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思考

2024-10-02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思考(共12篇)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思考 篇1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2日

一、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

近年来, 我国市场逐渐处于活跃发展时期, 出现了很多的相关法律法规, 很多公司发行股票或证券, 并明确了其披露主体, 在此状况下, 我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也于2006年出台了相应的内部控制指引, 即《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这两个内部控制指引已经明确地进行规定, 在其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必须提供对其内部控制的自评报告, 并将自我评价与外部审核进行汇总, 与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这两个指引是我国第一次出台的指导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文件, 在对相关信息披露规范有效执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证作用, 同时也使上市公司自身强化对相关规范的重视和理解。

尤其在2008年6月28日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并于2010年4月26日再次发布了相关配套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由此共同构建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是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的里程碑。这部规范和指引体系标志着我国从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自愿性环节进入到了强制性环节, 健全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体系, 对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起到了根本性的保证。

二、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 相关规范之间不统一。

我国相继出台的各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之间存在不统一的情况, 严重妨碍上市公司对其的理解和运用, 并随之引发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时的随意性或选择性。

1、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标准和要求不统一。

我国证监会的规定与两大证券交易所之间的不统一:根据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公司监事会应对公司决策程序是否合法, 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发表意见, 并予以披露在年度报告中。而从上交所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来看, 还增加了公司在内部控制出现重大风险时要以临时报告的形式加以披露, 并于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此外, 深交所推出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则规定, 公司董事会应形成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 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此发表意见, 并与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

2、对于是否必须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规定不统一。

为了更好地对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实施保障, 相关法规和准则要求采用“公司自评报告加注册会计师审核意见”的披露形式, 目前这种形式已经被广泛地采用并被上市公司广泛接受, 但仍旧在某些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异:证监会关于是否需要审计的规定主要针对特殊行业以及具有特殊目的的上市公司, 即只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提出了硬性要求, 要求由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系统的三性进行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然而, 上交所在这方面仅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出具核实意见即可;而深交所的要求则较为严格和广泛, 涉及的披露主体不光局限于证监会规定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 更加广泛到其所有主板上市公司 (中小企业除外) , 而且要求CPA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年度审计时, 应就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情况出具评价意见。

(二)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差距

1、对披露内容和格式缺少统一规定。

在观察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况时, 会发现公司虽然一般会按照规定进行披露, 但披露的内容却显得比较简单和宽泛, 可能只有“公司已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等, 没有实质的内容和说明。针对这种情况的发生, 最根本的原因是相关规范对披露的内容和格式缺少一个详细而统一的规定, 不仅使大多数希望加强内部控制的公司不知道如何进行披露和评价, 更加加重了少数公司钻空子的机会。

2、对披露主体及其职责界定不清。

关于披露主体的界定都零散于各法规之中, 主要是证监会发布的各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 根据目前我国出台的这些规范,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明确涉及的主体包括上市公司 (由董事会代表) 、监事会和注册会计师,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 虽然有这些相应的描述, 但很难找到具体的对相关披露主体的责任描述。在实践过程中, 上市公司的投资者等, 通常把董事会作为建设和完善内部控制的主体, 监事会作为对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的监督, 而注册会计师作为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外部核实, 这种观点比较合理也已被广泛接受, 然而很难在相关规范中进行明确。根据两市上市公司的实际披露情况可以看出, 披露的主体的不统一, 特别是一般性上市公司, 由于没有硬性的规定, 有些通过监事会披露, 有些通过董事会披露, 有些则两个都披露。由于董事会、监事会在公司的作用不同, 会导致其评价也可能不同, 这使得上市公司在披露的过程中不能从开始就做到统一标准。

3、对具体披露形式无统一规定。

一般来讲, 对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可分为两种方式: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目前随着相关法案的颁布, 对此信息采取的是强制披露方式, 这种方式能在很大程度对上市公司定期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其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提供保证, 对所有要求的披露事项进行说明, 而不能有选择地提供, 能尽可能地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权益不受损害。此外, 涉及到具体的披露形式时, 存在缺乏统一要求的情况, 比如证监会要求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以及注册会计师的结论性意见, 但对具体的披露形式却没有统一的要求, 使得上市公司在进行披露时形成较大的随意性和选择性。

4、对监督主体缺少统一规定。

正如之前所描述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主体一样, 证监会并未明确内部控制的监督主体到底应由谁担任, 按照目前正常的理解, 认为董事会应该最了解公司的运作, 被看作对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承担主体责任, 监事会对公司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发表独立意见, 外部的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和有效进行核实, 而没有一方在法规层面上被树立为监督主体。证监会只是指出, 监事会应对本公司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发表独立意见。但是, 不同的监督主体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侧重点都不尽相同, 监督所执行的程序和参照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甚至导致最终的结论出现差异, 这必然影响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与规范。

5、对评价标准缺乏明确界定。

从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 各公司披露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有些执行良好的公司对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出现的问题、注册会计师提出的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说明, 然而相对其他的公司只对此进行了笼统的答复, 比如“已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无重大缺陷”等等。这种表现会很大程度地削弱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地位和公信力, 形成了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的一道阻碍。

三、企业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的思考

(一) 健全相关规范体系。

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来看, 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相关法规一般是随着问题的出现而进行的新的增加或修改, 在某种层面上看, 并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内部控制意识。因此, 针对此问题急需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权威的、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

1、明确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的意义。

明确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的概念是我们执行一系列相关法规的起点, 由于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演变, 因此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 不仅要严谨规范, 更需要具有更高层次的指导意义, 当内部控制的内涵发生演变时, 使用者可以根据其理论精神, 更有效地进行理解和执行。我国目前在明确内部控制概念方面还有一些不足, 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不同层级之间的法规, 或者相同层级之间的不同法规, 在定义内部控制概念时参照的规定或者侧重点不完全相同, 这样会给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困惑。这种情况下, 我国颁布了《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及其配套的三大指引, 针对我国存在的现状进行了整体统一的规范。

2、完善规范体系与建立多法联动。

我国目前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规, 是由五部委统一颁布的, 这样的规范制定主体和程序, 在某些方面可以保证这些规范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更新也相对比较及时, 给予使用者能够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和衔接性进行理解和操作, 更加有利于统一强化和规范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工作。

3、明确责任主体。

要保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的严格执行, 不能只靠制定出的法律进行规范, 非常需要的一点是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进行明确化, 因为如果只是空泛地规定上市公司负有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义务, 一方面不能引起足够重视, 另一方面更可能会导致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相互推诿等情况, 从而使得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没办法有效进行。鉴于此, 在新颁布的规范中, 明确董事会是进行自我评价报告的主体, 并对提供的评价报告进行负责。

(二) 企业自身。

无论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多么完善, 要想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都需要使用者能够真正理解与配合。因此, 必须加强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法规的理解, 使其与公司的利益相结合, 充分调动其自身的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工作中来。

1、从成本效益角度加深认识。

我国目前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展还比较缓慢,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上市公司缺乏披露的意愿, 基本上是法规强制披露才“被迫”披露, 而且披露得越简单越好, 这个问题使得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 更难保证投资者和公众真正取得有用的信息。

