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2024-07-23

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精选9篇)

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篇1

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一、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在上述大背景的约束下,刑事执行专业的人才直接影响到未来国家监狱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刑事执行专业作为培养监狱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出的人才应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具体来说,刑事执行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拥有高尚的情操与独立的人格

与其他的社会岗位的要求―――个人独立或是团队合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同,作为未来的监狱管理者,还承担着对罪犯进行改造和教育的神圣职责,现代社会是和谐社会,管理罪犯不再依靠暴力解决问题,而是需要用自己的言行来教化和感染他们,让他们重新找回良知,重新做人。这就需要刑事执行专业培养出的人才需要有独立的人格,首先能做好自己,自己要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通过自己的言行及独立的人格魅力来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罪犯;其次要有高尚的情操,有宽大的胸怀,能够包容一切,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通过这种魅力去打动罪犯,引导他们步入正途。

(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和使命

作为一名监狱管理人员,除了上文提到的高尚的情操与独立的人格,还要敢于去承担社会和岗位赋予的神圣的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作为未来的监狱管理人员应该明白肩上担子的重量,要树立基本的监狱工作独特性的理念,培养出的专业管理人才应该明白这份职业不仅是吃饭的家伙,更重要的是扮演着重塑他人人生的重要角色,这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需要每一个人去积极行动,勇于承担责任并能将其转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三)拥有仁爱的思想和乐于帮助他人的情怀

普天之下最难的事情就是改造人心,在监狱里帮助坏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就是其中之一。改造的过程需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比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意念、心态和基本修养,在这个过程中监狱管理人员只能赢不能输,而且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监狱管理人员对于坏人的教育管理应该具有仁爱之心,乐于帮助他人改正错误,要能不骄不躁面对一切,这样才能用自己的力量成功改造他人。

(四)拥有综合性素质,包括理论知识、交流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监狱管理人员面对的是极其复杂、形形色色的人,而且是做过错事的人,要能出淤泥而不染,能够很好的分辨是非对错,不被他人影响,面对多变复杂的情形能及时做出反应,找出合理的应对措施解决问题;与人打交道,需要有基本的交流沟通能力和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这就需要拥有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有教育学、法学、犯罪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基本知识,还要熟悉人文地理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应对各种复杂的人员。

(五)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自学能力

刑事执行专业培养的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监狱工作,监狱与一般的工作场所不一样,其面对的挑战也充满了极大地变数,因此要求在培养过程中,要培养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能让他们工作后快速转换角色,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独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顺利的完成任务。

二、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和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严重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刑事执行专业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开拓出新的适应时代要求、学生能有较高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的教学模式。刑事执行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具体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可以采用:

(一)互动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理论记忆,而对于刑事执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了。互动教学可以通过老师的理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要我学”的状态变为“我要学”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能让老师与同学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感情的交流,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渲染出一种民主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民主和尊严的重要性,利于高尚的人格、尊重民主和他人的良好品德的培养,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拓展训练模式

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包括:小组或单人的野外生存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模拟场景表演、与监狱相关的多岗位适应训练、处理突发紧急事件等单一形式或是组合形式,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理论灌输,而是让学生切身体验真实场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陶冶情操,培养独立人格。

(三)“教学练战一体化”模式

“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以实战需要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一体化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条件和一体化组织实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不同事件的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活学活用知识,不再只是掌握死的理论知识。

三、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为了使监狱管理人员得到更专业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了一套新的模式。可以在学院和监狱联合的基础上采用教、学、练、战的教学模式。学院和监狱共建师资、共建课程、实现工作岗位与专业课相结合。毕业考核跟职业认证相结合,全面提高监狱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升政治觉悟,并且实战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刑事执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通过“三共建、三融合、三阶段”来锻炼出学员的三项能力。

(一)三共建

“三共建”是指通过学院和监狱共同建设课程、共同建设师资、共同建设教学基地。所谓师资共建是指聘请监狱行业中资质较深的专家来担任老师、聘请在一线表现突出的狱警来知道学院实践工作、学院的一些专业教师亲自到监狱实习学习实践经验。形成一支具有实战、理论双素质的教学科研人员。所谓共建课程是指学院里专业教师与资深的一线工作人员一起商讨制定符合工作岗位的课程,针对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开发课程。他们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材手册和考核细则、一起讲授课程、知道学生模拟实战演练等等。所谓共建基地是指学院和监狱共同打造实践基地、共同制定运行管理制度、共同评估教学质量等等

(二)三融合

“三融合”是指工作岗位和课程相融合,职业认证和毕业考核相融合、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融合,通过这三项融合使学员的技能、态度实践经验得到质的飞跃和提升。

(三)三阶段

“三阶段”是指专业学习阶段、模拟演练阶段、实战上岗阶段。其中专业学习阶段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模拟演练阶段是为了对特定领域进行设计和实战情景再现。全面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实战上岗阶段是通过顶替一线监狱管理人员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学习和开展工作,提升学员的综合能力和技巧。

(四)三项能力

通过以上三个不同法培养阶段锻炼了学员的三项能力即专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认知职业能力。使学员能够全面提高政治素养和基本能力使每一位学员成为人文素质高、专业技能精、实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四、总结

在新的时代背景要求下,刑事执行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应顺应时代潮流,通过改革刑事执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监狱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升政治觉悟,使其成为实战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能胜任一线监狱管教工作,而且对监狱行业起到引领、带动和服务的作用。

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篇2

构建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的作用与意义

学生顶岗实习作为职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教学环节, 是把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操作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合格专业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内容。构建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 是加强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需要

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顶岗实习的目标确定、内容优化、过程管理、质量考核以及基地建设等内容。顶岗实习标准是贯穿于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所有内容中的红线, 能将整个顶岗实习管理体系通过量化的形式体现出来而便于操作。标准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针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而制定的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

2011年9月19日,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视频会议”。有关领导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结合本企 (行) 业实际岗位要求, 加快研究制定学生实习标准和监督检查政策措施, 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实习标准, 探索建立实习标准动态更新机制。

2014年5月2日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

缺乏顶岗实习标准不仅使学生无法明确实习目标, 也使得职业院校和实习基地在实习过程监管中责任不明, 更对学生实习的结果考核无据可循, 实习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职业院校要落实教育部加强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有关文件精神, 提升对学生顶岗实习标准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的认识, 构建格式规范、结构清晰、内容明确的学生顶岗实习标准。

