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素养发展

2024-09-09

专业素养发展(精选12篇)

专业素养发展 篇1

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多可以关注的视角,可我却想提醒大家关注一个看似平常的话题,即教师的学科素养。小学教师必须对任教学科的学科素养有足够的重视,因为对学科本身的认识深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品质和内涵。当前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注,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法知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关注也在不断强化, 但是对教师学科素养的关注却明显不足。 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小学的教学内容本身比较简单,目前小学教师的学科素养胜任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应该不是问题。一直身处教学一线,我真切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学科素养的欠缺。小学教师不能仅仅知道小学课本里的那么一点知识,学科素养不够,直接导致小学教学呈现出一种浅表化的迹象。小学教师应该了解课本里这些知识背后的“源”与“流”,这样教师才能在更高处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才可能走向一种 “简约而不简单”“生动且深刻”的境界。 本文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谈一谈学科素养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鲁迅先生曾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都说明着 “应该怎样写 ”。 类似地 ,一些名师的经典课例也正向大家说明着“应该怎样做好老师”“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教学”。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有一节经典课例《圆的认识》,曾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在欣赏完华老师的完美教学之后, 我感叹于华老师的精妙设计,同时我也试着追问:他是怎么想到的? 我为什么没有想到? 华老师的优秀是全方位的,但华老师深厚的数学学科素养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因之一。 难怪华老师有底气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数学!

华老师课始设置了一个寻找宝物的游戏情境: 宝物在距离脚3米远的地方,让学生在平面上描出宝物可能的位置, 平面上距离脚3米远的这无数个点就构成了一个圆。 后来,华老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宝物一定在草地上吗? 有没有可能在头顶的大树上? 有没有可能埋在地底下? ……宝物可能的位置就拓展到以小朋友的脚所在的位置为球心,3米为半径的球面上。倘若没有对圆的本质的深刻认识, 华老师是设计不出这样的教学的。华老师对圆的概念的理解绝不仅仅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看到的那个描述性的概念“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而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所谓球,其实也就是 “空间中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揭示圆的特征,华老师主要是借古人的一句话“圆,一中同长也”帮助学生深化认识。 教学画圆的技能时, 华老师则围绕古人的那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中心展开。 课末,华老师展示圆在生活中的应用:篮球场中间的圆形发球区、 马路上的窨井盖、汽车的轮子等,这些都是利用了圆的本质特性,最后“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美景更是对课堂意境的一种升华。这些都源自华老师对数学文化的准确把握与合理应用。

倘若数学教师都能够像华老师一样真切地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深度关注数学文化,那么大家的数学教学品质也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我们的数学教育也一定能够留给学生们更美好的“数学记忆”。长期坚持下去,华老师能够想到的,我们也可能会想到!

谈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首先就是要洞悉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有准确而深刻的理解,教学才可能走向“生动且深刻”的境界。同一教学内容,教师理解到什么层次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其教学能够到达什么样的境界。 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倘若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出现偏差, 那是其他一切努力都无法补偿的。

以《认识方程》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几道方程,然后老师选了一些典型的(有对的,也有不对的)展示在黑板上。 老师发现学生没有写到带不等号的式子,于是老师自己也写了两道(含有不等号的)。 这样黑板上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所谓 “方程 ”。 这时 ,老师带着学生讨论 、辨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让学生明确“含有未知数”“等式” 这两个方程的关键形式特征。 应该说,上述教学过程是一种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自然生长,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似乎并没有关注到方程的数学本质。教材对方程给出的描述性定义是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但这不是方程的本质。方程的本质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等量关系。

怎样才能教在方程这个概念的本质上?我们再看另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老师先问学生,你们今年几岁? 学生说,11岁或12岁。 这时老师选定一个特定的学生,小明今年12岁。 老师指出: 小明的岁数告诉我们了,这就是一个“已知量”。你们知道老师今年多大吗? 学生说,不知道。 老师指出:老师的年龄不知道,这就是一个 “未知量 ”。 你们能猜到老师多大吗 ? 我给你们几个提示,看你们能不能猜到老师的年龄。 老师说,我的年龄减去小明的年龄大于35(或者小于35)。 学生说,不行,这样只能知道一个大概的范围。 老师说,我的年龄减去小明的年龄等于35岁。学生说,您47岁。 老师问,为什么现在就能知道老师的准确年龄了呢?学生说,知道“您的年龄减去小明的年龄等于35”就可以推算出您的年龄了。 老师说,像这样的关系就是“等量关系”……这段看似波澜不惊的谈话,恰恰指向了方程的本质“为了寻求未知数,在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等量关系”, 对 “已知量”“未知量”“等量关系”的揭示简约、无痕、深刻。

只有将概念的数学本质理解透彻了,我们才可能真正上出有数学味的课,我们的数学教学才可能真正教在数学的本质上而不仅仅是在数学的浅表,甚至是外围做文章。 评价一节数学课,首先就是看它是否教在数学的本质上。 当然,因为我们是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是小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格外注意用 “生动的形式”来诠释数学学科“深刻的内涵”, 而不能简单地、“深入深出”地呈现数学本质,这样所谓的“深刻”就容易走向教学的对立面,从而让数学教学变得“面目可憎”,不具儿童特质。 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努力学会“用‘有意思’来表达‘有意义’”。

关注数学学科素养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了解数学文化,包括数学史、数学逸事等。 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有三种形态: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原始形态是数学家发现数学真理、证明数学命题时所进行的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它具有后人仿效的历史价值。学术形态是指数学家在发表论文时采用的形态:形式化、严密的演绎、逻辑推理。它呈现出简洁、冰冷的形式美,把原始的火热思考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教育形态是指通过教师的努力,启发学生高效率地进行火热的思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人类数千年积累起来的数学知识体系。先生的这段论述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对数学文化、数学史的了解在教学中的意义,只有教师对数学的原始形态、学术形态都有了较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数学的教育形态才可能走向真正的深刻。

最近, 我设计并执教了一节研究课 《用数对确定位置》。 刚开始,我觉得告诉学生关于“列与行”的数学规则,然后让学生类比着去完成一些练习, 这节课的教学似乎挺简单。后来,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了人类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大致历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应该尝试着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史上那些‘关键的步子’”,整节课的主体部分就以“在教室内确定自己好朋友的位置”为素材,带领学生经历 “不能确定位置 ”“能确定一个大致的范围”“能准确确定位置但是表达方式很繁杂, 交流不便利”“作出统一的数学规定, 使得交流更便利”“抽象出更为简洁的数学化表达” 的完整过程。 经历这样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用数对确 定位置 ”其 “规定性 ”背后的 “合理性 ”。

教学这一内容时,不少教师都会用到“笛卡尔和蜘蛛网的故事”这一素材,但常常仅当作一段趣闻介绍而已。我认为对这段素材应当努力挖掘其中的“教育基因”而不能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点缀。在学生研究了用数对表示类似教室内的学生座位这样规范整齐的行列排列之后,我又出示了室外看似杂乱无章的几个景点请学生用数对来确定它们的位置。这时学生遭遇了困难,我就问他们:现在你们觉得难在哪里? 学生说,因为它们的排列杂乱无序。 我就揭示:数学发展史上确实遭遇过大家说的这种 “ 麻烦 ”, 然后再出示 “ 笛卡尔和蜘蛛网的故事”, 说明笛卡尔受此蜘蛛结网的启发想到在这些杂乱的景点上也布上一张“网”,这样就能确定这些景点的位置了。如果在网格的外面还有景点,只要将这张网铺得再大些就行了, 如果景点之间还有小的景点, 则需要将这张网铺得再密一些。 最后得出 结论 :只要将这 张 “网 ”铺得尽可能“大”,尽可能“密”,那么平面上的任 何一个景 点都会被 这张网 “一网打尽 ”。 这时 ,这段史料就不仅是一段 “点缀 ”,它就具有 了生长性 和教育性。

