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执行款管理模式(精选12篇)
法院执行款管理模式 篇1
第一, 法院执行款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管理模式落后, 不适应现阶段财政职能改革。最高人民法院在2006年做出《关于执行款物管理工作的规定》, 规定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执行款的管理水平, 但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 特别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广泛实施, 其存在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一方面, 专用账户设置不合法, 根据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规定, 行政单位只在银行保留国库单一账户, 其他账户必须清理撤销, 在源头上就否定了该做法;另一方面, 统一专户管理的票据使用不合理, 众多基层法院没有统一的做法, 有的单位无论收支均使用自制的票据, 违背了会计核算中的清晰性原则。二是缺失监管, 导致财政性资金流失。债权人没有及时得到合法的经济利益, 使当事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其主要原因是法院内部自行管理, 缺少外部监督机制。由于申请人因有求于执行法官, 即使明知对方当事人已履行或部分履行, 也不便向执行人员催要。有些案件执行难度较高, 往往需要多次执行, 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执结, 而申请人经多次催要未果后逐渐失去信心, 特别是小标的案件。以上原因导致大量执行款滞留在法院, 案件所产生的利息本应归属地方财政, 但由于资金的体外循环, 导致该部分资金极易流失。
第二, 法院执行款管理新模式的建议。一是加快法制建设, 建立和完善执行款管理法规体系。参照预算外资金往来款的管理思路, 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实践基础上, 综合协调法院和金融等单位, 结合最高法院对执行标的款物的管理总体要求, 应尽快出台《法院执行款管理办法》。二是将执行款纳入预算外资金往来款管理, 接受财政监督。执行款虽然不属于财政性资金, 但为确保执行款的收缴、管理和划付安全, 将其纳入财政监管有利无弊。应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 全面推行以收缴分离为主的改革, 取消执行款专用账户, 各地实行执缴分离。在此环节中, 财政部门应控制执行款的收支活动, 按照“先纳入, 后规范”的原则, 加强事中的监管力度。三是规范票据在执行款收支环节的使用。财政部门应实行票据统管, 建立一套科学的非税收入票据体系, 重点研制出适合当事人领款的专用兑付凭证。严格管理票据的印制、购领、使用、核销及监管各环节, 力求从源头控制执行款的发展状态。四是及时清理滞留执行款,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被滞留的执行款得不到兑付, 不仅对案件当事人不公正, 而且会提高单位的审计风险。对于确定无法支付的执行款, 及执行款在银行产生的利息应及时上缴国库, 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五是创立电子化管理执行款服务平台。结合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 研制执行款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 提高资金运作的透明度, 利于及时将执行款退还当事人, 便于广泛的群众监督。同时摆脱旧的会计核算模式, 全面、清晰地反映执行款的进度及明细。六是加强内、外部审计, 促进管理上水平。在开展内部系统审计时, 应以执行款资金安全为重点, 从缴款、核拨、支付到账务核算, 按照适度分权的原则。严格审批付款制度, 同时引入当事人监督机制。
法院执行款管理模式 篇2
委托人可以通过本文了解法院是如何执行的,法院执行的程序。法院执行案件指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通过法院判决,裁定或仲裁案件,被告没有履行,在法院所需要进行的下一步工作。
执行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建立公正、规范、高效、廉洁的执行工作机制,维护当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权益,确保生效法律文书得到及时有效的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等规定,结合法院执行工作实践,制定本制度。马永顺律师推荐。
第二条 执行案件实行流程管理。
执行案件流程包括立案、执行准备、执行实施、结案四个阶段。
第三条 执行案件实行合议庭负责制。
执行实施、执行审查由不同合议庭负责。
第四条 根据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对有关事项举行听证。
第二章 执行组织及职责
第五条 法院设执行综合科、执行实施科,分别负责裁决、异议审查、综合、实施等事项。
第六条 综合科的职责是:
(一)讨论决定下列重大事项:
1、提请对生效法律文书进行再审;
2、审查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等是否不予执行;
3、审查处理异议;
4、其他;
(二)决定并办理委托评估、审计、拍卖、变卖;
(三)负责院长接待日院长交办回复工作;
(四)区、院、局领导布置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执行实施科的职责是:
(一)负责执行准备阶段的工作,包括:变更、追加被执行主体,中止、终结执行程序,以物抵债、办理执行款物的交付等;
(二)调查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
(三)对被执行人的财产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四)实施综合裁决组作出的裁决;
(五)其他执行实施行为;
(六)院、局、庭领导布置的有关工作。
第三章 立 案
第八条 立案庭对申请执行、移送执行、受指定执行、受委托执行案件负责审查,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在办理立案手续后次日将案件移送执行局。
第四章 执 行
第一节 执行准备
第九条 执行准备包括以下工作:
(一)向双方当事人送达有关文书;
(二)审查执行依据;
(三)召集双方当事人谈话,敦促被执行人自觉履行义务;
(四)其他。
第十条 承办人在收到案件之日起三日内,向当事人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申请执行人举证表》、《限期执行通知书》和《财产申报表》。
第十一条 承办人在收到案件之日起五日内审查执行依据,视情调阅审判卷宗,并召集双方当事人谈话。
第十二条 发现执行依据可能有错或应裁定不予执行的,及时提交合议庭讨论。
第十三条 执行准备工作应在收到案件之日起十日内完成。
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由执行实施组监督履行。被执行人未按和解协议履行的,及时执行。发现被执行人有转移、隐匿财产行为的,及时实施强制措施。
第十四条 因特殊情况,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执行准备工作的,经执行实施组负责人同意,提前二日报请庭长批准延长。延长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五日。
第二节 执行实施
第十五条 承办人在被执行人未在期限内履行义务或未能达成和解协议的,应及时拟定初步执行方案。
第十六条 承办人应调查被执行人的收入、银行存款、有价证券、房地产、车辆、机器设备、债权、知识产权、对外投资以及收益等财产,并依法采取执行措施。
第十七条 遇有本规则第六条规定事项的,承办人应提出书面意见,经执行实施组负责人同意后,在二日内向综合裁决组移交。
第十八条 遇有紧急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拘留措施的,可在拘留后立即报告庭长、院长补办批准手续。
第十九条 案件当事人或案外人提出本规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异议的,承办人自接到异议之日起二日内向综合裁决组提出书面意见,并移送综合组审查。
第二十条 执行实施阶段的工作,一般应在接到案件之日起二个月内完成。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的,经执行实施组负责人同意,提前十日报请庭长审批。延长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个月。
第三节 执行裁决
第二十一条 综合裁决组对执行实施组提请裁决的重大事项应在七日内讨论决定。情况紧急的,应当日讨论决定。
第二十二条 评估、拍卖、变卖被执行人财产,或审计其财务状况的,应当向社会公示。公示的时间不得少于七日。
评估(拍卖、变卖、审计)机构由双方当事人从候选机构中协商确定,不能协商一致的,由人民法院公开抽签决定。
第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在收到评估(审计、鉴定)结果报告书之日起五日内将报告书送当事人。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对评估(审计、鉴定)结果不服的,可在收到结果报告书之日起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人民法院接到异议后,应在五日内召集作出结果的有关机构接受当事人质询;异议成立的,责成其进行补正。
有关机构拒绝补正,或者当事人对补正结果不服,合议庭审查认为确有理由的,对评估(审计、鉴定)结果不予确认,依本规则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另行委托有关机构重新评估(审计、鉴定)。
第四节 执行异议审查
第二十五条 执行异议包括下列情形:
(一)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的;
(二)当事人对执行裁决不服的(拘留、罚款除外);
(三)当事人对执行措施不服的。
第二十六条 执行异议应当书面提出,并提供相关证据。
第二十七条 综合裁决组对执行异议的审查除需听证的以外,一般应在接到异议之日起十日内完成。
第二十八条 异议成立的,应立即对有关裁决或执行措施进行纠正;异议不成立的,应在作出审查决定之日起五日内书面驳回异议。
第五章 结案、归档、期限及统计
第二十九条 执行结案的方式为:
(一)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全部执行完毕;
(二)裁定终结执行;
(三)裁定不予执行;
(四)当事人之间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符合省高院规定的结案条件。
第三十条 执行案件应在四个月内执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提前十日报请庭长批准,可以延长二个月。
非诉执行案件应在三个月内执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以及前款规定的执行案件超过六个月的,提前十日报请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还需要延长的,层报高级人民法院备案。
第三十一条 经批准延长办案期限的,承办人应及时报立案庭备案。
第三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办案期限中止,从中止原因消除之日起连续计算:
(一)公告或委托评估、审计、鉴定、拍卖、变卖的;
(二)因发生执行争议正在协调处理的;
(三)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或者提供执行担保后暂缓执行的;
(四)中止的执行期间或上级法院通知暂缓执行的。
第三十三条 指定执行的案件,执行期限重新计算。
第三十四条 承办人在报结案时填写结案卡,并移送案卷给综合裁决组,综合裁决组应在结案后一个月内将案卷装订归档。
第三十五条 执行案件统一由执行庭负责统计。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本院执行局(庭)长组织、监督本制度的实施。
浅析基层法院民事判决执行难 篇3
关键词:执行难;法院;原因;对策
一、基层法院民事判决执行难问题的现状
判决执行难问题,历史以来伴随着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开始就一直存在,并且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纠纷案件大幅增加,案件较之以前更加复杂,使执行变得难上加难。理论上来说,案件一经判决生效,当事人就有义务自觉履行法院的判决,如果当事人没有及时适当的履行,法院则可以依当事人申请或职权进行强制执行,使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得以实现。但现实生活中,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给中央的《关于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报告》中所指出的“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的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的财产难动”情况一样,法院的执行面对着层层阻碍,导致法院大批积案无法解决,而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受到保护,引发大量上访事件的发生,甚至在某些地区出现了拍卖判决书的情况,也侧面反映了执行难问题的严重性。
