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状况调研报告

2024-06-25

人才状况调研报告(共8篇)

人才状况调研报告 篇1

2011中国人才管理状况调研报告

执行摘要

在过去的20年,中国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去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人才需求展望,组织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围绕获取最新的全面的对人才管理实践理解的主旨,我们做了本次调查,希望对您关于如何管理最有效的资源——人,能有所启迪。

为了全面了解结果,我们以下列了主要发现和观点。下一章将有更详细的细节。

我们掌握了工具,但始终缺少核心。从积极意义上看,我们调查的大多数组织都使用了达到最新技术发展水平的人才管理工作和方法。(如69.1%的组织最新实施了继任者计划。)没有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处方”。据已知,(工具的)有效性和影响依然较弱。(只有13.1%的被调查组织的继任者计划通过高潜力项目,成功率超过30%。)当我们认识到我们的人才管理专业人员的成就,我们需要保持平静和头脑清醒。更重要的是让发展项目实用,通过定制符合个人才能的需求,不断超越既有程序去接触到核心。

高层领导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发展项目上被忽视。在所有的调查组织中,分别只有26.5%和10.5%的组织关注发展总监和经理以上。这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因为中国人才的缺乏在高层领域最明显。为了保持增长和领导力的供给,中国的组织需要投资和掌控我们高层领导的发展。

直线经理的参与能进一步改进。跟高级执行官和人才自身比较,直线经理的人才管理水平最低。关注这块短板可能是一些人才项目比如继任者计划成功的重要因素。

高潜力项目和继任者计划很火热,但成功率不高。差不多一半(42.9%)的回答者将高潜力项目或类似的领导力加速项目作为他们人才管理项目的首选。超过三分之二(69.1%)的被调查组织将继任者项目作为他们人才管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虽然流行,但这些项目的质量仍是个公开的疑问。

员工的稳定性仍然是许多组织的头号挑战。超过三分之一(38.2%)的回答者认为留住员工是个艰难的工作。考虑到大的经济环境,这并不奇怪:如果我们挖掘得深一些,可以发现在中国,人才流动从大型跨国公司流向私人和国有企业呈增长态势。对保持稳定性已经做了很多努力;组织正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奋斗。

执行官不认为人才发展是一个长期战略。虽然人才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执行官仍然由于它难以明了的特性而把它当成一种外围设备。许多组织没有一种有效的工具去激励执行官,让其在此领域作持续的调查和努力。最终,人才管理沦为短期商业活动。

建设人才管理系统——艰难,但是在正确的轨道上

我们需要在流行和实用间寻求更好的平衡,来取得最好的发展。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我们的爱、时间、关注、财务投资和耐心。这也是大多组织建设一个人才管理系统的感觉。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了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一些反复试验的时刻,使这一过程令人兴奋、充满挑战甚至有些混乱。

人才管理理论基于西方国家组织发展的著作和工业心理学。此外,许多被调查者来自跨国公司。因此,对于许多组织的人才管理系统围绕全球或地区为中心建设并不奇怪(见图1)。就像说到的,我们注意到一些组织已经采取了行动,来按照他们的集约系统结合一些当地的因素,甚至独立创造自身的系统,来更有效地应对独一无二的当地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要新兴市场上建立专属的人才发展独立模块的原因”,一家领先的技术公司的人才管理总监说,“为了平衡以全球为中心的政策和当地的动态需求”。

此外,我们高兴地看到许多组织没有将人才管理置于真空状态。他们将人才战略作为全部商业战略的一个完整部分、一种增值的手段去帮助达成商业目标(见图2)。两者的结盟表明在中国,人才管理实践的演变走在正轨。

尽管有好的方面,我们仍注意到一些斗争的信号。理想状态下,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底层基础为贯彻有效的人才管理项目铺平了道路。但是,很多组织。同时进行,甚至按照一个颠倒的顺序(见图3)。显然,人才管理的需求是如此紧迫,以至于我们进入“救火员模式”而不仅是在战略上思考。低端的做法是分段执行人才项目,这缺少了连贯性和人才资源底层基础的支持。请想象继任者计划项目实施没有一个成熟的职位分级和薪酬体系。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才管理平台亦是如此。

明智地看,几乎所有可用的领导力发展方法已被使用(见图4)。基于发展的反馈、指导和辅导、心理评估和当地职位轮换都被广泛运用,并被认为是比标准的传统的培训模型更有效的发展措施;与70/20/10的发展观点保持一致(即,70% 的发展是通过工作经验,20%是通过反馈和指导,10%是通过培训)。有趣的是,业余的MBA和EMBA是一个相关的流行的发展方法,不过并不被认为十分有效。因此,我们需要在流行和实用间寻求更好的平衡,来取得最好的发展。

常规思维告诉我们直线经理的承诺和参与引导人才发展项目的成功。比起高级执行官、直线经理(即人才的直接上级),和人才自身的参与度,我们发现高级执行官和人才个人比直线经理表现了更强的支持度和参与度(见图5)。在得出结论和谴责这些不合作的直线经理之前,我们可能需要深思一些潜在的原因。“HR更需要对直线经理换位思考”,一位领先的工业解决方案公司的亚太人力资源总监说,“直线经理被要求关注发展数量;这些人才管理事项对他们说是额外的工作,他们通常会看不到价值。”不像全面关注人才短缺前景的高级执行官和在发展项目中有个人权益的人才本身,直线经理趋向于在相对短期的前景看待人才,因此,在他们的直接报告中就缺少(对人才)系统发展的兴趣和义务。为了增强人才项目的质量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直线经理的参与度变得十分重要。

这里有个底线:你对你当前的人才管理系统满意吗?调查结果是——有点。(见图6)这个信息很清楚: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有很多事要做。成长的烦恼在成人期前难以避免。

应用素质模型——落实依然薄弱

领导力素质在当今的组织普遍存在。他已经成为整个人才管理方法的基础。在中国,我们能很快找出该素质的框架并已经快速学习了它的应用。我们调查的结构显示,大多被调查组织(77.8%)都在使用、修正或发展一些素质框架来引导人才战略和干预。

拥有一个素质模型是一回事;而落实模型,让其深入组织需要时间、承诺和

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组织对他们全区和地区的核心素质不满意。为了让他们的模型更本土化,他们在全球、区域模型上增加额外的素质(看图7-A)。在模型组成上,我们看到一堆混合的素质类型,这表明了我们从直接应用一个标准化的核心素质模型向功能、等级甚至职位等定制的素质模型转变(见图7-B)。另一个鼓舞人心的信号是模型修正。建立一个新模型可能是一次性的努力;但维护一个有效的模型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模型修正对不少组织是一个持续的实践;更多组织正在考虑修改模型来更好地上下衔接和符合商业需求(见表8)。这些都表明了我们这些年的不断努力和进步的专业成熟度。

虽然鼓舞人心,我们发现在应用方面仍有一些空间可以改进。图9展示了在一系列的人才管理结构上素质应用的水平。受领导力加速需求的驱动,我们倾向于更多地利用素质模型,来指导高潜力项目的实践,继任者计划和绩效评估。在员工参与和文化建设上的评论、应用相对弱化。部分原因是,理论上我们没有理清领导力素质,参与动机和文化建设战略间的关系。

在个人层面上,素质如何应用在员工日常的工作生活上证明了我们的关注(见表10)。拥有一个素质模型是一回事;而落实模型,让其深入组织需要时间、承诺和努力。重要的是能展现给直线经理并让他们确信,素质能让他们的生活更简单,并且帮助他们将他们的团队建设得更有效。

为了以积极的注解结束这个部分,我们的调查发现大多的人力资源、组织发展专家认可素质框架的价值在指导人才管理的实践上(见表11)。明显地,目前的焦点不是是否使用素质模型,而是更好地改进模型来得到更高的回报。

