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机制

2024-10-01

训练机制(精选9篇)

训练机制 篇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政治斗争、宗教纷争、民族矛盾、种族歧视等不断地加剧, 恐怖主义犯罪日益猖獗。恐怖主义犯罪活动是一种极端暴力行为, 但它不属于战争范畴, 不宜使用正规军队进行打击。然而它是一种具有高科技性、高突发性、高破坏性、高致命性等特征的特别暴力行为, 仅仅依靠国家的刑事治安力量难以有效地打击和遏制。所以, 那些深受恐怖主义之害的国家纷纷建立起对付恐怖主义的专门武装力量, 反恐怖特种作战单位就此应运而生。

1 反恐单位的类型

在这些反恐单位中, 按照“职能”划分,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 军事型。如, 我国各军区特种作战单位、美国陆军“三角洲”和海军“海豹”突击队、英国“特种空中勤务团”、爱尔兰陆军突击联队、以色列的“野小子”特种作战队等。他们的主要用途在于军事作用, 由于其训练的特殊性, 也兼顾打击恐怖犯罪的职能。近年来, 这类单位的反恐效能日益突显, 甚至有的在组建伊始便被赋予反恐的重任, 特别是涉及跨国打击恐怖主义犯罪。

第二类, 刑事型。如, 我国武警特种作战单位和各主要城市的警察“特警队”、美国的“SWAT”反恐怖特警队、法国警方的“黑豹”反恐怖精英分队等。这种类型的反恐单位主要由国家和地区警察机构组建, 不涉及军事用途, 专门针对国内和地区恐怖主义犯罪。

第三类, 军警型, 也可称为混合型。该类单位特殊性主要是由其组成人员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如, 德国的“第九边防警察大队”、俄罗斯特种反恐怖突击队——“阿尔法”等, 我国的武警特警队也具有此类性质。这类单位与前面两种相比, 既有警事作用, 也有军事作用, 但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在国内安全方面。

2 反恐人员选拔

2.1 人员来源

“军事型”反恐人员都是现役军人, 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在自愿的前提下提出申请, 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和选拔后进入该单位。

第二类和第三类反恐单位的人员主要来自警察队伍各个警种中的精英, 也有的从学校、单位等单位选拔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对于这二类反恐人员而言, 年龄不是主要的因素, 因为他们一般都有这类作战的经历。而对于新人来说, 他们的年龄很重要, 因为从头培养需要时间做保证。

2.2 选拔标准

为了适应反恐作战的需要, 反恐单位的作战人员都是经过精心选拔的, 各国在选拔反恐单位人员时除了使用科目有所差异外, 均基本遵循以下标准。

标准一, 年龄适中。这些人员的年龄都有一定的限定, 在20~28岁之间, 一般不超过30岁, 这保证了人员能够在最年富力强的年龄段从事于这种极具挑战性、危险性的工作。有的还规定了人员退役的年龄, 如, 俄罗斯的“阿尔法”人员一般到35岁就要退役, 前后只有10年左右服役时间。然而由于进入单位后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 在有些位置上的人员可以超过这个年龄, 如, 狙击手。类似位置的人员更被看中的是他们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术。

标准二, 品质出众。入选的人员具有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勇敢战斗、勇于献身的精神, 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 在任何时候都决不屈服, 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突发事件;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学习能力, 从而使其能快速地掌握所学技能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掌握参战地区的风土人情等情况;善于思考问题, 并且能够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标准三, 体魄强健。候选人员要有强壮的身体, 运动出众, 能够适应超常规的体能训练。特别是在进行耐久力训练时。

标准四, 技能出众。候选人员应当具有出色的作战技能, 投弹射击、车辆驾驶、狙击爆破、擒拿格斗、单兵战术等方面, 这些技能是在战斗中生存的唯一保证。

2.3 选拔科目

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原则一, 涵盖面广, 从生理到心理, 从身体素质科目到专业技能科目。

原则二, 具有很高的难度和淘汰率。

原则三, 注重人员的团队意识和献身精神。

原则四, 选拔与训练密不可分, 选拔亦是训练, 训练亦是选拔。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内容一, 体格检查。这是例行的人体医学检查, 主要依此判断参加选拔的人员身体状况是否正常, 有无潜在疾病, 是否能够参加选拔。

内容二, 体能测试。这项科目主要考核人员的运动素质。有武装越野、游泳 (武装泅渡) 、引体向上定向越野、超长距离行军等内容。

内容三, 心理素质测验。每个人员必须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 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所发生的一切。

内容四, 智力测验。在异常严峻的环境中, 需要头脑冷静, 尽快分析局势, 做出最明智的决策, 找出最适宜的降敌办法。

有的单位在选拔人员时, 还要求进行通讯器材的使用、车辆驾驶、擒拿格斗、射击和战术等项目的考核。在选拔初期或即将结束时, 还会有“面试”这一项内容。面试基本程序是谈话, 主要询问候选者的基本情况、加入的原因和动机等。

3 反恐训练

3.1 训练内容

(1) 体能训练, 一般是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等人体基本运动素质的内容。

(2) 射击训练, 包括各种姿势的射击训练、狙击训练、在运动中的交通工具上的射击训练、各类轻重武器的射击训练。

(3) 爆炸训练, 包括爆炸理论的学习、爆炸物排除和安放、炸弹的制作等内容。

(4) 驾驶训练, 包括各种车辆的特种驾驶、快艇、飞机的操作等。

(5) 绳索作业的训练, 包括利用直升机实施快速穿插 (沿直升机的绳索下落, 并快速包围) 、从建筑物利用绳索快速下落等。

(6) 水中作业训练, 包括武装泅渡、潜水、水中爆破等内容。

(7) 战术训练, 包括单兵战术和综合战术训练。其中也包含着团体意识和纪律作风的训练;在综合战术训练中, 重点是街区近距离巷战战术、模拟在飞机、船只、建筑物、汽车和火车上的人质救援训练。

3.2 组织形式

反恐单位的选拔与训练密不可分, 选拔亦是训练, 训练亦是选拔。反恐单位的选拔过程较为漫长, 有的需要持续数周时间。选拔人员的过程也是一个训练的过程, 在选拔过程中成绩不合格的人员遭到淘汰, 在训练过程中完不成训练任务、训练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也同样遭到淘汰。

反恐单位的训练往往都要持续较长的时间, 从22周到9个月不等。而这段时间仅仅是基础训练, 在以后的专业训练中, 还要持续数年的时间。俄罗斯的“阿尔法”人员前后只有10年左右服役时间, 而在这10年间, 至少前5年主要用于训练。德国反恐怖特种兵单位 (KSK) 在进行完数周的基本测试后, 还要进行3年的职业培训。

许多国家的反恐单位还能够“身临其境”的进行训练, 他们只要条件允许, 训练可在真实的地点实施, 这些地区包括位于海洋中的石油钻台、偏远的乡村、高山茂林和各种城市环境。这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大大提高了人员的作战能力。

4 结语

苛刻缜密挑剔的选拔使反恐人员们脱颖而出, 高难度高强度高风险的长时间训练造就了反恐精英的胆识和技能。在这种选拔训练机制下, 反恐人员必能完成使命。由这些人员们组成的反恐作战单位已成为各国安全护卫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廖琦.反恐作战风险管理优先度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

[2]刘晓宇.浅谈武警反恐特战人才培养[J].国防, 2014 (6) :59-60.

[3]何嘉武, 何希兰, 郭秋呈.反恐作战装备保障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3 (6) :24-27.