法院在执行难问题上也一直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集中执行,集中执行是指法院在一定范围内,选择特定的时间段,针对特定的被执行对象,集中执行力量,依法对未执行终结的案件进行突击强制执行的一种方法。1999年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组织下全国各地法院展开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大行动”,各地基层法院执行人员甚至通宵达旦的对被执行人进行围追堵截、午夜行动进行集中执行,使执行结案总量首次超过受理案件总量,未结案数量开始下降,但执行工作被动局面仍未根本扭转。截止至2003年12月底,全国尚有执行未结案件超过38万件。2006年1月,中央政法委员会发出《关于切实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通知》,对解决执行难问题作出部署。最高人民法院随后召开全国法院贯彻落实“通知”的电视电话会议,对解决执行难问题提出具体要求,于2006年1月至6月,在全国法院范围内开展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但是仅靠某一阶段的突击集中执行还是无法彻底有效的解决执行难问题。
二、“执行难”的主要原因
(一)执行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案件处理难度增加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数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在今年法院实行立案登记制度之后,虽然立案难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全国各地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以井喷式增加,使法院原本就办案人员不足的压力更大,据调查统计,仅立案登记制度实行以后的一个月,法院案件受理量同比增长百分之五十,审判量的巨幅增加是否会影响法官们的判案质量,从而导致判决执行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这给人民法院今后的审判执行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被执行人难找,被執行财产难寻
我国社会人口众多,且流动性大,再加上被执行人法律意识淡薄,故意逃避法院的执行,很多被告判决书送达之后便一走了之,甚至在诉讼过程中就离开住所地,这类案件中涉及农民的案件和涉及交通事故的案件占很大一部分,许多农民为了逃避执行选择外出打工,留下的可供执行的财产很少,涉及交通事故的案件因为当事人之间本来就是不认识的关系,一旦被执行人有意规避,法院很难掌握其下落。因为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目前还不够完善,如果被执行人下落不明,对其财产就更无从下手。
(三)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
法院执行工作想要顺利进行,与检察院、公安机关、行政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协助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这些协助机关,法院不仅无法执行当事人的财产,连当事人的行踪都很难找到。虽然目前的法律及解释中已经有很多关于要求房管局、车管所、银行等部门协助执行工作的规定,但是实践中,越是在基层,越存在着严重的人情关系、地方保护现象。
由于法院体制的设置,地方法院要受到同级政府及党委的领导,所以必然会被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干扰审判执行活动,而且我国历来存在重审判、轻执行的传统,使得法律虽有规定,但实践中却难以推动。
(四)缺乏相应的配合制度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是引起执行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公民个人信息通常会分散在各个单位,法院想获取这些信息时需要一家一家的上门查询,曾有报道某县法院执行人员为了查到被执行人财产,跑遍了全县的银行。这种信息流通性的缺乏为法院执行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被执行人就是利用这种信用体系的漏洞,随意的转移财产,拖延履行时间,赖账不还。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基本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财产登记制度,无论是法人,还是自然人,全部财产信息都可以由法院通过法定程序查询,不仅防止被执行人转移财产或下落不明导致执行陷入僵局的情形,也利于法院查清被执行人是否真的没有履行能力,为终结执行程序提供合法依据。
并且在执行僵局确实发生后,缺乏一定的积案退出机制,解决大量堆积在法院的确实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执结的案件,减轻法院清理积案的工作压力,在被执行人有能力履行时随时恢复执行。
三、新司法解释的主要内容
在今年7月21日,最高法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两个司法解释。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主要内容
1.进一步明确了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的具体情形
(1)经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拒不执行的;
(2)致使人民法院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或者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包括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执行人员进入现场或者聚众哄闹、冲击执行现场等拒执行为;
(3)致使债权人遭受重大损失的;
法院执行款管理模式 篇4
一、执行款的性质
(1) 执行款的所有权属于权利人; (2) 执行款的收取依据是生效的法律文书; (3) 执行款是在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规定的义务情况下发生的; (4) 它是国家强制力的具体体现。
二、执行款的特点
执行款作为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履行的涉及金钱给付内容的标的, 有以下特点: (1) 数量多, 金额大。法院每年的执行案件少则一二百件, 多则上千件。执行款数额少则几百元, 多则过千万。 (2) 执行款收支频繁。大部份执行案件, 执行难度都比较大往往要通过数次甚至几十次才能执结, 执行款也可能要分数次才能收取、支付完毕。 (3) 执行款跨年度长。一些追索赡养费、抚养费的执行案件, 往往是分月支付或分年支付, 这些案件的执行时间跨度可能长达数年。 (4) 一笔执行款涉及到多个执行案的分配。由于三角债、多角债或者是同一被执行人, 多个申请人等案件的存在。财务往往要进行多次转账, 多次分配后才能支付, 手续多、过程复杂。
三、执行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执行款存在上述特点, 因此必须加强对执行款的严格管理、规范操作, 才能保障资金安全, 进一步提高司法效率。而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各地财政管理方式及法院财务管理制度各有差异因此执行款的管理也有所不同, 发现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1.记账方式不统一。有的法院执行款收付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设置账簿, 进行核算;有的法院执行款收付却以流水账的方式反映。由于全国法院尚未制定统一的执行款核算管理规定, 因此存在执行款账簿设置不统一, 法院财务执行款明细账与执行机构台账之间无法核对等问题。执行款收付流程不明, 有的法院执行款收取后, 执行法官不及时到财务室开具票据, 财务不了解执行案号及执行案件信息, 月末无法进行账务处理, 形成未达账。
2.会计科目设置不科学。有的法院对执行款实行了会计电算化账务核算, 使用电脑记账, 但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不能对每一个执行案件的申请人、被执行人、执行款收付等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记录。法院财务电脑记账无法查询执行机构执行案件流程或核对执行款台账。不能对每一个执行案件的申请人、被执行人、执行进度、诉讼欠费等情况进行系统、全面地记录查询, 有关业务庭也无法通过电脑网络查询执行案件流程。执行款财务管理方法滞后, 无法全面反映执行款的资金流向和执行工作动态, 给执行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收付款票据不统一。目前, 法院执行款收支票据无统一格式, 财政部门没有制定统一票据。有的法院收取执行款时, 向被执行人开具《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收据》或根据执行款实际款项开具自行印制的《收款收据》。向申请人支付执行款时, 开具自行印制的《付款票据》。
4.长期挂账不按时支付当事人。有的法院执行款长期挂账不能按时将执行款支付当事人;主要表现为:一是有的执行款收款要通过跨年度数次甚至几十次才能执结, 因此, 形成跨年度长期挂账;二是由于申请人个人原因, 不能按时到法院办理收款事宜;三是执行款案件承办人承办案件多, 工作忙, 不能按时办理相关付款手续。四是, 法院执行机构个别负责人及承办人有时也存在故意延迟办理相关付款手续的问题。
5.因长期挂账导致死账。有的法院执行款长期挂账已经形成死账。主要表现为:一是申请人已经死亡, 权利人尚未没有通过法律程序确定下来, 人民法院无法向外兑付;二是申请人是法人单位的, 因单位经营不善, 无人主事, 主管人没有到法院领取执行款;三是当事人因丢失预缴诉讼费等相关票据, 无法向法院领取执行款;四是法院财务执行款明细账与执行机构台账不能核对相符, 需要案件档案查询。五是, 近期办理的案件, 一般案件承办人都在职, 只要抽出案件档案就可以算清楚应退付的执行款, 对于多年以上的案子, 原承办人有的已退休或过世, 靠现有在职人员一般无法查清应退付的执行款, 导致部分执行款形成死账。
6.诉讼费不按时上缴国库。一是执行款虽然执行机构已经执行终结, 但因受法院诉讼费考核任务指标的制约, 法院各庭室局在当年年度完成这个任务指标后, 一般都采取缓开诉讼费的办法以避免下年度法院增加任务指标, 久而久之形成该开的诉讼费不开, 多年积攒下来, 诉讼费金额越来越大, 长期挂账不按时上缴国库。有的执行机构在执行款账中存放的诉讼费, 基本上两年不用办案就能完成法院下达的诉讼费考核任务指标。
7.核算法院其他款项。有的法院利用执行款账核算法院行政经费;有的利用执行款账记录票款分离直接上缴国库的诉讼费和罚没款等款项。
8.管理模式不统一。近年来,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 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法院所有收支也全部缴入国库, 实行统一管理, 支付方式主要有授权支付、直接支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如何管理执行款成为了争议的焦点。有的认为执行款是当事人的财产, 不是法院的收入, 更不是国库收入。应该由法院设立执行款专户, 代为管理。有的则认为执行款也是一种资金, 必须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法院也要将执行款缴入财政专户统一管理, 支取时再由财政按程序层层转付。目前, 财政部与最高法就执行款管理模式还未有明确的规定, 自行管理和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两种模式兼有。而现行的两种模式相比较, 第二种管理模式问题较多。因为执行款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后, 法院要将执行款转给申请执行人, 首先由法院主管执行工作的院领导签字批准办理执行款转付的法律手续, 再打申请到财政部门按程序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然后再转付申请执行人。光办手续少则三四天, 多则半个月, 因资金的使用环节增多, 资金的运行效率也降低了。不仅增加了法院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也给当事人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违反了“方便群众、方便诉讼”的原则。当事人也会因法院不能及时兑现执行款而怀疑法院拖着不想给, 或怀疑法院将款项挪用, 进而对法院裁判的公正性产生怀疑, 严重损坏了法院的司法形象。
四、进行执行款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为了促进执行款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现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 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 谈谈几点建议, 不足之外, 敬请同仁指正。
(一) 构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防范风险
