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素养培养模式

2024-10-06

专业素养培养模式(精选11篇)

专业素养培养模式 篇1

从事教育行业以来, 发觉当下的学生面对社会的诱惑太多, 处于放松自我状态, 上课时有一部分学生不仅不听课, 还出现玩手机、看小说的行为。 这意味着学生不是仅仅的不喜欢听课, 而是他们的思想觉悟及学习意识已出现问题, 也就是他们对学生这个角色的定位及职业规划有了偏差。 作为税收会计专业学生, 面对枯燥的税收理论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采用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既注重税收知识的讲授又注重与专业知识的联系, 还要让他们做好学生本职、定位好学生角色, 使学生在学习税收知识的同时, 认真且自觉地向专业知识迁移, 以激发其学习动力呢?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 把《税收基础 》 与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结合起来, 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我校税收会计专业的 《税收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即第3 学期开设, 学习时间为一学期。 作为中职税收课程, 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操作性、应用性的特点, 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根据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看, 税务处理技能是会计岗位技能中较为陌生但又很重要的一项技能。作为中职税收专业主干课程, 仅学习税收法规的书本知识还不够, 必须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心来设计教学。

一、素养先行, 团队合作, 分组竞争, 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传统的税收教学基本是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师本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在安排到担任该门课程时, 笔者苦苦冥思: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力量呢?正值职业素养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 利用职业素养开场热身破冰常用的团队合作———分小组进行授课形式, 开学的第一节课, 笔者根据该班级总人数 (共48 人) ,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组员进行分组, 8 人一组, 共6 组, 分组后选出每组组长, 每组组长把组员名单写在纸上上交, 内容包括: 1、组名:要求有创意, 积极上进2、组长 (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3、组员4、口号5、目标。

学生尝到让自己当家作主选择伙伴的滋味, 一节课下来, 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中, 他们觉得这种方法新鲜好玩, 热情高涨。 学生们都踊跃地上交了“表决书”———个个都写得豪情万丈, 志在必得。 如:we are the number one;1234567, 星期一学到星期七等等。 笔者要求他们各自演绎下小组风采, 他们格外来劲, 连平时比较文静的学生也被带动起来了,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步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觉得税收课原来也不是想像中那么无聊, 对上课有所期待。

二、图文声像并茂,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动态课堂

当前的职业素养课程全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支撑, 课堂过程穿插视频、PPT等让学生上课时享受着视觉大餐。税收课程能不能仿效呢? 税收课程理论性较强, 既枯燥无味又难以理解, 对于那些基础较差、 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中职生来说, 要想在较少的课堂上, 掌握比较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 是非常困难的。 如何把税收课堂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才是王道呀。

在继开场热身后, 笔者在税收概述导入时给学生播了一个《五分钟, 让你了解中国的税》的微课视频, 该视频生动形象、幽默搞笑而且把税收融入到时事热点进行演绎。 通过观看该视频, 学生对中国的税种有了一个通篇的了解, 而且了解税收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 进而对税收产生了兴趣。

接下来在课堂里, 笔者尽可能搜集跟税收有关的视频跟学生分享, 例如在讲授税款征收时, 查找到了一个关于偷税漏税纳税人的忏悔自白视频, 让学生明白税的强制性及不可避免, 也从另一侧面引入了税款征收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视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创设模拟税收情境, 由学生组织演练, 增加学习热情

职业素养课程与专业课程极大的不同点在于课堂内容的呈现形式上, 素养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善于把课程内容溶入到情境中, 通过由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演练的形式进行, 教师在演练任务结束后把需要讲授的观点提炼出来, 再由学生感悟。 这种方法优点在于学生参与当中切身体验, 观点提炼出来时他们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而且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税收课程能不能也创设相应课程内容的情境由学生去深入体验呢?

税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根据每一章教学内容的不同, 创设不同的职业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增值税”时, 创设职业情景为: 盛润公司主管财务会计工作的副总经理王石要求会计主管李强把新开发的电子产品一批用于员工福利, 刚毕业不久的张一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将这一业务的商品成本直接进行结转计入“在建工程”账户中。 会计主管李强告诉张一, 正确的处理应该是按视同销售处理, 并计算增值税。 张一很困惑, 明明产品没有销售也没有收入, 还要缴纳增值税吗? 通过这一职业情景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增值税? 哪些行为应纳增值税?增值税纳税人有哪些类型?增值税税率是多少?增值税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伴随着这些问题进入新知识, 让学生在进行角色情境演练时有针对性地表现问题所在, 并生活化地表现出来。

这种方式在学生群体中反响很大, 大家都比较喜欢在某些情境下去展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四、师生互动, 开放式教学, 善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任务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又称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业素养课堂上教师常通过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学习新知识, 领悟更多人生哲理。 在组织税收课程的课堂教学时, 其实也可以应用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改变学生的懒散现状。

笔者通过任务分解, 把各种税收业务按照步骤分解成若干个教学项目, 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重新建构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参与、合作。 例如在学习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的这一章节中, 就可以分为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操作、增值税进项发票认证、抄报税、纳税申报表填写和税款缴纳等五个教学任务, 而纳税申报表填写这一教学任务又可细分为销售明细、进项明细、纳税申报表及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情况等表格填写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一一完成各个教学任务, 并及时进行考核, 同时设计一个完整案例, 把几个环节串联起来, 让学生完整、详细地掌握真实的纳税操作过程。

在这种各个阶段的小任务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了, 完成一个个的任务, 形成一个个的作品, 一次次地获得成就感。

