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管专业人才培养

2024-06-17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精选10篇)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 篇1

从国内外的现实情况来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以下简称“信管专业”) 的优势日益凸现, 以CIO为目标的该专业人才有其特有的专业优势, 将比单纯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更适合于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纵观各高校关于该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知, 该专业的毕业生, 应在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应用基本技术的基础上, 通过对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充分的实践锻炼, 以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特有的专业手段和专业工具, 成为企业管理与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之间沟通的桥梁。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更能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潮流, 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于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信管专业来说, 目前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中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主, 即毕业生在信息管理、网络应用与信息系统建设等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专业基础扎实, 同时也具备较全面的经营管理综合素质, 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能够在各种企业中起到业务骨干作用。在条件成熟之后, 学院应该考虑着手培养能够从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 以培植企业战略竞争优势为出发点对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 进行战略规划和建设的高级人才。

1 管理学院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院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后, 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信息管理本身是一个涉及信息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论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边缘学科, 包括信息内容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业的人员管理等诸多内容, 跨越技术、经济、人文三个层面, 如此一个内容庞杂的本科专业, 其具体的教育实施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跟市场需要和专业背景之间尚存在差距, 课程设置上的针对性也较差。培养目标是靠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设计作为支撑点的。

通过以前对学生的调查, 信管专业的课程由不同学科中的课程组成, 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内容方面, 知识面广但课程深度不够, 表现为什么课程都学, 而结果是什么课程都没有学会。二是就业竞争力方面, 学生无一技之长, 专业特色不明显, 表现为经济理论与管理能力上不如经济管理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计算机实力上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具体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

1.1 课程繁杂, 有“拼盘”之嫌, 且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为了兼顾教育部关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体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采用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课程设置, 但这些课程并没有被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而是多门不同专业课程的简单堆砌, 课程之间的知识缺少融合性。目前我校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 还有一些不合理之处, 部分课程交叉重复, 如市场信息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有重复, 有的课程偏向于理论性太强, 如信息组织。还有部分课程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开设, 比如与ERP相关的课程, 而这些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培养的能力正是企业所看重和急需的。

1.2 教学实验薄弱, 社会实践不足

对于信管专业来说, 实验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有些以工科为主的学校, 学科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存在重理轻文的思想, 对文科专业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投入不足。实验教学方面普遍存在实验学时较少, 一些必要的教学软件配备不足, 无法正常的完成实验项目, 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教学效果和目的, 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够。此外, 学生只是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 社会实践能力非常欠缺。

1.3 学生就业困难

信管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大多没有掌握一技之长, 普遍感觉自己竞争力不强, 未能在某一领域做到精通, 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凸显自己的特点, 其结果表现为毕业的时候就业困难, 就业率偏低。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认为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仅仅是表象的问题, 问题的实质在于我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于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 专业培养缺乏特色, 毕业生就业缺乏竞争力。信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平平, 无突出之处。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相比, 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太过逊色, 和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毕业生相比, 在专业水平上也是望尘莫及, 由此导致企业对信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的怀疑和不信任。当然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信息化还未真正为中小企业所实践, 大部分中小企业即便是有此意, 也无此能力, 这就造成了信管专业人才供大于求, 而导致就业困难。

针对我校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要求我们在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时, 不仅要考虑信管专业本身的问题, 更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 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我们要加强信管专业本身的特色, 注重培养学生的特殊技能———一技之长, 以期增加其再就业时的竞争力。

管理学院信管专业的教师们, 近两年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研究, 以开放的理念与眼光, 面向未来、面向市场更新培养模式设计, 在培养模式上引入了分支培养模式的理念,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付诸实施, 将会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 在本科生学习阶段又具有一方面专长的学生。

2 分支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信管专业人才分支培养模式指在信管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 在专业中划专业或方向, 在资深教授专家的规划引导下, 由学生依个人兴趣选定自己的主攻方向, 深入学习实践, 最后形成专业内分组培养的模式, 故称分支培养模式[2]。分支培养模式在我校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师资力量雄厚, 知识结构合理

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专业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 是一支实力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 汇集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等多专业方向的不同人才, 适应多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信管专业的教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方向相对较多, 为实施分支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2 宽广的社会实践资源

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同洛阳市内外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建立了多个固定的业务实习基地, 如洛阳市内的中信重机集团、河柴集团、洛轴集团、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洛玻集团、洛耐集团等, 洛阳市外的河南天鹰集团公司、河南天宏集团公司、平顶山兴鹰公司、河南天使集团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业务实习等实践性环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 分支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设想

不少院校和科研机构曾针对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过信管专业学生需求调查, 得到很多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如:要加强实践, 多了解企业, 走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道路;要突出专业的特点, 形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自己的“杀手锏”等等。由此可见, 分支模式不仅适应了专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而且迎合了社会需要, 同时为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3.1 分支培养的方向的设置

按照不同的偏重点, 可以划分为计算机技术类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类。在计算机技术大类下, 可以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技术、编程 (C++、java等)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分支方向;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大类下, 可以划分为ERP、SCM、CRM等分支学习方向。

也可以按相关的标准划分, 设置分支方向。如按技术标准 (划分为系统分析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网络及通讯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等分支) , 或按功能职能标准 (划分为财务信息系统类、人事信息系统类、生产制造信息系统类、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类、电子政务类、小型信息技术应用类等分支) , 或按项目进度层次标准 (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维护和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利用等分支) , 或按其他标准进行划分。

分支培养方向的划分与设置, 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水平, 可以根据学院信管专业的实际情况设置分支培养的方向, 对信管专业的学生实施分支培养。

3.2 分支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需求

由于信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需要教师要同时具备胜任理论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素质, 全面掌握企业实践案例, 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最显著的特征是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高效率地指导好学生。可通过校企联合方式, 让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 与企业接触, 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使教师一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 同时具有良好的实践经验, 以此来带动各分支培养方向学生的相应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3.3 分支培养的课程设置

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要调整目前的课程体系, 删减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性较强的课程, 增加实验和实践性环节的学时, 开设与ERP相关的课程, 购买安装一些必要的管理软件用于教学。

在课程教学方面, 可以通过设计多个方向的选修课来实现分支培养模式。在大三、大四阶段将课程进行分类, 由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作为主攻方向, 进行深入学习, 精通该领域的主干课程。购买安装一些学习必要的软件, 帮助学生对相关课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比如在学习《生产与运作管理》, 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ERP软件或是SCM软件, 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有一个整体的和立体的概念;在学习《系统工程》时, 可以借助相应的系统仿真等软件, 使学生掌握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科研项目方面, 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组成项目小组, 完成项目或者撰写论文, 让学生有机会参与项目运行和实施的整个过程。

在实践环节设置方面, 从课程角度多增加实验课时, 以及与课程配套的课程设计,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

3.4 分支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

分支培养并不是要把现有的课程体系打乱, 而是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学生有选择的重点学习某些课程, 并在课外对这些课程进行拓展学习, 在这些方面形成自己的专长。

分支培养阶段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理论授课到项目实践, 分组培养、协同交流。在实践上可进行分支协作组队, 引入“项目小组”, 依托老师的具体的科研项目让小组成员参与锻炼、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长, 分支培养的时间可设定为一年或两年, 以大三和大四两学年为宜。

在社会实践方面, 采用校企联合, 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企业、接触社会的机会。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深入企业进行实践,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可以定期请企业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和企业的高级经理人作报告,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教学和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整个实践环节中, 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的同时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使自己在毕业后能很快的适应环境[4]。

4 总结

分支培养模式作为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 可以在今后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中尝试实施。它不仅适应了专业自身的建设, 也迎合了社会的需求, 我们期待在河南科技大学逐步推广实施, 希望通过改革后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能够展现其专业特色, 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峰, 江雨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 2009 (4) :30-33..