法院应按照执行工作的流程建立多个内部控制制度, 如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包括审判与执行岗位分离、执行与收付款岗位分离、会计核算岗位与审批岗位分离、审批岗位与考核监督岗位分离。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则包括建立执行款的登记、核算制度;建立执行款分解制度;建立执行款授权审批制度;建立专用票据管理制度;建立内部考核监督制度。从而形成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一方面有利地堵塞工作漏洞, 保证执行款收支规范、安全,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防范执行法官办人情案、关系案, 权钱交易。
在建立执行款授权审批制度时, 明确以下审批程序:首先由案件承办法官对案件执行情况提出说明, 填写《人民执行款付款通知书》并签名, 通知书内容包括:被执行人名称、执行案件号、付款金额、领款人姓名、身份证号。然后财务人员对执行款的资金到位、支付情况审核无误后签注意见, 执行庭长在《人民执行款付款通知书》上签注审批意见, 最后, 由分管执行庭的院领导在《人民执行款付款通知书》签注意见, 层层把关、层层监督的审批制度, 确保执行款收支准确无误。
建立专用票据管理制度, 要求执行法官在收取执行款时, 及时到财务室开具由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往来结算票据》, 该收据为一式四联, 分别是存根联、收入记账联、当事人保存联、附案卷联。支付执行款时, 凭《人民法院执行款付款通知书》办理支付审批手续。该收据为一式四联, 分别是存根联、支出记账联、当事人保存联、附案卷联。建立票据领取、使用、缴销管理制度, 实行专用票据, 及时附卷归档将有利于执行流程管理。
(二) 规范执行款操作流程, 明确权责
执行款涉及人员多, 牵涉部门也多, 各部门、人员环环相扣必须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执行款财务管理制度, 规范执行款收支业务流程, 让各部门、人员明确各流程的职责权限, 从而提高办事效率。规范操作流程, 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管理工作:
1. 执行款的收取:
承办法官向被执行人送达《执行通知书》时, 注明法院执行专户的开户银行、账号、户名、承办法官姓名。并告知被执行人汇款时, 注明汇款人名称、汇款用途、执行案号。以便财务部门在收到汇款时, 及时出具由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往来结算凭证》, 并注明汇款人名称、汇款用途、执行案号、承办法官姓名, 以便财务部门及时、准确地进行执行款财务核算。
2. 执行款的账务处理:
财务部门应按执行部门、执行案件号分别设置明细会计科目 (如“暂存款——**部门——**案件号”) , 根据收到的银行进账凭据、《往来结算凭证》记账联准确填制会计凭证, 并在会计凭证摘要中注明承办法官姓名、汇款人名称。通过会计明细记账, 分类管理, 便于逐级核对, 保证了各项资金流向的账目清楚。财务部门还按期编制《科目余额表》、《明细分类账》, 全面反映各级执行款的余额及资金流动情况。
3. 执行款的申领、支付:
执行申请执行人为个人的, 执行款原则上应由申请执行人本人领取。领款时, 需向财务提交《人民法院执行款付款通知书》、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电话。因特殊情况, 确需委托他人代领执行款的, 执行庭应对委托手续进行审查核实, 并由庭长在审批栏上注明“同意委托”。
申请人为单位的, 原则上实行银行转账或电汇结算。因特殊情况, 确需支取现金的, 应由申请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领取, 若需非法定代表人代为领取, 应提交由法定代表人签名并加盖公章的《授权委托书》, 以及受委托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由执行部门审查核实, 并由庭长在审批栏注明“同意委托”。
对低于1千元以下的执行款, 可开具《现金支票》结算, 超过1千元以上的执行款, 可开具《银行转账支票》等, 由领款人直接到银行办理转账手续, 以减少现金结算, 确保资金安全。
4. 执行案件的结案、归档:
每月报结的执行案件, 承办法官应对案卷内关于执行款收支的单据、手续是否完整进行检查。财务人员要对案卷内执行款的收支平衡情况、收款金额与案件执行标的之间是否一致进行核对, 核对不平衡、不正确的, 暂不报结, 退回承办法官重新办理。调出、交流干部时, 要作好执行档案和执行款的交接工作。若交接的执行档案手续不全、执行款项收支不清, 则不予办理调离、换岗手续。
(三) 执行款的核算管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款物管理工作的规定 (试行) 要求, 开设执行款专户, 对执行款实行单独建账、专项管理、专款专付。对执行款的收付进行逐案明细核算。对形成的执行死账, 及时核对、汇总上缴国库。
(四) 利用财务电算化管理软件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 可充分利用《用友通》财务电算化管理软件, 对各业务庭的执行款业务进行管理, 利用软件对执行款进行账务处理、套打票据, 自动查询执行案件的收支情况, 从收款、支付、查询、监督等全过程实现电算化管理。该软件分设用户管理、基本设置、凭证管理、账簿管理、综合查询、统计汇总六大功能。财务人员只要输入会计凭证, 系统便会自动生成各种账簿、报表, 统计汇总十分方便。而且跨年查询系统可对以前年度的执行款按日期、凭证号、庭室、承办人、交款人、金额等进行模糊查询, 大大提高了执行工作效率。实践证明, 对执行款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 不仅利于业务人员查询数据, 提高办案效率, 方便领导网上追踪监督、管理, 而且可以全面提高法院执行款工作的管理水平, 真正实现执行工作科学、高效、规范化管理。
摘要:人民法院执行款是指当事人依据生效的法律文书申请法院执行的案款。它包括赔偿款、违约金、偿还借款、诉讼费、评估费、鉴定费等各项费用。对执行款进行规范统一的管理, 有利于确保执行款的收取、划付安全, 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促进法院执行工作效率, 维护司法公正有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 由于法院系统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各级法院只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执行款的管理规定。由于对执行管理的看法理解不一, 制定规定的水平高低不一, 管理规定普遍存在许多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
关键词:执行款,管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卞忠桂.法院执行案款不宜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江苏经济报.2007-09-261.卞忠桂.法院执行案款不宜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江苏经济报.2007-09-26
[2].陈定璜.论执行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程伟案件”的反思.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08-182.陈定璜.论执行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程伟案件”的反思.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08-18
法院执行款管理模式 篇5
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及国土资源房产
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
为了保证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顺利执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最高人民法院、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就涉及人民法院执行及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工作的有关问题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人民法院在审理和执行案件时,需要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的,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应当按照人民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办理协助执行事项。
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依法协助人民法院执行案件时,除收取有关工本费外,不得向人民法院收取其他费用。收取登记过户的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人民法院对土地使用权、房屋进行实体处理或者采取查封措施前,应当向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查询该土地、房屋的权属以及抵押情况。
人民法院执行人员到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查询土地、房屋权属以及抵押情况,或者办理土地使用权以及房屋查封、预查封登记手续时,应当出示本人工作证和执行公务证,并出具查封、预查封裁定书和协助查询(执行)通知书。
三、对人民法院查封或者预查封的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办理查封或者预查封登记。
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对人民法院查封或者预查封的法律文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不进行实体审查。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认为人民法院查封、预查封湖者处理的土地、房屋权属错误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审查建议,但不应当停止办理协助执行事项。
四、人民法院在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查询并复制或者抄录的书面材料,由土地、房屋权属的登记机构或者所属的档案室(馆)加盖印章。无法查询或者查询无结果的,应人民法院要求,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书面告知人民法院,并加盖印章。涉及国家秘密的土地登记资料的查询,按照国家保密法相关规定办理。
五、人民法院采取查封措施时,土地、房屋的权属应当以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的登记或者出具的权属证明为准。权属证明与权属登记不一致的,以权属登记为准。
在执行或者协助执行人民法院确认土地、房屋权属的生效法律文书时,应当按照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的权利人办理土地、房屋权属变更、转移登记手续。
六、人民法院查封的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归属同一权利人的,人民法院应当同时对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进行查封;土地使用权人和房屋所有权人不属同一主体的,查封被执行人名下的土地使用权或者房屋。
七、登记在案外人名下的土地使用权、房屋,如该登记名义人书面认可该土地、房屋实际属于被执行人时,执行法院可以采取查封措施,并附登记名义人的书面认可资料。
如果登记名义人明确否认该土地、房屋属于被执行人,执行法院不得对该土地、房屋采取查封措施。申请执行人或者执行法院认为该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登记存在虚假情况时,可以另行提起诉讼或者通过其他程序撤销该登记。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依法登记在被执行人名下后,人民法院方可采取查封措施。
八、对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已经受理被执行人转让土地使用权、房屋的过户登记申请,尚未核准登记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查封措施;已经核准登记的,不得进行查封。房产管理部门已收取登记过户税费,视为已核准登记。
九、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因依法取得但尚未办理过户登记的土地使用权、房屋采取查封措施时,应当向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提交被执行人取得财产的合法依据(如继承证明、生效判决书或者执行裁定书)以及协助执行通知书,经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办理过户登记手续后,办理查封登记。
被执行人购买但尚未办理过户登记的土地使用权、房屋,其已经向出卖人支付部分或者全部价款并实际占有该财产,申请执行人已向出卖人支付剩余价款或出卖人同意剩余价款从该财产变价款中优先支付的,人民法院可以查封,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依法办理查封登记。
十、人民法院对可以分割处分的房屋应当在执行标的额的范围内分割查封,不可分割的房屋可以整体查封。
分割查封的,应当在协助执行通知书中明确查封房屋的具体部位。
十一、人民法院对土地使用权、房屋的查封期限不得超过二年。期限届满可以续封一次,续封时应当重新制作查封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续封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确有特殊情况需要再续封的,应当经过省高级人民法院书面批准,且每次再续封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查封期限届满,人民法院未办理继续查封手续的,查封效力消灭。