弗赖登塔尔说,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数学,倒不如说学习“数学化”,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 “再创造”。 有了对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史的认识和了解,教师才可能更好地带学生去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实现可能的“再创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数学文化、数学史的关注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有这样一段史料,更要深度挖掘其中的“教育基因”。 否则,很容易演变成“贴标签”,一旦走入这种形式化的误区,那就得不偿失了。

懂数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关注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点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尤其重要,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偏重于形象直观,小学数学教学就必须尽可能贴近儿童的这种思维特质, 努力实现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 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相关的论述有很多,本文不做过多赘述。 我只想强调一点,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直接应用层面,更应该关注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思想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就以上文提到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知识为例,直接应用规范的数对表达位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不多,但是这种数对思 想的应用 却又那样 广泛 ,例如:飞机上用数与字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座位,地球仪上用经纬度确定位置,棋盘上的位置格点等。

现在,教学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大都是初中毕业后考入中等师范学校然后走上教学岗位的,对高中数学知识、 高等数学知识储备得相对不足,导致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理解缺乏应有的深度。这是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都需要慎重面对的一个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科素养的提升。 现在,教师的职后培训不能只关注 “怎么教”的问题,其实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教什么”是根本性的问题,它决定了整个教学的品质和价值取向。 小学教师教的是小学,但是小学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不能退化成小学水准。教学和其他事情道理都是相通的,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只有对知识理解得真正“深入”才能使数学教学产生真正的“浅出”。数学教师拥有了专业的学科视野,数学教学的境界和品质才可能有大的提升。

本文说的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小学数学学科需要关注,小学其他学科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科教师的学科素养欠缺所面临的问题甚至比数学学科更严重, 如小学科学学科、小学英语学科。 所有的小学教师都应当深入地了解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真正成为一个“懂学科的学科教师”,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专业素养发展 篇2

~教务处伙国堂

翻阅历史卷章,那一页页的篇章无不诉说着高尚的师德素养皆是行业、专业发展的灯塔,高尚的师德素养正是行业、专业发展的奠基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者,人格魅力之彰显,素养乃行业发展源泉。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同时也是一部行为引导的经典教学著作。例如:孔子曰:言必行,行必果,释意:师者言行举止皆为学生学习之楷模,坚定不移的做好每一件事必然有收获。观:现代教学体制,教学模式对升学率的追逐,使得很大一部分80后90后00后对于传统文化学习抛诸脑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弃之,行之则深感可耻,这是教育的舍本逐末。

国家不断出台各种关于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文件,无不的证明了国民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乃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源于生活,践行生活;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部分人民群众腰包鼓起,而忘却了自我本性,充斥着铜臭味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无不对学生的思想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却正如虎都所说:该救的不是身体而是思想,没有国家感、社会感、集体感、家庭感的个体,无异于行尸走肉般的活着,了无生趣。

职业教育的迅速崛起,师资队伍的欠缺,导致部分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角色的瞬间转换,对于这一部分教师师德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尚未经历社会的洗涤,行业的锻造,纯理论的教学方式稍显得苍白无力,此时师德,人格魅力的彰显则显得更为有利,践行‘师者,言必行,行必果’,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专业,找到学习的乐趣,找准学习的兴趣,行出有效的良果。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欣赏这门专业课,若授课老师仅仅只是口若悬河,而不显真才实学,学生则不能深彻感知各物体造型之原理,不得术之要领。然以实训示范之加以指导,在线条色泽的变化之间共同感受艺术造型的魅力,提升学习兴趣,共同参与,践行‘行必果’,讨论艺术欣赏在生活中的体现,在学前教育中的展现,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开发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必然有所收获。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发展途径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师 专业素养 发展途径

1.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是指教师的师德品行、教育教学知识和教学基本功,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发展专业水平、坚实专业知识功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精益求精的过程。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基本素养,同时突出作为数学教师对数学的觉悟和敏感、逻辑和严谨、精深和广愽、科学和创新,以及自身的不断发展。在必须具备优良的师德品行和教育教学知识前提下,数学教师素养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坚实系统的数学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通常都受过系统的专业数学学习,具有能胜任教学的知识功底,但对于课程结构的发展、变化而引起的知识系统调整,仍需要及时地适应与充实,尤其是新课程实施后,数学教材知识结构和体系的变化以及教学目的和要求的更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学生的教练,教师只有自身准备充分,才能正确指导学生。

1.2精确简练的口头表达能力

除了具备通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力外,数学教师还要把握数学语言的特点,比如精确、简炼、严谨和具有逻辑性(这一点与语文教师的“散”和“语言丰富”相对立),并要让学生体会和接纳,从而形成对数学的特别感受。另外,提问的层次性、目的性,答问的科学性、技巧性等都反映了数学教师的与众不同。讲课语言不同于“朗读语言”的平板,也区别于“谈话语言”的随和,数学教师的讲课语言还需要有数学激情。

1.3浓缩美观的书面表达能力

板书是教学的辅助语言,是学生最关注的教学内容、板书设计应注意“五性”,即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概括性、规律性、示范性和新异性。数学教师在板书设计时还要讲究数学的美感(如对称性、几何性)。作图是数学教师特有的基本功,推理、演算的板书在设计时也要充分准备:哪些是主要演算(不能擦去),哪些是辅助演算(放在另一个板块)。这里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投影仪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不能全部替代教师的板书演示。因为已设计好的投影内容是死的,是教师原有的思维,而课堂是活的,应以学生为主体,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并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灵活组织教学过程。

1.4敏锐专注的数学观察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听、看,时刻观察学生的反映和动态。如发现有“瞠目”状态说明学生难以理解,如发现有“不屑听课”状态,说明教师讲得过于浅显和繁琐,此时应及时调整教学状态,也称之为“实时备课”。要明确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案为主体。除了课堂,其他环节,如答题、改作业、讲练习和测验都需要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问题,及时反思、反馈、解决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过程。

1.5积极亲和的教学态度

教学质量包涵了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教的质量要通过学的效果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如何最佳结合,做到教学相长”是教学最关键的问题。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他们积极接受、主动思考、实践创新,首先要让他们对数学有兴趣,而有兴趣的关键是数学教师的引导,这个引导包括让学生认可、信任、喜欢和尊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始终对数学学习保持高度的积极性。

在现代教学条件下,精品课、精品教案、精品案例比比皆是。同样一个教案、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设计、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得到的效果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名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的效果也会差异很大。为什么?这是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力求完善的问题。名师的与众不同就在于此,名师在不断的反思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专业发展就在于在专业素养上追求精细、完美,精益求精,持续发展。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些建议

2.1学校教师教育的改进

在我国,教师绝大部分来自各类的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在师范学校的学习生活时间里,是一个教师登上讲台之前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职前培训时段。在这样重要的时段里,未来的教师要在这里学习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关于教育学的、心理学的有关教育的知识,还有培养对教育的热爱和信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锻炼个人的交际、交流能力等等。所以,一个成功的数学教师,他的基础是在学校的几年中打下的。因此学校教育的好坏对一个数学教师的未来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院校也需要与时俱进,改善一些对教师培养的方式方法和思路,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2.1.1师范教育应突出教师教育

