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城市(共12篇)
内陆城市 篇1
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 居鲁西, 临河南、河北, 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 是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想要实现“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 必须认清自身的地位和处境, 优势和不足。
1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竞争力的构建原则: (1) 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合成等都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为城市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的依据。 (2) 系统性原则。城市竞争力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 各个子系统又统一成一个整体。 (3) 可比性原则。由于城市竞争力从评价指标的绝对数上看, 很多时侯是不可比的, 因此要运用可比的相对指标。同时还要考虑符合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原则。 (4) 可操作性原则。资料的取得要以合理的成本, 同时数据易于收集来源权威。
2 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方法
本文基于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基本步骤如下:
假设有m个市, n个评价指标, 矩阵Xij即为评价样本矩阵。
(1)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 以消除变量间在数量级和量纲上的不同。 (2) 求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矩阵R; (3) 求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和相应正交化特征向量; (4) 计算方差贡献率与累积方差贡献率依据累计贡献率>85%的原则; (5) 计算主因子得分; (6) 计算综合评价总得分值。
3 实证研究
3.1 指标的选取依据指标的选取原则选取能反映各市综合竞争力的16项统计指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1) 综合经济竞争力:X1、GDP X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 财政竞争力:X4、地方财政预算一般预算收入X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3) 产业结构竞争力:X6、第一产业生产总值X7、第二产业生产总值X8、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4) 资本竞争力:X9、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X1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 (5) 开放竞争力:X11、出口总额X12、实际外资金额; (6) 生活竞争力:X1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4、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X15、农民人均纯收入X16、农民人均生活支出
指标的统计数据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2009》
3.2 求R的特征值以及贡献率
从图中可以看到第1个因子的特征根为11.990,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936%;第2个因子的特征根为2.385,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840%。对于此项研究的绝大部分要求, 前2个主成分提供了原始数据所能表达出的足够的信息。全体变量可以较好地被主因子F1、F2解释。
3.3 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对提取的2个主分量F1、F2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A, 为便于对各因子载荷作合理解释, 对其进行旋转使其结构简化。计算得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三产业生产总值、GDP、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实际外资金额、出口总额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 第1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生活支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在第2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 第2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
3.4 因子得分分别将因子负荷矩阵中2个成分所得和聊城市的16个指标相乘:
F1=0.104 GDP+0.11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0.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88地方财政预算一般预算收入+0.14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0.192第一产业生产总值+0.71第二产业生产总值+0.97第三产业生产总值+0.7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0.81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0.1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02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0.85农民人均纯收入-0.58农民人均生活支出+0.44出口总额+0.88实际外资金额
F2=-0.029 GDP-0.058固定资产投资总额-0.0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006地方财政预算一般预算收入-0.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0.343第一产业生产总值+0.015第二产业生产总值-0.10第三产业生产总值+0.1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0.15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0.18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16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0.293农民人均纯收入+0.244农民人均生活支出+0.084出口总额+0.02实际外资金额
计算得出F1=4768.962F2=6650.014F=0.62883×4768.962+0.26956×6650.014=4791.444337
其他各市的竞争力得分:济南市=54613.76075, 淄博市=14794.35527, 枣庄市=7223.780031, 济宁市=19827.38671, 泰安市=6376.192588, 莱芜=318.4499635, 临沂市=15509.84754, 德州市=7249.80982, 菏泽市=4303.463139。
4 结果分析与建议
虽然聊城交通便利, 通讯快捷, 科学教育蓬勃发展, 文学艺术异彩纷呈,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与全省其他各市相比, 经济总体水平、对外经济开放水平和城乡收入水平还是比较落后, 从因子分析来看聊城市第三产业比较落后及出口额明显低于其他各市。
聊城市应抓住机遇迎头赶上, 提升聊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 坚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信心。 (2) 加大投入, 发展特色旅游培育聊城市旅游业品牌, 东昌湖、光岳楼、古运河、山陕会馆、宋代铁塔全国文明,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 加大投入, 加强管理, 重点发展特色旅游, 并以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3) 在政策上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 增强中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 加强对外出口贸易占领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的国内外市场。 (4) 加大力度, 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 引导民间资本投资, 提高第三产业中民间资本的比重,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创办和发展服务企业, 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三产业的新格局。
摘要:文章根据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 从定量的角度对聊城市与山东内陆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排序、对比和分析, 提出了进一步提升聊城市城市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聊城,竞争力,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于秀林, 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
[2]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于伟, 杜小刚, 于绍璐.青岛市城市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估及提升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 (2) .
内陆城市 篇2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飞速发展是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发展是相对的。如今,区域发展的格局是东部较为发达,沿海地区较为发达,中部地区相对广大的西部地区较为发达。为了感受不同地域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差距,为了探究不同地域发展不同的原因。我们以内陆中部一个典型的城市重庆和西部一个代表性城市西双版纳自治州首府景洪为例。探究它们之间实际存在的发展差异。
我们的调查主要深入两城市的房地产行业,交通及市政建设程度等几个主要发展方面。在看到他们差距的同时,我们还结合了历史,风俗,气候,文化和观念等多种影响因素,分析发展差距的原因。
房地产业对比
重庆的房地产业在西南大地可谓是一宝,宝贵的青山,嘉陵江,长江。纷纷引得诸多的著名房地产企业青睐。像什么保利,金科,万科,融侨,融汇,百家争鸣。重庆本土力量也不干示弱,以龙湖集团为首,宗申、力帆、隆鑫、长安等纷纷涉足地产。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更是飞速。什么江景楼,花园洋房,空中别墅,比比皆是。一派大兴土木的景象。
