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

2024-09-06

加快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精选12篇)

加快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 篇1

加快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

一、充分加大公司工会“计算机爱好者协会”组织优势,举办类似图片修改、网站制作等计算机操作知识培训及其它计算机知识竞赛等活动。

二、结合公司内网改造,尽快制作工会网站,提高工会活动宣传信息量。

三、加强工会工作资料管理系统的建设,在职工教育、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会劳动生产竞赛、职工合理化建议、困难职工档案、短信通知介入信息化建设,将工会工作考核纳入资料系统进行考核。

四、通过信息化平台,将推荐电子书籍管理纳入工会工作。

五、厂务公开。

六、多媒体信息与内网建设的结合。

加快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 篇2

第64届联合国大会90次会议作出决议,2010年10月20日为“世界统计日”。为此,国家统计局决定,将9月20日定为“中国统计开放日”,在9月20日至10月20日期间,以“统计和您在一起”、“走向公开透明的中国统计”为主题,在全系统开展庆祝活动。

1 统计工作信息职能

统计是公共产品,统计工作的价值在于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作用的发挥。“数据”的来源,“公共”的属性,“功能”的发挥都决定了统计公开透明的特征。信息越公开,程序越透明,数据的知情面越广,信任度越高,支持率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信息职能是统计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统计信息也是管理企业所必需的基本信息。只有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信息才有利于企业及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指导企业的健康发展。

统计信息化不能停留在用电脑打文件、做报表、收发E-mail、挂个网页的层次。而是要通过统计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使统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有明显的提高,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功能。

企业统计信息化工作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实现统计工作从调查方案设计、调查任务布置到统计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加工和公布的全流程电子化、网络化。逐步实现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向统一的数据管理中心报送统计资料。

2 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网络互联技术日趋成熟,电子商务时代已经来临,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过程明显复杂化,采集范围不断扩展。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行联网直报,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夯实统计基础。

统计信息化就是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专注于自己的职能业务,通过统计工作网络化进程,把包括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业务资源、数据资源、统计调查对象(客户)等统计资源,建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从企业统计信息来源看,主要是由统计人员,按时间、地点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完成定期报表和不定期的专项报表的填报工作。因报送方式各种各样,数据的格式也各不相同,增加了统计整理和分析的难度,制约了信息化发展。只有通过继续教育和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信息处理技术,努力构建理念先进、业务精通、工作扎实、结构合理的复合型专业化统计人才,真正使每一个成员都成为统计信息化建设者的推进者。

3 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途径

3.1 提高领导重视,统一思想认识,是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根本。

只有企业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上级政府和行业统计主管部门的各项统计调查工作,明确统一思想,将统计信息化工作提高到为国家各级党政领导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高度上来,做到通盘考虑,统一安排,从根本上保证高标准做好统计工作。

3.2 配备硬件设备,搭设工作平台,是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物质基础

所谓“工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加速企业信息化整体的建设步伐,方能提高统计信息化版块的进程。改革中硬件是基础。高度重视硬件设备的配备和升级换代工作,拥有稳定、先进、高效的硬件设备和畅通的信息通道,是做好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在基础设施改革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计算机的配置、网络的规模、带宽、技术标准、安全管理与实际需要和办公自动化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广域网的建设是由各地自行组织,技术规程不统一,联网方式多样化。统计信息化初期,没有给统计人员减少工作量,同一指标重复报送多次,要么实行双轨并行报送方式,要么向不同职能部门局域网报送,增加了统计人员工作量。所以提高统计职能,加强统计信息深入分析,加快网络化建设还须制订统一技术标准和安全管理模式。

3.3 完善的硬件设施需要配套的应用软件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统计信息化建设要考虑的是大量数据如何组织、以什么样的标准、采用什么样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何保证数据的开放性和安全性等,这都是信息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和重点。由于统计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软件开发相对滞后,没有形成行业规范,软件的推广和更新较慢,因此,懂得计算机技术又精通统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3.4 加强培训工作,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是做好统计信息化工作的智力基础

人才是妨碍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一大障碍。由于统计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到统计信息职能的发挥,因此应当改变观念,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减少统计人员频繁变动,促进统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同时可通过对统计人员进行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选派统计人员参加有关信息服务的专门化培训,对信息化涉及的各专业知识进行全面培训等途径提高统计队伍信息化服务功能的发挥。

4 结束语

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规模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向统一的数据管理中心报送统计资料。同时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的深入,提高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出谋划策,将对促进中国企业信息化起到良好的作用。

电子计算机由发展初期的计算工具逐步变成了统计工作平台一场状观雄伟的统计大戏在信息化建设这个舞台上登台上演。难以想象现在统计工作离开计算机、网络、统计信息化这个平台。统计信息化将改变统计工作模式,现代统计工作就是在统计信息化建设平台上进行的。统计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工作效率。要不断强化源头数据质量,对数据实事求是,严格较真的精神,对工作踏踏实实,勇于创新的精神来抓好新时期统计工作。让统计职能充分发挥,跟上时代步伐,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把握机会,做出正确决策,增进企业运行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摘要:在企业从事统计工作多年,伴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统计方法在不断完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越来越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统计工作职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统计信息化,信息职能,工作平台,模式

参考文献

[1]统计数据处理概论.中国统计出版社.