数学教师首先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全面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观点和取向,完全了解数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功能。数学教师不仅仅只是按新课程要求上课,而且也要深入钻研新课程和改进新课程,不仅是简单的把知识展示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与学生交流探讨,共同进步。 应试教育向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更新传统教育理念,涉及师范教育的教学理念,但是教育的转变关键在于转变传统教育思路和教育理念,让未来的数学教师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素质观。作为师范学校,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完成专业知识的教学目标外,首要的是抓好学生的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数学教学职业道德教育,确立现代素质教育观念。

2.1.2师范教育注重专家型教师的培养

数学教师必须达到由“教书匠”向“专家型’’的转变。每位数学教师都应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改革、教学创新和课程设置等等工作中来。无论是从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还是从工作方式、工作重点来讲,全部都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多参加教学研究、专业科研工作。

2.1.3做一个能感染、激励学生的教师

作为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设立的教学目标不能是仅仅把自己的数学课讲好,让学生仅仅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这只是一个数学教师所要完成的本职工作的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与发展 篇4

在当前翻译日渐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背景下, 市场对高层次应用翻译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而传统的外语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结构难以满足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 如何顺应市场需求, 提高职业化应用翻译人才的质量,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瑞娥、陈德用 (2012) 调查发现, 尽管中国高校翻译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位结构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但学术型师资和应用型师资的配备仍然不够合理。目前, 我国翻译专业教师大多数由传统外语教师转型而来, 专业背景和长期从业经验不足, 无法给学生提供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指导。何刚强 (2007) 、詹成 (2008) 、鲍川运 (2009) 等学者指出, 翻译师资不足是当前翻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 已成为制约口译、笔译教学的一个瓶颈。如何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善实践, 能胜任教学任务的翻译专业教师队伍, 是本科阶段翻译人才培养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翻译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构成

何刚强 (2007) 提出, 翻译专业教师具备以下三种能力:第一, 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精通翻译的一般策略与技巧;第二, 宽广的翻译理论视野, 熟悉译论的国内外发展动向;第三, 无穷的琢磨翻译的激情, 懂得教学的互动与循循善诱。

韩子满 (2008) 也指出, 翻译本科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职业化素质, 具体来讲, 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专业知识, 包括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第二, 教学能力, 包括教学组织能力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第三, 科研能力。也有学者呼吁, 本科阶段翻译专业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 即“教师职称+翻译职业资格”, 即翻译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大学专业教师所需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还应具备翻译职业化素质。

穆雷、仲伟合、王巍巍 (2007) 认为, 翻译专业教师要对翻译职业有清楚的认识, 包括职业特点、规律、行规、道德等。教师只有熟悉翻译工作所需的基本翻译技术, 了解翻译的职业特点、行业规范与市场需求, 才能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 翻译专业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工作, 应具备以下四种能力:一是良好的教师素养和教学能力, 即具备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并能够灵活运用教学组织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这是对教师的一般要求;二是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研究能力, 教师只有系统地了解、掌握古今中外有价值的翻译思想, 具备宽广的理论视野, 才能够正确引导实践、充实课堂, 并促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这也是对高校教师的特殊要求;三是过硬的翻译实践能力, 翻译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掌握翻译的规律, 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四是良好的翻译职业素养, 了解翻译职业的特点和行业规范。以上四种能力对于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尤其是第三和第四这两个方面, 恰恰体现了教师的翻译职业化水平, 为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翻译职业化与教师发展

翻译职业化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 了解翻译行业的特点和规范。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把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翻译人才” (蔡平2006) 。翻译实践课程在本科阶段翻译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作业讲评则是国内外翻译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 因而过硬的翻译实践能力是翻译专业教师首要的、基本的能力, 否则不足以令学生信服, 也无法满足职业化译者培养的需求。翻译专业教师应能教授英汉笔译、汉英笔译、文体与翻译、经贸法律翻译、翻译实务等翻译技能类课程以及与翻译职业相关的实用课程, 了解翻译市场的需求和行业标准。鉴于此, 翻译专业教师应具有不低于30万字的笔译实践量, 或者至少20场的口译实践经验, 只有这样, 才能够胜任翻译专业的教学任务。

然而, 目前我国翻译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堪忧, 大多数教师缺乏职业和行业背景, 或由传统英语教师转型而来, 或为近年新进博士学位人员, 翻译职业素质欠缺。受专业背景所限, 真正具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和较强翻译能力的教师仍然匮乏, 而翻译实践量在100万字以上者更是稀缺。教师缺乏对翻译规律的清晰认识, 不了解翻译的职业特点和行业规范, 因而无法为学生讲授与项目管理、翻译职业市场、行业评判标准等相关的翻译实务知识, 不利于职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 也阻碍了翻译专业教师自身的发展。翻译专业教师职业化程度不足, 究其原因, 有两个方面:

(一) 科研投入与翻译职业能力发展相矛盾

本科阶段翻译专业最根本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翻译 (口译、笔译) 人才” (蔡平2006) , 这首先要求翻译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口译、笔译实践积累, 还要有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教学功底, 将实践知识内在化, 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专业翻译教学常常采用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授课, 即教师通过让学生大量接触各类真实的源语文本素材并进行实际翻译训练, 引导他们对翻译过程、翻译步骤、翻译策略进行反思和讨论, 帮助其学会运用翻译参考工具解决问题, 并最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翻译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集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于一身 (李明、仲伟合2010)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然而, 与此相矛盾的是, 目前国内高校翻译专业教师面临比较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科研压力,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教师从事翻译实践的时间, 制约了翻译专业教师翻译能力的自我突破和专业发展。长期脱离实践积累, 教师的翻译能力无法提高, 无疑会制约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也不利于翻译教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 评价体制不完善, 翻译专业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低

目前, 由于绝大多数高校职称评定和考核标准的科研导向性比较强, 因而教师在职研修、自我提升专业学术水平的意识明确, 并且时间和“心理空间”压力显著 (张莲2013) 。翻译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课堂水平往往与评价并不挂钩, 换句话说, 教师的翻译能力并不会对本人的晋升、奖励有本质的影响。这样, 教师的实践积极性和努力提升自己的动机就会大打折扣。

三、翻译专业教师的发展途径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张莲2013) 。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培养高素质、职业化的翻译专业教师队伍, 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 这不仅需要外在环境和管理机制的保障, 而且需要教师有明确的专业发展观和专业发展行为。

(一) 创新翻译专业教师培训方式

要改变当前的翻译师资状况、优化师资构成、提高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 就要有效整合高校学术资源和行业资源, 对翻译专业教师进行翻译实践、教学技能和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培训。目前, 我国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已经渐成体系。近年来, 中国翻译协会和各大知名高校多次举行针对职业翻译能力和翻译教学能力的师资培训, 这是本科阶段翻译师资培训系统化和专业化的一个有益尝试 (鲍川运2009) 。培训内容从初期以翻译理论与教学法培训为主, 逐步涉及各相关领域, 如翻译研究方法、翻译教学基本理论与原则、翻译课程规划、本地化管理、翻译技术、翻译项目管理、口译和笔译实践等多个方面。在翻译教学培训方面, 除了中国翻译协会每年一度的翻译教学法培训之外, 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先后举办了口译、笔译教学开放周等活动。近年来, 口译、笔译高级技能的培训日益得到关注, 并且出现了翻译专题培训项目, 例如, 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法律翻译技能培训, 内容涉及法律翻译概论、各类法律文本的翻译与写作常用技巧、法律翻译习作点评指导等方面。培训专家既有学界专家, 又有行业资深译者;培训课程从专业训练、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到课程示范、上机实操、案例讲解,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理论讲解与教学示范和翻译实践有机结合, 产生了良好的教学培训效果。

