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编导的专业素养

2024-09-19

电视编导的专业素养(共12篇)

电视编导的专业素养 篇1

摘要:电视编导承担着节目编辑制作的重要使命, 电视编导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质量和水平。新时期先进文化的传播对电视编导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敏锐的创新意识缺一不可。电视编导应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保持进取意识, 力求不断积淀职业素养。

关键词:电视,编导,职业素养

0 引言

观看电视节目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随着受众文化品位的提升, 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电视编导在节目构思、策划、编辑、制作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 其职业素养直接关系节目的质量。因此, 电视编导的职业素养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电视媒体的发展, 必须受到电视台的高度重视。

1 电视编导职业素养的内涵

电视编导职业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首先, 电视编导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电视是传统媒体中的一员, 媒体公信力、政治舆论导向的树立要求电视编导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其次, 电视编导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电视编导长期从事电视节目的构思、编辑、策划、制作等工作, 其专业功底涵盖制作技术、艺术修养、文化底蕴以及执行能力等多个方面, 也是电视节目立体画面的主要决定因素。最后, 电视编导应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尽管高水平的专业功底能够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节目, 但缺乏创新意识就会影响到电视节目的与时俱进发展。因此, 电视编导的职业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并且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一名电视编导首先要具备以上素养, 缺一不可。但这仅仅是一个起点, 能够经历政治素质的考验、持续提高专业技术与修养、不断推陈出新, 才是一名合格的电视编导。

2 电视编导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2.1 过硬的政治素质

作为一名电视编导, 首先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 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用电视节目诠释新时期的政治思想, 树立鲜明的政治舆论导向。此外, 政治素质还包含电视编导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 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现实生活是电视节目最真实、生动的素材, 电视编导只有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才能把自身对于生活的种种感悟融入电视节目的制作, 并由此展现新时期的先进思想与风尚。例如民生新闻的编导, 虽然节目中设立民生热线用于观众参与互动, 但观众反馈的多是生活中的琐碎问题。电视编导如何转变观众的思维, 引导观众将目光转向健康生活、和谐互助等体现时代风尚的领域, 就体现出其特有的政治素质。一方面, 电视编导在节目设计制作过程中要通过分类处理的方式, 将同一类民生问题集中处理, 既节约时间, 又能增强观众对政府和媒体的信任, 并扭转自身的心态,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民生问题。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媒体的舆论引导, 电视编导借助节目编辑和播放弘扬先进思想, 展现和谐社会中的种种感人事迹, 都需要崇高的政治素养作为支撑。再如重大事件发生后, 电视编导如何通过新闻节目传递社会爱心也是其政治素质的体现。面对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 电视编导不仅要带领团队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现场的最新信息, 更要在危难之际鼓舞全社会奉献爱心, 用爱心接力赢得抗灾战役的胜利。

2.2 扎实的专业功底

电视编导扎实的专业功底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 电视编导应具备筛选、构思、策划的能力。电视编导肩负着节目统筹规划的重任, 成功的选材是电视节目赢得观众认可的基础。在各地电视台激烈竞争的今天, 选材与策划定位决定着节目的基调, 也是电视台整体发展风格的体现。尽管电视台需要在竞争中权衡经济效益, 但精心编导的优质节目始终是立台的根本。这也是娱乐、征婚、求职等电视节目虽然火爆却出现种种质疑的原因。其次, 电视编导应具备文化艺术修养。电视节目的本质是一种艺术画面, 无论节目内容涉及哪一个领域, 都需要通过艺术画面加以诠释。所以电视编导要具有艺术判断、鉴赏和加工能力。电视编导要精心选择各种艺术元素, 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 融入文化内涵, 配合精彩的文字解说, 以实现富有美感的传播画面, 其专业的文化艺术修养也将带给观众深深的感动。最后, 电视编导应具备业务组织能力。优秀的电视节目需要历经多个环节才能从最初设想的主题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电视编导要将节目编导与制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统筹组织, 发挥总指挥的专业能力, 并在社交和执行能力的支持下, 高效、精准地完成节目制作目标。

2.3 敏锐的创新意识

政治素质和专业功底是电视节目赢得竞争优势的前提, 近年来备受观众好评的电视节目与电视编导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这些电视节目也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电视编导的职业修养。与此同时, 电视编导还应居安思危, 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 不断推陈出新, 丰富电视节目形式, 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随着受众需求品位的提升, 观众希望观看到更加新颖的电视节目, 电视编导应从观众需求出发, 创造节目编排的新亮点。例如《百家讲坛》、《王刚讲故事》等电视节目自创立以来很受观众青睐, 各地电视台纷纷模仿, 推出很多讲坛类、名人主持类的电视节目, 但都反响平平;《幸福魔方》、《金牌调解》节目播出后, 不少电视台也设立家庭纠纷调解节目, 但很快归于平淡;《非诚勿扰》一炮打响, 类似的节目此起彼伏, 以致广电总局责令限制征婚类节目。因此, 创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工作。电视节目创新不是一个刻意的形式变化, 是电视编导在认识时代发展潮流、媒体责任使命、电视台竞争战略的基础上, 综合现有资源, 以观众需求为根本, 设计的新型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这一职业素养要求电视编导具备职业敏感性, 善于时刻捕捉新的亮点和信息, 保持永远求新的状态, 并用职业激情感染整个团队, 凝聚团队创新热情。

3 电视编导职业素养的积淀

电视编导职业素养的积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甚至可以说是贯穿其职业生涯的始终。一方面, 电视编导应在工作中不断进行反思, 分析近一阶段编导工作的成绩和不足, 特别是要用心倾听观众的反馈, 从中寻找职业素养提升的路径。另一方面, 电视编导应保持不断学习的热情, 参与政治素质、专业技术和修养、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专项培训和学习, 并加强横向比较, 广泛吸收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 以实现自身的持续进步。

4 结论

电视编导的政治素质决定着电视节目的政治方向, 专业技术和修养决定着节目的制作水准, 创新意识则是电视节目时刻保持生命力的源泉。电视编导应不断积淀职业素养, 从而增强电视媒体的竞争实力, 树立媒体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卢爽.电视编导之创新思维[J].新闻传播, 2011 (5) .

[2]于悦.浅析电视编导应具备的素质[J].新闻传播, 2011 (6) .

[3]张凡.电视编导技能素质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0) .

电视编导的专业素养 篇2

一方面,全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如果电视编导将新闻节目定位于新闻信息的传递,而不是深度的分析和解读,那么电视新闻就会缺乏自身的竞争力,原先的受众群体也会逐渐流失,转而选取其他更为便捷、更具新意的媒体获取新闻信息。但深度报道也并非轻而易举,其中既有新技术的应用,也有海量信息的整合,以及深度分析内容的策划。例如对重大新闻事件展开的深度报道,编导就要深入考虑事件所牵涉的领域,如何及时跟踪新闻现场,如何还原事件的始末,如何用舆论引导受众。这些工作都需要电视编导从思想到能力的转变,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促进深度报道发展。

另一方面,全媒体时代不仅新闻获取途径多样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也同样在向多元化方向转变,无论是严肃性的新闻话题,还是民生类的新闻,其中都不乏大量的深度报道。而受众的审美能力、受教育水平也在与日俱增,他们对新闻信息的关注除了时效的要求,还有新闻质量的诉求。千篇 一律的新闻报道已经不能吸引受众的目光,解说式新闻、访谈式新闻往往更能提高受众对电视新闻的忠诚度。所以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深度报道的涉及面更广,其中还暗含文化艺术、人文关怀等思想和诉求,电视编导也必须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驾驭深度报道工作。

3 深度报道需求下电视编导提升职业素养的方向

为推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工作的发展,电视编导首先应担当好受众的“把关人”角色,进而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入整合,并丰富深度报道的形式。

第一,担当受众的“把关人”角色。电视媒体的优势在于公信力强,尤其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受众更愿意通过传统媒体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和关注事件的发展。所以电视编导在提升职业素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将服务受众作为重要使命,践行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好受众的“把关人”。当前在强调个性的新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介的“把关”作用被削弱。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受众也需要从中进行筛选,关注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对一些新闻信息的真伪加以辨别。受众对新闻信息筛选和过滤的需求恰恰是对新闻“把关人”的诉求体现。电视编导要善于策划和选取深度报道的主题,在海量信息中寻找有代表性、有助于树立媒体公信力的切入点,通过深度报道的传递,使受众能够“近距离”接触新闻事件的始末,扫除对种种问题的疑惑。而且电视编导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捕捉深度报道所需的新闻素材。

第二,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入整合。深度报道虽然要求具备丰富的素材,但并不是简单地将各种论证依据一一罗列,而是要有严谨的前后逻辑关系,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这样才能达到牵动人心的效果,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因此,电视编导需要具备组织和策划能力,能够结合新闻主题深入挖掘相关的素材,并将素材编辑整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无论是宏观的审时度势,还是微观的精雕细刻,都是与编导的综合素养分不开的。例如,面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编导要迅速把握新闻主导方向,然后确定对新闻现场的跟踪调查方法,适时通过演播室与现场联线沟通;对于影响广泛的新闻事件,编导不仅要重视一线信息的反馈,还应邀请重要的专家,提供专业的分析论证,以及将不同时间、地区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追溯,发起和受众的互动交流等等,使深度报道节目形成系统性的贯穿。

第三,丰富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既然是深度报道,就不是简单地表述新闻信息本身,而是要用充实的素材去论证去分析,因而其表现形式也关系到深度报道的质量。对一篇新闻报道来说,内容代表的是深度,而表现的形式和手法凸显的是厚度,深度与厚度相辅相成。电视编导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都要上升到新的高度。电视编导不仅要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拓展知识面,增加社会阅历,还要广泛学习国内外知名新闻栏目的经验,善于推陈出新,使深度报道更具文化艺术水准,从而增强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受众观看新闻节目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获取新闻信息,而是将观看新闻的过程视为一种精神享受。所以电视编导应借势新媒体发展,促进媒体之间的融合,用多种形式强化深度报道的表达效果,提高新闻节目的观赏价值。

参考文献

[2]冶进海.浅谈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中的编导意识[J].东南传播,(3).