针对此问题的发生, 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出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抵触情绪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会加大公司的成本, 而又不能通过直接的获益进行配比;另一个是对公司内部情况的“保密”心理, 担心资料的泄密。针对上市公司的这种心理, 需要强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意义以及可能给公司带来的巨大价值, 既包括对内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执行, 有效促进公司长远战略的制定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大幅提高公司生产经营的效率与效果;又包括对外树立公司内部控制良好的形象, 加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公司的信心和支持。公司想要实现这样的一些目标, 不仅要通过许多相互配合的措施和规划, 更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花费, 而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可以帮助公司综合实现这些目标, 相对于付出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成本来看, 公司将会获得超额的收益。企业更应该放远自己的眼光,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公司的帮助更多的体现在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方面, 投资者和公众对公司的评价也是需要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因此上市公司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 应该综合地考虑问题。

2、明确管理当局责任。

之前介绍过我国目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中有关披露责任主体的条款并没有进行明确界定, 鉴于各机构在公司中的具体作用, 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的地位和责任, 要求其通过自测、自评等方式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管理当局首先在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占有优势的地位, 他们了解公司业务, 把握公司发展战略, 可以宏观地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 以及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另外, 如果发现了内部控制存在某些薄弱环节, 也可以及时加以识别, 从公司整体层面上研究改进方案, 也可以防止舞弊的发生。

摘要:本文在对相关法规的学习和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从中寻找其先进性, 并探讨在我国实践的可行性, 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俊美.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09.2.

[2]刘玉廷, 王宏.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关于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有关问题.会计研究, 2010.

[3]杨有红, 李宇立.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认定与报告.2011.3.

[4]杨雄胜.内部控制范畴定义探索.会计研究, 2011.8.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思考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对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也将朝着现代化管理方向迈进,变得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但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仍存在诸多问题。

基于此,本文对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对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方面提出了几点参考建议。

关键词:企业 会计内部控制 现状 建议措施

准确性、真实性、适用性是企业会计信息的灵魂所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如实反映以及企业高层财务以及其他方面的战略决策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1.严重缺乏现代管理知识。

现代化管理的理念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管理理念,主要目的是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当前许多企业在管理理念上或者管理模式上都停留在传统的管理观念或者模式上,因此企业管理者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意识也成了理所当然的问题。

此外,绝大多数企业在最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同时,忽视了管理体制的改进与创新问题。

这样,虽然企业在业务往来方面实现了与市场的接轨,但在管理体制方面却不能与时俱进。

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疏忽,使得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相关工作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此外,财务管理方面的责任制并未得到真正落实,使得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到位,企业的决策者与财务人员的分离制约工作并未作出成效,多种职能兼容或者重叠的现象时有存在。

这些迹象表明了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严重缺乏规范性,这会使得企业会计工作失去应有的意义,进而影响到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2.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

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不仅会使企业会计工作失去意义,同时也会给与企业经济利益相关的各方带来不利的影响。

造成企业会计失真的主要原因有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特别是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

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在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审计活动的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设计制度流于形式或者根本没有建立与企业内部管理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

此外,财务会计管理力度不强,这会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会对企业的经营效益产生不利的影响。

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但过于形式化,这样对费用支出就很难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增大企业的经营成本,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出现亏损。

正是由于企业会计内部管理工作过于混乱,就很容易出现会计信息的失真,有的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故意编造会计信息。

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偏低或者没有聘请会计,这就很容易出现会计记账随意性的现象,存在很多错误,从而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

此外,更改会计信息、虚报收入或者对财务报表造假的现象时有发生,会计内部控制并未得到落实,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大打折扣铺,严重的可能会使会计管理失控。

3.费用支出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资产大量流失。

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为了减少企业的费用支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通常是企业经理掌控费用支出。

但企业的管理者忽视了一点,企业的经理有的是没有财务基础的,资金的使用并未遵从相关的财务原则,最终导致企业资金浪费过于严重的情况。

此外,一些企业在购买材料、财务管理方面缺乏监管的力度,次从而导致企业大量资金流失,这样一来,就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

4.违法乱纪、跨级舞弊现象严重。

当前,许多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并未严格尊崇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规定,没有将会计的基本监督职能发挥出来。

这就给财务管理人员制造了舞弊的机会,开虚假的发票,有的还将企业的资金占为己用。

甚至有些财务人员参与到违法的活动中,收取他人贿赂,擅自挪用公款等。

二、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议措施

1.建立健全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建立会计信息管理部门是十分有必要的,这能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国家的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管力度,严抓会计工作,这样企业会计外部监督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企业还需建立自身的岗位责任制度以及监督制度。

企业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企业会计人员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技术水平。

企业应重点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并加强对其的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使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道德水准得到提高。

2.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

企业会计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重要的财务管理活动,会计有着自身核算以及监督的职能,但如果会计工作人员没有遵循一定的会计制度或者职业道德素养不高,就会使会计自身的职能被忽视掉。

因此,在企业认真落实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这样才能使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得到良好的运行。

在企业会计内部会计制度运行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应发挥出自身的监督职能,协助会计信息管理部门做好企业会计的管理工作。

3.加强内部审计力度。

在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管理方面,内部审计制度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这有助于加强企业的管理以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对会计核算、财务收支的存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审查,以确保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以及使企业的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通过企业的内部审计,能够有效避免由于企业违规带来的经济损失。

内部审计的管理人员定期向企业的决策者递交内部审计结果,有助于决策的决策。

4.加强企业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会计信息越来越受到相关利益各方的关注。

企业要做的就是提供高质量水平的会计信息以供会计信息使用者使用。

这里所指的高质量水平的会计信息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准确、真实、完整,并且符合有用性、相关性、及时性、可理解性等特征。

高质量水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的决策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市场信息的动态,从而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策略。

然而高质量水平的会计信息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企业应重视对企业高素质会计人员的培养,加大企业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及培养。

5.建立完善企业内控,不断明确职责。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对企业内控工作进行不断的完善,尤其是应对职责进行有效的明确,确保各项内控工作得到高效的开展。

坚持责任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公私分明、奖罚得当,是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企业的财会管理部门,应明确企业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作为企业管理者,是保证会计他应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开展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不得授意、委派、致使非企业会计部门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务。

要充分体现责任人的会计主体地位,从而为会计工作者行使其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企业不断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规范并建立相关的会计制度以及监督制度,确保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

这有这样,企业会计内部出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彩霞.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分析[J].时代金融,,30:16+20.