(二) 是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育人模式、教学模式和就业模式等三个方面, 但人才培养的效果最终都要体现在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能不能符合新形势下企 (行) 业发展的要求。以刑事执行专业为例, 毕业生在就业后能不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打得赢”, 就是看能不能做到“四强八会”———即政治素质强、适应能力强、体能素质强、格斗防卫能力强, 会管理、会办案、会教育、会矫治、会应急处置、会调解纠纷、会做群众工作、会文书制作。“四强八会”职业能力既是刑事执行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的具体内容, 也是司法警官类职业院校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对刑事执行专业而言, 就是要通过在刑事执行工作岗位的顶岗实习来培养学生“四强八会”能力, 也最终以对其“四强八会”能力的掌握情况来检测顶岗实习环节甚至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实际效果。因此, 制定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 既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 更是构建学生顶岗实习方向性指针、切实保障顶岗实习质量的需要。

(三) 是帮助职业院校毕业生实现就业“零距离”的需要

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应以企 (行) 业工作岗位核心技能指标为基点, 以“实际、实用、实操”为质量标准, 使学生正式进入企 (行) 业岗位工作后“来之能用, 用之能成”。因此, 除了在校内理论教学环节要引入真实案例作为教学载体, 引入真实项目组织教学内容, 引入真实流程改革教学方式, 营造职业岗位环境和氛围, 推动岗位核心技能教学情景化、模拟化和实操化, 实现课堂与岗位的紧密对接外, 在校外顶岗实习环节要以“岗位—职责—任务—能力—内容”主线为路径, 按照统筹布局、多方参与、分类指导、分段实施、整体推进的形式,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和行业优势, 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 共同制定、实施包括顶岗实习项目内容标准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在内的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 帮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主要任务、基本环节和考核标准等, 规范他们的实习活动管理与指导, 促进他们专业技能的提高, 帮助他们创造就业零适应期。

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体系主要应该包括顶岗实习的内容体系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标准两个部分。前者解决学生实习的目标问题, 后者解决学生实习的成效问题。

(一) 立足企 (行) 业工作岗位, 制定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体系标准

首先, 梳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确定的就业岗位 (群) , 将其确定为学生实习的目标岗位 (群) 。例如, 刑事执行专业实习的目标岗位 (群) 统一为监狱基层一线民警。

其次, 解构企 (行) 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 分析各个工作岗位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如监狱一线基层民警岗位应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新犯收监, 罪犯学习、劳动和生活“三大现场”管理, 罪犯思想、文化、技术“三课”教育, 监管安全防范与应急事件的处理、安置帮教、释放等。

再次, 在明确企 (行) 业相关岗位职责和应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分析其所需的核心职业素养, 再对应构建学生顶岗实习的职业能力模块。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包含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等四个方面。以刑事执行专业为例,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对应的顶岗实习职业能力模块是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忠诚、勇敢、坚韧、奉献的警察职业道德, 公平公正、依法行刑的执法理念;学生文化素质对应的顶岗实习职业能力模块标准是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交流能力, 能有效开展罪犯教育和矫治工作, 能较好地制作执法文书;学生身心素质对应的顶岗实习职业能力模块标准是具有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较强的警务技能;学生职业素质对应的顶岗实习职业能力模块标准是具有较强的刑务处理、现场管理、罪犯教育矫正及安全防范等业务能力, 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等。

(二) 遴选典型工作任务, 设计顶岗实习项目, 形成顶岗实习的内容标准体系, 要求学生逐项完成有关项目训练

以刑事执行专业为例。监狱基层一线民警职业能力模块中“现场管理”的基本工作任务与实习项目对应情况如表1所示。

(三)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标准

首先, 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不同的实习阶段和实习工作岗位分解为学生具体的实习任务标准, 同时相应地确定每个实习阶段和岗位指导教师的工作标准。如刑事执行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为7个月, 分成特警队、入监监区、常规监区、出监监区、教育科、狱政科、刑罚执行科等七个阶段, 每个阶段为一个实习岗位, 各为期约一个月。

其次, 确定各实习阶段考评内容的关键指标、考评实施方案与标准、考评人员结构等。按不同的实习阶段递进实施, 完成一项, 考核一项, 逐项达标。不达标的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实习。以刑事执行专业为例, 学生顶岗实习第一阶段的岗位、任务标准及指导教师工作标准对应情况如表2所示。

再次, 建立以职业关键能力为核心, 最终反映人才培养素质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专业综合技能考试题库及测试办法。学生顶岗实习考核与评价按百分制进行计分。其中, 顶岗实习成绩由四个部分构成: (1) 顶岗实习态度 (包括遵守实习单位纪律、工作表现、出勤等方面) 占总成绩的20%, 由基地指导教师评定; (2) 顶岗实习表现 (包括顶岗实习中的学习态度、实习日志记录、实习内容掌握程度等方面) 占总成绩的30%, 由基地指导教师评定; (3) 综合技能测试占总成绩的30%, 由学校教师和行业专家评定; (4) 顶岗实习报告占总成绩的20%, 由学校专业教师评定。而顶岗实习成绩按四级分制确定, 即优秀 (90分以上) 、良好 (80~89分) 、合格 (60~79分) 、不合格 (60分以下) , 且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原则上应呈正态分布, 优秀的比例不超过20%。学生在结束顶岗实习结束之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参加专业综合技能测试。学校应会同实习基地, 以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内容为模块建立专业综合技能测试题库, 每个模块应包括100个以上真实案例或情景模拟测试题。如刑事执行专业综合技能测试题库包括警务技能、罪犯集体讲评教育、罪犯个别谈话、监管安全与防范、法律文书制作等模块。测试方法应当包括测试内容、测试流程、评分标准、等级评定等。刑事执行专业实习学生“罪犯集体讲评教育”综合技能考试题库及测试办法如表3所示。

最后, 制定其他考评制度标准体系。包括《顶岗实习单位标准和考核办法》、《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标准和考核办法》、《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顶岗实习学生考核办法》等。

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生顶岗实习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 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构建学生顶岗实习标准, 就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 重点突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二) 细分岗位、明确流程构建顶岗实习标准

职业院校在对整个顶岗毕业的内容体系和考核体系进行系统设计时, 要按照企 (行) 业相应的主要岗位, 以及在不同的岗位上主要工作内容, 明确出学生在每个实习岗位、每个工作流程中所要达到的目标, 使得实习的内容和考核标准定量化、精细化, 尽可能让学校专业教师、基地指导老师和学生对实习目标都一目了然, 并且可实现、可操作。

