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对策试论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原因

2024-07-09

及对策试论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原因(精选11篇)

及对策试论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原因 篇1

试论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

李联卫

一直以来,执行难问题始终困扰着人民法院,并且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法院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给法院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作为法院执行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更是难中之难。随着严打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法院的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案件数量越积越多,这对原已堆积的大量得不到实际执行的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案件来说,无异是雪上加霜。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它对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切实解决好这部分案件的执行,对于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打击犯罪,保障社会的稳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刑事附带民事执行

刑事案件被害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被告人的不法侵害,对被告人的追究可以从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两个方面进行。刑事责任的追究可以由国家法定的司法机关来完成,但民事责任的追究主要是民事赔偿部分往往因被告人方面的原因而难以兑现。这里所说的刑事附带民事执行就是人民法院依法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及调解书中的财产部分进行的执行过程。严格的说,这里的财产部分应包括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及对罪犯判处的罚金、没收财产和对罪犯的非法所得予以追缴等内容,本文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部分的执行进行探讨。

二、刑事附带民事执行与普通民事执行的异同

刑事附带民事执行与普通民事执行都属于民事执行的范畴,但二者之间有着细微的区别:

1、执行主体方面: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案件的当事人双方地位不平等,被执行人一般是正在服刑的刑事犯罪分子及其监护人,而普通民事执行案件的当事人双方是平等的民事主体;

2、进入执行程序方面: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不需权利人申请,由法定部门依职权主动移送,而普通民事案件需当事人主动申请,过了申请时效就不得申请法院执行;

3、被执行人所处地位不同: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被执行人一般已失去人身自由或已执行死

刑,没有收入,而普通民事案件的被执行人则是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一般有正常的收入来源;

4、可以采取的强制措施受限制:对普通民事案件被执行人可以采取的拘传、拘留等强制措施无法适用于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被执行人。

三、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案件的分类

为方便对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原因进行探讨,这里根据刑事附带民事被执行人被判处的刑罚种类进行简单分类:(1)被执行人判处死刑的;这类案件,由于没有具体的被执行人,在执行中,只能靠做被执行人家属的工作,而其家属在某种程度上与法院之间存在着一些对立情绪,如被执行人家属不愿配合,则案件一般很难执行下去。即使被执行人还有财产,也因在执行阶段难以对被执行人及与其共同生活的人的财产进行析产而难以进行。(2)被执行人判处较长刑期的;这类案件,因被执行人长时间处在服刑阶段,自己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在执行时,其家属往往采取推托的办法,让执行人员去找被执行人解决,不配合法院的执行工作。(3)被执行人判处较短刑期、缓刑及免予刑事处罚的。这类案件,由于被执行人自己即将或已经获得一定的自由,其可以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能够有一定的收入,且其犯罪的主观恶性较小,往往存在主动赔偿被害人的损失以减轻对自己的刑事处罚的思想,一般情况下,都能积极赔偿被害人的损失。

四、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的原因

1、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巨大,而刑事被告人的赔偿能力有限。近年来,恶性犯罪增多,造成的损失特别巨大,而这些犯罪分子大多是比较年轻,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根本没有或很少有自己的财产。有些侵犯财产型犯罪,在追赃过程中财产已被清理,进入执行阶段,到了赔偿受害人时已没有财产可供赔偿受害人。

2、被执行人确实无财产可予执行。在许多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案件中,都存在着罪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生活难以保障的情况,虽然其犯罪给被害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即使有犯罪所得,也在案发前早被挥霍一空,而家中又没有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

3、对被执行人的财产查证比较困难。有的被执行人虽然有一定的财产,但这些财产往往与其家人的财产混同在一起,很难区分哪是被执行人的财产,哪些是其家人的财产,给强制执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要区分这些财产,必然牵涉到析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执行阶段,执行员是无法解决的。

4、被执行人的继续赔偿能力有限。对于被执行人已被执行死刑的案件,因没有了被执行人,使案件很难执行下去。对于被执行人被判有期徒刑的案件来说,情况稍好一点,但因这部分人犯罪前大都无正当职业,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其已入狱监管,无法再从事其他经济活动,不能再创造财产,而且,刑期越长,其赔偿的可能性越小。

5、被告人家属不理解,不配合。认为犯罪是被告人自己的行为,“一人做事一人当”,与家人没有牵连,造成受害人的经济损失由被告人自己承担,而某些案件被告人又比较年轻,独立生活的能力有限,没有任何财产,造成难以执行。

6、可以采用的强制措施有限。由于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案件的被执行人大多都已失去人身自由,象罚款、拘传、拘留等强制措施等无法适用,对被执行人没有震慑力。

(二)、主观方面的原因

1、申请人方面的原因。申请人由于与被执行人之间存在的特殊对立关系,造成其难以了解掌握被执行人的具体情况,使其向法院提供的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很有限。

2、执行员方面的原因。有些执行员在思想上对刑事附带民事执行认识不到位,觉得这类案件标地小,执行起来费时费力,有点得不偿失,不愿下工夫去执行。有些执行员受“罚了不打,打了不罚”的思想影

响,认为既然判了刑,就不能再赔偿。还有些执行员对此类案件有畏难思想,一听说自己分了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案件就头疼,不愿执行这类案件。

五、解决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对策

(一)、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危害。

1、被害人的权益得不到保护。法院的判决不能执行,直接损害了被害人的权利,有些被害人在受犯罪侵害以后,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满足,甚至家破人亡。

2、损害法院判决的严肃性。法院的判决得不到执行,如同白纸,严重破坏了法律的权威和法院判决的严肃性。

3、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刑事附带民事执行作为法院执行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对于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都有着重要得意义。

(二)、解决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途径。

1、执行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做好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执行的重要意义,把做好这类案件的执行提高到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上来,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格依法办案,克服畏难思想,针对具体案件,认真做好被执行人及其家属的工作,促使其放弃“赖帐”思想,主动配合法院执行工作。

2、针对被执行人大多无履行能力的问题,应该加强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案件的立案审查工作,在案件由审判庭移送执行时,由立案庭对此类案件进行审查,对于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申请人又不能举证的情况,可以直接中止执行,发给申请人债权凭证,以减少该类案件在执行阶段的大量积压。