十二、人民法院在案件执行完毕后,对未处理的土地使用权、房屋需要解除查封的,应当及时作出裁定解除查封,并将解除查封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送达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
十三、被执行人全部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但尚未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的,人民法院可以对该土地使用权进行预查封。
十四、被执行人部分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但尚未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的,对可以分割的土地使用权,按已缴付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确认被执行人的土地使用权,人民法院可以对确认后的土地使用权裁定预查封。对不可以分割的土地使用权,可以全部进行预查封。
被执行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仍未全部交纳土地出让金的,在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同时,应当将被执行人缴纳的按照有关规定应当退还的土地出让金由人民法院处理,预查封自动解除。按照规定无土地出让金退还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时函告人民法院。
十五、下列房屋虽未进行房屋所有权登记,人民法院也可以进行预查封:
(一)作为被执行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已办理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且尚未出售的房屋;
(二)被执行人购买的已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办理了房屋权属初始登记的房屋;
(三)被执行人购买的办理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手续或者商品房预告登记的房屋。
十六、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应当依据人民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书和所附的裁定书办理预查封登记。土地、房屋权属在预查封期间在被执行人名下的,预查封登记自动转为查封登记,预查封转为正式查封后,查封期限从预查封之日开始计算。
十七、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对人民法院依法查封、预查封的土地使用权、房屋,在查封、预查封期间不得办理抵押、转让等权属变更、转移登记手续。
十八、预查封的期限为二年。期限届满可以续封一次,续封时应当重新制作预查封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预查封的续封期限为一年。确有特殊情况需要再续封的,应当出具高级人民法院的批准文件,且每次再续封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上一级人民法院将案件移交下一级人民法院,对上一级人民法院已经查封的土地使用权,下一级人民法院申请继续查封的,应当向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出具移交案件的凭证。
十九、预查封期限届满之日,人民法院未办理预查封续封手续的,预查封的效力消灭。
二十、两个以上人民法院对同一宗土地使用权、房屋进行查封的,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对首先送达协助执行通知书的人民法院办理查封登记手续;并对后来办理查封登记的人民法院做轮侯查封登记,同时书面告知该土地使用权、房屋已被其他人民法院查封的事实及查封的有关情况。
二十一、轮侯查封登记的顺序按照人民法院送达协商执行通知书的时间先后进行排列。查封法院依法解除查封的,排列在先的轮侯查封自动转为查封;查封法院对查封的土地使用权、房屋全部处理的,排列在后的轮侯查封自动失效;查封法院对查封的土地使用权、房屋部分处理的,对剩余部分,排列在后的轮侯查封自动转为查封。
预查封的轮侯登记参照上条和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办理。
二十二、已被人民法院查封、预查封并在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办理了查封、预查封登记手续的土地使用权、房屋,被执行人隐瞒真实情况,到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转让等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确认其行为无效,并可视情节轻重,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应当按照人民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撤销不合法的抵押、转让等登记,并注销所颁发的证照。
二十三、人民法院对土地使用权裁定进行实体处理前,应当委托具有土地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应及时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二十四、人民法院拟处置的土地使用权属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涉及共用宗土地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以直接协助办理转让手续;涉及独立宗土地的,应进入土地交易有形市场公开交易,但在2004年11月16日前人民法院已依法定程序处置的(即已依法拍卖、变卖、裁定以物抵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原批准用途办理转让手续。
二十五、人民法院拟处置的土地使用权属出让土地使用权首次转让的,涉及共用宗土地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以直接协助办理转让手续;涉及独立宗土地的,应进入土地交易有形市场公开交易,但在本《意见》下发前人民法院已依法定程序处置的(即已依法拍卖、变卖、裁定以物抵债),国土管理部门按照原批准用途办理转让手续。
二十六、人民法院在对土地交易有形市场已经发布交易公告但尚未成交的地块采取查封措施的,在征得人民法院同意后,交易机构可接受人民法院的委托对该土地使用权进行拍卖或变卖。
人民法院对于在土地交易有形市场已经成交但尚未办理变更登记的地块采取查封措施的,经交易机构与人民法院协商一致,由交易机构协助人民法院对尚未支付的土地成交价款采取执行措施,人民法院解除查封。
二十七、在变价处理土地使用权、房屋时,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同时转移;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归属不一致的,受让人继受原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二十八、对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已经实施收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了原《国有土地使用证》注销手续且已发放《储备通知书》的国有土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再受理人民法院对原土地使用者的查封。
二十九、人民法院制作的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转移裁定送达权利受让人即发生法律效力,人民法院应当明确告知权利受让人及时到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申请土地、房屋权属变更、转移登记。
国土资源、房产管理部门依据生效法律文书进行权属登记时,当事人的土地、房屋权利应当追朔到相关法律文书生效之时。
三
十、人民法院拟裁定以部分出让土地使用权抵偿债务人的债务时,应当考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该土地的统一规划利用,并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协商确定分割方案。
三
十一、人民法院在执行集体土地使用权时,经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取得一致意见后,可以予以裁定处理,但应当告知权利受让人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土地征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及有关税费。
对处理农村房屋涉及集体土地的,人民法院应当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协商一致后再行处理。
三
十二、人民法院进行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时适用本通知的有关规定。
三
十三、本《意见》未尽事宜,另行协商解决。
三
十四、本《意见》自二OO五年八月一日起实施。
法院执行款管理模式 篇6
协助法院民事执行是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的重要职责。当事债权人要求法院进一步提高民事执行效率、快速全面查找当事债务人或担保人名下财产、以充分保障和迅速实现其合法权利的呼声一直极高。由此,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应积极顺应当下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流,开拓创新服务模式,建立专有网站或网页,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输与通信交流的高新技术,跨越时空障碍,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提供快捷便利、顺畅清晰、准确完整的网上即时协助各地各级法院民事执行服务,为法院灵敏有效地完成民事执行工作进而破解“执行难”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持。
一、不动产登记机构网上协助执行概述
本文所称不动产登记机构网上协助执行,特指不动产登记机构通过互联网电子邮箱与执行法院以互传加密邮件的方式来即时协助执行法院限制或解除限制债务人处分登记在其名下的不动产物权的行为。具体而言,就是执行法院绑定唯一公用电子邮箱,与不动产登记机构内部负责协助执行部门(通常是档案信息管理部门)的专用电子邮箱通信,不动产登记机构即时完成协助执行法院对登记在债务人名下的不动产物权的查封和解除查封。
二、不动产登记机构网上协助执行操作模式
如由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建立与各地各级法院联通的专用网络或数据库接口来实现即时网上协助执行,所需物质资源与运行成本巨大,加上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和各地各级法院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不一,在短时间内难以建成。与此相比,目前由不动产登记机构与执行法院借助互联网以互传加密邮件的方式来实现即时对登记在债务人名下的不动产物权的查封与解封就具有成本较低、简便高效、安全可靠、保密防盗的优势。
执行法院网上搜索不动产登记机构官方网站或专有网页后,可用电子邮件方式发送加盖公章的法院法人代表亲笔签名的申请书、法院组织机构代码证的电子版并绑定法院唯一公用邮箱账户办理由不动产登记机构协助其查询、查封、解封的网上注册。1-3个工作日内,不动产登记机构对执行法院进行法人实名认证,即安排专人电话回访执行法院法人代表,核实执行法院及其法人代表身份的真实性等。如一切无误,执行法院将在其申请注册绑定的唯一公用邮箱收到不动产登记机构专用邮箱发送的回执,确认其注册备案成功。
执行法院通过绑定唯一公用邮箱注册备案成功后,即获得不动产登记机构协助其办理查询、查封、解封的权限。执行法院的其他邮箱或未注册备案成功的邮箱无任何权限。执行法院原则上不得变更绑定唯一公用邮箱,如为账户安全而变更,必须重新申请注册备案。
执行法院注册成功后,必须与不动产登记机构网上签订关于信息安全保密协议的电子合同,确保其查询、查封、解封行为仅用于工作需要,且不得擅自泄露散布相关信息,若有违反,须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执行法院注册成功后,每次查询、查封、解封时必须通过绑定的唯一注册公用邮箱以加密电子邮件形式发送查询、查封、解封相关法律文书,两名或以上执行人员的工作证与执行公务证的电子版以及执行人员的电子签名至不动产登记机构专用邮箱,以证明其每次查询、查封、解封的合法性。执行法院的查询、查封、解封行为只能用于与法律文书相对应的当事人及其不动产物权。不动产登记机构经审核确认无误后,对零星查询或批量查询的,分别于当日工作时间内或1-2个工作日内,通过专用邮箱将相关查询结果信息以加密邮件形式发送到法院绑定的唯一注册公用邮箱;对查封、解封的,即时给予协助执行后通过专用邮箱将《接受协助查封(解封)决定书》、《协助执行审查建议书》的电子版以加密邮件形式发送到执行法院绑定的唯一注册公用邮箱,执行法院收悉后必须立即将《协助执行通知书》、《执行裁定书》、《民事裁定书》等相关法律文书原件以及两名或以上执行人员的工作证与执行公务证的复印件以挂号方式邮寄给不动产登记机构,签收后立卷归档。