景洪的房地产,相比重庆已经是这么大的规模来说,还是有差距的。如果说重庆房地产进入的是成熟、完善、理性、居家为关键词的时代。那么景洪的房地产还处于新兴发展开拓投资的时代,其时代比重庆要晚一些阶段。但是景洪的发展速度并不示弱,我去景洪市中心的几个房屋中介调查了一下,已经入住的楼盘基本没有闲置的毛坯房,二手房的租金普遍在1500/月至3000/月之间。都是有基本家电配套的。二手房屋售价普遍在三十万左右。单看价格,和重庆还是有些接近的。若加入房屋面积作为参照,那么就便宜多了。当地已建成的小区最小户型都是九十多平方。在我们看来算大户型了。二手房虽然便宜,但是一手房价格还是基本跟重庆看起,我们去调查的几个新楼盘售楼中心都在4500/M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销售的都是按建筑面积计算。所以折合成套内售价,就和重庆差不多了。
我深入“世纪金源”楼盘进入调查。此楼盘建筑为现代风格,游泳池,羽毛球场,健身中心,休闲SPA等配套设施齐全,热带棕榈树,热带花草丰富。完全很重庆的许多星级楼盘一模一样,应有尽有。售楼中心内更是人来人往,场面热闹。多数购房人为外地人。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看到了景洪的速度,景洪的未来,就在不远的将来,这里的房地产将更大更强。
而景洪整体结构落后以及房屋面积偏大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在于这里人的思想认识,这里人的思想与见识都没有重庆的广大,所以呈现出的房产局势也就只有这样了。所以说,人们的思想决定了房产的规模和品质。
交通及市政设施对比
重庆的市政设施比较齐备。我们从“五个重庆”的口号的就可以
看出现如今重庆的市政设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近年来新修建的众多城市公园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作为市政建设的重点,公路建设是我们密切关注的。关于重庆的道路,可以用四通八达来形容,从主城区到附近的任何一个县城基本都是高速公路。单从主城区的道路方面说,路况都还不错,城区内很多地方早已升级成双向六车道。而且还有内环快速路的协助,可以说重庆的道路使得城区内移动方便快速。城区主干道中间有花坛隔离带,人行道旁也有树木遮风挡雨。在道路之上,楼群之间,还有快捷安静的轻轨。人民的出行完全不受任何影响,发达的公共交通让重庆“城区一小时”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自然的交通流量相当大,每天上班下班的高峰时期数以千计的路口堵成团,数以百计的的车辆滞留。交巡警辛苦的忙碌掩埋在汹涌的车潮中,也算一道独特的风景吧。
景洪的市政建设规模虽比不上重庆,但是仍然有它独一无二的让人称道的地方。一切的街道装饰都是以热带雨林植物为主,傣族风格为辅。绿油油的棕榈树依次排开,树与树之间盛开的火红的花朵,金色的傣族风味路灯路牌,还有民族风格的泼水广场,加入热带植物的点缀,相映成趣,给人以自然之美,民族之美。浓郁的热带气氛,好像是用最热情的掌声欢迎我们这些远到而来的客人。
景洪的交通从规模上看肯定是比不上重庆的。双向四车道中间还没有隔离带,不过公路的两旁有绿树成荫的非机动车道。所有的道路交叉都是以十字路口的平交形式,只用红绿灯简单控制。景洪的公交系统不是很发达,公交的班车在街上踪影难捉。相反的,这里的摩托
车,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特别多。特别是电动自行车,方便又简单,男女老幼都会骑,这就是他们当地最常见的出行方式。
通过以上描述就可以想见景洪的交通状况了,当然不急重庆的十分之一了。今年冬季春节前夕,这里的车流量才有了增加,道路变得拥挤起来,还好,大家都井然有序,没有堵塞,只是车速不快罢了。在这种休闲城市里,这到也无妨我们欣赏热带美景。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经济的问题,重庆的经济是西南排头兵、杠上花,身为西南重要的物流中心商业中心,自然的,所需要的正是宽阔的道路,复杂的立交,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因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重庆正如上面所描述的,“便捷畅通”就是最好的概括。
分析景洪的交通,规模不大,但是很有地方名族特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景洪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给外来的游客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需要街道市政设施有地方名族的特点。而因为景洪的地理位置并非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本地常住人口的并不多,所以规模和现代化程度都有限。
内陆核电寒冬至 篇3
与之同样冷清的还有湖南桃花江核电厂区。湖北咸宁大畈核电站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自去年4月停建以来就变得很寂寥,很少有人和车辆进出。
几年前,饱受电荒之苦的湖北、湖南、江西三地对“内陆第一核电”的争夺异常激烈。而今形势急转直下,早不见了刀光剑影,剩下的只是不断的等待和煎熬。
日前出台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十二五”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厂址,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这一纸禁令让原本计划在2010年开工的三大内陆核电项目不得不接受继续等待的命运。号称“前期投资已达百亿”的三大内陆核电项目何去何从,内陆核电以后如何前行,值得关注。
遭遇冷冻
一年前的福岛核危机让三个竞争对手摇身一变成为三个难兄难弟。如今《规划》更是明确了内陆核电至少再等待三年的命运。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三年里,湖南桃花江核电项目、湖北咸宁核电项目和江西彭泽核电项目所需要做的工作已经与建设关系不大。现在的工作已经转移为在就地待命中处理因待命而引发的后续问题,比如建设周期拉长、投资增大、前期贷款利息偿还、陷入营收困境等。
以江西彭泽核电项目为例,其控股方中电投集团业绩是否受此影响,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日前中电投集团已经挂牌出售旗下辽宁核电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业内人士分析或许与彭泽核电项目有一定关联。参与核电项目的ST赣能及赣粤高速两家上市公司则被继续“套牢”。ST赣能负债已超80%、连年亏损,与投资彭泽核电项目资金被套或有一定联系。两家上市公司相关人士表示,项目如何收场仍无定论,尚需进一步评估论证。但受此影响,当地围绕核电产业同期进行的招商工作几乎停摆。已经进驻的银行业务骤减,酒店停建,土地价格也持续下跌。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接受《国企》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二五”期间不安排内陆核电的政策对国内核电企业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上百亿元的前期投资极有可能“打了水漂”,企业的营收状况面临重大考验。同时,国家收紧内陆核电的决定将对核电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诸多不确定影响。
不过,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则认为影响有限。他告诉《国企》记者,福岛核危机去年已经发生,包括内陆核电在内的有关各方应该已经提前应对,减少甚至停止投入。他个人则怀疑三大内陆核电前期投入是否真像某些媒体披露的那样有100亿元,可能有故意夸大之嫌。因为没有路条的情况下核电站不可能真正开工。即使开工也必须在核安全局的批准下才能进行,并且过程受到严格监管。
“仅仅是前期工作,花钱有限。如果没有路条批准就开工建设,以及发生前期投资过大、造成浪费等问题,应该追究企业领导责任。”韩晓平表示。
若果如此,任浩宁也坦言,毫无疑问,核电企业将为自己的“愚蠢举动”买单。因为,巨额的投资及利息开支将会很大程度上拖累有关企业今后的发展。不过,由于国内核电企业多是央企、国企,如果处理不好,普通纳税人、股东将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核电投资风险极大,现在风险已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损失。对于内陆核电此前的投资、设备订购、银行利息、人员去留、后续的股东投资权益保障等诸多难题,可以预计的是,政策风险如果处理不好,经济责任必定受到牵连。
据悉,一些核电企业已经把现场能运走的设备转到沿海项目去了,一系列已确定但尚未付款的订单,目前已做了合同变更,转移到沿海其他核电项目。除留守维护人员外,大部分工作人员也被重新分派至其他项目。
反对浪潮
发展内陆核电的呼声日益壮大,但对内陆核电的反对声也一直不曾停息,两股力量不断交织,令局面更加复杂。
尽管国内外对内陆与沿海发展核电的要求没有本质差别,国际原子能机构、主要核电国家对滨海核电站和内陆核电站在安全目标和评价准则上也完全相同,然而由于内陆地区人口稠密,核电冷却用水来自江河湖泊并和饮用水挂钩,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麻曾直言:“原则上,我认为内陆地区根本是不能造核电厂的。万一出事故就大的不得了,不能以出事故的概率很小作为建核电厂的理由。”此外,尽管全球近一半的核电站建在内陆,美国和欧洲等地的内陆核电站运行良好。然而,中国却没有一座内陆核电站,并且内陆核电站拟采用的AP1000技术尚没有成功范例。业内人士称,这也正是国务院决定在“十二五”停批内陆核电的主要原因。
任浩宁告诉记者,尽管争抢内陆第一核电站的现象由来已久、内地多个省市早已对核电项目做出布局、部分地方政府也已动工建设,然而是否有必要大规模发展核电尚存在疑虑,是否有必要发展内陆核电站更值得深思。若我国能在“十二五”期间将能源结构加以优化调整,电力需求基本可以保障,实现零核电也并非“痴人说梦”,内陆核电站可能“胎死腹中”。预计国家对内陆核电的限制政策会从根本上打击内陆核电站。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高级顾问杨富强同样认为,基于中国与其他发展内陆电站的国家的人口、地理条件差距,不上内陆电站的决定应该作为长期政策。
当然,还有谨慎派。在一些专家看来,在内陆建设核电站必须“万无一失”。也就是说,除非有一项成熟的技术,经过实践检验任何时候都不会发生堆芯融化,保证100%不会有放射性废物排出,内陆核电才有建设的可能。否则,中国的内陆核电只能继续等待。还有一些专家主张从长计议。“先推动沿海核电建设,等到将来技术更先进、安全更可靠、老百姓能接受,而且关于环境影响和风险评估的研究工作做到位了,再从长计议内陆核电。”
即便如此,彭泽核电、咸宁核电、桃花江核电投资方及地方政府仍未放弃核电梦想。11月14日上午,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强在北京会见了中核集团总经理孙勤,希望确保桃花江核电项目顺利进展,争取项目尽早开工。三大内陆核电投资方仍在维持项目公司的基本运行。各公司相关负责人口径也几乎一致:上面还没有具体通知,仍需等待——开工的时间或许要等到“十三五”。
坚守希望
目前中国已运行和在建的核电机组之所以均位于沿海地区,原因就在于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也比较大。随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内陆省份GDP相继突破万亿元,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从能源资源短缺、节能减排以及电网接纳能力和核电电价竞争性等角度来看,这些内陆省份均需要发展核电且已具备建设核电的条件。
业内专家介绍,海阳核电8台AP1000机组(包括扩建后的机组)年发电量可达700?750亿度,相当于三峡电站一年的发电量,但消耗的燃料不到200吨。这样的发电效率,对缺电的内陆地区来说,无疑是解决能源紧缺的捷径。
“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而目前中国的环境难以称之为美丽。高度依赖煤炭造成环境污染严重。要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很难依靠可再生能源,只能选择天然气发电和核电。而天然气发电造价高昂,核电无疑是最佳选择。”韩晓平向记者表示,现在发展内陆核电肯定不合时宜。首先,民众对核电的认识不到位,还停留在谈核色变的认识层面上。其次,AP1000核电机组缺乏运营经验,内陆核电还要等待新的安全机组投入运行。如果,今后有确保安全的核电机组出现,来自民众的舆论压力减轻以及能源诉求增强,那么发展内陆核电就比较乐观了。
