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专业人才论文

2024-10-13

培养专业人才论文(通用12篇)

培养专业人才论文 篇1

当前,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学科专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如何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 综合考虑社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和学校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等因素, 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成为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指示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原则, 按照我院的办学定位、办学性质、办学功能和办学实际, 本着“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 切实发挥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 按照学科专业的不同类型、本专科教育的不同层次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 进行总体规划、多向分流、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二、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思路

我院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应用型人才。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进一步加强对于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 努力加强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发展,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针对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 兼办专科教育, 根据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其类型主要为:一是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科技、文化等第一线需要, 专业特点突出, 技术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 知识宽厚, 专业素养较高, 具有较强科研发展潜力的基础型人才;三是培养学科交叉, 知识综合, 适应面较广, 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对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本、专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上的区别, 我院人才培养的层次主要有两个: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主要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具有创新潜力的专业人才;专科教育所培养的主要是熟练掌握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

从以上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出发,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和我院的办学实际, 学校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指示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原则, 对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 并设计相应的培养规格及培养途径。

三、各类型、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的统一体。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反映了学校的教育思想与观念, 是学校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现根据我院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思路, 确立如下人才培养的规格:

(一) 三种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

1、应用型人才:应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受到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的专门训练, 具有实际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管理等具体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需要。

2、基础型人才:应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 知识面广博, 专业知识深厚;受到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 具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适应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具有从事专门理论研究和专业教学的基本素质。

3、复合型人才:应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多方面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具有能够根据岗位工作的不同要求调整自我的能力。

(二) 本、专科两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

1、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

本科教育要注重通过通识教育的方式, 为学生搭建具有不同科类知识基础的可塑性知识平台, 强调遵循“厚基础, 宽口径、高素质”的原则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多方面的适应性;在专业培养上, 要强调通过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学习, 培养学生深入的专业理论素养、宽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综合性的专业知识结构;在能力培养上, 要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 使学生能够得到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的思维训练和方法训练, 培养学生较强的科学研究、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2、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

专科教育要注重通过定向教育的方式, 为学生搭建专业方向明确和应用特点突出的知识结构, 强调遵循“学以致用”、“急用先学”的原则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的特色性、急需性和实际的应用性;在知识构建上以“够用”和“实用”为限,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操作规范的能力;培养学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和严格的技术规范为基础, 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

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工作要求

1、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基础。各专业要根据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思路与培养规格, 认真研究自身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特点, 在此基础上制定好相应的培养方案, 并根据培养方案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要按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 做好新一轮的课程建设规划, 调整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结构, 搭建学科平台, 实施培养方案;要加强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建设, 将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 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 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要切实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各专业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 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探索实践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 使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加强实习实训环节, 努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加大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 拓展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渠道, 逐步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要改革实验教学的组织、内容和方法, 突出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创造条件增设开放性实验和模拟科研等实验, 使实验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科研作风的作用;要切实加强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科学研究、第二课堂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 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3、制定新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能否落实的关键。各专业要按照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要求, 制定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改善教师能力结构为重点,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引进力度;加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教学能力的培养,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研究性教学, 提升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制订对导师的选聘、职责、管理、考核等有关条例, 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和个性化的服务。

4、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提升教学管理的水平。

教学管理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目标的必要条件。为保障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计划的顺利实施, 教务处要进一步加大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 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特别是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规范化各项规章制度;要加强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与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 使教学管理从以往经验型、粗放型的管理转变为研究型、精细型的管理;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知识结构, 学习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技术与手段, 适应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管理要求, 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总体要求, 做好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

总之,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是我院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所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 是关系到我院在未来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中能否进一步开拓、创新、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为落实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任务, 各教学单位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的精神, 进一步明确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认真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切实制定好具体的培养方案及落实培养方案的实施措施, 同时根据本实施意见做出自己的工作计划并认真加以贯彻执行。

摘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方案, 为使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的强调拓宽专业基础学科的范围和基础教学的内涵, 同时体现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本文从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思路、规格及工作要求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进一步强调培养方案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作用。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优化

参考文献

[1]林琨智、庄志军:《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07 (6) , 26-28。

[2]吴安平、解梁秋:《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长春大学学报》, 2003 (03) , 15-17。

培养专业人才论文 篇2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最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也是高校育人的中心工作之一。[1]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担负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电力电气行业的建设者的重任,必须切实以市场发展和需求为导向,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持续有效地提升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一、当前我国电气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电气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我国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理念陈旧滞后

电气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特征,随着电气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日益显著,今天的电气工程已经涵盖了几乎包括所有与电子、光子等有关的工程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电气工程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适应各种现代电气工程工作所需的实践经验,成为能够胜任现代电气工程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性人才,但在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对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识不足,人才培养的理念较为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电气工程行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现代电气工程运行、管理等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很多毕业生难以更好地胜任有关电气工程的相关工作。

(二)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性缺失

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所要回答的是“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重大问题,这是有效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一环。[2]当前,我国高校中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依然更多地延续传统高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在各个年级依次布局的传统做法,课程体系设置依然以“知识传授”为基本导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契合度不够,未能体现电气工程专业应用性能力培养这一根本要求,同时在各个课程模块之间缺乏横向的内在有机联系,未能很好地服务于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三)教师队伍建设脱节,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有效推进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保障。[3]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在电气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依然滞后,尤其是缺乏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这对于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有效推进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必须加快予以解决。

二、我国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和路径分析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牵扯面广,必须以系统思维为指导,综合统筹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重构以及应用型师资打造等多个方面综合入手,从点、线、面立体式综合探索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创新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加快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首先必须从树立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发的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全过程中去,同时要以“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创新”为导向来加强对于现有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4],尤其重点是要将电气工程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以及电气工程企业最新案例等融入培养方案乃至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更好地指导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二)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平台建设

针对新修订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定位,学校要努力完善电气工程专业课堂体系的改革与相关的实践平台的建设力度,全面评估现有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之间的吻合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要努力根据电气工程行业需求来构建课程,强化实践性教学体系,同时要努力与电气工程行业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完善深度的产教融合机制,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完善和推进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教师队伍

为有效推进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学校要按照电气工程专业的市场发展需要,努力依据专业特点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教师队伍,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此,高校要一方面聘请行业专家或地方企业技术骨干入校任教,同时建立教师深入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挂职,同时要花大力气引进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充实现有的电气工程专业师资队伍,持续打造电气工程专业高水平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三、总结

总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面广量大。高校必须从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综合改革、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统筹入手,稳步推进,努力推动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

参考文献

[1]赵换丽,张亚峰。浅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J]。教育现代化,20xx。3。

[2]栾广宇,李爱传,汪东欣,李琳。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4):45。

[3]王涛,熊建斌。企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xx(3):24—25+33。

培养专业人才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会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发生了改变,而且随着要求的改变导致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能有很好的统一和认识。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关键就是社会对人才的选择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而我国如今的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无论模式还是目标都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在之后的研究探索过程中应该尽快将高职会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统一。例如我国在目前的状况下,许多院校不能很好的确立高职的培养目标,而是与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混淆,不能很好的将差别区别出来,这样就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且有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目标确定时,会将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相对较低,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层面,对我国人才市场是不利的冲击,而且不能很好的体现出高职教育应有的专业特色。由此可以看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准确的与本科中职等院校相互区分开,找到目标的差异所在,而且明确我国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确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搭配合适的培养模式来实现以上目标。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一)高职与中职、本科的区别。高职院校从定位来看本就是与中职和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区别的,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中,有其特殊的专业素质培养模式和会计专业能力培养方式,而且在对师资力量进行整合时也与中职和本科院校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时,首先要找准差异,在差异中寻找正确的目标基础。