五、改变传统考试方法, 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目前职业素养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多样化, 不局限于书面的理论测试, 而是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来检验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 但专业科目多数学校对学生考核仍采用笔试, 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 在税收课程的考核中, 笔者改革常规卷面考试内容, 加大对技能的考核, 如要求学生填制纳税申报表、对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等;增加探讨抽题考核的办法, 鞭策学生去全面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另外, 最终的成绩可以将平时的考核和期末成绩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平时主动学习, 避免临时“抱佛脚”。

总之, 在开展税收课程过程中, 多些人性化地采用学生关注、喜欢的方式去进行组织课堂, 关心学生身心发展, 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等方式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得到发展。作为教师, 要永远记得, 学生今天的学习, 是为了明天的工作, 那么教师在教学时更多地采用职业化的角度去思考组织, 把学生当成准职场人去培训, 让他们学得愉快, 学有所获, 让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同步成长, 使税收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晶.基于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6 (03) .

[2]陈明, 雷芝峥, 王彩燕.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8) .

[3]周宇霞.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税收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析[J].会计之友 (下旬刊) , 2009 (06)

[4]崔九九.多媒体在会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3) .

[5]刘伟.论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J].中等职业教育, 2012 (04) .

[6]李真.“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深化研究[J].职教论坛, 2011 (07) .

专业素养培养模式 篇2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与此同时,学前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问题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就此提出了具体的强化措施,希望对加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所帮助。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各大院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投资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支持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有效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存在误区

很多师范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认识误区,他们一味以培养研究型和专家型学前教育者,但这个目标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大部分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是去幼儿园就职,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教育幼儿,而不是要搞科研、当专家,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更要倾向于学生的操作实践、实用价值和技能技巧等的培养,而不是通过理论教学培养一批专家或者研究学者。

(二)课程体系的缺陷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相对来说有待完善,目前为止,国家并没有制定和颁布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课程都是按照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进行的,所以,出现了严重的重视理论学术教育,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者和专家,课程和教学目标与专科院校完全不同,所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上大不相同,如果专科院校一味照搬本科院校的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影响就极大。虽然近年来对各大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调整完善,但是很多院校还是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大,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远远不足,学生很少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得不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相互转换。所以,毕业生就职后的专业素养很难达到标准,严重影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学生基础知识不足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不如本科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这主要是因为专科院校很难招收到好的生源,成绩中上等的学生几乎都被高中录取或者进入本科院校,而进入专科院校的学生成绩相对比较低,再加上现在很多专科院校招生时放弃了原来师范招生所特有的基本素养的测试,所以,这些学生的`艺术素养比较差,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基本的音乐、绘画、舞蹈、朗诵基础,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难度很大。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强化对策

(一)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内涵

要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最重要的是要用发展和创新的理念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发展,建立一个不仅包括教育理论课程,而且包括恰当比例的技能课程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一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内容,首先必须包括幼师需要知道幼儿所必备的弹琴、唱歌、舞蹈、绘画、讲故事、观察观察幼儿、护理幼儿的基本技能。其次要有培养学生活动的导入技能、活动引导技能、衔接过度技能、活动结束技能、讲解讲述技能、设疑提问技能的内容,从而不断丰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突出专业特色。

(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

首先,在课程构成和设置上进行不断创新,为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院校所开设的课程要能够体现师范性和促进儿童发展的课程,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理论课、幼儿营养与保健等。再次,幼儿园有语言教育、数学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还有技能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增加学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结语

多模式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篇3

【关键词】 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92-01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信息技术的竞争。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信息技术发展较西方要晚。虽然,在很多方面,我国的信息技术领域还比西方落后,但是,我们也看到我们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的希望所在。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我深感自己的使命,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要靠人才,在高中阶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尤为重要。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天河一号”在2010年11月14日国际TOP500组织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行榜中,首次雄居第一。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些事例说明,我们信息技术起步较晚,但是,我们已经取得斐然的成绩,我们要有迎头追赶的动力,我们就可以在将来的某天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超越发达国家的水平。笔者就我国今年在科技上的业绩,联系我校信息技术课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让学生接触各种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意识的形成

计算机作为21世纪高科技时代的象征,已被渗透到了各行各业,计算机带给人们的各种便利已尽人皆知,它的应用十分广泛,无所不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现代生活水平。现代中学生对此也不再陌生,他们需要具备的是怎样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利用,以便更加高效率地提高学习成绩。学校应针对现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加以调整和改善,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演示、上网获取各类信息、制作网页等实用性较强的形式,将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轻松地进行“我要学”的求知、探索信息技术奥秘的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中关村等学习考察,或是去著名IT企业获取当前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的变化。或者,请IT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做报告,传达当前信息技术领域最先进的成果和理念。

二、课堂上寻找信息素养培养的着力点

课堂上我们总希望每一个环节学生学得轻松,能迅速理解、接受,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动手操作,有创新,能力上有所提高,实现教育专家指出的 “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这些的实现,靠的是向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要效益,从研究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接受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入手,为其个性发展创造宽松、和平、愉悦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我们设计课程、任务、提问等环节寻找着力点。

(一)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讲究梯度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差异。我们学校的学生有来自农村的,有来自城市的。有些同学在初中时没正常开设信息课,有些学生的学校开设信息课较为正常。对一些起点低的,设计课程的时候不宜太难,宜用一些简单的例子,帮助这些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激发自我的能动力,使他们不自卑。

(二)信息技术课程任务设计要讲究梯度

知识点要有梯度,任务布置也要有梯度。对于一些起点高的,可以任务布置较难,有梯度。例如我在我们上到《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时,我给我们班同学布置任务是这样的:

基础题里第一小题,只要会搜索引擎简单的知识就可以解决问题,基础题里的第二题,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就需要稍多的知识和技巧。一种方法是单纯使用搜索引擎,使用我区的名字、时间、中小学生体制健康监测工作方案等,中间用“AND”或是“+”连接。这样搜索到指定的网页获取信息。第二种方法是:先使用关键词获取我区教育信息网的域名,然后使用site,指定在我区教育信息网上获取信息。综合分析题就比较难,需要使用到大家知道的搜索引擎,也要使用到公交地图甚至是城市3D地图查找相关信息。这题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知识。

(三)信息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提问要有梯度

教师的问题要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活动的层次进行设置。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问题的解决如拨笋层层展开。有位教师在讲解“文件类型的查看方法”时是这样设计的。师:文件有多少种类型?屏幕出示很多图标不同的文件。学生直观地根据图标的不同进行了回答。师:两个图标一样的文件是不是同一种类型的文件呢?这时,教师显示这两个文件的扩展名,让学生根据扩展名识别文件的类型。师:当文件无扩展名显示,且图标也不认识时,怎么识别?这三问,让学生懂得查看文件类型方法:首先可以看到图标。因为较为直观;当图标不能辨别时,可以看扩展名;当看不到扩展名时,我们必须将扩展名显示出来。

三、通过信息技术竞赛,检验学生的能力,形成学习信息的氛围

专业素养培养模式 篇4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在大学中离不开教师和图书馆, 人们常说, 大学的教师和图书馆是最重要的两大资源, 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和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因此教师和图书馆馆员应当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引导者与组织者, 学生则是“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主体。教师与图书馆馆员协作教学模式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必然选择。本文重点探讨教师与图书馆馆员协作教学的必要性和影响因素。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及标准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这一概念是信息工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 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素养, 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等3个方面进行了表述, 进一步明确和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

(一) 信息素养标准一:能够快速地有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二: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标准三: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二) 独立学习

标准四: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标准五: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标准六: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三) 社会责任

标准七: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标准九: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从上述有关信息素养的定义及信息素养的标准可以看出, 信息素养不仅仅指诸如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信息技能, 而且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以及在信息社会中合理生活和学习的责任, 将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二、教师与图书馆馆员协作教学的必要性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信息教育由图书馆独立承担, 这种模式使得专业课教师远离了信息素养教育, 这种模式无法达到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

(一) 信息素养教育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教育

单纯的信息技术教育可由图书馆单独完成,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也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大多数只是进行图书馆入门教育,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信息技能。这种单纯的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培养学生将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运用能力。综合的信息运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大学专业课教师, 因此专业教师与图书馆馆员协作才能既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又掌握信息运用能力。

(二) 信息素养教育必须融入学科教学中

信息素养教育必须融入学科教学中,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检索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 运用获取的信息解决专业问题。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馆员和教师之间联系不紧密, 学生不明白文献检索的目的与重要性, 教师未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从文献检索课中学到的信息技能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 因此, 要想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水平, 教师与图书馆馆员协作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三、教师与图书馆馆员协作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 教学方式

信息素养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信息素养教育要求大学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善于独立学习”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背书”的学生,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提出“教会学生学习”的理念, 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标准》中提到, 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1]因此大学教育的教学方式必须转变, 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 课程考核方法

学科教师与图书馆馆员教师在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上各有侧重, 他们的考核标准不相同,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只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但无法考查学生的研究能力, 无法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国内的信息素养教育课侧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与专业课的考查脱节。因此, 学科教师与图书馆馆员教师必须共同探讨和制定学科教育与信息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笔者建议, 学科教师与图书馆馆员教师应共同确定研究主题, 然后指导学生实践,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在学科教师与图书馆馆员教师的指导下, 拟定研究计划, 在图书馆馆员教师的指导下检索资料, 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资料, 分析资料, 最终完成研究报告, 提交给学科教师与图书馆馆员教师, 由学科教师与图书馆馆员教师评阅, 给出评阅意见与成绩。

(三) 学生的自主性

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学生是主体, 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信息素养知识和专业知识就如同人的大脑, 这些知识不是以讲授的方式灌输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确定信息的范围;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鉴别信息及来源;将检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有效地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了解利用信息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 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学科教师与图书馆馆员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 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因此, 学生是协同教学模式的中心, 如同人的心脏, [2]学生在馆员和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自主学习, 积极思考。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笔者建议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组, 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完成研究任务。

(四) 教师与图书馆馆员的协作

教师与图书馆馆员的协作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这种协作是基于共同的目标、共同愿景、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氛围。教师与图书馆馆员来自不同的部门, 工作内容与方式也不尽相同, 因而馆员教师和专业教师必须以信任为基础合作才能使教学不断地由深入浅。教师与图书馆馆员要对合作的主题充分沟通, 确定合作的主题, 在合作中遇到问题也要充分沟通, 同时, 馆员与教师也要职责分明, 合作并不抹杀分工。国外已有教师与图书馆馆员的协作的成功案例:美国马里兰大学建筑图书馆学科馆员Cossard副教授与UMD建筑学院教师Gournay博士密切合作, 建构了一门独具特色的建筑学荣誉课程 (UMD荣誉课程有关信息见http://www.honors.umd.edu/) , [3]在学科教学的同时, 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教学实践:世博会课程虽是门学科课程, 但学科馆员对班级授课达5次以上, 内容涉及:E-learning、图书馆的研究支持服务、珍品原件的使用规定与阐释、利用印本资源的传统图书馆研究、基于网络的研究等。除集中教学外, 还通过馆员的咨询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对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及学习效果评价是与学科教学及评价结合在一起的, 主要通过精心设计的作业, 特别是综合性很强的大型作业来实现。

