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人才培养

2024-07-26

维修人才培养(通用12篇)

维修人才培养 篇1

摘要:近年来数控机床在制造业厂家的生产加工中运用的越来越多, 几乎所有的院校都加强了对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培养, 但是后期机床维护和维修人员的培养却没有跟上, 并且由于师资, 设备和学生素养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目前在维修人才的培养上举步维艰。本文主要讨论目前在数控维修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以及采用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数控维修,人才,教学培养

1 数控维修教学内容

数控维修是一门综合性非常高的学科, 它所涵盖的课程内容包括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PLC、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数控机床、数控编程等。这些课程内容包含了机械和电子两个大类学科的课程, 因此对于最后的数控故障诊断和维修是一门综合总结性课程。我们目前所提出的方案是针对数控维修这门专业核心课程应该由一个教学团队来整体负责。一门课由多位教师负责, 每个教师负责自己擅长的几个项目, 以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教授理论和实际操作。同时数控维修操作在实践上的时间要求非常长, 因此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可以考虑安排两个学期来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

2 数控维修教学师资的匮乏

要能培养出顶尖的学生, 我们首先要有顶尖的教师, 但是顶尖维修人才的收入却不是学校收入可以比拟的, 引入人才困难。因此我们只有靠自己培养, 目前我们学校可以采取两年以上的数控维修企业挂岗锻炼。除了老师的能力提高外, 目前在职业院校中实操教师的数量都是不足的。在数控维修实操教学环节中, 老师在实地操作演示过程中一次只能有几位同学, 一个教学环节老师需要多次演示, 每次演示的讲解质量会存在偏差, 而且越后几次讲解质量会差一些。并且在教师示范时, 位置靠后的同学的学习效果会比较差, 一些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干脆就不听了, 在示范结束后,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也不会就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问。因此我认为维修专业的精英化教学很有必要, 学习前先遴选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或者建立一个维修社团, 由教师先进行精心指导, 让一部分学生先将知识点掌握熟, 将操作步骤练熟。为了教学的公平性, 这个团队成员可以变化, 随时将上进的优秀学生纳入团队。在上课时由这部分学生充当“小老师”角色对每组同学进行讲解,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上课工作量, 又可以让优秀的学生通过讲解使自己的操作更熟练, 同时差的、不喜欢向教师提问的同学有不明白的知识点还是很乐意向优秀的同学提问获得一定的提高。通过这样整体的教学安排我们能够很好的来控制数控维修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3 数控维修学习资源少

学习资源包含有图片, 录像, 动态FLASH等等, 是提高学生上课兴趣很重要的辅助手段。目前我们主要通过数控机床各部份图片进行工作讲解, 缺乏故障处理全过程的视频, 或者是只有针对教学项目的固定几个常见故障的工作视频。数控维修这项工作是对工作实践经验要求极高的一项工作, 大量的实际处理故障经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为了解决学习资源问题, 我们采取大力加强校企合作, 一方面运用数控维修培训企业例如像亚龙、天煌的培训资源, 来充实我们的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充分运用我们学校行业办学的特色, 进入企业实际操作现场, 在获得企业允许的情况下, 录制数控机床故障排除的全工作过程。

学习资源少在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我们的维修设备少, 分摊到每个学生的动手时间也是较少的。项目教学以组为单位, 每个组里每个同学都只是分别做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内容, 缺乏工作的整体性。我们在整体讲授时采用数控维修模拟仿真软件进行教学。

4 教学方式过于陈旧

我们在进行数控维修教学时, 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实验室和教室。一方面学生无法感受到企业工作的文化, 另外一方面, 企业的设备、工具以及对待机床设备故障问题的处理方式和学校也有不同。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企业所需的维修人才, 我们尽力让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就能体验企业工作文化。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大力加强“双化”基地建设:即“企业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课堂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同学们在校中厂中自由的选择自己要钻研, 解决的故障内容, 例如:解决滚珠丝杆螺母副的螺距精度问题或者解决刀库换刀无法完成等问题。

5 总结

总的来说, 我们的教学培养方针还是延续了四个阶段步骤:教师讲授--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评价指点。我们把所有的知识内容化整为零, 分别让各个老师进行负责。为了能够培养出拔尖的人才, 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的工作能力, 我们采取“精英”式教学模式, 争加学生之间的竞争, 让他们愿意自己主动的去学习, 由此带动班级的后进生一起进步。同时不断的开展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双化基地建设不断的推行既帮助学院解决教学的部分资源问题, 又提高了学生的见识面, 同时还能消除学生在毕业后就职初期的不适应, 能够领先一步更快的融入到企业中去。数控机床的变化日新月异, 功能越来越强大, 自动化程度高, 对于操作者的要求越来越低, 相反对于维修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则会变的越来越高, 因此我们的数控维修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 跟上技术潮流的发展, 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庆礼, 顾益明, 刁爱军.高职“双化型”实践教学基地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4.3.

[2]殷立君, 柳荣化, 黄跃.浅谈职业院校培养数控维修高技能人才的教学新方法[J].南方农机.2013.2.

[3]石金艳.四年制高职数控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J].职业教育.2013.5.

[4]王春霞, 李康, 董学文.浅析中等职业学校数控维修专业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2.5.

维修人才培养 篇2

一、调研目的

近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不到满意员工的矛盾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出现较大差异,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需要搞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就需要进行人才培养调研。通过调研,了解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差异点、了解专业市场和人才市场;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

二、调研对象与内容

1.政府:对整个汽修行业的新政策,新法规 2.行业:汽修行业发展情况 3.用人单位:需要的汽修人才

4.企业员工:工作岗位运用的知识、技能

5.往届毕业生:学校学的知识是否学以致用,在岗位中运用情况

三、调研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调研思路

本次调研对象包括政府、行业、用人单位、企业员工以及往届毕业生,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为本专业建言献策。政府的态度将决定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行业的发展情况决定本专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单位是我们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归宿,我们要培养他们满意的人才,企业员工是学生毕业后的转型对象,他们可以提供很多的经验,往届毕业生提供的信息是对我们原来人才培养方案最直接的检验。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的方法主要有:现场访谈、网络调研、综合分析。

四、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1.政府:2016年3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地政府在5月底之前,取消对“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和安全标准”的二手车的限制迁入政策。随着解除二手车限迁的城市增多,二手车残值大幅提升,各大toB端企业也加紧进行全国布局。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沈荣表示,“限迁政策的逐渐放开,使B2B平台业务将加速与线下经销商对接,未来二手车的交易额达到2万亿元也将成为可能”。

2.行业: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汽车维修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与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私家车已经占据民用车辆保有量73%以上,汽车维修服务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基本的民生服务业。汽车维修业的服务范围、生产经营模式及作业方式在过去的30年中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汽车维修服务范围从为道路运输车辆服务、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工作用车服务变为为全社会民众服务;汽车维修生产经营模式从过去的旧件加工修复为主变为以养护为主,配合更换配件零;维修作业方式从过去定期修理、大拆大卸式的生产作业模式变为以不解体检测诊断、视情维修为主。最根本的变化是从过去重点对车服务变为对人、对车一体化服务。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机动车维修业户48万家,相比2006年35万家,累计增长达到37%。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在2011-2014年汽车维修行业的经营增长走势稳定在20%以上,显示出良好的发展表象。目前全国约有1.3亿辆汽车,平均车龄3.23年,估计2015年超过保修期的汽车数量约为6700万辆,占汽车保有量的比重为54%,市场主要集中于维修、养护等方面。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5亿辆,维修市场需求规模将再翻一番,维修产值有望超过1万亿元。

未来,汽车维修市场将会形成一个更加开放、竞争更加充分地市场环境。保守估计计未来几年汽车维修行业年均增长在15%-20%之间,到2020年汽车维修市场规模达到2500亿元。

3.企业:随着当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电子装置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科技载体。诸如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自动变速、ABS(制动防抱死系统)、SRS(安全气囊)、电控悬架以及驾驶员交通信息系统等“机电一体化”的汽车总体构建中,电子装置的比例越来越大,汽车由以机械装置为主向机电结合的科技型产品转变。这就决定了汽车维修人员在掌握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尽快掌握现代电子维修技术。汽车产业现代化对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提出要求:

(1)现代化汽车产业对汽车维修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

随着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修理人员以机械装置为主的汽车维修方式已经不适应维修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汽车的要求。要从事对现代汽车的维修,除了掌握机械类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懂得信息传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使用新设备的操作技能。所以说,当代对汽车维修人员的要求是尽快使自己成为知识型的技能性人才。

(2)汽车维修手段的现代化

尽管我国当前汽车维修业的技术水平依然滞后于新款车型的技术开发,但将随着汽车现代化的日新月异而快步迈进高科技领域。面对着众多的现代化汽车,我们对汽车的维修观念也必须随之而更新,要从光凭经验、感观为主的维修方式转变为“检查靠资料,拆装靠设备,检测靠仪器”的现代汽车维修方式。以对汽车的检测为例,在轿车中,大多数都装备了电控单元,它除了控制汽车的运行状态外,还具有判断、记录汽车故障的功能,诊断设备通过接口与汽车电控单元相连,读取故障代码,向汽车维修人员提供故障的症结所在。近来,汽车远程诊断技术的推广又势必推动我国的汽车维修技术、维修方式迈上又一个新的台阶。

(3)汽车维修方式的科学化

当代的汽车维修方式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具有两大特点:

其一,是从在汽车出现了故障后再去修理,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方向转变。也就是说,当汽车运行一定路程或时间后,就要进行强制维护,视检测情况做适度维修,从而确保了汽车的良好运行状态,降低了故障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汽车运用的安全性。可以说,这种汽车维修理念上的更新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难以估计的。

其二,是以汽车维修从“修旧式”向“模块化换件式”转变。以往的汽车修理主要是对受损部件的修复,但任何维修后的部件在性能上是要打折扣的,如果采用“模块化换件式”的维修方式,用新部件换下受损部件,从而既保证了汽车维修的质量,又缩短了维修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提高了汽车的营运效益。这种汽车维修方式的转变,势必大大提高了对汽车修理工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而电脑调漆技术的应用则使原来的汽车维修漆工失去了用武之地,从而要求对汽车维修的工种结构加以调整,实现工种结构上的升级和优化。

综上所述,汽修行业旧有的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已经跟不上汽车维修业的发展脚步,需要对旧有的从业人员进行更新换代势在必行。

4.企业员工:主要归纳为两点:

第一,从课程的角度来说,《汽车构造》、《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维护与保养》这些课程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相关性很大,对工作帮助很大,在学校课程设置的时候宜增加学时,对学生严格要求。

第二,学习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学习职业素养相关的知识,这对他们以后熟悉岗位,并在岗位中脱颖而出具有重要意义。

5.往届毕业生:

第一,应该减少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加大实践课程的学时数。第二,有针对性的强化工作中用到的技能。

五、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研分析

(一)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1.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汽修人才作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类型,具有“高等”、“职业”的双重属性。理论界公认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能力本位”、“校企深度合作”和模式的“系统设计”。四川各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一致。

2.为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经历以下三个过程:(1)第一次浪潮:基于实践本位课程改革。

大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教高【2000】2号文明确指出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基础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实用性,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时间和内容,实训课程可以单独设置。

改革特征: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的原则,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

(2)第二次浪潮:基于能力本位课程改革。

大约产生于21世纪初,北美的CBE和DACUB,基于能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课程开发方法,受到在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教高【2006】16号文的发布,改革达到高潮,16号文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建立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改革特征:课程评价标准坚持“能力本位”、“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上,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更侧重于职业适应力。

(3)第三次浪潮:基于工作过程本位课程改革。

产生于2004年左右,2004年,教育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颁发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

改革特征:课程开发要素为课程内容选择标准与课程内容排序标准,课程内容的序化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物。工作过程本位改革,是一个颠覆性改革模式,是课程结构质变形态。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处阶段不同。3.实训建设

本专业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汽修人才,要突出技能,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实训环节要有效进行,必然是人、设备、管理机制三位一体才能实现。人:即实训教师和实训学生。其一,实训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有的院校唯学历论,是不可取的;其二,加强实训学生思想教育,只有学生用心学才有效果。设备:即实训设备。此乃实训的硬件基础。管理机制: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把人和设备用好,才能保证实训环节顺利开展。目前各高校实训投入不一。

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现状,亟待解决以下问题:(1)创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汽车维修工作能力为主线,深化“校企结合、工作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四个紧密配合”(即教学目标与工作目标紧密配合;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配合;知识提升、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紧密配合;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为学生构建促进其就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学生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在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进行详细的分解、构建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加强教材使用管理,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把关,注意采用体现汽车新知识、新业务、新方法的新教材;并要求采用近3年来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在2-3年内开发遵循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发展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校本教材。

(3)加大实训投入,进一步改善实训教学条件

注重研究、探索、构建并实施对学生进行有效务实的方法实训、技能(课程)实训和综合能力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

(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开设现状

截止2015年,四川省高职院校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院校四所,在校生人数1100余人,全省平均就业率95.9%。其中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作为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主要竞争专业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此专业四川省高职院校中共有26所,在校生11700余人。从目前的市场需求情况,本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较大,专业前景较好。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设于2014年,2014年招生135人,2015年招生182人,2016年148人,自专业开设以来每届保证三个教学班的规模。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将本专业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至2016年,本专业已经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较合理的教师队伍,为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学院有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气设备、汽车整车、汽车营销等方面实训室,实训设备设施较完善,保证专业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展。专业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特色人才方案发展,现已初步形成“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目标,确定了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一体化课程方案,为专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六、调研结论

通过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企业员工、往届毕业生的调研得到以下结论: 1.市场对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需求巨大,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2.过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市场的需求,求变才能取得发展,在新形势下,要制定符合市场的新人才培养方案;

3.强化实践技能。调研反映出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学生实践能力还不够强,不能做到一毕业就能上岗。

七、专业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专业建设思路

1.充分调研,制定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投入,为专业建设提供保障; 3.不断根据市场变化,改变专业建设思路。

(二)专业建设对策

1.充分调研,制定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继续定期调研汽车检测、维修企业的技术发展新动向。了解社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分析汽车检测、维修行业生产第一线工作领域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为基础,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在本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

2.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探索以课程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模式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高等学校是否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反映学科前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主干课程,是衡量学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课程作为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素,是学校办学最重要的支撑条件之一。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5年内力争3-5门主干课程达到院级精品课程。

3.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专业课教学体系 初步尝试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教学中,做到没有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之分,也无理论教师和实验、实训教师之分,采用现场教学,将理论和实验、实训教学融合在一起。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验、实训,实训时贯穿理论知识的讲授。

4.建立适应新的教学方法的考核体系

过去的考核体系重视理论课考核,轻视实践教学考核,这使得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失去了监控而得不到保证,这对重视实践技能培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缺陷。改革设想是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后(进一步做到完成每一独立单元的教学任务后)同时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考核,知识和技能考核均合格方能通过该课程(或单元)的学习。

5.进一步拓宽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产学结合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体现: 1)邀请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利于根据企业需求对口培养专业人才; 2)进一步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指导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作用; 3)企业为本专业学生提供顶岗实训场所,指导实践; 4)派送教师到企业实践;

5)加强本专业教师与企业在科技、技术革新等方面的合作交流。6.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5年内形成一支由专业带头人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有专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1)加大引进力度

有计划地面向全国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师。重点将具备教师条件的行业生产第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2)建立高素质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常年聘请具备教师条件的行业、企业生产第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

3)加大培训力度

为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后备力量,每年选择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每年选送表现突出的中青年教师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深造,每年选派专业老师到企业实践进修。

7.改革传统的教材编写方法,使技术更新快的专业课教材内容始终紧跟汽车新技术的发展

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开设以来,学院始终坚持专业特色,重视教材建设。下一步在专业教材建设规划上,将按两条线发展。第一条线:以选用近三年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为主,鼓励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第二条线: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特点,对技术更新快的课程或专业模块由本专业教师主编(或参编),自行编写单行本或讲义,内容力求反映汽车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便于根据新技术变化而及时修订。汽车新技术发展速度极快,去年还是新技术,今年已经落后。教师应及时向学生传授最新知识,而传统的教材出版周期长,往往教材刚出版,一些内容已显落后,因此要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特点,对技术更新快的专业模块,以独立单元为单位编写单行本或讲义,使学生始终能获得汽车最新技术知识的讲授。8.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合作,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突破口,也是专业建设的物质基础。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和水平,满足教学环节的需要,体现生产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要本着自力更生、分步实施、重在使用的原则,不断添置和更新实训设备;加强与生产、服务企业单位联系,在校外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开展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活动,把实训设备与生产、经营、培训、技术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实训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统筹规划,校际间要加强联合,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实行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9.强化服务能力,扩大社会影响