3、对于可能涉及民事赔偿的刑事案件,应加强司法机关之间的互相协调,在侦察、起诉及审理阶段,应该及时对属于犯罪分子的家庭财产进行保全,予以查封或扣押,以保证将来能够对被害人予以赔偿。

4、加大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民事部分的调解力度,对民事赔偿部分尽量以调解方式结案,这样,既能消除执行难的问题,也有利于对犯罪分子的改造。

5、加大对被执行人家属转移、私分、隐匿属于被执行人的财产的追究力度,对于经查证情况属实的,要限期责令其退回,否则,在其转移、私分、隐匿的财产范围内执行其个人的财产。

6、确立民事赔偿优先原则,做好民事优先赔偿工作。根据《刑法》第36条的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同时,第60条还规定:“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的,应当偿还。”审判人员在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时,应充分应用这些规定,及时做好对被害人的赔偿工作,以保障被害人的权益,从而减少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案件的积压。

7、解决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问题,还可以考虑完善和建立一些必要的制度。

1、完善缓刑考验、减刑、假释制度。可以把是否履行附带民事赔偿作为缓刑考验、减刑、假释的法定条件,对拒不履行附带民事赔偿的,应撤消缓刑,不能对其进行减刑、假释。

2、完善取保候审的担保制度。对可能涉及民事赔偿的刑事案件,将保证人对被告人在遵守刑事诉讼制度方面的担保,扩大到对附带民事赔偿的担保。

3、建立监狱代偿制度。将罪犯在监狱里的劳动所得,扣除其必需的生活费用外,剩余部分支付给被害人。

4、条件许可时,可以参考国外的经验,建立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为经济确实困难,被执行人又确实难以赔偿的被害人提供国家补偿.执行难,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更难,但是,我深信,只要我们的执行人员能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司法为民为的宗旨,上下同心,齐心协力,执行难的问题就一定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及对策试论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原因 篇2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协作调查制度

刑事诉讼法中以专章规定了附带民事诉讼的有关内容。尽管法律对附带民事诉讼作了明确规定, 但根据新刑诉法实施11年来的实践情况, 结合笔者所接触的案件中遇到的实际情况, 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执行难的现状及成因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 相对于一般民事执行案件而言,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执行一般难度较大, 通常无法全部执行甚至根本得不到执行, 致使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随着严打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法院的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案件数量越积越多, 这对原已堆积的大量得不到实际执行的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案件来说, 无异是雪上加霜。笔者认为造成此类案件执行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行立法上的缺憾, 是造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 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要求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赔偿损失是在刑事案件交付审判时提出。法律没有规定侦察机关、检察机关有调查和有效控制犯罪嫌疑人财产的职责。按刑诉法的规定, 一般刑事案件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到检察机关起诉, 至少要三个月的时间, 给那些有赔偿能力而不愿赔偿损失的被告人或其亲属隐匿、转移财产, 规避执行提供了时间上的方便。尽管法律赋予了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候有查封或扣押被告人的财产的权利, 然而, 由于先行的刑事诉讼法律不允许人民法院提前介入公安、检察机关尚未侦查终结的刑事案件, 这样的救济为时太晚了, 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敦促被执行人自觉履行赔偿义务的激励机制设计不完善、不科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4条规定:“被告人已经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 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由于现行法律把“赔偿被害人损失”仅作为酌定从轻量刑情节, 并且使用“可以”字样, 实践中操作的随意性大, 难免被告人及其亲属心存疑虑, 对刑事被告人尤其是可能判处长期徒刑或者死刑的被告人及其亲属触动不大, 其自觉履行赔偿义务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全面的激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附带民事赔偿案件结案率。

3.法律没有明确将履行附带民事赔偿义务列为罪犯的减刑、假释条件, 导致一些已被判处刑罚的人对履行附带民事赔偿义务无动于衷, 这也影响了附带民事赔偿案件的执行。“重刑轻民”意识的存在, “审执分离”机制的运行, 也严重影响了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执行。由于法院内部运行“审执分离”机制, 刑事审判法官往往只注重刑事方面的证据调查与收集, 忽视对被告人财产状况方面的证据调查与收集, 甚至由于追求案件结案速度, 对被害人本可以获得赔偿条件的不及时进行有效控制, 导致附带民事赔偿案件丧失有利的执行条件。

4.被告人家属不理解、不配合。认为犯罪是被告人个人的行为, “一人做事一人当”, 与家人无牵连, 造成受害人经济损失由被告人自己承担。也有的人认为赔偿了损失也不能减多少刑, 大不了有钱花在别的地方跑关系, 走门子。

5.执法思想认识不到位加剧了执行难。目前, 有相当一部分执行人员对附带民事诉讼执行的重大意义没有深刻领会, 导致工作不能积极主动开展, 被执行主体一般在看守所或监狱, 会见手续比较麻烦, 即使会见到被告人也往往徒手而归, 误时费力, 执法人员对此类棘手案件搁之一旁, 领导多次催办, 申请人多次来院要求执行, 以各种理由搪塞推诿责任。有些执行员在思想上对刑事附带民事执行认识不到位, 觉得这类案件标的小, 执行起来费时费力, 有点得不偿失, 不愿下工夫去执行。有些执行员受“罚了不打, 打了不罚”的思想影响, 认为既然判了刑, 就不能再赔偿。还有些执行员对此类案件有畏难思想, 一听说自己分了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案件就头疼, 不愿执行这类案件。

6.公检法三家协调力度不够, 人为造成执行难。作为刑事案件, 从侦查、起诉到审理, 每个过程和环节, 由于司法机关对案件处理角度的不同, 对于附带民事赔偿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公安和检察机关侧重刑事犯罪事实的查处, 对受害人的民事赔偿权利, 要么不告知, 要么对其请求置之不理, 使受害人往往在法院审理阶段才能够行使赔偿诉讼权利。一般民事案件, 作为原告可以申请财产保全等强制保护措施, 而作为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在公安、检察阶段不能提出保全措施, 只有到了诉讼阶段才能提起, 由于我国《刑诉法》对该问题并没有明确规定, 受害人的权利难以保障, 导致附带民事赔偿执行风险比一般民事案件风险大的多。