需要指出的是, 考评应与各个实习岗位和实习工作流程紧密结合, 实习一环、指导一环、考核一环。此外, 还应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既从各个环节把握顶岗实习的质量, 又总体上把握学生顶岗实习的成效及其职业技能的提升情况, 使整个评价结果更趋客观公正。

(三) 校局联盟、校狱 (所) 合作构建顶岗实习标准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 (行) 业的参与和支持。对任何专业而言, 实习基地应该既是实习岗位的提供者, 又是学生的主要就业接收单位。实习基地对专业人员的需求量, 对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工作内容等都比学校要更加明晰。以刑事执行专业为例, 学校构建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标准, 先要取得省司法厅和省监狱管理局的支持, 按“校狱合作”的理念, 牵头组建并充分发挥好司法行政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作用, 形成由学校牵头, 司法厅领导, 监狱管理局、各监狱参与的“双主体”共同育人格局, 探索多方参与、共同建设、互利共嬴、多元评价的长效运行机制, 增强办学活力。校狱合作构建、执行学生顶岗实习标准, 就可以按照监狱基层一线民警的职业要求培养学生, 又能使学校和基地共同评定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表现, 共同约束学生, 是一举两得的举措。

实践证明, 职业院校结合企 (行) 业工作岗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逻辑严谨、内容科学、结构清晰、覆盖面广、操作性强的学生顶岗实习标准, 是对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集中检验, 不仅可以规范学生顶岗实习活动的管理与指导, 而且对综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其较强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独立胜任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的形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学生和企 (行) 业单位“三赢”良好局面的形成。

摘要:构建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标准是为了科学检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院校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和行业优势, 通过校企合作, 联合构建顶岗实习的内容和考核两个实习标准, 在顶岗实习的内容上细分岗位、明确流程, 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分类指导、分段实施、整体推进, 在顶岗实习的评价中引入实习基地第三方机制, 达到规范学生实习活动的管理与指导, 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 帮助学生创造就业“零适应期”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院校,顶岗实习标准,刑事执行专业

参考文献

[1]覃曼卿, 龚江南.高职文科专业顶岗实习标准的制定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 2013 (7) :62.

[2]包世萍.高职顶岗实习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7) :152.

[3]龚江南.高职分散型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 2012 (1) :50.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篇3

关键词:刑事执行检察 工作模式 理性构建

“法律程序,无论是民事还是刑事,都只是为获得正义而设置的权威方式。”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指刑事执行检察工作者围绕刑事执行检察的价值目标,依据刑事执行检察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司法规律对刑事执行各执法环节开展法律监督,提出监督纠正意见并督促被监督对象依法纠正错误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工作系统。这一工作系统包含诸多要素,主要有:刑事执行检察的价值理念和基本法律依据;相互配合对立的主体双方即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刑事执行检察的客体即被监督者在刑事执行各环节执行刑事判决、裁定或者决定的活动;刑事执行检察的运行机制和主要方式。这四个要素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第一个要素的规范程度决定后三个要素的状况,后三个要素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作用又反过来会影响甚至是决定第一个要素的实现程度,以此实现规范刑事执行、维护公平正义的目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的司法监督,在此背景下,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必须抓住司法体制改革的契机,主动转变工作模式,在把握当前刑事执行检察工作内容和工作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出更为科学、符合时代发展的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以增强对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实效,保障刑事执行权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一、以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理念为指导

任何制度的背后都必然存在一定的理念作为依据和支撑。“理念应该是贯彻在具体的制度和实践之中的、并作为其基石而存在的,理念应该是在制度建立之初事先被确立并表达出来的,并能够在实践运作中得到验证。”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的依据是司法理念。检察制度及其实践,即检察权的行使亦有其理念的基石,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转变亦然。曹建明检察长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理念,即维护刑事执行活动的公平公正、维护刑事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刑事执行秩序和监管场所安全稳定等。转变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在充分践行以上理念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理念:

(一)同步监督理念

刑罚执行同步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据法律规定的手段和方式,依照法定的程序对刑罚执行活动进行全程同步监督,以实现对刑罚执行的动态监督。这一监督理念摒弃了传统的“刑事执行检察权被动启动”的事后监督理念,使得监督实时、动态。当然,“同步监督”不代表“实时监督”,检察人员不可能、更没必要像监管干警一样24小时在岗,实质在于检察人员要强化对刑罚变更执行环节的监督,及时掌握监管机关提请刑罚变更执行的材料,按要求列席相关办公会、出庭发表意见并对决定或者裁定进行跟踪,确保刑事执行各环节都有监督。

(二)刑事执行检察一体化理念

“刑事执行一体化”是我国行刑方式的重要发展趋势。检察人员要把握住这一趋势,树立“刑事执行检察一体化”理念,从整个刑事执行检察工作全局来把握开展相关工作,这在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如,江西省某市检察院出台《刑事执行检察一体化工作机制试行办法》,整合全市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部门资源,对全市刑事执行检察工作实行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和督导,以构建指挥统一、资源整合、上下一体、协作配合、运行高效的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机制。该《试行办法》还明确了刑事执行检察一体化工作机制的适用范围、启动条件、运行方式和人员调配等问题,这充分表明了“刑事执行检察一体化”理念对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转变的重要指导和促进作用。

(三)预防检察理念

预防检察理念旨在通过刑事执行检察权的行使来震慑、威胁潜在的犯罪者或者阻止已经犯罪的人重新犯罪。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刑事执行人员的职务犯罪预防。当前,刑罚变更执行领域司法腐败案件不断出现,像广东原健力宝集团董事长张海违法减刑假释案,给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检察人员应该树立预防检察理念,着重对刑罚变更执行开展监督,特别是社区矫正期间的刑罚变更执行,更是缺乏细化的法律规程,刑事执行检察部门要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完善执行制度,不断强化源头预防。二是对刑事被执行人的再犯罪预防。通过日常的检察活动,宣传国家法律,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