[2]任爱华.关于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2,23:174-175.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思考 篇3

【关键词】成品油销售企业;物流损耗;控制

1.成品油销售企业所经营产品的物流损耗

国内主要石油销售企业经营成品油的方式均为自有自营加油站的连锁经营模式,统一配置,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物流。成品油从地区公司的炼油厂经过管输、海运、铁运、汽运等方式一次运输到达前沿各销售公司油库储存,然后再从各油库经过二次配送到加油站或配送给批发客户,配送到加油站的再对客户零售,整个流转过程涉及多个环节。下面,重点对成品油销售企业二次配送环节油品损耗问题进行分析:

1.1成品油二次配送装车作业

二次配送装油作业中油罐车需要测量两次空高,一次在油库,另一次在油站。油库的计量员对出库的每车成品油的空高测量是否到位,都会直接影响二次配送环节的损耗控制。目前,“装油核对单”上的空高是油罐车加额定数量的油品所对应的额定空高,而不是油库计量员实际测量的空高,如果核对单上的空高显示多发油了,那么即使司机在途中放掉一定数量的油品,加油站的计量员在接油时对空高进行测量,只要在成品油额定损耗的范围之内,就必须接油,这样就会在无形中造成或放大油品损耗。

1.2成品油二次配送运输作业

实际运作过程中这一环节存在较大的非正常损耗,主要表现在方面:一是部分运油罐车司机有中途盗油的现象。若在油库计量员测量空高显示多发油了,司机就会在途中私自卸油,甚至长期定点半路盗油。二是有些油罐车容积表不准确,有的把容积表值越做越大。三是有些司机通过在油罐里装海棉的方式盗油,海棉被油浸湿后,在视觉上容易逃过检查,还不影响空高的测量,但是会造成卸入加油站油罐的油品数量减少,长期积累下来由海棉带出的油品数量也非常之大。四是有些油罐车将油罐与车辆油箱之间加装细管进行连通,油罐车在加油站通过计量检查后,在开始卸油时使用红外线遥控控制细管的阀门,油品便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进入了油罐车的油箱。

1.3成品油二次配送卸油作业

成品油运输罐车到达目的加油站后,按正规程序,加油站在检验送货凭证后,还要进行数量、品种的感官检验和校对,全部验收合格后,才会安排接卸。在此作业环节,即使计量员的责任心没有问题,更不存在与司机内外勾结营私舞弊的情况,那么也有油高、水高、油温和密度存在合理测量误差,送油时间是否科学合理、油品是否能卸干净等问题,导致成品油产生损耗。

1.4加油站发油作业

在这一作业环节,成品油损耗不大,主要可能会出现操作不规范造成跑油漏油,或者操作失误发生混油事故。

2.目前成品油销售企业对物流损耗的控制状况

从硬件上看,主要还受制于设备不完善、应用先进技术不到位。目前,建立油气回收系统,是成品油销售企业在装、运、卸、储作业过程中防止挥发性碳氢化合物进入大气有效措施,但是因为系统造价太高,目前还未在国内大面积普及。在计量手段上,各成品油销售企业仍在广泛采用人工测量的方式,液位仪的应用仍然处在起步阶段,至于测漏与检测传感器的应用就更加少有。此外,尽管目前国内成品油销售企业的整体信息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加油站点多面广,许多作业还停留在手工和自动化并用期,全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进入利用计算机动态管理和自动化控制阶段尚需时日。

从软件上看,物流全程的管理尚存漏洞,内部控制措施还不到位。关于损耗控制的制度建立了,但执行好是需要每个岗位的员工都具备相应的素质并忠于职守,但现实中员工很难全部具备相应的管理素质和道德品行,贪污舞弊、弄虚作假就在所难免,甚至还有集体串通、玩忽职守的现象,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在合同层面,与承运的第三方物流在权利、责任和义务的划分上需要进一步明确;在操作层面,对成品油装、运、卸、储各环节的综合监督机制尚未建立,各种监督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监督不利的问题比较严重。

3.加强成品油销售企业物流损耗控制的建议及对策

(1)从硬件上完善管理手段,大力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为物流损耗控制创造条件。一是积极响应和认真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大力在油库、油站推广安装油气回收系统,减少蒸发损失,促进环境保护;二是不断改进测量方法和手段,大力推广油罐液位仪自动计量,把安装液位仪作为解决加油站品超耗问题的关键措施,进一步提高加油站收发油品的计量精度,提升油品损溢管理水平,降低成品油的非正常损耗。三是建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网络实现对油罐、加油机的在线实时测量和监控,堵塞计量管理上的漏洞。

(2)从机制上严格管理程序,明确关键控制环节,完善业务流程,建立内部控制机制,杜绝成品油的非正常损耗。一是明确成品油物流损耗关键控制环节,同成品油销售业务流程相结合,确定成品油在流转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环节为:油库发油环节、二次配送运输环节和加油站收油环节。二是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规范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及业务流程,保证权责分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考核办法和有效的奖励处罚措施。三是适时恰当地进行岗位轮换,既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优秀员工,又要杜绝某些习惯势力的不良行为,尽可能降低成品油的非正常人为损耗。

(3)从体制上优化管理组织,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现代化成品油物流配送中心,为物流损耗控制奠定基础。尽快改变目前简单地直接外包给第三方承运的做法,认真分析成品油物流的特点,与物流公司合作建立由成品油销售企业控股的物流配送中心,根据各销售区域特定的销售量安排具体的配置计划,避免损耗控制流程发生中断,有利于控制损耗,也有利于各地市公司集中精力做好市场开拓、终端销售和客户服务,而且能对成品油的公路运输实现有效监管,进而加大成品油损耗的控制力度。

【参考文献】

[1]檀大水.石化行业供应库存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9):50-51.

[2]天屹:油品“蒸发”拷问库存管理[J].中国石油化工,2005(9):66-68.

关于企业财务内部控制问题的思考 篇4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以降低成本、合理优化财务状况、细化财务流通渠道等为目的,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的财产安全进行的管理和控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活动与方法,使得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与组织策略能够向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进行,最终使企业避免财产损失。由于企业财务内部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其中财务的自我评价、财务核算方法、财务管控方式、经费收支审核、资金筹集、资金回笼、资金分配和使用等都是内部财务控制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近年来,大多数企业为了减少资金投入,依然延用传统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方式,导致管理理念和措施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进而造成财务内部控制存在一些漏洞,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由于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目标和企业整体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因此财务内部控制作为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工具,有其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面对市场化经济的现状,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就必须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并根据目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财务内部控制活动应具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相关管理控制活动需要严谨、科学、周密的管理制度作为基础,并不断创新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措施,这样才能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需要。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多数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落后、控制制度不健全、控制措施单一、控制理念过于陈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效果。此外,由于监督管理措施长期处于不更新状态,无法为财务内部控制提供有效保障,而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强,因而无法实现企业自上而下的协同管理。

(二)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意识薄弱

受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影响,企业未能积极引入先进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财务内部管控活动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各层级管理人员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若一直固守传统,那势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由于大多数国企惯用国家统一的财务管理标准,缺乏详细的、适应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计划和管理标准,导致财务内部控制无法充分发挥实践管理价值。同时,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人员整体上缺乏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有的甚至认为开展财务内控工作走走过场就可以,而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等综合素养参差不齐,很容易忽略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财务内部控制权责划分不清

权利与责任划分不清是诱发矛盾冲突和腐败问题的关键所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但是实践过程中,大多数企业片面地认为财务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并将其划分到财务部门执行,造成企业其他各部门重视度低、配合度低、参与率低等问题。此外,由于部分国有企业经历了由国有企业向股份制企业的发展转变,以至于很多企业混淆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概念,落实到财务内部控制中则体现在权责划分不清等方面,严重违背了企业稳健发展的初衷。