[2]徐建国, 逄锦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 2007 (10) :74-77.

[3]张军, 李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 (学术交流) , 2010 (11) :1198.

[4]赵苑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 2010 (6) :65-66.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 篇2

1、本专业简介: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就是通过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管理学,竞争情报等学科知识,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和信息处理,使之成为有用的信息,然后通过科学的统计学原理对信息的过滤和分析进而形成知识,最终目的就是运用所获取的知识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出来的学生可以做技术含量较少的信息编辑(新闻编辑或网络编辑)、数据统计、问卷调查等工作,也能做稍有技术含量的数据处理、过滤、信息分析咨询等工作。或者进入企业或政府做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化等工作。在企业招聘和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电脑工具有PPT、EXCEL、SPSS、SAS等。SPS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AS统计分析软件

从技术转向管理

2、毕业去向

(1)银行业、服务业、证券业、图书馆、学校、机关

(2)计算机工程助理师:主要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负责管理信息领域和计算机

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使用和管理工作

(3)大型数据库数据管理员:负责大型数据库的系统管理、安全管理和性能管理工作

(4)网站,在工程师的指导下,负责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

(5)计算机高级文员。

3、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ERP原理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优化与重组、数据挖掘、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等。

4、实践教学

程序设计实习、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课程设计、管理软件实习、毕业设计

5、专业方向

1、管理决策支持方向*→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企事业单位决策层提供决策支持;

2、信息系统设计方向**→利用信息技术研发和管理各种企事业单位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3、电子商务方向→分析和解决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实际问题;

4、ERP(企业资源规划)方向→具备ERP系统的规划、实施、维护和运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信息主管(CIO);

新官网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 大数据;商务智能;教学内容改革;Hadoop

【Abstrac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data is the basic strategic resources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Business Intelligence 2.0 is the core driving power to find the value of big data resourc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big data on business intelligence course are analyzed.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are elaborated to set up BI 2.0 course in the major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he reform of BI 2.0s teaching content is proposed based on Hadoop, a standard processing platform of big data which can provide a complete open source big data ecosystem.

【Key Words】 Big Data, Business Intelligenc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Hadoop

【中图分类号】 G64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02

一、引言

大数据作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1],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信息迅猛增长,对传统的BI系统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将传统BI称为“BI1.0”,其与大数据结合后称为“BI2.0”[2]。如果将大数据看成是一种资源,商务智能2.0则是发现大数据资源价值的驱动力,将使企业拥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数据价值分析与决策服务平台。

“信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简称。“信管类专业”除包括该专业外,还涵盖由其衍生出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这些专业均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主干方向[3]。进行大数据环境下商务智能2.0课程改革成为信管类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结合讲授商务智能课程的教学实践,面向大数据与商务智能的发展趋势,对商务智能2.0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进行归纳总结。

二、信管类专业开设商务智能2.0课程的必要性

商务智能属于高层次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引入到信管类专业的教学之中。在2015年11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互聯网+和大数据将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及时审视信管专业建设思路、培养目标、知识框架和课程内容,处理好教学内容中“经典—主流—发展”的关系,提升师资发展、专业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水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国青教授进一步强调“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对信管学科学术研究与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无疑商务智能将是解决该问题的首选课程。目前摆在BI公司面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人们在使用大数据的同时又能很容易地理解它?在大数据环境下BI系统能否为企业运营决策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开设大数据环境下商务智能2.0课程已经成为信管类专业必不可少的人才培养内容。

三、大数据对商务智能的影响

大数据所带来的数据量、数据结构、数据源、分析需求等多种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商务智能也应进化到2.0时代,如表1所示为BI1.0与BI2.0的主要不同之处。

四、商务智能2.0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网络调查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高校,发现绝大多数的高校皆开设了商务智能相关课程,但普遍缺少与大数据分析管理的衔接内容。根据本文作者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商务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授课体验,结合表1的知识,拟定如表2所示的商务智能2.0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商务智能1.0的核心知识点与基础知识,并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基于Hadoop架构的大数据环境下商务智能2.0教学内容。

为完成如表2所示的教学任务,应精简基础知识的讲授,搭建面向大数据的实验环境与Hadoop系统架构,并适当增加授课学时与实践学时,开展大数据核心技术的师资培训,建设大数据校外实践基地,从教学体系、实验设施、师资水平、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为开设商务智能2.0课程奠定基础。

五、小结

本文结合作者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提出了基于Hadoop架构的商务智能2.0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与详细教学内容,希望通过商务智能2.0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充实完善,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信管类高层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正天.大数据浪潮挑战下的教育回应[J].当代教育科学,2014,20:30-33.

[2]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01:146-169.

[3]徐晨.面向信管类本科生的商务智能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3,11:27-32.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 篇4

关键词:信管专业,实践能力,云南农业大学

一、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由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专业整合而成的一个新专业,1999年正式招生。目前我国97%以上的高等院校均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信息管理类专业,历经十多年的发展,该专业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方面越来越应用于管理学知识的范围,信息网络的发展对管理技术等方面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对于信管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同时,社会需求的快速变化,对该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全面、全过程地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努力构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切实强化实践教学。

二、信管专业就业率低的原因分析

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强调将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掌握计算机信管理论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具备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信管专业就业率低,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专业本身

一是信管专业课程设置随着该专业归属学院不同而异。通过调查发现,信管专业在有些学校归属于经济管理学院,而在某些学校归属于信息工程学院,在不同学院归属下课程的设置,专业的课时安排不同。二是在信息工程学院下的信管专业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主,甚至在某些二流大学中上的是计算机的课程,可所有编程类的语言考试全都以考查课为主,这就使得某些以考试为目的的学生不努力学习,造成他们编程类的语言没有学好,管理类的科目也不注重,最终误己。

2、学生自身

一是沟通能力差。信管专业的学生除了从事技术工作外,就业范围也包括企业策划、营销和其他岗位,这些岗位需要综合素质高、适应复杂竞争环境能力强,能够和客户进行良好沟通的学生。良好的社交和沟通能力是这些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高校环境以学习为主,交往面单一,社交能力得不到锻炼,导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综合素质较低。二是就业期望值过高。信管专业毕业生对就业期望值趋向于以大城市、白领、高薪等条件为择业首选。有关调查结果显示,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的人才需求虽然很旺盛,却难找到信管专业毕业生。

三、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及缺陷

信管专业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系统安全维护的能力等。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对企事业单位在生产运作、经营管理、战略决策方面的信息化需求进行规划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能够设计和开发出一个能够在企业或政府部门运作的信息系统。就目前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来看,离这一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为使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就必须切实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专业定位及培养方向不明确