二、明确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任务

刑事执行检察的工作任务包括刑罚执行监督、拘禁性刑事强制措施执行监督和特殊刑事处遇措施执行监督三个方面。

(一)刑罚执行监督

刑罚执行监督是刑事执行检察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监禁刑执行监督。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执行监禁刑的机关为监狱和看守所,执行对象是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罪犯。从我国的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执行监督的现状来看,监禁刑的执行监督仍是所有刑事执行监督中最重要的内容。二是社区矫正检察。对社区矫正机构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的社区矫正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此外,还包括适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监督、社区矫正交付执行监督等。三是其他刑罚执行监督。2012年新刑诉法修改以来,考虑刑事执行一体化的发展,刑事执行检察新增一些职责,包括生命刑(死刑)、资格性(剥夺政治权利)以及财产刑执行监督等。

(二)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执行监督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依法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的执行开展监督。虽然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的执行监督不属于对生效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监督,但这是伴随着刑事诉讼活动而产生的,应属于广义的刑事执行,而且这也是刑事执行检察部门传统的职责之一。

(三)特殊刑事处遇措施执行监督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专章规定了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修改后的刑事诉讼规则将强制医疗执行监督的权力赋予刑事执行检察部门,要求对以下内容进行监督:对强制医疗执行机构的医疗及执法活动实行监督;对强制医疗变更执行、解除强制医疗实行监督;对强制医疗执行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进行侦查;受理控告、举报和申诉等。这些新职责,法律只做了一般性的规定,许多环节都是概括性的表述,并没有具体的监督流程,还需要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积极探索,细化流程。

三、优化刑事执行检察运行机制

(一)畅通监督信息获取渠道,优化多部门联络机制

目前,我国刑事执行主体多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刑事执行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仅以监狱服刑罪犯的假释为例,涉及“提请、决定、执行”三个环节和“监狱、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三个部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要想发挥出监督效果,就必须加强与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及监狱、看守所等单位的工作联系,建立健全联席会议、重大事项相互通报等制度,通过搭建统一的刑事执行信息共享平台,畅通刑事执行信息获取渠道。笔者设想,这一平台应该是一个大的刑事执行信息数据库,这一数据库涵盖全国所有法院的判处徒刑、决定适用社区矫正、财产刑判决、执行情况以及其他刑事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相关信息。建立这一平台,应该注意:一是查询的权限问题。各级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均可以查询全国的刑事执行信息(根据需要,个别案件可以设置有限度查询)。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适用刑事执行检察部门一体化的需要。二是信息的录入问题。可以随时录入,也可以集中录入,一般在刑事执行信息搜集完毕的两个月内要进行录入。三是系统的衔接问题。这一平台最好依托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或是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或是可以抓取该系统的数据,从而确保刑事执行信息的准确性。此外,继续落实联席会议、情况通报机制。

(二)由办事向办案模式转变,规范监督权运行方式

传统上,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的监督多以办事方式进行,刑事执行检察案件尚未纳入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刑事执行检察人员缺乏法律明确赋予的调查权,这与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的繁杂琐碎、缺乏业务核心不无关系。2012年,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在原有监督职能的基础上,强化了检察机关对监狱和看守所的监督职能,规定了减刑、假释、监外执行的检察机关同步监督。同时,由于羁押后的预审讯问均在看守所进行,而且防止刑讯逼供的法律规定趋严,检察机关的监所监督责任进一步加重。此外,法律还专门就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以及强制医疗程序中的执行监督作出规定,体现出在这些容易违法侵权且社会敏感度较高的法律程序中加强刑事执行检察监督责任以保障程序合法的立法意图。这些强化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业务法律监督的新规定,使刑事执行检察监督职责总体上获得强化,同时也为刑事执行检察模式由办事向办案转变提供了内在基础。具体而言,刑事执行检察办案模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案模式适应范围,执行监督大多数仍是事务性工作,例如巡视检察、出入所(监)检察等,仍应该采取一般性的办事工作方式。但是,对于一些执行监督的核心内容,应该适度司法化,采取办案模式,例如刑事强制措施执行监督重点是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办理,刑罚执行监督的重点是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监督案件的办理,监外执行检察的重点是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监督案件的办理,被执行人人权司法保障的重点是被执行人非正常死亡、伤害等监管事故监督案件的办理,办案工作的重点是违法减假暂、重大监管事故相关的职务犯罪案件的办理等,能够适用办案模式开展监督的元不如以上所列,凡是对于重大事项、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监督行为,为实现监督的准确有效以及程序公正,都有必要适用办案模式。二是业务流程基本模式,刑事执行检察即可采取“问题发现——事项调查——审查决定——特定方式与渠道提出”的工作方式,纳入案件管理系统,建立健全案件受理、调查取证、听证、制发法律文书、案卷材料归档等办案程序。三是刑事执行检察调查权的建立。既然采用办案模式,就必须赋予刑事执行检察人员全面调查权,在法律上必须予以明确被执行机关的配义务,以及不配合可能面临的后果。四是刑事执行检察办案人员的配置。前文已述,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目前的队伍状况令人堪忧,如果一旦采取办案模式,那么必须增加刑事执行检察人员,使得如此之多的刑事执行检察职责能够有效开展。

(三)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法,搭建立体式监督网络

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应该合理处理派驻和巡回的关系,加强巡视检察,推动监督工作向全日制、常态化、综合性方向发展。在现有派驻检察制度的基础上,增加巡回检察的次数,扩大巡回检察的功能,巡回检察不能仅针对规模较小的监管场所开展巡回,对一些中等规模的监管场所仍要进行监督。在此基础上,着力完善巡视检察制度,加强对巡视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成立巡视检察办公室,充分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主流新闻媒体宣传巡视检察制度的具体运作过程,促进社会各界对巡视检察制度的认识,重视对巡视成果的转化运用,以巡视检察的深入开展激发派驻检察和巡回检察方式的活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监督合力,确保监督有效。

(四)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加强检察权外部约束

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篇4

叶才福 张洪兴

摘 要:通过分析人才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我国独立学院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介绍天华学院所探讨的独立学院工科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法和人才培养途径改革与创新的思路与做法,总结了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试行效果。关键词:独立学院 工科人才 培养模式

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工程技术对经济与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力。美、英、法、德、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由于注重加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其工业化崛起与持续发展提供了及时高效的技术支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产业不断升级,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类型与规格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我国本科教育的现状是:大学的办学模式类同化,即类同的教学大纲,相似的课程体系,同一个评估标准;因而造成大学培养的人才过于单一,毕业生结构性失业越来越突出。工科类本科毕业生,工程意识不强,技术能力不高,急需探讨一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之路。