三、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需要结合企业长期发展目标,迎合企业发展需要,符合企业发展宗旨,并落实到企业发展实际过程中,才能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首先,企业需要立足于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财务评价体系,督促企业全员参与,加强监督与互相监督的力度。其次,企业要以自身发展情况为框架制定监督管理体系,确保财务内部控制科学化、透明化、规范化。最后,企业要结合自身经济状况及未来发展计划制定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合理规划企业内部资金的使用,避免资金浪费、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二)强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意识

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态度。过去,由于大多数企业没有独立的财务内部控制部门和健全的运行机制,以至于企业财务内部控制长期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为此,企业需要强化财务内部控制意识。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财务内部控制专业培训,同时还要进行相应综合素质教育,便于有效端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二是通过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制定预算执行考核机制,赋予相关人员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并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奖励,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实现财务内部控制意识的全面提升。

(三)明确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权责

权利与责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对立面,明确财务内部控制权责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对其进行统筹管理,明确财务内部控制相关部门及人员的权利与责任,避免出现有问题而无人过问的尴尬局面。一方面,要细化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内容,做好相关数据的详细记录和整理。同时,要赋予相关部门领导人员相应的权力,并落实其责任。另一方面,企业还要结合监督管理机制,对各部门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任务进行跟踪监督,必要时追究其相应管理责任。此外,为确保财务内部控制不与其他各部门管理发生冲突,还需要制定完善统一的财务内部控制权责划分标准,以便提高管理和决策的准确性。

四、小结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做大做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职能,并认识到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创新控制管理措施,才能实现资金的合理利用,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进一步为企业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孟凡利.内部会计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周可立.我国企业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财务管理,2014,(27).

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和思考论文 篇5

一、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会计内部制度应有的认识由于我国企业现代化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暂,致使众多企业管理者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理论及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也可以说是知识层次尚且跟不上这项制度的要求。另外,大多数企业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完善重视不足,无章可循以及有章不循的现象比较突出。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依然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已经建立内控制度的企业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或者是不尽合理的问题,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高效性;更严重的是有章不循,在遇到原则问题时往往以灵活性为由不按照既定章程行事。

2.财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财会人员的需求以及财会队伍也在不断扩张,然而财会工作人员准入制度、财会人员的思想道德、业务技术培训体制却并没有随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大的变化。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当前财会人员在应对现代化的会计内部控制体制时综合素质相对欠缺。甚至有部分财会工作人员无视会计制度、相关法律法规,贪图利益、弄虚作假,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并给整个行业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说,企业想要建立起高效、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内控制度的先进性、重要性,从多个方面去提高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3.企业会计内部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以及执行力度欠缺等客观原因的存在,致使目前部分企业的内控制度尚且不能很好的制约与监控企业会计决策、会计人员行为以及会计业务;而企业管理层重生产、轻经营,重销售、轻管理的工作理念,也使得多数企业并未真正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上升到企业管理战略的高度来实施;企业内部会计击鼓岗位责任控制意识薄弱,使会计事项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及事后监督流于形式,甚至还有部分企业并未建立起内部审机构或者是内部审计机构并不能发挥实际的效用。

4.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电子通信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大范围普及与应用,使得会计电算化、企业资源规划、企业信息系统、企业财会管理系统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等概念和技术应用在企业层出不穷。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自然会对企业的组织性形式、控制要点、管理体制等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结合这一形式发生转变。然而,我国却有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面对这一新情况时,并未能及时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与改进,从而致使内控制度信息化程度较低,从而影响了其监督、监管、检查作用的高效发挥。

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1.管理者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基本而言,内部控制运行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否良好。而在这些企业里,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取决于企业全员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决策者与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因此,领导者应该重视内部控制,培养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不能鼠目寸光,只重视产品与市场。另外,企业管理者还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且主动、自觉的遵守,为内部控制环境的形成做好榜样。还有,对于从事内部控制的相关人员,企业的管理者与领导者不能任人唯亲,要从良、从优选拔,并且对他们进行完善、严格的培训与考核,择优选用。最后,对于管理者来说,还应该在企业内部加强宣传力度,使企业所有员工都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与意义,从而营造优良的内部控制氛围与环境。

2.提高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财会工作人员在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职业能力以及学习接受能力等都是决定内部控制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效果,就需要保证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所以,企业既要引进各种优秀的会计人员,也需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另外,会计人员也需要主动加强自身的学习,不仅从专业知识方面,还需要适时把握我国市场经济的动态,并且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便保证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3.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会计内外部审计监督体系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审计部门。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要严格把关,从事科学、有效的`审计工作,以便达到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另外,我国的各级财政部门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审查审计工作,加大检查、监督以及执法的力度,从而确保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实施与完成。最后,相关政府部门还需要协助企业,帮助、督促其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从而帮助企业规范会计内部控制管理行为。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篇6

企业对有关财产物资、货币资金、有价证券的收付,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产的增减和费用的支付等经济业务,规定必须有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处理,以起到相互制约作用,这就是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企业单位的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就属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由无权经管现金和签发支票的第三者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就是一种内部会计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企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电算化已经普及,但计算机信息失控、破坏情况日趋严重,从而造成责任不明、相互推卸等问题,其关键在于计算机核算软件存在着密码缺乏牵制性,常用的密码设置方法已不适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发展,所以财务管理电算化应提高会计信息的保密程度,避免信息泄漏及对实体信息破坏。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现行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某些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一部分人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了,不必考虑是否先进;二是虽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企业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

2.产权关系不明

在我国现阶段,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尤其体现在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有不少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一味地“放权让利”,致使原厂长负责制的领导班子现在既是经理层又进入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致使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模糊。这种责权不分的公司治理结构,导致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能实施控制,作为代表公司股东的控制主体(董事会)也就形同虚设。

3.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应规范的主要内容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会计改革过程中,企业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应以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和强化自身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对这些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应作出书面文字规定,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有关人员了解处理日常会计事项的政策和方法,也有利于企业会计政策的前后连贯。

1.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

企业的内部组织机构是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合理的职责分工。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如汇出一笔采购货款,规定要由采购经办人填写请款单,供应计划员(或供应部门负责人)审查请款数额、内容及收款单位是否符合合同和计划,会计员审核请款单的内容并核对采购预算后编制付款凭证,最后由出纳员凭手续完整的付款凭证办理汇款结算(出纳员开出汇款结算凭证,还要通过会计员审核),前后须经四人分工负责处理。而采购汇款的报账业务,则规定要经过采购经办人填写报账单,货物提运人员提货,仓库保管员验收数量,检查员验收质量,以及会计员审核发票、账单及验收凭证,编制转账凭证报销。

2.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

规定管钱、管物、管账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旨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如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有两人分别掌管;向银行提取较大数额现金时,必须由两人以上,对领款、点验安全入库的全过程共同负责;仓库材料明细账要设专人稽核或另设记账员记账;管钱、管物、管账人员因故离开工作岗位或调动工作时,规定要由主管领导指定专人代理或接替,并监督办理必要的交接手续或正式移交清单。另外,现金收付的复核制,物资收发的复秤制、复点制等,也都是防错防弊的内部控制制度。

3.明确规定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要求

要对各种自制原始凭证在格式、份数、编号、传递程序、各联的用途、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签章、明细数同合计数及大小写数字一致等方面做出规定;对各种账簿记录,要求账证的一致或保持一定统一关系的规定;还有会计核算中规定的双线核对、余额明细核对、各种报表相关数字核对,以及由此而规定的内部稽核制度等。