信管专业是综合性、边缘性、系统性的交叉学科。它的学科体系主要综合了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管理学几个部分。其课程既有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管理类的课程,也包括信息经济学等经济类课程,还包括程序开发、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等的计算机信息类课程。这种特点往往使得高校在专业培养上定位不明确,专业特点得不到最大发挥。一些地方院校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身院校的特色,制定适合自己院校信管专业的教学方案,专业发展方向还不明确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并且对毕业去向无所适从。经过调查,部分学生反映通过找工作感觉到:他们既难以胜任信息处理类型的信息管理工作,也达不到工商企业所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更无法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IT行业竞争。

2、教学内容与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同步

信管专业是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该专业跟随网络时代的脚步,其教学课程内容必须要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并由此方面的教学专家研究决定对该专业的学生开设什么科目,何时开设,而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只是按照教育部规划安排的课程来讲解,课程得不到及时更新,从而导致学生所学课程滞后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毕业后进入企业面临着既要工作又要学习新知识的双重压力。

3、实验教学单一化,依附理论教学,缺乏相应的教学监督机制

该专业有一定的上机教学实践,目的是让学生将在平时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但是大部分学校学生在上机练习时,按照实验参考书上的步骤照搬照做,不独立思考完成,导致上机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书写实验报告时,照抄实验书上的操作结果,敷衍了事。另外,由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课时有限,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课程,在平时的讲课只可能传授大概,讲的不深入,学生也学得不清楚。

4、实践能力培养的侧重点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

信管专业是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学及相关学科专业的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每一门学科本身就包含了许多核心课程,不同高校该专业课程设置的侧重点目前存在着较大分歧,这对如何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开设信管专业的高校中,注重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校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和网络技术能力,因而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相对较强;而注重管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学校更愿意培养学生的事务信息处理能力,但是计算机技术能力相对较差,毕业后只能从事计算机之类一般的维护工作,造成学校之间培养信息管理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尽相同,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因此,不同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力不同,在企业中从事的岗位也不尽相同。

四、信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改善就业质量。实践能力,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实践活动进行组织、谋划、实施的能力;也是人们运用知识,有目的、有意识改造世界的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信管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既偏向于计算机又偏向于管理,对这两个方面都不精通,这就使得毕业后很难找到对口工作。此外,该专业还要求有相应的实践经验,而校企之间的合作就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一个很好的平台。

五、提高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管专业学生既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又能独立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现,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基本能力。

该专业开设的课程有:管理学、经济学、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一定软件开发能力,同时拥有管理之类的知识作为基础。

1、完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结构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要兼顾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又要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和激励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激发学生对技能的吸引、专注和全身投入,提高学生的自律、自理创新能力。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教学资源是必须的。

2、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凝练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课程特色

作为一个地方性综合高校,信管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云南省的中小型企业从事企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结合云南农业大学本专业的现状,专业发展方向可考虑确定为培养在管理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中层次管理人才。

3、学生对实践能力应该有一定的认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依赖于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没有进一步的创新探索和研究精神,对实践能力更是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养成为考试而学习的想法,毕业后也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4、加强校企合作,做好实训学习

目前云南农业大学该专业学生的实习基本上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许多学生不注重过程只是一味的追求结果,从而就没有达到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积极和专业相关的企业取得联系,尽可能建立合作关系,将企业建成学生的实习基地,更多地创造培养应用能力的条件和环境。

六、结束语

信管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平常授课时要注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应该关注网络技术、信息社会的发展,使信管专业的教学步伐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脚步,教学模式应该借鉴先进经验,结合专业和地方院校特色,构建适宜该地方院校的信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袁红:提高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研究[J].办公自动化(办公设备与耗材),2012(8).

[2]李成标:信管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2(8).

[3]秦必瑜、田杰: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23).

[4]黄继平、张兴兰:信管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时代,2015(8).

[5]孔晓荣、孔祥斌:网络环境下信管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3).

信管专业见习报告 篇5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专业见习

姓名:王小涛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信管——01学号:540906020242指导教师:

成绩:

时间:月 月日

信管专业见习报告

大学的学业已经过了一半了,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进行了一场很有必要的专业见习。尽管,我们的见习没有像被人说的去某个企业参观一圈,见见大公司的领导,而只是在学校做做会谈,听听讲座,但是,对于我们想在正处于迷茫徘徊的大二学生来说还是很有必要也很及时的。这对于广大学生明确今后学习目标,激发学习信息,准确定位自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见习目的1.明确学习目的2.准确把握本专业专业课的内涵

3.了解今后的就业情况于就业前景

4.说明课堂上学习问题,改变学习态度

二.见习的形式

1.教授讲解

2.辅导教师与同学面对面了解

3.请有志人士来给大家讲座

三.见习的过程

听说是专业见习,大家满怀好奇的来到教室,希望在这里边见到一番惊奇的景象,走进这天天见得教室,里边已经有王教授在上边指挥现场秩序!一个简短的讲述完毕后,我们被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具体的时间知道教师,在教室的带领下,大家坐坐互动,彼此了解交流下学习感受。在这个见习中让我了解感受最深的还是,也王老师的一个半钟头亲密交谈!

二十九个同学与王老师面对面坐在一起,大家依次谈谈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感受。我感觉这是我第一次在大学跟老师有如此近距离的交谈,在此时,我感觉就好似在跟我的同学随意交谈一样,没有顾忌老师对自己的不好印象,没有害怕

同学们对自己的眼神,更不害怕自己的发言错误。

第一个同学还有些小胆怯,但终究还是用自己简短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她说:“我感觉我们这个专业学的这么多,不知道到底学的啥,我们学的别人也学,不知道有何专业优势,总体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都学,但是什么好像都不知道。”说完后,教室响起了热烈掌声,大家都知道她的演讲并不精彩,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铿锵的语调,但是为什么大家有这样强烈的反应?只有一个原因,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都迫切希望能知道问题的答案,希望能明确目标,希望知道自己到底在干啥。作为一个被寄托太多希望的八零九零后大学生来说,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太重要了!

当我们这一代大学生,踏入大学的时候,寄托父母的希望,面对着家乡四方街邻的目光,我们是天子骄子,是财富地位的象征,然而在大学迅速扩招,大学生急剧膨胀,泛泛化教育成为现实的时候,这么多的期望好像只能成为梦想 了。在找不到未来方向的情况下,大家浑浑噩噩的在这里度过了一天又一日,不断的寻找啊寻找,四处寻找答案。

接下来,随后的一些同学 有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 同学们就业方向如何,就业率,考研问题,考证问题,以及老师的上课态度和水平等等问题,能解决的大家共同讨论讨论,不能解决的王老师课后在到学校建议建议,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一节又一节课过去了,时间在那时候好像有一过的很快,还没等大家完全展现自己2年以来的想法,时间已经结晶尾声,看着教室外边很多同学都去吃饭了,但是还有好几个同学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时候已经是12点多了,王老师回答了前几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建议后,同学们都还以为 就这样,这次讲课算是结束了,同时老师的同事不停的打电话呼唤他,但是王老师依旧以持之以恒的心态,仔细的听完了最后一个同学的心声。大家的所有重要观点,意见,想法都记录在他那厚厚的本子上,留待以后慢慢解决。

简单的面对面会谈结束了,但王老师那认真的态度,幽默的神态,可爱的笑容依旧在同学们的话语中。

上午的座谈会结束了,时间是12点半,等我们到饭堂的时候,其他见习的同学早已吃完饭回去休息了,尽管,同学们吃饭晚会儿,中午休息少会儿,但在内心深处还是对王老师充满深深的敬意!