执行法院查封到期前10个工作日,由不动产登记机构信息系统自动发送到期提醒信息至不动产登记机构协助执行业务人员(通常是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待办业务或收件箱,再由不动产登记机构协助执行业务人员手工发送到期提醒邮件至执行法院绑定的唯一注册公用邮箱;也可由不动产登记机构办公自动化系统读取到期提醒信息后直接自动发送到期提醒邮件至执行法院绑定的唯一注册公用邮箱。最后由执行法院根据案件执行进展情况来决定是否续行查封或重新查封。另外,如果执行法院的轮候查封自动转为正式查封登记时,不动产登记机构信息系统亦会发送相关信息至执行法院绑定的唯一注册公用邮箱。
三、不动产登记机构网上协助执行风险管理
网上协助执行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有:网上黑客入侵、网络病毒感染、网络硬件瘫痪、信息软件崩溃或失控、内部人员操作失误或违法违规操作等。对于此类网上信息安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不动产登记机构与执行法院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重点在于管理,借助安全隔离网闸和防火墙等不断升级更新的技术手段可有效阻挡黑客入侵和病毒感染。
第二,更重要的是,相关操作人员要树立安全意识、增强责任心。
第三,通过内外网物理隔离,严防信息泄露套取及主动感染病毒。
第四,建立严谨高效的办理—审核—审批的三级负责机制,防止人为操作失误,杜绝出现违规违法事件。
第五,定期维护系统硬件,防患于未然。
第六,信息系统使用者遇到问题时应立即与管理员沟通,共同完善信息软件。
第七,着力做好网络数据库安全防护、后台保密加密防御工作。
四、不动产登记机构网上协助执行的法律效力
(一)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
我国档案行业标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对电子文件的定义为:“电子文件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2012年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除外。采用前款方式送达的,以传真、电子邮件等到达受送达人特定系统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虽然我国目前对电子文件与网上传输方式的法律效力尚未全面细化规定,但是从民事执行是法院使用公权力的强制行为、协助执行是直接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互联网传输与认证技术、执行综合信息平台与电子政务的实际操作现状等多方面来看,执行法院通过网上绑定的唯一注册公用邮箱与不动产登记机构专用邮箱之间互传具备公信力及严肃性的电子文件,从法理上来讲,应当推定其合法有效。
(二)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三条规定:“民事活动中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单证等文书,当事人可以约定使用或者不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不得仅因为其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
前款规定不适用下列文书:(一)涉及婚姻、收养、继承等人身关系的;(二)涉及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权益转让的;(三)涉及停止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等公用事业服务的;(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适用电子文书的其他情形。”第十四条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可见,代表执行法院依法履行职责的执行人员结合其有效的工作证和执行公务证的电子签名从法理上来讲,应当推定其合法有效,同时也是不动产登记机构网上协助执行时验证防伪的核心安全保护手段。
五、不动产登记机构网上协助执行未来展望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的信息应当纳入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确保国家、省、市、县四级登记信息的实时共享。”国家明确于2017年实现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依法公开查询。部分省、直辖市的法院查控信息系统已率先与土地房屋登记、金融、工商、公安等联动部门信息系统互通并共享相关信息,加上部分地方法院网与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已实现链接,初步搭建协助执行与民事执行区域性网络,将协助执行与民事执行全程逐渐纳入信息化管理并行轨道。
从以上方面可以勾勒出未来不动产登记机构协助法院民事执行全国联网运行框架:即届时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的登记信息纳入国家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并实现实时共享后,国家任意一地一级法院就可通过司法查控信息系统与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系统的互通共享网络,向任意一地不动产登记机构网上迅速发送协助执行通知,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网上协助法院民事执行将更加快捷便利,或将与有关部门形成社会合力协助法院成功破解“执行难”问题。
为此,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等有关部门与各地各级法院均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信息化联动管理手段来优质高效地完成协助执行与民事执行,并为协助执行与民事执行综合信息系统覆盖全国联网奠定坚实基础,这是协助执行与民事执行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建议国家对网上协助执行与民事执行相关电子文件与电子签名法律效力给予全面细化规定,促成协助执行与民事执行的信息化管理与法制化规范得以并轨顺利迅捷运行,充分维护法律权威和司法尊严。
法院执行款审计要点和问题分析 篇7
关键词:法院,审计,法律
一、执行款的性质、特点
执行款作为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履行的涉及金钱给付内容的标的,有以下特点:数量多,金额大。 法院每年的执行案件少则一二百件,多则上千件。执行款数额少则几百元,多则过千万。每一件执行案必须设立一个明细帐户进行管理,才能细化核算,收支清楚;执行款收支频繁。 大部份执行案件,执行难度都比较大,往往要通过数次甚至几十次才能执结,执行款也可能要分数次才能收取、支付完毕;执行款跨年度长。 一些追索赡养费、抚养费的执行案件,往往是分月支付或分年支付,这些案件的执行时间跨度可能长达数年;一笔执行款涉及到多个执行案的分配。 由于三角债、多角债或者是同一被执行人,多个申请人等案件的存在。 财务往往要进行多次转帐,多次分配后才能支付,手续多、 过程复杂。
二、执行款审计中的要点
(一)注重执行款的收支核算的审计
一要关注是否每个案件的执行款收支情况都进行了记录。 审计人员应将执行款明细账和各执行庭和有关科室审理的案件仔细核对,看看是否存在漏记、少计执行款的情况。 二要关注执行款的退还情况。 应重点关注执行款金额大、退款次数多、结余金额大的案件,进行重点审计。 在审计中,我们发现,有的法院将几个案件的执行款的退还情况列在一个案件执行款退还之中,另几个案件不登明细账,乍一看,还以为这个案件的执行款都已退还给了申请人,其实没有。 法院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来逃避有关部门的检查。
(二)加强对案卷的审计
在对案件的审计中,我们重点关注两点:办案经费的开支和退款手续。 一是抽查了部分案件的审理情况,尤其是外地办案的,注意其办案经费是否在财务账上有反映,如果没有,则追问有关办案人员,办案经费从何而来。 二是重点关注执行款领取情况,执行款是被谁领走的,有无办案人员领用执行款的行为,领用手续是否规范等等。 通过审计,我们发现存在办案人员现金领用执行款,截留执行款的行为。
三、执行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执行款存在上述特点,因此必须加强对执行款的严格管理、规范操作,才能保障资金安全,进一步提高司法效率。 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地财政管理方式及法院财务管理制度各有差异, 因此执行款的管理也有所不同。 通过审计,法院系统对执行款的管理,发现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一是执行款的收缴未严格做到票款分离。 法院业务庭有的工作人员开具执行款票据后直接收取现金,未上缴院财务管理,直接用于各项开支。 二是执行款的领取手续不规范。 部分执行款由案件经办人代领, 未全部退还申请人,而是从中截留了部分执行款。 三是执行款票据管理不规范。 多数法院未使用正规的执行款专用票据,而是使用自制票据, 票据的领用和核销也不严格。
(二)执行款核算不清晰
一是财务上未分案件登记执行款收支明细, 很难查清个案执行款的收支结余情况。二是往来账未结转。执行款明细账只登记当年案件的收支情况, 以往年度的执行款余额未结转下年, 审计时必须查阅以往年度的明细账。
(三)清退不及时,执行款结余较大
执行款属于代管资金,法院在案件审理结束后,应及时将执行款退还给申请人。 但在审计中发现,部分执行款长期滞留,未及时退还当事人。 主要原因有:一是相当数量的案件比较复杂,案件审理时间长,或案件涉及多个申请人, 执行款分割难度大, 不能将执行款及时退还申请人。 二是案件虽然执行完毕,但法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迟迟未将执行款退还给当事人,导致执行款一直滞留账上。
(四)截留、挤占执行款
法院在收取执行款后,未将全部执行款退还给申请人,而是截留、 挤占部分执行款,用于法院办案经费、法院建设等。
四、规范执行款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执行款的收缴、登记、核算、分解、支付以及票据管理等环节相互制约的措施办法,使内部管理能够有章可循。 执行部门和财务部门明确责任,做到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共同做好执行款的管理工作。
(二)加强执行款的核算工作
法院执行款存在数量多,金额大、收付频繁、执行时间长等特点,财务人员应加强工作责任心,认真做好执行款的核算工作,做到清晰、准确。
(三)加强执行款的清退工作
法院应给当事人设置一个可供查询执行款到户、数量的平台,让当事人知道执行款的执行情况,及时做好执行款清退工作。
(四)加强对执行款的检查监督
试论如何强化法院执行工作效率 篇8
一、我国法院执行工作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整个社会之间的交往增加, 而经济发展的同时, 相应的社会诚信制度和信息体系却没有形成, 这就造成民事诉讼的大量增加。法院执行工作是民事诉讼的最后一个环节, 面对当前司法效力和现实效力不对等, 法院的执行工作就很难进行, 一些地方法律被执行只占25%左右, 有些甚至连10%都达不到。为了解决法院执行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最高法院曾采取“限制高消费”的措施, 但是面对中国的国情, 以法律形式来限制高消费并没有取得的预期的震慑效果, 因此强化法院执行工作效率还必须做出积极有效的探索。
二、法院执行工作效率低的原因
法院执行工作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法院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
第一, 法院内部管理水平低下, 执行案件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服从法律的相关规定, 而且在执行程序上缺乏监督;第二, 法官的独立性不够, 采用层层审批导致法官独立性不够, 再者法院受行政机关影响, 导致法官责任心不强、积极性较低;第三, 法院工作人员审判和执行工作脱离, 这就容易延误执行的工作时机,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被执行人转移资产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第一, 由于我国法院的人事任免权在当地, 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也是由当地管理, 因此当涉及到经济利益时, 法院之外的其它部门可能形成对抗法院的合力干扰法院的执行工作;第二, 一些党政机关、金融部门、交通部门等对法院的工作不协助, 这些部门可能向被执行人通风报信, 也可能与被执行人进行私下交易, 这就给法院的执行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三) 法院执行工作体制不健全, 执行细节不明确
第一, 我国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目前还没有关于执行工作完整的法律条文, 使得法院的执行工作缺少依据, 法院执行工作主要依据《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其中的法律规定,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执行工作;第二, 执行工作的法律条文比较空洞, 有些缺乏可执行性, 法律中的漏洞较多, 可能导致执法人员滥用职权从而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 被执行人不配合执法或者确实无履行能力
