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体系(共12篇)
开放型体系 篇1
辽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 也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和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加上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 以“三大战略”为核心的开放平台得以确立和巩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面对“十二五”时期我国沿海开放新形势, 加快发展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对于推动具有辽宁特色的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加快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具有重大意义。
一、辽宁省开放型经济建设的特点
(一) 关于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内涵
开放型经济既不同于封闭型经济, 也不同于外向型经济。封闭型经济以经济体的“内循环”为基础, 以追求经济体的自我平衡为主要特征, 很少或基本上不与外界发生经济联系。外向型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世界经济贸易的联系, 是一种以出口导向为主, 以扩大创汇为目的, 总体上属于政策性的开放经济。开放型经济则是一种根植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性的开放, 是市场经济的典型形态和高度社会化的形式。开放型经济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分系统或子系统组合而成, 是一个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要回答“向谁开放”、“开放谁”、“开放什么”、“开放多少”等问题。从体制架构看, 开放经济的主要方面都要有相对稳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基本规则;从运行方式看, 市场机制要在跨境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在全球范围优化资源组合;从行为主体看, 各类企业在外经贸活动中具有自主权和平等地位, 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追逐稀缺生产要素。开放型经济的实质是一国或地区作出的一种与世界各国或地区进行经济交流的制度安排。其优越性在于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扩张性, 在于它通过权利平等的规则对一切要素持有者、利益主体所具有的普遍动员性和激励作用。在一个开放型经济体中, 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各司其职, 功能到位, 运转协调。
我国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起步, 先是发展外向型经济, 此后我们党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关于“开放型经济”的思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 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发展开放型经济”。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 提出建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基于对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把握, 指出“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 明确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目标, 并创造性地提出“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从而把我们党关于开放型经济的认识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也为辽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东北亚乃至全球经济体系和国际市场, 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指明了方向。
(二) 辽宁省构建开放型经济的特点
1. 辽宁开放型经济建设是一个从沿海到腹地, 实现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的过程。
“十一五”期间, 全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顺应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结合辽宁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征, 提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和突破辽西北战略。通过实施“三大战略”, 使全省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从沿海到腹地, 对外开放梯次展开, 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日益形成和完善。目前, 沿海经济带已由初期的“五点一线”7个园区发展为42个园区。2011年全年, 42个重点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86.3亿元, 在全省占比为24.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57.7亿元, 在全省占比为36.5%;实际利用外资118.1亿美元, 在全省占比为48.7%;入区项目6288个, 总投资8632.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955.5亿元。沈阳经济区八城市实际利用外资91.1亿美元, 在全省占比为37.54%, 其中沈阳市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 占沈阳经济区60.4%;进出口总额261.9亿美元, 同比增长25.1%, 其中出口137亿美元, 占全省外贸出口额的26.8%, 进口124.8亿美元, 占全省外贸进口额的27.8%。八城市外贸出口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2. 辽宁开放型经济建设是一个体系日益完善的过程。
按照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要求, 辽宁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不断提升。不仅积极发展货物贸易, 还注重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不仅发展出口贸易, 还注重进一步发展进口贸易;不仅继续引进外资, 实施“引进来”战略, 还到境外去投资, 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不仅深化沿海开放, 还推进内地和沿边开放, 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不仅参与经济全球化, 也积极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中;不仅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良好机遇, 同时看到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 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2011年, 全省实际利用外资242.67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6.95%, 列江苏之后, 在全国排第2位;对外直接投资协议额17.5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59.54%, 中方投资额15.67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69.73%, 在全国排第6位;出口突破500亿美元, 在全国排第8位, 出口增幅在东南沿海十省市中排第6位。
3. 辽宁开放型经济建设是一个伴随老工业基地再生的过程。
观念陈旧、技术落后、产品老化、人才流失、增长乏力曾经是老工业基地的普遍现象。2003年中央提出东北振兴战略后, 辽宁老工业基地获得重大发展机遇。2005年6月30日, 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 在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推进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进步、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方面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伴随全省开放步入新阶段, 大量涌入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理念, 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 不仅拉动了经济增长, 而且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为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注入活力。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后, 辽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区域和城乡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其中最为重要的经验之一就在于, 以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辽宁省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
近年来, 辽宁开放型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与发达省份相比, 辽宁开放度明显偏低, 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 低于全国近20个百分点。今后五年, 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决胜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从国际看, 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国内经济贸易环境出现一些新变化, 我们必须客观分析和研究开放型经济建设中的影响因素和条件, 统筹考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 制约因素
外部制约因素表现在:一是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形势下, 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 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 债务和财政状况持续恶化, 金融与经济风险因素增多;新兴经济体强劲复苏受到抑制, 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减弱。二是外需环境不稳。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 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和失业率居高不下而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层出不穷, 发达国家所采取的碳关税等边境措施, 会直接影响到省内企业出口竞争力, 并进而影响到我们对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的吸引力。三是各国经贸竞争更趋激烈。金融危机爆发后, 全球经济增长格局受到很大冲击, 主要经济体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都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 一些国家明确提出了世界经济“再平衡”、“再工业化”及扩大出口等要求, 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各国之间的利益争夺将日益复杂, 全球范围各种贸易争端和摩擦不断出现, 一些国家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贸易矛盾和摩擦将有可能进一步激化。
内部制约因素表现在:一是要素成本上升趋势明显。原材料价格、职工工资的大幅上涨, 将不同程度挤占企业利润空间, 使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二是外经贸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急需突破。以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三大板块为特征的全面开放格局虽已形成, 但沿海与腹地缺乏良性互动, 对外开放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出口新增长点和出口自主品牌不多, 外贸结构、出口增长方式急需调整和改进;利用外资结构仍不平衡, 外资来源和利用方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利用外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开发区缺乏特色, 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体制机制问题仍然存在, 对外开放的软环境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等。
(二) 有利条件
从国际看, 国际产业转移将带来引入高端产业和要素的重大机遇。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将推进全球供应链的调整与整合, 同时低碳、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以现代服务业及研发和高端制造业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开始, 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在全球依然较高的经济增速, 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与产业活动的吸引力大幅上升, 更多的研发活动、区域总部、先进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高附加价值的产业活动有可能向中国转移。同时, 中国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进一步显现, 将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创新研发能力。辽宁依靠现有的对外开放基础和优势, 必须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从国内看, 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国内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效应进一步显现,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规划及其支持政策陆续出台, 将推动经济平稳运行。中国在城市化、基础设施和市场容量等方面具有的优势, 仍是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同时, 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和东北振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我国对外开放峰值开始北移。辽宁具有多项国家战略支持, 加上投资环境的改善, 辽宁已经成为投资的热土。
三、加快完善辽宁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和重点
对外开放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开放是辽宁最为突出的优势之一, 如果离开开放谈发展谈振兴, 就失去了辽宁的优势。从辽宁的基本省情出发, 全面总结以往的宝贵经验, 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准确把握开放型经济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充分发挥沿海沿边优势, 进一步激活发展动力活力, 进一步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
(一) 完善辽宁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着力点
在辽宁开放型经济建设中, 必须把开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 尽快改变经济发展不平衡;必须把开放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 实现增长速度和经济转型相统一;必须把开放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活力。为此, 加快完善辽宁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 拓展辽宁发展新空间, 打造东北开放新平台。
当前, 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面临着加快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双重任务, 如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做大做强经济总量,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将难以实现, 进入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行列的目标就要落空。因此, 必须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 在做大经济规模中调优结构、提高质量;坚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生机, 让新兴产业成为领跑经济发展的新力量;坚持发展保障民生改善, 让4300万辽宁人民共享振兴发展的丰硕成果。面对新形势, 在辽宁开放型经济建设中, 要持续拓展优化发展空间, 高水平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 加快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及沿海港口群建设, 促进港口、临港工业和城市联动发展, 建设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
2.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推动产业丰厚度的提高, 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带、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区, 其承担的重任和扮演的角色, 是多重的。但最核心的功能可以归结为“增长极”, 而“增长极”的形成离不开产业发展。目前, 辽宁6个沿海城市、10多个港口、42个园区, 毗邻不远, 在集中开发开放过程中, 要把握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优化外资区域结构, 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 形成区内产业的有机联系, 避免各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 创造出产业的比较优势, 提高产业丰厚度。同时, 创新对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方式, 使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转入市场、制度诱导和推动的路径依赖轨道, 形成内在激励与约束机制, 加强海陆互动、改善生态环境。
3. 更大程度地发挥长兴岛在辽宁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建成面向东北亚的对外开放先导区。
目前, 全球有自由贸易区1200多个, 几乎遍布所有国家和地区。东北地区在国家振兴战略的引领下, 虽然发展态势良好, 但仍需要在改革开放力度、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有进一步的突破, 要通过开放引领、创新试点, 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 迫切需要一个特色鲜明、充分体现创新和领跑效应的先行区。长兴岛地理位置、条件优越, 全岛水深湾阔, 腹地宽广, 具有在渤海湾中建设世界级深水大港的难得条件。在长兴岛设立自由贸易园区, 对于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对于辽宁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 意义重大。
(二) 完善辽宁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点
