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提问

2024-09-17

开放型提问(共7篇)

开放型提问 篇1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波诺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人的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 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探索, 自主学习的学生。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质疑, 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创新和发展, 才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学习, 克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也给我们教师指出了教书育人的方法。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是结合教学内容, 充分发掘教材中发散性思维的内容, 强化学生思维训练, 不断发展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培养其创新能力。那我们教师应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尊重情感, 使学生有“疑”敢“问”

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 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 小学生更为强烈。融洽师生关系, 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 主动参与。因此, 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 把微笑带进课堂, 用饱满的精神, 良好的情绪,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 就要给予鼓励, 尤其对学困生。要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首先要转变观念, 要使学生明确:“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 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 可以当面问, 可以写信问, 还可以打电话甚至上网问。

记得, 在一次学习生字时, 笔者把“肺”写成了“月市”, 这时一个平时默默无语的学生居然举起了手, 指出了老师的错误, 于是笔者真诚的表扬了他, 当时, 他自信的笑了, 从此, 他提问的热情更高了。

二、激发兴趣, 使学生想“疑”乐“问”

愿意学、想学、主动学是学生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在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学习目的等, 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 发现问题, 然后提出问题。由于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 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 或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 对此, 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 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 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 因势利导的把握好问题空间, 使对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 心欲通而不达, 口欲言而不能, 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就如一初学步的婴儿, 虽然他开始走路的样子摇摇晃晃, 甚至有点滑稽、可笑, 可你若在他前面放些他感兴趣的事物, 他就会战胜种种困难, 乐意往前走, 慢慢地就把这种本领变成了一种习惯。

其次, 教师要营造质疑氛围。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能不能提出问题, 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有不同于教师和不同于教材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 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要加以保护, 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遏制甚至嘲笑, 要努力在课堂上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三、拓展空间, 让学生见“疑”必“究”

争辩使人聪慧, 缄默使人愚钝。教学中教师应深究教材, 利用教材中容易引发学生争议的知识并结合现实设计问题, 由不同意见的学生争辩讨论, 互疑互答, 既生动活泼, 又集思广益, 而且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此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而笔者发现,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的问题却越来越少, 甚至出现无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面对事物时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要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愿望。它是创新的起点, 没有问题意识, 就不敢质疑, 就不可能有突破和创新。

激发兴趣, 让学生爱问。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旧知识中,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 引发他们的好奇和思考,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的语气、态度要诚恳, 要用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 用注视、微笑、点头、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发表见解, 提出疑问;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 无论提得正确与否、问题质量高与低, 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 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问是有勇气的表现, 是积极参与新知学习的表现, 值得肯定。对于学困生, 如果他们愿意提问, 更应积极鼓励、耐心倾听, 保护他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小猴过生日》﹙说话训练﹚这一课时, 小老鼠送礼给小猴, 但小猴没有收, 小老鼠低着头, 灰溜溜走了。“为什么小老鼠灰溜溜走了呢?”一位学生提出来, 这一问, 引起大家的思考。一会儿, 可爱的小手一个个举起来, 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 大家在活跃的气氛中顺利有效地学完了这一课。

因此, 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心理现状出发, 改变课堂提问的艺术, 抓住学生的兴趣萌发点, 促使学生有“疑”可质, 有“问”可发, 从而提高问题意识。

四、授其方法, 使学生善“疑”巧“问”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质疑是孕育探索未来世界的摇篮, 要培养人才, 必须改变以传授、继承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启迪学生处处质疑这一核心的创新教学,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要讲究提问的技巧性, 把提出常规问题的机会留给班级内接受层次较低的学生, 先请他们提问, 这些学生在提出合理问题后, 教师要及时激励、表扬, 先满足他们的情感的需要, 逐渐把拓展性的思维空间留给那些需要较高层次的学生, 组织他们争论、交流、满足更高的情感要求。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之中, 激发学生质疑。“来到了这个可爱的地方, 你想说什么, 问什么呢?”学生的思维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纷纷提出质疑:西沙群岛真美, 可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富饶的西沙群岛”而不换成“美丽的西沙群岛”呢?西沙群岛富饶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学生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身临其境地感知课文内容, 开拓思维空间。

