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2024-06-28

科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共12篇)

科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篇1

最近,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了2010年中国大学10大“红牌”专业,英语专业是其中之一。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关于《2006大学评价报告》显示:英语专业是全国高校开设最多的专业,有554所高校开设英语专业,即超过80%的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

即使这样,英语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目前职业翻译有4万多人,专业翻译公司有3 000多家,但胜任翻译工作的人才缺口却高达90%。中国译协称,目前我国翻译人才缺口很大,市场上真正有水平、受过专业训练的高水平翻译人员只占总数的5%。翻译能力的薄弱和翻译人才的奇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拓展对外交往的问题,引起翻译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 科技翻译人才缺口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相对对于英语翻译人才,科技翻译人才更加奇缺。据江苏省科技翻译协会有关人士透露,南京市共有162家翻译企业,这些翻译公司有70%业务是科技翻译,但大部分翻译企业都缺少科技翻译人才。天津理工大学的丁素萍等教授表示,科技翻译大约占到目前翻译市场总份额的60%,相对于外事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人才的缺口最大。辽宁省人才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从企业的需求上看,能够胜任科技翻译工作并有多年相关工作经历的高质量人才严重不足,估计缺口高达90%以上。上述情况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科技翻译人才缺口巨大。

2 对科技翻译人才的要求

作为翻译人员,熟练地掌握中外语言是从事翻译工作必备的基本功,而对于科技翻译人员来说,除了掌握语言基本功外,更关键是要熟悉与所译材料相关的科技专业知识和相关行业知识。

“科技翻译的专业知识包括:作为译员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比较广泛的科普知识及与翻译材料相关的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方梦之,2008)。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工程系副教授余敬松于2009年11月14日在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上强调:“新时代的翻译人才,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互译层面上,尤其是翻译发展到了计算机辅助工作时代,这个条件下,一个优秀的翻译人才需要有语言互译的基本能力,同时还要会技术,懂行业,能管理。可惜,目前市场上,类似的人才少之又少。”余敬松还介绍说:“我的学生刚接到一个单子,3万元帮助美国人翻译一款中国人研制的房地产软件,现在他最头疼的就是缺乏房地产行业的背景知识和术语。这已经不是一个人遇到的瓶颈,从一定角度讲,市场需要的翻译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立体的。”

在日常翻译中因不懂专业知识而误译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So hybrid-electric vehicles,which use an intermal-combustion engine for long journeys and an electric motor in town,will be a stop-gap to cut pollution and comply with the laws limiting vehicle emission.”本文译文为“因此,跑长途使用发动机,在城里使用电动机,这种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是减少污染,遵守限制汽车排放法律的一种权宜之计”。把hybrid-electric译成杂交电力或混合电力都不得要领。又如“普通桥式起重机一般由大车、小车、运行机构、桥架金属结构组成”。英文译文为“The ordinary overhead crane consists of crane itself,electric motor,traveling mechanism and metal bridge structure.”

实际上,很多翻译人员缺乏的并不是英语专业知识和翻译技巧,而是与翻译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如上述例句中,在机械和起重机行业,大车、小车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小车实际上是指起重机上方起吊重物的电动葫芦(electric motor),但在产品的英文说明书当中,确实有人把此句话翻译成“car”,即起重机上面有小车,让人无法理解。

3 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目前,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大多数是从翻译理论开始教授,之后是词法,再到句法,翻译然后篇章,学完了这些翻译课程,学生的翻译理论水平和翻译技巧得到了提高,但却忽略了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和培养,更没有对社会急需的科技翻译人才进行专门培养。这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致使学生毕业到企业工作后遇到专业性强的翻译业务就束手无策。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科技翻译人才,必须创新传统的英语专业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3.1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鉴于目前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侧重理论而忽略专业知识的教学状况,加上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科普知识,因此,必须对英语翻译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一是增加科技知识、科普知识的教学把科技知识融入翻译教学中;二是把课堂搬到企业,请企业有关人员给学生讲授某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和专业知识。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师大多数都是英语专业毕业,英语专业知识及翻译理论丰富,但由于缺乏科技知识而对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无能为力。因此,要对英语翻译课程老师进行专业化知识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科技知识水平,克服外行人教内行事的问题;二是进行跨学科教学,请其他专业的老师或专家教授外语专业学生科技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强化专业教材建设

目前,我国科技英语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一是缺乏大众化科技知识和科普知识的英语教材;二是现有的科技英语教材缺乏实用性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三是系统性专业知识的科技英语教材非常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目前,科技英语教材主要有:①韩其顺编著的《英汉科技翻译教程》;②由武力、赵全科编著的《科技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③由方梦之、范武邱编著的科技翻译教程》,上述教材均是以语法为主,包括词法、句法的翻译技巧及翻译的艺术性及得体等内容。下列教材:④由张亚非主编的《现代科技英语教程》;⑤由刘爱军、王斌主编的《科技英语综合教程》;⑥由张英莉编著的《科技英语综合教程》》;⑦由顾晓天编著的《全新科技英语教程》,这些教材均是以阅读文章来获取某些信息或知识为主,所节选的文章内容包罗万象,有数学、医疗、生物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太空、天文、气象、能源、环保、纳米技术、机械、食品与健康等。英语专业的学生即使学完了上述所有的科技英语教材,但让他翻译比如一台装载机的使用说明书时,恐怕他无能为力。因为这个学生学习上述教材只能获得一些科技翻译的理论、技巧及某些方面的知识,并未能从中学习到机械专业和电气专业的系统性知识。因此,强化科技英语教材建设,创造一批专业性、系统性、知识性强的科技英语教材对于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3.4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科技是一个既抽象又具有多维性的学科,对于文科类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学科。如果单靠传统的黑板加书本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理解某些知识。例如,关于发动机的4个冲程与曲轴之间的一句解释性描述英文为“The four strokes refer to intake,compression,combustion and exhaust strokes that occur during two crankshaft rotations per working cycle of the gasoline engine and diesel engine.”如果仅凭句子字面来解释,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而难以理解,甚至无法翻译该句子。但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台发动机气缸内活塞的运动过程的模拟图,让学生看到活塞吸气、压缩、燃烧及排气4个冲程与曲轴转动的关系,学生就会很容易将这句英文翻译出来。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容量大、信息多、图文并茂、情景模拟性强、趣味浓、效率高。在科技英语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使抽象的科技概念和知识变得直观而容易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是利用网络资源。科技知识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因此不可能把所有的科技知识编成教材。相反,随着科技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网络提供了非常广泛的科技知识及素材,而且网络知识更新快、信息多,有选择地利用网络科技资源进行科技英语教学是对科技英语教材很好的补充。

3.5 广泛采用中英双语教学模式

尽管我们鼓励用外语教外语,但对一些专业生较强的科技英语教学,应采用中英双语教学模式,因为对于有些比较抽象的科技知识,学生连中文也理解不了,更不用说英文了。例如:关于金属热处理的一句英文描述:“Restoring ductility or removing residual stresses is a necessary operation when a large amount of cold working is to be performed,such as in a cold-rolling operation or wiredrawing.”在这句话当中,“ductility”(延展性),“residual stresses”(残余应力),“cold working”(冷加工),“cold-rolling”(冷扎)和“wiredrawing”(拉丝)是金属处理和加工的专业词汇,如果不用中文加以解释,英语专业的学生很难理解;但如果用中英双语进行解释,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4 结语

英语专业是我国各高校开设最多的专业之一,但有些高校培养出来的科技翻译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主要与目前大学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有关。高校外语专业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知识、外语词汇、语法,而忽略了实用专业知识的教学,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知识面达不到社会需要。因此,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科技翻译人才必须创新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英语专业科技翻译人才培训模式可从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中英双语教学、设立科技翻译人才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真正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摘要:文章搜集了关于全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些相关数据及社会对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状况,阐述了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及目前翻译人才现状,试图从一个科技翻译人员及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师的角度,探讨高校英语专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及满足社会对科技翻译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英语专业,科技,翻译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新浪网.英语等10大专业因就业难被亮“红牌”[EB/OL].http: //www.sina.com.cn,2010-05-12.

[2]中国网.中国外文局——翻译家的摇篮[EB/OL].http://www. china.com.cn/culture/zhuanti/wwj60n/2009-08/26/content_184074 41.htm,2009-08-26.

[3]外语频道.英语为我国高校开设最多的专业[EB/OL].http: //www.eol.cn/kuai xun_4210/20060518/t20060518_179233.shtml, 2006-05-18.

[4]网易.企业想找个科技翻译人才[EB/OL].http://news.163.com/ 09/0604/16/5AVQQO62000120GR.html,2009-06-04.

[5]韩其顺.英汉科技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6]武力,赵全科.科技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7]方梦之,范武邱.科技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张亚非.现代科技英语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9]刘爱军,王斌.科技英语综合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0]张英莉.科技英语综合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11]顾晓天.全新科技英语教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科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篇2

(2010年修订)

为进一步促进我院英语专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江苏省有关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和专业抽检的指导意见,根据《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要求,结合本专业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专业建设基础

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是由苏州科技学院(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申办,经原江苏省教育委员会(苏教计 [1999]215 号)1999 年 9 月批准成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00年9月开始招生,2005年按照教育部 [2003] 第 8 号和江苏省教育厅 [2005]第40 号文件精神,改办为独立学院。学院充分依托母体学校办学,共享母体学校优质的教学与管理资源,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形成了以满足苏州及长三角经济发展要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英语专业自2000年开始招生至今已连续招生11届。每届招生2-6个班不等。目前已有8届毕业生。英语专业有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且全部具有高校教师资格,主讲教师中,82.61%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占39.13%,中级职称占32.61%,初级职称占15.22%。教师中有2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秦建栋、祝平),5人次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培养人选(祝平、郭富强、周福娟、朱海蓉)。

二、建设目标

我院的专业建设规划历经三个阶段。(1)2000年英语专业建立之初至2008年,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参照母体学院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独立学院的特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早期主要依赖母体学校的师资和外聘师资,2004年后招收自有师资,基础阶段教学以自有师资为主体,高年级阶段师资以母体学校师资为主。(2)2008年天平学院英语专业开始酝酿按“国际商务管理”和“应用翻译”两个方向招生,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上开始强调独立于母体学校,要尽量与母体学校错位发展,要求比母体学校英语专业更加注重“应用性”。在师资建设方面,这个时期也取得了较大成绩,自有师资除了能满足基础阶段的教学需要外,还能承担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2009年结合拟制定的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英语专业再一次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制定新的专业建设规划。在此次规划制定过程中,英语专业特地邀请企业主要领导和人力资源部分领导参与规划的论证和制定,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教学评价各方面制定较为全面的规划和建设目标。这次建设规划根据我院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独立学院一般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以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发展为核心,以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手段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兼顾英语专业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兼顾初步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力争到2015年把“英语”专业建设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和“应用翻译”人才的质量上乘,在江苏省有一定影响的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届时英语专业在校生人数可望达到500人,师资力量自有教师数量可望达到35人。

三、建设内容与措施

1.依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规格要求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以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得到平衡发展,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在本专业建设期间,拟重构知识体系,使专业技能性课程、专业知识性课程、通识性课程、职业导向性课程逐渐趋于平衡。本课程体系拟设置语言技能类课程、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人文素养类课程、国际商务类课程、翻译类课程实践类课程。

1)语言技能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类课程拟包括基础英语、英语语音、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语散文阅读与欣赏、高级英语等课程。

2)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语言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美文学、英美概况、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文体学等。

3)人文素养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怀。这类课程拟包括“两课类课程、西方哲学思想导论、圣经与神话、跨文化交流等课程。