第一, 被执行人不配合法院执法是造成法院执行工作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中包括被执行难找, 被执行人财产难以调查和财产难动, 被执行人往往对法院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 导致案件执行难以落实, 只能一拖再拖;第二, 有些被执行人处于偏远落后地区, 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 如果法院强制执行势必会造成社会的矛盾, 影响社会稳定, 这样的案件根本无法执行。
三、强化法院执行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针对造成法院执行工作效率低的原因, 需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一) 建立健全法院内部管理制度, 提高执法工作人员的素质
第一, 执行体制要科学, 执行措施要有效, 执行行为要规范, 执行资源要充足, 加强对法院内部的管理;第二, 有效整合法院的资源, 实行审执分离的制度, 提高法官的独立性和司法能动性;第三, 提高执法工作人员的素质, 确保在执法工作中执法行为要文明规范, 要加强对执法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 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执法人员。
(二) 建立统一的执行运行体制
第一, 完善国家的法院制度建设, 把人事任免权和活动经费从当地政府中收回来交给国家统一管理, 使当地政府与人民法院脱钩, 这是解决法院执行工作效率低的根本措施;第二, 加强对法院外其它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教育, 避免领导对被执行人的庇护;第三, 建立独立的法院组织结构, 落实宪法赋予法院的应有地位和权力;第四, 加强行政部门救济, 特殊情况下由行政部门负责对被执行人的执行工作, 防治司法腐败。
(三) 完善执法工作的法律法规, 健全法律体系
第一, 国家尽快颁布完整的《法院执行法》, 使法院的执法工作有法可依, 为法院执行工作提供司法保障;第二, 灵活运用《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 更好地为执法工作提供服务;第三, 制定独立的民事执行法律, 采取单独立法, 实行民事强制执行, 并对民事执行程序明确规定;第四, 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 公平合理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四) 加强对公民的法制教育,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第一, 利用多种渠道, 开展多种形式的执行法律宣传教育, 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 增加公民维护法律的自觉性;第二, 法院要与普法部门加强合作, 利用媒体进行宣传普法, 组织地方政府基层工作人员的法律培训;第三, 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 减少民事纠纷的发生, 对已经发生的民事纠纷法院要进行协调以达成和解。
四、总结
法院执行工作效率低是一个长期问题, 面对我国的特殊国情, 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 多举并施, 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明确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被执行人惩戒制度, 克服地方保护的干扰, 只有这样才能强化法院执行工作, 提高法院执行工作效率, 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摘要:执行工作效率低一直是困扰法院的一个突出问题, 也是民事诉讼中面临的一个难题, 法院执行工作效率低、执行难已经严重影响着社会的长治久安, 对社会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法院执行工作的现状, 工作效率低的原因, 并提出了强化法院执行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旨在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法院,执行难,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景汉朝, 卢子娟.“执行难”及其对策[J].法学研究, 2010 (05) .
[2]朱飞.小议法院执行难的成因及对策[J].旅游纵览 (行业版) , 2011 (03) .
[3]向飞鹏.浅议执行难的原因及其完善[J].知识经济, 2010 (24) .
[4]童兆洪.有效破解执行难问题的路径探析[J].今日浙江, 2007 (15) .
法院执行款管理模式 篇9
先看一个案例:甲公司将自己拥有产权的房屋出租给乙公司用于经营酒店, 乙公司按照双方签订的租赁协议定期向甲公司支付租金。后, 因乙公司经营不善, 出现拖欠甲公司房租的问题, 甲公司多次催要, 乙公司一直没有履行相关付款义务, 甲公司遂将乙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双方的租赁合同, 并要求乙方按照合同约定迁出租用的房屋。法院在受理了该案件后, 经审理作出以下判决:一、乙公司与甲公司之间的2007年9月25日《房屋租赁合同》于本判决生效后立即解除。二、乙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将承租的房屋交还给甲公司。三、乙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向甲公司支付租金2809764元。四、乙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向甲公司支付违约金900000元。如果被告未按规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 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 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46010元由甲公司负担11180元, 乙公司负担34830元。判决生效后, 甲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但在案件审理阶段, 执行部门对此案相关情况并不了解。执行案件受理后, 执行部门向乙公司多次发出履行债务通知无果, 乙公司不但不主动履行债务还将营业所得收归相关负责人个人所有, 于是执行部门启动强制执行程序要求乙公司停止营业强制迁出租用的经营场所。但执行刚结束, 执行部门就发现乙公司存在大量拖欠工人工资、货款、装潢费用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旦集中爆发, 必然对执行成果及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在本案执行中发现以下问题:1、审判部门在案件审理前和审理过程中没有及时全面地对被执行人乙公司的财产进行有效保全;2、审判部门在案件受理后没有就相关情况与执行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从而错过了规避后续执行风险的最佳时机;3、执行部门在发现大量工人、供货商、建筑商提出要求支付欠款的问题后, 没有及时向立案部门反映相关情况, 造成相关案件立案起诉处理的不集中和复杂性;4、在执行部门将乙公司的财产进行评估拍卖所得款项待用于支付相关工人工资、货款等款项时, 部分申请执行人存在虚假诉讼, 侵吞执行款的嫌疑;5、在执行过程中, 没有及时安排宣传部门做好相关工作进程的宣传工作, 做好舆论引导。以上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在案件的审理、执行及后续阶段相关部门没有做好充分的协调沟通工作。
经过对问题的剖析, 我们不妨尝试另一套工作思路来应对该案的解决:1、在审理阶段, 案件受理后, 审判庭可建议甲公司申请或依职权对乙公司的财产进行及时有效的保全, 为后续的执行工作创造条件。2、审判庭在掌握案件基本情况后, 从审判看执行的角度, 向执行部门、立案部门、法警队等相关部门通报案件相关情况, 由各部门提前综合评估案件在审理执行及后续的问题和风险, 并制定统一的工作思路, 做到在各环节工作中协同一致, 同时提前向相关劳动部门发出司法建议, 对乙公司的工人工资发放问题提前介入监督, 防止给后续的执行工作带来隐患。3、执行庭在办理执行案件过程中应始终与其他审批庭及综合部门保持沟通配合, 提前通知研究室全程介入宣传报道, 做好随案采访和舆论引导。在本案执行结束后, 发现大量工人工资、货款等后续衍生案件后, 应及时向立案部门及审判庭发出预警。为及时有效全面处理相关后续案件, 执行部门应做好涉案企业员工及供货商的登记工作并向立案部门提供债权主张申请的线索, 必要时可以发出债权主张公告, 防止债权人分散起诉, 导致可供执行款项分配比例不均匀、无财产可供执行等问题的出现。4、审判庭在审理后续主张债权案件时, 应尽到实质审查义务, 防止第三方与乙公司串通, 进行虚假恶意诉讼侵吞执行款, 必要时执行部门可审查乙公司的出资验资情况, 并追加被执行人乙公司股东为被执行人, 从而对其恶意诉讼行为进行制衡。
本文以上分析虽是从一则个案出发, 但是反映的却是我们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在工作中没有树立起全局工作意识, 没有形成系统工作方法。在执行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的关系中, 执行工作与审判工作的关系尤为重要, 这两者也是法院工作的核心所在。案件的审理体现的是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维护, 其独立性是其权威性的前提, 法律文书一旦依法生效就具备法律效力, 除经法定的纠错程序进行改正。而执行部门就是负责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 无权以认为生效法律文书存在错误而拒绝执行。正是由于这样的法律架构的存在, 让执行和审判之间具有了绝对的界限, 二则成了“互不干涉内政”的典范。当然这一原则应得到充分的遵守和弘扬, 但是在面对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应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 加强审判与执行沟通与互动, 从而将法院工作这盘棋走好、走活。
执行庭作为业务庭承担的工作相对于综合服务部门具有相对的专业性, 综合服务部门的工作任务是配合审判和执行工作的有序开展。但是, 无论是执行工作还是综合服务部门的工作都不能因缺乏沟通而造成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缺乏协调性而变得被动。综合服务部门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执行工作服务, 执行部门也应积极主动为综合服务部门提供服务明确方向。
总之, 执行工作与法院其他部门的工作的协调的问题, 还有很多可加以研究, 本文只是在基本层面作了简要分析。我们的以前提出“从执行看审判”和“从审判看执行”的工作理念, 这些理念也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但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些理念进行扩大和深化, 即变为“从执行看全局”和“从全局看执行”。
摘要:法院的执行工作主要是由审判业务部门负责并执行的, 但是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要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工作内容, 如何做好各个部门的沟通, 如何协调好业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工作显得异常重要。本文列举一个民事案件的整个审判过程, 指出在审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提出了从审理前, 审理中, 审理结束后等相关问题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方法。
法院探望权案件执行的思考与建议 篇10
[1]探望权是基于血统关系而产生的权利, 是亲子关系自然流露的权利, 属于父母、抚养权、亲权、监护权等人身照顾权的一部分, 但又与人身照顾权分离成为并存的权利, 具有高度的专属性。它是为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而设定的权利, 是基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及财产照护权, 非有法定理由不得予以限制级剥夺。只要身份关系存在, 探望权就应该是非直接抚养一方的权利。
从立法目的上看, 中国的亲子关系是以社会为本位的, 法律在保护父母合法权益的同时, 也注重未成年子女的利益, 以达到整体利益的平衡。
二、现今法院执行探望权纠纷的难点
《新婚姻法》对探望权的相关内容作了法律规定, 使法律判决有了依据, 但是由于此类案件执行标的不同于债权或物品, 而是有生命的人, 而且《婚姻法》与《民事诉讼法》均没有对探望权的执行作出强制执行措施方面的具体规定, 且执行内容通常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等特点, 因此, 实践中对离婚案件所产生的探望权就会产生下述几个执行难点。
(一) 判决包括调解、裁定与执行衔接困难
虽然绝大多数判决中对探望的时间、地点等做了很详细的规定, 但因为其规定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 法院根本没有那么多的人力来保证判决执行。当一方阻挠另一方探望孩子时, 非抚养方便会要求法院强制执行其探望权, 这一方面增加了法院的执行工作量, 另一方面就是法院依法实行了强制执行, 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 因为强制执行往往导致父母双方的矛盾激化, 而孩子在“硝烟弥漫”的家庭氛围中战战兢兢, 怎能快乐成长?