[3]周恩佳.新时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特点与优势[J].新闻研究导刊,(15).

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电视编导;审美意识;审美培养

随着网络媒体的盛行和地方电视台的建设和发展,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电视编导岗位需求数量能够满足电视编导学生数量,同时多家媒体单位的竞争也对电视编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审美意识对其编导出的作品的受众性有直接影响。大众并非都有一双创造出美的手,但是其都有一双发现美和比较美的眼睛。如果电视作品的审美没有竞争力,那么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会受到影响。2016年两会中着力强调了创新对各个行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创造性地增加对学生审美意识培养的力度。

一、电视编导审美意识对电视编导工作的影响

(一)对电视节目的主题进行审美选择

在数量众多的电视节目中如何做到吸引更多的观众,赢得更高的收视率,电视节目制作前主体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电视编导一般具有较强的节目制作专业知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电视审美意识,会用一种独特的眼光发现在平常现象之下所蕴含丰富的美学因素,这对电视节目主体的确定、电视节目制作方案的确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对电视节目内容的审美评价

电视编导对于电视节目内容的确定是根据自我的审美意识,在头脑中形成了相对规范和严格的审美评价体系,使制作出来的节目内容上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更为全面和真实的展现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美。

(三)对电视节目形式的审美标准

电视节目的形式是最能够体现出电视编导审美意识的部分,同样也是电视节目最为明显的美学表现。电视编导在后期的制作节目时,运用电视节目中的各种艺术手段和剪辑的特点,丰富电视节目的艺术表达形式,使电视节目的形式更好的服务和表达每一期电视节目所指定的主体,提高电视节目在表现上的艺术感染力。

二、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丰富电视编导的知识结构

在理论上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视野,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知识结构的拓宽和视野的扩大有利于在电视编导过程中进行创新性的工作。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大体上可以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显性教育方面,主要可以将美术和音乐以及体育等艺术课定为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必须课,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与艺术的接触量,从而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中的美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由于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艺术课主要是为了电视编导作品的审美质量服务的,学校要与艺术类教师进行深度沟通,从而让其艺术课堂上的知识可以对该专业的学生有确切的指导作用。这样可以让本学校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有高度的竞争力,同时也彰显出了自己的专业特色。隐形教育方面,主要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载体来展开。从教学楼的装修风格到校园景观花草的设计,从学校长廊的画廊作品展示到大学生活动中心的钢琴角落,都要洋溢着艺术的气息,环境对人的意识形态有重要的影响。意识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当校园中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学生自然受到熏陶,从而培养出艺术气息。古书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校园文化就是一本无形的可以呼吸的美学书籍。

(二)增加电视编导的工作经验

第一,增加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间接经验。要对编辑进行审美意识的培训,可以通过出国留学和到上级相关新闻编辑部门进行学习,从而能够让编辑了解到同行业先进工作者的审美工作的切入角度,进而有利于其实际的电视编导工作中能够有所借鉴。第二,增加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要走出教室,走进民间进行调查和研究。受众率较高的传媒方式能够有广阔的市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内容受大众欢迎,他的表现形式喜闻乐见,这些传媒工作者很多就来自民间。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电视编导的过程中积攒丰富的经验,需要教师对其经验进行分析和指导。电视编导专业可以定期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会上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审美意识收获进行延伸和拓展,从而深化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审美意识与电视编导之间关系的课题研究,以论文撰写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和对实践的总结双方面来反思审美意识和工作的联系。

(三)构建审美取向的作品评价体系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还是具有不同程度的被动性的特征,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要将审美意识纳入到其作品的评价体系当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学分而努力丰富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电视编导的水平,进而有利于其职业的发展。此外,构建审美取向的作品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作品的审美意识水平有客观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其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该教学评价体系不能流于形式,仅仅给学生一个分数,要给学生具体的评价。既要说出其作品好在哪里,又要之处其作品可提升的空间,还要为其作品主题相关的审美因素进行补充。只有这样具体的审美评价,才能够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进行强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对电视节目的选题和内容以及形式的表现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中,电视不再是大众获得信息的唯一渠道,只有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才能赢得较高的收视率。因此,电视编导专业教研工作者要通过校本课程来丰富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其在进行不同主题的节目编导时应用与之相适应的美学元素,进而提升电视节目的质量。此外,要增加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工作经验,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创作潜能。在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方面,要在传统的学习评价基础上,增加对学生作品审美取向的评价,从而让电视新闻人不仅重视新闻的“新”字,还要表现出新闻的“美”。总之,互联网环境下电视编导专业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朱可江.媒体传播对大众审美意识的影响[J].中国地市报人, 2016(04) .

[2]于凯.从接受心理看电视编导的审美意识[J].新闻传播, 2016(04) .

浅议电视编导的职业素养 篇4

情怀, 是一个很抽象的词。情怀的释义是指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 情怀的定义是拥有一种高尚的心境。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人品若山崇峻极, 情怀如水共清幽”之说。不同的人对情怀的理解不尽相同, 笔者理解的情怀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回答“为何而生”时总结的三种情感: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电视编导其实与作家、导演一样, 是用自己的作品与世界对话, 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追求。如果没有心怀天下、如果没有细腻情感、如果没有强大心灵、如果没有温暖情怀, 他就无法感知周遭的一切, 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题材, 把它们变成作品去鼓舞人、温暖人、感动人、启发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编辑王阳在业内有“电视界的张艺谋”的雅号, 他是CCTV《新闻联播》实现直播的主力编导, 他参与了中国近17年来所有重大历史性事件的直播报道。王阳曾说:“新闻是需要侠骨柔肠的, 只有真正具有侠骨柔肠的人, 才会在生活的琐事中有所触动, 先打动自己, 之后做出打动别人的好东西。”“编导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者, 而是中间的策划者创造者参与者”。王阳曾为一只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盲狗做过一个片子, 除了做编导, 他甚至担任了配音, 在拍摄过程中, 他用深沉的爱慰藉那只羸弱的狗狗。作为观众, 当看到狗狗在大家的爱抚下流泪的镜头时, 忽然有种被击中心脏的震撼, 令人飙泪, 流泪之后心里会漾起爱的涟漪, 会感悟到爱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每个人都不要吝啬付出爱, 小小的付出也会让世界变得温暖。

情怀是电视编导必备的气质, 它应该是高情商和高智商的综合体。优秀的电视编导懂得为抒发情怀找到出口, 擅长用作品为自己的思想代言。情怀与道德相似, 既与生俱来, 也需后天培养。

二、电视编导必须是会讲故事的人

柏拉图说过, 谁会讲故事, 谁将拥有世界。英国纪录片四频道 (BBC4) 制片人总是说:“我们迫切需要好故事!”, “用一分钟告诉我你的故事。主角是谁?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是什么?”美国电影人希拉 • 科伦 • 伯纳德写了一本书《纪录片也要讲故事》, 书的英文原名是“Documentary Storytelling: making stronger and more dramatic nonfiction films”, 直译是, “纪录片讲故事:做更有力量、更戏剧化的非虚构电影”。《舌尖上的中国》7集讲了70个故事, 《人类星球》8集讲了80个故事。如果想拍一部吸引人的纪录片, 讲故事无疑是最有效的策略之一。这在业界已经毋庸置疑。

有人说故事就是白日梦。为什么好莱坞叫“梦工场”?因为它是生产故事的地方, 它是造梦的地方。《阿凡达》、《盗梦空间》、《魔戒》都是极富想象力的故事。王阳说, 做纪录片的人想要成为讲故事的高手, 最好的教材就是看电影, 看美国大片。也许他的说法不能成为观点, 但从许多成功的纪录片中, 我们不难发现编导们最常用的讲故事的手法就是好莱坞的“三幕剧”。三幕剧是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 简单理解就六个字:开始, 冲突, 结局。第一幕:故事开始, 主角登场, 出现一个或几个情节点, 情节点事件打破了惯常的平衡。第二幕:戏剧开始发展, 主角为恢复平衡而努力着, 但似乎越努力, 困难越积越多, 冲突越演越烈。第三幕:剧情出现拐点, 主角进入解决矛盾冲突的最后关键时刻, 最终反败为胜, 美满大结局。《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单珍卓玛采松茸, 这个故事就是典型的三幕剧, 故事开始, 为主角带来非解决不可的问题——为了生活, 为了增加收入, 卓玛必须采松茸;第二幕:卓玛采松茸的过程并不顺利, 她遇到许多困难, 包括外来的障碍和内心的担忧, 这是卓玛必须对抗的;第三幕:雨水和运气让卓玛解决了问题, 故事圆满, 观众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当然, 三幕剧只是一种常用的结构, 我们可以用它, 但也不能拘泥于此。《舌尖上的中国》执行总导演任长箴说“:编导的作用是用智慧排布故事元素, 这样故事才能引人入胜。”应该说, 讲故事是一种创作, 没有一劳永逸, 没有以逸待劳, 需要一直在路上。

