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2024-09-11

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精选8篇)

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篇1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有前瞻性的科学思维、较强的专业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创新能力、从业能力和组织生产和指挥工程运作的能力。可在生产、建设、管理、事业或相关企业等岗位上从事设计、策划、施工、管理等环境艺术设计岗位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能力

专业设臵情况:本专业的设臵重视专业基础的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训练,注意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设计的把握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与企业的深入交流中学习鲜活的知识,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成长为能够站在时代前沿、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巩固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创造力的设计师。

在校生规模:2012年招生67人,2013年招生64人,2014年招生65人,2015年招生65人。每年的报到率均为100%。截止11月份本专业有在校生261人。

课程设臵情况:优化课程建设一直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专业办学水平的综合反映。环境设计专业对2015培养方案整个体系进行了梳理,制定了切合本专业特点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设臵结构进行了调整,其中通识必修课7门,通识选修课3门,学科基础课21门,专业核心课6门,拓展教育课2门,专业方向课13门,20个实践教学环节共34.5学分,根据行业动态发展和以提高学生设计水平的前提下,环境设计专业还将聘请校外专家开设相关系列专题讲座。

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使学生的眼光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一个深厚的基础。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13年,是学院遵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创业型城市发展定位,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在学院行政及党委的领导下,分别建设了 “手绘工作室”、“雕刻时光”,“梦工场咖啡工作室”三个创新创业团队。目前,三个 创业团队已完成了市工商注册,成为我院首批实现社会创业的大学生创业团队。

(三)培养条件

教学经费投入:教学经费是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基本保障。本专业教学经费包括教学日常运行费用、教学改革费用、课程建设费用、教材建设费用、专业建设费用、校内外实践实习费用、教学研讨费用、教学差旅费用、图书资料购臵费用、学生活动费用以及其他用于教学的费用等。随着社会的不断需求以及生源的质量要求教学经费投入也在逐年增多,每年投入教学经费已达50多万元。

教学设备:实验室建设是专业的硬件部分,是办学的必备条件,也是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志。但由于其建设周期长,工作量大,所以我们不仅制定了实验室建设规划,还制定了详细的实验设备购臵计划;已建成的实验室有专业绘图室、专业画室、模型制作工作室等。近五年来本专业共投入28万元,包括多媒体设施、静物、写生费用、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等。多年来在本专业累积投入仪器设备总值已达84万元。

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专业与学科建设的根本。环境设计专业一直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采取了可行的措施:选派青年教师到重点院校进修学习;选派骨干教师作为访问学者与外校知名教授一起研究本专业前沿课题,及时准确了解本专业当前的发展动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通过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步伐,学科师资队伍总量有所增加,水平有所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5人。高级职称占教师人数的50%,梯队结构相对合理。10名教师已有9人取得硕士学位,硕士以上教师人数达到了90%,学历层次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实习基地建设:目前,环境设计专业已有三个正式挂牌实习基地,它们分别是:泰安市阔达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泰安市东易日盛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泰安市九创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三个实习基地都是以设计、施工和管理为主,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条件优越,现有的实习硬件设施包括设计室、材料样品、会议室、接待室、主题样板间、工艺流程展示间等,基地单位的硬件设施为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同时也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以及专业能力的促进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学校信息管理、推行教育平台的重要环节,对现实管理意义重大。环境设计专业目前有两门校级精品课程,表现图技法和色彩。两门课程经过不断调整、优化整合,已成为该专业网上学习的重要平台,学生可利用网上资源 获取更多的信息以补充上课的不足。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由于环境设计专业性较强,很早就提出了“校企联动、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想,突出专业的“跨界性”,着力解决育人机制的关键问题,实施协同育人推进策略;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结合方面注重理念创新、理论探索、制度建设、平台构建、文化倡导等方面的综合协调;注重因材施教,把人才培养臵于产学研用的各个环节,形成课题驱动、项目任务驱动、创新计划驱动、创业工程驱动、复合专业学习、技能竞赛等多样化实施路径。

合作办学:近年来本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上不断与国际接轨,先后派出优秀学生到台湾艺术院校开展了包括本科合作办学以及学术交流活动,学院秉承为学生打造国际化设计教育平台理念,始终致力于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和成绩。

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了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保证良好的正常教学秩序进行。以系为单位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模式探索,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还包括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管理。通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加强了教务行政管理工作,明确了教学工作目标,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运转,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培养质量

毕业生就业率:环境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较为良好。2012届就业率97.2%,2013届就业率98.6%,2014届就业率100%,2015届毕业生目前正在生产单位实习,预计今年就业率能达到99%,就业岗位基本上都是与本专业相关岗位。

就业专业对口率:每年11月学校都举办水利土木艺术设计类人才市场招聘会,根据近几年的就业市场来看,该专业社会需求旺盛,提供职位数每年都会达到应届毕业生人数的2倍以上,就业形势非常乐观。由于2015届毕业生第四学年课程已全部结束,毕业生可以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其专业能力得到了多数用人单位的认可,有些公司保持和我系长期联系,每年定向在我系毕业生中招聘工作人员。

毕业生发展情况:截至2015年11月底,2015届的毕业生已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就 业,大多分布在本省各大设计公司,其余大部分在生产单位实习。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正在积极备考研究生。近几年,环境设计专业每年都有3-5名学生考取研究生进行深造。

就业单位满意率:从2015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看,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系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对环境设计学生的认知度较高。很多单位在聘用我系毕业生之后还主动联系我们成为了合作单位。

社会对专业的评价:本专业毕业生在社会领域普遍发展良好,有大量杰出校友。乔峰,泗水海南星艺装饰设计公司总经理,2004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2006年开始创业,目前公司年产值约800万,主要从事家装和大型工装项目的设计与施工;程奎,邹城市鼎盛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2013年9月29日注册成立,总投资30余万余,占地300多平方。现有正式员工15名,专业施工队伍5支、施工人员50余人;高等院校毕业生10余名。2013—2014业务年内完成总产值500万的任务。公司采取“竞争优先”机制,长期严格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效率、稳固的施工队伍,精心的设计、完善的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本专业2015级本科生的一次录取率及报到率100%。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学习设计专业的学生普遍倾向于环境设计专业,而接受其他专业的意愿相对较低。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创业情况:环境设计专业有三个创新创业团队,“手绘工作室”、“雕刻时光”,“梦工场咖啡工作室”。目前,三个创业团队都完成了市工商注册,成为我院首批实现社会创业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这些团队现有成员50余人,指导教师5名。团队以“创意设计、凝心聚力”为宗旨,以创新为理念,以学科和专业交叉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应用为导向,重点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应用型的拔尖设计人才。