(1)素质教育的差别。首先从本科院校的教育来说,会计专业在本科院校中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科的理论性内容的掌握,在实现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教育后,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延伸知识和专业能力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会计学科的研究型人才和企业中承担会计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级专业理论性人才,对于整个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说,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比较高级的会计师。在本科院校中,院校所要求的教育程度和目标不同,则办学的开放程度也就与高职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且本科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相对国际化程度更高,学生在学习实践之后更多的面对大的经济体和经济区域,这就需要更强的适应性和理论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则是不同的。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的培养过程中更注重应用型的人才培养,讲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讲授时所强调的专业理论更注重针对性和实践性,而且相对于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来说,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层次要比本科院校稍浅一些,而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是为了就业,面向的经济体和区域也是就近选择。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内容覆盖的层面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主要是为了培育适合社会发展满足社会要求的中级会计师。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模式是不同的,人文素质要区别开,科学素质要从实际要求出发进行区分,高职低于本科,中职又低于高职。

(2)业务能力上的差异。本科院校在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延伸发展,相对较为开放的办学模式为学生的横向和纵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本科院校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时主要培养学生在本专业的能力创新和创造思维,让学生在接受会计专业的素质教育时有更好的业务解决能力,在就业时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从本质上拓宽学生的职业生存范围。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中关于业务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基层的实践操作性,在培养学生时首先要依靠基础的会计理论培养学生在会计方面的基本技能,之后还会进行一定的延伸,让学生在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算账记账技术之后,学习审计与财务分析等。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的业务能力培养时也会相对的提高学生的决策判断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后更适合小经济范围的就业。

(3)师资力量上的差别。高职院校在教师构成上与本科、中专都有区别,由于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在高职院校中有所不同,那么高职院校需要的讲师也是与其他类型的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时,不仅要注意提升学生在会计专业的能力,还应该注意讲师所拥有的专业技能和知识领域,让讲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存在,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学科建设,在会计专业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更多的拓展空间。而高职院校更强调的是对会计专业的基础技能培养,所以高职院校需要的教师更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能力,这样不同的师资力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

(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应该符合国家要求。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严格符合国家的要求,正确区分本科中职与高职的差别,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如果高职院校不能很好的理解国家的教育要求,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出现问题,那么所培育出来的人才就不会被社会所认可,而且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没有办法实现。我国教育部对于高职教育的规划是非常细致明确的,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教育部在对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规划时都会按照我国自身需求去拟定方案,让高职教育的目标实现,人才培养更适合社会生产,服从我国管理,有较强的服务建设理念,在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上有优良的表现和成绩。而且我国教育部在对高职院校规划时,明确指出会计专业的人才应该有鲜明的高职特点,所培养的人才有更高的职业性质和实践性质,这也就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特色,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培育出中级的理论性人才,高级的技术实践型人才。高职所培养的学生重在实践技能的掌握,而且在拥有实践技能的同时还有可延伸的理论性知识,这样就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发展性,让高职学生有更稳定的生存空间。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在我国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下,高职人才就业不仅仅要看基础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受教育程度,还要综合人才的各方面素质。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实践能力的人才,还需要可以带动企业发展创新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时要摸清楚人才市场的需求,让学生在接受会计专业的教育之后有更好的职业生存能力。

二、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培养模式的实现

(一)正确理解培养目标,挖掘根本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目标由前文可以看出根本性质所在,而人才培养的模式是需要人才培养的目标来决定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在我国目前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可以观察到,中小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拥有基础会计技能的人才,还需要拥有扎实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工作态度,对会计专业的职业技能有非常好的掌握,这就体现出中小型企业对于用人要求绝对不低于大型企业。那么由此就需要高职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偏向于实际会计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在接受培养的同时不仅仅有基础的技能掌握。而且从我国的用人单位选择以及就业情况来看,人才的单一发展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社会,所以不妨改变高职现有的教育模式和体系,在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教育时建立与专业课有关的选修内容,比如“财经法律”和“统计管理学”等,让学生可以从会计专业内容延伸发展,有更多的提升空间。而且在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中应该注意课程体系的实际效果,建立起理论与实践配合的专业体系,让高职特色从课程内容和课程安排中体现出来,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发展空间。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拓展能力培养,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科技不断普及,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有必要了解网络科技,并且拥有一定的网络技术,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发展前景。

(二)正确的培养途径是实现目标的根本。(1)建设校内的实践基地。高职院校应该按照会计专业的实践理论和基础技能建立一个实践基地,比如会计电算的实验室、综合类型的模拟实验室等,在实践基地里尽可能的配备适合学生发育的教学设备和软件体系,让学生在校内有良好的训练模式,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2)建立校外的实践基地。高职院校不仅要在校内有对应的实践基地,还应该在校外与其他中小企业协商沟通为学生建立校外的实践基地,学生有专业的学习与技巧能力上的训练,再通过现实中的实践加强,就可以很好的挖掘自身潜能,更符合社会要求。

(三)建立与培养目标符合的师资团体。 在高职会计专业

的师资团体中,一定要注重改革的关键所在,成功的因素有很大一部分受限于师资力量,没有优良的师资团体就不可能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育体系,所以在教师的选择上应该追求符合高职会计专业标准并且有一定拓展延伸能力。在对教师进行选择时应该首先强调其基础技能的实践经验和水平,进而对其理论知识的拓展能力进行观察,如果符合我国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要求,那么就可以很好的组建高职会计专业师资团体了。

三、总结

在研究实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方式的问题时,一定要对高职院校的本质和特点进行針对性了解,对市场需求和国家要求有明确的认知,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从而搭配适合的培养方式,让高职院校的发展脚步加快,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和就业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周强,张小红.略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2)

[2] 李炜炜.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3)

培养专业人才论文 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动画专业,课程体系

动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影、电视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训练影视动画设计、技法、制作的基本方法, 掌握动画设计、动画编导的基本能力。学生通过相关课程获得较丰富的文学、音乐、绘画、影视等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宽厚的绘画基础与文学写作基础知识;动画创作中音乐基础知识以及动画领域里的专门性的技术理论和方法。由于动画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是分层化的, 需要专长于动画创意设计的原创型人才, 动画产品策划运营型的人才, 更需要大量的兼具艺术和技术具有熟练的高技能的动画制作型人才。“72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使得我们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需要依据动画产业对岗位人才需求的层次上各有侧重, 按照动画产业对岗位人才的实际要求培养适应岗位特点的各类型人才, 在培养动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上应有所区别。