三、电视编导必须是会精打细算的人

有人说:纪录片是烧钱耗时间的玩意。这话一语中的。因此, 学会精打细算, 擅长掌控整个项目实施进度, 是电视编导必须具备的能力。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一共拍了8集, 7集正片, 1集花絮 (花絮央视没播) , 总投资450万, 这个投资只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十分之一。《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在哪些地方省钱呢?首先是在资料收集和调研阶段。资料搜集主要靠互联网搜索, 同时花了5万元左右在网上买了历年来中国各类人文地理美食方面的杂志, 安排资料收集组把这些杂志翻遍, 有用的就一页一页拆下来, 用文件夹归类。第二个省钱的地方是摄像设备。《舌尖上的中国》大部分场景都是用一台大机器和一台小机器拍的, 小景别的镜头用小机器, 小机器的成本不高。大景别和需要景深感的镜头用大机器, 摄制组没有使用电影机, 但却拍出了电影的画质, 他们的做法是:使用索尼F3的摄像机搭配尼康相机镜头, 中间需要的转接环是从网上代购的, 这大大节约了摄制成本, 并克服了电影机无法上山下海的限制。第三个省钱的地方是它的音乐。音乐是原创的, 但并没有请交响乐团演奏, 而是用电脑合成的, 有的地方音轨叠了20多层, 产生出多种乐器的音效。《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后, 音乐成为辨识度很高的元素, 但它确实没花多少钱。

除了省钱外, 《舌尖上的中国》的编导在时间控制方面也颇有方法,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时间9个月左右, 加上后期剪辑制作和前期筹备, 大约1年半时间, 这对纪录片来说, 是较短的周期。可以说有效的节目策划管理是保证其能够高效运作的决定因素。《舌尖上的中国》7集片子, 每集都由不同的人担任导演, 作为执行总导演的任长箴在对片子进行总体构架和进行明确的导演阐述之后, 对分集导演提出了每集的规定和原则, 其内容诸如:每集要有4至5个人物带情景和关系的故事;每集要有与本集美食有关的不少于20个话题的表述;每集要兼顾中国时令等等。从这些规定原则中不难看出, 执行总导演与导演之间进行的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沟通, 这对整个项目推进非常关键。

总之, 电视编导是电视创作的领军人物, 其能力和素质要求应该是业界最高的, 既要是电视界全才, 有眼光、会策划、懂拍摄、会剪辑、懂调色……又要像商界精英, 会经营、会谋算、会营销……也要像政界领导, 会掌控、会统筹、会用人、会协调……只有在工作中历练、在实践中思考, 小编导才能成为大编导, 菜鸟编导才能成为资深编导。

参考文献

[1]高慧.电视编导应具备的职业素养[J].科技传播, 2012, 4 (20) :12+19.

[2]王洋.媒体融合时代电视编导的创作技巧[J].科技传播, 2012, 4 (23) :8+13.

[3]马婉琦.论新媒体视野下的电视编导职业素养[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 (1) :153-155.

广播电视编导可报考的专业院校 篇5

北京天津:

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同济大学 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聊城大学

沪江浙闽: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 浙江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福建华东师范大学,福州大学

西南(川渝滇贵):

重庆大学,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重庆邮电学院,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国际演艺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成都艺术学院,西

南师范大学育才学院,西南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电音电视学院,贵州民族学院

中部(冀、湘):

河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女子大学,黄冈师范学院 东三省:

黑龙江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宾师范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艺术学院,长春工业大学,沈阳大学,长春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西北: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实践教学 问题 对策

广播电视编导教育在近年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开办此专业,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无论是专业院校还是综合院校、理工院校,可谓遍地开花。全国各地招生人数日益增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规模之大、生源之多,令人惊讶。在成绩喜人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下面以山西省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来管中窥豹,探析当下实践教学的优劣。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数量的增加给实践教学质量带来影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教学经过近些年的积累,已经建立并且形成从专业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知识架构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各高校教学目标在理论上大体一致。拿山西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说,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等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力图达到所要求的目标,但其实并不能完全做到。一是学生数量大幅增多,而专业课硬件投入有限。电视文艺节目编导、纪录片导演、电视栏目策划等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学生使用设备数量有限。实践课程基本是分组创作,学生总人数多,每小组人数就多,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创作的学生投入大量精力,而懒惰的学生可能根本不上手操作,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学生数量增多,而市场需求却相对过剩,从而形成矛盾。高校招生人数增加,而实际工作岗位数量没有变化,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竞争愈加激烈。三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影视与传媒行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大一阶段,学习同样的公共课、基础课,基本没有差距,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大二开始逐渐增加专业课程,学生水平开始出现差距,大三几乎全部的专业课都开设了,并增加大量的创作课,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了动手能力弱的现象,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优秀的学生信心更强,有更大的进步,相对弱的学生慢慢失去自信,创作能力下降。

按照教育部规定,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具有大学教育的通用性,更需加强专业实践的能力培养。当前各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加,某种程度上会对实践教学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这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二)教学理念、师资水平等滞后于一线创作的发展速度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的是有创意、有思想、能操作、具备基本的文学底蕴的人才,是有较强应用技能的创造性人才。此专业属于艺术类范畴,区别于理工科和文科的人才培养方式,因此,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师资水平都要紧跟一线发展,但现实是一线的变革和科技以飞快的速度在发展和更新,而学生使用设备远远落后于一线,再加上学生人数增加,实践机会有限,创作数量受限,这成为当下一个严峻的问题。尤其近年新媒体发展迅速,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移动电视等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改革我们的教育相对滞后,导致人才培养和时代需求出现脱节。

广播电视编导需要文学、艺术、技术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单一的技术人才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而想象力、创造力恰恰是文学、艺术综合培养的,有效的学科结合才是关键。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多是文科出身,影视理论需要加强,创作实践相对缺乏,容易导致照本宣科。因为缺乏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不得不聘请一线的编导或记者担任专业课教师,但同样也出现不足,虽然实践经验和体会弥补了教学内容的不足,但缺乏理论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致使他们的经验很难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无法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双师型”教师数量少,但承担着大量的学生创作指导,有力不从心之感,这是教学中比较明显的问题。尤其在电视文艺节目编导、纪录片创作、影视剧导演等课程中的实践创作,基本5人一个小组,采用大班授课,完全无法跟进每个小组,无法在实践教学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针对以上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来办学,应该更多地注重对人的培养,对人才质量的提高。艺术院校的教育和普通院校一样是通识教育,但同时也是专业素养的培训与锤炼。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技能的培养刻不容缓,个性化的教学亟待实施,应当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完善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建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的特色模式,夯实基础,提升技能加强

该专业是设备、经费投入需求量很大的专业,一方面要依靠学校的大力支持,加大;另一方面要围绕特点夯实文学、影视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方面,要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要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实践的技能、技巧更加专业化。实践创作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尤其是创作课程,只有了解并理解类型创作的基本类型、特点、方法,才有可能在实践的时候善加利用。在了解了教学方面的共性之后,也要了解自身的特点以及个性,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编导人才。

(二)加大投入实践设备及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条件及场所,这是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基本的落脚点,这些配套设施需要学校大力支持与配合,以使学生发挥创造性才能。学校作为教学单位,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条件和实践场所,这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才有创作的场地及设备,从而创作出相应的作品。这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型个性。艺术创作追求独一无二,要在最大限度发挥教学功能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使用精良的设备创造出不一样的作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的能量得到最大化发挥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的品德、素养、实践、技能等各方面素质都是保障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所谓“名师出高徒”,教师必须先要把自身修炼成“名師”的。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名师”,但至少在教学中,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及追求。教育工作是个良心活,教师需要严格规范自身,严格要求自己,尤其在理论实践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同时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否则自己一知半解、不会创作,如何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创作呢?一线教师要脚踏实地地把自己培养成为能“文”能“武”的将帅之才,这是决定专业与教学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带领学生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实践创作向前发展。

我国影视、传媒教育已有多年历史,尤其在近些年有了巨大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是成为新兴的热门专业,但是越是热门,教育工作者越要冷静,要客观地看待专业的发展,客观地评估专业的建设,客观地思考自身的问题,这才是推动广播电视编导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不能盲目自信,当然也不需要妄自菲薄。在山西省内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发展中,山西传媒学院做得比较到位,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亟待改正。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编导人才是其基本目标,也是最高目标,我们要不断加强理论指导实践,全面创新教学,为推动山西省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俊伟.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探析[J].广西教育,2013(47) .

[2]张合斌. 博客在《网络与传播》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

论广播电视编导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篇7

一、广播电视编导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

1、出色的基本功

曾问过观众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节目更吸引你,绝大多数的回答是:画面制作精良的不一定是好节目,但连画面都没有处理好的,我看都不会看。由此可见,电视编导应具备出色的基本功。电视节目策划是一档节目诞生的首步,所以从策划开始就应该出奇制胜,突破常规老掉牙的节目流程,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创意体验。点子想的是否到位,是否能脑洞大开是衡量广播电视编导策划能力的重要标准,仅有天马行空的创意也不行,如何把创意实现出来,变成可执行、可操作的节目流程也是重要的编导素养。在节目录制过程前,广播电视编导应该安排好摄像机位,录音位置以及基本的场面调度,即演员嘉宾的走位。录制过程中,实时监控摄像画面,以保证画面精良、角度适宜、嘉宾表情捕捉到位;也应该随时观察演员嘉宾情绪是否饱满,在旁边加以调动,以求最好的现场效果。如果有现场观众的节目,那么现场编导就要充分调动观众情绪,营造适合的录制氛围。录制完成之后,要精剪节目素材,将亮点顺序合理安排,搭配符合情绪的音效音乐,加特效包装提升观看效果。

2、强烈的责任感和相当的人文情怀

一档节目通常是由一个团队运行,编导也不是单刀赴会,而是由一个编导组协作完成工作。每一个编导的分工不同,而又环环相扣。有按照节目流程划分的,此编导负责第一段流程,彼编导负责第二段,以此类推。也有按嘉宾划分的,比如真人秀节目,此编导负责演员一,彼负责演员二。这些划分模式都要求广播电视编导应有充分的沟通协调能力,并将自己的部分负责到位,不推卸责任,并主动照应其他编导的部分,以节目的精良制作效果为己任。任何电视节目只有精美的声画是不够的,节目的立意才是衡量电视节目的根本标准。太俗自己都看不下去,太假观众不买你的账,如何把节目制作得有营养很考验广播电视编导的文化素养。从人性出发,关注人文情怀,制作出有内涵有品位电视节目是广电人不断地追求。