午休了四十分钟,下午两天班的时候,回到教室大家共同听一个上海咨询公司总裁的演讲,在这里大家,知道了一些关于专业的未来就业情况,了解信息系统在公司中的应用。时间就九十分钟,大家受益还是有的,毕竟,这是开学以来,大部分同学第一次接受老总级别的演讲!

在这个一天的见习中,时间是短了点,但是收获还是不少的,起码我知道了我自己专业是干什么的,我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不在徘徊,不在抱怨,不在轻浮了!

四.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理解

简单来说,我们这个专业有三块可做:

1.以计算机为依托的高级管理人才

2.做系统分析及开发

3.市场调研,信息整合,为企业售后服务,信息采集等

4.其他

21世纪是信息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应用广泛,网络经济的发展对电子商务、金融工程等人才的需求势必增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人才将受到人才市场的青睐。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IT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压力,这些企业不仅需要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网络工成师,通信工程师,更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以便进行企业事业和部门的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了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奋斗历程,国家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举措,提出了我国国家信息化宏伟蓝图。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应该而且必须有强有力的学科支持,以便培养数以千万计、几千万计的管理人才、IT人才及其综合型的复合人才。

发展情况本专业是计算机与管理相互结合的实用型专业,主要培养既懂经济

管理,又懂通信技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管理信息系分析与设计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她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信技术与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知识、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计算机与信息处理原理,并具有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管理的能力。

前的企业管理,都是靠人力物力收集信息,过程既长又繁琐,缺少灵活性和永久性,不能适应突变的信息或适时的查询。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管理和记录的方式,她既具有及时性,又具有系统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分类和编辑,还可以及时地反馈和方便地修改,彻底地实现了无纸管理和系统规划。在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传统企业都开始向计算机化发展,这就势必需要越来越多的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技术人员。他们工作看似轻松,而又不可缺少,正是新一代管理人员的形象代表。

纵观其他发达国家的信息化,这个产业在我国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的国家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个专业设计面广,前途广阔,但是,同学们的造诣如何,就要靠我们自己去不懈奋斗!

五.专业见习的体验、感受、理解

这个时段,大家都在迷茫徘徊自己的前途中,回过来看看,的确,我们大家几乎都二十二三了,现在是大三,理论上还有两年毕业,实际也就是还有一年了,也就是下一个夏天我们就去实习了,可以说马上就踏进社会了。在此时此刻,刚进校园的那景那幕不禁展现在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自己跟父亲带着两个包子,来到这个有本来很憧憬的地方——校园中尘土四起,几个沧桑的小树吃力的站在那里,再远些地方小麦依旧很狂野的在哪里憨笑„„

就要毕业了,自己却还在这里彷徨,有时候想想不知是自己的不努力,还是社会的无奈。但是,在这次专业见习中,我知道了很多,很多„„

本来以为自己学习的东西到社会上根本没有用,这点是大错特错。在这里我们学习的是一种思路,一种广阔的心智,一种处世的勇气。尽管,就是专业课没学多少,在我们的内心深也处培养一种,大气、睿智的神态。难怪我们在社会上,你看别人一面就知道他是什么文化水准了,因为这种内在的气质,在别的地方是

很难培养!

此外,在这个知识的大天堂中,我们不仅学到的是知识,更多的是人脉资源。这么多同学,到社会上,就成为我们的人脉资源了,大多是一个专业的,到社会上所做的行业基本上市大同小异,因此联系起来就更优势。其次,是我们生活的交往圈就比没有上过学的更高一层,我们今后接触的就是管理、信息管理等高技术含量文化水平的人群,其他的那就很难说了!

在这里,我们可以接触到世界各种最先进的技术、文化、事件,无形中培养一种开阔的胸襟,对以后的处事待物产生一种不可磨灭的影响。

大家总是抱怨我们在这里碌碌无为,百般聊赖,其实,在这里我们学到的专业知识还是很多的,特别是我们这个专业,对一个企业的整体业务流程、企业形态、企业文化管理、以及信息流程还是有较深的了解,这位我们以后进入企业、自己创业都是基础性的影响!

感慨万千,总是不能用文字全部描绘出来的,最后我感觉还有一点就是,不管我们学习那个专业,不管在哪个学校,只要我们每天都学到一些知识,不断培养自己的心智,做好自己的定位,都能在自己的领域获得或多或少的成功!

见习结束了,但是我坚信对本专业的理解,对自己的认知,对社会新的科学技术的学习一定没有也不会结束!在最后,用一句话总结这次见习的感受,那就是,“不再迷茫,不再抱怨,努力奋斗,勇往直前”!有了目标,成功就一定就在远方——我坚信!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 篇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成立之初的目的即是通过整合将几个覆盖面狭窄的专业合并成一个专业,以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 自1998成立至今, 信管专业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但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专业定位模糊、学科交叉不够紧密等。 特别是在协同创新的教育发展环境下, 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日益增强,如何通过多主体的参与和协同,共同推进信管专业改革,培养专业人才,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协同创新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2012年3月 ,国家教育部召开的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强调,“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并把协同创新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所谓协同创新是指多方主体通过知识、资源、行动、绩效等方面的整合,以及在互惠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的最优同步、系统的匹配度方面的互动,实现创新要素的系统优化和合作创新的过程。 就高校内部来看,协同创新可以打破组织机构间、学科间、专业间的边界,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模式;从高校发展外部环境来看,协同创新可以打破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边界与壁垒,充分释放各主体的“人才、资本、技术、需求”,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和学术成果的推广。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存在的问题, 既有高校专业教育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专业特点,因此协同创新对于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既具有其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 具体来说, 协同创新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协同创新丰富了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参与主体

协同创新理念下,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主体也参与到大学人才培养的队伍中来。 通过大学与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的合作,形成了不同参与主体主导下的培养模式,丰富了人才培养的途径,改变了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参与主体,甚至是唯一的参与主体的局面, 打破了在单一的参与主体下,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育资源有限的困境。 各个主体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形成政府主导、 高校主导、企业主导等多种协同创新模式,顺应了社会对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1.2协同创新拓展了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

协同创新提倡把校内不同专业、学科、院系之间的资源有效协同,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形成了学校内的资源流动与交流创新。 同时,协同创新还注重与企业、 科研机构、国外高校和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等形式,建立基于“产学研用”结合的教育平台,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国内教学资源与国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极大地扩展了教学资源。

1.3协同创新明确了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

信管专业最初由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等5个不同专业整合而成, 因此各高校的信管专业产生的背景不尽相同,对专业定位、专业内容的理解很不一致。 加上信管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包含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这种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导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困难,使得一直以来各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培养方案差异较大。 协同创新打破了高校“闭门造车”的局面,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企业与高校协同, 建立协同培养机制,促进了人才培养定位的明确化。 通过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院校能够根据行业反馈,及时调整和修改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进行特色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4协同创新促进了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融合

