我国农村不能像那些土地资源大国,光靠投入机械替代人力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光靠增加土地投入以提高粮食供给率,这样的路子是走不通的。我国的资源结构只允许走集约经营的道路,这就是用适合条件的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技术,并实行深度加工,综合利用,农业工业化,延长产品增值的区段,用科技的投入来突破资金、资源的约束。”(《文集》323 页)各地农民要兴办多种样式的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产业,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文集》1421 页)“有条件的地方还要提倡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多种林木瓜果蔬菜和花卉,增添旅游设施,兴建天然公园,为都市居民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参加农业劳动的机会。”(《文集》772 页)
杜老认为,“家庭经营不但在中国,在全世界持久不灭。但是家庭农业的缺点是,家庭经营规模并不经济。”“家庭经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结构,终究要找到适当的联合方式,这是必然的发展。”家庭经营,“呼唤联合,呼唤规模。”“我们一直提倡多种形式的双层经营,供销合作社是一种形式,村里的社区组织也是一种形式。公司加农户、龙头企业也是一种好的形式。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制度创新。”(《文集》976 页)
中国农业现代化前景广阔,现在要“推动农业向知识经济转化,重视提高农业发展的知识含量”,“重要的是培养农业人才”,要加强农业信息化手段,使“农业成为知识产业。”(《文集》1459—1460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为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制定分区推进战略。”(《文集》407 页)
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杜老指出:“可持续发展乃是当代经济发展战略的唯一可行的选择,也是开创农业现代化新路不容回避的选择。”(《文集》845 页)他在组织起草1982 年中央一号文件时,就强调要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耕地,基本农田不得改变用途,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制止滥占耕地,要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工作,开展多种经营,不要破坏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他认为,“应该设计与选择一种合适的制度,从产权结构、利益分配到市场流转等方面作出安排,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爱护土地、利用土地、改善土地质量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文集》685 页)他告诫我们,“人类必须从单纯使用甚至破坏森林时代,进入到创造森林、营造森林时代。”“重采伐、轻营造,缺乏远见,以至于今天受到惩罚,若再不觉悟,就要受到更大的惩罚。”(《文集》265 页)“一切城市与乡村必须注意节省水、电、油、化肥,节省各种石油加工品,提高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提倡有机肥的加工利用,提倡节水灌溉,提高利用再生能源,提倡科学栽培、科学施肥,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文集》773 页)
杜老的文集中,还深入阐述了关于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的思想,关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思想,关于发挥文化软实力的思想等。对我们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具有启示意义。
摘要:杜润生先生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思想非常丰富,文章就四方面作简述:一是关于“农民定、天下定”的战略思想,二是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想,三是改革要过“市场关”和“民主关”的思想,四是关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思想。学习研究杜老的思想,对于做好“三农”工作,推进改革深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改革,“三农”工作,家庭承包经营
参考文献
[1]杜润生.农业生产责任制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81(5)
[2]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二十年》序.农村研究,1998(12)
[3]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8(12)
经济疲软亟待政策与改革双驱动 篇11
3月PMI反弹幅度是以往最低。实际上,从2005年至今的9年时间里,3月PMI皆比2月有回升,最高时回升幅度达到5%,最低时也0.8%的增幅,平均为2.8%,而今年0.1%的增幅十分微弱,显示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
同时,不同类型企业依旧分化,中型企业运行最不乐观。大型企业PMI指数为51%,比2月回升了0.3个百分点。小企业PMI为49.3%,比1月回升了0.4个百分点,且两月连续回升,显示伴随着早前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加快推进、“营改增”以及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力度加大,小企业也得到了一定支持。相对而言,中型企业似乎处于夹心层,PMI指数为49.2%,比2月回落了0.2个百分点,且低于小企业PMI,境况值得关注。
从分项指数来看,12个分项指数中,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采购量、原材料库存、产成品库存、进口、从业人员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回升。而积压订单、购进价格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回落,其中购进价格指数回落最大,幅度为3.3个百分点。
