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观

2024-10-06

人文景观(通用12篇)

人文景观 篇1

随着景观的发展, 景观规划设计涵盖面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城市景观从规划角度来看, 它注重土地的利用形式, “通过对土地及其土地上物体和空间的安排, 来协调和完善景观的各种功能, 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景观规划设计应侧重于对人类生活环境面貌的计划, 即将景观视为一种资源, 依据自然、生态、社会与行为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使人与景观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 并符合人类对于精神、生理上的基本需求, 是一个充分提升人类生活环境品质的过程。要加快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必须积极推进城市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新的统一, 以真正体现两者的价值。

一、城市景观的美化要有特色

一个城市要发展, 离不开城市景观。一些地方对城市景观的保护制定相应的法规, 把城市的景观的保护列入城市管理的重要方面。以山东济南为例:山东济南三面环山, 泉水入户。这里有天下第一泉趵突泉, 人文景观芙蓉街。素有“泉城金街”称呼的泉城路和济南标志性广场---泉城广场遥相呼应。济南在城市景观美化方面很独特, 使得济南现代化建筑和人文景观融合地统一在了一起。

城市景观如何存古求新, 鉴国内外各地而有特色, 至为关键。所以济南市区的城市景观美化要持续走自己的特色, 这就要在居住、学习、工作、游憩和交通五大活动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方面, 充分体现古为今用, 适用、经济、美观这一中华民族特征, 在保持我国古代建筑空间布局到体形、尺度比例协调的民族传统和北方红黑色彩的同时, 改建、新建一些必要的现代建筑群, 开辟城市建筑空间, 使城市既充满智慧和文化气息又颇有现代化城市的气派。就济南城市景观美化来讲, 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建筑物外形要具有独特美。由于建筑风格的变化多以线条为中心, 因此, 建筑物外形的形式美要讲究线条、色彩、材料质感和建筑物外形比例协调。耸立在泉城广场的泉标, 以流线型的线条自上而下描绘出泉水赋予济南新的生命和活力的内涵。泉标的蓝色代表着清澈的泉水, 还象征着新的济南在不断的成长。广场的泉标与趵突泉、大明湖的绿化带相互衬托, 成为富有济南特色的一大人文景观, 让人们看着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差。二是建筑空间环境营造要合理。城市高层建筑是现代建筑物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不仅是为了反映其建筑艺术本身, 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 而且还必须借助于良好的建筑空间环境的营造, 以减少和克服人们的各种负面心态。在济南趵突泉附近的商业区, 建筑既有传统老济南的特色, 又有现代化设施的应用。各种雕塑、建筑小品等, 步行街旁的流水, 青灰色的飞檐, 突出体现了建筑空间美化特点。三是建筑周围环境要协调。建筑离不开环境, 环境能映衬建筑。建筑与环境形成和谐、整体的形象, 能促使人们心

同材质, 于统一见变化的是纹理方向的不同。在家居布置的初始就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和构思, 这样才不会在进行过程中出现纰漏;在购买新家具时, 应尽量与原有家具般配。

四、结束语

像空间秩序性这样的美的规律始终贯穿在设计之中, 成为我们创作的理性指导。从这个角度上看, 对空间秩序性的研究也就显得更具实际意义了。作为当代的室内设计人员, 对空间秩序性等基本设计手段的运用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潮流的变化, 如何以理性的手法结合感性的创意共同进行设计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了解象黄金分割、人体模数制等等以往优秀的秩序性系统时对设计者而言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的。只有将深厚的知识底蕴融入设计中去, 才能更自觉地发挥出好的创意。

理、生理机制活跃起来, 达到心旷神怡的目的。而在建筑与环境规划、设计及建设方面, 考虑到建筑物建造起来后就长期地固定在特定的地点, 建筑与环境的艺术组合也很需要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双向交互式的和谐统一, 建筑周围环境应以创造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和优美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景观为主。

二、人文景观的内容要不断充实完善

人文景观则是指人类所创造的景观, 这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遗迹和现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通俗表述就是将历史景观与自然景物和人工环境, 从功能美学上进行合理地保护、开发与改造利用的活动。

中国丰富的历史人文内容是每一个城市的精华所在。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是一座城市最让人动情的人文景观, 与自然风貌一起共同体现了城市的魅力。刘易斯·芒福德非常简练地指出, 城市的基本功能在于“流传文化和教育人民”。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集中地, 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创新地和人类文化的一个大“容器”。刘易斯·芒福德认为:“的确可以说, 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 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 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 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虽然经过了漫长的时代变迁.城市在格局和形式上会有一些发展和变化, 但长期积淀的精神和文化气质不会改变, 这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因此人文景观, 是否能被现代城市中的普通市民所认识和鉴赏, 这是城市景观能否在保护的基础上作为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基础。当人们慢步于住宅小区、城市道路和城市广场时,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人文景观是变幻的, 并非是静止的。同时, 要创造一个舒适而安静的居住环境和优美又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应从整体来考虑。

因而, 综合上述, 城市景观和人文景观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侧重于对人类生活环境面貌的计划, 即将景观视为一种资源, 依据自然、生态、社会与行为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使人与景观资源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 并符合人类对于精神、生理上的基本需求, 是一个充分提升人类生活环境品质的过程。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必须依托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反思, 对当前境遇的洞察以及对日益多元化世界的体认, 它对古今中外景观形式的借取、转挪是必然的,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创造或通过借用这些形式创造出更有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的风格, 并以此去面对中国的城市景观和人文景观深层的问题, 去透视中国人的城市景观深远理想。

参考文献

[1]《槙文彦的建筑——空间·秩序和建造》, 〖澳〗泰勒,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视觉与视觉环境》, 杨公侠,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3]《室内空间设计手册》, 小原二郎、加藤力、安滕正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

邹薇 (1982-04) , 女, 湖北武汉人,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艺术系, 教师, 学历:本科, 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人文景观 篇2

平遥县可以说是文物宝库,旅游胜地。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举目皆是。来到平遥,最先看到的就是平遥古城。雄伟的古城墙上,有3000个垛口,代表孔子的三千弟子,72座敌楼象征七十二贤人。它是一座乌龟城,东西各有两个城门,是乌龟的四条腿;南北两个城门分别是它的头和尾巴。城内有市楼、城隍庙、县衙、文庙大成殿、日升昌票号旧址等文物。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这是中国唯一以整座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县城。完整宏伟的城墙把它与外面车水马龙的都市隔绝,里面的古建筑古香古色和沧桑深厚的文化历史为世人所知,四道城门阻隔不了慕名而来的四方游客。今天我终于可以走进平遥古城让大家一睹她的美丽。

入南门,是古典清雅的古城客栈和传承百年的小吃店。汹涌的人潮中,代步的旅游车总能找到落脚处。走过商铺林立的老街子,脚踏着青石板发出碎碎的声响,看一看青砖上累累的弹痕,土墙被岁月撕扯留下凹痕,回想着那段商贾云集,经贸繁荣的历史,不得不让人感叹岁月的无情。

日升昌是我国最早的票号清道光三年(1823)左右成立。前身是本县西达蒲村李家在城内西大街开设的大商号西裕成颜料铺。李家数代经商,资财万贯,积累了大量商业资本。

还有风味独特的平遥牛肉,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为世人提供了极好的人文景观,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还有平遥的推光漆器源于商周,发展于唐代,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做工考究,色彩绚丽,古朴典雅,做出的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

论禅宗与城市生态人文景观环境 篇3

关键词:禅宗文化;生态环境;人文景观

1 城市生态环境概念

城市生态公园环境就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真实写照,它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需要建筑师、规划师、生态学者等多个专业人员的参与配合。作为一门科学,园林生态学需要以理性的和经验的思维为基础,而园林生态设计面临的问题却不仅仅是理性思维的问题,它在改善人类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将科学与艺术进行创造性的结合;需要体现文化的底蕴和价值;需要激发人们的灵感并产生美的感受,因此,在园林生态学原则的指导下,城市生态公园设计还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深化研究要做。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颖状态,丰富的景观要素和物种多样性的环境,为宣传生态和倡导生态文明提供了机会和场所。通过组织植树、认养树木、放养鱼苗、观察动物生活习性和参与生态观测试验等各种活动,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把生态公园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还可以拍摄以园中风景和动植物为主题的影像作品,以及将落叶制成书签等,通过这些产品作为宣传生态知识的载体,启迪人们与自然生态环境共存的意识,让游客在公园中领略生态美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绿色、环保、生态的生活观念,真正将生态的意识带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城市创造一个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

2 禅宗思想与生态环境设计

禅宗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当今的生态伦理观及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禅宗认为众生在追求安宁幸福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是平等的,因此要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大自然对人类有天覆地载和养育之德,因此对大自然应报感恩之心,反对无度的占有和浪费。这些正与我们所提倡的生态设计观相吻合。

