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机制

2024-05-25

“三元”机制(精选7篇)

“三元”机制 篇1

摘要:本文以农地流转与农业农地、资本和劳动力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农地流转之困境,即农地产权主体缺位,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剖析了农地流转困境之原因: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城乡收入二元分割。从农地产权制度、农村资金投入、农村劳动力结构角度,提出了完善农地、资本、劳动力三元结构协调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农地流转,三元结构,资金供给,人力支持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利于促进农地的规模化经营。但是,如何开展农地流转,在实现农业各要素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实现农地顺利而有序地流转,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1 农地流转之困境———农村农地、资本、劳动力三元结构异位

当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尽管我国政府强调三农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农地被大规模占用、资金在银行商业化改革中被大量从农村抽走、农村劳动力外流以及农村内部需求不足等问题的存在,都使得实现农地流转顺受阻。

1.1 农地产权主体缺位,流转保障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现实的农地制度中,农村集体农地的转让受到了国家的严格限制,集体同时扮演着农地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的双重角色,没有确立农户享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的市场主体地位,导致各利益主体行为不规范,利益分配不合理,农地制度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政府在征用农地时,给予农民的补偿额远低于农地的市场交易数额,实质上侵犯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权、使用和转让收益权,也使得规范的农地市场难以形成。

农地在流转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在侵害了农民切身利益的同时,造成了有限国土资源的大量流失。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农民进行农地流转顾虑重重。例如,武汉城市圈内的相关村镇,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备的地方,其农地流转机制就比较有序和规范化;农民普遍关心的是:若将自己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去,就必须有顺畅的社会保障机制,尤其是养老保险,否则农民不会流转自己的农地承包经营权。

1.2 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仍然存在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金融机构有限、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产品单一等问题。金融机构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贷款所占比重较低,农户存款大于贷款,存贷差逐年扩大,农村资金大量外流,进而导致农民融资困难,农业大规模产业化经营缺乏资金支持。在对上海市各区相关乡镇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国家有关于农民信贷支持的政策,但由于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完整,缺乏向银行贷款时须提供的抵押担保,实际上农民很难获得乡镇银行的信贷支持。

1.3 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城市劳动力市场逐渐放开,大量青壮年农民离开农地,进城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大部分是老人、妇女;有的外出务工的农户将自己承包的农地转让给其他农户耕种,无形之中他们的农地承包经营权被虚化。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懂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人才大量流失,这种状况对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致使农村劳动力的智力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适应。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智力资源流失的矛盾,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2 农地流转困境之本源剖析———以农业要素三元优化结构为标准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帮助农民工顺利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寻找制约农地流转的因素,探寻促进农地有序流转的机制,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2.1 农地产权制度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

(1)农地产权残缺。主要表现为农地产权缺乏排他性,承包经营权缺乏明晰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农地产权残缺导致了农户农地投资积极性受挫,降低了农地的边际生产率,使农地的边际收益位于较低水平,致使农村农地需求不足,同时,降低了农村农地承包权交易价格,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收益因此而下降,进而减少对农村农地市场的供给。

(2)政府对农地的保护力度不够,监督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农地保护政策一直是重数量、轻质量,重利用、轻保护,因而导致许多地方农地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低,高产稳产的标准粮田比例偏小,大量农地被粗放利用,浪费严重。此外,我国现行农村农地保护方式多侧重于行政式保护,且以行政审批为基础,这对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发展目标而发生的圈地行为,难以起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2.2 农村资金投入不足

实践证明,农地和劳动力要素在农业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呈逐渐下降趋势,而逐渐成为农业资本要素发挥作用的载体。新农村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与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相矛盾:基层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权限的上收,使其演变为单纯的吸收存款机构,并将吸收的大量农村资金通过上存流向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邮政储蓄通过抽取大量的农村资金,将其转存于央行而导致资金从农村流入城市;农村信用社在赢利动机的驱使下,通过“农转非”、存转资金、网上拆借和购买国债等方式,把资金更多地投向获利机会较大的非农领域;各商业保险开办存款性的保险业务,抽走了部分农村资金,集中调往城市使用,加剧了农业资本的稀缺;货币资金由农业流向工业,由农村流向城市,形成农村金融的“资金慌”,从而导致农民融资困难,农业产业化经营步履维艰[1]。

2.3 城乡收入二元分割,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缺位

在城市居民能够轻易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风险较大,农民在商品交换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这种城乡收入差距,客观上造成了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间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由于农民进城务工获得收益的机会比单纯务农高,因此,在务工收入比在家务农收入高得多的情况下,青年农民便会产生厌农心理。

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出,尤其是离开农村、农业进入城镇进行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多数是相对优秀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使得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下降,使得农地的规模化经营缺乏劳动力的支撑。长期来看,这些都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阻碍国民经济的长期、健康、有序发展。

3 农地流转之利益诉求——完善农地、资本、劳动力三元结构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稳定农地承包关系、强化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对于提高农地利用效率,保护农民经济利益将起到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完善农地流转利益机制,应该从农地流转的要素市场方面考虑。

3.1 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健全农地流转机制

(1)完善农地产权制度。评判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制度好不好,关键看农民是否享有分享地租增值收益和土地资本化收益的权利,是不是分享了全部的土地农用地租等[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只有把承包关系稳定下来,把农户的农地使用权明确下来,才能使农地流转有更多空间,也才能增加农民投资农地的积极性,以及阻止农地撂荒和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因此,一方面应继续落实农村的二轮延包合同;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巩固农户的承包权并确保承包期内对农地的自主使用权、收益权及转让权。与此同时,还需在法律上确认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将政策和有关规章认可的农民对农地的使用权上升为法律,并使农民农地使用物权能符合“法定主义原则”[3]。印度政府由于对农地流转的立法与行政干预不足,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农地的合理流动,导致农地及其他生产要素不能实现有效的配置与优化组合。因此,应将市场机制与立法和行政机制有效结合起来,推动我国农地的有序流转。