其中,3月新订单指数与生产指数均比2月回升0.1个百分点,分别达到50.6%与52.7%,但相比于过去9年平均3.7、4.7个百分点的回升幅度,反弹程度实则有限。
而3月PMI的走势或也预示了其他主要经济数据的变化趋势,即受季节性因素影响,3月消费、投资、工业生产或整体上出现上升的趋势,但回升幅度有限。例如,工业生产方面,当前国内煤炭价格仍在下降,但日均粗钢产量有所回升,环比上涨2.85%,笔者预计3月工业生产或反弹至9%。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鉴于3月发改委加快投资审批速度,有望带动基建投资提升,但产能过剩仍旧困扰制造业投资,且二三线城市房屋库存压力凸显仍将拉低房地产投资,预计前3月累计投资到18%左右。
消费方面,部分城市汽车限号将汽车需求提前释放,但房地产相关消费仍旧疲软,预计3月消费增速或将达到12.4%。
对外贸易方面,3月反映制造业外贸情况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0.1%和49.1%,比2月反弹1.9和2.6个百分点,是个亮点,显示发达经济体复苏以及前期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影响。同时,接近三分之一的的企业反映当前新接出口订单已较2月有所上升,创2013年4月以来的最高,预示着后期出口有望企稳回升。
当然,数据方面,由于去年上半年存在资本借贸易渠道流入的行为,导致今年上半年出口数据或将面临较高的基数效应,因此,出口数据会受到影响,笔者预计3月出口增速或为1%,进口增速为5%。但相比于过去9年平均3.7、4.7个百分点的回升幅度,反弹程度实则有限。
通胀方面,3月购进价格指数持续下滑,降至44.4%,比2月回落3.3百分点,反映了当前需求偏弱的局面。而上游产品价格回落的趋势与3月高频工业品价格走势也相呼应。根据商务部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来看,3月商务部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环比下滑1%。同时,国际油价也有所回落,3月WTI油价环比回落0.9%,布伦特原油价格回落0.91%。在此基础上,笔者预计,3月PPI或将下滑至-2.2%,持续24个月处于通缩区间。
而终端消费品价格方面,从商务部食品价格走势来看,3月商务部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整体下降1%,其中食用油、肉类、蛋类、蔬菜、水产品均在回落,特别是肉类与蔬菜价格降幅最为明显。粮食与禽类价格有所上涨,但整体上涨趋势不大。笔者预计,3月通胀比2月将有所反弹,同比增长或达到2.5%。但整体而言,笔者预计,今年全年通胀整体温和,工业领域通缩的风险不可小视。
总之,进入传统开工旺季,3月PMI与经济活动数据或许比前两个月有所反弹,但弱于以往的态势仍然值得警惕。笔者预计,一季度GDP或将降至7.2%,低于7.5%的政策目标。同时,从近期决策层的表态来看,对经济增长的担忧也有所加大。例如,笔者在3月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感觉到决策层多次提到风险与不确定性,危机意识明显增加,在笔者看来,这或预示着4月开始中国经济将呈现政策积极与改革加速的双驱动格局。
从政策方面来看,当前财政虽然名为“积极”,实则偏紧。例如,当前财政支出的速度慢于往年,1-2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1.1%,高于去年同期3.9个百分点。而同期财政支出累计同比增长6%,远低于去年同期10.7个百分点,显示财政下放明显落后。笔者认为,未来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并且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大有可为,积极财政应尽快体现。
货币政策方面,2013年中国最大五家银行年报显示,去年五大行共减记了590亿元人民币无法追回的贷款,比2012年高出127%,且创过去10年最高,同时,银行坏账率提升且利润有所回落,均显示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当前金融压力已经不断加大。此外,考虑到企业中长期贷款意愿减弱,不利于实体经济,预计二季度降准的可能性较大,而这一更为积极信号的释放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最早或发生在4月。
而从改革来看,部分对稳增长有利的改革也需要加速推进,以释放改革红利支持经济增长。早前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多部委领导也曾就未来中国改革的方向给出指引,包括通过创新与跨区域合作化解产能过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推进新型城镇化,以京津冀一体化为突破口化解城市化发展困局;以及加大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促进公平并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等等。
总之,笔者认为上述政策不仅有利于调结构,也对稳增长有重要作用,需要抓紧落实。而在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只有适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与释放改革红利,才能保证中国经济回归合理区间。
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篇12
一、贸易开放度度量指标研究
贸易开放度度量指标的研究是从分析对外贸易依存度开始的, 即用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来衡量。由于这种度量方法简单、直观, 因此一直被广泛使用。但后来研究发现, 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受到该国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国内消费水平等影响, 不能完全反映贸易开放度的变动情况, 如Edwards指出, 一国仍可能有较高的外贸依存度, 即使该国贸易扭曲严重。
20世纪90年代开始, 国外对如何合理度量贸易开放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度量方法可分为指标体系法和模型构建法, 前者在外贸依存度基础上, 根据贸易扭曲程度, 选取一些贸易政策相关指标来克服外贸依存度的局限性, 后者则通过回归计量方法重新构建贸易开放度指标。其中, 指标体系法又可分为单一和综合指标法, 模型构建法又可分为要素禀赋模型、引力模型、出口总量结构模型、贸易强度模型等。
