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财务审计

2024-09-30

企业内部控制财务审计(共12篇)

企业内部控制财务审计 篇1

目前, 很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着不足, 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是内部审计存在与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企业自身完善的需要。内部审计应适应这一需求, 对自身进行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1 内部审计的含义及作用

国内外审计界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有多种多样的表述。我国审计署1995年7月14日发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 将内部审计工作定义为:“在本单位主要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 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以及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 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 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 对本单位领导人负责并报告工作。”

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外在表现。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是内部审计部门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 在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产生的客观效果。

1.1 制约作用。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及其经营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 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 按照审计工作规范, 揭示企业的违法乱纪行为, 维护企业的经济秩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1.1 制止违规违纪现象, 保护国家财产和企业利益。

1.1.2 披露经济活动资料中存在的错误和舞

弊行为, 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真实、正确、及时、合理合法的反映事实。纠正经济活动中的不正之风。

1.1.3 配合纪检监察部门, 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1.2 防护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在执行监督职能中, 对深化改革, 降本增效起到了保障作用。

1.2.1 为建立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有力保证。

为了适应WTO环境下的新形势, 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内部审计人员有必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计, 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计, 风险审计及计算机审计, 揭示并建议改正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1.2.2 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防止资产流失。

1.2.3 降本增效, 维护财经纪律。

有效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内部审计在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及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等方面, 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上面的阐述, 我们可以看到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业查错防弊、保护财产的一种手段, 而且是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管理方法。因此, 内部审计的作用, 概括地说, 有“促进”和“监督”两个方面的作用。

2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企业深化改革, 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激励作用。但在发展进程中日益暴露出一系列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岗位责任不明

确, 隶属关系不清, 具体业务缺乏指导, 权责独立性不强。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表面上也是对董事会负责, 实质上受经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影响, 独立性较差, 甚至有的企业的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 其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导致隶属关系不清, 监督不力。同时, 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不健全, 局限于企业内部环境的条件限制, 缺乏政府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

2.2 重视审计业务, 忽视理论研究。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审计业务得心应手, 导致理论研究处于低点。充电意识淡薄, 审计理论与业务实践不能与时俱进, 跟不上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步伐。

2.3 作用与认识脱节。

在现代的大企业中, 仍有不少人对审计工作不理解, 认为企业领导是“一言堂”, 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 对审计有抵触情绪, 甚至不配合, 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这与落后的企业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有的对内审怀畏惧心理, 持有怀疑态度。

2.4 重视服务监督, 轻视服务机制。

在当前新形势下, 关键在于它能够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遵守财经纪律、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内部审计是适应企业的内在需要设立的, 内部审计人员根据企业目标, 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履行监督职责, 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2.5 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单一, 又缺少专题培

训, 审计范围狭窄、审计效果不甚理想, 在审计准备阶段中, 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审计工作方案, 使审计工作效率降低, 同时也造成审计工作自身的短期行为。多是拘于格式化, 报喜不报忧。

在明确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方面的益处和存在的现实不足, 对如何改进与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对改进与完善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 结合工作实际,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大审计工作自身建设, 树立职业形象, 取得领导的重视与群众的支持。

领导重视, 可以使内审工作拥有比较超脱的地位, 能以第三者的态度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的各项活动, 其审计结果也比较公正可信, 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为领导决策、管理提供建议。这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 也是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走群众路线, 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依靠。内审工作的目的同企业广大职工的利益和愿望是一致的。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依靠和发动群众, 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做好审计工作。并且依靠群众, 可以使内部审计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 及时给领导指出切实可行的意见或建议, 供领导决策参考。

3.2 改革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明确隶属关系, 增强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在工作内容上, 将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 理顺资金运行管理机制。财会

3.3 设立独立、地位较高的内审机构。

目前的内审机构, 对本企业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尚可实施, 但对本单位的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就大打折扣了。为了使内审机构具有独立性, 应将原有的同体监督变为异体监督, 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自身也要转变角色和工作方式。

3.4 明确审计程序, 拓宽内部审计工作服务领域。

现代企业生产社会化程度高, 分支机构多, 经营跨度大, 经济业务复杂, 参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 这些情况决定内部审计必须拓宽审计领域, 开展多种形式的审计业务。尤其是对企业领导关心的、影响企业效益、发展的有关问题要展开审计, 这样既能树立内部审计的威信, 又可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3.5 改进完善审计方法, 建立内部审计体系,

市场经济给内部审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伴随着审计工作的客观需要及工作重点的转移, 面对遇到的新问题, 企业内部审计就要不断改进、研究审计方法。如采用联合审计的方法, 可提高审计效果;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 提高审计水平等等。

3.6 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体制。与时俱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进一步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4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质量控制是由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标准, 对审计全过程的工作质量进行自我制约的一项活动。审计质量控制涉及到每一项审计工作, 每一个环节, 每一个审计人员。其目的在于克服随机因素,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树立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形象和地位。一般来说, 关键的控制点主要有两个, 即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主审的工作。

总之, 内部审计工作应将其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 想企业所想, 急企业所急。同时内部审计也要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改进审计方法, 提高审计质量,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作用, 使内部审计不再仅仅是企业的监督者, 更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助手与参谋。

企业内部控制财务审计 篇2

教师:陈老师

学生: 何敏

学号: 201108050326

一.请简述什么是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

答: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主要是进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围绕经营目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本规矩。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都是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开始的;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基于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还可将企业各种要素和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将其有机组合和协调,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有力地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内部控制更是一道防火墙,它使企业具有过滤功能和免疫能力,从而有效地抵御各种风险,巍然立于不败之地。

二.通过案例说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答:“三鹿”事件暴露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种种弊端。三鹿集团为我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创建和谐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关乎企业的盛衰荣辱和生死存亡。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确定了一个企业的基调,它影响着整个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控制意识,在三鹿集团的案例中,如果该企业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就有可能降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所以企业应从各个方面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使企业能够提高效率和功效,防患于未然,为企业健康运行提供保障。内部控制的加强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国家也要给企业塑造一种重视、开发和研究内部控制的宏观环境。

三.企业控制环境可以分为哪几类因素?通过“三鹿事件”说明这些因素的重要性?

答:1.企业控制环境可以分为 : 管理因素,包括公司治理、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风险预警;人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者素质。

2.公司治理结构旨在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公司治理不健全,公司必然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无论设计多么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都会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既定的效果。三鹿公司股权相当分散,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的制衡关系无从谈起,“内部人控制”现象不言而喻,治理机构的制衡机制失效,这为“毒奶粉事件”埋下了治理隐患,这种不良的内部控制环境成了管理层道德缺失的温床。内部监督可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持续有效的运作。监督的过程,是由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并采取必要的行动,不论是经营层或是其他控制人员,只要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都应当及时地向适当的管理层报告,并使其得到果断处理。原奶进入三鹿集团的生产企业之前,缺乏对奶站经营者的有效监督。

内部控制来自组织内部,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组织变化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组织结构与盲目扩张以及企业文化与“责任做秀” 是”三鹿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还能确保执行企业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三鹿集团许多员工多是当地农民,三年多也没有员工发现并揭露此事。可见,员工素质以及管理者理念以及经营方式对企业发展影响至关重要。

四.内部控制的主体、目标、性质、作用?

1主体: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 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过程;

2目标:合理保证经营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经营有效性,促进企业实现发展;

3性质:合理保证经营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经营有效性,促进企业实现发展;

4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以及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管理、合理分权;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广义地讲,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管理而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之相适应。五.内部控制包括哪几个基本要素?

答: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3.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和载体。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5.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六.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原则及其内容?