(2)实行征地制度改革。征地制度改革不仅涉及到农地资源的保护与国家投资建设和宏观经济的发展,而且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的稳定。由于我国现行的征地制度存在农地征收的公共利益界定不明,征地补偿基数确定不科学,征地补偿费用标准偏低,补偿安置方式单一,失地农民生活缺乏安全保障等严重问题,因此应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补偿办法,提高补偿标准;拓展就业安置途径,为失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障。

(3)发展流转服务组织。黑格尔认为,在同业公会中,个人发挥自己的技能从而谋求一切可以谋求的东西那种所谓自然权利所受到的限制,它从自己意见和偶然性中,从自己危险和他人危险中,解放出来,并得到了承认和保证,同时又被提升为对一个共同目的的自觉活动[4]。在美国,政府通过实行一系列旨在减轻农村地区市场失灵的联邦项目,实现了对农村社团的扶持,农村社团也不断发展壮大[5]。在日本,政府积极培育与扶持中介组织,并对它们的活动加以规范,民间中介组织在促进农地流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鼓励发展流转服务组织,诸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促进农地流转的顺利、有序与可持续地进行。

3.2 加大农村资金投入,为农地流转提供资金支持

(1)提高财政补贴效益。课题组在对武汉市蔡甸区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调研中发现,村委会一般实行村务公开制,对于农民的种粮补贴的发放方式是:发给农户一张专门的银行卡,由区财政将补贴款项直接通过银行卡支付到农户手中,避免了村镇一级政府截留补贴款项。因此,财政对农村和农民的粮种补贴等转移支付要全面实行财政国库直接支付制度,能够分配到农户的要尽量通过银行卡的方式直接支付到农户,能够落实到项目的要直接支付到项目实施方,这样才能切实避免地方各级截留挪用转移支付资金的问题,让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另外,要变间接补贴为直接补贴,变流通环节的补贴为生产环节的补贴,变价格补贴为对农民的收入补贴。现有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有限,应该合理界定财政支农资金投向,即只有明确资金投放重点,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加大农村社保改革的财政投入。应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农村推行养老保险,让广大农民更大程度地感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因此,要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公平分配卫生资源,建立与农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也可以增加农民的社会安全感,降低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厌农情绪。解除农民进行农地流转的后顾之忧,为农地流转提供可持续的劳动力资源。

(3)创新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农地金融制度的介入催生了农地解放,使农民赖以谋生的农地真正成为农民的财产;同时,农地金融制度创新有利于促进农地流转,鼓励农民进行农业长期投资,加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进程。美国政府采用信贷支持、政策引导、利息调节、价格补贴等经济手段,鼓励家庭农场规模适度扩大,促进农地流转。正如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的激励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农地金融制度对加速我国农地流转以及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应用立法手段保障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由政府提供持续的正向激励措施扶持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宽松优惠的贷款条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来降低农业经营风险[6]。发挥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措施,为农业生产提供金融支持,可以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农地流转的顺畅有序进行,促进有条件的地区农地的适度规模化经营。

3.3 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为农地流转提供智力支持

(1)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保证农民与农地、农村的双重分离。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此外,耕地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物价出现周期性的上涨,城乡矛盾突出。因此,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激发广阔农村的巨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由第二产业拉动为主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带动,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保证农民与农地、农村的双重分离,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为农地流转的顺畅进行提供有效的劳动力资源。

(2)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价值主体,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主体,建设新农村,应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而要留住人才,必须对广大农民进行培训,进行各种形式的法制观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明确我国农业、农村新世纪的发展目标,深化教育改革,以各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办学。同时专业和课程设置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使得通过农村的职业教育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当地推广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7]。从而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促进农地流转的顺畅进行,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4 结束语

新时期,开展农地流转已是大势所趋,在推进农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上,应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地承包关系,在有条件的地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推进城乡就业、财税、金融、社保等方面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加快形成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农村农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元结构的优化,努力为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奠定基础。本文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依然还有不足之处,笔者会在以后的研究中做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许翔宇.刘刚.新农民培养与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营管理,2008(9):19.

[2]李昌平.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之优越性——与越南之比较[J].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

[3]蒋满元.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及其解决途径探析[J].农村经济,2007(3):25.

[4][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50.

[5]Alain de J anvry,Rinku Murgai,ElisabethSadioulet.Rur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policy[A].Handbook of Agricult ural Eco-nomics[C].Amster2dam:El sevier Science B.V,1999(6).

[6]黎和贵.国外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及经验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2009(1):38-39.

[7]张玉鹏,訾其伦.对农村年青劳动力流失的现状分析及财政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5):67.

“三元”机制 篇2

目前阶段, 我国告知院校师资队伍还有待加强, 在企业人才的输出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告知校企合作尤为重要。事实上, 高职院校理应以为企业培育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积极响应高职校企合作, 将校企合作的成绩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

在这个背景下, 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要采取以下形式: 其一, 学校在企业合作, 在签订的企业构建实训基地,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合作形式。其二, 企业和学校签订用人单位合作协议, 参与学校教学计划, 更好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其三, 企业和学校互通有无, 这学校根据企业需求, 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 企业也会利用学校的科研成果———这种合作形式仅仅出现具有科研能力的少数院校。总体来讲,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在发展阶段, 缺乏长效机制。

二、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

1. 高职院校动力

校企合作动力主要分为学校动力和企业动力。目前阶段, 学校动力是校企合作动力的主要动力。具体来讲, 它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在内在动力方面, 它包括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科研成果、构建实训设备等内容。对于公立高职院校能够得到政府资金支持, 因此在经济动力方面并不显著。公立高职院校的动力主要在于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对于民办高职院校, 他们无法获得政府资金支持, 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企业投资和学生缴纳的费用, 具有较强的盈利性。因此, 民办高职院校的经济动力和人才教育的动力都比较大。在外在动力方面, 针对高职院校的生源日趋减少的境况, 我们应该力气提高教育质量, 为企业输入一流人才。针对学校而言, 它们是校企合作的主要推动力, 同时, 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奖励制度, 也不利于校企合作的良好发展。