禅宗“彻见心性”对设计思想也有一定的启发。“彻见心性”即揭示事物的本质。我们在设计时,例如在运用材料方面,要提倡展示材料自身的原质,而不要隐藏其自然纹理、质地和颜色。这种自然的做法通常是无污染的,正体现了生态设计思想。禅宗告诉我们众生平等,那么即使那些被认为是卑微的材料,我们也可以用来做设计。美国华盛顿世界资源研究所新设计了一种绿色办公室,全部采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材料。地板用栓树栎树皮做成,栓皮剥落后可以再生。一部分房间的地板用竹子压制而成,竹子生长的极快,砍掉后就可以再长出。办公室柜采用粉碎后的葵花籽壳制成,门用麦秸压制而成,明亮、高雅。

3 禅宗文化与城市生态人文景观

禅宗与造景,中唐时期,随着禅宗美学的兴起,人们将审美主体 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了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的“ 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来,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为园林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空间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 芥子是心,须弥是万卷。纳之于心,何所不可”造园讲究以小见大,咫尺山林。山水画家能在两度空间里用笔墨渲染皴擦“ 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里之峻”,古代造园家在三度空间中,以土石营造出“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神与物游,思与境谐”所表达出来的空间意识是有节奏的、和谐的境界。“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越大,因而少能够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种美正是禅的枯涩中蕴含生机的美,受到人们的喜爱。

禅需要用心去体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破除表象而见到本心;造园同样也是需要去体悟的,要有思想内涵,因而设计中要讲究含蓄美,讲究意境。例如唐代的王维能以诗意入画,又能以画表现诗意,造园体现诗情画意,却又表现出空寂的意境。王维宇摩诘,其名、宇均来源于《维摩经》,其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乌,时鸥春涧中。”徐增在《说唐解详解》中谓:“空诸所有,即是山空。月出惊山鸟,此时不识不知,

色空具泯”。“不识不知”即《维摩经》中“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的内心体悟境界。王维设计的“辋川别业”有山、岭、岗、坞、湖、溪、泉、滩以及茂密的植被,以天然风景取胜。王伟有诗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则是大片竹林环绕的一座建筑物。可见王维的诗、画与造园都有空寂悠远的禅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社会越来越需要有思想、有品位的环境景观设计,禅宗思想的借鉴和应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的社会是个多元文化冲突、碰撞、融合的社会,人们往往浮躁,设计往往急于求成,而禅宗宁静的思想,对大自然的感澈之情,或许可以将一种平和的感觉引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我们承受巨大压力和无数外界分心之事困扰的心灵有所放松。

参考文献:

[1]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办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郭晋平,周志期.景观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人文景观 篇4

一、乡土人文景观的构成

(一) 乡土生产景观

本文研究的乡土生产景观是以传统农业生产为基础的, 有别于原始农业景观和现代农业景观。乡土生产景观是不同地区的居民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运用当地特有生产工具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人文景观形式。包括农田风光、农耕工具、农业水利、农耕生产场景等。

1. 田野风光

在我国, 由于不同地区有着自然条件、人文因素、历史背景的差异, 因而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不同的耕作方式, 在物种的种植上也有所差别。这些因素表现在农田上便呈现出有地域特色的田园景观。农田是农作物的载体, 不同的农田在依附地形, 种植作物后便形成了丰富的大地肌理, 形成了美丽的田野风光。

2. 农业水利设施

水利设施不仅孕育了农作物, 记载着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史, 也创造了农耕文化。水利设施在乡土生产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代表性的农业水利设施主要包含筒车、水槽、水渠、水车等。

3. 农耕工具

农耕工具是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地域广阔, 民族众多, 农耕工具丰富多彩。就各个地域而言、不同的环境而言、相应不同的农业生产而言, 使用的农耕工具又有各自的特征。农耕工具是乡土生产景观中一类重要的组成要素, 具有自身完整的形态和人文历史记忆, 常见的农耕工具包括犁、耧车、铲、锄和镰刀等。

4. 农耕生产场景

提到农耕生产场景让我们想到的无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农耕场景, 人们依托传统的农耕工具亲自参与的劳动场景;另一种是我们现代借助大型农耕机械来完成农耕生产的场景。然而前者往往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的耕作乐趣和场地感受, 这正是我们当代景观所要尽力营造的。农耕生产场景包括有牛耕场景、春播秋种场景、收获场景以及晒谷子、扬场等场景要素。

(二) 乡土生活景观

乡土生活景观是当地人在平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物和场景, 是乡土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文化景观范畴, 与乡土文化密不可分, 在不同的地区乡土生活景观也呈现不同的形态。乡土生活景观可分为乡土生活器具要素和乡土生活场景要素。

1. 乡土生活器具

乡土生活器具是当地人为了满足生活需要, 借助当地材料, 利用手工加工工艺并融入共同审美情趣创造出来的, 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乡土生活器具包含石磨、水缸、灶台、扁担、成串的红辣椒、玉米等。

2. 乡土生活场景

乡土生活场景是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是当地的民风民俗, 宗教信仰以及艺术文化最淳朴的展现。乡土生活场景景观元素相当丰富, 如水边淘洗、抓知了、掏鸟窝、集市场景、婚丧嫁娶等。

3. 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作为乡土景观的构成元素, 受所在地区地形、气候、历史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因而呈现出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缓慢, 乡土建筑更多地保持着原貌;同时也由于环境宽松、成长自由, 它也呈现出自由多变、丰富多彩的一面。按照使用功能, 乡土建筑可以分为民居建筑、农用建筑和宗教建筑三大类。

二、乡土人文景观

(一) 运用人性化尺度创造舒适空间

在当代景观建设中应吸收乡土人文景观的特性, 借鉴人性化的尺度, 尽可能的创造符合人生产、生活、社交的适宜人的舒适空间。

(二) 提高空间利用率, 创造功能丰富的空间

乡土景观的空间总是兼有各种各样的使用功能, 而这些使用功能多是在当地人生活生产活动中逐渐产生的, 因而具有很高的空间使用、利用率。当然每处景观都有其最适宜的使用方式, 但是对于当代景观而言, 这种单一的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公众性的参与和使用要求, 所以应该探索和研究乡土景观使用的多样性。因此, 将乡土景观中对于空间丰富利用的方式运用于当代景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 运用乡土材料和工艺, 创造耐久性强的景观

利用乡土材料和传统工艺可以创造耐久性高, 维护系数低的的景观。这里所提到的耐久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并不是指乡土材料本身比现代材料寿命长。在当代小城镇景观设计中, 适当运用乡土材料、传统工艺, 并加以后期的适度维护, 才能创造具有较强耐久性的景观。

例如, 对驳岸的处理上, 可以利用柳条编结的方式来处理护坡, 并利用柳条的自然生长来自然的加固河岸, 从而弥补了现代利用混凝土来处理驳岸的不足, 同时也软化了环境, 为生物的多样性提供可能。再如, 在设置挡土墙时也可以利用当地的石块进行堆砌, 既自然又有当地特色。

三、再现乡土生活、生产景观, 体验与感受乡土文化

乡土景观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可以适时适地的加以提炼再现, 重塑原貌, 能给人们带来了参与体验的可能, 从而也达到了传承乡土文化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 对乡土生产、生活景观采用具象或抽象的方式再现

将乡土生产景观中的农耕工具、农田水利以及乡土生活景观中的生活器具等元素, 通过具象或抽象的方式加以再现或重塑。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景观小品等形式来表现。同时, 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也应从尺度、材质、色彩、形态等方面加以考虑。

(二) 将乡土生产生活场景用具用具象或抽象的方式再现

乡土生产和生活场景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如拉牛耕田、弓背插秧、春播秋种, 喜获丰收、放牛、捕鱼、挑担、炊烟袅袅、水边浣洗、鸡犬相闻、爬树、捉迷藏等等。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乡土生产和生活场景可以表现, 我们在进行特定景观设计时应选取最能代表当地特色的场景来表达。具体设计方法如下:

第一, 利用场景雕塑来反映生产生活场景。

第二, 从乡土生产和生活场景中提取最具代表性的某一细节或局部来反映整体场景的内容和含义, 这种景观表现需要感受者的想象力。利用生产和生活体验联想到具体场景, 因而具有较好的公众参与性和吸引性。

第三, 模拟重现乡土生产或生活场景, 融入相关乡土活动, 让人们在娱乐中感受乡土文化。

在设计中, 我们可以抓住人好奇的本性以及亲近乡土的愿望, 结合再现具体生产生活场景, 借助各种乡土活动, 使人们对乡土器具、乡土事件有深入的感知, 从而在体验乡土活动的同时得到文化情感的共融。

参考文献

[1]王浩, 唐晓岚, 孙新旺, 王婧.村落景观的特色与整合[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2]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3]进士五十八.乡土景观设计手法[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4]林锦枝.城镇景观撷趣[M].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