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完善统计工作 篇3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统计工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3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31-01

1 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只有广泛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才能完成各项复杂的信息搜集、整理和计算任务,大大缩短信息传递的周期。医院统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简单地替代统计人员的手工劳动,更主要的是通过电于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准确、及时地掌握大量的、详细的基础数据,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各种复杂的分类、分组,并运用统计学和其它科学方法,去完成人们手工计算难以做到的大量数据的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工作。

1.2 统计信息是医院领导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传统的医院统计以手工填报、搜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搞单纯的事后统计,统计分析也只是本医院简单的数字说明,缺乏对医院外部有效信息的搜集、整理、利用和有深度加工分析,以致许多医院尽管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多年,但医院统计工作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大量宝贵的信息被闲置,医院管理决策并不能从中受益。随着计算机技术影响力的日益增大,医院统计必须调整视角,变单纯的事后反映为事前的预测与咨询、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事后的信息与评价为一体,促进统计信息整体功能的发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为医院领导、医院各科室和临床人员提供高质量的统计服务,为探讨和摸索适合医院实情的医疗决策提供依据。

1.3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行各业,以计算机为龙头的信息革命正在迅速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特别是医院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引入到了经营管理当中,这不仅有利于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信息管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和数据库化将是建设现代化医院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因此,要加强和完善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以此来强化医院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医疗质量。

2 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方案

2.1 加强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开发利用和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应用是目的。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选择适合本医院统计工作开展的实用的计算机软件,使统计工作程序化、网络化、规范化。我院目前开通了门诊收费工作站、住院护理、医生工作站、病案管理工作站、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处理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医院内部网络的构建,可以提高数据的综合利用效率,方便统计工作的开展,为准确、及时地获取详细的统计基础数据打好基础。

2.2 实行电子病历制度,强化信息质量控制力度 电子病历是进行医院统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具有及时、准确和系统三大特征。不仅是医疗管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获取医疗统计信息的途径之一,只有确保病案管理实现规范化,统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才具备有力保障。全院各科室要提高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集中力量严格把控好基础数据录入工作的质量关,病案统计人员对录入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不规范、不合要求的病案不予录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相关人员反馈,并做出相应处理,保证信息质量的准确、完整、无误,将缺陷发生率控制在最低限度,促进医院统计数据信息质量监控机制的不断完善。

2.3 加强统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工作,提高统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确保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虽然在收集和整理资料上,计算机将逐渐取代传统的手工方式,但是这并不代表医院的统计工作完全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的,统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统计人员既掌握统计业务知识,又通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才能对于网络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整理,才能够客观而真实地反应医院经营和医疗活动,并做出高质量的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为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2.4 加强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管理 医院实施信息化管理,各种统计数据都将依赖计算机整理、传输、保存,所以我们必须确保医院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信息系统的网络维护,保障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通过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定时监测,及时更新软件设备等安全防御体系。因此,医院要建立系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规则,并完善相关制度,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加强计算机数据备份工作,必要时建立光盘库,防止数据丢失。安装并及时升级杀病毒软件,设置“防火墙”,防止病毒和黑客非法入侵。

3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在医院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统计工作的手工、局限、烦琐的被动局面,变为自动化、全方位、简单快捷、多方位运用的现代化工作模式,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益,增强了统计工作职能,赋予了统计工作人员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开拓创新,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不断拓展统计职能,在发现问题的同时,逐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把统计工作做得更好,确实当好新时期管理决策者的参谋和助手。

参考文献

[1] 于卫力.网络环境下如何做好医院统计工作[J].经济导报,2013(03).

[2] 张瑄.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J].信息系统工程,2011(01).

[3] 钟靖明,缑文海,冯艳慧,王玲.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做好医院统计工作.中国医院统计,2004年第04期.

丹凤加快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 篇4

时间:2011-11-9 8:49:14 作者:李高峰

丹凤县围绕加快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认真抓好大组工网建设、领导干部信息库建设、党员信息库建设、干部档案工作、党内统计和公务员统计等组织系统信息管理重点工作,为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确保信息安全。坚持把信息安全放在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位置,制定了《网络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网络维护系统制度》等七项保密制度,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设备管理、涉密存储设备、使用事项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对每台计算机实行“专人专机、专网专用”管理,对移动存储介质统一编号、统一管理,并登记备案,配备了系统管理员2名、安全管理员2名,建立了“大组工网”计算机使用台帐,确保信息平台的安全运转。

二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服务水平。该县将“大组工网”作为学习交流、信息传输的重要平台,以内网为基础,专网为依托,将OA办公系统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建设,初步建成了县委组织部统一办公平台,实现了与市委组织部和兄弟县(区)委组织部的互联互通,达到了节约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的工作目标。机关干部通过“大组工网”查阅业务知识,浏览组工信息,学习中央精神,掌握工作动态,确保各项工作与上级精神保持一致。今年来,在学习中央有关四级党委集中换届会议精神、创先争优和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等,“大组工网”发挥了方便、快捷的作用。利用“大组工网”强大的网络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了全县领导干部信息、党员信息、公务员信息、人才信息等信息库,大大提高了组织部门信息化水平。