由于普通本科高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研究型”、“设计型”人才,其课程设置、实践性环节等过于重工程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而高职高专由于生源、学制等因素的限制,又过于强调技能,忽弱了工程,淡化了技术。全国现有独立本科学院318所,已成为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主力军。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独立学院,其培养模式既不可照搬普通本科高校,也不能仿效高职高专;因此,独立学院工科专业应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找准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法、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灵活应对社会发展变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探索出适合于自身发展和时代特征的独立学院工科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海师大天华学院在开展上海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题一“独立学院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法和人才培养途径入手来探索独立学院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试点,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人才培养目标:既善于动脑,又善于动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天华学院是一所以上海师范大学为母体、位于上海市嘉定工业区的民办独立学院。嘉定工业区是以汽车零部件、光电子、精密机械制造、出口加工为核心产业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随着工业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的引进,落户嘉定工业区的近千家企业面临技术应用型人才严重不足的困难局面。例如位于上海市嘉定工业区的上海国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船用锚铰机(重型机电液压设备)和集装箱绑扎件(船用安全受力紧固件)及OEM重型卡车、起重设备零部件,产品100%出口到欧美,年销售额超过2.4亿元人民币。该公司是一家由欧共体提供图纸资料,产品全部外销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公司技术部现有员工11名,本科及以上学历3名,占27%;大专8名,占73%。质量部现有员工12名,本科及以上学历1名,占8%;大专3名,占25%;中专中技8名,占67%。现有工程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外语水平、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均无法满足生产的充实需要,急需一大批技术应用型人才。公司领导深有感触地说:“当前企业不缺产品、不缺市场、不缺资金,而是缺人才,尤其缺少从事产品二次开发、生产一线技术服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的缺乏将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上海国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专业人才的状况和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程度基本反映了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人才的现状。

因此,天华学院根据市场需求和独立学院特点,按照“找准方向,错位发展”的原则来规划《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找准了市场需求量大又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既善于动脑,又善于动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又注意与普通本科高校“研究型”、“设计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错位发展,以适应上海市地方经济和长三角地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天华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修改培养计划、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环节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措施,使学生具有明显的“实、新、强、快”(即理论基础扎实、掌握技术新、动手能力强、解决问题快)创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色。该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成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大平台特色,并形成了“重基础,宽口径”、“平台+模块”的特征。以大学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的考级、统考为抓手,来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2005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94%,计算机一级通过率为100%。本着从实践教学体系中体现出培养技术应用型

人才培养特色的指导思想,天华学院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的学时数约占总学时的40%,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共37周。通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三大设计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动脑”潜能。通过“社会实践”、“金工实习”、“机器测绘”、“CAD/CAM实训”、“工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六大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

二、人才培养方法:工程技术教育与工程技术训练相结合工程包含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工程创新思维等,而技术则包含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经验、操作技能等。独立学院工科专业应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的工程基础,能理解设计、规划的思路和意图;由于他们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更应懂得、熟悉生产技术;因此,工程技术教育与工程技术训练是区别于技术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设计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创新思维,天华学院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工程技术教育。天华学院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整合,专业课程中包含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和微型课四部分,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限选课、任选课和微型课,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天华学院将普通高校只有研究生才有机会接触的某些课程移到本科讲授,例如在2005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映先进制造业技术的《数控机床》、《三坐标测量机》、《快速成型机》的“三机教学”,让学生实现了学习新技术、使用新设备、掌握新工艺的“三新效果”,从而将学生培养成有明显专业特色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开设微型课,以扩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覆盖面,例如在学生掌握AutoCAD计算机绘图后,仅用10学时开设了CAXA电子图版微型课,使学生重新掌握了一种计算机绘图软件,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并在机器测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中得到了较好应用。

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前提,工程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在加强基础、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天华学院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工程技术训练。为了办出特色,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工程技术训练条件;天华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5一2007年连续三年获“上海市教学高地建设项目”立项,建成了校内2个实习基地和10个实验室,校内现有实验、实习面积1840平方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720万元。同时与上海飞机制造厂等6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开拓了一批校外实习基地。在六方面的实习实践中,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金工实习”来了解认识专业知识,通过“机器测绘”、“CAD/CAM实训”、“工业实习”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通过“毕业实习”来巩固应用专业知识。形成了“纵向及高”、“横向达边”的工程训练新体系。“纵向及高”即从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方面逐步掌握该领域中的新技术,例如通过数控机床、三坐标测量机、快速成型机新设备的操作使用,使学生掌握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制造技术。“横向达边”即体现人才培养中,各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以及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使被培养者成为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例如通过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电器与PLC、机器人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培养成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天华学院先还后组织了数控技术、AutoCAD、CAXA、UG、Pro/E培训班,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承认、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考试。2005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都已拿到3种以上的职业技能证书,最多的已有11种。总之,通过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以加强学生的工程技术训练。

教学改革中天华学院注意把工程技术教育与工程技术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讲完《数控加工编程》、《CAD/CAM技术(UG)》课程后,安排了4周的停课CAD/cAM实训,让学生训练三维数字建模和操作数控机床加工自己编好程序的零件,从而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性思维与感性动手相结合。

三、人才培养途径:工学交替和订单式培养相结合天华学院还注意充分利用和发挥上海产业资源优势,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让具备科研、开发、生产能力的企业、研究单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共同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研究越与实践,以培养出更适应于用人单位要求的创新人才。

天华学院先后与上海重型机床厂、上海飞机制造厂、中国航空一集团上海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4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2005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也是该校“工学交替”的试点专业,在校4年中每位学生均有“社会实践”、“工业实习”、“毕业实习”3次去企业实习的机会。2005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时,企业派出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劳动模范、高工等全职指导学生的实习,收到了很好效果。

同时,天华学院还与上海国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大众申银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试点,经本人申请、学校推荐和上海国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大众申银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考查确定了2005级部分同学作为定向培养对象。这些同学按上海国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大众申银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要求在大四期间再增加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利用寒署假、工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去公司实习培训、做课题,毕业后免去见习、培训期直接上岗留公司工作,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四、人才培养效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除教育部规定的德育课外,天华学院在限选课中增加了《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还规定了学生在校四年中应修满不少于5学分的人文、经济类公共任选课,不少于3学分的素质讲座;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收到了明显效果。如2005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班吴怡瑾同学在“2007年中国汽车服务营销技巧大赛”中夺得上海赛区冠军后,又在广州夺得“全国总决赛冠军”和“全国最佳口才奖”。2005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班林颖同学夺得“首届上海市大学生创业梦想大赛”二等奖。2005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班马天天同学荣获该校第一个也是当年惟一的“2007年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光荣称号。2006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班荣获该校第一个也是当年惟一的“2007年上海市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建校三年中全校仅评出3名“特等奖学金”,其中两名出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总之,通过上海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题——“独立学院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试点,探索了一条民办独立学院工科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收到了较好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也受到专业检查专家组的积极肯定。

