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影响

2024-09-05

经济学影响(精选12篇)

经济学影响 篇1

一、引言

2008 年,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性危机, 加上2011 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 全球经济步入下行轨道, 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纷纷萎靡不振、停滞不前, 日本经济也面临重重困境。首先, 日元升值提速, 日本出口贸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国内经济颓势不断加剧。另一方面, 日本国内企业经营面不断恶化, 个人和家庭收入锐减, 内需市场需求萎缩、财政赤字飙升、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等, 日本经济全面衰退迹象十分明显。在这种发展局面下, 安倍政府制定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 提出了以“大胆的金融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和“刺激民间投资的经济增长战略”为基本内容的经济刺激计划, 以有效抑制日本经济颓势, 寻求经济再生机会。本文将从实证角度深入分析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效果, 以得出一些有益结论和教训。

二“、安倍经济学”主要内容

安倍经济学可以概括为“三支箭”, 即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宽松的货币政策, 主要是增加市场上日元投放量, 通过采取“扭曲操作”增加长期日元数量, 减少短期日元数量;灵活的财政政策是指扩大中短期内财政支出规模;结构性改革主要分三个步骤:第一阶段主要刺激医疗产业和提高女性就业率;第二阶段主要是刺激社会投资、出口以及促进农业、教育产业发展;第三阶段主要是“日本再兴战略”, 主要包括制定GDP增长目标、刺激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成立“国家战略特区”等。

三、安倍经济学影响分析

安倍经济学的实施, 对日本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安倍政府推出经济刺激政策以来, 其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 日本经济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安倍经济学效果。

(一) 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对普通民众来说, 安倍经济学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日元加速贬值。日元贬值又助推了物价快速上涨。自2012 年9 月开始, 日元在五个月内贬值了20%, 也就是, 普通民众从海外采购的食品价格上涨了20%。除此之外, 受日元贬值影响, 日本能源价格也快速上涨。对日本普通民众来说, 食品和能源消费支出大幅上升, 生活压力明显加重。另一方面, 日元贬值也带来了一些正面性影响, 例如增加了个人名义收入。这是因为, 日元贬值有助于提升出口关联企业业绩, 间接促进社会就业率提高。但是有学者指出, 安倍经济学诱发的资产增值并没有给普通民众带来多少实惠, 尤其是对低收入群体影响弊大于利。更是有学者一针见血的指出, 安倍经济学是在用国民生活换取统治层政治野心, 是一种变相统治暴力。

(二)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安倍政府推出金融缓和政策后, 日元投放量明显增大, 这直接加速了日元贬值。安倍晋三上台后, 日元一直处于贬值通道中, 由此引发进口产品价格大幅攀升, 日元投放量增大对汇率波动产生了巨大冲击。从日本股市变化来看, 安倍经济学实施后, 日经指数从2013年1 月份的10600 点快速拉升到了5 月下旬15627 点, 日元贬值直接抬升了出口企业业绩, 这有利于刺激就业和内需。但有学者指出, 股市向好对普通民众正向影响十分微弱, 大多数国民并没有因为股市上涨而受益。

(三) 对出口企业和投资者的影响

出口贸易业受安倍经济学影响最明显。2013 年安倍内阁推出刺激经济政策后, 本国汽车、电气制造企业经营业绩纷纷大幅提升。但是也有的出口企业经营效益并没有好转, 例如日立经营收入下调到600 亿日元。因此有学者指出, 安倍经济学刺激出口作用十分有限, 出口企业受益并不多。这主要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一是本土车企生产比率大幅提升;二是韩国、台湾光伏、半导体产业优势更明显;三是欧美市场需求持续萎缩;四是中国市场需求政治性波动较大。在个人投资方面, 在日元贬值、股价上扬刺激下, 一些原本没有投资习惯的人纷纷参与到投资市场。但是有学者指出, 对个人投资者来说, 安倍经济学在短期内可能给其带来了客观投资收益, 但是从中长期来看, 其持续收益并不乐观。

(四) 对老年人口的影响

对老年人来说, 其主要生活来源是自有收入和养老金。物价水平上涨会导致老年人实际收入下降, 加重了生活负担, 从而降低生活质量。另一方面, 对于即将退休的国民来说, 其还面临着“养老金领取年龄阶段性的提高”的担忧。日本政府规定, 2013 年4 月之后, 男性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从60 周岁提高到61 周岁, 2017 年继续提高到65 周岁。这项政策的实施, 意味着有部分在2013 年3 月退休的男性职员将会有一年时间无法领取养老金。因此, 安倍经济学对老年人口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

(五) 对建筑业的影响

安倍内阁推出的国土强韧化政策吸引了公众的关注。安倍政府加大了公共领域投资, 大幅提升公共事业预算, 这直接刺激了建筑市场需求的增加, 行业就业率明显上升。建筑业具有纵向带动效应, 其需求扩大会刺激材料、工程设备生产商需求增加。另外, 新建成的公共设施会促进人、财、物等经济要素快速流动, 促进服务业发展。但是也有学者指出, 安倍内阁推出的金融政策对建筑业并非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一方面经济刺激政策会提高长期利率, 从而抑制投资;另一方面, 建筑业快速发展会提高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 从而增加建筑成本。因此, 安倍经济学对建筑业是否有正向影响还值得认真分析。

(六) 对内需市场和中小企业的影响

内需市场受安倍经济学影响十分突出。日元贬值会助推进口产品价格上涨, 导致内需依存型企业成本上涨, 从而降低企业利润。有学者指出, 日元贬值会抑制家庭消费支出, 从而给内需市场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在日元贬值影响下, 出口贸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复苏明显, 普通民众收入大幅上升, 这对国内零售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利好。因此,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 安倍经济学短期正向效应十分明显, 但是长期影响还需要继续观察。