4)国际商务类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国际商务的知识,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管理能力,具有较为明确的职业导向性。与目前的课程设置相比,新的课程设置应更多地设置与国际商务实务与管理的课程,进一步凸显职业导向性,且多数用英语授课,达到英语语言能力和国际商务能力共同提升。这类课程拟包括:高等数学、经济学原理、外贸函电、组织行为学、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统计、财务管理、国际金融、民商法、商务礼仪等课程。

5)翻译类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翻译理论,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与原课程方案相比,拟增加与苏州地方经济相关产业的科技翻译的类别和实践量,加入与吴文化相关的翻译课程与实践,突出地方特色。这类课程拟包括英汉笔译、汉英笔译、初级口译、中级口译、高级口译、英汉语言对比、中西翻译理论、文学翻译、商务翻译、专门用途翻译、科技翻译(侧重于与苏州地方经济相关的电子类、服务外包类、动漫类翻译)、吴文化翻译(苏州园林翻译、吴歌翻译等)、计算机辅助翻译等。

6)实践类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增加其职业预成熟度。这类课程拟包括英语语言技能实践、专业方向(国际商务管理、应用翻译)实践、专业调查、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和案例式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积极推进个性化、探索性、创新型的研究性教学,充分发挥研究性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功能。

为实现教学方式变革,在本专业建设期间,拟采取以下具体举措: 1)做好校本培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往往决定着教学模式。因此,引导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至关重要。英语专业通过外请名家名师,内延本专业教学能手来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更新教学理念,并进而改变教学模式。

2)积极参加教育部相关部门组织的课程教学培训。在建设期间,争取50%以上的教师能够获得校外培训的机会。

3)按各种课型的特点分别精心组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和案例式教学的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或观看优质课录像,让广大教师看得见,摸得着,听课后组织教师共同研讨和总结,带动大家共同提高。

4)在方向类课程教学中,全面推行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案例法可以将理论讲解相结合,任务驱动法可以使学生自主设计项目任务、完成手段、效果评价各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5)理论类方向类课程采用问题驱动法,即教师在课堂上抛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课下进行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最后形成小论文。

3.开门办学,协同培养

1)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拟建立有效的适应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重构教学运行机制,保证以行业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各界,从专业设 置论证、培养方案制定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校企合作打造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实现学院到“职场”的平稳过渡,无缝对接。建设期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与外经贸界、翻译界和教育界单位和专业人员交流的范围,聘请他们承担部分实践课程,或来校做专题讲座。定期举办座谈会,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方案、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意见,使我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接地气”。

2)拓展合作渠道,与更多国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签署更多境外修学协议,通过暑期学院等短期留学方式和通过学分互认、双学历等中长期留学方式把更多的学生送到英语国家接受本专业教育,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升在全球化时代的职业竞争力。

3)积极利用专业证书和职业证书的杠杆作用,督促和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获得相关行业和职业资格证,为就业打下基础。

4.建立政、企、校多方参与,协同创新的立体、多元、高效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需要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建设期间,英语专业拟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形式,建设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从而建立起高效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举措如下:

1)构建“大实践”体系,将素质技能的培养训练分解贯穿于四年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课外活动之中,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通过制定新的课程大纲来规定每门课的实践量,通过检查教案和听课来检查每堂课的实践量。语言技能类课程教学倡导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专业知识类课程和人文素质类课程可以实行让学生从事具体的实践项目;方向类课程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

3)加强课外实践。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见习。组织国际商务方向同学到相关企业见习,翻译方向到翻译公司、大型企业的翻译部门参观。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专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4)发挥我校具有短学期(两周的实践周)的学制优势,精心安排实践周的课程。在基础阶段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语言技能训练(如英语书法实践、语音实践、演讲与辩论、英语短剧等)。在高年级阶段,安排与专业方向相关的实践(如单证制作、模拟谈判、模拟口译、各种文体的翻译实践等)。

5)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的实践机会,是将学院所学知识和所获得技能用于实践的职前与就业的衔接和过渡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建设期间,拟将学生送到国际商务、应用翻译方向的实践基地,保证实习质量。实习前,召开动员大会,聘请企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为学生做实习讲座,旨在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对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辅导。实习期间,院系领导和本系导师与实习基地导师全程监管。实习后召集学生开总结会,为学生评定成绩。6)在现实条件下,高校无法独自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部任务,没有校外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界的合作与支持,没有他们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实习、实训环节,人才培养经常无法有效落实。因此,在建设期间我们拟与企业、政府部门合作,每个专业方向建立2-3个实习基地,延请实习基地专业人员作为实习导师。

5.师资队伍建设

1)天平学院英语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原则为:依托母体学校苏州科技学院英语专业雄厚的英语师资,加强引进与培养学院自有教师,自有师资可望达到35人,增加聘任行业职业人员来校任教的比例,使教师在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上日趋合理并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2)建设期间,英语专业拟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规格要求所制定的课程方案组成五个优秀教学团队:语言技能类课程团队、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团队、人文类课程团队、国际商务课程团队、应用翻译课程团队。其中,国际商务和应用翻译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国际商务管理和应用翻译团队中均聘请一定数量企业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保证我们的教学不脱离社会需求

3)为每个团队安排两位团队负责人。其中一位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位为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实现以老带新,重视对中青年教学带头人的培养,各团队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青年教师教学展示会、教学成果汇报会。

4)健全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专业和教学培训,激励教师进行专业进修,健全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学位进修。

5)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的各种教学培训,课程建设培训,专业建设培训。每年为5位教师提供校外培训的机会。

6.课程与教材建设

1)参照母体学校现行的课程评估机制,要求“十二五”末期所有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 类课程均须按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课程建设,并建立持续性课程评价机制。

2)积极组织申报学院课程建设项目,争取获得课程建设立项。

3)利用现有“天空教室”网络课程平台,建设本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网站。要求各课程网站提供完整的教学资料,包括师资介绍、课程大纲、课程考试大纲、教案、课件、课堂教学视频、作业、试题库、国外大学相关公开课等其他站外教学资源链接等,并建立作业提交、问题讨论、答疑等互动空间和网站建设,力争有12门课程网站可投入使用。

4)按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国内优秀教材,在多方面比较的基础上,选用优秀的、新编(版)的教材作为教学使用教材,其余教材作为教学参考用书。主干课程采用教育部规划教材、专指委推荐教材或获奖教材。

5)严格执行教材选用管理制度,先由任课教师对拟选用教材进行描述分析,然后由专业负责人组织人员审核签字,确定教材。

6)出版自适性教材2-3部。7.教学管理改革

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过程管理,实施《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外语系教学流程规范》。

2)建立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的多元评价机制。即:

A.对于学生课程的学业评价,专业建设期间拟建立科学的符合课程特点的学业评 价标准,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除了常规的卷面考试外,还要倡导与采用口试、研究报告、课程论文、项目总结等终结性评价方式。

B.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建设期间拟建立由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同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调控机制。外国语学院学工组和英语系拟对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进行跟踪,及时发现、识别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对专业建设目标与特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进行调适。

C.专业、行业、职业证书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方面,在建设期内,英语 专

业拟充分利用校外手段检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省、市、国家级的各种学科竞赛,如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21世纪杯大学生演讲比赛,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技能大赛等。同时,督促学生获得与职业和行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如 TEM证书、BEC证书、口译证书、涉外文秘证书、报关员证书、涉外导游证书、国际商务师证书等。对获得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证书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课外学分奖励。

8.实验室建设

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保证学院年均用于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经费达到本省同类院校先进水平。重点维修2个语音室,利用未来天平学院搬迁机遇再建2个语音实验室和1个商务英语实训室。

9.经费保障

学院大力支持本专业发展,在经费上保障生均图书和电子学术资源达到规定要求,并保证4项经费逐年微量递增。

10.适用期限

科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翻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76-02

一、引言

教育生态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对于教育系统的层次生态进行研究。应用教育生态学理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强校企合作,发挥企业调节作用和多种翻译实践教学模式是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理论基础

1.教育生态课堂的定义

多伊尔(Doyle,W.)和庞德( Ponder, G.) ( 1975) 把课堂生态定义为“对教学环境产生影响的互相联系的过程和事件所形成的网络”。他们认为,课堂生态必然体现为课堂时空内生命体之间及其同环境之间的关联。总之,课堂两大生命体——教师与学 生,必然依托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发生关联从而实现生命的互补、交融和提升。在看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注重“以生为本”,使教师好教变为让学生好学,让学生通过亲历亲为,感受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态式教育则认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园丁式教育皆建基于人类中心主义之上。真正的课堂,他们认为 应强调以生态关系为中心,即以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生态平衡为中心,师生之间,只有对 话、融合、和谐。面对课堂生态,我回避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非此即彼的 绝对立场,兼容两者的特点,提出了“五学发展课堂”理念,该理念践行在课堂教学上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唤醒其生命感和价值感,从而促进其趋向其“最近发展区”。

2.生态学的生态平衡理论

"生态平衡"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两者的统一性,主张人应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和牺牲自然的自洽性、平衡态为代价而是应使之得到应有的维持和保护等等。"生态平衡"教育思想正是在"生态平衡"这一概念上的移植、借用,它强调的仍然是平衡、有机、统一、亲和、融洽,即追求教育内部、外部主客体间相互依赖和生态有机性、互促互利的亲和性、生长性和建构性,主客互换的开放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等,其目的则是要建立一种自然、和谐、开放的新型的教育模式。

教育生态平衡是应用生态学的生态平衡理论,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的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其精神实质可概括为:以人为本,和谐共生。教育、社会和人三者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亲相融的关系。这三者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兼顾三者的利益。

三、教育生态视域下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营造生态化翻译课堂环境

陈坚林教授曾在“《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确:对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解读” 一文中指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课堂系统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应顺应人的个性、自由平等性和创造性。建设良好的课堂的生态环境,在课程设置、编写教材、教学方法上应以人为本。农业科技英语翻译课堂是一个有机、动态的微观生态系统。在教学活动中,遵循“生态平衡”思想所倡导的生态系统中主体与客体的平等、和谐、亲和、融洽的原则,如师生对话平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融合教学设计的启发与诱导等。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一个生态体系,学生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教师的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相互协作与情感交流的亲和环境是翻译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新型的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生生合作,同学之间通过合作探究,在交流、合作、探究中完成信息的传递和知识的构建。每个学生能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教师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促进翻译人才的综合翻译能力培养和健康发展。

2.构建多元与自主选择并存的交互式生态课堂

A.Austin的“参与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就是学生参与的整个过程,学生参与教育活动越多,学习结果就越好。因此构建多元与自主选择并存的交互式生态课堂是延伸了传统的教学课堂,即学生都可以参加与农业科技相关专业的社会实践,这样有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兼顾学生服务社会和人际交流的培养。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翻译学习的效果。培养的翻译人才真正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以及创新的能力。

3.构建多元化生态型校企联合培养翻译人才模式

为了满足社会对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实际需求,教师可以到农业企业,丰富实践经验,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深入合作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挂职锻炼和带学生实习。促使教师可以了解企业对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的具体要求,便于对翻译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出有价值的意见,翻译课程与农业科技相融合的教学平台建设和教学改革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同时,及时掌握农业科技的最新技术,了解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维护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处理方法,便于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翻译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企业的真实案例作为今后的教学案例、毕业设计课题、课程设计或实训题目,使翻译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从而实现教学环节更为多元,学生的角色更为主动,也充分体现了多元化生态型校企联合培养翻译人才模式的优势。

4.构建多元化生态型评价体系

加德纳与1983年发表的《心智的结构》一文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育评价对于提升课堂整体教育质量的作用与意义,认为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种以多元化方式、在多元化情景下实现的、以考察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工作。与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同,教育生态理论指导下的生态型评价体系,主张对生态体系中学习个体的关注,旨在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而反对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只注重区分优劣的教学评价。(李恩光,2013)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学生与教师成为了教学评价的主体,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翻译的成就感,教师设计合作完成翻译任务,除教师点评与学生交流翻译心得等环节之外,还增加了第三方(客户与网络读者等)评价环节,增加这些内容和环节后,能够使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实现多元化。

四、结语

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是在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和谐的,能促使学生真正提高英语翻译能力,同时,教育生态视域下的教学理念,变革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该模式下培养的翻译人才有助于提高我省农业领域翻译质量与效果,有助于实现更高层次的农业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值得在这一课题上不断地探索、尝试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陈坚林 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结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 外语电化教学,2006

[2] 李恩光 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建构探讨[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59-78

[3] A. Austin Achieving Education Excellence :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riorities and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85:79

[4] Doyle,W. &Ponder,G.(1975).Classroom Ecology: Some Concerns About a Neglected Dimension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46,183-190. (Cited in Ashman &Conway 1997).