然而, 此类翻译师资培训尚不足以满足当前翻译专业教师发展的需要。首先, 从培训时间来看, 培训多以1~2周的短期培训为主, 缺乏中长期的具有较强延续性的培训。其次, 从培训方式来看, 培训仍以讲座式培训为主, 即按照既定的培训计划, 向培训对象进行单向的信息传输, 参与式培训不足。讲座式培训虽有利于培训对象快捷、系统地接收、理解所传输的信息, 但容易忽视培训对象的个性差异和实践积极性。针对这一不足之处, 应当加强校企合作, 派教师进入企业实习。经过大量翻译实践和行业专家一对一地审校、点评, 有助于翻译专业教师提高翻译能力, 了解行业规范, 同时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 笔者认为, 要从根本上解决翻译专业教师“先天不足”的问题, 还应当拓宽教师的来源, 引入具有职业和行业背景的兼职或短期课程师资, 充实翻译专业教师队伍;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 共同建设专业课程, 即由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大纲、教案和教材的编写, 以及课程评估标准的制订, 这种方式能有效帮助翻译专业教师熟悉行业规范与市场需求, 提升其教学能力。

(二)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教育长效机制

合格的教师应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以及任务的要求等选择适当的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监督策略的执行过程, 能够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 改进教学策略,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吴迪、陈迎, 等2009) 。然而, 有研究发现,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青年外语教师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意识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没有意识到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通过思考、实践、评价解决问题, 才能实现自我发展 (吴寒2011) 。因此, 高校应考虑建立以“自我反思、群体协作”为核心的翻译专业教师教育机制, 通过举办教学研讨活动和教育技术培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等方式, 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帮助教师学会全面反思和评价自己的知识、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增强翻译专业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 使其形成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和科学的教育观。

(三) 建立多元化的翻译专业教师考核评价方法

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经验和规范, 探索并建立一种基于翻译专业教师专门人才培养的、适用于翻译专业教师的人才质量标准, 将制度保障融入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翻译实践成果应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一样, 成为评定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指标。学校应针对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 促进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例如, 建立翻译教师培养体系与资格证书制度, 结合当前翻译专业教师自主发展、校企合作培养和校本培训等培养模式, 鼓励教师取得翻译职业资格证书;通过量化的方式将翻译实践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 充分发挥翻译专业教师适应环境、发展自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教师与业界加强合作, 针对翻译实践项目、翻译研究项目等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通过团队合作实现科研、实践的共同发展, 储备专业实践教师后备力量。

结束语

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 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教师专业发展受教师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因而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必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国家、学校和个人多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鲍川运.2009.翻译师资培训:翻译教学成功的关键[J].中国翻译, (2) :45-47.

蔡平.2006.翻译专业本科生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8) :120-121.

韩子满.2008.教师职业化与译者职业化---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师资建设中的一对矛盾[J].外语界, (2) :34-39.

何刚强.2007.精艺谙道, 循循善诱---翻译专业教师须具备三种功夫[J].外语界, (3) :24-29.

李明, 仲伟合.2010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 (4) :32-36.

穆雷, 仲伟合, 王巍巍.2013.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J].中国外语, (1) :89-95.

吴迪, 陈迎, 宋杨.2009.教师元认知与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 (6) :32-34.

吴寒.2011.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外语, (4) :71-75.

詹成.2008.口译方向研究生实践教学理念及方法[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3) :103-105.

张莲.2013.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一项个案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 (1) :81-88.

专业素养发展 篇5

专业素养是小学数学老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就当前的小学数学反馈的信息来看:老师的专业素养明显需要进一步改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认同、思维顽固陈旧、素质不高、知识陈旧等问题在教育信息化的当下,老师必须不断自我更新、发展、反思,通过教学改革与各种教育活动,及时做好反思工作

一、教育信息化对老师素养提出的要求

1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利用现代技术,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更新和变革而教育理念不同,教学设计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老师的教学行为与部署,及时做好观念更新,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信息化大的背景,老师必须不断改变已有的人才观、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资源观与师生观,通过研究《教学课程标准》,掌握其思想要领,对工作做好调整

2将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

基于教育信息化这一背景,小学数学老师必须具备将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能力,根据信息技术,让各个学科与时代活水结合在一起另外,信息技术融文、图、像、声于一体,让抽象知识形象化,学习内容更加多彩,时代气息浓郁,更有助于带动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3研究与协作

基于信息化教育背景,小学数学老师在科研与教育活动具有密切关系老师也是行为活动的先驱,做好教学和研究工作,已经被现代化教育认可因此,在现代化教学中,老师必须集结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及时吸取教学经验,探讨得失,在取长补短的工作中,避免单打独斗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这也是搭建合同协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4资源组织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也对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管是教学方式,还是效率、成果都要求老师及时做好改进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必须深入教材内容,掌握网络、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做好组织管理与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5终身学习

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学生与老师的教学方式都会出现改变,知识作为代言人与权威人士,其身份也遭到了质疑对此,老师必须不断作出改变,主动放弃传统一堂灌、满堂言的教学方式当然老师还要意识到学无止境,用终身学习观念武装自己,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数学老师专业素养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小学数学老师专业素养现状

专业素养作为保障老师相关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具体包含:技能、专业知识与理念等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老师对应用知识与教学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知识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在专业素养、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研究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年龄差异,让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率存在很大差距这和老师拥有的信息技术水平有着很大关系,同时和教学设施也有关联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技术正在以惊人速度发展,同时也从理念、技术与知识上对数学老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大多数老师都希望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也有部分老师希望信息应用的能力得到提升他们普遍认为:良好的职业素养,必须遵从职业发展要求

2老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首先,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要求老师了解学生情况,主要通过作业完成情况、偶尔交流与课堂表现获得,而这根本不能完全了解学生;大多数小学数学老师缺乏有效持续的发展观念,由于认识不完善,所有很难使用有效的方法改进教学

其次,教学方案陈旧随着信息量增加,教育资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多种教学途径与方式随之产生,这也满足了不同专业与级别的老师要求但是事实上,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已有的教学方式与习惯学校进行的研修活动,由于缺乏有效引导,老师学到的知识通常是零散的,由于缺乏创新,这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发展和学生学习兴趣数学老师不能有效、及时地进行反思,即使有助于拓展知识传输,也很难内化相对,年轻的小学数学老师他们有先进的教学方式与理念,但是缺少实践经验,依然按照有经验的老师传输的经验教学,这样自身专业素养不能及时得到挖掘与提升

三、促进小学数学老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措施

1正确看待数学老师与信息技术的平衡关系

针对小学数学老师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平衡、和谐关系一则,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所以必须努力发挥其主导功能数学老师必须从学生容易接受、感兴趣的方面,帮助其提高创新水平与思维能力,这种培养主要通过几何作图、论证命题、算式推理等方式实现当然,在这期间,主导性必须适时、恰到好处、适度,以避免思维偏向二则,小学生特征直接影响着其主体特性的发挥,要求必须充分应用其优势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来看:他们正处于逻辑与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抽象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的所以,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与开放式教学,让教学知识更充满趣味性,在学习兴趣得到提升的同时,带领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与思考中