二、解决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对策

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问题已不是人民法院执行机构单方面的努力所能解决的, 以往解决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对策过多地局限在执行阶段, 以至于难以有所改变。笔者认为, 解决执行难应当将视野扩展到整体运行机制中。

1.执行人员应从思想上提高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执行的重要性的认识。

附带民事案件, 是因刑事犯罪行为引发的。由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对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仇视和报复心理一般很重, 对自己权利的实现要求也比较强烈。如不注意挽回或补偿权利人遭受的物质损失, 既有损法律的尊严, 也将严重影响社会正义的伸张, 更为严重的是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人员应从思想上提高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执行的重要性的认识, 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 从个案做起, 做到及时主动、严肃认真、耐心细致执行好每一件案件, 最大限度实现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执行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2.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 由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上的一些缺憾, 给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很有必要进行完善。我们认为这几个方面亟待完善:一是从法律上赋予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享有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提出赔偿请求的权利。同时, 在法律上明确赋予公安、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个人所有的财产进行调查、查封、扣押、冻结、先予执行的权力, 防止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转移或隐匿财产。二是将被告人积极民事赔偿义务, 以及被告人家属积极代为履行赔偿义务列为对被告人从轻或者减轻刑罚的法定量刑情节。三是将刑事附带民事判决的执行与对被告人刑罚的执行有机结合起来, 把被告人积极履行民事赔偿义务, 以及被告人家属积极代为履行义务的情况作为刑罚执行中对罪犯给予减刑、假释的法定条件。

3.建立财产状况协作调查制度。

从刑事案件侦查立案开始, 由侦查机关对可能会被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犯罪嫌疑人的财产状况, 包括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等进行调查, 并开具清单, 随卷将调查结果移送后继机关, 以便于后继机关进一步了解、查清财产状况。这一制度应当贯穿于整个诉讼活动中。这样, 一方面执行人员在执行初期便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和执行方向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另一方面申请执行人对被执行人的财产在申请执行前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也能正确对待执行结果。建立这一制度的意义在于为刑事附带民事的执行提供财产线索。一是完善财产保全制度。财产保全制度, 对控制被告人的财产, 防止其转移、隐匿财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刑事附带民事执行强有力的保障。因此, 不断完善财产保全制度, 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将有效地缓解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压力。 (1) 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阶段, 被害人一方在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提出附带民事赔偿请求时, 可以一并提出财产保全申请, 由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将被害人财产保全申请移交人民法院执行。 (2) 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后至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前的财产保全, 由被害人一方直接向审理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申请并提供担保。为了督促被害人尽早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应规定在保全措施后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期限, 逾期不起诉的话, 就解除财产保全。 (3) 人民法院在受理附带民事诉讼后的财产保全, 这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相一致。二是适用先予执行制度。对于那些如果不先行给付将影响被害人生活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 应将执行的时间前移, 在诉讼中采用先予执行制度, 以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另外, 在诉讼中, 被告人基于对量刑情节的顾忌, 在履行义务时会比较积极, 对执行也较为有利。在今后的执行中, 可将定期金赔偿方式与先予执行联系起来, 使执行更加灵活和实际。

4.建立对刑事被害人的社会保障制度。

附带民事赔偿案件的权利人, 是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及受被害人被害前抚养、赡养、扶养的人。这些人的权利如得不到必要的保护, 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而, 有必要尽快建立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主张在我国对刑事被害人实行国家补偿是既有理论上的依据, 也有事实上依据。目前理论上的依据主要有这样三种学说:一是社会保险说, 认为国家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是一种附加的社会保险。二是公共援助说, 认为国家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是一种对处于不利社会地位者的公共援助。三是国家责任说, 认为国家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是国家的一种责任。事实上, 在西方有许多国家已经推行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在我国, 中央政法委也已明确要求“各地可积极探索建立特困群体案件执行的救助基金, 对于双方当事人均为特困群体的案件, 如刑事附带民事赔偿、交通肇事赔偿等案件的申请执行人, 当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时, 按一定程序给予申请执行人适当救助, 解决其生活困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5.注重诉讼中调解。

(1) 全程加强调解工作。除了人民法院在附带民事案件审理中主持调解工作外,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阶段针对被害人提出附带民事赔偿请求也应当主持调解。公安、检察机关对附带民事诉讼及时进行调解处理, 有利于解纷息讼, 使被害人及时得到赔偿。 (2) 给付方式上要有利于执行。在调解时应注意给付方式的可行性, 一般要求即时给付, 对于分期支付或在一定时限内支付的, 则应当提供担保。

6.将刑罚执行与附带民事执行相结合。

及对策试论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原因 篇3

对此,已有很多同志对这两类案件难以执行的原因、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扩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将被害人及其亲属提出赔偿请求的阶段前移至侦查、审查起诉阶段;赋予公安、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个人财产进行查控的权力,完善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制度,加强公、检、法的协调配合;将这两类案件特别是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民事赔偿责任的承担与对被告人刑罚的判决、执行结合起来,将对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调解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的过程,注意审执结合;建立协助义务人制度;建立附带民事赔偿的国家救助机制等等。笔者认为,这些同志对执行难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他们提出的这些建设性的意见也非常赞同,在此不再赘述。笔者想针对这两类案件执行实务中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及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刑事追赃、退赔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初浅讨论。

一、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和刑事财产刑案件的执行机构问题

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的执行,《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规定》)规定得很清楚,由执行机构执行;而关于刑事财产刑的执行,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具体由法院哪个机构执行,则没有明确规定,《执行规定》中亦未涉及,司法实践中有的是刑庭在执行,有的是执行机构在执行,甚至还有的是法警在执行,由此也引发了一些问题。究竟由哪个机构执行刑事财产刑案件?目前司法解释已经明确由执行机构负责执行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是否更有利?从功利的角度而言,由刑事审判庭负责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和刑事财产刑案件的执行,由于有审判权作后盾,能提高被告人自觉履行赔偿责任或主动缴纳罚金等的机率,从而减少这类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的数量。如果由执行机构来执行,其有利的一面在于执行机构人员有更丰富的执行经验,特别是在涉及资产的查控、处置方面,更专业,更规范,也更富有经验。其不利的一面则在于无法充分调动被执行人主动履行或其亲属代为履行的积极性,在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下,巧妇难为无米之饮,案件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