五、归纳总结, 使学生明“疑”解“问”

归纳、总结有助于整体把握课堂讲授内容, 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一堂课的内容总是由许多零散的小问题组成的, 若不进行归纳, 就像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物品不分门别类地摆放, 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 使人眼花缭乱, 头绪错杂。虽然小问题繁多, 但终究有章可循。师生共同总结, 不仅可以明确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还可以为今后从哪些方面去学习新的知识提供范例。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认真分析教材,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尽量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地探讨问题和解答问题的环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 敢于突破常规思维, 另辟蹊径。

例如:笔者在讲《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时候, 一位学生突发奇问:“老师, 我觉得‘行动起来, 轻快灵活, 仿佛一条蛇。’这句话改为‘行动轻快灵活, 仿佛一条水蛇’更好。”笔者问:“为什么?”学生说:“这样好读, 上口, 而且小艇是在水上航行的, 水蛇更恰当一些。”“我非常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 同一句话可以有多种表达方法, 修改得很有意义。今后, 我们都要向这位同学一样敢于向权威挑战。”通过这次提问, 学生尝到了甜头, 增强了上课提问的自信心。学生兴趣十足地说:“以后遇到问题要敢于提出来。”

总之, 引导学生质疑是一种教学艺术, 需要教者增强主体意识, 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中问, 在问中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真正做好学问。教师需要树立的首要观点是:关注学生需要什么,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与知识之间牵线搭桥, 起到一种巧妙的“调控作用”, 教师要放下架子, “放权”上阵。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 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 主动练, 不徒坐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进而才能学会生存, 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开放型提问 篇2

总参军训部机关第二幼儿园

赵佩

《纲要》中指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和表达。”在平时的生活和游戏中,幼儿的大胆探索和表达除了幼儿具备基本已有的生活经验外,更需要教师在活动中有效的引导。教师、幼儿和活动内容之间良好的互动,教师的提问是决定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一名幼儿教师通过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在组织活动、面对幼儿时,有效的、开放式的提问不仅体现了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的智慧,另外也决定着幼儿通过一节活动所得到的各方面经验的质量和多少,最终影响到幼儿的发展。

在平时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集体教学为主,在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幼儿一不小心就会成为灌输的对象,幼儿朝着教师预设好的方向去思考,幼儿只需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简单的常识就可以回答。这样的引导和提问方式对于幼儿没有任何新的知识经验的产生,也更谈不上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了。《纲要》中指出:“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开放性的,为幼儿创设一个广阔的思维和自主探索、想象的空间。”给予幼儿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引发幼儿用开放性的思维大胆去想象去表达,对幼儿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什么是“开放性”提问呢?所谓“开放性”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没有明确固定的标准答案或有多种正确答案,幼儿可以根据想象并结合自身经历自由的来回答。教师提问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积极的思考,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幼儿勤于动脑,乐于探索。开放式问题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引发幼儿不同的想法,避免盲从,使幼儿主动观察思考并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不同的想法,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步的提问都要为目标服务,与及爱与目标相结合,而不是随意一个问题的抛出,这样提问就失去了意义。问题的提出还有助于幼儿积极的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在幼儿想出办法时,教师对幼儿的想法要尊重,即使幼儿说错了,也不要否定幼儿的想法,给幼儿继续活动、游戏下去的勇气和支持。

