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辩论

2024-09-04

刑事诉讼辩论(共7篇)

刑事诉讼辩论 篇1

行政诉讼辩论意见

尊敬的审判长:

通过今天的庭审活动,我们已经完全弄清了本案的基本事实和法律关系。我认为被告的处罚决定依法应予撤销。具体观点和理由如下:

一、认定事实不清。被告认为我公司豫R54668客车涉嫌“没有取得许可证明”或“许可证明失效”,因此给予相应处罚。事实上我们既不属于无证经营行为,更不属于使用失效证明违法经营。早在该车许可证明到期前一个多月我公司就依法向地方交通行政许可机关即淅川县运管局递交了延续经营申请,淅川县运管局不仅依法受理了我们的申请,而且按照程序呈报南阳市运管局,南阳市运管局也于2015年12月3日向新乡市运管局发出《征询函》。至此,我们已经完全履行了运输企业依法应当完成的任务。但是在法定期限内,交通行政部门既没有作出许可决定,也没有作出不予许可决定。由于逾期未作决定,作为企业我们有理由按照《行政许可法》第50条第2款的规定“视为准予延续。”这一观点《道路运输条例》第14条及其释义与《行政许可法》第50条及其释义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和解释。更重要的是该班线最终得到了行政部门的延续许可,但被告依然坚持认为我们属于“违法经营行为”,不仅与客观事实不符,而且与上级查明的“能够依法经营”准予延续的许可结论相悖。从证据来看,被告出具了淅川县运管局的《抄告函》和驾驶员金建洲的询问笔录,这些均没有任何意义,都不能证明我公司存在违法经营行为。淅川县运管局受理并向上级交通行政部门呈报了我们的申请,怎么能说“没有申请延续”?没有他们签字盖章南阳市运管局又如何会向新乡市方面发函?金建洲只是一个驾驶员,车辆经营的主体是宛运淅川分公司,他的承认或否认没有任何意义,更不能代表客观事实。可以说被告根本没有弄清事实与法律的关系。

二、案件定性不准。我们都知道:许可证有效期是由法律、法规明确加以规定的,现行法律并未对延续期间的情况作出特别规定。从语义学的角度,“延续”是指“照原来样子继续下去”,“行政许可延续”就是指在外观上完全相同的两个行政许可前后相继、不间断地持续存在。就本案来说,没有任何法律规定申请延续期间必须停止运行。“法无禁止即可为”,这是基本常识。李克强总理2014年2月24日在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对市场主体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公权力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作为公民或经营主体,不但可以大胆地运用自己的权力(也就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自由),还可以勇敢地监督政府(法无授权你不能这么做)。对政府而言,不但要谨慎运用手中每一份权力,还必须尊重公民每一份权利。那么既然不违反法律,何来违法行为之说?由此可见被告绝对不明白申请延续期间的经营行为究竟属于违法还是违规,亦或是既不违法也不违规?

三、处罚程序违法。6月28日我们取得了延续经营许可,次日(29日)被告将我公司正在运行的班车予以扣押,7月7日,被告又给我们下达了《违法行为通知书》,告知我们违反《道路运输条例》第8条,“涉嫌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属于“严重违法行为”,“违反《道路运输条例》第64条”,“拟作出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决定,同时告知我们可以选择陈述申辩或申请听证。为此,我们于7月9日递交了听证申请书。被告于7月16日下午组织举行了听证会。本次听证会存在重大违法事项:一是主持人由安心太副局长主持,而安心太就是本案调查的直接领导人和参与人;二是主持人过度情绪化,严重干扰我们发言,不准陈述申辩,不准出示证据和质证;三是听证没有结束就中途停止。当我们明确指出程序严重违反《行政处罚法》时,主持人恼羞成怒,立即宣布“不开球了”,终止了听证,并把话筒打落一边(请法庭调取听证会视频资料即可证实)。被告今天只提交其它证据,最为重要的听证会笔录和视频资料为什么不提交?因为程序违法。听证会无效依法应当重新组织听证,遗憾的是被告竟然在没有重新组织听证的情况下直接作出行政处罚,明显属于严重的程序违法。

四、适用法律错误。不管被告使用《道路运输条例》第63条还是《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第74条等条款,都不能对原告进行准确定性,也不能与《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处罚法》相抵触,更重要的是被告使用的都是法律责任中的处罚条款,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能够准确定性的具体条款。而这些处罚条款指的是根本就没有取得行政许可或许可失效等情形(比如黑车参运、不提出延续申请造成过期失效等),我们不是“没有取得许可证明”,也不是“许可证明失效”,更不是“无证经营”。请问被告:第63条和第74条都说的是违反本条例或本规定才进行处罚,我们违反了《条例》和《规定》中能够准确定性的哪一条哪一款?从开始认为我们违反《道路运输条例》第8条,拟根据该条例第64条进行处罚到最终不提第8条又使用第63条和《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第74条作出处罚决定,就完全证明被告适用法律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最终错误地适用了法律。

综上所述,我认为淅川县交通执法局所作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事实不清、定性不准、处罚程序违法且适用法律错误,恳请依法予以撤销!

以上意见请合议庭予以采纳。此致

西峡县人民法院

二〇一六年九月九日

刑事诉讼辩论 篇2

辩论主义由德国学者根那首先提出, 由日本的诉讼法学者进行了发展。一般认为辩论主义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或消灭的必要事实 (主要事实) 如未在当事人辩论中出现, 法院不能将其作为判决的基础;2.法院应将双方当事人均无争议的主要事实作为判决基础, 即法院受当事人自认的约束;3.法院进行证据调查, 必须以当事人提出的证据为限[2]。

辩论主义的内容来源于辩论主义产生的依据, 而关于辩论主义依据的学说不一, 主要有本质说、手段说、防止意外打击说等。各种不同的学说对揭示辩论主义的深层内涵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辩论主义的真实面目, 但笔者认为作为辩论主义的根据, 本质说最为合适。理由如下:

其一, 要确定一种制度的根据, 要从这种制度的性质上来分析它的本源, 也就是说辩论主义的根据要来自于民事诉讼的属性, 而不是其本身的特点和作用。

其二, 作为根据不一定会阐明辩论主义的全部价值, 后者应当是作为独立于依据的另外一个问题进行探讨, 例如手段说、防止意外打击、程序保障等, 这些都是辩论主义带给我们程序上的价值, 并不是最根源所在。