陕西人文景观考察报告--骊山行 篇5

------骊山

考察时间:2014年4月26日

考察人员:

考察目的:陕西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地道的陕西人,应该在实际中去探索陕西的历史文化,此次骊山之行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古文化的丰富内涵,切身感受千年文化所沉积的精髓。

乘车路线:

考察报告:

1.骊山介绍

2.主要遗址

3.游览所见

4.切身感受

5.对景区的建议

⒈骊山介绍:

骊山,又称“郦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名骊山。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为帝王游乐宝地。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游览胜地,曾营建过许多离宫别墅,吸引着各代游人。这里有被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纪念西安事变的兵谏亭;纪念女娲补天的老母殿等

历史沿革: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

骊山风景秀丽,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唐代鼎盛时期的华清宫在“安史之乱”(8世纪中叶)

后规模大为缩小。今天的华清池是在清代建筑的基础之上经过多次修缮、扩建以及发掘复原唐代遗址后形成的⒉主要遗址:

达摩洞

烽火台北面约200—300米处,有一深5米,高2米,宽3米的洞穴,这个洞相传乃是印度佛教达摩的弟子镇山王在此凿洞苦修,人称达摩洞。

秤锤石

从石瓮谷遇仙桥下行的途中,有一块高5米左右,上小下大,状如秤锤的大石头,千百年来,无论遇到怎样的大洪水,它却稳稳地站在谷底,岿然不动。传说此石为“二郎神杨戬”称骊山的秤锤,故称之“骊山秤锤石”。

饮鹿槽

在今朝元阁西一片平地上,有一长300厘米、宽92厘米、高56厘米的大石槽,相传为唐时驯鹿饮水的地方。老子的坐骑是长生鹿,按此说,或为当年老君饮鹿的石槽,或为后人附会传说所造。

金沙洞

是唐玄宗和杨玉环在骊山的一个秘宫,俗称幽洞,是他们避开众人独自秘密会聚的一个山洞。明朝英宗正统年间,书生刘瑞五探奇冒险,从而揭开了金沙洞的秘密。洞中有唐玄宗、杨贵妃及众宫娥的白玉雕像,杨贵妃腼腆羞涩,唐玄宗含情脉脉,无不栩栩如生。

日月亭

位于兵谏亭与晚照亭之间,取国共合作日月同辉之意。内檐彩绘骊山各主要景点图案,让游人在休息的同时,感悟骊山深厚的文化内涵。

兵谏亭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陕,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张、杨两位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为了缓和两岸关系,再次易名为“兵谏亭”。

烽火台

是古代战时传递战报、调兵的设施。相传西周末年,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留下一个“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最终却一笑失天下。

老君殿

老君殿始建于唐代,相传唐玄宗游幸华清宫时,两次在此梦到老君降临阁内,因此称为 “降圣阁 ”又称 “朝元阁 ”殿内原供奉着白玉老君像。

晚照亭

位于西绣岭老君殿东,站在晚照亭北侧,可鸟瞰华清池、东花园、临潼全景和渭水。骊山晚照是“关中八景”之一。

长生殿遗址

也叫集灵台,在晚照亭东是唐华清宫的主要建筑之一。本来是王宫、大臣们去朝元阁朝拜前,斋戒和沐浴的地方,后来成为唐明皇与杨贵妃休闲避暑之地。⒊游览所见

春天的天气,出去游玩最适合不过了,周末与舍友相约一起去临潼游览骊山。陕西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一行四人均是陕西本地人。对陕西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感情。大学时期的我们周末有空余时间,所以珍惜在一起的四年,在大学路上一起珍藏些美好的回忆。

一大早我们挤上公交车,提前查阅好路线,了解骊山的风景介绍,在车上热心的售票员姐姐为我们讲述者骊山的状况,刚一下车,热心的导游前来迎接,为我们带路,前行中,映入眼帘的便是华清池外春寒赐浴广场和霓裳羽衣广场,广场上有烟雾朦胧的喷雾,托着各式的雕像,四周围着喷泉,在古典音乐的带动下显得格外有力、有节奏。

顺着广场前行,有一个奇怪的“土层”吸引了我们,忍不住上前观望,这土层是很早之前留下来的遗址,又忍不住用手去触摸,感受古人曾踩踏在上面留下的岁月的痕迹,是那样的久远。合过影之后,我们顺路直奔向骊山售票处,买票检票后开始了登山旅途,对于征服一座未曾攀登过的山,大家有抱有好奇心和新鲜感,刚进入门映入眼帘的便是骊山的一个石刻示意图,大概介绍了山上各个景点的位置,地下小石刻分别刻着遗址的名称和与之相匹配的图雕,有长生殿、张骞西域献石榴图、达摩洞、始皇戏神女、周生遇仙、十八国斗宝图、烽火戏诸侯、女娲补天,这八幅石雕都和历史传说的骊山密不可分。

进入骊山,一块巨大的石头刻着:中国.秦岭 终南山 世界地质公园---骊山景区,此前我们也有了解过骊山是国家4级旅游景区。顺势向上就开始了芒无边际的台阶之旅了,刚开始有点小看这座不太高的山,就兴奋的向上爬,遇见的第一个景是一个小小的瀑布,如仙境般,大约有四十个台阶上去后直面的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溪流,背景是丛丛的绿色,如梦如幻,只可惜用石雕栏杆挡着不能近距离去接触水流。

接下来值得说的是兵谏亭,位置大约在三分之一山腰处,还未到达亭子,便看见路边歇脚处有商家请来模仿演员来拍照,这个演员拌的还是很有味的,途中我们遇到一批跟导游的团队,为了进一步了解关于兵谏亭的由来,我们便驻足倾听,导游告诉我们:“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陕,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杨两位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后,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座高4米,宽2.5米的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气亭”,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为了缓和两岸关系,再次易名为“兵谏亭”。我们还看见了留在山洞缝隙间的枪眼,此外在兵谏亭附近有一大片石雕群记录了当时西安事变的全过程。沿途我们还有幸看到了当时作战用的山炮。

接下来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景点是日月亭,很仿古的一个亭子,大红柱子,雕花顶棚,有象征意义的花纹,亭下的石凳供来往的游客驻足休息,站在日月亭上俯瞰山里的鸟语花香,一片苍绿,呼吸着山里清新的空气,让平日里紧张的城市生活生活得以放松,身心与大脑都得以解脱。此外还有相距不远的晚照亭,在次处可以看到临潼的全貌,真是一个发展中的大都市。“骊山晚照”是光中八景之

一。据听说,每当雨过天晴,云散雾开,骊山似一匹青色的骏马,青翠欲滴,清晰可见,在夕阳下批一层迷人的金色,更显得流光溢彩,妩媚动人。关中八景中

其他七景还有:华岳仙掌、太白积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灞柳风雪、草堂烟雾、咸阳古渡。关中八景在骊山入口的石雕上有一面绘制的墙体。

紧接着我们沿路向上右转进入一个索桥上,此桥名叫“七夕桥”,全场目测有20多米吧!,地下是细细流水淌过,桥面用木板铺制,两边是铁索,走上去摇摇晃晃,站在桥中间,两边全是溢出来的春色,各种植物枝繁叶茂,只叫人不禁感叹大自然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七夕桥,位于西绣岭山间溪流之下,“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七夕桥的传说,情人们多会在此桥上拍照留念。此时的我们已经爬上了很高的距离,大家都开始叫累了,不过,殊不知光明快来了。坚持了一会儿,我们闻到了一股“人造”的怪味,像是水沟的臭味,又像是其他的污染。接下来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人烟你记得一个地方---老母殿。算是抵达一个顶峰了,这块有众多的农家乐,当然价格也不菲。上边饭店,农家乐排除的生活垃圾应该就是刚刚臭味的源头吧。紧接着我们站在风特别大的风口歇脚,准备着以虔诚的心踏入神圣之地---老母殿。这殿是为了纪念女娲补天而修建的。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四方群众携带床单干粮,夜宿骊山,祭祀老母,这个风俗延续至今。我在院子里还发现了一棵很古老的皂角树,有很多寄托美好心愿的红丝带绑在上面。

祭拜了老母殿后,沿着山路的另一端继续奔赴了下一个目标---烽火台。起初只是抱着好奇的心往上攀爬,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只是噩梦的开始。烽火台的台阶---数不清。爬得我有点晕头转向了,一路歇了好几次,到达山顶最终可以吹吹山风歇歇脚了,好惬意!大家围在一起聊关于烽火台的传说:相传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可遗憾的是褒姒自进宫以来从未开言一笑,于是周幽王便采纳了奸臣虢石父的计谋,无故点燃狼烟,引得四方诸侯前来救驾,当众诸侯汗流浃背赶来时,见到的却是烽火台上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于是愤然离去。这时,褒姒看见众臣的狼狈样,果真“扑哧”一声笑了。为此周幽王大大奖励了虢石父。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时,却无人来救,西周至此灭亡了,从而留下一个“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这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游完烽火台后,今天的骊山之行就该踏上返程了,心里暗自窃喜终于可以不用费劲爬山了,下山不会太累的。等到下山的时候,对于有点恐高的自己来说,已经是满头大汗了,咬着牙看着脚下,腿发软的往下走去,停下来时双腿都是颤抖的不停,可能是缺乏锻炼吧。就这样我们原路返回学校。