1. 对外贸易方面, 要以市场为导向, 从沿边沿海地
区的比较优势出发, 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调整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 积极引进高技术产品和先进装备。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提高加工贸易水平。努力扩大服务贸易, 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开拓金融、保险、电信、商业、物流、软件等服务贸易领域, 逐步提高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要努力实现对外贸易由单纯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战略转变。
2. 引进外资方面, 要围绕巩固国企改革和发展非公
有制经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改造扩能等方面招商选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积极引进跨国公司设立投资性公司, 支持境内企业到境外发行股票和债券, 利用国外基金, 鼓励和引导外商在辽宁设立股权投资机构。合理有效使用国外贷款, 优化国外贷款投向, 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惠及民生等领域的项目, 提高贷款使用的质量和效益, 提高防范外债风险的能力, 让有限的资本和土地发挥更大作用。
3. 对外投资方面, 要通过国际合作获取周边国家能
源资源, 鼓励企业与俄罗斯、乌克兰、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在矿产资源、产业、科技、经贸等领域开展合作。创新境外投资方式, 积极探索实业投资与金融性投资、服务类投资结合, 以及境外园区建设的途径和办法。大力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培育一批高端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经营主体, 培育对外劳务的多元化市场, 促进对外劳务合作稳定发展。
4. 区域合作方面, 要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建立以跨国边境合作载体为先导的自由贸易区。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设立长兴岛自由贸易园区和营口保税港区。积极推进黄金坪、威化岛境外经济区合作开发, 加快沿边开放和兴边富民步伐, 提升北黄海对外开放层次。
摘要: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是“十二五”时期辽宁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整体要求。以“三大战略”为核心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平台的初步确立, 使辽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东北亚乃至全球经济体系和国际市场。面对国内外经济贸易环境的变化, 完善辽宁开放型经济体系既存在巨大压力, 也面临难得机遇。要准确把握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充分发挥沿海沿边优势,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加快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 大力推进区域合作, 进一步激活发展动力活力, 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关键词:完善,辽宁,开放型经济体系
开放型体系 篇2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免费开放的创新
1、重点放在提高公共满意度方面
通过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是否实施免费开放与公共是否满意进入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其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绝大部分公众都是因为馆藏资源比较匮乏、路程多远、缺少时间等原因,而无法积极的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换言之,人们对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有诸多不满意之处,尤其是资源不够丰富。为此,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该重点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民众的满意度,只有民众认可,给免费开放政策也才能更具吸引力。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该转变发展理念,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环境,同时注重时尚。免费开放政策要想吸引更多的民众,有关机构就需要以民众需求为切入点,想民众之所想,解决民众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不能因为免费开放而降低服务质量;其次,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功能定位,结合物理空间、文化空间等要素。所谓的物理空间实际上就是指人性化,即公共的物理空间能够实现允许民众自由的出入,这里所讲的自由并不是将所有的规定性要求都取消,而是更多考虑人性化的因素。所谓文化空间,简单的说可以是指文化氛围,即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文化气氛,而不是娱乐。只有做到以上几点,人们对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然会满意。
2、注重内容与服务方式的方式
第一,按照有主题、成系列、树品牌的思路创新服务内容。内容创新实际上是对服务资源构成方式的调整与优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增量创新,不断设计增加新的服务项目,比如展品、文献、活动等;另一种是存量创新,盘活资源,对已有服务内容进行新的整合,提高便利性!无论哪一种创新,都应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遵循品质优先、突出特色的原则,强化主题,形成系列、保持规模,进行持续的内容创新。第二,创立指标体系,加强评估,提升免费开放的标准化水平。国家特别指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明确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加强评估考核。这意味着免费开放需要健全基本服务项目,确立基本服务标准,包括基础设施标准,服务项目标准,内容标准、效果评估标准等等一系列标准体系。
二、结语
建立开放的设计教育体系 篇3
关键词:设计教育;开放;教育体系
最近读到一篇名为《中国设计教育批判》的文章,作者为中国设计史论界的泰斗级人物——王受之教授。读过该文,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以有限的教育经历来反思中国的设计教育。王先生在文中首先回顾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在发展的初期,招的学生不多,“但出来一个顶一个用,废品不多”;师资队伍努力做“课题”,各尽所能搭建教学结构。他认为,现行的设计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问题的根源来自于“高等教育产业化”政策,这一政策的内涵其实就是“以钱为纲”,教育朝钱看。另一个大问题是沿用陈旧的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是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单一体系、单一制度,缺乏弹性,缺乏市场反馈机制的盲目扩招的教育模式。王先生也提出了改进措施:一是改变目前的大一统教育体系,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二是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有新思维。王受之先生目前是美国洛杉矶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Pasadena)的全职终身教授,其写该文的思路是在与美国的设计教育体系相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他写的《中国设计教育批判》以高屋建瓴的姿态指出了中国的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其为中国设计教育开出的药方并不能彻底根治目前中国设计教育存在的病症,或者说有的并不适应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
首先,改变中国大一统教育体系。目前,中国的教育皆由教育部统管,“下面的学院想有点突破、拓展、试验,还得层层申报,争取得到上面教育部的支持才能动作。”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设计教育如何走、向何方向走,王先生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悲观的认为“这种体制不改造,中国的设计教育可以说几乎没有出头之日,永远出现不了中国设计,中国品牌立足世界的那一天!”现行的教育体系如果不改造,那中国设计教育是否就在原地等待,止步不前了呢?当然,在文章的结尾处王先生指出:“各个院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不声张的试验,按照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从适应于自己面对的就业市场入手,与本地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他认为用这种“分片蚕食”的方式,最后改掉那个早已不适合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不符合中国设计发展要求的大一统体系,还是有可能的。其实,这一解决问题之道目前在各个院校中已经开始进行了,至少在笔者就职的学院,这样的教学改革已进入了实施阶段。不过,我们学校的教学改革能否成功还有待时间的验证。另外,即使是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仍有学校在进行“精英教育”,比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他们的师生比始终保持在10:1左右,他们出的成果亦是斐然的。
其次,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有新思维,王先生在文中指出了教师建设存在的问题,如“近亲繁殖”,教师队伍的“师资荒”。在这个问题上,他提出了解决办法:“我认为固定教职人员和外聘专家各占50%的比例比较适合我现在所任职的国内学院。”,对其它的学校该如何操作,他没有说,可能觉得这个比例可以推广吧。让外来的和尚来念经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构建教师队伍的办法,但对在岗的固定教职人员该如何来进行队伍建设呢?王先生未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
实际上,就王先生的初衷而言,即是想建立一个开放的设计教育体系,只是在文中他未明确指出。看过这篇文章后,笔者认为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各院校自身应建立开放的教学制度。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队伍职业责任感的培育,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推广互动教学;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估上除了必要的课堂听课检查外,教师间可以定期地交流自己在教学理论、教案、学生鉴定、学生作业等方面的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在同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相互学习的氛围。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在讲授课堂内容的同时,努力诱发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识;强调培养学生跨学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颠覆传统的勇气。
第二,与社会建立开放的沟通体系。在现行的设计教育体系中,充溢着一片抱怨声:都在说现在的本科生不如以前的专科生,研究生不如以前的本科生,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就业难”的社会性问题。透过每年的媒体报道,人们更多了解到在降低门槛、现在入校的大学生们走上社会时,因是在经陈旧的教学体系里成长、所学专业知识老化、不适应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大批对“设计” 缺乏基本理解且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设计人才”正涌入社会。一家企业招聘一两名设计师时往往会收到数百封求职函,人力资源部门耗时数日面试了几十个初选出的求职者后却无一能够胜任工作要求……这种景况在近几两年的设计人才市场频频出现。这与国外的设计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洛杉矶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每个学期,都会有国际知名产业参与学校的项目。学校的大礼堂,会不定期举办由不同领域的设计专家主讲的专题讲座。学生的作业中,常常有专为通用汽车,丰田汽车等产业提供概念车设计思路的内容。每逢学生毕业时的时候举办的企业见面会,都会让学生更了解企业的需求,也让企业有机会对学校教学内容参与意见。笔者认为,学校在与社会沟通体系的建立上应积极主动,比如能够全面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办设计专业,并与该产业建立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将企业的实际设计课题带上课堂,既为教学提供了实践机会,又为学生的毕业去向开辟了途径。同时,社会(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也应主动地走进校园,将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及时地反馈给学校,并能给学生的实践提供一些便利,这样会有效地缩短人才的培养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解缓了一些社会矛盾。
第三,建立一种开放的艺术实践体系。我国的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主张在教育中“知行相长”,即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艺术设计这门学科而言,实践则是支撑着它向前行的基石。有人甚至认为,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实践,艺术设计的血液里融入的是人们的生存方式。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设计理念、设计思想等的重要性,但如果仅仅满足或停留于理念或构想上,而不去动手,不去操作,不去从事艺术实践,不去参与社会活动,那或许能成为设计理论家,但恐怕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在我们现行的设计教育体系中,不乏基本技能的训练,如计算机应用训练、艺术设计基础训练、设计表达基础训练等; 不差专业性能力的实践,如认识实习、市场调研、课题设计等;但缺少专门的岗位实践和综合应用实践。在后两个能力的培养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探索性地走在了前面。笔者曾看到他们出的一套丛书。全套书共五本:《越位设计:以承传的名义》、《角色设计:以教育的名义》、《艺众设计:以访谈的名义》、《显影设计:以戏剧的名义》、《同行设计:以考察的名义》。该套书是他们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和工作室,走向广阔的社会,去访谈、去考察,甚至去演出的结晶。他们打破了常规对于设计教学的界定:所访谈的人物主要不是设计师--当然也有一些知名的设计师如吕敬人、吴勇等,更多的是在公众中很有影响力,也很有成就和造诣的画家、作家、书法家等等,如王琦、赵汀阳、田壮壮。通过看似与设计无关的交流,但思想的碰撞、观念的交锋、理念的沟通,大大地开阔了从事设计的师生的视野,获得了不少在教室和工作室里所难以获得的灵感,使学生及至教师都能触类旁通,新意迭出。尤其是《越位设计:以承传的名义》这本书,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该书通过中外四位艺术家对“承传”的不同理解和亲身实践,来讲述一个立体的、开放的“承传”概念。著名的舞台美术家夏小万、雕塑家展望、艺术家吕胜中和慕尼黑美术学院的Klaus vom Bruch教授分别从视觉干预、观念实验、实现构想、展开自由形式等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通过对概念的探讨,到具体的展示,使人们从感性到理性得到好全方位的启迪和感悟。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受益,在作品的呈现中提高(全套书的设计皆由学生完成)。从书中笔者看到了教师对建立一种开放的艺术实践体系的探索。虽然,很多的院校不具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所拥有的平台,但根据所处的地域、文化的特点还是可以建立这种开放的艺术实践体系的。这种体系关注跨专业、跨学科直至跨领域的沟通。
设计不是从理论到理论,不能从设计到设计,只有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从设计到社会再回到设计才是一种良性的循环。而开放的艺术实践体系的建立就是加快这种良性的设计循环的步伐。要让学生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就必须让他们在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上胜人一筹。学校在培育体制上就要建立一种开放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自内而外,打破了象牙塔的局限,对社会开放,让学生很好地融入了社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只有建立了开放的教育体系,推动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内容的多元,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使艺术设计教育真正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中国设计教育批判》[J],《艺术与设计》,2008(3):P146-149
项目来源:西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重点学科研究基金资助(编号:XZD0908-09-1)
开放型体系 篇4
一、开放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开放型经济与封闭型经济是相对的,不同于外向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是在全面开放并成为全球化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基础上,强调在国家之间、国家与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整体开放,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模式,它强调开放与社会协调发展,并形成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自主创新与自我发展能力[1]。我国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政策,设立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中均提出构建开放的经济体系。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又对建设开放型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经济水平”,“构建适应经济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系”。在顺应世界潮流,同时又结合中国国情的开放经济体系下,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在2011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尽管开放的成果使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成就,但是这一数据下隐藏着明显的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使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对外经济政策造成的[2]。由于对外开放政策在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施,这对我国东部地区空间集聚起积极的拉动效应,沿海的对外开放促进了产业集聚,通过集聚强化经济增长,对外开放还迅速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通过产业效率的提升而有效地拉开了与内陆地区的距离[3]。总体来说,目前中西部地区尽管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是因为地理位置、历史及经济政策等原因,这些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远低于沿海地区,2012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仅为全国的24. 6% 和19. 7% ,总计不及全国总量的一半;中部地区与 西部地区 的人均GDP仅为东部 地区的55. 22% 和52. 3% ; 中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额仅占全国的12. 2% ,仅拥有约为全国17% 的外资、22% 的对外投资( 见表1) 。对外经济政策成为影响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4]。