训练机制 篇2

河西学院地处甘肃西部,是河西走廊唯一的一所专升本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根据甘肃省河西走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近年来,学校斥资几百万元,建成了能够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实验室,但学生需要进行的大量实践活动仍无法在校内进行,迫切需要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在全国大部分理工科院校把传统的校内实习基地向工程训练中心转化的时候,我校在进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时采用工程训练中心模式是必然的选择。工程训练中心的基本功能

①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综合工程实践教育,使学生在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启蒙、训练和提高。②承担部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教学任务。③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开展创新活动、科技竞赛的开放式基地,为优秀创新成果的孵化提供物质保障。④服务于学科建设,积极争取科研项目,为科研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硬件支持。⑤成为地区性培训中心,对兄弟院校的学生和地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成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选择

工程训练中心主要是面向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需要建设的,它主要是作为理工类本科生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和各科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地存在的。这里的“定位”是指工程训练中心根据学校发展目标、自身资源状况和发展战略等确定的发展取向和建设类型。依据各学校的实际,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有多维、多层次的选择空间(见表1)。

2.1 类型选择。我校以本科教学为主,从教学和提高设备使用率以及为地方建设服务角度出发应选择教学、生产型:即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工程训练中心承接企业委托的工程制造项目,从事生产性设施的社会服务活动,进行“真实工作”。这样使学生在培训时能够接受更高的挑战,工作得更为认真,且有趣味性,并能了解企业的实际要求;

2.2 层次定位选择。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科研和生产性社会服务功能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工程训练中心的每一种功能都存在层次定位选择。我校应选择教学层次,从事本科教学或以本科教学为主,兼顾企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任务。除承担本科生的工程训练外,工程训练中心还可以部分承担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

2.3 服务面向定位选择。我校属河西走廊区域性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工程训练中心应以校内为主,兼顾社会需要。在高质量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的前提下,主动拓展服务对象,积极对外开展外校学生工程训练、在职人员工程技术继续教育培训和相关工程技术咨询、顾问服务。这既是高校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工程训练中心赢得社会各界经费支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改善训练条件的必然选择。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体制与模式

3.1 管理体制的选择。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体制应该符合工程实践教学的规律,为实践教学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同时有利于中心的可持续性发展。国内外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实行如表2所示的几种管理体制。由于我校拟建的工程训练中心具有鲜明的电气特色,所设置的训练项目侧重于

电力和自动化方向,专业性较强,在建设初期面临师资严重不足的局面,没有相关学科的支持很难提升教学质量和顺利开展日常工作,所以中心应选择第一种管理模式。该模式可以使中心充分利用机电工程系在理论、科研、师资方面的优势,并与自身实践性强的特点相结合,搭建多学科工程训练平台。

3.2 管理模式的选择。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全面负责中心的建设规划和管理工作。现有实验室划归工程训练中心管理。中心下设实验室、实习教研室和综合办公室。实习教研室由教学管理人员、实践教师、实践指导人员组成,主要在系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和实施实习教学和科研工作;综合办公室主要协助主任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确保中心各部门保持良好的协作从而使中心高效地运转。工程训练中心的运行机制

4.1 管理制度。工程训练中心在贯彻学校的管理制度的同时,针对工程实践教学的特殊情况,制订并不断完善关于岗位职责、教学管理、安全、设备、考核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汇编成册,使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4.2 考评办法。采用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由系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进行,聘期考核由学校人事处组织进行,做到责、权、利统一。考核包括定性考核、定量考核以及其它工作考核等三部分。定性考核包括思想政治、考勤情况和安全卫生等三项内容。定量考核包括实验教学、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常规仪器设备日常管理、实验实训室建设、实验实训室管理等五项内容。建立健全教师从事实验、实习教学工作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采取加分、表彰、奖励、晋升等有效措施鼓励教师从事实验、实习教学工作,开展实验、实习教学研究。若在聘期内出现教学事故,按学校的教学事故处理条例,在考核、晋升等方面采取“一票否决”制,甚至暂停上讲台资格,通过采取进修、培训等方式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

4.3质量保证体系。认真贯彻学校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行学生评教、同行互评和领导督教制度。中心还应根据学校教学督导制度,创立分别以教授牵头的课程建设组、教学督导组和教学保证组,形成从课程规划建设、课程实施、信息反馈与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对实习指导人员还可实行学生提名制度,即在实习结束前,让学生提出实习过程中2名自己认为表现最好的指导师傅。对于综合评价突出的,中心进行表彰和奖励。

4.4仪器设备的运行。工程训练中心设专门的仪器设备管理员,协助中心主任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建立起各自的仪器设备总帐,每年按学校实验设备处的要求进行检查,做到帐物相符。各实验实训分室负责人具体管理各分室仪器设备。新进实验设备按照规定及时组织验收并建帐。仪器设备及相关附件做到定位存放,有关技术说明书等资料由各分室负责人保管。仪器设备外借、报废等均需通过仪器设备管理员和主管教学主任。仪器设备的借用、赔偿、报废等制定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4.5仪器设备维护维修。可采取下列措施:

①正确使用设备,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尽可能减少设备的维修率。

②培养实验实训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设备维修能力,以减少维修费用。

③对于关键设备的某些关键技术,请有关单位派工程技术人员维修。维护维修经费主要来自两方面:学校下拨教学运行经费和自筹经费。

4.6 安全与环保。要有配套的安全设施,如专用消防水龙头、灭火器、安全通道、应急灯系统、应急药箱等,有的重点实验、实训室还要安装避雷系统,安装电子监控系统。重点部门安排专人值班。实验室的废液与废物按照学校要求统一处理,既达到环保要求,又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按照学校要求,定期检查安全工作。

4.7安全与保护。要重视学生安全工作,不仅要设立安全员岗位,有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而且要对参与实习、实验的学生实施中心、教学小组和实习指导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实践教学中要有劳动保护措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在铸造、焊接和机加工等工种,为学生配备所需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如防护眼镜、围裙、手套、皮鞋等。

4.8网络化建设。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精品课程和电子工艺、机械工艺等资源站,建成校内外开放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比较丰富的网上资源,也便于对外交流。工程训练中心的的主要特色

教学研究应成为工程训练中心的主要特色之一。

①教学研究能够促进观念的更新。通过教学研究提出一系列创见。不仅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而且推动课程改革与中心的建设。

②教学研究能够促进课程建设。成立课程规划与建设组,发动教师,创建必修、选修和培训等系列选修课程,使中心的潜力得到发挥,宝贵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③教学研究能够促进教材建设。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必然使实习、实验内涵发生巨大变化。这时就需要更新原有教材和编写适合自己的新教材,有力地配合教学内容改革。

④教学研究能够促进教学管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使中心建立的课程建设组、教学督导组和教学保证组发挥指导监督作用,使实践教学质量和长远发展有可靠保证。

⑤教学研究能够促进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为了使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中心可在校内外建立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可以领略最好的生产技术与现代企业管理水平。

⑥教学研究能够促进示范与辐射作用。通过教学研究加强与河西走廊高校的联系,起到立足张掖,示范河西,辐射甘肃及新疆的作用。结束语

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教学管理改革是一个长期课题,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需不断探索,如场地问题、设备投入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开放训练问题、创新训练问题、教学模式问题等,这些问题需在建设和发展中逐步研究解决,以保证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瑜,吴玉斌.创建工程训练中心模式的思考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7年,第28卷,第6期:18~20

训练机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长效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技能型人才为社会所需要。国家在近年来对极具创新思维的人才培养的力度不断增强,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想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一种趋势。教育部也向各大高校提出明确的要求,即在开设相关课程中应将创新与创业作为重点对学生进行强化与培养。因此,构建一种集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相融合的综合教育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让大学生的创新理念激起创业动机,形成新颖独特的教育形式,将创新创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向全社会,这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长效机制的建设方向