科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篇4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民办高校,商务英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1 港区发展亟需高质量商务英语人才

1.1 港区发展需要商务英语人才

2013年3月7日, 国家批准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 (2013-2025年) 》 (以下简称《规划》) , 由此郑州航空港区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级航空经济发展实验区, 同时标志着郑州航空港区的发展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根据《规划》, 到2025年时, 郑州航空港区将成为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以及航空偏好型产业集聚地。进出口额达到2000亿美元。所有这些目标, 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和专业的人才保障。从马云投资的“菜鸟网络”在港区启动, 到一月后京东宣布建立中原运营中心, 继富士康后, 微软也正式登陆郑州航空港区, 一大批国内外企业争相抢滩郑州航空港区, 许多享誉海内外的企业巨头和高端产业也蜂拥而来, 随之而来是对人才专业的精准要求, 而郑州航空港区的产业结构、国际化营商环境都决定了, 有商务英语教育背景的人才为港区人才需求之最。

1.2 河南省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国家大力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河南国际商贸活动的巨大发展, 这也给河南省商务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河南省高校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现状却完全不容乐观, 特别是省内民办高校。首先, 截至目前, 河南省只有十所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 这十所高校分别是: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工程学院、郑州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黄河科技学院、黄淮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和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其中只有黄河科技学院、黄淮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和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这五所院校为民办高校, 毕业生数量很少, 每年毕业生数量低于1500人。其次, 留在河南从事外贸相关工作的人数较少。根据对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2015届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行的追踪调查, 共52名毕业生, 其中自主创业2人, 考取研究生3人。其余47人中前往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的学生16人, 约占总人数的34%。留在河南31人, 且外贸进出口行业仅有7人, 占总人数的13%, 其余毕业生流入英语培训机构和房地产等公司。最后, 民办高校学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毕业生的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未很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以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 2014届商务英语本科毕业生82人, 考过专四27人, 通过率仅33%。2015届商务英语本科毕业生52人, 考过专四15人, 通过率29%。2017 (2016届未招收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 届商务英语本科学生62人 (大三在读) , 考过专四11人 (截止目前仅参加一次考试) , 通过率19%。学生专四通过率低, 说明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倍受用人单位质疑。

2 港区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

2.1 调查目的

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找出郑州航空港区涉外企业所需的商务英语人才, 与河南省民办高校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实际能力的差距。从而发现河南省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和不足, 进而做出进一步改正。

2.2 调查对象和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自编调查问卷, 走访了美国瑞姆科技公司、澳洲奥瑞克 (集团) 集成电器有限公司、泰国华彬集团航空运营公司、台湾台达电子、台湾林德物流、汇鸿货运代理 (烟台) 有限公司、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和瑞上生物医学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这八家外商独资或者合资的港区企业, 对八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行了现场问卷调研。在走访的基础上, 还向港区30家有涉外业务的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发送了电子邮件, 收到27封回复。共收回35份有效问卷。

2.3 调查结果及讨论

问卷是调查对商务英语专业技能和商务英语专业证书的看法, 采用李科特五级量表形式, 并进行归类汇总。选项“1-5”分别代表:1=极其重要, 2=比较重要, 3=一般重要, 4=不太重要, 5=不重要。图1和图2列出了港区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和证书重要性的评价, 同样按照用人单位所选择的所有“极其重要”的数目从多到少进行排列。

图1显示, 港区用人单位都认为“商务英语口译”和“商务英语笔译”很重要, 说明港区用人单位普遍看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语言功底。“国际商务礼仪”的紧随其后, 这说明在涉外商务工作和活动中, 了解各国的习惯和做法, 尤其是欧美等英语国家, 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国家之间商务活动的开展。外贸跟单、外贸销售和国际物流的重要性居中。而国际商法重要性比较靠后, 用人单位表示, 国际商法牵涉内容专业性强, 往往会选取相关专业人才, 所以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没有过高要求。

图2显示,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排在重要性的第一位, 说明港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 扎实的专业基础对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来说最为重要, 这一结果也与图1中用人单位对语言功底的评价性是一致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计算机能力也很看重, 并给出了较为详细的量化指标, 即熟练操作MICROSOFT办公软件和熟悉互联网使用, 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而对商务英语笔译和口译证书的重视程度和表一相同。相较于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用人单位对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和BEC证书的要求普遍较低。

3 基于郑州航空港区发展的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3.1 规划体现职业特色的民办高校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黄河科技学院、黄淮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和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这五所河南省内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民办高校, 其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 商务英语主干课程和商务英语技能课程等。在此基础上, 根据对郑州航空港区所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调查, 和河南省民办高校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 而新的课程体系将由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实习实训四个部分组成。专业素养课包括: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高级英语语法、西方礼仪和计算机等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物流、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基础会计、经济学导论等商务英语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包括: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口译、电子商务英语、实用文体翻译和商务英语写作等在商务领域中需要用到的语言和沟通技能;专业实习实训课程包括:商务英语谈判、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单证实训等, 学校可以和港区企业合作, 共同进行人才培养, 让企业参与学生实习实训课程的开发和制定, 请企业员工进入校园课堂为学生讲解和指导。还可以让学生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实习, 以期实现毕业到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3.2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

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和郑州伊赛诺商贸有限公司深度合作, 创建基于工作流程的商务英语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由学院提供场地和硬件设备, 企业提供企业指导师和产品, 学生在实训室以外贸工作人员身份学习网站维护、产品开发、联系客户、商务单据制作、外贸函电书写和商务英语口语交流, 由企业指导师对学生进行现场讲解和辅导, 实现了商务英语实训内容的全真化, 从而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偏重理论知识、欠缺实践能力的问题。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全方位服务人才培养, 是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 更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民办高校专业人才培育有重要意义。

在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后, 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和郑州伊赛诺商贸有限公司继续通力合作, 在伊赛诺公司挂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签订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协议, 协议规定, 企业每年无偿接纳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学习。参与实习的学生和其他公司职员一样, 甚至需要从求职、面试开始, 企业指导教师全程参与, 指导学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同时企业和参加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结束后双向选择, 企业可接收受训学生毕业后在企业直接就业, 解决企业在劳动力方面的运营成本, 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3.3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 担任商务英语课程类教学任务的教师全部毕业于英语语言和英语教育专业, 没有任何一位老师存在商务英语学历背景, 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几年里也没有经历过商务知识的培训以及学习, 对真实的商务工作环境并不了解。说明外语学院实践教学师资缺失严重, 实训环节十分薄弱。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全真的工作环境下由专业人士指导来完成, 我院商务英语实训指导教师师资匮乏, 无法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有力指导, 导致学生的实际综合职业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 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此, 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与郑州伊赛诺商贸有限公司继续签订了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的互培互聘协议, 协议规定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 将我院每年不少于十位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驻派伊赛诺商贸公司, 进行每年不少于30天的顶岗学习和挂职锻炼, 以期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还通过选拔, 聘请伊赛诺商贸公司高专业水平的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 与专业教师一起设计实训课程, 并且对学生整个实训过程进行跟踪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 (2013-2025年) [N].河南日报, 2013-04-08.

[2]“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题发言[EB/OL].[2013-10-30].http://learning.sohu.com/20131030/n389228440.shtml.

[3]许卫红, 李鑫.河南省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J].安徽文学, 2011, (8) :231-233.

[4]陈淮民.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 (试行) [J].中国外语, 2009, (7) :4-11.

科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篇5

机械设计的最终目标是生产一种满足客户需求的有用产品,而且这种产品安全,高效,可靠,经济,实用。当回答这个问题时,广泛地思考,我将要设计的产品或系统的客户是谁? 在产品设计之前,了解所有客户的期望和期望是至关重要的。营销专业人员经常被用来管理客户期望的定义,但是设计师可能会把他们作为产品开发团队的一部分。

许多方法被用来确定客户想要什么。一种被称为质量功能部署或QFD的流行方法寻求(1)识别客户期望的所有特征和性能因素,以及(2)评估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QFD过程的结果是产品的一组详细功能和设计要求。

考虑设计过程如何配合为客户提供令人满意的产品所必须发生的所有功能以及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为产品提供服务也很重要。事实上,重要的是考虑产品在使用寿命后如何处置。影响产品的所有这些功能的总和有时被称为产品实现过程或PRP。PRP中包含的一些因素如下:

•营销功能来评估客户的要求

•研究确定可在产品中合理使用的可用技术 •可以包含在产品中的材料和组件的可用性 •产品设计和开发 •性能测试 •设计文件

•供应商关系和采购职能 •考虑全球材料采购和全球营销 参加工作的技能 •物理工厂和设施可用 •制造系统的能力

生产计划和生产系统的控制 •生产支持系统和人员 •质量体系要求 •销售操作和时间表 •成本目标和其他竞争性问题 •客户服务要求

•产品在生产,操作和处置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 法律要求

•金融资本的可用性

你可以添加到这个列表吗?您应该能够看到,产品的设计只是综合过程的一部分。在本文中,我们将更加注意设计过程本身,但必须始终考虑设计的可生产性。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设计的同时考虑通常被称为并行工程。2.机械设计所需的技能

产品工程师和机械设计师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广泛的技能和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包含在以下内容中:

•素描,技术制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 •材料的性质?材料加工*和制造过程 •化学的应用,如腐蚀防护,电镀和喷漆 静力学动力学材料的强度,运动学和机制 流体力学,热力学和传热

•流体动力,电气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工业控制 •材料和机械系统的实验设计和性能测试 •压力分析

•齿轮,皮带传动,链传动,轴,轴承,键,花键,联轴器,密封件,弹簧,连接(螺栓连接,铆接,焊接,粘接),电动机,直线运动等机械元件行为的专业知识装置,离合器和制动器

•创造力,解决问题和项目管理

口头沟通,听力,技术写作和团队合作技巧 3.功能,设计要求和评估标准

第1节强调了在开始设计机械设备之前仔细确定客户的需求和期望的重要性。您可以通过制定清晰,完整的功能,设计要求和评估标准来制定这些要求:

•函数告诉我们设备必须做什么,使用一般的,非定量的语句,这些语句使用诸如“支持负载%”来提升一个箱子“,”发送功率“等动作短语,把两个结构成员连在一起等等

•设计要求是详细的,通常是预期的定量报表性能水平,设备必须操作的环境条件,空间或重量的限制,或可用的材料和组件。

•评估标准是设计的理想质量特性的陈述,可帮助设计人员确定哪种替代设计是最佳的特定合金丁二烯-苯乙烯(ABS):耐冲击性好,刚性好,强度适中。用于外壳,头盔,箱子,器具零件,管子和管件。