答:1.基本目标:内部控制是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经营风险,防止错误及舞弊的有效管理手段。其根本是控制经营风险,防止错误及舞弊,但这得从规范单位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

2.原则: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审计;检查监督

一、引言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就是通过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同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督促企业认真实施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修改办法,为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进行规避,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使企业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

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仍存在隐患,需要我们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问题

(一)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的矛盾

《基本规范》明确指出,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被审计单位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的委托时,应当根据《基本规范》及与其相匹配的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审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并对审计结果出具相关报告,针对审计发现提出相关建议。由《审计指引》关于内部审计相关规定可以得出,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企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在特定基准日是否有效。所以,注册会计师就要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有关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意见付责任。但矛盾的是,内部控制审计范围包括企业所设立的所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注册会计师应对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发表意见,而《审计指引》中的规定却与审计范围不相符合,将不同的内部控制基于不同的范围。

(二)审计鉴证标准困难

内部控制审计只能在为企业合理保证的基础上提供鉴证业务,内部审计师发表积极的审计意见的前提是将审计风险降至企业能接受的低水平。由于内部控制审计包括鉴证的目标、对象、标准和报告,因而只有保证其要素能够依据严谨的参考标准,才能保证整体的内部控制审计有标准可以依赖。

从法律的层面上看,我国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能够作为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标准,但是,经过我们深入探索,该体系的原则性导向很严重,即适应性、通用性强,只提供一般性规范,执行者可以结合本企业实际灵活设计执行,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原则性导向的特点使得企业内控审计标准不够严谨,缺乏应有的刚性,容易导致企业的管理层在认识层面出现偏差和不同的看法,这就使得内控审计一旦将这样不严谨的规范作为标准,必然使企业陷入困境。

另外,我国的内控审计目标是对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作出评价并发表改进意见。但是,对于内部控制缺陷程度的划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操作的层面都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虽然《评价指引》中规定了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和运行缺陷,根据缺陷的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但是关于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偏离目标的严重程度没有给出具体的量化办法,而是将办法的制定授予企业自身。

(三)注册会计师缺乏专业胜任能力

内控审计的目标要求注册会计师有专业胜任能力,这就使注册会计师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

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首先要获取有关内控证据,而企业在这方面面临很大困难,特别是在获取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证据上。因为信息是不对称的,企业总是审计落后于评价。企业的管理层对内控的评价有责任,而且管理层首先拥有信息,外部审计师在负责内控审计时不容易迅速获取信息,因而处于劣势。从分析来看,对内控进行审计的困难程度要远大于内控评价,其核心是二者所面临的困难实质不同,来源于自我评价的方面约束了企业进行内控评价,而在获取信息方面并发现内控错误是内控审计的瓶颈。

在审计环境方面,内部控制审计处于复杂的内控环境,对工作的展开也带来不利的影响。按照要求,内控审计要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审计,也就是要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所有方面进行审计,这无疑增大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带来了挑战。

这些因素严重导致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影响了审计质量,使审计目标难以实现。

三、应对问题的策略

(一) 区分内部审计范围和目标

企业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因为对内控审计的对象和范围有理解上的出入,不明白内控审计其中的含义,也就无法按照严格的标准去落实在企业营运当中的日常工作,随后内控审计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在内控审计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时,以风险为导向是内控审计的原则,究其根本还是对财务做监督,由于未深入研究财务与非财务报告内控定义差别,所以明确区分内部审计的范围和标准势在必行。

(二)完善内部控制审计体系,明确鉴证标准

为了防范、规避、降低内部控制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在较为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下进一步使其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质量有进一步的提升。据外国经验,我国可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在其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改进,争取得到支持,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三)加强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提高专业素质

注册会计师在接受企业相关的内部审计业务时,面临着机会和挑战。注册会计师不仅仅要提高自己在内部控制审计上的专业知识,认真完成继续培养计划,还要注意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注册会计师注重平时的积累才能在机会面前更有把握,完成内部控制审计任务。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审计是不同的,这需要注册会计师了解更多的与此类业务相关的知识,拓展其知识范围,有助于更好的完成内控审计工作。在加强专业胜任能力的同时,注册会计师应注重参与企业日常的管理活动,为其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与此同时,参加组织培训和探讨以及交流活动也会帮助注册会计师提高能力。

四、借鉴外国经验,发展我国内部控制审计

美国从2002年的《萨班斯—奥力克》法案到2004年的《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整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再到不断对准则的补充修订,在对内部控制审计效果的提高方面有所成就。内控审计不仅融合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念,也对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要求负有一定的责任。我国要逐步加强对内控审计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其认识程度,在审计目标上进行总体上和具体层面的划分,把握审计重点,控制审计风险。(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谢晓燕, 张心灵, 陈秀芳.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现实选择——基于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关联的分析[J]. 财会通讯: 综合 (下), 2009 (3): 125-127.

[2]李金栋, 王建中. 中美内部控制审计比较研究[J]. 财会研究, 2010 (021): 65-67.

[3]邱高松.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思维新探[J]. 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10 (004): 104-105.

[4]马宏杰.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路[J].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7, 5: 104-106.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 篇4

企业化经营非常需要内部财务控制的配合。企业化经营,就是指企业机构的组成人员,使用现代化整体营销管理的观点、原则和技术,设定正确的决策,调整与运用属于企业的资源,努力达到企业预期目标的实现。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对内部财务控制有着比较大的影响,然而环境同样会影响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目标的计划与执行。

由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就更需要企业内部能够协调一致,避免业务中的失误和包庇情况的出现,增强公司在竞争过程中的各种能力,从而使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竞争时能够百战百胜。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是企业应加强内部财务控制。提高和改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管理,目的是增强公司自身的控制情况,可以让公司习惯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改变。

我国在内部财务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健全,相较于美国的COSO报告还有一定的差距有许多需要完善补充的地方。然而这几年,我国在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从进一步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内部财务控制研究还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一一解决。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在国外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比较全面的理论基础结构,这段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20 世纪初,由于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地改变,经营者也越来越能认识到,一个企业成本的多少,会使企业的立足和进步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泰罗、法约尔等人将内部财务控制的主体确定为控制成本。30 年代,内部财务控制从一个比较小的角度,基本扩展到了整体的经营范围。50 年代以后,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不但注重控制现状,而且还注重了对未来活动的控制。

威尔森、科斯等人在20 世纪70 年代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让代理人为了完成委托人的目标而尽最大的努力来工作,以帮助委托人实现期望效用最大化。内部财务控制也因此被分成了两部分:董事对经理进行控制和经理对企业营销活动进行控制。

内部控制结构出现于20 世纪80 年代,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为内部控制结构的主要组成内容。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内部财务控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过程: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并且从内部多角度进行制约。

内部财务控制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提出的,它因适应了时代的要求而得以快速发展,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实践的检验和运用又促进了财务控制理论的发展。所以现代财务控制基础框架逐步趋于科学和完整。

在企业运营中的自身调控和自我制约的机制中的内在机制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就是利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企业财务经营活动采取的科学的准则、制约、评估等方法,技能,流程及概念的总称,最后完成财务活动预定效果的活动。内部财务控制属于内部管理控制的范畴,它在整个企业财务管理结构中位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特别重要的原因。由于内部财务控制是企业营销活动对自身企业控制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会对企业管理目标的实施和企业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影响。内部财务控制通过资产、成本、利润等这些综合的价值指标来反映其综合性,它是一种综合的价值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构成元素。

内部控制和内部财务控制机制的设置和优化都是一项系列性的工作。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内部管制从理论发展到实施分别经历了“自身管制”、“内部调控体制”、“内部调控构成”和“内部调制完整结构”这几个过程。目前,西方的企业广泛的采用内部控制机制,在对企业的控制中,内部控制机制占有着非常主要的地位。企业的财务经营调控,就是企业完成财务工作、理清财务经营调控关系的一项经营控制活动。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就是控制企业的各项资金进出业务。内部财务控制的内容多范畴大,并且繁杂且容易变化。完善理财途径,去除资金管理弊端,调整资金构成,使资金周转快速、有效和合法,最终达到企业财务和运营策略的使用,提升运营资金效果,是一个企业完善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最根本意图。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建立和不断改进是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市场经济的需要。一个企业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不但能够让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得到正确的分配,增加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避免企业出现虚假情况。

