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精选8篇)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篇1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 是科学发展观的升华,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化, 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29次提到生态, 12次提到生态文明, 报告将生态的内涵从过去的生物生态、污染生态上升到现今的人的生态、系统生态, 上升到生产关系、消费行为、体制机制、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高度, 上升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穿针引线、合纵连横的高度, 这标志着中华民族生态振兴转折点的到来。海洋是地球和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资源的宝库。发展海洋经济是世界的潮流, 是我国的强国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海洋占有重要地位, 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对整个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存状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海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随着“生态文明”第一次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 国内对有关生态文明研究可谓风生水起、众说纷纭、百家争鸣。其中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发展海洋经济,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 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 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八大报告宣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列并举。这不仅是一种新的提法、一种新的表述, 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成熟与完善。这种成熟、完善的治国理念, 必将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走向和谐幸福, 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可谓“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2 深入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2.1 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深入实施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 大力推进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深度融合, 加快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文化产业, 积极培育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进一步推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提升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产业中的比重, 加速海洋高技术产业集聚、辐射和扩散。
2.2 构建海洋生态环境屏障, 开展示范区建设
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探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在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积极探索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 科学制定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 保障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资金需求。尽快制定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 加强对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科学引领和规范实施。
2.3 实现海洋生态环境安全, 加强海洋综合管控
开展重点沿海地区海域排污总量控制, 削减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大力推进各类海洋保护区选划、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严格保护典型性海洋生态系统。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 提高滨海湿地、海岛植被覆盖率。加强海洋行政监察执法工作, 坚决打击各类海洋违法违规开发活动。
2.4 增强海洋生态文明意识, 倡导和谐海洋理念
继承和发展传统海洋文化精华, 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现代海洋文化, 谋求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的海洋文化观。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 重点建设海洋保护区、海洋公园等海洋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提高公众投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努力形成关心、珍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3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必须紧紧抓住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 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实现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海洋产业合理布局、海洋生态和谐美好注入强劲动力。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务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海洋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然要求在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充分尊重海洋的自然规律, 以海洋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不断提升资源集约节约和综合利用效率, 促进人与海洋的长期和谐共处, 最终实现海洋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但随着海洋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 海洋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 抓紧调整海洋经济结构, 优化海洋产业布局, 形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和有效保护海洋环境的发展方式, 就成为实现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期盼的客观需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 目前, 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人民群众对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美化生活环境有了新要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必须切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尽快扭转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努力构建和谐的人海关系, 使海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蓝色家园。
4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提升海洋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主要目标, 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改善海洋环境质量为主攻方向, 推动形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和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意识, 力争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在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 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一是要坚持陆海统筹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提出了陆海统筹的海洋发展战略。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陆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 陆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海洋经济的拓展和提升, 两者之间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陆海统筹, 努力在海域与陆域开发上做到定位、规划、布局、资源、环境、防灾等六个方面相互衔接。坚决防止人为割裂陆海间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和功能定位的内在联系, 不计代价地盲目开发海洋。
二是要坚持“五个用海”的总体要求。坚持规划用海, 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 全面提升海洋功能区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坚持集约用海、坚持生态用海、坚持科技用海、坚持依法用海, 进一步完善海洋开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审批用海, 坚决查处违法用海、违规批海。
三是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的工作方针。一方面,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现实决定了必须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另一方面,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 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较大, 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短期的发展。因此, 必须统筹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 将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贯穿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S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篇2
2013-03-14 09:36:45
来源:《南方日报》 2013年03月13日
有必要实施东部海洋大开发战略,并与西部大开发处于并重的战略地位,推动全国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海洋经济大发展,加快向海洋强国迈进的步伐。