动画应用型人才必须在具备宽厚且合理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特别是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相关技术综合解决动画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从事动画专业一般工作的技能和从事动画市场岗位的核心技能。培养动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针对70%左右的学生强化动画专业基本理论教学, 同时结合动画专业的特点和岗位的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 以应用为核心, 以实践为重点,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设置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应注重实施的实践, 通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参与到设计实践的实践中, 开发整个过程, 从中得到锻炼, 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对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实际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学的过程需做到由浅人深, 注重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能力培养, 积极推行课程改革。可实现由课堂向职业场所的转变, 有利于学生实现就业的无缝连接, 同时, 广泛地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有益于动画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拓展。

动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具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对动画从业人员的要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 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据此, 培养动漫专业复合型人才, 即针对20%左右的学生培养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建立艺术与技术交叉融合为主的教学理念, 完善实践教学, 鼓励学生采取主辅修、双学位或跨专业学修课程进行相关专业的知识学习, 具备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可在第二课堂开展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指导, 建立艺术与技术背景学生交叉团队, 设置专业拓展类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另外, 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之外, 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动画策划与创意、动画剧本创作、动画心理学、动画产业调研、人机交互优化界面、互动媒体开发技术、动画品牌经营的讲座等有目的、有选择的丰富学生的先关的专业技术性知识等。

创新是动画产业的核心, 动画学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要求较高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拥有有创造性的思维且具备广泛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这使得此类人才在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交叉结构里能开拓创新思维。否则进入动画行业, 只能成为一个较低端的技术操作人员, 有些甚至是从事低端环节的复制工作。动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在特定的教学过程中专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动画基础课程、动画专业课程到动画实践课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针对特定的实践项目课题教授动画课程的创意方法, 将学生引入创造情境中从而激发创意兴趣, 锻炼创造能力。培养动画专业的创新型人才, 针对10%左右的学生培养创新型人才, 突破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 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围绕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中, 采取工作室制度, 培养创新思维、学习创新方法、进行创新实践。即将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具体案例的制作既完成了课程内容的教学, 又使学生切实地训练了专业技能。也可以帮助学生成立创作小组, 或者参与教师项目,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

综上所述, 动画专业教育要发展必须在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优化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结构, 充实人才培养方案, 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以分层次、定向培养为目标, 处理好动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 主干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相关性, 并在专业课程内与课后处理好教与学的联系, 搭建和完善课程平台与课程体系。动画人才的培养必须以适应中国动画产业的需求为主要目标, 才能解决动画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错位问题。

参考文献

[1]潘瑞芳, 秦爱红著.泛动漫创意与人才培养研究[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2010.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5

【关键词】:高职;广告策划;人才培养;机制

一、课程体系要体现人才培养与行业能力培养规律

按照广告策划岗位、以及广告运作的一般流程与规律,为了循序渐进地塑造学生广告策划的相关能力与素养,20xx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几大教学模块不变的前提下,把主干核心课程在学年、学期的顺序做了调整,让课程体系更系统、更符合岗位能力的需求与学生学习的规律。如《广告学概论》由原来的第三学期调整到了第二学期,这样可以让学生尽早地接受广告专业知识的洗礼,明确专业方向,找准自己的定位,为制定未来的广告人职业规划做好思想准备;广告策划创意工学模块几大核心课程则按照广告运作的规律与流程调整编排课程在学年、学期的顺序,《广告调研》、《广告文案》、《广告创意》、《品牌推广》、《广告媒体》、《促销策划》等课程的安排都体现了这一理念。

二、根据人才培养需要有课程更新或替换机制

广告与策划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系统化的策划理论,更要求学生能把系统化的策划理论娴熟地运用到具体的类别项目策划中,从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反馈中,策划的实际运用能力与其岗位工作能力成正比。希望通过《地产策划》这门课的开设,让学生能举一反三,知道如何把所学专业广告策划知识与具体类别项目策划有效融合,同时为毕业生的工作找到更多的岗位结合点。

在基本素质模块中,原来的《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调整为《基础设计素描》和《基础设计色彩》。广告与策划专业的生源结构一直比较复杂,从近几年的班级学生构成来看,有美术基础较好的美术生,有爱好美术并且有一定美术基础的文理生、体育生、音乐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毫无美术基础的各科学生。虽然,广告与策划专业对学生的美术基础,不似其它如装潢、电美等纯设计类专业的要求那幺高,但基本的美术素养还是必须的。因为,良好的美术素养,不仅能为本专业学生学好广告创意、广告设计等课程打下良好的美感与设计感基础,也是进一步从整体上全面提高广告策划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现实问题如何解决,原来的《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从教学内容与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来说,不太事宜美术底子薄、甚至没有美术基础的本专业学生学习,学习效果差强人意,而《基础设计素描》和《基础设计色彩》课程,不仅兼顾了美术基础好的学生,也能兼顾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特别对后者,我们觉得更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课程的调整,广告与策划专业这幺一个现实问题存在,即一方面,学生普遍美术基础差,另一方面基本的美术素养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矛盾就得到了很好解决。

三、课程名称更加确切规范

《地产策划》修订为《地产广告策划》,这样更明确了这门课的主旨与课程定位。这门课黄璜老师是实践者,20xx级大三上学期第三单元已经上了这门新课。上课前,通过与黄璜老师沟通,感觉短短的四周实践详尽地把地产策划的内容讲解到位不太现实,所以当时的课程内容主要放在了房地产广告策划与创意上。现在这门课明确命名为《地产广告策划》,可以在内容架构上更具有广告策划专业定位的针对性,而且实践上也更容易操作。

四、课程替换更符合岗位工作需要

在广告设计工学模块中,矢量图形设计处理软件课程调整为《Illustrator》,替换了一直教学的《CorelDRAW》课程。替换的依据,一是Illustrator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体贴用户的界面已经占据了全球矢量编辑软件中的大部分份额,一线设计师当下多采用Illustrator进行设计,一些从事广告设计的毕业生的反馈也证明了这一点,这种背景下,CorelDRAW略显不合时宜了,也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广告设计岗位对相关软件的要求;二是其他设计专业软件教学已经完成了《Illustrator》课程取代《CorelDRAW》课程教学的变革,如我系装潢艺术设计等专业。所以,无论从时代的对技术提升的要求,还是专业学科应该顺应时代变化而变革的层面上来说,《Illustrator》取代《CorelDRAW》势在必行,这本质上也是为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项举措。

五、课程教学大纲更加强调新媒体背景下的专业与岗位能力的衔接

培养专业人才论文 篇6

摘要: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创新办学理念,科学构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五三一一”人才培养思想的探索是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人才为目标,有利于解决现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新机制与新模式运作的独立学院自主办学实践,必然伴随着学校定位及学生培养质量等诸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能否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且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需要独立学院从很多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新。但就当前独立学院的现状来看,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于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找准自己的定位,优化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发展自身优势,最终形成办学特色,从而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经过多年的办学探索,我国独立学院已具有一定规模,有的还形成了显现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将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的办学模式概括为“五三一一”。主要内涵包括:一是制定培养计划,二是培养目标,三是培养方法,四是有力措施,五是培养目标;“一个中心”——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为中心,“一个关键”——关键是教师的授课方式、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实用、够用等特点。