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孙勤看来, “十二五”期间虽然所有核电站都是在沿海建设,但同时对在内陆建设核电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比如水资源情况如何,遇到问题时如何采取更好的应急措施。今后将逐步实现内陆核电建设,但目前只有工作要求,没有时间表。他表示,国外有很多内陆核电站。今后世界能源问题的解决最终需要核能。当然这并不是指现在已经达到的核能技术水平,而是指核能技术高度发达之后的第四代技术,比如快堆以及以解决人类能源终极问题为目标的核聚变技术。核能技术只有在发展中不断努力才会得以提高,如果没有实践,而止步于等待,那么我们不可能有未来的那一天。
重庆如何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篇4
切实解放思想, 塑造具有开放意识的人文社会环境
“人”是一个城市的主体, 人的开放是开放型城市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它包括“无形”和“有形”两个方面。无形方面主要是指人的思想和意识的解放;有形方面, 主要是指“人”作为一种经济要素与外界之间所进行的互动与交流, 即城市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对话能力。
思想, 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它关系到我们创造历史、改变现实的能力。新一轮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要体现出全局性和持续性。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惟一的直辖市更应具备这种大局意识和方向意识, 这就要求重庆要敞开胸襟、顾全大局, 以西部增长极的姿态, 发挥出它的示范、带动作用。
开放的城市, 也不可能是“只见物而不见人”的城市。所以, 提高人员流动开放度, 增加城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和涉外部门就业人数比例, 提高外籍侨民占本地人口比重和旅游人数占本地人口的比重, 引进国外、境外驻华机构, 提高市民运用英语交流的普及率, 加强科研机构与普通高校对国际问题的研究、促进学术交流等, 都是开放型城市最明显的表现特征, 这是重庆今后发展应重点关注的地方。
建立具有开放型经济特征的产业体系
从国际经验上看, 体系化是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模式。内陆城市的开放, 除了那些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新兴产业, 如服务外包产业之外, 大多仍需要以沿海、沿边城市为跳板, 以参与周边地区的区域性和次区域性合作为渠道, 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目前, 在全球制造业基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大背景下, 我国周边地区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已经形成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中国-东盟 (10+1) 合作、中日韩-东盟 (10+3) 合作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国际性的区域合作。这些区域合作虽然区位不同、组织形态和发展程度各异, 但它们承接国际产业分工的目标是一致的, 其合作方式日益紧密、合作内容日趋务实的发展方向也是一致的。
这些区域合作虽说首先以沿海、沿边地区为落脚点, 但它们都需要有向内地延伸的产业链和后方基地的支持, 这为地处内陆的重庆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重庆应抓住这次历史性发展机遇, 根据我国周边不同区域合作的特点和实际需求, 确定自身发展的战略方向,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与相关城市协调联动建立起具有开放型经济特征的产业体系。包括由亚太区域合作和泛长三角合作向内地延伸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产业链;由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东盟 (10+1) 合作及环北部湾合作向内地延伸的“南宁-贵阳-重庆”、“昆明-贵阳-重庆”产业链;由上海合作组织向内地延伸过来的“乌鲁木齐-兰州-重庆”产业链;由深、港、澳一体化合作向内地延伸的“广州-桂林-贵阳-重庆”产业链。由于在这些产业链上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是双向的、循环的, 因此, 这些产业链的形成将使重庆真正的成为我国周边区域合作的内陆港。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内陆开放型城市的建设要同时面临固本强基与对外开放的双重任务。对于已经站在改革开放新起跑线上的重庆来说, 机会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重庆只有先摆出开放的“架势”, 做好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各项准备, 才能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道上迈出坚实的步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新趋势, 不允许重庆乃至中国内陆地区匀速发展。当务之急, 就是要尽快完善城市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这样, 才能充分体现出后发优势, 实现又好又快地跨越式发展。放眼世界, 我们都不难感受到, 尽管产业转移的趋势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但发展中国家也不止中国一个。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我们自身的基础条件不到位、投资环境不好, 就会影响外商的进入。
推动重庆外向型铁路通道建设
作为我国中西部惟一的直辖市, 重庆应积极推动外向型快速铁路通道建设, 以枢纽城市的身份主动地参与我国周边区域合作之中。具体而言, 有以下几条铁路快速通道可资考虑加以完善。
一是着眼于亚太区域合作和泛长三角合作的渝沪快速铁路通道建设。目前, 重庆与上海之间的大宗货物运输主要依靠的是长江这条黄金水道, 水运成本尽管很低, 但随着亚太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 尤其是与南北美洲之间贸易量的不断增大, 光靠这条水道在运力和时间要求上都很难满足。因此, 应考虑建设一条能够快速通达的渝沪铁路运输通道。
二是着眼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东盟 (10+1) 合作及环北部湾合作的渝黔、渝滇两条铁路通道建设。目的是使它们分别将与已经建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内的昆曼铁路和泛亚铁路等现有铁路网相对接, 这样不仅使重庆能够直接地参与到上述两大区域合作之中, 而且还能够与南太平洋、印度洋、非洲国家, 甚至可以经亚丁湾、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沿岸国家, 经阿曼湾、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与中亚国家, 建立起便捷的贸易关系。
三是着眼于深、港、澳一体化合作以及“金厦共同生活圈”的渝广、渝闽两条铁路通道建设。这两条通道不仅是对渝沪、渝黔、渝滇这几条通向国际的战略通道的补充, 更重要的是, 它还是重庆直接与港商、台商建立密切合作的便捷途径, 从一定意义上讲, 它是重庆与华侨、华人、华商沟通感情、开发旅游资源、塑造陪都文化的人文通道。
四是兰渝铁路建设。这条铁路将与已经存在的兰 (州) 新 (疆) 铁路相衔接, 目的是使重庆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原本是一个着重解决区域安全的组织, 但是随着该组织内各国合作的不断深入, 在短短的几年内, 该组织经历了由单纯的安全合作向全领域合作的不平凡进程。目前, 经济合作已经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支柱, 不仅提出了近、中、远期目标与任务, 还把交通、能源、电信、农业及家电、轻工、纺织等领域作为优先方向。该组织占欧亚大陆3/5面积和近15亿人, 市场潜力大、互补性强, 兰渝铁路的建成, 将与现存的兰新铁路相对接, 进而使重庆能够便捷地参与到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之中。
内陆水域生产实习报告 篇5
实习时间
实习单位
实习内容:网拦养殖。放养的鱼种采取混养的方式培育20~30天其规格达到30~ 40克重或10~13厘米长,以便能适应大水面生活,再投放到网拦库湾内进行养殖。
5、日常管理鱼苗投放后,要经常观察全群的活动规律,根据天气、水体饵料生物的变化(即水体透明度变化)情况,适量投放一些米糠、花生饼。青草等精青饲料,以弥补水体饵料的不足,特别是在5~9月水温较高时,鱼摄食旺盛,生长速度较快,更应适当增加投喂量。还应定时施放少量的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可预防疾病的发生,还可以改善水质环境,起到肥水的作用。要经常潜入水中检查网具,发现网破立即修补,网具脱落立即绑紧,经常刷小船坞网衣,保持水流畅通,台风、雨水多发季节更要注意巡视检查,以防网破逃鱼。
网围养殖。鱼种放养依据本地外荡水质较清瘦、水体交换量大和水生植物及底栖生物丰富的特征,一般应以放养草鱼、鳊鱼为主,搭配鲢、鳙、鲤、鲫和青鱼。为了确保放养的鱼种能达到上市规格,请求鱼种规格为:草鱼每尾250—500克,鳊鱼每尾50—100克,鲢、鳙鱼每尾100—300克,鲤鱼每尾100—150克,鲫鱼每尾100克。各鱼种的放养比例为:草鱼40%—50%,鳊鱼20%—30%,鲤、鲫鱼10%—15%,鲢、鳙鱼10%—15%,以及少量青鱼,同时,还可套养2龄鱼种。鱼种一般在春节前放养。饲料投喂采用两头精、中间青的情势投喂饲料。精饲料以投喂颗粒饲料及大麦为主,青饲料可选择水面浮萍等。精饲料每天上午及下午各投喂1次。平常要常常检查网具是否破损,以防鱼逃逸。
网箱养殖。管理工作中的主要一环是定期清洗网箱壁,防止网眼堵塞。网箱养鱼的整个生产程序,包括设置网箱水域地点的选择,网箱网目的形状和大小,设置方式以及日常的养殖措施都应该考虑到,以有利于网箱内外水体的交换为原则。鱼类随着密度的增加水质恶化,特别是溶氧减少,食料条件变差,生长受限制,养殖密度以100-400尾/平方米较为合适。规格一般应选择大规格鱼种为主,养殖成鱼应以5-20V/斤的大规格鱼种放养。
在同一池塘里混养和合理密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或同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鱼种,是中国池塘养鱼技术的核心。鲢、鳙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青鱼、鲮鱼、鲤、鲫、非鲫等生活在水体底层。将这些不同种类的鱼混养在同一池塘中时,不但可增加池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而且由于各种鱼类所需的饵料不同,能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各种饵料资源,产生互利关系,又防止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改善池塘生产条件。将同一种类不同规格的鱼进行混养,可在生产食用鱼的同时生产大规格鱼种,从而减少培育鱼种的池塘,扩大了食用鱼的饲养面积。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只要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混养鱼类的比例和放养鱼种的规格适当、饵料质优充足、饲养管理细致,就会提高产量。控制池水颜色是日常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豆绿、茶褐等良好水色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标明池水中的浮游植物是以隐藻、硅藻及其他藻类为优质种群,如这些藻类形成水华,表明各种营养盐类充足,代谢中间产物分解快,溶氧状况良好。为使水色良好需适时适量施肥和注入新水,排出池水。饵料主要是水草、旱草和藻类,另补充配合饵料、油饼类、谷类和糠麸或田螺、贝类等。投饵要适时、适量、定点,以便检查鱼类摄食情况。施肥的目的在于培养池中的浮游生物,以禽、畜肥和绿肥为主。高产精养池内由于鱼类放养密度大,投饵施肥量多,易导致溶氧量下降,威胁鱼类生存,必须及时注入新水或氧气,以避免鱼类泛池、浮头现象发生。