《政府工作报告》在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中提到,要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区,也是经济先行发展地区,由于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以及环境压力,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好速度与结构的关系对全国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当前欧美债务危机蔓延对我国外向型的东部地区经济造成一定冲击,出现了部分东部地区“结构性减速”现象。因此,东部地区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量带存量,以发展促转型。东部地区最重要的资源是海洋资源。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科学利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这是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海域辽阔,海洋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约为陆地总面积1/3;海洋资源亦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目前海洋经济比重和发展水平并不高,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万亿元,约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而美国、日本等海洋强国则普遍在1/3至1/2之间,有的甚至更高。目前,实施海洋大开发战略的条件已经成熟,有必要实施东部海洋大开发战略,并与西部大开发处于并重的战略地位,推动全国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海洋经济大发展,加快向海洋强国迈进的步伐。这将是一项立意深远、利国利民的伟大战略。
推进海洋大开发,一是有利于把蓝色国土以经济存在的方式实质性纳入国土管辖范围,让海洋从国土边缘走向经济中心舞台;二是有利于为东部沿海地区寻找到新的投资空间、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支点,为东部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有利于进一步科学完善全国区域发展大格局,在全国形成“东西开发,两翼齐飞,江海联动,连接两翼”的发展态势;四是有利于统筹全国海洋开发秩序,更好地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跨海域整合的方式提高海洋开发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目前,全球临海各国正掀起一场“海洋圈地”冲击波,各国由陆地上的寸土必争转向海洋上的寸海必争,全球约36%的公海变成沿海各国的专属经济区。而我国虽然沿海省市都开始纷纷关注海洋,但大多开放模式粗放,海洋资源浪费和产业重构严重,海洋环境污染恶化,迫切需要由国家对全国海洋开发进行统筹布局,在海洋大开发国家战略的策动下,科学有序地推进海洋大开发大发展。
为此建议:
一是国家海洋局逐步扩权,建立一支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强化海洋综合管理权限。鉴于本文见报之时,重组国家海洋局的方案细则已经出台,此处不再赘言。
二是赋予海洋大开发与西部大开发同等优惠的政策支持。加大对海洋开发的金融信贷支持。对涉海企业享受同等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海洋矿产资源开发优惠政策,加大对海洋油气矿产资源的勘探、调查评价、开发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外商投资于海洋的渔业、水利、生态、交通、能源、环保、矿产、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制定有利于吸引、留住海洋人才,鼓励海洋创业的政策。大力发展海洋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对海洋大开发提供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持。
三是加快加大重大涉海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涉海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好大型港口、跨海桥梁和海底隧道、油气开发平台、交通干线、海洋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等重大涉海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海洋的比例和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涉海项目比例。完善海域使用规定,精简程序,优先满足重大涉海项目的集中集约用海需求。尤其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重大基础建设,加大对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等工程建设的支持。
四是把海洋纳入国家全域规划,并合理划分各海洋区发展定位。在现有全国东部转型、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区划基础上,加入海洋经济区,实施海洋大开发,在全国国土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都单列海洋部分,真正做到全域规划,以体现海洋领土意识。编制海洋经济地图,以图文形式展示各海洋区域的海洋地理、气候和环境特征并海洋资源分布状况,并给出各海洋区域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引导,指导各海洋区域的发展。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篇3
制造业是构建产业新体系的主战场
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根基,是财富创造的来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规模总量和技术实力大幅度提升,制造业的增加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孕育着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但是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我们工业的增速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的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也十分紧迫,在创新能力、基础配套、供给结构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突出的是供需结构的错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还无法满足需求变化的升级,导致我国现实购买力在国内得不到有效的实现。一边是一些行业和产业的产能严重的过剩,一边是大量的设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还在依赖进口。既表现在生产领域,也表现在消费品领域,既有名包、名表、名牌的服饰,也有电饭煲、马桶盖、奶嘴、奶瓶等普通生活用品。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步入爬坡过槛,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关键还在于结构调整的进度和成效。在于实现新旧动力的顺利转换,从根本上讲,就是构建一个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制造业是构建产业新体系的主战场。“十三五”时期我们将围绕着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两化融合、结构优化、开放合作、人才为本五大原则,着力的构建新型的制造体系。既要强化基础能力从整体上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又要突出高端的引领在关系全局的重点领域力争实现突破。既要迎头赶上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浪潮,大力的发展智能制造,又要着力的补上数字化、信息化的欠帐,夯实智能转型的根基。在推进的过程当中重点从四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权力的稳定工业的增长。我们将围绕着补短板和传统行业的升级需求,实施一批重大的技术改造升级项目,运用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等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动能,加快修复现有的产业和企业的动力。围绕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围绕着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实施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内容的“三品”战略,深入的拓展工业品的内需市场,争取用三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减少无效和低端的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给,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
第二,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我们把“中国制造2025”作为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核心抓手,正在抓紧编制与其配套的11个规划或者行动计划,谋划五来三到五年的工作,今年我们将启动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包括建设若干国家级的制造业创新平台,新启动一批智能制造的试点示范项目和智能化的改造项目,集中支持解决一批零部件、关键工艺、材料等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实施一批关键的工艺绿色化改造项目,重大的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项目,我们还要在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高端装备领域加快重点产品和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
第三,深入的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我们将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抓手,加快构筑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制造业的新基础,着力提升制造业创造创新服务系统解决方案,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保障等支撑能力,培育制造业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同时,依托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支持大中小企业、初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协同,建设制造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服务平台,促进形成精准、高效的供给体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速新经济的成长。