究竟由哪个机构来执行,取决于决定者的价值取向。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对现行的法律和制度进行一些修改,将对被执行人财产的查控时间段向前延伸,借鉴民事诉讼中的相关制度完善现有的查控、保全措施(应能及于各种类型的财产和财产性权利,明确刑事诉讼中诉前保全的特殊性,延长至公诉之日起的一定期间内),明确公、检、法的协调配合,有效地防止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转移、隐匿财产,提高对其财产的控制程度,就能减少其进入执行阶段后“无财产可供执行”的狀况。再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财产刑的主动履行在判前与刑事责任包括缓刑的适用相联系,在判后刑罚的执行过程中与减刑、假释的适用相联系,明确将之作为酌定情节或法定条件,也能促进这两类案件的执行效果的提高。

二、两类案件中被执行人责任财产的认定与分割问题

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发现,一些案件的被执行人并非没有任何财产,但是,由于其财产系其与配偶或家庭成员等的共有财产,或者产权不明,存有争议。这种情况下,要处置被执行人的财产非常困难。由于被执行人承担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责任或被科以刑事财产刑的基础在于其实施了犯罪行为,或者法律明确规定其虽然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当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两类责任都是个人责任,应以其个人财产承担,不能及至其家人财产。所以在涉及共有的情况下,必须先析产,将被执行人财产独立出来,执行被执行人的个人财产,也仅能执行其个人财产。但在现实生活中,被执行人的配偶、家人等配合进行析产的几乎没有,相反多会采取各种措施帮助被执行人转移、隐匿财产,或者直接利用被执行人服刑、被执行死刑的机会,将其财产据为己有。有人主张,由被执行人提出析产诉讼或者由申请执行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代位提出析产诉讼,但是一则被执行人不会配合,二者程序周期长,申请执行人也不愿意多付时间、精力、金钱,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小。又有人提出,对夫妻共有或家庭共有等共同共有按权利人的人数等分;对于按份共有,有证据证明各共有人份额的,按各自份额分,不能证实各共有人的份额的,视为等额共有,按共有人的人数进行等分。关于被执行人财产的认定问题,在查控时以表面证据为准,动产看实际占有情况,不动产及参照不动产进行管理的车辆、船舶等其他财产或财产性权利以登记为准,但是应允许案外人提出异议。对于案外人所提的异议,可参照《民诉法》204条进行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不服的,可另行提起异议之诉。

三、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等被执行人在被判处财产刑之前所负正当债务与刑事财产刑执行的冲突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财产刑执行问题的若干规定》(法释[2010]4号)第六条第一款规定:“被判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同时又承担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责任的被执行人,应当先履行对被告人的民事赔偿责任。”第二款还规定“判处财产刑之前,被执行人所负正当债务,应当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先行予以偿还。”对于第一款在实际执行中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对于第二款,则有争议。首先,何谓“正当债务”?其次,何谓“应当偿还的”?第三,债权人请求的程序,向谁提出请求,程序如何?如何防止第三人与被执行人串通,伪造所谓“正当债务”规避财产刑的执行?又如何防止执行机构无视债权人的正当主张,优先执行财产刑?笔者认为,为防止第三人权利的滥用,应明确此处的“正当债务”应以法院或仲裁机构的裁决文书或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认定的债务性质、金额、偿还期限为准;权利人应持上述文书及个人身份证明等材料向执行法院申请,且须于刑事财产刑执行到的款物上缴国库之前提出申请(在提出申请时尚未取得生效法律文书的,可持该债务已进入诉讼或仲裁处理程序的相关依据申请保全,对于尚未进入诉讼或仲裁程序的甚至可参照民事诉讼中诉前保全之规定,给予其15天的宽展期,在保全期限或宽展期限内由执行法院在申请金额内予以预留,待取得生效法律依据之后,再据之进行偿付)。

nlc202309041124

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等被执行人在被判处财产刑之前所负正当债务的执行与没收的冲突问题,这里所指的没收并非刑事财产刑之一的“没收财产”,而是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实施的“没收”行为。虽然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证据和赃款、赃物的随案移送制度,对于刑事案件,公安机关是没有权力没收犯罪嫌疑人的财产的,但在现行的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的财产进行处置的不在少数,由于涉及到部门利益,一些侦查机关对侦查阶段扣押的犯罪嫌疑人的财产,在诉讼程序尚未终结前即上缴了国库(以增大财政对公安机关上缴的财产返点)。

但是,當涉案被告人还需要承担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责任及其他正当债务,而被执行人除公安机关已扣押上缴(实质是没收)的财产外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时,矛盾就会很大。在某院执行的张某等四人诉王某等三人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执行案中,生效判决确定王某等三人应赔偿张某等四人各项损失合计20余万元。经调查,三被执行人已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但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扣押了王某的一辆“双龙雷斯特”越野车(价值30多万元),冻结了银行存款9万余元。对于冻结的银行存款,公安和检察机关在该案进入审理阶段后,随案移送到了法院;但对于扣押的越野车,公安机关已于2006年作为王某的非法财产予以了追缴,直接上缴了财政,并由财政划拨给了市公安局使用。刑事附带民事判决生效后,法院将冻结的银行存款先行用予了被执行人附带民事赔偿的偿付,尚余10万余元未能执行。受害人提出公安机关使用的越野车应优先用于承担被执行人对其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但公安机关提出该车已上缴国库,由财政拨付其使用,其已合法地取得了该车的使用权,受害人方意见很大,强烈要求本院执行该越野车。经多次协调未果,考虑到本案的实际情况,本院最终报请市上对该案申请人的剩余债权进行全额救助。

对于公安、检察机关在判决前即已上缴的款物,根据现有法律系无权处分,在受害人等债权人提出偿付请求的情况下,应由原上缴机关或执行法院报请退回,优先用于偿付被执行人在被判处财产刑之前所负的正当债务。

作者简介:

陈聃(1983.12~),男,汉族,重庆市万州区人,本科学士学位,主任科员,工作单位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公诉一处。