其三, 作为依据应当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展, 只要辩论主义存在, 其最初产生的依据就不应当发生变化。然而, 现代学者对辩论主义的态度已经不像其刚刚产生时那样坚定了, 特别在辩论主义的发源地德国、以及对辩论主义的发展有很大贡献的日本, 人们开始对有利于发现真实、程序保障等价值产生了动摇, 一种以协同主义代替辩论主义的观点似乎显现出较强的势头[3] (详见后文) 。虽然现在辩论主义依然有着原则地位,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发展, 这意味着以手段说、防止意外打击、程序保障等作为辩论主义的依据正面对着挑战, 它们已经无法满足变化着的辩论主义, 并为之提供合理的依据。

三、辩论主义与两种诉讼结构的兼容与冲突

在分析诉讼结构和辩论主义的关系之前, 笔者先将本文中的“诉讼结构”即“积极的法官—缺少对抗性的当事者”和“消极的法官—对抗的当事者”加以介绍, 以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下面内容。

笔者在这里使用的是“诉讼结构”而不是“诉讼模式”。诉讼模式是对特定或某一类民事诉讼体制基本特征的揭示, 是一种宏观的分析方法, 目的在于通过宏观的视野考察自己正在运行中的民事诉讼模式和曾运行过的已有诉讼模式以及他国的民事诉讼模式。它所提供的是被分析模式发生、发展以及模式存在的各种原因、因素和机理, 并不直接提供解决民事诉讼运行中各种诉讼问题的方案[4]。而本文中诉讼结构仅是因诉讼中当事人和法官的相互关系的不同而异, 而没有考虑法系、历史传统、其存在的各种原因等因素, 因为本文并不是致力于区分不同的诉讼模式, 仅是从微观的角度基于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为辩论主义的分析提供一个平台。同时, 笔者也没有使用民事诉讼的基本模式的类型: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 而是使用“积极的法官——缺少对抗性的当事者”和“消极的法官——对抗的当事者”来概括诉讼结构的类型。因为本文的辩论主义的阐述涉及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的制度, 而这些国家究竟该划分为当事人主义还是职权主义依然有着争议[5]。辩论主义既不完全等同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 也不与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 因此对于辩论主义的研究也不宜放在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的分类中, 以免引起概念上的混乱。

无论是“积极的法官—缺少对抗性的当事者”模式还是“消极的法官—对抗的当事者”模式都与辩论主义有着兼容和冲突之处:

1.“积极的法官—缺少对抗性的当事者”模式。

程序性的公正首先就需要法官在诉讼中保持裁判的中立性, 不偏向任何一方也不应当有使任何一方有怀疑其偏向的可能性。同时, 中立性又是一个消极的法官所具备的最大特性, 所以, 法官在案件事实和证据上保持消极的态度是保持其中立性的重要保障。

法官的消极, 而将诉讼的推进完全依赖于双方当事人的对抗性对话, 会使作为当事者对决过程的诉讼更倾向于成为法律专家的律师为了委托人利益在严格的程序规则下展开激烈对抗的竞技[6]。这种竞技式的对抗程序虽然充分的保障了当事人诉讼上的权利自由, 但诉讼不是竞技比赛, 不可能要求双方当事人是在自身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才进行诉讼, 如果现实中双方当事人的知识水平、信息掌握、社会地位等条件存在差异, 那么在这种竞技式的程序中就无法得到实质上平等的对待。

2.“消极的法官—对抗的当事者”模式。

辩论主义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其比职权探知主义更利于真实的发现和当事人权利的自由处分。然而要进一步接近和完善这一目的的达成, 诉讼的另一主体法官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可以忽视的消极旁观者, 其对辩论主义的补充和完善有重要的意义。这在德国和日本都已经过了对辩论主义的狂热追求的时代, 现在更多的是对其完善的探究, 法官是否应该在诉讼过程中消极到沉默进行了反思, 人们发现适当的让法官保持积极的态度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可怕, 反而对案件真实和诉讼效率来说是必要的。

四、对辩论主义的构想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辩论主义在不同的诉讼结构中都充满着兼容和冲突之处, 它既不是当事人主义的专属品也不是职权主义的对立者, 它产生和发展在大陆法系, 又为英美法系的国家所青睐, 它经历了人们对它的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它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笔者认为发展至今的辩论主义应当尽可能满足各种价值要求, 在当事人和法官的互动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以促使诉讼目的的最终实现, 所以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了构想:

1. 法官的消极需要规定义务, 法官的积极主动需要限定范围。

辩论主义并不意味着法官的消极无为而需要适当地对诉讼进行管理, 所以法律规定了法官的释明权、职权探知、职权调查的权力, 但是如果法官以无约束的主动态度在诉讼中行使职权, 显然与辩论主义的内涵相违背, 也与控权的理论相违背, 任何权力的存在都需要制约, 否则受侵犯的只能是公民的权利。所以, 当法律赋予了法官释明权、职权探知、职权调查的权力的同时也限定了范围。如阐明权是法院为明了原告或被告所主张的请求和事实情况而对当事人的主张和举证活动加以引导的一种诉讼程序上的指挥权。因此, 法院对当事人陈述不清楚的, 可以对当事人发问、限期补充发言、提供补充证据的机会等。为防止法院行使阐明权影响双方当事人的权利, 德国和日本等国家民事诉讼法规定, 对一方当事人阐明的情况必要时告知对方当事人, 同时也允许当事人对法院阐明行为提出异议[6]。所以, 可以通过法官义务的设定和职权范围的规定来实现辩论主义所追求的诉讼目的。

2. 当事人的对抗需要以完善的律师制度为保证, 以保证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体性为前提