2充分利用信息平台

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反思与总结,为促进小学数学老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提供条件,打破原教学的约束,具体如:博客、QQ群、老师论坛、视频等;通过技术资源,及时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信息技术也为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网站它不仅为教学管理提供了资源,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这样就能实现足不出户进行交流,向专业、名流的老师学习,更好地促进自我发展因此,在现代教学中,老师必须及时掌握学生需求,从信息技术的层面做好反思与引领工作

3促进自我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自我发展对老师专业素养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在入职前老师必须树立起良好的专业素养,通过转变自我观念,用问题意识武装自己,就能不断增强知识储备量,更好地解决问题另外,新形势下,做好老师评价对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有很大作用,所以要注重多元化评价

专业素养发展 篇6

关键词 农村教师 信息素养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的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认识。这是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是教师对信息的利用、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及创新信息等等。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首先教师要有对信息的敏锐,对信息及信息工作的感觉。从思想上便明确信息对教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搜索对教育教学有用的信息;其次,教师要具备对信息的基本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对信息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基本方法的掌握;再次,教师要具有对信息加工处理和创新的能力,这是教师信息素养结构的核心内容。教师能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及有所创新,凝结出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最后,教师在处理信息的同时还应该遵循信息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规范。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是教师信息素养健康发展的保证,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理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

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是拥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对信息具有积极的态度,利用对信息理论及知识掌握,保持高尚的伦理道德对信息进行利用、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及创新的教师群体,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不断的专业培训及自我教育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专业情意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呈现特殊的特征。作为一名合格农村教师,应该具备国家规定的学历,但大多数农村教师又达不到此要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

2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作用

从两者的含义可以看出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联系。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素质重要组成部分,对拓展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加强专业情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反过来,教师专业的发展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在其专业素质上的发展,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2.1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能拓展农村教师教学知识

农村教师由于接触面的狭小及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相对封闭性,学科知识结构更新慢,使得教师教学知识的拓展尤为重要。

信息时代的发展本身改变着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观念、认识趋于现代化。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的角色,开始突破被动接受者,成为时代的创造者。

(1)培养农村教师信息意识使教师有意识地去接触新的信息与知识,做好时刻接受新知识准备。而不是封闭闭塞,对学校之外的事情不闻不问,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放的心理状态更适合新知识的开展与融入,这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及准备。教师在积极的信息意识促进下,积极地上网浏览与教育有关的信息,积极地阅读最新的书籍资料,从电视媒体、报纸传媒、电子资源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

(2)农村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改变了教师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农村教师由于其生活条件的相对封闭性,获得发展专业知识,大多数是被教育专家及教育研究人员所既定的知识,虽然能够掌握,但并不是内在的吸收。教师的信息能力,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所发现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及创新,获得全新的知识。

2.2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能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把知识高效地传递给学生,引导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农村教师要实现信息素养的提高,就不能仅仅是一名讲授者,课堂的独裁者,而是走向多元化发展。

(1)农村教师信息意识的加强能够使农村教师以一颗敞开的心扉来接触信息时代知识的影响,了解更多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2)农村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使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获取重要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资源,还可以在学校的网站上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熟练使用各种媒体,编写电化教育教案,改善教学手段;总结创新自己的信息经验,达到理论升华,认识教育规律。

2.3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能加强农村教师专业情意

教师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本职工作的态度,对自身发展的意愿及职业认同感。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使教师开阔了眼界,与他人在网络进行交流经验分享,提高职业认同感。

3 农村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既然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积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但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仍有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教师信息意识淡薄,大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应用意识淡薄,有的教师认为备课麻烦,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抱以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对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首先,农村教师应该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为获得相应的学位进修学习;其次,短期的培训与交流,农村教师应该积极与同行互相交流经验,得到信息使用体验,在短期的培训中吸收最迫切需要的知识;再次,进行校本培训,主要是指学校组织的培训,包括小组学习、信息技术课观摩等等;最后,俗话说熟能生巧,农村教师经常接触信息技术及媒体,形成一种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

总之,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高素质教师的支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及其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必经之路,也是全民素质提高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理论与实践,2002(8).

[2] 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

[3] 康慕云,姜健.浅谈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培养[J].教育探索,2010(10).

[4] 蒋梅芳,魏登尖.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聚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短板 篇7

一、基地培训,在学习中研究短板

我以培训为契机,努力补上短板,提升专业素养。例如,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实验教学能力,我参加了以实验见长的“物理DIS名师培养基地”的培训。在基地培训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广泛地阅读,坚持阅读和思考,才能够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工作,才能更有思路,才会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专家报告、同伴交流、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使我在物理教学领域中拓宽了思路,让我对实验教学有了更深入的实践和研究,特别是让我有机会对DIS数字化的实验系统这一现代化实验手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从而积极思考并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也有了不少的体会和成果。

二、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弥补短板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仅仅通过培训是不够的,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才能把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才能有更大的提高。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更注重实验教学的设计和研究,努力弥补自己的短板,特别是在一些研究课中,我尝试通过实验设计来突破一些教学难点。例如,我在执教市级研究课“二力平衡”时,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精神和新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情境——问题——探究——结论——应用”的设计思路,通过一个小游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研究物体在静止时的二力平衡条件,再过渡到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的二力平衡条件。探究物体在静止状态下的二力平衡条件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将它设计为在教师指导下分三步进行的学生探究实验,突出本课重点。这节课的难点是对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的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以往不太容易用实验来研究,因此在突破这个难点上我做了一个尝试,运用DIS实验系统来研究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条件,尝试同时使用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让学生通过实验直观地感受到物体在作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重力的大小是相等的。通过这两个实验,归纳得出结论,让学生经历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使我对数字化实验和传统实验的整合研究有了更多的体会和继续研究的兴趣。

三、资源开发,在创新中突破短板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积极开发与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是物理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基于学习和实践,我和团队成员一起开展了“初中物理新教材的实验教学”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创设情境性实验,使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系统整合。我们在传统实验的发展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一些较典型的案例,并对不同实验的功能进行了总结归类,形成了规律性认识。

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思索 篇8

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是新形势下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想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 适应新的教育要求就必须主动、自觉的强化自身学科专业素养.

一、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现状

无论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教师本身其实均或多或少的对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有着一定的认识, 但笔者觉得部分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教师培训方面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弊病: 相关培训讲座的培训方式、内容不能很好的吸引教师的参与度, 很多教师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愿意积极参与教育培训, 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所在的市教育局利用暑假借助网络组织全员教师培训, 培训方式多样, 引领教师带动性强, 考核模式新颖, 且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自我提升, 还有多层次的互动, 培训效果很好. 但也有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不够关注, 总是觉得自己只要能将教学任务完成, 学生考试成绩只要不是最差就行了, 职业倦怠导致教师失去自我发展的动力. 或者由于目前的评价机制, 高中化学教师课时较多, 很难挤出时间看看书、写写反思, 大家只顾埋头走路, 不知道抬头看天.