( 一) 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构建行之有效的改革培养模式

我国在20 世纪末期就已明确提出了教育应面向现代化,按照时代发展的方向与相关要求对教育内容进行创新与改革,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为社会所用。近年来,国家对极具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想教育成为高校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面向社会需求主要是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才,他们需要具备创新的头脑,在工作中大胆创新,在工作中不能按部就班,要勇于开拓。作为人才培养重地高校来说其是关键,高校应在平常的教学中多设置一些创新方面的课程体系,并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多种创新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学到一定的知识,这也是高校在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

( 二) 掌握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培养才能更具针对性

要使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高校应认清未来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培养才能更具针对性。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一般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从宏观层面来讲,社会对创新思维能力高、适应社会能力强、综合能力强的人更为重视,这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二是从微观层面来讲,主要指的是一些创新能力与技能强、能够很快融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的人则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越来越看重效率的重要性,这也给高校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即高校不能故步自封而应与企业保持相关联系,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进,使其满足企业之所需。高校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专业选择,开设有针对性的层次实施训练与培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是创新型人才; 二是创业型人才; 三是创新创业兼备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未来社会普遍需要的一种,也是需求量最大的一种类型。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只有不断拓宽就业面,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创业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创业人才数量的不断增加,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创业,所以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中,决不能仅仅流于表面形式,而应将其与研究型人才放在相同重要的位置进行培养,不管是在课程设置或是实践上都要注重效率与方法,从而使所培养的大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

( 三) 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使训练真正有效化

当前,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虽然设置了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仍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开展相关的实战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得到有效应用。有的高校在近两年才逐渐意识到创新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开设了相关课程内容,但在实施中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相关课题时,将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都给学生全面列出,而学生只是帮助教师完成一部分内容,不能真正对选题的立意深入理解。二是教师所选的课题大都是与社会问题或者地方发展战略相关联,而对当前企业的发展现象的研究内容却知之甚少,这使得所研究的课题缺乏有效性。三是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在给予学生课题时主要注重一些课堂理论知识或者是一些实验方面的相关课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而关于企业流程以及专利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却很少涉及。四是当前很多学生在课题完成中不按照正确流程进行,不经过深入地调研,而是只凭自己主观臆断或者是查阅一部分资料就得出结论,没有真正走入企业中去了解与掌握,这使得所调研的资料缺乏准确性。五是创新训练项目与创业项目不成正比,很多学校只注重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对其实践锻炼的机会却不加重视。上述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各大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培养中所面临的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需求有效的改进措施,紧跟时代步伐为社会培养出优秀合格的毕业生。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长效机制的建设主体

( 一) 高校主导的实施主体的路径回归

在大学开展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填补学生在中小学应试教育模式中所带来的缺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待同一件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尤其是中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能力最为活跃,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该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很关键,然而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模式不管对于教师或是家长来说都早已根深蒂固,很难跨越,在大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加大,这也必然给高校提出严格的要求,在大学期间就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构建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开展以高校为主导的创新项目建设中,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创新创业学院。高校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造新颖独特的办学特色,构建与社会、企业以及高校相接轨的运行平台。此外,高校还应多方支持与鼓励教师去国外或者企业进行进修学习,引进企业一些先进做法,带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校期间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第二,鼓励在校大学生构建创新创业组织,给予教师一定的资金或者政策做支持,让他们放开手让这项工作落实。高校自身可根据实际需要开设相应的创新创业社团组织,鼓励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一方面可为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 另一方面,为毕业生能更快适应社会奠定基础。高校还要鼓励在创业方面有兴趣的教师组建创业工作室,根据当地的优势吸引企业与其进行长期合作,打造专业化、特色鲜明的综合高校。

( 二) 自顶向下的运行主体的路径回归

1. 可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改革。近年来,教育部已做出明确的规定,各大高校应利用当地优势,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也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源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2. 明确创新创业训练运行的主体地位。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中,学生既是培训的主要对象,也是实施培训活动的目标,教师的作用是做好引导,也就是培训活动中的第二主体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的潜移默化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高校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平常的教学中多邀请一些知名专家给学生进行讲座,定期选派教师到外地学习,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此外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某种事物的看法与态度,使双方共同进步。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长效机制的建设驱动

( 一) 改革教学模式,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1. 从课程设置层面来分析。纵观当前各大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都分为以下四个板块: 一是公共必修科目;二是通识课程; 三是相关专业必修课程; 四是专业选修课。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创业相关课程,但大都重视程度不高,而很多学生也把这些课程当作可有可无的科目,使得课堂成效性很低。对于创新型的课程来说,大多数院校并未真正开设相关课程,有的院校虽然开设了课程,但不管是从内容上抑或是课程形式上都较为单一化。为了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能真正掌握到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对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则显得至关重要。很多高校对公共必修课较为重视,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较为扎实,专业必修课也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内容之一,调整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学校主管部门应做好协调分工,确保其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落实到位。

2. 从教学的目的层面来分析。很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强化: 一是注重意识训练。意识训练主要讲的是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常的课堂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学生通过自己聪慧的大脑去发掘。二是技能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归根结底也是设计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敢于创新,多学习、多思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 从学生评价层面来分析。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大都是对学习的整个过程较为重视,而对是否会获取一定的成绩却不看重。但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发现: 若重视过程只是希望学生能获取到理想的结果; 而只有重视结果,学生才会在其中更加努力,自身的潜能也才会得到更大的发挥,朝着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为了鼓励大学生能够敢于创新,乐于创业,高校可针对此制定相关制度,对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突出贡献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与表扬,例如,可增加一定的学分或者作为评定三好学生等荣誉的重要依据,在推荐研究生时可优先考虑,这样才能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有效性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 二) 搭建校企合作的新型培养模式平台

1.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都知道高校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也是创新创业训练主体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应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方面的缺陷,在中学阶段就应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这样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后各方面能力才会得到质的飞跃。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内容的学习,强化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如科学素养、道德素养、创新素养等层面,在这众多的素质层面中,最为重要的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它是大学生踏入社会后能否适应社会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2. 教师应转变授课模式,走与时俱进之路。我们所认为的教师大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为学生答疑解惑,但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愈发严格,教师若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所培养出的学生则很难适应社会发展之所需,因此,教师应转变授课方式,从教者朝着创新创业导师方向转变。高校教师不管所担任的是什么专业,但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导师,无论是在创新理念抑或是实践等方面都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因此,高校应采取多方支持,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出外学习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并对在教学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全体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教师在角色转型过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自身潜能,为社会培养出优秀合格的毕业生。

3. 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班。要使创新创业训练的实效性真正发挥出来,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班是关键,它可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训场所,学生在实训班中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平常的学习中共同探索、共同进步,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班,例如,厦门某大学联合当地知名企业共同创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班,企业专门选派一些优秀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为大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同高校的教师一起为学生的成才努力。企业会协助学校一起选取在创业方面有潜质的学生加入其中,并与学校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具体实施方案,使课程内容最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班在开展活动中可采取多种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进,以使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新时期的经济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要紧跟时代步伐。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繁荣。高校承载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担,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该根据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结合大学生的自身情况,走改革发展之路,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探索出一条新颖独特、全面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线,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寻求一片更广阔天地,让他们的创业能力以及创新思想真正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琼,盛德策,陈雪梅.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73-75.

[2]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6):69-71.