运行高潜力和继任者项目——速度比质量占优势

高潜力项目在中国是一个热门话题。我们的调查表明大多组织(87.6%)有或者准备有高潜力项目。然而,在这种加速领导力的浪潮下,我们面临一个讽刺的难题:发展一名领导需要时间而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图12A&B的数据表明了这个难题的结果:我们有点太多地推动高潜力项目但成功率并不令人满意。我们对高潜力项目的价值并不怀疑。问题是如何让它运转有效。

组织需要在执行项目之前谨慎、清晰地定义高潜力。

一个简单但重要的问题证明了我们的关注:你在你的组织如何定义“高潜力”?图13展示了目前我们在它的定义上没有一致意见。尽管对高表现人员未必具有高潜力有激烈的争论,但大约21.1%的被调查组织仍然把他们看成——至少部分——是等价的。另外27.3%把高潜力定义成可能是潜力概念的尺度之一——领导力的准备。大约7.3%甚至在运行项目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当然,我们注意到一半的被调查组织(51.3%)认为高潜力项目很宽泛,有一个交互功能的看法,这将是一个优选的方法去解释什么是潜力、它能做什么。这种认为高潜力是交互功能的观点使他们承担重要的角色,如一种或多种商业的领导者。为了保证高质量的运行,我们督促组织在执行项目之前谨慎、清晰地定义高潜力。

在使用上述优选定义的情况下,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多组织在多种等级的人(从个人贡献者到高级执行官,见图14)中,通过小组讨论作为主要识别方法(见图15),将一小组人定义为高潜力。每年的回顾作为一种标准的程序(有61.5%的回答者);回顾的结果影响高潜力人选(见图16)。虽然从西方文化来的好的实践反映透明度是执行高潜力项目的成功之道,但是许多被调查组织仍保持高潜

力人选在严格机密的状态。几乎半数(49.8%)的被调查者只将高潜力人选揭示给执行官或HR看。大约四分之一(25.8%)进一步将信息扩展给高潜力人员。组织发展或人力资源专家非正式的讨论结果认为泄露高潜力人选可能会引发办公室政治、不公正的工作量、和不健康的内部竞争。我们认为透明性的处理需要组织文化的支持,强调信任、开放的胸怀和团队合作,这些需要时间和努力去培养。此外,大多的员工感到高潜力是一个升职的机会(见图17)。结果,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大多数组织对揭示更多信息会迟疑。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高潜力池的退出策略。由于对身份识别和项目设计的关注,我们多少忽略了人才从高潜力发展项目“毕业”后的最佳定位。我们的调查显示我们不是希望“毕业生”通过更多发展的活动来培养,就是希望他们能等待一个可行的机会(见图18)。结果可能是失去这些人才。虽然基于调查结果,高潜力的平均流动率很小(2.9%),但大约有18.5%的不合理流动跟高潜力人员有关。考虑到这些挑战,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是谨慎掌握高潜力池的尺寸。一个过大的池子低估了高潜力的质量和重要性。更好地是通过内部人才市场和继任者计划战略性地衡量池子的尺寸。此外,我们需要有技巧地掌握人们的预期。不要对高潜力人员的职业发展过度承诺。想办法让他们把项目看涨一次学习发展的机会,而不是一次晋升的跳板。

继任者计划与高潜力发展项目紧密相关,因为两者对增强领导力建设都十分重要。为了进一步在让其更有效运行上发散思维,我们将被调查者分成二组次样本:一组是对他们目前人才管理实践满意的回答者(N=108),另一组是某种程度上不满意的回答者(N=64)。分析显示,有31%的满意次样本成功率(也就是通过高潜力项目完成领导力继任)高于20%;而只有15%的不满意次样本满足这一标准。

深入的详细调查显示他们实践中有二个差异,有可能说明满意次样本的成功率翻倍。首先,在满意次样本组的大多组织让直线经理承担他们自己的继任者计划的义务,并让他们的绩效评估和晋升程序付诸实践(见图19)。第二,在满意次样本组的更多组织回顾继任者计划的发展每年多于一次(见图20)。尽管差异很明显,我们仍然有空间改进,甚至对于满意的次样本组。高潜力项目和继任者计划都是人才管理实践的重点,我们需要保持上进心和耐心去掌握他们。

掌握员工的稳定性——比金手铐更好

员工稳定性项目的目标不是提供“金手铐”而是更好地使人才“嵌入”组织

员工流动的学术研究表明之前主动流动的二种人主要是职业不满意和外部机会的人。中国的人才市场是高度竞争市场。当更多的高才能职业进入在中国和受职业发展晋升驱动的文化影响,掌握员工稳定性成为大多数组织一项艰难的工作。

我们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流动率在一个中等水平(14.2),有小的标准偏离度(3.86)。这说明,只看平均可能掩盖一些重要信息。我们接下来问回答者关于“合理”流动率(即差表现和不符合岗位要求员工的流动率)和“不合理”流动率(即明星员工和专家的流动率)。在所有的人员流动中,我们发现19.2%可算是合理的;18.7%是不合理的。合理的流动更多发生在个人贡献者的水准,而不合理的流动发生在多种水准上(见图21)。对管理人员来说,不合理的流动比合理的流动发生得更多。相应地,高层领导(包括总监、经理和以上)很稳定。以上的发现暗示我们需要在个人贡献者到中层经理的等级上通过减少不合理的流动率,花费更多努力留住人才。

在调查结果之外,我们看到一个在中国跨国公司(MNCs)到私人企业(POEs)和国有企业(SOEs)人才流动微妙的趋势,而颠倒这一流动未必可行。图22提供了一个假定的人才管理地图的形象展示。这股人才流动的新浪潮的触发原因主要有报酬的增长、活动和决策的自由度、承诺职业发展、POEs(特别是上市机会)的光明未来和SOEs提供的工作稳定性。不同的是,这些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是所有权和赏识。稳定性项目的设计需要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以获得有效的结果。我们需要明确员工稳定性项目的目的不是只提供“金手铐”,而是去更好地专业地从心理上、情感上让人才“嵌入”组织。

接下来是什么?

总结和评论

在读完报告后你的感受是什么?我们感到谨慎的肯定。

在过去十年中,市场经历了从传统HR基础建设向人才管理和领导力发展的逐渐移动。在这个趋势下,中国人才管理专业团体成熟得很快。在西方国家使用的工具和发法在这里同样适用。许多人才管理专家通过勤奋的学习工作来证实我们顺利地执行发展项目。我们都有奖赏!

从一个建设性的观点看,我们想指出一些改进的地方:

更多关注质量,而非数量。现在更重要的不是引进另外的工具,而是关注如何精炼过程和强化可行性项目的质量来得到最好的回报。我们时常从发展工具中得不到期望的回报,因为我们没有吸收它的精华,掌握其内在机制。最好挖掘得深一些,通过实践联系到核心内容。在结束一个项目后,做一些自我的反省:你在项目中有什么做得好的地方?你下次如何做的更好?你从执行项目中学到了什么?保持不断地改进。

使人才个体成为主人。自我激励是人才管理的精髓。但是,我们看到许多以组织为中心的发展项目。我们倾向于告诉我们的人才什么是组织需要的而非问他们想做什么。我们需要改变心态,将人才个人作为主人和发展项目的主要掌管者。变得开放和善于倾听:他们想成为什么类型的领导者?什么最能激励他们?定制你的发展战略来符合他们个体的需求。包含直线经理,赋予他们责任。

以战略和长期为导向。人才法制化对所有组织而言是一个基本的战略需求。不幸的是,很多组织认为它是外围的。当市场波动,组织倾向收缩人才发展的投资,市场一旦好转将造成人才短缺。为了长期发展需要,组织需要与人才保持忠诚和相互信任。最近市场动荡展示了一个实验:你的组织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你能保持对人才发展的关注和投入甚至在艰难时期吗?建设和维护人才投资和发展ROI间的健康的平衡是维持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于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关注的是最近中国人才管理的实践,不是人才自己。结果,调查的回答者主要是HR/OD的专家和直线经理。此外,我们为了一些定性资料访问了两位人力资源和人才管理执行官。