世博会课程中,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两项大型作业。两项作业都必须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批判性探究才能很好完成。其一, 制作一份加注的网络资源目录。第一阶段, 选取一届世博会, 收集资料并建立网页加以组织, 作20分钟的课堂展示。学科馆员和教师给予审评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进一步检索, 充实与改进。第二阶段, 学生应用图书馆“网站评价指南”评价自己的网络资源目录并加以注释。其二, 从学院图书馆网站世博会特藏中选取三幅图片并为之写作一篇百科全书词条式的文章。写作须严格遵守一系列研究与编辑规则。由Gourna博士和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们组成的一个编委会对这些论文进行评审。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活动, 须建立在对各种信息资源正确分析、评价、阐释、组织的基础之上。

四、结语

专业教师与图书馆馆员协作信息素养培养教学模式在国外已经有很多成功地经验, 对此模式进行研究并在我国运用是我国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经之路。专业课教师与图书馆馆员都应积极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 积极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共同开展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 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①回雁雁, 周雪虹.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高校课程体系的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10, (4) .

②马新蕾, 周凤飞, 杨志刚, 任静.馆员、教师协同教学模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方向[J].图书馆论坛, 2008, (2) .

专业素养培养模式 篇5

视觉素养是一种对视觉信息认识、应用、创作与沟通的能力,人类的视觉器官使得“看”成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但能力却不是,其需要后天的长期训练与培养才能获取的一种能力与人文素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等新兴媒介形式迅速普及,各种信息可以通过多种现代化途径实现快速、便捷、广范围的传播。这就使得当今社会的人们在受到各种信息狂轰乱炸的同时,对视觉信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这都对受众的视觉素养提出了要求。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身上正肩负着接受图像和制造图像的双重使命。因此,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1.视觉素养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必要性

(1)视觉素养是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读图时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必备的基本素养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使得人类进入到视觉时代,在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新颖的视觉元素的同时,也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带来了挑战。多媒体应用技术的广泛普及,给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他们的学习更多通过视觉资料、视觉信息的呈现而完成的。视觉形式的学习是从文本、图表、电视等媒介中逐渐演绎出来的一种学习形式。众所周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关于图形、影像、技术的运用,既包括学习资料的视觉化,也包括通过视觉感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增强其在视觉认知、视觉思考、视觉应用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帮助学生培养视觉素养的过程中逐一实现的。

(2)视觉化媒体的大量运用,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视觉素养

视觉文化时代,高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变,要求学生不断提高视觉素养,以适应扑面而来的视觉化学习。学生借助视觉化多媒体学习专业知识时,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视频影响的表面含义,更是更多地去关注其背后所蕴藏的意义,既有利于全面、正确地把握视觉信息,也有利于其更好地获得专业知识。较高的视觉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快速辨别视觉信息是否重要的能力,帮助其以较快的速度获取有效的视觉信息,更快地理解视觉信息的内在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2.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现状

(1)视觉素养的基础较薄弱

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缺乏系统地、全面地学习艺术设计方面的教育,同时加上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使得他们对媒介教育的接受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即我们常说的“数字鸿沟”。然而,高考前,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生就图像赏析、色彩把握、整体视觉把握方面受到一些专业性培养,从这点来说优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是从总体来看,较低的入学考试成绩也反映了与本科学生相比,他们在理解视觉文化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

(2)对视觉信息缺乏正确的认识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视觉文化方面所受到的教育通常仅仅局限于音乐和美术,他们培养视觉素养的主要途径是网络视频、音乐录像、卡通漫画、电视等。事实上,多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极其渴望通过自己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在未来以某种形式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由于各方面教育并不完善,导致学生在解读视觉信息方面片面、不成熟。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视觉素养的提高。

3.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具体策略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观察能力,希望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能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它的这种特点给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受教育过程中理解、把握大量的视觉信息。反过来,正确、全面地理解视觉信息的能力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又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帮助。严格来说,视觉素养的定义比较模糊,很难准确将其界定、量化。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应用能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视觉素养必然存在差异,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视觉素养越高,对其学习艺术设计就越有利。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快速发展,受到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现代媒体开始出现各种负面效应,“快餐文化”、“容器人”、噪声污染、暴力色情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在某种层面来说,视觉素养的低下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缺乏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高校要切实加强媒介素养教育。首先,社会各部门应该加强对媒体的了解,尽可能让学生以一种批判的意识解读媒介信息,加强对负面影响的免疫力;其次,高校应该设置合理、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在促进情感方面以美学标准加强艺术视觉解读,在自主性解读过程中培养批判性认知能力;在此,加强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参与、支持,比如家长、教师、学生、新闻机构、民间组织。只有从各个方面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且将其作为循序渐进、长期的高校教学目标,才能促进适应全社会发展要求的视觉素养的提高。

(2)建立健全高校教学体制

我国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学体制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包括艺术设计教育在内,都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潮流,最为突出的表现在文字语言对艺术设计教育的负面影响。一般情况下,即使是视觉素养也难免被文字语言所覆盖,文字信息充斥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以语言文字为依托,无论是工作与学习,还是社会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文字信息,包括视频、图形影像等在内皆被印上归属流派、创作年代等多种标签,更为明显的则是随处可见的视觉文本,也涉及到其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蕴藏的文化内涵。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讲,让学生通过图形影像对所学内容进行多观察,积极借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资源,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沟通交流方式,促进学生的视觉思考、认知与、应用能力。