训练机制 篇4

SRT的监督机制是指是保障申请的项目可以正常运行,维护SRT按计划进程进行的各种监督手段和方法。

1.2评价机制

SRT的评价机制是指评价主体间各种关系的总和,包括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评价方法。通过对结果的审查评价,从而评价本生科研训练的整个过程,反应科研成果的价值。客观有效的评价结果可以真实反映大学生科研能力状况,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有利于学生自查和相互监督,从而保证了大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开发,激励大学生不断创新,激发科研潜力。

1.3激励机制

训练机制 篇5

依据竞技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足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体能的消耗是必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疲劳产生, 体能恢复的好坏与比赛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就足球运动中的体能训练及其疲劳的恢复与消除方法进行探讨。

2 足球训练中疲劳产生的机制

足球是以间歇性、高强度的反复冲刺跑以及在长时间剧烈的拼抢中进行频繁换位、以有氧供能和磷酸原供能为主的混合性运动项目。比赛中大强度工作时需要磷酸原供能, 工作后CP恢复和乳酸消除的快慢, 又取决于肌肉的有氧代谢水平。因此, 在运动中, 当能量消耗达到一定程度而又无法补充恢复时, 人体的功能就会紊乱, 运动能力也随之降低, 此外,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要克服超过一般生理和心理的承受力, 并经常受到成功与失败、胜与负, 以及环境和社会等情况的刺激, 运动员不仅要消耗巨大的身体能量, 同时也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所以, 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精神和体能的消耗都很大, 两方面的疲劳是同时存在的。

3 恢复疲劳的方法

3.1 轻微调整

在足球训练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减少疲劳的产生或减轻疲劳的程度。如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 科学地制定训练内容和计划;运用科学先进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适当安排比赛;在专项练习为主的原则下安排一些非专项练习;在练习的休息间隙, 穿插一些轻微的活动等等。

3.2 恢复性训练

恢复训练的原则是使球员可以在心理上和体能上得到迅速恢复, 以便使他们尽快投入到更具成效的正常训练和比赛中。球员在紧张的训练和比赛中, 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 恢复性训练课可以给队员提供这样一个的机会, 它可以对全队士气起到积极作用, 有规律的休整能避免球员超负荷运动。如果球员能够长时间地保持体能, 达到个体训练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负荷越大, 则越需要重视适时的恢复。教练员要具备灵敏的知觉能力, 而且必须灵活运用才能保证球员在心理上和体能上的迅速恢复。足球运动的恢复性训练包括:赛后恢复、赛间恢复、训练后恢复、一周训练后恢复等。

3.3 科学合理的营养补充

在足球运动中, 既需要无氧代谢供能又要求有氧代谢水平, 其中以糖原的有氧氧化供能和ATP-CP供能为主。训练中对运动员单纯补充低聚糖能显著性降低赛后血乳酸水平, 同时能加强运动员磷酸能的储备, 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 从而提高运动员赛场上的竞技能力。因此, 及时补糖是非常重要的。

3.3.1 糖的补充

训练或比赛前补糖可增加体内肌糖原、肝糖原储备量, 保持血糖水平和能量供应;运动中补糖可提高血糖水平, 减少肌糖原消耗, 延长运动时间;运动后补糖则能加速肌糖原的恢复。肌糖原含量高, 跑动速度快, 运动到力竭的时间延长。比赛或训练前的数日内增加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 最好达到总摄入热量的60%~70%或10 g/kg体重, 另也可在赛前1~4 h补糖1~5 g/kg体重 (注意赛前1 h应补充液态糖) 。比赛中每隔30~60min应补充含糖饮料或容易吸收的含糖物品, 补糖量一般应在60 g/h或1 g/min。研究发现低聚糖饮料是足球比赛中的理想营养物质, 低聚糖饮料能使人体在长时间运动中血糖保持较高水平, 不引起血缩或血清胰岛素浓度增高。饮料中的电解有利于稳定运动中血清镁水平, 不引起血钾浓度增加亦有利于降低运动中血乳酸水平, 因此, 它可增加内力, 延长运动时间。比赛结束的补糖时间越早越好, 理想的时间应是比赛后即刻2 h内及每隔1~2 h连续补充, 其补充量应为0.75~1.00 kg为宜, 因为赛后6h内体内糖原合成酶含量高, 糖原恢复效果佳, 赛后24 h内补糖总量应达9~16 g/kg体重。葡萄糖吸收最快, 最有利于合成肌糖原, 低聚糖因渗透压仅为葡萄糖的1/4, 其甜度小宜被快速吸收。

3.3.2 运动中的补液

合理补液可使运动中心率、体温降低, 血浆容量保持并有利于恢复。一般情况下, , 每1h的补液总量不大于800ml, 每1h的补液小于300ml时往往不能满足需要。运动中有大量出汗情况下宜选用低渗透压或等渗透压的饮料。

3.4 合理休息

3.4.1 睡眠和休息

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合成代谢有所加强, 运动时消耗的能力物质逐渐得以恢复, 睡眠对大脑皮质细胞来说也是一种保护。对于进行高强度训练或比赛的运动员来说, 保证睡眠质量就是保证训练和比赛质量。

3.4.2 积极性休息

训练中和比赛后的体能和精神消耗量较大, 应进行积极性的休息, 以加速消除运动员体能和精神上的疲劳。如在比赛训练后的放松跑、摆臂以及下肢疲劳后做一些轻微的上肢活动和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活动等。需要强调的是, 积极性休息时强度要小, 且时间要短, 将静止性休息和积极性休息二者结合起来进行, 效果更好。

3.5 按摩

按摩是加速疲劳恢复的有效手段。它包括:人工按摩、器械按摩、水力按摩、气压按摩等等。按摩可以促进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转换, 促进身体和肌肉进入放松状态, 改善循环和扩张血管, 消除代谢产物, 还有止痛和镇定的作用。按摩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a.局部按摩和整体按摩相结合。b.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疲劳程度与部位, 采用不同的按摩手法, 因症治疗。c.先按摩大肌肉群, 后按摩小肌肉群。按摩时配以按穴方法可加强效果。

3.6 心理疗法

心理恢复法能减轻紧张情绪, 放松肌肉, 对消除疲劳和延迟疲劳的产生有良好的效果。训练或比赛后, 适时地找运动员谈心、开小结会都是行之有效的帮助放松、消除疲劳的办法。心理疗法包括心理调整、自我调整、放松训练和气功等手段。

3.7 药物疗法

天氡氨酸盐:天氡氨酸的钾盐或镁盐能消除疲劳, 防止疲劳积累, 延缓衰竭出现的时间。它的主要作用是加速ATP和CP、糖原的再合成, 节约糖原, 天门氨酸盐还能转变为谷氨酸, 这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作用, 可用于足球运动中消除疲劳的药物。中草药:我国运动医学界通过大量的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临床实验, 证实了中药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特殊效果。由霸王七、绞股兰、阿胶等多味中药配伍的方剂能明显提高机体耐力及对疼痛的抑制力, 促进运动疲劳的消除;灵芝、三七、人参、鹿茸、枸杞、五味子、刺五等均有滋补强壮身体, 调节阴阳平衡, 促进疲劳消除的功效。

4 结论

因此, 运用先进的体能训练方法和科学的恢复方法是我国足球界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较好的实施技术与战术的完美结合。

摘要:有训练就有疲劳, 只有很好的从疲劳中恢复过来, 才可以进行更好地训练, 因此疲劳的恢复对于训练的整个过程至关重要。就对足球训练的疲劳产生机制进行研究, 并给出恢复的对策。

关键词:足球训练,疲劳,恢复

参考文献

[1]张吉龙.足球比赛进球规律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 1995 (1) :19-23.

[2]黄淑怀, 郑隆榆.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215-218.

[3]何志林.现代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170-211.