参考文献:

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资本空前活跃,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一方面民间资本促进了地区、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小型民营企业。他们由于规模小、行业冷僻,不为人看好,因此,在银行贷款方面受到不少制约,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小型民营企业发展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大起大落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在遭遇全球经济不景气,银根紧缩的情况下,风险就凸显出来。再有一个方面,由于借款人疏于对款项的监控管理,且数额巨大,一旦风险降临,往往不知所措。

在民间资本空前活跃的前提下,各地小额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借款利息节节攀升,有的甚至达到百分之十。虽然民间资本短期内繁荣了社会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表面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这虚假繁荣的背后潜伏了巨大风险,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刑事案件。如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信用卡诈骗等。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下半年,人民法院受理民间借贷纠纷的案件大幅度增长。此类案件的共同特点就是涉案人数多,标的大。少则一、二人,多则数十人。一旦处理不好极易影响社会稳定。

本文需要释明的是执行中涉及刑事案件的款项如何处理,供大家参考。

简要案情如下:卢某等四位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曹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该案执行标的近50万元。执行中,被执行人曹某提出其伙同范某、阮某共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借给了邱某、何某,其中就有在卢某等四位申请执行人处借的款项。前不久,被执行人曹某向法院陈述,邱某因涉及刑事案件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冻结了涉案款2000多万元。卢某等四位申请执行人请求法院到公安机关协调返还被骗的款项。

一种观点认为,公安机关可以返还被骗的款项。理由是 公安机关在刑事侦查过程中冻结了涉案物品、款项,理应返还被害人。在实践中,公安机关曾经多次开展返还被害人被盗的车辆的活动。以及犯罪嫌疑人盗窃、抢劫被害人物品被当场抓获的情况下,都是及时将被盗、被抢物品返还被害人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公安机关是否能够返还涉案款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涉案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尤其要谨慎。正确的方法是在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向人民检察院移送起诉,包含移交相关证据材料以及涉案款项。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且证据确实充分,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附带民事赔偿。在人民法院判决后,各被害人依据人民法院生效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判决书领取涉案款项。如涉案款不足清偿全部被害人的财产损失,则应当由人民法院主持分配。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在当前涉及刑事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信用卡诈骗等情况下,受害人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比较复杂,不仅有个人也有单位。在不同的案件中,每个受害人的具体情况也有千差万别。有的有抵押担保财产,有的没有抵押担保财产。有的抵押担保财产被重复抵押等。因此,公安机关在侦查处理此类案件时,就无权处分涉案的款项。从刑事诉讼法的法律规定上看,公安机关只是负责刑事案件的侦查,收集犯罪证据,公安机关所采取的冻结保全措施是保证案件最后的权利归属,类似于人民法院诉前保全措施。不同于简单的刑事案件,如车辆被盗、个人财物被盗、被抢。这些案件的被害人人员少,案情简单明了,不涉及到财产的分配。因此,公安机关可以立即将涉案款物立即返还被害人,这也是便民利民原则的体现。

在本案中,据公安机关调查的信息情况看,犯罪嫌疑人邱某、何某涉嫌多个罪名,分别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票据诈骗罪,涉案标的达一亿元之多。被害人有个人也有单位。本案因涉案人员较多、数额巨大,且分别在不同的地点,侦查活动刚刚开展,需要多个公安机关联合办案,本案尚未侦查终结,故不可能返还被害人款项的问题。

那么,如果犯罪嫌疑人假如不构成犯罪,涉案款项如何处理呢?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经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公安机关应当撤销案件。对于在侦查过程中冻结的银行账户应当解除冻结,对于查封的其他财产也应当解除查封。

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冻结、查封的财产是返还犯罪嫌疑人还是转交给其他部门,或是受害人?

如果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公安机关应当撤销案件,解除对涉案款物的查封、冻结。公安机关无权将涉案款项提交给任何单位或个人。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刑事法律关系当中的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而是转化为普通的民事法律关系。我们知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平等的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是对等的。平等主体之间因侵权行为产生纠纷受民事法律关系调整。

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篇6

应有的司法公信力,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一、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执行的特点:

1、案件执行结案率低,执行到位率要大大低于普通民事案件。与一般民事执行案件相比,债权实际兑现率和结案率低,中止执行情况普遍,执行时间跨度大。

2、被执行主体大多为低收入群体,经济状况差,流动人口多。

3、矛盾易激化,上访现象时有发生。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申请人实现赔偿的愿望迫切,有的在附带民事的判决与赔偿的实现之间存在重大落差时没有心理准备,有的把刑事部分和被执行人的矛盾转化到执行中来,导致情绪对立、矛盾突出。

4、法院执行人员执行压力大,由于这类案件的特殊情况,执行较困难,案件往往很长时间没能顺利执结,感到有力使不上,没有好办法,由于这类案件的矛盾较大,执行人员往往还要面临着当事人的指责和上级的压力。

二、主要存在问题的原因是:

1.传统的“打了不罚,罚了不打”的旧观念制约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顺利到位。我国在诉讼结构上遵循“刑优于民”的指导思想,采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模式,使附带民事诉讼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实际运作中成为刑事诉讼的附属程序,不能给予被害人应有的程序保障和实体保障。

2、被执行人绝大多数在执行前已被判处刑罚,除现实的赔偿能力外,因其人在监狱,人身自由已被剥夺,其已几乎不可能再通过获得报酬的方式来履行义务。且刑事被告人绝大部分为农民,其收入低,根本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往往执行标的额相对较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被执行人履行能力差,这是客观原因所引起的执行难。

3、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一般只能在执行案件立案后对被执行人财产采取查封、扣押等强制执行措施,在财产控制上存在滞后性,导致被执行人及其家属在侦查、起诉、审理期间内将财产转移、变卖。而被执行人的财产往往处于其家属的掌控之中,对于那些不配合的家属,法院却往往找不到法律依据对其采取强制措施。

4、法院找人难,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目前我国人口流动频繁,被执行人及其家人往往一直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而工作人员又不清楚他们的去向,家里又没其他财产可供执行,申请人不能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及确切地址。