采取的措施: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离不开院党委、院行政的领导大力支持,该创业团队依托于水利土工程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教育改革为主导、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市场项目运营为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将学术研究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在专业实践层面上建立了较好的平台,为后续学生实践培养和进入专业团队打下了较好的的基础。

典型案例:这里仅以手绘工作室为例。2013年10月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组建农大 手绘设计工作室,团队成立后,即刻投入工作室紧张的运营中,并对工作室的前景做了详细规划,加紧完善手绘工作室的体系,制作市场调查问卷,并邀请学院内最权威的老师进行指导。手绘工作团队先后与鑫艺嘉装饰公司设计师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商讨工程项目,发展手绘项目,为荣都国际做家装设计效果图, 为学院的创业吧咖啡厅做了完善的设计方案,为金桥服装城做墙绘。工作室主要开展墙绘、手绘明信片、T恤彩印、纪念册、毕业微电影等业务。为了拓展更多业务量,目前增设平面设计、3D效果图、CAD工程制图等项目。学生在这个平台的影响下,专业设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业和创业做了重要的积淀。

(七)专业发展趋势及建议

目前,环境设计专业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长和环境意识的加强,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环境设计的全过程也就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而这个过程中居住空间设计与人的生活最为密切,需要有大量家装室内设计师参与,目前我国现有室内设计专业人员30多万,呈增长之势。由于市场需求大,室内设计师在市场较为走俏,已被人们称为“金色灰领”;城市建设需要设计师,当前的城市化建设为我国的环境建设带来了难得一遇的机遇。众多的就业机会给室内设计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室内设计师可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从事室内外空间环境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家具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当然,社会生活中与环境艺术专业相联系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在建筑、市政工程设计院,公路、桥梁等施工企业,工程建设监理部门,房地产公司,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等都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

(八)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1、存在问题:

与办学目标相比较,尚存在明显问题与差距:专业实践课与市场结合相脱节,教学大纲中制定的部分内容不能很好地对教学内容起到导向作用;师资结构不合理,由于地域发展的限制,目前我们专业在师资结构和数量上不能满足教学和发展的需要;教学场地的严重不足,校内实验室的内容、面积和设施不能完全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缺少经费支持,设计专业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行业的高端领域进行一些互动,比如专业的讲座、高端的展览,以及教师的互访学习。

2、整改措施

(1)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们通过派出教师进修学习、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引进名校名专业高水平青年教师、外聘专家授课、加大科研奖励机制等措施,努力提高教师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师资队伍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已经占教师总数的50%。

(2)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2003年建立本专业,至今已经有11年的历史。11年来,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和教育部教育方针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学以致用,我们分别在2003年、2007年、2010年和2012年四次修订培养方案,突出环境设计特点,突出实践教学,突出以人为本,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不断上升。由于培养人才对路,近三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7.2%,98.6%和100%,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赞赏。

(3)坚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环境设计专业是以学生动手为主的应用型学科,十分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根据专业特点,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等课程体系中,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少讲理论多动手。同时我们加强了实践环节的比重,在185个总学分中,实践教学有35.5学分,占了总学分的19%。

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很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设立学院级的写生基地、实践基地6个,有力的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4)继续加大专业教学投入。环境设计专业是以设计、绘图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专业,多年来,学校对专业的建设十分重视,在东校区、校本部和南校区分别建设了制图室、画室和多媒体教室,专门成立了学校制图绘画中心,拥有画室和制图室建筑面积2708平方米,各类教学设备累计投入84万元,写生和教师学术交流费用17万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条件,今后还将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摄影工作室、模型制作室等实验室,以满足新的教学需求。

(5)努力培育人才需求市场。一是加强宣传,扩大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知名度,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二是练好内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得服务社会的真本事,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加强联谊,对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进行长期走访联络,把握人才需求动向,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意向,为学生就业提供丰富机会。四是寻求支持,向学校和学院定期汇报专业就业情况,介绍本专业的优势和不同,获得学校和学院的帮助,举办各类就业市场,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篇2

在开设中药专业之前, 我们成立常州中药专业技能人才状况调研课题组, 对常州地区中药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 为专业开设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 现介绍如下。

1 基本情况[1]

1.1 调研目的

明确常州地区中药专业技能人才需求情况, 为专业开设提供依据;明确人才需求分布状况 (生产企业、流通企业) 、学历层次, 确立中药专业人才服务方向;明确中药专业技能人才就业岗位和工作任务, 为课程体系构建奠定基础。

1.2 调研内容

中药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包括学历层次及专业背景;中药专业技能人才需求情况;中药专业技能人才就业岗位和工作任务。

1.3 调研对象和方法

调研对象:选择常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中药生产企业, 如扬子江药业集团、常州聚荣制药有限公司、常州健民制药厂等;中药流通企业, 如常州市庆和药业有限公司、常州市恒泰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常州万仁大药房等。

调研方法: (1) 问卷调查法。共发放25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25份, 有效回收率100%。 (2) 访谈法。根据调研访谈提纲, 与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了解中药专业技能人才就业岗位和工作任务等。

2 中药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2.1 学历层次分析[2] (见图1、2)

图1显示, 中药流通企业相关岗位从业人员学历以中专学历比例最高, 占40%;其次为大专学历, 占34%。图2显示, 在中药生产企业, 相关岗位从业人员学历以大专学历比例最高, 占39%;其次为本科学历, 占30%;第三为中专学历, 占22%。通过分析可以确定:常州地区中药生产、流通企业中, 大专、中专学历层次从业人员占60%~75%, 是企业的主力军;其中, 中药生产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高于流通企业。与企业相关人员的访谈发现:生产一线工作人员大多为大、中专毕业生, 随着中药产业的发展, 企业规模的扩张, 需要大量中药专业技能人才填充到企业生产一线, 而其中大专生则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

2.2 专业背景分析 (见图3~5)

图3显示, 在中药流通企业相关岗位从业人员中, 中药学专业毕业生比例为24%, 排名第二;比例最高的为药学专业毕业生, 为60%。图4显示, 在中药生产企业相关岗位从业人员中, 中药学专业毕业生为55%, 排名第一;药学专业毕业生占43%, 排名第二。可以发现:中药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要求较高, 这也反映出医药行业的特色。同时, 中药生产企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要求更高 (医药专业占98%) 。在与企业相关人员访谈中发现:企业希望有中药专业背景的人才从事相关岗位工作, 因为他们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但事实上, 当前中药专业技能人才不能完全满足市场要求, 不足部分只能由药学专业人才来弥补。从图5可以看出, 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 都存在中药专业技能人才缺口问题。

3 中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见表1)