聚碳酸酯:优异的韧性>抗冲击性和尺寸稳定性。用于凸轮,齿轮,外壳,电连接器,食品加工产品,头盔,泵和仪表部件。

亚克力:耐候性和耐冲击性好,可制成透明或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彩色。用于上釉,镜片。标志*和外壳。

聚氯乙烯(PVC):具有良好的强度,耐候性和刚性。用于管道,电气导管,小型外壳,管道系统和成型件。

聚酰亚胺:良好的强度和耐磨性,在高达500T的高温下性能非常好。用于轴承,密封件,旋转叶片和电子部件。

乙缩醛:高强度,刚度,硬度,耐磨性,低摩擦,良好的耐候性和耐化学性。用于齿轮*衬套,链轮,输送机部件和管道产品。

聚氨酯弹性体:具有优异的韧性和耐磨性,良好的耐热性和耐油性的橡胶状材料。用于车轮,滚筒,齿轮,链轮<输送部件和管道。

热塑性聚酯树脂:玻璃纤维和/或矿物纤维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非常高的强度和刚度*优异的耐化学品和耐热性,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和良好的电气性能。用于泵零件*外壳?电器部件*电机部件*汽车部件«烤箱把手*齿轮,链轮和运动产品。

聚醚酯弹性体柔性塑料具有优异的韧性和回弹性,高抗蠕变*冲击和弯曲疲劳性»良好的耐化学性。在低温下保持柔韧性,在中等温度下保持良好的性能。用于密封件,皮带泵隔膜,防护靴,油管,弹簧和冲击吸收装置。高模量等级可用于齿轮和链轮。2.热固性

酚醛树脂:高刚性良好的成型性和尺寸稳定性,电性能非常好。用于电气设备,开关装置,端子板,小型外壳,器具和炊具的手柄,齿轮以及结构和机械部件的承载部件。醇酸树脂,烯丙基和氨基热固性树脂具有与酚醛树脂类似的性质和用途。

聚酯:用玻璃纤维增强时称为玻璃纤维;强度和刚度高,耐候性好。用于外壳,结构形状和面板。3.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材料组成,这些材料一起起作用以产生不同于并且通常优于各个组件的特性的特性。典型的复合材料包括聚合物树脂基体材料,其中分散有纤维增强材料。一些先进的复合材料具有金属基体。

设计师可以通过选择决定最终产品性能的几个变量来调整复合材料的性能,以满足特定应用的特定需求。设计者控制下的因素如下: •基体树脂或金属 •增强纤维的类型 •复合材料中含有的纤维量 •纤维的方向 •材料的整体厚度 •层的方向相对于彼此 •两种或更多种复合材料的组合

典型地,填料是强硬的材料,而基质具有相对低的密度。当两种材料粘合在一起*的承载能力很大

复合材料由填充材料制成。基体用于将填料保持在与加载方式相关的有利取向,并将填料分配给填料。其结果是具有高强度和高刚度且重量轻的优化复合材料。4.矩阵材料

以下是更常用的基质材料:

•热塑性聚合物聚乙烯,尼龙,聚丙烯,聚苯乙烯,聚酰胺 •热固性聚合物聚酯,环氧树脂,酚醛聚酰亚胺 •陶瓷和玻璃 •碳和石墨 •金属铝,镁,钛 5.填充材料的形式

使用许多形式的填充材料:

连续纤维束

•短切股线(0.75 mm至50 mm或0.03 in至2.00 in)•漫游一组平行股

•由粗纱或股线制成的机织物 •金属丝或金属丝 固体或中空微球 •金属,玻璃或云母片

•材料的单晶晶须,如石墨,碳化硅和铜。

第四课

文本

齿轮是齿形的,圆柱形的齿轮用于将运动和动力从一个旋转轴传递到另一个旋转轴。驱动齿轮的齿精确地啮合在从动齿轮上的齿之间的空间内。驱动齿推动从动齿,施加垂直于齿轮半径的力。因此,扭矩被传递,并且因为齿轮正在旋转,所以动力也被传递。1.齿轮几何渐开线齿形

最广泛使用的正齿轮齿形是全深度渐开线形式。其特征形状如图1.4所示。

渐开线是称为共轭曲线的一类几何曲线之一。当两个这样的齿轮啮合并旋转时,它们之间存在恒定的角速度比。从最初的接触时刻到分离时刻,主动齿轮的速度与被驱动的速度成比例。由此产生的两个齿轮的动作非常平滑。

否则在接合过程中会加速或减速,由此产生的加速度会引起系统中的振动,噪音和危险的扭转振动。

可以看到一个渐开线曲线,取一个圆柱体,并在其圆周上缠绕一根弦。系一个铅笔到字符串的末尾。然后开始用铅笔靠在圆筒上,并将绳子拉紧。将铅笔从圆筒上移开,同时保持绳子拉紧。绘制的曲线是渐开线。

圆柱表示的圆称为基圆。请注意,在曲线上的任何位置,该字符串表示一条与基圆相切的线,同时垂直于渐开线。在同一中心线上绘制另一个基圆,使得所得渐开线与第一个渐开线相切,这表明在接触点处,与基圆相切的两条线是重合的,并将保持与基圆旋转。这是两个齿轮啮合时发生的情况。运动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运动,即如果在接触点垂直于两个旋转体的表面绘制的线总是在相同的位置处与两个物体之间的中心线相交,则角速度比两个机构将是不变的。这是一个齿轮的声明。正如这里演示的那样,•23•

2.斜齿轮几何

螺旋齿轮和正齿轮的特点是齿的方向。在正齿轮上,齿是直的并且与齿轮的轴线对齐。在斜齿轮上,齿是

右旋螺旋线与轴成倾斜角度,该角度称为螺旋角。如果齿轮非常宽,左手螺旋

会出现牙齿以连续的螺旋形路径缠绕在齿轮坯上。但是,实际的图1.5斜齿轮的考虑限制了齿轮的宽度,齿通常看起来只是相对于轴线倾斜。图1.5显示了两个市售螺旋齿轮的例子。斜齿轮齿的形式与正齿轮所讨论的非常相似。基本的任务是考虑螺旋角的影响。3.螺旋角度

给定档位的螺旋可以是左手或右手。当齿轮躺在平坦的表面上时,右斜齿轮的齿似乎向右倾斜。相反,左斜齿轮的齿会向左倾斜。在正常安装中,斜齿轮将安装在平行轴上。为了实现这种安排,要求一个齿轮应该是右侧设计,而另一个齿轮是左侧相等的螺旋角。如果网格中的两个齿轮都是同一只手,那么轴将相互成90度角。这种齿轮称为交叉斜齿轮。用于斜齿轮的平行轴布置是优选的,因为对于给定尺寸的齿轮,其比交叉的螺旋布置导致更高的动力传递能力。

螺旋齿轮相对于正齿轮的主要优点是接合更平稳,因为给定的齿逐渐承担其负荷而不是突然的。接触开始于尖端附近的牙齿的一端,并且沿着通过该沥青线的路径越过该表面前进到牙齿的下侧,在那里离开接合。同时,在给定的牙齿啮合之前,其他牙齿进入接合,结果与正齿轮相比,平均啮合数量更多并且分担所施加的载荷。每齿较低的平均负载允许给定尺寸的齿轮具有较大的动力传递能力,或者可以设计较小的齿轮来承载相同的动力。

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篇6

[关键词] 商务英语 人才 培养

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不断推进以及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是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国际交流广泛化和多样化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新形势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而培养的人才。商务英语专业培养人才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一定的商务、贸易、管理知识,能够满足社会主义经济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毕业生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经济、贸易,商务等领域从事各种涉外工作,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培养具有较强的语言实用能力的专业外语人才,使人才不仅了解和掌握基础英语语言知识,也了解商务词汇、商务知识、商务沟通、商务谈判等方法和技巧,并运用这些商务英语及相关专业知识和技巧从事各种与商务工作有关的活动和交际。想培养出具有特色的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必须搞清当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商务英语人才,根据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就从商务英语专业分析当前的社会需求情况,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和定位的指导下,从三个方面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概述。

一、知识储备

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它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ESP)的一种(variety)如同其他ESP,商务英语是一种特别的语体,强调的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特种交际。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普通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熟练掌握英语这门语言,而商务英语教学虽然也强调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但其教学重点却在商务环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商务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其教学有自己的特点。商务英语专业实行“一年打基础、二年学专业、三年练技能”的人才培養方案就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形成的。此方案实行宽基础的教学模式,低年级开设英语和基础知识类课程,强化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同时充分提供信息,引导学生了解各专业方向的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让学生在结合自身的素质、能力、兴趣的基础上,更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高年级开设剑桥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写作和翻译、商务英语函电与谈判、进出口业务单证制作等专业与综合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在涉外和贸易相关行业求职中,具有很强的职业和岗位针对性。商务英语人才在知识储备方面要注重基础英语知识和专业商务英语知识并重。基础英语知识以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标,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语法概念清楚,语言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能胜任一般的口译、笔译工作。口头的语速为每分钟 90词~120词,即能够以正常的语速与他人进行交流;英文书刊的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20个~150个单词等。专业商务英语知识包括掌握对外商业贸易、政策、实务、国际贸易原理、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能草拟和阅读一般对外商务业务文、电,进行一般对外商务业务谈判和生活接待;能够书写外贸函电,具备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能力,等等。在获取知识储备的培养方面,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让学生学会主动建构和更新知识框架,学习并掌握新的运用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进行商务业务处理的技能,为其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实践能力

商务英语人才要遵循英语基础知识适度,体现基础性,又要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点培养实践能力。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商务英语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既要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未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选择学习内容,设置课程,真正实现知识为能力服务,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实践能力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案例模拟、情景模拟及练习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针对国际商务中常见的商务活动,进行模拟操作和练习,从而把所学内容贯穿起来,形成整体认识。并通过这些实践,强化提高国际商务沟通与交际的应用技能,为学生掌握本专业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素质提供基础保证。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职业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科学的教学安排加之坚实的英语基本功、宽泛的涉外商务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既可以为人才今后事业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又使学生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学习重点。通过课程的合理安排和优化整合,使之互相衔接,相互促进和有效扩展。例如,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以“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为主题进行优化,以培养学生未来就业和创业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把英语、剑桥商务英语、进出口业务模拟谈判等课程用培养“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为主线进行系列优化,培养学生“能说”的基本技能;把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单证制作实训,进出口业务综合技能实训等以综合实践改革为主线,进行系列优化,以培养学生“会做”的业务技能。此外,开设提高学生人文社科知识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市场调查与分析等课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

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以学校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纽带,不断探索地方院校产学研结合办学的途径,实践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把企业专家请进校园、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顶岗实习等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技能,而且大大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三、素质创新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融进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教育与管理的一切活动中。我们所强调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素质创新教育既强调开设一些专门课程去弥补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不足,更强调把素质创新教育作为思想、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教育与管理的各个过程各个环节之中。具体地说,结合专业教育,应培养起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尽可能宽广而综合的专业素质;结合思想教育,应培养起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与时代相适应的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素质;结合外语、母语教育,应培养起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健全的语言素质和文化素质,等等。以素质创新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综合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人才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众学科的兼容并蓄、横跨交叉是商务英语专业对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外贸专业的融合创新。商务英语教学应以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理论知识为实践服务,以英语技能体现众学科知识为理论指导,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构建新时代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和相关学科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方法。这种教育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内涵—高层次的知识教育和重实践的技能培养,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融合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学生知识的传授,其目标任务的确定应当具有融合性。另外,商务英语类专业的学生虽然商贸知识全面,但英语语言水平和能力略显不足,毕业后直接用英语参与国际经贸活动也较难胜任。所以,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结构不能充分满足新的社会发展需要,新时期培养目标的确定须有创新精神,须朝着融合方面发展。再者,近年来,中国外语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今非昔比,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无需花很多的时间去打英语语言基础,客观上也具备了条件,可以在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上、实用性知识的丰富上多花精力,把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作为培养工作的重点。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成是:英语知识储备+实践能力+素质创新。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商务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语言能力与商务技能并举、语言教学与商务教学有机融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现实际、实践、实用的特点,满足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在具体操作和运用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日新月异的社会和市场。只有创建新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的需要,结合商务英语的特点,培养在知识储备、实践能力、素质创新等方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甚至超前培养将来即将出现的新行业所需的商务英语人才,才能满足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大量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春洞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商业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张力苏雅勤:迁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科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篇7