回到学校时大家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因为我们亲身历行,又一次感受了陕西丰富的文化底蕴,且拍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珍藏在青春的纪念册当中。

⒋切身感受:陕西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区,他所有的景点都与当地的人文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每一个历史留下的景点中,有历史的告诫,有美好的神话故事,有民间的传说,在忙碌的生活中适当地抽出时间接触大自然,感受陕西人文景观的魅力,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精神,这对我们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在身心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弥足珍贵,将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对那些血的教训,我们引以为戒,亲近大自然接触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大自然是一个无穷的宝藏,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当保护并珍惜这些自然存在的生命。

⒌对景区的建议:

(1)在游览的过程中,发现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例如垃圾箱过少,导致游客将垃圾无处置放,有的游客甚至随手将垃圾扔进山里,这样对大自然的污染很大。景区卫生条件差,有时很远一段距离甚至都没有一个可供使用的卫生间。

(2)景区植被遭泥石流破坏严重,土壤不牢固,有的山体土壤松散,树根裸露在外。此外林区不注意保护树木,当时是槐花季节,山区山民大肆用竹竿采摘槐花,导致众多枝干坏落一地,建议有相关部门进行保护。

(3)景区农家乐卫生状况差,生活污水乱排放,导致山里有臭味。建议规范整治,加强山区污染治理。

纪念馆空间人文景观创新设计研究 篇6

引言

论文结合马致远纪念馆空间环境设计展开研究,通过对马致远生平的学习与认识,结合现有的地理位置与条件,从新整合。通过场景再现、雕塑、壁画、图文展示等形式,塑造全新的人文景观研究内容。对原有纪念馆进行剖析,重新定位与审视,整合现有场地资源,因势利导。创新人文环境塑造方法。

纪念馆人文景观基本概念

纪念馆是为纪念有卓越贡献的人或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纪念地,用于表现人物事件的精神的场所。其中人物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伟人的丰功伟业,生平事迹等。本论文研究的马致远纪念馆类属于人物纪念馆的范畴。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马致远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其纪念馆人文景观设计应通过创新方式去表达,用细节来烘托整个纪念馆的氛围。

纪念馆空间中人文景观设计创新分析

纪念馆人文景观设计在空间布局和群体组织之间的安排上应给予充分考虑,一般来说就是空间序列的把握和掌控。纪念馆景观整体空间应重视参观流畅性,空间序列的整体性、连续性。设计上不光要考虑艺术与形式的诸多表现要素,在景观设计的塑造更应注重功能与实用。空间中所有要素共同配合相得益彰、可以起到增强和渲染情感的效果。做到主从有序,层次分明,有变化,有韵律,不要过分僵化。

造景的手段在纪念馆人文景观设计中处于核心地位,景观的组成要素不外乎几种大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植物、构筑物、水体等.

首先,纪念馆景观设计中植物生命力和生存活力强调了植物特有的生长习性,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结合四季的变化又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植物在形状形态上也可以比较灵活的运用。在景观设计中往往用来营造和烘托氛围;

其次,水往往可以表现出各种的形态,在一定的容器的控制下,形成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状态。水在静止状态下通过光的折射和反射,可以产生出不用的视觉效果。水倒影出周围各种景物,在水面上可以形成镜花水月的意境效果;

最后,纪念馆景观设计中构筑物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构筑物一般包括纪念柱或纪念碑、文化景观墙、纪念雕塑等。比如,雕塑在空间内作为一种可视和可触的艺术形象。可以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容。在纪念馆景观空间中可以很好的起到点缀的作用,感染景观环境的气氛。

隐喻的手法在纪念馆人文景观设计组织上烘托出一定的气氛,观者身在其中,身体和心理共同作用,达到情景交融的状态。隐喻设计通常是文化内涵的反映。因而纪念馆人文景观创意设计隐喻手法的营造方法,包含三个部分,一,纪念馆空间布局的合理设计。二,纪念馆主题文化的植入。三,纪念馆人文景观设计各要素之间意境的营造。

马致远纪念馆空间人文景观设计创新表现方法

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纪念馆整体建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马致远纪念馆设计内容的表现方式具体分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

空间结构在纪念馆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纪念馆空间布局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广场景观部分;二是,马致远纪念馆建筑主体部分。所有要素共同配合,使空间序列、场景组成变得统一和整体,共同抒发整个事件的情感。游线的规划在设计中起到了主导的地位,空间的设计也更具有故事情节性。参观者在特定路径指引下,依次完成与不同空间环境的对话,并从中获得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心理体验。

造景手段在纪念馆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广场景观设计中包括小河、小桥假山、房屋造景设计,还原了马致远散曲当中所描绘的意向场景,使游人更能直观贴切的融入马致远纪念馆的环境当中去。纪念馆建筑则与四合院景观结合起来,将皇家园林中的建筑设计元素,通过不同空间的搭配与四合院建筑的设计巧妙的结合起来,成为一处既适合参观纪念先人,又适合有人休憩赏景的理想场所

隐喻手法在纪念馆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改造后的纪念馆设计定位围绕《天净沙·秋思》散曲,把整首元曲所描绘的景色和纪念馆景观设计结合起来,用隐喻的手法运用到设计中,使观者在游览时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意图使人们对马致远还有元曲所炸年出来的魅力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结语

论文主要研究如何能够为纪念馆空间人文景观设计方面开辟新思路,探索出人文景观创新设计新理念。通过对马致远纪念馆的人文景观重新塑造,构建出丰富的纪念馆空间。为以后的纪念馆景观设计提供借鉴的意义。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城市滨水区人文景观的设计研究 篇7

一、城市滨水区概念与特征

城市中的滨水区就是指城市中临近水的地方, 例如与河流, 湖泊相邻的土地, 或者是建筑中和城镇中接近水源的地方, 通俗的来讲, 就是水路交接的地方。水流和陆地在这里相互映衬, 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在城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滨河区所处的特殊位置, 使得它的发展具有很多的方向性和多样性。由于它的位置靠近水源, 所以在历史文化中滨水区也具有很大的地位, 从城市整体上看来, 这个位置的特殊性是其他区域所不能够替代的。

(1) 开放性: 从空间位置上看, 滨水区靠近水源, 是人们活动休闲的最佳选择, 从生态方面来说, 滨水区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生态水平, 能够让人类和自然和谐的相处, 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近接触大自然。

(2) 敏感性: 城市中的滨水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使它具有非常敏感的特性。它的敏感性主要体现在社会, 生态, 人类活动等各个方面。

(3) 文化和历史性: 城市中的滨水区, 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起点。在历史上, 很多滨水区都充当着码头的角色, 是整个时间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4) 多样性: 滨水区可以项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各个功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既能够娱乐, 又能够进行商业活动还能够充当交通的枢纽, 滨水区的功能越丰富, 越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 获得大量的投资, 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

二、城市中滨水区人文景观的设计方法列举

1、人文性的规划设计

既然是人文景观的设计, 那么在城市滨水区的规划中就要保留它的历史文化, 将人文的部分更好的升华。每个城市的滨水区都是经历过历史的熏陶, 保留到现在能够看到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沧桑, 如果将它开发成一个供人们感受历史文化的大方, 让人们在滨水区之中, 不仅仅能够享受美丽的风景, 还能够感受深厚的历史韵味。所以, 在滨水区的规划过程之中一定要结合历史文化, 将滨水区的规划体现出人文性来, 让人们能够充分的体会到滨水区的深厚韵味。

2、生态方面设计

滨水区的规划应该将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的特点结合起来, 体现出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 所以在规划的时候要多从生态方面进行考虑。进一步的去分析, 再生态方面的设计是利用滨水区本身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 让滨水区的生态环境能够自我修复, 自我发展。不断的让整个的滨水区发挥着调节城市空气调节功能的作用。

3、景观序列规划方法

这一规划方法通俗的来说就是, 在滨水区的其他功能设计都比较完善之后对整体的布局以及景观的位置设计进行一个规划。它的规划方式是: 在需要规划的区域中, 建立一些固定的动态或者静态的视点, 寻找一条合适的设计路线对滨水区的空间设计进行细致的观察, 与此同时要建立一张平面图, 在图上用箭头标好, 标明视点的位置, 并且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这种方法主要是基于对空间的结构来进行规划的。