曾来(1981.05~),男,汉族,重庆市开县人,本科学士学位,副主任科员,工作单位重庆市开县人民检察院预防科。

刑事附带民事强制执行申请书 篇4

申请人:XXX,男,苗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贵州省XX县人,现居住贵州省XX县XXX乡XX村潘XX组。被申请人:XXX,男,汉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贵州省金沙县人,家庭住址贵州省金沙县西洛乡阳灯村黄家坡组。

请求事项: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因故意伤害一案,经贵州省金沙县人民法院审理作出(2013)黔金刑初字第XXX号判决书,判决被申请人于判决生效后一个月内付清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共计人民币:86772.1元(被申请人已预支医疗费XXXX元),但被申请人至今仍拒不执行判决,特申请贵院依法予以强制执行。

事实及理由:

XXXX年XX月XX日晚,被申请人XXX因为过路问题纠纷,电话邀约XXX、XXX等十多人到XXX家,在XXX的带领下冲XXX家二楼,对申请人XXX、XXX、XXX、XXX、XXX用棍棒殴打,殴打约10分钟后逃离现场。经过遵义医学院司法医学鉴定中心法医鉴定:申请人XXX所受损伤致脑挫裂伤、脑内出肿、硬膜下血肿开颅后及硬脑膜破裂修补术后评定为重伤。后经贵州省金沙县人民法院认定事实并判决支持申请人的民事赔偿主张,并作出了(2013)黔金刑初字第XXX号判决书,该文书中认定上述被申请人应赔偿申请人人民币:86772.1元(被申请人已预支医疗费XXXXX元)。

但时至今日,上述被申请人拒绝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中应当赔偿申请人款项的义务。为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现向贵院申请强制执行,请予以支持。

此致

贵州省金沙县人民法院申请人:XXX2014年8月21日

及对策试论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原因 篇5

及重构之设想(1)[内容提要]由于受“重刑轻民”传统法治思想的影响,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存在较大缺陷及不合理之处,与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要求相冲突,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利于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司法理念的不断发展,有必要适时地对这一程序制度进行修改,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诉讼效益原则和诉讼经济原则,实现刑事审判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笔者从我国的司法现状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分析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与现代司法理念之冲突,制度设计之缺陷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相关制度的设计理念,提出了构造符合我国国情和司法实践现状的,便于操作执行的刑事损害赔偿制度。

[关键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理念冲突实践困境选择模式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法学的边缘问题,也是司法实践中多年的难点问题。由于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研讨大多停留在协调、完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层面上。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理论及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及冲突,就此笔者从建立现代司法理念的角度,汲取两大法系的精髓,提出重构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之设想。希望能抛砖引玉,推动诉讼制度研究的深入发展。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现代司法理念的冲突

(一)理论上的冲突

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要求实行平等保护和全面赔偿原则相适应,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要求是程序的公正化和诉讼的民主化。而现行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实行的实际效果与上述要求相差甚远。特别是该制度设计中对适用民事法律的不完整,割裂了民事法律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法律适用的统一性。进入民事程序与进入刑事附带民事程序因适用法律不同,其结果大相径庭。更有甚者,同一侵权事实构成犯罪的附带民事赔偿会比不构成犯罪的民事赔偿要少得多。这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要求的法治统一、非歧视性、透明度、公正司法原则不相适应。从根本上讲,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背离了现代诉讼的民主价值和公正价值。

由于我国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设计上过于简单、笼统,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实践中可操作性差,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如在性质上就有“混合诉讼说”、“特殊的民事诉讼说”、“民事诉讼说”等观点。有将刑、民二种责任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统一处理与将刑、民二种性质不同的责任分开处理更为公正的争议;在赔偿责任方面,有直接损失赔偿原则与间接损失(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原则的争论;在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范围中,有对于并非为已死亡被害人的近亲属,而为被害人承担丧葬费、医疗费、护理费等费用的人是否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争论;有善意取得人被追赃后能否向被告人提出赔偿,能否作为第三人参与附带民事诉讼的争论;有已死亡的被害人的亲属或继承人谁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问题的争议;有共同侵害人中没有被刑事起诉到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但能否成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的争论;有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死亡,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应向谁提出附带民事诉讼的争论;有成年被告人的亲属自愿代为承担赔偿责任能否成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的争论;有在逃的同案犯的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应采取何种方式处理的不同论点及追诉时效上的争议等等。理论上的争论各有所长,但均不能正确、全面论述清楚,并较好地在实践中适用。近几年来附带民事诉讼愈想规范操作,产生的冲突反而愈多,离现代司法理念愈远,该制度所暴露出来的弊端愈明显,理论与实践的背离愈难以弥合。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立法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现代司法理念的内在要求,破坏了诉讼价值原则。

(二)与庭审方式改革的冲突

美国法学家达马斯卡讲过:“对抗制审判是理论上处于平等地位的对立双方在有权决定争端裁决结果的法庭面前所进行的争斗。”随着现代诉讼理念的不断扩展,理论界、司法界逐渐认识到传统刑事审判方式所存在的问题。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借鉴英美法系对抗式审判方式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刑事审判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基本上确立了控辩式对抗的格局,但附带民事诉讼没有任何改进,只有与1979年刑诉法一样的规定。虽然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一系列司法解释,试图规范附带民事诉讼,但由于该制度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冲突,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过程仍然是在走纠问式审判的老路,使本来就不平衡的控辩双方由于被害人或民事原告的加入而更加不平衡,力量对比严重倾斜。法官在审理中还要站在原告一方,借刑罚的威慑力讯问民事被告,甚至以加重刑罚恫吓被告赔偿原告损失。在如此高压态势下,被告人在法庭上几无反驳能力,更无法行使其民事权利。民法上的平等、反诉、过错责任等制度和原则想在刑事法庭上实行基本不可能。抗辩式实行起来异常艰难,固然有制度配套不健全的原因,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方式难以使法官保持中立,而是使法官与被告处于直接对抗地位,使法官往往以主导者的身份去参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这与现代刑事诉讼理念要求控辩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完全平等,双方参与的充分性、法官的中立性及程序的公正性理念是不相吻合的。双方因地位而造成的不平等和权利的不对等带来诉讼过程不公正,即使结果公正,仍不能称为理想的诉讼模式。