第四,打造有利于创新、促进升级的政策环境。核心是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放活市场的无形之手,我们将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围绕着制造业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实施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财税金融、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出台一批实打实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减轻实体经济企业的负担,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稳定的法治环境,促进各类企业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中国制造2025”蕴含巨大商业发展机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产业要发展壮大,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必由之路,构建产业的新体系,不是自成一套的体系,而是在打造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国更加需要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企业之间进行良性的互动。在开放中增动能、添活力、创优势。“中国制造2025”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和发展机会,对各国企业家来讲,我认为当前可以着重把握好以下的机遇:
一是产业升级的机遇。调结构、促升级,始终是中国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我们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成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都是高新技术和战略性的产业,也是未来我国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我们正建立和完善重大产业功成布局协作机制和制造强国产业基础大数据库,滚动的发布重点领域的技术路线图。绘制出全国重点产业发展的全景地图,这将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决策的参考。尽可能的避免发展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争取在产业升级大潮中收获事业和财富。
二是开放性创新的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无论是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出台的制造业国家战略,都把握了这一变革的特征,在“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将深化中外制造业的创新合作,积极的推动开放式创新、协作式创新,发挥好企业、协会、政府三个方面的作用,加强与相关国家制造业战略的对接与务实合作,扩大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合作范围,争取在标准的制定、技术研发、产业合作、园区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出一批合作的项目,共同来推动新工业革命成果惠及更广大的人群,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福祉。
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两年多前,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对当前我国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强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引领着中国制造更加开放,催生出多层次、多渠道的深度合作格局。“中国制造2025”重点产业的国际化布局,以更好的融入全球产业的分工体系。我们将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深化制造业国际合作的重点,进一步的鼓励和引导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去投资兴业,支持建立当地的产业体系。“一花不是春,百花春满园”,中国与发达国家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空间很为广阔,通过构建多方协作的平台,中国制造的性价比能够插上高精尖的翅膀,完全可以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好第三方的市场,实现多方之间的互利共盈。
世界产业技术和分工的格局正处在加速调整和变革之中,构建产业新体系是寻找产业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我们真诚希望与国内外各界开展广泛的交流,扩大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推动中国制造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共同为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软实力,文化安全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发展的血脉,社会进步的灵魂,文化建设作为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在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何等的紧迫,文化建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这么重要。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习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中华民族的复兴无非就是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物质层面,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昔日贫穷落后的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第二个层面是制度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第三个层面是思想文化层面,就是文化的复兴。30多年的发展史,迫切需要理论总结,实现民族复兴,更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引,我们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建设要上来,文化建设也要加强,只有这样,软实力才能大放光彩,硬实力才能更加强大。
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
今天,谋求文化强国已经成为时代大势。美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25%,美国可以携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观横扫全球,可以用好莱坞大片吸纳各国主流人群的关注。但中国却没有这方面的杀手锏,没有经济,一个国家很难壮大;没有军事,一个国家很难强大;没有文化,一个国家很难伟大。
中央之所以重视文化建设,就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拥有这么多文化资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1]
随着苏联的解体,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越来越成为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对象。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领域的失守是最危险的失守。
现在,人心争夺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互联网上。网络传播,使动员社会力量更加容易、更加便利。目前,全球网民30亿,中国网民最多,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6.88亿,手机网民规模6.20亿。在互联网上,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目前,我国每天QQ上的实时在线人数2亿,微信的在线人数4.5亿以上!这个群体,一旦在某件事情上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合力,后果很难预料。因此,我们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是有针对性的。
四、顺应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仅以电影为例,2015年我国电影票房达到440.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7%。但是我们在文化服务的提供方面,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的需求,特别是在小城镇和偏远地区。
这几年通过图书馆工程,差不多每个县都有图书馆,但仅仅是有,有些图书馆没有真正运转起来;通过2131电影放映工程,农村平均一个月能看一场电影。但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能看到。以前讲民生就是衣食住行等,现在讲文化也是民生。所以说,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广大人民的新期待。
五、平稳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要求
这个转型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由工业经济向信息化经济转型,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文化方面的转型。中华文化五千年薪火相传,构建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归依和文化认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中华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精神信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果新的教育跟不上,人们的观念可能发生扭曲。
经济转型,一靠科技二靠文化,一体两翼,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提升,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发展市场经济,道德是基础,法律是保障!道德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十三五”时期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蓝图已经绘就,需要的是我们同心协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当中去,中国的文化航母一定会扬帆出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想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篇5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的一线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能够解决生产难题的人员。为走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困境,我区认真做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以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劳动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共同督促检查,公开考核结果,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结合企业日常生产和产品情况,充分发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加强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培养,完善高技能人才企业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宣传,让每一个企业都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机制,规范考核鉴定,确保评价质量。探索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模式,强化考核的质量监管,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师评价。同时,实行标准化、程序式的鉴定模式,以信息化推进规范化,评选表彰高技能人才优秀典型;
