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学论文

2024-07-12

刑事诉讼法学论文(精选7篇)

刑事诉讼法学论文 篇1

《刑事诉讼法学》习题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学概述

1、什么是诉讼?什么是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有何特征?

2、简述刑事诉讼法和刑法的关系。

3、概述刑事诉讼本质的历史类型和刑事诉讼形式的历史类型 4

5、试述刑事诉讼法的概念、本质和内容、试述刑事诉讼法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方法

6、试述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渊源

第二章 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

1、何谓刑事诉讼价值?如何理解刑事诉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二者的关系如何?

2、试述刑事诉讼价值与刑事诉讼目的区别和联系。

3、结合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论述刑事诉讼价值、目的与任务的关系。

4、何谓诉讼构造?诉讼目的与诉讼构造关系如何?何谓刑事诉讼的横向构造与纵向构造?

5、结合刑事诉讼构造理论分析中国刑事诉讼程序的构造类型或特点。

6、何谓刑事诉讼主体,刑事诉讼主体理论基础是什么?

7、什么是刑事诉讼职能?试分析中国刑事诉讼诉讼职能有哪些?

8、什么是刑事诉讼客体?刑事诉讼客体理论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9、指出刑事诉讼客体的单一性、同一性的含义。

10、试述刑事诉讼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11、职权主义诉讼结构与当事人主义诉讼结构的区别?

第三章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1、试述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确定依据。

2、试述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3、何谓侦查权、检察权,司法机关独立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4、结合诉讼构造理论分析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原则。

5、试述法律监督原则。

6、何谓无罪推定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确定的未经审判,不得定罪原则是否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

7、试分析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8、如何看待国际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对我国刑事诉讼的影响?

第四章 刑事诉讼基本制度

1、实行有权获得辩护原则的意义。

2、辩护人辩护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行辩护有什么不同。

3、试述刑事辩护人的范围。

4、回避制度的意义有哪些?

5、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辩护的种类有哪些?

6、在刑事诉讼中,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可以依法提出回避申请?

7、试述刑事代理的概念、意义和种类。

8、不同类型回避时谁有权决定回避?

9、指定辩护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第五章 刑事(诉讼)管辖

1、什么是立案管辖,它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2、什么是审判管辖,它有哪些组成部分?

3、刑事诉讼法对级别管辖作了哪些灵活性的规定?

4、我国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立案管辖范围如何划分?

第六章 刑事证据

1、试述刑事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2、书证有何证明特点?它与物证有何区别联系?

3、试述证据种类的概念和划分依据、意义。

4、试述传来证据的作用和收集审查判断的规则?

5、简述完全依据间接证据定案应当遵守的规则。

6、举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具体证据形式。

7、试述证明对象的概念和范围。

8、试述我国刑事证明标准。

9、试述我国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内容和特点。

10、试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和我国对此的规定。

第七章 刑事强制措施

1、什么是刑事强制措施?对其性质应当如何正确理解?

2、拘传与传唤有何异同?

3、被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人依法应当遵守什么规定?违反规定将导致什么后果?

45、什么是逮捕?它与拘留有何区别?、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逮捕的条件?

6.简述强制措施与刑罚的区别和联系。

7、如何计算拘留与逮捕的羁押期限?

8、简述行政拘留、刑事拘留、司法拘留的不同。

第八章 期间和送达

1、什么时期间?刑事诉讼的期间如何计算?

2、法律对司法机关的办案期限时如何规定的?

3、如果当事人耽误期限的,可否得到补救?如何补救?

4、什么是送达?送达有哪些方式?

第九章 立案程序

1、什么是立案?立案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2、立案条件与立案标准有何不同?

3、公安司法机关决定立案要经过哪些程序?

4、人民检察院如何行使对公安机关立案活动的监督权?

第十章 侦查程序

1、试评价中国的侦查模式及其特点。

2、请评价我国侦查阶段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障措施及与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比较。

3、试述侦查行为的种类和程序上的要求。

4、试述侦查终结的概念、条件及处理方式。

5、试述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查的特点。

6、试述补充侦查的种类及其内容。

7、试述侦查监督的概念、内容和程序。

8、哪些侦查行为的实施需要证人在场?

第十一章 起诉程序

1、如何理解刑事起诉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作用?

2、中国起诉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3、起诉法定主义与起诉便宜主义概念辨析。

4、试述辩诉交易制度的含义及其意义。

5、出庭支持公诉的概念、任务和意义是什么?

6、提起公诉与不起诉有何区别?

7、不起诉有哪几种?其性质与特点是什么?

8、试述不起诉的程序与效力。

9、试述提起自诉的条件和程序

第十二章 审判程序概述

1、什么是审判?刑事审理的种类有哪些?

2、如何理解不告不理原则与告诉才处理原则的不同点?

3、什么是上诉不加刑原则?它适用的例外情形有哪些?

4、什么是直接言辞原则?它有哪些诉讼意义?

5、简述交叉询问制度的含义和主要规则。

6、试述我国法律对公开审判原则的限制。7

8、、如何理解审判委员会与独任庭、合议庭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判决、裁定、决定的区别?

9、如何理解刑事判决的即判力?

第十三章 第一审程序

1、何谓审判方式(模式)?试评析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我国刑事一审审判方式。

2、试述延期审理和中止审理的适用条件及区别。

3、试述简易审的条件和特点。

4、试述自诉案件审理的特点。

5、试从程序公正的角度评析简易程序的适用条件。

6.延期审理和中止审理各自适用的条件的什么?

第十四章 第二审判程序

1、什么是全面审查原则?

2、什么是上诉?上诉的条件有哪些?

3、什么是抗诉?抗诉的条件有哪些? 4

5、、如何理解我国刑事第二审程序的审理方式?刑事第二审程序的处理形式有哪些?

第十五章 死刑复核程序

1、试述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和适用范围。

2、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有哪些区别?

3、试述死刑复核程序的任务和意义。

4、不同类型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在报请复核上各有哪些特点?

5、对死刑缓期执行的案件,应当怎样进行复核?

6、试述我国死刑核准权的历史变更。

第十六章 审判监督程序

1、审判监督程序有哪些特点?

2、审判监督程序的任务和意义是什么?

3、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二审程序有何异同?

4、审判监督程序与死刑复核程序有何区别?

56、、提起审判监督程序有哪些材料来源?试述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条件和程序。

7、审判监督程序的抗诉与第二审程序的抗诉有何异同?

8、试述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审判案件的人民法院审级及对案件重新审理的程序。

9、不告不理、即判力理论与审判监督如何协调?

第十七章 执行

1、什么叫执行?执行有哪些特点?

2、执行机关有哪些?

3、对被判处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的罪犯,应当如何执行刑罚?

4、试述对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的执行程序。

5、在执行中,依何程序对新罪、漏罪进行追诉?

6、什么是执行监督?执行监督有哪些特点?

