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2024-05-20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共12篇)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篇1

目前, 很多发达国家为降低发展成本, 在发展中国家逐步实施软件开发业, 进而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软件外包业的发展。在我国, 高素质人才以及合理人才结构, 对软件产业参与世界竞争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 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 国内软件产业借助相关大学教育, 实施相关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然而, 很多相关软件专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结构、质量及数量, 很难适应社会发展。这样, 国家软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 软件人才质量对其形成了很大制约。因此, 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 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软件人才, 就成为了软件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具有专业理论与技能, 而且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已成为很多软件专业教育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

1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缺乏原因分析

目前, 我国很多大专院校已经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 为国家普及与发展计算机技术培养了很多人才, 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 软件人才随着软件产业的不断发展, 却出现了软件人才不足与结构失衡现象, 并已经引起很多专家关注。同时, 国家及相关教育部门也已经借助改善办学模式等措施, 在很多软件学院以及相关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改革。可是, 软件人才短缺依然是人才市场上主要问题。主要表现有:首先, 人才数量欠缺。不计算其他行业对软件技术人才需求, 仅软件行业每年就欠缺近十万余人。然而, 软件专业相关院校培养的人才数量, 与社会需求量相差很大。其次, 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软件专业相关院校培养的软件专业毕业生, 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等方面, 与社会用人单位需求不相匹配, 致使软件专业院校虽然培养了数量很多的软件专业人才, 然而, 社会用人单位依然不能找到自己所需软件人才。这样, 软件人才市场依然会形成人才短缺情况。第三, 软件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软件人才结构应遵循:高端人才较少、中端人才适量及低端人才较多的原则, 然而, 软件专业院校毕业生却是:高端与低端毕业生数量较少, 中端毕业生数量较大。如图1所示。究其原因有: (1) 高等教育院校数量骤增, 很多专科院校转为本科院校, 致使高职高专院校生源不足; (2) 转变为本科的院校取消了专科与高职教育, 致使低端软件人才培养失去来源。

资深教育专家认为, 软件专业院校培养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然而, 很多软件专业院校办学模式, 依然采用封闭或者半封闭模式。在培养人才过程中, 不分析研究社会需求、不与相关企业合作;即使已经觉察到社会需求情况, 却由于各种原因, 不能够及时调整办学模式。也有很多软件专业院校不能够依据市场或相关企业所需, 而创建相应人才培养体系;或对培养计划与教学资源予以科学合理调整。在这种背景下, 很多软件专业院校毕业生即使具有比较好的专业知识, 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以致很难满足企业所需。

同时, 很多软件专业院校教师虽然在专业知识方面无可挑剔, 然而, 却没有开发软件经验, 对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对软件专业人才情况不熟悉, 对软件工程国际标准与技术规范不了解, 因此, 其课程设置仍然以基础知识理论为主, 而不能把学生实际操作放在重要位置, 以致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有部分软件专业院校教师即使已经认识到社会需求, 也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调整, 然而, 所授教材依然与实际操作不匹配, 没有设置相应案例教学。这样教学实用性存在弊端, 其学生也就会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存在欠缺, 也就很难适应市场需求。也有一部分软件专业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 太注重教学计划性与规范性, 却缺乏灵活性。因此, 这些院校的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 不能够依据市场需求进行相应调整与更新。同时, 即使有的院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更新, 却依然不能够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同步实施。

由此可知, 这些因素是导致软件专业院校, 不能够培养出与社会及相关产业所需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主要原因。

2 创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软件专业院校只有改变教学理念, 对培养模式予以创新, 实施与社会及相关产业联合办学, 对学生共同培养, 其毕业生才能够具有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 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1 改变办学理念与教育思想

软件专业院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教师教育行为受其教育思想影响, 而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教学模式。因此, 软件专业院校必须以学生为本, 教师应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观。软件专业院校应在学校教育发展观与人才质量观等方面实施探讨, 树立与社会需求一致、与软件科技发展一致的教育价值观;对学生实施知识、能力与素质共同培养的素质教育, 创建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的品牌软件专业院校。软件专业院校应坚持时代性、规律性以及创造性办学理念。这样, 软件专业院校才能够借助培养高质量人才树立自己的品牌。

2.2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专业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 应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原则, 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为目的宗旨。软件工程专业院校应与企业进行联合, 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借助企业岗位所需, 设置相应课程体系。同时, 在培养人才过程中, 借助与企业合作, 积极锻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把高级软件工程师作为院校培养对象。

2.3 专业课程体系以创建岗位能力为方向

软件工程专业院校在与企业合作中, 应针对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 企业对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要求, 进而制定出院校软件专业与企业相关的岗位基础能力以及岗位核心能力内容。同时, 依据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对院校软件专业的要求, 进而创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2.4 落实实践教学体系

(1) 课程实验。软件专业院校应针对不同课程知识点, 设计验证性、综合性以及设计性等为内容的实验项目。各课任课教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教师需进行相应指导。同时, 软件专业院校课程实验项目, 以开发学生软件基本技能为目的。

(2) 课程设计。综合性实践项目必须依据课程内容进行。例如:在实施Java程序设计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形式进行, 企业技术专家及学校教师在模拟企业环境情况下, 对学生予以共同指导。这样, 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进行掌握, 而且能够养成良好软件开发习惯, 更利于学生以后开展工作。

(3) 企业实训。院校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实施不同企业实训。软件专业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 企业技术专家对学生予以有效指导, 不仅提升了学生对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 而且有效提高了学习软件工程管理能力。

(4) 综合实践。在这个过程中, 软件院校教师依据学生知识、能力以及素质情况, 借助综合性工程实践项目, 通过企业教师与院校教师共同指导, 让学生体验真实企业工作环境, 并实施项目开发进而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增强了软件工程项目实际操作经验, 而且有效提高了对软件项目分析、设计以及测试等能力。

2.5 创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软件专业院校与相关企业, 借助自己教育教学资源、环境, 在技术、师资以及各种科研活动方面予以合作, 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形式与企业真实实践有机结合, 进而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学到企业工程项目内容与经验, 而且能够接受相关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职业素质教育。同时, 软件专业院校借助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不仅能够明确学生学习目标, 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积累实践经验, 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6 创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

软件专业院校只有具有高素质专兼师资队伍, 才能够顺利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软件工程专业院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优势, 实施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授课。同时, 软件专业工程院校应通过教师进修或继续教育形式, 不断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 创建兼职教师师资库。院校教师以及企业技术专家在教学过程中, 借助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形式, 对学生求知欲望不断进行提高, 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进行激发, 从而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提高创新能力, 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7 创建实践教学平台, 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由于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团队精神。因此, 实践教学不仅是软件专业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 而且也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够替代的。在软件专业院校实践教学实施中, 企业环境、实训项目及经理、学生工作压力以及工作机会等内容都具有真实性。软件专业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 创建具有企业特点的真实实践教学平台, 以便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软件工程专业院校应积极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创建以学生团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院校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团体为学习主体, 不仅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沟通氛围, 为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提供帮助,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协作能力与沟通技能。在软件项目设计与研发过程中, 学生以团队形式予以参加, 不仅能够对软件设计过程实施有效交流与探讨, 而且也利于学生个体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补充。