随着中药产业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 中药专业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表1显示, 中药生产和流通企业一线, 需要一定数量的大、中专中药专业技能人才, 其中生产企业需求量大于流通企业, 且偏向大专学历层次。

4 中药专业人才就业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3]

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访谈得知:在中药流通企业, 中专和大专层次中药专业人才就业岗位主要为:中药调剂。该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识别常见中药饮片和中药材, 判断其质量, 区分相似品种;熟悉常见中药的正名与别名, 根据中医处方独立准确调配药品, 在调配中正确应用中药配伍与用药禁忌;掌握常见中药尤其是贵重中药、毒性中药和麻醉中药的不良反应和用法用量;介绍中药方剂的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熟悉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各种变异现象, 根据中药商品的特性进行日常贮存和养护;分析中药质量变化类型及产生变化的内、外因素;介绍中成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中成药的配伍应用和不良反应。

在中药生产企业, 中专和大专层次中药专业人才就业岗位主要为:中药制剂生产。该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生产前的准备工作、生产操作和生产后的清场工作;进行物料平衡的基础计算;懂常用中药制剂生产岗位的生产工艺流程方框图;各种常用生产设备、设施和仪器仪表的使用及保养;运用GMP管理体系, 进行质量控制操作和维护岗位环境清洁;应对停电、停水、停气等突发事件及一般生产、安全、设备事故;将中药洗、浸、切等前处理后, 根据中药的品种特性, 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参与技术质量分析会, 并能描述本岗位生产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5 结论

本次调研活动虽然行程远, 工作量大, 但还是取得了很大收获, 课题组基本掌握了常州地区中药专业技能人才基本状况, 实现了调研预设目标。 (1) 中药专业技能人才基本状况及需求情况:常州地区中药企业 (包括中药流通和生产企业) 生产一线绝大多数工作由具有药学专业背景的人员来担任, 而具有中药专业背景的员工所占比例较低 (流通企业为24%、生产企业为55%) 。未来, 中药生产和流通企业对中药专业技能人才均存在较大需求, 开设中药专业时机已基本成熟。 (2) 中药专业技能人才规格情况:在常州地区中药生产、流通企业中, 大、中专学历层次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为60%~75%, 是企业的主力军, 其中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学历水平高于流通企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医药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技能水平要求将越来越高, 建议开设五年制中药专业。 (3) 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积累了许多有关中药专业开设的宝贵资料, 如中药专业人才就业岗位 (主要为中药调剂和中药制剂生产) 及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等, 为后续中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

摘要:成立常州中药专业技能人才状况调研课题组, 对常州地区中药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 为专业开设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

关键词:常州,中药专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庭之, 胡勇, 江朝兵.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调研[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23) :102-104.

[2]杨珍杰, 白梦清, 熊蕊, 等.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9) :264-265.

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篇3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是大多数地方院校的教育发展目标,也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点。为了保障高等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就要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创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本文拟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广东某医药院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发现广东某医药院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广东某医药院校的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以及广东某医药院校管理专业往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CNKI、万方、网络、报刊等研究工具,搜索大量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报告,分析并探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方向,为本文研究提供二手资料。

(2)问卷调查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对广东某医药院校管理专业2010-2012届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专业优势、课程设置合理度、实践能力培养以及教师教学方法评价等五方面的内容。本次共发出问卷250份,回收248份,有效问卷为248份,有效回收率是100%。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348人,其中男生178人,占51.1%,女生170人,占48.9%;2010届毕业生102人,占29.3%,2011届毕业生112人,占32.1%,2012届毕业生134人,占38.5%;电子商务专业方向72人,占20.7%,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方向68人,占19.5%,物流管理专业方向65人,占18.7%,市场营销专业方向74,21.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69人,占19.8%。

2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制定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要求。分析显示,广东某医药院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专业方向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略有不同,但总体方向一致,都是培养具备管理、医学和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调查结果显示,51.2%毕业生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很好或者好,但还有23.1%的毕业生不知道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2010届,2011届的毕业生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可度高于刚毕业的2012届的毕业生,认为很好或者好的比例多出9.2%。由此可见,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较明确,符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3课程设置分析

课程设置必须服务于专业所需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要求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显示,本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以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课,培养专业素养为目的的专业课、拓展学生视野为主的选修课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实践课四大类,课程设计覆盖较广。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四大类课程总共2889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999学时,占34.6%,专业课1440学时,占39.8%,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基本原则,但选修课180学时,只占6.2%,表明选修课的比例偏少,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拓展,也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管理专业是医药院校下设置的,具有浓厚医药背景,但分析发现,跟医药相关的课程只有18学分,只占总学分的11.2%。课程设置合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35.8%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41.3%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置合理度为一般。同时对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的总体评价调查发现,62.5%的毕业生认为专业淡化,专业特色不明显。

由此可见,广东某医药院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存在学时比例分配不均,选修课比重较低,功能被弱化,医药专业知识被淡化等问题。造成课程设置失衡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缺乏科学指引、反复专家论证以及调研等有效方法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导致科目的设置、课时的分配以及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4实践教学分析

实践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一般分为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两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发现,实践课270学时,占总学时的9.3%,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课和毕业实习,实践课比例太低,专业课中的实验课有1712学时,只占专业课总学时的19.1%,实验课比重偏低。对往届毕业生的调查中也发现,63.9%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缺少实践机会,强调在校期间需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上可见,培养模式缺乏实践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缺乏科学组织和安排,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校对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不够,实验室资源有限,实验课开设也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校外实习基地业务开展较少,缺少实践平台。

5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

正确的教学手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研究调查发现,53.1%的毕业生认为教师教学手法单一,讲课乏味无趣,同时有51.2%的毕业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这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引进学校人才时比较注重学历,对教师实践能力要求不太重视,同时管理专业81.9%的专任教师来自高校本身,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课堂教学内容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同时专业教师的评价体系也只是强调他们的科研成果和学历,对实践能力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教师安于现状不愿意创新和改革,也是教学方式拘泥于传统“填鸭式”教学的重要原因。

6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分析

对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质量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必须要有一套合理有效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但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往往被忽略。分析表明,本专业除了每年毕业季的例行毕业信息登记以及就业指导部门偶尔组织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相关情况调研外,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虽然2007年教育部在本院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其评估内容主要针对教学过程,缺少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评价。可见,目前教育部门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且高校多与社会脱节,依赖于毕业生和相关用人单位的评测系统操作性较弱。endprint

三思考与建议

第一,以现代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实现医药专业知识和管理学专业知识的有效整合,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以通识课程为主的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深化和拓宽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有机结合,突出实践课程,强调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对课程设置的论证,通过调研、座谈会、头脑风暴等科学研究方法对课程进行科学调整,使课程设置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第二,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实践技能培养为目标,以学习过程系统化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个性发展为驱动,全方位推进产学结合、教与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如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3+1”,根据企业的需求,结合学院本身的专业特点建立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机制,前三年主要在学校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教学,通过系统化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使学生掌握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大四学年,把学生放到企业中,由企业带教老师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第三,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在人才引进方面,注重企业工作背景,引进具有企业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同时加强在职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鼓励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走进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主动与企业联合,承担横向课题,也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作为学院兼职教师,定期开展校内外教师交流活动。另外,需引导教师对实践经验与教学、科研相互融合,不断革新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直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及说服力。

第四,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估制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周期性的评估,并运用评估结果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发展。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必须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标准,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可以由教育部门主导,允许社会中介调研机构参与,经过反复专家论证,制定操作性较强的管理专业人才评价系统,适时把社会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等相关信息反馈给高校,使高校能及时改进培养模式,调整培养目标,确保应用型人才输出质量。

参考文献

[1]武俊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的调查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05(1): 34-37.

