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024-09-08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选12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篇1

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职业学校、企业及教师、学生的高度关注, 说明其意义不局限在竞赛工作本身, 而是各项竞赛工作的开展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发挥的评价、引导、促进等功能作用, 即工作目标定位于有效服务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 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概念界定

目标的本义就是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基本释义包含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或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英文单词可用“target”、“goal”、“objective”表述。国家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学校、企业等开展的竞技比武活动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各项教学活动, 均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 其“目标”的内涵就是指想要达到的效果和某种“标准”。

1.1 职业技能竞赛的目标

从《职业技术教育词典》中对技能竞赛的定义可知, 相关部门、社会团体组织、学校等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是为了解职业教育或职业训练的成效, 促进单位或个人间技艺交流, 表扬先进, 激励全体, 提升技能水平。因此, 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必须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 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来说, 无论是参加还是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学生专业职业能力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2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中对高职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文) 中指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知,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具有“三性四原则”特色, 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是要明确“高等性”、“职业性”和“区域性”;二是要坚持“多样化”、“个性化”、“时代性”和“责任感”原则。

2. 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

培育人才是高职学院的首要及中心任务, 其主要工作均应围绕这一任务而展开。对高职学院来说, 参加、组织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举措, 职业技能竞赛赛前培训是一个教学过程, 竞赛是一种检测训练效果的方式。因此, 职业技能竞赛目标就是有效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1 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存关系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强, 各个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指向性明晰, 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群对就职人员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 (含知识与道德素养) 的要求来确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团体机构, 还是高职学院, 有计划、系统地策划一系列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针对职业核心能力要求, 选择赛题, 目的就是检验参与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促进职业能力提升。对高职院校来说, 职业技能竞赛目标必须依存于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有效地服务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相融关系

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各个层次各个级别都有, 既有只针对企业员工的技能比赛, 也有只针对职业院校师生的技能竞赛, 还有企业员工与职业院校师生均可参与的竞技活动 (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同台竞技) 。因此, 从概念内涵界定来说, 职业技能竞赛不局限在高职院校。但无论是哪类职业技能竞赛, 竞赛内容的选择必须针对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 不管参与与否, 对竞赛赛题进行了解、分析, 均有助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适时调整与完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特点与职业技能竞赛“导向”、“评价”等职业教育功能特性, 使二者目标相融统一。

3. 实现职业技能竞赛目标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

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 组赛与参赛只是工作的过程, 是目标实现的载体, 高职院校要使职业技能竞赛目标有效对接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其核心点就是对“职业资格标准”的把握。

3.1 确保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及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指挥棒, 培养目标定位的偏差最终导致的是学生毕业后职业能力达不到相应职业岗位要求, 不适社会需求, 即产品是次品。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要求, 采取逆推式方法论, 职业院校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路径是:组织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认真分析, 对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分类、汇总, 带着“某某职业岗位需要哪些能力”、“社会、企业需求情况如何”等问题再深入企业进行调研, 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 分析行动领域能力要求, 并转换为学习领域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 然后, 确认该专业学生就业面向定位是否合适并予以不断修正与完善, 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当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面向确定后, 而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是国际、国家确立的, 瞄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教育教学环节,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2 把握职业技能竞赛开展的“四性”原则

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实施, 搭建了企业员工、教师、学生等切磋技艺的平台, 架构了企业间、学校间、企业与学校沟通学习的桥梁, 通过竞赛排名或比试成绩, 检测与评价选手职业技能水平及企业员工技术水平、学校职业技能培养效果与教育教学能力。这种评价的权威性或认可度如何, 不只依赖于举办方级别的高低, 而竞赛内容是否是反映该职业必备且先进的技术要求, 评判标准是否符合该职业资格要求, 竞赛组织是否公平公正, 均是十分重要的要素。因此, 各级各类竞赛的组织, 都必须把握好竞赛活动开展的导向性、激励性、促进性和务实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反映在竞赛内容的选取、赛题编制及评分标准制定方面。根据职业资格标准, 紧跟新技术发展, 选取职业核心技能、必备技能与知识点编制竞赛题、竞赛方式与评分标准。这类竞赛的组织与参与, 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才会产生导向作用。

激励与促进性原则是指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工作的目标定位要明确, 通过竞赛平台, 激励先进, 促进信息交流, 加快新技术推广。竞赛组织的意义不在竞赛活动的本身, 而在活动所带来的效应及其产生的影响;竞赛也绝不只是有益于参赛选手, 对职业院校来说, 参赛与组赛和常规教学相融合, 与专业建设相结合, 惠及全体学生。

务实性原则主要是指组赛工作过程要切合实践。一是组赛初始工作, 定竞赛内容, 编赛题就必须务实, 既要把握职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渗透, 又要切合当今生产、工作实践需求;二是组织过程, 要避免走形式、走过场, 从确定奖励比例和操作方案、宣传发动、赛场组织, 都必须务实求真、公平公正。否则, 竞赛目标无法实现, 更谈不上激励和促进作用的发挥了。

总之, 目标是工作的风向标。职业技能竞赛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在目标上实现对接, 彰显职业技能竞赛的职业教育功能, 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3876.htm#2.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文) .

[3]池新安.浅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J].高教研究, 2007, 24:26-27.

[4]陈业宏.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规格、要素定位的思考[J].成人教育, 2007, 3:40-41.

[5]宗雪萍.高职教育工科类培养目标的定位探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7, 6:123-125.

[6]孟银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新探究[J].陕西教育, 2009, 10:195-196.