四、安倍经济学负面影响

正如硬币的正反面, 安倍经济学在给日本经济打上一剂强心针的同时, 其副作用也在显现, 以GDP数据为例, 2013 年GDP增长率并没有因为安倍经济学有所改善, 依然在持续走低。第二季度增长率为2.6%, 第三季度下降到了1.9%, 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首先, 民众生活经济压力不断加重。日用品、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上涨, 能源价格不断攀升, 直接增大了国民消费支出。根据《每日新闻》调查数据, 超过八成的日本民众表示没有感受到安倍经济学带来的复苏温暖, 反而是不断上涨的物价令自己生活苦不堪言。其次, 产业刺激效果十分有限, 经济政策效果未能惠及全体国民。在出口企业、汽车和家电企业经营业绩大幅改善的同时, 社会投资规模却没有显著增长, 这间接反映了日本国内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 存在诸多变数;中小企业信心指数一直低于零, 超过八成的中小企业表示并没有感受到安倍经济学带来的益处;富裕人群没有享受到股市、金融市场创造的财富效应, 上班族工资收入没有明显提高。再次, 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加剧了金融市场波动。2013 年5 月23 日, 东京日经股指大幅下跌, 跌幅超过千点, 日本股市从此进入剧烈波动期。在“做空日元, 做多日本股市”的掩护下, 大量热钱涌入日本国内, 这进一步加大了日本股市振幅。汇率方面, 日元汇率大幅波动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日本经济的信心。自2013 年5 月22 日出现103.97 日元兑换1 美元的最大幅度贬值后, 日元进入了升值通道, 11 月28 日, 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上升到1 美元兑换98.63 日元。2013 年1~11 月份, 日本贸易逆差为10.17 万亿元, 比上年6.93 万亿还多出3 万亿元, 对于以外向经济为主的日本经济来说,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安倍晋三经济政策能否收到预期效果, 能否带领日本经济摆脱“迷失了的20 年”发展困境, 我们现在尚无法作出准确的定论。但是其给日本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已十分明显, 因此, 我们要继续关注“安倍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和变化方向, 并随时做好应对准备。

参考文献

[1]张丽娅, 王晓霞.解析不被看好的“安倍经济学”[EB/OL].http://japan.people.com.cn/35463/8144589.html.

[2]林维奇, 吴淑妍.日元贬值和全球货币宽松背景下的美国经济及投资展望[J].经济前瞻, 2013:19-28.

[3]苏显扬, 吕慧敏.揭开“安倍经济学”的面纱[J].经济前瞻, 2013:8-13.

经济学影响 篇2

西方经济学自从引进之后就融入到了中国经济发展中,并且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西方经济学的引进开始讨论,浅谈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分析方法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

一、西方经济学的引进

西方经济学的引进没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是随着我国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引入的,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在我国半殖民半封建时期西方经济学就已经逐步走进中国。在百日维新时期,以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发起的变革带动了西方经济理论的传入。根据统计,在我国“五四运动”开展之前,大约有四十部西方经济著作的完成,系统介绍了西方经济的基础理论以及分析方法。但是这个时期都是以翻译为主,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我国才有自己著作的相关西方经济理论书籍。此时著作的理论水平较低,达不到学术水平的高度,所以出版和阅读量也十分有限。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建国都没有太大的改观。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于西方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引进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对西方经济的研究由表面开始逐渐深入,并且有很多人员开始专门从事西方经济理论的研究工作。这个阶段,推动了我国西方经济学更大程度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初期,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仅限于对凯恩斯经济学以及外国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像是美国的《宏观经济学》以及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也在研究范围内,但是经过目前的研究发现,我国当时对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最为深入。这个现象和我国的国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凯恩斯经济的主张是政府要干预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情相符合,此时,西方一些非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也被翻译引进,在某些方面弥补了凯恩斯经济学的不足。综合引入的各种经济学理论可以看到,对经济进行适当干预的理论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理论,并且也得到了我国众多学者的一致认同。在九十年代初期,在我国又兴起了产权经济学,这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西方经济学理论,产权经济学主要是以制度为核心进行的一种经济理论,强调产权制度也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建设的一个方面。此种经济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就表现在分析方法的影响上。

(一)实证分析法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偏向于规范分析,而西方的经济学主要是运用实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的。实证分析法相比较而言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主要分析“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主要强调的是对目前状况现象的分析,而不着眼于对现存问题的解决。第二,通过数据统计和经验,对实证提出的假说进行正面或者反面的论述,具有很大的客观性。这种分析方法对我国很多中年学者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认同经济学是一种实证类的学科,所有的假说和研究者的.道德伦理价值理念没有任何的关系,他们只在客观条件下研究经济学问题。所以,经济学这一学科就被赋予了“道德中性”的客观意义。目前,西方经济学家一般倾向于实证经济学方法,但并不完全排除规范经济学。

(二)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引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法主张在“整体”上对经济有一个宏观的判断。在分析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内部发展规律和模式,这种分析方法认为经济之所以有质的变化是因为结构不同的原因。结构分析法的学者认为我国经济的矛盾不是通过单纯的数据分析就可以解决的,真正的矛盾是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结构矛盾,所以这种分析方法主张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从结构方面来把握经济的增长矛盾。这种分析方法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缺乏一定的弹性的,弹性缺乏造成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归根结底就是结构的不合理,结构对于经济方向的判断有着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对经济的分析是需要从结构方面开始的。