维修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资源共享

汽车维修业伴随着汽车制造业的诞生而诞生,并一直伴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成长。汽车维修业已成为交通运输业必不可少的服务性支柱与保证。汽车科技和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汽车维修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同样也给汽车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带来压力与挑战。汽车结构中大量引进电子技术,引起了汽车性能划时代的变革。传统的维修技术对当代汽车的维修已束手无策。时代在召唤新型汽车维修技术——新的检测方法和手段,新的维修方式和工具,新的维修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的出现。时代也在召唤着新型汽车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一、汽车维修企业模式的变革

1,从垄断走向公平的市场竞争

我国的汽车维修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上以国营修理厂为主,占总修理量的70%。20世纪80年代中期,街边小修理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它们修理价格低、服务快捷,分流了不少修理和维护业务。之后1984年-1989年,国营汽修企业几乎到了无事可做的地步。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营汽修行业随着市场和体制的变化开始调整,并逐步走出困境。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供销体制,使汽车修理企业不能进入汽车流通领域,是销售和服务分离的运营模式。到目前众多4S店的兴起,销售、维修、配件和信息服务一条龙,企业经营模式在不断变化。

2,经营规模的变化

经营规模有大有小,由大而全、小而全向专业化、市场化、一体化发展。

二、我国汽车维修技术的人才现状

日新月异的汽车新技术,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对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要求是:有相当的文化基础,懂专业英语,懂汽车构造及工作原理,会操作电脑、懂电子技术,能够借助检测仪器和设备进行汽车故障诊断。现代维修企业需要两个层次的人才:一是借助汽车检测诊断设备进行汽车检测诊断的汽车“医生”,即汽车维修工程师,需要从有大中专文化的员工中(经过专业培训)获得;二是有经验的能熟练进行零件拆卸、更换的汽车“护士”,即汽车修理工,从现有的工人中(经过培训)获得。两种人才互相补充,形成现代维修企业技术人才的最佳组合,这种有机的结合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然而,汽车维修界目前的人员素质令人担忧,他们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市场需求的挑战。全国30多万家大小维修企业,从业人员大约200多万,而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却不足3%,特别是一些个体修理厂更为严重。我国目前汽车保有量约2000万辆,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近年来技术人员短缺,特别是高级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短缺一直困扰着维修界,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已成为汽车维修企业的当务之急。

三、缓解我国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短缺的对策

(一)加强对人才的技术培训

良好的专业技术培训是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是企业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汽车技术日新月异,依靠师傅带徒弟这一方式来进行技术传授远远不够。原来汽车修理厂以国产车维修为主,车型单一,维修难度相对不高,这种传统的传授方式基本上能满足当时的需要,但不能适应现代汽车修理业的发展。为此,现代汽车维修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培训。

技术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理论知识及维护设备使用培训;2,典型车型的维修培训;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汽车维护人员非常重要,其目的是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利用维修资料解决修车实际问题。在进口车日益增多,汽车维修资料大多为外文的情况下,基础知识培训还要加强外语学习,使维修人员掌握汽车常用词汇、缩略语、元件名称、故障码含义和阅读电路图等,以适应现代维修的需要。典型车型的维修培训是维修人员针对代表性车型的熟练性培训,让维修人员对该类车型各个系统有较全面的了解,以迅速提高维修工作效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是對修理工较高层次的综合培训,培养维修人员利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上自己的实际经验熟练应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汽车维修资料,分析故障原因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只有对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才能使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除了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培训外,还应将培训重点放在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上。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要了解现在汽车电子技术的新动向和汽车维修行业改革的现状,了解国内外大中型汽车维修企业的全新管理模式和经验,掌握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全新观念、全新方法、新模式和新作业标准,掌握现代维修企业电脑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熟悉现代汽车维修企业检测诊断设备的购置、使用和管理。掌握汽车维修的新知识、新观念。通过全方位的培训,可以为现代维修企业培养一批真正具有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知识,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并能独立担任现代汽车维修厂企业管理和技术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

1,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技术信息共享

汽车维修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维修企业不断地接触新车型,每天都会遇到新故障,能够接触行业最先进的技术,这就为学院的教学提供了最实用的教学案例。校企联合将理论教学与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一边在教室和实验室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巧;一边到工厂加以实践,使自己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印证,而一线的修理作业和服务项目又对专业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就不至于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是落后的、过时的。在现在汽车行业,几乎每个月都有几种新车型问世,每天都有新技术出现。只有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才不至于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落伍、技能过时。

2,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入力资源共享

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面对不断发展的汽车行业,教师凭借原有的知识、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需要,教师要到企业一线,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设施来进行培训。采用“教师轮岗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即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授课、实习的同时,应轮流到企业进行理论、技能技术的培训、一线的修理作业和技术难题的公关,修理工艺的改良等工作。这样可使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企业遇到的难题也有了理论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指导。同时,作为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把一些理论、技能水平高、思想品德好的人才输送到企业,也能够为企业增添新鲜血液,提高企业总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还能减轻学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学院还可以把企业在理论、技能上(哪怕是某一方面)优秀的技术人员请到学校任教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授课,这样学生能学到实实在在的、学校教师无法讲到的知识。周而复始,不断地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轮调,就能极大地促进和提高“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双师型”队伍。这样不仅能提高学院教师的水平、学院的办学实力,还能使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壮大。

3,企业与院校之间的设备共享

汽车维修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要想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毕业生,就要求学院拥有大批的先进的实习实验设备。而汽车维修行业的维修设备大都价值不菲,对于学院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通过企业与院校间的设备共享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把生产设备部分当作实验设备,把企业在维修过程中对一些失去维修价值的零部件,作为学院的实验、实习器具,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

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篇4

汽车维修市场的发展, 促使了社会对汽车维修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决定了汽车维修人员必须以技术型为主。其必须知识全面、理论扎实、技术过硬、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 既要熟悉汽车结构、原理和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 又要熟悉现代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等技术, 掌握现代的电子维修技术和检测技术, 且具有实践经验、操作熟练, 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并解决现代汽车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 汽车维修业不会再延用传统的师徒模式的培养方式, 而会十分重视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引进, 需要有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新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进入维修行业。目前, 由于市场的发展和人才的需要, 专门培养“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高校汽车维修专业, 其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汽车上目前普遍装配的, 建立在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基础上的汽车控制与诊断系统, 决定了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维修技术和检测的操作能力, 这些都是传统的以机械维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汽车维修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承担的。

2汽车维修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教学计划和大纲,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现代汽车维修专业培养的应是机电一体化复合性人才。因此, 应以行业发展、市场需求为导向,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 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大纲, 建立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结构上, 按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技能实训三大类课程进行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课时比例要统筹兼顾。课程目标应关注现代汽车维修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发展水平, 及时调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将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纳入课程范畴。在课程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需求, 比如适当增加汽车专业英语的课时, 加强学生阅读英文维修资料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的培养,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适应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2) 提高专职教师的业务素质,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一个合格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理论, 还应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 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师资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理论实践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教师应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外技术服务与咨询、职业技术培训、参观进修等途径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到企业去锻炼和学习, 以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动态, 掌握先进企业的生产经验, 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调整知识结构。此外, 学校应通过聘请工厂和各行业生产第一线的懂理论、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 让他们对专业建设和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将最新的技术和信息带进学校, 以形成专兼结合, 以专为主教师队伍, 改变学校单一的师资结构。

(3) 更新教学手段, 加强实习和实验设施的建设。

实习、实训和教学设备的建设是培养汽车维修人才的重要保证。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应尽可能将课堂搬到实验、实训现场, 使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为此, 有必要建成一批多媒体教室与实验实训室结合而成的专业教室, 并配以汽车及汽车各组成部分的实物和一些较为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同时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 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还应创造条件与先进的维修企业挂钩实习, 缩短与生产实习的距离, 促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汽车维修业技能。

参考文献

[1]范沛龙:培养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教学模式的探讨[J].交通职业教育, 2007, (1) :53-54.