信息管理类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主要包含基础课程、 经济管理类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类课程等。 由于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学科融合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信息与管理、 管理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协同创新能突破学科壁垒,为学生提供跨院系、跨专业的教育培养,以整体组合的课程替代严格的学科分类课程, 从而在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高校内部学科间、专业间的融合, 促进学科发展。

2协同创新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协同创新给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外部环境上的变革与机遇,也对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挑战与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和调整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适应市场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信息化人才,成为提高专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节会造成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现状之间的巨大反差, 一方面社会的各个领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而另一方面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大、 就业困难。 因此,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型人才的建设,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工商企业、 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对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具体需求,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与岗位要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与定位,形成完善的、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2.2以协同平台为支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宏观框架,学校的一切教学工作,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而开展的。 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满足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在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优化过程中,应依托协同创新教育平台,重视“产学研”结合,与行业企业、高校各专业一起,通过平台优化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比如调整现有课程体系,通过设置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践课程建设,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设科研与创新能力引导的选修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向专业领域进行探索。

2.3以校企合作为契机,丰富人才培养资源

针对目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需求,与高校教育空间有限、教育资源单一的矛盾,应依托协同企业,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对校企协同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固的教学素材来源基地,派任课教师、学生去企业实地调研,开发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通过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践基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并检验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通过聘任企业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 以及派高校老师参加企业的交流学习,拓展高校的师资资源,提升人才培养的师资水平。

2.4以制度建设为条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融合需要高校内部各部门突破部门间的界限, 进行合作与交流,而这需要高校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以引导和促进内部协同。 1搭建高校内部的合作机制,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实验中心、 教学中心, 搭建跨学科教育平台, 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2构建高校内部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对跨系部合作评价的具体指标,鼓励和引导高校内部各部门、 院系之间的合作创新, 扩大院系间的交流与协作;3建立跨系合作机制,组织学校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突破学科壁垒,组成跨学科研究小组和教学小组,探讨并开设全校性的公共跨学科课程。

3协同创新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

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干,金融学科为特色,经、管、法、工、文、理等学科支撑配套、协调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我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协同创新,在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3.1依托金融学科的优势与特色,确立信管专业培养目标

依托我校在金融学科的优势, 我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多从事与金融、保险、证券相关领域的工作。 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学科特点,通过深入相关领域进行调研,确立我校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 以培养学生现代金融创新理论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具备较宽金融学、 经济学理论功底, 全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商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IT机构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3.2构建以信管专业为主、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实验平台

学校建立了金融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围绕信息管理和金融两门学科, 设置4个实验室, 分别是信息安全及网络实验室、电子金融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和金融数据挖掘实验室。 形成了以金融信息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网络信息安全和金融数据挖掘为工程实验对象, 以金融信息工程软件为实验手段, 以物联网、 大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为跟踪方向,通过实验软硬件资源的建设,发展成具备“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巩固基础、提升技能”特点鲜明的示范性实验中心。 实验中心能够支撑金融、经济、管理类学科,及计算机、数学等专业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或实习。 这些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在业务流程上相互联系的实验项目,突出知识综合性与复合性,注重学科和专业领域的交叉与融合, 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复合性与业务能力综合性, 最终在实验教学环节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共同提升的高度统一。

3.3依托校企协同,培养并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围绕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校陆续建立了广州金电图腾软件有限公司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广州普金计算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广州正泰商业数据有限公司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实践教学基地有助于金融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培养一支专业素质高、 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校内外导师队伍。 通过参加校外实践基地实习, 或是与校外联合培养单位派驻导师一同进行实验教学及实习指导,将在指导学生成长过程中彼此交流、相互学习,一方面帮助实验教师了解行业发展, 另一方面帮助校外用人单位实务工作者了解最新学科前沿理论与知识。

3.4以职业为导向,构建多个模块组成的课程群集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专业的建设 , 将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学科教育相融合,将职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由职业导向课程、职业综合实验课、案例教学环节3部分构成的职业教育课程群。 职业导向课程群集,根据学生毕业后创业或就业发展需求,按照从事的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职业岗位理论与实务课程,比如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证、网络金融等课程。 综合职业实验课程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的知识运用,与企业运营紧密结合,职业导向明确, 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学时比例较多而单独设置的课程,如ERP、Java Web项目开发、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 该类课程由综合职业实验课程在校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外聘教师和政府、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担任,并采取校企协同开发形式,予以重点建设。 同时,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大量采用案例教学, 将行业企业现实的鲜活案例素材引入通识教育课堂和学科教育课堂, 如面向对象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等课程。

3.5以就业为导向,探索的“三创”培养模式

除了通过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的机会, 我校还与广州普金计算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市正泰商业数据有限公司共同积极探索培养“三创(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模式。 所谓三创教育是指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 以知识经营为内容, 培养能够创新并转化知识为创业活动的教育。 是以学生为知识经营的载体,通过创业实现知识商业运用, 从而达到将知识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目的的教育。 三创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大学生实习基地构建,它既是一个三创教育的平台,也是一个通过项目实践,将专业知识与构划商业模型、尝试商业行为相融合的平台,通过专业教学与三创教育的融合,将为金融行业以及IT行业培养出既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又懂金融商业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及岗位思考能力。

3.6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我校与东软睿道合作, 实施课程置换的订单式教学, 构建3方盈利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的就业提供新的思路。

4结语

协同创新为解决信管专业的人才目前存在的困境,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提供了思路。 协同创新引入了多种参与主体,通过政府、企业等的参与,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与校外协同, 拓展了高校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学科融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协同创新的契机下,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与合作培养模式,对于确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等,以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很大帮助。

摘要:国家协同创新战略计划的实施,给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契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多学科交叉专业,成立至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在协同创新的影响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调整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丰富培养资源、加强学科融合。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 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探讨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市场对各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一般普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与高端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相对应, 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这类人才除了掌握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外, 更加侧重于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除了要注重基础的理论知识, 如外语、计算机及专业理论基础等知识外, 更应该侧重实验和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管理专业是根据社会、政府及企业信息化的需求而设立的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 它的目标是培养信息化各个层面应用、开发实施和管理的人才。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信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ERP既是对信管专业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提升, 同时, 由于ERP在企业的巨大应用空间以及社会对ERP人才的大量需求, 因此, ERP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ERP实验和实践课程的创新和探索对于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开展ERP实验教学需求分析

社会对ERP人才的需求和专业技能要求是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驱动力, 也是ERP课程实验实践教学创新的出发点。针对社会对ERP人才的需求我们开展了大量的调查, 既包括对企业的调查问卷, 也包括与企业信息主管的面对面交流以及参考同行及专家对ERP人才的定位分析。通过调查发现, 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ERP的应用人员, 即熟悉相关的ERP软件, 能够熟练地应用相关的ERP软件产品开展相关的业务操作, 如采购业务的处理、财务日常账务的处理等,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推进以及ERP的广泛使用, ERP系统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业务人员的基本要求;第二个层次是企业内部的ERP支持及二次开发人员, 这些人员熟悉相关的ERP软件, 能够根据业务的需求在ERP系统中进行相应的设置, 并能够根据实际业务的需求对企业所使用的ERP系统进行一定的二次开发, 如报表开发、数据的导入导出等;第三个层次是企业的信息主管或ERP专业公司的实施顾问, 这些人员则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 进行相关业务流程的设计和ERP系统配置, 并组织ERP的实施团队推动ERP系统的实施和正常运行。