我们从2011年3月3日-2011年3月31日开展本次调查,通过HR Excellence Center调查(220份答卷)和在线调查(152份答卷)收集到372份第一手资料。在剔除掉同一组织、无效和不完整的答卷后,最终的样本包含了来自269个组织275份的有效答卷。我们包括了6家组织的若干答卷,因为他们是一个大企业,包含不同的法律实体和不同的人才管理实践。下面是统计样本。

人才状况调研报告 篇2

在开设中药专业之前, 我们成立常州中药专业技能人才状况调研课题组, 对常州地区中药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 为专业开设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 现介绍如下。

1 基本情况[1]

1.1 调研目的

明确常州地区中药专业技能人才需求情况, 为专业开设提供依据;明确人才需求分布状况 (生产企业、流通企业) 、学历层次, 确立中药专业人才服务方向;明确中药专业技能人才就业岗位和工作任务, 为课程体系构建奠定基础。

1.2 调研内容

中药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包括学历层次及专业背景;中药专业技能人才需求情况;中药专业技能人才就业岗位和工作任务。

1.3 调研对象和方法

调研对象:选择常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中药生产企业, 如扬子江药业集团、常州聚荣制药有限公司、常州健民制药厂等;中药流通企业, 如常州市庆和药业有限公司、常州市恒泰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常州万仁大药房等。

调研方法: (1) 问卷调查法。共发放25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25份, 有效回收率100%。 (2) 访谈法。根据调研访谈提纲, 与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了解中药专业技能人才就业岗位和工作任务等。

2 中药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2.1 学历层次分析[2] (见图1、2)

图1显示, 中药流通企业相关岗位从业人员学历以中专学历比例最高, 占40%;其次为大专学历, 占34%。图2显示, 在中药生产企业, 相关岗位从业人员学历以大专学历比例最高, 占39%;其次为本科学历, 占30%;第三为中专学历, 占22%。通过分析可以确定:常州地区中药生产、流通企业中, 大专、中专学历层次从业人员占60%~75%, 是企业的主力军;其中, 中药生产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高于流通企业。与企业相关人员的访谈发现:生产一线工作人员大多为大、中专毕业生, 随着中药产业的发展, 企业规模的扩张, 需要大量中药专业技能人才填充到企业生产一线, 而其中大专生则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

2.2 专业背景分析 (见图3~5)

图3显示, 在中药流通企业相关岗位从业人员中, 中药学专业毕业生比例为24%, 排名第二;比例最高的为药学专业毕业生, 为60%。图4显示, 在中药生产企业相关岗位从业人员中, 中药学专业毕业生为55%, 排名第一;药学专业毕业生占43%, 排名第二。可以发现:中药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要求较高, 这也反映出医药行业的特色。同时, 中药生产企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要求更高 (医药专业占98%) 。在与企业相关人员访谈中发现:企业希望有中药专业背景的人才从事相关岗位工作, 因为他们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但事实上, 当前中药专业技能人才不能完全满足市场要求, 不足部分只能由药学专业人才来弥补。从图5可以看出, 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 都存在中药专业技能人才缺口问题。

3 中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见表1)

随着中药产业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 中药专业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表1显示, 中药生产和流通企业一线, 需要一定数量的大、中专中药专业技能人才, 其中生产企业需求量大于流通企业, 且偏向大专学历层次。

4 中药专业人才就业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3]

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访谈得知:在中药流通企业, 中专和大专层次中药专业人才就业岗位主要为:中药调剂。该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识别常见中药饮片和中药材, 判断其质量, 区分相似品种;熟悉常见中药的正名与别名, 根据中医处方独立准确调配药品, 在调配中正确应用中药配伍与用药禁忌;掌握常见中药尤其是贵重中药、毒性中药和麻醉中药的不良反应和用法用量;介绍中药方剂的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熟悉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各种变异现象, 根据中药商品的特性进行日常贮存和养护;分析中药质量变化类型及产生变化的内、外因素;介绍中成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中成药的配伍应用和不良反应。

在中药生产企业, 中专和大专层次中药专业人才就业岗位主要为:中药制剂生产。该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生产前的准备工作、生产操作和生产后的清场工作;进行物料平衡的基础计算;懂常用中药制剂生产岗位的生产工艺流程方框图;各种常用生产设备、设施和仪器仪表的使用及保养;运用GMP管理体系, 进行质量控制操作和维护岗位环境清洁;应对停电、停水、停气等突发事件及一般生产、安全、设备事故;将中药洗、浸、切等前处理后, 根据中药的品种特性, 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参与技术质量分析会, 并能描述本岗位生产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5 结论

本次调研活动虽然行程远, 工作量大, 但还是取得了很大收获, 课题组基本掌握了常州地区中药专业技能人才基本状况, 实现了调研预设目标。 (1) 中药专业技能人才基本状况及需求情况:常州地区中药企业 (包括中药流通和生产企业) 生产一线绝大多数工作由具有药学专业背景的人员来担任, 而具有中药专业背景的员工所占比例较低 (流通企业为24%、生产企业为55%) 。未来, 中药生产和流通企业对中药专业技能人才均存在较大需求, 开设中药专业时机已基本成熟。 (2) 中药专业技能人才规格情况:在常州地区中药生产、流通企业中, 大、中专学历层次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为60%~75%, 是企业的主力军, 其中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学历水平高于流通企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医药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技能水平要求将越来越高, 建议开设五年制中药专业。 (3) 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积累了许多有关中药专业开设的宝贵资料, 如中药专业人才就业岗位 (主要为中药调剂和中药制剂生产) 及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等, 为后续中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

摘要:成立常州中药专业技能人才状况调研课题组, 对常州地区中药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 为专业开设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

关键词:常州,中药专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庭之, 胡勇, 江朝兵.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调研[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23) :102-104.

[2]杨珍杰, 白梦清, 熊蕊, 等.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9) :264-265.

人才状况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汽车运用;需求;调研;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1-0057-03

收稿日期:2014-12-28

作者简介:郭建英(1980-),男,佛山市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讲师,学士。研究方向:汽车运用与维修。(广东 顺德/528300 )

赵鹏媛(1982-),女,佛山市顺德区中等专业学校讲师,学士。研究方向:汽车运用与维修。(广东 顺德/528300 )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务院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顺德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研究”子课题《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标准体系建设调研报告》阶段性成果。笔者试图通过本次调研,深入了解佛山市汽修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为职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改革提供依据,为形成本专业的教学标准和人才等级标准提供依据。通过联合佛山市顺德区名教师工作室及相关七个职业学校的骨干教师,采用文献统计和资料研究、现场走访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实践专家研讨会,毕业生回访等途径调研了行业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相关学校课程设置情况、学生就业情况、人才培养结果现状等,调研范围主要以佛山市及珠三角地区的汽车售后服务业,调研对象包括企业人事主管、车间主任、组长、工人、实习生等人员。

一、行业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

1.调研企业基本情况

调研小组拟定了26家各类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调研对象企业调研情况表明,汽车售后服务市场和流水线加工类制造企业最大的区别为规模小,品牌独立,外地籍的从业人员占企业人员总比例达50%以上,由此带来的人员流动率逐年升高,企业员工不稳定,给企业自身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1)企业人才学历结构情况

数据表明从事相关售后服务行业的人员的学历本科占4.92%,大专占42.7%,中职45.6%,初中4.92%,在调查的过程中还发现很多大专和本科的学历都是中职生在工作过程中进修的,企业和社会对更高学历的需求增加,中职生能吃苦、动手能力强的优势明显,如何即提高学生的学历又保持中职生的优点是我们下一步中高职衔接的重要课题。

(2)专业发展及工资待遇

汽修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工作中的经验积累需要一定时间,从毕业到大工大概需要4.5年左右,见图2。2012年顺德顺德区政府规划和统计局统计数字,顺德平均工资为月收入为3434元,作为本专业的学生在三年内工资待遇无法与顺德区公布的平均工资持平,这个情况和全国本专业就业薪资情况是一致的,各层次机修工的平均月收入如图3所示。根据调查显示,中工水平才是企业单位需要的基本水准,而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内是无法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的。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学习了系统的专业知识,但是无法及时应用,实战环节少,所以造成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不符合,难以达到企业拿来就可以用的程度,还需要三年左右的企业内部培养,造成了企业成本的增加和企业服务质量提升障碍。