三、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类型

滨水区景观的类型主要有自然、人工和生态, 三大类。其自然景观主要是指滨水区的地形, 周围生物和水体等;人工景观是指滨水区的各种建筑包括私有建筑和公共建筑; 人文景观是指各种历史的以及或者和历史有关的景观。

1、自然景观

(1) 地形地貌。常见的滨水区的地形地貌主要有三种情况, 平原型、丘陵型和结合性。对于城市滨水区的人文景观设计一定要遵循滨水区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规划, 比如那些一丘陵为主要地形的滨水区在规划的时候一般采取在水边修建公园的方法, 在人文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滨水区已有的景观,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尊重整个滨水区原有的地质地貌, 把整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完完整整、原汁原味的呈现给当地的居民。

(2) 水体。水体是滨水区必不可少的景观特点, 在建设的时候可以把水体充分的利用起来。人们在滨区游玩休闲的时候, 水体的形态变化会给人们心理上不同的感受。比如, 静态的水体会让人们内心宁静, 适合人们去思考和散步; 而波澜起伏的水体会让人们感受到激情。不仅仅人为的设计会影响到水体形态的变化, 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气候的变化都会造成水体形态的各种变化。

(3) 生物。滨水区的规划离不开对滨水区周围植物的规划。城市宾水区在规划的过程中不光光要考虑到滨水区植物的生态特性还要考虑到美观的问题, 需要通过人为的改造方式去改造它的形态增加美观度。

2、人工景观

为了增加滨水区的人文景观性可以人为的增加一些建筑或者装饰, 增加它的文化特性。还可以修建一些凉亭之类的工人们休息的场所, 修建一些桌子板凳。

3、人文景观

城市往往是沿河、沿江发展起来的, 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是城市中历史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 滨水区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 从历史上看, 人类的生存和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水, 城市的滨水区不但能够美化环境, 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还能够促进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所以滨水区的人文规划要注重对于历史文化的延伸。例如: 认为的增加一些雕纹或者壁画; 新建立一些纪念馆或者艺术展览中心; 对于历史上的景点进行维护和改造; 大力的进行宣称, 增加知名度。

四、结论

对于城市滨水区的设计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 他需要耐心的, 细致的去进行规划。城市滨水区的规划需要结合多个领域和学科, 是艺术文化和科学布局相结合的一个工作, 城市的滨水区规划既要保障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还要做好生态保护, 建立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敏.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设计[D].西南农业大学, 2004.

[2]曾茂薇.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04.

[3]路毅.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7.

[4]马会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探析[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人文景观 篇8

1 洞口人文景观化的意义

1) 展示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近年各地区正大力建设高速公路, 为提高本地知名度和展示旅游形象, 高速公路已向“景观文化公路”发展。隧道洞口是高速路上的重要物质文化载体, 设计时考虑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各地风情通过景观形式反映到洞口上, 不仅展示了各地区灿烂辉煌的地域文化, 同时也折射了当地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2) 标示高速路段。高速公路是线性景观, 隧道洞口景观宛如线上的点, 要体现“长线”上的环境变化和提高其可识别性, 就只能通过特殊的“小点”来标示。这样的标示除了依靠文字标志, 还可通过文化的展示和标榜。其特殊标示方式使人印象深刻, 非一般的公路路段标示牌所能比拟。3) 消除旅途乏味。在高速公路连续行驶中司机容易产生疲劳感, 而乘客长时间的乘车也易感觉乏味。而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隧道洞口容易形成一定的感官冲击, 调节司机的疲劳情绪, 同时给乘客带来愉悦和共鸣。国外特别重视对于乘车感受的研究, 如日本提出建设大自然协调的高速公路网, 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把“乘客寓乘车于娱乐之中的效果”作为发展目标。

2 洞口人文景观挖掘与表达

2.1 洞口造景表现形式

1) 洞门造型。洞口形式主要分为端墙式和突出式两种。端墙式洞口景观要素首先是端墙的形式, 根据上部的处理方法可采用直线形、曲线形和台阶形等。景观营造时可考虑结合端墙的装饰和其端墙的形状变化, 有条件的还可利用洞口前的景观区域和边仰坡的范围来造景, 共同表达设计主题。突出式洞口, 是洞口衬砌突出洞口的一种形式, 有突出式、削竹式、喇叭口式等。突出式洞口的立体形状是设计的最大景观要素, 可以根据要表达的内容设计出各种形状, 设计的自由度也较高。2) 洞口版面构图及色彩。对于端墙式洞口, 其版面构图一般采用浮雕或装饰图案, 在设计时结合如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 从中吸取形式语言, 成为洞口画龙点睛的部分。对于突出式洞口, 即“无洞门”式隧道口, 装饰上一般采用弱化的处理手法, 尽量简单利用外墙砖饰和涂料, 遵循自然的法则, 使其掩映在植物树丛中。洞口颜色一般选用暖灰色系, 达到降低视觉亮度, 保证司机提前适应洞内外亮度的反差。但近年来我国意识到千篇一律地用灰色系造成洞口景观单调, 因此也开始在色彩上进行大胆地尝试。因色彩具有象征意义, 当人的视觉接触到某种颜色, 大脑神经便会接受色彩发放的讯号, 即时产生联想。3) 植物造景。隧道洞口景观应能协调地融入自然背景中, 植被的生态恢复和植物造景就是重点。植物品种应尽可能选择耐脊薄的本地乡土树种, 在此基础上利用植物的配置以及群落关系来配合主题, 增添隧道景观, 反映当地的乡土人情, 使隧道洞口更加富有人文气息。

2.2 地域文化的挖掘

如何挖掘文化内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1) 从历史文化方面进行挖掘, 截取每个地域在时间隧道上的几个特别的点, 找准着力点进行定位;2) 从旅游资源方面进行挖掘, 高速路作为城市对外展示的第一道窗口, 必然给旅客留下第一印象, 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资源, 用一定的景观语言加以提炼, 达到城市旅游形象宣传展示的目的。昆石高速公路上的水沟1号隧道洞口, 造型采用仿石林地貌的喀斯特形态, 不仅给旅途增添了意境特色还在本段高速公路上起到了地标作用;3) 从当地人精神生活中进行挖掘, 每个地方的人都有各自浓郁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思维方式, 文化只有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其价值才能保留;4) 从隧道工程相关的历史渊源当中挖掘, 如二郎山隧道洞口景观, 为了与当地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二郎山隧道的隧道口特别设计了具有强烈藏式建筑风格的洞门。尤其是洞门口巨石上刻下的雄浑激越的《歌唱二郎山》曲谱与歌词, 无声地提醒着每一个经过这里的人, 表达人们对当年修筑川藏公路官兵所付出艰辛的敬仰之情, 引发人们无尽的向往与遐思。

2.3 洞口造景表现手法

1) 抽象概括具象。

所谓抽象概括, 就是通过联想、想象, 把种种具体的对象设置为符号, 符号的象征性不仅在形式上使人产生视觉联想, 进而产生移情, 达到情感的共鸣。此手法抽象概括当地的风土人情或历史典故, 合理设计于隧道洞门的结构装饰之中, 使得生硬的构筑物具有人文气息。野象谷隧道洞口景观, 傣族的建筑和服饰中都有中部向上突起的尖角形式, 野象谷隧道提取傣族的艺术元素, 用抽象的形式表示具象的内容, 突出民族风情, 让司乘人员感受地域文化的绚丽多姿。

2) 象征与隐喻。

象征即利用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 用一种含蓄深刻的方式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象征是人类文化的结晶, 中国人是很擅长使用象征手法表述意义的民族, 如用四兽象征四方, 用天圆地方象征宇宙。隐喻最初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 在设计领域, 隐喻已成为设计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用暗示、联想、回忆等手法使人领会设计物体中看不见的东西。如图1所示牛角山隧道洞口景观, 将传统柱式洞门的双柱向前延展, 采用弧线形的收分遮挡洞口的边坡, 形成抽象的牛角形, 隐喻牛角山, 造型新颖、简洁。

3 不足及展望

本文论述了高速公路隧道洞口如何营造人文景观, 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有些方面不足。如高速公路隧道洞口属于快速的观赏平台, 它不同于一般的观赏, 对于它的设计应考虑如何在视觉冲击中最大限度地带给司乘人员美的享受以及精神的愉悦。应该指出的是, 过度的繁琐装饰以及过于细致的表达方式都不适合, 如何协调人文景观的表达和瞬间景观的构建, 本文还没做深入研究。将在此后注重这方面的研究, 以期使人文景观有更大气更具冲击力的表现方式来满足隧道景观的需求。

摘要:针对当前高速公路隧道洞口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从隧道洞口造景表现形式、地域文化的挖掘、洞口造景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着手, 总结归纳了隧道洞口结合人文景观营造的方式, 以期得出使洞口的景观更恰当地表达地域文化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隧道洞口,人文景观,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关向群.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03 (2) :56-57.

[2]关向群.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要素和手法[J].中国勘察设计, 2001 (7) :33-34.