[7]刘传会, 朱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及其实现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4, 128-129.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篇2

一、建筑工程施工

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建设工程咨询行业相关企业与咨询服务单位,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工艺与安全管理、工程质量与材料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工作的专业技术和技术工种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主要专业课程: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建筑CAD、建、安全知识、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建筑施工工艺、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预算、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等。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于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主要面向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度假区等旅游企业,培养具备旅游专业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热爱旅游事业,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从事基层服务接待和服务管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开设主要专业课程:服务礼仪、中国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心理学、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导游实务、吉林导游、旅行社英语。

三、学前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地区及县镇各级各类幼儿园、早教中心、学前教育机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婴幼儿保教工作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从事幼儿园保教基本工作能力,能从事幼儿园保教等岗位工作,达到初级水平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主要专业课程: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声乐、键盘、幼儿卫生保健、乐理、舞蹈、素描、色彩、简笔画、手工、亲子教育活动设计、幼儿感觉统合训练、蒙台梭利教学法、育婴师培训、奥尔夫音乐活动设计。

四、服装设计与工艺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及服装营销企业,以提高就业岗位综合素质及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服装成衣制作或服装制板操作能力,能从事服装裁剪、缝制、后整理流水操作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研究 篇3

关键词:独立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所招收的英语专业学生往往存在基础差,尤其在词汇和语音方面问题较多,因此很多独立学院在指定培养目标时,只是关注学生的语言技能,却忽略了其他多方面的的培养。本文将先探讨培养目标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中的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和对各大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研究,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英语专业的培养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研究型方向,高级翻译方向,教师方向,一般翻译,复合型商务方向。而据笔者多方了解和平时的教学观察,多数独立院校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没有明确地界定。尽管有些院校也制定自己的培养方案,但多数内容是照搬自一些一本和二本院校的培养方案。到底是走高端的研究型和高级翻译方向,还是走中低端的教师方向,一般翻译,复合型商务方向,多数院校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独立院校英语专业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不协调。一些认可高端路线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倾向于英语专业知识的传授,注重对英语语言本质和文学的讲解;而另外一批老师则认为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重点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并与学生今后的就业环境相联系,注重英语语言的应用。

(二)培养目标没有兼顾学生实际情况

在学生学习方面,多数学生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当面对一个强调英语专业知识教学的老师时,一些学生觉得自己应该多学习语言学和文学,研究语言的本质;而当面对一个强调英语语言技巧的老师时,这些学生往往又放弃先前的想法,转而学习英语的一些应用技巧。在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等方面也面临着同样的矛盾。整个教学过程相当混乱,没有一个同一的指导方面。

(三)低年级培养目标严重落后

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大纲》规定,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都开设有综合英语,英语语音,交际会话,英语听力,英语语法,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专业课程。从表面上看,这一课程设置视乎能很好地反应《大纲》中所提到强化英语语言技能方面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颇多。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忽略了语言是一个整体这一基本事实,在教学时指关注学生听说读写某一项技能的挺高。如阅读老师往往专注于阅读技巧的讲解,倾向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材料,而对学生阅读信息输入过后的信息输出部分,却用几个效度相当低的几个多项选择题或判断题草草带过。口语老师多数情况是在课堂上抛出一个话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对这个话题的看法或意见,但实际情况是在抛出问题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最终在表达环节整个班上却是一片沉默。其实,在整个英语专业低年级的教学阶段,英语教学的输入与输出在各门课程中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融合。到了高年级阶段后,由于英语语言专业知识的难度较高,在语言学和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现象较为普遍,而对商务英语的教学,对数教师仍以挑高英语技能的教学为主,并不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

(一)杜绝直接照搬

培养目标是专业发展的指导方向,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的其实可行的培养目标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或进一步深造都有着重要的帮助。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在制定自己培养目标时,首先应杜绝直接照搬一本或二本院校的现象。

(二)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近几年,部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经常派教师到一些全国一本或二本院校参观学习。这些教师带回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固然对英语教学有一定帮助,但有的教师在了解到别人的培养目标后也认为可以直接照搬到自己的工作院校,这种项目是不切实际的。一些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高校研究生也有类似想法,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往往强行把以前读书所在学校的所谓先进培养模式加到现在工作单位上。为学生开设了大量的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类课程,结果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在入学时无论是英语基础,学习习惯,自身素质都与一本二本院校有一定的差距。从毕业后就业来看,无论是考研后就业的还是直接本科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其工作多以教师和商务人员为主,从事商务方向更是占了绝大多数。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考虑这些实际情况和调查。

(三)设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案

固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级翻译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相当紧缺,但是以现阶段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师资,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素质,培养这类人才难得较大。一味的追求高端人才培养反而会使毕业生失去竞争力。因此,把培养重点放在中低端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发展的一个不错选择,而中低端的人才培养中,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应成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原因是中国加入世贸后,许多公司和企业急需此类人才。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因结合自身所处地区特点,以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为目标,对课程设置,知识储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修改。(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常俊跃.英语专业“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整体课程体系改革的教学效果分析[J].语言教育.2013(01)

[2] 文秋芳 王海妹 王建卿 赵彩然 刘艳萍.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5)

[3] 张冲.英语学科及专业改革的思路:正名·固本·定标准[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4)

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解读 篇4

关键词:本科,会计学,培养目标,解读

教育部于2012年10月正式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年) 》 (简称“2012版”) , 与原《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1998年) 》 (简称“1998版”) 相比, 做了许多调整改革, 其人才培养目标更为凸显。其中, 本科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我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 现就此谈谈更进一步的理解。

一、培养目标变动差异

2012版与1998版相比, 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了一定的变动 (见表1) :

由此可见, 新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变动有四:增加了社会要求、素质、品质等内容, 将培养目标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改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解读

(一) 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人才

高等学校必须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会计人才已成为国家、地区和企业间竞争的焦点之一, 其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更加凸显。为此,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将金融财会列入12大经济重点领域, 将会计人才列入专业技术人才的重点培养队伍。

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人才, 就是适应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 就是能就业、就业质量高的人才。2013年由中国商业联合会牵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共同指导的全国会计实务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程 (简称ATEP工程) 正式启动。该工程致力于为会计行业培养具备扎实技能的实务型人才。

(二) 现代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现代会计人才应当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

1.人文精神。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包括人性、理性、超越性。会计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与有关利益方沟通、质询与解释, 对于新出现的经济业务需要进行思考、分析与推理, 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需要做出判断等等, 因此, 会计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 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 要在工作中体现出会计工作的知识含量。这就要求每位会计人员要自觉自愿地学习和了解一些最基本的通识性知识, 提高自身的人文知识素养, 开阔视野, 增强识别与判断能力, 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2.科学素养。国务院2006年3月21日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 》指出,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树立科学思想, 崇尚科学精神, 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现代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包括数学、经济学基础、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交际和文化修养, 还应掌握与会计密切相关的经济、财政、市场、管理、组织行为、贸易、金融等知识。