(1) 当事人对抗性较强的诉讼结构中固然有着其与生俱来的优点, 例如当事人能被激发去发现并提出有利于他们的证据, 反驳有利于对方的证据;对对抗式审理作出的判决更感到满意, 有利于从心理上解决争执等等[8]。但是其症结所在就是忽略了当事人能力之间的差别, 很易断送实质上的公平。要消除这种差异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完善律师代理制度。律师代理大多为了维护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在刑事诉讼中得到重视,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人的权利保护的底线应当是在逐日提高的, 不仅涉及人的生命、健康、自由的权利是作为基本的权利, 而且与个人财产有关的权利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法律的特别关切。在民事诉讼中, 特别是双方当事人实力悬殊的情况下, 应当实行律师强制代理, 一方面有利于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实力差距, 使双方当事人至少在法律的获知、运用以及与法官的互动中能够实力相当, 而不至于因一方在诉讼能力和技巧上的落后而遭受败诉的结果。另一方面, 这也是保证辩论主义真正在诉讼中得到落实的途径之一。如果只有一方当事人有律师代理进行诉讼, 那么在法律的观点上就不能实现对等的意见交换, 法官的看法就会简单的强加给当事人, 不懂法律的一方当事人除了根据法官的建议提出主张和证据外, 不能再有任何作为[9], 那么作为辩论主义内容之一诉讼中由当事人提出事实和主张并对此进行反驳、抗辩的权利就流于形式了。只有在较完善的律师代理制度下, 当事人之间的对抗才可能在公平的前提下真正的展开, 辩论主义才有了保障。

(2) 前文中提到, 辩论主义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封建社会纠问式的审判模式下是不承认辩论主义的, 在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后, 辩论主义发展起来并走向顶峰, 然而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强调社会本位代替个人本位的阶段, 德国学者提出了民事诉讼也应当从“自由主义”的民事诉讼向“社会的”民事诉讼转变, 协同主义随之兴起。笔者并不同意协同主义是与辩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种崭新的诉讼结构的说法, 笔者看来协同主义就是对辩论主义的发展和完善, 并不是代替辩论主义的一种全新的结构。其基本内涵并没有超出辩论主义的三方面内容, 只是着重对法官和当事人的分工和关系进行了明确, 即法官和当事人成为一个“作业共同体”, 在将裁判的基础事实呈现在诉讼中并且加以确定时的一种相互配合, 这也就意味着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协助[10]。在这种协助关系中, 一个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体性地位。这种地位一方面来自与当事人主体性的内容, 当事人作为主体不仅意味着权能还意味着义务, 即事实和主张不仅由当事人提出, 而且当事人要对其负真实义务和完全义务;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法官对当事人主体性地位的确认和尊重。法官作为“共同作业体”的另一方, 需要尊重当事人的主体地位, 主要表现在对法律问题的处理上。要求法官与当事人进行法律上的探讨, 法官的自由心证不能以完全隐蔽的方式将当事人作为客体进行评判, 法官在适当的时候需要披露他的心证内容, 包括法律观点和对重要事实的见解, 以给予当事人更多充分思考和答辩的机会。

可见, 法官和当事人的关系不应仅仅停留在权限的分配上这一静态的关系上, 辩论主义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法官和当事人的诉讼活动确定一个原则, 辩论主义发展到今天, 其价值目标是要在法官和当事人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 强调他们之间的互动和配合, 并怎样更好的进行这种互动和配合, 从而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达成诉讼的目的。

摘要:辩论主义作为现代诉讼的原则之一, 解决的是当事人与法官之间进行角色分担的问题。当事人与法官的关系在诉讼中表现为两者在对待事实和证据的积极性上此消彼长的过程。因此, 两者的关系理论上可以抽象的概括为“消极的法官——对抗的当事者”和“积极的法官——缺少对抗性的当事者”, 前者以美国为代表, 后者以德国为代表[1]。辩论主义与这两种诉讼结构都有着兼容与冲突, 这种关系的探讨旨在使法官和当事人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从而共同有效地致力于诉讼目的的最终实现。

如何赢得辩论,总统辩论或其他 篇3

For advice, we asked two experts at Wake Forest University in Winston-Salem, North Carolina. Allan Louden chairs[任教授职位] 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Assistant professor Jarrod Atchison is the director of debate. His first piece of advice is to know your audience.

Jarrod Atchison: Before you know if you’ve won or you lost, you have to know who the audience is or who the judge is. And so in everyday argumentation some people think that logic alone will prevail[占上风] when sometimes that’s not the most persuasive[有说服力的] form of argument in a given situation. So you have to know your audience and what they consider to be relevant[相关的] information for the debate at hand[即将到来].

Second, find a “universal principle” that everyone in the room—from the audience members to your opponent[敌手,对手]—can agree to. Jarrod Atchison says if you argue from that principle, “then you do not have to fight the fight about the basics of the evidence.”

Third, he says the best debaters are the best listeners. They listen to what their opponent is saying, instead of just repeating their own position.

And fourth, he says, “be very careful in deploying[使用] history in argumentation.” Some people think that having one strong historical example to support their side will win the argument. But their opponents may have other historical examples to support their side.

Atchison: And a very good debater will always use that to their advantage by saying, “Well, you may have identified one example that supports your direction. But here’s a larger, more important example that supports my side.”

奥巴马总统和前州长米特·罗姆尼都有各自的顾问团队来帮助他们准备三场(总统)辩论。但对我们这些想在工作场合、学校里或者是家里赢得辩论的人又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我们请来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温斯顿-赛纳姆市的维克森林大学的两位专家——传播系教授艾伦·劳登和担任辩论总监的助理教授贾罗德·艾奇逊——为我们指点迷津。艾奇逊的第一条建议是了解你的观众。

贾罗德·艾奇逊:在了解辩论是成是败之前,你必须先了解你的听众或者评委。因此,在日常的辩论中,有人认为逻辑这个单一元素就会让自己占上风,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逻辑并不是最有说服力的论证形式。所以,你必须了解你的观众,以及对他们来说什么是即将到来的这场辩论的相关信息。

第二,找到一个能让现场每一个人——从全场观众到你的对手——都同意的“通用法则”。贾罗德·艾奇逊说如果你以这一法则为出发点辩论,“那么你不需要与基本的知识作斗争。”

第三,他说最好的辩论家也是最好的聆听者。他们聆听对手讲的话,而不只是重复自己的论点。

第四,他说,“在辩论过程中引用历史(事件)要非常谨慎。”有人认为用一个有力的历史事例来支持己方论点就能够赢得辩论。但对方可能提出其他历史事例来支持他们的论点。

艾奇逊:一个优秀的辩手总会说“好吧!你可能有一个有用的论据来支持你方观点。但我们有一个(影响)更深远的、更重要的例子来支持我方论点。”以此作为自己的优势。

nlc202309020411

Next, some advice about terms to avoid. Atchison: Where people tend to get in trouble is they try to use phrases like “always”or “never,”and we find these in our relational[相关的] arguments as well, that nothing draws the ire[忿怒] of an audience than an overstated[夸张的] claim. Because then all the other person has to do is to make a little bit more nuanced[有细微差别的] argument about wher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 particular argument or Plan A makes sense versus[与……相对] Plan B. So one of the major mistakes people make is they try to think that they’re arguing in absolutes[绝对真理] to sound more persuasive, when in actuality it comes across[给人……印象] as too ideological[意识形态的] and not nuanced enough.