[2]宋小燕.试论“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164-166.

[3]程淑琴,张金合,周振银,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兽医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

[4]房学军,马铁成,谷秀梅,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J].辽宁教育研究, 2008(12):65-67.

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篇4

为了能使本专业开办得更好,了解该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培养目标的确定上进行了充分调研,报告如下:

1.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世界经济是一个大系统,各国经济都是这个大系统下的子系统。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的增加,新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在文化传统和道德方面相互渗透,在经济的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刺激作用,而且加速了人才的流动。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大量具有挑战性的外国事务所和复合型人才的涌入,使我国的会计服务业接受着严峻的挑战,我国会计服务业的人才总体专业素质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①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据财政部有关数据统计,在全国1200万会计人员中,从学历来看,具有中专以上(含中专)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7%,其中具备大专学历的占总人数的16%,大学学历的占

2.32%,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只占0.07%;从专业技术资格来看,它具备专业技术资格(含已聘)的占总人数的60%,其中已具备会计员资格的占总人数的23%,已具备助理会计师资格的占24%,已具备会计师资格的占8.2%,已具备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只占0.4%。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少的,但整体素质不高。据有关调查统计,有80%的从业人员认为目前会计服务人员的素质一般,有8.57%的人认为较高,而11.43%的人则表示不好回答。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不能熟练规范地从事会计工作,在会计工作中会经常出现一些错误,使会计服务人员不能顺利、高效率地工作,给会计服务人员增添了不少麻烦,阻碍了会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阻碍会计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会计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来看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我国注册会计师人数过少,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 知识结构欠合理

目前中国会计人才结构畸型,出现两个极端,一头是人才供过于求,即“簿记型会计”相对过剩,另一头是人才供不应求,即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开拓型高素质会计”严重短缺。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发展,“人才将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人才将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会计服务业是一个非常需要经验的行业,一个资深的会计师,往往需十年以上的培养时间,而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发展仅20年的时间,其在市场经济中锻炼时间更不足10年。另外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结构单一,大多只精通会计、审计,而在金融、投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以至于在执业时易受知识水平的限制而不能较快发现问题。比如会计电算化、网络技术化等

这些新事物,我国会计服人员并不知晓很多,还是传统的手工操作,并不熟练利用计算机信

息系统处理企业的经济业务具有数据处理过程自动化,数据存储磁性化,内部控制程序化等。

在金融、管理、投资等方面的知识也很欠缺,已不能适应新经济的快速发展。

2.后续教育开展不够

新经济的到来,网络经济的发展使会计人员面临新的挑战,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继续

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网络时代,从网上广告宣传,网上销售,网上支付到网上理财都与

传统的商品交易方式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一些新技术,新观念,如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等将贯穿于新的商品交易和商品结算过程中。这些新事物将不可避免的使会计人员的知识库面临严重的冲击,因此若想对这些新事物理解、掌握,开展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是对会计人员的必然要求。但是,当今我国的后续教育力度是很不够的。

当今会计工作重点将日益从信息加工转化为对知识、信息的分析、判断和运用上,会计

职业范围将不断扩大。其中包括税务、商务咨询、电子商务、企业管理顾问等新业务,但就

目前看来,我国的情况还令人担忧:由于事务所培训费投入不足,培训的层次也较低,加之

没能建立一套面向市场的有效的培训机制,这使得目前会计人员获得新知识和提供服务的能

力十分有限。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普及与深入,手工操作的会计处理方式在客观上已非变革不可。

但是,在中国大部分的事务所里,计算机普及得还不够广,从业人员的操作水平比较差,这

在很大程度上,拉长了工作时间,影响了工作效率。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新

经济条件下会计服务业的发展,而对信息全球化,它以互联网为平台快速传播,面对社会节

奏的加快,复杂多变的业务增多,传统的手工方式显然是力不从心了。但从我国现状来看现

代化的会计工具的普及情况并不乐观,熟悉利用财务软件处理数据的水平并不高,网络技术

知识也相当缺乏,甚至还有许多人不能接受这些新事物。

3.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①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②主要是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③应多些社会实践,多些实训机会。④毕业生应加强个人修养,加强工作的责任心。

⑤就让学生在样多动手,加强在校生的社会实习能力。⑥加强在校生技能实操方面的训练,增加大学法律意识,在校期间应多开一些实用法

律课,以使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后对就业有帮助。

⑦加强实际动手能力。

⑧多联系企业单位,给学生获取多一点实践经验。

⑨应加强学生个人定位,自我认知,良性教育,提高学生创造力,社会适应力,从而有效增强学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要求,在校学生的品行方向的指导,树立一个良好的学院。

⑩加强实务方面的知识培训,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据统计每年高考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将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学习。因此,充足的生源和广阔的就业市场是开设该专业有力的保障。

同时,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从会计人员的学历构成情况分析,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的会计人员也占绝大多数,说明高职高专会计毕业人才仍有较大的需求市场。并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调整,非国有经济,中小企业不断壮大,特别是加入 WTO 后,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用人观念的转变,对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毕业生的需求将呈不断增长态势,从而为我系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综上所述,学院对本专业充满信心,将通过我们全身心的投入与努力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会计电算化的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篇5

――山东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状况调查报告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能否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能否有效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及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能否顺应时代变化对自己进行科学、动态的定位并主动发展?为了解其素质状况,我们构建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体系,据此编制了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和现场集中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502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了调查。每个地市按照约20%的比例发放问卷,共发出问卷560份,回收521份,有效问卷502份。

基本情况

502个有效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

1.性别:男、女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分别为230人和27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5.8%和54.2%。

2.年龄:年龄小于25岁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有12人,占2.4%;25岁―35岁的有362人,占72.1%;36―45岁的有126人,占25.1;年龄大于45岁的有2人,占0.4%。