二、提升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必要性思考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教师要给学生的其实不是一碗水, 而是一汪泉, 给予学生方法永远比给答案好得多.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教师上课讲的时间不超过课堂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一, 但其教学效果却总是遥遥领先, 而且学生对这样的教师是充满热爱. 想达到这种境界自然需要教师具备极高的学科专业素养, 并且懂得不断加强学习和反思, 完善自我, 是典型的学习型的教师. 教师必须克服职业倦怠, 自我顿悟, 将提升自我学科专业素养看作是自己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为创设更加灵动、高效的课堂不断汲取新鲜学科知识和教育理念, 进入“蓦然回首, 那人还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笔者就曾经为某个重要的展示实验多次操作思考直至完美付出近10个小时的时间, 在课堂展示中也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养途径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 必须脚踏实地的去努力达成.

1. 主动加强学习研究, 掌握最新教育教学知识

要想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就必须加强碰撞. 阅读能使人智慧, 尽可能的挤出时间, 多阅读思考, 笔者在3年前就给自己制定好目标, 每个月至少阅读3本教育教学书刊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写好读书笔记, 日积月累自己的思考就一定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交流能提升为阅读效果, 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多和同事交流, 也可以到教育教学网站的论坛和网友们交流, 参与QQ群的教育教学视频讨论活动, 多次的碰撞就一定能产生很多智慧的火花, 也会更好的理解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笔者先后参与了多个由专家引领的沙龙活动, 感触颇深, 也许是素不相识的教育者, 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畅所欲言, 不占用很多的时间, 消耗的资源也很少, 但却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 积极参与备课组活动, 更好的取长补短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在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方面, 集体备课活动是最佳的平台. 通过同事之间的真诚交流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 深化理解教学要求, 组内成员集思广益的过程更可以使得每一位成员能够在短时间内充分备课, 既有自我发现, 更有集体完善. 目前比较重视的微型课堂在集体备课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模式, 每一位成员选择一周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进行现场教学, 其他同事进行适当补充, 备课组长最终总结制作成导学案和教案范例, 教师可以结合班级教学实际适当调整, 这样就能从每一个细节优化课堂教学.

3. 精心反思, 系统完善教学环节

反思是最好的成长途径,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做好反思, 反思的内容不一定要很长, 但一定要具备很好的实效.可以是对教学内容遗漏的补充, 更可以是对教学设计的完善, 知识呈现方式的思考等方面. 如笔者在一次教学后就反思如下: 由于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不充分, 导致很多学生对化学反应过程的误读, 应尽量在课堂上给予方法指导, 强化记忆效果的检测. 反思结果及时在下一课付诸实际, 遗漏的内容即使补充好, 该检测的内容马上让学生在黑板上或者使用默写本检测, 这其实也是做好的过程控制. 一学期结束了, 也应该做好反思, 构建适合教师和学生的理想教学模式, 探索新的教学策略.

任何一名有责任心的高中化学教师一定愿意主动提升自我学科专业素养, 不能仅仅将此作为一种任务来应付, 更应该作为自身成长的必要, 不断追求更佳的教师自我, 更好的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专业素养发展 篇9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扰

提高教师学科素养,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改革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日益重视的一个问题。于是各种教研培训、网络学习、课题研究、专业技能竞赛、课堂模式变革等铺天盖地涌向教师群体, 教师们除教学外还面临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分数和升学率的严格指标, 加上各种各样的考核机制和繁重的课业负担, 他们常常感到疲惫不堪, 职业倦怠情绪逐渐蔓延, 从而丧失了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对于各种专业培训计划抱着应付式的态度走过场, 效果可想而知。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劳动者个体在从业过程中, 感觉从工作中获得的价值感、成功感等心理需求与劳动付出相比不匹配, 从而对自身职业长期产生情绪倦怠、质疑、成就感下降等消极体验。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热情降低, 对学生失去责任感, 对自我失去效能感。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当前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相对比较低, 教师付出得不到应有的报偿, 社会对学校的过高期望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学生的不合作行为令教师在课堂上屡次产生挫败感, 教师的付出不仅没有回报, 反而常常感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前路渺茫, 了无生趣, 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心理平衡。如果教师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就感、认同感和满足感, 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就会逐渐被消磨, 进而出现厌教、弃教现象。此外, 学校管理缺乏民主精神和文化内核, 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学校发展缺乏认同感和向心力, 从而对工作产生冷漠和消极的态度, 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当今社会是个高度竞争的社会, 如果在高效率、高节奏的紧张工作中职业倦怠情绪始终困扰着自己, 长期缺乏幸福感, 又不能适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或者获得外界的心理支持, 长期浸淫在恶性循环的消极情绪体验中, 最容易发展为与职业相关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验到职业幸福感, 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以及对学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作为客观存在的外在因素, 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获得根本性改变的。作为教师个人而言, 可以从自身角度入手为缓解职业倦怠做出一些努力。

二、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

教师是自然人, 但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最基本的需求。除物质上的最基本的需求之外, 教师职业还需要自我的实现, 受到别人尊重的一些社会性的高级需求, 也就是教师个人职业成就感的实现。有些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做了界定。刘次林认为“对于信服教育的教师来说, 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 不是重复而是创造, 不是陌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王彤认为教师的幸福感是教师在从业过程中感受到这个职业可以满足自我需要, 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能产生愉悦感的一种状态。曾抗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是能够自由发挥潜能、满足自我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实现理想和自身价值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积极主观体验。

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问题大多是在教室里直接面对面的解决。师生间不断相互良性作用, 会让教师们受到其激励, 提高其对教学的胜任力, 有助于教师体验教学成功感, 保持愉悦的心情,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感受专业幸福。因此, 教师的职业幸福来自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教育事业中, 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心理快乐和专业发展的教师才是幸福的。

三、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 多元化的集体备课

1.常规集体备课的落实。多元化的集体备课形式对教师学科素养专业化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应保障集体交流的时间, 让集体备课常规化、制度化。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必须要对备课的内容有充分的思考和酝酿, 备课组成员要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 可以适当进行教材整合, 对内容进行个性化思考, 相互交流。主讲教师搜集各种资料, 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 提供初步的教学方案在备课组内讨论, 建立合作共同体, 发挥教师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教师课程资源和校本教研开发能力的提高。个性化的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促进教师提高学科素养积极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根据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个人优势, 提高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有助于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学科素养。备课组内能力互补, 如网络操作熟练的教师负责网络资源开发, 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审批集体备课最终方案和落实教学效果, 研究能力较强的负责引领研究课题的开发等, 激发教师的个人钻研精神和个体创新意识。

课例研究和同课异构是研究型教师集体备课, 是提高教师校本教研开发能力和群体积极性的有效补充形式。通过课堂效果的对比, 探索高效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的最有效方式。教师凸显个人风格和特色, 并通过互相观摩得到启发, 给老师提供自我发展学科素养的平台。

(二) 名师的培养

1.制定教师学科素养发展规划。为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有必要实现师资队伍再优化。根据师资配备的结构和比例, 培养一批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 利用各种培养方式和教学科研力量配备一批骨干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如名师工程、区域学科骨干、校本教研骨干等, 营造教学科研氛围, 凸显这部分教师的学科带头引领作用和工作情感态度的辐射作用。

2.培养骨干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以研促教是中小学教师提高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 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切入点在于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学校需要搭建研究平台, 鼓励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 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查, 主动承担研究任务, 掌握科研知识和方法, 提高科研能力。要提高教师往研究型教师转变的专业素养渴求和积极性, 必须培育教师职业情感, 一要构建合理的平台, 及时合理激励以保证教师持久的科研积极性。提高骨干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学术声望, 让他们的科研成果得到肯定和推广, 从而使其社会价值得到承认。二要设法创造条件来鼓励支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以此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促进其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进而发挥其在教师团队的辐射影响力。