企业对ERP不同层次的需求, 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层次ERP人才对ERP及相关知识掌握的要求。对于ERP系统的应用人员, 他们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了解ERP的基本原理和能够熟练地对ERP软件的相关模块进行熟练的操作;而对于ERP的支持人员和二次开发人员, 他们除了要求掌握ERP的原理和熟悉ERP软件外, 还应用对企业的业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同时还应用掌握ERP系统的相关数据结构, 并掌握数据库、开发语言等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而企业的信息主管或ERP专业公司的实施顾问除了熟悉ERP软件和企业业务流程外, 还应该具备系统实施、项目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从上面的调查分析以及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对ERP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第二个和第三个层次, 即培养企业内部的ERP支持和二次开发人员以及企业的信息主管和ERP实施公司的实施顾问。针对这个培养目标, 对ERP原有基于ERP软件的操作型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根据学习和认知规律, 分阶段、渐进式地进行了ERP实验项目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索。

2 基于“操作、设计、综合协同”的实验项目设计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 同时它由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因此, ERP实验的开展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对ERP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实验教学的教学规律, 我们采用了“操作、设计、综合协同”相结合的ERP实验项目设计。即首先结合ERP理论课程的学习, 设计相关的实验项目让学生熟悉ERP软件的操作;在此基础上, 设计一些设计性的实验项目, 即设计一些业务情境, 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业务情境进行基于ERP平台的流程设计与实现;最后, 设计一个综合实验, 即给出一个虚拟的企业ERP实施需求, 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需求分析、业务流程设计和系统配置和实施, 通过团队协同的方式完成综合实验。

(1) 操作型实验项目设计。ERP概念的理解和ERP软件平台的熟悉是掌握ERP相关技能的基础, 因此, 在实验项目设计中, 首先设计了一些操作型的实验项目, 如系统管理与基础配置, ERP销售管理、ERP采购管理、ERP库存管理、ERP生产计划管理、ERP存货核算、ERP财务管理等实验项目, 通过这些实验项目的完成, 使学生掌握ERP软件的基本操作和ERP中的基本业务流程, 能够熟练使用ERP软件。

(2) 设计型实验项目设计。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使用ERP软件平台的基础上, 设计了一些设计型的实验项目, 这些实验项目包括业务设计型的项目 (如特殊业务类型的流程设计、系统配置与实现等) 和技术设计型的项目 (如报表的二次开发、特定业务数据的导出、基础数据的导入程序等) , 不同的专业模块方向可以选择不同的设计型实验项目。在实施中, 信息系统设计模块方向的学生主要选择技术设计型的项目, 而企业信息化模块方向的学生则要求选择业务设计型的实验项目。

(3) 综合实验项目设计。在熟悉对ERP软件的操作和能够进行相关业务流程设计的基础上, 设计一个简化的ERP实施的综合实验项目, 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 不同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 如项目经理、技术实施人员和各模块的实施人员, 对一个虚拟的企业进行ERP实施需求分析、业务流程设计与配置、系统基础数据导入和模拟运行, 通过这个综合实验项目使学生对ERP系统、ERP实施有个全面的了解, 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的能力。

通过上述的3个层次和类型的实验项目的设计, 分别从操作、设计和综合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并比较切合企业实际的ERP实施应用的过程, 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实际搭建了一座直通的桥梁。

3 讲解演示型向综合互动型的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ERP实验教学主要以讲解演示和答疑为主, 即由指导老师首先进行实验项目相关内容的讲解和系统操作演示, 并提出实验要求, 由学生进行接下来的实验, 指导老师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和辅导, 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一般通用、操作型软件系统的学习, 如Office软件、SPSS等, 但是ERP是一套复杂的软件系统, 它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流程, 同时在实际的应用中也是千差万别。因此, 在实验过程中, 既需要对ERP软件功能、操作方法的讲解和演示, 更需要学生参与实验内容的设计和互动。针对上面设计的操作型、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项目的不同特点,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 针对操作型的实验项目, 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掌握ERP软件的基本使用及相关业务流程的运作, 其教学方式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类似, 即首先对系统中的业务进行讲解, 同时在系统中演示这些业务的具体实现, 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操作要求进行操作, 并对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2) 针对设计型的实验项目, 则通过讲解、演示、答疑以及引导、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首先, 教师可以选取一个业务案例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配置和操作演示,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项目中业务设计的要求, 独立地根据业务的需求描述进行业务流程的设计、系统配置与实现。等学生完成实验要求后, 可以组织学生对所实现的业务流程在系统中进行演示, 并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最后由实验指导教师进行点评。

(3) 针对综合型的实验项目, 则主要采用过程辅导和最后点评的方式。在开展综合型实验时, 实验内容主要由各个实验项目的团队完成, 指导教师针对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 鼓励项目团队成员进行讨论和与指导老师的实时交互, 等各个团队的实验项目完成时, 针对每个团队的实验成果及过程表现进行点评。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以促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参与式学习,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 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式也由传统的单向式实验教学向双向的互动式实验教学转变。

4 结束语

浙江万里学院是一所省属的三本院校, 学校长期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浙江省的重点建设专业, 在专业的建设过程中, 围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实验实践环节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探索。依托学院的用友U8 ERP实验室, 从2003年开始就进行了ERP实验教学的改革,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如通过该课程实验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使学生对ERP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习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历年的ERP沙盘竞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其中2007年获得了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沙盘竞赛亚军;信管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有不少从事ERP开发和实施的工作, 深受社会欢迎, 并有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ERP系统负责人及信息主管;另外, 围绕着ERP实验教学改革, 已经发表了多篇关于ERP实验、实践方面的教改论文, 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材料和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琦峰.基于ERP平台的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 2006 (25) .

[2]彭新敏, 黄永斌.构建ERP实验平台, 促进商学院教学改革[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4 (2) .

信管专业与数字化学习 篇8

1.1 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本科学生要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在国家行政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IT产业和相关科研教学等部门承担信息管理工作和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1.2 信管专业的特点

信管专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本专业最大的特点。目前, 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学科的交叉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拓展, 更重要的是,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 相关学科的交叉与拓展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而社会发展的现实, 也大量需求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信管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本专业在管理方面更加注重以管理的基本原理作指导, 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由于学科就业和应用的多行业性, 本专业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计算机科学知识无疑在信管专业中处于关键地位。但信管专业毕竟不等同计算机专业, 它们在共同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信管专业偏向计算机软件和管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信息等同于资本、原材料、人才等方面的资源, 借助于经济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研究如何高效地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 也是本专业学生必修掌握的。

1.3 信管专业的能力要求

信管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外, 特别强调应具有查阅文献获取信息, 了解本专业相关技术动态, 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的自学能力, 同时, 应具备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管理和维护技能、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及网页制作等实践技能。

2 数字化学习及其特点

2.1 数字化学习的含义

数字化学习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 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 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年度报告则明确指出, “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 信息素养, 创新思维能力, 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 实践能力。数字化学习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 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从而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