[2]田光辉:汽车维修企业人才现状与人才培养[J].北京汽车, 2005, (5) :12-14.

维修人才培养 篇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些都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生存和发展。

对于汽车行业来讲,全国有二十多万人从事汽车维修与营销工作,而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汽车服务人员还不到从业人员的百分之十,特别是经过专业化培训的优秀汽车维修与营销人员,具备专业汽车维修能力,能够从事汽车维修、技术服务、汽车营销等复合型人才更是十分匮乏。

据了解,汽车维修行业每年新增从业人才近30万。在现有的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中级以上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专门人才比例仅占20%左右,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8%,而且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新鲜血液”注入不足已经成为汽车维修业发展的“瓶颈”。也正因此,汽车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被列入了“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山东万通汽修学校为顺应汽车后服务市场的发展,特开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培养适应汽车运用、汽车维修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能够从事汽车保养、维护、检测、维修、技术应用与业务管理等职位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据了解,为保障国内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山东万通汽修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招收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的应届、往届毕业生,学生在相对较高的文化知识基础上学习专业综合的汽修技能,在毕业后获得大专学历。成为汽车后市场相关领域的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人才。

山东万通汽修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子从来不会担心就业的问题。作为全国定点的汽修人才培养基地,山东万通汽修学校的学子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我们想要招聘的是水平高、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级汽修人才,山东万通汽修学校的学生总是能给我们惊喜。不仅有工作经验,而且还拥有汽车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的综合人才我们非常重视。”青岛海佑汽车维修有限公司领导到山东万通汽修学校招聘时这样说到。

维修人才培养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131-01

从2002年之后,我国汽车行业开始迅猛发展,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私人轿车的销售量逐年增加。2009年,我国的汽车产量超过了日本和美国的总和。2010年,在政府一系列积极政策的推动下,汽车产销分别为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依旧稳居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世界汽车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预计未来十年,我国汽车市场年均增长率将达到7.1%,到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有望占据全球汽车总销量的一半以上,将是美国市场销量的两倍左右。[1]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刺激了汽车维修行业的快速增长,而且需要大量优质的汽车维修人员。

一、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师生现状。中等职业教育,是指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专业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失败者,对文化课程的基础掌握得不扎实,对文化课的学习也不重视,他们选择中职学校的目的是想学到技术,这就导致了他们对汽车的基本构造及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不够。此外,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的教师多是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对汽车的原理掌握扎实,但缺乏汽车维修的实践经验,授课时会存在很多盲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在现实汽车维修工作中缺乏技巧性和操作性。

2.教学方式现状。在很多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2年,而且一般都是采取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分段进行,然而这三段的教学时间跨度较长,很多学生在实践教学阶段都忘记了基础课和专业课要掌握的重点知识,这样很难将理论和实践结合。[2]例如,物理教师在教授向心力时不能够和汽车分电器中的离心调节器联系起来,而是结合星体运动来讲述。因此,经常出现教育课程和技术课程的授课内容脱节的现象,这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掌握汽车维修专业知识的难度就更大了;同时,在授课形式上依旧是课本上的文字内容和图片混合起来教学,殊不知日新月异的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行业的新技术不是原始的旧照片可以涵盖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起来增加了难度。

3.课程设置现状。我国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旧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英语、政治、物理等课程为基础课,然后开设汽车构造、汽车维修诊断等为专业课,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中职学生学习来说有很大的难度。[3]同时,教学过程中还是主要以书本理论教学为主,先进的实训器材和设备的不足,使得学生缺乏对汽车维修的整体掌握,久而久之,对于为了学技术而学技术的学生来讲,在今后遇到汽车故障的诊断及维修技能时可能一无所知。同时,汽车维修专业本身就具有技巧性和先进性,它要求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员不仅熟知汽车构造,更要能及时排除汽车常见故障。还要与时俱进,熟知国内外最新的汽车技术及装配在汽车上的许多智能化系统,然而目前的中职学校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还远达不到要求。

二、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1.壮大师资队伍,吸引双师型人才。教师技能的提高是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可以通过现有师资的再培训和去国内外大型汽车生产企业继续学习的方式,实现相关专业教师向汽车维修专业教师的转变;另一方面,校方可高薪聘请高级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客座讲师来指导学生,为培养优质的汽修人才奠定基础。[4]同时,学校还要组织在职教师定期学习汽车行业新的技术和新的智能化的系统,激发在校的学生对汽车维修的学习热情,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2.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中职学校以掌握技术作为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同时它培养人才的去向主要是生产一线,再者汽车维修是一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技术的工作。因此,对优质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实践操作,校方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或者合资企业的强势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实训环境,而且有利于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扎实吸收。[5]同时大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过来更有利于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比如,学校可以与大众、比亚迪等诸多品牌汽车公司合作,在校内举办“汽车维修比赛”等活动,以各实习点分组、组间比较,激发学生和企业的热情。总之,学校与企业联姻式的合作,对彼此双方都是有益无害的,更有利于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

3.课程设置合理化,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国外最新的汽车技术和维修方法及进口车数量的日益增加、迫切要求汽车维修人员提高英语水平,因而对专业英语课程应该予以重视,不应该降低对英语的要求。日新月异的汽车更新速度迫使汽车维修专业人员要了解新的技术、新的智能化操作,更要不断地追求、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潜能。例如,在校内开展模拟实习中心,学生在基础课学习结束后就进入模拟实习中心,在校内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今后就能更好地接受工作的挑战。

4.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建设实验设施。汽车维修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校必须加强建设相关的实习、实训基地,这既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学生就业的基本保障,因而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和“基地与工程一体化”等先进教学手段,向学生清晰地展示汽车的各个零部件及内部的详细结构,其动感性、直观性更强,有着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学校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实践技能,在配套的教学设施上加强建设实验基地、实习基地和专业的教学场地等。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还必须配备完整、先进、典型、齐备的汽车及相关的零部件;汽车电路、电器;相关的电控系统;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等试验、实习设施,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反复操作,且实践课时还应安排充分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中,这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与能力。

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汽车销量的高速增长,这必然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具备高水平、高素质,而中职学校的汽修专业每年都要向社会输出大量的人才,其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的质量都很重要。因此,应通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及提高创新能力等多种形式来实现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兰群.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

[2]覃群.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及教学改革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9).

[3]周定武.探析高职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J].科技风,2011,(22).

[4]吴中华.汽车维修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才智,2013,(06).

[5]李超.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职教研究,2012,(04).

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篇7

1.1 汽车维修业的现状

(1) 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在运输车辆中普遍实行定期维护、计划修理的制度。对车辆的定期保养和维护及按计划对汽车进行整车大修、中修、小修, 在保持车辆技术状况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 汽车维修缺乏经济性和科学性。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检测水平的提高, 我国汽车维修也开始实行“预防为主、强制维护、定期检测、视情修理”的维修制度, 取消了原来的大修和汽车保养, 只保留了汽车基本的小修, 一级、二级维护等。同时, 很多满足车主个性化需求的项目如4S店、国际汽车服务中心、快修店、大品牌连锁店、汽车装饰中心、美容中心、汽车百货等也应运而生。汽车的服务内容扩大, 比如报牌、售车、理赔、年检、贴膜、空调、导航、音响、巡航、防盗、美容、雷达、饰品等。

1.2 我国维修行业人才的现状

(1) 技能型人才紧缺。

我国维修行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素质比较低, 我国的汽车维修行业初级人才已成饱和状态, 而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掌握现代技术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紧缺。我国汽车数量以每年13%的速度增加, 相应的, 汽车维修业从业人员在两年内需要80万, 而大多数从业人员技能不高, 需要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因此, 我国的技能型人才短缺。

(2) 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我国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 汽车维修人才的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不高,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5%, 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7%。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 行业内专家群的知识需要更新, 新的维修专家群尚未形成, 真正具有诊断汽车故障能力的技术人员不足1/5, 不能满足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要求。