5、对那些已被执行了刑罚的罪犯,其亲属的对立情绪较大,他们往往不配合法院进行财产调查,对其遗产情况难于摸清,特别在农村,因为房屋等大宗生活资料大多不登记,产权不明晰,个别案件仅有的财产,也属被执行人家属必需的生活用品,依照相关法规不宜执行。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执行应采取如下对策:

1、要注意审执结合,在审判时就要考虑今后案件的执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被执行主体多为犯罪分子,一旦他们被处以刑罚,就丧失了自由,此后再去调查他们的财产情况将非常艰难,而且诉讼成本也将相应的增加。为了案件的顺利执行,审判时就必须注意对被告人的财产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对被害人进行申请财产保全、举证等权利义务告知和执行风险提示,法院也要视情况依职权采取财产保全等措施,这些都将大大提高案件执结率,也容易缓解矛盾和对立情绪。另外审判时,应用好用足法律、法规,加强对民事赔偿部分的调解工作,促使被告人及其亲属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物质损失。

2、完善适用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制度。在刑事案件的侦查、审查起诉阶段,被害人一方在向公安机关、检察院提出附带民事赔偿请求时,可一并提出财产保全申请,由公安机关或检察院将申请移交法院执行。

3、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认清执行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重要性。通过附带民事诉讼的执行,可以使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的物质损失得到挽回或补偿,从而达到伸张社会正义,维护法律尊严的目的。人民法院如不及时依法执行,必然使法律的权威受到损害,不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执行工作人员应加强自身政治修养,提高工作的自主性。执行人员必须树立高度责任感,严格依法行使职权,按法定的程序、法定的强制执行方法进行执行工作。

4、加强公检法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作为公安、检察机关在侦查、超诉阶段,对犯罪嫌疑人违法所得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当依法及时追缴;对属于被告人的财产依法需要采取保全措施的,依法及时予以查封或扣押。作为被害人亦应及时提供被告人的财物线索,以便及时查封保全。作

为执行被告人刑罚的监狱等场所应将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赔偿执行情况作为被告人改造服刑情况的量化衡量事项,积极配合法院做好被告人的思想工作,使附带民事诉讼执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篇7

【摘要】针对当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善,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构建以就业为基础的柔性课程体系、建立适合建筑电气专业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机制、建立导师直接负责培养机制、建立专业前沿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等,为职业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导向;培养模式;自主学习;研讨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来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但符合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强烈愿望,而且是职业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必要途径,更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建筑飞速发展,智能建筑更是层出不穷,经济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加大。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和相关工业企业职能设置的调研发现,行业可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岗位有:建筑电气工程师(技术员)、水电施工工程师(技术员)、电气系统管理技术员、电气系统设计助理、楼宇自控工程技术员、安防工程技术员、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员、建筑电气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电梯安装与维护技术员、工程技术文控员及建筑电气产品销售技术员、质检员等。为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高级能型人才,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本文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以就业为基础的柔性课程体系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是建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方向多,到底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只有一个参考标准———相关行业企业的需求。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改变传统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培养相关行业企业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的组织课程体系和内容。必修课由公共课体系和专业课体系组成,部分主干专业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并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职业技能课教学中,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由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限选课保证了对行业知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加强,任选课是供学生选学,使培养计划刚柔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建立适合建筑电气专业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机制

自主学习是指通过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和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机会,并由学生自主决定在哪里学、何时学和如何学,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一般高职高专院图书馆都开放有自修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室在非上课时间可以为学生开放,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为各个班级开设专用教室,此外,非常重要的一项是,职业院校的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可以有选择的在非上课时间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让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主确定学习方向和学习进度、按照学习需要选择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特有的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有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操作工具,这必将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一般的本科院校做不到的。

三、建立导师直接负责培养机制

导师直接负责培养这种看似在研究生阶段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其实也可以应用到职业院校,以帮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就业。当前职业院校一般是在第三学年一开始将专业学生分配给专业教师,由这个专业教师负责他们最后一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事宜,并指导其就业。实际上可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为其分配给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的导师,导师在正常教学工作之余除了能够更早的指导学生的论文(设计)、顶岗实习和就业之外,更容易发现所指导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使教师的主动性和指导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导师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或实践项目中,提前让学生接触实际应用项目,参与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技能比武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诸多专业竞赛,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四、建立专业前沿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逐渐应用到建筑工程当中。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建筑的电气自动化的要求也逐渐转向了智能化,因为智能化建筑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安全、舒适、方便、节能的居住环境。但是它融入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而且这些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应用与相关新产品研发的速度也非常之快。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主动学习、自我进取、与时俱进,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了解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以后的就业去向和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关学习,跟上行业企业发展的步伐,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多领域、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善,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合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笔者探索出了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职业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其他类似专业的设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国瑞,李峰.就业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题展示,4月18日.

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篇8

微电子制造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本文在论述了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知识范畴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教学改革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最后,通过实践进行了培养模式的验证。

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深入推广及应用,微电子制造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人才培养专业涌现并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电子制造业已逐步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已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主要制造基地,社会对各类高级电子制造工程师需求强劲,微电子组装与封装人才需求迅猛增长,电子制造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 篇9

杜运山

[摘要]笔者借鉴多学科视角和方法,全面分析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理论的特点,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为加速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与完善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关键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研究目的 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休闲、娱乐、康复健身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对人才质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同时也迎来发展机遇。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培养出新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课题。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新世纪新型体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教学理论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访 谈我们知道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下面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较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3.2 21 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2.1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虽然中国有些综合性的高等院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改革,但是大部分中国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是以专才思想指导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这种人才模式在过去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专门人才,但是它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对能培养与时俱进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模式进行研究。

3.2.2 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对比研究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有不同的表_述。当前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法是依据人才培养的专业口径宽窄分为通才培养模式和专才培养模式。通才培养模式专业口径较宽,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能力较强,但是专业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而专才培养模式与通才培养模式恰好相反。下面从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时间、培养的场合等来划分当今国内外现存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2.2.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训练模式和发展模式依据人才培养理念不同,分为训练模式和发展模式。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训练模式受“技术理性”的支配,社会期望体育教师成为技术员,拥有熟练的技术,按科学规则塑造社会公民。在这一观念下,体育教师教育注重对教师的训练,使其掌握一套熟练的能运用于学校教育的技术。发展模式是教师专业化的理念背景下由注重技术培训走向关注专业化构建,更加注重教师潜能的开发,使教师有能力主导教学 的全过程,在培训阶段上促进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一体化。目前,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体育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应以此为目标,塑造和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