注:*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数据来源: 2013 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
( 一) 1978—1989 年探索阶段
以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和1979年7月15日,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为标志,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序幕。随后国家在建立经济特区的基础上,陆续建立了多个对外开放城市以及沿海经济开放区。在这十余年里,区域经济发展是以沿海地区开发作为重点,利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实行投资与政策的倾斜,通过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形成了东部市场经济格局。这些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资产、技术、人力资源快速向这里汇集,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其他地方,此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已日渐明显。按1987年“七五”规划提出三大经济区的划分,进行开放的地区都集中于东部,在1989年时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GDP分别为52. 65% 、28. 65% 、18. 70% ,此时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已占据了全国半壁河山。
( 二) 1990—1999 年非均衡发展阶段
结合十余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中央于1990年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这使得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有实力的跨国公司、中外金融机构等外商在上海的投资逐年增加,与深圳特区一样,现代化浦东的崛起,带动了全上海以及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再加之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了深圳、上海各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即“南巡讲话”,又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加速了国内外信息、资本以及人力资源的流动,一方面搞活了内部经济,另一方面也通过“三资”企业的资本、技术与人力的引入,使中国开放的范围与水平得到空前的扩大,国内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有较大的增长,特别是中部地区,但是由于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使得原本已存在一定差异的东西部地区差距拉大,区域经济差异更加明显。1999年东部与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6. 59% 、25. 90%和17. 51% ,由此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份额由高到低三级阶梯的明显经济格局。
( 三) 2000—2006 年开放范围不断扩大阶段
时间跨入21世纪,在过去二十多年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接近10% ,并跻身世界经济总量第六。在2000年,我国与欧盟达成双边贸易协定,并于次年在卡塔尔的多哈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WTO) 的法律文件。这是我国在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中走出的重要一步,这标志着我国步入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可以充分分享国际分工利益,与世界先进经济技术同步前进。与此同时,对于国内的开放也在逐步开展,中央对区域发展战略和地区政策作了调整,分别2000年、2003年和2004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由此展开了全面实施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改善了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投资环境,从以往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向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在这一阶段实施的“三极联动战略”使内陆中西部地区对外与对内的开放程度有所扩大,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相比而言,在经过近三十年的开放政策引导下,沿海开放地区已具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坚实的经济基础,此时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仍旧比中西部地区快。2006年,东中西部地区的GDP占比分别为60% 、23. 23% 和17. 10% ,是三个地区间差距最大的一年,同时也是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一年。
( 四) 2007 年至今的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
2007年底党的十七大召开并在提出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基础上,通过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构建开放的新经济体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受到严重打击,内陆受危机影响较小。这次冲击充分说明合理的开放型经济不能只依靠外需与局部投资,而应该着眼于对内开放,并重视内地中西部经济的发展,通过与内地中西部地区的联动使区域协调发展,使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这一年国家将4万亿投资投向中西部地区,这使内陆与沿海地区成本差异扩大和巨大的内陆市场吸引大量国际国内产业投资从沿海向内陆迁移,直接布局,沿海进入工业化后期,增长速度放慢,使两者差距缩小[5]。针对深化沿海开放,加速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的策略,国家又提出“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为区域更好协调发展又开辟了一条道路。自十七大以来,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已回到20世纪90年代的占比水平,为55. 63% ,而西部与中部地区的比重显著提升,分别增至24. 61% 和20% ,西部的经济总量比第一阶段末还要高。另外从年均增长速度看,在这一阶段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这些都说明我国区域间的差异正伴随着开放政策以及开放度的变化正在缩小。
三、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我国通过实施非均衡的对外开放区域发展政策,改变了进入对外开放地区的资金投入量和劳动力投入量,使国内外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流向对外开放早、程度高的地区,也改变了开放地区的资源配置状况,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6]。从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来看,从深圳及浦东等东部地区陆续的开放到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再到“一带一路”的提出,区域间的差异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倾斜而发生“先扩大、后加剧、再缩小”的变化。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上述四个阶段的变化,1978—1989年我国的对外改革开放处于探索阶段时,东中西部的经济占比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在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1991年出现一个明显的突变,已有众多经济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强调以经济增长率作为政绩的核心指标来考核干部等因素造成统计数字在这失真,[7]因此我们可以忽略这一突变。再回到第二个非均衡发展期,在这一时期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明显扩大,尽管在1996年左右有一个回调,但总体趋势都在扩大。到第三个阶段,由于我国加入世贸协定,我国的对外经济活动使东部地区经济水平明显提升,同时这一阶段提出的“三极联动”战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取得的成就在2005年已初见端倪,因此到2006年成为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的转折点。最后一个阶段由于外部的国际经济形势及对内对外开放的范围扩大各地区间差距逐年缩小,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仍很大,不协调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现阶段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
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 一) 宏观层面
在过去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开放就是对外开放,就是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以出口创汇为目的,使地区和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在这样的思路下,利用区位优势与政策优惠,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了这类经济,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资金、技术与人才,促进了该地区的快速发展。但事实上,开放体系不仅是部分区域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来生产和出口产品,进行局部的单向对外开放,而还应该包括全面的对内开放,包括内陆中西部地区区域间的开放,发挥各地优势,参与国际和国内分工,相互联动、互相协作以同时满足国外和国内的需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国际市场不景气,外部需求下降,对东部沿海外向型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使这类企业陷入困境,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国家总体经济水平下滑,这表明东部出口外向型经济已经不足以支撑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使我们意识到不仅东部地区开放,其他地区也要开放,不仅只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还要发展其他领域的产业以促进各区域共同发展。
( 二) 中观层面
我国主要是通过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人才与管理经验进行对外开放,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以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从事对外贸易的制造业,特别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企业。这些领域在我国发展有其国际分工的因素及我国人口红利等原因,另外它对我国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能解决就业,其次能增加地区及国家税收收入,但是这些开放领域大多是以资源为支撑,以环境为代价的三高一低(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 的产业构成,对区域的发展存在不可持续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币升值、人力成本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东部沿海开放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瓶颈,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伴随这类产业向内地的转移,这些问题也对当地的发展产生困扰。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东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应怎样调整,中西部地区开放政策该如何制定与引导,值得我们思考。
( 三) 微观层面
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利用外资一直注重对量的追求,而缺乏对质的要求。在进行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引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时,地区政府在区域竞争、GDP偏好和政绩驱动的背景下,借鉴和吸收国外开放经验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缺乏将这些资源与地区优势及发展规划相结合、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对外开放以及促进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眼光。其中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两头在外”为代表的企业,只是单纯依靠利用外资,引进设备、技术和我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做到真正吸收和利用好这些资金、技术,相关的管理经验也只是照搬,这种对外开放方式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需求,耗费的资源越来越多,对区域的贡献越来越少,这种情况已经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也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而且这类产业多数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环节,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普遍偏低,同时我国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又不强。
四、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议
( 一) 加深对外开放程度,扩大对外开放范围
处于对外开放前沿的东部沿海地区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已经获得相对于其他区域较快的发展,也使我国经济在总体水平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面对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结合我国现有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在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应该同等重要。推进新型开放型经济的建设,需要通过各地区间进行分工协作、互动发展,建立公平、统一市场作为扩大对内开放的途径。这样不仅有利于深化东部沿海地区开放政策,也使得中西部地区能更好地参与到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参与国际分工,进行更多的国际与国内贸易。在新型的开放经济体系中,区域间显著的差异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东部地区可以利用多年积累的充足资金、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发展速度较慢的、社会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智力支持; 同时中西部地区可以利用丰富的资源和原有的产业基础作为依托,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丰富优质的生产资源,还可以在东中西部的产业转移与承接、技术转让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同时结合沿边开放与沿陆桥开放,更好地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对内开放不仅推动国内的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物质及各类信息流合理的流动,并由此产生较大的内需驱动力,还能通过拓展内陆与沿边、沿陆桥的开放促进该区域对外的开放,挖掘潜在的外需,使得区域经济得到协调发展,并促使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二) 拓宽开放领域,挖掘新的发展空间
东部地区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工业化水平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但是因为粗放型发展模式使得东部地区的发展明显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制约。依据配弟一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发展趋势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演变,这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我国现有的对外开放政策进行调整时,东部地区应将第三产业作为拓展开放与发展重点,寻求在更广泛领域进行开放与对外合作; 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应继续发展第二产业,并将领域拓宽至第一产业的某些领域,将其纳入开放与合作的范围。依据区位优势及现有的经济发展情况,东部地区应朝着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方向发展,立足于我国国情,将开放合作领域从制造业拓宽到金融、保险、电信、科技教育、服务业,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立,应抓住领域拓宽的调整契机,一方面主要是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承接海外和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主动吸引外资,培养增长点; 另一方面是积极配合国家开放的政策,结合内地的具体情况在生态、绿色、环保方面做文章,开展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从农产品加工领域向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延伸,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对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拓宽开放领域,使各区域间能合理地参与分工合作,促使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逐步减少区域间的差距。