(3)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运用

艺术与文化息息相关,一定形式的艺术作品承载着一定的文化观念,传播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今天,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日益加速,各国文化逐渐趋同,艺术形式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民族性逐渐成为艺术设计的基础与主流发展趋势。文化色彩越浓厚,艺术越有彰显力,同时也越能提高艺术在国家的地位和竞争力。因此,高校应该以本民族文化的表现风格和艺术特色为立足点,以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浓郁的文化艺术遗产作为提升学生视觉素养的文化资源;应该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中试图寻找培养视觉素养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既能够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也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得学生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具备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才能够在国际艺术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这正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视野的开拓,而且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完成设计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强化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教学,实现知行统一的教学成效。同时,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还要坚持设计理念的与时俱进,肩负起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设计元素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在坚持本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基础上,以开放式、多元化的心态进行设计。另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对各种艺术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融入民族传统文化,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与策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激发学生的新思想、新思路、新观点与新意图等,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艺术设计,真正的体会到艺术设计的魅力与价值,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设计的事业之中,而这正是提升学生视觉素养的根本目的与最终目标。

专业素养培养模式 篇6

一、材料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现状

高校工科毕业生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实践经验, 不能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充分快速地应用到工作实践中, 因此一方面广大的应届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另一方面是企业招聘不到具备一定行业经验的毕业生, 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学校对工科学生的培养体系中缺乏对专业技能和行业实践的系统培养, 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断层, 所学知识不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如何培养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材料类学生, 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企业适应能力, 是学校需要面对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在传统高校材料专业的专业教育中, 过多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 尽管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获得教学的重视, 但专业教育中的有些问题还是值得探讨。

1. 理论课时偏多, 实践过程不足

鉴于学校课堂教学的特点, 主要还是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所占课时居多, 实践课主要是实验课, 课时少且缺乏心意, 不足以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很难真正得到实践经验。

2. 课堂内容没有结合实际生产, 理论讲授不能很好联系生产实践

课堂老师的讲授多以书本内容为主, 注重各种理论和概念的讲解, 不能有效结合工程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

3. 实践教学薄弱, 缺乏行业训练

学生实验实践时间有限, 毕业设计以及工厂实习缺乏专业的行业背景, 专业实践比较盲目, 很多地方都趋向于形式化, 学生不能从有限的专业实践中积累专业经验, 同时, 很多老师也缺乏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 导致实践教学中脱离工程实践的现象严重。

二、增强材料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方式探讨

1. 精选课程内容,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专业书本知识牵涉面广且理论知识比较烦琐, 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有所侧重, 根据专业的需要和社会的应用性, 偏重于应用性强的内容,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让学生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能够分清重点, 有针对性地学习。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把书本知识和工业实际生产过程相互联系, 各种视频、图像、音频文件能够便利地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众多的资料教学, 把工业生产的视频、图片以及各种设计、加工案例引入课堂,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内容是用来干什么的, 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增强他们的学习目的, 知道如何学以致用。通过工业实践应用和书本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增强课堂和企业的联系, 通过课堂的企业生产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积累, 增强专业素养。

2. 改革实验教学方式, 增强学生实践能动性

实验教学是材料专业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 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巩固验证, 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和专业技能能力。当前很多专业实验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实验方案比较老套, 实验设备比较陈旧, 同时学生并没有充分重视到实验教学的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趋向于形式化和流程化。因此, 在实验教学环节要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 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他们在实验中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实验教学课时应适当增加, 分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整个实验流程, 包括前期材料准备、工艺流程、数据采集、结果分析以及后期实验改进等, 把设计实验作为一个工程项目来处理, 学生以团队小组的形式参与, 教师具体指导实验进程, 让学生在实验中能够体会企业工业生产的氛围, 通过设计式实验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积累, 同时获得一定的生产经验。

3. 注重各种专业比赛锻炼, 增强课外科技活动参与

材料专业通常会有国家或者省级的创新设计竞赛活动, 诸如 “挑战杯”等大型赛事,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这类专业竞赛, 多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竞赛的目的本就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专业技能, 学生应加以重视, 就如同企业的一个新开发的创新项目, 大家利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 运用到实际的生产实践中, 能够有所创新和突破, 这是理论和实践融合非常好的机会, 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思维能够很好结合, 通过竞赛项目的参与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设计能力, 增强专业素养的积累和升华。

4. 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加强知识的综合实践

课程设计是对具体专业课程的实践总结, 毕业设计则是大学四年对所学专业知识一次总的综合应用, 在毕业设计中, 所有的知识将进行一次综合和实践。指导老师应根据工业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 合理设计毕业设计的题目, 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定的专业性和社会应用性。学生应该对毕业设计充分重视, 对毕业设计项目每一步计算、实验、结果分析等, 都要以技术人员的角度来对待, 熟悉各种实验环节和器具实用, 包括常用的电镜扫描、金相显微镜、硬度测试等, 把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大的项目来设计, 充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

针对材料专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有限的问题, 本文根据材料专业特点以及高校教育特色, 对在学校有限的实践环境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改革探讨, 对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的进行改革, 注重实验教学和科技竞赛活动, 加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利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 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为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针对工科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有限的问题, 对高校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改革探讨, 对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注重实验教学和科技竞赛活动, 加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利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为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专业素养,实验教学,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1]张静, 金云学, 陈洪美.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 2015, (16) :227—228.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初探 篇7