鱼种规格大小是根据食用鱼池放养的要求所确定的。通常仔口鱼种的规格应大,而老口鱼种的规格应偏小,这是高产的措施之一。但由于各种鱼的生长性能、各地的气候条件和饲养方法不同,鱼类生长速度也不一样,加以市场要求的食用鱼上市规格不同,因此,各地对鱼种的放养规格也不同。如青鱼市场要求达2.5 kg以上才能上市,其鱼种的放养规格需500g~1000g的2龄或3龄鱼种;又如鲢鱼、鳙鱼市场要求的上市规格为750g~1000g,则需放养100g~150g的1龄大规格鱼种,为使鲢鱼、鳙鱼做到均衡上市,上半年就有750g以上的成鱼上市,可将1龄、2龄鲢、鳙鱼密养,使其第二年达到特大规格(250g~450g)鱼种,供鲢鱼、鳙鱼第三年放养用。广东地区鱼类生长期长,可采用稀养方法,使鲢鱼、鳙鱼当年长到150g~500g,供翌年放养用。鱼种的具体规格参见表2-0-1及混养密养一节各类放养收获模式。池塘养鱼所需的鱼种应由本单位生产,就地供应。这样,鱼种的规格、数量和质量均能得到保证,而且也降低了成本。
提早放养鱼种是争取高产的措施之一。长江流域一般在春节前放养完毕,东北和华北地区可在解冻后,水温稳定在5℃~6℃时放养。在水温较低的季节放养,有以下好处:鱼的活动能力弱,容易捕捞;在捕捞和放养操作过程中,不易受伤,可减少饲养期间的发病和死亡率;提早放养也就可以早开食,延长了鱼类的生长期。近年来,北方条件好的池塘已将春天放养改为秋天放养鱼种,鱼种成活率明显提高。鱼种放养必须在晴天进行。严寒、风雪天气不能放养,以免鱼种在捕捞和运输途中冻伤。适时轮捕,加强管理立秋后特别是处暑以后,有些鱼已达到上市商品规格,若继续喂养,不仅吃食多、长得慢,而且占据了一定的水体空间,增大了浮头、泛池的危险隐患,为此应及时起捕上市,同时,这样做还能加速未达规格的留塘鱼的生长。
实习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生产实习,学的技术蛮多的,颇有感受,想和大家分享。我们在学校学的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就好像我们李院长说的那样,我们学的是一个基础。有这个基础,在实际碰到的问题,通过自身的观察、思考、请教人家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很多实际现实中碰到的问题,本质是我们在大学就学过的,只是我们没有把那一层屏障掀开而已。所以我们在大学读的书,不是白费的,而是有用的。我们还有一年在大学,要好好把握这一年,好好读书。感谢我院指导老师的悉心照顾,在他们的及安排下,我体验到了一次收获颇丰的实习,相信自己对于未来所要选择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经历,是一场不可多得的磨练。
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时,可能会感觉到枯燥无味,但当我工作以后,我就发现专业知识是多么的重要.比如我在大一大二期间学习的养殖水环境化学、水生生物学、虾蟹类增养殖学等以及自学的水产动物病害学都是必须知道的,因为这些知识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会经常被用到。但当我要想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时候,这些知识仅仅只是知道则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精通,所以使我感受到今后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必须要用心学习老师讲解的每一门学科,争取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从而不断地积累经验,以从容不迫的心态来面对各种难题。
2、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实习质量。
内陆飞鱼:茶色印度,琴音袅袅 篇6
关于印度文化,好像除了载歌载舞的印度电影、云蒸霞蔚的神秘宗教气场、旅游明信片上的精美风光,在大众普及范围内,似乎能说的,已经不多。其实,茶叶也值得一提。去年末,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又给国人上了一堂印度课。其中的一个段落是:少年派漫步青山翠谷的安谧茶园,走进了神圣的教堂,心里受到神秘的启发……文化太大,喝着茶,就来说说茶一样浓郁的印度音乐。
实际上,传统印度音乐和宗教一样,具有修神凝形的效用,以西塔琴为主的丝竹之音,像一片片采摘自深山幽谷的清风,把聆听者的耳朵带到想象中的辽远国度尽兴漫游。下面就宾山·乔西(Bhimsen Joshi)、拉维·香卡(Ravi Shankar)两位大师做简单评述和推荐。
浸染于如火如荼的热带天气和民风里,南印度音乐一般热闹喜庆,并以团体舞蹈助兴。多数印度电影中的流行音乐,大多脱胎于南印度音乐,已经远播世界各地。然而。作为世界音乐的重要分支,北印度音乐具有神性和宗教意义,其雄奇辽阔,岂非一般音乐能比?源其靠近喜马拉雅山脉,濒临苍茫雪山,北印度音乐歌者天生好嗓子,空灵、冷静、高亢明亮,仿佛来自天籁。
北印度音乐又分为“多鲁帕德”和“卡雅”。宾山·乔西(Bhimsen Joshi)是卡雅重要的演唱者,和比斯敏拉·汗等大师比肩而立,其声开阔悠远,情真意切,把印度古典音乐的繁复、精致进行了独创性的演绎。《世界音乐图书馆——古印度歌舞大师专辑》宾山·乔西篇是了解北印度音乐,认识卡雅的重要资料,兼具音乐入门级的教材效用。
当我们在谈论印度音乐的时候,在谈论什么乐器?肯定是西塔琴。西塔琴就是印度音乐的乐器之王,其庞杂的结构、怪异的演奏方式,不是人人都能操作的。所以当我们谈论西塔琴的时候,自然也绕不过西塔琴演奏之王拉维·香卡(Ravi Shankar)。西塔琴被世人认识,享誉西方世界,和崇尚禅宗的甲壳虫乐队密不可分——拉维·香卡正是甲壳虫吉他手乔治·哈里森的恩师。
正是这种师承关系,为甲壳虫乐队中后期的音乐注入了神秘的印度元素,凄凄切切、嘈嘈杂杂,使得他们的音乐拓宽得更加具有宗教性和世界性,至今让人念念不忘。有意思的是,拉维·香卡还是眼下当红爵士名伶诺拉·琼斯的父亲,诺拉·琼斯身上独特的魔力气息正是遗传自乃父。
内陆干旱盆地铁路地质选线 篇7
库格线拖拉海西—大灶火段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北麓山前倾斜平原。柴达木盆地为高原内陆型盆地, 面积约120000km2, 北西西向展布, 四面环山, 夹于祁连山, 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之间, 海拔高2700m~3100m, 地势西北部高,
东南部低, 地形起伏不大;盆地属典型大陆型干旱性气候区。气候异常干旱、寒冷、多风少雨, 昼夜温差大。拖拉海—大灶火段有三条方案 (如图1所示) , 均呈北西—南东走向, 最南端为A K方案, 最北端为A 1 K方案, 中间为A 3 7 K。
Ⅰ区为砾石荒漠带;Ⅱ区为砂土灌丛带, 以碳酸盐渍土为主;Ⅲ区为松胀盐土带, 以硫酸盐渍为主;Ⅳ区为结壳盐土带, 以氯盐渍土、岩盐等为主。
2 方案比选
2.1 地形地貌比选
AK、A 3 7 K方案行走于山前冲洪积平原, A1K方案行走于冲湖积平原, 地形均较平坦, 地势较开阔, 三方案在地形地貌上大同小异。
2.2 地层岩性及场地施工条件比选
A K方案地表多为组成流动沙丘的第四系全新统风积粉细砂, 下伏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中粗砾砂、圆砾土等, 表层粉细砂松散, 干燥—稍湿, 砂质松软, 物理力学性质差, 车行易陷, 场地施工条件差;A37K方案地层以第四系上更新统粉砂细砂等为主, 局部夹有薄层粉质黏土;A1K方案地层以第四系上更新统粉土、粉质黏土等为主, 局部夹有薄层粉土及粉砂, 表层多为盐渍土、松软土及软土等, 物理力学性质差, 雨季泥泞难行, 工程车进场困难。从地层岩性及场地施工条件来看, A37K方案优于其他两个方案。
2.3 地质构造比选
据区域地质资料显示[6], 第四系覆盖层巨厚, 地表构造痕迹不明显, 对工程基本无影响, 故三个方案地质构造条件并无差别。
2.4 水文地质比选
本段属典型的山前倾斜平原, 地下水特征明显。从山前到湖盆中央海拔逐渐变低, 地下水顺坡而下且地下水的水力坡度小于原始的地面坡度;土颗粒逐渐变小, 毛细水强烈上升高度越来越大, 内陆盆地蒸发远远大于降雨, 导致越往湖盆中央, 地下水矿化度越高[5]。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AK方案地下水位最深, 且水质矿化相对最小, 对工程基本无影响;A1K方案地下水位浅, 水质矿化度甚高, 对混凝土及钢筋的侵蚀等级高, 工程须作很强的防腐措施;A 3 7 K方案介于A K方案与A 1 K方案之间。故从水文地质条件来看, A K方案水质最好, 且对工程影响最小, A37K次之, A1K最差。
2.5 不良地质[3]比选
AK方案的不良地质主要为流动沙丘, 线路有近10km穿行于流动沙丘, 地表基本无植被, 主导风向为NW向, 与线路有一定夹角, 对铁路危害严重;A37K方案的不良地质为半固定沙地, 地表植被多为红柳, 局部有芦苇生长, 植被覆盖度35%, 流沙呈星状分布, 风沙流微弱, 对铁路危害轻微;A1K方案无不良地质。故从不良地质的角度来说, A 1 K方案最优, A 3 7 K方案次之, A K方案最差。
2.6 特殊岩土[4]比选
AK方案表层风积砂土松散, 为软弱地基, 不能直接作为持力层;A37K方案无特殊岩土;A1K方案表层为盐渍土或岩盐, 盐渍土类型多为氯盐盐渍土, 等级多为强或超, 盐渍土具湿陷性、膨胀性及腐蚀性, 对工程危害大, 且地下水位低, 土层含水量高, 大部分处于饱和状态, 大范围分布软土和松软土, 不能直接作为持力层。故从特殊岩土的角度, A37K方案优于其余两方案。
2.7 优选方案
各方案工程地质条件对线路影响参见表1所示。
从表1可清楚看到, 三条方案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方面大同小异;地层岩性、场地施工条件及特殊岩土上A37K方案优于另外两个方案;不良地质A1K方案最优, A 3 7 K次之, A K最差;水文地质条件A K最好, A37K次之, A1K最差。从最不利的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及场地施工条件等方面考虑, A1K方案的盐渍土、软土及松软土对铁路影响极大, 且场地施工条件差, 地质条件复杂;A K方案的流动沙丘对铁路危害严重, 且场地施工条件差;而A37K方案相对而言, 半固定沙地植被覆盖度较大, 风沙对铁路危害轻微, 场地施工条件相对较好;故从工程地质方面, 选择A37K方案为最佳。
3 结语
本段线路在地质学上具典型的内陆盆地边缘山前倾斜平原地质特征 (如图2所示[1]) , 从山前到湖盆中央颗粒逐渐变细;地下水顺坡而下, 且水位越来越浅, 并在一定地点形成溢出泉;又由于地处大陆干旱性气候, 蒸发量 (年均蒸发量在3000mm以上) 远远大于降雨量 (年均降雨量在50mm以下) , 导致水分大量蒸发, 盐分留于水中, 以至于越接近湖盆矿化度越高。最终在地质剖面上反应出来的地质特征大致如下:Ⅰ区 (本次A K方案行走区域) 多为洪积扇, 砾质、砂质戈壁等景观, 新近洪积扇覆盖在老洪积扇之上, 地表沟壑交错, 洪水沟槽摆动频繁, 并无固定流水沟槽, 戈壁地带受地下水埋藏较深之缘故, 地表几乎寸草不生, 易形成戈壁风沙流、流动沙丘 (沙地) , 对铁路有不同程度的沙害, 故此区不利于铁路行走;Ⅱ区 (本次A37K方案行走区域) 地表以粉细砂为主, 地下水位埋藏适中, 地表多植被生长, 多有固定沙地或半固定沙地, 沙害轻微或基本无沙害现象, 且地下水矿化度相对较低, 地层盐渍土现象不甚明显, 适合铁路行走;Ⅲ~Ⅳ区 (本次A1K方案行走区域) 地表多为粉土、粉质黏土等, 地下水埋深浅, 丰水期甚至形成沼泽、湿地等, 枯水期则形成以岩盐、盐渍土等不利于工程的特殊岩土, 故铁路亦不利于在此区行走。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 在我国内陆干旱盆地边缘修建铁路时, 铁路选线亦选择在Ⅱ区通过[2]。
参考文献
[1]铁路工程地质手册[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
[2]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7.
[3]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1.
[4]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1.
[5]蒋爵光.铁路工程地质学[M].成都:西南交大出版社.