7、监外执行的适用对象和条件是什么? 8

9、、简述减刑、假释的条件和程序。试述人民检察院对刑罚执行的监督方式。

第十八章 未成年人诉讼程序

1、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应当实行什么方针和原则?

2、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应当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3、对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的审判有哪些特点?

4、对未成年人定罪处刑发生法律效力后应当怎样执行?

第十九章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与司法协助制度

1、什么是涉外刑事诉讼?涉外刑事诉讼的特点有哪些?

2、涉外刑事诉讼的特有原则有哪些?

3、如何确定涉外刑事案件的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

4、在办理涉外刑事案件时,如何适用强制措施?

5、什么叫刑事司法协助?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二十章刑事赔偿程序

1、我国确立刑事赔偿制度有什么意义?

2、怎样理解我国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

3、刑事赔偿的范围是什么?

4、国家不承担刑事赔偿的情形有哪些?

5、刑事赔偿应当按照什么程序进行?

6、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赔偿方式、适用范围及计算标准。第二十一章 附带民事诉讼程序

1、何谓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实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何意义?

2、哪些人可能成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3、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4

5、审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原则时什么?

第二十二章 强制医疗诉讼程序

1、试述强制医疗程序的概念和性质。

2、试述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对象和运作程序。

刑事诉讼法学论文 篇2

一、刑事诉讼理念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1. 刑事诉讼理念教学具有全过程性

《刑事诉讼法学》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 这时学生正处于法学课程学习的基础阶段, 很多学生并没有深入的法学思想意识和自觉在法学知识学习中思考法学精神的能力, 因此, 在诉讼法的学习中, 学生无法主动运用诉讼理念来理解知识, 只能对诉讼知识进行机械记忆, 既不能理解知识的本质, 也容易遗忘, 久而久之, 诉讼程序就只能是片面的记忆, 甚至出现学习完起诉制度再学习审判制度时只记得“起诉”二字, 其中的知识要点特别是准确的时间概念已经完全忘记,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很不理想也是必然的。

鉴于这种情况, 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讲授诉讼理念, 让学生通过理解制度价值和立法背景来深入地认识制度来源, 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制度的联想, 做到举一反三, 熟能生巧;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整体学习的观念, 进而对某一诉讼价值下的相关制度进行完整的理解。例如:学生在学习辩护人制度时就可以联想到这一制度在实现无罪推定原则中的意义, 以及刑事诉讼中其他能够保障无罪推定原则实现的具体制度及其制度改善, 这样, 学生就不仅能深刻理解无罪推定原则, 而且能深入掌握知识点。

2. 刑事诉讼价值理念学习是程序制度学习的推动力

刑事诉讼价值理念的学习不仅辅助了学生对程序制度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各项制度, 而且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程序制度的促动力。诉讼法的一大特点就是程序点非常琐碎, 如第一审虽然是普通程序, 但知识点却非常多, 也非常重要, 是审判的核心程序, 仅开庭前的准备就要做很多项工作, 这些工作中有一项疏忽了就是程序遗漏, 就会对权利人的权利造成影响。但对于初学者来说, 这些程序却很难把握, 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不同的诉讼方法 (如安排模拟法庭审判) , 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要告诉学生每一项工作的意义和蕴涵于其中的价值理念, 让学生把握相关理念和精髓, 理解各项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认识到为什么需要这些难以记忆且从字面看来十分枯燥的程序, 为什么不能省却其中的任何一项, 从而使一种程序法定和人权保障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内心;学生也才能够通过对诉讼理念的深入理解将自己学习的思维意识从一种“我需要记忆因此运用方法来避免枯燥”的被动学习状态, 转变为“我需要思考某种价值保障如何在这一诉讼阶段实现从而配置制度”的主动学习状态。

3. 刑事诉讼价值理念学习的终极目标是相关法治意识的建立和内化

《刑事诉讼法学》的实践性特别强, 在普通民众接触最多的由传播媒体报道的重大法制事件中, 绝大多数是刑事诉讼事件, 既然是耳闻目睹, 民众对于刑事诉讼价值理念的理解就相当重要, 民众的观念如何也就决定了社会的法治状态能否实现, 而正确的刑事诉讼理念的培养首先是从课堂开始的。另外, 刑事诉讼案件的重大性决定了其诉讼理念往往是关乎人权保障, 特别是生命权、自由权等, 而规制的对象又往往是占据强势地位的国家权力机关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实现, 刑事诉讼法又被称之为“小宪法”。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刑事诉讼理念教学时既要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又要注意对民主政治制度的谨慎性看法, 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正当的权力观念和权利意识理念。

二、刑事诉讼价值理念的教学方法分析及应用

1. 不能忽视传统程序案例教学中对于诉讼价值理念的分析和传授

之所以强调要在案例分析中注重诉讼价值理念的熏陶, 原因在于案例教学法是刑事诉讼教学中的主导方法, 这是由程序法学的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程序制度的实质是一套规范的操作规程, 这些操作规程体现在诉讼实践中便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因此, 具体的案例特别是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案例, 往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避免纯粹程序推演学习所带来的枯燥, 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对于诉讼程序学习的意义。同时, 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但这一过程虽然生动, 却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找出其中的程序错误并进行正确的理解, 确实是有相当难度的, 有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展开思路。如果教师只注重对其所蕴涵的价值理念进行分析, 就会使问题较易解决。由于程序正当和人权保障是《刑事诉讼法学》的两大核心价值, 教师若从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便有助于帮助学生根据所记忆的程序知识进行案例挖掘。因此, 价值理念的分析应当成为制度分析的先导,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现价值正当性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 传统的案例分析并不仅仅是程序规范的错误查找, 教师应当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之所以发生程序违法的原因。同时, 案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也使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诉讼价值的把握对于正确判断案件是非的意义, 特别是对于本科学生而言, 其学习兴趣更多地集中于自己认为对日后工作更加有直接帮助的程序知识的学习上, 因此, 诉讼价值理念的细致把握和个体内化更需要在案例分析这种能够实质提高学生程序知识学习水平的教学模式中来进行,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也避免了单纯理念说教所带来的学生抵触情绪。

2. 在讨论式教学中注重分析方法的引导

虽然我们强调在传统的案例分析中不应忽视对诉讼价值理念的把握, 但由于其侧重点在于具体程序问题的分析, 诉讼价值理念的探讨更强调其对于程序分析的辅助意义, 因此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助于学生注重对诉讼价值理念的分析, 但内容却较为空洞, 探讨也不深入。

在实践中, 讨论式教学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诉讼意识和思维, 是培养学生建立良好诉讼价值观念的好方法, 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细致分析中看到诉讼价值理念的生动细微之处。但这种方法占用的时间和消耗的精力较多, 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有可能超越大二学生的知识水平, 对于课时本来就紧张的教学来讲并不能够广泛运用, 因此每个教学周期一般组织不超过三次。由于机会难得, 就更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和引导。当前, 对于讨论式教学, 学者的研究更为强调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注重精心组织的必要性, 包括专题的精选、学生的分组、小组专题报告的提出等[2]。