3.工作位置:工作学校在乡镇的有73人,占14.5%;在县城的有328人,占65.3%;在17个地级城市的有83人,占16.5%;在省会城市的有18人,占3.6%。

4.学历:具有本科学历的占86.7%,另有11.6%的教师具有学术研究生及在职研究生学位。

5.职称:具有中学二级、一级职称的教师有241人、224人,分别占48.1%、44.7%,中学一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95.4%,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只占4.6%。

突出问题

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淡薄,专业素质存在差异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山东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较少,自我发展意识淡薄。

对于影响自身课堂教学水平的首要因素,在502位调查对象中,193位教师(38.4%)认为是“自身素质”,126位教师认为是“学生态度”(25.1%),114位教师认为是“学校态度”(22.7%)。相对较多的教师认为“自身素质”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一方面表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水平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反映出这部分教师难以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换言之胜任力较差,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调查中,当向调查对象询问“从事的工作是否重要”时,56.4%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非常重要”,19.7%的教师认为“不重要”或“可有可无”,23.9%的教师“不确定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否重要”。

调查显示,只有42.3%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经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34.3%的教师“不太关心”或“偶尔关心”,23.3%的教师认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半数以上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的投入,这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障碍。

关于“如何对待自己的专业发展问题”,67.3%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表示“经常考虑,但没有规划”,18.1%的教师“从未考虑”或“偶尔考虑”,只有14.5%的教师“经常考虑,并有详细规划”。这表明大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自我发展意识较为欠缺。

调查显示,68.3%的教师“经常”或“总是”主动学习一些软硬件技术,30.7%的教师“偶尔”主动学习软硬件技术,14.3%的教师“从不”主动学习软硬件技术。由此得知,半数以上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但也有不少教师学习意识淡薄。

2.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及实践知识比较欠缺。

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篇6

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调研报告

为了解市场对专职学生各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学习新知识,我在拉菲娱乐投资管理公司实习了一个多月,对公司会计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这次实习,发现开放教育(边学习边在工作中实践)的学生能够更加适应企业需求,不仅对财会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世纪中叶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时代已经成为我们所处时代的恰当写照。

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里,无论是社会经济环境,还是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会计上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

一、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变化

在手工操作下,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的岗位分工和各种内部牵制制度,以及账、证、表的定期核对,来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实行电算化以后,虽然会计内部控制的原则仍然适用,但却使大部分传统的控制方法和措施失去了作用,增加了新的控制内容,提供了新的控制手段和技术,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方法和措施。

一.内部控制形式的变化

二.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变化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部控制的新内容。不仅要保存好相关的纸质数据文件,还要保存、保管好已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如编程、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内部控制、计算机机内及磁盘内会计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以及计算机操作管理等。

(三)内部控制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会计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将放在原始数据输入、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控制几个方面。

(四)内部控制的手段和技术发生了变化

计算机的应用给我们提供了先进的控制手段和技术,使会计内部控制的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可以编制计算机程序进行严格的、一丝不苟的控制,如数据正确性校验,口令及操作权限控制、操作过程自动记录等。其原则是,凡是能采用计算机控制的就一定编制成计算机控制程序,因为计算机控制比人工控制更严格、更可靠,应尽量减少人工的控制量。

一、实习企业概况

拉菲娱乐投资管理公司是一家以KTV管理、酒吧管理、酒店管理、量贩式KTV管理、娱乐场所全案企划和全套打理为主体产业的管理运作公司, 公司旗下直营场所分别是 : 安徽芜湖红馆拉菲至尊会所、成都拉菲伯朗KTV娱乐会所、成都YoYo演艺俱乐部、成都达唯酒吧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市场运作技巧,拥有着良好的市场信誉。

拉菲具备专业化娱乐运作模式和完整的专业系统,并汇聚一群高水准的KTV、酒吧、酒店、量贩式KTV娱乐管理专业人才,构成为客户品牌服务的专业团队。公司聚集杭州、广东、上海、安徽等KTV、酒吧、量贩式KTV夜场的娱乐优势资源。拥有以KTV、酒吧、量贩式KTV夜场娱乐为核心,全方位涵盖娱乐行业各个领域的专业体系,造就了全面精擅、厚积薄发的公司底蕴。简约而合理的流程设置与功能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司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高效的传播力,以帮助客户从容应对须臾万变的现代中国娱乐市场。

在这儿工作的人员,有的学历较高,但大部份是职高和技校毕业的。入职员工都有对企业文化及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员工每月都会参加公司业务技能及服务方面的培训,新益求新。

二、实习内容

1、刚到公司正赶上旗下达唯酒吧开业筹备,实习的第一周公司在培训酒吧员工,因为之前一直从事人事行政方面的工作,所以就帮忙整理培训资料,及招聘新员工,做一些表格报表,协助各部门的培训工作之类的。因酒吧收银部尚未招聘到合适人选,所以财务主管决定把我调到酒吧接手收银主管的工作。之前没有接触过收银工作,对酒吧了解也只限于培训期间了解到的知识,刚开始感到无所适从。但还好有各部门领导的帮助,及网上查询关于收银工作及酒吧管理方面的知识,并组织部门收银员培训,协调安排参加有衔接部门的培训,了解各衔接部门的所有流程及操作模式。置办好了两个收银台所有所需物品,并做好部门考勤及收银员的排班。毕竟没有实战经验,开业的第一天还是会手忙脚乱,特别是与各部门的协调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开业第一周比较混乱,特别是收银员对每笔帐款及程序的把关,公司每日都有修订管理运作模式,因此我也不少挨骂,因此我才明白,收银部在公司是一个多么重要的部门,工作是否做得好,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在接下来的日子,便打足了十二分精神,思考问题出现的根源,积极找到各部门领导讨论寻求最佳方案并实施,其实最摸不着头脑的该算是每日营业结束需要做的账目,营业前几天的账款好几次都算错了,现金和报表对不上,要不就是单据和报表对不上,大家都焦头烂额的。做账目真的要非常地细心,真的是马虎不得,在营业第二周才把两个收银台理顺,一切步上正轨。

半个月后,因收银工作晚上工作且公司营运步上正轨,我提出了调回总公司,并在收银部引荐了一位工作比较出现的收银员接替我,公司同意并把我安排在财务部核单,主要核算公司员工提成、客流、公司出品、入库等。在此期间也对财务会计工作做了以下方面的了解。

二、会计人才需求条件

公司的业绩主要靠每个职工的努力,可以说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压力,也让我从中感觉到在充满着竞争的时代,企业在越来越广的空间内正面临着革命式的挑战,而会计人员承担着企业的主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良好的道德素养