2.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企业用工需求情况

岗位群情况及企业当前及未来三年岗位需求情况如下图所示,在整体调研的过程中,一些企业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明显,如某些企业需求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柴油电控维修等方面的人才,而这些尚未在中职甚至高职作为培养方向,这也是今后校企合作中的定单、定向培养人才,打造优势毕业生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 相关学校课程设置情况

汽修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教与学都必须理实一体化,在做中学、做中教,而今虽然大部分学校已经采取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也实现多样化,但由于教学班的人数较多,实习场地、设备和师资的配比不足,影响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目前各校主要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1.课程开展顺序不合理。一年级学生,专业课程、动手实操课程太少,语、数、英基础课程占据了太多篇幅。很多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热度在远离专业学习一年后被磨灭。

2.一体化教学人数受限。因为班级人多、设备有限、场地狭小,二年级学生的动手机会也不多,实操过程中教师也很难兼顾安全和教学。

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由于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相脱节,很多企业一线需要的技能只能点到为止,学生难以将课程内容转化并应用到实践当中,造成理论上懂,但动手实践差很多。

4.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双师型教师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关键,需要经常到企业再学习,汽车技术快速发展,要求专业教师充分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要求,否则难以成为学生和企业间的纽带。

三、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通过随机抽取本区内毕业生518人(除升大外)3-5年就业情况做了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表:

1.课程设置和企业工作任务契合度不高。学校学习的课程是综合化理论性的,而企业的工作是任务式实践性的,所以和企业在教材上的共同开发,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校本教材,将课程标准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是我们需要改进的重要一环,

2.学习课程全面,岗位定向不够。毕业生希望在课程设置上能够增加校外实习时间,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企业,更多了解未来的就业环境。

3.职业发展生涯规划课程不理想。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起到重要作用,很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是由与企业紧密联系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担任,没有聘请企业主管或有代表性的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入校讲座。

4.专业就业满意率逐渐提升。专业就业满意率随着从事时间在不断增长,如果将一部分课程放置在企业进行,有利于学生认可未来的工作环境,也有利于企业选择合适的学生就业。

四、对策与建议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调研过程的交流中得悉,大多数汽修企业比较认可“工学交替,校企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以2-3个月为一个周期,交替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实现校企互动、教学相长。

2.深化校企合作。密切开展校企合作,拓展校企合作项目,让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学校则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科研为依托,建立以校内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为主,辅以订单培养等多种模式的办学体制,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使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受益。

(二)关于实习就业

1.重视安全教育。企业极为重视和敏感的问题是实习安全问题,要求进厂实习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和工作安全意识。建议学校重视学生的职业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和节能环保意识的培训。希望把这方面的内容增加到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体系当中。

2.注意引导就业心态。许多企业认为刚毕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比较浮躁,以自我为中心,工作稳定性差,吃苦耐劳和钻研精神不够。建议学校在教学初期阶段增加人生观、就业观、职业道德培训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吃苦精神,在学生离校就业前进行就业教育,以除去他们的浮躁情绪及对职业认识的误区。企业强调,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意识和就业心态应放到第一位,知识技能为第二位。

(三)关于专业教学改革

1.企业文化进校园。在日常教学中,可增进学生对企业

组织关系和管理制度的了解。企业建议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汽车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汽修企业的文化,熟悉汽修企业的管理模式,了解岗位职责。

2.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根据实践专家研讨结果,将目前的专业模块课程重新进行整合优化。让学习内容贴近生产实际,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考核评价更接近企业要求。

3.合理安排课程顺序。一年级可引入汽车保养、汽车美容、整车构造认识、工量具使用、汽车企业文化等课程,延长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规范理念的渗透,不出现集中扎堆专业授课,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二年级下半学期或三年级开始,可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岗前培训。

4.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原有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应多采用适应新时代学生特点和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手段进行知识的传授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作业布置内容及方式等。

5.实现小班化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小班教学,对学生提高技能、培养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习惯有重要作用。小班教学也可以分阶段实施。

6.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企业建议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量引入企业的实际案例,采用逆向处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表示愿意主动提供这方面的资料,同时愿意提供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

(四)关于教学条件

汽车技术更新很快,把握技术资料和新车型发展特点对在校生就业有利,但是学校不可能不断更新设备,而且技术资料也难以获得,所以学校可与企业共建共享培训基地,将企业的员工培训引进到校园。学校为企业的员工培训做好服务,同时获得与社会前沿紧密联系的渠道,从而让师生受益。

(五)关于师资队伍建设

传统的教师素质要求已经不适应以实践环境为课堂、以生产任务为教学内容的现代职业教育了,他们需要在技能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要实现转型,在能力结构上具有“双师型”特征。可以通过以下几条渠道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一是校内培训;二是企业实习;三是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四是参加教科研的探讨和交流;五是利用订单班或校企合作项目,推动教师通过企业考核认证。

参考文献:

王利容.中职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改革分析[J].2013(3).

人才状况调研报告 篇4

社会工作人才是社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会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是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传递者,是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维护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传播者,是体现党和政府关怀、温暖的重要使者。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适应体制转轨、社会转型需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切入点;是转变政府职能、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效能的重要措施;是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服务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关系重大,影响深远。民政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民政领域和民政范围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摆在各级民政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州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要求,州民政局组织对我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培养开发对策进行了研究。

一、**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分布广泛。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一部分,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是指职业从事社会工作的所有人员,而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中那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创造性地进行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社会工作人员。我州社会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口、教育、卫生、公安、司法、信访、工、青、妇、残联等部门和团体,担负着大量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就民政系统调研显示,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社会福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减灾救灾、流浪乞讨人员、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临时性社会救助、艾滋孤儿救助、优抚安置、儿童收养、婚姻家庭服务、殡葬服务、残障康复、城乡社区建设、精神病患者康复、慈善事业等多个领域。目前,我州现有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17个、社会救助类事业单位117个、收养服务类事业单位15个、优抚安置类事业单位14个、慈善事业(包括慈善类事业单位、民间组织)27个、减灾救灾类事业单位5个、家庭生活服务类事业单位(包括婚姻登记、婚介服务、家庭教育、婚育服务等)59个、殡葬服务类14个,城乡社区单位2609个,共2877个单位。现有专兼职工作人员12152人。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2092人,36—50岁的8785人,51岁以上的1275人;从学历结构看,初中以下的2457人,中专(高中)的8015人,大专的1481人,大学及以上的199人;从专业结构看,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极少,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毕业的也很少。

(二)社会事业逐步发展。“十五”以来,我州各级党委、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不断加强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视,社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州基本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农村救灾救济和五保供养为主体,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政策优惠为辅助、临时救济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城市社区建设新格局,兴办了一批社区便民服务站点、建成了一批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全州城市社会福利院改扩建后,床位达到1500多张,每个乡镇都建设了中心福利院,共收养近万名院民,全州福利救助类机构达到134个,设置床位15000多张,还有服务类事业单位130多个。社会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工作人才参与各项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成长环境逐步优化。近年来,我州编制了全州“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州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出台了《**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州城市低保救助实施办法》等多项政策规章,社会工作的政策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各行业、各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在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为社会工作人才开展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操作规范。社会工作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条件不断改善。

(四)工作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服务模式上,全州不同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人才根据各自职责范围和岗位要求,采取了不同的服务模式。机关的社会工作人才,主要采取“管理+督导”的模式,通过制定政策、督导监管、建立服务体系等方式方法履行职责;事业单位的社会工作人才,主要采取“管理+服务”的模式,通过落实政策、提供服务等方法开展社会工作;社会组织和