( 三) 结合区域规划,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我国过去在东部地区率先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开发区与工业园区来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亦沿用此方法,并效仿发达地区的模式。当时多数的招商引资项目并没有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区域发展规划来引入投资,这造成各地区产业发展具有较为严重的趋同性,产业集聚效应不强,不仅引起恶性竞争,还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在构建新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应基于区域发展规划,结合国家规划的主体功能区,在招商引资时注重对产业投资与布局的引导。要根据我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外商与外资投向适合的区域,由此来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布局。比如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应投向东部沿海的优先开发区; 能源、基础设施等投资应投向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现有开发密度还不高、发展潜力巨大的重点开发区; 对于那些限制开发的区域应根据规定的产业指导目录及措施进行投资引导。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土地、能源指标等具体情况,利用发挥比较优势,合理确定外资项目的进入条件,选择有利于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外资,提高资本与资源利用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 四) 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吸引利用外资进行投资与生产是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的主要方式,这使我国的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资本的趋利性,造成许多短期投机资本的注入,部分地区在利用外资时重数量轻质量,重引进技术轻管理水平,重规模大小轻效益高低,造成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在新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构建中,我们应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应注重提高对国外资金的利用水平,通过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凭借东部地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条件,积极引导外商,引入外资在这些地方进行研发创新活动,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成本和利润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充分利用外资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中西部地区立足于当地的产业结构及区域发展规划,在利用外资时把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升级作为利用外资的核心,积极利用外资进行合作与创新,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共同拓展市场,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 五) 优化投资环境,强化风险管理
我国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时采取了先东部再中西部的渐进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开放程度的不均衡,使各地方政策运用能力不一,形成的投资环境不同,造成各区域的发展也存在明显差距与不均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仍将延续有梯度、有重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模式,因而,不可能要求各领域和各地区齐头并进。目前所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中寻找解决途径———制度层面。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完善制度的配套工作,通过优化投资环境,使更多的资金、技术与企业能被引进来,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参与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 让更多有实力的东部地区的企业能“走出去”,充分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更好利用国外的资源与市场,这样既充分保障东部地区的利益,又积极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减少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因此,第一,在“引进来”时,要积极参加国家和地区贸易协议的协商并签订投资协定,改革涉外投资审批及管理体制,完善领事保护体制,提供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更多服务,扩大投资合作空间,为外资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二,在“走出去”时,政府要充分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为中国企业向海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企业预判和扫除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以促进我国东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中西部地区在国内和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地位。此外,在优化投资环境时还必须注重防范国家经济风险,不仅要构建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机制,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能力,还应加快完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我国海外财产和人员安全。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开放型经济,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要加入到世界经济中。实践证明,通过实施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区域经济、社会、人文环境发生着显著变化,开放度较高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效率更高,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反过来,要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应加快提高对外开放度,推动区域创新和产业集聚[8]。因此,开放型经济不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还可以使我国经济从全面新型的开放经济体系中获得持续稳定增长,由此构建“开放经济 - 经济增长 - 区域协调 - 经济发展 - 开放经济”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蔡爱军等.我国开放型经济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4).
[2]库尔特·胡必烈.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分析一种特殊转型模式下的对外经济政策[J].财经科学,2000(3).
[3]陈得文,苗建军.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内生性研究——基于1995-2008年中国省域面权数据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9).
[4]汪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N].人民日报,2013-12-02.
[5]张毓峰.区域经济新格局与内陆地区发展战略选择[J].财经科学,2014(5).
[6]郭腾云,陆大道,甘国辉.中国开放政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J].地理学报,2001(9).
[7]孟连,王小鲁.对中国经济增长统计数据可信度的估计[J].经济研究,2000(10).
生物学实验室开放体系建设论文 篇5
有创新才有发展,对于学生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创新,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分子生物学属于是交叉学科,其学科结构复杂,内容也抽象难懂。采用实验教学方法,就是将教学内容在实验室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深化了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试验操作能力也更强。但是,由于试验教学没有系统化展开,使得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不足。强化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体系建设,可以使抽象的生物知识具体化,而且形成逻辑脉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衔接,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对创新能力的理解
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篇6
一重视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规范化
1开放教育的教学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国家在教学的相关纲要中进一步提出,应推动依法治教,健全教育教学法制法规,推进依法行政发展进程,并扩大力度推动依法治校发展,进一步完善监督问责制度与指导制度。在开放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决不能失去政府方面的支持与引导。面对如此的形势,我国政府应及时制定能够充分协调发展与开放教育办学模式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使开放教育教学可以在良好环境运行的同时,始终坚持创建“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良好环境。同时,还需在工作过程中形成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政府监管机制,主要承担协调与管理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工作。此外,还应建立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教育教学督导机构,使得督导职能能够独立行使。也可利用完善国家督学制度,创建一支专职督导队伍,并长期坚持“指导、督学、督政”并重的路线。
2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与完善
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作为保障质量的根据与基础,各国远程教育组织以及认证机构通过长时间的分析与研究,确立了关于质量保障的相关准则。从美国方面来看,其教育教学研究所在“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标准”当中提出了关于质量保证的七个方面,具体是课程的支持、课程结构的支持、组织机构的支持以及教与学的支持。学习者的支持、教师方面的支持以及评价和评估方面的支持。从英国方面来看,国家开放大学前副校长曾经指出,英国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涵盖了四方面的内容,具体是较好的教学管理以及扎实的研究基础、提供给学习者的各种学习支持服务以及高质量多种课程媒体的学习材料。国内中央电视大学原副校长于云秀则指出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含了5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学习支持是核心要素、教学管理是保障要素、教学过程控制是重点要素、系统运作是基础要素,教学资源是关键要素。
二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做好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原因应当是建设一支开放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一般包括了研究人员、技术任务、管理任务以及教师任务4支队伍的建设。通常情况下,教师能力及其素质状况可以对教学质量造成深刻的影响,因而对于远程教育院校而言更应该建设一支需要科学规划的教师队伍,并将这支良好的教师队伍不断引入关口。主要利用学历的提高、技能的培训等方式强化针对教师的再教育,切实引导教师转变其教学观念与角色观念,加强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的工作态度,并提升实际教学水平以及具有现代气息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此外,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针对教师的考评和晋升制度,加强对教师的激励政策。通过长期不懈的工作,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以及层次等多个方面趋于完善,这也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此外,还应深入强化教育管理者的质量意识以及责任精神,并树立起以“严格管理”、“热情服务”、为宗旨的“科学、规范、效率”的办事准则,与此同时,教育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学习和教育培训工作,在实际教育以及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物质资源保障
1教学平台功能、结构的完善
根据一组最新资料显示,远程学习者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疑难问题急需解决,有近七成的远程学习者使用了网络手段来寻求帮助,这一情况表明大部分学习者都能够很好的以网络手段为主要方式来处理所遇到的各类难题。教学平台主要承载着教学支持服务和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完善自身功能和结构,可以提供给学习者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因而,通过扩大此方面的投资力度,并且改善教学及其平台管理建设,能够进一步完善此平台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更好的适应学习者的实际需要。此外,该平台应使学习者能够利用自身更好的查询各项成绩、考试以及注册等方面事宜,从而进行课程学习;也应有助于管理教学课程和教学资源,以及进行交互式、协作式等教学活动,进而跟踪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还要便于教务管理人员的用户管理、作业考试管理、课程管理以及公告管理等。
2提升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
学习资源和优质教学建立在课程这个载体之上,且通过课程建设来不断地完善。经过长时间的建设,按照目前的形势,逐步补充开放教育教学的资源,以使其更符合发展要求。然而这一过程中却仍旧存在着教学资源质量不高,且针对性不强等等的问题。那么,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就要统筹规划,对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突出其实用合理性的特点。除了通过自建方式之外,在建设方式上,更应该广设渠道,通过与技术公司以及其他院校的合作实施教育建设,同时,还可以引进国外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建设要与职业要求有机结合,并按照学习者自身特点、学习环境、教学条件、教学课程标准以及课程特点等多个要素来综合考量,其中应该涵盖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方式、使用的实际方法、内容涉及的深度与广度等问题,还应体现出实践性、量力性、满足性和经济性等诸多原则;在内容组织方面,应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以及学科和社会实践之间的整合。唯有如此才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出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好,并满足学习者要求的课程学习资源。
3确保教学设备设施的齐全
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主要因素便是齐全的教学设备设施,这也是办学条件当中的先决条件。在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包括教室、教学实践设备设施及其场所、音像教材播放器材、联网计算机机房等等在保障体系中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此外,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还要对开放教育教学中的各个学点以及学习中心的相关设备设施,根据专业开设的要求进行合理配备,以使得教学过程顺利展开。
四逐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endprint
1逐步完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在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培养目标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这同样也是评价教育质量优劣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接受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培养的学生以在职人员为主,那么在制定培养目标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地分地考虑到教育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即培养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并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可以进行专业管理、市场推广以及设计研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基于此,在培养目标上,就更为强调人才个性全面协调以促进人才发展的重要性。教育的具体作用就应该是使被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审美以及知识等方面全方面发展,以将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个性结构确定下来。
2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进一步强化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教学过程管理中的教学资源、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作为基础。北京外国语大学对于过程管理,主张“服务促质量,过程出质量,对施教以及受教进行全面质量控制”。“服务促质量”即为向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和相关的教育服务,基于教育产品和助学服务质量以足够的重视。“过程出质量”即是建立在多元化施教基础之上,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辅导状态以有效。
3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第一,将适应开放教育教学的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起来,并根据规律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在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囊括着教师评价、学习者评价以及对学习支持服务的评价、对教学管理的评价、对教学资源的评价等。
第二,将教学质量监控、辅导和评价制度建立起来,并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在教学中所获得的信息反馈,对评估体系进行检查,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使教育体系与远程教育教学发展相适应。
总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应先深入分析并把握好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多重因素,建立起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系统,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系统,从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刘惠萍,张仁钟.农垦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2]毛汉领.远程高等教育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9).