Professor Alllan Louden says debaters should be careful not to underestimate[低估] their audience’s ability to follow the arguments.

Allan Louden: They’re kind of assuming the first-time audience that doesn’t know much, and they tend to pander[迎合], when in fact if you were to step it up a notch[等级] and actually say what your position was and defend it with support, etcetera[等等] would be well-received[受到欢迎的,被认可的].

In the end, he says, people have to make up their mind for themselves.

下面介绍一些需要避免的错误。艾奇逊:使人们陷入困境的往往是他们试图使用诸如“总是”或“从不”等短语,而我们发现这些现象也存在于我们的相关辩论中,没有什么比一个夸张的论点更能惹怒观众的了。因为那样一来,其他人所要做的就是为论点做些微调整,使其在某些情况下,一个特定的论点或“计划A”在与“计划B”的对抗中显得有理。因此,人们会犯的一个重大错误就是为了使论点听起来更有说服力,他们设想自己所辩论的话是绝对真理。事实上,这让人觉得过于意识形态,而且留下不够细致的印象。

艾伦·劳登教授认为辩论者应该小心,不要低估观众了解辩论的能力。艾伦·劳登:他们假定第一次听的观众知道得不多,他们倾向于迎合(观众)。但事实上,如果你提高自己的层次,确实地讲出己方论点、在事例的支持下辩论等等,那么你就会得到观众的认可。

最后,他说,人们不得不自圆其说。

Louden: Ultimately[最终,根本] everybody persuades themselves, and the best message is that which solicits[怂恿] the person to whatever part of their cognitive[认知的]makeup[构造] says that this is a good idea. Typically people see things from a point of view, so you pick a language which is in their language and you argue from a perspective[观点] which says “This is to your advantage because,” things that they kind of agree with. People ultimately persuade themselves.

So 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feel like you are losing an argument? Jarrod Atchison says 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to be willing to recognize what parts of your opponent’s arguments are persuasive.

Atchison: The best debaters in the country, from an academic[学术的] perspective and in our daily lives, are the people that can acknowledge what parts of their opponent’s arguments are correct, make sense, are persuasive—“however,” and then provide a warrant[根据] after the however that explains why their position is still more persuasive in the end.

民事诉讼法庭辩论案例 篇4

20xx年3月某日,农怀森自己动手将罗、梁两家的祖坟各挖了一个洞口以“驱鬼”。罗、梁两家十分恼怒,分别向广西宁明县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农怀森挖坟掘墓行为违法,并赔偿经济损失5000元,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

法院审理认为,农怀森挖掘罗、梁已故亲人坟墓的行为,既是对死者人格的侵害,也是对死者近亲属祭祀权的侵害,同时也违背了社会公德和公序良俗,构成侵权,罗、梁要求农怀森赔偿补修坟墓的费用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诉讼请求合理合法,判决农怀森各赔偿罗、梁费用损失200元,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

点评

我对这个案件的评语是:愚昧。

其实,近年来,挖掘他人祖坟的案件常见,但多是基于建筑需要或者其他目的,以驱鬼为目的而挖掘他人祖坟的,并不常见。大概是老人年龄大了的缘故。

应当研究的是,挖掘祖坟究竟侵害的是什么权利的问题。本案判决认为侵害的是死者的人格,也侵害了死者近亲属的祭祀权。这样的认定是有道理的。但是,挖掘祖坟的行为除了侵害了死者的人格利益、近亲属的祭祀权之外,还有更重要、更直接的一点,就是侵害了祖坟的物权。祖坟在民法上,属于不动产,是构筑物。在祖坟之上,既有构筑物的所有权,也有所占用的土地的土地使用权。

因此,私自挖掘他人祖坟,就是非法侵害不动产,构成侵害物权的侵权行为。如果全面观察,擅自挖掘他人祖坟的行为,是在非法侵害不动产的同时,也侵害了死者的人格利益,以及死者近亲属的祭祀权,是一个多重的权利损害事实。在认定侵权责任的时候,这些都应当考虑到。

略论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 篇5

前言:辩论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所有民事诉讼中不可或缺的原则和程序。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人们的法制观念或法制意识发生了变化,新的法制观念或法制意识正在形成,并且不断得到强化。作为法制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诉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民事诉讼程序而言,就是要弱化法院对诉讼程序的职权干预,尊重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保障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基本权利,强化当事人对诉讼程序的主导权。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辩论原则……

一、  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定义

所谓辩论,指的是当事人双方在法院主持下,就案件事实和运用法律的问题,陈述各自的主张和意见,相互进行反驳和答辩,以争取对自己有利的诉讼结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则通过辩论查明案件事实。[1]对此,德国的法学家肯纳认为:辩论一般指当事人在诉讼中所提出的事实,并且经过辩论才可以作为法院判决依据的一项诉讼的基本原则。当事人没有提出的事实,就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法院不主动调查,即使调查了而不经当事人提出仍不能做为判决的依据。英美法系国家了多采用此观点。[2]

二、  辩论原则的理论根据和法律依据

当今世界,在民事诉讼领域其主要有如下几种学说:

其一,手段说:即人都有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对于民事争议而言,对双方当事人都有利害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利害关系的驱驶,双方当事人都必然想尽办法,竭尽全力去搜集和提出所有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这样,利已的心理趋势成了法院解决诉讼的杠杆,轻易地推动诉讼的发展。这样做,一则可以防法官在搜集证据中的不尽力或偏袒一方。二则如果当事者不积极的收集证据。那么败诉风险的负担就从制度上给确定下来了。但因为自己已经被给予了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提出证据,并且由相信是公正无私的法官进行了慎重地审理,但由于自己举证不利而败诉,所以对结果的不满也就只能接受。正如日本学者三月章教授指出:在一般的民事诉讼中之所以要采取辩论主义,是因为民事诉讼以私益纠纷为其对象,当事人能直接并且一次性地感觉到其解决的利害的缘故。因此,利用当事人的利己之心,将提供诉讼资料的责任委任给他,则能够期望得到充分必要的资料。(如果资料不充分,而判决对其产生不利,则将责任归属于当事人就无所谓不妥当)[3]