数学素养是人们对数学的认知论和方法论的结合,数学素养体现了一个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数学素养不但包括了教师自身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更包含了其运用丰富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的能力。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广的今天,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提升,谈些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重要性

目前教师的数学素养欠缺,到底欠缺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还是欠缺在数学的现代修养上。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他较高的数学修养作支撑。用国外数学家和同行的话来说,“他是移动了群山才达到这一研究水平的”。这个群山就是现代数学的众多基础知识和思想观念。当然,对绝大多数数学教师来说不可能也不必要具有专职数学家那样的数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但是从《课标》中所列出的数学内容与模块看来,尤其是要开设的那些选修课,有许多都涉及到了近现代的数学分支。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这些必要的功底,就无法适应新的教学任务,无法实现创新教育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二、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构成

1. 数学学科素养。

数学学科素养指的是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对主要的数学概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不同的深度和类型来对数学的本质进行揭示。小学数学教师要对小学数学的内部系统结构进行熟悉,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全面的掌握,对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把握。小学数学教师要加深钻研数学教材,并对高一级的数学知识进行了解。要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有关方法及数学知识中隐含的数学思想和扩展内容充分进行了解,不断开阔自己的教学视野。与此同时,还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从其他学科中汲取数学素材。

2. 数学思想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数学理论的内容和本质有着明确的认识,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运用数学材料中隐含的数学思想,展开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对典型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例如类比法、观察法、归纳法、演绎法等等。小学数学教师还要能够对数学内容中的各种思想方法进行挖掘和提炼,将其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有意识地渗透于教学活动中。

3. 数学能力素养。

数学能力素养包括数学建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以及相应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

4. 正确的数学观。

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也就是全面认识数学的特征和性质,掌握数学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三、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培养

1. 做好数学教师的岗位培训,夯实教师基础。

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数学素养,以适应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可以从高校邀请数学专家,帮助小学教师重温数学基础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全校的数学教师“再学习”、“再教育”。同时还要抓好数学教研工作,为教师提供研究的平台。

2. 要做好教研组的管理工作。

对数学教研组管理措施进行强化,实施教研组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安排教研活动。在学科教研组内部应设立备课组,大力实施集体备课、说课模式。一要选用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二要丰富教研组活动形式和内容。三要组织教师仔细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对单元、模块、例题、课后习题进行仔细研究,认真推敲,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四要积极组织实施调研课题研究,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吃透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规律,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和充实数学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拓宽教师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3. 加强数学教学管理,为教师提供工作动力。

专业素养培养模式 篇8

职业素养就是指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要认真履行的行为规则,职业素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劳动者自身能力的有效发挥,必须依靠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人们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操守。高职院校民航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本文自下面这些方面,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建设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应该从下面这些方面着手: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再有,高职院校民航专业也要明确,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不能单单依靠某一门具体课程,也不能只依靠一二次实践活动,而应该注重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在高职院校民航专业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依靠师生文化活动,创建特色校园精神,并在学校长期发展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高职院校民航专业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在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引入大量企业特色,才能完美体现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职业技能等,才能形成职业素质特点突出的校园文化。

所以,高职院校民航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时,应该紧紧依靠社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与企业加强联合,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吸收企业文化中的精髓和实质。对于高职院校民航专业来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与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明显不同的重要特征,是高职院校民航专业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所以,在高职院校民航专业校园文化中引入企业文化,可以有效拓宽民航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二、加强专业教学,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民航高职教育的主要责任,就是为民航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所以,高职院校民航专业的专业教学具有独特的特点,并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努力创建崭新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紧紧依靠专业教学。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但要重视课堂讲授的作用,更应该重视日常活动的重要作用。这是由于高职院校民航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的培养目标。在本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大力引进企业的工作流程,利用教师的精彩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在模拟职业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融入企业之中,对企业当中存在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和团队意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才能树立高职院校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因此,我们也大力引进民航企业的资深员工前来担任兼职教师,努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为日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于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民航专业来说,要依据民航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设计相应课程。在开发课程体系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核心内容,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新的课程体系要关系到职业素养培养的多个方面,再有,在创建新型课程体系时,要保证建设体系的系列化和科学化。新型课程体系应该包括职业意识教育、团队合作、生涯设计、诚信教育、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美学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礼仪教育等。高职院校民航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职业教育,要求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高职院校民航专业通过创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使高职学生虽然在学校中学习,但也能够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使课程体系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手段。

正是鉴于此点考虑,我们也尝试让学生走出课堂,接受企业的一些培训课程。比如参加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离港系统操作培训,开拓各类实训基地,旨在让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本专业的认知度,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四、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应该在学校教育的不同环节中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在学校的学校教育中,高职院校民航专业应该首先发挥人才培训环节的重要作用,应该建立长效人才培训机制。才能在高职院校民航专业的人才培养环节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对于高职院校民航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后会走上全国范围内的民航企业,具体从事服务、建设、生产、管理等工作。所以,岗前培训对于高职院校民航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使高职院校民航专业的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工作当中,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可以掌握职业技能,通过一定时期的职业训练,可以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顺利进入工作状态,实现职业的健康发展,为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创造有利条件。

专业素养培养模式 篇9

关键词:信息素养,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当前, 网络化、信息化趋势使信息成为社会发张至关重要的资源之一, 选用何种手段去寻找和筛选和组织自己需要的信息, 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成为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中等专业学校里, 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 理解能力, 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都比普通院校的学生略差, 而他们在毕业后从事的是与专业知识联系相对紧密的工作, 在其工作岗位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难题, 教给学生有主动查找资料, 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信息或者更进一步的说,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 成为中等专业学校要面对的新问题。提高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也就同时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一词, 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 (IA) 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的。现在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