道拉斯方法是单一指标法的典型例子, 它用商品实际价格对贸易开放条件下价格的偏差程度来度量贸易开放度, 也有研究者使用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作为度量指标。在综合指标测度方面, Sachs&Warner (1995) 运用非关税壁垒、平均关税率、黑市交易费用等5种指标将国家分为开放或不开放两种类型。在此基础上, Edwards (1998) 又增加了世界银行对外导向型指标 (1987) 、leamer开放度指标 (1988) 、BMP、非关税壁垒等8种指标, 共计9种指标来度量贸易开放度。在模型构建法方面, Balassa (1985) 最早构造了“出口总量结构模型”, 以出口量为因变量, 人均收入等为自变量, 通过观察残差值来确定该经济体是对内导向型 (负值) , 还是对外导向型 (正值) 。
国内对贸易开放度的研究, 如包群等 (2003) 采用5种指标测度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贸易开放度, 认为外贸依存度较好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最早涉及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是亚当·斯密, 他认为分工的发展是促进生产率长期增长的因素, 而分工程度受到市场范围制约, 对外贸易可扩大市场范围, 因而对外贸易的扩大必然能促进分工深化和生产率提高, 加速经济增长。而后大卫·李嘉图、穆勒等也对这一内容有所涉及。1937年英国学者罗伯特逊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命题以来, 关于贸易或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 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贸易促进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技术变革引起投资增加、规模经济效应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贸易能加快本国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尽管理论层面对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有着较为一致的认识, 但实证研究方面则有诸多分歧, 最明显的是不同贸易开放度度量指标往往导致不同的结论。
道拉斯 (1992) 认为贸易自由化有助于改善一国经济增长状况。Edwarsd (1992) 利用Leamer (1988) 贸易开放度度量方法, 得出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Lee (1993) 以其构建的自由贸易开放度指标进行研究发现, 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负相关。Pritchett (1996) 利用结构调整的贸易强度模型, 发现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我国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 兰宜生 (2002) 认为我国贸易开放度 (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之和) 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包群等 (2003) 运用5种指标研究发现, 贸易开放度 (外贸依存度) 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显著, 张立光等 (2004) 认为目前贸易开放度 (外贸依存度) 对GDP直接拉动作用不显著, 张庆君 (2008) 、包群 (2008) 指出贸易开放度 (外贸依存度) 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是倒“U”型关系。肖晓军 (2012) 认为贸易开放 (外贸依存度) 对我国所有地区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 但其作用大小具有地区差异。贾中华等 (2014) 基于不同模型设定与工具变量策略考察了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认为前者对后者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三、结论
尽管理论层面对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有较为一致的观点, 但实证研究方面却有分歧, 原因在于贸易开放度度量指标差异、样本选取与计量方法等有所不同, 综合来看, 各类贸易开放度度量指标各有利弊, 也都难以准确刻画真实的贸易开放度变动, 因此实际运用中, 往往根据具体研究对象采取度量指标, 同时采取两个或多个指标进行比较研究, 指标选取既要反映对外贸易开放过程中贸易政策的变化, 也要尽可能体现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作用机理。另外, 在进行定量检验之前, 需仔细进行定性分析, 对于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作用机理的定性研究应成为研究的重点, 而计量检验只能作为必要补充。
参考文献
[1]包群等.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 2003 (2) .
[2]许和连等.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进展述评[J].国际经贸探索, 2008 (7) .
[3]包群.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只是线性关系吗?[J].世界经济, 2008 (9)
[4]张庆君.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8) .
[5]肖晓军.贸易开放对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影响机制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2 (3) .
【改革开放与民营经济】推荐阅读:
立于改革开放前沿,积极发展揭阳经济05-11
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活动05-10
大学生与改革开放07-20
改革开放的思考与总结09-30
改革开放与民族旅游业11-03
毛泽东思想与改革开放07-12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展望07-15
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改革与开放》08-26
当代大学生是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行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