[3]赵一飞.高速公路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4]黎明.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艺术设计研究——以云南省保山~龙陵高速公路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08.

人文景观 篇9

本文研究的“武冈古城历史人文景观”,是指在武冈地区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2000余年筑城史,融合了武冈地区特有的都梁文化而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人文价值、观赏价值的人文景观。

武冈古城历史人文景观根据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分为四大类:

第一,地方特色型人文景观:武冈古城及周边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日常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及精神方面的需求,在改造和利用当地自然景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

第二,历史名人型人文景观:某些历史名人在该城或周边地区进行的一些重要行为而留下来的具有纪念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一些遗址、文物等。

第三,历史事件型人文景观:在该城或周边地区发生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军事战争等,保留至今的一些遗址、证据、痕迹等。

第四,防御设施型人文景观:作为王城、郡城、和市、县中心而保存下来的一些防御设施和行政建筑如:王城、城墙、护城河等。

2 武冈古城历史人文景观保护现状

2.1 优势和条件

武冈古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历为州、府、路、县治所。2200多年筑城史形成的名胜古迹如珠玑遍地,是邵阳市历史文物古迹最多的城市,极具开发和利用价值。

对武冈古城实施保护性建设和开发,一方面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相关规划,另一方面,随着与武冈毗邻的崀山风景名胜区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而形成的“张家界—崀山—桂林”旅游经济圈,也为武冈古城的保护和开发带来了新的契机[2]。

2.2 保护的紧迫性

武冈古城是湘西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共有173处,类型丰富多彩,有古遗址、古窑址、古街道、古民居、古桥梁、古祠堂、革命史迹、近代革命纪念建筑、古井、古树、古水利设施等。但由于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文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其中更有一部分处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文革时期,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寺庙、佛塔等被打上封建迷信的烙印,遭到了无情的摧毁。一些民居、古井也在人们重建、开发的过程中,逐步消失。曾经风光无限,被誉为“武冈城墙甲天下”,令无数枭雄折戟沉沙,扼腕叹息的古城墙,沦为古城人们的“菜地”,并在人们不断的拓宽“菜地”的过程中,遭受几近毁灭性的破坏。

2.3 保护的必要性

武冈古城是中国古代人们建筑技术、军事理论、政治生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表现和结晶,既是武冈人们的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不能眼看着它遭到破坏而无动于衷,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爱护、保护武冈古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职责。

3 武冈古城历史人文景观保护的建议

3.1 保护历史环境的整体性

武冈古城大小尺度适中,城墙、护城河、炮台、王城、街道、文庙等设施一应俱全,且基本保存完整,整个城市是一个完整的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在保护过程中,一定要严格保护古城周边自然环境,充分尊重古城原有布局结构、街巷格局、传统肌理、历史文化遗产等人工环境:深入挖掘古城的传统文化、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整体性的把握古城人工、人文、自然环境,绝对不能人为的割裂各种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2 保护文物的真实性

武冈古城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已经给该地区留下了足够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尊重这些文物,还原历史的真实性,不要随意夸大或曲解其本身涵义。在制定武冈古城保护的规划和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武冈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不要把发达城市的“先进理念”、和“主流思想”强加给武冈人们。切实保护好武冈古城的山水格局、空间构架、街巷、江河系统。不要随意的去拓宽某些道路,在重建过程中故意放大某些建筑,更不能随意编造历史典故,这样做只能是饮鸩止渴,贻害后人。

3.3 合理开发利用

强调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并不是要把历史文物、古迹等都打包收藏,武冈古城毕竟是一座城市,我们在保护它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这座城市的“主人”(武冈市民)的生活习惯和状况。不能因为保护古城、古街、古建,而否认古城市民修建房屋、扩建宅院的基本需求和权利,而应该在合理的规划下,有条不紊的开发古城资源,合理的规划各区用地性质,尽量保持原住民的安定,以保持古城独有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另外,合理的开发古城旅游资源,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喜爱武冈古城,加入到保护古城的行列中来,这才是古城保护的最佳途径。

摘要:武冈古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2200年前西汉文景之际置县,后封候立郡起,设府置州,历为湘西南地区军事重镇和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期间产生和保留了大量极具历史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素材。本文对武冈古城的历史人文景观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和介绍,并就如何保护和开发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武冈古城,历史人文景观,保护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湖南省武冈市古城区保护与整治规划[R].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2010年11月,

[2]武冈县志编纂委员.武冈县志[M].北京市:中华书局,1997

人文景观 篇10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全球各国人民向往的国度,悠久的历史积淀让中国逐渐成了全球最吸引人旅游的国家,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游玩人数的剧增,我国旅游业飞速地向前发展,同时,这一功绩与景点自身的宣传也是不可分离的,其中最关键的方式便是对旅游资源的语言或文字介绍。但是在资源介绍的翻译上又遇到许多问题,由于各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差异,以及语言上表达的差异,促使一些翻译出来的结果不够理想,并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因此,在从事旅游资源的英文翻译时,要求翻译专职人员拥有良好的他国文化熟知度,首先从本国文化特色着手,利用英语充分地表达旅游中的因素,消除汉语和英语之间互通的隔阂,充分严谨地表达景观的内涵。

一、人文景观在旅游英语中的翻译特点

(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

人文景观英语的翻译在旅游英语翻译方面即是重点又是难点,它对于我国从事旅游翻译的工作人员来说,也相应地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一则除了一般语法和专业词汇的掌握外,还有需要熟记常用介绍语和写作时的格式,二则最关键的是对于从事人文景观旅游的英语翻译者来说,更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

随着我国近年来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英语的需求和应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在社会需求上已经不再是寻求旅游英语的专业人员,而是要求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这就需要该从事人文景观英语翻译方面的学习工作者不仅仅要学习旅游知识,更要注重英语水平的锻炼,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渴求。

(二)旅游英语知识覆盖面广,文化底蕴厚。

在众多交际英语中,人文景观领域内的旅游英语的翻译工作,所需要涉及的内容十分多,首先必须掌握景区的全部内容,包括历史积淀、人文特征、地理环境等,这些知识的掌握能够促进导游的表达更加流畅。其次要有专业的对外导游知识,如货币的使用、转换和辨别,应急救援能力,景观常识等,保障旅游者能够在游玩的过程中,不会和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失去兴趣。最后要有各国、各宗教的基本常识,在安排日常生活中要尊重旅游者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减少因为表达不当而引起纠纷的可能性。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旅游英语的专业人才必须掌握较全面的知识,了解各国的人文、宗教特色,在尊重他国旅游者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沟通交流。

(三)旅游英语要求有突出的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能力是学习者最需要注重的内容,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处于岗位的人必须时刻处于口语交际状态。从旅游英语应用最广泛的导游来看,他们的工作职责便是将我国的旅游景点用英语的方式表达,其中不仅仅涉及专业词汇的应用,还有着连贯、标准的表达能力,因此,旅游英语最重要的便是口语,要求导游和来华旅游的人群充分无隔阂地交流,也要求不仅仅在语言上进行交流,在表达时也能够促进外国人理解我国文化。

二、人为景观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常见的问题

(一)疏于查对有关资料造成的误译现象。

比如杭州境内被称为“天下第三泉”的“虎跑泉”,在包括杭州当地涉外导游翻译及一些介绍杭州景观的英文资料和书纸杂志中,都将“虎跑泉”翻译为“Tiger Running Spring”。在这一翻译中明显忽略了一点,在商务印刷出版社的《新华字典》中,“跑”字是多音字,有pǎo和páo两个不同的发音,因而释义也是有所差别的,前者是奔、迅速前进的意思;后者则表示兽、禽用爪或蹄刨地。这个景点名称也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相传于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一位法号性空的高僧,云游至此地,本打算于此地栖禅,却因水源匮乏而欲云游他地。某天夜里高僧梦见一神仙告之:“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第二天清晨,性空果不其然见两虎“跑地做穴”,之后便有泉水喷涌。随后性空便在此地建立寺庙,并命此泉为“虎跑泉”。由以上可以看出,“虎跑泉”的“跑”字的读音是páo,将其译成“Tiger Running Spring”不太符合原本词义,应该译作“Tiger Dug Spring”。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食品名字是根据创始人的名字而命名的例子,如“东坡肉”、“回锅肉”、“毛肚火锅”、“宫保鸡丁”等。这种情况在中国存在,西方也有类似的名称,比如“三明治”,是根据一个英国的贵族的称号,“三明治伯爵”。

(二)疏于考证历史史实而造成误译现象。

比如位于杭州孤山西冷印设关乐楼的景点“三老石室”,在很多翻译中都根据西冷印设是中国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而将其译为“The Stone Chamber of the Three Venerables (who were famous seal-engraving artists)”,更有不少涉外导游将“三老”二字译为“Three Old Men”,这明显忽略了“三老石室”的历史渊源。历史上的“三老”只是“古时掌教化之乡官”(《辞海》,并非只是指三位老人也不是篆刻家,因此将此景点可以译为“Sanlao Stone Chamber”为宜。