2.2 数字化学习的特点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先进性。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 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 并融入课程之中, 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和实际应用为基础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应用知识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多层次性。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 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 相对于课本内容, 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难度水平的内容进行探索和继续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完全尊重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 不是很容易实现的。而事实上每个学生的原认知程度不同, 感兴趣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给每个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网络可以完全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通过数字化学习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为有能力的同学继续深入学习提供可行的途径。

数字化学习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 互联网已十分普及, 教师和学生都能很方便地在网上获得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 通过电脑使用各种学习平台, 获得高质量的相关课程信息, 同时, 也可以实现信息的任意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可再生性。尤其是网上大量的经过数字化处理的课程, 这些课程的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 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再创造。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3 信管专业的能力培养离不开数字化学习

3.1 数字化学习可以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

信管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特点, 都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比如, 《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课本只是介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要想完整做一个信息系统, 只看课本是不可能完成的, 而在互联网上就有很多网站, 教你做具体的信息系统, 甚至是网络版的信息系统。再如,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很快, 学生在学课本的时候课本上的内容就不可能是现实中最新的硬件配置介绍, 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保证学习内容的先进性和现实性, 通过互联网学习计算机维护经验和案例, 更是可以利用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己实践性的好的途径。

3.2 数字化学习可以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求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控制和利用。这些能力的学习和实践离不开数字化学习, 比如, 信息检索, 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的海洋, 更是练习检索实践的开放式平台, 在公平开放的互联网面前, 信息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和充分的, 但信息能力就会千差万别, 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求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有更高的信息能力, 互联网不仅有大量的统计数据, 也有大量的统计报告, 通过学习借鉴, 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而真实的数据和报告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实际的认识, 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数字化学习的形式

协作式学习, 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 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与合作, 结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 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更深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与个别化学习相比, 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和以课程为基础的价值教育是通过科目内容来完成教学不一样, 协作式教学则是通过“教学的过程”来实现。也就是说, 如果我们在一天的教学中, 当把正常应当讲授的课程内容用协作式学习方法讲授,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传授了价值观。协作学习模式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协作、互助学习小组身份登录网络, 参与协作学习;二是以个体身份登录网络, 参与协作式学习。协作式学习, 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 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大有裨益, 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探究性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 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 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 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 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 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可以看出,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内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 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 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 获得知识, 激发情趣, 以问题为中心, 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创新能力和信息技能是信管专业学生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 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 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 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 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的数据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 因而, 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基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和最有利于信管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模式。

摘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数字化学习的特点是使课程学习的内容具有先进性、多层次性、可再生性,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信息能力, 信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利用互联网以协作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具体数字化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能力。

关键词:信管专业,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高校信管专业实验室建设问题探讨 篇9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以下简称信管专业) 是由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5个背景专业整合而成的一个新专业。[1]随着信息经济的蓬勃发展, 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企业非常重视毕业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与实习环节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效的手段[2]。因此, 高校在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实践教学凸显其重要性。实验室是大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教学实践、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有必要理清目前信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讨信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发展对策, 更好地为进一步扩展学生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条件。

2 高校信管本科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各个学校的情况差异很大, 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也不尽一致, 但目前许多高校的信管实验室建设都存在一些相似的问题。

2.1 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是个普遍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经费限制导致软硬件的采购、实验空间地点难以做到通盘考虑。对于已有的实验资源, 往往由于行政隶属关系而难以整合, 造成重复建设或者资源闲置。很多学校重硬件投入而轻软件建设, 软件不及时升级, 造成实验室运作效率不高、甚至不能正常运行。ERP综合实验室是信管专业的主要实验室, 其软件版本更新换代比较快, 在建设实验室初期就需要考虑一定时期内软硬件的更新与升级问题。而许多高校在建设实验室时, 仅考虑一次性的投入预算, 造成后续的系统维护和升级经费缺乏。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加强整体规划、优化实验室建设才能解决的问题。

2.2 实验环境问题

实验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方面指的是实验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由于实验室条件限制, 通常信管专业实验室和计算机类专业实验室共用计算机等硬件资源, 有的信管实验室还作为公共机房提供多种专业上机实验。这样就造成了实验环境非常复杂, 实验计算机上除了安装信管专业实验系统外, 还安装了多种专业实验系统, 经常会造成系统冲突, 影响正常使用。软环境方面指的是实验室的管理问题。由于实验室管理不够科学, 限制了实验室的开放, 势必也影响了资源共享和设备利用率的提高。

2.3 实验师资队伍问题

实验师资队伍的问题主要是师资结构不合理, 师资不稳定, 实验指导老师的知识结构达不到要求等。信息管理是一个交叉学科, 要求实验师资必须是既掌握管理科学, 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有一定的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 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而很多专业教师由于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限制, 只能在自己所学专业内进行实验指导, 对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指导不到位, 不能适应新时期实验教学管理要求。

2.4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现有的信管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存在很多薄弱的地方。尽管该专业的一些课程都具备相关的教学实践, 但是这些教学实践往往是“各自为政”, 即只是简单地完成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大部分实验课时较短, 实验很多是单一性、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 在实践教学的整体综合优化方面有很大缺陷, 实验缺乏连贯性、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往往课时少, 很难达到所要求的效果。其次, 由于不同院校的培养侧重点不同, 理论与实验教学往往偏重于某一方面, 造成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不强。第三个问题是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未能有效地结合起来。科研活动没有很好地融入实验教学当中, 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的科研项目很少, 学生不能更多地参与科研项目研究。

3 信管专业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几点思考

3.1 整体规划, 优化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整体规划作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设计和方案, 规划前必须根据学科的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科研的需要, 对实验室的功能、目标、性质、规模、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和预期效益等进行分析和定位。实验室的建设规划需要按照相关程序, 通过专家严格的论证, 以保证项目的可行性、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在此基础上, 对实验室建设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找出目前实验室建设的缺陷。然后结合实验室建设现状, 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 结合学科、专业建设特点及实验室建设整体规划, 提出实验室建设的具体项目, 确定项目负责人及相关成员、实现目标、完成时间、验收方式等具体内容。

3.2 建设开放的实验环境

针对实验环境的问题, 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解决。首先是加强实验室投入, 确保硬件、设备、实验空间等满足要求。对于硬件条件不足难以改善的, 则可以通过改善实验软环境来解决或缓解硬环境带来的问题。改善实验软环境, 主要是通过创新的实验管理来实现。具体做法是完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采用开放服务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创建虚拟开放实验室等。

采取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 建立与健全教学实验室的开放机制, 教学实验室实现全天候开放, 部分实验室实现时间、空间、实验项目等全方位开放, 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与效益。通过开放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时间, 从时间上弥补实验设备数量的不足, 挖掘潜力, 增加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通过实验室的开放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 有效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4]

创建虚拟开放实验室。完成虚拟实验室功能的核心是虚拟仪器, 它是一种以通用计算机作为系统控制器、由软件来实现人机交互和大部分仪器功能的计算机仪器系统[5]。通过虚拟实验室, 充分利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使实验打破课堂的限制, 摆脱设备仪器、场所和时间的束缚, 解决硬件设备短缺、实验课时和实验场地不够等问题。