美女学院的禁书 异体——我的绯色天空 理工大风流往事 我的老婆是杀手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民办服务机构则主要采取“引导+服务”的模式,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服务。在服务方式上,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这三个群体主要采用落实政策和发动社会帮扶的方式,帮助解决他们的生产难、生活难、住房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对广大城乡社区居民,主要是充分发挥基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作用,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题及其原因

(一)社会事业发展不足。近年来,我州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全州生产总值逐年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城市形象和品味明显提升,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呈现发展不足的态势。城市管理不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差,上学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公共卫生基础脆弱,看病难、看病贵、农民因病致贫返贫、医患矛盾突出的问题还依然显著;乡镇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发挥作用不够充分;社会保障、救助、福利等方面,仍然存在保障标准偏低、覆盖面窄的问题,例如农村困难居民需要纳入低保救助的人数不到40%,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和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仍然简陋和不足,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和完善。

(二)社会工作人才缺乏认同和了解。从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软环境看,全社会对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基本认知、认识和认同程度不高。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不管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自身还是社会公众,大约有75%的人认为“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有73%的人认为“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人才”,即使在目前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有很多人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表示“只是听说”、“不知具体含义”,不知道社会工作人才是需要经过专门培训、掌握专业方法和技巧、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才。在社会认知中,有的要么把概念泛化,认为只要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人员都可以称之为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人才;有的要么混淆概念,把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等同为一个概念,甚至有的人认为只要把社会工作所涉及领域的岗位与社会工作职业一挂钩,就可以实现从一般工作人员到社会工作者的转变;有的人还认为,做社会工作的就是社区工作人员或是村委会干部。

(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与社会发展要求和群众服务需求相比,我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还难以适应。主要表现在:

1、从业人员总量不足。仅从民政系统看,从事相关社会工作的人员有978人,与常年100余万名民政服务对象的比例是1:1200,在这部分工作人员中,有42%是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从事的社会工作更侧重于社会管理而不是社会服务。在基层,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则更低。如全州从事城市低保的工作人员只有31人,与全州5万名城市低保对象的比例仅为0.6‰,176名乡镇农村低保工作人员与全州20万名农村低保对象的比例仅为0.8‰。而美国2005年社会工作者总量达到了65万人,每1000人就配备有2到3名专业社会工作者;英国2001年的社会工作者人数统计为12.5万人,占全国劳动力的5%;我国香港地区受过专业教育培训并通过资格考试的注册社工就占总人口的1.7‰。

2、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学历、年龄等结构不够合理。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比例低,学历层次整体偏低,在社会管理、社区事务等传统社会服务领域,大部分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年龄结构老化,工作中基本依靠经验,而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情况日益复杂、要求日益提高的社会管理服务要求。

3、人才队伍分布领域不均衡。首先是社会工作的任务量和从业人员不成比例,如民政系统承担着多项社会工作,但是社会工作人员在整个系统的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不到12%;其次是人员分布不均。如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多集中在社会福利机构服务、社区建设基层管理、社会流浪救助服务等方面,在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和贫困者、失业者等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等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规模仍显不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领域分布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政府直接举办的领域多、社会自主发育领域少;问题解决型(求助式)领域多、常态维护型(非求助式)领域少;城镇相对多、农村相对少。

4、人才队伍专业能力还不强。拥有专业理念、具有综合运用各类方法技巧开展专门服务的“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严重不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不到5%。在现有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多数以上的人员虽都经过本职工作训练,但缺乏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遇到问题往往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没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支持,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专业服务。

(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支撑体系尚未建立。一是缺乏政策制度支撑。就国家而言,2004年7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制定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除此以外,几乎没有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法律法规性文件。就我州来看,包括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引进、使用、激励、考核与资格认证、从业规范、登记管理、继续教育、评估监督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工作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尽管各职能部门针对行业特点制定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没有专门针对社会工作人才出台的规章制度。二是缺乏组织管理支撑。社会工作分属10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没有统一的领导管理机构,各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严重,致使社会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总体协调,不能形成工作发展和队伍建设的合力。即使在各行业内部,下属事业单位的属性、级别也不同,给社会工作的协调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社会工作人才依托的民间组织发育还不完善,缺乏保障,运行困难,服务社会的作用发挥不足,能够提供社会工作的岗位十分有限,影响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进程。三是缺乏财政支撑。一方面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收入水平低,缺少应有的社会保障,而且在社会工作人才培训设施建设、培训教材征订和培训网络建设方面薄弱,使一些受过专业教育的毕业生因待遇偏低、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而不愿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工作;另一方面是人员编制受到限制。以州、县民政部门城乡低保工作机构为例,工作人员只有19人,而面对的是全州25万多名的城乡低保对象,以及其它70余万名困难对象;州老龄办长期只有1人,而全州老年人服务对象(60岁以上)却有45万多名,编制、人员、经费多年来都没有等到较好解决,制约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开发的对策措施

(一)明确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培养专业化人才和集聚社会化人才并重原则,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先进经验,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建立法律规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工作体制,建立和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评价使用体系、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保障制度,全面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素质,着力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水平。

(二)积极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1、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研究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切实解决有关党政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问题,为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优化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注重发现、培养和宣传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奋发成才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促进社会工作发展、适应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社会工作。

3、优化工作生活环境。统筹协调现有政府信息网络资源,建设社会工作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相关社会工作和具体岗位需求信息,吸引和鼓励社会和个人兴办社区社会服务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区服务。各类组织和个人到社区兴办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的,可免费使用城镇社区现有公共服务设施。要重视解决社会工作人才的户籍迁移、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

(三)努力健全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

1、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规划。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抓紧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和培训计划,进一步增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整体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改革现有人才统计制度,切实掌握社会工作人才状况,为制定人才发展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2、加强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整合教学资源,鼓励高水平教师和专家担任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任务。加强高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到社会服务机构实习和见习。高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情况纳入教学工作考核内容。

3、开展社会工作人员岗位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个人自学、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现有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力争在2年内将所有工作人员轮训一遍,基本实现所有社会工作人员达到相应的岗位素质要求。鼓励和支持城乡社区、村(居)委会工作人员参加进修、见习、短训、函授等素质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化社会服务能力。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使用体系

1、完善职业资格制度。所有社会工作人员均应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具有其他专业技术职称的社会工作人员,可按国家有关规定转评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晋升上一级职业资格时,其转评前和转评后的任职年限可合并计算。逐步推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注册登记制度。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医师、护师、心理咨询师、律师等其他职业资格的社会工作人员,应进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注册登记,力争在5年内全面实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注册制度。

2、完善岗位设置制度。调整优化布局结构,科学设置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研究建立州、县、乡政府社会服务事业机构定编标准。明确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岗位设置和结构比例,原则上社会工作岗位不低于岗位总数的90%。研究探索城乡社区、村(居)委会岗位设置办法,在法定岗位之外增设2—4个社会工作专职岗位。鼓励和支持村(居)委会、社区企业和个人创办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因地制宜开发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3、完善人才使用制度。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制,鼓励社会服务机构采取不迁户口、不转关系、聘用兼职、聘请顾问和短期服务等方式引进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州、县市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晋升职称前,必须到基层社会服务机构服务一年;择优选派基层社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到州、县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挂职进修。以品德诚信、工作绩效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要标准,加强岗位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奖惩或续聘、解聘和调整岗位的依据。

(五)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

1、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按照公共财政“以钱养事”的改革要求,研究制定政府财政按社会工作项目任务和社会服务人数核拨财政经费的具体办法,加大财政资金向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运作模式,完善政府按服务项目、服务人群购买社会服务的具体办法,鼓励民间社会服务组织提供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服务。

2、健全民间资金投入机制。研究制定工商、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举办民间社会服务机构。研究制定《**州公益事业捐赠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资助社会工作。研究制定国内外慈善组织来我州举办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办法,吸引和鼓励州外资金投入和资助社会工作。

3、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制定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和奖励政策。政府社会服务机构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社会工作人员,应聘到管理岗位工作的,可选择按所聘管理岗位或本人具备的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享受工资福利等待遇。进一步落实财政专项补助,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成员、福利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及其聘用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并使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适当增长。