训练机制 篇6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领域的一种新方法,由Hinton等人在2006年第一次提出并在近几年迅速发展,在图像识别[1],语音识别[2],目标跟踪[3]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因此深度学习也被称为机器学习领域的又一次飞跃。主流的深度学习结构主要有深度置信网络( DBN) 、自动编码器( AE) 、稀疏编码理论 ( SC) 等。其中自动编码器由于结构简单,物理含义清晰以及非监督的训练方法应用最为广泛[4,5]。

自动编码器的训练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由于可见层神经元个数与输入数据维数相同,当输入数据为图像这类高维数据时可见层神经元数量过多,使得层与层之间的输出矩阵过大,导致模型复杂度过高,训练效率低下; 二是自动编码器在进行模型优化时需要大量数据反复训练,在小样本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过拟合现象。针对以上两方面问题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文献[6]对自动编码器增加了稀疏性限制,通过使输出矩阵尽量稀疏降低模型复杂度。但该算法只是简单的增加约束条件使输出满足稀疏性,平均输出接近零的同时丢失了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信息,特别是不能很好的反映隐藏层输出之间的特性关系。文献[7]提出了加噪声自动编码器,通过对输入数据添加随机噪声来阻止模型很快的重构输入数据,起到抑制过拟合的作用。文献[8]提出了随机剔除隐藏层神经元( Dropout) 的训练方法,通过对隐藏层神经元进行随机剔除减少神经元数量并防止神经元过度学习,从而达到降低模型复杂度,抑制过拟合的目的。文献[7,8]的缺点是由于采用随机剔除神经元的方法所以存在很大随机性,在小样本训练时容易剔除某些重要的神经元导致训练得到的特征不能有效表示输入数据。

侧抑制机制由Hartline等人在对鲎进行视觉电生理实验时发现,是生物视觉系统的基本机制之一[9]。基本原理就是邻近的神经元彼此之间相互抑制,且强烈兴奋的神经元对兴奋度较弱的神经元所施加的抑制作用更强。通过该机制视觉神经能抑制无用的神经元,突出反映响应强烈的神经元,使抑制过后的输出强弱分明,方便下一层神经元的处理,大大提高了视觉系统处理图像数据的效率。受生物视觉机制启发,本文将侧抑制机制应用于自动编码器的训练阶段,提出了一种结合侧抑制机制的自动编码器训练算法。算法在隐藏层建立侧抑制神经元筛选模型,通过抑制隐藏层的激活输出使输出矩阵尽可能稀疏,保留响应强的神经元并抑制响应弱的神经元。减小模型复杂度的同时保留了输入数据的幅值特性,更有效的利用了数据的信息,提升了训练效率。对图像数据进行分类的对比试验表明,本文方法优于传统训练方法,训练出的特征针对性更强,算法分类效果更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拟合现象。

1 自动编码器训练算法

本文的训练算法基于原始的自动编码器训练算法,下面对原始的训练算法进行介绍。

自动编码器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模型,通过使目标值等于输入值省略样本标记。模型学习的目的是通过重构输入数据学习特征。一个多层的自动编码器如图1( a) 所示,由编码和解码两部分组成。X为输入数据,L1,L2,L3分别代表隐藏层的神经元数量,且神经元数量逐层递减。由于限制了神经元数量,迫使自动编码器学习输入数据的压缩表示,从X维的向量中重构出L3维。w1,w2,w3分别表示隐藏层训练得到的权重矩阵。通过优化目标函数使得输出Y与X基本相等,这样每层得到的参数都是输入X的一种表示,从而提取了X的特征。

原始的深度自动编码器训练算法如下:

首先按照前馈神经网络训练方法进行前向传播,如图1( b) 所示。输出为:

其中x1,x2,…,xi为样本输入; Z(iL+1)表示第L + 1层第i单元输入加权和; W(ijL)为第L层第j单元与第L + 1层第i单元之间的权重; b(iL)为是第L + 1层第i单元的偏置,在图1( b) 中相当于 + 1; n为第L层维数; f函数为激活函数,一般取sigmoid函数或双曲正切函数。

令a( 1)= X表示输入层激活值,用向量的形式表示f函数, 可以将式( 1) 简化为向量的形式,这里符号的含义保持不变:

前向传播计算出输出a后利用梯度下降法对神经网络进行优化,目标函数为:

其中 { ( x( 1),y( 1)) ,…,( x( i),y( i)) ,…,( x( n),y( n)) } 为样本集,n为第L层维数,目标函数采用方差代价函数。由于自动编码器的目的是让目标值等于输入值,所以此处y( i) = x( i) 。梯度下降法中每一次迭代都按照如下公式对参数W和b进行更新:

其中 α 是学习率。利用反向传播算法[10]对式( 5) 、式( 6) 的后两项导数项进行计算,不停迭代更新直到参数停止变化后整个编码网络训练完毕,得到特征参数W、b。训练得到的W、b就可以替代分类用BP神经网络[10]随机初始化的权重从而提高模式分类正确率。

2 结合侧抑制的自动编码器训练算法

2. 1 侧抑制神经元筛选模型

根据自动编码器可见层神经元与隐藏层神经元的连接特点和输出关系,提出一种适合自动编码器的侧抑制神经元筛选模型,如图2所示。

由式( 1) ,第L层隐藏层的第i个神经元输出为a(iL)。设定侧抑制输出为R(iL+1),则侧抑制神经元数学表达式可以写为:

其中 Ω = { j | j ∈[i - r,i + r],j ≠ i} ,r是模型的侧抑制范围, 对于i - r,i + r若超出范围则自动补零。Ti为侧抑制阈值,根据输出激活均值大小进行选取。g函数为侧抑制函数,由图中黑色方框表示,选取曲线陡峭的sigmoid函数,用于对激活输出的快速抑制。算法为侧抑制模型设定了抑制限,定义为aM; 对所有激活输出值进行排序,设定aM为前5% 高激活输出值,目的是保留输出强的神经元并同时使输出矩阵满足稀疏条件。λ/d为设定的侧抑制系数,λ 为常数,d为两神经元之间的距离。由于输入数据和隐藏层输出均为一维列向量,故用神经元的编号代表受抑制的范围,用编号差表示距离。距离第i神经元r范围内受抑制, 且越近抑制越强,越远则越弱。

通过对侧抑制阈值,侧抑制函数和侧抑制系数的选择,达到对神经元的稀疏性筛选。当激活输出属于aM范围时认为不受侧抑制模型影响,而其余神经元则受它附近r范围内神经元的抑制,当附近神经元输出值大于阈值时该神经元由g函数抑制而快速下降。

2. 2 训练算法

基于2. 1节提出的模型,结合侧抑制的自动编码器训练算法具体步骤如下:

算法侧抑制自动编码器训练算法。

输入训练数据X ;

编码器层数L,训练周期数E ;

侧抑制模型参数 λ,r,阈值Ti,抑制限aM;

自动编码器参数( 激活函数,学习率等) ;

输出重构得到的输出数据Y,特征权重W 。

步骤:

1归一化输入数据,并令a( L)= X,通过式( 2) 、式( 3) 计算第一隐藏层的激活输出a( 2);

2将a( 2)输入侧抑制筛选模型,判断该神经元激活输出是否属于aM,属于则直接输出。不属于则进入图2中的侧抑制神经元,通过式( 7) 计算侧抑制输出R( 3);

3将侧抑制筛选模型的输出R( 3) 作为第二隐藏层的输入, 重复步骤1计算得到a( 3);

4令输出等于输入,通过反向传播算法,利用式 ( 4 ) - 式 ( 6) 自顶向下调节并逐层更新参数W ;

5重复步骤1 - 4,直到反向传播算法停止更新,训练完成, 输出特征参数W 。

2. 3 算法计算量分析

下面分析本文算法的计算量,并与传统自动编码器训练算法进行对比,主要比较模型所需计算的特征参数数量级。假设输入一幅像素数为a × b的图像Xa × b,则自动编码器输入单元为w = a × b × d,d为图像的通道数( 若为RGB彩色图像则通道数为3) 。设定隐藏层单元数为k,即学习k个特征。