[3]张作岭,杜世强.全面运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J].现代科学教育(高等研究),2010(6).
[4]赵军,胡剑波,杨健康.我国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若干问题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l).
[5]林卫国,刘蓓,蒋瑟著.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初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6]蒋爱军,杨桂梅,朱迎玲.构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14).
[7]张护玺,胡小瑜,金伟娇.论独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霞展研究杂志,2009(7).
[8]任春玉,王晓博,王万学.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7).
开放型体系 篇7
一、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特别是近5年来, 我们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开放型经济在逆势中实现了快速、协调发展, 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一) 开放型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2011年, 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比2007年增长55.5%和82.3%, 规模达到18 984亿美元和17 435亿美元, 出口世界排名由第二位上升至第一位, 进口由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 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贸易结构持续改善, 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比从31%上升至36.9%, 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从44.5%上升至52.8%,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分别达到57.2%和28.9%, 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出口得到有效控制, 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大宗能源资源产品进口持续增长;贸易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7.6%下降到2.1%, 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全球排名跃升至第二位, 并连续两年稳定在1 000亿美元以上;利用外资的方式更加多元, 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从2007年的265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747亿美元, 增长1.8倍, 跻身全球对外投资大国行列。
(二) 开放型经济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积极利用全球资源, 在国际化经营中提升产业竞争力, 2010年的制造业产出占全球的比重升至19.8%, 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通过引进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制度和管理经验, 有效促进国内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制度创新, 推动国内各领域体制改革, 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1年, 我国进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49.8%, 外贸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投向欠发达地区和第三产业的外资不断增多, 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2011年, 我国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收入合计1.6万亿元, 外资企业纳税近2万亿元。截至2011年底, 我国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发展还解决了大量就业, 外贸领域吸纳就业超过8 000万人, 外商投资企业吸纳就业4 500万人, 成为城镇居民和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渠道;服务外包加快发展, 为223万名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三) 开放型经济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
2011年, 我国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上升至10.4%, 2007~2011年的进口增量占全球进口增量的近1/5, 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 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自贸区谈判稳步推进, 目前已谈成自贸区10个, 在谈自贸区6个。对外经贸关系不断推进, 利益交融格局更加深化, 我国已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外来投资国, 并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力所能及的援助。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份额和投票权上升, 成为20国集团重要的参与者, 跻身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圈, 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外围到核心、从配合讨论到参与决策的重大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明显增强, 对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 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 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吸收外资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 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溢出效应还需进一步增强;走出去规模总体偏小, 企业国际化水平还不高。我们对此要高度重视, 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必须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当前,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世情、国情正发生深刻变化, 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必须紧紧抓住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强大动力。
(一) 充分认识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国际看, 今后一个时期, 世界经济可能陷入长期低迷, 外需疲弱很可能常态化, 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上升, 经贸摩擦将进入高峰期。各国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规则、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 我国在传统优势产业与发展中国家竞争加剧, 在中高端产业与发达国家竞争也在增多, 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美国推出“再工业化战略”, 欧洲推出“2020战略”, 日本推出“重生战略”, 俄罗斯推出“创新俄罗斯-2020”, 巴西推出“壮大巴西计划”, 旨在重塑各自未来竞争新优势。国际经贸关系发生深刻调整, 各国在多哈谈判受阻情况下, 加快推进自贸区战略, 强化区域次区域合作。美国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将未来开放的重点聚焦到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 全力打造新一代国际投资贸易规则。
从国内看, 经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余年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 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增强, 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开放水平的基础和条件, 国外对我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也寄予更高期望。同时, 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传统优势被削弱, 新优势尚未建立, 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的任务艰巨, 制约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 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增大, 开放的层次、水平和效益亟待提高,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 对新时期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 不断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中争取主动, 才能解决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才能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二) 准确把握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
互利共赢, 就是对外开放中要坚持共同发展, 坚持通过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在着眼于自身利益的同时, 尊重和支持对方利益, 最大限度地寻找利益交汇点。互利共赢是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在开放型经济建设过程中, 要更加自觉地把互利共赢理念落到实处, 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 坚持以开放换开放, 不断拓展经济发展外部空间和良好国际环境。
多元平衡, 就是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统筹协调, 注重良性互动, 实现多元发展、平衡发展。在提升制造业开放层次的同时, 也要重视扩大服务业和农业开放;在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的同时, 也要重视增加进口和对外投资合作;在巩固发达国家传统市场的同时, 也要重视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在做强一般贸易的同时, 也要重视提升加工贸易附加值;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 也要重视参与全球化分工合作;在提升沿海开放水平的同时, 也要重视加快内陆和沿边开放, 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安全高效, 就是对外开放中要坚持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提高开放型经济的综合效益, 增强抵御外部冲击和国际风险的能力。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加快改革涉外经济管理体制, 建立统一高效的对外开放决策、协调、管理和评估机制, 完善开放条件下的对外经贸促进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 提高开放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增强风险防控水平。加强战略谋划, 增进外交与经济紧密互动, 全力维护国家和产业核心利益, 切实保障经济安全。
三、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我们要主动适应世情、国情的新变化,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既要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 坚持自主开放, 也要善于运用以开放换开放的策略, 推动与经贸伙伴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投资等领域的相互开放, 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一) 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不断优化开放结构。从外贸看, 重点是扩大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提升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比重, 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互动发展, 促进进出口基本平衡。从利用外资看, 重点是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从对外投资看, 重点是加快发展步伐, 使金融投资与实体经济投资更加协调, 使走出去与引进来更趋平衡。从区域角度看, 重点是加快内陆和沿边开放。
不断拓展开放深度。要切实消除部分开放领域“玻璃门”、“弹簧门”现象, 提高开放透明度, 形成更加适应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规则和标准。深化货物贸易开放, 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 减少非关税措施。扩大服务领域开放, 增加多样化服务供给, 提高服务业市场化、国际化水平。认真研究国民待遇、准入清单等国际投资规则的通行做法, 深化涉外投资体制改革, 营造更加稳定、透明、高效的投资环境。
不断提高开放效益。要提高开放的经济效益, 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提高对外开放的经济附加值。要提高开放的社会效益, 通过开放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推动体制机制完善和思想观念进步。要提高开放的外溢效益, 主动承担与我国综合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责任, 积极为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二) 创新开放模式, 完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深化沿海开放, 推动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扩大内陆开放, 加快培育全球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加快沿边开放, 实行特别开放政策, 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通过创新开放模式, 协同推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 打造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新格局。
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和全国特大城市的开放先导地位, 推进科技研发基地建设, 重点引进前沿高端产业, 加快从全球加工装配基地向研发、先进制造基地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服务业开放的先行先试。发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门户的重要作用, 建设若干全国乃至国际性的经济、贸易、航运、金融中心和次中心。
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完善内陆开放布局, 支持重点区域开放开发。鼓励东部地区与内陆地区共建开发区, 在长江、陇海、京广、京九等交通干线沿线, 形成若干国际加工制造基地和外向型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向东北亚开放、新疆向西开放、广西和云南向东盟和南亚开放, 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 (跨境) 经济合作区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不断增强对外开放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三) 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 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鼓励企业出口从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化, 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跨越。支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贸易平台、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完善贸易、产业、财税、金融、知识产权政策, 强化政策协调,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自我转型的内生动力。大力培育出口品牌, 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能力, 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逐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营销等产业链高端拓展, 向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域有序转移。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功能, 引导加工贸易逐步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