其二,程序保障说:这种学说由日本的田也公二法官提出。他认为只有在当事者之间经过了充分的攻击防御的事实和证据才能作为法院判决的基础或根据,而法院依职权来确定审理对象或收集证据往往带来先入为主的问题,结果是剥夺了当事者充分陈述自己观点或进行反驳防御的机会。辩论原则正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而确立的法理。[4]

其三,本质说:正是这种消极的政治观认为应维护和弘扬个人的自由,尊重私权,尽量少干预。因此,法院作为国家机关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应处于消极和被动地位,在诉讼中尽量听任当事人自己自由处理。即应实现当事人自治。这种观点在日本,像兼子一、小山升,新堂幸司,铃木正等著名法学家都主张这一观点。[5]

其四,多元说:这种观点认为在民事诉讼中之所以采取辩论主义,是出于尊重私人自治,高效率地发现真实,防止出其不意的攻击,确保对裁判高度公平的信赖等多元根据,它是在漫长的诉讼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于该观点所依据的根据不是单一的,故称“多元说”。日本的竹下守夫等学者是“多元说”的倡导者。“多元说”近年来已成为一种十分有力的学说。[6]对此,我国有人认为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辩论原则的法律依据和理论依据有四点:1、当事人地位平等 2、当事人应承担举证责任 3、法院只在特定条件下才主动调查收集证据 4、诉讼应当公正 [7]

总的来说,辩论原则的根据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管学者对辩论原则的理论依据认识有多大差异,但都有其共同的思想基础即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意思自治,法官在诉讼中的作用是被动的和消极的。

三、  对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的内容的分析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该条文被认为是民事诉讼法对辩论原则的原则性规定,是辩原则的法律依据。其意义在于,通过当事人双方的辩驳,帮助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解决纠纷。当事人通过行使辩论权,积极参与到诉讼程序中去,真正成为诉讼主体。

辩论原则的具体含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辩论权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即当事人也包括第三人对诉讼请求有陈述事实和理由的权利。有对对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诉讼请求进行反驳和答辩的权利。当事人借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辩论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包括一审、二审和再审程序。可见,辩论原则所指的辩论并不完全等同于法庭辩论。法庭辩论仅指当事人在开放审理过程中进行的辩论,是一种口头辩论。辩论原则所指的辩论包括法庭辩论,也包括法庭审理程序以外程序中进行的辩论。3、辩论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口头辩论又称“言辞辩论”,主要集中在法庭审理阶段,是最集中最全面的辩论,也是辩论原则最重要的体现。4、辩论的内容既可以是实体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程序方面的问题。首先,凡与案件的事实和适用法律无关的问题不辩论的内容。其次,虽与案件的事实和适用法律有关,但双方没有争议的问题也不属于辩论的内容。辩论的内容主要是双方争议的实体问题,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本身,如一方当事人提出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事实主张能否成立,基于某一事实主张的民事权利请求有无法律上的根据等。辩论的内容也可以是双方争议的程序问题,如当事人是否符合条件,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有无管辖权等。5、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应当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也就是说人民法院的判决必须经过和基于当事人的辩论而作出。这就要求:人民法院的判决必须形成于法庭辩论之后;人民法院对案件事实真相的判断必须充分考虑当事人辩论的结果。只有这样,辩论原则才能发挥人民法院判断案件事实真相和确保诉讼公正中的作用。也只有这样,当事人才能通过行使辩论权达到证明自己的主张,维护自己的实体权益的目的。6、人民法院应当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辩论权。一方面人民法院引导当事人的辩论行使权,使当事人的辩论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法院应当给当事人充分的行使辩论权的机会,让当事人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主张和意见。

四、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与大陆法系辩论原则的区别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辩论原则与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法的辩论原则有着实质上的区别。在我国,辩论原则的实质被规定为当事人所享有的一项诉讼权利,而在德国和日本,辩论原则的实质被规定为一种诉讼结构,即关于形成审理对象方面的当事人主义,故又被称为“当事人主导原则”。按照日本学者的概括,辩论原则最根本的含义是:“以什么样的事实来为请求的根据,又以什么样的证据来证明所主张的事实存在或不在,都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领域,法院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在这一领域的自由。”[8]按照德国学者的概括,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只有当

事人才能够把争议的事项导入程序并判断是否有必要对此任出决定;作为程序规范,法院自身则不得考虑当事双方都未提出的事实,且不得根据自己的判断主动收集或审查任何证据。”[9]与此相应,辩论原则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或消灭的必要事实必须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没有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的事实不能作为裁判的依据;第二,当事人一方提出的事实,对方当事人无争议的,法院应将其作为裁判的.依据;第三,法院对案件证据的调查只限于当事人双方的辩论中所抻出来的证据。”

我国的辩论原则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调整双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其不足之处在于它只规定了当事人有权对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却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后果,这样,尽管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辩诉原则要求人民法院在诉讼中保障当事人平等充分地行使辩论权,但这就使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辩论权的规定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对现行辩论原则的一般阐释虽然要求法院充分保障当事人能够实施辩论行为,而没有使当事人的辩论结果形成对法院裁判的约束。例如,民事诉讼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但质证的内容及其后的法庭辩论对法官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是否具有约束力,法律并未说明。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辩论原则实际上成为一种非约束性或非实质性原则,从而导致了辩论原则的“空洞化”。

大陆法系辩论原则对裁判的形式和法官的行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裁判必须以当事人在辩论中提出的事实和证据为基础,法官必须尊重当事人对审理对象所作的选择,不得在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和提出证据之外主动提出事实和证据,使其成为约束性的辩论原则。其直接的效果是:一是使作为整个民事诉讼核心的辩论程序真正得以实现,有效控制庭审前的隐性诉讼活动和审判过程中裁判者的“暗箱操作”;二能使当事人对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处分得到完整和充分的体现。三能够真正使法院置于中立的第三者立场,从而保证其公正地裁判民事案件。[10]