三是严格按照要求,高质量建设干部信息库。县委组织部对建库工作重点支持,投资4万元购买干部信息管理系统V3.0端口,抽调4名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选调生专门参与此项工作。制定下发了《中共丹凤县委组织部关于采集领导干部及党群口一般干部基本信息的通知》,对采集信息的各项指标解释、数码照片的格式全部做出统一要求。制定了各党委上报《信息采集表》时间安排,要求各党委在规定时间内报送《信息采集表》。县直各党(工)委催促各自分管的单位,以党委为单位报送至县委组织部。目前全县858名县管科级干部及党群口一般干部详细信息已全面准确录入干部信息库。信息库建成后,我们对新调入的6名干部和调出的2名干部信息及时进行了结转。信息库的建成,为干部选拔任用、日常管理等工作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加快了组织系统信息化进程。

四是严把信息质量,加强党员信息库的管理使用。抽调业务骨干学习掌握新版信息库及子系统操作知识,印发了《丹凤县党员信息库录入采集表和培训讲义》,对各基层党(工)委业务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对升级程序、代码变更进行了统一。对原系统中党组织属性、法人单位标识等一些信息不够全面的部分及时进行了完善录入,对个别党委班子成员、支部班子成员、党员、申请入党人员信息不全的情况及时进行了纠正。对党组织有变化的信息及时进行调整充实,对新发展和转入的党员及时进行信息补录,对转出和死亡的党员严格按照党员信息变化操作。结合各村实际考核得分情况,对“升级晋档”子系统中各镇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数据进行了重新录入,通过对信息库中不同、不同单位的党组织情况、党员结构、党员发展等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加快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 篇5

区政府:

根据省、市信息化建设与考核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我区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2011年,我们计划抓好区网络中心机房迁移改造、机关大楼外垂直单位和楼内19层以上单位的内网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三项主要工作,力争陕西省电子政务建设示范区县,确保我区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市、全省的前列。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区网络中心机房迁移改造工作

我区网络中心机房于2003年建设,机房通风、降温、接地等设施缺乏,每遇热天,机房温度接近60℃,容易导致网络和设备故障,存在严重的火灾等隐患。另外,机房近一半设备陈旧,面积狭小,机柜、空调等设备摆放空间不足,已满足不了信息化发展需求,也不符合《陕西省县级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方案》中关于机房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要求,严重影响了我区在全市的信息化工作考评和区财政、计生等部门在上级的信息化考评。我们计划通过本次机房迁移改造,建立一个符合全省信息化网络机房建设标准的统一中心机房,可以为全区各单位提供信息化网络服务,有效避免今后各部门重复建设网络机房对空间资源和经费造成浪费。

二、机关大楼外垂直单位和楼内19层以上单位的内网建设工作

2008年,我区对全区的电子政务网络进行了一次升级改

造,按照“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当时没有对垂直单位和机关大楼19层以上各楼层的电子政务内网进行建设。现在随着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我们需要对对机关大楼外的9家垂直单位和楼内经贸局、工商联、民宗局、统战部等4家单位所在楼层的内网进行全面建设,从而实现我区电子政务内网的全覆盖,可以为全区各单位的信息化内部应用提供网络支撑,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工作

区政府门户网站是区政府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面向社会服务的窗口,是我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是我区建设服务型政府、有效实施政务公开的重要举措。2011年,我们计划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力度,建设网上审批系统,开展网上审批工作,将政府各相关部门能够“一站式”办结的部分行政审批事项,纳入网上进行办理,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四、需要协调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保障以上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需要协调解决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机房迁移选址的问题。需要协调机关事务局予以解决。

二是项目实施经费的问题。本次实施机房迁移改造、部分单位内网建设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项目,预计需要经费 190万元左右。详细方案见附表。

三是管理维护经费的问题。本次9家垂直单位内网线路开通,每年增加网络线路租赁费用近10万元;随着信息化网络线路、设备的增加和区财政内网等应用系统的开通,增加了我区的信息化网络安全管理和线路、设备等方面维护费用,建议将每年70万元的信息化管理维护费用增加至100万元。

加强三资管理 加快信息平台建设 篇6

加快信息平台建设

为会面提升我镇“三资”信息化管理水平,我们以信息化建设作为突破口,建立市、镇、村三级“三资”管理信息化平台,有效解决当前“三资”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慢、监督缺乏针对性等难题。目前已在全镇完成各村全面推开。

一、组建班子,成立了镇信息化工作组,镇分管领导任组长,农经站、村会计为业务骨干。

二、多方联络,市农办、电脑公司、软件公司沟通联络,掌握相关信息,加强组织谋划,明确“三资”信息化建设要凸显“六大功能”:专网运行功能、“三资”管理功能、信息查询功能、信息发布功能、业务提醒功能、全程监管功能。

三、广泛调研为确保清产核资开展顺利,首先在全镇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各村“三资”管理工作底数,重点掌握各村“三资”管理电算化工作水平、从事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工作情况等。

四、高标准、大投入。在建设农村“三资”管理信息化平台中,以“科学谋划、打造精品、注重实效、安全运行”为思路,已投入20多万元,超前配置,一次性采购了高配置服务器、精密扫描仪、高性能电脑、触摸一体机等实行专线、专网、专电脑、专人操作,规范操作流程业务培训,数据录入等基础工作,并通过现场演示,对软件产品功能模块,包括资金管理(账务处理)、资产管理、资源管理、合同管理、用户平台管理、财务公开、综合查询(监管)及触摸屏查询等,通过集中培训,实现了市、镇、村多点网上业务处理、查询统计、适时监控,构建了覆盖全镇的“三资”信息采集、处理、审批、监督机制。