(三) 倡导自主、合作的课堂改革

1.提高教学对象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品质和教师教学能力是相互作用的,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能促进教师提高学科专业素养的积极性。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创新, 善于思考, 敢于质疑, 乐于探索的教学模式。以高中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我们试行“三案六步”的课堂改革模式, 三案指老师教案、教学反思和学生思案, 课堂教学六步是指某一知识体系能力形成的全过程, 包括目标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评价—归纳总结—拓展提升。在完成一个知识内容过程中, 必须包括上述六步的教学过程, 通过课堂六步和学生思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激励其课后对学习效果的思考, 践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反过来提高教师教学探索的积极性。

2.提高教师积极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习惯和积极性得到较大的改善, 对教师教学体系构想提出新的要求。教师终身学习研究成为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整体性取向, 为教师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提供平台条件。此时, 学校可以组织课堂教学竞赛, 让老师展示课改成果, 从而激发教师谋求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促进教师学科素养专业发展与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和谐局面。

(四) 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和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开发有学术价值的课题研究和教育科研, 优质的课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 并根据研究成果对学科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达到以研促教, 教学相长的和谐统一。

教学科研价值的准确定位有助于教师建立科研的信心和积极性, 使科研成果真正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存在的疑惑, 提高科研的有效性;同时会给教师很大的科研成功感和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价值, 反过来促进教师开发科研课题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教师学科素养的提高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 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都需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和行动上的大胆尝试, 不断探索提高教师学科素养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形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提高教师学科素养,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改革迫切需求。本文试图从学与教的不同角度探索促进教师提高学科专业素养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科素养,专业发展,有效途径,教学研究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殷凤.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及实践推进[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4, (5) .

[2]赵晓川.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调查分析与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 (6) .

[3]戴丽丽.城市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以北京、上海和西安高中教师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素养发展 篇10

一、博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大教育家孔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是知识广博、不断学习。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既包括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也包括本专业的理论体系。基础知识要扎实全面,理解要透彻。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精研教材教参之外,还要广泛借鉴同行及网络等资料,尤其是选择本学科水平较高的网站,经常研习其中的课件教学设计考题等提高会比较快。也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会议,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理论方面,要留意国内外相关理论建构,把理论和基础知识相结合,深化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理论促知识,通过知识升华理论,实现专业质的飞跃。同时,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一日千里,有些教师虽然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理论功底,但是知识处于停滞状态或者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缓慢。这也不符合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要做到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较好的方法是经常阅读本专业的期刊。期刊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往往会介绍和反映本专业的最新成果和动向。把专业中的问题通过期刊来解决,可以在短时期内达到更新知识体系和学科理论的目的。

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教师还要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知识是人类对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和概括。不同专业的知识其实是相通的。教育学是对教育教学现象和本质的概括总结。教师要具备教育学的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心理活动探索的成果。教师要具备心理学知识,尤其是青少年心理活动特点,才能把握特点,因材施教因事施教。此外,教师对专业相关学科和其他知识也都要与一定的认知,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变化。

具备广博的知识,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非常重要。当代学生能接触到的知识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教师要站在讲台、站稳讲台,必须要在博学上下一番工夫。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有些学校、有些班级,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超越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如果无法给出合理的解答,势必无法立足三尺讲台。学生倒逼教师不断钻研专业,在教师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平之后,又会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因此,可以说,博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二、明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明辨是指教师在专业化上,在准确完整的把握知识、思考知识的基础上比较不同专业知识从而获得知识本质认知的过程。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开始于明辨,最终又回归于明辨。任何专业知识的入门知识,首先要搞清楚本专业的基本术语、概念,而术语、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正是通过明辨获得。明辨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尺度,明辨是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重要方法。任何专业知识都需要明辨的过程。明辨的基本方法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中学的专业知识体系并不简单。教师专业化在广博的前提下,必然要经历一个由博返约、由繁到简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独具慧眼、明辨知识,获得真知、精知。把握本专业的精髓所在。

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虽然具备了广博的知识,但是不能明辨知识。只是传授知识,而不是传授真知;只是传授真知,而不是传授专业精华知识;只是传授表象,而不是传授本质;只是传授本质,而不是传授思维方法。这样,学生学到的很可能是一知半解、知而不智的知识。

要达到较高的明辨能力,除了博学之外,还需从两方面突破。一方面,将专业和社会实际生活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源自社会实际,是社会实际的高度提炼和升华。在社会实际中感悟知识、检验知识,可以增强明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需学习逻辑学方面的知识,掌握感觉、知觉、表象和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思维方法。通过明辨,既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又注重外在区别,既明白共同点,也理解不同点。这是获得较高层次知识的思维前提。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上,要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将知识锤炼磨砺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因此说,明辨是教师专业化的关键。

三、慎思———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升华

“学而不思则罔”。原本是指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要经常思考问题,才能提升自己的学习感悟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同样适用。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在具备了广博的知识和明辨知识的能力之后,就需要不断思考问题、反思教学实践。这就是慎思。慎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升华。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广大教师每天传授知识,有时甚至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专业能力并没有得到太大提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直至退休,专业水平和刚参加工作时相比,没有出现质的飞跃。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很重要原因是,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而不注思考知识。慎思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通过借鉴同事经验和阅读期刊引发思考,构筑起专业知识体系,形成三维、四维的知识空间。另一方面,“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要勇于敢于提出自己的专业观点。大胆的假设要以广博的知识为前提,小心的求证则体现了慎思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闲暇,进行专门的思考可以提高专业认识。有时会突然获得专业知识的灵感和奇思妙想,不妨赶快把它记下来,不然会稍纵即逝的。教师都有教学反思记录册。可惜,有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好好利用,没有及时地思考专业问题,也没有及时反思教学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专业化发展较好的教师大都具有慎思的习惯和品格。从教师专业化提升的角度来说,慎思要比博学和明辨更加重要。

四、笃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归宿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博学、慎思、明辨都属于知的范畴。知只是基础,行才是目的。空谈知识没有太多实际意义,最终目标是将知识实践化,达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对于教师来说,博学、慎思、明辨之后最为重要的当时是笃行。教师在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深刻的教学反思、高层次的专业素养之后,需要切实将这些要素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笃行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归宿。

一方面,笃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是备课、上课、改作业,而是将较高的专业理论能力转化为高效的教育教学能力。笃行涵盖课堂情境创设、师生互动与沟通、讲授、调控、拓展、优化等诸多方面。行是对知的贯彻实施。在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支撑下,将教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展现给学生。在有效突破重难点的前提下,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简单的知识体系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教师笃行,需要把试题尤其是较难试题的解题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教师的笃行掌握知识后,更重要的是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对于高中教师,尤其要把高考题的解题突破口、思维过程潜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学生具备了本学科的基本素养和较高的应用能力,才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真正提升。

专业素养发展 篇1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为使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全体教师快速成长,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可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引领课堂走向生本、高效。

一、与学生同行

教师的一切行为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并且能使他们得到成功的状态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变得勤奋,并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因此教师从教学的角度,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起点、文化起点、时代起点等个性化因素,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拐棍”,培养更多孩子的自尊感。普鲁塔卡说:“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二、与问题同行

作为一线教育教学实践者,与问题同行应该是我们进行教育教研活动的起点,只有时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问题研究成为一种文化才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与问题同行,是我们成长的沃土和进步的基石。与问题同行这一理念应该植根在我们的心中,让问题融入课堂,植根在课堂的分分秒秒中,植根在教学行为的点点滴滴中,这也可以更好地提高我们的生本意识。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更有效地引领我们的课堂走向生本、高效。