笔者认为, 在讨论式教学中, 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固然重要, 但教师引导的作用更重要, 这种引导作用不仅仅是程序上的组织, 更是方法上的启迪, 否则, 学生的讨论就有可能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而这种争论却没有足够的方法论依据和逻辑脉络, 也不足以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智慧, 无法达到讨论的目的。讨论式教学的核心点在于学生对具体法律现象的认识, 注重诉讼法律价值和理念的思考, 如果对于价值分析、利益分析、经济分析等方法没有足够的认识, 或者不懂得辩证思想的运用, 分析就往往显得片面和极端。比如, 对于邱兴华案件的分析, 教师不仅要进行精心的资料查找、分组讨论, 更要引导学生对案件中的当事者包括法官、法学者、精神病鉴定专家、媒体记者、邱兴华本人及其亲属等相关主体利益进行细致考量和生活背景分析, 这样学生才能够较为客观地提出分析报告, 从而避免一味地对某一主体的口诛笔伐。在这种积极而合理的分析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对于诉讼价值理念的把握也更准确了。

3. 讲授法的运用及其逻辑性组织

对于传统讲授法, 学者多持批判性的观点, 认为其“内容固化, 抑制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3], “忽视研究法律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实际经验, 结果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4], 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 学习主动性差, 知识面窄, 综合素质低, 高分低能现象普遍”[5]。笔者认为, 传统讲授法是否适用于现代教学, 讲授法是否就是“满堂灌”, 还需要根据授课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对刑事诉讼价值理念的教学来讲, 根据教材的一般编写顺序和思维的逻辑, 学生在详细认知刑事诉讼具体制度之前, 需要对制度理念进行学习, 可以说, 在学期授课的前一个月, 主要是进行诉讼理念的讲授。因此, 讲授法的运用在诉讼理念教学中不可避免, 而且非常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讲授法的地位, 并在讲授的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法。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诉讼理念的讲授应当特别突出逻辑性特征, 切忌空洞和大而化之, 这一要求实际反映了教师对于诉讼理念本身的理解。教师应当积极挖掘其中的逻辑性特征, 注重从不同主体的利益角度进行分析。如对于程序价值, 一方面是对程序独立价值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其对于实体价值的意义, 这需要从不同当事者主体的角度来探讨程序的意义。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打开, 而不至于感到理念问题空洞无物。

二是讲授法运用的时间问题。我们之所以要在案例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的论证后进行讲授法的分析, 原因就在于讲授法的教学并不一定要运用在课程开始时, 当进行一定量的案例分析或案例讨论后, 根据案例进行诉讼理念的讲授,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能使讲授有理有据, 实践支撑效果非常明显, 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案例中树立正确的诉讼理念, 培养其实践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朝霞.法学谈论式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刑事诉讼法》课程大学本科教学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9) .

[2]马特.讨论式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3) .

[3]任晓燕, 任晓鸿.诉讼法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教学法[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7, (9) .

[4]训练四处课题组.刑事诉讼法案例教学探讨[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3) .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探讨 篇3

关键词:法规范;实践模式;创新

一、在选取中创新研究方法

“法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是人类对法律现象认知、评判而形成的一种话语系统。然而,由于人们认识同一法律现象的方法与进路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认识结果和话语系统。”[1]于是在法学学科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林林总总的不同的研究方法。诚如笔者在《“问题与体系”视角下的刑事诉讼法研究方法》一文中所论述的那样,现行的法规范体系与实践模式,均与理想中的立法状态和治理形态相距甚远,且存在着许多难以协调的分歧与矛盾。具体到刑事诉讼法学领域,刑事诉讼法规范与实践模式之间的分歧,反映了刑事訴讼法某些方面的价值取向与实践取向的分流,也为刑事诉讼法的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和研究方向。作为一种程序法,刑事诉讼法为待解决的社会矛盾提供一种法定程序路径,且该路径下的实践模式体现的不是应变型思维,而是服从型思维,即在取向上将对程序的遵守置于首位,重视程序本身所具有的独立的价值。其实施的效果往往不单纯地取决于一方主体,取而代之的是,它是各程序利益主体之间相互竞争、互不妥协的结果。刑事诉讼实践主义模式将个案处理过程中所彰显出的价值折射于其上,是体系性问题与诉讼正当化问题的融合过程。在实践模式与法规模式之间,存在价值多元性问题,这点无庸置疑。尽管价值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表面上实践主体可供选择的空间看似很大,但在实际中会要求实践主体只能坚持一种操作标准,否则价值的多元性就不可能带来司法实践所需要的唯一的确定性结果,从而引发新的问题或矛盾。但要是真去探寻这种唯一特定的标准,又会落入形式主义法学的思维模式。以往多数学者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方法及其选取上,寄希望从研究方法上突破价值的多元性问题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以期最大限度地将各种问题一并解决。在笔者看来,研究方法是作用于研究对象的,庞大的刑事诉讼理论体系是一个研究对象,其下的子体系、制度也应属于研究对象,且各对象系统间存在着众多参数,在进行区别、划分、选取等工序中,均可能运用到各种现有的研究方法,若将确定特定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出路,那么在没有新的研究路径之前,只能在现有研究模式中进行取舍,或者在选定现有模式后继续完善对其的研究方法。如果将司法公正视为一个目的,依照司法公正的标准构建,比较的方法可能会得出相对公正的标准,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可能将类似情况视为公正或者不公,由此会引发放大或者缩小公正范畴的问题。因此,任何一种研究方法在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都存在一定的条件参数,参数的关联性大小决定数据的准确程度。而选取了某种特定的研究方法,可能只会解决体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或者在对其本身进行创新的基础上,创造出修正体系的某一方案,但最终无法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将体系中的所有问题逐个处理掉,也即刑事诉讼中的研究方法也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既包括其本身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的发展,也包括整个研究方法体系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地深化对刑事诉讼程序理论体系的研究。

二、对实证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探索

“方法论问题作为法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进行法学研究的基础。而坚持什么样的研究范式,不仅是研究者需要表明的学术立场,更是其研究成果能否获得认可并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因而,时刻对研究方法进行必要的反思是相当重要的。”[2]在刑事诉讼法以及其他部门法学科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研究方法,而这当中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众多学者所广泛运用。“法律实证分析就是其他学科中实证研究方法向法律研究的移植,是借助实证分析方法改造法学传统研究模式的一种方式。”[3]更进一步地说,实证研究方法即以经验和案例事实说明某一方面问题,以达到论证研究对象的目的。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常情况下会摆脱应然思想的羁绊,从实然的角度去探究一学科的研究路径。