2 现代汽车维修的特征

2.1 采用高科技汽车检测设备和仪器进行维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汽车在维修设备和工具上也取得了较大突破, 不再仅仅使用机具类设备, 解码器、四轮定位仪、汽车专用电表、汽车专用示波器、尾气测试仪、发动机分析仪、电脑动平衡机等广泛使用, 而这些先进的检测设备是高科技产品, 是计算机技术、电子检测技术的高级集成产物。维修人员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相应外语, 掌握先进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这些高科技的现代汽车检测设备大大提高了现代汽车维修的科技含量。

2.2 电子化装置使修理对象发生变化

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汽车的科技化程度, 电控单元件控制着系统的总成, 系统包括:电子悬挂系统、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动力转向系统、ABS防抱死制动系统、中控门锁及防盗系统、加速滑动调整系统、自动巡航系统、SRS安全气囊系统、TCS动力牵引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系统、自我诊断系统等。因为电控单元有自我诊断功能, 它可以记录汽车出现的故障, 并储存到电控单元存储器中。通过解码器从电控单元存储器中读出存储的故障代码, 确定故障位置并提供解决故障问题的帮助。

2.3 要求维修人员具有更高的素质

汽车高科技的迅速发展, 要求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在掌握扎实的汽车专业理论下, 熟练掌握各种汽车检测仪器与设备的知识, 通晓外语, 熟练的进行网络查询汽车维修资料和使用电脑对汽车进行分析, 通过对故障的准确判断和熟练排除, 以最短的工时、最低的成本排除汽车故障。

3 我国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汽车维修人才的实践技能不强

汽车维修是实际动手能力很强的工作, 这要求维修人员不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 需要维修人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目前我国汽车维修人员的实践能力不强, 一方面因为汽车维修领域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推出很快, 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不够, 懂教学和企业前沿技术的教师队伍缺乏, 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汽车维修技能的指导。

3.2 学校企业信息不对称

我国的汽车企业参与汽车维修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学校在进行方案制定、专业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等环节上缺乏汽车的先进理念、前沿技术、岗位资质等要求, 没有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工学合作, 使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没有针对性, 学校的维修人员接受的技能和知识教育滞后, 培养的人才素质不高, 很难达到企业的标准。学生毕业就业时, 发现学习内容单一, 自己学习的知识太过片面, 或者离开单位重新学习, 或者适应现状勉强工作, 对用人单位造成人员不稳定等影响。

4 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4.1 改革传统教学体系, 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计划

(1) 知识、素质、能力相互结合, 重新整合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并经过汽车方面的专家讨论决定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和结构。人才培养计划要把培养能力、传授知识、提高素质有机结合, 把教学的实践活动和理论学习相结合, 把课外教学、课内教学相结合, 把业务培养和思想教育相结合, 重新整合课程体系, 对课程的设置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性和衔接, 注意素质教育的实施。

(2) 在进行理论教育下, 加强实践能力教育。

在对维修人员的教育中, 要使理论知识为实践服务, 理论知识要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科学合理的结合, 突出专业知识的特色, 专业知识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 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

(3) 通过教育,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

职业资格证书是当今社会学生择业的有效凭证, 学生通过考取钣金工、钳工、驾照、汽车维修工等资格证书, 提高实践能力。

4.2 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越来越多的汽车走入普通家庭, 同时, 国外高级轿车和先进技术大量引入, 市场上更需要懂技术、能销售、善管理、会维修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 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维修工人, 从事汽车的驾驶、检测、装配和维修, 适应汽车工业技术发展的新需求。

(1) 在培养目标中, 加大高新技术方面的教育。在新时期, 汽车行业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 新的产品和技术不断开发, 这给汽车运用和维修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 要及时给维修人员补充新的相关专业的技术知识,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 实践教学中要以先进的轿车为教学车型, 因为轿车是我国汽车市场的主导车型, 在市场中所占份额比较大, 而我国的教学模式相对滞后, 因此, 在教学中, 使用先进的轿车为教学车型, 符合培养目标, 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3) 培养维修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突出素质教育, 可对专业维修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比如说, 要求他们具有基本维修能力的基础上, 有汽车的销售能力和汽车驾驶能力。总之, 通过全面的素质教育, 提高人才质量。

4.3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

就目前来说, 汽车专业的老师一般都毕业于普通院校, 缺乏现场经验和实践能力, 实践技能也不高。学校应该组织老师去汽车维修厂进行实践, 掌握维修技术, 同时, 汽车技术发展迅速, 高新技术广泛应用, 教师也应该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 学习新技术, 通过参加汽车学术交流和学生会议, 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学校也要建立一支比较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有效地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4.4 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教学方法

我国目前对汽车人才的教育都是以讲授型为主, 在教法上比较传统, 教学内容比较枯燥, 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不理想, 有些专业课的实践内容比较强, 学生难以理解。因此, 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进行“电化教学、实物教学”, 把枯燥无味又难以理解的内容, 用直观、形象、真实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在实践性课程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5 加强教材建设的改革, 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高职教育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关键, 也是实施教育计划的关键, 因为汽车工业技术发展迅速, 传统的教材难以满足当今教学的需要, 教材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 要把新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去, 但是很难选择适合的教材。所以, 要加强教材建设, 选择适合汽车维修专业高职教学需要的教材, 也可选择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根据现实需求编写适合高职特点的教材。

5 结论

针对我国汽车维修特征的要求, 应该确定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加大高新技术在培养目标中的比例, 加大高职学校教学改革的力度, 突出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保证人才培养素质的职业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 为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提供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仝丹娜.浅析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DP的最优定位[J].职教论坛, 2009 (5) :33-34.

[2]秦东方.汽车4S店如何参与汽车用品市场竞争[J].汽车维修与保养, 2008 (4) :89.

维修人才培养 篇8

现代汽车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新月异, 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广泛运用, 特别是电子技术、液压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 使当今的汽车是集各种先进技术的大成, 新颖别致的汽车时时翻新。而现代汽车的故障诊断不再是眼看、耳听、手摸, 汽车维修也不再是师傅带徒弟的一门手艺, 而是利用各种新技术的过程。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 日益呈现出汽车维修的高科技特征, 同时汽车维修理念也不断更新。

一、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特征

1. 故障诊断特征

现代汽车已不是简单的机械产品, 而是由原始汽车进化到一个高科技的结晶体。特别是电子技术、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汽车的科技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 (EFIE)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系统 (AT) 、SRS安全气囊系统、加速滑动调整系统 (ASR) 、电子悬挂系统 (ECS) 、自动空调系统 (A/C) 、动力转向系统、中控门锁及防盗系统、自动巡航系统TCS、动力牵引系统及自我诊断系统等, 这些总成均由电控单元件 (ECU) 全面控制。电控单元具有自诊断功能, 能记录出现的故障, 并以代码形式存储在电控单元存储器中。通过解码器可从电控单元储存器中读出存储的故障

2. 检测设备特征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 维修设备也随之产生了质的变化。解码器、四轮定位仪、汽车专用示波器、发动机分析仪、汽车专用电表、尾气测试仪及电脑动平衡机等, 这些昔日人们十分陌生的检测设备, 已经成为现代维修企业的必备检测设备。而这些检测设备, 本身就是高科技化的产品。要熟练地操作使用这些检测设备, 技术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并要掌握电脑技术和外语, 才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充分发挥检测设备的各项功能。这种高科技化的现代汽车检测设备, 能提高现代汽车维修的科技含量。

3. 维修资讯特征

随着资讯、信息、网络化技术的发展, 使各行各业都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汽车从结构到控制技术日趋高科技化, 汽车新品牌、新装备、新功能层出不穷。维修技术人员不可能将数千种车型的维修资料、数据、程序记忆在大脑中。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知识、技术、经验以及对资讯的全面掌握, 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局限性。而解决这一不足的就是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络。因特网的出现, 彻底打破了资讯传递在空间、时间上的局限, 能在第一时间最全面、最快速地将资讯迅速地传到地球上每一角落。

二、改革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承担着培养“汽车医生”的艰巨任务, 但由于受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 现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不仅教材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跟不上技术发展, 而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狭窄、重机轻电和重理论轻实践等通病。维修工职业技能的考核仍停留在“东风”、“解放”老牌货车的基础上。就目前我国汽修行业的现状而言, 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需要。一是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 技术欠缺, 大量未经任何培训或学习的人员从事汽修技术工作;二是传统维修业观念陈旧, 设备落后与技术缺乏等严重束缚着维修业的发展, 其中适应现代汽车维修需要的人才奇缺, 是制约维修业向高科技领域迈进的最大困惑。因此, 在办学规模、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与高技能人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亟待改进。故加强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前提。一名称职的专业教师, 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 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 专业教师每年需要有一定时间到企业或更高的学府进行锻炼和学习, 以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 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拓宽视野和调整知识结构, 使自己成为与技术发展同步的、行业领域中的汽车机电一体化专家。