摘要:内部财务控制是把控制理论作为基础原理和办法,对财务业务采取专业有效的控制、制约、评论等一整套的办法、技术、过程和理论的总称,目的是达到财务业务的预期标准。财务控制在企业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它能够及时发现并且纠正企业可能存在的离计划的目标及各种法规等越来越远的情况。它的主要目的是让企业的各项资源能够得到经济有效的使用,以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帮助企业实现自己所制定的目标,保证企业有效地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保证企业经营数据及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篇5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范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范文(一)

XX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会审字[2017]0569号

XX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及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我们审计了XX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达股份”)2016年12月31日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一、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责任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规定,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并评价其有效性是精达股份董事会的责任。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进行披露。

三、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

内部控制具有固有局限性,存在不能防止和发现错报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变得不恰当,或对控制政策和程序遵循的程度降低,根据内部控制审计结果推测未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一定风险。/ 10

四、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意见

我们认为,精达股份公司于2016年12月31日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相关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XX会计师事务所 中国注册会计师:

(特殊普通合伙)

中国注册会计师:

中国·北京

二〇一七年三月四日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范文(二)

XX集团内审字[200x]第0xx号

我们于200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对XX分公司进行了审计。XX分公司资料的提供和编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是分公司财务及xx管理部门的责任,我们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发表审计意见。

我们按照《内部审计准则》有关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通过审计目的在于掌握分公司经营情况、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以便进行分析,从中评价出经营中存在的差距及揭示主要问题,针对重大缺陷提出审计意见。本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及审计意见,请各分公司及公司相关部门在此基础上认真进行自查、完善、整改,后续审计中再发现此类问题按XX规定及本次审计意见进行处罚。

XX分公司的基本情况……

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审计意见

一、XX分公司资金管理不规范

1.职工借款随意性,借款金额大期限长,有的借款理由不充分,甚至有的旧账不结又填新账,截至审计日借款金额情况……。借款超三月的有……借款超一年的有……

审计意见:对超三月的借款一律无条件收回,收不回来的分公司经理、会计按4:6承担责任。以后不准出现超三月的借款,不准出现业务理由以外的借款,职工辞职要清理,否则分公司经理、会计按4:6承担责任,并从借款之日起按月1%的利率计算利息并按借款额的20%处以罚金。

2.xx金存在不能及时上缴公司账户的现象,如XX分公司200x年xx月xx日的xx金XXx元,截至200x年xx月xx日尚未上缴,时间长达近xx个月。

审计意见:严格财务控制制度,对不执行财务规定的分公司经理、会计各承担违规金额25%的处罚。

二、存货管理、库龄、结构存在不足

1、业务员借货现象普遍存在,数量之大日期之长令人费解。截至审计日借/ 10 出存货xx件,折算成金额xx元,为库存金额的xx%。

时间超三月的有xx件,折算金额xx元,其中超一年的有xx件套,折算金额xx元。而且有些业务员已离职,如xx借货xx件折算金额为xx元,已于去年辞职。

审计意见:现有不超一月无损的借货加强催收力度尽快收回;超一月及损坏的借货落实责任人按售价的7折收回现金,没有责任人的分公司经理(或原经理)、会计、保管人员按3:3:4的比例扣款。通过本次清理以后,以后借货理由要充分,分公司经理要审批,分公司会计随时监督,不准出现一个月以上借货,职工辞职要清理借货。否则分公司经理会计保管人员分别按零售价承担3:3:4的责任。

2、存货盘点账实不符严重

存货盘点的目的在于查找错误指出问题,以便管理控制的改进与提高。根据重要性原则,考虑成本效益,本次审计差错的定义为:只要同种类成品,实盘与账面不符即为账实不符,核对中并不进行合并调整。具体的财务操作必须根据本次审计盘点情况另行仔细盘点,该合并的合并,该调整的进行调整。

(1)盘点对账具体情况

按总数种类差错相抵后计算的差错率为xx%。

账实核对不符情况:

品种

盘盈

盘亏

盈亏绝

对值合计

(2)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分析具体原因如下……

3、按库龄分析

根据最后一次进货测算,超3个月的库存,占全部库存的xx%;超6个月的库存,占全部库存的xx%;超1年的库存,占全部库存的xx%。超龄库存不但每年耗费较大的资金成本,更重要的是已成为困扰资金周转的桎梏。

库龄种类明细:

品种合计

1-3月3-6月6-12月1-2年2-3年3年上

分析原因……

4、按存货结构周转情况分析,全部xx存货去年同期销售xx件,今年上半年的销量为xx件,XX分公司库存xx件,测算需xx个月销完。

审计意见:在以上盘点的基础上,对现有库存进行库龄的统一排查,在查清库龄的基础上,完善财务软件或xx系统对存货的实时监控,为公司库存管理、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同时为盘活库存,加强资金流转,节约财务费用,缓解公司资金紧张的压力,请公司决策层针对公司库存目前的库龄、销售前景预测情况,/ 10 在消化调整库存结构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清仓利库管理制度,并作为一个长期的策略贯彻下去。

三、费用合理性的难以界定

费用单据报销不规范,如招待费有的未注明为何事招待何人;有的经办人、分公司审签人仅经理一人,审计无法界定是否合理合法。

审计意见……

四、低值易耗品管理存在差距

XX分公司,低值易耗品台账记录无规格型号、无产地、无购入日期或调入日期等,不详细、不及时、不全面、不规范;分公司低值易耗品管理存在缺陷,有的随处乱方、有的损坏不及时修理,如有两张办公桌抽屉、门子损坏无修理,一台转椅损坏放在四楼迎门处。

审计意见:……对丢失、损坏的要落实原因,是责任人原因的要追究责任,加强日常维护、维修工作,分管领导承担管理责任。

五、销售审计情况分析

1、x-x月销售额构成分析

200x年x-x月份XX分公司xx销售金额同比增长xx%。从构成情况看……

2、x-x月销售量分析

从销量及增长幅度可以看出xx、xx、xx增长较快,xx销售增长缓慢,具体分析……

审计意见……

六、1-6月销售费用构成及销售费用率分析

分公司费用构成及销费用率对比情况……

七、店面门头形象、店内布局,专卖店管理制度不健全

……

审计意见……

九、存货进销存、财务收支明细账记录不规范、不全面

XX分公司的存货进销存明细账没有月结、累计;用红字记录出库,商场与商场、专卖店调货不经仓库调账;财务收支明细账无月结、累计,有的不按财务记账规则涂改……

审计意见……

十、礼品卡管理存在漏洞 / 10

1、借支礼品卡时间较长,截至xx年xx月xx日,借支礼品卡如下……

2、有效期问题……

3、礼品卡注明一次消费,但实际中存在分次消费或变相分次消费(换卡)的现象……

4、面值、有效日期标注不规范,有的用电脑打印纸条粘贴在卡上,有的在卡上直接圆珠笔或碳素笔书写,有损害于一个知名品牌的形象。

审计意见:规范礼品卡及消费的管理,面值、有效日期标注直接印刷在卡上或统一用电脑打印纸条打印;礼品卡有效期问题严格按卡面上标注执行,个别卡超期一律到总公司核验后处理或折价后换卡消费,分公司无权接受自行处理;如同有效期一样,在维护公司形象及严肃性前提下,严格按礼品卡标注使用;除特殊情况经总公司财务部长批准外不准借出,对私自借出的一律按面值追究分公司经理及会计各50%的责任。本次审计查出的借卡,请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尽快进行财务帐务或收款处理。

十一、分公司财务基础薄弱,不能适应财务管理的要求

库龄分析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但分公司不能提供出存货的库龄,也从未进行过库龄、库存结构的分析,更无从谈起为公司存货决策提供信息……