二、广播电视编导文化素养提升的内涵

文化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编导自身积极向上的心态,真实的性情和超强的学习能力。广播电视是20世纪问世的传播工具,中国的电视事业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广播电视编导是有生命力的一种职业,决不允许死气沉沉与滋生惰性。面对绞尽脑汁的策划选题与繁重的拍摄任务,要求编导必须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愿意去动脑想创意,愿意在恶劣的室外拍摄环境下辛勤工作,正所谓志存高远,坚韧踏实。真实的性情也是编导应具备的素质,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唯有真实才能避免假大空的选题,唯有真实有效的沟通才有利于团队的协作。面对电视制作技术和精神文化不断提升的大环境,广播电视编导应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愿意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层次和文化素养,树立广泛学习的概念,多接触、多体验,才能不断丰富自己,充实思想,进而制作出更有水准的电视节目。积极的心态、真实的性情和强大的学习能力影响着广播电视编导文化素养的提升,更影响着电视节目文化的升华。

三、广播电视编导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1、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

众所周知,电视栏目是观众获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正确的文化导向直接影响观众价值观的选择,影响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电视受众参与是最近十几年来在电视新闻业务和理论上兴起并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比如相亲类电视节目,宣扬积极的婚恋观有助于给青年人正确的导向,如若该栏目不断宣传物质的恋爱观,难以避免地影响了观众的心态,使之失去正确方向,被物质蒙蔽,破坏了原本积极的人生观,使人生追求偏离正轨。再比如亲子类真人秀,如果一味展示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也会影响年轻妈妈们对孩子的态度,使之溺爱孩子,反之,如果该真人秀展示的是让宝贝们去大自然锻炼,接受小挑战,也会间接影响观众培育孩子的方案,使孩子更多的接触自然,而不是一味溺爱。再比如脱口秀栏目唇枪舌战之间所想表达的观点,是否是积极向上的,也会影响观众判断问题的标准,影响其思考方式。电视艺术是运用电视手段所创造出来的文艺样式,包含不同的体裁和类型,具有多种功能和属性。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综合性,高效性和受众中心化等特征。电视栏目具有文化导向作用,因此,广播电视编导提升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2、提升电视节目质量

广播电视编导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升电视节目质量,一档栏目存在之初,是编导的策划与提出选题,而选题的产生与编导本身的文化素养息息相关。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传播活动的范畴,体现了适应时代特征和尊重科学传播规律的精神,开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宽广思路。节目的立意是否有创意,是否有营养与取决于编导的文化内涵,知识面广博的编导有助于制作大视角的电视栏目,博古通今的编导有助于策划出知识性强的栏目,而知识面浅薄,文化素养不高的编导很有可能会影响电视节目的水准,使节目立意不高,缺乏创新。

四、提升广播电视编导文化素养的策略

1、提高广播电视编导的准入门槛

为了制作出更有文化内涵的电视栏目,制作机构在选人用人方面应严格把控。作为基本的入职条件,广播电视编导必须具备基本的技术,最好精通摄像以及后期剪辑,除此之外,应具备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常阅读学术期刊,了解先进的影视制作思维,培养好自己的影视思考方式,学习其他学者在影视方面先进的研究成果。精通文艺常识,了解国内、国外的艺术史,以此借鉴,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2、加强广播电视编导的培训投入

一个优秀的编导多半源于系统的学术熏陶以及精湛的技术培训,二者缺一不可。培训方通常是学校和社会影视培训机构,从学校角度来讲,应该增加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文史类课程,以提升文化素养,另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多安排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践中来,体验从策划拍摄到后期的全过程,在过程中锻炼沟通协调能力,以及体会每一个镜头视听效果的合理安排。从社会影视培训机构来说,不能仅仅教给学生技术软件,还应该渗透一些基本的影视艺术史,陶冶其艺术情操,提升其文化内涵。

3、加强友台广播电视编导间交流

每个电视台都有其独特的创意来源和领先的技术,增强编导间交流有利于迸发出创意的思维方式,也有助于技术层面的提升。比如有的电视台擅长青少年栏目的制作,善于把握青少年的心理,其他电视台可以学习该台如何正确把握观众心态这一点。再如有的电视台栏目流程设计紧凑,无冗长环节,其他电视台可以学习其灵感来源,甚至是学习国外优秀电视栏目的流程,适当引进的同时开发本国的栏目实力。如今是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大环境,闭门造车不利于电视行业的进步,媒体之间、电视台之间的工作人员应该适时进行交流,谈谈影视思维,聊聊技术制作,这对于电视栏目文化内涵的提升是极有帮助的。

五、结束语

电视行业是文化精华的汇聚,掌握着社会文化导向,引导着观众审美情趣。制作这席精神文化饕餮盛宴的广播电视编导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力求生产出更赋有文化内涵的电视栏目。

摘要:广播电视编导作为日益兴起的职业之一,影响着人民的审美标准,制作着观众的精神文化盛宴,其文化素养重要性不容小觑。广播电视编导应具备出色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相当的人文情怀。在提升文化素养的道路上应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真实的性情和超强的学习能力。如此才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提升电视节目质量。为达到此目的,可以提高广播电视编导的准入门槛,加强广播电视编导的培训投入,加强友台编导之间的交流。

浅析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 篇8

一、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之音乐、美术审美能力

从舞蹈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 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与其他文化艺术相比, 舞蹈艺术具有独特性, 同时也拥有自己专有的特征和专业知识, 舞蹈给人们带来的是视觉享受, 也是审美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与其他类型的艺术相比舞蹈艺术和音乐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舞蹈本身是一面综合艺术, 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 结合了多种其他形式的艺术, 例如音乐艺术和文化艺术。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 音乐、文学知识、美术等相结合, 通过人体的肢体动作, 将这些艺术通过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 如果舞蹈编导不具备舞蹈专业知识、专业素养, 其编排出的舞蹈将无法体现出艺术的魅力, 可以是这个舞蹈是失败的, 为此在舞蹈创作中需要舞蹈编导, 具有专业素养, 具有审美能力1。

舞蹈和音乐之间的结合, 其实就是一种艺术, 舞蹈编导需要将自己从音乐中的感受, 通过肢体动作呈现, 创作的舞蹈和音乐相融合, 音乐感要很强, 将自己在音乐中的感受, 融合在舞蹈中。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音乐感是舞蹈演员舞感的基础, 舞蹈演员的舞感不同, 这是舞蹈编导在进行舞蹈编排中遇到的一个非常普遍而又现实的问题, 舞蹈演员舞感的强弱是舞蹈作品中的思想和人物形象完美呈现的关键, 为此, 舞蹈编导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 需要对舞蹈演员的舞蹈加强培养, 加强舞蹈演员乐感和节奏感的培养。

舞蹈编导对音乐的审美, 对舞蹈的审美, 是其舞蹈创作的动力, 通过自己的音乐感受, 对音乐主题、结构等进行了解, 用舞蹈动作和音乐主题结合, 在音乐节奏和声律中, 舞蹈动作的变化是呈现音乐情感的关键, 为此舞蹈编导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 以及鉴赏能力, 还需要有音乐创作能力, 将自己的审美通过音乐和舞蹈体现出来。

在舞蹈演出的过程中, 服装、道具、布景等都是舞蹈编导审美能力的体现, 只有较高的文学素养, 才可以为舞蹈编导提供丰富的文学知识, 增加舞蹈编导的想象力, 拥有舞蹈创作的激情。在较高的文学素养基础上, 舞蹈编导的美术审美才会有依托, 文学知识是舞美创作的源泉。舞蹈编导对舞蹈的创作、舞蹈表演中的各项设计, 使其审美能力的高度, 为此舞蹈编导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艺术鉴赏能力。

二、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之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这句话中得出,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只有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才会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2。舞蹈编导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 需要从舞蹈的角度, 对生活进行观察, 从生活中获得舞蹈创作的素材。

舞蹈最初是以乐舞和民族舞的形式出现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 舞蹈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民族舞的基础上, 进行改革, 形成新形式的舞种。新新形成的舞种是在民族舞的基础上, 从生活中获取一定的素材, 对这些从生活中获取的素材进行创作和运用, 创作出新的民间舞种, 将民间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这个舞蹈出创作的过程, 需要舞蹈编导, 具有一定的信息提炼能力, 以及观察能力, 在生活进行观察, 进而获得舞蹈创作的素材, 从这些创作素材中, 进行提炼, 对舞蹈进行塑造。所以舞蹈编导需要具有一定的生活观察能力, 在生活和民族舞的基础上, 创作出具有生活性的代表性舞蹈作品。

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 要求舞蹈编导,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这样才可以促进舞蹈的创作。舞蹈编导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 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可以展开自己现象的翅膀, 大胆地进行舞蹈的创作, 同时也是对自己想象力的培养, 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将舞蹈形象塑造的更加的有深度, 体现舞蹈的精美。

这里讲的想象力中的想象, 并不能将其理解为抽象, 通过音乐, 舞蹈编导会将自己对音乐感受, 利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将音乐画面呈现出来。通过一个人物形象, 将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在舞蹈艺术中, 舞蹈编导, 需要采用舞蹈思维, 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融合, 针对同一个现象, 采用不同的处理, 将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力。舞蹈编导需要舞蹈中人物在何时出现, 其出现存在的意义、动作等, 都可以将舞蹈更加形象的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为此需要舞蹈编导具有丰富的想象力3。