1.制定培养计划

我国大多数独立学院前期为了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本科重点大学的培养待遇,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上复制了重点大学的培养计划,这种不顾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重复照搬严重影响了学院的教学质量。为了突出独立学院自身的特色,我院专门出台了自己的培养计划。主要依据考虑到我院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整体素质还是比较好的,学习的潜在能力也很大,对他们加强必要的引导、个性关注很重要。在学院的专职教师中,年轻教师的比例较大,他们和学生的年龄差距相对小些,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比较方便。利用青年教师学术空气活跃,学科信息量大的优势和学生交流,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十分有利。在教学设施方面,学院投入足够的资金建立了实验室和图书室,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挖掘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学院在立足实际情况的摸底调研中,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计划。

(2)深入社会,把握市场需求。调研、摸底、深入社会,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学院教学计划的制定很有必要。我们对当地企业、事业、政府部门等行业进行了调研,了解某行业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等,调整原课程设置方案。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了行业人才的需求标准。

(3)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我们教育学生要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要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应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独立学院的优势。我们结合企业、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各种技术方面的联合工作,取得了客观的效果。

2.制定评价标准

独立学院在培养目标上要体现自己的特色,要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也有别于同高职院。我们培养目标定位为:理论基础扎实,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制定“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实践训练”和“过级证+毕业证和学位证+资格证”等评价标准。在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适应,高素质”高校本科生普遍规格的要求下,突出了独立学院的特色。

3.改革培养方法

我们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我们加强了实验课的开设,加大了实验课时量,更新实验内容。在选择课程和教材时,尽量突出社会急需的新知识和新科技,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新课程的开设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还大胆革新基础课程教学。将必要的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了相应的学时,确保了学生学习要求。如我们在内容上的重构,尤其是专业英语,我们用仪器说明书、器件说明书和WINDOWS屏幕等代替了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对专科的离散数学等实用性不强的内容,结合学生今后择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整。

4.实施三个措施

(1)严格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纪律管理,设立了专职的辅导员。通过辅导员来督促学生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制定考试制度,严格考试管理,强化考核办法等,给学生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易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为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院组织各类学习研讨活动,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3)建立激励机制。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如对德、智、体诸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分别授予“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还设立了专生本奖学金制度和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生等制度。激励机制的应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保障并加大人才物的投入

为了保障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学院加大了人、财、物的投入。一是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的主讲教师有80%以上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我院还从多渠道聘请了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如聘请了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到学校任教。二是加大物资投入。学院投入重资金建立了多个实验室,总容量大于6000人次/周。实验内容直接来自社会需求,方式是采用设计、安装、调试等,保障了学生的基本操作。三是优化教材。在选择教材上,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用教材内容,或通过网络、资料收集补充教材缺少的内容。

6.“一个中心”和“一个关键”

“一个中心”是指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学院要求课堂学习效果要达到所授知识的70%以上,要求学生弄懂基本问题、概念,掌握基本方法,达到基本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学生的成绩大幅度地提高,基本上消除了考试不合格状况。

“一个关键”是指教师的授课方式、教授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不仅要各教材,也要准备动态的知识,传授学习方法。

我们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不断更新和实施非常重要,这是独立学院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我们制定的“五三一一”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富有生命力,主要是适合了区域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当然,这种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指导,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笔者认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和应用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人才培养方案的特殊化、人性化、自主化,鼓励学生在研究中创新,在实践中实施多规格的培养方案,使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人才辈

出;职业课程的设置要以就业为取向。

1.全面修订教学计划

改变长期以来专注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按专业大类统一设置公共必修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厚基础”和“通用”的作用。在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中,组成多个专门化的课程模块,学生通过教学,达到专业的学科要求水平和基本规格。

2.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从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手,系统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技术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依托行业、企事业,共同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实现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重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实习,将常规实习与挂钩实习相结合。挂钩实习又称顶岗实习,即由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实习生的选拔、指导、管理和评估的制度和办法。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办学的重要硬件建设,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施的最重要保证。

3.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近些年来,独立学院虽然加大了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种资源配置进行了优化,但是,还在实验室、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学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落到实处。

4.教师队伍的再建设

独立学院目前配备的教师学历、学位层面比较高,他们干劲足,学术气氛浓,对学院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发挥了作用。今后,在多渠道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特别需要聘请大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校兼任教师,给学生提供先进的技术咨询和传授工作经验很必要,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兼职工程师或机构择业,为企业输送新的技术人才,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现有企业的发展,也为学生的就业谋生提供了方便,获得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阙海宝,王冲,独立学院定位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6):31。

[2]吴金林,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2):27。

[3]斯荣喜,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73。

[4]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编,独立学院办学经验启示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9~103。

[5]邹晓东,王忠法,开展新体制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4):11。

培养专业人才论文 篇7

一、以就业为导向, 设计投资理财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据调查了解, 社会上对投资理财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 掌握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把握和理解当前经济政策的能力和敏锐性;具有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个人财务状况的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财产品的分析和选择能力;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本专业业务的能力。因此,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理论教学和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后, 掌握必备的财会、投资理财等专业知识, 具备良好的会计、投资、理财技能, 成为具有投资理财综合职业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 可将投资理财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分为三种类型: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

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具有对当前经济政策的理解能力。

核心技能:即专业性技能, 包括会计处理、投资技能、理财技能。

综合技能: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完成专业业务, 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应该以培养学生上述三种能力为依据, 设置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专业选修课, 如表1所示。

二、以能力为本位, 整合理论课程体系

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 为培养投资理财专业学生的三项技能, 必须以上述能力的培养为本位, 整合理论课程体系, 同时加大技能训练课时量。

从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 课堂讲授比重较大, 因此, 需要对理论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本着高职教育“必须、够用”的原则。整合的方式可以采取将课程内容模块化, 明确课程内容与培养技能的关系, 分解出各技能所具备的知识, 从而根据技能设置课程模块。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 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 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 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 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开发出本校投资理财专业的系列课程。

1. 为实现基本技能的培养目标, 设置思想教育政治课、计算机课程、法律课程、经济学。

思想教育政治课课程内容模块根据现实情况和中宣部要求进行设置, 并根据专业实际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计算机课程内容模块要求与从事投资理财专业需要相关的内容, 有些编程的模块可以取消, 重点注重办公自动化和网络的使用。

法律课程内容模块要求除了教育学生具备法律意识外, 偏重证券法、投资法模块。

经济学课程内容模块要求偏重宏观经济学方面。

2. 为实现核心技能的培养目标, 设置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会计职业道德、企业理财学、企业理财案例分析、个人理财、证券投资学、保险学、期货期权交易等课程。

培养会计处理技能的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制单。三门会计类课程在内容上进行整合, 讲解上避免任何重复, 同时分工明确;

培养投资技能的课程:证券投资学、期货期权交易, 两门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 所有内容模块都需要掌握, 但重点可以放在实训环节。

培养理财技能的课程:企业理财学、个人理财、保险学, 个人理财和企业理财学内容进行整合, 避免基础知识的重复, 保险学注重表单的填制说明和保险条款的解释。

3. 为实现综合技能的培养目标, 设置财务信息系统分析技术、投资理财综合模拟实训两门课。

这两门课程主要讲述如何利用相关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财务业务的处理, 包括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报告撰写、模拟股票交易、财务软件的应用等。