加快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 篇7

1 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1. 1 基本建设情况

靖宇县农机管理总站作为全县农机工作的主管单位, 下设靖宇、景山、花园三个乡镇农机管理中心站。自2011 年建成靖宇县农业机械信息网站以来, 农机管理总站领导非常重视农机化服务宣传工作, 并纳入农机化重点工作之一。由于国家预算内资金拨款到位, 我县农机部门为总站办公室、财务室、机务室及三个乡镇中心站办公室共配备了15 台电脑1 部传真机和两台数码相机、5 台打印机等信息化 ( 办公) 设备, 为各乡镇站安装局域网, 电信网络光纤, 聘请我县惠普电脑专卖维修站技术人员, 给总站及各乡镇中心站定期进行电脑网络维护, 使得我县农机信息化办公软硬件条件得到提高。

1. 2 主要措施

( 1)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信息宣传。明确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在农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由分管领导主抓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 并做好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及时帮助解决信息宣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农机管理的各项工作有部署、有落实、有经验、有宣传的与信息宣传紧密结合起来, 把农机化宣传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 2) 注重信息技术功能人才的培养。以热爱信息宣传的工作人员为主, 吸收从事其它业务工作人员为辅, 形成了既能开展重点业务工作又能兼顾从事信息宣传工作的兼职队伍。其中县总站信息员3 人, 各乡镇站各1 人。各部门信息员平均年龄为35 岁, 学历以本科为主, 专业包括中文、农机化、计算机、经济管理等。我县农机部门每年投入一部分资金安排信息员去省市各地方进行专门业务培训, 提高农机化信息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提升了农机化信息质量。

( 3) 拓宽采集渠道, 提高影响。有了良好的办公条件及专业化人才, 我县各农机部门大力加强农业机械化新闻信息宣传工作, 将宣传报道与农业机械生产实际工作相结合, 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建立了“春耕”“秋收”重要农时农机作业信息发布平台, 架起了农机化服务部门与农机手、广大农民群众信息沟通的桥梁, 努力营造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如今我县农机管理总站基本上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网络化农机管理流程, 形成了网上获取政务信息、业务咨询、汇总和上报通道, 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的、以行业网站为主要形式的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

1. 3 主要取得的成效

这几年来通过靖宇县农业机械信息网站, 我县农机部门共采集、编发农机化新闻、信息、稿件200 篇, 其中被“中国农机化信息网”采用100 余篇; 调研论文稿件6 篇; 被省农机评为优秀奖1 篇; 被《农机使用与维修》杂志采用4 篇; “靖宇电视台”专题报道9 次; “长白山日报”报道10 篇; “吉林省电视台”制作专题栏目, 报道两次。

2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尽管我县在信息宣传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先进县、区比较, 仍有很大的差距。县农机总站在做好农机化各项工作的同时, 认真总结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 更好地发挥农机化信息的重要作用。

( 1) 在本县农机化网站发表较多, 在国家级、省、市报刊发表较少, 主要是由于领导认识不到位没有设立有效的奖励机制, 各方面投入不足。

( 2) 信息质量不高, 信息员写作浮躁, 为了应付, 凑篇幅, 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反映工作动态的稿件多, 反映深层次的东西少。主要原因是信息员没有深入农村基层实地考察和宣传, 缺乏吃苦奉献精神, 难以形成数据真、材料实, 有分析、有见解的材料。

( 3) 信息报送不及时, 时效性差。分析其原因是对信息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信息工作不如业务工作重要, 工作开展不均衡。

( 4) 信息结构相对单一, 内容经验性、问题性、调研性的信息少, 基层典型经验的宣传报道和反映农机手呼声、需求等信息少。因此要重点培训专职人员, 对兼职队伍在提高信息宣传意识、基本常识、写作技巧等方面也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3 “十三五”期间农机化信息宣传的思路、重点及措施

“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会越来越好, 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因此, “十三五”依然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1) 工作思路: 以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为主线, 着力引导改进适合本县实用的农机装备, 对于薄弱环节如坡地、山区加快实行农业机械化, 积极宣传报道典型事迹及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农机化新技术切实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 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装备及技术理论支持。

( 2) 农机化信息宣传重点目标及措施: 在“十三五”期间, 要使我县农机部门及各乡镇农机中心站信息网站建设达到一个更高水平, 让全县所有的农机工作者都能从网上知道农机化发展状况, 把实际工作与网络联系起来, 让人人都能在网站上发表农机化服务工作中思路与见解的调研报告。统筹规划, 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 制定信息宣传工作和考核方案, 按信息采用情况进行统计并按季度通报, 对工作出色的信息员进行表彰, 给予现金或实物奖励。加强信息员与各乡镇农机合作组织, 农机合作社建立网络联系, 将国家各项惠农政策, 新机具、新技术及时传达下去, 真正实现农机信息现代化建设目标。