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 指人从信息的角度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 面对不懂的东西, 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 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 这就是信息意识。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 不但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 也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 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 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

3、信息能力。

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 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能力, 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

4、信息道德。

即对媒体信息做出判断和选择, 自觉地选择那些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 抵制不健康的内容, 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 信息知识是基础, 信息能力是核心, 信息道德是保证。

二、中等专业教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处理及运用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中的一项基本生存能力, 培养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在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当务之急。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对信息的采集、评价和利用的能力必须能够适应信息化的要求。一方面, 要求教师对信息和信息技术保持强烈的敏感性, 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动态, 并及时补充到教学过程中, 以弥补教材的滞后, 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另一方面, 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去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处理手段, 预测信息的前瞻性, 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并能自如地把各种信息工具运用于教学工作中, 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认识和应用,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受教育者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按照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意愿自觉、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不断改善、调整、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三、中等专业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高职高专与学生数量剧增, 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与当今高等专业教育迅速发展的现实和深化改革与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归纳起来, 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队伍首先存在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包括:教师队伍数量相对不足;教师队伍学历偏低;教师队伍来源比较单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政策不配套;各类院校发展不均衡。由于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合理, 直接就影响了教师的各方面素质, 尤其教师老龄化学校, 教师信息素养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目前, 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和保障制度来使在职教师都接受教育技术培训, 但是培训过程中信息素养培养的意识不足, 仅在形式上将信息素养和计算机相连, 很难使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把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到自己的课程中来, 使很多学生因兴趣缺乏而在与计算机的接触中经不住网络的诱惑。

四、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一些建议

我国还没有明确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标准, 所以笔者仅就原则性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强化信息素质培养意识。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实施者, 学校和教师应走在学生前面, 自觉意识到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主动把信息技术应用和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信息观, 主动、自觉、敏感地捕获新信息, 加强信息技能, 提高自身信息素质。

第二, 培养思考技能。思考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过去我们更重视的是理解和识记。事实上, 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 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

(1) 解决问题能力。在日常的生活当中, 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 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的意义就在于针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 (2) 学习能力。信息素养人具有学习的能力, 指的是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掌握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 终身学习者不断追求, 不断完善, 主动为自己提出问题, 并独立地解决问题, 能在信息海洋当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 从而更新自身的知识架构,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创新学习环境、创新学习方法、创新学习情景等方面入手。 (4) 最后, 信息素养还应具有目标确定的能力。

第三, 培养信息意识情感及伦理道德。信息时代使世界“触手可摸”, 面对日益复杂的现实和信息虚拟环境, 教师本身的信息道德教育也成为信息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思想和观念直接影响着一批学生, 教师本身能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遵守规定, 文明上网。并且清晰的认识到让学生也了解到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同时树立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道德, 在选择教辅材料时, 适时适量适度, 尊重版权, 提高自身的信息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谢泽明.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

[2]王吉庆.信息素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论职前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 篇10

从国际范围来看,一般把教师分为职前与在职两类。职前教师是以下三类人的统称:一是指未正式进入教学职业的师范生和各级教育学院的学生;二是指正在接受入职培训的有意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三是指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未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本文特指第一类。

一、我国职前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保守

职前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是作为信息社会的成员,必须掌握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分析处理这些信息,从而做出决策,而不被信息所淹没。学会学习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而学会学习关键是要具备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其次是作为未来的教师,要自觉应用信息技术,并能影响和培养其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不少师范院校中,信息素养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完全用计算机教育替代信息素养教育,把信息素养教育简单化。

2、教学内容陈旧

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工作主要由师范院校来承担,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为全体师范生开设有关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方面的课程。由于师资和各种条件所限,此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与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应用存在着普遍差距。目前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大多数只是停留在教授诸如传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制表软件、数据库以及一些课件制作软件等基本计算机技能的层面上,并未涉及信息技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践,且教学内容普遍存在老化的现象,更未涉及信息观念、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问题。

3、教学方法简一

师范院校中大多院系都已经配有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现代化信息设施,但有不少教师也常常因为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对自己已非常熟悉的教学方法做出改变而放弃使用。目前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课主要以传授基本理论和演示基本操作为主,学生缺乏观察和体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性使用信息技术的经历,很难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除师范生的专业实习外,大多数院校根本就没有提供额外的时间开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实践运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4、课程规划缺乏

桑新民教授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六个标准:(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大多数师范院校的专业只要求学生学习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或者选修《现代教育技术》且没有相应实验或实践学时,造成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完全割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在后续课程中得不到巩固和应用。计算机课程之间也缺少有机结合,知识结构不成体系,这样师范生就很难得到系统的信息素养培养。

5、教育引导不足

网络上信息量极大且鱼龙混杂,不少师范生并不会真正利用网络,他们上网仅仅是热衷于聊天、玩游戏等,有的甚至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内容。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信息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的教育明显不足,缺乏对学生信息活动适时、适度的引导,有时甚至是放任自流,不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大学生信息犯罪屡见不鲜。

二、职前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

1、“反思实践型”培养模式

职前教师必须从学习者和教师这样双重的身份来考查锻炼自己,建立一个电子学档帮助理解这两类角色。电子档案可以用来作为反思及进一步自我评价的方法,通过它,职前教师可以对其中包含的每一项进行反思。同时,职前教师与指导教师、大学教师组织研讨会,就职前教师的体会及学习情况进行讨论及指导。大学教师还可以传授新的教学理论给职前教师和指导教师,以便在以后教学中运用。反思实践型培养模式是在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及中小学校和大学学校之间展开的一项培养职前教师运用技术整合于课堂的培养策略。它有助于职前教师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的教的知识、学的技术及运用先进的工具于教学的技术,并且通过反思所学逐步发展与创新。同时也促进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大学教师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学习理论的实践,这是一个多方协作的共同发展的模式。