2.8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软件专业院校借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能够对教学活动实施综合评估, 不仅是院校及教师进行自我调整的手段, 而且也是有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软件专业院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共同实施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创建与完善。首先, 企业应借助自身优势, 科学分析市场与行业发展方向, 进而制定有效培养方案, 进而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针对性以及时效性。其次, 软件专业院校应让企业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及评价, 并共同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 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第三, 软件专业院校应与企业共同参与教学效果评价。在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过程中, 校企应从课堂、课程、学期阶段以及专业总体等几方面, 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不仅能够使评价更加客观与接近实际, 而且让学生了解专业学习内容与训练方向。

3 软件过程专业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采取措施分析

软件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有效融合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艺术等学科内容。软件属于一种智力商品。软件研发过程不仅体现了软件技术人员各种综合能力, 而且也是整个软件工程知识结构有机体现。软件工作人员在软件研发过程中, 不仅要具备软件架构设计、系统分析以及工具使用等相关知识, 而且也必须具有软件编程调试、模块集成以及验证测试等相关知识。只有这样, 软件研发工作人员才能够顺利实施软件研发工作。同时, 软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决定了软件工程专业特点。

3.1 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软件工程院校及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中, 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首先, 工程化思想容易被忽视。很多软件工程专业院校, 在对教学方案进行制定过程中, 过分重视培养学生目标、任务以及知识结构, 却不能够在教学与实验中, 有机引进系统化、规范化以及数量化的工程原则及方法。其次, 没有实施有效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教学。软件开发人员只有具有一定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才能够胜任软件开发这项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的工作。然而, 很多软件工程专业院校, 在实施教学活动中, 对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没有予以重视, 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道德规范缺失现象。第三, 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不能够密切结合。在我国, 很多软件工程专业院校, 仍然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 没有借助实验操作课, 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由此可见, 软件工程专业院校教学过程, 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有的教师借助增加课程实验教学节数, 体现对学生实践环节的重视, 却也只是让学生编写一些简单代码而已, 并没有从根本上对实验课程予以重视。很多教师教学方式与手段, 达不到软件专业要求, 不仅让学生感到软课程枯燥, 而且容易导致学生认为软件课程没有用处, 也就不会努力学习。这样, 不仅致使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瑕疵, 并且也不能够满足企业所需。

3.2 改善问题的措施

通过对软件专业院校教学过程实施调查与分析认识到, 只有采取相应措施, 对其教学手段与方式予以完善, 才能够有效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

(1) 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软件专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中, 必须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借助实践掌握所学理论。同时, 软件专业院校应与相关企业实施联合办学, 与企业共同实施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这样, 不仅学生能够有效掌握知识, 而且也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2) 重视学生知行统一, 提高学生基本技能。软件专业院校应认真实施学生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开展丰富多彩专业实践活动, 进而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院校借助某些相关比赛活动, 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与培养学生创造力, 而且也有助提高学生团队精神。院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知识面, 而且能够锻炼学生基本技能。

(3)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软件专业院校可以让学生到企业真实环境中予以锻炼, 或创建校外学生实践基地, 可以借助企业技术专家实施教学或者作为实习生导师, 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有助于学生以后就业。同时, 院校学生还能够在毕业论文、专业实习以及就业等方面形成有机融合。这样,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而且也增加了学生锻炼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用人单位形成有效对接;不仅有效解决了学生实践问题, 提高了学生技能, 而且能够使实践基地不断得到完善, 软件专业院校可以将学生实践基地与相关企业合作, 建设成为产业化基地。

3.3 注意事项分析

软件专业院校只有在进行充分论证与评估基础上, 制定详细培养规划与方案, 制定相关目标及实施效果, 对先关课程予以科学设置, 才能够培养出高质量软件人才。

(1) 科学设计与规划。由于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质量属于系统工程, 因此, 相关软件工程专业院校在实施培养学生过程中, 必须做好顶层设计, 不仅要遵循先进性与整体性原则, 而且要与循全局性、长远性原则相结合;培养规划、育人目标以及与教学相关的大纲、设计与方法, 不仅要具有明确性, 而且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在实施教育教学以及课程设置中, 教师不仅要具有先进的教学模式, 而且院校也必须具有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 对培养人才质量教学予以科学规划, 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困难进行科学预测。

(2) 国家应予以政策扶持。软件专业工程院校在软件项目实施过程中, 如果想要获得较好效果与预期目的, 就必须借助国家相关扶持政策, 并经过长期实践与探讨。国家及相关单位应对软件工程专业院校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院校也应积极制定相关规划与实施方案, 保证人力及物力能够真正落实, 使国家相关政策真正起到引领以及保障作用。同时, 院校也应有效发挥课堂作用。软件工程专业院校不仅要制定与教师课堂教学相关的规划、设计及方案, 而且必须借助具有师德高尚与精湛业务的院校教师以及企业技术专家实施教学, 才能够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质量。

4 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院校在软件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 不仅有机遇而且也有挑战。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责任。高等软件专业院校在培养高素质软件技术人才中, 借助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学生, 已经得到很多研究人员认可。借助软件产业技术发展, 软件专业院校教学内容及模式实施有效改革, 不仅能够创新软件专业院校培养机制, 而且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软件专业院校也应与时俱进, 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教师队伍等内容予以改革,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院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 借助校企联合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对教育培养体系予以完善等举措,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 软件工程专业院校与企业, 都应对实施课堂教学的院校教师以及企业技术专家进行培养, 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业务素质以及道德水准, 对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软件专业院校还应积极创建学生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

摘要:软件人才随着软件产业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人才不足与结构失衡现象。很多软件专业院校毕业生即使具有比较好的专业知识, 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以致很难满足企业所需。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素质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具有专业理论与技能, 而且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已成为很多软件专业教育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软件专业院校也应与时俱进, 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教师队伍等内容予以改革,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软件工程,人才质量,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政宏, 谢赞福, 崔怀林.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1 (14) :19-22.

[2]何火娇, 王映龙, 艾施荣.适应产业需求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121-125.

[3]赵俊峰, 周建涛.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内蒙古大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 (7) :99-101.

[4]徐玲, 高旻, 文俊浩, 吴映波, 熊庆宇.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 (8) :205-208+217.

[5]于仁师, 许海洋.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 2016 (3) :73-76.