(三)制度分析法

制度分析法是在八十年代开始被中国的学者广泛接受,这个分析方法的热度一直持续到了九十年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视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前提和保证的,因为西方经济学都是基于成熟的制度之上的分析,所以中国经济之所以有问题就是因为制度的不成熟。此种分析方法着重关注我国的制度问题,第一,我国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是最终完善的。第二,我国的经济制度还在不断的发展。第三,我国目前的经济制度在很多方面来讲都只有暂时意义可以参考。这种制度分析的方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更具有现实性意义,就如著名经济学家诺斯所言:“制度理论集中考察的是制度在决定交易费用中的作用……制度经济学的目标是研究制度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作出决定……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

三、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

(一)有关我国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西方经济学帮助我国经济学进行一个更好的定位,我国的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学是要对社会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而西方经济学学者更认同于将经济学看作为是一门“科学”的观点。虽然在西方,对于经济学的定位也存在分歧,但是这种分歧对于我国经济学的定位来说是微不足道的。随着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大多数的学者都认同中国经济学是建立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综合权威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经济学其实是一门社会学科,而不能称之为是科学。因为经济学中的很多变量是无法通过准确的计算而得出的,只能得出一个宏观的概念,综合西方经济学学家马歇尔的概念也可以看到,经济学通过分析只能得到一种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不是一个可以通过数字来证明的可以参考的规律。加入经济学可以通过数学数字准确的计算出来,那么也就是失去了其学科意义。经济学没有准确的数字计算,因为其中的因素复杂多样,所以只能出现相关的趋势和方向预判。经济学和哲学等其他学科有着很大不同,这个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特点,不是通过单纯的逻辑和推理就可以得出答案的。很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可以通过数学学科的介入来得到答案的,其实不然,经济学尤其是和我国国情相结合的经济学,是需要一定的前提假设的,只有经过了历史检验的经济学才是真正所追求的学科。

(二)关于我国经济学的学科范畴

我国经济学的学科范畴也是在不断发展中最终成形的,最初西方经济学的引进并没有绝提的范畴划分。我国对于经济学的界定由最初的研究生产与需求的关系到了现代经济学的范围拓展。目前学术界认为经济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经济理论,经济正常,经济规律的应用。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经济理论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只有将研究基于理论的基础上才具有更大的公信力。发展到现在,经济理论不止一种,有很多经济理论是需要结合现实进行创新研究的。经济政策主要值得是对我国现存的政策方针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已有的理论和结果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参考政策。这种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定的,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才可。而经济应用研究是将理论应用到各行各业的一种最终实现,必须要提供具有参考性和操作性的依据。

(三)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融合

自从西方经济学的传入,就不可避免的与中国国情相融合,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这种融合趋势是隐性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来。这表现在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理论被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中,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也被用来分析一些西方经济现象。虽然两者之间有融合的趋势,但是这种融合并不是融为一体,而是在某些理念和应用上的融合,必要的分支依旧十分明确。目前我国已经划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经济学主流,研究相关经济学问题。

四、结语

奥运经济对北京经济结构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奥运经济 产业结构 绿色奥运 人文奥运 科技奥运

盼望着,盼望着,2008年奥运会渐行渐近。雅典奥运会圣火已熄,北京奥运会圣火正待点燃。备战奥运,征战北京成为新一轮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唱响了全球人民心声。锣鼓震天,世人瞩目北京2008。

雅典奥运会举办非常成功,并且赢利。北京奥运会将如何举办,能否赢利,奥运经济对北京经济与产业结构会有什么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体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关系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当我们从历史学、社会学和未来学的角度去审视体育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的时候,就必须考察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这一客观背景。因为,体育与现代社会的广阔背景交织在一起,涉及到不同领域的各种因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意义。

1.纵观中国社会的变化,体育正在悄然变更着价值观

随着人口结构、文化教育结构、家庭结构等社会结构的演进,体育价值观呈现出健身价值、文化教育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目标达成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多层次、多元化体育价值观体系。在多元化体育价值观体系中,正在由过去单纯的把体育作为健身手段向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转化,即由体育手段论向体育目的内容论转化。这种转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人成为参与体育活动的主体。

2.体育也在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如何善度闲暇已成为社会问题。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的闲暇活动形式,越来越成为社会闲暇文化的需要。体育活动是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感情交流的重要场合,它以扩展生活空间的形式调节人们的生理和生活方式,人们在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获得运动欲望的满足感,人际社会关系的调和感,目标达成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形体健壮的美感。逐渐把体育作为生活当中的重要内容使其经常化、普遍化,体育健身形式和内容多样化、趣味化,大型体育健身比赛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使人们在享受体育愉悦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3.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1)体育产业逐渐成为朝阳产业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变迁的2个重要标志是社会产业结构和社会就业结构的转变。体育作为第三产业,随着中国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已成为朝阳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从表可以看出,中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1952年的9.1%增加到2000年的26.9%,从属于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随着大众体育的迅速发展,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全面实施,国家加大对体育的投入,从而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社会产业结构和社会就业结构的转变,休闲娱乐体育消费、生态体育消费和保健康复体育消费将成为新世纪体育消费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而且还增加就业人口,拉动内需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竞技体育向着产业化、商业化趋发展

隨着社会的发展,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成为现代体育的重要内容。竞技体育的社会化、深受人们喜爱的程度以及市场经济的导向使得竞技体育向产业化、商业化方向发展。竞技体育不再是为了单纯追求丰富文化生活和民族利益为惟一目的的活动,而更多的是通过竞技体育的运作在满足人们欣赏体育技艺表演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追求其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举办大型的体育比赛对于举办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竞技体育在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时,同样也为竞技体育参与者创造着经济价值,运动员的职业化和竞技体育的商业运作,为运动员和教练员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这种经济价值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各种竞技运动的角逐,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运动技术的提高。这种趋势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增强了竞技体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由于社会投入和体育自身产业收入比例的增加,从而扩大了体育的规模和社会影响,使竞技体育更趋社会化。新世纪随着人们对体育需求的增加和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体育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对于扩大就业率和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3)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必将促进社会文明