合同

签订、跟踪管理……

审计意见:以集团公司财务部牵头,组织xx部、xx部共同对存货管理、合同管理等基础性的财务管理工作……

十二、分公司财务核算架构不合理

财务收支控制的高度集中并不等于核算的集中。目前分公司大多有独立的营业执照且为独立的纳税主体,从财税制度上应为独立经营、独立纳税的独立核算单位,但结合分公司的审计情况看,分公司并未形成为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分公司会计行使的职责相当于部门核算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

审计意见:……

附注:1.XX分公司基本情况表;

2.XX分公司职工借款情况表;

3.XX分公司借货明细表;

4.XX分公司销售分析表;

5.XX分公司费用分析表。/ 10

XX集团有限公司总审计师:xxx

助理审计员:xxx

审计部200x年xx月xx日

从以上内部审计报告的格式及内容,不难看出既借鉴了社会审计部分格式及要求,又结合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特征与不同目的审计的情况。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范文(三)

XX〔2017〕控字第90005号

宁夏XX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及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我们审计了宁夏XX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2016年12月31日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一、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责任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规定,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并评价其有效性是XX公司董事会的责任。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进行披露。

三、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

内部控制具有固有局限性,存在不能防止和发现错报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变得不恰当,或对控制政策和程序遵循的程度降低,根据内部控制审计结果推测未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一定风险。

四、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意见

我们认为,XX公司于2016年12月31日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相关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XX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注册会计师:

中国北京市

内部控制审计 规范企业运营 篇6

一、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企业各类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价。审查控制触角是否涉及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有无留下控制死角、是否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尽管他们不负责实施这些内部控制制度,却有责任针对控制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以帮助各级管理人员更有效的加强控制,履行其职责。

二、如何进行内部控制审计

(一)审前调研阶段 首先,审前收集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及管理办法,进行实质性测试。内部审计人员应将通过检查所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现状与事先确定的标准模式进行对照,以揭示其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已经采用。对于相互对照发现的控制缺陷,内部审计人员应按不同内容加以归类、汇集,并登记在内部控制系统缺陷登记表中。

其次,进行符合性测试。内部审计人员应通过询问有关管理人员或当事人及查阅有关资料的方式了解其是否有补偿性控制措施。倘若存在,内部审计人员则应进一步分析这些补偿性控制措施能否全部抵销控制缺陷的影响。并在缺陷登记表中加以说明。

(二)审计程序及方法 首先,内部控制审计要从内部管理授权情况入手。授权有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之分,前者指授权处理一般性的交易;而后者指授权处理非常规性交易事件。无论内部管理哪个环节,在具体授权时,应以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执行,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通常情况下,一项经济业务至少应经过授权—主办—审批—执行—记录等环节才能完成。在各环节中,有关职能人员各司其职,并且授权与审批必须分开;审批与执行必须分开;执行与记录必须分开。现今社会出现的重大舞弊经济案件中,大都因为内部管理授权不当、权力过大、控制不力等原因造成的恶果。为有效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必须进行预防性内部控制审计。

其次,要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执行规定控制程序审查。1.制定计划、编制预算情况。计划是首要的经营控制方法,它是任何企业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要素。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对计划做好记录;预算是对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的经营做出估计和预先的安排,从而达到有效的控制和资源配置的目的。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审查稽核记录及编制预算过程的文件来检查标准预算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评价企业经营计划是否遵循政策法规以及经营项目的经济性、有效性。2.保存经营资料情况。常见的经营资料包括订货合同、订购单、生产通知单、生产技术资料、发票等。审计人员可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图,检查评价企业各经营环节资料的完整性和合理性。3.设备和设施控制情况。企业的设备和设施配备得当,有利于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有利于获得更理想的经营效果;有利于保护其他资产的安全。对设备和设施的控制包括设计、修理、维护和清理等环节的控制。审计人员通过对设备和设施各个控制环节的检查和测试,来评价企业是否达到资产保全的目标。4.物资采购控制情况。近几年来,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大型企业在加强物资采购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基本建立起“集中采购,供管统一”的良性运行机制。三级单位只有一些急用料、零星料采购权。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先用料后补办手续、无计划超计划采购、合同标的物与采购材料不符、结算价格与合同价格不符、采购材料质次价高,以修理、加工、技术服务等名义从外部市场采购产品,变通、走账、吃回扣等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加强集中物资采购的监管力度,规范物资采购行为,审计部门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以维护国家和企业自身的利益。5.销售业务回款情况。销售商品的关键控制点是制单环节。要先经销售部门开单,再经财会部门收款,最后又产品保管部门发货。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少企业在产品赊销业务上实现销售人员个人收入与销售实绩挂钩的办法。一些销售人员利用收取货款的机会,将收回的货款长期不上交本单位,留作他用。为有效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企业必须实行债权定期签认制度,通过审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6.是否制定经营政策和程序。政策和程序有助于保证企业的业绩稳定在所要求的质量水平上。缺乏适当的政策和程序,企业的经营业绩就变得不稳定、不可靠和难以预测。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检查、测试来评价其经营控制。

(三)审计终结 经过运用上述审计程序及方法后,审计人员如认定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但没有完全遵守,有些内部控制没有执行,形成部分内部控制本身无效。应该在通过内部控制测试后,针对内部控制的缺陷出具审计报告,对内部控制的缺陷和管理的薄弱环节向企业管理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三、加强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和环节。对于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的控制,不能靠人治,也不能靠简单的出纳控制、财务管理来实现目的,而是靠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管理的行为,让管理者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中,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完成工作任务,接受规定的控制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突破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范畴,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乏力、材料、信息、机械、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内部控制审计不可能完全到位。更新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同时,也要进一步规范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要严格把好“四关”,一是事实关,即查出的问题必须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二是结论关,即定性准确、恰如其分;三是处理关,即以财经、审计法规为准绳,正确掌握政策界限;四是认证关,即随时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及时取得认证材料。规范审计评价,评价的内容、标准要统一。

企业内部控制财务审计 篇7

关键词:企业,内控制度,财务监管

近年来, 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 企业管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财务监管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也是实现企业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目前国有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产质量不高, 不良资产数额较大;二是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较普遍;三是国有资产流失仍较严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财务监控制度不完善、监管责任未落实。针对部分企业会计造假行为严重, 财务报告失真, 企业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的状况, 新《会计法》十分强调了企业内控制度建设问题。要适应目前形势的发展, 就必须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 加强财务监管, 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能力。

一、企业现行内控制度的不足和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近几年, 随着企业改革、改制的推进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管理跨度加大, 管理职能也发生了转变, 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没有跟上管理角色转换的步伐, 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完成政府经济目标的建章立制上。由于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内部控制制度多数不健全或执行不力, 加之会计基础差, 会计控制不规范, 一直影响企业的管理和任务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薄弱的企业经常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内控目标的差异。

现行内控制度的目标, 不以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确定为着眼点, 而是重宏观调控目标轻自身管理, 重速度和规模较产品质量和效益。各环节、各部位缺乏沟通和相互联系, 对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形不成“提供恰当保证”的观念, 把内控制度理解成一般的规章制度和具体细则。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相差甚远。

2、内控内容上的差异。

现行内控制度的内容, 多数对工作纪律和岗位责任制以及奖惩制度要求甚多, 对企业组织的任务和目标不明确, 管理组织的设计不科学, 强调了检查性, 忽略了预防性和指导性。因此, 使内控制度很难发挥其控制作用, 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3、内控形式上的差异。

由于现行内控制度游离于管理之外, 在形式上与管理格格不入, 表面文章多, 不注重提高内控制度的效率和效果, 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缺少有效控制, 因而没有足够的约束力。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 造成企业采购成本高, 销售费用高, , 资金支出无预算, 或虽有预算但执行不严以及资产管理不严格等多种问题。企业应针对以上存在的薄弱环节, 着重加强这部分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二、建立企业内控制度, 完善企业财务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内控制度的基本原则, 为为财务监管做好制度保障