(三) 现代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品质

现代会计人才应当具备诚信品质。诚信, 即诚实守信。以真诚之心, 行信义之事, 待人处事要真诚、老实、讲信誉, 言必行、行必果,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朱镕基同志说, 高等学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必须是遵守职业道德的典范, 要“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要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8项会计职业道德主要内容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四) 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涵义

1.应用型会计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 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围绕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践教学。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行政机关、社会团体, 在资金往来结算、成本计算、资产核算与管理、投资核算与管理、会计报表、内部审计、财务预算、农村经济理财、财税协管、仓储管理等岗位从事财务会计实务工作。因此, 我们认为会计实践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包括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独立实验课程、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

2.复合型会计人才。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 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才。经长期实践后, 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 还应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

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 其具有多才多艺特点, 能够在多个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学校教育应注重知识复合。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应当注重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复合:一是跨学科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 要求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公关学、交际学、贸易学、金融学、税收学、语言学 (外语) 等在内的基础知识与一定应用能力, 并凸显某一方面技术知识基础 (如工业技术基础、农业技术基础、医学技术基础等) ;二是管理学科内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要求掌握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经济、财政、市场、管理、组织行为、人力资源、资产评估等知识, 并熟悉某一技术管理 (如工业技术管理、农业技术管理、医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管理等) ;三是会计学科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灵活运用, 体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即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过硬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非盈利组织会计、国际会计等会计职业知识与技能, 还要熟悉我国《会计法》《会计准则》以及国际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商务惯例和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些是会计人员从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也是为会计事业服务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蒋葵, 彭琳, 方圆.关于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9) .

[2]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J].会计之友, 2010 (3) .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篇5

对口高职是指中专毕业生升入高职大专,使其有机会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主要途径之一。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七条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1]”我校自起招收护理专业对口高职学生,目前尚未建立对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拟通过文献回顾,查阅、比较分析国家及本地区相关政策文件、科研论文等文献资料,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借鉴其他高职高专院校对口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和评价探索,归纳整理相关经验,了解最新的前沿知识,以确定符合我校护理专业发展实际的对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和内涵

《教育大辞典》对培养目标的解释是指教育目的或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说所应达到的培养要求、质量和规格。袁璟婷在《高职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估探索》中指出:“人才培养目标其实质就是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或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是培养者对所要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它是教育活动的决定因素,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学校而言,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学校的层次、类型以及专业进行具体化才能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规范、指导和检验作用[2]。”近年来,我国在中专毕业生中实行了对口升学的政策,从而使一部分应届中专毕业的护理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这对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校从20才开始招收对口高职护理学生,由于对口高职护理专业成立时间短,学生差异性大,其培养目标的确定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有了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培养模式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强大的操作技能的综合型人才,使他们真正的符合社会的需求。

2、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目标综述

对口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是中专护理毕业生通过参加考试升入高职大专,通过这种途径升入高职的学生学制一般为2-3年,在此期间完成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文凭。由于这部分学生已经学习了中职的护理的相关课程,并拿到相关的资格证,甚至有部分学生已经有丰富的工作经历,所以这部分学生在培养目标上与中职培养人才层次是有差别的。中职教育强调职教育侧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而对口高职教育后更强调技能的拓展与延伸,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因此“中高职三二分段应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阶段的顺利过渡和衔接,避免教育层次和专业技能水平的错位”[3]。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目前对口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围绕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

2.1知识目标

知识主要是指从事某一特定岗位或者岗位群所掌握的文化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等。面对对口升人高校的这部分护理学生是中专起点,在中专阶段的学习是以医学课程的专业知识为主,虽然在中专学习阶段学习了部分文化课程,但课时偏少、内容较浅,大部分文化课程都是考查课,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收效较差。根据相关实习医院的反馈,我校学生也存在文化知识匮乏的突出问题,甚至有部分学生连基本的文书写作都存在问题,因此在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要坚持双管齐下,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体系,才能应付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史可可在《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衔接研究》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与少量的技能理论知识;高等职业教育阶段要求相应的基本知识与过硬的专业知识,对硬性知识有精准的掌握,在知识面上的要求比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更为广泛与深刻。”

2.2技能目标

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精神,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技能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是重中之重。中职教育侧重的是基础技能的`培训,而进入到大专学习的高等职业教育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对应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还要一定的组织能力、创作能力与驾驭策略层面的过程的专项能力,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训。

2.3素质目标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指的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的品质结构,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有一些学者将素质称之为“品性”、“品质”,它主要是指个体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身心品质、个性品质等等。在现代护理学中,人文素质培养归根结底就是引导护生学会做人,自主发展,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提高自身的人格和修养,利用人文精神解除病人的痛苦,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对于对口高职的学生经过在校的学习和长达8个月的临床实习,在技能上已经经过一定程度的专业化训练,而在职业素质方面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培养,因此对于对口高职的学生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技能,同时应该培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与人合作与沟通能力等,这些职业素质无疑会提升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应对医疗环境的适应力。综上所述,对于对口高职护理专业这种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在笔者看来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既要考虑到时代经济的发展,也要考虑到本专业的特色,更要考虑到地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才能全方面、多角度的制定适合我校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七条[Z].

[2]袁璟婷.高职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估探索[D].南京:东南大学,.