三、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舞蹈编导最需要具有的专业素养就是舞蹈编导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舞蹈编导具有舞蹈的创作、舞蹈的编排等能力, 也就说明舞蹈编导也具有一定的舞蹈功底, 知道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技能等基本的舞蹈能力, 只有这样舞蹈编导, 才可以将自己的舞蹈创作意图清楚的表现出来, 使得舞蹈的创作意图更加的直观, 更好地进行舞蹈的创作和舞蹈的编排。

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是舞蹈编导的舞蹈创作财富, 用于扎实的基本功, 使用带有情感的舞蹈表情, 提高舞蹈的欣赏水平, 使舞蹈动作, 舞蹈节奏、造型等的塑造更加的完美, 达到最佳的舞蹈效果。舞蹈编导还需要了解舞蹈的发展历史, 从我国悠久的舞蹈历史中获得丰富的舞蹈经验, 从舞蹈的发展历程中, 获取知识, 对舞蹈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舞蹈本身是一种综合的艺术, 也是一种综合的文化, 在舞蹈中结合了音乐、美术、设计、文化、风俗等多种元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舞蹈编导只有了解舞蹈的发展历史, 知道舞蹈中蕴含的各种文化和艺术, 才会掌握舞蹈发展的方向, 创作出更加具有艺术特色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发展舞蹈艺术, 创作舞蹈艺术。只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舞蹈的发展史, 才可以真正起到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扬。

舞蹈编导的专业技能要突出, 我们知道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传达情感的, 如果舞蹈编导本身没有优秀的舞蹈专业技能, 是无法准确的掌握舞蹈动作的精髓和舞蹈动作的表现形象, 更不可能实现舞蹈的创作, 所以舞蹈编导需要具有突出的舞蹈专业技能4。在舞蹈编排的过程中舞蹈编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舞蹈演员进行指导和领导, 为舞蹈演员进行舞蹈的示范, 在舞蹈排练中, 帮助舞蹈演员规范舞蹈动作, 所以如果舞蹈编导对舞蹈知识没有较深的理解和体会, 是无法帮助舞蹈演员进行舞蹈动作的规范, 无法准确的对舞蹈动作进行诠释, 进而无法实现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之间配合, 所以舞蹈编导需要具有突出的专业技能。舞蹈专业理论知识和舞蹈创作的文化基础, 是舞蹈技能突出的支撑, 为此舞蹈编导需要具有专业的舞蹈知识和专业的舞蹈技能。

四、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之内在情感和舞蹈创作成果的保存

舞蹈是一个带有感情的艺术, 舞蹈具有生命力, 为此在对舞蹈进行诠释和表演的过程中, 需要舞蹈演员, 可以将舞蹈的生命力真切的表现出来, 将舞蹈中蕴含的感情准确的表现出来。准确的将舞蹈中的情感表现出来, 就需要舞蹈演员具有丰富的在内在情感, 这种内在情感是, 舞蹈演员对舞蹈的理解, 舞蹈编导无法准确的告诉舞蹈演员舞蹈中的情感, 只能在日常的舞蹈训练中对舞蹈演员进行培养, 让舞蹈演员用心去感受, 舞蹈中具有的情感, 丰富自己的内在情感。

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无法内在情感表现出来, 这个舞蹈将不会具有生命力, 将没有打动人的情感, 舞蹈演员的内在情感, 需要舞蹈编导, 对舞蹈演员进行引导和启发, 让舞蹈演员重视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达。

舞蹈演员在舞蹈练习中, 不能只重视舞蹈动作的训练, 还需要舞蹈演员针对舞蹈动作、舞蹈情境等舞蹈元素, 对自己的内在情感进行培养。舞蹈分为不同的舞种, 不同的适用场景, 为此在不同的情境中, 需要有不同的情感, 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就是知道舞蹈的表现情境, 知道舞蹈演员在舞蹈中的角色的心境, 但是就是在舞蹈演出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如何将这种情感、心境有效的表现出来。

从以上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舞蹈编导在舞蹈创作、排练等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大, 不仅需要对舞蹈演员进行舞蹈的排练和舞蹈的示范, 还需要对舞蹈演员进行内在情感的培养和引导, 在日常训练中, 为舞蹈演员营造一种舞台的真实感, 让舞蹈演员适应舞蹈中的人物和情境, 唤醒舞蹈演员内心的情感5。

舞蹈编导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除了以上这些专业素养之外, 还需要善于对自己的舞蹈创作成功进行保存, 要不断的学习和研究, 只有这样才会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学无止境, 舞蹈编导的专业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等需要跟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的变化, 不断的扩充和提高, 将自己创作出来的、从其他方式学习中得到的成果保存起来, 从这些学习成果中, 得到舞蹈创作的灵感, 让自己的舞蹈创作水平得到提升。

五、小结

舞蹈是一门艺术, 需要认真的体会和感受, 才会从舞蹈中看到生活中的情感, 感受舞蹈中蕴含的情感。舞蹈的创作需要舞蹈编导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 这种专业素养不仅是舞蹈专业文化知识、舞蹈专业技能和技巧, 还是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对艺术的想象能力, 对情感的表达能力等, 具备专业素养的舞蹈编导才是合格的舞蹈编导, 才会创作出富有生命力、富有情感的舞蹈, 感染观众, 传承和发扬舞蹈艺术。

摘要:一个舞蹈的成功和失败, 与舞蹈编导有直接而且密切的关系, 舞蹈编导是舞蹈作品创作、排练等过程中的领导者, 也是舞蹈的组织者, 舞蹈编导通过特殊的舞蹈艺术形式、舞蹈动作, 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感人内容, 为此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舞蹈编导在舞蹈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在专业知识和专业特点下, 加上对生活的理解, 进行舞蹈的创作, 在舞蹈创作中舞蹈编导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为此本文针对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 以及和其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舞蹈,舞蹈编导,专业素养

注释

11 .姜玲玲, 张续.浅析舞蹈编导的基本素养[J].音乐大观.2012 (08) :207-207.

22 .刘小雷.试论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及其培养[J].大众文艺.2013 (13) :242-243.

33 .欧阳晓芹.试谈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J].邵阳学院学报.2006 (02) :85-86.

44 .朱妍.舞蹈编导的必备素质[J].教师博览 (科研版) .2013 (04) :85-85.

电视编导的专业素养 篇9

一、存在问题

一是教材方面的问题。由于国内高校普遍以理论为主, 目前纪录片教材多是理论性, 而实验教材偏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纪录片实验课程的教学。当前地方高校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一系列应用型教材的编写成为当务之急。“纪录片编导”课程本身是以实验为主的课程, 实验课程是纪录片编导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我们力求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纪录片制作的能力。目前国外的纪录片教材主要是《纪录片完全手册》、罗森塔尔的《纪录片制作教程》、《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等, 国内的纪录片教材主要有何苏六、丰瑞等编著的《纪录片创作》, 朱景和的《纪录片创作》和浙江大学出版社董春晓的《纪录片制作教程》等。国外纪录片教材的优点在于编者实践经验丰富, 切合实际, 理论阐释方面较好。尤其是《纪录片完全手册》, 其中设置的一些实验项目和质量评价标准对我们启发很大。国内的教材逻辑清晰, 条理清楚, 案例较为丰富。当然, 国内纪录片教材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许多纪录片生搬硬套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等课程的部分, 没有突出纪录片自身的特点, 这可能将纪录片课程和其他课程相混淆。在制作能力培养上, 可操作性的步骤和质量评价标准没有, 缺乏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纪录片实验教学目标的达成, 制约了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是纪录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纪录片观念理解不够, 对纪录片理解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学生对纪录片的理解比较狭隘, 认为纪录片一定是有解说、有采访、节奏比较缓慢、知识性强的片种, 文化价值比较深刻但是不太受欢迎。这可能源自于长期以来观看纪录片的数量偏少, 国内观赏性强、有影响的纪录片偏少的原因。在纪录片领域, 本身也存在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学生看过的有限纪录片普遍是《舌尖上的中国》《故宫》《圆明园》等, 大多来自于当年艺考的培训课, 主要为应付考试的需要, 平时观看的纪录片比较少。其次, 纪录片和专题片区分不够。真正的纪录片创作最需要的是时间, 需要足够的耐心, 创作过程比较辛苦;专题片因为主题比较固定, 可以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 学生主要还是以专题片为主, 真正有特色的纪录片尤其是社会问题类的纪录片相对较少。在提交的学生作业中, 一个年级的30多个小组, 只有2个小组是典型意义上的纪录片, 其他一般都是专题片, 真正直面社会问题的纪录片非常少。此外, 这些专题片还存在叙事能力缺乏、故事性不足、逻辑结构不清晰等情形。

三是设备问题, 这也是纪录片创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纪录片课程以学校摄像设备和个人摄像设备为主。学校的摄像机普遍体积笨重, 数量较少, 在多机位拍摄中往往捉襟见肘, 摇臂、滑轨等设备偏少, 制约纪录片创作的质量。个人摄像设备以单反为主, 单反拍摄普遍成为纪录片创作的趋势。单反体积较小, 比较灵活, 一般一个小组有一到两台就基本可以满足要求。

二、原因与反思

当前“纪录片编导”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问题, 主要的原因在于:

首先, 纪录片本身的问题。和微电影相比, 纪录片本身的问题比较明显, 最突出的是其质量和传播问题。由于纪录片的市场化不足, 纪录片普遍叫好不叫座。许多纪录片, 特别是独立纪录片经常在国内外获奖, 然而在院校播出的很少, 及时在网络中播出也不是很多。随着《舌尖上的中国》《故宫》等一系列纪录片的出现, 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纪录片其实也可以叫好也叫座。