内陆地区如何开展人事外包 篇8
一、人事外包业务的发展趋势
(一) 从企业职能转变的角度来看
实行人事外包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抓核心, 善摆脱”的重要手段, 是企业管理层由抓日常工作向抓核心价值链工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大企业和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企业对人事外包业务正日趋认同, 使得人事外包在国内包括在内陆地区正逐步为广大企业所接受。
(二) 从事物的发展规律看
人事外包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产生、发展、壮大、消亡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现在, 国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职人员与员工的比例通常是1∶100, 而在国内这个比例却在1∶30左右, 原因就是外国企业已普遍实行了外包管理。通过数字的差距, 可以看出发展的前景。全球经济一体化, 并不单是指经济技术上的一体化, 而且包括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上的一体化, 从这一角度去分析判断, 人事外包在我国正处于萌芽发展期, 随着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国外逐步接轨、趋同, 人事外包业务将会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 从业务所占市场份额来看
人事外包业务有着较大的产业空间。据国际数据集团 (IDC) 统计, 2003年全球外包服务的总收益为1510亿美元, 其中人事外包服务的总收益为468亿美元, 人事外包收益占整个外包业务收益的31%, 其中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地区人事外包年收益占整个人事外包业务收益的15%。作为中国, 尤其在加入世贸以后, 随着第三产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人事外包业务收益必将继续增大。作为内陆地区, 在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下, 无论是在外包产业市场份额上, 还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上, 也势必朝着外包的方向发展。尽管目前内陆地区的大部分企业还尚未选择人事外包, 但从长远来看, 不是没有外包市场, 而是存在着较大的增长空间。
(四) 从政府职能转变来看
人事外包是人事工作职业发展的方向。与沿海发达地区不同, 在内陆地区开展人事外包业务的极少数是专营机构, 多数是政府人事部门或其从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随着大部制改革的进行, 人事部门与劳动部门职能整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事”一词随着业务职能的萎缩即将从历史淡出, 取而代之的将是覆盖面更广、内涵更丰富的“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相匹配的, 除了机构职能的变化之外, 更多的则应该是指服务重心的转移和服务领域的调整。作为人事人才部门, 其工作的重心也应及时由管理向服务转移, 服务的重心也应由机关事业向企业转移。为企业服务, 如果仅局限于人才引进和人才推荐, 那么人事人才部门只能是有限服务、限量作为。人事人才部门更高层次地为企业服务, 则应该是利用自身的专业性为企业提供一系列有关人力资源的系统服务, 为企业员工提供贴身服务, 通过外包业务协助企业与政府其他部门沟通协调, 为企业人事寻找更合适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利用规模效应为企业人事争取性价比更高的优质服务。由此可知, 人事外包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人事人才工作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制约人事外包在内陆地区发展的因素
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理念的逐步更新, 人事外包这一当前国际流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 但在内陆地区仍存在许多影响人事外包深入开展的制约因素。
(一) 企业在认识上存有差异, 对人事外包褒贬不一
虽说人事外包服务既可帮助企业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繁琐的事务性工作, 又可节约成本, 但依然有部分企业在对人事外包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的企业认为如果将太多的内部事物交由其他机构办理并不合适, 担心其他机构涉足人力资源管理会牵扯到企业秘密;有的企业认为, 实行人事外包会造成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生疏, 既闲置了内部人力, 又增添了额外成本;有的企业虽有实行人事外包的意向, 但却对本地现有的外包服务机构的专业化程度存有疑虑, 认为内陆地区人事外包业务尚未成熟, 完全让企业接受人事外包尚需时日;还有少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依然停留在“人治”层面, 客观上不了解人事外包, 主观上排斥人事外包, 在整体对待人事外包的认识上褒贬不一。
(二) 机构服务水平存有差异, 外包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对于内陆地区而言, 人事外包的实践起步较晚, 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 机构的服务水平上还存有差异。内陆地区目前开展人事外包服务的主要是一些人才中介机构、人才市场, 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较少。同时, 由于受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化程度的影响, 人事外包的内容也多是档案管理、保险代缴、人才推荐等基础性业务, 对于企业人才战略规划、人才资源开发、薪酬管理设计、绩效管理等重点人事外包领域尚未真正涉足, 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服务内容相对单一的事实。
(三) 政策依据存有差异, 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不统一
人事外包作为一种新兴产业, 在国内尤其是内陆地区还不够成熟。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都还没有制定具体的政策法规去规范企业和外包服务机构的业务行为, 在客观上造成了个别服务机构和个别服务项目的违章操作和违规经营, 直接导致了服务标准参差不齐和整体诚信度降低。在缺少规范的服务标准的同时, 还缺少统一的收费标准, 各外包服务机构多是自行制定收费标准或参照相近的业务项目“炮制”收费标准, 对外包真实成本缺少科学核算。收费高者, 直接加重企业管理成本, 不利于外包业务开展;收费低者, 直接造成外包机构入不敷出, 导致后续服务难以为继。政策法规上存在的差异和服务收费标准上的不统一, 在客观上也直接影响到了人事外包在内陆地区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 背景文化上有差异, 风险要素存在不一
人事外包作为专业化社会分工的产物自西方传入我国, 自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但由于东西文化上的差异, 常常也会“水土不服”, 突出表现为因各种要素造成的潜在风险存在形式不一。一是企业自身能力约束的风险。人事外包一般会减少企业对业务的内控,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企业权责不清、企业责任外移的可能性。尤其是一些相对高端的核心职能外包出去以后, 如果企业内部未能做好核心业务的内控, 则可能会形成企业自身能力受控于他方的被动局面。二是企业信息安全风险。在与企业长期合作的过程中, 外包机构难免会掌握企业的部分研发信息、商业秘密, 一旦机密外泄则会对企业造成危害。三是企业文化沟通风险。每个企业都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主要核心的价值观, 难免与外包机构在评价标准和价值理念上存有差异。如外包机构不熟悉并从属于所服务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目标, 则势必会造成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上的冲突, 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内部协调成本增加, 企业凝聚力下降。
三、内陆地区如何开展人事外包
(一) 加大业务宣传, 逐步引导入轨
要使新生事物为社会完全接受, 一是靠宣传, 二是靠引导。首先, 外包服务机构要通过多种途径对业务进行宣传, 逐步改变企业的传统用工观念。宣传要注意方式, 端正态度。既要向企业宣传外包的有利之处, 又要向企业讲明实现外包可能出现的风险, 同时还要与企业共同提出降低风险的办法, 使企业知己知彼, 心甘情愿地选择外包。其次是政府要从宏观上去支持、措施上去鼓励、政策上去引导、理念上去提倡, 主动协调好人事、劳动、保障、科技等相关部门与外包服务机构的业务对接, 运用政府服务调控职能去畅通人事外包业务顺利开展的渠道, 积极为人事外包在内陆地区广泛开展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逐步引导人事外包入市入轨。
(二) 提升外包机构专业水平, 积极培育外包市场
其一,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 逐步提升外包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要充分利用市场发育的初期, 提早推出成熟的服务品种, 形成成熟的品牌。通过服务水平的提升, 促进人事外包进一步向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力争在人事外包“大”市场真正到来之前做好充足充分的准备。其二, 要选准推进外包业务的切入点。按企业的性质分, 要以国有企业改革为契机进行切入;按企业类型分, 要选择从中型科技型企业切入;按外包服务内容分, 要选择从基础性外包项目切入, 先易后难、渐次推进。其三, 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 高标准培育人事外包市场。在人事外包工作环境初步形成的时候, 可以通过政府引导一些发达地区信誉较好、专业程度较高的专业外包机构介入内陆市场, 如上海外服、中国四达等, 通过竞争逼迫内陆地区外包机构发展, 通过影响带动内陆地区外包业务发展, 共同做大做强人事外包这块蛋糕, 推动人事外包向深度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 帮助企业审慎选择, 共同努力降低外包风险
任何一项业务的成功开展, 都是以“双赢”为基础的, 共同利益的缺失往往会导致新兴业务推而不立、立而不久。因此, 外包机构在大力宣传推介业务的同时还必须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其一, 要对企业进行科学研究, 对企业有无必要实施人事外包管理进行定性分析。其二, 对有必要实施外包管理的企业, 还要根据其具体需要选择合适的外包策略和外包模式。如部分业务外包模式、专项业务外包模式、复合业务外包模式和整体外包模式等。其三, 与企业一起审慎对待外包方案制订, 共同把外包风险降至最低。要保证外包方案的完善性和可行性, 对一些涉及机密或比较敏感的板块要审慎把握。要通过合同的形式对所有风险要素进行约束, 在合同中必须明确双方相应的责、权、利, 以及出现例外情况如何处理的具体条款, 通过规范化操作和互利共赢将人事外包风险降至最低。
(四) 制定相应的法规,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河南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研究 篇9
关键词:河南,内陆开放,开放型经济
收录日期:2014年7月7日
我国从1978年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以来, 通过实施一系列开放政策, 以加工贸易方式为突破口, 成为世界工厂。三十多年来, 我国积极引进外资、扩大贸易、出口创汇, 2013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然而, 新问题也接踵而来, 我国面临金融危机以来外部不断严峻的贸易战、资源战等经济摩擦, 国内也面临人力成本增加、资源环境恶化、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等问题。因此, 我国对外开放战略需要进行调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内陆开放”, 这是我国经济开放进入的一个新阶段, 国家层面的开放战略开始朝拓延深度、提升效益、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协调区域发展的方向转变。我国需要建设多元平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以促进经济继续平稳协调发展, 在东部及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同时, 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开放水平, 创新开放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为此, 中西部地区多个省市提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战略, 以开放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内陆开放高地是指我国不沿海不靠边的内陆地区, 加强对外开放力度和对外交流合作, 主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 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格式, 发展开放型经济, 通过开放带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支撑。
河南于2010年底提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开放带动战略。河南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是顺应我国和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 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平台。河南要利用劳动力、地理区域、资源等优势, 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 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河南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一) 对外贸易突破式发展。
自河南1994年开放带动战略实施以来, 河南省进出口总额从1995年的22.29亿美元, 上升到2010年的177.92亿美元, 增长近8倍。2011年后河南的进出口贸易更是突破式增长, 2011~2013年的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326.42亿美元、517.50亿美元和599.51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83.46%、58.54%和15.8%。河南进出口贸易同步增长, 加工贸易增速较快。2013年, 河南进口额为239.59亿美元, 增长10.5%;出口额为359.92亿美元, 增长21.3%;加工贸易额为384.36亿美元, 增长26.7%, 占总贸易额的64.11%。对外贸易额在全国排名从2010年的第16位, 上升到2013年的第12位;在中部六省排名从2010年的第4位, 上升到2013年的第1位。
河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加, 从2010年的5.2%提升到2013年的11.55%, 高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 但仍低于全国33.8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 近些年来河南对外贸易绝对值增加较快, 逐步列于中部前列;河南外贸的增长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带动, 说明河南逐步成为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河南外贸开放水平仍旧较低, 潜力发展空间巨大。