互联网产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产业,在近年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状态,展现了巨大的前景。这个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间段恰巧与“艺术与科技”专业产生、发展的时间段重合。互联网产业本身,也是将艺术和科技两个领域深度结合的新兴产业。因此,在“艺术与科技”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极大地融入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实现“艺术与科技”专业的“互联网+”,是极为合适的。

一、“艺术与科技”专业发展现状

(一)国内高校“艺术与科技”专业开设情况

自2012年教育部正式开设该本科专业以来,经过四年的发展,目前国内有近20所高等院校开办了此本科专业。各院校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置都不尽相同。现将已经实际开始运行该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高校及具体承办该专业的二级学院(系)列举如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吉林动画学院游戏与数字媒体分院、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河北传媒学院表演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大连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厦门理工学院艺术与科技系(数码动画、数字媒体、音乐工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等。

由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不论是“985”“211”,还是普通高校;不论是传统艺术类高校,还是传统理工类高校,都不约而同地将“艺术与科技”专业,交由该校艺术类院系承办。并且,以上高校中,除了河北传媒学院,其他高校的所有该专业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设定,均与“互联网”“新媒体”“数字游戏”等有直接关系。

由此可见,该专业如下定位,为大多数高等院校所认同:首先,该专业应该是视觉艺术类专业,在该专业上科技为艺术服务,已成为普遍的共识;其次,该专业不应该是传统艺术类专业,应该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最新理念,将“互联网+”“交互”等新兴概念充分融合。

(二)相关专业的培养不能满足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需求

现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产业方兴未艾,这是一个积聚了技术与艺术两大门类的新兴产业,产业规模成几何级数增长,业界对于具备相关知识与技能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前主要集中于“技术”层面,如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相关专业。而对于互联网产品的体验设计、运营,艺术部分制作等相关专门人才的培养却相对滞后。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以不可想象的速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整体的产业链环节中“,用户体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技术类、纯美术类岗位外,与用户体验最为相关的产品设计类、产品运营类相关岗位,也急需具备相关科学技术背景与知识的艺术类人才,即“复合型”人才的加入。目前,此类岗位大多由计算机、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背景人才转岗(如游戏策划,产品体验设计),或者由部分传统的美术类相关专业人才转岗(如UI设计,场景设计),前者缺乏相关的艺术类知识与背景,后者缺乏互联网背景以及产品设计、策划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前者设计的不好看,后者设计的不好用。”而好看与好用,是用户体验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

因此,需要有一个本科专业,将“艺术”和“科技”两方面内容深度融合,培养移动互联网产业所需要的、具有相当科技认知度的艺术类复合型人才。这个任务“,艺术与科技”专业当仁不让。

二、关于“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宏观思考与专业方向定位

(一)专业培养方向思考

根据《人民网2015移动互联网蓝皮书》《2015全球移动游戏产业白皮书》《互联网状况白皮书》《2015互联网+白皮书》《2015手游交易白皮书》等业界最新权威文献,中国移动应用开发者的数量超过300万人,同比增长约16%,移动应用生态链初步形成。

移动互联网是个年轻的行业,大部分开发者开发经验在3年以内,个人开发者中接近一半只有不到1年的经验,企业开发者的开发经验整体上高于个人开发者,但入行小于1年的也占了1/4,这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增加,已经有、并且需要越来越多的新人加入到开发者的行列。

而由于产业链不断细化,产品研发、发行、运营等诸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高,而CP、产品的数量质量都必须不断提高,整个发行、运营环节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整个业界对于互联网产品设计、产品开发、产品运营等各类型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市场上,最为抢手的,就是具有较为完整的互联网知识背景,掌握一项或几项专门技能的产品设计、制作、运营人才。

游戏行业,是目前互联网行业当中,盈利模式最为清晰,产业链发展最为完备、且发展势头十分凶猛的细分行业。以移动游戏市场为例,2015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总营收61亿美金,较2014年增幅为39%,过去两年来,中国拥有23700家移动游戏开发商。所有这些,都代表着整个行业对于人才的渴求。而产品设计、制作、运营人才是整个产业链人才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对整个产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该专业方向人才需求量非常巨大。

除游戏外,民用类互联网交互产品是较早在互联网中出现的细分领域,在“互联网+”模式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种虚拟交互系统,应用在医疗、政务、教育甚至军事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几年来,在移动互联网产业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交互设计这一领域,特别是在民用方面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人才需求可观。由于交互设计十分强调对用户体验的把握,因此与用户体验及其相关的交互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的运营两个大环节,也是人才需求的重点。

因此,在“艺术与科技”专业下设的具体专业方向中,笔者设计了两个细分专业方向,为“数字游戏设计与运营“”交互设计与运营”。之所以将游戏和其他民用交互类产品区别开来,一是因为游戏产业在整体互联网产业中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商业模式;二是因为游戏产品的设计、开发、运营等有其不同于其他民用交互产品的方式与规则。

(二)两个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设定

1.“数字游戏设计与运营”方向培养目标设定

该专业培养在互联网、数字娱乐相关企业和部门,具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理论基础,熟悉互联网产业和运行规律,掌握数字游戏产品设计及制作理论与相关技能,能够从事数字游戏产品各类策划、原画、美术制作、产品测评、产品运营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交互设计与运营”方向培养目标设定

该专业培养在互联网、交互产品开发与运营相关企业和部门,具有宽厚的人文社科理论基础,熟悉互联网产业和运行规律,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交互产品设计、前端制作及产品运营理论与相关技能,能够从事互联网交互产品设计、系统前端实现、产品运营、测试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三、“艺术与科技”培养方案架构

在具体的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当中,既不能应用工科类互联网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也不能照搬传统设计类专业的培养方案,而是需要在借鉴设计类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互联网+”的改造,并设置若干适合的具体专业方向,使之成为一个深度融合移动互联网教学内容的本科专业。

(一“)艺术与科技”专业具体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1. 紧密联系产业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的。

2. 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家庭网关为课程内容的主要平台。

3. 教学以艺术类课程为主,聚焦于交互产品的前端设计,产品定义与设计,产品运营等相关方面,不涉及产品的后台设计,即不涉及程序、代码的编写。

4. 横向上前三学期为打通培养,第四学期起,分专业方向培养。

5. 纵向上细分环节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比例为8:2,细分环节课程中仍有实践环节。细分环节课程中,产品设计、前端设计、运营相关三类课程比例为3:5:2。

(二)课程体系安排

专业课中,需包含设计类学科通用的若干学科基础课,如素描、速写、色彩、三大构成等,其余专业课程在培养方案中拟作如下安排:

1. 产品设计类课程,4-6门课,理论和实践并行。包含互联网、市场调研、需求分析、目标群体分析、产品功能设计、产品架构设计等诸多方面的课程。这部分课程对应业界产品及相关部门,产品经理等相关岗位。在这部分课程中,学生要解决“做什么样的产品”的问题。

2. 前端设计类课程,7-10门课,理论和实践并行。包含前端设计的艺术类基础理论,技法,数字工具使用,用户体验设计、互联网产品前端设计等相关方面课程。这部分课程对应业界研发及相关部门,前端设计师等相关岗位。在这部分课程中,学生要解决“怎么做这样的产品”的问题。

3. 运营类课程,3-5门课,理论和实践并行。包含产品发行、运营基础理论及方法、互联网产业流程与一般原则等相关方面的课程。这部分课程对应业界发行、运营及相关部门,运营专员等相关岗位。在这部分课程中,学生要解决“如何获得量与流水”的问题。

4. 综合创作实践类课程,3-4门课,实践为主。主要内容为阶段性综合实践,乃至最后的毕业创作实践。这部分课程分组操作,主要要求学生将该阶段之前的细分化课程融会贯通,加以运用,进行产品设计、制作、运营等方面的综合实际操作。学生要解决“我能做什么、我以后要做什么”的问题。

(三)部分主干课程举例

1. 数字游戏设计与运营:包括游戏设计与运营理论、互联网思维、游戏剧作、游戏原画、游戏美术设计(二维、三维)、次时代游戏美术设计、经典游戏解析等。

2. 主干课程:包括交互设计基础、互联网思维、人机界面设计、交互产品设计、项目管理与测试、移动互联网产品运营理论、移动互联网经典案例解析等。

四、结语

“艺术与科技”专业培养方案,在横向上紧扣移动互联网领域中的热点领域,在纵向上融入对于产品设计、产品制作、产品运营等若干环节的专业技能培养,在具体的课程体系安排中,采用前期打通培养,后期分专业方向培养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可采用专业技能培养+工作室+业界实践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弗罗东.电影的不纯性——电影和电子游戏[J].杨添天,译.电影手册,2004(4):169-173.

[2]陈旭光,刘志.论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理论的挑战:兼及艺术与科技关系的美学思考[J].当代电影,2012(1):67-71.

[3]宋晓蓝.论艺术与科技的互动[J].学术探索,2003(9):88-90.

[4]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技术与艺术[J].当代电影,2003(3):65-73.

科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篇8

对于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信管专业来说, 目前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中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主, 即毕业生在信息管理、网络应用与信息系统建设等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专业基础扎实, 同时也具备较全面的经营管理综合素质, 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能够在各种企业中起到业务骨干作用。在条件成熟之后, 学院应该考虑着手培养能够从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 以培植企业战略竞争优势为出发点对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 进行战略规划和建设的高级人才。

1 管理学院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院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后, 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信息管理本身是一个涉及信息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论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边缘学科, 包括信息内容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产业或行业的人员管理等诸多内容, 跨越技术、经济、人文三个层面, 如此一个内容庞杂的本科专业, 其具体的教育实施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跟市场需要和专业背景之间尚存在差距, 课程设置上的针对性也较差。培养目标是靠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设计作为支撑点的。

通过以前对学生的调查, 信管专业的课程由不同学科中的课程组成, 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内容方面, 知识面广但课程深度不够, 表现为什么课程都学, 而结果是什么课程都没有学会。二是就业竞争力方面, 学生无一技之长, 专业特色不明显, 表现为经济理论与管理能力上不如经济管理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计算机实力上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具体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

1.1 课程繁杂, 有“拼盘”之嫌, 且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为了兼顾教育部关于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体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采用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课程设置, 但这些课程并没有被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而是多门不同专业课程的简单堆砌, 课程之间的知识缺少融合性。目前我校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 还有一些不合理之处, 部分课程交叉重复, 如市场信息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有重复, 有的课程偏向于理论性太强, 如信息组织。还有部分课程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开设, 比如与ERP相关的课程, 而这些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培养的能力正是企业所看重和急需的。

1.2 教学实验薄弱, 社会实践不足

对于信管专业来说, 实验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有些以工科为主的学校, 学科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存在重理轻文的思想, 对文科专业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投入不足。实验教学方面普遍存在实验学时较少, 一些必要的教学软件配备不足, 无法正常的完成实验项目, 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教学效果和目的, 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够。此外, 学生只是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 社会实践能力非常欠缺。