2. 企业动力

企业合作的形式不同, 企业的动力自然也不一样。通常来讲, 校企合作中, 构建实习基地是属于见层次的校企合作, 企业动力属于情怀型, 具有相当鲜明的公益性质, 经济色彩不浓厚。如果校企合作出现订单式培养项目, 则属于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经济因素就是其企业动力。因为订单式合作, 学校有义务将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人才, 以减少企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为手段, 让企业能够在经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

三、“行校企”三元制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理应建立“行校企”三元制校企合作, 构建良好的合作机制, 发挥行业协会的主观能动性, 汇集一批专家、血脂, 举办研讨会和交流大会。企业积极和学校沟通, 参与高校课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划, 高校积极借鉴企业的董事会等决策议事制度, 企业参与和学校管理决策相结合, 两者共同为培养实用性人才积极合作。接下来的内容中, 我们就以某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讲解三元制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1. 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完善教学改革体制

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需要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 处理双方关系平衡。比如说, 针对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 与某酒店合作, 就需要酒店方面在酒店中挑选工作能力强的专家成为专业指导委员会会员。他们代表酒店向学校传达酒店人才需求, 督促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注重酒店需求。而学校也应该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议下, 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基础, 理论能力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机会。这样不仅能够推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 也能够促进学校培养出酒店需要的合格人才。

2. 构建适应校企合作的教学机制

对于学生而言, 教学课程是根本, 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成立不久, 酒店行业人才标准尚未建立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酒店专业应该积极和酒店专家人才积极交流, 积极开展酒店实践专家研讨会, 商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出酒店适用的人才。在酒店理论学习过程中, 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而构建适应校企合作的教学机智。在课程设置方面, 应该明确学习任务, 创造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打造职业情境教育。高职教育共三年, 构建2 + 1人才培养模式, 即学生用两年实践精通理论技能, 一年时间用于企业实习单位, 为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做准备。

3. 三元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想要培养成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我国现象的教育体制中, 重视理论学习能力, 学生都是考试得分的高手, 在动手实践方面存在短板。我们要拨乱反正, 三元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注重教学课程的实践技能、理论联合世纪, 注重在实践中学习。根据酒店行业的特实行, 我们可以设定订单班培养模式和2 + 1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订单班培养模式就是和酒店签订人才输送合同, 在酒店组织就业指导会的要求下, 学习专业技能, 学期满后进入酒店实习。酒店有义务为订单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期间酒店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财力对于优秀订单生采取助学金奖励等资助手段。订单生能够极大节省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为酒店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针对2 + 1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在前文已经有所介绍, 在此就不赘述。

参考文献

[1]余祖光,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4)

[2]刘辉珞.基于行业学会的三元制高职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

“三元”机制 篇3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 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从而有所感悟。阅读的本质是“读”和“悟”。“读”是一种阅读活动, 这种阅读活动就是一个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元”活动。在这“活动”中作者潜藏于作品之中, 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为媒介发生心与心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这就要求读者与作者之间发生直接对话, 在对话过程中对作品不断思考、创新, 作品的意义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生成, 发现作者, 发现自我, 感悟、创新自我。然而, 我们普遍采用的“三元对立”教学模式却严重地背离了阅读本意。我们必须在正确的阅读理念指导下, 实施课内外阅读教学。

一、修炼教者内功, 不断提高完善自我

阅读的“三元统一”理论的实施, 对教者而言, 既是挑战, 又是机遇。阅读对话中, 学生“只有在他人的行动迎合这人行动以及他人的不断插话引发这人的异议时, 这种思维才具有创造性”, 既然如此, 教者为着能有效地给学生“迎合”、“插话”, 就需要具备足够的教学机智, 丰厚的文化底蕴。“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者的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中, 教者须先于学生对话文本进行提升自我, 这种对话直接关系着学生直面发现的质量。因此教者要有独立钻研教材能力, 要能于教材钻研中获取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使文本“僵死的意义”转换为“富有活力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 最能点燃学生之情的就是教者自己真情激动、极富个性的“讲”, 即教者对教材的独到的感悟、理解, 有了这种独到的感悟、理解, 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构想。同时, 教者要重塑自我, 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原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单纯地听教师讲解, 不能调动学生的精神力量”, 只有在和谐、民主、轻松的气氛中, 才能调动学生个体精神力量积极地阅读、自由地想象和大胆地创新。

二、激发个体兴趣, 让其自主进入阅读天地

不难发现, 每学期初, 学生看的最多的是语文课本, 这是个体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兴趣, 这是一种出于本意识的自然流露。可见, 绝大部分学生是存在着阅读兴趣的。然而, 随着课堂时间的推移, 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消失。探其原因不外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者为追求操作程式花样, 而让学生意识处于不自觉状态, 让学生身不由己地带着压力进行阅读。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会消失殆尽。因而,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者要做个有心人, 可搜集一些典型的材料, 摆事实, 讲道理, 向学生灌输一些阅读能优化人生的道理。心理学研究表明, 追求个性、张扬个性, 实现自我价值是当代中学生的普遍心态。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尽可能地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就会被激发,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三、构建张弛有度的阅读环境, 使其适应“三元统一”的阅读模式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 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培养。教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 教师要给学生说话的空间。二方面, 学生要给自己创造的空间。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很多优秀的文本里, 作者都留有让读者展开想象进行再创造的空白, 这些空白便是学生获得思维训练的较好手段。驰骋的想象确实“如万斛泉源, 不择地而出”。让课堂时不时地美妙起来, 从而激发了兴趣, 张扬了个性, 让学生在“百家争鸣”的思想状态下感悟文本。

四、选用不同方法, 使其达到最佳阅读效果

“三元”机制 篇4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也同样需要通过从事教育工作而获得幸福感.教育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 在为社会创造着幸福的同时, 教育者应优先享受创造的幸福.只有教师通过设计具有幸福感潜质的教育素材和活动过程, 学生才能真正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幸福.