再如驰名中外位于苏州城外的枫桥镇“寒山寺”,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山,因此许多将其译成“Bleak Mountain Temple”或者“Temple of Cold Hill”都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寒山寺”这一名称的真正来源。“寒山寺”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庙利普明塔院”,据说后来唐朝贞观年间,因一高僧寒山在此做住持改名为“寒山寺”,后唐朝诗人张继宿住寒山寺时留一首诗《枫桥夜泊》,诗中写道“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也因此而名声大增,后代更有不少文人墨客于此留笔,像碑廊、殿阁等处就有许多画像、石刻、碑刻等。

因此,此寺之名由人不由山,宜将其译为“Hanshan Temple”。类似的情形,浙江天台山风景区的寒山湖,在翻译中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

三、人文景观在旅游英语中的翻译策略

旅游英语的翻译不同于其他英语,它讲究实效,主要目的是使旅游者能知会导游或者宣传手册所介绍的事物,因此,在导游翻译及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应该更多更全面地考虑与其相关的文化内涵。

(一)直译加注释翻译法。

中华民族文化历时五千年之久,其内涵博大而深邃,但因一定的历史原因而很少被其他民族所熟知,从而在英文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存在很大的空缺。举个例子,当导游在介绍碑刻字体时,将讲解“该碑用草书书写,游仞于规矩之间,狂而不乱,如行云流水枯藤缠绕飞沙走石”译为The characters on the stelewerewritten inhuaisu style, which have one’s fling.这里将“草书”解释为“怀素体”,只要对中国书法稍有了解就会知晓楷、行、草三种书法体之间的差别,也对怀素其人其事有所了解,与张旭齐名,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其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

对于国外游客而言全然不知。即使见过怀素字体,再一次接触时也未必知道何为草书,除非在不同的字体比较之时,看到其中的差异而有些模糊的概念。在汉语趋于国际化的今天,中华文化逐渐被世界所熟知,就翻译中所存在的空缺可以用拼音进行翻译,并加以注解,相信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这种空缺一定会日趋减少,中华文化也能为世界所熟知。

在许多帝陵、宫殿建筑中,游客会常看到看似乌龟,背上驮着石碑的动物,它便是龙的第六个儿子霸下,又名赑屃,传说中它力大善负重。石碑由霸下驮着象征着长寿和吉祥,并盛行已久。在带国外团时,如果仅用“Bixi”介绍赑屃,就一定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应加以注解,说明其文化来源,可以加这样的注解:one of the nine sons of the dragon, which is wellknown for its greatstrength.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类似专有名词都采用此种翻译方法进行解释。

(二)类比翻译法。

类比即以熟喻生、触类旁通,将目标事物类比为使用者所熟悉的景物。姚宝荣、韩琪通过两个相似事物的比较,便于使用者对新事物的理解,并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激发其旅游的兴趣。这在旅游资料的翻译手法中被称为“以此比此”,为的是使旅游信息引起英语读者的好感。比如在介绍江南水乡苏州、绍兴、杭州等时,将其比做“东方威尼斯”。这样能够给广大国外游客以深刻的影响,增强他们对中华悠久深厚历史文化的了解。

(三)增译翻译法。

对那些在东西方文化中共同存在的事物,并且内涵也大同小异的可以直译,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补充说明,从而为目标语言使用者提供更清晰的解读方法。如将南京钟山景区的音乐台译为Open 2 air Bandstand, 2用来区别于室内音乐厅,是露天音乐台。张宁指出:“增译作为旅游资料翻译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增加字、词、句对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作进一步解释。” (1)

(四)省略翻译法。

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注重逻辑性思维而习惯于形象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中国文人在作诗作词时常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为文章装饰。在一些鸿篇巨作中更是如此。对于这些,无论是直译还是增译或者加注解都无法使目标语言使用者理解其含义,对此类内容大多旅游资料不做翻译而直接略去。

在翻译中针对为避免因解释不清而引起误解,在采用注解、类比的同时,还可以直接省略不译。比如,有这么一段描述秦淮河繁华景象的句子:“两岸河厅河房、雕梁画栋;画舫凌波、乐声灯影;加之文人荟萃、市井繁华,构成了集中体现金陵古都风貌的游览胜地———秦淮风光带。” (2)

在对其的翻译中,就省去了许多修饰性的辞藻,只是简单地译为Now the inner Qinhuai has become the center of culture and economy of Nanjing.如今的秦淮河已成为南京市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北京在历史上曾有燕京、大都、北平等名,在向国外游客介绍北京时,不需要用许多文字述说每一名称所对应的历史时期,直接译成现在的北京就行。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因特定的地理文化环境而区别于其他国家,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现象。比如中国历史所特有的官职制度,英语中并不存在相应的内容,更无法表达出级别差,所以在翻译中常省略不译。比如在介绍曹雪芹时,并不会过多涉及名著《红楼梦》(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只是说他是中国有名的一位作家等,因为曹雪芹及其作品对国外游客而言是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直接省略不译。

结语

人文景观旅游英语的翻译应注重信息内容和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预期达到的功能,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顾及国外游客的接受特点和阅读习惯,尽可能地减少其阅读障碍,以便国外游客能够清晰地接受翻译内容,更好地让国外游客欣赏人文景观美景的同时,也能够了解感受我国博大的文化古韵,为传播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作出贡献。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国人文景观这一旅游产业注入了很深的文化内涵, 如今,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 国外旅游人数的急剧增多, 这就对我国人文景观的旅游英语翻译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本文以我国人文景观为阐述背景, 就如何做好旅游英语翻译进行了深入论述。

关键词:人文景观,旅游英语,翻译特点,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周春华.浅谈人文景观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作用[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2 (2) .

[2]王婷.人文景观的文化蕴涵及其翻译[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2) .

[3]程立初.论人文景观名额的英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1) .

[4]Eugene A Nida,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张闻闻.天上, 人间——试析敦煌飞天之姿态的世俗化依据[J].艺术理论, 2007 (9) .

[6]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 2000 (4) .

[8]方梦之.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人文综艺”回归人文本真 篇11

电视上,综艺节目风生水起,有的在秀明星,有的选手在讲故事,有的导师在掐架,唯独没有在传播文化、寓教于乐。节目问题设置狗血,最终落得个“不奇葩,不成活”的名声,这类综艺节目,不是观众想要的,自然不会得到观众认可。

我们还看到现在很多综艺节目不伦不类的“面相”,相亲节目做得像选秀,挑战节目又像是相亲,明星真人秀纯粹消费明星,选秀节目又称为“选故事”。似乎所有的综艺类节目,不管你是分属哪个属性,最后都上了纯属让观众看乐子这条船,成为强塞给观众的唯一选择。

也许,节目的初衷并非如此,但是节目的呈现模式却令人意想不到的单一,为了收视率,为了上广告,背离电视的多元化多功能性,每家电视台都在这一条船上搏命。

在这混乱的综艺节目中,一类新的人文综艺节目让人眼球一亮,代表性的有:浙江卫视的《中华好故事》、《原来是这样》,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等。在满屏的娱乐、选秀、明星真人秀的市场环境下,人文综艺类节目是否有它的市场。去年的“电视国学风”,是否还有持续发展的空间,人文综艺节目肩上的担子不轻。

纵观整个综艺市场,第一季度卫视排播,依旧是“娱乐明星综艺”的天下,除了明星真人秀类《奇妙的朋友》、《一路上有你》,还有话题一路飙升的选秀类节目《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等争霸荧屏,其实还是“娱乐综艺”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而一批人文综艺节目却也在悄悄地经历着初期的阵痛和发展,如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华好故事》,该节目以中华传统故事为主要内容,用知识竞赛、故事演绎、名人出题、知名校友助阵等方式,普及中华传统故事相关知识。还有同平台的《原来是这样》,用轻松幽默的现代戏和严谨写实的历史故事向观众展示国学历史趣味知识。同时,河北卫视也推出以讲解古诗词为主的《中华好诗词》,陕西卫视推出《唐诗风云会》等。

和同样炙手可热的娱乐综艺不一样,大部分文化人文综艺类节目,都是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原创节目,他们受众人群以青少年和老年为主,用充实的文化内容,接地气的节目设置,寓教于乐的方式,一次次唤醒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中华好故事》导演陈学武告诉记者,人文综艺类节目和娱乐综艺的内涵和价值不一样,娱乐节目更多追求心情的愉悦和感官刺激,而人文综艺文化类节目,更希望从内容到形式直指人心,对社会风气起到引领作用。