五、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与刑法辩护原则的区别

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与刑法辩护原则有相似之处,但二者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具体说来,辩论原则与辩护原则的主要有两方面:1、辩论原则是建立在当事人诉讼地位完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而辩护原则则是建立在公诉权与辩护分立的基础之上的,公诉人与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并不平等,前者代表国家,后者则处于被审判的地位。2、民事诉讼中辩论的范围十分广泛,当事人可以就案件实体问题进行辩论,也可以对案件的程序问题进行辩论,还可以对适用法律提出自己的意见,而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只能就自己是否有罪和罪行轻重进行辩护。

六、  我国民事辩论原则的改革构想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法制意识发生了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人权的强化。这种变化是改革以来最深刻的变化。人们不仅要求认真看待自己已有的权利,而且人们还要求赋予自己应有的权利,维护自己的权利。而非约束性的辩论原则已严重滞后于人们的法法意识,不能满足人们对权利行驶的渴望,因而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从目前国内主流学术观点来看是倾向于学习大陆法系的辩论主义原则,强化当事人地位,增加对法院的拘束力。但是,大陆法系的辩论主义原则也暴露了不少弱点,尤其是法官的职权过于弱化和地位过于消极,当事人过于主动,容易导致诉讼拖延,增加诉讼成本。对此,我们应采取比较的、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来吸收、引用和借鉴大陆法系的辩论主义原则,取长补短。但是,我国的传统观念、社会经济、人文观念的不同,注定了我们的法制改革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笔者认为应采用循序渐进道路,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得不偿失。

----------------------------------------------------------------------------------------------------------------------------

1潘剑锋《民事诉讼法》当代世界出版社,10月第一版,第31页。

2  参见王甲乙《辩论主义》,载《民事诉讼法论文选辑》,台北王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57页。

3[日]三月章《民事诉讼法》,1985年第2版,弘文堂,第193页。

4  参见[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来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版第110页。

5[日]高桥宏志,《关于辩论主义》,载《法学教室》,1990年9月版,第92页。

6参见张卫平著《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6月第1版,第160页。

7翁晓斌《民事诉讼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1月第一版,第85页

8参见[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来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版第7页。

9参见[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来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版第25页。

辩论赛辩论主席词 篇6

在比赛开始之前,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本场比赛的各位评委,他们是自动化学院辩论队队长黄树宇 自动化学院辩论队高柱国学长 李彬凯学长

刘鹏程学长

韩利夫学长

同时担任本场比赛的点评嘉宾是自动化学院辩论队队长黄树宇/自动化学院辩论队高柱国学长/自动化学院李斌凯学长,欢迎您。

当今社会,有的人术有专攻,有的人通晓天下,当然其中有的飞黄腾达,有的却默默无闻。那么到底专才和全才到底哪个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呢?今天我们的正反双方将就此展开激烈的辩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我们在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从中发现了一我些与伦理道德相抵触的研究。那么当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相冲突时,两者中哪个更该做出让步呢?今天们的正反双方将就此展开激烈的辩论。

近几年出现了很多新词汇,什么山寨手机,山寨包包,山寨奶粉,山寨黄树宇...一方面,山寨代表着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它也代表着创新力的滞后,那么山寨精神到底值不值得提倡呢?今天们的正反双方将就此展开激烈的辩论。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正反双方八位辩手上场。

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大类12班辩论队//大类6班辩论队//大类10班辩论队),所持观点为(专才更适应社会发展//当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相冲突时,科学技术更该做出让步//山寨精神值得提倡);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大类9班辩论队//大类11班辩论队//卓越2班辩论队),所持观点为(全才更适应社会发展//当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相冲突时,科学技术更该做出让步//山寨精神不值得提倡),双方所持的观点是赛前抽签决定的。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正反双方的辩手,首先从正方开始,有请。感谢正方,同样有请反方进行自我介绍 感谢反方。

本次辩论赛共分为立论、盘问、驳辩、对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六个环节,其中立论30分、盘问20分、驳辩20分、对辩20分、自由辩论60分、总结陈词40分以及整体印象10分,总分为200分。另外每个队伍有100分的队伍印象分,这将关系到队伍的生死存亡,望大家好好表现。每个环节的具体比赛规则,将在各环节开始前公布.本次比赛的过程中,将由电脑进行计时。当电脑出现故障时,我们的工作人员将继续正常计时。

当时间还剩三十秒时,您将听到这个声音;

当每次发言时间还剩3秒时,您将听到这个声音; 当单次发言结束时,您将听到这个声音。当总时间结束时,您将听到这个声音。

那么现在比赛正式开始,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立论。我们来看看双方是如何摆开阵势。在本环节中,双方的一辩分别有3分钟的时间进行立论发言。本环节各位评委可以给出的最高分为30分。首先从正方开始,有请正方一辩。

感谢正方,听过正方的立论发言,同样我们看看反方是如何破题立论,有请反方一辩。

同样感谢反方一辩,听完双方的立论,我们看双方如何拆解对方观点,下面进入第二环节,盘问。

本环节反方四辩对正方一辩进行盘问,再由正方四辩盘问反方一辩。回答时只准回答,不准反问;双方各有3分钟时间,每次提问不超过15秒,每次回答不超过30秒。本环节中各位评委可以给出的最高分为 20分。

首先从反方开始提问,感谢反方,下面有请正方盘问。

【对不起,反方发问时间到,正方请回答;对不起,正方回答时间到,反方请提问】

【对不起,正方发问时间到,反方请回答;对不起,反方回答时间到,正方请提问】

感谢正反双方在盘问环节的精彩表现,下面我将公布在第一环节,立论阶段双方的得分情况···

现在,让我们一同进入第三个环节——驳辩。

驳辩环节正反双方将在二、三辩中选任选一位辩手发言,双方各有1分30秒的时间对对方进行反驳。本环节各位评委可以给出的最高分为20分。

首先从正方开始,有请正方。

感谢正方的精彩表现。同样有请反方进行驳辩,时间同样为1分30秒,有请。同样感谢反方,现在我将公布在第二环节,盘问阶段正分双方的得分情况··· 下面让我们一同进入对辩阶段,在本环节中,双方二、三辩中未发言辩手各有一分30秒的时间进行对辩,双方分别计时,不限单次发言时间。本环节各位评委可以给出的最高分为20分。