4、建立优先晋升(录用)制度。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从事社会工作。凡到城乡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考核称职以上的社会工作人员,可提前1年参加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参评高级社会工作师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职业资格;参加全州各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报考州、县市机关公务员的,笔试成绩可适当加分;报考乡镇办机关公务员的,优先予以录用。工作满1年,且考核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在报考本省高校研究生时,考试总分可加10分。

(六)切实加强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社会工作的组织领导,将社会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协调,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整体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工商联会员企业人才队伍状况报告 篇5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与高素质的管理者,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区工商联就如何加强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走访调查174家非公企业,访谈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并深入到企业一线同职工进行沟通,切实掌握**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一些基本情况,并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

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工商联本次调研对象为174家非公企业会员,其中二产32家,三产142家;资产总额100万至500万有65家,资产总额500万至1000万有69家,资产总额1000万至5000万有31家,超过5000万有9家。企业从业人员总计15584人,90%以上为本地人,初中学历以下8009人,高中以上学历7575人,已取得执业资格的约1890人,经营管理人员1100人,占比重为7.05%。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质量不高。从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结构分析来看,研究生(含博士、硕士)学历人员16人,占总量的1.5%;大学本科学历人员213人,占19%;大学专科学历人员341人,占31%;中专以下学历人员530人,占48.5%。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年龄结构逐步优化。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看,35岁及其以下人员为386人,占比35.1%;35岁—55岁人员为583人,1

占比为53%;56岁及其以上人员为131人,占比为11.9%。

4、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相对稳定。从调查结果分析看,企业经营管理队伍比较稳定,任职年限在3年以下人员为457人,占比为41%;任职年限在3—7年人员为396人,占比为36%;任职年限在7年以上为247人,占比为23%。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中突出问题

1、人才总量偏少,协调发展不快。相比2009、201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总量虽有所增加,但与我区经济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企业调查情况看,企业人才资源还是比较匮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占总数的7.05%,人才总量明显不足。从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发展经验来看,一般认为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发展的企业,其经营管理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应在15%以上,目前**实际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比例都在6%—10%之间,远远低于15%。从对今后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对人才需求都比较强烈,特别是急需兼具专业技术的高级管理人才。

2、管理模式落后,职业高管难求。**非公企业85%以上仍是家族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模式上。60%的高层管理人员(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都由家族成员担任,30%的高层管理人员由合伙人担任,只有10%的企业尝试外聘专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即使外聘高层管理人员,在管理权限的分配上,对外来人的掣肘也较多,绝大多数业主本人还是采取“集权制”。即便是有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的企业,在聘用外来专业高层管理人员时,绝大多数的外来专业高层管理人员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不适应本地、本企业的经营模式、工作氛围、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一方面,企业本身也清醒的认识到急需专业的高层管理人才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一方面,企业又找不到合适的高层管理人才,有些企业根本还不清楚自己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高层管理人才。所以,对企业实管层人员认识的提高是引进高层管理人才的第一步,应当有效组织企业实管层人员进行管理专业的培训或进修。同时,企业规模不够大、业主本人素质有限、本地薪水不高等原因,也造成外地高层管理人员中有经验、有资历、有口碑的精英不愿来本地应聘;有意愿来应聘的人员,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又达不到企业和业主的要求。所以,目前大多企业都采取从老员工中挑选、培养的方法,晋升提拔。这样在人品、能力方面“知根知底”,也能完善人事晋升模式,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弊端在于现有员工的能力有限,不能有效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3、人才投资缺乏,开发重视不够。

**规模企业较少,本土企业创业艰辛,业主自我意识浓重,企业战略受制于业主本人的素质,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人才观念陈旧,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机构,没有制订人才规划,对内没有就现有员工情况进行盘点,对外不了解当地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对于人才需求处于现缺现找的状态。在管理人才培训方面,投入明显不足,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企业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安排了年培训费用,大部分企业没有培训机构,每年的培训费用支出甚少或没有列支,致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自我发展、提升空间受到了限制,没有形成职业经理人队伍。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减少人的因素。企业自身影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因还是在于人的因素,受企业决策层的素质、企业发展规划的制约。要减少人的因素影响,就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引导非公企业业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企

业发展的根本的观念,让企业自身认识到只有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才能带动企业经济的飞速发展;通过树典范、交流学习案例等方式,引导企业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使用、培养、激励、监督约束等机制,努力做到用企业发展造就人才,用人文环境聚集人才,用奖惩制度激励人才,用法律法规保障人才。

人才状况调研报告 篇6

摘要:

作为一名学习金融学方面的学生来说,不及时了解金融市场的信息,你就不是一位出色的学生。作为一名将要就业的学生,不及时了解人才市场中本专业的供需,你就不能更好着眼将来的职业生涯。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我们投资理财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为了以后就业作提前的了解,今年寒假我对我市人才市场,金融专业的人才需求、职业要求和其他要求等情况做了调查。

关键词:

金融 人才市场 人才需求

今年寒假,我对目前我市人才市场对于金融与证券人才的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显示:在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人力资源管理、证券与投资学等财经类人才需求专业中,会计学专业所占比例高居榜首,为17.8%,财务管理位居第二为15.8%、,其他各专业依次为13.8%、8.7%、8.4%、6.2%、5.6%、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资本市场的建立,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管理工具的快速发展,企业迫切需要进行项目投资融资、资本运作、税务筹划、成本控制等相关的战略规划及运作、参与并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另外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和金融操作的日益现代化,使企业的财务活动以及与各方面关系将越来越复杂。对专业化的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一、调查情况分析

(一)金融行业“钱”景广阔

本次报告显示,金融专业毕业生其平均起点工资和平均定级月薪分别为2628.52元和3794.91元,与其他行业相比,明显处于较高水平,对毕业生来说十分具有诱惑力。在具体薪酬方面,报告揭示,金融高端人才年薪都在15万元以上,八个城市的基金经理平均年薪为21万元左右。按照自身的条件不同,能力、学历、经验和背景的差别,往往同一岗位的人员所获得的薪酬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其年薪为15万—100万元不等。

(二)金融类人才缺口巨大

调查报告还显示,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这几个省市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些省市金融机构相对集中,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对金融行业的中高端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目前企业需求量与人才的供应量比例已经接近9∶

1。这也直接导致金融行业人才求职活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员会主动出击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专家表示,因为金融行业总体上人才缺口较大,企业的招聘职位和数量都比较多,对个人而言可选择的机会比较多,因此人才的流动率也较大。与上海、北京相比,杭州的情况稍微平和一点,但有向这些大城市靠拢的趋势。专家告诉记者,随着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进驻杭州以及越来越多的准金融机构(如私募基金之类)在杭发展,金融人才,尤其是高端金融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杭州金融类人才的流动性和薪酬水准也会向上海这些大城市靠拢。而且现在不少国有银行也开始转变观念,委托猎头公司寻找相关人才,人才的争夺将进入白热化。

(三)金融类人才压力也不小

据了解,金融行业的企业目前招聘的职位主要是销售类、金融类、保险类和经营管理类等人才。从金融行业人才的职业分布情况来看,保险类的供求比例差距比较大,企业对保险类人才的需求较多,而市场上该类人才的供应量又相对较少。此外,金融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格外强劲,企业需求较多的典型高薪职位包括基金经理、高级投资咨询顾问、投融资经理、金融分析师等。这种需求也不断造就业内高端人才频繁流动,据资料显示,在基金经理炫目的光环背后,是年均30%的淘汰率和年均54.3%的变动率。近年众多明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行业也令金融领域人才紧缺的困境越加明显。专家表示,“企业在招聘金融行业高端人才时,大多数对工作经验都有严格要求,通常要求有5-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或精通一门外语,系统学习过一定的财务、金融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对相关的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有些岗位甚至还要求候选人有过上亿资产运作经验,熟悉资金运作程序以及有海外资金渠道等。因此金融行业的高端人才往往在市场上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各大企业纷纷以高薪和各种附加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