1.3 学生就业困难

信管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大多没有掌握一技之长, 普遍感觉自己竞争力不强, 未能在某一领域做到精通, 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凸显自己的特点, 其结果表现为毕业的时候就业困难, 就业率偏低。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认为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仅仅是表象的问题, 问题的实质在于我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于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 专业培养缺乏特色, 毕业生就业缺乏竞争力。信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平平, 无突出之处。与计算机专业学生相比, 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太过逊色, 和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毕业生相比, 在专业水平上也是望尘莫及, 由此导致企业对信管专业的毕业生能力的怀疑和不信任。当然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信息化还未真正为中小企业所实践, 大部分中小企业即便是有此意, 也无此能力, 这就造成了信管专业人才供大于求, 而导致就业困难。

针对我校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要求我们在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时, 不仅要考虑信管专业本身的问题, 更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 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我们要加强信管专业本身的特色, 注重培养学生的特殊技能———一技之长, 以期增加其再就业时的竞争力。

管理学院信管专业的教师们, 近两年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研究, 以开放的理念与眼光, 面向未来、面向市场更新培养模式设计, 在培养模式上引入了分支培养模式的理念,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付诸实施, 将会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 在本科生学习阶段又具有一方面专长的学生。

2 分支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信管专业人才分支培养模式指在信管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 在专业中划专业或方向, 在资深教授专家的规划引导下, 由学生依个人兴趣选定自己的主攻方向, 深入学习实践, 最后形成专业内分组培养的模式, 故称分支培养模式[2]。分支培养模式在我校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师资力量雄厚, 知识结构合理

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专业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 是一支实力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 汇集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等多专业方向的不同人才, 适应多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信管专业的教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方向相对较多, 为实施分支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2 宽广的社会实践资源

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同洛阳市内外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建立了多个固定的业务实习基地, 如洛阳市内的中信重机集团、河柴集团、洛轴集团、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洛玻集团、洛耐集团等, 洛阳市外的河南天鹰集团公司、河南天宏集团公司、平顶山兴鹰公司、河南天使集团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业务实习等实践性环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 分支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设想

不少院校和科研机构曾针对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过信管专业学生需求调查, 得到很多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如:要加强实践, 多了解企业, 走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道路;要突出专业的特点, 形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自己的“杀手锏”等等。由此可见, 分支模式不仅适应了专业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而且迎合了社会需要, 同时为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3.1 分支培养的方向的设置

按照不同的偏重点, 可以划分为计算机技术类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类。在计算机技术大类下, 可以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技术、编程 (C++、java等)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分支方向;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大类下, 可以划分为ERP、SCM、CRM等分支学习方向。

也可以按相关的标准划分, 设置分支方向。如按技术标准 (划分为系统分析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网络及通讯技术、信息资源管理等分支) , 或按功能职能标准 (划分为财务信息系统类、人事信息系统类、生产制造信息系统类、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类、电子政务类、小型信息技术应用类等分支) , 或按项目进度层次标准 (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维护和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利用等分支) , 或按其他标准进行划分。

分支培养方向的划分与设置, 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水平, 可以根据学院信管专业的实际情况设置分支培养的方向, 对信管专业的学生实施分支培养。

3.2 分支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需求

由于信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需要教师要同时具备胜任理论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素质, 全面掌握企业实践案例, 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最显著的特征是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高效率地指导好学生。可通过校企联合方式, 让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 与企业接触, 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使教师一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 同时具有良好的实践经验, 以此来带动各分支培养方向学生的相应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3.3 分支培养的课程设置

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要调整目前的课程体系, 删减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性较强的课程, 增加实验和实践性环节的学时, 开设与ERP相关的课程, 购买安装一些必要的管理软件用于教学。

在课程教学方面, 可以通过设计多个方向的选修课来实现分支培养模式。在大三、大四阶段将课程进行分类, 由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作为主攻方向, 进行深入学习, 精通该领域的主干课程。购买安装一些学习必要的软件, 帮助学生对相关课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比如在学习《生产与运作管理》, 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ERP软件或是SCM软件, 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有一个整体的和立体的概念;在学习《系统工程》时, 可以借助相应的系统仿真等软件, 使学生掌握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科研项目方面, 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组成项目小组, 完成项目或者撰写论文, 让学生有机会参与项目运行和实施的整个过程。

在实践环节设置方面, 从课程角度多增加实验课时, 以及与课程配套的课程设计,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

3.4 分支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

分支培养并不是要把现有的课程体系打乱, 而是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学生有选择的重点学习某些课程, 并在课外对这些课程进行拓展学习, 在这些方面形成自己的专长。

分支培养阶段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理论授课到项目实践, 分组培养、协同交流。在实践上可进行分支协作组队, 引入“项目小组”, 依托老师的具体的科研项目让小组成员参与锻炼、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长, 分支培养的时间可设定为一年或两年, 以大三和大四两学年为宜。

在社会实践方面, 采用校企联合, 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企业、接触社会的机会。信管专业的学生要深入企业进行实践,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可以定期请企业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和企业的高级经理人作报告,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教学和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整个实践环节中, 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的同时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使自己在毕业后能很快的适应环境[4]。

4 总结

分支培养模式作为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 可以在今后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中尝试实施。它不仅适应了专业自身的建设, 也迎合了社会的需求, 我们期待在河南科技大学逐步推广实施, 希望通过改革后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能够展现其专业特色, 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峰, 江雨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 2009 (4) :30-33..

[2]徐建国, 逄锦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 2007 (10) :74-77.

[3]张军, 李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 (学术交流) , 2010 (11) :1198.

科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篇9

广东东莞在承接中国香港及东南亚服装产业的大转移中,建立了很多服装加工厂,在不断发展与借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虎门女装、大朗毛织的产业集群,还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分别授予“中国女装名镇”和“中国羊毛衫名镇”的称号,并形成设计、生产和销售的产业链。然而,东莞服装业和国内其他的制造业一样,经历着转型升级的阵痛:随着经济的发展,由制造加工向其他阶段转型。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伏广伟认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一般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级阶段,以OEM为特征;第二个阶段是中级阶段,以服务和创新为主导;第三阶段是高级阶段,其特征是向区域品牌发展,向产业链高端发展[1]。东莞目前正是从OEM阶段向第二、第三阶段发展的转型时期,为此,服装人才培养方面模式也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

2 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

广东科技学院是东莞比较早建立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之一,人才培养也是定位在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然而,在东莞服装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需要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创新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应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学以致用”为原则,“服务地方经济”为指导。基于此,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经济的发展相配合,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要与就业岗位工作相接近,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2.1 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经济发展相配合

在建立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发展为主的专业学科结构的办学思想指导下[2],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为核心,以服装设计、服装工程设计、配饰设计、毛织设计、纺织品设计等方向的服装设计专业群。围绕东莞服装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群,重点建设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内资源共享、共建,配合未来行业转型发展,使人才培养能够支撑纺织服装的发展。

2.2 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要与就业岗位工作相接近

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应是为企业输送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工作需求“零距离”为目标。所以必须明确并准确定位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与岗位群,并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才能与就业岗位工作相接近。

2.2.1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

师资队伍的构成上,拥有一定的企业在职的兼职教师和一定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身在其职,谋其位”,只有在职业岗位上工作过的人,或是正在工作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素质,也才有可能向“零目标”迈进。例如,服装设计方向的学生职业岗位定位在设计师,那么在教师的构成上,一定需要在设计师岗位上拥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和正在公司工作的兼职教师。

2.2.2 教学内容是核心

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紧密联系,课程的建设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需要企业、行业专业人士与学校共同参与;此外在目前的课程建设中还要考虑东莞经济转型的需要,减少和摒弃原来的生产管理、生产跟单等与生产制造相关的课程;增设和开发服装市场营销、服装陈列和服装买手等服务课程。

教学内容重点强化一技之长的培养。整合各个相关课程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将理论知识融合到技能训练之中;在理论教学中,选择围绕技能训练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原理;同时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的需要,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规范及时介绍给学生。

2.3 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群体特点和各自特点。例如我们学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自主能力差和喜欢网络信息是他们的群体特点。针对他们的这种特点,在教学手段上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突破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教学的限制。在这个方面,计算机硬件已经不是一个问题,基本上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的电脑,教室也建有多媒体设备,重点是软件与内容内涵建设。目前,我校采用的是云空间信息技术,然而由于技术的不完善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没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由老师引导、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动手实践来达到教学目标,所以实践实训的课时比例要分配合理。在此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鼓励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 专业改革还应该走出去和引进来

任何一种改革都不能“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否则,即使最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与社会严重脱轨,所以一定要走出去和引进来。所谓走出去、引进来,就是走进企业、走进其他的院校。

在专业改革的过程中和企业联合办学,实现真正的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同时也给东莞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二次深造人才,提升在企人员的学历、技能与素质,实现员工与企业同步升级,学生与企业共同成长,教师与行业共同进步。

和先进的服装院校交流合作,甚至联合办学,实现兄弟院校的资源整合、共享和互补,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比赛,让学生体验不同教师的思想、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4 结语

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依托地方纺织服装产业转型的发展。通过与企业、院校不断深入的合作以及自身不断的探索,能够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银满.东莞纺织服装产业整合升级探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1, (4) :10.

应用型农业科技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篇10

1应用型农业科技英语人才的社会需求

1.1国家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2%,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52%,但远低于发达国家70%~ 80%的水平,尤其是在种业和农业机械,我国的技术还落后于发达国家。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据调查, 目前在中国从事农业产业的政府官员和公司经理中只有2%的人员可以使用英语与外界进行有效的交流、英语的使用已经成为技术交流和建立国际合作伙伴等项目工作中的最大障碍。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迫切需要培养出应用型农业科技英语人才做智力保障,正如前任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所强调的,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一定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加强农业人才特别是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培养有国际化视野的农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1.2向农业强省转变使垦区实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要求

契合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对现代化农业发展提出的目标和要求,黑龙江省绘出了“十二五” 发展的宏伟蓝图,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现代化大农业。其中有2个目标要实现:一是以装备世界一流的大机械为标志,主要农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和全面积标准化;二是建立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发展、以绿色食品产业为主体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对实现现代化大农业的战略部署,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隋凤富指出当前全球经济深入发展使得垦区面临5个历史性战略机遇,其中包括为垦区进入资本市场提供机遇,借助资本的力量助推垦区跻身世界级绿色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的进程以及为垦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机遇,参与国际资本重组,加快构建域外垦区。

“国情”“省情”及“垦情”均表明现代化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农业科技英语人才做强大的智囊支持,以此保障国际间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顺利地进行,确保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1.3国家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

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3号)(简称“课程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我国正处在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化的发展阶段,对从事大量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比例较大,对学术型人才需求比例较小。从2009年8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09]19号)的一项招生政策中可见:各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的招生单位应以2009年为基数按5%~10%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调减出的部分全部用于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这表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需求,我国人才培养向应用型方向调整。因此,按 “需”采取相应的培养方式是切合实际的办法。

2应用型农业科技英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基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农业科技英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应助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较好的素质以及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农业科技英语人才,以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对农业经济相关领域英语人才的需求。

2.1进行农业科技英语人才市场需求研究

首先,对农业科技英语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有所掌握。通过搜集和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整理并分析资料,对农业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调研和统计分析,并对农业科技英语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明确我国应用型农业科技英语人才的需求类型。根据对农业科技英语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分析结果,将需求划分为具体的需求类型,按照不同的需求确定与各自所需相适应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对不同需求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教学制度、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等。最后, 有针对性地培养对社会直接有用的英语人才进行实践探索。