近年来, 国产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火热, 导致整个电视节目娱乐化太严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推出系列纪录片、扶持纪录片的创作方面拟定和发布了许多扶植政策。总体而言, 当下国产纪录片在故事性、观赏性上存在很大不足, 传播面不广。这也导致学生对纪录片的理解较为狭隘, 突出表现为以解说、采访贯穿于纪录片中, 忽视了镜头语言的作用。纪录片本身是以镜头来讲故事, 以镜头来传播思想。纪录片的文化属性和较高的品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扭转当下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局面, 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 思想观念问题是当下纪录片创作的核心问题。正是由于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不高, 传播面不太广, 导致学生在对纪录片的理解, 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上较为保守。突出表现是片面理解纪录片的真实。纪录片的真实其实只是纪录片的原则, 在不违背纪录片真实的情况下, 纪录片应该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故事, 富有魅力的时刻或瞬间。如莱尼·里芬斯塔尔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奥林匹亚》, 并不是只是记录奥林匹克运动会, 而是将运动本身的力与美展示出来。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快慢镜头的转换、巧妙的蒙太奇组织等展现出奥运会的魅力, 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美国的纪录片《极限乔丹》以乔丹篮球比赛的激烈场景作为贯穿始终的画面, 适当加入解说、采访等, 能够使人理解乔丹这个伟大篮球运动员的同时深切感受精彩激烈的篮球比赛。所以, 纪录片的真实只是一种原则, 纪录片不是为真实而真实, 除此之外还要展示生活的魅力, 展示最具有闪光点的东西。在创作和拍摄手法上, 纪录片可以向其他任何艺术形式特别是优秀的电影艺术学习。“事实上, 我们的故事片从纪录片那里学习了很多东西, 以增强自己的纪实性与真实感。而故事片创作观念与方法中的许多东西, 是能够帮助纪录片的创作者更好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1]当然还有地方高校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设备的投入不够、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等多方面的原因。

三、针对性的措施

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原因, 为了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纪录片编导”课程的教学质量, 创作出优秀的纪录片作品,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解放观念。打破传统的专题片式的纪录片创作观念, 破除纪录片创作的思想观念束缚, 让纪录片向其他艺术学习, 丰富自身。具体而言, 打破纪录片唯真实论的思想, 尝试在真实的原则下运用虚构、情景再现等形式。在真实的基础上, 纪录片应该展现一切美与善的东西。打破纪录片观赏性不足的传统认识, 尝试运用镜头语言来描绘、探索真实的世界, 给人以美的享受。中英合拍的《美丽中国》, 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美丽的中国形象;《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在欣赏令人惊叹的美味的同时, 揭示出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文化根源等。打破解说词、采访等手段的束缚, 尝试直接电影的创作手法, 不用解说词和采访, 以长镜头和同期声真实呈现富有魅力的故事。

其次, 撰写实验教材。实验教材缺乏是普遍问题, 反映出纪录片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为了提升纪录片创作的质量, 本专业教师尝试撰写适合纪录片教学的实验教材, 弥补国内高校在纪录片实验教材方面的不足。在实验教材的编写中, 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简化理论。以项目和问题为引导, 通过实际的操作步骤和相关的案例分析, 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纪录片创作的基本技能。在实验教材中, 将纪录片和微电影创作相区别, 不以简单或重复性的前期、拍摄、后期等划分, 从纪录片类型出发, 提出某一种纪录片类型的创作方式和需注意的问题。

再次, 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针对地方高校普遍设备不足的问题, 让学生尝试利用手机、网络新媒体等创作和编导纪录片。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相册, 同样, 自己的纪录片也是自己的相册。除了用手机拍照外, 可以采用手机、DV等设备随时随地记录所发生的事情, 记录下生活的点滴。许多的独立电影都是采用简易的设备, 但却做出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DV在许多方面有自身的优势。“DV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崇尚个性, 它要求用平民视点观察和拍摄平民生活。与其说DV的这种理性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纪录片采集方式, 倒不如说它选择的是一种立足民间的个性化创作态度。这种态度主张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 以平等的眼光、平静的心态、平和的意识, 平实地纪录普通百姓的生活细节和生存状态。”[2]

纪录片创作最重要的是时间, 采用灵便的设备, 利用充足的时间, 肯定能够发现生活的魅力, 能够创作出震撼人心的纪录片。

摘要:“纪录片编导”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必修课。结合教学经验, 认为“纪录片编导”课程教学中存在实验教材偏少、理念陈旧、设备缺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纪录片本身的原因, 也有纪录片教学中的思想观念的原因。要提高“纪录片编导”课程的教学, 必须解放思想观念, 撰写实验教材, 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编导,教学

参考文献

[1]谢晓晶.90年代中国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28.

电视编导的专业素养 篇10

在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发现不论在电视屏幕上还是在高等学校的专业列表中, “电视编导”这一名词使用的几率越来越多。可是对电视编导这个名词的内涵却是鲜有人能够确切的解释清楚。

在汉语词典中把编导解释为两种含义:“一个为动词即编剧与导演;另一个为名词即是指做编剧和导演的人”。

黄慕雄在其所出版的书中把编导解释为:“编导是一个合成词, 并列结构, 解读为编和导。……编既有编撰的含义也就是前期的策划、采访、撰稿, 也有编辑的含义也就是后期的剪辑、配音、合成。……导就是导演、导播, 两者既有交集又有区别, ……编和导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 编是组织的含义, 而导则是指挥的含义。编导合在一起就是对电视节目制作的组织和指挥”。

在周建青的书中把编导解释为:“是随着我国电视专题片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职业岗位, 是电视纪实类节目制作中最核心的工作。主要承担选题、策划、采访、拟定拍摄提纲、后期编辑以及把关检查节目制作过程一系列工作”。

而韩斌生的书中则指出:“电视编导是人数众多的群体, 涵盖了新闻类节目以外、具有一定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节目的编创人员。……电视摄制的特点是它集采访、编辑、制作于一身, 因而电视编导在创作集体中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

李燕临在其出版的书中指出:“除了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设导演之外, 其他类电视节目导演的任务一般由各类节目的有关人员, 尤其是责任编辑来担任, 于是就衍生出来新的岗位即电视编导;……电视编导的任务是围绕栏目或者节目的主题思想, 根据脚本和台本指导拍摄和编辑图像, 制作成完整的电视文艺节目”。

综上所述, 我认为要想把电视编导这个概念表述清楚, 的确不是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电视编导这一概念的表述可以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电视编导是在电视媒体里面专有的工作岗位, 是负责一期纪实类专题节目或者一档电视栏目的整体策划、组织并指导节目创作全过程的电视工作人员。大多数情况下电视编导指的是一个电视栏目或节目创作组的主要创作负责人。电视编导有时也可泛指新闻类以外的具有纪实性的各类节目中的编创人员的统称。

2.电视编导确实具有编剧和导演的含义, 但是只理解到这个层面就是不够的。编导中的“编”除了具有编剧的含义之外, 还有编撰的含义。这里的编撰既包括节目的前期选题策划、采访、撰稿的工作, 也包括电视后期制作即剪辑、配音、合成等工作。在编导中的“导”除了具有导演含义之外, 还有导播的含义。导演既有对相关演员的指挥排练, 也有对整个拍摄过程的指挥和指导。这里的导播指的是在直播或实况录像类节目中负责指导现场编辑工作和用电视切换台直接切换播出多机拍摄时的不同机位电视摄像机镜头画面的指导播出的工作人员。

3.电视编导人员也会出现在电视剧和综艺类电视节目中, 但是因为在这类电视节目里面要动用专业化的电视剧创作团队, 人员分工明确、细腻, 所以在这类节目中电视编导就以导演、编剧、剪辑等身份出现, 而非称之为电视编导。

二、对电视编导的核心技能概念解析

技能可以理解为技术与能力的组合。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所积累下来的和总结出来的各种知识、经验、方法、技巧和手段的总和。能力则是人类在完成一项目标和任务时体现出来的素质。所谓技能其实就是人类在学习一种用于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技术时所体现出来获取知识的素质。

电视编导做的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电视节目的创作工作。要完成好电视编导所承担的电视节目的创作与制作工作, 就必须要掌握与电视节目创作与制作相关的基础知识、工作流程、各种电视设备的操作技术与技巧。电视编导在对电视节目的创作与制作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专业素质, 就是电视编导所具备的工作技能。由于电视编导所从事的创作活动比较的复杂, 也由于电视节目类型的多样化要求, 电视编导的知识面必须十分宽广, 电视编导需要系统的掌握电视创作的艺术理论和制作技巧, 必须要能熟练掌握电视前期和后期的所有制作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所有这些都体现了, 电视编导所掌握的工作技能也是多样化的。所谓电视编导的核心技能, 就是指电视编导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所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 此处的核心技能, 尤其特指的就是在诸多电视编导专门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工作能力。

三、电视编导专业人员应具备的核心技能

伴随我国广播电视和文化传播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视媒体行业和文化事业吸引了大量的从业人员进入其中。电视媒体行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影视艺术学科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在艺术学门类下的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下的本科专业方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具备较高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熟悉党和国家宣传政策和法规, 能在全国的广播电影电视出版系统、文化部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栏目、频道策划、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制作、文字撰稿、节目主持与采编、影视制片管理、宣传企划与影视产品经营、网络视频制作与影视网络文化传播等方面工广播电视专门人才。

从进入本世纪以来有很多国内综合性大学陆续开办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招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学生。开办电视编导专业的高等院校如何制定编导专业本科学生的课程计划和培养方案是一个关乎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出路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确定编导专业本科学生的课程计划的过程中, 只有首先清楚和明了电视编导专业人员应该掌握的核心技能, 才能理清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培养思路, 才能更好的结合招生院校的办学理念和自身办学特色合理设置教学计划中的基础课、主干课、专业系列选修课等不同类型的课程的具体科目和数量比例。