新世纪带给我们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社会在转型,体育在发展,人们的体育观念、运动行为和体育生活方式正经历划时代的除旧布新的嬗变过程。关注生命重视人的价值,把人置于体育发展的中心是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2008年北京奥运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它将极大地促进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发展,同时,对于城市环境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和城市信息化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人口素质对于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至关重要,只有整个民族素质提高,才能形成现代文明的主体,才能产生智力和人力资源的相应优势,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才能有基本保证和真正动力。体育运动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以扩大体育人口为目标的大众体育将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潮流,它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社会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二、奥运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中国2008奥运会的主题。北京市在承办奥运会时,将围绕这三种理念,实施场馆建设、城市规划和商业开发,由此带动环保、科技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产业结构。

1.奥运对第一产业的影响

北京市第一产业的特征是城郊型农业,其核心目标是为城市居民的菜篮子提供充足的产品,并为改善和美化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绿色屏障。首先,第一产业解决的是人们菜篮子的问题,奥运召开时,参赛者、观众、记者等等大批的涌入北京,如果农业发展不好,农产品的质量不够高,品种不够丰富,运动员、观众等的饮食成本就会增加,却得不到期望的饮食效果,当然会影响奥运的顺利召开。其次,第一产业是为第二产业提供原料和市场,从资源供给方面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奥运的召开将会直接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进而要求第一产业必须能够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所以,2008年的奥运会表面看来对第一产业的影响不大,实际上却间接的为第一产业的发展、升级提供了契机,第一产业产品的市场将会增大,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会提高,北京市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实现第一产业的优化升级。然而受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限制,现代农业靠常规发展不可能实现持续增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内部结构。北京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农业又是耗水大户,为了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用水需求争取在5年~7年内全面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并争取在奥运会召开之前完成京郊农业立体化,并逐步向全方位生态农业转换。

2.奥运对第二产业的影响

为了迎接奥运会召开,北京市将投入大规模资金用于场馆、城市道路、交通、能源、环境等设施的建设,显而易见,大会将为工业和建筑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如果按北京市承办奥运会新增投资2800亿元人民币,且每10万元投资新增1个就业机会计算,则这届奥运会将产生280万个就业机会。

(1)绿色奥运与第二产业

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叶文虎介绍说:北京市70%以上的环境污染是与能源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而北京目前能源年消费总量已超过3800万t标煤,位居全国第二,近几年一直以415%的速度递增。北京市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在40%左右,煤炭使用效率低,与城市现代化和实现绿色奥运的愿望不大协调。据权威部门检测分析,煤炭燃烧中释放出的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碳及氮氧化合物是北京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因此减少煤炭用量,而代之以天然气,将有效降低二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的产生。所以北京抓住“绿色奥运”的契机,转换能源结构,大力实现产业的生态化。

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是北京市能源消费最多的部门,九五期间工业部门的终端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终端消费量的60%左右。而且其中的80%左右又都集中在5個能耗行业中,特别是钢铁行业。假设钢铁行业的增加值在工业部门中的比重降低一个百分点,并且将其转化为电子通讯业的增加值,那么这百分之一的行业结构变化每年将节约能源41万t标煤,其节能和减排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所以在今后5年内,北京市应将工业部门作为推行结构调整、节约能源的重点领域,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压缩能耗高的传统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要发展先进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在传统行业中,引入节能与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高新设备;在现代企业中,继续有重点地更新与改造通用耗能设备。

(2)科技奥运与第二产业

奥运会已逐渐成为举办国高科技的一个巨大展示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响亮地提出了科技奥运的口号,并制定了科技行动计划,采用进科技手段解决北京市的环境问题;全面开发和应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确保2008年前在北京建成四通八达的快速交通网络;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在数字新闻信息系统、智能化比赛管理系统和信息安全系统上,建设数字奥运的标志性工程;着力研究开发医疗保健服务系统、体育器材及科学训练配套技术以及兴奋剂检测技术。估计2008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达到45%以上,成为北京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增长点。

3.奥运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退二进三”是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必然选择,但这一战略措施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退有理由,进有空间”。北京市的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逐步从第二产业中退出来,同时也将客观上为第三产业的企业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和后续发展的可能。服务业等各行业在营销方式、服务技术、经营理念、经营业态等方面将逐步与国际接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将得到优化升级。由于第三产业涉及的范围很广,在此我们仅从旅游业、保险、交通等几个方面论述奥运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1)人文奥运与第三产业

①旅游业

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史的东方古国,而北京市作为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历史名城。北京市已经把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并希望十五期间成为支柱性行业,但是近10年来尽管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增幅却呈减缓之势。显然,如果没有新的题材来拉动新的需求,旅游业要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将有很大的难度。奥运会历来对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北京举办奥运会这种作用会更大。根据北京市旅游局的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的旅游产品将更加丰富,观光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娱乐旅游将成为北京旅游产品的五大支柱,旅游环境也将得到大力的改善。

②保险业

北京奥运会2800亿元的投资计划会形成的巨大保险市场。按照北京奥运整体规划,第一阶段是准备工作。在北京奥运会的准备阶段,所有为奥运会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都需要投保建筑安装工程险。在工程完工后,建筑物还需要投保财产险。第二个阶段是奥运会的比赛期间,保险规模也是异常庞大。按照国际惯例,奥运保险多由举办国实力最强的保险公司承保,而国外公司则以强大的实力和优越的品牌参与竞争。所以,对于我国保险业来说,奥运既是一个机遇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整个保险产业必须不断的走向规范化,与国际接轨。