如果用会计人员应具备素质和能力垒一座金字塔,道德素质必然是位于塔的最底部,为根基所在。如果一个会计工作者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那他的业务水平越高,就越可能给企业、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

2、文化专业知识素质

会计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会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不断提高,对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学识水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名出色的会计人员必须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熟练的会计实务技能。会计人员除了要熟悉掌握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审计理论和会计电算化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财政、税收、金融、法津等知识,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这些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才能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才能根据客观环境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3、财务管理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将得到大力发展。公司理财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日趋完善,投融资渠道、工具、方式多种多样,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了大显身手的空间和机会。会计人员要完成记账员角色的转变,由过去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经营的协助主要对企业经营结果的汇总与解析,转变为要能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并协助企业建立实质竞争力的服务。

4、沟通协调能力

做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全面的会计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而且需要内外协调的能力。由于会计的职能作用,会计人员要确认、计量、记录、跟踪各方面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要与采购、生产、保管、出品销售等环节和部门的人员来往,要全面、系统、总括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要通过对经营活动的处理、分析和汇总,向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和生产经营的数据资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对会计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

5、职业判断能力

随着中国会计准则的建立和完善,会计人员应该改变原来会计制度下较少运用职业判断的思维习惯,提高对会计准则运用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且随着市场经

济的发展,会计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经济事项日益增多,而会计准则日趋简略,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空间不断增大。如对于收入和预计负债项目,有时也需要职业判断。因此,会计人员应该具有敏锐的、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如实的确认和计量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三、会计电算化具体工作

当然,学习好会计工作不仅要学好书本里的各种会计知识,而且也要认真积极的参与各种会计实习的机会,让理论和实践有机务实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在此期间对会计工作做了以下方面的了解与学习,希望能为以后会计实务工作奠定一些基础。

1.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2.据会计凭证登记日记账

3.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明细账

4.据记账凭证及明细帐计算产品成本

5.据记账凭证编科目汇总表

6.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

7.总账(编试算平衡表)

8.据给出的相关内容编制本月的负债表和损益表;

四、总述

会计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大多是一些核算工作,侧重的是实务,所以对于会计人员,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一进公司马上就能投入工作,免去了公司的培训成本。对于工作经验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求有2~3年工作经验为宜,可见工作经验对于应聘的重要性。工作经验具体到应届毕业生来看也就是实务能力,这不仅要求我们专职学生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要求我们会做,从凭证的填制到账簿的登记直至报表的编制我们都要会独立操作,做到一看就会,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其实这只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习实训是可以做到。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他们对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会考虑招收,另外就是在企业因业务加大需要人手时。大多企业认为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因而他们更看

重的是应聘者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成都拉菲娱乐投资管理公司实习了一个月,在这期间,从工作过程和对企业的了解中我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实习前,我还以为这是个清闲的工作,哪知他们的工作一点也不轻松,而且工作中不仅需要能力,更要讲究技巧。通过这次实践,将更有助于我今后选择学习方向与新工作的开展。

会计本来就是烦琐的工作。在实习期间,我曾觉得整天要对着那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而心生烦闷、厌倦,以致于登账登得错漏百出。愈错愈烦,愈烦愈错,这只会导致“雪上加霜”。反之,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会左右逢源。越做越觉乐趣,越做越起劲。梁启超说过:凡职业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因此,做账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篇7

近年来, 北京地区高校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重点关注经济发展与专业布局的关系、专业建设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调整的关系, 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逐步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

但是, 面对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北京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总量不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高校进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 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全面考虑各种需求方面, 做得还不完全到位。总体来看, 反应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突出问题可以归并为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内部学科专业整合不够, 专业发展不平衡;二是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不够完善;三是未能很好地把握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生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内在关系, 培养方式单一, 缺乏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1】正是基于这些原因, 本文以“2011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2011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的相关数据为基础, 重点对北京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是从关注毕业生就业与人力资源市场人才需求的角度, 为北京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二、研究现状

大学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文献研究成果不多。赵婷婷、吴蕾蕾、樊文强等学者, 着重分析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工作的相关性、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在工作中的适用程度以及他们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进建议等。【2】

王伯庆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 【3】结果发现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呈现下降态势, 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程度较为严重, 提出对各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监测, 从国家、地区、高校三个层面建立大学生就业的专业预警机制。

李彬则在江苏省高校调查的基础上, 指出随着江苏省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总量逐年走高。而社会就业需求量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新增大学生就业供给量,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不平衡, 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从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关系入手, 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加快产业结构和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4】

从以上文献研究看出, 对北京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的成果比较少。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关系涉及的因素比较多, 问题比较复杂, 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结构、基本素质与就业能力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会发挥关键的作用, 这些均与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密切联系。本研究重点关注北京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状况, 通过分析毕业生求职结果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情况, 提出北京高校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三、调查结果研究分析

(一) 毕业生就业状况

2011年, 在北京市教委的指导下,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开展了“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在北京地区85所院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现场发放问卷19940份, 实际回收问卷17309份, 回收率为86.81%;在3所院校进行网络调查随机抽样770人, 参与调查的实际人数是572人, 有效率为74.29%。总计有效问卷14918份, 有效回收率为72.03%。

本次调查有效样本为14918人, 主要样本特征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本调查研究

1. 学科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

如表2所示, 从均值来看, 总体被调查者报告本学科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为3.36, 相当于百分制的67.2分, 其中, 47.2%的被调查者认为本学科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多”或“很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学科专业间存在显著差异。工学类专业毕业生认为本学科的社会需求度最高, 其次为管理学, 两者都显著高于理学、文史、社科和艺术类专业。社会需求度排在第三位的是农/医/军学科专业的毕业生, 显著高于理学、文史和社科类毕业生。理学类专业的毕业生认为本学科的社会需求度最低, 除了文史类专业无显著差异外, 显著低于其他学科专业。

注:***p<.001, %为有效%, “多%”为5点标尺上“比较多”和“很多”的有效%之和数据来源:本调查研究

2. 学科专业与工作岗位的相关程度

如表3所示, 从均值来看, 总体被调查者报告所学学科与工作岗位相关程度均值为3.50, 相当于百分制的70分, 其中, 53.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学的学科专业与工作岗位相关。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学科专业间存在显著差异。农/医/军类毕业生认为所学学科与工作岗位的相关度最高, 显著高于其他学科, 学科专业与工作岗位相关度次高的是工学类专业的毕业生, 显著高于社科类和理学类。

注:***p<.001, %为有效%, “相关%”为5点标尺上选择“相关”和“很相关”有效%之和数据来源:本调查研究

3. 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教育层次与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