新《会计法》从会计监督的角度, 对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基本要求。具体说, 第一, 要坚持健全性的原则。从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来看, 既保护企业的资产, 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又注重提高经营效率, 促使相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第二, 要坚持有效性的原则。内部控制的布局的合理有效既不分工过细, 又能起到牵制作用。第三, 坚持符合性原则, 还要掌握控制成本和效益的比例状况, 使用最少的财力, 正确、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和目标。

(二) 构建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合理设置财会机构, 为财务监管做好组织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的财务活动发生了深刻变化, 财务与会计职责不明的弊病越来越明显。因此, 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分设就显得尤为必要。建立和落实财务监管工作的责任机制是做好财务监管工作的保证。具体应包括以下四个层次:第一, 在企业设立财务总监并明确财务总监的职责, 进行事前监督;第二, 一线“供产销”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 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 进行事中控制;第三, 设立事后监督, 即根据会计部门提供的核算资料, 对各部门各项业务进行定期或日常检查;第四, 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 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 以查为主。以上四个层次构建的内控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并使之不断得到改善, 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则能得到降低和化解。

(三) 强化控制环境建设, 为财务监管做好环境保障

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控制的实施和效果。控制环境的要素包括: (1) 员工的正直、职业道德和进取心; (2) 企业单位的组织结构; (3) 管理部门的经营理念和风险; (4) 对企业单位经营实践的各种外部影响; (5) 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对特定审计委员会和风险评估委员会的关注和要求。这种控制环境对实现内部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为财务监管做好变革保障

内部控制能否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内在需求, 是企业是否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而要使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 主要取决于两点, 一是会计信息是否决定着企业的决策;二是企业是否通过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取信于社会。这两点目前很多企业都未做到, 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即是产权制度和代理问题。因此只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使企业领导人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 内部控制才会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加入WTO后, 市场将进一步开放, 保护政策越来越少, 挑战与机遇并存, 要适应目前形势的发展, 就必须完善集团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 加强财务监管, 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2]、汤湘希, 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控制的基本理论研究.财会通讯, 2005年第9期 

[3]、李殿富主编, 会计制度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

企业内部控制财务审计 篇8

(一) 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在运营管理中, 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全方位监督、审核、评价企业各项经济活动, 看其是否合法、合理、真实等, 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有利的保障。企业要根据自身运营情况, 开展不同类型的内部审计工作, 全面、客观评价企业的重大决策, 提出科学化的建议, 逐渐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避免所制定的决策偏离市场导致微利甚至无利, 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 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在内部审计中, 企业要多角度准确把握自身运营特点, 实行以减少损失、浪费为中心的效益审计, 以生产运营中的薄弱环节为切入点, 围绕效益增收, 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的制度, 堵塞漏洞基础上, 开展效益审计, 避免盲目决策, 确保一系列经济活动顺利开展。

(二)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顺利实现最终目标。

就企业而言, 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科学管理内部财务, 提高内部资金利用率, 有利于完善内部已有的监控体系, 科学处理相关利益者关系。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离不开内部审计, 在日常运营中, 企业要借助内部审计工作, 客观测试、主观判断各个环节, 比如, 生产、财务、后勤, 对其进行合理化的管理、控制, 稽查日常运营的财务损失, 根据其发生的具体原因, 以业务流程、经济效益为切入点, 运用“客观、独立”的眼光去评价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情况, 已有的内部系统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 根据发现的盲点、漏洞等, 及时反馈给企业高层, 使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活动, 多角度强化内部控制, 特别是财务控制。此外, 就内部审计工作来说, 管理层始终以企业最终目标为核心, 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 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活动顺利开展, 同时实现近期与远期目标, 也就是说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 内部审计有利于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

(三)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风险防范能力。

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中, 财务问题始终是企业的重大问题之一, 而财务控制系统是否是否处于高效运行中, 财务核算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等都和内部审计部门密切相关, 需要对其动态化的监督以及全方位的检查。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及时发现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财务问题, 更好地了解企业运营情况, 科学决策, 确保企业已有资产具有其安全性, 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同时, 借助内部审计工作, 有利于增强企业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逐渐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能力, 有效防范控制运营中出现的各类风险,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

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有效实施途径

(一) 优化内部审计机构管理模式。

在运营管理中, 内部审计是企业治理结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必须多角度优化已有的治理结构, 完善内部审计机构管理模式, 确保内部审计具有其权威性、独立性。当下, 我国部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大都隶属于领导班子, 审计工作不具有独立性, 特别是审计企业、管理层。企业领导者必须借鉴国外经验,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 根据自身运营实际情况, 在董事会中构建审计委员会, 这是因为在企业内部董事会是其最高的权力机构, 可以确保内部审计具有鲜明的独立性、权威性, 促使审计委员会参与到重大决策中,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 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加强内部财务控制。

(二) 优化创新审计方法。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 以财务审计为主的传统内部审计方法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部门侵犯企业资产的行为、管理漏洞等都无法借助账面客观呈现出来, 具有其局限性。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借助信息化手段, 优化创新审计方法, 借助管理审计, 弥补传统“查账式”内部审计的缺陷, 全面、客观评价子公司运营业绩、计划完成情况, 对其经营政策、经营活动进行动态化的审计监督, 确保其和总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等相同, 促使企业领导者随时准确掌握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流程、内部控制状况, 科学决策, 多角度提高自身的整体效益。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 企业必须意识到加强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性, 要优化创新审计方法, 优化内部审计机构管理模式, 优化调整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多样化的作用, 确保一系列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促使内部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以此,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水平, 增强自身的财务控制能力, 有效防范控制经营风险、财务风险, 降低运营成本的基础上, 实现最大化的运营效益。

企业内部控制财务审计 篇9

一、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由内部审计组织的审计人员实施的, 是全体内部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都必须参加的自律行为。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 是审计委托者关注的焦点, 其直接目的是增强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准确性、合理性、效益性和效率性, 更好地服务和实现审计目的。

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 是防范审计风险、减少审计成本的需要, 是内部审计职能机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它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监督、服务作用的发挥水平, 强化内部审计外包服务质量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 贯穿于每个外包审计项目的全过程, 对外包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好坏, 成为衡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优劣的标准之一。

二、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审计质量控制现状

目前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从总体上看, 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阶段, 落后于内部审计实际工作的需要。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受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法规、审计队伍等多方面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缺乏明确的标准。

在企业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建设上, 相对偏重于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和内部审计业务规范建设, 相对忽视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标准等内部审计管理规范的建设, 造成的结果是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标准建设滞后, 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无章可循, 缺乏对外包审计的过程、成果进行有效执法的行为准绳。

2、目前内部审计外包成果普遍存在“两重两轻”现象。

即质量现状体现为“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 实务中有时发现审计方案重复拷贝不走样, 审计方案换换企业名称即可, 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 审计目标不明确, 重点不突出, 影响内部审计质量;“重审计委托、轻审计过程监督”, 内部审计项目初次外包之前, 外部审计服务供应商选择相对谨慎, 至少程序上比较规范, 一旦内部审计项目发包以后, 有时会造成内部审计过程走过场, 内部审计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审计的监督效能就大打折扣。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对法律法规不熟悉, 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谨慎态度和判断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外包的过程中, 表现得缺乏审计专业素养。如对审计项目准备不充分, 审计计划缺乏可行性, 审计外包手续不完备;外包审计责任不明确, 审计人员质量风险意识淡薄等等。

4、工作底稿及审计档案的存档问题。

在实务工作当中, 由于内部审计业务进行了外包, 外部中介实施审计的工作底稿常常由其自行保管, 造成委托单位审计底稿保留不完整甚至没有保留内审工作中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有的单位审计工作底稿即使保留, 其后续的分类、归档工作也不及时, 造成后续外包审计项目质量失控的风险。