[3]刘长灵.林七七.“中高职三二分段”对口自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优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院报(职业教育),(1):11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篇6

摘要:扬州商业技工学校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是“扬州玉雕”的人才培养基地,肩负重任。在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基本是以培养熟练操作工为培养目标,然而这样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扬州玉雕”的发展。因而需要从构建创新型课程、重新编写教材、校企合作助力等方面着手,构建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关键词:玉雕设计;创新能力;目标

日前几乎所有的技工院校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都在制作技艺的培养,扬州商业技工学校的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也不例外。学牛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一味地沿袭传统的玉雕的制作技艺与步骤,设计制作的玉雕产品的题材几乎已是流传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学校的培养几乎忽略了学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牛毕业进入企业后往往只是从事重复劳动的工匠型人员,长此以往也极易导致扬州玉雕行业的整体创新性不足,产品失去竞争力。虽然,技工院校应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首要任务,但也不是仅有的培养日标,特别是对于如“扬州玉雕”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传承人才的培养上,适当培养学牛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丁学牛的职业发展,更有利丁扬州玉雕的传承以及扬州玉雕产业的发展。因而,调整旧的人才培养日标,构建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日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l 构建创新型课程

依照培养玉雕设计、制作专业技艺与创新复合型人才的日标来设置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与企业需要、行业需求相结合,把课程体系日标确定为:以掌握熟练制作技艺为核心,以培养职业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研发了《玉雕创意原理》这一新课程,并在扬州商业技工学校2014级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l班、2012级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2班的日常教学中引入,进行长达4个月教学实验。实验相关信息如下:

实验课程实施时间:2015年3月~2015年6月。

课程实验对象与参与人员:2013级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l班(47名)、2012级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2班(47名),共计94名同学,相关任课教师共计14人。

课程实验日标:初步塑造学牛创新意识,并培养学牛创新能力。

课程实验内容:进行《玉雕创意原理》这一课程的实验性教学,评估课程开设对学牛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 课程实验成果论证方式:一是实验前相关任课教师、校内外专家对学牛学习状况进行评估性测试。二是实验期间课题组与相关任课教师、参与学牛充分交流,听取并记录各方意见。三是课程实验结束后,对教师、学生各制作问卷一份,并发放填写、回收统计。四是结合教师、学生反馈,组织专家再次对参与学牛进行评估性测试。

在教学实验前组织的学牛学习评价测试中,以玉雕图谱创作的测试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面对提供的创意素材94名学牛在3小时内,总共创意出138幅玉雕图谱,经专家鉴定后可以制作实施的是21幅,人均有效图谱为0.22幅。在经过长达4个月的教学实验后,面对再一次的3小时测试,94名学生共创意出62幅玉雕图谱,经专家鉴定后可以实施制作的是98幅,人均有效图谱为1.04幅。南此可见《玉雕创意原理》课程的实施对学牛创造性能力培养效果显著。同时,通过对所有参与课程实验的师牛的问卷调查也发现,对课程的认可度超过95%。

2 编写适应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材

深入分析技工院校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教材对创新型培养课程的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技工院校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教材在适合技工院校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牛的专业特征基础上,还应具有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日标的特性。教材除了具有学科相关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具备适度拓宽学牛思维引导创新的新特点。现阶段扬州商业技工学校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使用的包括基础线捕、制图、理论等科日的教材,大多直接选用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材。从教师教学反馈中得知这些教材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距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实际教学需求仍有一定差距,而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将较多精力用丁弥补这一差距,忽略培养学牛的创新能力。因此,编写一系列适应技工院校玉雕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用教材显得十分重要。

在《玉雕创意原理》课程实验授课时,课题组曾编写了一本《玉雕创意图案与原理》的教材,提供给参与课程实验的师牛。从实验结束后的问卷回收的统计表明,约83%的学牛认为新教材十分贴近本专业,有助丁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授课教师也一致认为,南丁新编教材更贴近本专业,因而他们教学会更轻松,在关注学牛对传统技艺的掌握的同时,也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3 校企合作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扬州金鹰玉器珠宝玉器公司是扬州地区最大的民营玉器设计与牛产企业,企业已有一支相对完备的从事宝玉石设计创意的人才队伍。然而随着近年来企业的扩大,对具有较强制作技艺同时具备一定创意设计能力的人才需求也日趋强烈。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根据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企业派由由工艺美术大师、知名宝玉石设计师组成的人才队伍轮岗到学校参与教学任务。将企业实际的设计、牛产的订单带进课堂,让学牛在学校就能提前参与玉雕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在学牛完成在校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进入实训阶段后,可进入企业岗位实习,每一位学牛都有一位企业设计与牛产人员带领完成工作。学生在企业实际岗位能更多地从实践中学习玉雕产品的制作技艺与创新于法,同时也让企业有机会挑选优秀的人才。校企合作的形式,带来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学牛的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得到锻炼,创新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培养。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篇7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其依据

( 一)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义及形式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 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学科基础扎实, 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 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 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优秀的科学品质。 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 但总的目标是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 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 还可采取业余教育, 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 充分利用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 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材。

( 二) 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

1.理论依据。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现代教育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能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企业部门及相关院校, 从事管理、经营、销售、教育与教学等科研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2.实践依据。 借鉴国内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经验。 2004 年, 教育部首次在高校设立“ 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 回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十年之路, 都希望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在文化产业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产业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但事与愿违, 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学科背景单一、知识面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缺乏等问题。 无论是211 重点院校, 地方二本院校, 还是三本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都是一样的, 没有依据各自学科优势培养出有侧重点且差异化的人才。 此外,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文化企业人才需求是厚基础、重能力的特点不相符。 都想尽力把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学科都包含进来, 文化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管、传播学、法学、社会学、艺术学等等, 表面上看学生一天从早到晚上不完的课, 结果培养成四不像!