传统算法计算量: p1= a × b × d × k 。

本文算法计算量: p1= a × b × d × ( 0. 05k + y) 。

其中y为侧抑制后不为0的隐藏层神经元个数,通过设定阈值Ti可以调节y值。由于侧抑制筛选模型均为加法,计算量本身不大,相对传统训练算法所需计算的特征参数可以至少降低一个数量级。

3 仿真实验及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训练方法的优越性,分别使用原始自动编码器( AE)[4]、稀疏自动 编码器 ( SAE)[6]、加噪声自 动编码器 ( DAE)[7]、Dropout[8]的训练算法和本文算法对MINST手写体字符进行特征提取,用训练得到的特征权重代替BP神经网络的权重对手写数字进行分类。主要从分类正确率,输出矩阵稀疏性,权重可视化,抑制过拟合情况四个方面进行对比。

3. 1 实验数据

MNIST手写体字符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由50 000张和10 000张像素为28 × 28的手写数字0 ~ 9图像组成。考虑到原始数据库中训练样本数量较多,为了更好的对比小样本情况下算法抑制过拟合的效果,本文将数据库缩小为训练集5000张, 测试集1000张。

3. 2 试验参数设定

算法在MATLAB R2013a环境下运行,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CPU为AMD Athion( TM) Ⅱ 240 + @ 2. 81 GHz,3 GB内存。

设定侧抑制自动编码器层数为3层,每层神经元数量为784、100、100( 不含侧抑制筛选层) ; 每批次训练100幅图像; 迭代次数设定为20; 分类用BP神经网络迭代次数同样为20; 抑制限aM为前5% 高激活输出值; 抑制范围r = 5; λ = 3。

设定文献[6]中稀疏自动编码器稀疏度为0. 05; 文献[7]中加噪声自动编码器对输入层随机50% 置零; 文献[8]中Dropout自动编码器随机丢弃50% 隐藏层神经元。

3.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 算法识别率对比

识别率是衡量识别算法性能的最重要指标。用五种不同训练算法分别训练自动编码器,将所学权重特征代入BP神经网络进行分类,分类正确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利用本文算法进行训练的神经网络分类正确率最高,因为经过侧抑制筛选后的神经元对数字目标响应更强,背景区域的神经元响应则受到抑制,使得模型所学特征权重能更好的表示数字图像。分类正确率直观的体现了本文训练算法的优势。

( 2) 算法输出稀疏性对比

如果隐藏层的激活输出值所构成矩阵相对稀疏,则不仅可以更好的表示输入数据还可以相应降低神经网络矩阵运算的复杂度,所以输出矩阵是否稀疏也是衡量训练算法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图3列出了五种算法对一批次100幅图像的第一隐藏层输出激活值直方图,x坐标表示隐藏层神经元的输出激活值,y坐标表示输出该激活值的神经元数量,总数为100 × 100 = 10 000。图3( a) - ( e) 依次为AE[4],SAE[6],DAE[7],Dropout[8]和本文算法。

通过图3给出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AE[4]隐藏层的激活输出矩阵输出值的分布较平均,不满足稀疏性的要求; DAE[6]的激活输出矩阵稀疏性也一般,由于在输入层添加了随机噪声故也很难直接在第 一隐藏层 稀疏的表 示输入数 据; Dropout[8]和SAE[7]的输出稀疏性基本相同,Dropout[8]由于是直接剔除输出单元所以稀疏特性更明显; 本文算法相对效果最好,,经过侧抑制后绝大多数隐藏层神经元输出为0,不仅满足矩阵稀疏性,而且保留了部分激活值较高的神经元,突出了图像中幅值的变化, 能够更好的反应输入数据特性。

( 3) 算法训练所得特征可视化对比

自动编码器的核心是通过重构输入数据学习数据的相关表示,即学习特征。对特征进行可视化操作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观察所学特征的好坏。可视化操作公式为:

其中,xj为每个小方块的像素值,每个小方块100个像素。我们用式( 8) 算出各像素的值、把它们组成一幅图像,如图4所示。 图中每个小方块都给出了一个输入图像,即表示一个学习到的特征。它可使这100个隐藏单元中的某一个获得最大激励。

图4对比了不同算法训练得到的第一隐藏层特征,算法排列顺序与图3一致。可以看出不同的隐藏单元学会了在图像的不同位置和方向进行边缘检测。本文算法学习得到的特征相比前4种算法更有针对性,AE[4],SAE[6]和DAE[7]学习得到的特征都有过度学习的倾向,图4( a) 、( b) 、( c) 中单个特征显得杂乱无章,没有明显的方向性,这是因为单个神经元试图拟合整体数据导致学习得到的特征没有明显的针对性,这样就很难进行好的边缘检测。本文算法所学特征相对更有针对性,图4( e) 单幅图中学习到的点和线更明显也更集中,这些点和线可以对图像边缘进行有效的检测从而更好的表示数字图像。

( 4) 算法测试误差与训练误差对比

通过对比测试误差和训练误差可以有效判断模型抑制过拟合的能力。图5给出了算法训练误差和测试误差曲线图,表2列出了最终的训练和测试误差值。

由图5和表2可以看出,加噪声自动编码器抑制过拟合的效果最好,训练误差反而低于测试误差,这是因为在训练阶段加入了噪声导致训练误差明显增大。本文算法效果次之,对比原始算法训练误差虽有所下降但测试误差明显提高,特别是在降低样本集大小的情况下取得了几种算法中较好的效果。

4 结 语

训练机制 篇7

(1)启蒙训练:指的是从无到有的健美操运动技术风格完形的养成。健美操教练依情境需要,提供健美操运动训练任务,健美操运动初学者自发地以原有的习惯身体动作,执行健美操教练交付的任务,逐渐养成个人独特的健美操运动技术风格。

(2)中继训练:指的是对选手已然成形的风格,采取尊重或小幅修改的立场,不在健美操运动技术上做激烈的改造,以整合健美操运动选手原有的技术完形、思想完形、意志完形、情绪完形为主的训练方式。

(3)技术重建训练:指的是健美操教练对陷入谷底、欲上层楼,或其它特殊需要(如受伤后的技术重整)所做的健美操运动技术改造训练,牵涉原有健美操运动技术风格完形的破坏,健美操运动新技术完形的植入,以及新旧健美操运动技术完形间的碰撞、冲突、整合等诸多问题,常导致健美操运动训练的中途喊停,或健美操运动选手与健美操教练爆发激烈冲突。

在新旧技术交替的过程,不断引起选手视、触、动、五官及身体部位统合上的断裂与离散,让教练和健美操运动选手见识身体难以驾驭的深刻层面,考验彼此耐心与继续执行的意志,有的因此消极地中途喊停或爆发冲突分开,有的则积极地踏上重新认识健美操运动选手、教练之路,感知运动技术存有的可逆性。病理学障碍的发生。讨论进行健美操运动技术重建的选手,经常坠入身体意向性和意识意向性、去处 境感和投身处境、以 及想象和身体执 行之间,不能顺利转换的障碍。触觉与视觉的碰撞。指出以触觉为主的选手,遭遇以视觉为主的教练,两种不同调性进行争辩论证,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强调技术重建过程,严酷的完形失调及选手教练完形间的对差,恰好提供教练 与健美操运动 选手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健美操运动技术存有奥祕 ,认识人、他人和世界肉身彼此相参相融,让健美操运动技术得以完成,见证让健美操运动训练回归可逆完形的重要性。健美操运动技术重建原有技术被刻意破坏,企图以一个想象的,尚未成真的风格来替代。