2.2根据需求进行ESP英语课程设置

ESP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开设此类课程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特定需求而开设的与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其教学不仅包括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如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词汇、句法和结构模式,而且有明显的专业内涵,是语言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 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农业英语、电子商务英语以及机械英语等均属此类。其优势在于重视分析学习者的不同需求, 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其教材内容应来自于专业相关的真实语料,以语言任务和农业科技知识作为选择和学习内容的基本单位,练习设计和课内外教学活动都应体现专用英语的社会文化情况(socio-cultural context)[2]。以此增强学习者专业英语读、写、译、说的基本能力,达到能以英语作为交流工具从事涉农专业活动的目的,进而了解和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组织、经营管理经验。此外,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行小班授课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目前,我国大学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1∶46,远远高于国际公认标准1∶12。课程的班级规模太大,学生人数太多,只能使“以学习者为中心”纸上谈兵。

2.3多渠道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熏陶

首先,开设跨文化交际教学课程。贾玉新曾指出跨文化交际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基本理论,使学习者充分了解目标语国家人们的文化传统、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的基础上,提高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宽容度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进而在学习者身上生成双文化能力,帮助学生建构目标语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能力,进行得体、有效的交际, 为交际提供文化服务和支持。其次,还应进行学生课下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跨文化交际相关文字及视频资料。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循序渐进地自主学习难度适中的材料,每周将自主学习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及总结,学习小组将其制作成PPT在课上与大家分享学习成果。再次,要鼓励学生积极与外籍人士交流。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口语课程,每周举办英语口语角,定期举办大型英语沙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此类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与外籍教师进行交流,体验异域文化差异。最后,还应融入到日常授课内容之中。外语教师的日常授课常常涉及到异国文化内容,可以转变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兴趣, 如课堂时间有限,可以将其列为课下自主学习内容[3]。

2.4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无论是在普通英语教学中还是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教材的选择与编写、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效果的评估中都不能缺少强大的师资队伍。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是关键性因素。专业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专业要精深还要求用英语流利地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同时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Dudley Evans与St.John认为专业英语教师应当充当5种角色:合格的英语教师、合格的课程设计者、专业教师的合作伙伴与学生的合作伙伴、 合格的教学研究人员、精通专业英语教学的测试与评估师。这种要求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用可行的教学资料,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时分析和总结。因此,对专业英语教师应加大培训力度,以建设高水平的专业英语教师队伍,顺利实践农业科技外语人才的培养。

3结论

科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篇11

关键词: 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行了四分之一世纪的经济与社会改革。纵观这场经济改革的实际过程和当今社会结构的基本格局,可以认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在中国经济内部初步形成。然而,提供人力资本的教育体制仍旧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国内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这与经济发展的发展脱钩。

一、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很多弊端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外语的交际技能,语言说到底只能是一种工具,她只有与其他职业技能融合起来并应用其中,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其价值,更加充分地为我国的各项经济建设服务。然而,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一面,“语言不精”、“专业不专”的现象还未能根本改变。在本科教育中,英语专业学生学到的是语言的基本能力,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习不够深入,知识面不够宽。所以,单纯学习英语的毕业生往往在应聘时表现出一定的弱势。由于主要进行技能训练,外语专业毕业生一般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学习系统性的专业知识能力较弱,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太清楚。到了具体工作岗位上,需要尽快适应所承担的工作,所以学生校内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远远满足不了拟就业岗位的要求。

单一型英语人才不如复合型英语人才具有竞争力,就是因为英语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除日常交流的基本技能外,对公文写作、经济贸易、电子科技等专业技巧和术语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在特定行業中还需进一步学习。这就为国内各大院校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敲响了警钟。其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市场的需求,其教学目标应瞄准市场,并最大限度地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标准保持相同。所以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是高校英语专业应对新形势下人才就业的重中之重。

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多学科交叉,特别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求助于多学科融合来解决各种问题,促使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渐融合的时代,针对现代科学校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使学生学习更广泛更均衡的科学知识课程,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

二、复合型人才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复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复合型人才,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正如专家指出的,由通才转向专才,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化,并不是一种回归,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特征有以下几点:

1.基础宽厚,知识面广。

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深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

2.知识的交融。

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没有联系的,而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容易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以下路径:基础教育不分文理科、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合理化及强大的资金支持。

1.基础教育不分文理科。

复合型人才的显著要求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首先要打破高中文理分科应付高考的体制。基本教育阶段文科与理科为了高考而分科,阻碍了学生继续探索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热情,一心为了应付高考而放弃某一学科的学习。表面上是节约了时间与精力,其后果是造成了某一方面知识的缺失。据笔者观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心理成长的三个时期中,小学阶段学生除积累一些必要的知识外,倘若对学习有兴趣、对陌生事物有好奇之心,基本可以说成功;初中阶段,倘若对学习有兴趣、对陌生事物有好奇之心,也可以说成功;高中阶段,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个性倾向或兴趣爱好,有思辨的能力,又具有一定毅力,那么其发展的潜能不可低估。然而,强行的分科使学生的关注点马上变化,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减少。进入大学后,部分同学尽管在大一、大二时间段不分具体的专业,但是文理科的局限性已造成了学生认知结构的缺陷。

2.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合理化。

目前我国的专业设置不合理,表现在学生一旦选定专业,就不能调换,此外,经济形势已发生变化,有些专业已过时。所以可选择的路径是高等教育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学生的培养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二年,进行宽口径的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第三年,课程内容则偏重学生的应用知识,同时要到企业实习;第四年,学生需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具体项目。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的做法,学校专业的设置变得合理化,真正做到产、学、研一条龙。

四、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举措

1.改革目前的管理体制,增强外语人才政策的创新意识。

注意吸收借鉴一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外语人才政策的集成度,涵盖外语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外语人才开发的各个环节,使外语人才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步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企业领导在外语人才选拔任用、业绩评估、激励监督等方面积极探索,在事业单位引进竞争机制,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外语人才市场体系,使市场配置外语人才资源的作用日益明显;改革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并建立各项新制度,保障和促进各类外语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

2.适应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方向。

通过市场调查,在掌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一套“语言+专业”的培养模式。比如英语专业内设置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工程英语等方向。在培养方式上,坚持专业与基础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技术与素质并重的原则,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

3.调整课程结构。

修订专业建设规划,大体上体现一、二年级侧重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更多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从大一到大二,以培养大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为主,体现外语人才的语言优势。主要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第二外语、英语笔译、实用英语语法等,初步确定专业意向。大三到大四阶段,学生在学习专业必修课的同时,可以选择满足某一专业方向的成组课。

4.注重第二外国语教学。

在全球科技、经贸高速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十分频繁的今天,对于当代高校毕业生来说,学习并掌握一门第二外语无异于如虎添翼,对于其就业、社会适应性和在国内外进一步深造均有所帮助。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许多相关职位空缺,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针对英语人才的,绝大部分职位招聘的是日语、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人才。由于这方面的人才相对稀缺,企业在工作经验上的门槛放的比招聘英语人才的低出不少。根据市场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适当缩减英语课程,扩展第二、第三外语课。

5.建立校内校外的各种英语专业实训基地。

首先要立足校内,利用网络建立专业侧重不一的实践中心。教师借用电子技术与网络技术配置形成内部的局域网建立起专业不一的英语实践中心。其次必须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企业与学校合办的各英语实习基地。

6.以文化研究为切入,巩固和扩大外语学科的传统优势。

语言只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语言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当前,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紧迫任务是确立文化研究和文化学习在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在下一阶段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巩固和扩大语言学科传统优势的学科建设,突出文化研究的重点地位。(1)外语学校将重点加强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朝鲜语(韩国语)和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等学科的建设,建立健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研究方向。各方向将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开出全面的基础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2)成立“跨文化研究中心”,切实加强文化研究。在同一语言学科点内加强语言、文学和文化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将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大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并设立和出版文化比较方面的学术专著系列丛书。(3)充分发挥“中国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的资源优势。研究中心将在外语教材编写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学方法研究和外语教学技术研究三个方面开展理论的、实证的研究工作。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建立适合我国外语教学需要的外语教材编写、使用和评价的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方法,指导外语教学实践。(4)大力发展高级翻译学院,高级翻译学院要以培养能在大型国际会议和各种高层次国际交流活动中充当同声传译等高难度翻译工作的拔尖外语人才为目标,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口笔译教学和科研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合格的国际性口笔译人才。

7.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充实和提高复合型外语专业新的竞争优势。

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两个看似方向相向的影响:一方面,学科分类和专业方向越来越细化。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传授广博的知识。对大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每一所大学都必须在下一阶段打破文、史、哲、国、经、法等人文社科间的壁垒,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列入教学计划中。学生必须修完一定数量的哲学、地理、历史、艺术欣赏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的通识教育学分才能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这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建立创新型国家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另外,还应该特别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设置与教学,作为外国语大学培养的人才,其首先应该对本国的文化有较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所学的外国语言,才能更好地体会所学的外国文化。

8.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的人才,专业教师应同时具备英语语言和专业知识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包括商务知识素质和社会实践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性的专业知识应是专业教师基本的素质。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英语语言专业,他们基础英语的教学能力较强,但商贸知识欠缺,更没有商贸实践经验。他们虽然精通英语,但对于英语以外的其他专业知识了解不深,很难胜任英语专业方向复合课的教学。根据师资队伍现状,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应是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强化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

五、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着力构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

1.基础扎实。

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对每个人来说是必要的。基础性课程或课程的基础理论,只有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才能使学生在知识激增的信息社会中适应知识更新和淘汰的挑战。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基础的“牢固”和“扎实”上下工夫,使学生通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综合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同时,增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专业的基本实验和研究技能、计算机能力、中外文能力等,不断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可持续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2.知识面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现代化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知识、技术的迅速更新,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高度综合性。这两个特点使得社会专业概念淡化,人们在从事一项工作或转移到另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时,除了基础知识之外,广泛的知识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等学校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上新技术革命的形势,更新技术,注重课程配套、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完整性,扩大学生知识面,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训练,以后就能够适应不同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工作或研究。

3.素质全面。

即要使学生具备把自己的事业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崇尚“真、善、美”,勇于坚持真理、热爱祖国的思想道德;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深厚底蕴的人文修养,具有自信、乐观、豁达、合群,不怕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等。

六、结语

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功能是交际,这一功能决定了英语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即要求英语人才必须具有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学校应将现有的教学模块进行重新整合,更新拓宽已有的学科课程内容,增设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相关的课程,以及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从事英语专业工作的各种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培养出企事业急需的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就意味着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基础扎实的语言能力,还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意味着能在工作实践中具备在相关领域继续学习的潜质和创新能力。要实现这样的人才目标,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是重要的保证。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还会给英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只有在办学实践中不断适应、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现代人才品质与新人本教育.教育研究,2011(11).

[2]人才模式与现代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2011(5).

[3]武汉大学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湖北日报,2012.7.6.

[4]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2009(4).