(四)调查结论

根据本次调查,结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公布的一份针对高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的权威报告显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对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意愿仍然很强烈,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的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意愿相对更强烈。

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关键因素分析

扎实的专业知识,富有创新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交际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踏实,事业心强,均对企业用人需求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关键的因素进行了统计:72%的用人单位认为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决定聘用与否的关键,有64%的企业选择了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另有62%和58%的用人单位认为踏实,事业心强,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对企业也很重要。

在相同条件下企业会优先考虑哪类求职者有80%的企业会选择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应聘人员,原因是适应期短,工作更容易上手,从而有利于企业降低用人成本。有32%的企业更青睐于获得各种证书的应聘者,他们认为这类人员学习能力强,悟性好,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相对而言,求职者在校的职务以及外表气质等因素对企业用人取舍的影响力度不是很大,仅占不到10%。从中可以看出,如今企业更看重的是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能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另外企业的技术构成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约占50%,对研发型人才的需求约为14%,有48%的企业需要求职者拥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52%的企业对应聘者工龄有要求。

三、思考与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我对该专业的教育和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精品课程建设入手,推动专业建设

专业的发展在于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课程建设的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业内人士深深感到专业建设的根本在于课程建设,而课程建设又在于教学基本文件材料的建设,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本专业应一如既往地通过课程建设实现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如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应作为精品课程来建设。

(二)大力建设实践环节课程体系

实践性教学将是进一步搞好教育,形成新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的着力点。

本专业应充分利用原有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建立了一个综合的金融模拟实习中心。通过几种不同形式的模拟,可以不断提高金融与证券教学质量,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各种业务操作技能,尽快地适应金融业的实际工作。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依赖于课程建设的质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的同时,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这两方面的能力也正是社会用人单位认为目前的经济类、工商管理类毕业生所欠缺的。因此,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授课过程中,应鼓励教师加强案例教学手段的应用,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第二课堂实践中,还应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尝试与教学层次想适应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特色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校企联合办学的规模和合作项目。另外随着中外面合次企业的曾多,针对企业用人单位的意见,应加强英语教学的训练。在国家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中要积极推动使用“双语”教学,它是我国加入WTO后对人才培养模式加速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

(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无论是专业课程建设,还是学术科研发展,都离不开教师,所以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适应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建立一支能适应“国际化、职业化、市场化”办学特色要求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支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并重,并能运用外语进行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

(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成为各类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专业应树立“以学生成材为本”的思想,为学生搭建职业素质培养平台,做好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1、树立以“诚信、宽容、感悟”为核心的基本职业素养精神,通过教师课堂教

书育人、课后职业素养讲座,从思想上帮助学生建立起现代金融服务业所赖以生存的基本职业理念。

2、通过提供就业指导讲座为学生提供信息和职业规划的专业思路,聘请专业的金融人士和专业的市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为学生提供职业的人生规划培训和辅导。

3、开设会计业职业规划课程。通过介绍各种工商企业中职位的设置以及各种职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为学生理解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生涯提供理论和现实的指导。

美容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篇7

1 美容行业人才供不应求

人才缺乏是目前美容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 各种各样的美容机构鳞次栉比, 人才需求大幅增加。虽然各级各类美容培训学校、化妆培训学校越来越多, 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有所增加, 但与旺盛的需求相比仍表现为供不应求。

有调查显示, 美容企业需求量最大的十类人才为美容师、美容导师、美容顾问、美容院店长、美体师、美甲师、美容学员、美发师、培训讲师以及区域经理。针对大部分热门职位, 企业发出的面试邀请超过人才投递简历的数量, 其中尤以美容师、美容导师最为突出。

与强劲的人才需求相对应的, 却是美容院经营者的无奈。经过访谈了解到, 现在美容行业的生意越来越难做, 客户保有率越来越低, 好的美容师难招, 更难留住, 很多美容师学成后都辞职创业, 成了他们的竞争对手;部分美容师培养效果不明显,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低, 流失率高, 等等。贤才难求成了美容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 美容行业人才缺乏的原因分析

经过与美容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美容院经理、店长以及实习学生的座谈, 我们了解到美容行业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如下。

2.1 人才流失率高

人才流失几乎是每一家美容机构面临的问题。就焦作市的几家老牌美容机构而言, 它们虽然采取了提高员工福利待遇等措施, 但美容师仍然频频辞职。郑州一位美容公司老总告诉我们, 他们现在已经放低了对新员工培训的标准, 因为原来的新员工经过高标准培训之后, 没干多长时间就跳槽了, 给公司造成了很大损失。

经过调研发现, 这些流失的美容师主要有3个去向:大部分跳槽到竞争对手的企业里;一部分学到美容知识和专业技术, 掌握了美容院的运作程序之后自己做了老板;另一部分彻底放弃了美容行业, 到其他行业里发展。

2.2 中高端人才招聘难

美容导师需要承担的角色包括美容师、美容讲师、营销师、沟通与咨询师等, 因此他们属于美容行业的中高端人才。虽然应聘美容导师的求职者不少, 但是真正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和职业资格的人才并不多, 既懂产品又懂培训、营销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而且在短期内此类人才也很难培训出来。那些符合美容导师要求的人才由于选择的机会比较多, 即使被招聘进来也留不住, 他们要求的薪酬往往高于公司的薪酬标准。因此, 几乎所有的美容公司都出现“一直在招美容导师, 却总也招不满”的现象。

美容师和店长、经理也是如此, 这些技能型、管理型人才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 经营者会想尽办法从别处吸引人才, 这就进一步加快了人才在业内的流动速度。

2.3 薪酬低, 工作强度大

目前, 美容师的工资构成是底薪+提成, 提成要靠销售产品所得, 焦作市几家大型美容机构的美容师底薪从400元到1 000元不等, 如果产品销售不出去, 美容师的月工资就只有底薪了。此外, 高强度工作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拿美容导师来说, 必须完成产品销售任务, 每周出差是家常便饭, 很多人因受不了东奔西跑的生活而提出了辞职。

2.4 工作氛围不佳

公司工作氛围不佳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员工间因利益发生纠纷, 若处理不当会使矛盾升级;上下级沟通不畅, 成为工作氛围的“定时炸弹”。

3 启示

(1) 修订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 按照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加强中医知识、营销知识、沟通与咨询知识的学习, 尽可能使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行业紧缺型人才的标准,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 选择多家实力雄厚、业内知名度高的美容机构, 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校企共同完成学生培养, 给学生提供更多见习和实习机会, 使其真正与市场接轨, 缩短实习时的适应期。

(3)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诚信教育、创业教育等, 使其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以更好地满足行业的需要。蒉

摘要:目前, 各级各类美容机构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现象。人才流失率高、中高端人才招聘难、薪酬低、工作强度大以及工作氛围不佳是造成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 提出人才培养新举措。

人才状况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由于我国的企业产业发展越来越快速,对汽车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多,所以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也越来明显。缺乏大量的汽车专业人才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极其不利。怎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企业专业人才,已经成为职业学校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现今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下,现代汽车行业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汽车的发展方向是由原来的机械化向信息技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为了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对汽车专业已经有所改革,可是因为受到以前教学模式的影响和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使得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1我国职业教育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1.1对于专业的定位缺少学校特色

职业教育中的汽车专业涵盖了机械学科、计算机学科以及电子学科领域,专业范围十分广泛,学校将专业按照不同的方向可以分成三种:汽车制造方向、汽车修理方向以及汽车服务方向[1]。目前,职业学校并没有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及学校教育的现实情况来设立汽车专业,导致职业学校间对汽车专业的定位基本是一样的,缺少学校自己的特色,大部分选择的都是汽车修理这一方向,比如,对汽车的修理、汽车的修理和驾驶、汽车性能的诊断和检测。职业学校对汽车专业的定位非常模糊,导致培养出的汽车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缺少大量的汽车服务方向的人才。