4 我县推进农机化信息宣传的对策建议

( 1) 完善信息制度建设, 强化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信息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是保证信息工作顺利展开、提高信息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基础。由于我县农机化信息网站是政府的门户网站, 其发布的网络信息数据与内容要具有真实性与严肃性, 这就要求信息员要深入实地考察与研究, 所以作为一名农机化信息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要培养信息员严谨的工作作风, 扎实的专业基础及专业技能, 更需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因此强化信息宣传队伍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 2) 加强对农机信息人员的培养, 壮大信息宣传队伍。为进一步加快农机信息工作的步伐, 提高农机信息人员写作水平, 要农机信息员从实际出发, 多渠道、多形式的进行培训, 为农机信息员提供全面、系统的学习机会, 丰富其业务知识, 提高信息员的政治素质, 文字功底。强化领导监管整合资源, 成立信息宣传报道小组, 全面负责信息报道工作, 扩大宣传渠道。

加快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 篇8

1.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1.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1.3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发布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1.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人员数量少且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2.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形成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一是尽快形成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由于大部分农业信息具有社会公共性质,应由政府主导和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二是逐步完善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实践表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条件。

2.2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体系 一是完善法规和制度建设。及時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法规和制度保证。二是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农业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分别属于农业基础设施与信息支持的范围,符合WTO的“绿箱政策”。所以,在世界农业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合理利用WTO规则并借鉴国外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的经验,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势在必行。

2.3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服务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等多种风险,由于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市场需求与生产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很大,经常会出现农产品“卖难”、“买难”和“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和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的生产和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应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2.4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训,让农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由于我国一些农业信息开发经营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农业信息产品的质量不高,服务水平低但收费高,严重挫伤农民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采取积极对策,增加对农村信息技术培训的投入,在农村积极实施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包括建立农村信息技术培训基金,明确培训的重点、内容、方式和措施等。

加快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 篇9

提高机电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机电管理信息化建设

先进的技术装备需要高技能、高技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否则再先进的技术装备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抓机电管理首先应从提高机电技术队伍的素质做起。机电管理的决策层如同战场的指挥官,应树立超前思维观念和创新思维观念,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善于运用超前意识,用新的思维观念去观察矿井机电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发挥创新意识,敢于突破旧框框,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善于革新观念意识,要转变观念,只有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走出一条向机电管理要效益的路子。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在各生产环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设备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矿井煤炭生产能否正常运行。因此,对机电设备进行系统的综合信息管理至关重要,即对设备选型、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保养、更新改造、报废回收进行全过程的信息管理,选好、用好、维护好设备又成为设备综合信息管理的关键。因此建议煤矿企业要逐步建立所有设备的检修、保养档案制度。逐步完善大宗材料和设备的跟踪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设备运行档案,逐步建立设备万吨和百万吨产量的材料、配件消耗档案,为设备选型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同时,可以得出对设备基础管理和强制保养、检修等工作做的是否到位,对设备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技术要求。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并从中找出管理上的漏洞与死角。

加快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 篇10

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近几年来,各地认真落实《全国“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纲要》(国人口发[2005]86号)等提出的各项任务,全国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有力保障了主要业务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应该看到,当前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基于育龄妇女为主的人口个案信息管理不能满足新时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人口计生部门职能转变的需要;信息技术与业务工作一体化程度不高,业务系统潜能没有充分发挥;与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质量亟待提高,地区间建设和应用不平衡;基层信息工作队伍不稳定。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以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在国家成功立项为标志,人口计生信息化进入了深化应用、整合资源、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信息化直接关系到人口计生工作的全局,为加快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步伐,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部署,适应人口计生工作改革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需求,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以建设开发高质量的全员人口信息资源为核心,实现信息化与主要业务工作的一体化,推动人口计生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提升人口计生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整体规划,协调推进。更加注重信息化顶层设计、标准规范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对政策和业务流程全国基本统一的项目以及跨省应用的项目,由国家人口计生委统一规划建设、统筹推广应用。其他项目,由各省人口计生委遵照统一规范、标准,结合本地实际,自行建设。地级及以下原则上不再开发独立的业务应用系统。分类指导,试点先行,促进不同地区信息化均衡发展。

--需求主导,突出重点。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人口计生工作思路与方法转变,优先选择业务流程稳定、社会效益明显、信息密集、实时性强的业务工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注重业务流程优化,始终发挥业务工作人员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防止盲目上马倾向。--资源共享,安全互通。在继续发挥人口计生工作网络健全优势、及时采集信息的同时,按照依法行政、一数一源、业务协同的要求,强力推进与相关部门的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在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整合现有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促进人口计生系统内部以及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互联互通。

--集约建设,经济合理。尊重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成本效益意识,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国内自主可控的先进成熟、适用稳定的技术和产品。坚持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合理控制建设和运行成本。借助市场力量,逐步推进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外包和托管模式。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期末,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基本建成标准统一、管理规范,体现以人为本、满足优质服务要求的、覆盖全部人口的个案信息库,主要数据项准确率在90%以上。全员人口信息管理、人口发展决策支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奖励扶(救)助、技术服务、药具管理、办公管理等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和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全国乡级以上信息网络初步健全,流动人口信息共享程度以及与主要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程度明显提高,50%以上的公众服务事项能够网上处理。信息安全和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建立。90%的乡级以上人口计生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到“十二五”期末,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完善。各项业务的信息化应用程度、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明显提高;初步实现与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信息交换和共享;面向社会公众和有关方面的各