3.3 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

实验教学队伍的素质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领导者是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关键, 首先要物色一个具有较高实验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实验室主任;适当引入人才, 并加强现有专职教师的专业培养, 采取进修、读研等方式培养在职教师, 有计划、有目的地更新实验人员的知识, 全面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 主动加强专业理论学习。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形式, 安排教师参与更多的企业实际运营管理实践活动, 使教师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 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以适应新时期实验教学管理要求。

3.4 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建立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互动机制

为解决信管专业在综合实验环节上的问题, 可以针对具体课程,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建立一套科学的实验体系。例如在ERP综合实验教学上, 形成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流程和二次开发的三阶段实验教学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3个阶段: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知识分析ERP的体系结构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是ERP流程掌握阶段, 包括模拟企业数据阶段和模拟企业场景阶段;第三阶段是ERP软件二次开发阶段, 培养信管专业学生开发能力和积累开发实践经验。三个阶段紧密联系, 保证实验的连贯性、系统性、综合性, 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综合优化。另外, 针对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培养, 可以采取导师制的办法, 在导师指导下, 学生在校期间独立完成一个信息系统和一个网站的建设, 以此提高学生的编程综合能力。同时应建立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互动机制, 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开发新的实验项目, 形成实验教学的特色, 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性较强, 要求建设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和配套的实验管理模式, 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本文通过理清信管专业实验室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一些对策和思路, 为信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高校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信管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为信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信管专业,实验室建设,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1998)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 (2005)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宋晓平, 贾申利, 杨帅.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3) :254-256.

[4]宋大雷, 彭利军, 王明泉, 董士军.教学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 :338-341.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 篇10

由于我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专业的发展的需求,为落实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的生产实习一直都在第六学期末的假期于经济发达地区开展,面对新思潮的冲击,异地的短期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形成较为分散的局面,对学生的管理加大了难度。本文就学生如何开展自我管理进行了探讨并在实习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管理。

1 自我管理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做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3]。学者孙晓敏[4]认为: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李嘉诚先生认为:“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5]。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管理既是一种自我完善,也是一种自我激励,更是一种自我实现。对管理者来说,自我管理是其他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础。

2 自我管理能力的实施

2.1 构建实习环境

接纳我校信管专业生产实习的单位是具有一定规模的IT企业,实习基地创建了软件企业实际工作的氛围与环境,完成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单位按照企业员工的技能要求和综合素质要求对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实践基地在指导学员实践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相配套的能尽量扩展知识面的有关的学习材料及教材,供学生复习和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负责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均来自项目实施一线,有多个大型项目丰富的实施经验积累,准确把握项目中的各个模块重点、难点,具有实践目标与企业的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匹配,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通过完整项目流程实践增加信息化管理项目经验,提升团队实施和协同工作的能力。构建了企业、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实习环境,在这种格局下以带队教师为纽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SWOT分析法对学生实习过程的内外部环境优劣展开分析。

2.2 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通过市场调查,将研究对象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以及外部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因素(threats)一一罗列,按照矩阵形式进行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支持决策[6]。

1)内部优势(S)。信管专业学生所学知识跨越计算机、管理、会计三个学科领域,知识面广。不但能从事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工作,而且还可从事信息管理的工作,成为懂管理的计算机人才和懂计算机的管理人才。

2)内部劣势(W)。对于现阶段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技能和社会经验已成为就业中突出的劣势。大学生参加实习未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缺乏社会经验,不适于深入专业工作。更有企业担心现在大量存在的大学生眼高手低,不满足于现有企业实习锻炼机会的现象,不敢把重要工作交予实习生来做。所以很多实习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会被安排与专业不相关的行政办公类工作,实习过程就流于形式,远远达不到学生和校方所期望的实习效果。

3)外部机遇(O)。职业前景好:目前,中国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对管理信息化人才需求将更大,专家估计未来五年,管理信息化领域至少需要5-6万名管理软件应用人才,而目前国内的管理软件应用人才还不到3万人,人才缺口很大,大大限制了管理信息化行业的发展速度。

4)外部威胁(T)。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各大高等院校,主观上虽力求为学生营造逼真、切实的实训氛围,但由于资源有限等因素往往总是“力不从心”,而作为能够提供真实实习环境的企业来说,接纳短期、流动性强的实习生成为一种负担。

指导学生利用态势分析法构建SWOT分析矩阵如表1所示:

2.3 学生自我管理的实现策略

1)自我管理“管理他人之前,必须先懂得管理自己”。实习期间学生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住在远离校园比校园更为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与在校期间相比少了很多约束,自由发挥的空间放大许多,大家的吃、住、行都在一起,学生的管理加大了难度,为了更好地控制局面,让学生参与管理,采取同学自荐活动型的、教师选择平时不善于表现型的及班干部三个来源的同学构成的自律小组,不但具有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还负责同学间、学生与实习单位、学生与带队教师间的沟通与协调,构成问责制,共同做好实习期间的一切事务。

2)严格管理。以公司的制度采用科学、多样的管理方法来严格管理学生,通过晚加班和周末加班制度,一方面让学生对前期所学内容加以复习,同时也会避免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外出而带来的安全隐患。力求还原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营造出紧张有序的工作氛围,以期达到学生实践的真正目的。邀请有联系的企业到基地互动,可以使学生通过学校了解社会,同时为适应能够社会做好心理准备,搭建了学校—实习单位—企业之间的平台[7]。

3)要自我管理,必须建立起支援的资源,包括人和环境。自我完善最好的方法和途径是集体式学习:学员将组成实施小组,形成相互学习和交流的项目实施氛围,一同探讨,共同进步。寻找盟友——创建团队和一个“谈话的伙伴”合作。开展业务,联络网络。建立自我发展的小组或加入这样的小组,在组织中管理自己,要从朋友、盟友、联络人、同事的合作开始。同时鼓励并引导学员对新技术的独立学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自我管理的底线是自我负责。例会制度能增进学生们的沟通,实行组内例会和负责人例会,及时根据沟通情况反馈学生学习状况,学生自我评估、自我完善,针对教学内容,以项目组为单位对实践学生进行考核,学生自评、组内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等综合评定,得出学生的实习成绩,汇总得出“实践评估报告”。

带队教师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实习单位相互配合,完成实习全过程。实习结束后,对学生实习成绩给出实事求是的评定。

3 结束语

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缺陷,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加以调整方法、资源以保障学生自我管理的实行以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和谐的相处方式,互相信任,自我管理能力始终贯穿在生产实习的全过程中,最大程度的让大家学会基本的管理,培养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管理才能得以最大的空间发挥,体会到自我管理的乐趣。麦克思的就业能力评估报告指出:历年的跟踪调查对比得出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直在我校所有专业中名列前茅,切实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技能和社会经验,从而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摘要:运用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指导信管专业学生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管理。首先建立企业、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实习环境,以企业为平台,带队教师为纽带,学生以自我评估、自我完善与自我管理为主要内容,用SWOT分析法对实习过程的内外部环境优劣分析,最后给出了实现自我管理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信管专业,生产实习,三位一体,SWOT分析,策略,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任民宏.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2).

[2]陕西理工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计划[Z].2010.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孙晓敏,薛刚.自我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106-113.

[5]刘儒德.自我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王伟军.信息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上一篇:基础英语教育改革下一篇:水利工程环境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