《幼儿思维游戏课程》是我园特色课程之一,是全国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实施项目。在活动中,孩子通过自主操作发展与幼儿的各种能力,另外,帮助幼儿将生活中的经验进行梳理、提炼、使之概念化,从而促进幼儿抽象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结构的形成。思维游戏课程有很强的情景性、系统性,操作材料丰富,孩子们很喜欢参与游戏活动,思维游戏课程主要特点之一是:“游戏内容和方法很灵活,具有很高的开放性”在我们本学期大班主题活动《宝石森林》这个单元的活动中就有很强的体现。《宝石森林》是图形认知类游戏。图形认知能力也可以成为图形理解能力,指的是对具体形象思维信息的理解能力。在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有规律可循的图案序列。序列中的图案有多种颜色、形状、有大小、高低和方向的区别。在活动开始的导入环节,我给予幼儿自由的发现空间,使幼儿在自我比较和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意愿,我通过语言的支持与鼓励,使幼儿在一个自发而饱含兴趣的参与游戏。所以在开放性提问之前给孩子一个开放的活动空间很有必要。

在引导幼儿利用宝石贴画进行有规律的排序。幼儿活动过程中由于能力不同,每个幼儿有不一样的结果展现。有的幼儿很快自己的想法完成操作,幼儿则很慢。对于动作快的幼儿,我继续引导:“试一试还有没有不同的有规律排序的方法”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挑战的兴趣。对于动作较慢或是理解不透彻的幼儿,鼓励幼儿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再次观察,看有没有新的发现。这样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也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自信和快乐。

开放型提问 篇3

【关键词】 课堂互动 开拓思维 开放性提问 设计

一、 开放性问题是有效促进互动的手段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能够唤起学生的知识记忆,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提问的类型可以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英语课堂实践表明,开放性问题能最大程度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促进师生共成长。

二、 开放性问题在课堂互动中的设计

以小学英语译林版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故事教学为例,笔者剖析如何在课堂互动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以及提出开放性问题后学生会有什么改变。

1. 提出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而定,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有利的条件。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并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学习,使得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真正达到了语言的综合运用是英语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英语课堂学习所必需的。

【教学片段1】

在Unit 7 Chinese Festivals故事教学前,笔者通过播放关于月份的歌曲,与学生进行互动:

T:How many months are there in a year?

S:Twelve.

T:What are they?

S:They are January,February,… .

T: Yes,which month do you like? Why?

S1:I like July and August. Because I have a long holiday and I can swim.

S2:I like October.Because my birthday is in October, I can get some presents.

S3:I like December. Because its cold, I can make snowmen with my friends.

【评析】 教师在根据歌曲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学生能够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说出已掌握的月份,对于预习不到位或者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在板书时可让其他学生做小老师快速带读,然后在小组内互相合作学习,快速掌握十二个月份的英语单词,为谈论节日相关信息打下坚实的基础。紧接着笔者提出第二个开放性问题Which month do you like? Why? 打开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如季节与活动的表达,重要节日与月份的表达等,让学生有很多话想与同伴分享,急切地想要告诉同伴自己喜欢的月份以及在这个月份可以做哪些快乐又有意义的事情。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而且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2. 提问要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在英语课堂上,有的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表达;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大胆表达。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精神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学生就会有表现自我的欲望。

【教学片段2】

在学生讨论完最喜欢的月份和原因后,笔者趁着学生热情未退时,再次抛出能让学生热情高涨的问题:

T:Can you guess: Which month do I like? Why?

S1:September.Because Teachers Day is in September.

S2:Maybe you like July and August.Because theres a long holiday.

T:I like winter.

【评析】 这个问题老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兴趣角度出发,并且也因为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与学生进行了关于喜欢月份的交流,学生能对问题进行整体思考,展开思维的翅膀,给出你意想不到的回答,充分地表现自我。

3. 及时有效地评价是开放性提问的尾声。积极的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开放性问题的评价绝不能简单地以“yes”或者“no”来回答,而是要能促进师生之间的进一步交流。

【教学片段3】

T: There are twelve months in a year, which month do you like? Why?

S1: I like October. Because my birthday is in October, I can get some presents.