3.地域特色。 各高校所在的地域不同, 文化资源类型有差异, 所以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上要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相结合, 培养相应的文化产业人才。 如咸阳师范学院地处古都咸阳, 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故其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应是文化遗产保护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4.专业设置背景制约人才培养目标。 调研所知,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各高校开设差别较大。 有设置在历史学科之下、管理学科之下、文学之下, 艺术学之下 ( 分美术、设计、音乐) 、体育学之下、中国传媒大学则设置在传媒学院等等, 这是由于文化产业类型多样所致。 但在人才培养方面当然要结合专业背景和师资力量来确定培养目标。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考

依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理论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 2012 年) , 分析市场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 总结目前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经验,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要做好以下方面:

( 一) 目标方向定位

目前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延续旧的文化事业管理教学体系, 偏重文化、艺术学科的基本教学, 而忽视了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 造成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严重。 文化产业类型多, 范围广, 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不可能培养出满足文化产业十大类的各类通才。 学校应在充分把握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 制订合理科学的培养目标。 咸阳师范学院地处帝都咸阳, 历史文化资源丰厚, 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就是其人才培养目标。 华中政法大学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和师资力量, 其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方向。艺术类院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向应为影视产业、动漫产业、会展产业等。

( 二) 专业课程设置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方向,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更为具体而切合实际, 划分为不同模块———通识教育模块 ( 专业英语、基础的应用数学、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 、基础知识模块 ( 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中国文化简史、西方文化简史、文化资源概论) 、管理技能模块 ( 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项目管理、文化企业投融资及资本运作、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 、专业基础知识 ( 文化创意与策划、文化产业学、创意与城市建设、文化资源检索、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民俗学、国际文化贸易) 、行业知识模块 ( 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旅游创意策划、旅游项目开发与规划、 文化产业案例分析、 文化市场经营管理) 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完成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的基础上自由选择。

( 三) 实践教学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教师首先要积极参与政府文化产业项目的制定, 甚至深入文化企业参与其管理, 这样不仅增强课堂教学案例, 而且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南昌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其文化产业管理老师参与策划江西省多届春节晚会, 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机会, 而且增加就业机会。 池州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充分利用假期时间,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每一个假期都安排学生在相关媒体、文化产业公司、大中型文化企业实习, 通过每个假期的实践活动, 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学期教学和假期实践相结合。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 迫切需求更多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培养目标与定位。 加之随着科技的进步, 数字技术、互联网、新媒体等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步伐加快, 对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也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就应该构建以高等院校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把培养目标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 做到供需相匹配, 以培养出具备创新理念、创新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篇8

顾客的消费心理就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以及评估自己需要的商品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有很大的关系。顾客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以及求实心理。从众心理指的是顾客看着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 而求异心理是指与别人不一样, 想要彰显自己的个性的一种心理。攀比心理指的是要战胜别人的一种心理, 带有虚荣的倾向。求实心理则是一种表示对自己实际生活的正确判断而产生的购买及使用心理, 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智性的心理。在购买汽车的时候, 顾客的消费心理自然与一般的消费有着相同之处, 但是也有着区别。因为汽车的商品使用意义除了代步方便之外, 还融入了出行安全、身份表征以及个性彰显的意义。所以顾客在选择汽车的时候, 既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潜力的求实心理, 也要考虑汽车给自己带来的对比别人更优异的精神满足感。他们对于汽车的外型是否美观精致, 款式是否新颖新潮以及汽车的品牌质量等都有着自己的不同要求。另外, 对汽车的售后服务也提出一定的要求。

2 汽车营销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

在汽车的营销中, 营销内容涉及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性能介绍, 还要求营销人员必须能够对商品进行定位, 根据商品定位而对顾客群体进行定位、对分销市场进行方向定位。这样, 市场营销知识、汽车机械基础知识、汽车美容装饰及汽车维护等就是汽车营销人员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因此, 汽车营销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包括心理学、汽车专业知识、营销专业知识以及其他跨学科知识。

2.1 顾客心理学的掌握

顾客在选择汽车的时候, 多数都是从自己的经济条件出发, 但是也注重汽车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满足感。因而, 把握顾客的消费心理, 根据顾客的心理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 就可以让对方达成商品成交心愿。所以在培养汽车专业营销人员的时候, 需要让学员懂得分析汽车潜在消费群体的年龄特征、身体特征、性格特征以及文化特征。只有了解到对方的性格特征, 才可以知彼而入, 让产品直接与顾客需要心理对上号, 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2.2 汽车专业知识的掌握

拥有专业知识, 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 才可以更好地运用汽车专业知识, 从而让营销策略及方式的演绎过程更有信服力。尤其是在汽车性能的介绍、汽车保养的指导、汽车保险索赔途径等方面能够进行有效而且到位的指导。

2.3 营销专业知识的掌握

掌握营销专业知识, 在制定营销策略, 尤其是选择推销形式的时候更能够从顾客的心理、产品的推介、分销技术的采用以及与顾客的沟通等方面去把握优化。而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营销专业技术, 就不可能从商品的推介、价格的定位、分销的渠道等方面去进行策略的制定, 从而达不到营销的目的。

2.4 跨文化知识的掌握

在产品介绍方面, 尤其是4D技术的应用, 更能够直观而形象地显示产品的性能, 因而汽车营销专业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电子信息技术。另外,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全球化, 英语作为书面或者口头交流的语言, 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营销人员不掌握英语, 那么他/她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 就无办法把营销活动扩大到更广的人群中。

当然, 作为一个汽车营销专业人员, 他/她所需要掌握的跨文化知识, 并不仅仅是计算机和英语,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学修养以及数学计算能力, 这样才可以在营销活动中更好地发挥其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3 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3.1 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汽车营销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 要求学员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汽车产品识别、汽车故障预诊、竞品话术、客户关系处理、自主学习等技能。顾客选择汽车的首要考虑因素是汽车的安全性能以及外观的豪华美观感, 既要有安全感, 又要能够彰显身份地位。近年来, 在追求品牌的基础上, 有些顾客也提出了个性化的汽车装饰的要求。因此, 营销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在汽车的性能、汽车的品牌对比、汽车的保养维修以及汽车美容装饰等方面为顾客提供有效的信息, 让顾客感到满意。

3.2 专业知识的培养

专业知识丰富的营销人员, 可以让人感受到其公信力。因此, 汽车营销专业人才需要有较强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关的汽车基础知识。另外, 一定的中英文阅读能力也很重要, 因为营销策略的推进过程, 需要书面表达的陈述能力, 还需要口头语言的表述能力, 而只有经常阅读的人才可以养成很强的表达能力。

3.3 职业素质要求

沟通是达成商品流通的渠道。一个营销人员善于沟通, 就可以在营销中成功地进行商品的推介以及开通分销渠道, 而能够达成沟通最需要的是营销人员的不怕艰苦的工作精神以及热情的服务态度。