项服务不断健全;信息安全体系、信息标准化体系和信息工作机制趋于完善;不同地区信息化发展差距缩小。

通过实现上述目标,人口和计划生育决策咨询、科学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得到较大改善和加强,为人口计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需要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一)建立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试行)》(人口厅发[2008]59号)的要求,对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进行改造升级,实施标准统一、业务规范的人口个案信息管理,采集、存储、开发利用全部人口的个案信息。已建全员人口个案信息系统的省份,也要按照《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试行)》进行调整完善。地(市)级以上人口计生委基于全员人口信息,综合分析人口形势和计划生育情况,指导和协助辖区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的开展。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人员负责全员人口个案数据采集和变更,落实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可将应用延伸至村(社区)。

积极参与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推动与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的人口信息交流与共享。采取自主采集、部门交换、信息整合等各种方式,形成适合本地实际的全员人口个案数据采集及变更工作机制。

(二)探索建立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有效收集和整合人口计生内部、相关部门人口及相关信息,初步建立全国人口决策支持系统,加强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迁移、就业、贫困等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综合分析。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监测工作要求(详见人口厅发[2008] 58号),探索建立全国人口计生统计监测机制及应用系统,把120个监测县作为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信息来源,科学把握全国人口变动和计划生育工作动态,及时发布人口安全预警预报。各省要借鉴国家人口计生委的做法,建立本省人口统计监测机制,积极推进人口决策支持的本地化,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和咨询报告。

(三)不断深化流动人口等重点业务应用。各地要基于全员人口个案信息管理,全面开展重点业务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和应用。要加强省级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建设,按照PADIS项目数据交换标准和接口规范,实现与全国PADIS项目流动人口子系统的数据交换,在国家和省两级分别实现跨省和省内流动人口个案信息的管理、查询、交换和储存。要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信息化应用,利用人口个案信息引导和加强服务,并通过服务及时掌握和反馈群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信息。继续建好用好全国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少生快富等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业务应用系统,逐步完善包括工作队伍、财务、基建资产、避孕药具等内容的人口计生事业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信访管理信息系统,探索将城镇居民违法生育信息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开展群众需求信息管理,及时把握群众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

深化机关办公管理系统应用,加快政务信息化进程。办好人口计生网站(或网页),建立信息保障机制,大力推行政府信息公开。以为民、便民、利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政策宣传和知识咨询,设立网上调查、电子信访等互动功能,积极推进计划生育行政事务网上受理、办理。

(四)着力建设国家和省级集中数据中心。国家人口计生委依托PADIS项目建设国家级数据中心,目前主要存储跨省流动人口、奖励扶助对象等个案信息以及人口宏观信息。各省人口计生委要尽快建成省级集中数据中心,主要存储全员人口等业务应用所涉及的信息。尚未建库的地、县两级人口计生部门原则上不再新建物理数据库。根据网络条件和实际需求,乡级可按规定的使用权限采取直接登录省级数据中心实时操作,也可应用离线软件并与省级数据中心定期同步等方式,实现信息的及时更新。依托“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建立信息质量的有奖举报制度。原则上,计划生育日常服务与管理信息至少每月更新一次,全员人口基本信息至少每半年更新一次。各省人口计生委要分别在每年5月1日前、11月1日前将全员人口个案信息库上报到国家人口计生委数据中心。积极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全国人口数据大集中,并做到数据按月更新。

要重视基层源头数据采集工作。坚持把数据质量控制在乡(镇、街)、村(居)源头数据采集上,通过目标责任制考核、不同来源数据比对分析等方式,建立人口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五)继续加强标准规范建设。坚持标准规范先行,严格执行国家电子政务系列标准,切实落实《全员人口管理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试行)》、《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基础数据结构及分类代码》国家标准、《县乡基层WIS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及工作人员能力标准》、《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区划代码应用

管理规范(试行)》等现有标准。抓紧完善并落实在建的PADIS系列技术标准体系和业务管理规范。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逐步形成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体系。要重点解决好可能影响国家与各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标准问题。各地要在国家相关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框架指导下,梳理、细化、补充符合本地实际的相应内容。

(六)逐步完善信息网络环境。依托国家电子政务中央级传输骨干网,改造国家人口计生委与省级人口计生委之间的网络,强化应用。充分利用省内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实现省以下人口计生部门以及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网络联通。省内电子政务网络暂时覆盖不到或不能满足应用需求的地方,可遵照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利用其他公共网络设施进行网络连接。对于确需保留且运转效益良好的省内人口计生专网,要继续管好用好。

(七)切实保障信息安全。全面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促进发展与保障安全相结合,科学确定系统安全等级,恰当划分安全域,实行信息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决策支持类结论性数据必须存放在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计算机或存储设备上。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维护方案,健全各种事故和灾难恢复制度,确保信息不丢失、业务运行不受影响。切实保护公民个人隐私。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省人口计生委主要负责同志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艰巨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做到“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尤其是全员人口信息管理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等工作中;将业务工作信息化效果纳入各业务主管部门的政绩评价体系。积极将信息化纳入本地区人口计生领导小组的议事日程,及时协调解决信息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修订人口计生地方法规时,应明确提出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制度,确保部门间互相提供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面的数据和信息。