2、“学习共同体”培养模式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当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同层级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如果没有专家和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人员的协助与带领,往往会与同水平的重复。因此,职前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最好能配备不同层次的教师,以便及时提供指导。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教师新手发展到经验教师是在逐步“走向成熟”。由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可以使新教师从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做人、学处事,共同的工作能够加速他们经验学习的进程。

3、“案例教学”模式

很多人感觉即使学到了很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技术,但在实践中还是不知道该如何使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接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问题,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贯穿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案例是理论、技术与应用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形式,案例教学与实际联系密切、操作性强,让职前教师切身体验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以后自然而然也就能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实际教学情境中去。案例所提供的详细描述和真实情境可以引导职前教师去分析和了解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促使他们对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方式及原因等问题做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从复杂的情境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案例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将会慢慢与原有的知识整合起来,提高职前教师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职前教师教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就必须审视当前教师教育现状,着眼教育未来发展的前景,设计出适于信息化背景的职前教师教育体制和实施模式,从而使得职前教师在从业之前就具备良好的信息化专业技能,为其今后在教学应用中灵活使用信息技术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于文,张军征,刘亚军.中学职前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0).

[3]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梅龙宝,桑龙扬,张逸,汪顺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新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浅谈财经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11

1. 现阶段财经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困境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门类多, 学时安排少, 教师上课按照受教学大纲要求, 疲于完成教学内容,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闭卷考试的学生考核方式, 把教师和学生都圈在专业课本里, 很难培养出人文素养高的大学生。即使部分财经院校认识到人文素养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开设了人文素养这门课程, 学生上课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拿学分。

1.2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

现在不论是世界名校还是地方高校, 毕业后学生的就业压力都很大。学生们到任何一个单位应聘, 人家要看的是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四六级证、会计资格证等等。所以, 学生们热衷于资格证考试, 忽略人文素养的学习就很好解释了。

1.3 教师对人文素养培养不重视

由于生源减少, 地方高校招生日趋紧张, 学校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但是却忽视了人文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 造成教学力量不足, 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不感兴趣的后果。

2. 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文素质培养和与专业技能培养同等重要, 都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 两者不存在竞争或是替代的关系, 学校在强调专业技能的同时不该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单一的专业技能教育, 不利于发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财经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素质以外, 职业道德素质、组织管理素质、开拓创新素质这些人文素质的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学习、职业生涯意义重大。

2.2 有利于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

现阶段全国高校面临空前的竞争压力, 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不是综合重点大学培养的学术型, 也不是职业院校培养的职业技能型, 我们的培养的是专业高技术人才。其核心竞争力首先是培养合格人才产品的能力, 其是专业的前瞻性建设能力, 其关键是人文教育的竞争。具有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吃苦奉献精神、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气质、修养等, 这些人文素养是社会企业所需, 亦是高校提升竞争力所需。

2.3 有利于财经专业人才的发展

古今中外, 但凡是在某一领域做出成就的人, 都在人文素质方面表现突出, 比如说日本的松下幸之助、香港的李嘉诚、海尔的张瑞敏、华为的任正非等。学校培养学生就业不是最终目的, 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 是为了我们的学生能迎接各种挑战, 实现人才发展。

3. 培养人文素养的途径

3.1 转变观念, 优化课程结构, 重视人文教育

“以人为本”技能是立事之基, 人文素养是立事之本, 学校应该转变办学理念, 在课程教学上应该注重科学与任何人文与人相结合, 结合财经类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 重新整合课程门类, 优化课程结构, 构建课程体系。扩大选修课比例, 如诗歌与散文欣赏、时尚艺术欣赏、书法、西方现代文化、口才与演讲、音乐鉴赏、社交礼仪、商业伦理学、大众传播学概论、沟通技巧、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性别导论、形式逻辑、宗教学、英美概况、英美文学选读等等五大门类内容。

3.2 加强师资力量,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表率, 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包括教师的人品、气质、学问、胸襟、知识、创造力、以及幽默风趣的教科方式, 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财经专业课程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专业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挖掘专业中的人文内涵, 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 打造人文素养的平台, 力争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校园环境是校园人文建设的基础, 无论学习、生活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影响。通过张贴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名人名言创建有人文气息的环境;通过举办趣味运动会, 训练学生的人文技能;通过举办人文社科讲座, 营造浓郁的人文学术氛围;通过鼓励学生创立财经专业社团, 在社团中活动过程中培养人文精神;在校园景观上, 设置一些风景、历史、人物的人文景观, 处处展现学校的人文素养格调。

3.4 加强对财经专业学生的人格教育

财经类专业的特性决定了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在和钱打交道, 工作中的品质教育、操守教育应该贯穿在学科教育的全过程中去。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是财会类工作的必备素质。

3.5 加强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过程。财经专业学生通过市场调研、顶岗实习等, 在实践中的探索与总结, 融入社会经济生活, 也是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好途径。

总结

本文通过对我国财经院校人文所养现状和人文素养培养意义的分析, 努力寻找提升财经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途径,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财经人才。

参考文献

[1]陶丽, 徐华伟.财经人才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与思考.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4.49-50.

上一篇:卫星传输链路下一篇: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