[6]佟玉军, 谢文阁, 王恩喜, 刘鸿沈, 姜悦岭.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 :111-114.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篇2

刘立超 王国祥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摘要】文章指出了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变革和经济建设的要求,提高制药工程人才的质量,对制药工程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指导思想的多元质量观、教学模式、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华论文网()欢迎您!]】制药工程专业 培养模式 本科教育

A Study on Modes of Talents Training in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Liu Li-chaoWang Guo-xiang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engineering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414000)

【Abstract】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raining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talents are pointed out.In order to meet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cent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talents quality,a series of problems including the training target orientation,multiple qualitative conceptual instructing ideal,Teaching modes and engineering practical capacity are discussed.【Key words】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Training pattarns;Undergraduate Education

1制药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医药工业作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产出等特点,属知识密集型、专业化程度高的特殊产业。由于其发展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因而世界各国均将其列为未来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医药工业的发展速度和增长质量与医药工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密切相关。医药工业的发展速度与制药工程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迫切需要大批既懂制药又懂工程同时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湖南省是一个制药大省,制药行业也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全省医药行业总产值、利税、出口创汇值等多项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我省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与该产业在国内医药行业所处的地位不相匹配,无论在人才培养的数量还是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都还远远不能满足作为我省对制药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

“十五”期间,湖南省的目标是创建医药强省,因此建设好以培养我省医药行业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目标的高水平制药类专业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也完全符合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社会发展规划,必将会加快我省急需的制药工程专门人才的培养速度,满足制药大省对制药专门人才的需求,为湖南省经济建设做出项献。

2制药工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也不同,对于学术研究型人才,显然主要

由一流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对工程研究型和技术实践型人才,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湖南理工学院属于地方应用型工程类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即技术实践型和技能实践型两种,或者介于这两者之间。湖南理工学院定位主要立足于区域经济,面向全省和全国,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在人才培养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的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从这个定位出发,我们的本科教育紧紧抓住“工程应用型”这个涵义,制药工程是奠定在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基础上的交叉学科,是化学工程和制药类的前沿学科领域,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制造药物的实践工程,是研究药物制造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工程问题是这个专业学生最终面临的问题,涉及内容主要有药物的制造、分离、制剂、过程控制等工程问题和质量管理法规,因此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确定培养模式,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强调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3构建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湖南理工学院化学化工系拥有制药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制药工程专业没有明显的特色,较侧重于工程方面知识。化学化工系制药工程专业设置的课程门类繁多、混乱,课程名称繁多、重点不突出,容易产生混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选课,也不利于明确的向社会进行特色宣传,进一步的适应市场需求。因此,为了培养既懂制药又懂工程同时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还能体现湖南理工学院在培养制药工程人才方面的特色,必须对我系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与要求、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课程设置及其进程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理顺化学化工系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使相关专业、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和同类课程的整合,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21世纪医药工业需要的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合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的医药行业。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及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密切结合,做到新体系、厚基础;新手段、重实践、促自学。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精选、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将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学术动态引入课程,建立创新的课程体系。

3.2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加强相关专业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和同类课程的整合对现行的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注重体现个性特色,使制药工程专业相关学科的课程有机结合,相同的课程进行整合,研究和探索出更为合理和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3积极探索专业定位,适应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结合湖南省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制定出特色明显、目标明确、适应市场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制药工程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及目标。

4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

专业素质要求包括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业务素质三个方面。其中业务素质应体现在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良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

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4.2掌握本专业领域必要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药物合成、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等。

4.3较好地掌握生物化学、分离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个或以上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4获得较好的课程设计、药厂设计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4.5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中华论文网()欢迎您!]】

[1] 邓胜松,朱慧霞,姚日生,等.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44):1~3.

[2] 王 娣.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72~73.

[3] 景介文,陈 雷.制药工程学科知识的核心点与创新[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6,27

(4):92~93.

[4] 沈超颖.巧妙选择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工程设计思维[J].中国西部科技,2006,13:72~73.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九五以来一直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22个百分点,成为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点。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我院于2001年设置这一专业,围绕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本专业是原电子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广播电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电子与信息技术、公共安全与图像技术等10多个专业重新调整后的新宽口径专业,其主干学科为:信息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我们制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科学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要求,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与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业能力和继续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我院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能在图像和语音处理、多媒体信息综合、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数字音视频系统等电子设备与信息工程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运营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

2课程体系设置及实施

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我们通过对国内多所高校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进行调研,比较他们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收集已毕业工作学生和部分电子信息企事业单位的反馈信息,结合我院实际,在课程设置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强调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1)合理构建三级知识平台

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律基础和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及实验)、计算机基础、软件技术基础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历史,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专业基础平台:应该覆盖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些主干学科。可分成5类:①电路类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EDA设计等课程;②信号类,有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③通信类,主要包括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等课程;④计算机类,有微机原理、单片机等课程;⑤磁波类,主要课程为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与天线。

专业方向平台:电子信息工程作为宽口径专业,不能再以过去狭窄的专业对口思想设置专业课程,但也不可能在四年大学学习中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2)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丰富,覆盖面广,因此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较多,以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目的;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又是发展和更新极快的技术,日新月异,这些给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实施带来许多问题,如课程的衔接、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更新等。我们采取课程内容整合、课时的精简以及实践环节的配合来优化课程体系,我们在实践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安排课程设计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课时有限前提下讲授的新内容多又注重实际应用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合作的精神,锻炼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磨练意志,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3专业建设的几点设想

(1)淡化专业界限,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它涉及到计算机、电子、信息处理和传输、自动化等领域,因而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科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立足于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向,重点加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传输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教学,并兼顾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教学,建立系统和控制概念,为将来从事信息系统的设计、调试、应用和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高素质人才培养离不开优越的条件和优良的环境,电子信息技术更新发展极快,要求教学内容、实验手段、实践环境紧跟时代步伐,在完善基础实验设施的基础上,广泛与企业和科研单位联系,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不仅有利于专业建设,也能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没有止境的,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注意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效地进行后期的产品开发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飞.基于群体文化学的产品语意设计程序与方法[A].2004年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C].浙江大学,2004.76-79.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篇4

一、软件工程人才无缝培养模式的特点

所谓计算机工程人才无缝培养模式就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软件工程师为目标, 实现软件类毕业生与IT企业的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高校与IT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合作, 通过集中实习实训、高年级课程嵌入以及建立校外校内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 对学生进行包括工程技能, 工程素养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其主要特点是: (1) 对学生进行工程化教育,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参考IEEE/ACM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 制定教学计划。 (2) IT教育机构参与教学大纲制定及培养过程。其中包括授课、实验指导以及实训指导等。 (3) 具有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 (4) 根据计算机工程人才无缝培养模式, 加强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5)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派出青年教师去企业参加实际项目研发。总之, 软件工程人才无缝培养模式的实用性、针对性较强, 它拥有企业化的环境, 操作起来方便, 费用较少,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等特点。

二、软件工程人才无缝培养实施方案

软件工程人才无缝培养实施方案适合我院计算机类的各专业, 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信息工程等。