5、内部审计服务合格供应商的选择问题。

在企业的外部审计外包当中, 通常由于对内部审计的地位、认识问题, 有很多来自审计职能部门自身不能左右的力量影响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供应商的选择, 如成本预算约束、公司利益相关方的影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审计环境有待改善, 不是由企业专业职能部门主要决定内部审计服务提供商。

6、外包审计人员执业素质相对不高。

鉴于内部审计的审计风险较小, 且内部审计的风险与外部审计的风险、责任完全不一样, 会计师事务所在安排项目人员调度时, 往往将能力相对较弱的从业人员安排到内审业务当中, 内部审计服务项目往往成为外部审计机构“练兵”的场所。尤其在事务所业务紧张的时候, 人员安排捉襟见肘的情况更是严重。

三、内部审计外包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

内部审计外包的质量控制应该遵循如下原则: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原则;审计活动能够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实践当中, 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情况。

1、外包单位承诺履行情况。

内部审计外包承接机构是否按照承诺派出符合相应资质和经验要求的人员参与内部审计, 审计人员调整事先征得内部审计委托方同意;是否按照审计业务约定书规定的时限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并提交审计报告;是否严格履行保密义务, 不对外泄露委托方和被审计单位资料与信息。

2、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是否按照内部审计机构委托方要求实施审计, 取得充分的审计证据;审计测试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及复核是否符合内部审计机构委托方的要求;是否对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进行了核实;报送内部审计机构委托方的审计工作文档是否完整、规范。

3、审计工作效果。

内部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要客观、准确、清楚、扼要;对委托方和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及审计工作是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4、执业素质与职业道德。

内部审计外包承接机构是否审计力量较强, 整体素质较高, 业务能力较强, 熟悉委托方业务;审计人员工作态度与作风较好, 认真负责, 严谨细致;审计人员能严格遵守审计纪律;遵循客观性要求, 向委托审计的内部审计机构如实报告所有重要审计事项。

四、内部审计外包审计质量控制的手段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外包质量评价体系。

要借鉴先进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的成功经验, 建立公司统一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执业规范、准则和评价标准, 对于促进内审工作质量管理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内部审计的审计评价普遍存在只重视定性分析, 而轻视定量分析的状况, 而定性分析有时又难以准确把握, 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因此, 建立详细可操作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有利于区分责任和绩效考核, 为体现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为内部审计质量提高提供保障。制定的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既要具备较强的操作性, 又要便于前后期对比和经验总结, 避免在制度规范中出现过多的文辞费解和不易操作等缺陷。

2、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首先要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决策分析, 考虑哪些项目需要外包以及外包什么程度, 然后根据资源状况选择适当的外包形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可以参照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 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成本效益作出外包决策。如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专业领域, 可以采用“专项外包”的形式, 借助信息系统会计师完成依靠内部力量无法完成的工作;而对那些内部审计业务很少的中小型企业, 难以聘到高水平的审计师, 如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此时“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则可能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无论企业选择哪种方式, 都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和成本效益来决定。但是成本不是企业管理层决定外包的唯一依据, 审计服务的有效性, 即能否在相同的成本条件或更低的成本支出下, 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才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3、注重对委托项目“两端”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对于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整个过程, 从委托—计划—实施—报告—复核—公告—整改等各个环节, 一般来讲都要进行必要的管理与控制, 就像企业生产中的全面质量管理, 这样才能把质量控制落到实处。具体地说,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按作业顺序来, 可以分为审前控制、审中控制和后续审计。审计前的控制主要是有关审计项目立项和编制计划、内审监督协调员选派的控制;审计过程中的控制主要是健全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体系, 在保证审计取证和复核时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则既要有结论, 又要有详细的记录, 做到“知其然, 也知其所然”, 以及监督撰写高水平的审计报告;后续审计主要是对内审审计报告发出后新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水平的提高。

但是, 既然将内部审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服务供应商, 作为内部审计职能机构或对应企业职能机构来说, 就要扬长避短, 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 重点抓好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两端, 即审计委托项目的选择、内审方案的审核和内部审计报告的出具, 让会计师事务所发挥其长处, 加强对审计项目过程中的审计质量控制, 重在发现审计问题, 实现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外包的“前端”的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项目选择要考虑:一是管理层关注与公司当前主要中心工作相关的项目;二是企业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三是内审力所能及、能够获得被审计单位接受、支持配合的项目;四是连续多年审计发现问题难以彻底整改的项目;五是选择审计数据和资料来源有保障的项目。

审计方案制定控制:首先, 应要求外部审计师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 在摸清被审对象总体情况的前提下, 明确无误、科学、合理地指导外部审计师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目标、内审人员分工安排和审计时间等, 并明确内部审计师对外部审计师的监督和指导责任;其次, 应使所制定的审计方案全面具体、细化到位、便于操作, 完整体现审计的全过程要求;最后, 应明确规定审计方案调整的情况和审批要求, 减少审计方案调整的随意性。

内部审计外包的“后端”的审计质量控制主要是审计报告编制复核。审计报告是会计师事务所向企业报告审计项目结果的文件, 是企业内审机构向被审单位下达审计结论的依据, 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 是审计质量的综合体现, 企业应对提交的内部审计报告在允许的条件下实施三级复核。即重点复核:一是审计事实是否清楚;二是审计程序是否合适, 是否实现审计目标;三是审计证据是否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审计依据是否正确, 四是审计评价意见是否恰当;五是审计建议是否利于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和增加组织价值;六是审计报告的结构是否完整、层次分明, 用语是否规范。

4、建立内部审计质量的责任追究制度。

在企业内部, 在内部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自查的基础上, 审计职能机构对内审结果的监督检查, 主要措施是分级督导和内部互查, 但是督导具体职责不明确, 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会不甚明显, 因此要将审计责任追究制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明确内部审计的审计质量责任, 特别是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控制要确定专人负责检查与督促,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将影响质量的要素解决于萌芽之中。在外部检查与监督方面, 内部审计委托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业务监督和考核部门, 制定明确的业务监督和考核程序和方法, 有重点、有选择地对重要的审计项目进行检查, 帮助和督促被内部审计加速审计整改步伐。内部检查与外部检查是相辅相成的, 应以内部检查为主, 外部检查为辅, 外部检查仅帮助和指导内部审计建设与发展, 而内部检查是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校正性过程, 后者更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效果性。

对于内部审计的结果, 应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健全明确、清晰的指标、标准, 来判别从主审人员到审计组长, 再到复核部门、主管领导, 对内部审计结果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健全的追究责任制度是内部审计质量的有力保证。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督导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 要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 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审计督导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

对于监督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不称职的员工, 首次责任认定后应予以劝诫, 帮助其提高质量控制的认识意识和业务水平;屡次认定责任失职后, 对不能满足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求的人员应予以进行内部岗位轮换, 甚至建议调出内部审计职能部门, 以示审计质量控制的严肃性。

对于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考核不合格的供应商, 应按照合同条款予以扣减审计费用并同时降低该供应商下一年的内部审计服务单价;对于审计质量持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供应商, 应该列入“黑名单”, 永远不得进入企业的审计外包服务候选供应商行列。

五、内部审计外包审计质量控制注意的问题

不可否认, 外包会计师事务所等供应商整体而言具有相对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广阔的见识, 但不能因此就断定内部审计外部化后的内部审计质量就一定高, 而完全依赖外包审计解决企业发展中应由内部审计解决的问题。现实中, 内部审计外包本身有一些固有的风险, 尚需注意其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

第一, 内部审计外部化后, 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链条加长, 同样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加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