2 运动训练学放松研究简评

生理学观点下的放松,完全局限于生物体的生理表现,而所谓的生理表现,包括了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骨胳肌体育运动情形,或是其它需透过仪器或量表才得以具象化的生理指标。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是,放松若为个体体育运动时当下的感受,但个体的生理表现却很难于运动时立即取得, 而且即使某些生理数据能突破此种测量时间点上的限制(如心跳率、脑波等),随即面临到的挑战则是,某项或某几项生理表现是否得以概括为个体正处于放松的表现状态呢?再者,如果仅以生理表现作为放松的论断依据,我们如何能明确地断定所谓放松的绝对生理数据,或者,就算某项生理指标的表现意义被界定为放松,那也仅能代表生理学观点下的解释与预期,实在难以建立个体间或情境上的普遍性基础。

令人好奇的是,不同于配对假说的观点,却也有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发现,身体的放松技巧对减低认知焦虑有正面的效果,而认知放松技巧则对减低身体焦虑亦有放松的效果,直接地说明了身心并非二元对立的概念,亦即个体处于体育运动情境中,面对境况中瞬息万变的信息,其并非有意识地判定处于哪种焦虑状态下,接着选择采用哪种放松技巧进行解决。相反地,个体直接地面对环境中的诸多问题,以适切的策略进行下意识的回应与解决,因此各项放松技巧与焦虑排除间应具有相互为用之互动关系。如此,我们可以获知的是,心理学观点下的放松仅强调个体心理状态的描述,忽略了对身心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及体育运动境况的当下性考虑,因而阻碍了我们对放松的整全认识。

3 健美操训练中的意念放松方法与作用机制研究

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是基于对世界中的对象(包括自己、别人、周遭的一切)的知觉(包括自觉与非自觉的经验),因为经验的主体,永远意向到(或想象到、感觉到、猜测到、知觉到)对象,所以又可以叫做健美操运动意识(健美操运动意向性的知觉)。健美操运动意识在一般人的眼里,通常指的是容易自觉到的、分析的、逻辑的、科学的或能够清楚浮现在我们眼前的知觉或想法。通常来说,我们会不自觉地停留在对健美操运动放松经验的下意识诠释中,像是放松就是要没有压力,健美操运动放松等于不用力,健美操运动放松代表着心境上的平静且安适等。这些健美操运动诠释虽然皆为事实,可是它们都只片面地强调放松的某一面向,而非就其健美操运动整体结构与纯粹本质进行通盘的描写,导致以部分代替整体、将可见取代不可见的认识危机,即在运用健美操运动本质主义解构方法,将健美操运动场域中的放松现象进行全盘的描述,内容包括健美操运动经验结构与本质内涵的说明。在健美操运动经验结构的方面,分别从压力、力度、意识、时间、空间及经验值等面向进行讨论。而在健美操运动本质内涵的方面,则从向外展延的思维聚焦到对健美操运动放松经验内在同一之物的探寻,藉以揭示健美操运动放松经验的丰富内涵及作用机制。

因此,必须先有意地唤醒原本存在于前意识的健美操运动技术,使之进入意识觉知状态,确定健美操运动新技术和健美操运动旧技术的差别,再随着不断地健美操运动观念上的提醒,以及健美操运动动作上的操练,逐渐养成健美操运动新的技术结构。试想,技术重建现场,一个长年熟悉的动作,被机械般分解成许多健美操运动片断,每个健美操运动片断从原本的前意识,进入意识状态,意地和旧动作区分,有意地依健美操教练的指示操演新动作。过程中,健美操运动选手不能再指望沿用多年的各种技术定型,如肌肉的松紧模式、移动的快慢型态、旋转的节奏、或身体的平衡等,必须不断自我提醒,或教练的外在监督及指令,来重新认识健美操运动技术。

有别于日常生活世界,健美操运动经验主体当真地投身于健美操运动这个虚幻的空间之内,与健美操运动世界中的人、事及物发生关系,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健美操运动空间经验。那么当健美操运动经验主体正经验健美操运动世界中的放松时,其所体验到的空间知觉究竟呈现出何种样貌,即为突显健美操运动放松经验的一种构思方向。事实上,个体处于体育运动放松经验之结构中,如以自然态度观之,其所占据的客观空间,及与空间中他者或环境建立的关系,并未因个体经验而产生任何变化,譬如说跑者站在跑道上,而与其他跑者、池壁、终点或是整个跑道彼此间发生的远离、靠近及稳定等关系, 皆能真实地反映在那可直观的客观空间中。

训练机制 篇8

1 肌肉酸痛的产生

进行高强度训练后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肌肉酸痛的现象, 在血液循环的作用下, 乳酸经过血液的作用进入肝脏, 在人体的肝脏酶作用下转化为糖原, 此时肌肉乳酸含量降低疼痛会逐渐消除。这个过程是训练后的恢复过程的一部分。

乳酸的形成是无氧的条件下糖代谢分解的产物, 大量的乳酸堆积引起的肌肉酸的感觉。肌肉中的乳酸无氧代谢产物不能反向在肌肉内进一步逆转为糖只有一小部分发生氧化, 大部分的血液到肝脏为肝糖原。

乳酸的酸性较强它在人体的大量推挤, 使得人体的酸碱平衡度发生了变化, 此前的平衡状态被打破, 从而使得机体不能以较好的状态工作。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 运动员训练肌肉酸痛后, 肌肉已经不能感受到刺激, 想再继续练涨肌肉基本已经不可能, 此时肌肉疼痛使得运动员感到不舒服, 开始排斥训练的继续。很难集中注意进行下去, 最好此时停止高强度训练, 等待酸痛感消失后再进行新的训练。

2 恢复“概念”

力量训练和恢复过程消耗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的过程:由于大量的高强度训练, 人体对能源物质的消耗严重高于肌肉的恢复状态, 人体的能源物质不断下降, 导致了人体的各个系统机能的性状发生了变化。第二阶段:运动后恢复期。在停止运动后, 机体进入恢复阶段, 各器官系统的能源材料和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第三阶段:超量恢复阶段。体内摄入的能量物质合成速度加快, 此时运动时候的消耗已经得到补充, 甚至能量物质比以往的平均储备量还要大。这导致此时的人体拥有超强的运动训练状态。这就是体育界所说的超量恢复。超量恢复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会慢慢恢复到平均的身体状态。

“超量恢复”是一种体育训练的重要理论基础。在高强度的训练, 超负荷重量运动后, 肌肉的生长取决于过量的恢复水平。究其原因是帮助超量恢复的能量物质储存在肌肉纤维比以往更高, 此时肌肉的负载能力比以往水平要高, 这时候进行锻炼效果最好。由此可见完全恢复的标准, 是肌肉最大限度的超量恢复。超量恢复使ATP, CP, 肌糖原, 蛋白质质量能量的物质补偿和存储过程, 此时肌肉酸痛感消除是糖原起作用的过程。可见, “肌肉疼痛消失”并不意味着超量恢复, 不能将这作为评判标准。

3 力量训练后肌肉的恢复

(1) 恢复的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即消极性恢复和积极性恢复。消极恢复通常说的是静止休息, 睡眠。当人睡眠时, 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尤其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占主导地位, 能源物质重新生成, 代谢产物被使用或者排除, 肌肉在睡眠过程中发生恢复。由此可见, 在力量训练之后, 必须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积极主动性是用转化其他活动的恢复方法来进行恢复, 如运动完成后进行的整理行活动或者是通过按摩的物理方式让肌肉得到休息, 适当补充维生素, 精神放松等。

(2) 力量训练之后可以对肌肉进行适当的按摩, 以利于肌肉内的乳酸能快速的消除。按摩一般是结束运动后半个小时后, 按摩可以自己按摩或者是在机械的协助下进行, 可以有远心端向近心端逐步推进。

(3) 训练后营养要加强, 适当补充维生素。不能单一的只去注意维生素的摄取而忽视碳水化合物的重要作用, 如果能量摄取单一或者不足, 糖原就不能有充分的量储存在肌肉内。能量储备不足, 会迅速使得肌肉疲劳感加强, 由此可见, 力量训练后在饮食方面是很需要重视的。