4.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

为了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除规定物资保管员对每项物资进行收付后,都要实行永续盘存办法核对库存账实外,还要规定财产物资的局部清查和全面清查制度,以保证账卡物相符或及时处理发生的差错。现金出纳员除规定每日下班前要结账清点库存现金,遇有差错要及时报告外,会计主管人员还要经常检查出纳员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库存现金及金库管理情况。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完善并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有不同的内涵,尽管其中的某些内容会有一致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控制模式为实现国家计划服务。 由于国家计划规避了大部分市场风险,国营企业的控制方式具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 而这种模式却使很多人不会意识到风险,还一直想“赖在大树下乘凉”,思想观念陈旧,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现在,企业的控制模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注意:一是改变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的那部分人, 培养他们的风险意识,让他们清楚不仅仅要规范化操作,还要考虑操作的效果。二是切实建立保证内部控制得以有效执行的保障体系,明确各个执行主体的责任,使得制度执行一环扣一环;并且要及时客观的检查和评价各个环节的执行效果,以便作为相关人员的业绩依据。如:在企业的供产销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从事业务处理的相关人员的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在事后还需专职人员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 进行客观的评价, 还应将执行效果和经济利益挂钩。除了对人的监督外,通过整个监督过程还会发现内部控制制度某些方面存在的不完整和缺陷,及时加以修正和调节,最终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

2.强化外部监督,督促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的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3.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几点思考 篇7

内部控制顾名思议, 是指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 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内部控制既是一项管理制度, 又是一种监督机制。任何一个单位从开始设立就存在内部控制, 只是在严密性、保障性、执行力等方面不同。目前在国家规范性文件的指引下, 各个企业逐渐把加强和改善内部控制做为一项重要工作, 从而也就暴露出现有内部控制的一些显著问题: (1) 现有制度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2) 过于冗长而烦杂, 没有形成清晰的流程图和配套表单, 操作性差; (3) 企业内部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缺乏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和保障力; (4) 由于历史原因或习惯力量, 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

在新一轮的内部控制热潮中, 要想克服上述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内部控制的定位

内部控制从组成部分来说, 一般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企业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 二是部门层面的内部控制, 三是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这三个部分有独立又有交叉, 企业层面统领部门和业务层面, 部门和业务层面又遵循企业层面的轨迹并行。由此可见, 内部控制既涉及企业的人财物, 又涉及生产经营活动, 是凌驾于所有管理活动之上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二、内部控制的运行

一般来说, 内部控制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三个环节:

1. 事前防范。

首先要建立一套严格而全面的内控规章制度, 使企业任何活动都有规可依;其次要合理设置职能, 各部门分工清晰、业务明确, 同时还要考虑不兼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第三, 明确部门和个人职责, 责任层层落实, 全面贯彻执行各项业务的审批手续和授权制度。事前防范是传统监督控制体系的一种向前延伸, 体现了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为了经济有效的运行, 而不是为了监督和惩罚。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的, 管理好的企业, 通常很平淡, 没有什么轰动的大事, 因为凡是可以被预见的风险, 都已经一一化解了。

2. 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和完善情况上, 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按预先设置好的程序进行, 每一个人都按自身职责开展工作, 按照风险控制、规范运行和相互约束的模式可达到优良的内部控制。体现在单纯的控制要求上, 一是定期召开分析例会, 排查和消除风险隐患, 尤其对本部门的内部管理和业务运作寻找漏洞, 防患于未然;二是经常交流和学习风险防范类的案例, 生动详实的案例更能规范办事人员的日常行为, 通过细节解剖, 使大家提高警惕, 引以为戒;三是通过日常检查, 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提醒员工, 确保第一时间解决隐患。

3. 事后监督。

监督可以由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来进行, 也可以主动地邀请社会中介机构开展, 还包括被动地接受上级部门和政府机构的检查, 企业应把内部监督作为主体,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在每个会计期间或每项重大经济活动完成之后, 内部监督部门都应按照科学的工作方法进行了解和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 并从专业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更有利于控制的完善和发展。另外各业务部门也要进行自查, 开展自我评价。最终监督结果可以作为内部控制的一项评价标准, 调整后重新再次投入防范、控制、监督的有效循环中。

三、内部控制建议

基于上述内部控制的现实情况, 对其构建和运行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内部控制既是构成企业各项管理的基础, 又是凌驾与各项制度之上的统率, 企业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 身体力行地遵守、推广和监督, 才能确保各级人员的执行和遵守。

第二, 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整体, 对于初建或现有制度陈旧的企业来说, 可以先从小处着眼, 从一个点开始, 从点到线, 从线到面, 一开始不求面面俱到, 但应要求建立一个, 就要完善一个, 执行一个。大部分企业在实践中以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为圆心, 一步一步展开, 避免了“空大全”的老套路。最终形成一个各项活动、各种情况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内部环境。对于例外情况, 也要制定一套应急制度, 使之处于内部控制之中, 不能因为“特事特办”而脱离管控。

第三, 加强事后监督, 既提意见又提建议。首先要选调业务精、思想纯、品质好、技术硬的人员到事后监督岗位, 从人才力量上予以保证;其次要完善组织机构, 进行定岗定责、专人专责、职责明确的管理, 充分发挥监督功效;最后要分析解决问题, 提出合理化建议, 从监督落实到服务上。

第四, 定期对现有制度进行评价, 不断发展完善。再完善的内部控制, 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 逐渐会出现漏洞, 有了问题并不可怕, 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才是发展的途径, 重要的是发现之后要积极经过一定程序进行弥补和调整, 才能使内部控制常保有效性。

第五, 内部控制应注意成本效益原则, 不应使执行内部控制的成本高于因执行内部控制而取得的效益, 但对于某些性质严重的问题, 应从严肃法律法规的角度出发, 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摘要:随着国家一系列内部控制规范的出台, 揭起了企业新一轮加强和改善内部控制的热潮, 本文先从暴露问题入手, 阐明了内部控制定位和运行两个基本问题, 对现有内部控制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领导导必须高度重视。二是从小处着眼, 由点到面, 避免“空大全”。三是加强事后监督, 既提意见又提建议。四是定期进行评价, 不断发展完善。五是注意成本效益原则。

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思考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专家咨询机制

中小企业具有反映敏捷、经营灵活、船小掉头快等优势, 但是也有管理随意, 决策靠“拍脑袋”、“一言堂”等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些问题, 才能搞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下面谈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目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投资项目没有可行性研究, 全凭老板“拍脑袋”。

由于许多小企业的创始纯属偶然的机遇, 事前并没有搞像样的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 所以, 许多中小企业的老板就错误的认为投资决策就是“拍脑袋”。遇到投资项目, 不搞科学的可行性研究, 就凭老板的感觉, 一拍脑袋就是一个决策方案, 大有赌博的势头。当然, 有时候也能碰上, 那就说运气好。如果失败了, 就说运气不好。从来不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分析失败的原因。例如, 笔者有一位河北的朋友就是人一夜之间决定开个饭店, 专门卖沙锅和米饭, 结果干了半年, 亏损了2万元, 最后破产了事。具体什么原因众说纷纭, 谁也弄不清楚, 许多这样事例就不赘述了。