基于以上思索, 为进一步突破范县教育发展困局, 加快推进素质教育, 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范县教育局以“多元课程管理理论”为核心, 大力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打造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快乐课堂;创新开展以经典诗文诵读、大课间行为艺术和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为主要载体的多元课程管理活动, 着力构建书香校园、艺术校园和道德校园, 让浓郁书香、文化艺术、品德养成成为生态校园的主色调, 引领学生获得生命的自信、阳光的生活和幸福的微笑, 从而逐渐改变师生的生命状态, 不断提升师生生活的幸福指数.

一、“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基本内涵

幸福教育, 就是以培养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 增强师生“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给予幸福”能力的教育, 旨在赋予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以人性和人文的温情关怀, 使教育生活成为一种始终充盈着幸福的生活方式.因而, “幸福教育工程”的主要内涵是着力构建“一主三元”, 即: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书香校园、艺术校园和道德校园, 实现构建快乐课堂、提升综合素质、养成良好品质、创造幸福教育的目的, 促进师生快乐生活, 幸福成长.

一是关注生命质量, 构建快乐课堂.学习是学生的核心生活,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 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 而且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精神愉悦, 只有不断改进教学行为, 构建快乐课堂, 才能打造幸福教育.

二是开展“三元”同建, 提升综合素质.实施书香校园、艺术校园和道德校园“三元”同建, 齐头并进, 相互融通, 相辅相成, 旨在“推倒”教室的四面墙壁, 让所有活动都是课程, 让整个校园都是课堂, 让每件事情都能育人, 实现“多元管理, 全程育人”, 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是着力内涵发展, 创造幸福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学校不竭的生命力, 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 其核心是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全县各学校要注重内涵式发展, 以加快推进“一主三元”构建为载体, 为师生成长提供民主、人文、和谐的氛围, 不断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 真正让每所学校都为师生的一生幸福奠基, 让每位师生的天空更蔚蓝, 让每位师生的生命更灿烂.

构建“一主三元”, 实施“幸福教育”,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更加尊重师生的生命成长规律, 让教育返璞归真, 回归到人性的原点, 让学生因成长而快乐, 让教师因教育而幸福.

二、“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行动策略

(一)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策略

坚持“试点先行, 梯次跟进, 全面铺开”的原则, 充分发挥实验小学、白衣二中、陈庄中学3所试点校作为国家一类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全县每个乡镇的初中和3个小学已经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从2012年秋季始, 全县所有成建制小学都要强力推进, 强化课堂督查.通过走“创新机制、科学推进———多元培训、强力推进———跟踪指导、临帖破贴”的路线图, 在不断实践、总结、提升的往复循环中, 探索实践独具范县特色的高效课堂五步导学教学模式, 让每个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让每个学生都在快乐课堂上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 使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县中小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 创建书香校园的推进策略

不断加强学校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建设, 以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为抓手, 注重课内外阅读结合, 积极拓展阅读时间、空间, 丰富读书活动载体, 多措并举, 着力播撒阅读种子, 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建立完善学校读书活动评比激励机制, 使学校阅读课程常态化、规范化、高效化.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自觉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创建艺术校园的推进策略

在组织开展好大课间行为艺术活动, 促进“每日活动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落实的基础上, 全县中小学注重结合学校实际, 把大课间行为艺术与艺术教育课程有机整合, 共同梳理、合并成“艺术教育专题课程”, 联系实际, 组织编写音乐、舞蹈、校园剧等校本教材, 逐步完善学校艺术校本课程, 建设艺术社团, 营造艺术氛围, 着力打造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使学校从精细走向精致, 从精致走向卓越, 促进学校科学持续发展.

(四) 创建道德校园的推进策略

加强领导班子和师德师风建设, 带动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联系实际, 不断创新, 通过实施感恩教育, 建设道德校园“心文化”, 引领学生“心动”, 以开展争当“五星级美德少年”活动为载体, 以实施德育主题化、课题化、网络化、生活化的新教育实验为抓手, 以开展“日行一善、周明一礼、月养一习”道德长跑活动、抓好养成教育为主线, 以推行学生荣誉称号个人申报达标制度为保障, 促进学生心灵健康发展, 养成良好习惯和高尚品德.

三、“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实施方法与举措

(一) 三大机制保障

1. 建立推进机制

各级各类学校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实施“幸福教育工程”领导小组, 具体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实施、评价工作.校长统揽全局, 班子成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体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工作, 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身幸福教育工程.各学校业务副校长具体负责,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创一流的工作原则, 明确责任, 抓好落实, 力求幸福教育工程扎实推进, 取得实效.

为确保“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落到实处, 县教育局有关股室、各乡镇、各学校实行台账式管理模式.目标任务、责任单位 (股室、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研究会等) 、责任人、时间节点等要素, 明确清晰, 可操作性强.

2. 完善评价机制

全县各学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学校的评价, 从重硬件建设向重内涵式发展转变, 从重单一成绩向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转变, 从重升学成绩向重教育的整体提升转变;对教师的评价, 从重教学成绩向重培育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转变, 从重传统课堂教学向重专业化成长转变, 统筹教师个体评价和教师团体捆绑式评价, 充分调动教师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评价, 从重单一的成绩评价向重学生生命状态和综合素质评价转变, 从重对个体素质评价向重小组、班级整体素质评价转变.