1. 实施方案的原则。

(1)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培养工程化人才。 (2) 软件工程无缝培养模式强调的是与IT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 通过实习实训、课程嵌入、建立实习基地等多种形式, 在企业环境中通过实际的项目, 训练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选择IT培训机构的原则是其必须有超过200家的企业合作单位以及有国家关于软件培训的相关资质。 (4) 学生必须是自愿参加培训, 训后由IT培训机构负责将其直接推荐到相关企业就业。

2. 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

(1) 软件工程专业新生一入学, 就会去合作的IT教育机构参观, 体验。使学生一进校就对大学四年所学内容和学习目的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也使学生不致于盲目。 (2) 学生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在校内完成, 授课由学校教师负责。同时, 每学期嵌入相应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与IT培训机构合作课程, 其授课部分由校内教师担负, 部分由培训机构负责。 (3) 实习实训根据具体情况, 在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其具体安排由学校根据IT培训机构对社会就业需求的分析来做。 (4) 对学生工程能力以及工程素质的培养由IT培训机构负责, 学校跟踪和检查效果。 (5) 学生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在企业完成。

3. 实施方案的保障。

人才培养方案最终要真正实施, 而不流于纸上谈兵, 必然需要一个有持续性、可靠、且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学院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这些支持在实际运作中缺一不可, 否则方案的实施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同时, 我们需要监督方案具体实施的过程。包括实习实训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学生的满意度,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否存在困难, 教师教学的质量如何等, 这诸多问题都需要跟踪调查和监督。

三、软件工程人才无缝培养方案的实践

近几年来, 我们与成都华迪科技有限公司、国信安等机构开展了校内培训、校内生产实习试点, 即把两周的生产实习交给IT教育培训机构, 由他们负责师资和提供实际项目, 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通过这样一种培养方式, 学生在毕业前已初步具备了一些实际项目开发的经验, 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按照软件工程人才无缝培养模式, 我们定期邀请各大知名IT企业来校为学生做专题讲座, 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企业接触, 了解企业文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职业素养。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社会上的需求动向, IT技术新的发展。我们也与IT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我们看中的不仅仅是他们提供的准企业环境中的实训, 我们更看中的是实训后的就业。目前我们已与五家机构签订了就业实习协议, 保证了学生在接受实训或课程嵌入后, 能够在毕业后找到工作。软件类专业的学生对口就业率达到了80%以上, 其中有少量的学生在腾讯、百度等知名企业工作, 其余大部分在从事软件外包行业。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看, 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通过实习实训, 自己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研究和实践表明, 在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和就业形势下, 同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培养软件工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它提高了学生工程能力, 工程素养, 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避免了企业对毕业生的二次培养, 减少了毕业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时间,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其效果是显著的。同时, 它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高校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强, 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未来, 我们将进一步推进软件工程人才无缝培养方案, 在实施细节上进一步完善。

摘要: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 高校软件人才毕业生数目越来越多, 但仍难以满足软件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从目前社会需求与软件人才培养的错位出发, 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新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 该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利于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 使毕业生能够更快, 更好的融入企业, 满足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参考文献

[1]肖淑珍.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要有市场意识[N].中国教育报, 2009-03-07.

[2]胡津民, 管银枝.培养团队精神, 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36) .

[3]倪显良, 加庆波.浅析“社会学导制”培养模式及其展望[J].新课程研究, 2010, (5) .

纺织工程专业能力培养 篇5

本文对纺织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程能力;实践培养

0 引言

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市场化的特点,结合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调研,开展教学研究与探索,制订出以制订出切实可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纺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但是,目前存在一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误区,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低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水平低于学术型人才。

此类的认识不仅存在于部分教师,也存在于部分学生,更有很大部分企业人员持类似的观点。

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师生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和认同,真正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地位。

1 整合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四个层次设置相关课程。

公共基础模块所含的课程是每个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专业模块由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

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中的理论课主要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组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把握纺织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确定专业服务面向,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 注重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

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突出两“重”,彰显两“强”?,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注重课内授课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的均衡,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课程和创新环节。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是纺织工程专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较好地满足了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组织纺工特色的学科竞赛,组织了针织品及服饰设计与制作竞赛、纺织品特种印花印染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联合市劳动局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纺织纤维检验高级工技能培训。

3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纺织类实验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样品库,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纺织类实验教学的实效。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及启发研究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纺织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 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别是专业课的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使专业课更着重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实验操作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是加强校企结合,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

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带队指导;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由于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企业出于市场竞争和自身核心利益的考虑,对每年长时间接收多名学生深入参与企业生产实际和产品设计开发存在顾虑。

因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会在相应实习过的企业工作,所以企业担心生产技术和产品秘密外流,而且,企业在该项目实施中基本上付出较多,收益较少,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所以,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从税收政策的减免、高新企业的审批、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等政策方面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的企业予以支持,同时强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以促进企业联合培养基地的真正有效落实。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质量建设。

以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为目标,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

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同时,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指导学生。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篇6

[关键词]车辆工程;人才培养;实验室开放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44-02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将固定班级的学生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段到固定的实验室做固定的实验项目,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封闭特性显著,很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此,多数高校纷纷进行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改革。[1]我校汽车与交通学院在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实验室开放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和实施策略。实践证明,深入并有效地推进实验室开放,对于逐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乃至促进大学生就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车辆工程专业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训练计划为平台,构建以车辆现代设计为主线,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能力培养+知识结构+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及科技进步,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应用到汽车上,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现代汽车技术,而现行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严重脱节。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不浓,做实验时主观能动性、参与性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潜能。[2]为此,车辆工程专业结合“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以企业实际应用和产品研发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双导师”制,强化学生的企业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能够更多地接触企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验室开放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设备利用率,2011年3月,学校决定将汽车与交通学院汽车实验中心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学生在实验中心除了正常实验,还能进行车辆修理、车辆保养及其他工作。另外,学生还自发成立了各种志愿者小组。

实验室现有用于测量汽车驱动轮输出功率、扭矩和转速的汽车底盘测功机,发动机试验台,汽车拆装试验台,各种汽车零部件总成拆装实验台,汽车电子实验台及汽车电脑检测仪等设备和仪器。这些设备及仪器都应用在实验教学中,并部分对学生开放。目前汽车实验室承担汽车学院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构造、汽车实验学、发动机测试技术等多门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在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的支持下,汽车实验中心实验室对教学实验设备仪器进行创新性改进,制作了如下实验设备:奔驰车整车解剖实验台、奔驰车V8发动机解剖实验台、奔驰车自动变速箱解剖实验台、奔驰车驱动桥解剖实验台、桑塔纳发动机及变速箱解剖实验台、桑塔纳转向机解剖实验台、汽车ABS原理实验台、汽车点火系实验台、汽车起动系实验台、汽车充电系实验台、汽车照明系实验台。这些设备仪器的制作,丰富了汽车试验室开设实验课的能力,不但解决了本学院的实验课开设问题,同时也为实验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奠定了基础。