4 运动后如何使体力恢复得快

运动训练后, 如何使身体恢复快, 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研究者均重视消除运动后疲劳。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只有加快消除疲劳, 身体更好地适应新的运动, 以改善性能和提高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运动结束整理活动:运动后整理活动效果不容小觑, 也被称为终点的活动, 它对调节心率, 消除疲劳, 缓冲机体的紧张状态, 促进身体的恢复有很好的作用。但在现实中, 有些人认识不清整理活动的含义, 认为可有可无, 这种观点需要改变。

(2) 运动按摩:运动后按摩可有效的改善和调节中枢神经, 具有消除疲劳的功能, 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推挤在肌肉内的无氧物质可以在肌肉按摩的辅助下快速消除。

(3) 温水浴, 温水浴 (水温30-40°C) 对心脏活动和神经系统有很好的镇静作用, 也能更好的保持皮肤清洁, 去除灰尘, 污垢和汗水, 让人加快体能的恢复。

(4) 维生素以及营养物质摄入充分:激烈的运动, 由于其高强度和数量, 所以对运动员的要求很高, 训练有大量的能源消耗。营养物质为运动员提供足够的维生素和营养。

(5) 营养物质的利用:加快身体的恢复, 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 营养项目有很好的效果。目前, 如人参, 五味子, 蜂蜜已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并显示效果好。

(6) 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人的体能恢复和精神状态恢复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强度训练后, 保证高质量睡眠, 对消除疲劳很有效果。

5 结语

从力学的角度看, 大强度力量训练后, 肌肉疼痛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它反映的是肌肉的能力。在体育训练中, 力量这方面的素质是运动员获得提高的关键所在, 所以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避免和减少对身体的危害, 这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水平。

摘要:针对力量的训练是属于短时间、高强度的肌肉运动,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无氧训练, 进行高强度无氧训练后, 往往会觉得肌肉有酸痛的感觉, 这其实是生物学所说的氧不充足的情况下, 糖类物质反应形成乳酸的结果。了解其产生的机理,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对缓解酸痛产生提出了自己的应对办法。

关键词:力量训练,运动,恢复

参考文献

[1]浅谈剧烈运动后的肌肉酸痛感[J].生物学通报.1989:19-20

[2]肌肉酸痛-骨骼肌的损害[J].国外体育科技.1992:28-30

[3]如何防治运动后肌肉酸痛[J].中国食品科技.1998:23-25

[4]王荣森.运动后肌肉酸痛的防治[J].田径.1998:46-46

训练机制 篇9

一、激励机制概述

激励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 指的是激发人的内心, 最终产生行为的心理过程, 主要通过设计适当的奖惩措施和竞争环境, 使用沟通、合作等手段, 激发、引导、保持、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 达到实现组织和个人发展目的, 是一种系统性的心理作用活动。激励机制就是指在某种组织系统中, 组织团体通过组织与个体发生的一系列的激励行为和激励手段相互作用的关系总和[1]。训练学中, 激励机制指的就是激励手段、奖惩措施、竞争环境等综合的、结构分明的系统。

二、激励机制在专业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的可行性

对于羽毛球训练来说, 这既是一项对抗性的运动, 同时也讲究相互性的配合。专业青少年羽毛球训练, 是一项艰苦、乏味的活动。相对于青少年心理来说, 极为不容易接受。首先, 通过激励机制, 教练员可以有效地满足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刺激青少年的训练热情, 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其次, 激励机制可以刺激青少年间的竞争心理。这一时期, 竞争与对抗正是青少年所最热衷的, 通过营造激烈的竞争环境, 比如说奖品、荣誉刺激青少年的竞争心理, 通过对比来加强青少年训练的积极性。激励机制还可以长期保持青少年的竞技心理和竞技状态[2]。根据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我们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建立一个刺激运动员的长效机制, 长期的保持青少年的竞技状态和竞技心理。最后, 激励机制在专业青少年的羽毛球训练中, 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长效的自我进步机制。我们都知道, 即时反馈是人自我认知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强化认知的有效方法, 再加上马洛斯心理学中的自我满足理论, 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建立一个即时反馈、满足青少年自我实现的激励制度, 促进青少年的自我进步。

三、激励机制在专业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的应用

(一) 专业青少年羽毛球训练的阶段和特点

专业青少年羽毛球训练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技术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认知和掌握阶段、技术动作巩固加强阶段、技术动作的运用阶段。技术动作分解阶段是青少年刚开始接触羽毛球, 技术动作很不熟悉。同时, 由于青少年思维发散, 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因为接触到新鲜的事物而分心, 经常出现多余动作和错误的动作, 这时主要面对的是专心和学习;动作认知与掌握阶段, 青少年的肢体动作逐渐协调, 错误动作能够有效减少, 技术已经基本的规范, 由于对动作已经基本熟悉, 思维的发散程度和兴奋程度都有所下降, 主要面对的是动作熟练程度的问题;动作巩固加强阶段, 主要是通过高强度的训练使运动员熟练度和身体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一时期, 主要面对的是动作、动力定型的问题。技术运用阶段就是把所学到的技术动作内化成青少年自身的技术特点, 并进行战术, 比赛心理、线路等问题的学习。这一阶段主要就是从心里、策略对运动员进行培养。

(二) 激励机制在实际运用中所受到的限制

在实际的运用中, 激励机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而这一机制也在不停的探索过程中, 还很不完善。这些限制条件主要来源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家长以及激励机制运用中的成熟度问题。首先, 目前我们的物质水平进一步提高, 而我国都是独生子女, 在孩子身上投入过多, 孩子各方面的物质需求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 这就使激励机制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发挥作用。其次, 青少年心理较为脆弱, 抗压力、抗打击能力都很弱, 激励机制在发挥作用的时候, 很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心理伤害, 打击其训练的积极性。最后, 教练在运用这一手段的时候还并不熟练, 给这一手段的应用造成了很大困扰[3]。

(三) 在青少年训练中对激励机制的应用改进

在专业青少年羽毛球的各个训练阶段, 激励机制的运用也应该有所不同。在第一阶段, 主要是一个人对于技术的学习。这时, 一对一指导的次数比较多, 在运用激励机制的过程中, 主要是对青少年的学习进度进行归纳总结, 这时主要是对青少年进行鼓励, 认同的同时, 对于动作进行纠偏与改正。第一阶段正是青少年对羽毛球形成认识的阶段, 适度鼓励与夸奖, 形成青少年对这项运动的热爱。第二阶段, 主要是练习阶段, 这一阶段比较枯燥, 教练员就应该积极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 可以加入一些竞争元素和奖励机制。这一阶段要注意进行即时反馈, 使运动员时刻了解自己取得的进展和练习的不足。第三阶段, 青少年对技术要求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时的训练重点已经转移到体能的训练和难度的增加上了。各个队员之间的对抗和相互鼓励也在不停的增多。应该根据不同人的需求进行任务量的定制, 同时设立一些评比、进度的对比, 提供外界刺激, 可以设立一些奖品, 进一步的增加刺激。最后一个阶段, 技术基本已经定型, 这时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发展与进步。教练员可以将青少年分成小组, 鼓励对技术以及策略进行研究与创新, 并培养团队间的鼓励与评比, 每月选出最佳团队, 鼓励相互促进和竞争。

激励机制的用法灵活多变, 本文虽然给出了一些具体实践方法, 但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 还需要每位教练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探索与改进。同时, 还需要与家长良好沟通, 共同配合训练计划。希望这一方法能够对专业青少年的羽毛球训练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杨万立.天津市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后场杀球技术运动学与表面肌电特征分析[D].天津体育学院, 2013.

上一篇:定位与转变下一篇:环形谐振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