[5]刘艳萍.高职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6]王栋.大学外语教师认知研究及其对教师发展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科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篇12

1、课程设置问题

高职课程设置都是紧紧围绕自身专业特色。除基础课程外,专业课程门类多,内容广,需要学生花大量时间和大力气去学。但一门英语课要完成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提高,显然无法满足语言学习的需要,写作技能训练所需的时间无法得以保障。

2、评价体系问题

在考试机制的指引及提倡教改的背景下,老师更倾向于抓听说技能训练、积极鼓励学生多听敢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而高职学生所参加的英语水平考试中,听力所占的比例也远远高于作文,口语成绩单独计分。因此写作教学环节更显得薄弱,学生写作能力的体现相对显得隐性。

3、教师问题

学生写作的热情度不高,同时又受评价的影响,使得部分老师对学生写作质量的要求不高、课堂上仅仅就题论题,没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写作效果不理想,进步缓慢;所写作文的阅读性不强;教师批改作文耗时又耗力,久而久之,老师的批改热情逐渐降低。

4、学生问题

学生入校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入校后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也各不相同;写作实训课程的课时有限,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导致了学生在写作中感觉下笔困难、文章层次混乱、表达意思不清、语法错误明显、选词不当、内容平淡等。语言水平反映在写作上,没有了写的基础就阻碍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因此写作教学的开展也变得极为艰难。

二、常见错误

一种语言区别于另一种语言的关键在于语法的运用,英语语法就是一种法则规律,是关于词形变化和组词成句的规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语法的学习也是他们学习英语的一个难点。他们对于英语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往往体现在他们的写作中。

1、主谓不一致

汉语的名词词形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别。因此出现主谓不一致、遗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形态的错误;汉语中,主谓间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问题。因此,谓语部分不需要因为主语而作数的调整。而英语中,谓语动词必须和主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高职高专学生在写作当中往往就忽略了这些语法知识,写出来的句子自然也就有错误。

2、被动语态错误

语态错误主要表现为学生搞不清楚某些动词或动词短语是及物动词或动词短语还是不及物动词或动词短语,因此经常把语态搞错。

3、时态错误

主要表现在时态在整篇文章中混用。

4、情态动词和助动词的搭配错误

“情态动词后应跟动词原形”是规则,但是学生在作文中使用时就忘记了。

如:①情态动词后的动词加“ed”;

②情态动词后的动词加“s”;

5、助动词的搭配错误

助动词后的动词搭配也是常见错误之一。

如:①助动词“do”后面的动词用动词过去时态;

②助动词“do”后面的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加“s”;

6、非谓语动词的错误

由于学生对非谓语动词的概念不清楚,对不定式、分词、动名词的用法不明白,对句子结构分析不正确,常把非谓语动词误用作谓语动词。

7、缺少介词、冠词、连词的错误

英语与汉语的表达方式有区别,而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往往受汉语表达方式的影响,他们所写的句子缺少介词、冠词、连词等一些虚词。

如:Although I like my college,but I miss my home.由于受汉语“虽然……但是……”

结构影响而出错。英语中although,but只能用一个。

8. 代词指代的错误

代词是代替名词或起名词作用的短语、分句和句子的词。指代不清主要指的是代词与被指代的人或物关系不清,或者先后所用的代词不一致。

如:We can do it by yourself.此句应为We can do it by ourselves.

9. 篇章结构错误

高职高专学生在写作时,对文章题目的理解不够准确,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布局缺乏思考,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思路不清晰、结构层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前后意思不连贯。

1 0. 认识角度和使用形象的不同所造成的错误

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由于对汉英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不甚了解,经常用汉语思维,导致用词错误。

如:①“红茶”被写成“red tea”,应为“black tea”。

②“黑眼珠”被写成“black eye”,应为“dark brown eye”。因为英语中“blackeye”意为“被打得发青的眼圈”。

1 1. 表达方式不同所造成的错误

英、汉两个民族有时对某些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角度、思路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表达方式不同也造成了一些错误。

a。词形错误

由于汉语习惯的影响,学生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如:He speak fast.speak应为第三人称单数speaks。

汉语动词无时态之分,只是采用一些副词或助词来表示时态,而英语的时态却相对复杂得多。因此出现时态使用混乱现象。有的学生在该用过去时态动词时,却用了现在时态,特别是在复合句中常出现时态不一致的现象。

如:If he works hard,he could pass the exam.(could改为can)。

b.词性错误

有时学生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常造成句子不合乎语法规范的用词错误,把名词误用为动词;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这是由于有些学生基础不牢,对某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随手写来,又检查不出错,导致误用词性却浑然不觉。

c.误解词义导致错误

英语写作要求作者有较深的语言功底,即词汇基础和语法基础等。选用自己没有完全掌握词义或用法的单词组词造句,是造成用词错误的原因之一。另外,英、汉两种语言中,均有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现象。对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分辨不清是导致这类错误发生的原因。

1 2. 赘词现象

所谓赘词现象是指那些用词累赘冗余,意义含混,重复哆唆的文字表达。由于受到汉语

思维的影响,在写作中常常会出现重复累赘现象。因此这种“画蛇添足”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内容的表达,降低了表达的档次。

(1)名词多余现象

如:every day afternoon(每天下午)、that day morning (那天上午)、egg cake (蛋糕)、greencolor (绿色)、in my study room (在我的书房)、a replyletter (一封回信)、rose flower (玫瑰花)、dentist doctor(牙医)、a man actor(—个男演员)等。

再如:Today I visited the Smiths—my first time visit to an American family.今天我拜访了史密斯夫妇,这也是第一次到美国人家里做客。

(2)动词多余现象

如:①We followed him to go into the room.我们跟着他走进房间

②Let”s go to the cinema to see a film after school.咱们放学后去电影院看电影吧!

(3)形容词多余现象

如:①You should try to improve your health better.你应该尽力改善你的健康。因为improve sth=make sth better,故better是多余的。

②This is a terrible disaster.这是一个可怕的灾害。因disaster的意思是“something unfortunate orterrible”,所以,terrible是多余的.

(4)代词多余现象

I didn’t know what to do it at that moment.当时我不知怎么办。因what充当了do的宾语,不能再加上“it”。

(5)连词多余现象

如:①Though he is poor,but he lives happily.他虽然贫穷,但过得很幸福。

在汉语中,“虽然……但是……”是成对使用的,而在英语中,表示“虽然”though(although)不能再与表示“但是”的but连用。

②If you work hard,and you’11 pass the exam.如果你努力学习的话,你就会通过考试的。(已有从属连词if不再用并列连词and)

(6)副词、状语多余现象

如:①Whenever I see them,I often think of my English teacher.每当

我看见他们,我总会想起我的英语教师。(英语中whenever已经包含时间,之后一般不用often、always等副词)

②She is feeling much more better.她感觉好多了。

more是用来构成多音节词的比较级,而better本身是比较级了,不能再加more。

(7)介词多余现象

如:I was so tired that I fell asleep atthe moment my head touched the pillow.我太累了以致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此处的the moment=as soon as,用作连词,前面不可再用介词。当做连词使用的还有the minute,the second,the instant,each time,the first time,the last time等。

1 3. 综合性语言错误

所谓“综合性语言错误”,是指除了上述十二种错误以外,还有诸如标点符号,大小写等方面的错误。如:Today,Money to everybody is very importance,our’s eat,cloth,live,go etc.

三、调研构想

(1)目的:通过对学生的写作中句法错误进行调查分析,对错误句子进行分类并分析原因,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服务。

(2)依据:调研的对象是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二语学习者,他们语言学习的输入和输出都具有过渡语阶段语言学习者的典型特征。过渡语阶段的习者的母语迁移等是语言学习者语言输出出现错误的根源,研究过渡语的特征为错误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错误分析理论也为过渡语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随着学习的深入,过渡语将被不断修正,逐步向外语学习的既定目标发展。错误分析理论为过渡语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3)方案:抽样选取学生的作文,找出言语错误中句法错误的比例。然后针对突出的句法错误,认真观察和研究,找到其根源,然后试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其目的是:

①中英思维模式的差异所引起的负向迁移是否是句法错误的唯一原因?

②加强英汉句法惯用模式对比训练对减少句法错误是否有效?

四、研究过程

1、收集:根据抽样调查研究,收集并归类以下两个方面:(1)错误分类为三个层面:本体、文本和语篇。

(2)句法错误分类为九个层面:不断句、不完全句、垂悬修饰、比较不合逻辑、主题突出、并列、主从、结构缺陷、标点符号。

2、分析:主要句法错误分别是:结构缺陷、不断句、并列、主题和不完全句。

(1)不完全句:句子缺少主语、谓语等成分或者把短语、从句当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这都属于不完全句的范畴。

(2)主从:在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等从句中不用关联词,或者用错关联词。

(3)不断句:不断句是由于连接词的缺省,以及中西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所导致的,但学生不了解还有其他的衔接手段,如指代词前指的使用,词或短语的重复使用。

(4)并列:并列成分在词性和结构上不一致就会导致句法上的并列性错误。

(5)结构缺陷:句式转移、省略、结构混乱和错误构置。这些误用现象主要是由母语迁移、过度概括等引起的。

(6)垂悬修饰:修饰语与所修饰的成分逻辑关系不清楚而导致的句法错误。因为垂悬结构涉及非谓语动词,而非谓语动词是学生最薄弱的一个语法项目。

五、导致错误的根源

(1)由母语迁移引起的语际错误。语际错误是“由语言迁移产生的一种错误,是由学习者的本族语导致的错误”,也就是母语的习惯、模式、规则等在母语转换的过程中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性错误。语际错误在学生所犯的全部错误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体现在一致,词序,词性混淆以及从句关系代词省略等方面;母语对外语学习有推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而语际错误正是母语妨碍外语学习的结果。

(2)由学习策略引起的错误。大多数学生缺乏一些学习策略的素养,如:

①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

②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估能力;

③学习情绪的调控;

④信心的保持;

⑤合作精神;

⑥自主学习方法。

(3)由交际策略引起的语内错误。语内错误是目的语项目内部之间互相干扰或者目的语项目学习不完整而导致的,是已被学习者内化的目的语部分规则系统,但由于理解不准确或者不完整而导致不能全面运用目的语的内部干扰错误。

(4)由外部因素诱导产生的错误。主要是由于认识角度和使用形象不同造成错误,以及表达方式不同造成的错误。

六、错误的应对策略

鉴于对抽样作文中语法错误和句法错误的统计分析,在英语的写作教学中应加强句式练习和语法训练。

(1)加强语言基础知识教学

打好语言基础,词汇量是写作的基本要素。词汇量掌握不足或掌握不好,会给写作导致巨大的障碍,因此只有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充足词汇量的基础上,才能选用适合主题风格的词、意义确切的词、表达清晰的词、形象具体的词、符合英语习惯表达的词。

(2)强调并巩固英语五大基本句型

英语五大基本句型是所有英语句子的根本,主从复合句也是在此基础上延伸展开的。一定要让学生分清楚哪些是及物动词,哪些是不及物动词,哪些动词可以跟双宾语。

(3)重视写作过程的指导

通常,英语写作分为:准备-初稿-反馈-修改-定稿,因此首先要求学生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使学生明确要求,加深对写作主题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不用担心语法的错误,在反馈阶段,指出错误所在并提出修改意见,不断完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直至形成较好的作文。

(4)依据模板仿写段落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模板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写作效果。教师可以给出不同风格的写作模板供学生参考,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比较有自信,降低了写作难度,学生更容易投入其中,也就减少了出错的几率。当学生对模板比较熟悉之后,可以逐渐抛开模板写作,或者设计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模板。

(5)促使学生累积语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高职学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英语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在写作的指引下,学生必须大量接触语言信息帮助实现表达,以改变原有被灌输的语言输入学习模式,这是学生自主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学习目标明确,效率就会得以提高。

(6)转变英语写作教学思路

尽管在教学改革中,高职教师也做了很多的尝试,但在日常教学中,多数依然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教学状况。写作在高职院校的成功探讨必将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模式,激励教师把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鼓励学生自主吸取信息的方式。老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设计开展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时时考虑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合理设置英语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发展的动力。

七、结束语

写作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表现。而高职学生作文中所犯的错误并非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汉语言结构及汉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对学生英语写作可能带来的困难和不利影响仅仅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种倾向,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绝对的。

由此可见,英语基础不扎实是写作出错的关键,所以提高写作水平必须从基础抓起,必须加强基础语法与句型的训练,使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加强词汇教学,注意英语词每个意义的使用条件与用法、搭配关系、名词单复数以及同义词与近义词的区别等。

参考文献

[1]、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78,(10)

[2]、王初明.以写促学,一项英语写作教学改革的试验[A]

[3]、Carl James.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及班级管理下一篇:微软云计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