3.2.2.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次性模式和终生模式根据培养时间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分为一次性模式和终生模式。一次性模式前的系统培养后,进入教师职业岗位后不再进行系统的训练和培训。终生模式的出现意味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重视教师的职前教育,而且入职和在职教育也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训阶 段上促进职前培养与在职进修的一体化。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实行的是“一体两面”体系的培养模式,即在统一的体育院校系中分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两个方面,相互隔离、互不沟通。针对这个问题,在21 世纪初期,我国必须健全、完善培养和培训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目标。要求大多数体育院校系在致力于培养新师资的同时,也参与新教师见习期的培训和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改革,让终生培养模式落到实处。3.2.2.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校本培养模式和大学联合中小学培养的模式

根据培养中心场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分为以大学为基地的培养模式和中小学与大学联合培养的模式。以大学为基地培养教师是20世纪教师教育发展的最大成果之一,这种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理论优势,可以较好地塑造未来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对教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认识不足。其缺陷就是造成了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和二元分离,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而且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所以,高校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因此不断招致社会机构以及民众的批判和攻击。以中小学和大学联合培养为基地的这种模式,教师的培养将在有大学和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的新的联合体中进行。中小学与大学联合培养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是学院与中小学间真正的合作,其合作关系是以在智能和责任上的平等为特征。合作者共同对教师候选人和中小学的学习成效承担责任,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实习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成长。围绕这些共同的目标,大学教师在中小学基地从事教学、指导和研究工作,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担任大学的顾问、指导者和工作成员。这种合作关系改变了每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性质,为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创造了新的角色和责任。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共同负责教师的训练和持续的专业化发展,将各自的资源融合在一起,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智能的混合对教师教育来说是全新的。目前这种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只是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作为新型的教师培养实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料,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形成新的入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为一体的教师教育机制,将是21 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趋势。在21 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中,这两种培养模式将出现进一步融合的趋势。3.3 建立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合金”模式

中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它们的简单叠加,而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产生新的特质。这就好比合金,以某一种金属元素为主(某一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即所学专业),加上别的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较宽的知识面),所组成的物质。这种全新的物质——合金,具有与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几种金属单质或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不同的新的特性,如硬度、导电性、延展性、膨胀系数等等。并且这些新特性既不是其组成单质的某些特性的叠加,也不是其组成单质某些特性的平均值。这些都与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相类似。所以,要建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合金模式。“合金”模式,就是以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合金”模式的优点是融合了专才培养模式和通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又弥补了二者的不足。在建立“合金”培养模式时应遵循与时俱进和学生发展两个原则,为人才培养提供总的指导。“合金”培养模式的实施结构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多种备选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它们的有机组合就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范式。实施“合金”培养模式就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人__是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经过大、中专院校在入职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第二,要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培育相结合;第三,要正确处理基础与专业的关系,建立以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柔性专业设置与调整;第四,要从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思想转变为重视素质、创新、敬业、合作和开拓能力的培养,摒除单一知识领域的局限,重视学科交叉、渗透和整合,形成培养“合金”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第五,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3.4 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理论研究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现状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在课程构成因子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偏低,专业课偏高,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在专业课中,术科比例偏高,学科比例偏低;在术科课程中,运动项目少,强调竞技运动项目,轻娱乐、休闲运动项目,特别是反映社会与教育需要的野营、漂流、攀岩等拓展类运动项目还是一片贫瘠;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没有得到重视,没有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点;规定学生准予毕业的最低学分总数高,这必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或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所以在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中,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注意课程的适度超前发展;既要注意课程的结构改革,又要注意课程的内容改革,使课 程更好地为中国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在课程结构改革中,第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分天下模 式:由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形课程组成。具体模式是:压缩必修课程时数,调整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专业课3 类课程的结构,建立优化的“核心课程”;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增加课程的灵活性,使之成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扩展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之成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隐形课程”,进而形成一个由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隐形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新体系。第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式:第一维是横向层次,即课程的功能结构,可分为三组课程模块、两种形式。三组课程模块即公共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和术科课程)、教育类课程。两种形式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第二维为纵向层次,即课程的类型结构,可分为三类课程,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三类课程要特别注意活动课程的开设,处理好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第三维是课程的形态结构,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把通常的学校课程称为显性课程或公开的课程,把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传统、信念、价称为隐性课程。贾克森(P.W.Jackson)认为隐性课程对学生的社会化影响,远比显性课程大。但只有当隐蔽性课程支持并补充显性课程时,学校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所以,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等等。课程内容的改革主要在以下方面:第一,强化教育类课程。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与国外相比,教育类课程开设偏少,强化教育类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众多学者不约而同的结论;第二,拓宽基础课程。可以通过通识课程,设人文素质教育课,如历史、艺术及艺术欣赏、文化、伦理道德、音乐欣赏与体育技术动作培养理论等。还可以通过开设文理渗透课、学科交叉课和强化工具类课程来拓宽基础课程;第三,调整学科专业课程。通过浓缩学科专业课程和重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来实现。将学科专业课由目前的70%左右精简到30%~40%,是学科专业课走向科学、合理地、正确选择。按照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确定学科专业课的基本内容,建构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拓宽基础课程;第四,开设学科教育类课程;第五,注意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第六,注重实践性课程。4.结论与建议

4.1 从整体上看,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属于专才思想指导下的应试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21 世纪初期时代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力提出新要求的需要。

4.2 为了实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建立“合金”型人才培养模式。

4.3“合金”培养模式的实施结构包括培养目标与规格、多种备选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它们的有机组合就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合金”培养模式的范式。

4.4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现状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在课程构成因子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偏低,专业课偏高,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在专业课中,术科比例偏高,学科比例偏低;在术科课程中,强调竞技运动项目,轻娱乐、休闲运动项目,特别是反映社会与教育需要的野营、漂流、攀岩等拓展类运动项目还是一片贫瘠,而且术科运动项 目少;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没有得到重视,没有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点;规定学生准予毕业的最低学分总数高,这必然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或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或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4.5 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性格各异的学生。应以能培养 与时俱进人才的“合金”模式为主,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的局面。4.6 在课程改革中,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注意课程的适度超前

上一篇:北京机械自动化研究所下一篇: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