(二) 优化课程设置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的是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汽车医生”, 因此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时, 应以理论为基础, 以岗位职业技能为核心, 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设置。其中应掌握三个基本原则:

1. 专业课程应强化实践教学。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三个方面:实训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但目前中职学校实践教学课时数普遍偏少, 所以, 必须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 合理设置实验课程,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技能训练时间。另外, 中职学校要走产教结合之路, 拓展校企之间的联系。

2. 专业基础课应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特点。

例如:金属工艺学的金属材料部分应结合汽车生产及使用中所使用的材料讲解, 汽车中用到的部分讲透, 汽车中根本用不到的东西坚决不讲;电工电子方面讲解的内容应紧密结合现代汽车电器元件及电路的特点设置课程内容;机械制图及CAD应培养学生测绘和能读懂汽车零件和装配图;液压传动重点讲解汽车中应用的液压元件及液压装置;机加工应体现汽车机修中的工艺性和特点。此类课程结合汽车专业的特点, 可以编写汽车金属工艺学、汽车电工电子、汽车液压、汽车制图、汽车机械基础等讲义或教材。

3. 课程应紧跟汽车制造技术和检测手段的发展。

首先, 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 一定要紧密结合汽车技术的发展, 现在汽车上已经使用的装置, 在课程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出来, 把汽车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其次, 汽车专业课程一定要体现实用的特点。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检测方法之外, 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例如, 如何利用数据流分析故障、如何进行车辆四轮定位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调试、如何根据发动机尾气排放检测仪分析故障等;再次, 在我们的概念中不能再有传统和现代之分, 对汽车应有一个整体概念。比如在讲授汽车发动机构造内容时, 就应该把常规发动机和现代发动机新技术, 融为一体去讲授。

(三) 加强实验室建设

先进的教学设施, 如多媒体、一体化现场教学等, 能清楚地展示汽车各零部件结构原理及内部运动关系, 直观、动感性强, 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如汽车构造课的教学, 可使用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 用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 把各种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 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汽车检测与维修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 应加大实践培养的力度。保证每一位同学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 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

(四) 加强校企合作

为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更能贴近企业需求, 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 必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 成立以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为主的专业培养委员会, 让企业直接参与培养计划的审定和有关教改的课题研究, 以利于学校及时将最先进的技术纳入培养领域, 及时了解社会需求, 不断改进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式等。同时, 学校也可与企业合作, 把企业作为实训基地, 以弥补学校实习条件的不足, 可以让学生提前认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 以便毕业后尽快上岗。

三、结束语

总之, 传统的汽车维修方式、维修制度以及经营模式必然被现代汽车维修方式所代替。以往的汽车维修往往就维修谈维修, 现代汽车维修是汽车销售、零件销售、资讯及售后服务四位一体紧密结合。汽车维修的新趋势是维修对象的高科技化、维修设备现代化、维修咨询网络化、维修诊断专家化、维修管理电脑化及服务对象的社会化。汽车维修已步入高科技领域, 加速培养具有较高层次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作为培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中职学校, 应实施创新教育, 通过教学改革, 使自身得到不断完善, 更好地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 使学校真正成为现代汽车维修人才培训的基地, 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所需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 为我国现代汽车维修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摘要: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从电子产品在汽车上的应用, 到现代汽车诊断设备的使用、互联网在汽车维修资讯上的应用, 处处体现现代汽车维修的高科技特征。指出了汽车维修已不再是简单的零件修复, 准确无误地诊断出故障所在, 是现代汽车维修的最高境界。研究表明, 汽车行业的技术发展和需求, 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相应的改革, 才能培养适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汽车维修技术,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曹德芳.汽车维修[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70-78.

[2]张沈生.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J].汽车维修, 2002 (6) :6-7.

维修人才培养 篇9

一、数控维修人才需求分析

当前,我国数控机床的产量和保有量都在迅速增长,到2013年,数控机床保有量已经突破两百万台,数控机床的品种也几乎覆盖了整个金属切削机床领域以及主要的锻压设备。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会”上表示,我国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的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超过50% 。[2]即便如此,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机床数控化率相比,我国数控机床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还将有相当长时间的高速增长期。与之相应的是,数控机床的从业人员需求巨大,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数控机床调试、维护与维修的人员紧缺。按数控机床台数与维修人数10∶ 1的比例估算,我国每年数控维修人才的需求增量将超过2万人。随着数控设备在企业的大量应用,数控维修人才在未来有刚性的增长需求。

二、企业数控机床及系统的使用情况

机床制造类企业普遍使用的数控机床主要有车、铣、加工中心、龙门铣、 龙门刨、磨床等; 一般制造类企业均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机床为主。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控系统分会调查研究表明,经济型( 步进电动机) 机床在企业中占比30% ,普及型( 伺服电动机、3轴联动、半闭环控制) 机床在企业中占比43% ,高档型( 伺服电动机、3轴以上联动、全闭环控制) 机床在企业中占比27% 。而机床所配置的数控系统以FANUC ( 发那科) 、SIE- MENS ( 西门子) 、HEIDENHAIN ( 海德汉) 为主,有的还有三菱、新代等系统,国产数控系统以华中数控、广州数控、凯恩帝数控为主。

三、企业对数控维修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3]

1. 专业基础能力要求

数控机床维修人才必须具备四项专业基础能力( 数控机床的选用与保养;数控机床气液系统的检查与运行; 数控机床电气维修; 数控系统功能参数修改、调试运行) ,懂得数控机床日常维护,确保机床能够正常运行。

2. 拓展能力要求

包括数控系统的连接与调试,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调整,机电联调,数控机床安装、调试、验收及精度优化,英文资料查阅等能力。

3. 职业素质要求

针对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类岗位, 企业普遍对学校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自我获取知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服从工作的需要与组织安排、工作刻苦耐劳、心理承受与适应力较强成为企业对毕业生最看重的品质。

四、数控维修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分析国内外的企业人才培养,各有特色。

德国 “双元制” 教育是一种企校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其本质就是职业培训及职业素养培训。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到企业后适应期短、上手快,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为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服务。

北美和澳大利亚的CBE教育模式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以培养学员实际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以职业能力图表所列的各项能力从易到难来安排教学,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

英国 “三明治” 课程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交替的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校授课和到企业实习相互轮替的教学方式实现以职业素质、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明治”课程的考核评估由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完成,是一个全过程的考核体系,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行为控制和质量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在借鉴德国 “双元制” 的基础上,创建了 “教学工厂”。 “教学工厂”以真实的企业环境作为教学环境,实施以 “项目课题” 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模式,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推动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国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目前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等已纷纷在摸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把学生 “能就业、 就好业”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等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全面推行 “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江苏省高职实训基地采用 “现代化工教学工厂”,涵盖单元级、工段级、全流程级的生产性岗位操作训练装置,采用虚实结合的现代技术,借助典型化工产品生产流程、化工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按照化工企业生产岗位对员工的要求进行训练,培养学员的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突破了化工人才培养的 “瓶颈”,做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

五、数控维修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举措

1. 产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中发 〔2010〕 12号) 、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号) 等文件精神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企业需要开展对企业员工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既能分享学校资源优势,又参与学校的改革,让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数控维修人才培养过程中,借鉴国内外人才的培养模式,全面推行 “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首先通过企业调研确定数控维修专业的定位、岗位群、培养目标等,然后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校企合作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对职业( 岗位) 所需的共同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合并,最后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2. 根据产业需求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 、 工学结合的理念,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 引入企业新技术 、 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制订科学严谨的课程体系 。 打造一批优质核心课程,课程开发中注重借鉴高级职业资格标准,注重融入行业企业标准,注重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与课程的对接,注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注重校企的共同开发 。 校企合作共同制订核心课程标准 、 能力考核标准,完善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建设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全面推进 “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 ” 的理实一体的 “ 项目化 ” 课程改革 。

3.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为实现数控维修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建立必要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应包括钳工实训室、数控机床实训室、数控维修实训室等( 见下表) 。

总之,随着数控机床产量和保有量的日益增加,企业对数控维修人才的需要越来越急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分段教学、一体化教学,落实工学结合教学理念,才能不断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的数控维修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于企业。

摘要:分析数控维修人才需求、企业数控机床及系统的使用情况、企业对数控维修人才职业能力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数控维修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举措,如产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需求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为高职院校数控维修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数控维修,人才培养,人才需求,产业需求,对接举措

参考文献

[1]华玲芳.浅谈数控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J].技术与市场,2009,16(11):68—69.