首先从反方开始,有请反方。感谢双方的精彩表现。

现在我将公布在第三环节,驳辩阶段正分双方的得分情况···

下面让我们一同进入双方大展辩才的自由辩论阶段,在本环节中,双方分别有4分钟时间发言,发言交替进行,一方时间用尽,另一方可连续发言直至时间用尽或者放弃发言时间。本环节各位评委可以给出的最高分为60分。

现在让我们进入自由辩论,首先请从正方开始。

下面即将进入比赛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陈词,在总结陈词之前我将公布在第四环节,对辩阶段双方的得分情况···

现在马上进入总结陈词环节,本阶段双方四辩各有4分钟时间对比赛进行总结,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双方的四辩如何总结整场局势,本环节各位评委可以给出的最高分为40分。先从反方四辩开始,有请

感谢反方四辩,接下来有请正方四辩总结本方观点,时间同样为4分钟,请开始。

感谢正方四辩,现在我将公布在第五环节,自由辩论阶段双方的得分情况··· 那么到这里本场辩论的比赛环节就告一段落了,现在我们也有请各位观众朋友参与到我们的比赛中来,向正反双方的辩手们进行提问,有问题的观众请举手示意。

【1.当一位观众提问超过两个——“对不起,由于时间关系,一位观众最多只能提两个问题。谢谢,我们有请其他观众

2. 当观众提问一个问题时间过长 —— “对不起,我们时间有限,请抓紧时间提问”】

感谢各位热心观众的参与,同时也感谢我们的8位辩手。由于时间的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在公布比赛结果之前,先有请我们的点评嘉宾:黄树宇队长/高柱国学长/李斌凯学长对本场比赛进行点评,有请

感谢黄队长/高学长/李学长的精彩点评。那么本场的比赛结果已经在我手上了,我先公布正反双方在第六环节总结陈词的得分情况。

接下来公布正反双方的总体印象分。

经过评委评议,本场比赛的最佳辩手是:____方____辩

恭喜。下面我宣布本场比赛双方的成绩

正方:()

最终得分: 反方:()

最终得分: 那么本场比赛的获胜方就是:

_____方: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队

恭喜各位。

同时也请把掌声送给

刑事诉讼辩论 篇7

一、辩论原则的基本理论

辩论原则也称辩论主义, 从法理学上的分类属于法律原则一类。从法律部门的分类上看属于程序法的重要理论。其理论主要经历了如下的发展过程:

古典辩论主义:古典辩论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内涵是:作为裁判基础的事实与证据的提出层面划分当事人与法院的作用分担, 即当事人提出什么主张和事实是当事人的意思领域, 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在当事人提供的事实范围内做出裁判。具体内容概括如下:

(一) 对于直接决定法律裁判效果的事实必须是在辩论过程中提出的, 法院不能以当事人没有提出的事实作为判决的基础或者依据。

(二) 对于双方当事人均无争议的事实, 可以作为据以做出裁判的基础和依据。

(三) 对于证据的调查仅仅限制在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 不允许法院依据职权主公调查证据。

古典辩论主义是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期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其内容反应了当时自由主义盛行的时代特征, 也是自由主义诉讼观的重要体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古典辩论主义在实践中出现了问题:

古典辩论主义能够实现公正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双方当事人在进入诉讼程序前是均势的, 此处所指的均势并非当事人双方所掌握的诉讼资源完全相等, 而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诉讼能力、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对取得诉讼胜利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资源的认知、对方可能掌握的资源的认知等方面的认知等等达到均势的状态。

但是随着近代诉讼数量的急剧攀升以及大量的个人对抗强大的经济实体的诉讼类型的出现, 当事人之间的均势被逐步打破, 如果法官再按照古典辩论主义的要求去进行裁判, 即使发现当事人一方拥有可能实现诉讼胜利的证据或者可以提出有利于自己的主张, 而由于自身诉讼能力和对于法律法规的认知过低无法提出时仍然袖手旁观, 这显然不符合民事诉讼程序追求实体真实的目的和对公正的价值追求。

鉴于以上问题的出现, 各国纷纷对古典辩论主义进行了修正和限制古典辩论主义通过这个过程演变成了现在的辩论原则, 其中主要有如下的措施:

(一) 对于众所周知的事实, 当事人不需要提出法院仍然可以将其作为据以裁判的依据。在我国《证据规定》第九条便做出了如是的规定。

(二) 规定了当事人的真实义务, 该内容出现在德国民事诉讼法中, 德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不能提出明知为假的事实以及成人明知为假的事实。

(三) 原则上仍然不允许法院依职权调取证据, 但是同时做出了例外的规定, 例如日本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对于程序事项、可能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事项、某些需要勘验鉴定的专业事项法院可以依照职权进行调查。

(四) 允许法官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事人进行协助——释名义务 (权力)

对于该制度到底应该定义为权力还是义务在日本民事诉讼法领域曾经引发过争论, 笔者认为应当定义为义务, 因为该制度的提出目的是限制和修正古典辩论主义, 而权力具有可以放弃的属性, 定义为权力不利于规制法官的行为。对于法官的释名义务主要有如下的规定:

(1) 诉讼请求的释名:例如我国《证据规定》第35条:“诉讼过程中, 当事人所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 不收本规定三十四条的限制, 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

(2) 有关主张的释名:例如对于诉讼时效的释名。

(3) 证据的释名:在证据存在瑕疵之时或者证据不足之时提示当事人进一步举证或者当事人不知道某个证据在诉讼上的重要性而予以提示。

经历了以上的限制和修正, 古典辩论主义逐步趋于成并最终转变为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原则即辩论原则。

二、在英美法系传统下辩论原则发挥作用所以来的条件

辩论原则得到良好的贯彻和实施的重要前提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平等对抗, 反应在法的价值领域即“公平”。这里所说的“公平”作为民事诉讼法的内在价值, 即非立法领域所要遵循对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进行规定所要实现的平等对待、也非简单的要求法官不偏向任何一方当事人的居中裁决, 而是民事诉讼程序所应当具有的一种特有的价值评价准则, 即良好的民事诉讼程序应当具有“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均势对抗的功能, 这里所提到的“均势”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诉讼能力、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对取得诉讼胜利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资源的认知、对方可能掌握的资源的认知等方面的认知等等达到均衡的状态。对于“公平”这一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价值其定义、作用以及与“公正”一词的区别和关系本文会在下面的内容中有具体论述。