发展服务贸易。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努力扩大文化、技术、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 扩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检测与分析、管理咨询和先进环保污染治理技术等领域的服务进口。积极发展服务外包, 完善支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政策措施。
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 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同时, 不断优化进口结构, 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能源资源、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 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完善进口管理体制和调控体系, 提高进口议价能力。推动发达国家放宽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 提高进口便利化程度。拓宽进口渠道, 促进重要商品进口来源地多元化。健全产业损害预警和进口贸易救济机制, 维护重点产业安全。
(四) 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 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切实把利用外资从主要依靠生产成本优势转到主要依靠人才、环境、市场上来。抓紧完善利用外资法律法规, 推进投资环境透明化和便利化。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简化审批程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健全市场信用体系, 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完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机制, 依法实施反垄断审查。
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与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鼓励外资投向科技中介、创新孵化器、生产力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引进技术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在重点地区建设一批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推动各类产业聚集园区转型升级和有效整合, 成为提高利用外资综合效益的重要载体。建立利用外资科学评价体系, 引导利用外资从注重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综合效益转变。
(五) 加快走出去步伐, 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加强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服务, 实现政策促进、服务保障和风险控制的系统化和制度化。充分发挥我国轻纺、服装、机械、家电等行业比较优势, 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鼓励重化工业到境外能源资源产地建立生产基地。深化国际能源资源开发和加工互利合作, 拓展农业国际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 引导国内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提升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质量, 培育“中国建设”和“中国劳务”国际品牌。
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支持国内大型企业在全球范围通过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联合重组等方式, 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 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提高跨国经营管理水平, 逐步提高海外营业收入和海外雇员比重,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注重发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优势, 支持其联合开展对外投资。增强应对对外投资合作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充分保障境外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
(六) 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全面深化双边经贸关系。创新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模式, 完善合作机制, 拓展合作领域, 加强政策协调, 增进开放互信。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 维护共同利益。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减免关税待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援外工作, 优化对外援助结构, 创新对外援助方式, 着力增强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 实现共同发展。
积极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坚持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主渠道地位, 推进多哈回合谈判。始终高举自由贸易大旗, 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 减少和消除贸易投资壁垒, 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分歧, 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协调与合作, 积极推动建立均衡、共赢、关注发展的多边经贸体制。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和广大企业了解、掌握和有效运用多边贸易规则的能力, 更好地依托世界贸易组织平台拓展发展空间, 维护开放利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 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更加公正、合理, 营造于我有利的制度环境。
开放型体系 篇8
关键词:多元化,开放型,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社会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突出了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突出了因材施教、多样性与个性发展。改革传统的以教材、教室、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 探索构建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学体系, 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教学体系改革涉及诸多领域, 本文重点探讨了基于短学期的多元化、开放型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
一、构建基于短学期的多元化、开放型教学体系的思考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内部普遍实行两学期制, 其特点是学期周期长, 为一些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具有教学安排设计和相应制度比较成熟, 教学管理机制比较顺畅等优点。但是, 这种传统的两学期制由于教学时间跨度长, 教学安排比较刚性, 所开设课程一般贯穿整个学期甚至一学年, 课程设置不灵活, 因而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较小, 学习节奏较慢, 不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同时存在教学与科研矛盾比较突出等问题。相对于传统的长学期, 短学期教学安排具有灵活、多元、开放的特点, 有利于构建国内外专家讲座、师生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创新性实践活动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因此, 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开展学期制度改革实践, 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短学期的灵活性、自主性相结合, 在人才培养中建立一个独立运行的短学期, 构建多元化、开放型教学体系, 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首先, 有利于促进从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向“学生为中心”学习的转变。通过短学期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开设各类前沿课程、研究型课程、专题报告, 组织开展实习实训、参观考察、专题交流讨论、专业学习指导、创新活动、职业规划等多种形式和类型的教学活动, 扩大了学生学习活动和选课的范围,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其次, 有利于促进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最近多年来, 许多高校通过修订培养计划, 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凝练、精选和课程体系的整合, 教学计划中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有了较大转变, 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了较大增加。但是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学科前沿、开展科研实践的机会, 如何有效加强研究型教学、自主型学习和实践性教学及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 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探索,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有效地改革、调整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传统的长学期制中可以并需要开展这些教学改革试点。但是, 在长学期由于教学安排较满, 刚性较强, 加上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后班级人数普遍增加等, 影响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比较多。通过实施短学期, 可以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小班教学、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等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试点, 为探索建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潜力发挥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积累经验。再次, 有利于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是提高高校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然而, 由于一些知名教授担负大量的科研任务及其他社会工作, 有时在一个长学期的时间跨度上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实行短学期后, 学校在教学课程安排上更加灵活, 使得科研任务较重的教授可以调整年度工作安排, 集中较短的时间在短学期为本科生上课或者开设讲座。此外, 短学期一般安排在夏季学期, 在时间上刚好与国外大学的暑假衔接, 便于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进行交流、开设讲座, 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二、实施短学期教学改革的实践
为了推进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改革, 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 2006年上海海洋大学提出以改革传统两学期制为突破口, 通过设置“短学期”, 促进课程结构体系优化, 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探索建立理论授课与专题小组讨论相结合, 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加强学校与产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推进从相对封闭、静态和单一的教学体系向开放、动态、多元的教学体系转变。从传统的两学期制过渡到“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 理论教学每学分由18学时改为16学时,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四年的课程分布设计三个短学期。短一学期:突出基本素质教育, 以扩大基础知识面为重点, 提高基本素质;短二学期:突出专业技能培训, 以实习实验实训、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为重点, 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 提高专业素质;短三学期:突出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以毕业实习和专业调查为主要方式, 并提供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报告写作训练指导, 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其中短一全部集中在大一学期末的2~4周, 短二、短三结合专业实践需要与春季学期打通统筹安排。科学系统地设计短学期的课程体系, 促进短学期教学改革实践。根据短学期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功能, 设置安排实践类、实习类、调查类、师生讨论与互动课、学生需求较大的短学时课程等教学形式, 采取预设可选性系列讲座和课程供学生选择, 并与常规学期培养计划课程安排相对应 (衔接) , 划分基本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等递进性教学阶段, 增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基于短学期的新型教学体系的探索, 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初步成效。第一, 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通过优化课程设置, 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讲授”与“专题讨论”、“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三个结合, 构建了国内外专家讲座、师生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新型教学平台。第二, 促进了学生知识、经验与能力结构向多元化发展。通过“官、产、学、研”联动发展, 开设“名师导航”、“企业讲堂”等新型课程, 让学生领略大师风采, 感受学科前沿, 直接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 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 从理性返回到感性, 拓展了学生知识面,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第三, 促进了从“教师为中心”教学向“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转变, 从“学校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向由用人单位参与的培养模式的转变, 从偏重传授知识向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教学全过程的转变。
当前推行学期制度改革已成为部分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是学期制度的改革实践是涉及教育教学理念、培养体制模式改革等深层次问题的一项系统工程。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和学制惯性, 一些师生对于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尚未认同, 使得短学期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内进行改革较为困难。同时由于短学期教学改革实践还比较短, 其教学安排设计和相应制度还不够成熟, 不健全, 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此外, 短学期一般安排于7~8月, 正值炎炎夏日, 温度过高影响学习心情, 容易引发中暑和火灾等安全隐患, 也使得学校管理者心有余悸。因此, 短学期教学改革还需要研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 相关方面可以组织跨校联合专题研究, 推进这些改革探索不断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燕赵一草.关注三学期制[EB/OL] (.2004-09-14) .http://yi-cao.126blog.com/.
[2]周伟, 唐安国.短学期制课程设置的利弊分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8, (6) :10-11.
[3]教学整改快讯.国内外学期制运行状况调研分析[EB/OL]. (2010-06-30) http://www.jingpinke.com/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
[4]百度百科.三学期制[EB/OL]. (2011-01-15) http://baike.baidu.com/view/.