第二, 审计面对的内控环境, 不能仅仅依靠雇员道德来遵守, 在强大的利益驱策下, 道德的力量有时候会变得很微弱。另外, 这些约束真正发挥效力的时候是在事后, 往往以某种处罚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在事中的约束效力如何很难得知, 所以根本无法保证审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审计质量。事实上, 要想从根本上保证审计质量恰恰就得从每个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做起, 实施全面的质量控制。再次, 外部审计的视角上的缺陷和审计范围可能受到的限制都会影响审计质量。外聘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结构往往是通用有余, 专用不足, 处理具体问题时可能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对企业缺乏深入地了解, 未必能很好地契合企业实际, 从而也很难保证审计质量。

第三, 外部审计服务供应商不如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管理层所需, 不能积极主动地围绕企业目标而展开审计工作, 进而影响审计质量。

第四, 存在不同的忠诚度。企业内部员工忠诚于企业, 而外包审计服务供应商等承包者忠实于承接外包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这意味着, 外部审计服务供应商不用承担最终结果, 但内部审计发包方必须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 即内部审计外包不能免除内部审计职能机构应该承担的审计责任, 审计职能机构应对最终的审计结果承担管理责任。

第五, 审计结果无法保密。内部审计外包的过程, 外部审计师可能接触公司大量的内部经营数据, 触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制度层面的一些机密, 因而存在泄漏企业成功的经营实务、竞争优势及其他商业秘密的风险。

总之, 内部审计外包后的质量控制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有从组织、人员、手段和过程等方面实施全面控制, 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控制效果, 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机构增加组织价值并提高组织机构的运作效率的目的。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初探 篇10

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概念厘清

内部控制审计就是确认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以及有效性程度的一个过程和方法。它不仅仅是确认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内部控制运行的缺陷和缺陷等级, 更重要的是分析缺陷的形成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相比一般的审计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更加现代和科学, 它在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审查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确定其可信程度, 从而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作出鉴定。

内部控制审计评估报告要遵循合理性和合法性原则。企业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合理性, 是指内部控制评估报告要客观、真实反映企业内部控制设计、运行以及执行的有效性程度和存在缺陷的原因;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合法性是指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编制核审计过程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 (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的要求。一般情况下, 内部控制审计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负责, 也可以委托不负责年审的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开展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不能简单等同于内部控制, 而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它反映了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自我需要。

二、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1. 内部控制审计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未实行有效衔接。

内部控制审计虽然针对的是COSO报告中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目标, 但也涉及企业其它方面的控制内容。因此, 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存在实质性漏洞, 都会影响内部控制审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妨碍审计结果的真实可靠性。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还只是囿于内部控制的狭小空间内, 未将其触角延伸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层面。

2. 内部控制审计评估报告的责任主体不明确。

内部控制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负责, 企业管理层理所当然是责任主体, 对评估报告审计结果承担主要责任。目前有些企业内部还存在互相推诿的状况, 将审计责任推给内部审计人员或外部受委托的会计事务所, 使得下一步的审计工作不能有效执行或者延缓了重新审计的时间, 造成资源浪费。

3. 内部控制审计标准有待科学化、统一化。

内部控制审计在我国企业中还处于婴儿期, 阅历和经验不足。各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标准存在着不一致, 这就给受委托进行审计的会计事务所增加工作负担, 每展开一次审计, 他们必须重新学习委托单位的审计标准, 这也给委托部门增加了成本。如果是上市企业或正在寻求上市的企业, 这样不统一的标准也给我国上市管理当局的有效性评估造成障碍, 最终影响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三、内部控制审计的路径分析

1.“两明确”

(1) 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内部控制审计目标决定着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和审计重点的选择, 它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尺度, 是界定审计责任的参考标准。内部控制审计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内部控制审计的总体目标就是通过审计, 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 改善企业内部管理, 维护企业资产安全, 保障企业资金合理合法利用和运作最优化, 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经营水平, 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目标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 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 合理性。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客观真实地就评估发表审计意见, 为审计结果提供合理保证。不同企业, 即使是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 由于在企业规模、业务性质、治理理念和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别, 内部控制方式或管理制度也不尽相同。政府或其他权威机构颁布的内部控制指南只是对企业如何建设内部控制的具体指导, 不能代替企业内部控制本身。因此, 审计准则应当明确审计的合理性目标, 督促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或受委托的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一定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合理评价, 使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在作用上保持一致, 为改进授权企业的内控制度提供合理保证。 (2) 合法性。审计企业内控制度的合法性, 主要是审查企业内控制度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制度体系的规定, 同时也要审查企业内控制度是否符合上级组织或主管单位或机构制定的内部控制管理条例。近年来, 我国已发布关于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多个文件。2006年7月财政部成立了专门的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 并与其它四部委于2008年7月联合发布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与之配套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也于2010年4月15日正式发布, 以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也有利于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范围。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 直接决定着审计的质量、责任归属和成本输出, 也是审计可行性的决定因素。审计范围能有效抵御内部控制的各种可能的外部性, 尽可能充分地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所需信息, 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本来应当是整个内部控制, 但是, 内部控制具有广泛性特点, 没有明确的边界, 容易导致审计风险, 影响审计的可行性会。因此, 目前内部控制审计要善于明确、把握和突出重点, 主要集中解决由于内部控制弱化可能产生的输出虚假财务信息的问题。国内外已颁布的内部控制审计相关规范也普遍规定, 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范围应当是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财务编报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控制程序。同时为了确保内部控制审计能够为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保证审计质量, 必须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实施程序。

2.“一创新”

创新内部控制审计方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现代的审计方法, 因其目标和重点对象的特殊性, 决定它有别于一般审计, 企业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内部控制审计方法。 (1) 顺藤摸瓜法。即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等常规审计入手, 了解相关数据信息和管理情况, 在此基础上把握审计的重点, 向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延伸, 对企业的内控制度的合理合法性进行评价。 (2) 问题分析法。即直接从企业内部控制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缺陷处罚, 跟踪审查企业在购、产、销业务环节中的运营和管理实况, 对之实行审计并作出评价。 (3) 调查法。在实施审计之前, 先做调查问卷, 根据调查结果, 找出问题的关键, 确定审计重点并针对之作出审计。 (4) 综合评价与专项评价结合法。综合评价是对企业整体的经营和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整体评价。在完成审计之后, 可以开展专项评价, 对内部控制的环境、风险、沟通、监督等机制进行具体的审计。

3.“一强化”

强化内部控制审计风险防范。新经济时代, 伴随着兼并收购、破产重组、关联方交易、电子商务、金融衍生产品产生的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法律风险、管制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就如达摩克斯之剑悬于企业之上。企业要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迫切需要强化内部控制审计风险防范, 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预防风险的机制, 加强管理。在审计之前, 为防范企业内部隐性风险, 审计人员必须重点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内控环境以及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人员结构和素质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在审计中, 主要防范效果失灵风险。因此, 审计人员必须做到审计范围重点突出, 审计方法得当, 抽查业务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最后, 审计人员还应从宏观着眼, 统筹兼顾,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往来及其相应的内控系统, 并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技术合理估计企业的风险水平, 警示企业调整运营方式、采取相应措施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2

[2]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优化 篇11

随着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全球性“风险社会的到来”及业务发展的加速,以风控管理为核心的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在“风控2.0时代”,企业需要从提升管理、创造价值出发,将财务内部控制嵌入运营流程之中,实现风险管理常态化、前端化,进一步优化流程效率,最终达到推动战略落地、提升业务绩效的目标。

1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

1.1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定义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采取制度化的方式把制定的财务方法、战略、基本目标等实施到工作中,从而实现对企业内部财务活动的管理、监督与控制,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以及提高财务活动的效率。

首先,财务控制的主体的特点是,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下,法人的治理结构为公司管理人员的一部分比如董事会对经营者的财务进行约束、管理、控制;其次,财务控制的最终目标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发展,因此,实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时要针对目标制定与企业相应的措施,并对其实施,使企业资源可以高效利用;最后,财务控制方法由管理措施和约束手段两部分构成。