(二) 申请人行使探望权过程中的行为控制困难
在法院的督促执行下, 一方当事人在行使了协助义务的前提下, 被协助者如果违背判决内容, 强行将孩子带离拥有监护权的家长身边, 所产生的后果由谁承担?此类在申请人行使探望权过程中的粗暴行为, 法院如何通过有关执行措施有效规避?
在实践中, 法官为防止当事人不配合, 出现意外, 专门陪伴到探望现场, 有的法官戏称自己是“保镖兼保姆”。但这样做无疑是治标不治本, 更何况法院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来保证执行的顺利进行。
三、探望权强制执行的建议
(一) 生效文书要有明确的执行主文
探望权纠纷案件的执行不同于其他民事案件的执行。其他民事案件的执行有明确的执行标的, 要么是支付金钱、特定物, 要么是完成一定行为。而探望权纠纷案件的内容是探望权及其行使方式, 具有抽象性, 因而没有明确的执行标的。笔者在接触的一部分关于探望权的判决书中, 有些判决主文是不具体、不明确的。
比如有的法律文书中仅规定, “张某可每月探望儿子一次”, 或是“王某可以在每月的第一周和第三周的周六探望女儿”等等。这里每月的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或是以什么方式行使探望子女的权利都没有明确。万一当事人在行使探望子女权利的时候产生矛盾和纠纷, 或者当事人在探望子女时对方不配合, 不履行协助义务, 甚至出现故意刁难、有心拒绝的情况之下, 法院执行是难以进行处理的。这就给法律文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当事人如何行使探望子女的权利不能规定得过于抽象、过于原则。
(二) 人身执行财产化
一般而言, 强制执行所指向的权利均具有财产性, 如股权、著作权、商标权等, 虽不是纯粹的财产权利, 但却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性。而探望权却不同, 权利人通过行使探望权只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 而不能获得任何物质上的权益。
探望权强制执行目的是为了排除妨碍。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中指出修正以后的婚姻法第48条关于对拒不执行探望权的有关个人或单位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但这仅仅是以妨碍执行来处理。诚然对当事人有法律威慑作用, 但对于探望权这样一种饱含人伦内涵、基于血缘关系产生的特殊形成权来说, 罚款、拘留都不是最终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好方法。
人身权内容是很难执行的, 但如果能转化到财产内容上, 那执行的方式和效果就明确得多了。所以笔者认为, 一审的判决 (包括调解、裁定) 应含有探望权的财产转化内容。例如一审主文中添加:如不能履行上述判决 (包括调解、裁定) , 则应支付对方迟延履行金。迟延履行金的具体数额由一审参照罚款数额来定。对于这一点, 在有些国家和地区有关探望权的法律上都有涉及。
探望权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 它不仅是父母的权利, 更是子女的权利,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 最终目的都是使未成年子女享受正常的父母之爱, 减少家庭破裂给他们心灵带来的创伤。随着司法实践经验不断得到完善, 相信探望权制度将日趋科学, 更加方便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摘要:我国新《婚姻法》第三十八条对探望权作了如下定义:“夫妻离婚后, 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 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时, 由人民法院判决。”在探望权的强制执行实践中会碰到很多问题, 对探望权执行的探讨, 有利于解决探望权执行难问题, 也有利于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离婚,抚养权,监护权,协助义务,探望权
参考文献
法院执行款管理模式 篇11
关键词:人民法院;执行难;传统因素;诚信机制;法制法规
目前,我国的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赫的成就,可是在法制建设的发展过程当中,诸多问题与困难也接二连三地出现。这些问题当中,法院执行难便是一个“长久性、难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便以此问题作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传统因素的探寻以及对现状的分析,希望能提供一些相关的可实施策略。
一、我国法院执行难的历史传统性因素
目前,造成我国法院执行难现状的因素有许多,但是历史传统因素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历史传统因素也包括了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法制因素两大方面。
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一直都主张社会安定和谐,没有诉讼的发生乃是他们所追寻的理想境界。孔子曾经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与别人的目的一样,根本思想在于使诉讼再也不发生。”正是因为众人所崇尚的思想便是没有诉讼,那么诉讼数量的多少便成为了当时考量地方官员政绩的一项重要标准。故此,官员审理案件不再严格依照法律执行,而是将法律当成社会安定和谐的一种使用工具了。除此之外,在诉讼的程序当中,很多内容都是用来阻碍当事人来进行诉讼的,这便会造成民众们畏惧诉讼,甚至是厌恶诉讼。
而在历史传统中的法制因素中,因我国长期将法律作为儒家道德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一种辅助工具,所以法律以及司法裁决在民众的心中并没有树立起应该得到的地位,这也成为了阻碍法律执行的一大因素。基于我国古代一直是维护家族核心的一种社会结构,每一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是更看中刑事案件,对于民事案件则看轻许多,这便导致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传统当中,“刑”便等同于“法”,刑罚体系制定森严,刑罚也非常残酷,而民事的私法方面便设定的非常泛泛。这种古代的重刑轻民的法制模式也造成了人们对法律一直抱有一种非常畏惧的心理,这也是导致今天法院执行难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我国法院执行难的历史传统因素得出的现实启示
1.应当提高群众的法制意识
法院执行难的问题若想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首先要让广大公民群众改变对法律的现有态度。整个社会都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到完善法律制度的步伐之中,应该将传统中的权力大于法律的思想完全摒弃,在社会当中建立起一种法律为尊、依法治国的新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整个社会的运转都应该进入法治的轨道,人们也应当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如此法院在执行工作的时候,其阻力自然而然会大幅度地减少许多。
2.应当提高司法裁决的权威力度
法院执行工作当中主要是针对于司法裁决的执行,而司法裁决的权威高低势必会影响到法院在执行工作时所遭遇的阻力大小。提高司法的权威性,一方面是要提高司法机关与司法人员自身的权威,另一方面则是要使司法裁决本身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真正地使司法裁决成为可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裁决。
3.应当建立起执行监督的机制机构
应当加大执行监督的有效力度,相关执法部门应当在执行过程当中实施好法律的监督作用。在当今体制之下,出现法院执行难这一问题,其一是因为法院目前的执行力度不够;其二是因为许多债务人在执行债务偿还的时候真的有很大的困难。这些实际的原因都会造成法院执行难。所以,法院应当在执法过程当中加大实施监督力度,将审判与执行全部列入检察院的监管范围之内,执法部门之间相互协同合作,双管齐下,从根本上改变法院执行难的现状。
4.应当建立起健全的执行性立法
依法治国首先应当有法可依。就目前的执行现状而言,我国并不曾建立专门的执行法规,只拥有与其相关的规定及司法解释。那么在法院执行受理的时候,其执行手续都无据可查;受理案件的时候,执行方式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故此,法院欲改变执法难的现状,便应当根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建立起完整健全的执行性相关法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执行难”这一问题已然成为了司法领域中久治不愈的病。所以,解决法院执行难这一问题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并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务必要建立起解决执行难的长足机制,采取有效的革新措施,使执法部门的工作能够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解决法院执行难问题的有效策略终会被我们掌握,而这一顽症也终将被解决。
参考文献:
[1]王艳军.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思考及对策[D].河北大学,2011(06)
[2]黄松有.当前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对策[J].科学社会主义,2006(06)
[3]何世川,韦吉莉.试论法院执行难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西部,2010(12)
[4]张占甫.法院执行难的历史传统因素及其现实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8(12)
[5]魏长青.破解执行难之探讨[D].山东大学,2007(03)
法院执行款管理模式 篇12
近年以来, 经过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司法改革语境下的不懈研讨、论证, 检察机关开展对法院民事执行监督工作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已取得广泛共识。2011年3月10日,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会签《关于在部分地方开展民事执行活动法律监督试点工作的通知》, 标志着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正式在该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 为检察机关积极开展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奠定了基础。可以预见的是, 即将修正通过的《民事诉讼法》将正式确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民事执行措施是否合法、适当, 直接关涉执行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且争议频发, 应当作为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重点。
一、民事执行措施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民事执行措施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债务人实现执行根据中所确定义务的各种方法和手段。采取执行措施的行为, 被称为执行行为。①依据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 民事执行措施主要有六种, 包括:冻结、划拨、扣留和提取被执行人的存款或收入;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和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搜查;强制交付法律文书指定的财物或票证;强制迁出房屋或退出土地;强制完成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标准, 可以将上述六种民事执行措施作不同的分类。主要类型有:依据债权请求权的不同, 分为对金钱债权和非金钱债权的执行措施;根据执行标的性质不同, 分为对动产、不动产和其他财产权的执行措施;根据执行行为是否直接作用于执行标的, 分为直接执行措施和间接执行措施;根据执行措施的目的与功能, 分为控制性和处分性执行措施等。