实证分析方法“把法律视为一个独立的、自治的系统,致力于维护法律体系内部的逻辑一致性。由于这种方法不追究法律规则本身的基础,而径自研究规则与规则之间的关系,所以又被称作法律教条学或教条论法学。” [4]对于一个国家所制定或认可,以及处于实施状态中的法律规范,实证研究方法通常采用偏于中性的说明性的描述方法,界定文字的内涵,将法律文本中所蕴含的要义呈现出来,并采用归纳的方式,将研究对象的各种特征挪列出来。实证分析方法将应当是什么样的法即理想法,与实际是什么样的法即实在法严格区分开来,并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是研究实在法,侧重于从结构和概念的角度去分析实在法,且依据逻辑推理来确定能够在实践中适用的法。具体说来,实证分析方法以探析法律规范的形式结构为研究重点,重视法规范在结构上完整与否,和在形式上合法与否,亦在一定程度上关心法规范涵盖的具体内容及其彰显的内在品格。作为一种踏实的科学态度,实证主义力图在既有的经验材料上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不切实际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凡是盲目追求终极原理的做法,均会遭到实证注意无情地批判。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对法律概念予以分析,在维护法律的确定性和法律体系的完整性方面,实证分析方法发挥了其他研究方法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研究者而言,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于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与连贯性的提升大有裨益。“由于实证研究最早开始于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而这些学科在研究中往往已经涉及到很多的法律内容,因此,法律实证研究自然会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的一些研究成果。”[5]所以,过分重视法学与其他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区分,不利于法学学科研究方法的选取,而研究方法的选取问题,又是关乎学科繁荣与发展的关键。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科学的方法,就没有法律科学本身。”[6]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其瑞:《论法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向》,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16页。

[2]刘璐,段陆平:《论刑事法学实证研究方法的拓展——基于问题意识的思考》,载《公民与法(法学版)》,2010 年第6 期第31页。

[3]白建军:《论法律实证分析》,载《中国法学》,2000 年第 4 期第32页。

[4]郑戈.韦伯:《论西方法律的独特性》[J]。李猛.韦伯:法律与价值(《思想与社会》第 1 辑)[C].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5]郭云忠:《法学实证研究的种类及其地点选择》,载《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2008年11月13日。

刑事诉讼法学形成性考核 篇4

(1)本案中被害人杨凤对一审判决不服怎么办?

答: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自收到判决书。。。

(2)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有哪些诉讼权利?

答: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主要有:请求立案;申请回避;委托诉讼代理人;要求赔偿损失;对不立案和不起诉的决定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或依法向法院提起自诉;出席法庭并陈述案情;发问被告人;参加证据调查与质证;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重新鉴定或勘验,参加法庭辩论;对一审判决在法定期限内请求抗诉;对生效判决或裁定提出申诉要求重新审判。

2、问题:该市公安局负责人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

答:合法。因为《刑事诉讼法》第30条:对侦查人员的回避做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察。这主要是由于侦查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侦查工作必须及时、迅速地进行,任何犹豫、拖延都会给侦查工作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3、问题:本案应由哪个法院管辖为宜?为什么?

答:本案应由乙市法院管辖为宜。因为:根据法律规定,确定地区管辖的原则有两个:一是以犯罪地人民法院为主,被告人居住地人民法院为辅的原则;二是以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审判为主,主要犯罪地人民法院为辅的原则。按理由两市法院都可受理此案。但此案的犯罪行为虽然始于甲市,终于乙市,犯罪结果发生在乙市,有乙市公安机关侦破,该案犯罪行为恶劣,犯罪事实清晰,乙市公安机关侦破后,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乙市法院受理更方便,有利于及时打击犯罪。

二、问答题:

1、在公诉案件中被告人和被害人在诉讼权利上有哪些异同?

答: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共同的诉讼权利有:(1)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2)申请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回避的权利及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申请复议的权利;(3)对于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侵犯其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4)有权参加法庭调查,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经审判长许可向被告人、证人、鉴定人发问;对公诉人、辩护人向法庭出示的物证进行辨认;对当庭宣读的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发表意见;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5)有权参加法庭辩论,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并与公诉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展开互相辩论;(6)有权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依法提出申诉,等等。

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特有的诉讼权利主要有:(1)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2)对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不立案的决定,有权获知原因;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3)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有权向人民检察院提出,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4)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5)对于人民检察院所作的不起诉的决定,有权获得不起诉决定书;如果不服,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请求提起公诉;对于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维持不起诉决定的,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6)对有证据证明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7)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不服的,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

2、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有哪些?

答: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0条规定,自诉案件包括下列三类案件:

1.的案件。所谓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告诉才处理。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共有四种:

(1)侮辱、诽谤案(第246条第1款);

(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第257条第1款);

(3)虐待案(第260条第1款);

(4)侵占他人财物案(第270条)

这四种案件,犯罪情节轻微、案情都比较简单,不需要侦查即可查清案件事实,所以适宜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需特别说明的是依照刑事诉讼法第88条的规定,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如果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他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是指:(1)被害人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犯罪事实的存在,对于被害人无证据或者证据不充分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2)必须是社会危害性比较轻微的犯罪案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这类案件是指下列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案件:

(1)案(轻伤);

(2)住宅案;

(3)侵犯通信自由案;

(4)案;

(5)遗弃案;

(6)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7)侵犯知识产权案(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8)属于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以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其他轻微刑事案件。

这类案件不仅案情比较轻微,而且事实明显,被告人明确,被害人有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不需要动用侦查机关的力量去侦查,只需采用一般的调查方法就可以查明案件事实,所以也适宜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入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这类案件从性质上说属于公诉案件范围,之所以成为自诉案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限于被告人侵犯被害人个人的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二是案件已经过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处理,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追究而不追究的,包括应立案而不立案,不该撤案而撤案,应起诉而不起诉的;三是对提起自诉的案件,被害人应当承担举证责任,刑事诉讼法第171条第1项规定,犯罪事实清楚,有足够证据的自诉案件,人民法院才能决定开庭审理。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公安、检察机关立案管辖工作的制约,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告状难”的问题。

刑事诉讼法作业2

一、案例分析题

1、问题:法院的审判中有无错误?理由是什么?

答:有错误。

法院没有为其指定辩护人。据《刑事诉讼法》34条“被告人可能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人。

2、问题:公安机关的上述作法中哪些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理由是什么?

答:本案中公安机关的做法就违反了下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1)监视居住超过6个月

(2)监视居住期间中断了对案件的侦查

(3)解除监视居住,没有及时通知被取保侯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3、问题:(1)本案已经收集到哪些法定证据?(分类列举)

答:本案收集到的法定证据有:

物证:李大龙在现场留下的鞋印,并在李大龙家中搜出的金链、10000余元现金以及三角刮刀等

被害人陈述:张小妹口述李大龙的砍人事实和抢去的金项链、现金14000余元。鉴定结论:鞋印、血型鉴定

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证人证言

(2)本案中已经搜集到那些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有:现场鞋印;被害人供词。

间接证据有:在李家搜出的物证

二、问答题:

1、完全运用间接证据认定有罪案件主要事实时必须遵守的规则有哪些?