③交通业

从奥运会组委会了解到,到2008年将大大改善或提高包括公共交通在内的交通承运量及运营速度。城市轨道建设有助于推动北京市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产业在城市不同区位上的配置格局,经济资源分配将更加趋向合理化。2008年我们为世界奉上一届成功的奥运会的同时,也会收获一个繁荣美丽的北京城。

(2)科技奥运与第三产业

从对北京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效益的供给因素分解。我们可以知道1978年~2003年,北京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第三产业最高,为53.6%,三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以技术进步贡献率最高,为51.4%。北京这一时期技术进步贡献率已远远超过劳动和资本的贡献率,证明北京这一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三、北京产业结构调整

北京市2002年~2008年各部门产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由于产业间发展的相互依赖性,各部门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不会发生过大变化;

第二、受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直接和间接拉动,与奥运会的举办和筹备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发展将更为迅速,如体育产业,房地产业,计算机及仪器依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电力和热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彩选业等,这些也是未来几年,应重点发展的行业。而受需求直接和间接拉动相对较小的产业的发展将会相对缓慢,如农业轻工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既有2008年奥运的因素,也有北京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因素,如虽然建筑业仍是申奥期间的一项重点工程,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高,但国家和北京市为了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过热的势头,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因而总体上看,建筑业产出的总产出中的比例将有所下降。

北京作为首都,经济是外向型的,同时对外依赖程度也很高。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既是举修全市之力也是举国之力,办好奥运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这样北京成为一个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大进大出的地区,相对于北京来讲,产业结构的调整空间较大。北京市一定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好特色产业和优势行业,坚决淘汰落后产业和不适宜发展的行业,部分行业可以通过大进或大出保持供需平衡。

四、结语

奥运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助推器,它必将推动北京乃至中国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而中国将会报以世界更大的惊喜。

参考文献:

[1]刘淇:北京奥运经济研究,北京出版社2003

[2]廖明球:经济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研究,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3]廖明秋东朝晖曹永凯:北京奥运经济和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7期

[4]肖焕禹冉强辉:中国现代社会结构变迁与体育发展走向,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第38卷)第8期

[5]李伟伟余际从:2008奥运会对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影响,资源与产业.2003年8月

经济学发展对心理学的影响 篇4

1、经济学发展对心理学的宏观促进作用

经济学和心理学有着共同的起源, 它们都发轫于17世纪至19世纪期间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学派。在这个时期学科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在它们各自成为具有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之前, 两者是交融在一起的, 谈论经济问题时常常牵扯到心理因素, 谈论到心理问题时往往涉及到经济学因素。

恩格斯说过:“政治, 法律, 哲学, 宗教, 文学, 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他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心理学在隶属于哲学范畴时还是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能够发展到今天, 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2、世界不同地区心理学发展状况及经济实力分析

美国心理学期刊《普通心理学评论》做了一项调查, 调查评选出了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九十九位心理学家。这九十九位心理学家无一不对心理学某一学派或理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或是泰山鼻祖。在统计他们的国籍时发现, 其中美国 (83人) 、奥地利 (4人) 、前苏联 (3人) 、英国 (3人) 、德国 (2人) 、加拿大 (2人) 和瑞士 (2人) 。其中, 美国心理学家在总人数中占了83%, 其余六个国家加起来才占17%。可以看出, 二十世纪美国心理学发展绝对位于世界前列甚至是世界首位。

分析近代心理学史可以发现, 心理学虽起源于德国, 但到了二十世纪, 美国成为心理学的发展中心, 这与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崛起、德意志帝国的衰落不无关系。因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到了美国, 美国心理学有了繁荣的经济作支撑, 才能得到迅速发展。而德国却经济一落千丈, 心理学等学科发展缓慢。

二、经济学发展对心理学的影响

1、经济发展对心理学形成的影响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到, 任何心理学派的出现都与经济的发展相关, 例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就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在科技、经济突飞猛进的背后, 人的精神裂变加剧, 心理变态严重, 人性日益异化。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在美国这样的经济膨胀而引发出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它强调“以人为本”和“以整体为对象”, 关注人的价值与尊严, 研究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

2、经济发展对心理学实验仪器的影响

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后, 实验方法与仪器开始走入心理学的视野。实验仪器在心理学中有着很大的作用, 对心理学的发展也有不可抹去的贡献。最初, 心理学实验仪器主要是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常用仪器或经过改造后的实验仪器。随后, 随着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 心理学开始借鉴计算机技术、生理学、医学技术。特别是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 开始广泛采用f MRI、PET、ERP、EEG、TMS等设备。

总之, 心理学的实验仪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步步的发展着。由最初的简单机械仪器到电子计算机的精确控制, 再到科技水平更高的脑功能成像技术。心理学仪器的进步要依靠科技的推动, 而科技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持, 归根结底, 心理学仪器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 经济学的发展为基础的。

三、心理学反作用于经济学

1、心理学和经济学前世今生的地位

在科学的心理学建立之前, 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依附于哲学思想之上的。

人们开始认为心理学是神秘的、虚幻的、不可证实的。这些观点给心理学打上了“伪科学”的标签。甚至许多现代自然科学家也拒绝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外在于人类的世界是真是、重要、且受尊重的。直到1879年冯特在德国建立了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 心理学才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使在今天, 在现实生活中谈起心理学仍会使许多人升起一种神秘感。

心理学作为大部分人心中的“伪科学”, 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那么经济学一直以来是怎样的呢?经济学发轫于17至19世纪期间的英国经验主义学派。经历二百余年的发展和完善, 经济学家们已经构建起了规模宏大、结构严谨、表述精确、方法逻辑性强的经济学理论大厦, 享有“社会科学中的物理学”的美誉。