开放大学教育体系创新研究 篇9
关键词:开放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学习中心,教育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及“办好开放大学, 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等战略构想。教育部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重点》中提出, 要“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因此, “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 建设开放大学”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 也为开放大学体系创新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目前是以“5+1”模式组建开放大学, 探索终身教育模式。但现在看来, 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的挂牌, 在大学体系建设上还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作为电大办学终端的学习中心模式的构建, 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习中心的功能定位
1. 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
开放大学的核心理念是大学办在社会中,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学习中心义不容辞的责任。七台河市是煤炭资源型城市, 所辖三区一县 (桃山区、新兴区、茄子河区、勃利县) , 且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勃利县电大不开展开放教育办学的情况下, 七台河电大将办学触角伸到矿区、行业、企业、农村、街道, 为七台河市培养大批管理型和技能型创新人才,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 地方行业考试中心
学习中心自2002 年起历经三次资源整合, 整合后的学习中心师资力量更加雄厚, 现代化教学设施更加完备, 办学实力进一步加强, 成为七台河市各类行业考试基地, 承担事业单位职称计算机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卫生系统无纸化考试、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等工作。
3. 社区教育培训基地
电大自创办之日起, 就秉承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责任与使命。在电大基础上成立社区大学已获市政府批准, 并报省教育厅和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备案, 借社区大学成立和黑龙江省社区教育网开通大好时机, 拟建七台河终身学习教育平台, 整合资源, 为市民开放注册学习。学习中心将积极投身于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去,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为社会服务、主动作为, 在社区教育这一新领域开展实践与探索。
4. 职业教育补给站
我国职业教育正方兴未艾, 电大应该进一步融入地方职业教育, 主动担当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使命, 不断提升自身办学能力, 实现基层电大的科学发展。作为合并到高职的学习中心, 必须结合本地职业教育的实际, 选择好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合并到高职已有十年, 一直在思考电大与高职是什么关系:就是共享和互补。第一, 师资共享:高职为电大提供优秀的师资, 电大为高职提供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第二, 设施共享:资源整合后的高职为电大提供全市一流的教育设备, 电大的品牌效应为高职办学带来许多社会效益。第三, 学历补充:高职以中专和大专为主体, 电大以大专和本科办学为主, 所以说电大是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的补充。第四, 平台优势:电大教学的网络化和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将开放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理念引入职业教育, 为高职办学带来理念的更新。
二、学习中心的构成要素
1. 办学理念
以多元、合作、服务为办学理念, 依托开放大学的教育资源,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重点关注矿区、企业、农村和弱势群体, 为社会提供职业化、大众化、休闲化教育与培训, 成为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于一体的面向社会提供开放性、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服务机构, 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目标的依托力量。在办学理念中, 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 重点强调社会责任, 积极开展社会化的非学历教育, 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上, 彰显开放大学的系统优势。
2. 功能定位
学习中心在系统办学中具有终端制胜的功能与作用, 是当地终身教育体系的支撑平台。学习中心在当地政府主导下, 整合高校、行业企业和其他教育资源, 吸纳社会力量办学, 共同开发本地区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市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成为七台河市高等教育体系中最接地气的平民大学。
3. 优秀的师资队伍
导学团队、科研团队、管理团队、教学团队、技术团队都是学习中心开展多元办学的基础, 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精湛的专业水平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只有这样, 学习中心才能真正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为学员远程学习提供科学化的支持服务。
4.“ 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各级政府依据条例制定本辖区内学习中心的规章制度, 明确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学习中心建设中的责任, 学习中心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
在“一村一”办学管理中, 管理上由市委组织部、学校和学员共同参与, 共同研究学习时间、形式, 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 (遵循省电大教学计划的前提下) 和教学内容的修改、省内外专家的聘请等。教学上, 采用的是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训、院校教师与行业专家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村级负责人来说, 完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不适合他们。但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 电大要以教育为本, 不能以技术为本。因此, 可以增加学员的面授时间并对面授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同时以人为本, 针对学员的共同特点, 选择提升他们能力和素质的课程, 聘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来学校开设讲座。虽然加大了成本 (这些成本是由市政府、学校和学员三方共同承担) , 但教学效果得到市委领导和全体学员的高度认可, 也为办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三、学习中心的办学模式
未来的学习中心是当地政府及高校和行业企业合作参与、联合经营、共享成果的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政府将学习中心的办学纳入当地经济文化建设规划, 整合当地高教资源和政府相关单位参与成人教育事业, 依托电大基础设施、开放教育平台, 整合资源, 开放课程、师资和学术资源, 共建或合作开发。在办学体制上可采取政、校、企联合办学, 建立理事会制度。
四、学习中心运行机制
1. 对于学历继续教育, 要在对上争取上下功夫, 得到政府支持和投入, 相关学习者合理分担成本
七台河学习中心在这方面, 做了一些尝试并初见成效。自2002 年申请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以来, 与市交通局联合办学招生, 学院提供教材, 三家共同完成学生从入学、学习、考试到毕业的管理工作, 得到社会认可。2005 年与哈理工联合举办研究生学历教育班, 面向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生, 并得到市政府大力支持, 市委组织部专门下文件, 对于该班次毕业的学生, 市里报销一半的学费。七台河是煤城, 面对全市各大煤矿业主、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急需提高的现实, 2008 年开始举办采矿专业和矿井通风专业中专班, 通过政府下文、行政约束等行为, 几年来培养了近千名小矿长和技术人才。2012 年开放教育设置采矿专科以来, 学院与市煤监局联合举办矿长进修培训班, 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于一体, 与学员共同商议教学计划, 学历教育在遵循省电大教学计划的基础上, 培训课加大对矿长业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上办学模式的成功探索, 主要得益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七台河电大并入高职以后师资和硬件设施上的强大后盾。学习中心在开展开放教育的同时, 举办奥鹏远程教育、成人函授教育, 针对学校高职医护专业在校生多的实际, 学院向省招办申请举办了护理专业大自考项目, 为在校生提供提高学历教育机会的同时, 为学习中心的多元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2. 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 探索与相关单位、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 多方投入, 共同承担相关成本
(1) 校企合作。多年来, 学院已为七台河宝泰隆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输送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 为公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院与宝泰隆公司等企业的校企合作是本着合作、发展、共享、挖掘潜力、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 在企业设立了“实训基地”, 在学院设立企业冠名班级, 开展教学培训活动。在与市安监局、妇联、中小企业管理局、财政局、卫生局和人事局合作中, 都是由合作方出资, 或盖校舍, 或提供机器, 或购买设备, 学校提供师资、校舍, 由合作方和学校共同管理, 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 资源共享。企业订制人才模式将是开放大学招生办学的新方向, 学院将积极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支持政策, 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2) 整合资源, 共享成果。学习中心与高职共享资源, 共享培训成果。要善于整合本市教育内部资源, 发挥已有教育资源的作用。电大系统是国家已有教育资源, 这一系统集招生办学、教学、管理、研究于一身, 不少普通高校的网络学院有时需要通过电大系统才能发挥作用。七台河电大历经三次资源整合, 一次是与教育学院合并, 一次是并入职业学院, 一次是职业学院与技师学院合并, 每一次合并后的电大在师资和硬件上都上了一个台阶。特别是非学历教育项目, 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各类资格证书考试和行业企业职业培训都顺理成章地在学习中心开展, 学习中心的系统优势也能为培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为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贡献力量。
(3) 自主开发。非学历教育项目及课程开发以自主开发为主, 可多元分享开放大学系统资源。学院在开展全市村干部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社区干部培训、公安干警信息技术培训、消防队员法律知识培训中,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与政府相关组织和学员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 聘请省内外专家和身边的先进典型开设讲座, 让学员成为接受新理论、掌握新技术的最大受益者, 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黑龙江省社区培训网正式开通, 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习中心开展社区活动和老年大学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4) 公益活动。开放大学在向不同的学习群体提供多样化教育与培训的同时, 还要考虑到休闲教育、弱势群体,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学习中心作为开放教育的终端, 更要开展公益讲堂, 在提高职工和市民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学习中心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它们相互交叉, 相互转换, 在开展工作时, 教学管理和培训课程也是相互替代, 相互渗透。
五、结束语
学习中心活动的开展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整合, 同时需要政府相关单位深度合作, 如开展社区教育, 会涉及市委组织部、人事局、民政局、妇联、工会等单位。这就需要市里成立社区教育联盟, 相关单位一把手都是联盟的主要成员, 这样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 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家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朱永新.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世纪报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档案开放利用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篇10
一、建立安全监管机构
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档案开放利用及安全保障必须在此方针政策下建立合理的监管机构体系。要使得安全监管发挥作用必须要建立一个分级制的科学、合理的监管机构, 严密地监管体系能够促使档案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安全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从宏观上说, 按照档案工作原则, 应该建立从顶层到基层的监管体系。建立起从国家档案局到各地档案局, 乃至各基层单位档案部门的档案安全监管体系。在国家档案局总体指导下对档案开放利用安全监管实施分级管理。一是国家档案局以档案法为依据, 结合各类安全保障法规, 在总体层面上组织建立国家级档案监管部门, 统一思想, 全面领导全国档案安全监管工作。二是各省 (市、自治区) 档案监管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国家级档案监管机构要求为原则, 结合各地区档案工作基础以及经济等因素, 综合分析, 建立一支高效的档案安全监管队伍, 在国家档案安全监管部门的统一领导和监督下开展有针对性的档案安全监管工作;各基层档案部门或档案室要设立档案安全督察职能及岗位, 对档案利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与监督。对于造成档案损毁的安全性事故要及时上报上级档案安全监管部门, 对于下级档案安全监管部门上报的安全事故要实行跟踪制管理, 实现档案安全监管工作的层层管理、层层落实, 确保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由于档案安全保障工作是档案管理过程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而档案的开放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 二者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衡, 把握好开放利用与安全保障的尺度, 使之达到一个平衡点, 是档案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档案开放利用的安全监管工作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也是兼具严肃性、控制性等特点的工作, 建议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必须主管档案安全监管工作, 从而确保档案安全监管工作有力实施。
二、建立完善安全监管制度
规范的制度是档案安全监管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依据, 在科学的监管机构的监督下, 落实档案利用安全监管工作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在制度的实行过程中, 要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从而使档案的开放利用工作都在相应的安全保障制度的规范下进行。我们应在现有的档案管理制度框架下, 以各档案部门现有状况为基础, 对照当前档案利用工作中出现的安全问题, 对已经制订的多种规章制度进行认真研究和反复修改, 及时完善各项安全监管制度。全面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对各级档案人员实行档案利用信息安全保障责任制, 根据职责内容及范围, 签订不同层面的保密责任书, 以确保档案在利用的过程中, 信息安全能够得到各方位全面的保障, 从而使得监管工作责任能落实到位, 全面实施。二是强化和细化档案利用安全保障制度, 全面细化规范化各类登记程序, 使借阅、查阅、归卷等档案管理过程更具安全性;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档案利用过程实行安全监控与保障, 力争在档案利用时对档案的安全威胁降到最低程度。三是建立完善的出入库登记制度;利用计算机、高射频、系统集成等技术实现严密有保障的档案出入库工作, 从而保障档案利用中的出入库安全。四是完善各类档案在保密件利用、数字化外包、各类载体档案保管保存、维修保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三、定期开展规律性的安全培训与学习
在档案开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 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安全保护知识的全面性对档案利用的安全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各级档案工作者对各项安全保障标准的熟悉程度, 加深其对各项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提高各类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安全保障的执行能力。同时还应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利用工作中因相关安全知识储备不足而威胁到档案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张艳欣.档案安全保障管理机制的构建[J].档案管理, 2010 (5) .