(二)完善信息化工作机制。各省人口计生委应参照《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国人口发[2007]39号)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信息化领导小组,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建立业务需求、技术实施、资金管理、行政监督等各方面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形成权责一致、协调高效的工作格局。加强对信息化工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高度关注并及时化解各种建设风险。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强化文档管理,建立备案制度,对全省范围内建设和应用的项目,各省人口计生委应将立项文本、项目实施方案、标准规范建设等相关文档报国家人口计生委备案。及时通报和公开信息化建设进展,自觉接受监督。

国家人口计生委在PADIS立项确定的河北、山西、黑龙江、山东、河南和甘肃6个试点省和新增的吉林、辽宁、上海、安徽、福建、湖南、重庆、贵州、陕西、宁夏10个省部署开展试点工作,加强试点省的业务指导和工作交流,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以试点带动全国人口计生信息化快速发展。各试点省要于2009年在全国率先初步建成本省信息化体系框架, 2010年主要信息化建设指标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加大信息化经费投入力度。各省人口计生委要努力争取本级政府信息化立项,并将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应用推广和人员培训经费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预算。要重点保障、适度倾斜、优先安排信息化建设和维护工作经费,列入部门预算项目经费管理,每年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部门预算经费安排的增长幅度。

加快工会工作信息化建设 篇11

摘要: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要切实重视现代技术的研究,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运用的新方法,同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树立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观念,全力营造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育人新环境。

关键词: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现代教育技术;网络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河南科技大学自2002年以来,采用大容量无线射频卡技术、高智能集群技术、指纹身份验证技术等,率先在全省高校中建立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了与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实现了4个校区千兆光纤高速互联。学校作为豫西地区网络中心,拥有6条Internet骨干网络线路,为洛阳、三门峡等地的大中小学校提供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河南科技大学是河南省4所数字化校园示范院校之一。

一、高校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信息化、国际化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趋势, 高校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就是赋予高校精细化的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从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对有关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一个分支,是在传统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河南科技大学校园网通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 Internet 之间互联,信息点覆盖4个校区的100多栋楼房,入网计算机近万台,拥有办公自动化管理、综合教学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研管理、设备资产管理、网络教学、综合信息服务等多个应用系统。同时,学校还建设了《春潮新闻网》《洛浦清风》等网站,为全校师生提供很多服务。信息化建设为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要研究高校信息化,首先要了解高校核心竞争力。只有在深刻理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才能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成就之一。1990年,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他们提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后来,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逐渐推广到国家政治、经济的各个领域。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能给高校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别人一时难以模仿的能力和要素,是高校资源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支撑高校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第一,它作为高校所特有的优势和能力,是对一系列指标的有机整合,使其从同类中脱颖而出,树立起不同凡响的品牌形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与能力。第二,它的追求体现为提供优质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社会、家庭、学生)的需求的用户价值性。第三,它作为一种积累性优势,是一所高校长期形成的、蕴涵高校内涵的、使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在生产力态势流、管理力态势流和文化力态势流的运动、集结过程中形成的,是高校有机整合各类资源、能力要素而不断创造高校持续竞争优势的隐性力量,主要表现在高校的人才生产力、学术生产力、社会服务生产力、管理文化和以上几方面的有机组合上。

三、信息化建设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是高校业务流程及功能再造的过程,是全面提升高校管理、教学、科研水平的过程。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其核心竞争力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高校开展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到信息系统中。一是集中统一的管理。信息化管理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体制,无论是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还是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等都体现了各自统一的表现形式、统一的管理内涵和思想。其实施的目的是使高校的高层领导能更科学、快速、准确地决策,以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二是面向流程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打破了高校传统的直线职能制,实行面向流程的、扁平化的体系结构。其按职能分工建立科技成果、人才培养、财务、设备、人力资源等管理流程,并按各流程要求设立管理点和信息采集、处理及储存单元,减少了原管理体制的职能重叠和人为的管理壁垒,提高了工作和管理效率。三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管理。开展信息化建设更多地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四是支持人才培养链的管理。开展信息化建设可以把高校的招生、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人才就业和人才就业后的发展所产生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人才培养链,从而有效地分配各类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五是实行创造型的目标管理。开展信息化建设可以使高校的管理从单目标发展到多目标和功能目标。通常,高校管理目标具有确定、科学、弹性和多向的特征,这些使每一个岗位上的教职员工都会受到激励和引导,使教职员工的行为总能确保高校总目标的完成,而开展信息化建设实行的是创造型的目标管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校除了要引入新的管理体制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外,还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培训体系。高校信息化培训体系对不同类型的人群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即对学校决策者进行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前景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培训,对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人员按照国际技术标准进行技术培训及行业证书认证培训,对大部分处于信息化系统使用者角色的用户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等。

四、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切实重视现代技术的研究,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运用的新方法。高校应建立实验基地,全方位地研究高等教育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要用现代信息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研究跨学科跨专业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信息网络和交互式、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的新的教学环境,探讨在新的信息平台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规律,以进一步拓宽高校的办学思路。

2.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树立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观念。现代的人才培养观应该特别强调和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重视信息,善于利用信息,学会处理信息,具备在信息化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能力。由于现代信息科学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它能够把不同的专业通过信息传播建立起各种联系,并可以使传统专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因此,高校应该树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观。