心理学的理论若能应用于经济学这个被人广泛认可的学科之中, 无疑会逐步减弱哲学和神学为心理学带来的神秘色彩, 心理学理论也会被客观的评价。

2、经济学与心理学的拥抱 (1) 行为经济学

在传统经济学中, 一个根本的假设是, 人在进行决策的时会充分考虑到各种信息和可选方案, 理性地做出决策。但在现实生活中, 却常常可以发现一些实际决策情况, 经济学家却一直无法使用现有的模型和理论来解释这种决策方式。

心理学家卡内曼等在二十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发表过一系列论文中, 系统阐述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 表明人的行为会系统性地偏离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卡尼曼等人的主要观点是:通常人们无法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和概率的知识, 全面地进行分析问题和权衡;相反, 人们在判断时往往依赖于一些启发式思考, 决策变得轻松了, 但准确性却降低了。这一观点对主流经济学形成了挑战。卡内曼据此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之后行为经济学开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行为经济学这门学科之所以兴起, 是因为它有力的解释了过去经济学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行为经济学剥去了理性人假设的光鲜外衣, 向我们揭示了许多现实的真面目。

(2) 经济心理学

由于对理性研究范式的过度推奉和固守, 致使经济学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表现为: (1) “经济人”假设; (2) 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 (3) 片面强调数学方法, 排斥试验方法; (4) 忽视人类偏好的反转性; (5) 漠视心理变量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经济学所遇到的这些问题恰好是心理学所涉及的。因此, 心理学就自然而然的应用于经济学之中, 帮助经济学发展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经济心理学。

四、总结

经济发展是心理学新学派建立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同时心理学也促进经济学的发展, 二者相互影响, 共同发展。

摘要:经济强盛作为大背景在宏观上推动着心理学的进步, 经济发展在具体环节上也影响着心理学。经济学发展在促进心理学的进步的同时, 心理学也对经济学有着反作用, 二者相互影响, 共同进步。

关键词: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经济心理学

参考文献

[1]俞文钊.当代经济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9-15.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翻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505-506.

[3]Haggbloom S J, Warnick R, Warnick J E, et al.The100most eminent psychologists of the20th century[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2, 6 (2) :139-152.

[4]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6-25.

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周期的影响 篇5

内容提要:信息革命加速催生了一个全新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的诞生,对当代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从网络经济产生的背景和特点入手,借助美国90年代经济周期新变化,研究了网络经济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文章分析了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周期的宏观环境的改变和对微观主体的改造,得出结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周期必将成为历史。

世纪之交,人类正经历着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它加速并催生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象征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推动着全球经济新时代的到来。网络经济作为一场崭新的经济革命,猛烈的荡涤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轨迹,引起了整个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对传统经济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内在地要求其创新变革。首当其冲且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对传统经济周期的冲击。

一、网络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

网络经济是信息社会的经济,是一种有别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崭新的经济形态,它是基于互联网进行资源分配、生产和消费为主的经济形式,也就是后工业社会信息价值取代工业价值在经济增长中居主导地位的网络化经济活动。它的产生有其技术经济背景和社会物质基础。它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直至90年代,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在信息的数字技术革命的支撑中,各自网络化,相互渗透连接形成信息的全方位服务网络,实现了通信网、计算机网、资源网的“三网合一”。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网络革命,是网络经济得以最终实现的动力之源。网络革命只是为网络经济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经过近3的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已达到了工业经济的顶点。跨越所谓的后工业社会,社会进一步先前发展,必须提升经济效率,拓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而网络是高科技,它给旧的经济环境、制度带来了根本的、全新的变革,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并超越着原有经济框架。这是一场真正的经济革命,是网络经济的根本内涵。

网络经济与以往的传统经济相比,有诸多的内在特点:

(1) 网络经济是直接经济。以网络为依托的电子交易运行,推倒了横亘在供应商、顾客、姻亲集团和竞争者之间的高墙,使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绕过中间层次,在自己与目标之间走最短直线。

(2)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互联网体系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可进行全球信息传播,并可24小时全天候运行,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因而把空间地理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制约降低到最小限度,使之更具有全球一体化的特点。

(3)网络经济是虚拟经济。网络经济是一种虚拟的现实经济,是在信息网络空间构筑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的经济活动。网内媒介空间中的虚拟经济与网外物理空间中的实体经济相互并存、相互促进,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

(4)网络经济是创新型经济。网络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智力而不是体力,靠知识信息而不是物质资源,应用知识添加创意已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问题。技术创新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相结合已成为新经济增长的引擎。

(5)网络经济是速度型经济。网络经济是节奏空前加快的实时性经济,信息化使经济活动的离散性减弱,连续性增强,极大地提高了时间利用率。快速高效已成为各种经济体及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

二、网络经济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经济周期就是指一国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每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宏观经济总量发生这种周期性波动,是自重商主义时代以来遍及世界各国的客观规律,只是在二战后,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采取反周期的手段,使经济周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但始终没能摆脱经济周期的任桔。

到了90年代,美国经济自1991年4月走出二战后第九次衰退期,到年8月经济持续增长了112个月,成为1854年以来美国经济史上32个周期中最长的一次,并继续处于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的“一高两低”的良性发展阶段,进入了所谓的“新经济”的最佳运行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只要美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2.25%-2.5%,其NAIR自然失业率,即不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会保持在5.5%-6%。然而在这轮经济增长中,1992~美国GDP平均年增长率达3.6%(-19高达4.l%),而失业率和通胀率同时走低,失业率自1992年以来逐渐接近4%,1999年美国劳工部宣布全年失业率达 4.l%,创自1969年以来最低记录。通胀率在1990年为5.4%,而在1991-1999年平均仅为2.6%。这完全背离了菲利普斯曲线,超出了主流经济理论的解释力。美国这轮超长的经济扩张打破了经济周期的许多规律,给经济周期理论带来了直接的挑战,引起了经济学界的瞩目。