汽车的竞争市场在日趋繁华的同时, 竞争力也在不断高涨。把握好营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 善于培养精英专业营销人才, 汽车企业才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摘要:本文陈述了汽车营销专业人员所需要的汽车专业技术知识以及营销技能, 接着根据汽车潜在顾客消费心理谈论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关键词:汽车,营销人员,专业,培养

参考文献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篇9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界定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 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 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在这种定位下,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当以市场为导向, 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在于, 由于农林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面向农村、农业领域, 从事的工作具有艰辛性、季节性等特点, 外加我国农民是弱势群体, 不仅收入低, 而且社会地位也低, 因此这种其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专业有众多不同。两者结合而言, 独立学院农林类的专业人才培养要从传统认知式转向践行式, 努力完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产业界合作, 建立农林院校与农业部、林业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 及时掌握最新的农林教育资讯、科研动态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更新、吸收和提升, 以填补我国社会市场应用型人才的缺口。[1]

2 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问题

2.1 照搬母体高校或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还有的直接照搬母体高校或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如“培养中国加入WTO后所需要的既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基础与技能, 又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技术, 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 技能强, 素质高, 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涉外实用人才”等等, 造成了人才培养中拔高人才培养标准的现象。而独立学院学生大多在第二批次录取, 从录取分数相当低的事实中可以看出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较一本、二本的学生差。而农林类的还是可以降分的专业, 生源的学习基础就更加的薄落。农林类的专业报考只有37%是因为个人的兴趣所在, 29%是因为农林类专业的加分。而录取后的学生只60%愿意将农林方向作为职业的首选。这个类型的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虽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不如一本学生, 但在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甚至创新能力方面, 并不比一本的学生差。所以不能完全按照母体立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来培养学生。

2.2 实践教学的比例偏低。

24%的学生认为农林类的专业设置基本与经济实际需要不是很适应。在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60%的学生认为专业设置上存在这实验课太少的问题。39%的学生认为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在于应用性不强, 甚至62%的学生认为走上工作岗位前需要工作单位进行进一步的培训。这种现象说明仅占培养计划20%的实践教学是满足不了独立学院的农林类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毕业生反馈, 大学四年的学习中, 在田间教学中学到的东西都记得, 并且在工作中得到了很有的应用。其他的理论知识印象不深刻。但是, 在田间实践教学的机会太少了。

2.3 轻农思想导致办学理念错位。

一些人歧视农林类专业, 甚至歧视农林类专业的学生, 认为农林类专业招生少, 不能为独立学院创造经济效益;认为农林类学生都是差生, 学农没有出息。导致农林类的学生自己也感觉好像低人一等。这种情绪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少, 学习动力和激情不足, 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而一些独立学院的领导者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对农林类的专业不重视, 导致农林类专业萎缩并远离农业、农村、农民。[2]

3 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路径

3.1 强调独立学院教学模式的优势, 增强学生树立就业信心。

教学中一定要鼓励我们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主动接触并热爱本专业, 拓宽个人交际网络, 全面构建人脉平台。在教学过程进一步发扬母体学校优势, 注重教学过程项目化、技能操作实地化、成果评判市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鼓励我们学生向更高学历或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提高自身素养, 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调查哪类大学生更适合当村官显示:100%的人认为肯定是农林类或懂农村农业发展的, 63.5%的人认为一定有自己的想法。[3]

3.2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一是进行专业课程实验内容优化重组, 专业课程的实验要尽量改变过去分散安排、缺乏系统化、效果不好的状况, 要求按照专业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 对专业实验进行整合, 单独设立实验课。开设验证性实验, 掌握好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同时又要求学生开拓思路, 对不同实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增加综合性实验比例加强学生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增加实践的比例, 实现教学实践四年不断线。提倡设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统筹考虑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重新整合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并行的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争取专业课程一定的课时在实践中指导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如, 植物保护专业的农业昆虫课, 可以带到水稻田、柑橘园等观察害虫危害症状, 并找出相应原因和防治方法, 这样学生的印象比在课堂上看多媒体或者虫体标本更直观, 更深刻。加强实践教学, 还要重视学校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把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3 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应具有应用性、创新性、交叉性、开放性和前瞻性, 专业面要宽, 基础要实, 适用性要强, 同时重视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里素质的完整性, 重视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一是建立综合化课程体系及其相应的教学内容。活动课程及内容突破学科局限、重视直接经验、主张“做中学”能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实用型人才, 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来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也应包括活动课程在内。二是增设创新教育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内容, 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技巧, 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训练, 挖掘其创新潜能。独立学院学生所学各门课程必须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防止课程内容陈旧、僵化、严重滞后于当代科学文化发展的现象。要不断更新科学教育内容,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读物也都能反映最新技术成果和生产应用实际, 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性学习空间, 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 独立学院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较母体高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解决实际问题。而较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更深厚、发展潜力足, 只要相应的调整培养目标, 使之更趋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既有极强的动手能力, 又有发展后劲, 更适合生产一线关键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关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5) .

[2]张明霞.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商界 (上) , 2010, (4) .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篇10

一、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

在本科专业目录中, 工商管理专业属于一级学科, 下面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十个二级学科。我国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但是, 首先, 我们不同层次、类别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产异性。很多高校都笼统地宣称目标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而实际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应出现了人才同质化, 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情况。其次, 从总体来说, 各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根基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与特点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所以, 在整体上目标空泛, 不能满足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二) 课程设置宽泛而无个性

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课程设计来实现。现实中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涉及面广、量大、宽泛、雷同、无特色, 二级学科中的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法律等课程都杂乱地混合在一起, 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这种贪多求全的课程设置忽视了现代企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现实, 忽视了个性化特点, 使得人才培养缺乏就业竞争力。

(三) 实践教学投入不足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对实际管理技能的要求, 很多单位在招聘工商管理人员时往往要求具备相关工作经验。

(四) 师资力量不匹配

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 尤其是具备工作经验。但是囿于高校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不积极, 难以引进企业技能人才到高校工作或者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