(二) 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加。
1995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有4.8亿美元。随着河南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目标的确立, 建设郑州航空港等支撑项目的实施, 2011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创出历史新高, 突破100亿美元, 2012年达到121.18亿美元, 增长20.2%, 2013年为134.57亿美元, 增长11%, 实际利用FDI的总额和增幅均居中部六省前列。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如DHL、UPS、百事可乐、富士康等企业纷纷入驻河南。截至2013年底, 投资河南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21家, 国内500强企业146家。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日趋优化, 投资领域朝汽车、智能手机等高端制造业, 物流、银行等高端服务业集中, 有利于河南产业结构的升级, 同时对河南传统产业动力日渐不足给予后继力量支撑。
(三) 对外经济合作不断进展。
开放型经济使要素双向流动, 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促进了经济发展。河南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 随着近年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 河南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例如双汇集团与香港、美国、日本等24家境外企业合作, 2013年收购了美国猪肉最大生产企业史密斯菲尔德, 成为国际品牌;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公司收购意大利威奥斯图公司, 成为亚洲最大减振器生产基地, 等等。河南对外经济合作不断取得进展, 对外投资数量、规模不断增加, 对外承包工程显著增长。2013年对外承包工程出口3.47亿美元, 同比增长30.3%。随着河南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国外市场开拓脚步加快, 可以预见未来对外投资合作的发展空间较大。
二、河南构建内陆开放高地面临的环境
河南是典型的内陆省份, 发展开放经济有利形势与困难挑战并存。充分认识当前河南所面对的国内外环境, 能更好地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一)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致使世界大多国家增速放缓, 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10年的5.2%降至2013年的3.0%, 虽然多数国家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多种经济刺激措施, 但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旧缓慢。由于各国经济的低迷, 为保护其国内化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达国家优势产业冲突的光伏等产业出口增速放缓、贸易摩擦严重。同时, 新兴经济体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以成本优势使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市场日渐丧失。河南扩大贸易份额、招商引资面临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
(二) 要素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我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 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要素、资源、环境的消耗也快速增加, 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劳动力要素丰富廉价是河南的优势, 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更需要高素质人才, 而高素质劳动力是河南的短板。河南企业创新成果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2011年河南省技术交易额为38.8亿元, 占全国的0.8%, 低于东部发达省份, 也低于安徽、重庆等中西部省份。此外, 河南是全国污染物排放较重的地区, 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河南第二产业比重较高, 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高污染的传统重工业占整体工业比例较大, 在保护资源、降耗减排的大环境下, 河南要探索经济增长新模式。
(三) 有利政策支持增多。
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早较快与国家较早的优惠开放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在国家平衡区域经济战略的实施下, 中部也越来越多的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2011年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2012年国务院批复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2013年郑州航空港成为全国首家跨境E贸易实验区, 7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些国家级平台为河南宽领域、多层次开放提供支撑和保障。
(四) 内生动力增强。
近年, 河南将对外开放提升到战略高度, 积极开创有利的开放经济环境, 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优势, 不断提升开放水平。河南正逐步建立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交通工具无缝换乘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打造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商品集散中心;河南大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吸引劳动务工人员回流;发展职业技能教育, 提高劳动力素质, 使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三、河南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建议
(一) 利用政策合理规划。
内陆对外开放不同于沿海沿边省市具有地理的优势, 因此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吸引更多要素、企业到内陆投资和发展。在比照东西部优惠政策的基础上, 河南应结合自身特点, 充分考虑政策驱动的持续性。例如, 很多地区招商引资时给予企业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 这固然可能吸引企业, 但不具有长期激励的效果。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的情况下, 很多国外投资企业纷纷转移到东南亚等成本低廉地区。说明在政策利用方面要创新思路, 合理制定长期的政策制度规划。比如, 将优惠政策的力度与年限延展结合, 将优惠政策通过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解决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方式进行转换支持, 既有利于要素向河南集聚, 也解决了高级要素稀缺问题。
(二) 搭造开放载体平台。
近年, 随着国家区域经济平衡指导思路的明确, 对中西部的支持日益增多。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以及多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批复和相关政策的支持, 是河南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有利载体和发展平台。一是发挥180个产业集聚区作用, 培育区内龙头产业, 带动上下游产业入区;突出产业集聚优势, 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打造集聚品牌, 依靠品牌吸引企业客商;二是借力郑州航空港建设, 依靠“空港”弥补河南开放的区位劣势, 提升贸易速度, 吸引要求时间效率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依靠郑欧班列扩大交通运输通道能力, 降低物流成本, 将贸易运输从沿海吸引到内陆;三是借助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和“属地申报, 口岸验放”等快捷通关改革, 提高通关效率, 降低企业成
(三) 推进“微笑曲线”延展。
“微笑曲线”是一条两端朝上, 说明产业价值链的曲线, 曲线中间是制造组装领域, 仅需要廉价劳动力投入, 利润空间最低;左边是研发设计环节, 右边是销售服务环节, 利润空间最大, 研发需要先进的技术知识和人才的支撑, 市场销售需要品牌影响力的带动。当一个企业或一个地区的管理、人才、技术比较薄弱时, 可由技术含量最低的组装制造环节进入产业链, 参与产业分工。待要素不断积累具有优势后, 要向附加值较高的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因此, 河南进行产业规划、招商引资时应加强创新和研发等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考虑引进企业技术溢出水平速度, 有意识地注重培育人才、技术、管理、营销、服务等高级要素, 缩短人才资本积累时间。通过进入“微笑曲线”两端领域, 提升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例如, 河南外贸近三年的飞速增长得益于富士康的国际代工贸易。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研究论文表明利润丰厚的IPHONE手机, 富士康代工仅分到0.5%的利润。河南应加大教育支持和科研投入, 内培外引, 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创新激励机制, 保证高级要素和创新成果的增长, 从而实现在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四) 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政府明确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进程中起到的是引导和服务作用, 简化行政手续、提升行政办事透明度、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完善基础设施和产业集聚区、航空港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配套设施, 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软硬环境。例如, 为产业较为集中地区开通公交或轨道交通, 方便人员流动;采取政府规划市场化运作等多种形式, 建设医院、学校、住宅、娱乐设施等, 解决人员后顾之忧;探索解决社保、医保跨区域结算等问题, 采用灵活的社保、医保措施, 降低跨区域流动人员成本负担, 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不干预企业经营, 给企业留足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空间,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下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走出去”能力更强;建立咨询机构, 为企业提供国际合作竞争信息和咨询服务, 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开拓海外业务和市场。
(五) 探索外向型农业路径。
河南是我国的大粮仓, 中原经济区及国家对河南的战略定位首先就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因此河南要探索发展外向型农业的路径。一是发挥政府、电信运营商作用, 为农户搭建信息平台, 从指导农户种植, 到提供天气市场等服务信息, 再到农产品流通中心建设, 完善农产品服务体系;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意识。我国“入世”以来农业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主要原因是农产品成本过高和农产品质量未能达到发达国家标准。建立农产品生产和检测标准化体系, 通过宣传让农户普遍认知和接受, 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三是扶持高科技的本土农业企业。随着城镇化发展, 未来农业会从个体散户生产向企业承包组织生产发展, 企业进入农业生产可以获得规模效益, 提升品牌, 但要提早建立农业企业与农户分配机制;四是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 通过农产品深加工, 发展食品加工业、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造业等,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梁丹.河南打造内陆经济开放高地的对策建议[J].中州学刊, 2011.6.
[2]陈亚东.内陆开放高地的经济学分析——以重庆为例[J].经济界, 2011.1.
开放重庆: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篇10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 扩大开放领域, 优化开放结构, 提高开放质量, 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摘自十七大报告
7月4日, 中国知名国企重庆投资发展研讨会, 签约金额500多亿元。
7月12日, 全国知名民营企业重庆行, 签约金额约528亿元。
7月16日, 加工贸易暨产业转移进重庆, 签约金额143亿元。
7月17日, 2008跨国公司投资重庆经贸洽谈会, 签约金额710亿元。
短短半个月时间, 近2000亿元外来资金、项目涌进重庆———主城、远郊区县 (自治县) 均有收获, “一圈”、“两翼”皆大欢喜。在签约之外, 还有来自国内外的政、商、学界精英, 纵论开放话题, 为重庆建言献策。
开放二字, 一时热遍山城。然而, 对重庆进一步扩大开放这场大戏来说, 这还只是序曲。
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314”总体部署, 是重庆肩负的神圣使命, 也是摆在重庆面前的一道考题。
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庆的发展目标异常明确。而要让目标成为现实, 靠惯性不行, 走老路不行, 惟有打破常规, 实现跨越式发展。
但是, 一个地处西南腹地的老工业城市, 一个拥有3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农村, 如果只靠既有的人、财、物、智, 又哪来足够的动力去跨越、去奔跑?
“根本出路在扩大开放, 最大动力也在扩大开放。”市委书记薄熙来一语中的。
只有开放, 重庆才能有效汇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种种经济要素, 分享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才能在更高平台上参与竞争, 与高手较量, 提高能力和本领;才能在中国和世界分享更多的发展机遇。
于是, “内陆开放型经济”成为重庆市委、市政府最常提到的一个词汇。重庆的开放目标, 也锁定在了打造中国内陆开放型经济的高地。
用横尺量出我们的差距
怎样才算开放程度较高?内陆开放型经济又用什么来衡量?最关键的是, 重庆将用什么来考量自己?