美国经济周期的这种新变化的原因很多,但其根本原因是它在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今天的世界,正如300年前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一样,只能说出现了网络经济的萌芽,正处于新旧经济形态交替的转折时期。因此,从长远意义上说,这次经济增长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对这次变化的现实思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给研究未来经济形态中经济增长模式提供了参考。

经济周期是建立在现代机器生产基础上的货币――商品经济的产物,马克思将其称为“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因而,探讨经济周期新变化必然要从产生经济周期波动最根本的、具有物质性和本原性的物质技术条件入手。这次科技革命的产生和深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的形成,使经济周期运动的基础发生了实质的变化,宏观环境和微观主体上质和量的变革正在改变着经济周期运动的规则。

(一)宏观环境的改变

信息革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科技革命,它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扩展成为一个庞大高新技术群,对整个宏观经济基础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改变了现有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引起了经济运行方式和市场机制的巨变,因而彻底的改变了传统经济周期运行的宏观环境。

1.信息产业的崛起奠定了新的产业结构的基础。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生活生产力的结果,也是网络经济形成的最大标志和核心内容。人类经济发展和进步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的,任何新经济形态的出现都与产业结构的变动有直接联系。在美国,以网络服务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主导产业群已取代了以汽车制造为核心的传统主导产业群,成为市场规模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拉动范围广的前沿性支柱产业。信息技术产业部门占GDP的比重

从1994年的6.4%增长到的8.2%。自1990年以来,美国信息产业销售额增长对%,1996年就达到了8660亿美元,一举超过了建筑业和食品业。1999年仅互联网给美国经济增加了5070亿美元的产值,并且自1995-1998年保持年增长率174.5%的惊人速度。在经济创新的带动下,美国对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增长,1990年美国对信息产业部门的投资总额首次超过同年对其他行业的所有投资。1994年美国企业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第一次超过其他厂房设备的投资。从1991~1999年的前三季度,整个计算机和软件的投资金额高达3.48万亿美元,占全部设备投资7.07万亿美元的45.3 %。这标志着信息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国第一产业,美国再次成为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的先驱。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的影响着美国的产业结构,有力的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其原因不仅仅在于信息技术使信息产业本身获得长足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相比有质的飞跃,具有极强的渗透力,既能用于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又能普遍用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将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联系起来。信息产品再生产与物质产品再生产同时并存,相互促进,并有以后者为主向以前者为主的趋势,两者运行既服从统一的一般规律,又服从各自不同的特殊规律。因此,由于新产业的新规律,传统的、由工业兴衰决定的经济周期波动必然要发生重大变化。

(1)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1993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7%,其中电脑和半导体产业贡献率又高达45%。美国商务部今年6月5日发表的(2000年数字经济)报告显示,1995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中30%来自信息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已取代汽车、建筑等传统行业,成为美国新经济增长点。而且,信息技术在其他经济部门应用所产生的效益更难以估量。网络经济时代,科技真正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第一利器。

(2)信息产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信息产业本身劳动生产率极高,美国劳动生产率从1995年以来增幅平均达2.8%,比1973-1995年之间的平均增幅1.4%提高了一倍,其中一半以上的功劳归于信息技术产业。同时,信息技术在其他经济部门的广泛应用,又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率,如大量使用计算机的制造业生产率由80年代的3.2%增长到90年代的5.7%。以往的技术革新主要以革新成果来代替和增强人的智能,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则用其成果来代替和增强人的智能,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因此,高新技术在融入传统工业领域,提高其生产率的同时,使物质生产部门的固定资产更新方式和周期发生了变化,机器设备的更新,更多的取决于其自然寿命,而非社会寿命,从而减缓了固定资产更新所引起的周期波动。而且,信息产业本身的周期波动也不取决于固定资产更新,而取决于新技术、新知识及其获取方式。在网络经济时代,智力资源的潜力无限,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知识不断涌现,而获取方式更加快捷方便,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发展使新产品生命周期大为缩短,从而保证了经济增长持续稳定。

(3)信息产业对就业的影响。信息技术是普遍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但它并未给就业带来压力,反而不断创造更多的新的就业机会。1980年以来,美国因裁员和重组失去了4300万个就业机会,但同时却创造了对op万个新就业机会。而最近5年里,仅信息产业就创造了1500万个就业机会。1998年以来,信息产业每月创造就业机会21.3万个。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这次信息技术革命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但同时强化了分工,使产业分化过程趋于深入,创造了生产过程的新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门类和部门,衍生了新的投资,提高了生产“迂回化”程度,从而又提高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其次,迅猛发展的信息产业需要大量的新型劳动者,有利于扩大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力资本在具有“固定资本”特性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柔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大大减少了结构性失业。最后,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强了其特有灵活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灵活而有弹性的劳工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资源将不断的从低收入产业走向高次产业,从低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而信息产业是软化和高级化的新兴产业,其劳工平均薪资达52920美元,比全体平均工资高78%。因此,信息产业将会进一步拓宽深层次的就业空间,改变就业结构。

(4)信息产业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对抑制通胀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根据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计算机硅芯片的功能每18个月翻一番,而价格却以减半数下降。1991-1996年,计算机微处理器的生产成本从每秒百万条指令(MIPS)230美元下降到3.42美元,下降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是其他传统产业部门所无法比拟的。1999年美国商务部的(正在兴起的数字经济)指出,1996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产品价格下降使通胀率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信息技术渗透到其他产业,又使其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价格下降。而且,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人竞争压力加大,更多的是想保住就业机会而不是提高工资,使近年来工资实际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这大大缓解了物价上涨压力。信息产业产生的这种宏观外部效应对整个经济的通胀都起到了抑制作用。