答:完全运用间接证据认定有罪的情况下,必须遵守以下规则:(1)应审查间接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和法律性,只有客观存在的、与案件事实存在客观联系且为法律容许的证据方可采用;(2)间接证据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即有关犯罪时间、地点、过程、手段、工具、后果、目的、动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人情况等,都有相应的证据证明;(3)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之间必须协调一致,没有矛盾。如有矛盾必须得到合理地排除;(4)间接证据的证明体系必须足以排除其他可能性,得出的结论必须是惟一的,确凿无疑的。

2、如何理解与监视居住的区别?

答:取保候审与监视居住的不同:

1、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遵守的义务有:(1)未经执行机关批淮不得离开住处,无固定住处的,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指定的居所;(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但会见其聘请的律师不需要经过批准。而对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只规定无正当理由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住处,而无上述两项规定。

2、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变更为监视居住,而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变更为取保候审。

3、两者的期限也不相同。《刑事诉讼法》58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嫌疑人、被告人取保侯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4、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而监视居住无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的要求。

刑事诉讼法作业3

一、案例分析题:

1、问题:本案应由公、检、法哪一机关直接受理?理由是什么?

答:本案应由公安机关直接受理。因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1款规定:“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公安机关是国家负责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公共安全,预防和制止犯罪活动的专门机关,战斗在同犯罪斗争的第一线,在刑事诉讼中专门负责刑事案件的侦查,在我国侦查体系中主要是侦查机关,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其它所有刑事案件,都有公安机关负责立案侦查。本案不属于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所以由公安机关直接受理。

2、问题:在本案的侦查中,侦查人员收集证据存在哪些问题?,答:公安人员在办案中应该按司法政策办事,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

公安机关在执行拘留时应持有县级以上的公安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拘留证》,应将《拘留证》向被拘留人出示,并向其宣布对其实行拘留。被拘留人应在《拘留证》上签名并按指印。拒绝签名和按指印的,执行拘留 的人员应予以注明。

在讯问犯罪嫌疑人过程中,侦查人员有刑讯逼供行为,属违法行为。在没有经过法院审判前,不能指控犯罪嫌疑人有罪,不能用威胁的方法让犯罪嫌疑人提供证据,也不能只凭口供去收集证据,公安机关无权对犯罪嫌疑人从重处罚。

3、问题:(1)检察机关在本案诉讼中有哪些违讼程序规定的情况,为什么?

答: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后到公安机关签发逮捕证,必须有公安机关执行并且两人以上去执行。

(2)法院在一审时有哪些做法不符合刑事诉讼有关法律的规定,为什么?

答:法院在一审时,合议庭决定中止审理是错的,应该是休庭,公诉人发现新的犯罪嫌疑不能当庭指控,应作出“补充侦查的决定”。不能因此而“延期审理”,应另案起诉,另案审理,对挪用公款罪证据不足,法院应作出“无罪”的判决。对贪污案法院可以决定“延期审理”。

(3)法院落在二审时有哪些作法不符合刑事诉讼有关法律的规定,为什么?

答:二审法院应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裁定书。二审在上诉期满后做出准予撤回上诉的决定书也是错误的。

刑事诉讼法作业4

一、案例分析题:

1、问题:二审法院的做法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答:二审法院的做法正确。针对本案中的情况: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用判决改判,不得发回重审,改判时应遵守上诉不加刑的原则。

2、问:本案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是否合理?理由是什么?答:本案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发展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是合法的。

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第一审案件被告人不上诉,人民有可无检察院不抗诉的,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核准;高级人民法院同意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作出予以核准的裁定;认为原判较重,不同意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可以直接改判;如果认为必须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或者认为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应当发回中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3、试分析案例中公、检、法机关行为的不当之处,并说明理由。

答:公安机关对其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应在3日内报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在特殊情况下提请批准逮捕的时间依法可延长1-4日。本案中公安机关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民超过了这个期限。对于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已经接到通知,立即应对被拘留人予以释放,并有义务将执行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接受其法律监督。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措施的条件应依法改变强制措施。

本案的不当之一处有:(1)公安机关提请检察批准逮捕已超过期限(2)公安机关在未被批

刑事诉讼法学模拟试题四 篇5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取保候审

2.书证

3.抗诉

4.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上诉人章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某市中级法院审理该案后认为,一审判决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对章某的盗窃罪和抢劫罪判处的刑罚不当,一审判决两罪刑罚分别为2年和9年,合并执行10年,准确量刑应分别为5年和7年。根据上诉不加刑原则,二审法院应如何做出决定?

A.直接改判两罪刑罚,分别为5年和7年,合并执行11年

B.直接改判两罪刑罚,分别为5年和7年,合并执行仍10年

C.维持一审判决

D.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理

2.下列人中,不应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负赔偿责任的是()

A.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

B.审结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

C.刑事被告人的配偶或子女

D.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单位和个人

3.赵某与罗某系邻居。两人常因日常小事纠纷不断。某日,两人又起纠纷,争吵中罗某抄起木棍,打在赵某头上,致使其严重脑震荡,左耳失聪。赵某因此受重伤而报至公安机关。公安机关认为本案系邻里纠纷,以民事调解为宜,不予立案,越某又告知检察院,检察院以同样理由不予立案。赵某即将此案诉至法院。下列选项中,法院在决定是否立案之前不需要进行审查的是()。

A.本院是否有管辖权

B.自诉人是否有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

C.赵某是否为被害人

D.被告人是否会提起反诉

4.下列案件中,可以由审判员独任审判的是()。

A.自诉案件B.公诉案件

C.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D.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

5.在侦查过程,有权批准进行侦查实验的是()。

A.侦察员B.法院的院长

C.公安局局长D.检察长

6.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如果被告人在押,应当()。

A.在判决生效后立即释放B.立即释放

C.改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D.在其表示不上诉后立即释放

7.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方式为()。

A.开庭审理B.书面审理

C.讯问调查式审理D.开庭审理或讯问调查式审理

8.赵某在路旁发现一具尸体,他应该立即向公安机关()。

A.报案B.控告

C.举报D.立案

9.下列证据中,既属于直接证据又属于原始证据的是()。

A.证人关于被害人品行的证言B.被害人关于张某抢劫其财物的陈述

C.鉴定结论D.杀人凶器

10.无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是()。

A.上级人民法院B.各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

C.最高人民法院D.最高人民检察院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至少有两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选项所列案件中,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有()。