1.2课程设计体系不合理

目前,职业学校对于汽车专业的课程设计为,一年级的课程安排:汽车文化课、汽车专业的基础课程;二年级的课程安排:汽车专业课程、技能鉴定的课程这种设计安排使得汽车专业课程和汽车文化课程不能在同一学期进行,导致汽车文化课程发挥不出为汽车专业课程进行服务的效果,同时,学生也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2]。除此之外,在进行汽车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理论课所以用的时长和进行实践课所用的时长比例非常不合理,不利于实现培养汽车专业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汽车专业教育中所采用的教材都过于偏重科学系统性,使得教材中存在大篇幅的科学性内容,不仅耗费长时间的教学时间,得到的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

1.3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不社会实际不一致

我國大部分的职业学校在进行汽车专业教学时,讲解的内容还是传统的东风、桑塔纳等,而随时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汽车制造中已近很少用到这些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喷式发动机以及智能变速器和ABS制动化的抱死装置[3]。汽车专业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这些的很少,其余种类的现代化新技术的讲解几乎没有,所以造成了汽车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严重脱节的现象。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传统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重点讲解内容都是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缺少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致不高。

1.4专业实训的条件不好

进行汽车专业教育时,开展实践课程是极其重要的,由于购买相应设备的资金投入大,办学的成本也相对比较高,同时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更新速度很快,使得职业学校汽车专业的设备十分陈旧,跟不上汽车行业更新发展的速度。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因为受到进行实训所用设备的限制,实践内容和社会汽车企业的需求不一致,最终导致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不够,不能满足汽车企业的实际需求。当学生毕业之后进入汽车行业时,因为汽车专业技能不足以及所拿的薪资不高,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放弃汽车行业[4]。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培养汽车专业人才有很多不足之处,怎样对汽车专业人才的培育方式进行改革,成了大部分职业学校积极进行研究探索的问题。为了使职业教育的精神得以在现实中表现出来,改革传统的教育放式,笔者结合学校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与社会实际状况,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2职业学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2.1成立以4S店及快速维修中心为主的汽车专业实训中心

对于4S店,其不仅是汽车销售的终端,也是汽车服务的开始之处,可以将汽车和消费人群紧密连接起来;而汽车维修的工作人员,长时间在汽车销售和汽车服务的一线进行工作,同样是汽车专业人才毕业之后需要跨进的行业。成立以4S店及快速维修中心为主的汽车专业实训中心,能够为教师的实践教学提供科学合理的活动,定时安排学生到实训中心进行实习,学生可以得到实际进行专业操作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中获得与汽车业务有关的经验,同时对于学生的实践效果,应使用标准的绩效评测手段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毕业后才会具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这一行业[5]。

2.2加强业务协作以及资源共享达到深化校企合作的目的

进行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合理有效的利用汽车资源共享的平台,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汽车企业拥有掌握社会汽车市场资源的优势,其所更新的汽车相关资料都是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汽车企业还可以定期开展与汽车品牌的文化、汽车型号技术以及汽车服务等相关的培训活动。职业学校通过与汽车企业进行合资,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深化学校与汽车企业间的合作,对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汽车专业人才是非常具有意义的。除此之外,学校教师也可以亲身投入到汽车生产实训中,提升自己的汽车操作技能,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紧跟汽车行业发展的脚步。

3职业教育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3.1清晰化汽车专业的三个方向

职业学校应该依据社会需求的现实情况来进行汽车专业的设立,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来设置专业。目前职业学校汽车专业大体上有三个方向:

①汽车制造方向,需要学生具有使用机械进行制图以及钳工的能力,熟悉与汽车构造相关的知识,具有可以不在他人的协助下准确组装汽车全部零件的能力,同时能够为修简单的汽车故障问题[6]。这个专业方向比较适合汽车专业开设时间不长的学校。

②汽车维修方向,学生应具有准确使用各种检测工具以及汽车维修工具的能力,在熟悉与汽车构造相关知识的条件下,具有准确组装汽车全部零件的能力,同时能够有效检测及修理比较难的汽车故障问题。这一专业方向比较适合汽车专业开设时间较长以及具有较强实力的职业学校。

③汽车服务方向,需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汽车运用的相关知识,在熟悉与汽车构造相关知识的条件下,可以做与汽车售后服务有关的工作。这一专业方向的人才是社会大量需求的,比较适合各方面综合实力比较强的职业学校。

3.2所设置的汽车专业应体现出学校的特色

学校在设立汽车专业时,一定要根據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学校的特色充分发挥出来,依据学校自身的优势来确定汽车专业设立的方向,使得学校特设在汽车专业中得以体现,吸引大量的学生以及汽车企业。对于以机械类为主的职业学校,可以设置汽车维修的专业方向;对于以电子类为主的职业学校,可以以汽车电器为主要方向;对于以商业类为主的职业学校,可以以汽车销售方面为主。

3.3重新对汽车专业课程的构建进行设置

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为,依照职业和岗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优化汽车专业的课程。在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构建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现代化的汽车新技术和新知识加入到课程中,合理删除传统、不实用的知识,起到强化汽车专业教学的目的。

在安排汽车专业的教学进度时,应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汽车专业的交融性,将汽车专业课程开设在低年级,同时将比较基础的课程调到高年级,这样不仅可以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还达到将基础课程和汽车专业课交融在一起的目的。

3.4调整课程结构突出重点

对汽车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时,应该将学生的就业作为导向,以实用性为学习基础,来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对学时进行有效分配。

对于基础课程,一定要达到充分、实用的要求。语文课中,主要对学生进行应用文的写作以及练习书法的教育;数学课中,主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教育;外语课中,主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口语以及与汽车有关的英语教育;物理课中,主要对学生进行电子、热力学以及力学的教育;计算机课程应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体育课以锻炼学生身体为主;政治课以加强学生素质和品质为主。

对于专业课程,主要教学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汽车专业技能以及素质,应实际应用为主。按照汽车专业的不同方向,可以对汽车专业基础课进行适当的调整,一定要开设汽车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合理调整课时;在改革汽车专业课程时,一定要以时间操作教学为主,合理延长进行实践及进行实习的时长,因为汽车专业技能是汽车专业人才必须要掌握的[7]。在学校开设的汽车专业课中,获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比如,汽车维修的证书、驾驶证以及钳工证书,同时适当减少没有实用价值的课程。

3.5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只有合格的专业教师才能培养出专业的人才。合格的汽车专业教师应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以及具备丰富的实训教育经验。为了提高学生汽车专业的技能,教师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广泛阅读汽车专业相关的杂志及书籍,定期参加相应的培训和参观活动,每一年都亲身参与到汽车企业的实践中进行学习,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努力成为一名“双师”型的教师。在专业教学课程中,尽量采用多媒体等数字化的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际融合为一体,实施项目教学法。

3.6组建新型的汽车实训场地

组建汽车实训场地是提高学生汽车专业技能的有效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组建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职业学校汽车专业的发张状况以及财务状况来对实践设备进行合理的调整。组建的原则为:逐渐摒弃过时落后的设施,尽量减少具有验证性的设施,重视整个车体的修理和检测的设施,将传统的汽车实验室重新进行整改,建造成进行汽车实践的场地,最后过渡到进行汽车教学的工厂。

结束语

职业教育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进程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状况进行人才的培养,其中第一步就是对汽车专业教学的内容进行全方面的改革,抓住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调整好汽车专业的教学方向,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同时汽车专业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投入到实训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汽车专业教学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汽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臻.高等职业院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3):101-104,128.

[2] 沈鹏.浅谈职业教育汽车专业教学资源整合[J].价值工程,2010,29(11):180-181.

[3] 许冀阳,董建利,孟妮等.注册入学时代高职汽车专业办学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5,(6):104-104.

[4] 曾雨,戚叔林,袁福林等.浅议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职业目标确定与职业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592.

[5] 黎峰.项目教学法在汽车专业课题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1,(36):66.

[6] 胡勇.汽车专业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差异及研究意义[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5):193-194.

上一篇:学校安全活动展板的标语下一篇:能体现重阳节习俗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