T: What present would you like?

S1: Id like a toy plane.

S2: I like January. Its cold, I can make snowmen with my friends.

T: I think 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 I like playing snowball fights. Its great fun.

开放型提问 篇4

一、营造开放型课堂环境, 激发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 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问题的, 更不可能撞击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环境与学生有着必然的联系, 只有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 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 思维活跃, 利于疑问萌发, 并敢于提出问题。因此, 创设开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产生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

1. 营造民主氛围, 让生敢于提问。

笔者在近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在课堂上, 遇到老师讲解与自己想法不一致时, 有心理顾虑不敢举手提问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1.14%;从来没有向老师提出过问题的学生占35.58%。在这些学生中, 有问题同学讨论解决的, 但不敢请教于老师的占47.76%。究其原因, “怕问题太易, 挨老师批评”的占80%, “没有意思”的占18.7%。从统计数据表明, 学生课上不主动举手, 有问题不向教师发问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害怕、害羞。

要改变以上状况, 首先, 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 放下“师道尊严”的权威架子,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保护学生自尊心、积极性, 热情解答, 积极引导;其次, 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 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 哪怕只是对问题思考有一点点闪光的影子, 也要及时捕捉并给予肯定, 表扬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 甚至是错误的, 也不要批评, 而要肯定其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有位学生问“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呢?”有一个学生讥笑他, 笔者请那位讥笑他的学生讲给大家听, 结果他对此问题的认识也模糊不清。于是, 笔者及时表扬了那位大胆提出问题的男生, 消除了他的心理顾虑, 大大激发了学生提问的兴趣。笔者再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 经过讨论, 弄懂其缘由。笔者想:只有教师善于营造“民主氛围”, 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这是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第一步。

2. 开放思考时空, 让生主动提问。

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学生一天一天地长大, 却一年比一年地不爱举手发问。分析主要原因, 是老师本身就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常常是老师在上课时分析教材多、研究教法多, 而考虑学生少、研究学生少, 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再加上课时紧, 造成了课堂“满堂灌”, 学生没有机会质疑问难。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 课堂教学必须开放思考时空,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 并敢于提出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的以不同方式引导学生探索问题, 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 甚至应用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大概分四类。第一类:所提的问题比较简单, 甚至是幼稚的问题。第二类:所提的问题比较深刻, 可能老师当场无法解答。第三类:所提的问题具有“独创”发现的特征。这是最好的一类问题。第四类: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往往“将”了老师的“军”。如果老师只用设计好的问题领着学生走, 而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僵化, 产生惰性,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 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大胆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思, 去问。特别对“独到见解”或“异想天开”、“别出心裁”的学生应格外保护。这样可能原定的“教学计划”会被打乱, 教学“进度”完成不了。但实践证明, 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很多问题都会在课内外解决。由此引发的思考, 产生的问题, 萌发的创新意识, 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 对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创新精神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 培养提问能力

数学心理学认为, 问题的形成过程需要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 赞科夫说:“思维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所以, 要形成一个好的数学问题, 必须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开放型问题情境, 提供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那么, 如何创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呢?

1. 创设“布白情境”, 引思发问。

布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 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引发读者想象, 进行“再创造”。而所谓创设“布白”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暂时性的“空白”, 留给学生思维驰聘的问题情境, 并以此引起学生联想和想象, 激发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提出含金量高的数学问题, 提高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前, 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 (如下图) 。

通过观察, 回忆旧知, 学生很快发现它们“等底等高, 且直角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的1/2。”继而教师将长方形和三角形分别以相等的高所在直线为轴旋转成圆锥与圆柱 (如上右图) 。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之间的特点, 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之间有何联系?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可能有怎样关系?