此外,XX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目的是为推动司法部门尽可能多地适用简易程序,但由于简易程序规定的审结期限仅为20天,而绝大多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民事部分在这一期限内难以完成,故实践中很少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据该文件起草人统计,基层法院适用简易程序的整体数量少,全国不到20%,而在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中,超过审限的主要是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可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对简易程序的冲击是巨大的。

(三)与沉默权的冲突

现代意义的沉默权是1966年美国著名的米兰达强奸案确立的“米兰达忠告”。即犯罪嫌疑人有权拒绝提供可能用来自我控罪的证据,只有犯罪嫌疑人明白地并且理智地放弃这些权利后,才可以对其进行审讯,如果没有进行预先的忠告就讯问,那么犯罪嫌疑人作出的任何陈述都不能接受为证据。虽然1996年我国修订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立法者未采纳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的主张,但随着1998年我国政府对《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的国际公约》的签署,沉默权迟早会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得到反映。这是大势所趋,因为它与无罪推定、辩护制度、举证责任、程序价值、人权保障等现代诉讼司法理念相互依存,是刑事诉讼制度全面进步与文明的标志之一。我国刑事诉讼的现状迫切需要沉默权的实施,仅有无罪推定是远远不够的,要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必须实行沉默权。然而沉默权制度的确立与我国现行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会产生冲突。如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开庭审理中,被告人在刑事部分行使沉默权,而在接下来的民事部分审理中,被告人仍然行使沉默权则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后果。因为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是优势证据原则,被告人沉默意味着认可原告人的主张,民事部分就会败诉。反推民事部分的证据确定是不是又会影响到刑事部分的证据认定呢?如果被告在民事诉讼中抗辩,放弃沉默,则必然要对事实陈述,对证据抗辩,这又是对刑事部分实行的沉默权自我否定。要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就有必要改革现行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以实现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这也是现代司法理念的内在要求。

刑事附带民事诉状 篇6

刑事附带民事原告(简称原告):宗云,女,汉族,1954年11月4日生,住罗山县东铺乡孙店村万东组(系死者妻子)。

原告:罗凤和,男,汉族,1980年8月31日生,住址同上(系死者的儿子)。

原告:罗凤娟:女,汉族,1974年11月26日生,住罗山县东铺乡孙店村刘老庄组(系死者长女)。

原告:罗宏燕,女,汉族,1978年8月23日生,住罗山县东铺乡孙店村北林场组(系死者二女)。

刑事附带民事被告:张绍军,男,汉族,生于1963年5月15日,住罗山县东铺乡河桥村西张元组。诉讼请求事项:

1、请求判令被告赔偿原告各项损失费共计人民币: 事实与理由:

2013年11月30日16时30分许,被告驾驶豫S2893L号车沿省道337线由西向东行驶至95KM+800M处,因车辆重心偏移失控驶往路外撞到树上,致被告及乘坐人罗德胜受伤,罗德胜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车辆损坏造成交通事故。此事故经罗山县公安交通警察大队认定被告承担全部责任。

被告方只给付死者方壹万元作为丧葬费,其他部分至今未给分文,死者的亲属认为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应受到法律保护,为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特依法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法院依法判决。

此致

罗山县人民法院

具状人:宗云 罗凤和 罗凤娟 罗宏燕 2014年3月13日

张绍军的死亡赔偿清单

一、丧葬费:37958÷2=18979元

二、死亡赔偿金:8475.34元/年×20年169506.8元

三、被抚养人生活费:

宗云(语言一级残疾)5627.73元/年×20年=112554.6元

四、精神抚慰金:50000元

刑事附带民事协议范文 篇7

甲方:潘小丽

代理人:潘贻昆,潘小丽的父亲。

乙方:肖调亮

代理人:肖调亮的因潘小丽(被告人)故意伤害刑事附带民事赔偿一案,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自愿签订本协议。

1、甲方自愿就潘小丽(被告人)涉嫌故意伤害犯罪一案向乙方支付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整容费等一切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万元(¥0,000),于本协议签订后日内一次性付清。

2、乙方在收到甲方上述赔偿金后,放弃其向瑞安市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起诉权利,即放弃主张与潘小丽(被告人)故意伤害案有关的任何民事赔偿权利。

3、乙方在收取甲方上述经济损失的同时,自愿向瑞安市人民法院递交请求对潘小丽(被告人)从轻处罚的申请,并以此表明对被告人潘小丽的伤害行为表示谅解,并不再追究被告人潘小丽的刑事责任。

4、本协议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送瑞安市人民法院一份,自双方或其代理人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乙方:

代理人:代理人: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篇8

中图分类号:DF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5099(2000)02—0013—0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它萌芽于原始社会的末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我国“七九”和“九六”刑事诉讼法对附带民事诉讼虽有专章规定,但很原则,司法实际中不便操作,有进一步探讨、完善的必要。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含义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自古有之,古巴比伦王国在《汉穆拉比法典》中记载有“卖者为窃贼,应处死;失物之主应收回其失物,买者应从卖者之家收回其所付之银。”我国《尚书·舜典》就明确规定“金作赎刑”。今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国家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依法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同时,根据被害人等提出的赔偿诉讼请求,附带解决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而引起的损害赔偿问题的诉讼活动。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依据是刑法第三十六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性质,首先是一种民事诉讼。也就是说,这种诉讼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是民事损害赔偿。在实体法上应当受民事法律规范调整,在程序上,除刑事诉讼法有特殊规定的以外,应当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比如诉讼原则、强制措施、诉讼证据、先行给付、诉讼保全、调解、和解、撤诉、反诉等,都要遵循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进行。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又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这种要求损害赔偿的诉讼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引起的。被告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在刑法上构成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在民法上又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两种责任虽然性质不同,却根源于被告人的同一违法行为。正因为如此,才有可能在一种诉讼过程中同时解决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责任,也正由于它在刑事诉讼中解决民事实体问题,故称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由此可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以刑事诉讼的存在为前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的,又是在刑事诉讼中附带解决的,因此,只有刑事诉讼已经进行,才有可能进行附带民事诉讼;如果刑事诉讼不成立,就谈不上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请求,则成为独立的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的存在是以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为先决条件的。在这里,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应理解为“被追究的犯罪行为”。即被司法机关认为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而立案。至于这种行为究竟在“事实上”或在最后“裁判上”是否被确定为构成犯罪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不是要在刑事诉讼立案前,而是要在刑事诉讼立案后,即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来加以考虑的。正因为如此,只要被告人的行为是在刑事诉讼中“被追究刑事责任”,而这一行为又使被害人等遭受了物质损失,那么,被害人等在刑事诉讼中就有权对此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第二,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对被害人或国家、集体造成了物质损失,应当负赔偿责任。这里所指的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一般理解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被指控为犯罪的行为,而不是实际上确已构成犯罪的行为。只要被告人的行为被公安、司法机关认为“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予以立案,那么,该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赔偿便属于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为此,下述几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均应对附带民事诉讼请求作出实体裁判:(1)经审理确认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被告人的行为又给民事原告人造成损害应负赔偿责任的;(2)经审理确认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但其违法行为给民事原告人造成损害应负赔偿责任的;(3)经审理确认被告人虽然给民事原告人造成损害,但因患精神病或未成年而无刑事责任能力,应由其监护人负赔偿责任的。