[2]苗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三点思考[D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515/c83865-21490207.html,2013-05-15.

[3]宣春霞.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升级对接实践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12).

汽车维修技术发展及人才培养探究 篇10

汽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 特别是电子技术、液压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 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为一体的高科技集成体。其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排放净化性等各方面, 正逐步进入智能化高级控制阶段。[1]

2 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趋势

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汽车维修业的快速发展, 汽车维修业也日益呈现出自身的高科技特征。其正向着设备现代化、资讯网络化、诊断专家化、管理电脑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 随着我国轿车数量的大幅度增长, 特别是私家车数量的急剧增长, 使汽车维修的范围、种类等各种需求不断扩大。一批批先进的高科技汽车检测设备和仪器应运而生, 这些高科技现代化的检测设备, 大大提高了汽车维修的科技含量和维修水平。现代汽车修理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已由传统的拆卸修理型转变为诊断换件型;汽车故障诊断也不再是眼看、耳听、手摸等简单的感官经验判断, 而必须是凭借先进检测设备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运用各种新技术的综合诊断过程。知识密集性和技能综合性已成为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重要特征。汽车维修业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且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的市场潜力巨大的技术服务性行业。

3 汽车维修人才的现状及解决途径

汽车维修市场的发展, 对汽车维修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决定了汽车维修人员必须是复合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必须是知识全面、理论扎实、技术过硬、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既要熟悉汽车结构、原理和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 还要熟悉现代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等检测维修技术, 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并解决汽车出现的各种疑难故障, 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然而目前我国汽车维修人才的现状与市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内汽车维修行业共有从业人员240多万人, 机动车维修企业34万多家, 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高达90%, 许多人没有上过专门的汽车职业学校或是接受专业培训, 而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或学习修车技术, 修车主要凭经验。大多从业人员只懂一般的机械维修知识, 从事一般的维护、保养工作可以, 一旦碰到一些技术难题就无法解决了, 缺乏既懂得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 又能掌握现代电子维修技术的人才, 维修人员只能望“车”兴叹了!总的来说我国汽车从业人员低层次的维修工过剩, 而拥有扎实维修技术功底的高级技术人才仍然十分紧缺。据统计, “十一五”期间, 我国面临130万汽车人才缺口, 其中维修人才缺口80万人。[2]汽车维修人员的培养已被列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解决汽车维修人才短缺现象迫在眉睫,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汽修人才短缺现象, 培养出高素质汽修技能人才?结合多年实践工作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3.1 作为汽车后市场的主体——维修企业,

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抓好本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工作, 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 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 一个企业要想得到发展, 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员工作为竞争的基石, 因此, 对于企业来说, 如何提高员工素质问题, 是必须深入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汽车维修企业应如何提高员工素质问题谈谈自己的浅显见解。

3.1.1 转变企业领导的教育观念, 树立企业发展, 教育优先;

企业竞争, 素质为本的观念。把提高员工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 建立企业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品牌。

3.1.2 企业要定期举办各类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活动, 全面增强培训效果和提高培训质量。

企业要针对本企业所维修车辆的特征, 聘请汽车专家现场授课、也可借助汽车制造厂商所提供的技术培训或者网上培训等多种方式来提高汽车维修人员的汽车理论水平, 学习汽车最前言的科技动态。

3.1.3 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提高员工的维修技能素质。

企业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员工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来激励员工提高自身素质。激励员工岗位成才、自学成才, 引导员工在实践中完善自己, 在竞争中提高自己, 在奋斗中充实自己。

3.1.4 企业要不断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 树立“服务用户、质量第一”的理念。

汽车维修工担负着汽车维修质量的重任, 汽车维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汽车维修工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 能否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 是关系到企业的服务质量和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

所以企业只有从自身抓起, 抓质量、抓管理, 抓技术, 在企业内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才能真正解决企业维修人才短缺现象和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3.2 大力发展汽车维修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维修人才。

面对汽车后市场维修人才短缺之现象, 近几年许多职业院校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及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的精神, 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由于该专业创办时间短, 加之现代职业教育相对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 人们对它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还处于逐渐摸索阶段,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体制不是很完善, 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对汽修人才的需求。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加强汽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师资的问题是汽车维修专业教育中最最关键的问题。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是一项技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 还必须具备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通过教师言传身教,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术人才。

3.2.2 加强汽车实训室的建设工作。

汽车技术日新月异, 汽车的车型、结构变化非常快, 所以要及时采购符合市场需求的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检测仪器来满足教学需要, 与市场接轨, 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实训室的教学资源, 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钻研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2.3 加强专业课程的建设工作。

现代汽车维修专业培养的是机电一体化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 在课程设置上要以行业发展、就业为导向, 面向市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 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大纲, 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 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真正学到技术, 步入工作岗位之后能迅速上任工作岗位并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3.2.4 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

培养学生学一行, 爱一行, 钻一行的精神, 激发学生热情, 热爱本职工作, 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以高度的责任感完成工作,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

尽管目前我国汽车维修职业教育尚有不足之处, 但其发展势头强劲, 现在基本上每个中等以上城市都有汽车维修学校, 这将局部缓解了汽车维修人员紧缺现象, 同时也有利于汽车维修行业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随着我国汽车维修市场的发展, 汽车维修高科技化进程的加快, 传统的汽车维修企业正被现代化的汽车维修企业所替代。高科技的维修设备、高技术的维修人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等给企业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和生命, 推动着汽车维修市场的进步发展。可以相信, 未来的汽车维修市场也会象汽车工业一样, 蒸蒸日上, 继续向高科技迈进。

参考文献

[1]张沈生.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J].汽车维修, 2002, (6) :6-7.[1]张沈生.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J].汽车维修, 2002, (6) :6-7.

维修人才培养 篇11

[摘要]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围绕“汽车医生”培养,与企业共建能力标准,创新和实践“能力标准、课程体系、职业证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技术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设计、资源体系、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并可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能力标准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赵计平(1962- ),女,安徽怀远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重庆40005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107-02

一、高职汽检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汽车医生”就是具有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具备这种能力是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汽检专业”)所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职汽检专业在教学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实现。

1.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标准不衔接。汽检专业课程开发缺少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不能依据职业岗位能力确定“汽车医生”的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

2.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要求不匹配。长期以来,汽检专业课程开发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为主,以学科知识体系确定教学内容,不能满足“汽车医生”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

3.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不融合。部分高职学院汽检专业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

4.教学环境和职业情境不相似。汽检专业教学中注重知识体系的培养,教学场所缺乏真实的工作氛围,忽视关键能力培养,限制了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

5.教学资源不能支撑能力本位课程实施。汽检专业建设游离于企业之外,教师缺乏行业背景,更缺乏企业技术标准、设备、项目对专业实践教学的支撑。

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任何一个以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专业首先要确定目标岗位的能力标准,否则无法建立培养目标,也无法确立该专业课程体系构架,所以岗位能力标准也就成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关键点。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汽检专业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基于岗位能力,校企共同开发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培训能力标准,作为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的依据,重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链接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架。

1.校企共建能力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内涵。在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中,我院汽检专业依托重庆汽车行业协调委员会,按照能力标准开发流程,采用调查、座谈、观察等手段,收集了30家典型汽车维修企业基本数据;经整理分析,确定与汽车维修工种职责相匹配的岗位能力,由重庆汽车行业协调委员会认可备案,出版了国内第一个《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培训能力标准》。该能力标准涵盖了汽车维修多个技术等级的157个职业能力单元,各单元描述了工作任务需要的能力要素、实做指标、关键能力、鉴定指南等信息,确立了高职汽检专业培养的技能目标为高级工或技师,为确定汽车医生培养目标和组织教学提供了准确的内涵和标准。