心理学研究强调: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上例中的内容性与心理性的布白情境, 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在无限的时空领域纵横驰聘, 自由翱翔, 增强创新信心, 体验发现问题的乐趣。

2. 创设实践情境, 引导发问。

儿童生来就好奇, 爱问, 因为七彩的世界对孩子而言隐藏着无数个“为什么”。数学实践活动立足于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上, 给学生提供了发问契机。活动中许多问题开放和条件不唯一的情境, 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时间和更大的探索空间。例如, 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 老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丈量教室的面积, 大部分学生马上跑去丈量, 片刻后, 有一个学生跑来问老师:“有没有更大—些的正方形, 这太小, 丈量起来很麻烦。”过一会儿, 学生纷纷跑回来, 提出与上相似的问题。此时, 启发学生:那怎么办呢?经过讨论, 学生一致认为要找出一个更大更实用的面积单位。

三、指导多维型提问方法, 提高提问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 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没有掌握好找问题、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课堂上学生往往表现出害怕心理, 提出的问题质量也不容乐观。因此, 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必须“授之以渔”。

1. 传予提问之渔, 让生会问。

(1) 利用类比法提问。根据某些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 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例如, 学习“8的乘法口诀”时, 联系“6、7的乘法口诀”, 提出: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8的乘法口诀。

(2) 利用开放法提问。例如, 学习“分类的意义”时, 教师出示练习要求学生提问, 谁能看着这个三角形, 提一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显然这是开放题。这时学生可以利用“开放法”提出一系列富有数学价值和思维深度的问题: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相当于红色部分的几分之几;蓝色和黄色部分相当于红色部分的几分之几;黄色部分相当于红色和蓝色部分的几分之几等等。

(3) 利用追问或反问法提问。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与否定的问答之后, 顺着其思维或逆着思路把问题提出。例如, 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 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 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三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待问题讨论解决后, 老师要求生提问, 学生可以利用追问法顺着其思路提出: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4) 利用批判质疑法提问。例如, 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下一个算式的积总比上一算式多9”的规律编出“9的乘法口诀”。甲生说“根据这个规律, 可以扩充9的乘法口诀, 往下扩充是9×0=0, 往上扩充是9×10=90, 9×11=99, 以此类推。”此时, 乙生质问:“既然下一个算式的积总比下一个算式的积多9, 那么9×0=0有没有下一个算式, 积0又比谁多9呢?”乙生用批判质疑的方法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激活课堂。此外, 还有观察法、实验法、猜想法、判断推理法、否定结论法等等, 让学生掌握这些提问的方法, 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2. 授予寻问之渔, 让生善问。

首先, 学会在知识的“来龙”上找。如果对某个知识点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 或者与什么旧知识有相关又弄不清, 那就在此提问。例如, 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 学生就可提出:“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三者之间有何关系;“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做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一系列问题。其次, 学会在知识的“怎么样”上找。如果对某一事物有哪些特征, 说不出或不能说完整, 那么在此提问。例如, 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课时,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猜测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此时学生可提出假设问题, 然后探究验证, 寻找规律。再次, 学会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搞不清或说不出来, 就可在此提问。例如, 学习“三角形认识”时, 从许多长短不一的小棒里任意取出三根, 发现有的三根小棒拼不成三角形。此时就可发问:“为什么呢?”

总之,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教师就要积极营造开放型课堂环境、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指导多维型提问方法, 让学生在开放式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 使之成为主动提问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斯涅普坎.数学教学心理学[M].时勘, 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7.

[2]郑毓信, 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数学学习心理学的现代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3]孔企平.小学生如何学习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初中英语开放式提问教学模式初探 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 开放式提问 能力培养 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与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使用英语这种语言,而这种语言也成为了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基础。所以英语学科的学习不仅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一定的知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接触异国风情的平台。而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得当,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这都影响到了当下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开放式提问教学模式是一种重视课堂讨论以及学生心态变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看待当下教学模式的另一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更深入的进行自主教学。