鉴于笔者对电视编导概念和核心技能的概念上所做的解析, 同时结合笔者亲身参与电视编导专业创办过程和对自己亲历十余年的办学经验的总结。我认为电视编导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技能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视编导必须掌握电影及电视艺术及其相关的基本理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学科上就是从属于广播电视艺术学二级学科的本科专业方向。所以从学科属性上来看电视编导从属于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从发展历程上来看, 电视是以电影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视听艺术。所以首先, 作为电视艺术的前身电影艺术其基本理论就必然成为电视编导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当然作为电视编导也应该做好对电视艺术本身所特有的艺术规律的发掘和理论探讨与升华。从前面对电视编导概念的解释, 还可看到电视编导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 除了电影理论之外, 因为其艺术学科的属性编导还需要具有文学、音乐、美术、设计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功底。电视编导的艺术理论基础越深厚, 知识面越广泛, 就越能自如的驾驭各种题材的电视节目创作和制作。影视基础理论是编导最基本的专业上知识底蕴, 好比想要盖起一栋高楼大厦必须打好地基一样, 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提高和快速成长。

2.电视编导必须具有对电视栏目或节目的创意与策划能力

电视编导是一档电视栏目和一部电视节目的策划者和组织节目创作与制作的负责人。对一个电视栏目或者节目的整体上的选题、采访、拍摄及其后期编辑都需要有统一的思路贯穿其中。对一个电视栏目或者电视节目的整体风格、包装宣传、主题表现、栏目内容的编排、节目内容的叙事与表达设计、受众的互动反馈都要有通盘的考虑。上述所有这些, 都体现出对一档电视栏目或者一部电视节目的整体创意和策划能力。这种能力是电视编导十分重要的基本素质, 一档栏目或一部电视节目是否好看很大程度上是由栏目或者节目的创意和策划水平所决定的。

3.电视编导必须具有编剧和撰稿能力

电视编导这个名词词组中的“编”有编剧、编撰、后期编辑制作等含义。在进行不同类型的电视栏目或节目的创作中, “编”的能力的体现依据节目类型不同会有所侧重。电视编导在创作电视剧和电视综艺类节目的时候, 其“编”的能力主要就体现在对电视剧和电视综艺节目的编剧的工作上, 编剧工作完成的是否出色, 是电视剧和综艺类节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创作中编剧和导演工作有时也会由同一个人来承担, 但是在此类节目或栏目中承担编剧和导演工作的人通常被称为“编剧”和“导演”, 而非“编导”。在电视剧和综艺类节目之外的电视栏目或节目中, 电视编导的“编”的能力则主要体现在对节目策划案的编撰和后期制作方面。笔者认为, 电视编导“编”的能力更多的应该体现在后面所说的编撰和后期制作方面。因为在电视台中除了在做电视剧或者综艺类节目的时候, 需要组建专业化的、投资巨大、人员众多、分工明确、训练有素的制作队伍。在进行一般的电视栏目策划和专题电视节目创作时候, 其创作团队通常是短小精干的制片小组。电视编导的重要作用就突出体现在电视栏目或者纪实类专题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当中。在这种情况下, 创作团队的人员分工就不像在电视剧和综艺类节目中分工那么明确, 电视编导通常是集撰稿、采访、编辑制作为一身的多面手。甚至制片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可以轮流担任电视编导, 完成本创作小组所负责的一期电视栏目或节目的创作任务。在电视栏目和节目的创作中, 电视编导的撰稿能力也是一种编导的基础性的核心能力, 是组织各种视听材料能力、调动不同人力物力资源能力和语言好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电视编导如果不能把你所策划的和创意的节目写作和表达出来, 就无法承担起编导工作的重要职责。

4.电视编导必须具有对电视节目创作和制作的全程导演和导播能力

电视编导这一词组中的“导”有导演和导播两方面的工作。导演能力总体上体现了对所有类型的电视栏目或者电视节目的一种创作上的指挥工作的过程。在电视剧和综艺类节目的创作上电视编导就是“导演”, 在直播和录像的综艺类节目还要加上“导播”。在电视剧创作中, 导演能力既有对演员表演的指导, 也有对整体创作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制作的指导和指挥。在综艺类节目中, 导播是指由节目总导演指挥导播人员, 在制作现场调度不同机位的摄像机和VCR的画面, 进行现场画面实时现场编辑并实时播出的一种指挥创作的工作。综艺类节目的导演也包含有对节目中涉及到的表演进行指导和排练。而在电视剧和综艺类节目以外的节目, 实际上也有导演和导播的工作, 但是在这类节目里由于纪实类节目内容居多, 虚构编排的节目内容较少或没有, 所以一般避免用导演的称谓, 而更喜欢用电视编导这一称号和岗位。纪实类专题电视节目的创作强调用电视艺术手法来表现和表达真实生活中的人与事, 所以在电视编导的导演能力上, 主要体现出对节目整体制作过程素材内容的组织与把控, 和对整个节目制作过程的全称的指挥与指导当中, 创作中导演更多的是用客观的视角反映和表现被拍摄的事件和景物, 而较少甚至不用表演和摆拍表现方式。

5.电视编导对电视节目创作和制作的不同工种和岗位都要比较了解熟悉

电视编导可以泛指节目创作组中的编创人员。以责任编辑的身份进行电视栏目或节目的创作的时候, 其实该责任编辑就是本期节目的执行电视编导。作为创作小组的一员, 你至少要精通电视节目创作与制作流程中一个或者二个岗位上的工作, 你才能在能在创作组中与其他人员分工合作完成节目的创作与制作任务。此外, 就从专业提升和发展角度来看, 小组的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向主创的方向发展。创作小组的主创岗位就是责任编导, 要想能够胜任责任编导或者更高层次的电视编导任务, 就需要承担编导任务的人员, 对电视节目创作和制作的不同工种和岗位都要十分熟悉, 熟悉各工种的职责范围, 也要熟悉不同岗位的制作工艺和具体要求, 只有这样编导才能有的放矢的、有效的组织和指挥各个不同岗位上的小组成员共同齐心协力完成电视栏目或者节目的创作和制作任务。

6.电视编导必须具有对电视创作全过程的电视设备综合运用和实际制作的实践能力

电视编导不仅是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重要的主要编创人员和指挥员, 有时候还必须亲自参与节目创作与制作的全过程。就是说电视编导既要具有对整体节目编创工作的全程指导能力, 本身还要具有各个工作流程的实际工作能力。对于一些短小的精炼的电视节目, 甚至由1至2人组成的微型创作组就能完成。这时电视编导就是个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此时就必须要熟悉所有岗位的制作流程和制作工艺。电视编导在必要的时候也会亲自操作设备完成一个节目中所有环节的制作任务。所以, 电视编导对相关的电视设备的性能应该十分的了解, 还需要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相关的必要的电视制作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技术。这也是电视编导必备的基础性的技能之一。

7.电视编导必须具有对本行业的发展动向精准把握能力和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

电视媒体不论从节目的创作理念还是制作技术都处于不断更新的过程中, 作为从事电视媒体行业的主创人员, 如果不能精准的把握行业的在节目创作上的发展动向, 就很难在行业竞争中立足。对行业发展脉搏的洞察力是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和学习中形成。电视节目的创作从节目内容上来讲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编导人员在节目创作中对所涉猎的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播要有比较严肃的科学性要求。因此, 电视编导对电视节目中涉及到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里的学习能力也包括诸如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知识等等, 这些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掌握受众心理十分必要。电视编导对行业的发展动向把握的越精确, 对相关专业的知识学习能力越强, 创作出来的节目就会越受欢迎。

摘要:本文从对电视编导的概念的解析入手, 通过对电视媒体的发展历程和媒体的实际运行状况的分析, 论述电视编导作为电视媒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岗位上的重要的创作人员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核心技能。

关键词:电视编导,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计划

参考文献

[1]周建青《当代视听节目编导与制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4.2

[2]黄慕雄, 雎凌《电视节目编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9

[3]韩斌生《电视编导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3.12

电视编导的专业素养 篇11

张荷花

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状况

自20世纪90年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出现以来,该专业迅速发展并且受到广泛欢迎。以河南省为例,除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等综合性院校外,像洛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等地方本科院校也都相继开设了该专业。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大多沿用传统的本科院校模式,为保障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培养模式上既要注重理论水平的培养,还要兼顾专业技能的培养,不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与老牌重点院校相比,地方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远远不如这些重点院校;但是与当地高职院校相比,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又有差距。所以,目前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发展平台和教学资源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二、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宗旨着重突出了“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反馈在广播电视编导的教学中,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1]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采用校内创办报纸、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校外积极寻求和当地社会媒体的合作为学生建立实习基地;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鼓励学生去参加各类比赛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以上几种实践教学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一)教学偏向理论化,实践教学课时偏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性很强,仅依靠课堂教学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周口师范学院要求该专业必须修满172学分方能毕业,其中理论课133学分,实践课39学分,实践教学才占总学分22.7%的比例。另外,在课堂教学总学时的分配上,理论课1894学时、实践教学567学时,实践教学课时还达不到30%的比例。就一般的电视节目制作来说,前期的策划就需要10个课时,中期拍摄也需要10个课时,后期剪辑则需要更长时间,一个电视节目的制作周期最少需要40个课时。按照教学安排,一学期18周,一门课程2个课时,一个学期36个课时左右,并且在教学中还要涉及到大量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安排,就要大量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