A.大港列车机务段段长聂天明挪用公款案

B.新港邮电局投递员马海明私拆邮件案

C.海天公司经理吴月明非法拘禁案

D.新生监狱管教员李文明私放罪犯案

2.讯问犯罪嫌疑人应遵循的程序有()。

A.侦查人员2人以上

B.被告人应如实回答侦查人员的一切提问

C.须出示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

D.拘留或逮捕了的被告,在拘留或逮捕后24小时进行讯问

3.对人民检察院作出的不起诉决定不服的,被害人()。

A.可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请求提起公诉

B.对维持不起诉决定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C.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D.可以提出上诉

4.在刑事诉讼中,适用简易程序的情形有()。

A.对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公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人民检察院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B.对依法可以判处管制或拘役的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C.告诉才处理的D.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5.判决与裁定的区别是()。

A.解决的问题性质不同

B.一个案件只能作出一个判决,但裁定在一个案件中可以作出几个

C.上诉的期限不同

D.判决书局限于书面式;裁定则可以采用书面或口头形式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刑事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2.试述逮捕的概念和条件。

3.试述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内容及其在适用上应受的限制。

五、案例分析题(15分)

某区法院审理一起未成年人故意伤害案。被告人孙某,男,15岁,系某校初中三年级学生。1997年11月某日与本校另一学生打架,致其重伤。开庭前,法院在向被告人送达起诉书副本时,告知他可以委托辩护人为其辩护,被告人因不愿增加家庭负担,表示不委托辩护人。区法院遂将被告人的这一意见记录在案,于十日后开庭审理。被告人所在学校为加强校纪教育,征得法院同意后,选派了五名学生干部参加旁听审判,并要他们回校后向各自班级作宣传教育。经法庭审理,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3年。审判后,孙某表示服判不上诉。孙某的父亲不服提出上诉,同时为孙某委托律师参加二审。

请回答:该案在审理中存在那些问题?

刑事诉讼法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2.书证,是指以其记载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书面材料或其他物质材料。

3.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认为或发现判决和裁定确有错误,提请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并予以纠正的审判监督行为。

4.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或者人民检察院所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C2.C3.D4.C5.C

6.B7.A8.A9.B10.B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AD2.ACD3.ABC4.ABCD5.ABCD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刑事证据,是指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2分)

刑事证据的特征:

(1)证据的客观性。(2分)

(2)证据的相关性。(2分)

(3)证据的合法性。(2分)

2.逮捕的概念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最为严厉的一种,是在一定时期内暂时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2分)条件:

其一,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2分)

其二,可能判处徒刑以上的刑罚。(2分)

其三,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措施,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2分)

3.上诉不加刑原则,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只有被告人一方提出上诉的案件,不得以任何理由加重被告人刑罚的审判原则。(4分)

上诉不加刑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第二审人民法院都不能加重被告人的刑罚。(2分)在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自诉人提出上诉的案件中,第二审法院就不受上诉不加刑的限制。(2分)

五、案例分析(15分)

1.法院在本案的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

(1)没有为未成年人指定辩护人(3分)。本案中被告人孙某15周岁,属于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条的规定,被告人是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人(3分)。该案一审时,人民法院在没有指定辩护人的情况下,即开庭审理,严重违反了诉讼程序。(1分)

刑事诉讼法学论文 篇6

中央电大09—10学刑事诉讼法学试题

2010年7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刑事诉讼

2.立案

3.监视居住

4.附带民事诉讼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被拘留人中,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时间可以延长至30日的是()。

A.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B.有多次作案、流窜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C.在身边或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D.严重破环工作、生产、社会秩序的2.人民法院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在开庭()日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

A.3B.5

C.7D.10

3.在一起杀人案的现场,侦查人员在被害人身上发现了一封信,根据信上记载的内容,侦查人员判断出死者的身份。被害人身上的信属于()。

A.证人证言B.物证

C.书证D.被害人陈述

4.李某和王某系同事,一日因琐事发生口角,李某当众对王某进行污辱,王某便到区法院自诉李某犯侮辱罪。但在法院审理过程中,李某又与王某重归于好。现王某要求撤诉,经法院审查认为王某撤诉确属自愿的,法院应当()。

A.不予准许B.中止案件审理

C.判决李某无罪D.裁定准许自诉人撤诉

5.某县法院开庭审理被告人李某盗窃案,法院将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以前送达被告人李某。

A.三日B.七日

C.十日D.十五日

6.被告人又聋又哑,开庭审判前要求其懂哑语的姐姐当辩护人或翻译人,法院应当()

A.准被告人姐姐当其辩护人B.准被告人姐姐当翻译人

C.准被告人姐姐当辩护人和翻译人D.两者都不准

7.有权发布通缉令的机关是()。

A.公安机关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D.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8.下列案件中,可以由审判员独任审判的是()。

A.自诉案件B.公诉案件

C.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D.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

9.对危害国家安全案件有一审管辖权的法院是()。

A.基层人民法院B.中级人民法院

C.高级人民法院D.军事法院

10.几个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分工,称为()。

A.职能管辖B.级别管辖

C.专门管辖D.地区管辖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至少有两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人员中,当事人可以申请回避的有()。

A.翻译人B.鉴定人

C.书记员D.证人

2.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在刑事诉讼中可能成为()。

A.被害人B.证人

C.自诉人D.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

3.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可概括为()。

A.刑事诉讼法律规范B.刑事诉讼理论

C.刑事诉讼实务D.刑事犯罪构成4.对于已被拘留的人,公安机关认为需要逮捕而证据还不充足的,可以对其()。

A.取保候审B.监视居住

C.撤销案件D.责令具结悔过

5.下列人员中,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未生效裁判有独立上诉权的人有()。

A.被告人B.自诉人

C.被害人D.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

6.刘某因贪污罪被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判决后刘某未上诉,人民检察院也未抗诉。市中级人民法院遂在抗诉、上诉期满后报清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下列选项中,省高级人民法院可以作出的处理有()。

A.认为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发回重新审判

B.认为原判刑罚太重,不同意判处死缓,直接改判为有期徒刑15年

C.认为原判刑罚太轻,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直接改判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D.同意判处死缓,裁定予以核准

7.小刚是一名17岁的高中学生,在2000年10月5日国庆节放假期间,他潜入某单位办公室,窃得手提电脑1台。在公安机关对此案进行侦查时,下列各项中属于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有()。

A.小刚盗窃的事实B.小刚的年龄

C.2000年国庆节期间放长假的事实D.小刚犯罪后的悔罪表现

8.甲目睹了被告人丙杀死被害人乙的全部过程,甲关于被告人丙犯罪的证人证言属于

()

A.直接证据B.言词证据

C.传来证据D.有罪证据

9.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享有的诉讼权利有()。

A.提供法律咨询B.申请鉴定或勘验

C.代理申诉、控告D.为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

10.下列案件中,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受理的有()。

A.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B.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C.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直接受理的案件

D,人民检察院同意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四、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

1.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特点有哪些?