(五) 教学方法落后

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突破传统课堂讲授法的模式, 更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基于教学对象研究基础上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 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重视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身竞争力, 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收益。但是, 当前很多高校仍然偏重于传统课堂讲授法。

(六) 学生就业对口率不高

毕业生就业面广, 但专业对口率不高。通过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学生的就业面非常广发, 涵盖了二级目录中的会计、营销、人力资源、贸易以及文秘等等岗位, 真正在毕业后立即走上管理岗位的较少。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一) 层次性

我国较少研究不同层次的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都笼统地提到管理类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国际上工商管理专业有本科、MBA、博士以及经理人员培训项目四个层次。[1]从这一点上, 我们要积极向国外学习。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 抛弃高大全的想法, 准确定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 应用性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能够在企业从事管理类工作的专业人才。我们应该通过毕业生追踪调查, 深入用人单位, 广泛了解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 了解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职责所需的能力素质要求, 并以此来确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培养规格。

(三) 地方性

地方院校要密切联系地方, 以地方经济需求来定位专业方向和确定培养目标, 在此基础上, 充分利用地方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 不断优化教学条件, 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促进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从而实现特色人才的培养, 积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2]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配套工作

(一) 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开展课程建设

第一, 我们要把专业应用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起点, 从现代管理者应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要求出发, 确定较为精炼的主干课程, 不同的工商管理二级学科相互之间应该有所区别。第二, 课程体系以必要、够用、实用为标准。传统的课程体系坚持“知识为中心”, 注重理论的系统完整, 贪大求全, 忽视了工商管理专业自身强烈的实践面向性。第三, 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建立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要深入行业企业, 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行业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标准, 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和共同探讨, 将岗位能力特征要求转换成课程体系和内容。第四,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服务于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 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计。第五, 课程设置的个性化考虑。美国各大商学院为满足不同学生需要, 课程设计的个性化特点突出。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选修课程门数增多, 占总学分的比重增加;二是学生在选择课程时更加灵活;三是体现时代要求的管理类课程增多, 如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变革管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等几乎在所有国外著名商学院中都有所增加。[3]我们也应该学习借鉴, 让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培养。第六, 根据行业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需求, 积极开展教材建设。

(二) 打造具有工商管理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没有教师, 就没有大学;没有具有工商管理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第一, 作为短期形式, 我们可以邀请行业企业管理人才到学校做讲座, 为师生展现最新的行业动态;第二, 聘请行业企业管理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充实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第三, 通过学校层面人事改革, 引进行业企业管理人才到学校担任专职教师, 这一点对于公办院校尤为困难;第四, 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 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 积累管理经验和案例, 提高教师的工商管理实务水平。

(三)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工商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 充满着变动性, 这要求作为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第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 密切结合企业经济形势和工商管理实际来讲解, 并通过任务导向、案例谈论、情景模拟等创新型教学方法, 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第二, 只有改革考试制度, 才能真正突破教学方法。工商管理专业考试制度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重视考查学生知识转化和应用能力, 通过过程考核、实训考核等方式, 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四) 丰富实践教学手段

第一,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和更好的实习条件打好基础。通过到校外实习实践,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技能。第二, 开展校内实训室建设, 为学生提供符合企业实际操作的ERP管理系统、ERP沙盘模拟、管理情景模拟等平台, 模拟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第三, 充实实践教学学时, 实践学时和理论学时的比重应科学合理, 根据课程特点有所区别, 但是总课时中实践教学学时应该力争达到50%以上。第四, 改革课程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 通过生产经营现场教学、案例模拟与分析等方式, 构建开放型的教学过程。[4]同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考核评价。

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多方合作培养探索

(一) 校企双方合作基础

校企双方合作的动力来自于合作产生的收益, 对于学校来说, 通过校企合作, 可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有效推进专业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企业来说, 可以更直接吸纳优秀专业人才, 并为企业发展带来智力支持。

(二) 校地双方合作基础

高校有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 而地方也需要高校提供人才服务。所以, 学校专业设置和建设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 或者说要建立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的协同机制。这样可以促使知识要素集聚在产业技术创新上, 又能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产业集群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更加丰富的智力资源, 当然与产业集群的联动更能凸显出工商管理应用实践型的特点, 给学科向纵深发展提供条件。[5]

(三)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合作载体

学校、地方、企业的合作基础不同, 利益诉求也不同。如何有机地将各方利益衔接并融合在一起, 是多方合作机制运行的关键。在合作中应该增进互信、共同投入、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同时, 要推进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模式, 不仅将企业迎进来, 而且要留下来, 探索建立股份制二级学院或者独立学院、研发中心、实验室等, 实现多方各要素的充分共享。

(四) 多方合作培养对学校方面工作要求

多方合作培养需要学校以更积极的态度欢迎合作, 并解决合作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第一, 建立多方合作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 负责领导和开展学校与企业、地方之间的合作工作。第二,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如增加实践学时并保障实践学时的连续性, 为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提供便利。第三, 通过人事制度改革, 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引进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加入教学队伍, 为学生创造向实践管理者学习和交流的机会。[6]

在学校、地方、企业的合作中, 必须做到共同参与, 互惠互利, 发挥各自优势, 资源共享, 共守协议,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才能够让合作长久有效。

参考文献

[1][3]邓莉.中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企业家天地, 2011 (4) :209.

[2]吕娜.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8) :107-108.

[4]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 2010 (10) :20-23.