其实, 从民事执行措施的上述类型即可大致分析出其法律特征, 主要包括:法定性, 即执行措施是由法律根据执行标的和执行内容的特征加以严格规定的, 执行机关实施民事执行行为时, 只能从法律规定的执行措施中选定执行方法或手段;多样性, 即为了实现执行方法或手段的最优化, 必须确保执行方法与手段与执行标的、执行内容的特征相适应, 即执行标的、执行内容不同, 执行措施也应有所不同;单向性, 即采取执行措施是执行机关的职权行为, 不以债务人同意为条件;强制性, 即执行措施是法律授权执行机关为实现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 强制债务人履行义务而采取的法定措施, 国家以公权力为后盾保证其实施;顺序性, 即对执行标的施加影响的方法或手段是有一定次序的, 执行机关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 不得随意颠倒或逾越某种执行措施。②
笔者认为, 从民事执行措施的概念、类型和特征的上述界定来看, 对民事执行措施的检察监督也可以视为对民事执行行为的监督, 执行措施是静态的, 而执行行为是动态的, 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理, 本文关于民事执行措施检察监督的论述也指向民事执行行为。
二、民事执行措施存在的问题暨检察监督范围
据统计, 1999—2008年全国各级法院共执结2320余万件执行案件, 其中34.5%的案件因各种原因而被裁定不予执行、中止执行或者终结执行, 占比重最大的民事执行案件实际到位率仅为42.97%。③长期以来, 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观点是检察监督只对涉及“执行乱”的问题进行监督, 理由是“执行难”是一个与法院民事执行行为无关的综合性社会问题, 不宜通过检察监督来解决。而“执行乱”主要源于法院执行公权力的行使, 应当成为监督对象。
笔者认为, “执行难”固然有执行当事人规避执行和社会经济、法制发展不彰等客观原因, 但是法院消极采取民事执行措施的行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 “执行难”和“执行乱”作为法院怠于行使执行权和滥用执行权的外在表现形式, 均应当列入检察监督的范围, 即既要监督民事执行乱作为, 也要监督民事执行不作为。
三、民事执行措施检察监督的方式
民事执行措施检察监督的方式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 有论者主张应包括抗诉、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要求说明理由及对消极执行行为的命令追加调查和自行补充侦查等五种方式。④这种主张比较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即抗诉为首选监督方式, 且监督方式多元化。笔者认为, 目前法制环境下适宜将检察建议列为检察监督的唯一方式, 理由是:首先, 抗诉不宜作为监督方式。从《民事诉讼法》的编制体例来看, 抗诉是规定于审判监督程序之内的, 其法定后果是强制性启动再审程序。而再审程序又需分别依据一审或者二审程序进行, 并做出判决或者裁定。反观典型民事执行措施如查封、扣押、冻结等裁定, 尽管其也有裁定的外在形式, 但其仅仅是执行程序中的裁定, 而未经审判程序, 执行裁定权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行政权的性质, 而非司法权, 不具有诉的特征亦因此不具有再审的可能, 自然不宜以抗诉的方式予以监督;其次, 检察建议作为监督方式, 不仅“两高”会签的《关于在部分地方开展民事执行活动法律监督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 (试行) 》中已明确予以规定, 而且《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也有望正式写入, 即检察建议具有作为监督方式的较好现实法制基础和共识;第三, 纠正违法通知从形式上来讲过于刚性, 法院普遍存在接受障碍, 而检察建议则完全可以涵盖纠正违法通知的实质内容, 只是名称不同。
综上, 笔者认为检察建议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具有相应立法基础和效力保障的理想的民事执行监督方式, 其他监督方式目前尚不成熟或者不具有可行性, 有待进一步论证。当然, 检察建议的内容应当是丰富的, 包括建议变更或撤销执行措施、更换办案人、纪律处分建议和说明理由等。
四、民事执行措施检察监督的程序、期限和管辖
法院内部及上下级法院之间在民事执行措施监督上已经确立了比较完善的机制, 如上级人民法院有权依法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等, 并赋予了执行当事人及案外人相应的救济渠道, 如执行异议和案外人异议制度。因此, 民事执行措施检察监督程序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其与法院内部监督机制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 民事执行措施检察监督程序应当在法院内部监督程序终结后启动, 理由是:首先, 有利于执行当事人或者案外人及时、有效地向法院行使异议申请权, 因异议申请具有时效性且时间较短;其次, 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 避免执行当事人或者案外人同时向法院或检察机关申请救济;第三, 与《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方向保持一致, 即当事人或者案外人向检察机关申请救济应当在法院所有程序终结后进行, 以督促当事人或者案外人先向法院申请救济。就检察机关启动监督的程序而言, 笔者认为原则上应当以当事人或者案外人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请为前提, 理由是民事执行程序本质上是以私权为中心展开的, 检察机关应当尊重当事人或者案外人对私权的处分。同时, 对于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执行措施, 检察机关应当可以在自行发现后即启动监督程序而无需经由当事人申请, 理由是检察机关在性质上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具有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定职能。就检察机关审查民事执行措施的期限而言, 笔者认为可以参考法院对异议的处理期, 以十五日为宜。因为民事执行时效性较强, 应尊重效率原则。就民事执行措施检察监督的管辖问题而言, 笔者认为以同级监督为宜, 既便于当事人申诉, 也有利于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 充分体现诉讼经济与便利原则。
五、民事执行措施检察监督的手段
民事执行措施检察监督手段是指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措施实施监督时所采取的方法或措施。与民事执行措施所具有的法定性、强制性、单向性等典型权力行使特征不同的是, 对民事执行措施检察监督的手段目前仍没有明确法律依据, 自然也不具有上述特征。笔者认为可以采取的监督手段主要有:首先, 询问执行当事人或者案外人, 了解案件情况并制作笔录;其次, 调阅法院审判卷宗和执行卷宗。实际上, 执行当事人或者案外人到检察机关申诉时往往是在执行程序终结之前, 如查封、扣押、冻结等控制性执行措施或者委托拍卖、变卖等处分性强制性措施做出之时, 此时执行卷宗一般情况是不可能整理归档的, 因此, 调阅卷宗将可能以审判卷宗为主;第三, 调查取证。包括向法院执行人员了解案件情况、到执行现场实地勘验以及到协助执行单位如银行、房屋登记部门核实等。
六、完善民事执行措施及检察监督的建议
首先, 修正民事执行措施立法。我国目前民事执行措施在立法内容上是存在缺陷的, 包括:执行措施规定过于原则, 含义模糊, 且逻辑结构不严密;部分执行措施适用程序不明, 操作性不强, 如《民事诉讼法》对六种执行措施的适用范围、适用程序等都未进行严格规定;执行措施体系化不强等。因此, 建议在《民事诉讼法》或者将来《强制执行法》中对民事执行措施的结构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其次, 执行措施的内容及实施应当体现对债务人基本人权的保护;第三, 执行措施的补充与完善必须以提高债权实现的实效性为核心。⑤
其次, 最高人民检察院及时修正《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办案规则》已施行10余年, 主要围绕抗诉问题, 几乎未涉及执行问题, 且从未进行过修正, 已远远不适应开展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的需要, 亦无法匹配即将修正的《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笔者建议, 重点应围绕检察监督的范围、手段、方式、效力等予以修正。
第三, 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会签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文件。首先, 虽然《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即将正式把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写入其中, 但仅为原则性规定, 实际操作细节仍需补充、完善;其次, “两高”《关于在部分地方开展民事执行活动法律监督试点工作的通知》作为司法改革阶段性成果, 仅在部分地方开展, 且对民事执行的监督范围有限, 不利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全面开展;第三, “两高”会签文件后将对地方各级“两院”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起到较好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第四、地方各级检察机关积极争取党委、人大的支持。自2008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出台专门的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的决议以来, 全国许多地方人大纷纷出台类似决议, 对推动检察机关加强诉讼监督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 应予注意的是, 上述决议都是关于综合诉讼监督的, 既包括民事行政检察监督, 也包括刑事诉讼监督, 而非专门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笔者认为, 争取支持的途径可以多样化, 比如争取出台专门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决议, 或者向人大常委会进行专门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专题汇报等。
最后,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检察机关全面会签有关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文件或者修正、完善已有的文件。实际上, 自2008年底中央政法委发布《中央政法委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 并明确提出要赋予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执行的监督权以来, 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检察机关多有签署协作文件的, 但是发展不平衡, 仍有部分省级院及多数市、县级院没有会签, 直接影响了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
注释
1张卫平.《民事诉讼法》, 法律出版社, 2009年第2版:第454页.
2谭秋桂.《民事执行原理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 2000年博士论文.
3参见王胜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民事执行工作, 维护法制权威和司法公正的报告, 2009年10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4倪瑞兰.“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方式研究”, 载《法学杂志》, 2009年第9期.
【法院执行款管理模式】推荐阅读:
江苏省法院执行案件流程管理规则20009-13
执行法院论文07-29
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流程07-24
最高法院规范执行11-18
怎样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2-22
法院执行指挥中心应用方案11-17
实习报告法院执行庭10-23
全国法院及执行人信息09-05
法院执行局工作简报09-28
法院强制执行申请书正式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