第三,被害人的物质损失是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不是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物质损失,被害人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所谓直接造成的物质损失,是指犯罪行为与物质损失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这种损失包括两种:一是犯罪行为给被害人已经造成的物质损失,比如抢劫案件中,抢走被害人的手表、金戒指、人民币等;二是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使被害人将来必然要遭受的物质损失,比如伤害案件中,被害人被打伤后尚未治愈,以后仍需治疗的医疗费;因受伤不能上班而必然要减少的正常收入,致人伤残的还要包括残废者生活补助费;致人死亡应赔偿丧葬费、依靠死者生前抚养的人的必要生活费以及其他必要的费用等。

第四,附带民事诉讼,必须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如果刑事案件尚未立案或者刑事案件已经审结,被害人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因为刑事案件未立案,刑事诉讼尚未开始,谈不上附带民事诉讼的问题。刑事案件审结后,如果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不论对当事人或是司法机关,都失去了附带民事诉讼的意义。被害人如果仍坚持要求被告人赔偿损失,只能按民事诉讼程序解决。

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范围

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范围,从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来看,均限定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方面的损失,具体而言法律又有不同的表述。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用的是“物质损失”;同条第二款规定“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用的是“财产损失”;刑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用的是“经济损失”。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理解为在附带民事诉讼请求范围问题上,尽管其表述的概念不同,但都没有超出“物质损失”这一范围。这显然是我国立法环境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一个表现。由于立法上未予明确,司法实践也就无法可依,不好处理,造成法官不判决赔偿被害人会觉得良心上过意不去,如果判决赔偿又觉得缺乏依据,是在办人情案,使法官左右为难;另一方面,由于受害人受害后急于追捕、惩罚凶手或救人心切或处理善后以慰心灵、亲人,花费一般都比较大,如果事后得不到及时的应有的补偿,落得人财两空,思想上一时难以转过弯来,容易激化矛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笔者认为对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的精神损害应有明确的、操作性强的法律规范来调整。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基础

第一,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相互转化性。精神利益虽然不象物质利益那样可用金钱准确地加以衡量,但它与物质利益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当事人的精神利益处于安全状态时,常常能够转化为物质利益,否则就会失去这些利益。比如,一个人的良好声誉不仅能使公民本人得到他人或公众的敬重与信赖,而且还能给他的就业工作、生产经营,乃至婚姻、晋升提拔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生产同样商品的企业法人,如果一家是信誉良好的“老字号”,另一家是初涉市场的不为人知的“新产品”,虽然两家企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样的,但两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商品价格和盈利情况是截然不同的。显而易见,多盈利的部分是由企业法人的信誉等精神利益转化而来的,即精神利益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带来物质利益。

第二,精神损害的恢复需要物质的帮助。精神损害的补救与物质损害的补救不同,一般情况下,物质损害只需侵权人的赔偿即可恢复,而精神损害单纯依靠加害人的行为还不足以使损害恢复原状,还必须有受害人的行为加以配合。表现为:首先,受害人的配合行为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条件。离开物质,纯粹精神的力量是任何东西也实现不了的。所以,受害人精神利益的恢复必然是一个物质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且这个费用应由被告人承担。其次,受害人的配合行为要以一定的时间为代价。因为精神利益的恢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且这个费用应由被告人承担。这也就是对受害人被损失时间的物质补偿。再次,受害人的配合行为需付出一定的劳务代价。受害人要重新树立自己的形象,就必须实施一定行为,而这种行为应被确认为是受害人付出的一定量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因此,被告人应当给付受害人相应的劳务报酬。

第三,从立法上看,自德国民法典第八百四十七条明确指出了“非财产损害”可以获得赔偿以来,精神损害可获得物质赔偿的观念已经为大多数国家的立法所接受。比如法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民事诉讼应包括作为起诉对象的罪行所造成的物质的、肉体的和精神的全部损失。”德国刑事诉讼法也将“因侮辱和伤害身体”而受损失包括在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范围之内。《唐律》规定:(1)过失杀伤人和诬告犯罪,如不判其刑而判赎刑时,赎金要交给被伤损之家和被诬告者;(2)盗窃犯毁损天尊像、佛像的,除了

要进行刑罚处罚外,还要恢复原状;(3)贼盗罪征收原赃归还失主,如有不足,被害人得请求赔偿。因此,我们应吸收国外和古人的经验,不断完善这一制度。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原则及数额确认是目前司法实践中对法官困惑较大的一个难题。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目前还缺乏“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法规,即使把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公民的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的规定视为法律依据,也只属于原则性条款而非裁判性条款,缺乏操作性。同时,我国审判实践的传统和缺少明确的权力规范,法官基本还没有自己是法的解释者的观念。这就需要有一个当事人双方所能理解并接受的原则来补充成文法的局限性。

第一,适当补偿的原则。由于精神损害是一种无形损害,难以用物质尺度来衡量其不含直接物质损失的内容的相应价值,因此,追究侵害人的赔偿责任时,只能根据双方当事人的表现情况,即被告人的主观过错程度、是否获利、犯罪行为的手段、方式、场合、范围、经济状况、城乡差别、悔改表现以及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社会影响、受害人的谅解程度以及当事人主体类别(自然人或法人)等诸因素来确定一个合适的赔偿数额。同时,由于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不是独立适用的责任形式,它在精神损害民事责任形式中一般居于次要地位,不是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有效措施同时适用,将会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具体实施时,要象廉颇“负荆请罪”那样货真价值、落到实处,要让受害人真正感受到名誉已经恢复。