2.基于能力标准,重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实现课岗一致、双证融合。课程是决定培养人才质量的关键。我院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基础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组合方式构建了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基础素质课程是根据高职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文化素质通识能力标准而开设的必修课程;素质拓展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而设置选修课程;职业能力课程突破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界限,依据岗位能力标准重构课程,使专业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充分融合。

开发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工作过程分析、课程设计、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设计评估”四个过程组成(见108页图1)。课程有效融合了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满足了社会需要。

职业能力课程结构。我院汽检专业针对学生欠缺职场经验,以岗位能力层次递进的方式,组合能力单元,重构汽车维修初、中、高级工、技师能力对应的“汽车维护”“汽车维修”和“汽车检测与诊断”职业能力课程(见108页图2),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一致。在重庆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技能鉴定部门认可下,课程鉴定合格者,学生可直接获得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按照“能力递进层次”的教学模式运行,为学习者建立起“学习—工作—学习”的交替通道,保证学生从学校学习平稳过渡到就业。

“七步法”教学设计。“七步法”教学设计流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开展学习需求分析,为学习者量身定做学习计划;二是确定学习资源,保障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三是设计主动学习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运用“标准鉴定模式”,依据能力标准,判断学习者“合格”与“不合格”;五是开发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材料;六是开发学习者和工作场所反应、学习效果、学生上岗的适应性、生产技术发展对人才技能需求四个层面的评估工具,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确保学习产出与能力标准保持一致。

三、整合企业资源,搭建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平台

1.按照行业技术标准,创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真实的工作环境是学生获得岗位能力知识、技能的载体。我院汽检专业建设引入力帆轿车、东风微车、Bosch等汽车品牌企业技术标准、设备、企业文化、培训项目,建成三个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按照汽车维修4S站设计标准,依靠行业(准)捐赠设备,在校内建立了力帆汽车售后技术培训中心、东风微车技术培训中心,这也是国内仅有的汽车制造企业把全部售后技术服务培训设在一个院校,满足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的实践教学要求。教师也通过承担力帆汽车、东风微车4S维修站的技术培训任务,使教学紧贴新工艺、新技术。同时,汽检专业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将制定的规章汇编成《汽车实训基地管理手册》,实施汽车维修企业5S管理模式,规范了设备资源管理,确保了实训环境的安全、环保。

2.建立以汽车4S维修站为依托的学生顶岗实习网络。我院汽检专业以力帆轿车、东风微车800个4S维修站为基础,结合重庆其他品牌维修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学生顶岗实习网络。校企共同编制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手册,规定了专兼职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是:由企业教师按照企业员工能力标准指导学生顶岗操作,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技术资料、总结知识撰写毕业论文,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填写工作日记,形成了“一个要求、三元指导、三项任务、三项考核证据”的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监管为辅的顶岗实习共管模式,确保了顶岗实习的有效性,为学生奠定了高质量的就业基础。

四、形成优秀教学团队培养机制

1.建立企业教师聘用制度,形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我院以学校专任教师团队为基础,建立企业教师聘用制度,保证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学校聘请维修企业4S维修站技术骨干指导学生职业技能课程及顶岗实践课程,形成了“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2.形成“双师素质”校内教学团队培养机制。我院实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制度,通过技术专项培训、企业顶岗锻炼等途径,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借鉴澳洲职业教师“培训与鉴定四级证书”标准,培养教师职业教学能力,基本实现了“双师素质”目标,即拥有从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能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导师能力、为社会服务的技术能力,全面提高了教师团队的职业素质。

高职汽车维修人才的定位与培养 篇12

1 现代汽车技术对汽车维修人才的要求

1.1 现代汽车新技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对汽车节能、环保、安全要求的日益严格以及人们对乘坐舒适性、操纵性要求的日益提升, 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成为汽车产品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当前世界汽车工业约70%的技术创新来源于电子技术的应用。现代汽车电子集电控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汽车技术于一体, 包括基础技术、电控系统和人-车-路交互系统。

现代汽车维修服务以“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为前提, 高质量、快速修车的维修方式作为服务准则。现代化检测维修仪器设备、维修技术信息和新的维修技术、工艺规范已成为汽车维修的基本要素。可以说, 作为第三产业的汽车维修服务业, 也已迈入高科技领域。

1.2 汽车维修行业人才的要求

科技的快速进步, 现代汽车的技术含量也随之快速提高。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现代汽车应用类人才必须以及时型为主。除了需要懂技术、懂经济的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外, 关键需要技术骨干, 要求熟悉现代汽车结构、原理, 掌握计算机应用 (包括硬件、软件) 知识并操作熟练, 对传感技术、液压控制和自动控制技术比较熟悉, 能直接查阅原文维修手册或网络资料, 有一定的维修实践经验, 能熟练掌握和使用现代化检测仪器, 迅速诊断和维修现代汽车各类疑难杂症的机电一体化人才, 即汽车医生。同时也需要有大量实践经验, 并且会利用各种工具设备拆卸更换各零部件, 懂得汽车美容保养方法操作的普通人才, 即汽车护士。

2 我国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1 我国汽车维修人才现状

(1) 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长久以来我国汽车维修人才大多都是师傅带徒弟或者自学模式, 所以汽车维修人员接受正规教育培训的很少。行业内形成的专家群的知识有待更新, 而新的专家群还没有形成技术专家当前处于断档阶段, 可以看出我国汽车维修人才技术差异比较大, 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2) 技能型人才紧缺在一些汽车行业较发达的国家, 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最近十年, 我国汽车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汽车维修行业在凸显其重要性的同时对汽车维修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与人才的巨大需求相对应的却是我国汽车维修人才的严重匮乏。

2.2 我国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校企信息不对称。我国的汽车企业支持、参与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积极性不高, 大多高等院校培养的的汽车专业毕业生, 虽然有较强的理论知识,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但由于定位较高, 并不适合汽车维修行业。同时高职类院校在进行专业定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环节上缺乏企业的前沿技术、先进理念、岗位资质要求, 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造成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没有针对性, 使得人才的培养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 维修人员接受的知识、技能严重滞后, 培养的人才素质普遍不高, 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和标准, 同时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竞争很激烈, 因此只有那些真正具备社会所需求的能力的人才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2) 培养的人才实用性不强。汽车维修人员不仅要实际动手能力强, 而且要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完成对汽车的维修。因此, 这就要求汽车维修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要有较高的实践技能。但是目前我国汽车维修人员普遍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造成维修人员缺乏相关的理论背景;二是高职类院校毕业生缺乏实际的操作技能。因此, 学生所学的知识、所训练的技能都跟不上企业的需求。而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高校, 实践能力和现场经验很缺乏, 缺少具有既懂实践操作又懂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汽车维修技能指导。

3 高职汽车维修人才的定位与培养模式分析

3.1 高职汽车维修人才的定位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学历的高低, 更多是看社会的需求。人力资源的市场化, 使得社会在教育理念和用人观念上都需要转变, 创造出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从而真正保证人才战略和知识战略的顺利推进, 树立新型的人才观、价值观。高职汽车维修人才的定位应当是以技能型人才和技术管理型人才为目标进行培养。

3.2 高职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模式

人力资源的市场化, 人才竞争的激烈化, 促使高校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进而解决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目前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方向的错位, 用人单位期待与大学生期望的错位, 已经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使学校能够针对性的培养企业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 加强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把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技术应用介绍给学生, 启发和培养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在专业课程体系中, 一体化教学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确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也就是要成为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2) 校企订单式联合培养模式欧、美、日等汽车产业发达的国家,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且行之有效的汽车维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更重要的是能让当代大学生能够与实际接轨, 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这种模式针对性较强, 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能够更好的培养实用性人才。

4 结语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人才专业素质总体偏低, 已不能适应汽车行业的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迫切要求改进。在我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 要想提高汽车维修人员在汽车维修行业中的竞争力, 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西方国家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并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 探索新的发展出路, 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我国汽车维修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和汽车维修行业人才的要求, 根据我国汽车维修人才现状, 找出了我国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汽车维修人才的正确定位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技术管理型人才为中心, 注重综合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 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 开展校区合作订单式联合培养模式。

关键词:汽车维修,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R].北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07.

上一篇:大型养猪场下一篇:便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