实验室开放既不限制实验内容,也不限制实验次数,满足了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它消除了传统实验教学让学生按规定的内容,在限定的时间内“齐步走”带来的弊端,让学生有所收获。[3]

二、实验室开放存在的问题

汽车与交通学院实验室是一个新建的实验室,我们深刻知道我们与其他实验室的差距很大,经验少、底子薄、人员知识结构偏低,且现行的实验室开放模式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急需建立和健全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使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使实验室始终处于规范化、合理化之中。完善各种登记制度,认真填写相应的实验记录和设备保养维护情况,确保设备处于完好的状态,并将记录存档。

2.开放实验室一般都按照设计好的模式步骤去进行实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提高。

3.开放实验内容单一,缺乏多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实验室按课程设置依附于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

4.新设备严重缺乏,限制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

三、实验室建设改革措施

(一)未来实验室开放发展方向

实验室开放要科学地优化实验课程体系,统筹安排实验内容,精选实验项目,采取切实可行的开放实验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增设综合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初步的科研意识。同时要注意课程前后联系,循序渐进,构成一个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建立完整的和一体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1.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合理搭配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内容,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验内容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趣味性。

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实践自己的想法时有一定的主动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将开放实验纳入学生实验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

(二)改革措施

1.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给大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和创新基地。在教学计划中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并将学生参与挑战杯、机械创新大赛获奖和申请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训练获得的项目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学生参加创新训练和工程实践的成绩经考核及格后可取得学分。

2.配备创新创业指导教师

为鼓励和帮助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训练,要将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奖和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为教师科研考核的指标之一,吸引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环节中。鼓励和支持实验教师积极开展开放实验工作。

3.学生培养

实验室开放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容,学生进实验室要根据实验室开放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实验活动,每次开放都要做好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的记载。实验室开放要强调效果,每期实验室开放尽可能做到要有多种形式的物化开放成果。

4.设备更新

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新型整车及主要总成用于实践教学,更换替代淘汰车型,使学生掌握各总成在整车中的具体布局位置及与其他总成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四、实验室开放取得的成果

从形式上来讲,这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是指实验时间、实验教室、实验设备的开放。从深层次来讲,是指提供给学生选择实验题目和实验方案的空间。实验内容一般有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部分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内容;选做部分是对于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其可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做一些相关的、感兴趣的其他实验;课堂实验完成质量不好的学生也可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温故知新。这样,既提高了实验技能,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实验室的开放,使学生对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上课时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的重点上,思路明确,授课效果也得以提高。这样学生就成了主体,能自主进行学习。汽车学院三个专业实验课成绩通过率平均达到97%以上。特别是在本科生毕业设计阶段,实验室的开放使学生根据课题进行了必要的测绘、验证及相关实验,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还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验室的开放,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在汽车与交通学院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汽车学院学生出色完成了2011年东北地区首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无碳小车”的设计与制造,取得了东北地区总分第二的成绩,荣获一等奖。这次竞赛反映了我学院在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学院今后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工作中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五、总结

实验室开放四年多来,对培养学生的技能训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方面都具有实际的促进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促进实验教学改革,逐步形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规范有序地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志军.也谈开放式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3):98-100.

[2] 王峰,鱼静.高校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320-323.

[3] 殷志明,徐永清.高校实验室开放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188-189.

[4] 应乐安.美国高等汽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85-88.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篇7

1 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首先就得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的软件开发人才, 通过几年的专业培养, 毕业生应该具有“无缝地”进入企业直接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 同时, 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所以, 在设定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 我们可以更多的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 对我们现有的培养方向、办学思路、人才定位等进行审核与改革, 在我们现有的自身条件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来制定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

2 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当然是重中之重。目前大多数软件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往往注重的是理论基础的教育, 忽略了实践技能的重要性;注重的是技术技能的培养, 忽略了职业素质的教育;注重的是单个知识点的讲解, 忽略整个软件工程体系的融会贯通。因此, 我们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时, 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以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 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与贯通, 将各个分散的知识点融入到软件的实际开发中, 使学生能够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从而构建更加科学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

3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 跟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制度密不可分。要想培养出实践能力很强的学生, 首先要具备一支具有丰富项目开发实践经历的教师队伍, 因此可以鼓励教师更多的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发, 同时将这种科研经历融汇到课程中, 让学生可以看到、学到更多的“真实的、有形的”知识, 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多走、多看、多学”, 真正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从而提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另外, 建立更加综合的教师评价体系, 不把教师的发展局现在一个个的“框框”里, 充分调动教师的热情, 为人才培养营造出一个更加积极、更加健康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 可以建立弹性学习制度, 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和选择,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规划自己的学习方向, 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4 结论

本文立足于软件工程专业, 以学生为本, 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企业级实践能力的软件工程人才为目标, 以一系列、不间断的实践活动为主线, 以优秀的教师队伍为保障, 研究并构建一个科学、规范、实用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薛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 (14) :144-145.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篇8

1 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

为了更好的分析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式,有必要先对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作出一个全面的分析。

1)主流程序设计语言及主流工具的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众多语言及众多设计工具并存的格局;在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时,不可能对所有的程序语言及工具进行学习和掌握。因此,掌握主流程序设计语言及主流工具也就成为进行软件行业的必备技能;并且程序设计的理念及思想对于各种程序设计语言都是一致的,设计工具软件的使用也是互通的,所以只要且只有掌握了主流的程序设计语言及工具就可以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外语的应用能力。我国的软件产业要想崛起,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必不可少。英语作为现今世界应用范围最大语言,也是软件业使用的第一语言;计算机及软件的最新技术及各种资讯更多是以英文作为描述语言,软件人才掌握最新技术及深入的掌握底层理论知识就需要其有一定外语应用能力。

3)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的能力。软件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在一些大型软件设计开发过程中将涉及众多的资源及人员,为了更好地实施软件项目就需要软件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及良好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只有团队相互理解和配合才能有创新能力,才能集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才能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为软件项目服务。

4)实践创新能力。软件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其关键是人才以及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基于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创新源于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软件人员要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2 高校现行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层次不清。软件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设计与实现一个软件系统项目需要软件工程中所包含的各方面人才;而现行高校在培养软件专业学生时基本不分门别类,仅仅从程序设计单方面进行教学和培养。致使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的拟定、教学模式及手段的运用和教学计划的执行缺乏灵活性、层次性和实用性。最终导致学生个性在专业方向上得不到发展,可塑性较差。

2)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或教学效果不佳。软件工程是门对实践性要求较强的学科,而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依然沿用一般学科的培养模式,使得许多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过多过泛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严重失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不同步将导致学生只能“纸上谈兵”,最终表现出来就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现实的需求。

3)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联及促进”。在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情况是过分强调理论,二是强调简单的开发应用,而无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让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用实践来强化理论知识;从而制约实践应用或用理论知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4)缺乏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现行高校开设的各种实验或实训一般都是针对于某一门课程,而忽略了多课程的综合实践;从而导致学生不能较好的融合各课程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还有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过程。