二、对初中英语开放式提问教学模式探究

在采用这种开放式提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上课的状态和认知。对学习的认知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而从另一方面看也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而开放式提问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问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占据主导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扮演者“引导者”的身份,从而更加深入的进行教学。所以在进行初中英语开放式提问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吸取该教学模式的精华,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动,从而提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1.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英语学科的相关特点,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制定有效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四个方面加以重视,即为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好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内心变化,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松懈的情绪时,应该及时督促学生重视对英语词汇等的积累。而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的心理时,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多采用鼓励的方法及时对学生加以心里的疏导,从而使英语的学习更加顺畅。在采用开放式提问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的提问环节尤为重要。提出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的生活接近,可以多从学生生活中可以接触道德事情中入手进行提问。同时提出的问题覆盖面要广一些,可以进行一定的思维发散,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的同时可以对问题的本身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所以在进行开放式提问教学模式的应用时应该注意以学生的感受为教学的基础,从而进行深入的教学。

2.提问应具有层次性。在进行初中英语的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对英语的运用进行一定的深化。所以在进行提问过程中可以采用语言上的鼓励来激发学生说出内心的想法,在学生说出内心的想法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有效科学的沟通,这种沟通 可以更好的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提问过程中应该重视提问的层次性,一个唐突的提问不仅仅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同时也无法与学习的知识有效的结合,这样的提问是失败的。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可以首先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者是当下热门的事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而在提问的最后可以与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一定的结合和延伸,将提问的重点进行总结。有层次行的提问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来思考问题,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沟通,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以及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基础上加以有效的引导,从而可以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3.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初中英语的学习目的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为了带领学生找到适合学生本身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提高,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有效全面的完成初中英语乃至于其它科目的学习。所以在进行开放性提问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约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语

英语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对当下的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采用合理的方法有效的使用开放式提问教学可以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艾丽.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5).

开放型提问 篇6

一、理论依据

Ellis认为, 语言学习是学习者的思维与语言环境相交互的结果。[2]Brown指出, 交互是两人或多人之间对思考、感觉及观念的相互交流, 彼此间有相互的影响。[3]交际能力的理论强调交互的重要性。在语言课堂中,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机会, 以达到学习语言的交际目的, 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 获得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

社会互动理论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认为, 生活在社会之中, 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而进行的。[4]自出生起, 人们就在每天的生活中与他人交往, 并通过交往感知世界, 这为强调通过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有意义交往学习的交际性语言教学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 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 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4]

因此, 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应把重点从结构能力 (语法能力) 转移到交际能力上来。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习者在特定语境下使用语言的能力、在活动中听懂他人的语意的能力, 直接积极地参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习者积极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通过有意义的学习, 建构语言知识, 在相对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

课堂提问根据回答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封闭式 (close-ended questions) 与开放式 (open-ended questions) 。封闭式问题, 即有确定答案的、对知识核对性的提问;开放式问题则是指没有确定答案的提问, 是更高认知水平的提问。两种提问目的不同, 前者主要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后者更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无论运用哪种提问类型, 教师提问的目的都是设法通过言语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言材料的活动中来。有效的提问技巧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话语,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且能够从学生那里得到相关的、完整的答复。[5]

二、开放式问题提问策略

对教师而言, 开放式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原因在于:1.开放式问题既要有开放式的思维又不能游离于主题。2.开放式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对于教师的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开放式提问优先考虑运用以下三种提问策略。

(一) 复杂问题简单化

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 而不是训练学生对长句的听力理解能力。尽量用简单的句式进行提问, 避免用过于冗长的问题干扰学生的思维。如果是很长的问题, 用几个简单句简化问题。

例如, 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One Unit 1的导入部分, 在根据图片了解中国与英国学生的高中生活的不同之后, 有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Do you know of any othe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ive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high schoo students?但笔者认为, 问题过于繁杂, 学生在听问题的时候, 不便于思考。教师可以在谈论中国与英国学生高中生活的不同之后, 这样进行提问:So, Chinese and British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lives.Do you know of any otherdifferences?What are they?