(二)实验设备不足,学生平均实验课时较少

与北京、上海等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地方高校在发展影视教育中,还面临着专业建设经费不足、实验设备欠缺的问题。周口师范学院2008年成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9年首次招生,2010年该专业的学生就增加到218人,截止到今年为止,该专业在校人数达到600多人。像《电视摄像》课程,主要就是实践操作练习,鉴于设备数量限制,采取分组方式,学生只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对设备的功能和特性有一个认识,根本达不到掌握摄像机操作技巧的要求。

(三)师资队伍年轻化,缺乏有实战经验的专业教师

目前地方高校该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大多是学习中文、新闻出身。真正在学历上具备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资格的大多是年轻教师,那些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媒体从业人员却因为学历的限制与高校失之交臂。周口师范学院为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采用“传媒人士进课堂”的方法,聘请在业界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导演等担任实践课程教师,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仍然有些实践课程存在师资匮乏的现象。

(四)当地社会化媒体较少,校外实习走马观花

周口师范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农业城市,除了周口电台、周口电视台、周口日报社等传统媒体之外,就是一些小型的网络媒体公司,首先在数量上就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课教学需求。其次,学生尚处在学习阶段,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经验不足,受经济利益和社会化效率的驱使,一般的媒体机构只会让学生跟着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进行观摩学习,学生真正亲自采访、拍摄、制作的机率非常小,无法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规范校内媒体机构,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编导专业属于艺术类招生,该类学生普遍趋向个性化,思维比较活跃,但是组织纪律性相对较差,有个别同学自我意识还很强,因此校内媒体机构并没有充分利用其价值,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由专业教师指导,规范校园广播站、校报等媒体机构,并培养校园电视台的制作团队,发展并壮大校内媒体机构。校园电视台与实践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既能激发和鼓励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师的指导鼓励高年级学生的独立创作意识,同时还能带领低年级的学生较早树立专业意识。让学生充分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当中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变革教学模式,弥补校外实习的不足

工作室教学机制是基于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工作室”制下的教学模式较之传统的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的班级授课制,具有教学方式灵活、教学环境开放等优点,在国内外艺术院校中得到不断的流行与实施。[2]安阳师范学院曾于2009年组织了影像DV工作室,该工作室采取开放式的工作方式,以负责人为主,开展了集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目前,该校在工作室教学机制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三)增加实验室开放项目,带动特色实题项目运作

实题项目运作,即老师带领学生利用企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参与社会的实题项目运用,实题实做。[3]很多同学的实践作品都是围绕校园生活为依托的,没有鲜明的创作特色。周口是伏羲故都,老子故里,不但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的美誉,同时被誉为“中华文化发祥的重地”。如果把周口特色融入到实践创作当中,不仅能扩大周口的影响力,带动周口当地的经济建设,更能增强其作品在国内各大影视比赛中的获奖机率。

(四)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赛事

专业大赛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操作机会,通过作品展示,不仅获得业界的认可和各类奖项,还能开拓学生视野,将课堂中的相互交流拓展到业界,从而促进编导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结合每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如《电视摄像》可以与《电视策划》、《纪录片创作》、《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联合起来,组成大的实验项目,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期末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园大赛,展播同学们的作品,评比出来的优秀作品可以推举到省内、国内各大赛事,以带动学生的创作热情,从而达到实践课教学的良好效果。

除上述几点以外,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对编导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应该从各个方面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未来发展之路。

[1]张蕾.微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3(4下):249.

[2]张明.基于“工作室”制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5):154.

[3]张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J].天中学刊,2013(10):125.

张荷花,女,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

电视编导的专业素养 篇12

1《电视文艺编导》开放式实训教学改革背景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和传媒文化的发展,影视传媒行业处于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广播电视艺术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极大挑战。然而,目前的广播电视艺术教育尚处于学科分割中,缺乏有效的学科融合,广播电视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仍在探索之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这也意味着教育教学中应秉承本专业创造性、实践性的特色,避免纯理论的教学方式,寻求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实训教学模式,以此来提升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现校园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完美匹配。

《电视文艺编导》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独立策划、制作文艺专题片或文艺节目。但是,由于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实际条件的限制,很多高校在对《电视文艺编导》课程的教学上,只是停留在了赏析和理论层面,单一地对电视文艺节目、电视综艺晚会进行分析,纸上谈兵,并未实现此课程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这对实现独立制作电视节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未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

2《电视文艺编导》开发性实训教学的构建

以《电视文艺编导》课程为例,来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实训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开发、创作、制作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一定水准的影视作品。同时,使单一的课程教学立体化、开放化,课程理论与现实操作融会贯通,将单一的论文考核演变为课堂教学、实训操作和作品展示,并在一定范围内展映。

2.1开放式教学的理论构建

所谓开放式教学,就是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打破了传统的封闭教育体系,采用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及调动课堂外丰富的教育资源。开放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来实现教学目的。

开放式教学既考虑学生主体价值的发挥,又考虑教师主导和主体价值的体现,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敢于尝试。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不断积累,产生灵感,与学科前沿接轨,并且鼓励学生创新。

2.2开放式实训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构建

2.2.1理论教学的创新,开发学生创新意识

开放性实训,不仅是针对实践操作环节,其中课堂理论教学也是开放性实训教学的第一步。《电视文艺编导》课程中,有对各种类型文艺节目的学术分析。但是,其中的文艺理论和文艺节目类型都比较滞后,与现在荧屏上的电视节目有着严重脱节,如在教材中还存在着电视文学、电视散文等电视文艺节目类型,但实际上这些节目都早已随着电视文艺节目的发展而被淘汰,消失于大众视野。目前,教材的发展步伐滞后于现实中文艺节目的发展,所以一味依赖课本,是无法掌握本课程的核心。而且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独立策划电视文艺节目的能力,针对这个教学难点,也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会特意开辟出一个展示板块,大约十五分钟时间,用于学生陈述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以及创新。

具体实施方法是将班级成员分成小组进行作业,针对电视节目发展现状,综艺节目的同质化、跟风严重等现象进行剖析,得出理论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全新的节目类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打破思想束缚,策划出区别于已有的电视节目类型和模式,并用PPT的形式在课堂讲述。

2.2.2实训子课程的设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为《电视文艺编导》配备相应的子课程是开放式实训教学的第二步,一个优秀的电视文艺节目编导需要有创新策划能力,还应具备摄像、剪辑、照明、录音等专业技能。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也为了学生更好掌握电视艺术片、综艺节目、综艺晚会等需要的摄像、剪辑、舞美灯光等专业技能,辅助开设《照明艺术》《现场导演技能》《非线性编辑》等相关课程,此课程不同于大二时期的基础技能的学习,是对电视栏目、电视晚会等文艺节目的风格和特殊要求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教师课堂教学与实训课程辅助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的必备技能,为其独立制作节目提供实践支持。

2.2.3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开拓学生视野

电视传媒发展日新月异,实现课堂与社会的融合,需要丰富教学环境,教室不是唯一和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学校可以与当地的电视台和传媒公司进行对接,使学生走进电视台,走进演播室,参与电视节目的录制,栏目的前期策划、中期录制和后期剪辑等相关工作。如实际参加大型晚会,了解其制作流程和方法,这是学生最便捷掌握知识的方式,其效果要远远高于课堂上教师对晚会流程的讲解。

把深入媒体作为开放式实训教学的重要一环,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能够迅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明确其努力方向。

2.2.4综合化的考核方式,构建应用能力评价新标准

在开放式的实训教学中,学生得到了多面的锻炼和学习,那么相应的教师考核方式,也应该是开放且多元化的。不应再以单一的论文或试卷来决定学生成绩,而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把具体的电视节目策划文案、实训技能成绩、电视文艺节目作品三部分结合考评,构成学生的最终成绩。这样综合化的分数评价,既有其公平性,也可以对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

学生将自己的创意策划付诸于具体的作品中,并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创作出艺术作品,在作品完成之后,可以举行小范围的展映活动,在班级、院系展出,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展播,接受多方意见,使大家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对于优秀的作品,给予适当的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创新、独立制作节目,大胆探索求新的艺术品质。

3开放性实训教学模式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3.1学术价值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开放性实训教学研究,立足《电视文艺编导》这一具体课程,针对专业特色和特殊性,提出了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操作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电视文艺编导》课程是有代表性的专业课,它兼具文艺特色和电视编导的综合性,所以对它的研究成果,同样适用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其他课程,如《纪录片创作》《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

通过对《电视文艺编导》课程的开放式教学研究,可以发现在教学中的不足和未来的努力方向,而且也是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一个反思。在目前高校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大转型的过程中,对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3.2实践意义

将简单的课堂理论分析变为独立的拍摄创作,增加了学生的考核难度,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考核,调动了学生在影像创作方面的个性化与广泛参与性,从而实现探索、独立精神的真实显露。每个学生都在拍摄制作中掌握了全面的影视制作技术,熟悉了影视行业的操作流程,逐渐开始精通电视专题片,电视晚会、电视综艺节目等的制作。同时,教师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和要求,提升了教学效果。

开放式实训教学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全新的就业需求和形式为导向,以《电视文艺编导》课程中的实训教学为依托,将课堂教学、实验训练和学生自主开发全新节目相结合。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在提升学生的全面能力之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将更好地践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办学目标,提高学生创新、实践技能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为电视台,传媒公司等提供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4结语

虽然我们在一直努力不断的研究总结教学方法,我们的专业也取得一些初步成效,可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长期实施被动式学习方式,使其有很强的惰性,面对新的学习方法可能还不能够很快适应,所以教师更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去适应,调动所有学生的能动性,调整教学方法。教师在关注学生创新意识、技能提高的同时,也要关注业界前沿,了解学术和业务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创作学习,提高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詹琛.影视编导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湖南科技学院院报,2012(7).

[2]张璐,郭奇青.《影视后期合成》项目单元化教学模式研究初探[J].商情,2010(8).

[3]陈卓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2(9).

上一篇:地区电网运行方式下一篇:中西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