3 新的培养模式的探索

通过对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及现有的培养模式不足的分析,以下将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思考。

3.1 加强学生逻辑分析能力与思维方法的培养

软件工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与精确的、理性思维方法。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特别注重学生逻辑分析能力与正确思维方式的培养,逻辑分析能力与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是学生实现自我学习与实践创新的基础。学生没有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及正确的思维方式,最终他们将只能根据课本来学习课本;脱离课本后,将不能很好的与社会现实逻辑进行结合。

3.2 专业基础课程的引导式教学方式

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学生接触学习专业的大门,那么合理的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专业基础课应能激发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结构的全面了解与认识;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学生选择专业小方向提供必备前提。为了实现以上的目标,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应该遵循面广、启发性强及关联性强的原则。面广就是要求在课程设置时应较全面的涉及专业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整个专业有个基本的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启发性强就是要求课程在设置和讲授中应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尽量避免因知识点而学知识点的情况。关联性强就是要求各门课程之间要有较强的关联,它们的有机组合能够基本反映整个专业体系。

3.3 专业课课程的小课程+小组实践的课程设置方式

专业课是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专业知识方向能力的培养。软件工程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增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且现今的软件开发领域软发开发语言以及工具也多样性及定向性的特点,要让学生掌握所有的开发语言和工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培养的目标就应该定位于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与特点选择各自的方向。基于以上的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就不应该以大班笼统的方式进行,而采用小课程+小组实践的方式进行开展。小课程就是对某一特定方向的专业课程进行以小班、集中式的方式进行开展,让选择此方向的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较深入的掌握该课程的核心知识。小组实践就是以小课程为基础的一种团队实践教学方式。通过小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小组实践可以让小组成员充分的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个人创新能力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实践。

3.4 模拟项目的开展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是软件工程人才必备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单课程的实践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每一阶段结(如每一学期)束后开展软件模拟项目,从而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模拟项目的选定是模拟项目开展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模拟项目的选定上不能一味的追求项目的系统性及复杂性,而更应该考虑项目的实用性、启发性及对所学知识运用的实践。通过模拟项目的开发增加学生软件开发的自信心,学习软件系统开发的团队协助意识,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4 结论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高校在培养软件人才时适当的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有利于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但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是软件人才自我成长不可获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费宁,陈春玲,宗平.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8,(14):9-11.

[2]罗代忠.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计算机教育,2008,(8):121-122.

[3]靳娟.我国企业初级软件人才开发策略探讨[J].软件导刊,2008,(17):5-7.

[4]冯西桥.软件人才培养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74-77.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篇9

一、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工程教育大国, 如何让我国的工程师“卓越”起来, 已成为工程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需求。

走访全国大部分矿业类高校, 采矿工程专业所执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普遍为基础课+专业课+毕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 但缺乏企业所需的工程实践经验, 毕业生分到企业后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这种基于实践教学的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变成了纯粹的工程科学教育, 课堂加实验室教学模式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出现极大的偏差, 教育者与发展中的现代化企业工程系统的“脱轨”直接导致教与学之间缺乏兴趣与动力, 甚至错位现象的发生等[8,9,10,11,12,13,14,15,16]。

二、科学确立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在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 学生对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领域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仅局限在理论层面, 为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科学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尤为重要。通过该标准的培养, 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系统学习采矿基础知识, 掌握现代化矿业工程中的应用技术, 了解本专业前沿及发展趋势。通过在企业阶段学习, 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 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与他人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体现出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同时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及文字处理能力, 掌握一门外语, 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和阅读能力。

科学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 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作为一项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计划,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 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培养造就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矿业类工程技术人才, 促进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一) 实施校企联合培养

为便于学校与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合理安排, 增加企业阶段教学的机动灵活性, 针对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性质特点, 在第三、四学年实行小学期制, 即将传统的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划分为四个学期。

强化专业基础知识, 不断扩充学生专业信息量。增加专业主干课学时, 为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能力, 以“采区设计”和“课程设计”为依托, 以现场工程实践为背景, 积极推行采矿工程专业CDIO教学模式改革。

(二) 学用结合,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卓越人才培养要紧密结合矿山企业, 问需矿山企业, 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改革, 合理优化课程体系, 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 推行“企业冠名班”, 实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征得企业赞助, 搭建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平台, 开展大型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大力推进毕业设计改革

毕业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 从认识规律上看, 实践与理论二者是循序渐进相互促进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毕业设计放在整个学程的后面, 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为克服这一问题, 延长毕业设计时间, 将原来的13周设计时间延长至一年或两年, 实行一边学专业课和现场工程实践, 一边作毕业设计, 效仿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学生学完基础课和现场的认识实习后, 配备指导教师, 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和毕业设计期间, 听从导师指导, 毕业设计选题可以结合导师现场科研项目进行, 也可是现场的技术工艺或施工设计。这样毕业设计起步早, 设计时间长, 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工程实践环境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必备的硬件条件, 与传统教学中的实验室、校办工厂的实验与实习有本质的区别。通过企业的工程实践环境, 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在矿山设计、矿井生产和井巷施工等方面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 共建矿业工程实践中心、采矿工程地下空间工程实践基地、采矿工程围岩分析测试中心等。矿业工程实践中心主要是供学生对矿井各生产技术方案进行设计、模拟、仿真模型制作、运行实现, 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对矿井各生产系统和主要技术环节的理解与掌握, 实现对矿井从整体到局部的优化设计。

五、实施“校企共建学科计划”, 加强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 实施“访问研究员”制度

积极推动校内专任教师到矿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选派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到企业去, 时间半年至一年, 直接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指导等工作。

(二) 实施“教师深入矿山企业行动计划”

重点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深入矿山企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 狠抓教师培养中的工程实践环节。教师深入企业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 同时做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研, 为学校培养企业急需的创新人才提供信息。

(三) 发挥兼职教师作用, 校企共建学科专业

通过校企和专兼职教师的共同努力, 共用签署“校企共建学科专业协议”,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探索、凝练研究方向, 共同承担责任, 共同研究, 成果共享, 共建团队, 人才共享, 共建平台, 基地设备共享。

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是当前采矿工程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难题, 为全面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切实解决高等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问题, 需要加强与企业的联合, 实施校企共建学科发展计划, 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真正让高校培养的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卓越”起来。

摘要:为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目标, 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 扩大专业技术队伍中的应用型人才, 从探究传统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着眼, 旨在通过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 实施校企共建学科发展计划, 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使高校培养的采矿工程师“卓越”起来。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篇10