据调查, 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希望老师用生动的案例讲解课堂的内容, 因此上述课程在完成过程中, 能够尽可能采用案例的形式进行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技能为中心, 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 突出实践性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实践环节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 根据“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要求校内实训指导老师必须有一定的比例来源于企业, 校外定岗实习安排1年的时间。

1. 为实现基本技能的培养目标, 设置实践环节。

培养职业道德和高标准的道德素质实践: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 让学生做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利用重要时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计算机使用技能的实践:Office等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实践;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实践:选取报纸或新闻中的案例, 让学生做出判断;培养学生经济现象分析的实践:重点偏重宏观经济学方面, 要求学生对当前经济政策和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并提交论文或进行班级演讲。

2. 为实现核心技能的培养目标, 设置实践环节。

根据核心技能的培养目标, 可以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会计职业道德、制单技术、综合计算技术、企业理财学、企业理财案例分析、个人理财、证券投资学、保险学、期货期权交易等核心技能课程中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 并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践的途径实现。

培养会计处理技能的实践: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制单技术四门课的实践采取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践相结合;综合计算技术、会计职业道德采取以证代考的方式完成考核, 增加就业的砝码, 同时举行各类技能和知识竞赛。

培养投资技能的实践:证券投资学、期货期权交易, 两门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 其实践采取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践相结合, 举行模拟股票交易大赛, 开设证券从业资格考证和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证选修课。

培养理财技能的实践:企业理财案例分析、个人理财、保险学的实践采取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践相结合, 举行财会信息化大赛、理财方案设计大赛、创业创新方案设计大赛等。

3. 为实现综合技能的培养目标, 设置实践环节。

根据综合技能的培养目标, 财务信息系统分析技术课程的实践主要采取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践相结合, 包括利用财务软件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财务状况的分析、金融工具和理财产品的选择等环节来完成, 而投资理财专业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则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完成。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

1. 根据技能培养目标, 自编实训教材。

目前已有《企业理财案例分析》、《个人理财》、《投资理财专业综合模拟实训教材》、《综合计算技术》四本实训教材已出版, 现有《财务信息系统分析技术》、《制单技术》两门实训教材正积极准备出版。

2. 建设仿真的实训环境, 采取理论课程边讲边实训的方式。

三项技能培养中的校内实训采取利用校园内仿真的实训环境, 在理论课完成之后, 紧接着进行校内实训。

3.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一方面与校外基地签订协议, 确定双方的合作关系, 派学生到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另一方面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成立学生实践中心, 目前已与方正证券成立“金鼎证券实践中心”, 安排学生每周定期去实习, 运行一年下来, 效果良好。当前正在积极酝酿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 成立会计服务公司,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顶岗实践机会。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企业也逐渐体会到职业教育在企业中的作用。第一, 有助于塑造企业文化;第二, 能够培养企业所急需的手脑并用、知识和技能兼备的人才。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学普通教育的一个弱点就是重知识轻技能, 应提倡“应知, 应会”, 而不应只“知”不“会”;第三, 职业教育能够开创一种创新环境, 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实际上是企业的“树根”, 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国外也很强调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 但是核心能力的载体是人、是职工。因此, 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4. 尽全力组织好分散顶岗实习的学生。

因为实训基地容纳的数量必定有限, 有40%的学生分散在周边地区, 在大三学年, 对教师根据浙江省的地域划分按区进行分配, 采取分地区外派指导, 并利用学生所在的单位, 拓展新的合作基地。

5. 大胆改革考核方式。

我们拟依据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标准, 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管理。为了深化校企合作, 实现工学结合的最终目的, 大三实训项目的考核, 可以根据学生当时从事的工作内容, 进行分类, 并利用单位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 确定学生的顶岗实践成绩。

6. 积极推行以证代考。

实践环节除了采取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践相结合外, 还可以通过以证代考的形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达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 考取相应的资格 (职业) 证书, 都可以顶替相关的专业课考试。

7. 积极组织竞赛, 实现以赛促训的目的。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我们重新修订了《竞赛奖励标准》, 奖励额度很大。同时各专业根据自己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举行竞赛。竞赛主要包括点炒技能大赛、综合计算技术技能大赛、模拟股票交易大赛、创业创新技能大赛、专业知识竞赛、财会信息化大赛等, 真正达到以赛促训的目的。

8. 成立学生社团, 引入企业培训。

成立学生社团, 可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利用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优势人力资源, 为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培训。这些培训可以根据社团的需要和公司用人需要进行开展, 从我院金鼎证券实践中心和太保实训基地的运作来看, 效果显著。

由于理财专业的服务对象可以是个人, 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与社区相结合的理财服务方案。

目前, 我们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 通过实行以赛促训、以证代考、学生社团活动、引入企业培训、校外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 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Z], 2006-11-16.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4].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5)

[5].周雪梅.高职投资理财专业“工学并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内江科技, 2008 (10)

培养专业人才论文 篇8

关键词:社会经济,高校英语专业,英语人才,高素质,对策研究

0绪言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来, 我国高校英语在教学水平, 教材编排、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与进步, 为高校英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并且为我国社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高校英语专业人才。但是, 在充分肯定发展成果过程中, 也要看到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我国社会对于更高层次的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我们需要适应新时期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 转变传统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新时期的新型高素质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1 新时期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1) 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校英语专业人才教育的指导思想应当确定在自身能力本位上, 这里所指的能力本位包括了一个核心与两个基本点。也就是说需要强化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教育英语人才培养的定位为, "通过培养出英语人才运用能力为重点, 并且以发展个性为特征的新模式"。

(2) 高校英语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应当处于好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 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核心, 代表着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与能力形成的前提, 而能力是知识与素质结构的表面, 知识与素质能够通过多种能力表现出来并且体现出自身的社会价值。在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中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而这些特点是在交际中的人才竞争, 在人才竞争中的交际, 而作为人类交流工作的外语与文化传播者的外语人才就将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部分。

(3) 培养出人才学习英语能力与树立起终身教育的观念

我们培养出高校人才的英语学习观念与学习能力是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部分, 通过高校教育, 能够培养出具有一定英语知识、技能与运用语言能力的高校英语专业人才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培养的目标之一。高校英语人才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达到学生能够自我进修学习, 并且在未来时期的工作岗位中能够提升自我英语水平。

2 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问题

(1) 高校英语人才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一直以来, 我国高校英语的教学目标明确为"培养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与一定的听说翻译能力。"所以, 在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过程中, 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高校学生听说翻译等技能的提高, 进而影响了学生们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国教育从初中时期就开设了英语课程, 在经历十几年的学习中, 高校人才在阅读能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提升, 但是在听力与口语方面却一直不能提升, 并且出现了"聋哑英语"的现象, 而许多通过全国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学生们也是一张口就出现许多措施, 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而这种重视知识忽视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并不符合英语语言学习的特征, 也并不适应新时期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