三、与专业阅读同行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能旁征博引,对问题分析得入木三分;有的教师妙语连珠,对听者而言是一份享受。这无不与他们的丰富的专业阅读有关,正因为他们具备了渊博的专业知识,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专业阅读必不可少。我校在引领教师专业阅读方面也做着许多努力,比如不断在专家的指导下充实学校图书馆的教育教学专业书籍,引领教师与专业阅读同行,向老师们推荐优秀的专业图书等;充分利用每周二晚上两个小时的“芦苇沙龙”等读书活动提升教师专业阅读热情和水平。通过专业阅读,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眼界和水平,还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

四、与课堂同行

与课堂同行,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堂观察也是一种与学生的合作,在与学生的课堂交流碰撞中,可以突出个性,也达成共识,对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突出作用。

我校高度重视以课堂观察实践与研究,各学科、各年级,教师人人执教观察课,与课堂同行,践行高效策略,引领我们从教师的起点做研究,逐步树立起研究的枝干,让我们的课堂研究成系列。

五、与思考和日常研究同行

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及研究能力,引导他们与思考和日常研究同行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思考,通过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够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新的东西、新的特征、新的细节,且这又是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而教师本人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成长,成为积极作用于学生的个性力量,乃至去创造教育现象。如果教师没有学会思考和研究,不去分析细节和事实,那么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而如果教师没有对教育教学产生兴趣,那就会耽误学生。

专业素养发展 篇12

教育事业关系着社会未来的发展,而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新时期,要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教师人才,就需要注重对准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的提高。师范类高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教师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师范生是有着较高素质的准教师群体,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是提高师范类高校教学成果的根本途径。而顶岗实习是师范类学生提高教学经验,进行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顶岗实习对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提高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对顶岗实习对师范生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一、顶岗实习对于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影响

对于众多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其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其对师范岗位情况的进一步认识,对于其今后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大程度的积极影响。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顶岗实习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仅不利于顶岗实习整体工作的开展,而且对于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发展而言也起不到任何积极的影响。

(一)有益影响

(1)顶岗实习对师范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教师在工作中担负着很大的责任。师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的往往是一些理论的教学本领。而通过一定的顶岗实习,师范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更能体会到教师这一行业的伟大,增加他们对于教师行业的认同感。一些师范类的学生表示,通过顶岗实习,对于那些坚守在农村支教的教师们更加的敬佩,并表示愿意向优秀的教师工作者们学习。通过下乡支教的顶岗实习活动,同学们更加认识到教师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顶岗实习可以巩固师范类学生的教学信念,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的专业精神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

(2)顶岗实习对师范生专业知识的延伸与补充

师范类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的丰富,更需要实践的教学经验的丰富。定岗实习的经历,对于师范类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理论知识的实践过程。在定岗实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增加他们对于教师工作的直观认识,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情境性知识水平。通过在教学第一线的定岗实习活动,师范类学生可以更好的将教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教学过程当中。定岗实习是对师范生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他们教学能力的一次有效的锻炼与提高。通过现实的教学情境,师范生的理论知识可以得到更好的补充与升华。

(3)顶岗实习对师范生专业教学技能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很多的教学技能,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技能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关系协调能力。顶岗实习是一项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活动,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师范类学生可以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技能。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同时,通过一定的实习,学生还可以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更可以学会如何与其他教师以及学生处好关系。这些这专业技能的提高对他们今后的实习生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与帮助,也能帮助其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不利问题

(1)地方政府不重视

顶岗实习无论是涉及因素还是环节都较为复杂,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而要想促进师范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获得地方政府在资金筹措、资源调配、正常协调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但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过分追求和强调,导致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认识到教育水平提升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长远推动作用。再加上一些偏远贫困地区本就不发达的经济状况,使得政府对师范院校大规模顶岗实习活动的开展表现的力不从心,无论是专项资金划拨还是政策支持都极为欠缺。

(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支持

一般而言同一区域内的教育工作都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负责,对于当地的各个中小学而言,教育行政部门具有直接的领导权,能够全面掌握各所中小学的办学、师资建设等情况,且各中小学需要定期对当地教育部门提交工作报告。就师范院校的顶岗实习工作而言,一般实施的规模都较为广泛,往往涉及到多所学校,师范院校在难以与各所院校保持直接联系的基础上,也就不能全面的掌握各所学校的教学具体情况,而对顶岗实习所在学校师资、教学等情况的掌握往往是顶岗实习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基础性条件。为此师范院校要想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借助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由于只顾眼前利益,对于在当地中小学中开展顶岗实习的意义缺乏预见性,于是就导致了对待师范院校顶岗实习工作在当地的开展,教育部门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与重视,进而致使师范院校顶岗实习在本地的开展变得异常艰难,甚至出现中途中断的情况。

二、优化顶岗实习环节,促进师范生素质的提高

(一)建立协调机制,合理利用资源

顶岗实习涉及到不同教育部门之间的协作,为了更好的作出统一的协调规划,针对师范生的定岗实习活动应建立一定的协调机制。不仅要协调好师范类高校的学生安排工作,更要做好地方教育系统的岗位分配工作。其中,地方教育部门应该切实的担负起相应的协调责任,将顶岗实习的师范类学生合理的分配到应有的岗位上,做好人员的协调分配工作。师范类学生是优秀的教育人才资源,通过合理的安排,可以有效的提高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针对不同地方小学的不同情况,做出具体的师范生人员安排。对于前来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在做好充分的物质保障和人际协调工作。

(二)巩固实习基地,展开定点合作

要想更好的使顶岗实习成为提高师范类学生专业素质的途径,就需要建立常态化的顶岗实习机制。而和进行顶岗实习的地方小学展开长期的合作则是发展顶岗实习长效机制的必要措施。师范类高校应该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与各地中小学展开长期的合作,建立属于自身的实习基地,实行与地方教育系统的定点机构项目。注重对于即将参加实习的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培训,提高他们对于顶岗实习的认识,提升他们的专业教学技能,使顶岗实习能为地方中小学带来更好的教育教学体验。这样就可以形成顶岗实习的良好口碑,使顶岗实习得到当地家长与老师的一致认可,这样更有利于顶岗实习长效机制的形成。

(三)保障实习经费,高效利用资源

师范类高校的顶岗实习活动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活动的过程中涉及到一定的教育经费的运作。为了使保障顶岗实习活动的顺利进行,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保障教育经费的到位。可以通过政府筹集以及社会资助等方式进行相关的教育经费的筹集。教育经费主要使用在对地方中小学教育环境的改善以及对顶岗实习的学生的工资补助上,其中还涉及到一定的食宿问题。顶岗实习教育经费的筹措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更应该合理利用资源,保障顶岗实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合理安排课程,改进授课方式

在当前的一些高等师范类院校,对于师范生的培养过程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之处。课程组织的失当,造成了培养效果不佳的情况出现。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导致师范学生实践教育意识的薄弱。这种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更好的培养专业教学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对师范生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改进传统的授课方式,增加高校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的适应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

三、结语

顶岗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应该重视师范类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完善相关的协调机制,为师范生创造更好的实践平台。相信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师范生的专业教学素养将会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学兵,董博青,蒋丽辉,张丽萍.顶岗实习模式下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6)

上一篇:临床拓展下一篇:市场调研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