一、移动互联时代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

基于传统PC和浏览器的互联网站点和服务要全面转向移动终端和软件平台, 使得移动互联行业对软件工程的人才需求旺盛。同时, 移动互联对软件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熟知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能熟练进行IOS、Android等相关技术的开发;不但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开发能力, 同时要懂得用户分析、创意设计、项目策划等。移动互联时代为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运营商网络容量和带宽持续升级, 终端产品的软硬件不断更新, 用户对新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多, 用户体验要求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为软件工程专业带来良好的人才市场前景, 为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创造了新的机会, 也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应该跟随移动互联的高速发展不断地进行改革。由于目前从事移动互联应用开发的高层次技术在人才数量上比较缺乏, 培养适应移动互联的高级专门人才进而支撑整个产业的发展, 已成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焦点。这也为高等学校加快专业建设步伐、紧跟时代发展, 结合市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做到信息和资源共享, 以实现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与就业创业有机结合。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合作培养, 结合市场导向, 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1]。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 将使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与市场需求、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有利于高等院校为企业和社会输送更多具有针对性、有创新意识、有移动互联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校企合作模式, 可以提高软件工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效率和效果, 将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移动互联网是网络发展的主流趋势, 将会催生更多的移动互联网的企业。企业需要以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大型实战项目为依托, 真正帮助高校弥补企业需求中的短板。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从毕业到踏入社会就业有一个缓冲时期, 同时也可以真正参与到培训企业的实战项目操作中,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为其他需求性企业输入移动互联网开发工程师, 进而解决市场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瓶颈问题。移动互联, 是高校、企业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通过校企合作进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 有利于这三者理解移动互联时代、融入移动互联时代、受益于移动互联时代和促进移动互联的发展。

三、校企合作培养软件工程人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目前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 培养方案中的某些课程设置已经对移动互联相关概念、原理和技术有所涉及[2], 但是具体培养模式和实现细节两个层次上无法满足移动互联时代新的需要。

1. 需要构建全方位复合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软件工程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一些高校实行, 通常有四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模式为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第二种模式为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 即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课程, 到企业去完成技能提升训练。第三种是校企互动式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并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 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第四种是订单式合作, 学生入学就有工作, 毕业就能就业, 实现招生与招工、教学与生产、实习与就业的同步。单一模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无法有效满足移动互联时代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 所以需要进一步探索一种全方位复合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2. 有待解决校企合作实现细节上的实际问题。

在校企合作的改革和实践过程中, 也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 有待解决。例如, 企业培训目标和学校培养目标不尽一致问题、在企业实习时间与在校学习时间冲突问题、企业积极性调动问题、高校任课教师主动性调动问题、如何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的问题等。因此, 需要对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并且改革校企合作模式下主要课程的教学内容, 使合作模式和教学内容紧跟移动互联时代发展步伐, 满足企业、社会和人才成长的需求。

四、解决思路和方法

移动互联充满着创意和机会。本质上, 校企合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 即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给移动互联带来更多的创意, 也为学生自身带来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解决上述问题, 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和方法。

1. 进一步理解移动互联时代社会和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进行调查分析, 广泛了解和深入分析移动互联时代社会和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新需求和新要求。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数量需求、层次需求、区域与类型需求等。对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理论水平要求、技术能力要求、基本素质要求等。

2. 与企业一起研讨全方位复合型校企合作模式总框架和分环节的合作方式。

要研究全方位复合型校企合作模式, 使之符合移动互联时代的特点, 并能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全方位复合型校企合作模式集多种方式于一体, 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的同时, 以移动互联为背景和主要线索, 改革教学内容, 项目研究既包含模式构建, 也包括改进具体教学内容。引入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教学 (重点是程序设计系列课程群、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群、网络编程系列课程群) 、实验课程教学、课程设计环节、认知实习与社会实践环节、引入校企合作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在不同的教学环节, 采用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

3. 以移动互联为主线, 改革教学内容, 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

将移动互联的核心理念、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等重要教学内容贯穿到培养方案的相关课程中。与此同时, 要探索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校企合作具体途径、具体方法和实践教学方式, 切实保证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移动互联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深化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对校企合作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检验、改进和总结。

4.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注意与相关企业形成了良好的长期的可持续的合作关系。

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重点在于基地和平台建设[3], 例如, 在校内建有校企合作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和程序设计竞赛实训基地, 在校外建有联合实践教学基地和就业实习基地。有了基地建设, 就能建立互信、双赢的长效机制;有了各种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习实训基地, 就能在课程设计、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等实践教学环节广泛开展校企合作。

在以上过程中, 关键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关注:一是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具体要求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般规格如何有机统一。二是在高等学校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移动互联的理念、原理和技术如何融入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三是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中, 企业和教师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如何调动。

五、结语

移动互联的发展日新月异, 需要软件工程人才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并且知识面要宽, 高校对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需要从这些方面重点加强, 而且要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模式等与移动互联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同步。由于移动互联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与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 因此不能在高校内部闭门造车, 这将无法适应时代高速的发展和市场快速的变化。

校企合作培养是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应该急社会之所需, 与市场有效接轨, 通过与企业合作, 达到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的目标。校企合作培养是一种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而非产品化培养;不是将学生当作产品, 将学校和企业当作工厂, 将教室、实验室和企业当作生产线, 而是培养学生个性、兴趣和能力, 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金英, 青巴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探索——以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3, (5) .

[2]郑山红, 李万龙, 赵辉, 周子明.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课程群体系构建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2, (7) .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篇1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学科交叉;实训中心

中图分类号:TD80-4;G642

一、引言

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专业[1],是学校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专业之一,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及国际视野,掌握煤炭资源开采理论与技术以及煤矿机械和电气等应用知识,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综合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简称“四能”),能在煤矿设计、建设、生产和管理部门从事主要技术工作,发挥主导作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班学生成为“四能”型人才,是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点,而“四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环节对于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建立良好的实践能力培养基地成为必然[2]。

二、实践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本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行业步入“黄金十年”发展时期,企业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煤炭企业数量与产能的增加,刺激了煤炭企业对人才的强烈需求,国内有采矿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如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的采矿专业班级设置基本在8~10个班左右。但是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企业对效益的追求及对安全问题的担忧,使矿山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而高等院校由于资金投入的限制,不可能独自去建立一个类似于生产矿山的实践基地,高等院校学生的实践环节问题突出。以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12级卓越工程师班(采卓12)为例,学生有11周的生产实习任务,并在企业要完成采掘机械操作与维护,采掘施工管理,煤矿灾害预防与应急救援案例分析3门课程,由于煤炭生产企业在当前效益大幅滑坡的情况下对共建实习基地积极性不高,个别能提供实践基地的企业培训中心收费过高,学校与学生均无力承担,同时11周的生产实习任务对任何单个煤炭企业来说都难以应付,所以采卓12班的实习遇到了很大困难。资金、实习周期长与地点难以落实成为采矿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校与企业优势,建立相辅相成实践能力培养基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显得非常必要。

三、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建设经验

西安科技大学在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方面经过近5年的探索,有一些应用实际,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经验[3]。