(二) 一般问题特殊化

这里的一般问题指一般疑问句, 即教师应尽量避免一般疑问句, 多使用特殊疑问句, 让学生有话可说, 尽可能多地给出相关的答复。

仍以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One Unit 1的导入部分为例, 所给的四幅图是有关英国学校的campus, lockers, fewer stud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在一位教师开设的公开课上, 他以中国学生的高中生活导入, 对应图片, 问了这样几个问题:Do we have huge campus?Do we have lockers?Do we have a small number of students in our class?Do you fee ease with your teachers?这四个问题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但是, 由于用一般疑问句的形式进行提问, 学生仅用Yes或No就能够回答问题, 课堂中无法进行交互式的学习。笔者建议稍加改进, 用特殊疑问句来引导学生对这一话题的讨论, 课堂交流会更加完整。如What is our school like?What do you like best in this teaching building?How many classmates do you want to have in our class?What kind of teacher can be yourfriend?

(三) 书本问题生活化

课文内容往往用作学习文化知识的材料, 如果将其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Two Unit 1中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一文描述了外星人带走了Justin的故事。封闭式的问题是, “According to Kelly, what are aliens like?”答案是, “They are white-skinned, strange-looking creatures with large black eyes.”这样提问, 学生只会机械地寻找答案, 回答问题, 学习语言成为枯燥乏味的一问一答。事实上, 学生心目中有自己的外星人形象, 如果给他们机会, 他们更有兴趣进行交流。教师这时可以问学生, “Do you believe there are aliens?”“If there are aliens what do you think they look like?”在课文教学中穿插生活中的真实感受, 更容易调动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积极性。再如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Six Unit 3 Culture differences中, 谈及各国的婚俗问题, “在英国, 客人英国给新人礼物, 而在意大利, 为了让大家记住这个重要的日子, 新人要给来宾礼物作为纪念。”为了了解学生是否理解这一习俗,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Which country will you want to go to if your wedding is coming, the UK or Italy?And why?”看似与学生联系起来了, 但是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非常勉强, 而且其他学生窃笑。笔者意识到这样提问并不妥当, 于是在下一个班级, 笔者更换了提问方式, “If you have a chance to take part in a wedding, which country will you want to go to, the UK or Italy?And why?”这一次, 学生反应积极主动, 课堂气氛活跃。这样的问题使得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体现在了具体的情景之中, 学生要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为生活中的问题作出判断, 学为所用。

笔者认为, 这种策略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置情境的过程中, 能够体验到更多的教学乐趣。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更加真实有效。

在实际的课题教学中, 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两者缺一不可。尽管封闭式问题部分限制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但对信息的接受、加工与理解是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 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其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教师应多使用开放式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由封闭式问题向开放式问题过渡, 营造互动式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Ellis, R.&Tomlinson, B. (1980) .Teaching Secondary English[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29.

[3]Brown, D. (2001) .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59.

[4]Williams, M.&Burden, L. (2000)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39.

开放型提问 篇7

《新纲要》要求我们“以幼儿发展为本”, “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创造一个幼儿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 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在组织创编活动时, 教师提问至关重要。有效的开放性提问, 能让幼儿在问题中得到启示, 从而使他们主动地结合生活经验, 展开丰富的想象, 大胆地进行创编。

如在组织大班语言活动《龟兔第二次赛跑》时, 在活动一开始, 教师就引导幼儿观看课件开头, 了解乌龟与兔子决定再进行一次赛跑的起因。这时, 教师提出了预测性的问题:“你猜测一下, 龟兔第二次赛跑的结果会是怎样?为什么?”问题一抛出, 孩子们就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是兔子胜;有的支持乌龟赢, 还有一部分处于中立, 认为这次赛跑两者并列第一。