2. 需要筹集资金的时候向银行提供拼凑的虚假财务报告骗取贷款。

有些中小企业, 特别是小型家族企业, 往往没有专职的会计人员, 平时没有正规的会计账目, 遇到需要资金的时候, 就临时请人拼凑一个虚假的会计报告, 以骗取银行的贷款, 结果所要投资的项目失败或者亏损, 就使银行的应收账款变成了坏账。

3. 对本企业的应收账款没有控制, 致使企业坏账越来越多。

有许多小企业对应收账款没有记账, 只是把借条保存着, 这样来就无法进行账令分析, 致使有的账款早已经变成了坏账, 也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例如, 笔者有个妹妹以前在河北某县城开烟酒批发部由于应收账款越来越多, 造成资金短缺停止运营, 专门追款用了三年的时间, 最后还有一笔3万元的应收款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 其中的苦涩一言难尽。

4. 在经营决策上实行“一言堂”, 不利于企业的做大做强。

一些中小企业老板创业的时候非常敢于拼搏, 因此对自己的能力就非常自信, 这本来也不是坏事。但是, 企业发展了以后, 老板还是坚持事必躬亲, 不给财会人员任何权利, 大小事情一人说了算, 这样就不利于发挥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不利于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也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5. 企业财务实际状况在“隐私”的借口下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控制。

中小企业的财务不透明, 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随意性很大, 而且信息严重失真, 许多中小企业老板把自己的费用和企业的费用捆绑在一起, 或者随意从企业支付现金用于营业以外的事情, 借口企业“隐私”不建立企业财务制度, 甚至是偷税漏税。

二、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对策

1.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 严格控制投资, 保证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和高层决策人员的决策能力都比较有限, 对目前这种比较复杂的经济环境的分析可能不全面, 所以应该聘请有关专家, 建立专家咨询机制, 组成由企业老板、本企业财会人员和外聘专家参加的决策机构, 对企业投资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 在反复讨论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有效回避投资项目的风险。在可行性报研究方面许多大型企业和财务公司都有很好的经验, 一些中小企业也有这方面的探索。

2. 在申请银行贷款的时候, 应该将可行性报告和企业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报告提供给商业银行。

在商业银行经过审查以后, 如果确认所投资的项目具有可行性, 或者贷款的理由充分, 方才可以提供贷款。必要的时候还需要保留补偿性余额, 或者付给银行承诺费用。现在银行也逐步建立了这项制度, 我的一个学生, 在内蒙古开办了一家小公司, 最近要建设一条BRF型彩钢夹心板复合流水线, 自有资金不够使用, 需要贷款300万元。当地银行系统要求他们企业出据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见, 以后小型企业贷款也需要做可行性研究了。

3. 建立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机制。

按时进行账令分析和编制货款回收进度表, 并且把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落实到销售人员, 和销售人员的业绩挂钩, 在企业内部实行“谁销售谁收款”的方法, 以确保应收账款的按时收回。

4. 建立科学的经营决策机制, 组织强有力的决策管理团队。

中小企业要向大型企业学习, 不能老板一个人说了算, 要勇于聘用懂管理、懂决策的专业人员。要善于起用能人, 组成专业团队, 发挥集体的力量, 应用科学的方法, 把中小企业的日常经营工作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才不至于“富不过三代”。

5. 建立公开透明的财务管理制度, 只有科学规范才能有大的发展。

只有企业发展壮大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财务制度要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还要不断地修改、完善和补充, 才能发挥最好的财务管理效应。坚决把老板的个人和家庭消费与企业分开, 企业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来进行管理和核算, 这样有利于分析企业成本的高低, 寻求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6. 要支持和组织财务人员进行业务进修和学习,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人员的素质。

要鼓励财会人员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 并且鼓励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检验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企业要考查会计和财务管理人员的进修和培训计划。

综上所述,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投资成功率;可以为中小企业筹集资金打通道路;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可以为企业提供正确的决策方案;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还可以为企业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为企业的扩大规模、快速发展直至成为上市公司做好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郝朝晖: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初探.经济师, 2004年第6期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思考 篇9

一、完善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价值的意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内部管理制度,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使企业的各项经营发展活动在合法的框架内进行, 无论是对企业外部环境的控制, 还是对企业内部经营风险的预测和控制, 都属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价值[1]。很多人对企业价值的理解较为肤浅, 企业的价值并不完全等同于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卖方和买方达成一致的愿意为商品和服务支付的经济成本, 商品的价值可以完全用资金来判断。而企业的价值有所不同, 企业的价值比商品的价值拥有更广泛的含义。企业的价值既包括企业现有的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 也包括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可以为企业在未来的经营发展中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 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因此, 可以这样理解, 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种服务, 这种服务是面对企业买方的, 买方可以从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中更好的开发企业, 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因此,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判断企业价值的重要参考因素。

二、企业价值通过完善内部控制而提升的方式

(一) 减少企业为外部监督支出的成本

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可以使企业很大程度上节约资金成本, 如果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所使用在资金比企业因为缺乏内部控制机制形成的资金成本要少, 企业就实现了节约自己成本的目的[2]。企业的外部监督成本是企业成本的主要形式, 如果外部监督成本能够减少, 企业的成本支出就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内部监督工作的改良首先要从监督时间上着手, 企业不能仅仅拥有事后监督的监督机制, 要在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科学的事前监督, 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事中监督, 并且在经营活动结束之后提高事后监督的监督力度, 这样做既能够使企业是事后监督的工作变得高效, 也能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监督, 避免企业的问题扩大化, 及早发现企业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为企业节省因经营问题而出现的成本。

(二) 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科技水平

在人类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下, 我国企业相继引进了信息化技术改良企业的资金监管机制, 很多企业已经不能完全依靠人力计算的方式进行资金运转情况的考察,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 可以使企业内部改良原有的资金核算和管理方案, 利用新时期具备科技含量的信息化技术改良资金核算和管理技术, 使企业节约更多的资金成本, 拥有更高的市场价值。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了解

目前, 我国很多企业的员工对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意义缺乏了解, 很多企业员工肤浅的认为内部控制工作仅仅是一种对企业资金运转和员工实际工作情况的一种监督, 因此, 很多企业仅仅将监督工作作为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 并没有对员工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还有些企业由于内部控制机制是自上而下的贯彻下去的, 企业下属机构出于完成内部控制指标的需要, 将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作为一种亟待完成的工作, 并没有真正利用内部控制机制提高本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使得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意义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二) 企业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企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扩大了产业规模, 内部控制制度已经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 但是, 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完全包含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 有些企业仅仅在财务管理方面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 人事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较为缺乏, 有些企业在工作原材料采购环节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在后勤保障领域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因此, 内部控制制度涵盖范围不全面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缺乏科学性主要原因[3]。还有些企业虽然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 但没有真正将科学的制度贯彻落实, 一些工作人员依然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工作, 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强制执行性, 并没有充分引起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重视, 导致内部控制的优越性无法真正发挥, 不能实现提高企业价值的目的。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提高企业价值的具体方法