(2) 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许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观念依然深深扎根着传统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中, 依然是通过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为主, 导致高校英语专业人才认为英语学习也只是背诵英语单词, 但是不懂得进行交流需要有着多方面的技能知识, 因此许多高校人才都会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死记硬背单词与钻研英语语法规则, 而不是运用实践来发展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交际能力与策略能力, 因此导致许多人才虽然记住了大量单词, 对于语法也十分熟悉, 但是自身的英语水平却并没有多大提升的因素。

3 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我们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将教学改革重点放在强化英语人才的语言综合能力这个根本任务上来。由于高校英语是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 而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能够运用它来实现交流, 而交流有口头交流与书面表达, 所以我们不能将英语只是作为一门学科来教学, 而是应当在教授内容的过程中将听力和口语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提升英语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期的《高校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 转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应当通过现代化设备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基础, 让高校英语教学不受到时间与地点的限制, 实现个性化学习与主动式方向发展。在教学内容中, 需要将语言点的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通过结合培养实用性人才为主要的观念与思想, 首先应当在教学课程中进行改革, 在课程内容要以贯彻英语人才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指导思想与高校英语课堂教学首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教学的原则。要突出培养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通过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宇, 潘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 2009, (02) :53-54.

[2]李军.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医教育, 2009, (03) :82-84.

培养专业人才论文 篇9

几年来, 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和拉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 其发展规模日新月异, 年产销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 对汽车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新闻每年发布近千余条, 并一直呈上升趋势, 在未来几年, 汽车相关专业更是会招收越来越多的学生, 以培养越来越多的人才[1]。

二、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及指导思想

制定依据: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是教学的基本准则, 是开展本专业教学基本检查和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根据国家及教育系统的有关文件精神,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坚持“以就业为向导”的原则。

指导思想:以“校企结合”的模式, “工学结合”的方式, 内外教学实训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制定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案[2]。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应始终坚持基础理论的教学, 保证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教育层次, 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水平。将课堂教学、校内培训、校外实训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真正做到认识知识、掌握本领。

三、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及培养目标

注意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 以确保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专业教学能力;注意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建设, 有效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人才培养, 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真正到企业中实习, 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对于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首先应结合汽车相关企业的岗位就业现状, 制定与之对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通过搜集资料和对相关汽车企业的调研, 了解相关汽车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 即了解其对相关工种的需求量。

如上所列的工种, 装配工对于企业来说很容易招聘到, 且人才来源广泛。对于企业来说, 生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最缺乏的人才。生产管理人才, 需要有一定的生产管理知识和能力, 而专业技术人才, 也是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对这些人才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直接从社会上招聘有一定困难的, 因为普通社会招聘到的人才多数都缺少经验, 没有能力胜任这样的岗位。这就需要在一些有相应工作经验, 具有相应工作能力的“校企结合”的学校进行招聘。这样的人才进入企业后很容易熟悉工作, 由于能力较强, 发展潜力自然比同等学历的学生大一些, 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因此, 企业所重视的并且需要的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才[3]。

四、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建立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之上, 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与校内外实训来实现的。主要包括基础课程的教学, 核心课程的教学,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四个环节[4]。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汽车机械基础;工程制图;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核心课程包括:汽车装配工艺;汽车制造技术;汽车性能检测技术与设备汽车构造与使用;汽车构造与检修;汽车总装技术。

校内实训课程包括:钳工实训;车工实训;机械加工实训;汽车装调基本技能实训。

校外实训课程包括:汽车底盘装调实训;汽车发动机装调实训;整车维修与保养实训;汽车总装训练等。

五、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主要培养项目简介

1) 汽车总成及分总成装配、调试与检测:利用掌握的汽车装配基本知识, 运用汽车装配的基本技能 (螺栓螺母拆装能力、线束插接能力、胶管联接能力、安装胶堵能力、打自攻钉能力等) , 按工艺文件要求, 进行一次内饰装调 (线束、顶棚、空调总成、仪表板) 、底盘装调 (燃油箱、燃油管与制动管的装配;前桥分装与装配;动力总成分装与装配;后桥分装与装配;挡泥板、排气管装配;车轮装配) 、二次内饰装调 (安全带;座椅;扶手、门护板、护板、车门保护垫、装饰盖;安全气囊;副仪表板;点烟器;继电器盖板;收放机;蓄电池;保险杠;空气滤淸器;制动液、制冷剂、防冻液、洗涤液加注;前、后组合灯具装配、车门装调) 、整车检测与调整 (整车综合电气系统检查;车轮定位参数检测与调整;前照灯的检测与调整;制动与侧滑性) , 完成汽车整车装配, 合格下线。2) 汽车整车检测:汽车进线;外观检查及前轮定位工位检查、测量、分析、判断、调试并记录检测结果;制动工位检测、分析、判断、调试并记录检测结果;底盘测功工位检测、分析、判断、模拟道路试验并记录检测结果;需要去维修车间维修或调试的项目驶往维修车间, 合格驶往停车场。3) 汽车车身冲压:汽车覆盖件冲压过程:卷料入库, 开卷, 成型, 修边冲孔, 翻边, 整形, 检验, 装箱入库;汽车车架纵梁冲压过程:冲裁落料, 成型, 检验;汽车车架横梁冲压过程:剪切下料, 修边冲孔, 压弯成型。4) 汽车车身焊接:使用熔化焊、压力焊和钎焊等焊接方法, 将冲压零件在前结构线焊接成发动机舱总成, 进入下部线焊接成白车身下部总成, 进入车身主焊线;主焊分装线焊接成顶盖、围板总成, 也进入车身主焊线;在车身主焊线上, 焊接成白车身骨架总成;在调整线上, 焊接成白车身总成。5) 汽车车身涂装:白车身前处理, 电泳, 烘烤, PVC, 中涂, 烘烤, 底色漆, 晾干, 清漆, 烘烤, 修饰。6) 生产计划编制:根据公司产品库存情况及成品销售发货趋势、各成品库存上、下限结构, 初步确需排产的生产品种及数量;了解公司目前所库存的原料及包装材料的状态是否为完全可用状态, 确定可生产的品种及数量;车间设备运行状况及人力配置是否可以满足生产需求;结合市场部、销售部信息及生产建议;各生产车间《标准产能表》。7) 设备管理:对新购设备组织相关部门验收, 填写验收报告单, 入库;建立设备台帐;制定设备维修计划;编制年度设备维修检验更新改造计划和月度设备购置计划。

六、结语

掌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 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伍建桥, 熊礼杭, 蒋德喜.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汽车文化教育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09.

[2]肖祖铭, 郭瞻.依托"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J].职教论坛, 2012.

[3]冯晋友, 郭瑞莲, 徐家鹏, 王伶.汽车专业发展现状调研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J].科技资讯, 2012.