(1)制定完善的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课程。

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卓越班从2012年开始招生,每级招收1个班级28人左右。按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包括测量实习1周,地质实习2周,认识实习(校内)2周,企业实践(矿山认识)2周,生产实习11周,课程设计3周,毕业实习8周,毕业设计10周,总共39周,即总计有1学年的时间作为实践性环节。同时,有7门课程在矿业企业由具有丰富现场工作经验的企业人员担任,分别为矿山测量工作实务、矿山地质工作实务、采掘机械操作与维护、煤矿电气设备使用与维护、采掘施工管理、煤矿灾害预防与应急救援案例分析、矿山法规与技术政策。因此,实践性环节带来的教学工作任务是非常重的,但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发挥现有实验室优势,在学校完成部分实践训练。

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12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实验室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并购置了大量先进的实验设备。该专业实验室2013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矿山岩石力学实验室、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室、矿山模型实验室、矿山工具与设备实验室、矿山数字化实验室和矿山仪器仪表实验室6个主体实验室组成。其中矿山工具与设备实验室布置了现场所使用的电钻、锚杆、单体液压支柱、轨道、矿山监测等实物设备,并接受了矿山企业捐赠的绞车、液压支架、采煤机等,学生可完成操作、组装拆卸设备等认识实践训练;矿山数字化实验室配备有采煤机与掘进机模拟设备,学生可在学习专业课基础上完成操作训练,熟悉开采工艺。该实验室同时配备有35台电脑,学生可在模拟环境中了解煤矿开拓系统,生产、运输、通风各系统开采过程,可在电脑上分解组装采煤机、掘进机各构成部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继续发挥煤炭企业现场实践基地作用,进一步发挥现场基地功能。

学校实验室所起的作用毕竟与煤矿企业井下现场环境有很大差别,采矿卓越班学生人数少,可以在煤矿现场采用多种实习方式。如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卓越班实习时既可以将28人作为一个整体参加现场某一个环节的实习过程,也可将28人分组,分别在煤矿生产科、调度中心、采煤班、掘进班、运输队等部门参加实践培养[4],这样实习效果显著的,现场实践基地的功能也得到了良好的发挥。

(4)创新培养模式[5],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为促进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与煤矿设计院联系,在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抽出3个星期左右时间,让学生在设计院接受专门的煤矿设计训练,熟悉矿井设计的井田开拓、采盘区设计、采煤方法设计等绘图环节,使学生的绘图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结语

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仍需持续探索与继续改进,真正担负起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担,成为能在煤矿设计、建设、生产和管理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潘艳平,包秋燕,江吉彬.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14(6):213~215.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9~10.

[3]余国江,姜海,徐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德国经验借鉴研究[J].高教探索,2015(2):66~69.

[4]张荣沂,付彦虹,须莹,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技能[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2):126~128.

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篇12

一、优化课程设置

构建切合实际的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能够适应新的经济运行模式的要求, 要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专业的知识结构, 并有能够将所有知识综合应用并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即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 在培养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时, 公司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重点专业课程建设

随着社会旅游管理业的不断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也在不断的更新, 这样决定了这个专业必须按照现实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在原来的培养方案下, 公司应该把数字电路和微机原理合成一个阶段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让专业人才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不断的实践学习。

2. 构建学员们的课外科技实践体系

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时间能力。这样就要求公司大力引导学员们不断的进行科学时间和技术创新, 要求科技文化课程和活动课程教学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基础知识不同层次的学员都能从中获益, 并且能够调动学员们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深入了解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制定相关的优化过程更容易培养技术人才, 但是公司在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意到学员们学习的困难之处。下面我们来进行详尽的介绍:

1. 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对于一些学员来讲, 很多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知识过于抽象, 例如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专业课程相对比较复杂, 对于学员来讲很难一下子利用理论进行科学实践和分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涉及知识面广, 相对复杂。这就需要公司在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不断注重学员们计算机的应用。学员们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之外, 还要进修计算机课程, 学习DSP、单片机、和编程芯片等智能芯片知识。

2. 要进行系统的专业综合

公司在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 如果不注意专业的综合培养, 很难培养全面性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有些学员不善于应对专业的组合, 也就是说组合能力较差。一些学员即使学习了系统的课程但是还没有能够进行组合, 导致他们的实践能力较差。实际创新能力不足。学生到工作岗位后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而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是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表现。因此, 公司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缺失, 认真解决好问题。让学员们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我们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

3. 建立基础实验体系

基础实验体系是公司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很重要一点, 也是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必修课。其中包括:信号与系统实验、仪器仪表实验、电子线路实验、单片机实验等等。基础实验是最常规的实验, 在实践教学中基础课必须开设实验课。另外, 可以选择去除简单实验抓住重点的方法,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知识更加容易结合起来, 还能够有效减少公司的实践成本。通过这种实践方式, 让重点理论变得简单易懂, 学员们更容易抓住学习的重点, 进而更快速的结合理论实践知识。

三、营造适于“3CE”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3CE”, 很重要的一点是, 公司要启发和调动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 学员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公司构建一个师生同步的教学环境, 促进教师和学员们的互动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教学之外, 公司可以设立一些竞赛, 为学员的创新实践提供基础平台。或者通过公司的产学研结合, 使学员们不断接受生产一线的实践训练, 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培养教师团队和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1. 邀请学校教师进公司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 我们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理论课程当中, 我们需要拥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进行教学。因此公司可以邀请教师走进企业, 为学员们讲授课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学校教师团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有利于公司培养专业人才。

2. 精心选择教学实践基地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 公司不仅仅要与教师团队合作, 更应该讲求良好的教育机制。公司应和教师团队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合作伙伴关系, 为学员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 而不仅仅是一般的实践性教学, 为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优良条件。

3. 公司应该加强实践环境的建设

电子工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讲求实践, 创新和更新换代也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公司通过生产认识、技能培训、研究训练和工程应用四个不同阶段对员工进行不同阶段的培养, 同时通过教学和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 合理利用公司资源进行不断的实战训练, 与时俱进才能够培养良好的技术人才。

4. 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人才需要学员运用知识的能力, 也需要学员们有团队合作的积极精神。因此, 公司应加强相关的教学, 例如:综合CA D电路仿真技术、嵌入式技术、EDA技术;另一方面, 综合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及图像处理设立了学员通过学习《信号与信息处理综合型课程设计》之后, 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整个流程包括选题、方案设计、程序设计提交设计报告。

五、结束语

公司通过多途径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这是旅游管理公司培养人才的最根本方法。公司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人才的教学环境。应该不断的努力, 与时俱进,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探索新的途径、为培养人才提供好的平台和机遇。

参考文献

[1]夏定元.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1) :131-132.

[2]刘为, 张晴.论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2) :125-127.

[3]饶汕贤, 赖元峰, 张少雄, 等.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4]郭逸, 浅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形成[A].中国新技术产品, 2011

[5]李松松郭显久曹立杰姜凤娇祝开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专业建设, 2011

上一篇:社会脉络下一篇:应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