1.2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对企业财务内部进行管理在实现企业财务计划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企业财务计划的实现必须要对其进行内部控制。

在财务活动开始前,就应该制订出方案。企业财务计划是否能够顺利实施与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有着直接的联系。财务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严格的会计管理方法,设立符合企业具体情况的财务管理机构,这样一来,不但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还可以保证企业内部资金的安全性。总之,在当今社会,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提升,不仅仅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要求,更是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

2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

2.1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基础薄弱

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认为,实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不能全方位进行企业改革与创新,这种想法不具备长远意识。就目前的形势分析,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财务内部控制,但在具体工作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企业制订制度时没有对职员进行培训,制订的制度与企业的发展模式不协调,不能作为企业实施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依据,导致企业发展缺乏动力。

2.2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缺乏监督体系

在实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监督工作在其中占有主要地位。很多企业都设立财务监督体系,但是不够全面。虽然我国建立了社会和政府等外部监督体制,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外部监督体制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企业中的部门较多,各部门之间存在权力交叉、管理标准不统一、信息交流不充分等问题,使得内部监督体制不健全,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设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的审核、不规范的事业环境及不正当的业务竞争缺乏有效的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后,留下的仅仅是一叠叠财务内部控手册,并没有将财务内部控融入日常运营中去,内控工作困难重重。

2.3 控制机制不完善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系统性和独立性的特点,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进行有效运行和管理。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财务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岗位工作划分不清晰,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影响了财务管理力度。

2.4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高素质人才的支持,针对企业内部财务的控制与管理,制订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财务内部管理制度的设计及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表现偏低,一方面是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在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上表现较为落后;另一方面,很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不够,不能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能力,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明显不足,难以进行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

3 优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三大措施

3.1 改变企业管理思维

一个企业财务工作能否做好、能否保障资金安全,这与企业的管理思维有着密不可分。作为一个管理者要领导企业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思维,提高对财务以及财务内部控制的高度重视。

企业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对工作能力较差的员工予以相应的警示,从而促进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化运转。

3.2 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充分发挥约束机制作用

加强企业内部监管、充分发挥约束机制的作用不仅是现阶段有效避免企业财务舞弊现象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针对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财务监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确保企业资金审批权与资金支配权有效分离,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减少监守自盗现象的发生。

其次,要确保企业现金流量记录职位与现金流量核查职位相分离,从而相互监管、相互制约,确保企业资金真正用于企业生产。

最后,要确保财务管理职位与财务审计职位分离,从而有效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3.3 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机制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当认识到实施财务内部控制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认真贯彻财务内控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宣传活动,从整体上提升员工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应该采取措施来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使其更加全面,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决策、监督、反馈等能够贯彻到各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高效解决,使财务内部控制发挥该有的作用。

3.4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极高,需要管理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以及研究,以便对企业项目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决策。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企业可以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活动,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将其应用到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具体工作中,从而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4 结语

总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完善可以提升企业发展效率,促进企业经济增长,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加强对企业财务内部的控制建设,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收稿日期:2016-08-10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探讨 篇12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一、内部财务控制的含义及目标

(一) 内部财务控制的含义。

通常财务控制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有关的控制。它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管理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财务控制决不仅限于财务部门的事情, 也不仅仅是经营者的职责而是整个管理体系内各组织结构共同参与的一项管理活动, 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财务控制可分为出资者财务控制、经营者财务控制和财务部门财务控制。从控制的对象来看, 财务控制则可分为各责任中心财务控制。

(二) 内部财务控制的目标。

财务控制的目标是财务价值最大化, 是代理成本与财务收益的均衡, 是企业现实的低成本和未来高收益的统一。

二、内部控制理论结构

(一) 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和要素。

内部控制结构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二是不再区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 而统一以要素表示内部控制。从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的分合过程可以看出此时的内部控制已成为所有与企业利益关系人共同关心的领域。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三个要素:控制环境、控制程序、会计制度。控制环境反映董事会、管理者、股东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和行为。控制程序是指管理当局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的。会计制度规定各项业务的确认、归集、登记、分析、分类和编报方法。

(二) 内部控制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首先, 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被认为是防止舞弊行为的治本手段之一, 影响控制因素包括:治理结构、管理哲学、经营风格、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等等。其次, 它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控制程序发生的效率, 是内部控制存在的先决条件是实现控制目标的环境保证。

三、我国内部财务控制的现状

(一) 内部财务控制环境不完善。

我国有些企业的管理层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对职能部门尤其是财务部门的作用不够明确, 有的高层把会计的职能理解为记账、算账、报账。没有把财务工作纳入企业的管理活动中, 没有将其视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参谋。在多极代理关系的现代企业环境下, 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虽然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等, 但在实际工作中, 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普遍。

(二) 内部财务控制效率低下, 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相互牵制, 相互核对、检查监督等重要的内容措施实施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信息提取、传递等工作。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经营广泛、地理分布辽阔, 信息处理工作量非常大。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其交易成本的高低, 因此, 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率低下可能造成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同时, 现代企业提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能忽视人性的弱点。我国社会有重视人情关系的文化传统, 在控制这一关键中, 难免发生由于控制人迈不开人情失去原则使内部财务控制形同虚设。

(三) 内部财务控制系统不受重视。

我国现有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各项规章也都是近几年出台的, 内部财务控制系统的建立起步较晚, 且企业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变化较快, 给财务控制系统本身的设计建立带来一定的困难。

首先, 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薄弱, 有部分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没有形成完整的财务控制体系, 甚至有部分企业根本没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这种现象形成的真正原因是由于企业的管理层还未意识到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性, 或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有误解, 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企业成本控制、资产性控制、会计资料完整性控制, 导致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仅限于形式。其次, 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招待与监督、检查、考核体制不健全。良好的内部财务控制不但要求制度化, 而且还应配有相应的检查与考核制度。目前, 我国有些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执行与检查流于形式, 没有建立完整配套的考核制度, 内部财务控制的监督体系也不健全。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缺乏协调与交流, 各自为政致使会计信息难以迅速有效的传递。

四、完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一) 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控制环境是直接关系到控制工作有效与否, 是所有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创建良好的控制环境首先管理层必须要让企业的每一个组成人员都能够明确内控制度的意义, 使每个人都能够具有自觉的控制态度;其次高级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的态度必须一定要积极主动。

(二)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1.针对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针对企业的薄弱五环节, 对企业容易出现错误的细节, 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 将各个环节和细节加以有效控制, 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水平。

2.整体性原则。

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 它既要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 又要注重企业的短期目标, 还要和企业的其它内部控制制度相互协调。

3.一贯性原则。

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不能随时变动。

4.适应性原则。

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应根据企业变化的情况及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企业财务制度。

(三) 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控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之间协调与管理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目的是保护企业的财产保值和增值, 检查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 提高经营效率, 促使有关人员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企业的财务控制必须依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完成, 而不是靠人的权力。建立后的内控制度必须在试行的过程中不断地修订和完善, 这样的内控制度才能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 制定奖惩制度。

财务控制的最终效率取决于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 以及是否严格的执行。奖惩制度的执行依赖于考评机制, 严格的考评机制包括建立考评机构、审查考评数据、确定考评程序、执行考评结果等事项。奖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 所以奖惩方式方法不能太单一。

(五) 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

财务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 要确保财务预算的贯彻落实, 必须对预算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控,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执行偏差。所以, 必须建立一个反应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

五、结语

我国企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积累了一定内部管理经验。目前, 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总体上还是较为薄弱, 还没有真正形成法制制约的大环境。财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 财务控制制度不仅要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 而且要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 只有实现面与点的有机结合, 财务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延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模式创新[J].前沿, 2004, 7

上一篇:本科生培养模式下一篇:检验结果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