培养专业人才论文 篇10

1.“新洛桑”人才模式的内涵

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成立于1893年, 是世界上第一所酒店管理学院。百余年来, 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卓有成效, “洛桑模式”成为国际公认的酒店管理人员培养的成功模式, 其教学特色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方式是书本知识的教授与实际操作的指导相结合。

“新洛桑”人才模式是在瑞士“洛桑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我院办学实际情况所形成的, 其核心是工学结合, 该模式的特点是“三化二合一循环”, 即:课程体系工学结合化, 课程结构工作过程化, 课程内容工作任务化;教师队伍专兼结合, 实训基地校内外结合;教学安排“工学交替———分段循环”。

2.“新洛桑”人才模式的培养目标及规格

(1) 培养目标

我院成立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通过走访企业、座谈会、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 进行了广泛的人才市场调查, 明确了学生就业的岗位及岗位群。然后, 全面进行职业岗位分析, 获取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根据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 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这种途径, 将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在高星级酒店、度假村、餐饮集团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 培养规格

在广泛市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 我院制订了酒店管理专业“1+5+n”人才培养规格, 明确了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1”代表高职学历证书;“5”代表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国家二级证书、全国pets英语口语二级证书、全国普通话二级证书、企业实践证书;“n”代表酒店服务员、调酒师、茶艺师、酒店经理人等职业资格证书。

3.“新洛桑”人才模式的运行方式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编制“新洛桑”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校企双赢”的原则, 分工协作, 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该模式采用“0.5+0.5+1.5+0.5”分段式结构, 第一学期在学校进行, 学生以学生角色接受素质教育及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第二学期在企业进行, 学生以学生和准员工双重角色进行实践;第三、四、五学期在学校进行, 接受管理理论课程的学习;第六学期在企业进行, 学生以学生和准员工双重角色进行顶岗实习, 在实习期间, 要完成毕业实习报告及论文。

(1) 构建“工学结合、分层培养”专业课程体系

“新洛桑”模式以职业岗位 (群) 能力分析为基础, 以能力形成为本位, 以技能训练为核心, 根据工学结合课程设置思想, 构建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按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 将酒店岗位划分为服务岗位、管理岗位两个岗位群, 对应设立两个职业能力培养层级, 即服务能力培养层和管理能力培养层。通过对职业岗位 (群) 能力分析, 归纳出知识、技能要求, 组合形成课程。根据模块化课程设计思路, 将课程设置为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素质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其中,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针对不同职业能力培养层级, 将课程分为两个层次模块, 即服务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和管理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再在管理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和服务能力培养课程模块下设置二级模块。

(下转152页) 知识结构圆、技术技能圆、实践阅历圆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三者的交叉圆 (素质圆) 大小不相同, 也就是说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实践阅历完全相同的人, 对它们的运用能力不同, 其素质高低是完全不同的。因此,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对知识的掌握, 技能的

学习方式是难以提高素质的。勇于实践、勇于结合, 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 还有另外一种现象, 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或实践阅历的个人, 只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 同样可以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从图5、图6和图7中可以看出, 最大圆分别为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和实践阅历, 其他两个圆完全相同, 形成的素质圆的大小完全一样。图解把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实践阅历和素质都用圆来显示, 是要强调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和实践阅历应该尽可能地达到本专业所要求的完满。但是, 一个圆弧上的点是无限的, 要达到理想的完满是办不到的, 所以只能达到与时代的发展相互适应的基本完满;另一方面也表明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和实践阅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 大学生要针对个人在学习或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按照上述图解模式, 加快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以及已有实践的联系渗透与和谐运转,

(上接144页)

(2) 构建“两层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科学的归类分析, 将酒店管理专业所必备的能力归纳为酒店服务技能和管理技能。在此基础上, 围绕培养目标, 制定了“两层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针对服务技能模块和管理技能模块, 设置两个综合实训模块, 即服务技能综合实训和管理技能综合实训, 旨在提高专业综合技能。再设置专业认识实习和企业实践两门课程, 与两个专业实训模块形成了实践教学体系, 构成五个“学校———企业”交替进行的环节:专业认识实习———服务技能实训 (单项技能+综合技能) ———企业实践———管理技能实训 (单项技能+综合技能) ———企业实践。

以使专业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要自觉运用各种思维方式, 以拓宽视野和思路, 经常性地反复琢磨你的学习方法, 考量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方向、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完整性。

四、结语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人才优势就是竞争优势。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机构。推行素质教育不但事关大学生的个人发展, 而且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高等院校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运用三者综合水平的提高, 切实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人才。

摘要: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大胆引进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并结合自身办学实际情况, 构建“工学结合、分层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两层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酒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关键词:新洛桑,人才模式,酒店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粉莲, 赵慧, 王晓娟, 李晓明, 袁晋峰.“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0) :23~25.

[2]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示范建设项目总结报告[B].2009.

普通培养情趣,重点培养人才 篇11

关键词:因材施教;锲而不舍;挖掘潜力;开发潜能

笔者长期从事小学美术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学实践和社会调研中,对如何开展小学美术教育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体会。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形势下,我对美术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思考。

一、培养和启用素质高、爱岗敬业的美术教师

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需要有较高素质的教师,当下有一种倾向,重“主科”轻“小科”,学校自己在师资力量分配上自然把美术当做“小科”,由于是小科,往往就会被轻视,就连美术教师本身都感到自己不重要,自己教的课也不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不足,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所以笔者认为,美术老师强化自身修养,提高心理素质很重要。只有自己看重自己,爱岗敬业,才能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能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才能深入探讨研究,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并接受自己和自己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让学生主动喜欢和热爱就更难了。所以学校在美术老师配备上要思考到专业性的问题,不能随意、不能大意、不能对付、不能应付,要把“小科”当成“主科”同样对待、同样重视。

二、普及审美观念,美化少年心灵

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它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美术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重要而又鲜明的标志。自古以来,美术就浸透和反映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美术是表现作者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生活中如果没有美术,那就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人们在单调乏味中过着原始人的生活,没有精神寄托、没有视觉享受,与盲人无异,试想这样不可怕吗?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任何一个小孩从开始认识事物的那一刻开始就都有对美的追求和渴望。据调查了解,每个学龄前儿童(2~6岁之间)或多或少、或好或坏都有过自画或学画的经历,这些经历既是孩子们天真活泼的体现,也是心灵的体验。所以,作为学校尤其是美术老师一定要掌握这一特点,把握好孩子们开启艺术之门的钥匙,让他们从踏进校园大门开始就能感到学校是美好的,班级是美好的,老师和同学也是美好的。普及他们的审美观念,强化他们的美学意识。作为少年儿童,对一切陌生的环境都充满好奇心,具有一种新鲜感,这是认知社会的第一步,印象会极为深刻,一般不会忘记,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要把瞬间的美好变成永恒的记忆,是优化少年心灵的第一课,这一课非常重要,很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三、普遍提高,重点培养,因材施教

小学生进入学校后,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倾心交流,便能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基本特点。作为老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在普遍培养美术情趣的同时,确定重点培养对象,之后再因材施教。一旦锁定目标,就要锲而不舍、挖掘潜力、开发潜能,要千方百计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帮他们确定人生目标,与此同时还要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交流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和潜能,从而取得家长的认可、支持和配合。这样我们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特质制订学习辅导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抹杀学生的天性,要因地制宜,寓教于乐,释放他们的天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掌握技巧,增强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当然,对一个班级或一个年级的学生,因个体智能和感知的差异,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尺度来衡量要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一味地强调全面发展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所谓的全才不是没有,但毕竟是少数,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全才是不可能的,那要受很多条件的限制。所以,要在抓好基础教育、普遍提高的同时,培养重点,因势利导,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强项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展,使他们在特定的环境和群体中脱颖而出。