如表4所示, 对文史类专业, 有52.7%的研究生毕业生认为, 其所从事的工作实际需要本科学历即可;对社科类专业, 有55%的专科毕业生认为, 其所从事的工作实际所需教育层次为中学毕业即可;对农/军/医学类专业, 有49.5%的专科毕业生认为, 其所从事的工作实际所需教育层次为专科, 但也有43.9%的专科毕业生认为, 其所从事的工作实际所需教育层次为本科。对于艺术类专业, 虽然有49%的专科毕业生认为, 其所从事的工作实际所需教育层次即为专科, 但是同样存在38.2%的专科毕业生认为其所从事的工作实际所需教育层次为本科。对于其他学科专业, 均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认为其教育层次与实际工作所需的教育层次相符合。

数据来源:本调查研究

(二) 用人单位人才需求

2011年, 在北京市教委的指导下,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开展了“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培养质量、就业服务及社会需求”调查研究, 以北京地区88所高校为主渠道, 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2717份, 实际回收问卷2441份, 回收率为89.84%, 去除填答不完整和重复回答无效问卷后, 有效问卷为2016份, 有效回收率为74.20%。

参与调查的受访单位中, 84.2%来自北京地区, 9.5%来自东部地区, 3.2%来自中部地区, 3.0%来自西部地区, 另有0.1%来自境外地区 (2份样本) ;44.7%的受访单位是民营企业, 24.4%的受访单位是国有企业, 17.4%的受访单位是事业单位, 10.4%的受访单位是外资企业, 2.7%的受访单位是党政机关, 剩余0.4%的受访单位属于其他性质 (主要是军队、武警系统的单位) ;24%的受访单位人员规模在100人及以下, 34%的受访单位人员规模101-500人, 23.3%的受访单位人员规模501-1000人, 18.7%的受访单位人员规模在2000人以上。

1. 过去三年与未来三年用人单位对北京高校毕业生学科门类的需求情况

如表5所示, 就调查单位总体而言, 过去三年, 招聘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学科门类情况, 31.8%的单位首选工学, 18.3%的单位首选经济学, 11%的单位首选管理学。若考虑排序权重, 招聘最多的学科专业前三位依次为:工学、管理学、经济学。

未来三年, 用人单位计划需求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学科门类情况, 33.9%的单位首选工学, 15.5%的单位首选经济学, 12%的单位首选管理学。若考虑排序权重, 招聘最多的学科门类前三位依次为:工学、管理学、经济学。

可见, 用人单位对北京地区工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学科的高校毕业生需求比较旺盛, 保持增长态势。

注:%为有效百分比, 加权得分为按排序权重均值的百分制得分数据来源:本调查研究

2. 2009-2011年用人单位招聘北京高校毕业生主要专业类别

如表6所示, 就调查单位总体而言, 2009-2011年, 招聘北京高校毕业生最多的5个专业类别依次为:计算机类、工商管理类、电子信息类、经济学类和机械类, 与位居前三位的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学科相联系, 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机械类都属于工学学科, 工商管理类属于管理学学科, 经济学类属于经济学学科, 用人单位对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学科门类与专业类别需求情况是相互印证的。

注:%为有效百分比;加权得分为按排序权重均值的百分制得分数据来源:本调查研究

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需求

(1) 招聘高校毕业生对各项因素的重视程度

如表7所示, 就调查单位总体而言, 招聘高校毕业生时重视度较高的前5位因素依次是:个人能力、道德修养、心理素质、面试表现和性格特点;重视度较低的后5位因素依次是:性别、生源地、文体特长、学校名气和获奖情况。

可见, 用人单位对与毕业生职业发展最密切的因素, 如个人能力、道德修养、心理素质、面试表现和性格特点等比较看重;而对在学生自身之外的生源地、文体特长、学校名气和获奖情况等因素的重视程度则相对较弱。

注:此处的“不看重%”为5点标尺上“很不看重”和“不看重”有效%之和, “看重%”为5点标尺上“看重”和“很看重”有效%的之和数据来源:本调查研究

(2) 对毕业生各项职业能力的重视程度

如表8所示, 就调查单位总体而言, 对高校毕业生重视度较高的前5位职业能力依次是:专业基础、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影响毕业生生涯发展的职业能力因素有很多, 其中, 专业基础、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是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过程中比较看重的。这5方面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 且都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其中, 专业基础排第一, 用人单位最看重。因此, 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应该把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传授放在首位, 要保证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能够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

注:%为有效百分比;加权得分为按排序权重均值的百分制得分数据来源:本调查研究

(3) 对毕业生各项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

如表9所示, 就调查单位总体而言, 对高校毕业生重视度较高的前3位职业素养依次是:有责任感、为人诚信、对单位忠诚。可见,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责任心、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等因素普遍关注, 应引起高校和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注:%为有效百分比;加权得分为按排序权重均值的百分制得分数据来源:本调查研究

4. 用人单位对北京高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

(1) 对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

如表10所示, 用人单位对18项北京高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总体满意度 (各个条目加总) 均值为3.59, 相当于百分制的71.8分。其中, 满意度较高的前5项职业能力低依次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专业基础、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满意度较低的后5项职业能力依次是:情绪管理能力、领导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对于用人单位重视程度较高的毕业生学习能力 (加权排序第2) 和动手实践能力 (加权排序第5) ,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均值分别排在了第8位和第14位。因此, 高校应重点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此处的“不满意%”为5点标尺上“很不满意”和“不满意”有效%之和, “满意%”为5点标尺上“满意”和“很满意”有效%之和数据来源:本调查研究

(2) 对毕业生职业素养评价

如表11所示, 用人单位对10项北京高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的总体满意度 (各个条目加总) 均值为3.64, 相当于百分制的72.8分。其中, 满意度较高地前3项职业素养依次是:为人诚信、乐于助人、工作勤奋;满意度较低的后3位职业素养依次是:能经受挫折、能承受压力、对单位忠诚。

对于用人单位重视程度较高的毕业生责任感 (加权排序第1) 和对单位忠诚 (加权排序第3) ,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均值分别排在了第6位和第8位。因此, 高校的素质教育应重点加强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和忠诚品质的培养。

注:此处的“不满意%”为5点标尺上“很不满意”和“不满意”有效%之和, “满意%”为5点标尺上“满意”和“很满意”有效%之和数据来源:本调查研究

(3) 对毕业生专业培养评价

如表12所示, 用人单位对北京高校毕业生专业培养情况的总体满意度 (各个条目加总) 均值为3.63, 相当于百分制的72.6分。其中, 对各项专业培养情况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结构和知识体系、专业应用能力、专业前沿知识、专业实践经历。值得注意的是, 除“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结构和知识体系”两项外, 对毕业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专业前沿知识和专业实践经历表示“满意”的单位比例均不足60%。因此, 高校在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 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并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机会, 使学生了解专业前沿发展。