(一) 提高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认识的科学性

企业的工作人员不能仅仅简单的将内部控制机制理解为监督工作, 要将内部控制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经营发展的全部工作流程, 并且将强制的执行当做工作的重点。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内部控制方式, 不能让内部控制的执行像资产评估一样仅仅在工作结束之后进行, 而要将内部控制的执行提前到企业工作开始之前和企业工作过程当中, 切实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二)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从而实现提升企业价值的基础。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现阶段的内部控制水平进行调查, 可以尝试着使用平衡计分卡的方式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科学的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方式。但是, 平衡计分卡方法的推广需要企业每一个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的配合, 推广过程中很可能影响到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 因此, 企业要科学的设置平衡计分卡的推行方案, 尽可能做到不影响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 还要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使每一位工作人员真正认识到平衡计分卡的重要意义, 从而参与到支持平衡计分卡的工作当中。另外, 企业要对平衡计分卡进行调整, 如果企业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改变了企业的内部环境, 企业的平衡计分卡推行方式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切实做到平衡计分卡符合企业现阶段发展战略规划, 真正实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企业要利用法律的方式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 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符合国家法律的规范, 要按照立法的思维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细化, 无论是企业经营发展的任何一个细节, 都要秉承法律的精神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使企业拥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五、结束语

企业价值的提高不仅仅是企业固定资产的提高, 也包括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评估结果的提高, 而企业未来能否获得良好的发展, 内部控制机制是否健全是重要参考依据。深入的探讨企业价值的实际意义, 分析通过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企业价值的方式, 并探究现阶段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对提升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实现提高企业价值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拉瑞.瑞丁伯格.COSO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框架的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 2014 (1) .

[2]张立民, 钱华, 李敏仪.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与改进) 来自我国ST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审计研究, 2014 (5) .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思考 篇10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资产安全、完整, 规避财务与经营风险, 防止欺诈和舞弊,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内部会计控制包括资产保护、保证账目和财务报告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有关方法、程序和组织规划。其目标为: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 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性, 防止资产的流失,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促进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

二、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完善。

虽然有些企业也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但总的来看, 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1)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组织不健全, 把业务规章制度完全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些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 只重视生产经营, 轻视组织管理, 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 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网不健全, 导致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效。 (2) 偏重事后控制。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从总体看, 仍然属于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 忽视事前、事中控制, 是在企业违法违纪现象出现后才设法处理。企业并没有对更能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突出作用的事前和事中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成本较高但却收效甚微。 (3) 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部分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职责划分、奖惩标准不明确, 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奖励无法兑现, 惩处也落不到实处, 从而弱化了员工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监督体系不完善, 财务控制存在漏洞。

一部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监督流于形式, 考核的范围选择以点代面, 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 (1) 在内部监督方面, 企业会计监督工作仍然停留在应付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的外部检查上, 存在内部会计监督由外部会计监督“代理”的不正常现象。 (2) 在外部监督方面, 政府监督标准不一, 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通, 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 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 再加上个别黑幕交易, 监督弱化问题严重。

3.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薄弱。

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保证。现在看来,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 没有把企业当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认为企业领导层可以独断决策。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 导致企业有章不循、执法不严, 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4.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由于历史原因, 目前我国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给会计内控制度的贯彻执行带来许多隐患。同时,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 使现有的一些会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业务能理和政治素质等方面也表现出许多不适应。

三、改进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1. 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为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

目标, 应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应协调好相关部门的关系。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涉及到了经营活动的各个部门, 只有与销售部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经营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配合, 各行其职, 各负其责, 才能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它是企业各部门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 也只有与相关部门配合, 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才能使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落实执行。 (2)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关键是结合企业的实际。衡量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好坏的关键是看这种制度是否结合了企业的实际, 是否能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利益。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只能在立足于企业客观实际情况下, 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的要求, 修订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应符合内外部环境的需要。

2. 强化外部监督, 督促企业不断完善会计内部控制, 加大企业违法违规的成本。

(1) 财政、税务、审计、证券监管等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 对有关企业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严肃地处理。 (2) 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 充分发挥其独立超然的特性, 履行社会公证和监督职能, 使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一方面受法规制度的规范, 另一方面则受注册会计师的公证监督。

(3) 社会各方面参与会计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行为都有权检举。这种监督的广泛性, 可以增强企业单位处理会计事务的守法意识。鼓励与支持新闻媒体对企业违法违纪行为曝光, 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3.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任何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成败取决于设计水平和高素质人员的贯彻执行。 (1)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要重视业务技能的培训, 以提高其工作能力, 减少会计业务的技术错误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 (2) 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品质。会计行业本身的性质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 必须以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循准则, 不做假账,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惟此才能获得社会的信赖与赞誉。在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 特别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 以此来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 (3) 制定适当的人事管理制度, 通过科学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淘汰等办法, 优化会计队伍结构。 (4) 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 履行各项法律法规, 遵守财经纪律, 做到奉公守法, 廉洁自律。

参考文献

[1]王会红:农场经营与管理[J].2006年3月

[2]赵玥: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问题与建议[J].经济论坛, 2008年3月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企业;控制制度;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1-0186-01

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范或规避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

内部控制最早出现于上世纪40年代。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一系列内控模式的相继出台,内部控制制度日趋完善,并在企业的管理控制、风险评估、绩效评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企业的集团化、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成为我国企业实行科学化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使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加快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一般来说,一项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达到以下标准:其一,控制触角摄入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不留下控制死角,也就是说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应纳入内部控制范围;其二,事权划分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就是说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要能真正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操作方便;其三,控制程序规范,过程控制受到特别重视,也就是说内部控制要形成科学的机制,尤其是把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放在突出的地位,通过控制,能防患于未然;其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而从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践操作来看,要达到上述标准,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研究和解决以下四个难点:

1)如何把握授权的度。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由量变到质变。在这里“量”上的度起决定作用,当量的变化到了极限时,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度量界定也就成为实践中的一个难点。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力的度量界定是关键一环。当今社会大凡出现重大舞弊经济案件的企业,基本上均是授权不当引起的,是授权多、权力过大,且控制不力的恶果。授权无“度”,直接制约内部控制制度效能的发挥:在巨大的权力面前,国家的政策法规都会相形见绌,更何况是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授权也有“度”的学问,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权力授予,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但权力授予也要讲究“度”的限制,不然容易产生新的舞弊土壤。不管哪个环节,在具体授权时,应先认真研究从而准确掌握,这样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

2)如何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的现在所有环节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个人实施全方位控制。这里就存在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现在不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舞弊行为时有发生,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显然成为了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中的难点。一般而言,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企业的权力操纵者,是对权力操纵者的权力约束,也是对权力操纵者之间的权力制衡。这种独特的控制对象决定了提高受控度的艰巨性。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关键有两点,一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二是主要决策者的受控程度。就目前的经济管理现状来看,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任重道远。

3)如何提升规范控制程度。提起内部控制制度,人们往往想起会计工作岗位在设置上管钱的不管账,管报销的不管稽核等。其实内部控制制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对于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的控制,不能靠人治,也不能靠简单的出纳控制、财务管理来实现目的,而是靠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管理的行为,让管理者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中,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完成工作任务、接受规定的控制管理。这里的重点是管理人员针对企业不同的经营管理活动制定出具体的标准,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超前的意识、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作风,这无疑又是一个难点。