[5]刘海运, 赵海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34) :35-36.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汽车人才 培养目标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与汽车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我国的汽车总产量已经居世界第三位,并且预计在2020年,我国汽车的年产量将达到1500万辆,将会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国[1]。面对这样的一种形势,我国的汽车市场对汽车人才的需求量自然也会随着增加,但是对汽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如今的汽车人才队伍已经不能够适应汽车行业发展的需求,汽车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也为我国的汽车行业培养了大量的汽车人才,但是因为培养方式与培育目标还存在问题,从而导致培育的汽车人才往往很难适应汽车市场的需要。因此,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探讨,有很重要的意义。

1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设置的构建方式

1.1加强专业课程的整合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如今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综合型汽车人才,因此为了满足汽车市场的需求,也为了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通过加强专业课程的整合,加强彼此间的横向联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专业知识结构。比如说汽车构造、检测以及故障诊断,还有将汽车维修中的发动机、电器以及地盘等相关的内容全部整合成汽车发动机、地盘以及电器的构造与维修这三部分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专业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同时还能够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起来,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汽车人才。

1.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设置的构建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满足现代汽车市场对汽车人才的需求,还需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先选取一部分青年教师到一线汽车市场中进行锻炼,让这部分教师去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2]。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中学到现代汽车市场中最先进的汽车技术与汽车制造工艺,之后让这部分教师来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样就能够将如今汽车市场中最先进的汽车技术与汽车生产工艺传授给学生,并且还能够让学生了解现代汽车行业的基本现状。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汽车行业中的著名专家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做学生的教员,让学生从中学到真正的汽车技术。

1.3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了满足现代汽车市场对汽车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要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通常情况下,汽车企业一般都要比学校更加了解市场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积极与汽车企业合作,将校企双方的资源进行整合,将企业的生产车间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同时也能够利用企业中的相关设备作为学校的教学基地。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贴近汽车市场。并且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缩短学生今后的社会适应期,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地适应汽车市场的需求。

2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2.1让学生掌握汽车新技术

高职院校在培养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出能够真正适应现代化汽车市场需求的人才,就必须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汽车技术。只有将汽车中的最新技术融入教学中,才能够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才算真正的达成培养人才的目标。比如说随着电子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今的汽车电子产品已经占了整个汽车成本的50%以上,并且如今的汽车系统基本上都应用了电子信息技术,像汽车中的发动机管理系统与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系统如今都已经集成了综合控制系统(PCM),而这些都是采用电子信息化技术[3]。因此让学生掌握新型技术是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2.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汽车市场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复合型汽车人才,要求现代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人才掌握与汽车有关的各种先进技术,同时还希望现代的汽车技术型人才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现代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标志,因此也是现代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汽车中的某一个故障,让学生各自设计一种维修方案,之后让学生将各自的方案都提出来,再由教师进行评价。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国际上的一些新型技术成果,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语

为了我国汽车实业的繁荣发展,担负汽车专业人才培养重任的高职院校,应顺应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基础,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优化课程结构,将汽车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中,为实现课程的规范统一化,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会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 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J].经济师,2013(10).

[2]赵新.汽车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思路的探讨[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12(03).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篇12

工业工程及其学科特点

1.工业工程概述

工业工程 (Industrial Engineering, 简称工业工程) 是通过对人员、材料、机器设备组成的系统设计和改进, 从而提高生产率并降低成本的技术。工业工程专业对提高生产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提高核心竞争力, 降低资源成本, 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 均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2.工业工程学科的特点

(1) 系统优化。工业工程是综合的系统优化技术, 它所包含的对象应视为一个完整系统, 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对待人力、财力、资源和知识等生产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

(2) 交叉性强。工业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它不仅应用数学等自然科学与工程分析技术, 而且要应用社会科学、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

(3) 追求卓越。本学科倡导经济 (管理) 与工程 (技术) 的统一、效益与效率的平衡, 企业盈利价值是检验应用成效的唯一标准。

(4) 鲜明的时代特征。各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 如准时制 (JIT) 、精益生产 (LP) 、企业资源计划 (ERP) 等是工业工程在新的全球技术经济背景下发展的新产物。

我国工业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概括为四种: (1) 机电学院开设的四年制本科教育, 这种办学模式学生的工程技术基础较好, 学生应用能力较强。 (2) 管理学院开设的四年制本科教育, 这种办学模式学生的系统观念较强。 (3) 本硕连读的办学模式, 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 这种模式前三年时间在机电学院学习, 后几年在管理学院学习。 (4) 三年制高职专科教育。这些院校的工业工程专业无论在机电学院还是在管理学院开设, 其培养模式均体现了“工业工程专业技术+管理”的特色。

我国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工业工程是跨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专业, 科研、教研的方面很多, 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不明确, 办学时多个方向“齐头并进”, 特色不突出, 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不强。

(2) 知识结构比例不合理。经济管理类课程与工程 (技术) 类课程比例不合理, 未体现出工业工程专业学科的系统性特点。

(3)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中有的来自机电类, 有的来自管理类, 系统掌握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较少, 且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对工业工程前瞻性知识的教学不足。

(4) 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与其他专业现代化的场地、设备相比, 工业工程实践教学条件功能较单一, 学生训练的场地选择的针对性不强, 实践课教学环节演示、验证性实验与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比例不合理。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

培养掌握机电制造技术基础、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 能够运用工业工程知识对机电制造类企业的生产系统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服务、管理子系统进行评价、改善和优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有别于重点院校同专业的“对工业生产、服务及其管理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实施、评价、创新和决策”, 将应用领域限定在“机电制造类的生产系统”和服务、管理“子系统”。

从培养目标出发, 我们设置了具体的培养方案, 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培养目标:

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课程体系。将专业能力分解为核心能力与外延能力两部分。核心能力是“对机电制造类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评价、改善和优化的能力”, 它能使学生适应机电制造类企业生产一线管理者的岗位需求, 可设置10门左右相关的能力课程。外延能力是对“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服务、管理子系统进行评价、改善和优化的能力”, 它使学生能够适应其他企事业单位基层管理岗位的需求, 拓宽学生的职业适应面, 也可设置8-10门相关的能力课程。

2.加大实践教学比例。除了在一些课程中设置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外, 还可开设独立实践教学课程, 如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实训、生产制造管理实训 (ERP软件) 及专业课程设计等, 同时通过金工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

3.加强课程建设, 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不断整合和更新教学内容, 将新理论、新观念和工业工程应用实例引进教学中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参考文献

[1]周梓荣, 龚存宇.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 3.

[2]陈保国, 郑涛.工业工程专业广东地区调研报告[J], 知识经济, 2008, 3.

上一篇:油料供应管理下一篇:强化职能、完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