注:此处的“不满意%”为5点标尺上“很不满意”和“不满意”有效%之和, “满意%”为5点标尺上“满意”和“很满意”有效%之和数据来源:本调查研究

四、北京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的主体, 要积极行动起来,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北京地区高校, 不仅要考虑国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的需要, 而且要着眼于首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把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工作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资源优化配置的专业发展格局, 主动担当起助推经济社会转型与“世界城市”建设的“人才高地”的重任。【5】

1. 合理定位, 正确处理学校类型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创新模式, 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

北京地区教育资源丰富, 不仅高等院校数量多, 而且层次和类型也多种多样。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目标等方面, 985、211院校, 普通本科院校, 高职高专院校是不同的。每所高校要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 考虑适合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问题。各级各类院校, 要适应国家和北京地区社会发展需要,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探索与学校类型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设置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如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各院校要充分考虑自身层次与发展定位, 分别从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等方向加强人才培养, 努力形成本校的核心优势。

2. 加强调研,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 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北京市教委开展的2011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在18项职业能力中, 受访对象认为对工作要求的满足度较高的5项能力依次是:团结协作能力、自学能力、实干与执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对工作要求的满足度较低的5项能力依次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领导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 68.1%的受访单位认为高校应该强化专业实践环节,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58.2%的受访单位认为高校应该加强学生人生观、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的培养;54.7%的受访单位认为高校应该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人员规模的单位, 均是认为应“强化专业实践环节,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比例最高。因此, 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想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通过建立校内、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途径, 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实施人才培养。同时, 高校的人才培养高工作要关注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使大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相辅相成, 协调发展, 并使他们在校期间“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3. 理性思考, 正确处理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计划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确保高校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也需要一个过程。当前, 北京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工作既要考虑市场需求的灵活性, 也要考虑长远发展的计划性。人才培养工作的计划性是为了保证学校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发展, 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是为了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面对就业市场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 高校务必保持高度理性, 妥善处理人才培养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相对矛盾以及诸因素之间的关系, 确保高校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沛民.北京高校教育质量报告 (本科) 2012[J].北京;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1, (6) :52-53.

[2]赵婷婷, 吴蕾蕾, 樊文强.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对本科毕业生的网上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 (1) , 97.

[3]王伯庆.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与专业性结构性失业状况调查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3) , 73.

[4]李彬.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2) , 96.

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篇8

【摘要】普通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不足之处。通过对土建类502位已毕业学生和百余家用人单位的实证调查研究,分析数据,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创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品牌,有利于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土建类;就业;人才培养;三位一体

【分类号】G647.38

一、已毕业大学生就业现状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已毕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完善土建类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建立地方院校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前后历时4个月,对江苏地区5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土建类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网上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等方式,调查对象为2009届至2015届共计7届毕业生,涉及房屋建筑工程、道路桥梁隧道工程、安全技术与管理、工程管理4个专业方向。

1.样本概述

共计发放个人填写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8份,共中28份问卷显示该校友继续攻读更高层次学位,28份问卷显示该校友正在待业中,提供资料不完整,402份问卷为当前正在工作中的校友,为研究提供了完整的资料,本研究基于402份有效问题展开。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0.4%,其中,男性占89.55%人,女性占10.45%;就职岗位方面,公务员占1.24%,事业单位占3.73%,国营建筑类企业占24.38%,其他建筑类企业占64.43%,其他单位占6.22%,无人自主创业。

2.工作对口状况及更换工作经历

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认为专业对口的占51.74%,认为基本对口的占35.82%,认为不对口的占12.44%。

毕业后有过多少次更换工作的经历,64.2%表示没有更换过工作,16.2%表示更换1次,10.9%表示更换过2次,8.7%表示更换3次及以上。

3.工作适应和个人满意度方面调查

在对现在的工作是否适应方面,22.9%表示很适应,52.7%表示比较适应,22.9%表示基本适应。在适应工作的关键影响因素中,认为专业实践技能过硬占52.5%,认为组织管理能力较强占41.5%,认为勤奋刻苦边工作边学习占74.4%,认为有责任感占65.9%,认为有创新意识能创造性开展工作占22.1%。

在对目前的工作的满意度上,9.45%表示很满意,40.8%表示比较满意,43.3%表示基本满意,6.5%表示不满意。

为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核(理论)起到前期准备的影响因素

在校期间专业课程设置能否满足相关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核(理论)的要求题目上,认为能够满足的占14.9%,认为基本能满足的占57.9%,认为基本不能满足的占22.9%,其他占4.3%;在校期间实践教学设置能否满足相关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核(理论)的要求题目上,认为能够满足的占11.7%,认为基本能满足的占49.8%,认为不能满足的占34.6%,其他占3.9%。

二、对策建议

根据工程行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和地方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结合培养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要求接轨的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突出注册执业岗位能力的系统训练与培养,使学院培养的学生具备现代注册工程师的能力与素质,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与地方经济形势,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要求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培养工程能力为目标,建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即,“基础建设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实训就业平台”。深入用人单位调研,听取对本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翔实的人才需求与培养方案,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突出应用背景、案例和实践性环节,构建“三位一体”(即以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要求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培养工程操作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1]。

2.面向施工企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构建开放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训+就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土建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专业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基于本专业的特点,制定“适理论、强实践”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就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建有可以进行土木工程访真实训模拟训练的校内土木工程开放实训中心,创造性设计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单体工程项目实践(专业实习、设计)”的工作坊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通过课程设计进行综合应用训练,鼓励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进行实地操作,从而使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并实现了整个教学环节的相互协调和有机配合[2]。建设的校外企业实践教學基地,能够满足校外实践教学需求。

3.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土建类相关软件应用。

在专业教学改革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探索新型考核方式,以加强对学生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我院专业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领域广的特点,加强平时考核,在期末考试中,减少需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应用性问题的比重和难度。注重仿真摸拟训练,培养学生对工程理论和方法的感性认识,要求学生至少运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手工完成一次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至少在工程模拟实验室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实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在教学中强化实用土木工程软件(如PKPM、BIM等)应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4.拓展实训平台,推行“一书多证”制度,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利用与有关企业的合作关系,拓展校企共建实训平台,安排优秀教师轮流到企业挂职学习,培养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以获得职业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施工员、预算员、质量检查员、资料员、材料员、城建档案管理员等资格考试,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即可上岗。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形成创新创业氛围,使“学”、“研”、“创”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形成“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及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中异.区校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研究仁[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08).

上一篇:在充满汗水的日子里作文下一篇:生物化学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