追寻人文综艺类节目前世今生,从当年的《幸运52》到至今的《中华好故事》已经走过近30年,岁月的变迁,让此类节目演变出很多模式,同样在这三十年间,人文综艺节目辉煌过也落寞过,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人文综艺节目也面临着模式的突破。《中华好故事》导演陈学武认为,人文综艺类节目最关键的是创作者要文化本真,清晰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把握住节目本真的东西,做到清晰的传达。在这样的基础上,在表达方式上尽可能多样化。

人文综艺节目,有着明显“传统文化”的特色气质才是关键。人文综艺类节目相比其他节目,背负的“责任感”会重要很多。《中华好故事》一出笼,不仅希望能拉进传统文化与观众的距离,更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其中。关键是高中年龄段的孩子,对于《好故事》来讲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希望通过该节目告诉孩子们,不要等到大了之后才发现缺什么东西,再去找什么。而是从最佳年龄的时候,在他们学生观世界观最需要形成的重要的时期,给他们引导。

去年,像“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谜语大会”等人文综艺类节目都受到了一致的好评。但也有些人文综艺节目,为了博收视,让明星拉票,选手讲故事,节目内容加入大量的“所谓的热门话题”。这似乎看起来是在和娱乐综艺叫板,而实质是从模式上就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又要去兼顾很多其他诉求,就很自然把原来想要做的“传统文化”丢掉。所以,去年很多人文综艺节目,败就败在画蛇添足,舍本求末,龟缩在角落里“无可奈何花落去”。

责任编辑 张君州

地域景观与景观心理 篇12

关键词:地域景观,心理感知,行为认同

地域是一个区域范围的概念, 地域景观是区域范围内人文与自然景观的综合体。地域景观承载着地域中的文化、精神、生态、物质实体。景观心理主要是指人与景观的相互作用, 是涉及人类行为和景观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特定区域的地域景观必然会构成特定状态的景观心理。本文将就上述问题从地域景观的概念、形成、发展, 以及景观心理的心理感知、认知行为、情境识别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

1 地域——景观的独特概念

1.1 地域景观是一部历史

地域景观以大地为基础, 以区域特色物质精神为核心, 由区域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无论地域是在直接和明显的意义上 (地域景观的特征提供人类行为的集中性的确凿证据被定义为地域景观) , 还是在更加精确的意义上被诠释为人类生存的证明和意图的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人群的需求层次、心理感受和精神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和制约着地域景观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特色的形成, 景观心理结构的形成。地域景观是一部历史, 记载着区域内世世代代的人们与自然协调、摩擦交融的过程, 记载着人们长期对区域内自然的改造方式和心理感受, 传承着地域内人们对生存景观的理性意图和心理认同。

1.2 地域景观是一段情怀

地域景观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追求和谐、注重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内涵。地域景观在其形成过程中贯穿着人们对地域生存环境的美好理想, 寄托着人们对地域固有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地域景观是在原有地貌气候等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注入文化精神和情感依恋后形成的, 既是人类精神情感的物质载体, 又是自然和谐相处的信息源。地域景观的这种协调是几千年来实践证明了的最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景观模式, 它蕴含着人类对地域的亲切感和心理认同感。而这种情感和认可成为一种稳定的心理感受并长期的在地域中延续、传承下去, 形成人们对地域景观的一种情怀。

1.3 地域景观是一种观念

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也叫区域。其内涵包括:1) 地域具有一定的界限;2) 地域内部表现了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地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 地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 地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一个地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区[1]。地域是一种自觉的内在追求, 用以表达对场所和气候所做的独特解答, 并将这些合乎习俗和象征性的特征外化为创造性的新形式, 这些新形式反映当今现实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当地居民根据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 把自己对于地域生存环境的观念作用于地域是地域景观形成的原始动力。生活在盆地这一地域中的人们在盆地的自然属性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加工, 使之能更好的适合当地人们的生存, 同时符合当地人的心理感情。

2 景观心理——地域的独特情怀

2.1 心理感知——景观地域

我们想要在地域景观中有所行动, 所做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地参考文献:域景观, 我们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和景观行为接受地域景观的信息。所有这些感觉最终在人心中形成心理感知。首先必须要了解地域景观, 在漫长的岁月中区域中的人长时间的形成对自然协调共生的方式并且留下印记——地域景观, 浓厚的心理认同注入到地域景观中去。地域的文化、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理, 人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改造着周围的环境。在对地域景观的感知中, 需求复杂性变化是人的天性, 单调的景观会造成人心理上的不快, 降低认同感;但是景观刺激过多也会导致感觉超载和混乱, 一般地, 人偏爱中等复杂程度的刺激, 而地域景观正是扮演这一角色。

2.2 认知行为——景观场景

人类的认知是一种主动探索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许多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空间认知首先依赖于地域知觉, 人类依托各种感官捕捉环境特征, 通过观察景观场景中的文化要素、经济要素、地理信息等获取这一地方的信息。地域景观最终是为了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使人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各种个人与社会行为。所以适应并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是地域景观首要的目标。人的地域行为在空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微观景观、中观景观、宏观景观。地域景观不仅满足人物质领域的需求, 还要考虑人精神层面如归属感、爱心、自我实现的需求。场所精神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它表示一种古代人类文明的观念, 即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 场所精神也就是人们在场所中的守护神。一方面, 人们通过对场所的定向, 了解自己在空间中的方位, 最终获得安全感;另一方面, 人们通过了解自身与场所的关系, 从而认识自身存在的意义, 进而产生归属感。人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体味到地域景观中的精神——地域的特征和气氛, 是人们存在于地域中的总体气氛。

2.3 情境识别——景观记忆

人类了解所在地方的空间知识, 并能识别和辨认环境, 这样人类不仅能识别环境而且还能适应环境。地域景观在人心理上的表达能力, 以及记忆能重现地域景观的形象和精髓是人类本能的生存本领。地域景观本身极具区域特色, 是人类本能地长时期与大自然共生协调的结晶, 浓缩了区域内的文化、经济、自然精髓, 然而地域景观却又是以一种深度内敛、平和、稳定的形象刻在人们的景观记忆中。意象清晰浓厚的景观, 人们甚或更加自在, 很少受到方向混乱的压力, 在空间模式清晰的景观环境中生活, 会加强对地域景观的控制感和归属感。在地域景观表象研究下, 易识别性的情境被挖掘出来, 用来表示人对地域基本结构的识别。

3 地域景观与景观心理

3.1 地域景观与心理认可

从精神角度来看, 地域景观使人产生安逸感, 心理认同感。“地域”是“自己出生的地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或者是“钟情的土地”。地域景观是被作为“心灵的故乡”而浮现出来。地域景观是通过人类干涉而得到的“二次自然、人工的自然”, 换句话说, 是浓缩了人类行为的自然。无论对于地域景观中的谁, 都能够给予一种“乡土性”感觉的“国民的原风景”的景观。对于缔造地域景观的人来说, 地域景观是最亲切和舒坦的。地域景观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必然衍生出的一种和谐的美。人类在看到某种景观时, 下意识地产生一种对这种景观的“假想行动”。

3.2 地域景观与心理接受

地域景观在形成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在心理上认可与接受, 因为地域景观代表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精神等各种需求。可以说地域景观是区域文化、精神、经济、政治的浓缩体。从安全性角度看, 地域景观能够带来亲和感。地域景观不但没有改变区域内自然环境, 而且使自然要素和土地条件得到充分展示和灵活运用, 在遵循人性化空间尺度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实用性、耐久性以及亲和感的景观。地域认知是由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 人类通过次过程获取关于景观场景的信息。

3.3 地域景观与心理传承

从社会角度看, 地域景观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感受。地域景观基于该地区内的自然条件、社会要素、文化精神等, 使得景观成为一个整体, 强烈地展现着地域的独特性。地域景观由于人类的经常参与, 机能性得到维护和发展, 具有很高的耐久性, 还带来了亲和感和温馨感。从景观心理角度分析看, 人对地域景观经过认知感受、心理接受之后, 会以一种稳定的状态保持在人们的心中, 成为人们评价景观的标准。

4 结语

地域不仅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 更是行为心理的环境依托。地域景观所派生出来的各种景观行为心理, 构成了原生的景观认识。这种景观认识不仅是一种习惯, 更是一种观念和态度。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将这种观念传承下去, 并保持对该地域景观的眷恋情怀, 是对其问题研究探讨的目的。毕竟, 地域景观的当代退化所引起景观心理迷茫已构成不少地区大众心理归属的缺失。

参考文献

[1]徐磊, 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美]史蒂文.布拉萨.景观美学[M].彭锋,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4]李津逵, 李迪华.对土地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景观社会学”教学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评论[M].梁虹, 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6][日]进士五十八, 铃木诚, 一场博幸.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改造[M].李树华, 杨秀娟, 董建军, 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7]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M].第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8]趁晓彤.传承.整合与变———美国景观设计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9][美]詹姆士.科纳.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M].吴琨, 韩晓晔,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专业素养培养模式下一篇:手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