3. 改进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对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激励机制.树立“有为”才“有位”, “无为”就“下位”的学校领导班子评价机制, 采取定性定量和实绩分析相结合的考评办法, 按照“工作实绩看办学、校长形象看测评、校务管理问民意”的原则, 结合各学校“一主三元”创建工作的开展情况, 通过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听取述职报告、访问师生等方式, 对校长的办学实绩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全方位综合考评, 实现学校领导班子管理考核的制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队伍建设, 提升全县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学校领导班子予以通报批评或降级使用.

改进对教师的量化考核激励机制, 对在“一主三元”创建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予以重奖, 并作为评优晋职的重要条件.

(二) 谱写推进三部曲

1. 多措并举换思想

在构建“一主三元”的初级阶段, 积极做好中小学校长、主任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 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效益的理论学习和研讨活动, 促进全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转变思想, 提高认识, 深刻领会实施“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深远意义.

在构建“一主三元”的攻坚阶段, 大胆创新工作思路, 转变工作方式, 全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教育局有关股室要充分发挥业务指导作用, 组织人员到学校蹲点, 帮助破解课改疑难, 确立推进方向和具体思路.

在构建“一主三元”的深水期, 在总结提炼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组织校际研讨会、县际专题会议、聘请专家“把脉”、“开方”等形式, 破解存在的突出问题, 积极探索实践推进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实现工作理念真转变, 实现业务水平大提升, 实现县域课改再突破.

2. 探索实践创模式

“一主三元”的构建, 是对我县多元课程教研活动的再提升, 全县各学校在全面总结多元课程教研活动实践经验和管理理论的基础上, 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并在工作实践和破解疑难中逐步形成卓有成效、独具匠心的工作模式, 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激发办学活力, 促进内涵发展, 让师生在精彩成长过程中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3. 强化宣传树形象

教育是形象, 教育是未来.县教育局通过组织举办校长论坛、教师沙龙等形式, 搭建交流办学经验、共享课改思想的平台, 通过局长“搭台”、校长“唱戏”、群众“旁听”, 让全社会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各学校大胆创新工作思路, 通过召开家长会, 举办家长学校, 主办开放式课堂, 让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观摩感受快乐课堂, 体验幸福教育的无限魅力;通过校报、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形式, 加强对实施“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宣传.县教育局编发“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专期简报, 对全县实施进程进行动态报道.通过在县电视台开办教育专题栏目《校园风景线》, 赢得各界对教育的更多关注, 取得社会的广泛支持, 营造携手办好群众满意教育的浓厚氛围, 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办教育的强大合力, 促进全县中小学整体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三) 狠抓督导求实效

为确保“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县教育局实施“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评估标准, 根据评估表具体项目对各学校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与指导, 严格落实相关奖惩制度.包乡镇股 (室) 长深入到所包学校, 蹲点指导, 跟踪督导.各学校切实保障工程实施的经费投入, 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并力争实施效果在全县创一流, 在全市叫得响, 在全省有影响.

四、实施“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丰硕成果

经过近两年的“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范县教育人用辛勤和汗水绘就着一幅鲜花绽放、硕果飘香的区域教育美丽蓝图, 更用勇气和智慧谱写着一篇崭新亮丽的区域课改华章.

1.课堂换新颜, 范县有了课改“范儿”

高效课堂的强力推行和实践使全县多数教师走下了讲台, 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点拨者, 学生真正得到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成了课堂的主体和主人.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 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品尝到了合作的愉悦, 感受到了自主的力量,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逐渐由厌学向乐学、会学转变.2012年3月9日, 范县3所高效课堂试点校均以一类学校标准顺利通过中国教师报中国名校共同体高效课堂专家组的终评验收.全国教师培训基地特聘专家于春祥老师在终期评估会上作了专题报告———《范县有了课改“范儿”》, 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刘爱军主任在终期评估会上作了《范县课改初战告捷, 今非昔比》的主题报告.

2.“三元”共建, 彰显了学校特色, 促进学校新发展

“三元”共建、多元发展为县域学校的特色发展打造了一个多元的平台, 走出了一条县域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全县各学校围绕构建书香校园、艺术校园和道德校园, 制定实施方案, 扎实开展各项校园活动, 取得显著成效.如城关镇中学阳光文化工程的实施, 正逐步打造着一个和谐美丽、文明的新镇中;白衣乡中心校有声有色的经典诵读活动、实验中学的三段式养成教育、张庄乡中心校精彩的大课间活动、颜村铺乡二中的感恩教育文化、高码头乡中心校教研社团活动等也逐渐成为各校特色品牌, 引领学校新发展.

3.提高了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实施“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 着力构建大教育、全课程、活课堂、高质量、新生活, 科学处理了学科分数、幸福指数、综合素养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 全面提高了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4.不凡的课改成效提升了县域教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吸引着省内外教育同仁到范县参观学习

范县推行“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成功实践, 引起了《教育时报》、《中国教师报》等教育媒体的关注.2011年8月5日, 《教育时报》以《范县区域大培训, 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为题, 2011年8月17日, 《中国教师报》以《河南范县暑期研学高效课堂》为题, 2011年11月16日, 濮阳教育网以《高效课堂显成效, 范县教育迎宾朋》为题分别做了报道.

范县推行“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的成功实践, 引起了濮阳市教育局和兄弟县区的关注, 濮阳市教育局领导多次走进范县课堂和校园, 给予了高度评价, 倡导全市学习推广.

不凡的课改成效提升了县域教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更吸引着省内外教育同仁到范县参观学习.河南省商丘、开封、新乡、鹤壁、郑州以及山东、云南、安徽等省市县的学校纷纷带着自己的教师来到范县这个豫北偏远的县区参观交流.