3.深化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大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新手段。为了加强大学生信息教育, 高校应在各专业的基础课程系列和实践技能基础课程系列中体现有关信息技术、信息处理、多媒体等方面的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非计算机专业和非外语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和外语方面的基础教育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要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多媒体等新技术传播教学信息,使大学生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4.完善校园网络,全力营造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育人环境。高校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着眼未来,不断加大对信息网络等新技术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构建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传播通道和信息服务系统,使信息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通信设备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改革发展等各个环节中的重要部分。最终,高校要努力形成良好的信息化育人环境,以提高育人质量和增强高校在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蒋笃运.河南高等教育信息化问题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魏晖,郑晓齐.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新农村建设 篇12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十年来, 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成为支撑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已基本实现。截至2009年底, 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中国所有的行政村 (见表1) 。2009年, 全国开通电话的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的比重分别达到99.86%和94.3%[2]。中国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截至2010年底, 中国移动已累计为8.9万个偏远村庄开通移动电话, 帮助行政村通电话比率提高约8个百分点, 达到100%;自然村通电话比率提高2个百分点, 达到94%以上[3]。近年来农村电信通信水平 (见表2)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资源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2.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成效。

农业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截至2009年底, 农业部及各省 (区、市)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农业网站。2009年, 中国农业网站的数量达到31 108个, 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 681万人, 全年新增2 220万人, 年增长率26.3%。截止目前, 涉农网站已有18 000多家, 其中政府建设的网站4 000多家。农业数据开发和应用工作取得良好的进展。目前已开发应用的各类大型农业数据库67个, 如全国农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三电合一”共享数据库等。

3. 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

中国各地适农业务和平台推广迅速。“农信通”、“信息田园”、“金农通”等基础性综合信息平台已覆盖全国。截至2010年底, 中国移动12582“农信通”客户超过5 000万, 成为广大农民获取涉农信息的重要窗口和生产生活的好帮手;信息终端进乡入村初显成效, 信息下乡活动进展迅速。2009年6月, 全国已有6 526个乡镇开展了“信息下乡”活动, 共建成乡镇信息服务站7121个、行政村信息服务点44 314个。截至2009年底, 全国已在15个省份的1.3万余个乡镇开展信息下乡活动, 并基本实现“一乡一个信息服务点, 一村一个信息服务点, 一乡一个互联网站, 一村一个网上农副产品信息栏目”的“四个一”目标, 全国1/3的乡镇建立了乡村信息服务体系。

二、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 推进农业信息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党明确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 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进程, 因而“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 才能使农民“生活宽裕”, 才有经济实力改善生存环境, 实现“村容整洁”, 所以“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离不开信息化;协调农村经济和国家社会发展, 构建政务公开网络系统, 促进“基层民主”需要信息化;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 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开展农村远程教育, “乡风文明”需要信息化。

2. 推进农业信息化, 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重要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全面实行农业生产管理, 农产品营销, 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 加速传统农业改造, 大幅度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 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推进农业信息化, 有利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 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 推进农业信息化,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民生活宽裕, 这就要求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过程[4]。推进农业信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实现新农村的“生活宽裕”目标, 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可使农民通过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收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对农业生产的各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 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业效益。农业信息化可使农民借助于电视、报纸、网络等信息服务, 使农民获取涉农信息。为农民提供求职招工、供求买卖、政策法规、气象农情、农业科技等信息服务, 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首先, 加快“三电合一”和“三网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大力推进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三电”和“三网”的融合, 进一步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 加大省级平台、地级平台和县级平台建设, 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其次, 探索多样化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基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 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公共通信网络和其他专网、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终端, 建立县信息中心、乡信息站、村信息员的三级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培育农业信息服务市场环境, 创新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模式。

2. 以农业信息重点项目为依托,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要以实施“金农”工程为契机, 加大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深入开展涉农数据库建设, 完善电话语音与短信服务系统, 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二要依托“三电合一”项目, 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创新服务模式, 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 提升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三要依托农村信息化示范项目, 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 不断创新思维和工作思路, 不拘一格地开展直接的、针对性很强的农业信息服务。

3. 加快农业信息标准体系建设,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

加快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 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制定农业信息化软硬件技术标准、农业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 制定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 实现涉农公共数据库的兼容与共享,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 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农业信息人才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关键。为此, 一是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对现在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 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二是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 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 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 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制定吸引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制度, 并让他们参与农业信息系统研制和开发, 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 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决策服务, 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5.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增强信息化支撑能力。

第一, 用农业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形成。要积极推进3S技术、农业信息系统、农业智能自动控制技术等在农田作业、良种工程、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畜禽饲养等方面的应用, 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第二, 用农业信息化推动电子政务。逐步完善政府农业网站建设, 加快涉农电子政务信息应用和普及。第三, 要积极推进农业电子商务, 通过网上营销平台为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

摘要: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分析农业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义, 提出了以农业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以期加快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贾崇吉, 周应萍.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0, (9) :58-62.

[2]周宏仁.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0)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12-13.

[3]徐涵.中国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N].经济日报, 2011-03-07 (3) .

上一篇:产品检验员个人简历下一篇:高中一年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