在孩子们的争论中, 教师收获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认为兔子胜的孩子说:“兔子不会再骄傲了, 它这次一定不会再偷懒睡觉了, 所以它很快就跑到了终点, 取得了胜利。”认为兔子输的孩子则认为:“这次跑步的起点在山上, 终点在山下, 下山的时候, 乌龟会缩成一团, 从山上滚下来, 它的速度比兔子快, 所以它赢了。”“兔子在路上被一块大石头绊倒受伤了, 跑不快了, 所以乌龟又赢了。”

可以看出, 孩子们不仅对龟兔第一次赛跑的故事很熟悉, 而且听过《聪明的乌龟》这个故事。在故事中, 乌龟正是把头和脚缩进壳里, 变成一只皮球, 滚下山坡躲避老鹰的。因此, 他们会把比赛场地设置在山坡上, 这样乌龟就会想办法滚下山坡。同样, 他们结合平时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亲身经历, 创编出小兔在跑步中因发生意外而影响得冠的情节。

由此可见, 前期知识经验的丰富是创编活动必不可缺的。教师的开放性提问设计必须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 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理解能力及接受水平。如果把问题设置在幼儿的“现实发展区”, 孩子们不费力气就能作答, 有的幼儿甚至不屑一顾, 对孩子的发展无帮助。如果把问题设计得高于幼儿的能力水平, 他们冥思苦想也没找到答案, 就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在设计问题时, 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孩子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孩子的哪些新经验呢?让他们“跳一跳, 摘果子”, 保证了幼儿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 将“最近发展区”巧妙地转化为了“现实发展区”。

如进行中班语言活动《小乌龟开店》时, 教师事先让幼儿调查了小动物的本领, 并了解了不同的商店。活动中, 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动物街场景及一些幼儿调查过的动物形象, 结合故事, 对幼儿提出了创编的要求:“你们看, 动物街又新开了一些商店和公司, 你认识哪些店呢?你是从哪里认出来的?这些店的老板会是谁呢?等会儿请你们从这里找一找, 你认为这个店的老板哪个动物做比较合适, 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商店的老板是××小动物?”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也预示着创编故事的合理性。教师在设计提问时, 认真分析了教材和幼儿特点, 把握了重难点, “抽筋挖骨”, 把关键时间和关键内容安排在几个小问题中, 让幼儿进行猜测、假想、创造。幼儿先讨论这个商店的老板是谁?为什么会是××小动物?××小动物具备什么样的本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一步步挖深、挖透故事角色, 合理地创编出故事情节。这样, 让幼儿在理解的层面上, 融入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 感受作品的中心, 并引申到自己, 促进自己良好个性的发展。同时孩子们在矛盾冲突中进行了深入细微的思索, 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别人有困难时, 不应该看重个人利益, 而应该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

另外, 提问应当有合理的程序, 即在设计时要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步步拓展, 从启发、激励幼儿的思维出发, 运用开放的形式, 引导幼儿逐层深入分析, 促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体验, 把幼儿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引导幼儿在定势范围内连续思维。

如在《龟兔第二次赛跑》中, 小兔为了把掉落的花束还给小猴输了比赛, 最后冠军还是乌龟。面对这样的结果, 许多孩子都不满意, 为此, 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比赛都要遵守规则, 那冠军的奖杯到底应该颁给谁呢?如果颁发给小兔, 小乌龟肯定不服气, 为什么呢?如果颁给小乌龟, 你们会有什么想法呢?你们再想一想, 我们还可以颁发一个什么样的奖杯给小兔呢?最终的结果是冠军奖杯颁发给了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到底的乌龟, 爱心奖杯颁发给了乐于助人的小兔。这两者的精神正是幼儿所要学习的。

可见, 在创编故事教学中可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角度、多途径、多种结果的问题时, 采用有效的手段, 让幼儿从人物动作、表情、心理动态及故事背景等角度进行观察、讲述。由于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 幼儿不但能迅速理解故事, 而且能把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

上一篇:中职数学教师下一篇:企业计划管理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