2012年4月, 在《中国教师报》在郑州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上, 我县教育局局长黄守月被评为“全国十大行动力局长”;2012年6月, 在《中国教师报》在河北省三河县举办的“区域课改途径与方法展示会”上, 黄守月局长作了范县整体推进高效课堂改革先进经验的专题报告.2012年11月, 《中国教师报》在范县成功举办了全国区域 (河南范县) 课改成果展示会, 范县教育局实施的“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受到了省内外广大教育同仁的广泛肯定.

教育是国计, 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 更是明天.教育好一个学生, 幸福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 则幸福一方社会.河南省范县实施“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 大力推进了素质教育, 切实提高了全县中小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更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县教育的满意度, 使全县学校都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为师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真正实现让每个孩子快乐学习, 幸福成长, 实现着区域教育跨越式新发展.

三元牛奶被疑“早产” 篇5

2012年1月17日, 有消费者发现, 三元特品鲜牛奶竟有1瓶是2012年1月18日生产的, 相当于“早产”了两天。此事一经报道, 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

2012年1月19日,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则《针对“三元特品鲜牛奶被改生产日期”的声明》。《声明》称, 到发布时间为止, 该公司未曾再接到其他消费者或市场上有关这一问题的投诉。另外, 该产品经由该公司现代化、全自动生产线加工而成, 全过程由中央电脑自动控制, 系现代化大批量生产, 因此, 不可能出现1批次中的其中某1瓶奶的生产日期异常问题。

三元食品声明称, 该公司将会把现有的冲压式标注产品日期方式改为喷码式, 以便消费者辨认。

旅游规划三元论 篇6

基于20年来风景景观规划设计和近年旅游规划的研究实践,笔者以为,旅游规划其狭义的概念就是包括旅游发展规划、旅游项目设置、客源市场在内的旅游策划,这是旅游界的强项、核心。其规划的形式特点是以文字、数字、图表为主的描述、分析、论证、设想。然而,过去的实践结果和未来的社会需求告诉我们,仅有这种旅游策划是不够的,尤其要把设想计划落实在有形的空间形体和有阶段的时间范围上,这就需要有更为具体的时空规划以及对应于单体项目的设计,需要以景观规划设计界的规划设计图纸为主。此外,除了客源,近年旅游规划中,大家都无法回避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旅游景观环境创造这两大问题;同时,除了经济产业的问题,游憩心理行为和旅游地时空形态格局正在成为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重点。

因而,新一代的中国旅游规划,实践深度要从宏观的策划这一元走向宏观策划、时空规划、单体设计的三元,实践内容要从以客源市场为主的一元扩展为客源市场、生态环保、美景创造的三元,理论研究要从产业经济为主的一元扩展为产业经济、游客心理行为、时空形态格局的三元。这三个层面的三元及其分别从一元向三元的扩展,就是笔者所提出的旅游规划三元论的核心实质。

1.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

如同传统的旅游规划,现代旅游规划其基本的追求仍然是为旅游者创造时间与空间的差异、文化与历史的新奇、生理心理上的满足。笔者认为,现代旅游规划自始至终都应以此为核心和最终目标。

以此为出发点,从中国旅游规划的实践需求看,笔者认为,其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需求:

(1)旅游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旅游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关于人们行为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经营运作的规划需求;(2)景观时空层面,基于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包括区域、总体、景区、景点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布局、设计,即关于景观时空布局的规划需求;(3)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生态环境大地景观的规划需求。这些构成了旅游规划需求的三元。与需求对应,现代旅游规划的内容同样包含三元:(1)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2)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美丽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3)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简而言之,旅游、景观、生态,这就是笔者所提出的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素(刘滨谊,2001)。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旅游规划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三元的规划,并以这三元作为基本侧重。“旅游”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游客行为心理与项目经营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猜测,统称策划;“景观”的规划,又称风景园林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项目、游客活动、设施建设这三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生态”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区、旅游地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旅游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规划。一个几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旅游地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旅游地修建性具体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规划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而已。纵览全球旅游规划的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也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侧重不同而已。

笔者提出现代旅游规划三元论,首先,源于旅游与景观规划实践的切身体会和理论思考(刘滨谊,1999a),其次,源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系列理论研究(刘滨谊,1999b),再次,分析旅游规划本身,笔者发现旅游规划在层面、重点、阶段、支撑专业等方面都具有三元的特征:

(1)旅游规划的三个层面:区域—景区—景点;

(2)旅游规划的三个重点:资源(区域上)—布局(总体上)—选择(景点与项目策划);

(3)旅游规划的三个阶段:发展规划(阶段1)—总体规划(阶段2)—具体规划(阶段3);

(4)旅游规划的全过程:“策划”—“规划设计”—“治理”;

(5)支撑学科领域:旅游游憩学、景观园林(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艺术。

根据旅游规划三元论,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旅游规划倾向和流派中,我们可以辨别出三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流派:(1)以旅游策划为核心,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游憩流派;(2)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重在空间规划布局与景点设计的景观流派;(3)以旅游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利用为核心,重在自然生态的生态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旅游规划,提出旅游三元论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解决旅游规划的定向问题,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规划发展方向。

2.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新观念

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新观念,其形成与现代旅游治理和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有关。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今后5~10年期间,中国旅游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专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这四方面都需要形成结构性的体系,目前,作为这种体系的雏形———现代旅游规划的观念正在形成。