第二,区别对待原则。刑事案件复杂多样,就是罪名相同,具体情况也各有特点。比如财产刑犯罪,被告人的主观上是不劳而获,所以,在处罚时应采用判刑、赔偿并举,同时,还要视情节加处没收财产或罚金。侵犯受害人生命或身体健康犯罪而引起的赔偿则应区分故意或过失,如果是故意犯罪,重点应放在判处刑罚,过失犯罪的重点应放在赔偿上。如果是侵犯公民、法人的人格、名誉等犯罪,判决的重点应放在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等上面,金钱补偿则适可而止。

第三,遵守先例原则。它是指某法院或某上级法院在司法管辖区内已作的判决。适用这条原则就意味着不能仅仅为了案例有些微小的差异而作出背离先例的裁决。

第四,教育敬告原则。也就是说补偿的数额对于被告人来说要达到教育警告作用,使其今后不敢再犯,至少不轻易再犯。

刑事附带民事诉状书写规范 篇9

1)文书名称,即“刑事附带民事起诉状”;⑵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或者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正文应当写明

:⑴诉讼请求;⑵事实与理由;⑶证明损失的证据等。

诉讼请求,应当写明请求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赔偿的项目和具体数额。

事实,应当写明因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造成实际经济损失的情况。

理由,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写明为什么应当电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承担民事责任。证明损失的证据,应当一一列明名称、种类及来源。

尾部应当写明

1)致送人民法院的名称;⑵附带民事起诉状的份数;⑶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签名或者盖章;⑷具状时间。

刑事附带民事起诉状 篇10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以下简称原告人):

××××单位,地址:××××。

法定代表人:××,职务:××。

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以下简称被告人):

1、姓名,性别,××年×月×日出生,×族,籍贯××,××文化,工作单位,住××,身份证号:××,××年×月×日被依法××(被采取的强制措施情况);

2、姓名,性别,××年×月×日出生,×族,籍贯××,××文化,工作单位,住××,身份证号:××,××年×月×日被依法××(被采取的强制措施情况)。

诉讼请求:?

1、依法追究被告人××、××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

2、判令被告人××、××赔偿原告人因其犯罪行为所遭受的损失人民币××. ××元;

3、判令被告人××、××对上述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事实与理由:?

××年×月×日,被告人××、××进行××犯罪行为。对被告人的罪行,原告人已向公安机关进行了揭发和控告。现被告人××一案,已经××公安局侦查终结,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和情节以及造成的危害后果,××人民检察院×检刑诉字[20××]第××号起诉书中有详细的叙述,这里不再重复。?

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给原告人造成了物质损失,现依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请一并审理,其事实和理由如下:?

被告人××犯罪行为,使原告人遭受严重物质损失,共计人民币××. ××元。

原告人上述物质损失,完全是由被告人犯罪行为造成的,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一款、第一百三十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侵占国家的 、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 ,应当返还财产,不能返还财产的,应当折价赔偿。”“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依上述规定,原告人特向贵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请依法审判。?

证人姓名和住址,证据和证据来源:?

1、证人××,住址××,写书面证言1份,证明××事实;?

2、证人××,住址××,写书面证言1份,证明××事实;

3、证据××,由××出具,×份,证明××事实;

4、证据××,由××出具,×份,证明××事实。

此致?

××人民法院?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单位

法定代表人:××××?

20××年×月×日?

附:本状副本×份 [注意]

1、此样本适用案件范围:

(1)公诉案件;

(2)共同犯罪案件;

(3)被害人是单位的案件。

刑事附带民事起诉状 篇11

(1)首部。

①标题:刑事附带民事起诉状。

②当事人基本情况: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系××××案的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系××××案的被告人,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工作单位、住址、联系方式。法人或其他组织→名称、所在地址、法定代表人(或代表人)姓名、法定代表人(或代表人)的职务和联系电话。

(2)诉讼请求。

与“刑事附带民事自诉状”不同,本文书中无“案由”;在诉讼请求中无要求法院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内容,因为此要求已经由公诉人提出,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只提出附带的具体的民事赔偿请求即可。

(3)事实与理由。

叙述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意在揭示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与被害人的物质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阐述理由无需引用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

(4)证据名称和来源,证人姓名和住址。

有关举证事项,应写明证据的名称、件数、来源或证据线索以及证明的内容,有证人的,应写明证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

(5)尾部及附项。

尾部包括:写明起诉的法律依据,致送人民法院的名称,自诉人签名(非代理人签名),自诉时间。附项主要应当列明自诉状份数(按被告人的人数确定)和相关证据目录(标号分项)。

刑事附带民事起诉状模板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以下简称原告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民族,文化程度,住址,联系电话。

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以下简称被告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民族,文化程度,住址,联系电话。

诉讼请求:

一、依法追究被告人XXX的刑事责任;

二、判令被告人赔偿原告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交通费、鉴定费等损失共计XXX元。

事实与理由:

(基本犯罪事实)

被告XXX的行为导致原告受伤,被诊断为:XXX。 经XXX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为XX伤,并经XXX司法鉴定所鉴定达到X级伤残等级。

被告的犯罪行为致使原告遭受巨大损失,具体损失为:医疗费XXX元、误工费XXX元、护理费XXX元、住院伙食补助费XXX元、营养费XXX元、交通费XXX元、鉴定费 XXX元等,共计XXX元。上述损失因被告的XXX行为产生,依法应由被告XXX负责赔偿。

综上所述,被告人XXX故意伤害他人,导致他人受伤,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XXX条之规定,构成XXX罪,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另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之规定,原告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因此,被告人XXX的犯罪行为给原告XXX造成的所有损失应由被告人承担赔偿责任。为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特依法提起诉讼,请给予公正裁决,判如诉请。

此 致

XX区人民法院

具状人:XXX

(签字捺印)

年 月 日

附:

1、原告人住院费用单据复印件等相关证据;

上一篇:面试客服自我介绍一分钟下一篇:人事部经理辞职报告经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