四、大力开展技能竞赛。技能竞赛作为政府组织、倡导的一种培养选拔技能人才的方式,是以提高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组织培训、学习交流、现场比拼等方式,为一大批有经验、有技能的人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培养了一批复合型技能人才,弥补了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按部就班晋升职业资格等级的不足,是对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补充,是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我区建立了一个集培训、储备和调配人才功能为一体的基层人才库。近三年来,我区已培养高技能人才923人,技能人才4200人,为我区建立了一个基层人才库。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人才服务中心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篇6
钟海青说,《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的政策,以及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对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及事业发展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广西民族大学作为自治区政府“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两所省部共建高校之一,担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各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规划纲要》应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用足用活国家人才政策,认真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大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力度,完善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创新团队的组织新模式,增强培养和集聚人才的能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
第二,积极推进质量发展战略,着力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努力把各民族学生培养成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模范;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主动融入广西对外开放事业,立足东南亚国家,面向东亚、南亚和欧美国家,加大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积极探索合作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促进中国—东盟合作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建设人才强国回答“钱学森之问” 篇7
胡锦涛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 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 各类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同时, 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 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无论是这次会议的精神, 还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 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呼唤, 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求贤若渴”的地步, 成为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和鲜明国家意识。这一迫切呼唤, 也让人再次想起震惊国人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不管是呼唤还是疑问, 都蕴含了对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渴望、期待, 也启发我们从人才发展的视角来重新面对“钱学森之问”。事实上, 像钱学森那样的杰出人才, 有一个培养、成长的历程, 更有一个使用、施展的过程。一个完整的钱学森, 不仅在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受到良好教育, 更是在“两弹一星”等重大创新活动中施展才华, 建功立业。这说明, 人才的成长与成就, 离不开校园的滋养培育, 更离不开校园之外的广阔实践和人生。
所以, “钱学森之问”, 不仅是教育需要回答的, 也是科技、人才、文化等一切需要人才的领域要作出回答的共同“人问”。“钱学森之问”, 问的也不仅是教育发展问题, 而是对人才成长规律、人才发展现实、人才未来图景的高远“天问”。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树木要长得根深叶茂, 硕果累累, 离不开肥沃的土壤、科学的养护。人才的成长发展, 同样需要沃壤与呵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 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 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人才的不断涌现, 要求人才工作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比如, 在观念上, 要解放思想, 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 不拘一格, 广纳群贤;在机制上, 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的一整套机制, 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 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在环境上, 落实人才培养使用重大政策, 抓好重大人才工程, 做好人才服务工作, 用事业聚才育才, 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总之, 全社会都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善于在工作上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 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方法, 对中国人才发展的现状、问题、规律、方向等作出了清醒客观的研判、求真务实的决策、高瞻远瞩的谋划, 归根到底, 就是要让中华民族多出人才, 多出成果;要让中国用好人才, 用活人才。面向未来, 我们既要按照会议精神和部署, 全力抓好落实, 做好人才发展的正面建设工作, 也要以这些思路和方法为指导, 大力破解教育领域“行政化”、科技领域的“研而优则仕”等违背人才成长规律、不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弊端, 继续深入思考人才发展的规律性、前瞻性和现实性问题, 为各类人才发展排除观念、体制机制和利益上的种种障碍。
到2020年, 我国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已经明确: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 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从现在到2020年, 只有短短十年时间, 机遇很大, 挑战不小, 任务紧迫, 时不我待。我们要以百年树人的长远谋划, 以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 以脚踏实地的实干业绩, 奋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让伟大实践作证, 让天下英才作证, 让创新成果作证, 一个新生的人才强国必将崛起于世界东方!
四川:加快建设西部人才高地 篇8
着眼于解决产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出台《关于加强战略性“塔尖”产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战略性“塔尖”产业人才聚集工程,使重点产业人才总量年均递增5%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年均递增10%以上。
为了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出台《关于加强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培养造就4个以上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企业家,50个左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家,300个左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家,以及一大批优秀职业经理人。
《关于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的实施意见》要求以战略型科学家、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创业型企业家为重点,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及团队,带动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为了积极促进院士专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出台《关于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省“7+3”产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及高新技术园区等,建立50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同时,还出台《关于促进专业技术人才智力转化的若干规定》。
着眼于解决创新创造环境优化改善的问题,出台《关于建立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的实施意见》,在市(州)、县(市、区)、国家和省级重点园区、大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选建设10个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省级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出台《关于完善党管人才运行机制的若干意见》,就加强和改进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人才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强化相关部门人才工作职能职责,完善人才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作出规定。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推荐阅读:
加快品牌建设07-17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07-09
加快人材队伍建设10-23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09-15
加快房地产信息建设11-02
加快开放强省建设08-14
加快工业园新区建设09-06
建设人才强国06-27
7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07-06
加快兵团城镇化建设的构想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