中国的旅游规划,尽管在过去20年中,依附于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风景园林规划等相邻学科专业的研究与实践已得到一定的发展,然而,就现代与国际接轨的旅游规划意义而言,这一学科领域目前尚处于形成初期,姑且称之为“生成期”,正在经历着最为要害的结构确立、反馈调整、转变重组。学术方面,一是受到中国旅游界、风景园林界、建筑规划界的影响,二是受到国际旅游学科专业的推动;社会实践方面,一方面,迅速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为该学科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鱼目混珠、外行多于内行的状况,导致该专业实践成果缺乏原创、“克隆”国内外旅游景观实例成风,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首先需要在学科专业上形成正确的观念,这是解决生成期该学科专业“定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这种观念的形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原旅游治理学科关注重点的转移和范围的扩展:从后期治理运营转移到先期开发建设,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专业;二是指随之而来的学科核心内容的转变:从以项目策划为核心的旅游规划转移到以包括项目策划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旅游规划三元素为核心的综合旅游规划。对于中国旅游界,这种新观念已经具备客观条件基础,这就是近年迅速扩展的旅游规划市场需求及其工程实践。与过去20年的实践相比,旅游规划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均已大大扩展。例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旅游发展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这些项目都在不同规模层面上与旅游规划相互交织。此外,随着国外高水平旅游规划实践的介入和国内旅游规划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旅游规划的操作方式,学科领域新观念的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操作已开始深入人心而势在必行。

这一新观念形成的主观条件是国内一批专家学者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追求、倡导、宣传、开拓。诚然,时至今日,在专业内容侧重的理解上,仍然主张各异,称呼有别。对此,笔者呼吁,需要就以下3方面学科领域基本原则达成共识:(1)学科领域核心:广义的旅游—景观—生态;(2)学科领域根基:旅游学、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学;(3)与近邻专业的关系:该专业是与景观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学科领域新观念的确立,这是解决中国旅游规划定性问题的要害。

3.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支撑专业

当今中国旅游规划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旅游规划界由旅游经营为导向的规划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旅游游憩学、景观园林(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艺术三大类专业共创旅游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就发展趋势而论,这三大专业正在构成现代旅游规划设计交叉学科的支撑专业。对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其核心就是这三元的综合。一元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一元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建筑、规划、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以及由此引发的经营投资回报效益等问题,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在实际上正在从旅游治理、风景园林学科中派生。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从与这三元相对应的教育来看,目前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有100所左右,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所左右,设有旅游治理类专业的大专院校有80多所。尽管迄今中国还没有“旅游规划”这一学科专业名称,这些院校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专业名称各异,或是一级学科,或是专业,或是某一专业中的方向,但都或多或少具备了培养从事旅游规划专业人才的能力。从与这三元素相对应的规划设计院所来看,国内已存在风景园林类、环境艺术类、旅游规划类三类规划设计院所,其工程实践的都与旅游规划有关。

从学科领域基本组成而论,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包含这三大方面。从专业操作过程看,环境艺术以“设计”为全过程,风景园林以先期“规划”、后期“设计”为全过程,游憩娱乐以项目选取、游人活动组织治理的先期“策划”和旅游景区运营的后期“治理”为全过程。“策划”———“规划设计”———“治理”这三个过程的结合构成了现代旅游规划的全过程。

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景观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支撑专业的增加、实践过程的完善、实践领域的扩展,这是当代任何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的必备条件。对于现代中国旅游规划学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这种学科交叉与专业综合无疑是有利的。但是,目前国内3个专业及其依托的主管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各自为主的局面已经造成了学科发展上的混乱。应当改目前这种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旅游规划学科的“三位一体”。对此,对于这一学科专业的整合“定位”,基于数十年的积累和未来将要发挥的作用,中国旅游界和国家旅游局理应担起重任。

4.旅游规划专业教育的结构

要使中国旅游规划学科领域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三个层次:(1)面向学科发展,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2)面向社会需要,为国家旅游治理和旅游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大学本科、硕士人才;(3)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旅游开发市场需求,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已运转若干年,为中国旅游规划业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第二层次也已开始运转,随着近5年专业教育的发展,第一层次正在走上正轨。专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完善,将为旅游规划学科领域未来的加速发展铺平道路。

三个层次教育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当为基础。但是,目前这个基础还相当薄弱。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科)本科专业取消,原来独立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点降级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点中的一个方向,在轰轰烈烈、日渐上升的旅游规划事业表象的背后,教授讲师们已感受到了由于这两方面所造成的学科专业危机:旅游规划专业人才奇缺,高层次人才培养断源,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需要一个专业教育上的“革新”、“强化”:一方面,争取恢复原风景园林工科本科和硕士点专业目录,另一方面,强化“旅游规划设计”本科、硕士、博士这一专业方向的独立专业教育,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社会的旅游规划业需求孕育着新型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除了城市规划中的风景园林规划(工科)、环境艺术(文科)、旅游治理中的规划(理科)专业的兴起,一批近邻、边缘学科专业的实质性介入也大大扩展了旅游规划专业的知识范围: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等。旅游规划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扩展转变的需求。对于这种转变,笔者主张:一方面,要开设旅游治理的专业课程;同时,更要引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艺术的专业课程。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对于一名立志成为现代旅游规划师的学生而言,假如要把三大专业及其近邻边缘学科知识都浓缩于一身,在四五年内,他应当如何把握如此广泛的知识呢?

笔者认为,可以把知识获取的渠道方式分解为三种:一是通过看书、听讲座、思考学到的,比如治理学、游憩行为理论

品牌识别研究

汤弼君

摘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面对不断严重的产品同质化,本文认为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做好品牌识别,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在众多同质化的产品中被消费者辨别出来。而设计特征元素作为品牌识别最重要的介质和手段,为了在新产品开发中,保持品牌设计风格,达到品牌识别的目的,需要对设计特征元素进行研究。为此,本文又提出了用DFA法进行设计特征元素的分析和提取。

关键词:品牌识别DFA DNA设计特征元素

当今市场,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更新速度也大大加快。在此背景下,企业如何使其品牌下的产品保持很好的连续性?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产品同质化程度大大加深,消费者再也不满足千篇一律的产品了,个性化需求凸显,越来越要求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去,产品的定制时代即将到来。那么,企业如何在越来越体现消费者意志的产品上体现品牌的价值?本文认为企业只有牢牢地将品牌识别的思想融入到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中,企业才会在高速的运转中始终把握住自己。