[2]刘俊玲.档案开放利用的信息安全保障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 2012 (4) .
[3]刘耿生.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4]宗文萍.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06 (8) .
开放型体系 篇11
【关键词】开放大学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该论文是贵州省教育厅2014年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贵州省市、州开放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以铜仁电大为例》(课题编号:JD2014165)及铜仁广播电视大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科研课题《市州开放大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编号:Trddky2015XY011号 )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44-01
如何有效保证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开放大学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同,对于开放大学的建设十分的重要。保证开放大学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确保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运行状态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也十分有利于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开放大学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也能帮助教学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对推动开发大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分层组织保障系统
一个完善的组织是保证其制度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也是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质人才的基础保障。所以,学校管理的重心要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环节的落实、教学过程的有序以及教学运行的监督。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学校可以成立一个特别教学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小组,这个小组存在的目的在于通过深度介入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小组的成员可以由学校的教务处等部门负责,或者直接聘请校外的专家、企业负责人等进行组建。这个小组组建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与制定进行完善与统一,对教学活动的制定与改革进行认真的考虑与监督,对学校的管理活动与经验进行总结,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以及质量评价系统。另外,建立一个教学质量保障小组也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十分有利的作用,这个小组的主要责任是对其教学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运行。组织召开教学讨论活动,专题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各级各类人员承担各自的教学质量保障责任,从而建立由校领导、教学督导组、各教研室、同行专家及学生信息员队伍等多个层次所组成的组织保障体系。
二、质量标准评价系统
教学质量标准的评价取决于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教学质量标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建立一个规范的市州开放大学教学质量标准评估系统对提升教学质量十分的有帮助,也是建设市州开放大学的基础条件之一。市州开放大学的教学与普通大学就教学质量标准方面相比较,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开放大学的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都得到了普通高校的认可。在我国的市州开放大学中,有些学校因为没有与普通高校采用同等重要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甚至降低了质量要求,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还要将目光放的长远一些,在建立多层次学历教育质量标准的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个非远程的学历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在建立开放大学教育质量与非开放大学教育质量标准的同时,需要对其生源以及他所处在的领域与行业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解,更具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为今后的开放大学的发展与建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信息的收集系统
开放大学本身具有多样化以及开放性的特点,生源所处的领域以及行业也是多样的,基数庞大,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教学服务信息收集系统,及时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的情况,克服教学空间限制,提高教学质量十分的有帮助。建立教学服务信息收集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注意收集各种教学信息;二是建立一个合理的教学信息员收集体系,全方面、全方位收集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并及时的进行反馈;三利用网络等新媒体,通过校园网、QQ群、微信群、电子邮箱等网络平台,对其进行网络信息收集。
四、教学质量的评估与反馈系统
评估与反馈就是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其结果进行分析比对的工作,这是教学质量评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够有效的帮助教学工作人员不断的完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质量反馈系统,既可以帮助老师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也能帮助学生更加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所以,对于加强教学管理,优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建立评估反馈系统的时候,学校方面可以成立一个教学研讨小组,专门从事教育评估工作,并对学校当前的教学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结合当前的发展情况,对自身的发展做出一个良好的规划。充分利用系统教学以及督导教学的优势,将教学中的工作与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开放大学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培养进行实施的督导,形成一个督导教学系统,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有帮助的。
保证教育质量对市州开放大学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中,教学质量评价仅仅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环节,在开放大学教学中,只有将其教学理念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来,把教学质量与正常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增强教学老师以及教学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夏良玉.积极研究,勇于实践,努力办好开放大学[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5)
[2]刘选.建设开放大学:西部电大的路径选择——第八届西部电大校长论坛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06)
[3]赵宇红.“纲要”背景下关于开放大学构建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21)
作者简介:
构建开放式创新企业生态网络体系 篇12
中国高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集中体现在“新常态”的提出与界定, 昭示着中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创新已成为企业的首选。因此, 我们不仅仅需要企业更加注重创新驱动, 更需要进行超视角的思考和体系结构的设计, 构建正当性的开放、合作、互利、共享、共治和共赢的开放式创新企业生态网络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国际组织、民间机构、企业、社区社群、公民个人等不同层级的创新主体作用, 引导全球创新资源的配置, 引领全球价值网的高端, 突破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瓶颈, 获取全球创新体系里的话语权, 造福人类。
利益相关者的地球小村落创新理念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地球村这样的大背景下, 要求我们必须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各顾各的小国寡民格局中走出来。而地球小村落的企业创新理念, 就是要兼顾利益相关者, 构建正当性的开放、合作、互利、共享、共治和共赢的开放式创新企业生态网络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国际组织、民间机构、企业、社区社群、公民个人等不同层级的创新主体作用。
全球良性互动的创新政策网络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地球小村落创新理念, 要求我们在制定相关创新政策和出台创新制度时, 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和视角进行系统性的思考。既要考虑所在国的国情, 又要考虑我们生存的地球小村落的自然环境, 也要考虑到村落里的其他利益相关者, 才能够形成兼顾自然、社会发展和国内外利益相关者的全球创新政策网络, 进而吸引全球创新资源主动流入中国。
全球创新要素网络
创新要素一般是指配置到创新领域的人、财、物和能力等相关资源, 表征稀缺、独立和流动的特性。经济全球化强化了企业创新要素资源对外流动的广度和深度, 特别是在全球良性互动的创新政策网络大背景下, 创新要素可以自由地在企业间、地区间和国家间流动。企业如何更好地在全球层面吸引和聚集全球创新要素资源, 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全球创新要素网络包括创新主体要素 (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大学科研院所等) 、创新资源要素 (知识与信息、人才等) 和创新投入要素 (研发经费的投入等) 。上述三个要素进一步整合形成了两网:一是由研发主体和研发人员组成的社会合作网, 二是由知识元素组成的知识网, 黏合剂就是创新与自由流动, 形成创新成果, 创造创新价值, 回馈于企业和社会。
以在智能语音控制、生物指纹识别、智能手势、FIT等方面见长的中兴微电子为例, 其在中国、美国等地设有研发机构, 专利申请长期占据WIPO国际专利排名前三, 才有实力和全球50家顶级运营商中的47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业务范围覆盖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创新价值网络
全球创新网络价值是由全球创新要素网络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整合过程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其自身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市场才能够兑现。
价值网络中的相关主体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是既共享资源又能够实现各自追求价值最大化的高度整合而又具有差异化的生态系统。
以我国为例, 我国创新价值网络能力存在高端短缺和低端过剩的结构性问题:创新网络价值低端严重过剩而高端依旧短缺, 如中国大部分手机厂家都是组合厂家, 实现核心部件自制的智能手机厂家匮乏。因此, 在创新价值网络分工体系中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处于分工的高端, 我国大多处于分工体系的低端, 高端短缺主要集中在创新型的高附加值行业里面供给不足。如在机械装备制造行业, 90%的高档数控机床、70%的轿车制造关键设备、95%的芯片制造设备、100%的光纤制造设备依赖进口。
全球生产创新网络
创新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全球生产创新网络主要是跟随全球创新价值网络而变动的。事实上, 生产创新 (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 本质上是企业创新活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企业根据自己具备的现有条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大规模生产的物质生产过程和商业化的流通过程, 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满足顾客的需求。
构建全球生产创新网络, 有利于促使企业克服自身惯性所带来的僵化与停滞, 及时有效地利用最新的技术机会和人力资本等要素, 实现引领和控制价值网络高端, 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保持国际竞争力。
如“华为致力于成为全球ICT行业的领导者, 以创新的ICT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 与客户和合作伙伴携手, 推动产业创新变革, 共建一个更加美好的全联接世界。”华为的成就“得益于华为构筑的全球化均衡布局, 我们有信心在2015年实现持续有效的增长, 各业务领域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
全球创新营销网络
市场营销是使产品变成商品的桥梁, 过去了就是商品, 过不去就是产品。
在新技术和新传播方式飞速变化的今天, 创新营销正在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思维导致宏观层面上的营销架构重塑, 大数据技术推动微观层面上的定制化精准营销, 还有移动支付、微商、自媒体等, 创新营销的观念、方法和趋势, 在推动着营销的升级换代。
综观市场营销发展的过程, 就是一个不断创新驱动的过程。因此, 面对智能互动、定制植入、时刻消费、碎片关注、粉丝力量、个性化服务、区块链技术、品牌抱团和情感共鸣等纷繁复杂的现象和更加人性化连接的全球村落, 可以减少交易和营销成本, 构建真正实现与消费者时刻关联而能够达成营销目的的全球创新营销网络, 让以人为本的产品、品牌、技术、平台、创意内容和营销人力资源的组合更加灵活方便地走入消费者的内心。
全球创新预警网络
“周易”明确指出:“大人之吉, 位正当也。”人类的永续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企业创新也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才能够做到安而不忘危的大人之吉。因此, 我们在本文的开头提出的构建正当性的开放、合作、互利、共享、共治和共赢的开放式创新企业生态网络体系。这里所指的正当性创新, 必须是符合自然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 这是所有创新的最低的原则要求和底线, 绝对不容许越过。
人类发展历史的进程告诉我们:只有敬畏规律, 未雨绸缪, 我们才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世界经济已进入开放式创新企业生态网络体系型经济时代, 一个没有全球视野和核心创新网络体系的企业, 很难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 也就难以在开放式创新企业生态网络体系型经济中获得较有利的话语权。
汤森路透集团评选的“2014全球100创新型企业”, 中国内地只有华为一家企业上榜。2015年有94家中国内地企业上榜世界500强, 其平均研发强度为1.28%, 与世界500强5%的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由此可见, 中国一流的企业大而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