对那些审美能力差、形象思维能力差的学生,既不能放弃,也不能抛弃,更不能生气,在常规的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和条件,给予他们正面鼓励,用肯定或表扬的形式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向往和追求,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情趣,增强他们对环境的爱惜和保护意识。最起码不能让他们讨厌生活,对未来失去信心,不能给他们造成心理扭曲,拒绝美好的事物。

上述是笔者对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些思考。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美术情趣是根基,重点培养美术人才是目标。如果美术真心能走到学生的心里,那么学生的学习生活一定是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也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培养专业人才论文 篇12

关键词:药学专业,职业素养,途径

随着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 从事医药行业工作人员不断增多, 医药院校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 近几年药学市场出现人才逐渐饱和的现象, 药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竞争激烈的严峻挑战。当今职业素质的好坏已成为衡量职业人才的重要标志, 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因此, 药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加强自身的职业能力素质, 才能在人才竞争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职业院校因生源质量不如本科院校, 在培养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职业院校提升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 高职学生自身特点的需要

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生源质量的大幅下降, 文化基础薄弱, 学习习惯差。受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忽视了素质教育, 使学生的基本素质较差。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 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多数存在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对学习能动性差,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职业院校是药学专业的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 而且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药学技术人才的社会重任。因此, 加强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是职业院校面临的现实而艰巨的任务。

2. 医药企业人才需求的高标准的需要

当前, 我国医药行业正经历着由仿制为主向创造为主的战略转移, 对药学人才的需求也从操作技能型向技能复合型、创新型转变, 对药学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医药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既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 还包括良好的人文素质以及创新精神, 即医药企业需要的是集理论、知识、技能和素质于一身的药学技术人才。职业院校作为药学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 必须顺应企业对人才标准的新要求, 在传授传统知识和和强化技能的同时, 还应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不仅是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更是职业院校提升人才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3. 药学学科特点其发展趋势的需要

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专业人才短缺, 全国目前医药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2%左右, 可见医药企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量较大。然而, 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自然学科, 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学科范围广、应用性强的特点成为了药学人员的职业准入屏障。更重要的是, 由药学支撑的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其发展日新月异, 技术和成果不断更新。加之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断变化, 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及健康观念的改变, 都使得药学工作人员在知识、技能上必须与时俱进, 同时还应具有创新素质、自我学习的能力、综合知识运用等职业素质, 才能适应医药知识的快速更新和变革。因此, 药学人员的教育和培养也要随之不断改进, 加强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既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及终生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不仅能够顺利就业, 还能适应医药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新和变革, 实现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1. 深入调研,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都应紧扣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时, 一方面要通过广泛的调研, 了解当前药品生产企业、药店、医药公司对药学相关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结合药品生产企业岗位群的要求和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对所设置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评价、改进, 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课程体系设置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未来职业中不仅能够适应岗位需求、履行岗位职责, 同时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 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如药品质量检测专业课程除设置基本文化素质课 (如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等) 和职业技术课 (如药用化学基础、药物化学、化验室组织与管理、中药鉴定、药品生物检定等) 外, 还设置了新药研制技术、生物制品技术及由学生自行选择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紧跟市场发展取向, 并请行业专业进行分析和改进, 课程设置兼顾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2. 产学结合,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要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 必须配备精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 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精湛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规范的职业行为。学院可以企业为依托, 利用寒暑假时间或定期选派专业教师深入药厂、药店等企业一线, 通过岗位培训、挂职顶岗、跟班研讨等方式, 提高教师动手实践能力, 使教师及时地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于教学之中, 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转变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另外, 学院也可吸纳企业精英, 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可从生产一线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 经过学校培训做兼职教师, 也可直接将企业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引进学院作为专职教师。

3. 更新观念, 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已经由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教学,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位, 为学生创设开放性学习环境, 把学生培养成为“适销对路”的一线职业人。与这种培养观念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例如, 药剂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车间为教室, 形成“校中厂, 厂中校”, 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分别学习注射剂、片剂、粉散剂等的相关知识和操作, 感受岗位要求;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后, 也可通过校企合作方式, 让学生深入药房、医药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具体工作任务, 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进行学习和操作, 不仅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使学生练就成合格的、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4.“三证”结合, 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强化技能的培养,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 在制订职业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时, 应将技能考核与鉴定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的最新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引进专业建设、课程标准及教学评价体系中, 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接轨。既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院校应改进以笔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模式, 加大实践考核所占的比例, 同时融入学生在考核过程中的表现, 包括吃苦耐劳、公平正直、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精神。在考核过程中, 除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考核外, 同时还应观察学生在考核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意识, 三项都合格后才能颁发“岗位技能操作合格证”。为更好地对人才培养质量把关, 我院对药学专业学生实行“三证”制度, 即所有药学专业学生必须获得“岗位技能合格证”“职业资格证”, 此外还应完成规定的学分和合格的毕业设计 (论文) , 最后才能获得毕业证。

5. 点面结合, 积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学校可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 根据药学专业特点, 按照点面结合的原则,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以学生社团为单位, 开展大学生送科技下乡或志愿者服务活动。我院每年寒暑假都组织一次学生到周边地区宣传医药保健知识, 提供用药咨询服务, 宣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法规。除此以外, 我院还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假期中应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专业服务的了解职业特点, 同时也缩短与社会的心理距离,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6. 校企对接, 大力营造校园职业文化氛围

在学校教育阶段, 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还应提前将医药企业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现代药学人员的职业素质渗透到校园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可通过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或对企业进行调查等形式, 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 感受企业工作氛围, 强化职业意识。还可与企业合作开设冠名班, 定期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宣讲或让学生参与企业培训等活动, 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 感知企业精神, 培养职业习惯和职业情感, 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除此以外, 还可广泛开展创业政策宣传和创新创业典型事迹展, 或通过举行创新创业征文评选、专家讲座、创业论坛, 表彰、扶持大学生优秀创业计划项目等活动, 大力营造就业创业氛围, 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

7. 加强指导, 做好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

毕业设计 (论文) 是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 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过程。毕业设计 (论文) 过程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训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获取专业发展前沿信息的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毕业设计 (论文) 是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养成训练过程, 对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加强毕业设计 (论文) 指导,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是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重要手段。

三、结语

总之,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结合药学专业学生特点和医药企业发展及人才需求, 通过多途径、多方式, 渗透到课堂和课外的任何教育教学和管理环节。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模式尚需完善, 其评价体系构建和成效验证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莉, 郭艳平, 李书林.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 2012, (3) :125.

[2]杨青利, 张淑春, 李红侠.从四个维度看中国药都高技能人才素养培养的实效性[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1, 13 (4) :90-92.

[3]吴晓明.探索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世纪高等药学人才[J].药学教育, 2004, 20 (1) :1-5.

[4]赵健.药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J].药学教育, 2004, (3) :22-23.

[5]丁常文, 蒋龙余.浅谈高职学生社团活动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4) :24-25.

上一篇:融资担保体系下一篇:中国模式市场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