4)如何提高控制人员的熟练程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中心是财务会计控制,承担内部控制职责的主要是财会人员。因此,财会人员要能真正担当起内部控制的重任,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如上所述,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突破了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大大超越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到位。同时内部控制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矫正人的行为,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能力,培养大批这样的“全才”,显然需要很长的过程。

针对上述企业内控制度实施的难点,笔者特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控与被控是需要永远协调的一对矛盾。控是规范、控是约束、控是对舞弊的否定、控是对损失的扼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需要内部控制、呼唤内部控制,这是主流、这是规律。越是优秀的企业,规范管理越有无形的作用。企业经营好比一湖清水,管理规范好比千里长堤,水从堤转,才能因而得福,如果大堤本身千疮百孔就会显得十分危险。军中无法,等于自败;企业无规,等于自乱。内部控制对于保护企业的意义非同小可。但控制毕竟是对人而言的,是对人行为的约束、对人权力的限制,力的反作用定律在这里也充分发挥作用,矛盾永远存在。可见,协调控制与被控制之间的矛盾是事关内部控制制度成败的关键。什么时候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协调好了,企业經营就稳定,企业效益增长就快。因此,企业在协调控与被控的关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把握重点,描准主要目标,有针对性地工作;第二要善于抓住战机,善于捕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以事实为先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三主动把自己置于受控制的地位,把握自己的行为,不能给别人受之以柄;第四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内部控制的思路,使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变化相适应。

2)控面与控点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而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面的控制与点的控制要有机结合,内部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那么,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时,如何找到控制点,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的点应该设在三个位置上:一是资金。对企业资金筹资、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二是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权力使用。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防止权力乱用,造成经济损失。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思考 篇12

一、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建筑企业特别是中小建筑企业盲目追求规模和利润,而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或缺乏有经验的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没有建立健全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或者即使有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相关制度的执行工作也不到位,导致企业存在着较大风险,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二)采购建造成本控制较弱

在建筑企业的建造施工过程中,采购、建造成本是企业成本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部分建筑企业采购建造成本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成本控制机制,成本控制意识比较差,相关工作开展水平也比较低,对于成本控制还局限于单位资源采购成本的控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和对于项目过程中建筑成本控制能力较弱,成本变更的计划与控制工作开展不够完善,在建筑过程中经常出现成本偏高,资金链补充不足的情况,影响了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水平的提高。

(三)现代化信息沟通不畅

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开展要求整个建筑企业内外部都能够在高效的沟通模式下运行,有效的沟通模式能够提升内部控制效率,提高执行效果,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的沟通大部分还是通过电话、信件和邮件等传统通讯工具实现的,特别是部分建筑项目地通讯讯号比较差,与项目负责人沟通只能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内部控制工作的完善与相关计划变更的无法及时进行,对于项目进度、质量、风险等管理工作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决策执行,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开展时效性总体比较差,建筑企业可能面临额外的建设风险。现代化信息沟通不畅是制约内部控制工作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四)合同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建筑市场中因合同问题而发生的纠纷数见不鲜,如设计院前期设计存在重大缺陷;供货商提供质次价贵的设备材料;建设单位或总包单位无故扣减工作量,拖欠工程款等等。还有,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的借款合同约定还本付息期限和金额不合理,导致企业偿债压力大,资金周转困难。粗放的合同管理模式产生的合同约定不明或不公正、合同和相关资料丢失可能造成企业无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建筑企业的运行风险大大增加,与内部控制执行初衷不符。现阶段大部分建筑企业对于合同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纸质管理模式,企业查询和保管合同的能力不强,对已履行或已签订的合同的参考利用不足。

二、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由于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各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根据各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建筑企业需根据自身实际经营和资源配置情况开展内部控制体系相关制度的建设,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系统。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后,企业内部应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执行环境,要求企业各个部门从项目设计、采购、施工和竣工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完善的预算、决策、执行和审计流程,在决策过程中遵循“三重一大”原则,实现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规避企业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不断优化。建筑企业的经营业务与企业规模时有变化,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环境与预期难免也会有些差距,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相应的进行改变和完善。建筑企业可指定特定部门或人员负责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找出控制中存在的缺陷,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提高风险的防范能力,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控制建筑企业运营风险。

(二)加快现代信息化沟通,提高沟通效率

提高沟通效率能够提高内部控制执行效果。大多建筑企业的项目部离公司总部较远,这就使得企业内部管理的难度加大。为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执行,建筑企业应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各部门集聚起来。现阶段,我国各类移动终端视频会议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为了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建筑企业应加快搭建现代化信息沟通渠道,可以适当引进相关软件,提高沟通频率与效率,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搭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如网络版财务软件或ERP系统等,充分利用如QQ、微信等网络技术和网络工具,让员工通过移动与PC终端及时将项目信息提交到系统中。相关沟通信息能够随时记录在系统内,便于项目建设施工的及时监控管理,也为项目竣工决算和审计工作打下基础。完善沟通机制同时也能够有效让各个部门开展数据收集工作,为内部控制制度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形成整个企业内部良好的沟通环境。

(三)重视合同管理,控制履约风险

从企业运营角度分析,完善的合同管理能够让企业面临纠纷时有证据可循。为了规避经营风险,建筑企业应尽可能与相关方签订建筑施工合同,从合同的起草、审批、签订、履行监督、违约和后期管理等方面加强事先评估、事中监督、事后考核全过程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企业应提高对于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要求相关部门提高合同谈判能力。在合同签订时尤其是进度款方面的相关条款,应力求合同条款完备、准确,重大合同应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建筑企业将设计、采购和施工等合同进行分类管理,对于所有纸质合同进行编号,建立电子合同归档模式,更利于查阅、管理和使用;当采购和工程结算等出现问题和纠纷时,要紧扣合同条款,开展维权和索赔,避免出现履约风险;还要注重合同变更所产生的相关费用与权责划分。由于建筑企业的业务范围较广,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纠纷的可能较大。建筑施工合同变更应该注重与主合同有机结合,加强细节的敲定,合理控制合同变更风险。

(四)加强内部审计,做好事后监督

为提高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力度,强化内部审计制度应成为建筑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关注的重要环节;建筑企业可以在内部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审计内容不局限于财务会计管理,还要涉及到包括施工进度、采购等各方面,保证内部审计的全面性和独立性;管理层应该注重审计结果的应用,对于不合理的投资决策或资金使用要及时予以调整,提高企业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视及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完善的审计模式作为内部控制工作的保障。

三、结束语

加强内部控制,科学、有效的建立健全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的需要,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有力保证。建筑企业应该牢牢把握自身的资源配置情况,制定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吻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企业长期处于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状态中。

摘要: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企业公民法治观念不断增强的现阶段,建筑企业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防范建筑施工风险尤为必要。因此,分析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探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对策,成为当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沟通,合同管理,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1]武小林.浅谈国有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J].时代金融.2015(27).

[2]胡宏阳.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5(17)

上一篇:Inventor下一篇:右下腹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