一、品牌识别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看到别人拿的一款手机,我们会从产品的外观上感觉到这款手机是诺基亚的或是三星的。这种现象是偶然,还是其中暗藏玄机呢?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讲,同一品牌家族系列的产品在外观造型设计上都有显著特征,从而使人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个是哪个品牌的产品。比如:庞蒂亚克和宝马,它们易于识别和区别点在于它们的分离格栅。在一些产品中,这种有特色的典型特征主要是为了树立品牌形象。但是复杂的产品,比如说计算机,它们依然有家族性的操作符号:顾客会使用A产品,它就会很容易地操作B产品。设计者们倾向于去谈论公司和产品的“遗传密码”或者“DNA”,这些与品牌识别的思想是一致的。

苹果电脑前设计总监伯纳认为,若能将特有的企业文化“DNA”因子应用于各项产品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才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在国外,一些国际著名企业像沃尔沃汽车、奔驰汽车、丹麦B&O公司、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电子、意大利Alessi等大公司总是很关注产品的风格变化,并积极地在进行企业的设计DNA研究。为的就是使新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保持一定的继承性,以便消费者进行识别,等;二是必须动手实践才能得到的,比如景观规划设计;三是并非靠学校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践、靠阅历、经历去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大不一样。与一般旅游治理专业的教学相比,旅游规划方向的学生培养所要求的这三个方面的比重需要一个大的调整,根据教学研究与实践,对于4年制(或5年制)旅游规划专业方向的教学,笔者认为三方面的比重控制在2∶6∶1为好。

总之,培养什么样的旅游规划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中国旅游规划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关系着学科专业的“定型”。

5. 结论

实现中国旅游规划学科专业方向的定性、定位、定型和定向,中国旅游界首先需要相应的人为转变:(1)观念的三个转变:a.从以六要素为核心的传统旅游观转向以旅游—景观—从而保持忠诚度。

在国内,海尔、联想、海信、长虹、中兴通讯等大型企业也开始重视企业设计的DNA,以增强企业的品牌文化特质,让设计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长虹公司还聘请了曾一手打造韩国三星工业设计体系的美国工业设计大师高登·布鲁斯担当设计顾问,理顺长虹的设计DNA。

由此可知,我们那种常有的经历并非偶然,而是那些诸如诺基亚、三星等公司的早有安排,他们有意识地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一致性,以便于自己品牌的识别。

二、品牌设计特征元素的提取方法

那些著名的品牌都有其连续性的设计特征元素,这些正是品牌识别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那如何从品牌众多的产品中分析提取出设计特征元素以便运用到新产品的开发中呢?本文采用了Design Format Analysis(DFA)法。其具体的步骤如下:

1. 首先根据品牌的核心价值,选择一系列在品牌的产品中出现过的的设计特征。

2. 选择有代表性的产品

3. 建立如图1所示的类似矩阵。

4. 然后对不同的产品和特征进行分析打分,得分分为三个层次即:

强,弱和无。如果产品对应的某个特征强,得分为2;生态三位一体的现代旅游观,确立现代旅游规划在旅游治理中的先导作用和地位;b.从传统的“旅游”观念转变为现代的“游憩”观念;c.广义理解“旅游治理(Tourism Management)”中的“治理(Management)”;(2)学科专业教育的转变:加强以旅游规划为专业核心的中国“旅游规划专业”教育;(3)体制转变:实施中国旅游规划师注册制度,确立该专业方向及从业人员专业实践的责任与权力。

参考文献

[1]马勇,李玺,李娟文著.旅游规划和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三元催化转化器 篇7

三元催化装置的主要故障就是作用失效, 其主要原因:一是三元催化装置受到外力冲击造成机械损坏;二是三元催化装置由于过热或热老化而失效;三是三元催化装置“铅中毒”, 主要表现为载体表面形成沉积铅;四是三元催化装置“慢性中毒”, 主要表现为锌、磷、碳在载体表面沉积, 造成了三元催化装置慢性中毒而失效。主要原因是破坏了三元催化装置中的热化学反应结构, 使氧化、还原的化学反应无法正常进行, 导致排气污染物C O、H C、N Ox的急剧增加。其中过热的铅中毒对三元催化器的损坏是致命的。

所谓三元催化装置过热, 是指三元催化装置内部温度超过了850℃, 使载体和涂层及其上面的催化剂铂 (Pt) 、铑 (Ph) 等贵重金属因高温烧损和脱落, 造成化学反应无法正常进行而失效。发动机在正常工作状况时, 进入三元催化装置的排气温度在300~850℃范围, 某种原因造成发动机缺火 (个别气缸不着火, 则使没燃烧的汽油排入三元催化装置内) , 混合气过浓及长期在大负荷下工作, 点火太晚等, 使燃烧不完全, 没能在气缸内燃烧的汽油分子, 在三元催化装置的内部进一步混合燃烧, 而造成三元催化装置内温度过高。

当发动机缺火 (即有未燃烧的汽油排出燃烧室) 时, 未燃烧的汽油在三元催化器内遇高温而燃烧, 使温度迅速上升。造成发动机缺火和混合气过浓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喷油器故障, 密封不严、滴油、通道堵塞、表面积碳、损坏等;二是火花塞故障, 如不着火、火花塞电极间隙过大、点火能量不足、表面积碳过多、高压线脱落、高压线接触不良、点火过晚等;三是传感器故障, 发动机以固定值工作;四是供油系统故障, 供油系统工作不正常、燃油箱油面过低、汽油泵有故障、汽油滤清器堵塞、油管堵塞等;五是冷启动故障, 冷起动时供油过多;六是用单缸熄火法, 判断各缸工作情况;七是长期在大负荷下超载工作使混合气长期过浓;八是用启动机带动车辆移动。

上一篇:外语类课程下一篇:基层卫生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