业内人士认为, 重庆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的原因很多, 既有历史因素, 又有现实因素;既有客观因素, 又有主观因素。但是, 透过现象看本质, 旧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是影响重庆扩大对外开放最重要的因素。
根深蒂固的盆地意识, 小农意识, 小富即安, 小进则满, 躺在成绩簿上孤芳自赏, 缺乏再上台阶的冲劲, 没有一览众山小的大志;心浮气躁, 好大喜功, 有精神向市里要政策、争资金、抢项目, 却没有冲出山门的勇气等保守观念, 让我们不止一次地错失发展良机。
一个例证, 有关部门统计, 以上海口岸为目的地, 重庆每标准集装箱的水运成本为3700元, 公路成本是11240元, 铁路成本为5622元, 分别比武汉高23%、105%和55%, 这是投资者不能不考虑的。
“重庆的发展在受制于物流的同时, 也受制于人才。”专家指出,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 发展服务业, 提高服务业比重, 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的共识。与沿海城市相比, 我们的居住环境相对较差, 很少吸引到世界顶尖技术人才。同时, 缺乏专门培训和专业素质, 特别是高端的技术、管理、金融、经贸人才十分匮乏, 这制约了高端产业的发展。
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
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大潮又起, 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亟待“腾笼换鸟”, 正谋划跨越式发展的重庆, 赶上了天赐良机。
不过, 内陆城市的特性, 注定了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 不能照搬在沿海城市屡试不爽的套路。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重庆优劣势同样明显:与国际市场的地理距离比沿海远, 物流效率和成本难以优于沿海, 这是重庆的劣势;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多项叠加的优惠政策, 以及庞大的内地市场辐射范围, 这是重庆的优势。
这也意味着重庆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创造优势, 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充满内陆特色的新路———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 积极引进资本、项目、技术、人才等实现跨越式发展所必备的要素, 在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同时, 发展适合内陆特点的外向型经济。
解放思想、扩大开放, 主动去沿海, 去国外发达地区招商引资, 如今在重庆已掀起新一轮热潮。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 以及与重庆既有资源、产业基础的高契合度, 成为本轮招商大潮中落户重庆的项目的共同特点;汽摩、通机、成套装备等“重庆造”传统强项, 也因更多外来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到来而得到丰富和提升, 一条条高效而严密的产业链条, 正在遍布主城和区县的大小工业园区内现出雏形。
去年10月以来, 重庆先后与商务部、海关总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共促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今年年初, 重庆正式申报设立内陆保税港区。与此同时, 重庆企业“属地报关、异地验放”的大通关范围越来越广, 往来于重庆和市外、国外的生产要素的进出效率显著提高。
内陆自贸区四川“在路上” 篇11
学习并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推动增设成都内陆自贸区,四川已经“在路上”。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正加紧实施,作为融贯“一带一路”核心支点的四川,设立内陆自贸区势在必行。
2014年,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等川内智囊机构就成都内陆自贸区的设立展开了多方调研,推动成都进入第三批设立自贸区的城市。
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有了纲领性文件。从西北、东北、西南、沿海再到内地的开放态势显示,内陆自贸区已渐行渐近。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触摸“自贸生活”?四川,又是如何从内陆走向开放前沿的?
自贸,即自由贸易;自贸园区,即一个实行特殊关税和监管的特定区域。
从2014年8月初开始,上海自贸区外高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人气特别足。在这里,来自江浙的旅游大巴随处可见,门口排起的蛇行长队足足有200米。目前,这里已成为沪上最热门的购物地之一。最吸引人的是进口海鲜和水果等生鲜食品。如莫桑比克龙虾,8个11斤价格是687.5元,而同样的货色在水产市场售价是1000元以上。
上海,是中国第一个设立自贸区的城市。如今,第二批已在津粤闽三地增设三个自贸区,第三批,又将花落何处?从沿海到内陆,内陆自贸区呼之欲出。
在成都,也有几个实施特殊监管的地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于2010年10月18日设立,2011年2月25日通过国家验收。这是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际货物入区保税,货物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等。
保税区的设立,让四川商品与世界零距离,缩短了四川与世界交流空间距离,世界巨头纷纷落户保税区,区内保税物流、国际贸易呈现飞速增长态势。加工贸易方面,在戴尔、莫仕、宇芯、索尔思、智中、德州仪器、高龙、先进功率、达迩科技、赛进等企业的拉动下,2014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19亿美元,四川与世界的交流进一步加深。
近年以来,英特尔中国西部分拨中心、莫仕连接器全球模具供应中心、戴尔供应链管理中心和产品分拨中心、萨米尔航空材料分拨中心等先后落户。富士康已在此成立平板电脑维修基地,承接全球维修业务。可以说,保税区就是四川与世界沟通、交流与交往的平台,四川因此而从内陆走向了向世界开放的前沿。2012年1月,该保税区扩区设立双流园区。
自贸牵动着四川的希翼与对发展的渴盼,四川并未止步,2014年2月,四川又一个实行海关特殊监管的区域诞生。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文,批准设立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7个保税物流中心。这是四川省唯一的保税物流中心,全国第10个有进出口业务的保税物流中心。有了空港保税物流中心,货物报关提取不出机场就可以办结。从陆路到航空,四川与世界进行物资交流另一条便捷通道形成了。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飞机降落地不远处,就是中西部规模最大的机场新货运站,其对面就是刚投用不久的空港国际快件中心,和已通过验收将于今年上半年正式投用的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该保税物流中心的设立,让国内外物流巨头看到了四川与世界往复流通的巨额物流,目前,DHL、UPS、外运发展、顺丰速运等纷纷入驻。2014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达54.8万吨,其中进出口货运量28.2万吨,同比增长1.2倍。
“保税物流中心可享受海关特殊监管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成都双流机场海关副关长梁珊玲称,具体来说,企业可直接在保税物流中心所在地海关报关;境内货物进入保税物流中心视同出口,可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并在进入中心环节退税;境外货物进入保税物流中心,海关给予保税等。这些政策的背后,带给企业的则是“省时又省钱”。
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的设立,巨大地拓展了四川融入全球产业分工的广度和深度。
内陆城市 篇12
一、山东菏泽的发展路径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 与河南、安徽和江苏接壤, 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文化底蕴深厚, 平原广阔, 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菏泽历史上是经济文化繁荣地区, 但现在已经是山东境内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实行“突破菏泽”之前的近十年间, 全市GDP年均增长只有6.8%,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六个百分点, 其下辖的8个县均排在全省后十位。到2003年,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90.1亿元, 在全省排在后面, 人均GDP仅为3, 337元, 是全省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造成菏泽经济落后的原因有诸多方面, 在开放创新各领域的落后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菏泽当地很多干部群众缺乏开拓创新的思想意识, 也缺乏相应的行动措施, 经济开放水平相对较低, 使得地方经济发展动力不足。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仅为3.12亿美元, 其中出口2.9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2亿美元,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29亿美元。2004年初, 为缩小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山东省委提出了“突破菏泽”的战略决策, 经过几年的发展,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2010年, 菏泽全市GDP突破千亿大关, 达1, 145亿元, 与实施“突破莱芜”之前的2003年相比, 翻了将近三番, 排在日照和莱芜的前面。菏泽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 与其在开放创新方面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一) 在开放方面, 菏泽坚持将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 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 直接推动经济增长。
1. 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
菏泽自身经济容量较小, 因此需要扩大对外开放, 引进域外资本来助推发展。在提高区域开放水平过程中, 菏泽以项目为导向, 以各项政策优惠为依托, 借鉴外地经验,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菏泽把招商引资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考核指标, 严格管理, 兑现到位, 而且一方面市里每年都要搞两次大的招商活动, 另一方面鼓励发动各级干部走出去, 通过团队招商等方式积极引进资金和项目。同时把招商与亲商、安商、富商相结合, 抓服务、抓环境优化, 树立口碑, 以商招商。在初期的时候, 由于缺乏相关经验, 造成了其招商引资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例如在2004年, 当地曝光了引进的“钢厂”实际上是个劣质的地条钢生产窝点, 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恶劣影响。此后, 菏泽痛定思痛, 吸取教训, 加大了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引导和监管力度。例如, 在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后通过试行的关于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中, 菏泽一方面强调将专利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纳入奖励范围, 另一方面也通过提高奖励的标准来引导提高对资金和项目的引进门槛。同时, 严把项目准入的环保和节能等方面的关口。仅郓城县2009年就因环保和节能原因否决了总投资17亿元的20个项目。
2. 建设区域开放龙头。
由于菏泽经济总量较小, 资源要素有限, 因此有必要引导境内资本适度集聚以便发挥集聚效应, 形成规模经济。为此, 菏泽将境内的经济开发区作为区域开放的龙头来抓。菏泽经济开发区是当地唯一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市政府赋予其市级管理权限, 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经营, 以外向型经济的工业区和现代化的新城区为目标, 举全市之力支持开放区的发展。菏泽将开发区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 市直机关各部门亲自上阵, 帮助开发区积极引进大型企业、高科技企业、名牌企业和外资企业投资, 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培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另外, 菏泽还积极发挥位于鲁豫皖苏四省交界处的地缘优势, 依托开发区, 大力建设苏豫皖交界处最大的商贸流通基地, 从而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其开放水平。
3.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 民营经济及其主要载体———中小企业, 是活跃地方经济, 调整需求结构, 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推动力量。自从“突破菏泽”战略提出以来, 菏泽积极推动对内开放, 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融资难、创新能力差和缺乏公平竞争的平台等问题, 采取多项措施以发展民营经济。一是改善政策环境。坚持“非禁即入”、“非禁即可”等原则, 放宽投资主体限制、登记审批权限和年检验照条件等。二是改善服务环境, 简化审批程序, 实行一站服务、上门服务、配套服务、预约服务和跟踪服务等, 还把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骨干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三是改善融资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倾斜和注入, 推进民间资本创建小额贷款公司, 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开展融资贷款帮扶活动。四是改善市场环境。培育专业化市场, 鼓励规模化经营, 并通过在沿海民资发达地区设立民资招商办事处、实行定点对口招商等手段积极引进域外民间资本, 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基地建设。
4. 提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提高区域经济开放水平的根本在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菏泽在推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 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在积极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走出去招商引资从而引进域外资本和企业的同时, 还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在这一过程中, 菏泽依托品牌和出口基地建设, 突出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 做好投资考察, 加强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论证工作力度, 推动境外投资便利化, 引导企业制订内销外贸并举的营销战略, 形成“抱团取暖”的营销格局, 发展营销网络, 培育营销队伍, 探索在重点新兴市场设立研发、仓储、分拨和售后服务中心等自主营销渠道, 通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多种营销方式开拓国内外市场, 扩大市场份额。
(二) 在创新方面, 菏泽从科技和制度两方面创新入手,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1. 创新帮扶机制, 适时逐渐由“输血”变为“造血”。
为贯彻实施“突破菏泽”战略, 山东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进行适度倾斜的同时, 还实行东部八强市、八强县和八大企业共同参与的官民合作多层次帮扶体系。省里加大帮扶力度, 将其列入帮扶方领导干部的政策考核目标当中。随着“造血”功能的增强, 菏泽主动提出不再由省里举行帮扶现场会, 不再向东部伸手要钱, 而是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 为菏泽多批项目, 多给环境容量和土地等约束性的指标, 形成新的“造血”导向的帮扶制度安排。