2.简述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职权。

3.简述审判公开原则的含义及适用的例外。

五、案例分析题(14分)

被告人王某,女,28岁,农民。王某与丈夫钱某长期不和,钱某经常对王某进行打骂。2006年6月5日晚上,钱某又无故对王某打骂。王某感到走投无路,夜里乘钱某熟睡之时用斧头将钱某杀死,后将钱某抛进村外的一口枯井内。不久钱某尸体被发现,公安局立即展开侦查,很快抓获了王某。某县人民法院经过一审依法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王某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此案在上诉期内被告人没有上诉,检察院也没有抗诉。上诉、抗诉期满,县人民法院将此案报送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本案裁定予以核准。

请回答: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此案在诉讼程序上存在哪些错误?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并简要说明理由。

试卷代号:210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刑事诉讼法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0年7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刑事诉讼,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查证、核实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是否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以及应当受到何种刑事处罚的活动。

2.立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3.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为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或审判的顺利进行,依法责令其不得擅自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动加以监视的一种强制措施。

4.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被告人犯罪行为对被害人或国家、集体造成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所进行的诉讼活动。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2.A3.C4.D5.C

6.A7.A8.C9.B10.D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2.ACD3.ABC4.AB5.ABD

6.ABD7.ABD8.ABD9.ACD10.AB

四、简答题(每题12分,共36分)

1.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特点有:

(1)对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可以调解。(3分)

(2)在宣判前,自诉人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3分)

(3)告诉才处理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被告人或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在诉讼过程中可以对自诉人提起反诉。(3分)

(4)对于被告人实施两个以上的犯罪行为,既有公诉案件,又有自诉案件,人民法院应以审理公诉案件为主,在审理公诉案件的同时,可以对自诉案件一并审理。审理后,对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分别作出判决。(3分)

2.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职权有:

(1)对依法应当由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立案、侦查、预审。(4分)

(2)对依法应当由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权进行拘留,对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法批准或决定的拘留、逮捕负责执行。(4分)

(3)对于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及有关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监督或考察。(4分)

3.审判公开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都必须公开进行,既要允许公民到法庭旁听,又要允许记者采访和报道。(3分)

审判公开原则有例外情况,下列案件不公开审理:

(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不公开审理。(3分)

(2)有关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3分)

(3)14岁以上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岁以上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3分)

五、案例分析题(14分)

(案例分析中不要求完整引用法律条文,只要能把大致的内容表述出来即可)此案在诉讼程序上存在以下错误:

1.某县人民法院对本案进行一审,并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王某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是错误的。(3分)

《刑事诉讼法》第20条规定,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第一审刑事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2分)

王某将钱某杀死,依法可能被判处死刑,因此应该由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一审。某县人民法院无权对本案进行一审,并判处被告人死刑。(2分)

2.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本案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核准是错误的。(3分)

《刑事诉讼法》第201条规定,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案件,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2分)

中级人民法院无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案件的核准权。本案—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王某死刑

现代文明视野下刑事法学的新发展 篇7

刑事法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法制发展过程, 解放后, 刑事法学的发展更是曲折, 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只是面对我国刑事法学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其基础的、根本的东西, 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为我国刑事法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机遇。

二、法制是现代文明建设的基础

(一) 现代文明视野下刑事法学建设的意义

现代文明是人类在漫长的改造自然、社会活动中积累的优秀成果成果, 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古至今, 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法”, “法”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文明的核心要素。首先,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中, “人治”难免有偏私, 法治更容易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依法治国,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建立文明高度发达的和谐社会的基础。其次,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积累是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相对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支持,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 是确保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础。再次, 现代文明发展中, 对于人权的尊重, 人类社会的公平、公正、稳定等更加重视。法律是现代文明社会维护社会安全, 解决社会发展中矛盾, 消灭社会不安定因素, 打击社会丑恶现象的关键, 是社会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约束公民道德规范的根本, 法不明则国易乱, 国乱则民生忧患。因此, 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更需要只重视刑事法学的发展, 以促进立法、建法、依法等环节的发展, 使其更能体现现代文明的特点,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二) 我国刑事法学发展的历程概述

广义的刑事法学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及其刑罚的一般规律及其刑事立法、司法理论概括的综合科学。主要包括规范刑法学、理论刑法学、外国刑法学国际刑法学还包括刑事政策学、刑罚学、犯罪学等等。在我国历史中, 最早的一部刑法解释的著作为《春秋折狱》, 该书这主要以经文释义的方法判解刑事案件, 在刑法发展的历史上有解释学意义。唐朝时期, 《唐律疏议》将我国的刑事法学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一方面, 《唐律疏议》摆脱了以经文诠释刑律的方法, 实现了我国法律释义学的“转正”, 标志着我国规范刑事法学的形成。另一方面, 《唐律疏议》主要体现的是官方对律文扩大或缩小的解释, 并未脱离我国古代民刑混杂的法律状态, 刑事法学的实体与程序还是难以区别。进入中国近代史, 我国的刑事法学受到了“洋学、洋法”的冲击, 大清国在灭亡前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法典式刑律, 即《大清新刑律》, 该部法典未及实施大清朝就烟消云散了, 全面的、系统的刑法研究未能形成。直到我国的新民主革命成功后, 较为完整、系统的中国刑事法学才逐渐形成。进入新中国以后, 我国刑事法学的发展更是一波三折。

(三) 建国后我国刑事法学的发展

1949年建国之始, 我国对于刑事法学方面的探讨特别重视,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立法运动, 刑事法学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刑事诉讼阶段等问题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直到四十年代末期, 我国刑事法学的发展逐渐进入“冰期”, 进入五年代后, 建国初形成的刑事法学理论、体系、立法等被统统抛弃, 刑事法学全面引入前苏联刑事诉讼法学理论。这段时间刑事法学建设的重点就是归纳和总结新中国刑事司法经验及对探索刑事诉讼法学体系。进入八十年代末期, 我国的改革开发政策给我国法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受“拨乱反正”思想的影响, 刑事法学发展得到了复苏, 学者开始研究法律的平等、检查机关的法律监督等问题。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原则、制度程序进行了较广泛、普遍的解释。此外, 还有《刑事证据理论》、《证据学》、《刑事诉讼证明论》等著作, 揭开了我国刑事法学的新局面。1997年后, 我国逐渐兴起了刑事法学的一些基本范畴进行专门的研究, 如形式起诉制度、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等。现代文明背景下, 我国的刑事法学一方面继承了我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因素, 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文化能力。另一方面, 批判的接受了其他国家刑事法律体制 (如美英、前苏联等) , 通过对其法律理论的扬弃,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我国刑事法学的建设和完善。现代社会快速发展, 现代文明日新月异, 我国刑事法学的发展要紧跟时代, 才能有效的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保护作用, 维持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我国刑事法学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 我国刑事法学发展现状