在明确了支撑辩论原则的程序价值后, 接下来需要明确的是良性的民事诉讼程序是如何通过对“公平”这一价值评价标准的遵循来确保辩论原则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程序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美国民诉法在程序的开端便针对双方当事人之间可能出现的所掌握的诉讼资源的不平衡建立了审前的证据交换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实现了双方当事人在民事诉讼程序初始阶段的“公平”从而为辩论原则在后续的程序中得到贯彻和实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审前证据交换制度所实现的诉讼初始的公平也对整个美国的民事诉讼程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审前证据交换所实现的公平下, 民事诉讼的结果有了很大的可预测性, 正是这种可预测性使得美国有将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纠纷在审前证据交换过程中得到了解决而并未进入到审判阶段, 这样的比例可谓惊人。而相比我国现阶段推行的调解制度, 虽然也有很好的社会效果, 但是作为以双方当事人妥协和让步作为正当性基础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比以增加诉讼程序的可预测性为效果的审前证据交换制度, 其在实现社会公正和张显法律的价值方面笔者认为有着很大的差距。

这里同时也要指出美国的证据交换制度也出现了效率低下、耗费当事人大量资源、律师拖速等违背民事诉讼程序效率价值的现象, 为此美国也对证据交换制度进行了各种限制和改革, 证据开示制度的设立和改革过程也反应了公平和效率这对价值之间的博弈, 而这种博弈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一种平衡以达到公正的目标, 纵观整个证据开示制度的发展历程, 不管其曾经出现了多少问题, 也罕有学者提出应当废除这一制度或设立其他的制度取而代之, 这也表明了公平这一价值作为衡量和实现公正的重要标准其重要性。

在双方当事人通过了证据交换这一程序后便进入了庭审程序, 由于在审前的证据交换程序中双方当事人已经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平衡, 辩论主义便在整个庭审阶段发挥其作用也变得没有任何障碍, 在此需要提出的是由于美国大部分地区属于英美法系, 在这样的传统下, 虽然辩论原则没有被明确的写入美国的法律规则之中, 甚至在美国的学界对于辩论原则的论述也并不多见, 但是由于美国在庭审制度中对当事人与法官的作用分担方面也做出了极其细致的规定, 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程序权利上的制约对法官的庭审行为进行了有效的制约, 这使得辩论原则在整个民事诉讼程序中得到最终的实现。

综上所述, 辩论原则的实现离不开民事诉讼程序对于“公平”这一重要价值评价标准的遵循, 只有整个民事诉讼程序符合了实现当事人之间均势对抗这一标准, 辩论原则才可能存在实现的基础, 在英美法系国家, 辩论原则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从“公平”价值在整个民事诉讼程序价值体系中的确立为开端, 在公平这一价值评价标准的导向下实现从审前证据交换、到整个庭审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的均势对抗, 从而保证辩论原则得到良好的贯彻, 而最终目的是在充分尊重当事人私权和意思自治的前提下实现公正的判决。

三、对比西方国家的模式看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欠缺

在结合西方国家的经验和事件对辩论原则发挥作用所需要的理想模式进行构建和总结后, 让我们来看一看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的现状, 并通过对比来分析其症结之所在要讨论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离不开我国独特的背景:

(一) 从国情来说我国一直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国家, 这种状况在今天依然存在

这也就决定了进入民事诉讼程序的当事人有着太多的差异, 到了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新世纪后,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诉讼从数量和形态上都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和转变, 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实现民事诉讼给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均势对抗有着太大的困难。

(二) 从我国的法律传统来说, 我国长期以来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律传统, 程序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上文中所提到的程序工具主义在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体系中所打上的烙印就充分体现了这一问题。

(三) 从民事诉讼程序本身来说, 说民事诉讼程序是舶来之制度并不为过, 因为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更多的是借鉴前苏联和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程序建立起来的

加之我国长期的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并没有经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法的价值体系的确立, 到围绕价值评价标准构建民事诉讼程序或者对社会变革前已有的程序进行改革的过程。而恰恰相反的是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更多的是制度移植先行, 价值研究和其他的理论研究在后甚至出现了价值研究和程序理论上的研究并未跟进的情况。正是这样的情况造成了辩论原则无法在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中得到很好的适用。

四、我国辩论原则完善的展望

分析了我国的背景和辩论原则在我国之缺陷后, 笔者认为我国的辩论原则制度之完善主要应当从如下方面进行:

(一) 从立法上建立约束性的辩论原则机制, 辩论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在作为裁判基础的事实提出上约束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作用分担, 完善的辩论原则理论首先要有约束法院依据职权调查证据的功能, 即法院要受到当事人提出的证据的约束, 在当事人提出的证据范围内进行裁判, 只有这样才能约束公权力可能的滥用, 并且尊重当事人自治这一民事诉讼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 完善释名制度, 通过程序规制法院对当事人的扶助

辩论原则发挥其作用离不开当事人之间的均势对抗, 而均势的形成需要法院对当事人双方诉讼能力、法律常识等的欠缺予以扶助,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方当事人所掌握的诉讼资源能够有意义的运用到民事诉讼程序中去从而实现公正的判决。而这种辅助本身是公权力对私权利的扶助, 如果离开了程序的规制便无法保证司法的中立性, 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释名制度, 而在释名制度中, 最终要的则是赋予当事人对法院释明的限制机制, 即赋予被扶助当事人的对方当事人知情权和提出异议的权利, 并将提出异议的权利实质化, 例如可以成为上诉的理由。

(三) 建立完善的审前程序

整个程序并没有发挥平衡双方当事人的机能, 如果双方当事人无法再审前实现均势, 辩论原则就很难在整个庭审中发挥作用并最终实现公正的判决, 因为如果双方当事人无法将其所掌握的事实充分利用到整个程序中去, 而法院又受到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内容的限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 法院便无法正确的还原事实真相并在真相的基础上实现公正的判决。

综上所述, 相信在我国法律界的努力下,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必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成为实现民事诉讼程序公平判决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1]潘剑锋.民事诉讼法[M].1版.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0.10.

[2]王亚馨.对抗与判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刘学在.民事诉讼辩论原则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4]翁晓斌.民事诉讼法[M].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11.

[5]曹建明.公正与效率的法理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4) .

[6][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1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01.

[7]潘剑锋.民事诉讼法[M].1版.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0.10.

[8]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06.

上一篇:校内安全隐患排查制度下一篇:初一立定跳远赛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