2. 创新工作机制, 走菏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为了加快经济增长, 菏泽提出以工业化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但是, 全市三十多个厅级干部中只有三个抓工业, 与其所面临的繁重任务并不相称。为此, 菏泽实行任务分工和项目分包机制。菏泽把工业化任务分成了建设四大基地、五大产业, 然后把四个班子的主要负责人, 再加上一个副书记, 共五个人, 实行了一个主要领导包一个基地或者一个产业, 建立领导小组, 将三十多个市级干部统统推到第一线, 代表市委、市政府去推进从谋划、筛选项目, 到立项审批、办手续, 到落地、投产等一系列工作, 并且向社会公布承诺, 市里还要检查验收。同时还将工业化任务中的两百多个项目分包给三十多个厅级干部, 挂牌督办, 多重协调, 并向社会公布项目进展情况及责任人。此外, 菏泽还通过群选、现场观摩打分和领导负责制等手段创新干部选拔、提拔和用人机制, 并在人大开展“建功立业”活动, 在政协开展“双献”活动, 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从而服务任务分工和项目分包。
3. 推动科技创新,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
菏泽在推动工业化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 以战略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为发展特征, 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机电等先进制造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 为“打造苏鲁豫皖交界地带科学发展高地”积聚竞争优势, 提升区域和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为进一步开放创新提供载体和平台。菏泽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创新体系, 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 在重点领域,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并且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另一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协调产业布局, 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培育新的增长点, 实施集群带动战略, 推动产业聚集发展。例如, 郓城县以低碳经济作为提升产业质量的重点, 依托民营经济,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二、陕西铜川的创新发展经验
铜川位于陕西省中部, 地处关中城市群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结合部, 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生态能源经济协调发展试验区成员城市。当地有着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 农业名优土特产品繁多;拥有煤炭、油页岩、陶瓷粘土、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其中, 已经发现四十八处煤炭矿产地, 含煤面积近1, 300平方公里, 探明储量为29.04亿吨, 无法开采量14.96亿吨, 实际动用储量15.34亿吨, 煤炭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历史上“先有矿山, 后有铜川”, 铜川是一个因煤而兴、先矿后市的老工业基地, 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的同时, 也存在产业结构单一、接续产业发展缓慢和就业压力大等问题。此外, 长期的不当开发一方面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形成了大片采空沉陷区, 诱发地质灾害, 危及群众生命安全。近年来, 铜川面临着煤矿资源枯竭的威胁, 按2011年全市采煤2, 360万吨计算, 再有30年, 铜川将无煤可采, 过分依赖资源开发的高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思路和低经济效益的产业结构将难以持续, 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2001年阜新获批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后, 铜川也开始着手推进本地经济转型, 探索转型发展路径。2002年, 《铜川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总体规划》出台, 铜川成立了铜川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领导小组, 并于次年启动了实施方案。2009年, 铜川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中, 铜川的转型工作得到了陕西省的大力支持。2010年, 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铜川经济转型提供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2011年, 铜川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为铜川未来5年经济转型发展定方向:“围绕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市这条主线,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3大战略, 建设能源、果业、现代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休闲养生6大产业基地, 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新铜川。”经过努力, 到2011年, 全市生产总值达220亿元, 年均增长15.8%, 财政收入从2001年的1亿多元增加到2011年的38.89亿元, 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撑。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2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 铜川因转型发展成效显著而在提升最快的城市中排名第七。铜川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 与其在开放创新两方面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一) 创新经济转型发展路径。
铜川基于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确定了复合转型发展道路, 即初期延伸传统优势产业链, 大力发展后续产业, 从而逐步演进为多元化产业结构。在这一过程中, 铜川着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可持续发展等“三大战略”;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 综合治理采空区等“六大重点”;加快建设包括铝电煤联产, 旅游文化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等“九大工程”, 走上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型之路。综合来看, 铜川从三大方面着手推动经济转型:第一, 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质量, 改造升级资源型产业, 挖潜增效, 充分利用潜在资源。围绕“以煤发电、用电炼铝、电厂煤渣用作水泥生产原料, 实现资源多层次转化增值”的思路, 铜川以一批重大项目为支撑, 以循环经济为格局, 以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为主线, 探索转型发展路径。铜川把“铝电煤联产工程”列为“九大工程”之首, 着力促进铝电煤联产通过新建华能铜川电厂, 带动煤炭生产规模扩大, 并扩建产铝装备车间, 提升铝锭生产能力, 产量超过23万吨, 形成新的重工业发展格局, 进而以煤电铝联产为基础, 促进铝产品深加工, 进一步巩固这种经营模式, 推动铜川打造全国大型铝电煤联产基地。同时还发挥资源优势, 延长煤炭、水泥等传统优势资源和产品的生产链条, 从而促进深加工煤炭, 并扩大转化利用规模, 着力开发特种水泥和新型水泥, 从而发展低能耗, 高附加值后续产业。同时在煤炭、水泥等污染高发易发行业, 一方面对内研发并推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装备, 推动矿产开发低碳化发展, 一方面对外积极引进矿产共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以及矿山矿区废水、废渣和废气再生利用技术等, 并大力推广, 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经过一系列转型工作, 铜川在全国范围内的水泥行业转型中成就突出, 保障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二, 培育发展非资源型新兴产业, 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度, 推进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增强发展后劲。铜川按照“不求规模最大, 只求特色鲜明”的思路, 结合当地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 建设果品加工基地, 扩大在全国乃至世界果业的影响;以医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和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发展, 从而推动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此外, 还鼓励传统企业从以煤炭为主的单一能源资源投入产出结构, 转向装备制造业领域。例如, 铜川矿务局在铜川新区产业园开发聚氯乙烯项目, 投资额度达14亿元, 预计到2015年项目建成投产后, 全年销售收入可达30亿元, 并可以提供一千多个就业岗位。第三, 推动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转型, 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一是加快对过去煤炭开发中形成采空沉陷区进行综合治理, 启动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2008年以来, 铜川累计投入40亿元, 建成经济适用房和廉价廉租房141万平方米, 有1.76万户、6.2万人迁入新居。经过努力, 铜川于2011年在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评比中排在首位。铜川还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规范化卫生室, 在陕西全省范围内率先完成了全覆盖工作。铜川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生育保险还列入全国试点。二是依托“药王”孙思邈这个当地特有的品牌资源, 大力宣传“药王”文化, 力争把绿色休闲养生城作为铜川的城市品牌;三是着力推动两个旅游板块的形成:以照金香山为中心的集红色旅游、宗教文化、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南部旅游板块, 以玉华宫为中心的集佛教文化、休闲避暑、滑雪狩猎为一体的北部旅游板块;积极推动大唐国瓷文化旅游创意园的建设工作, 综合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双管齐下, 使铜川成为旅游精品区。四是持续开展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整治, 连年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森林覆盖率已达44.8%, 到2010年, 铜川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0天, 比“十五”末增加101天。
(二) 以扩大开放促发展。
一是积极招商引资, 推动项目建设。为引导产业转型, 铜川按照“集约化布局、专业化服务、清洁化生产、品牌化运营”的思路, 配套完善的产业环境承载平台, 优化投资服务体系, 出台促进产业转型鼓励政策。一方面对外积极扩大宣传力度, 另一方面夯实基础, 为企业量身订做专业标准厂房, 以供先期租赁使用, 如果企业满意还可以整体回购。经过努力, 到2010年上半年, 铜川境内的四个市级园区大力引进项目, 整体投资额度已经达230亿元, 项目建设集聚在园区, 以培育发展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目前, 传统产业方面, 一系列工程建设项目纷纷在铜川落地开花, 例如陕西煤化、陕西有色两大集团在铜川合作, 推动煤电铝一体化, 投资规模达150亿元;华能电厂在铜川投资100亿元, 以进行二期扩建。而在新兴产业方面, 兰芝电池、丰禾制药、建大新材料、旺旺食品等新兴产业领域的迅速壮大, 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 有力地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形成开放式竞争格局。铜川为努力推动税收征管公平、透明和规范, 使民营经济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主体, 平等竞争, 不被歧视。有关方面还针对不同类型和行业的民营企业开展不同的个性化服务, 大力促进高科技成果向民营企业转化力度, 结合小城镇建设, 投资建设印台周陵、耀州区董河镇等民营经济园区, 注意提升园区的产业发展规模和带动能力, 推动民营经济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业链的发育。铜川还结合城市规划而建设曙光市场等商贸流通市场, 投资额度超过两千万元, 为民营经济市场流动提供发展平台;组织民营企业主参加东西部贸易洽谈会, 帮助他们寻求发展机会。经过努力, 民营经济对铜川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所提升, 已经达到41%, 并产生一批经济效益好、品牌优势明显的民营企业, 成为区域产业增长的龙头或翘楚。三是鼓励发展中小企业, 形成开放多元的企业发展格局。结合《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 铜川在政府采购方面向中小企业适度倾斜, 还对中小企业进行了全面深入调研, 向他们宣讲了政府采购政策和程序, 并为他们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结合《政府采购信用担保试点工作方案》, 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基础和融资环境, 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融资难问题;出台“中小企业发展目标考核实施细则”, 以此为杠杆推动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中小企业人员培训体系建设、中小企业法律维权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 推动园区中小企业发展。经过努力, 铜川中小企业取得了较大发展, 铜川还荣获陕西省政府表彰的2011年度“陕西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先进单位”, 印台区荣获“陕西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先进单位”, 耀州区荣获2011年度“陕西省发展中小企业贡献奖”, 耀州区惠塬工业集中区荣获2011年度“陕西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先进单位”。
摘要:山东菏泽与陕西铜川都位居内陆, 历史上都曾一度辉煌, 但后来却都沦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 并由此产生转型发展的需要, 而且随后都通过开放创新而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 两地开发创新的发展经验, 对广大内陆地区具有比较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内陆地区,开放创新,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菏泽市人民政府.菏泽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 [R].2011
【内陆城市】推荐阅读:
内陆地区10-02
内陆开放高地05-16
内陆开放型09-03
内陆渔业船员教材06-07
内陆区域经济论文07-15
干旱内陆河灌区05-18
干旱内陆河流域08-30
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07-24
内陆水域生产实习报告09-30
金融支持内陆开放试验区建设浅析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