我国刑事法学发展自复苏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毕竟起步较晚, 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 当前, 我国刑事法学研究比较偏重于公共安全的立法, 刑事法学的价值取向存在较大争议, 争议的核心是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保障, 刑事法学立法究竟是以社会为本还是以个人为本, 还是两者并重, 进一步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有待确定。第二, 当前, 我国刑事法学的实践比较重视重打击犯罪, 对于个人权利保障的制度相对缺乏, 在具体的打击犯罪的过程中, 往往会造成一定的个人权利受到侵害事件。第三, 我国国情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在刑事法学发展中, 一些研究人员忽视这种差距的存在, 一味的倡导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不能正确的吸收和学习外来的刑事法学立法经验。例如, 近期的“大胆用枪”的争论就较受社会关注。在美国“大胆用枪”是警员保护自身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 因为美国允许私人拥有枪支。在我国, 枪支管理严格, “大胆用枪”背后造成了一些列的刑事法学问题值得社会的思考和探讨。总之, 当前我国刑事法学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个人权益与社会权益之间的不协调。如何结合当前形势, 在现代文明视野下发展刑事法学, 一定要立足根本,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理智的、科学的吸收外来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科学选择、科学发展。

(二) 现代文明视野下刑法学发展的思考

当前, 我国刑事法学的现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致使个人权利得不到良好的保障, 特别是被告的人权会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遭受侵害得不到伸张。这也是国际社会“怀疑”我国“民权、民主”的重要方面。过于重视社会价值取向的刑事法学发展已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立法要求。过于偏向人权的“人本主义”又不适应我国国情, 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 过于强调人权利的本位主义有一定的极端性, 西方国家刑事法学的发展经验已证明, 过分强调个人权利, 可能带给社会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有损于社会公共利益, 造成社会大众利益的受损。过于强调惩治犯罪, 会刑事法学缺少人性化, 难以体现人在社会活动中的本质地位, 即使在短期内能看到一些有利于社会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维护的效果, 但不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易造成乱用职权、草率频繁侵害公民权利等不良影响, 最终为社会的不稳定埋下隐患。现代文明下, 人们的自我意识发展迅猛, 被告者人权的思想被社会广泛认同, 社会本位和人本位价值观的冲突日益明显, 站在不同的立场, 社会安全、公共利益和个人人权的发扬一样重要。如何保证科学立法, 在协调矛盾、打击犯罪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的保障人权, 是现代文明下刑事法学发展研究的重点问题。一方面,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 犯罪客体的内涵不断扩大, 犯罪主体也日益多样化、国际化、法人化。刑事法学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另一方面, 各种自然发展种类和总量不断的增加, 犯罪的手段、形式、思想等日益多样化, 社会惩罚打击犯罪的成本不断的增加, 而一些犯罪的成本却在“人权”的掩护下逐渐降低, 严重影响了公共秩序的维护成效,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 现代文明视野下刑事法学发展趋向分析

现代文明下, 我国刑事法学的发展要客观的认识到我国立法环境、局势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理智的学习和吸收西方国家刑事法学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智慧的应用我国的传统刑事法学观念, 将其精华巧妙的融入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中, 结合我国国情思考刑事诉讼制度等刑事法学的发展。第一, 重视刑事法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引用国际上的普遍做法, 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发展刑事法学的文化研究, 注重引入方式与我国国情的适应性, 使刑事法学研究能在我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发展。第二, 认真的研究基本诉讼概念和理论思想, 逐渐的完善我国刑事法学发展中的缺陷, 规范我国现有刑事诉讼的制度, 使其能配合我改改司法改革发展, 并能使我国刑事法学在现代文明环境下有效的结合我国具体的政治、经济等发展, 建立一个科学的、人性化的发展观念, 完善公开审判、陪审等制度等, 弥补诉讼条件、诉讼行为等方面的不足。第三, 加强诉讼基础理论研究, 推动刑事诉讼认识论和诉讼心理学研究进展, 促进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发展。第四, 拓宽视野, 将刑事法学的研究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起来, 更深层的挖掘现代文明下法治观念的价值与内涵。第五, 注重取证制度的技巧性研究。一方面, 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 传统的取证方式太过粗糙、笼统, 不利于现代文明下刑事法学的发展。另一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 刑事法学的犯罪手段越来越偏向高科技, 取证也要随之发展。例如人身识别取证, 从最初的指纹认证, 到后来的DAN识别等, 高科技的取证技术确保了取证的真实性、准确性。第五, 加强刑事诉讼基本价值研究, 寻找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权利的最佳切合点, 强化对犯罪公民的人权保护。例如逐渐废除所有非严重暴力犯罪的死刑设置, 使我国刑事法学中死刑审判更能体现“人本主义”, 促进人权的最大发挥。一方面, 避免过度的重视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 造成刑事立法的专制形态。另一方面, 避免片面的强调个人权利的保护, 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国家安全危机。第六, 创新刑事法学研究观念, 科学划定犯罪圈, 增设赦免制度。例如取消对新生儿母亲及70岁以上老人的死刑判决。第七, 加强网络犯罪的立法,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网络为基础的各项犯罪的惩处力度, 例如网络金融犯罪、网络证券犯罪等, 严厉打击新型犯罪。第八, 增加刑事法学审判的可选择性, 对严重的故意犯罪的犯罪主体的判定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 保障公正审判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从思想、道德上拯救社会犯罪主体。第九, 逐渐的改革目前的劳动教养制度, 在新时代文明的引导下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切实的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对于社会违法行为, 从心里、人格、思想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纠正, 在保障人权的基础上实现刑事立法对社会秩序管理、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四、结语

我国签署《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 国际刑事法学的基本准则对我国刑事法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特别是社会公共安全与个人权利、死刑等一些问题, 成为现代文明视角下我国刑事法学发展的重点研究问题。研究其一般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妥善的处理这些问题, 在遏制犯罪、矫治犯罪的大形势下, 增强人权保障的力度, 是我国刑事法学发展的新趋向。

摘要:刑事法学的研究和发展是打击犯罪,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础。在现代文明高速发达的今天, 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秩序维护形式, 刑事法学的发展遇到了较多问题。社会秩序、社会安全与个人权益的冲突、协调, 是现代文明视野下刑事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如何在刑事法学发展中兼顾两者权利, 是确保刑事法学在现代文明中创新发展的需要。本文就这一矛盾的存在与当前刑事法学发展的现状展开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现代文明视野下刑事法学发展的趋向。

关键词:现代文明,刑事法学,社会秩序,个人权利

参考文献

[1]苗泽一.刑法国际化环境下的我国刑法发展[J].法制与社会 (旬刊) , 2012 (23) :16-17.

[2]周道鸾.对死刑替代措施的几点建言[J].民主与法制, 2012 (05) :34-35.

上一篇:抓鸡作文650字下一篇:中国传统节日诗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