2.网络经济改变了经济周期运行的市场机制。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作为调节资源优化配置的“第二只看不见的手”,填补了市场价格机制的空缺,使经济平稳运行。在网络经济中,一切都以信息为基础,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并借助网络,使信息传输速度更快捷,使信息获取更方便,从而使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不平衡幅度减小,使经济增长的升幅跌幅落差缩小,进一步使经济增长速度的.周期波动过程变形。正是在信息的调节作用下,市场正在向一个近乎理想状态下的经济模型发展:买方和卖方都具有完全的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联系”,价格水平始终处在供求平衡点上,实现了“零库存”和市场准入自由。

网络经济也是全球化的经济,网络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显然要依托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加强R&D,创造竞争优势,同时深化国际分工,既拓宽了市场,又降低了成本,在世界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信息产业的崛起,又为国家间关系创造了新的手段和条件,进一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全球经济的限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经济市场形成了在竞争中创新和在创新中竞争的动态机制,趋于理想完美的完全竞争模式――市场效率最高,资源配置最佳。这改变了社会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处于其中人的理性预期,保证了经济运行的平稳。当然,现实存在和理想逻辑并不等同,现存经济还远未达到理想模式的标准,但既然找到了路,就不怕路远。

(二)微观主体的改造

网络经济带给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它扫荡着社会经济的每个角落。它改造着经济主体,甚至使他们角色互换,命运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1.企业(生产者)。企业是现代经济的细胞,是社会经济的基本主体。可以说,网络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运作的模式和企业生存的原则。在工业经济分工中,生产只取决于人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而在网络经济中,生产更多的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信息与知识代替了资本与劳动力,成为最核心的生产要素,知识本位和信息本位成为网络经济下企业的新标志。以实物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周期波动必然要让位于以无形资本为核心的经济运行周期。网络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实践发生根本变化,建立适应新颖、创新和变革的柔性而敏捷的企业形式,使生产和销售更加符合市场需要,及时准确掌握市场动向,降低库存和提高“市场出清”速度,实现“有求立供、供随求止”的目的。这样就减小了供求矛盾带给经济的影响,从而降低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2.消费者。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是最大的受益者。随着网络化时代信息的大量流动、共享,作为市场的另一主体,消费者不再是传统经济中被动的角色、主动性大大增强,权力逐渐从生产者一边转移到消费者一边。网络经济是直接经济模式,消费者可以与生产者直接对话,参与产品决策,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从而改变了传统工业大批量生产的生产模式。同时,消费者拥有完全的信息,缓和了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摧毁了企业用价格作为超值赢利的手段,形成了一种有效的价格收缩机制。随着消费者行为的日趋“理性”,经济运行也将更为“理性”。

3.政府。政府不是市场经济行为的主体,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自从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诞生以来,宏观调控理论不断发展,政府干预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主,实体经济是传统政府宏观调控理论的基石。网络经济是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新经济形态,依赖网络从事经济活动的虚拟经济迅猛发展,与实体经济两足鼎立,且有取代后者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因而必将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传统宏观调控下,政府干预在弥补“市场失灵”缺陷的同时,又陷入了“政府失灵”的怪圈。因此,在网络经济下,政府的角色定位呈现出新变化,在信息网络这“第二只看不见的手”的协助下,真正成为电子化的第三者政府。政府通过信息网络将政府信息基础设施与其外部任何可以数字化的经济主体相连接。信息网络调节的运用,使政府决策更及时、准确、可靠。在此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指导,而不直接干预经济,做到只“掌舵”不“划浆”。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网络经济社会里,电子化的第三者政府既能远离凯恩斯主义,又能收到积极的干预效果;既能增强政府管理能力,又能保证微观经济的效率。政府的这种转型,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政府失灵”,确保经济良好健康运转。

经济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形成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它研究的主要是工业社会的经济。正在兴起的网络经济的性质和特点都超出了物质资料再生产总过程的范围,它的经济运行规律必然超出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解释。处于新旧磨合时期的美国这次经济周期的新变化还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经济周期理论,但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以未来的眼光看待这一具有前瞻性的变化,可以判定,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周期必将成为历史。

经济学影响 篇6

关键词:经济制度变迁;经济增长;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9001107

发展并成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制度经济学打破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长期忽视制度因素的桎梏,强调制度变迁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1]。这一全新论点也被诸多实证文献予以佐证。相关研究均发现,诸如产权保护程度的加强、贸易开放程度的扩大、金融市场的完善及民主水平的提高等制度的改善的确可以加快一国的经济增长,尤其对转型国家而言,这种影响则更为巨大[2]。

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分析 篇7

1. 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的交叉点

1.1 心理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

研究人类的行为并找寻其中的心理因素, 对其进行心理行为模式解释, 一直以来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随着心理学科的逐步成熟, 心理学对经济学渗透的力度也在增强。例如, 传统心理学家已经深深地卷入了风险分析和规范性决策分析, 结果不可避免地同传统的福利经济学和决策理论相联系;现代心理学家正在积极地研究一些常见的经济两难问题, 并将普遍的两难问题解决的心理行为模式带入到经济行为当中。

1.2 经济行为的心理动因分析

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学科, 同样也是研究人的学科, 这是由于人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财富的持有者, 人的行为促进了财务的流通和变化。在研究人对财富的各种行为——即经济行为的过程中, 进行动因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热点之一。对经济行为进行基于心理行为的分析已经成为目前任何一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涉及研究消费、交换、生产和分配等任何一个主要的经济学范畴, 都必须首先考虑人的心理因素影响, 这意味着经济学研究已经将心理学研究纳入其中并使其成为一种研究切入点或研究手段。

2. 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

2.1 心理学影响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传统经济学研究以经济的运行原理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虽然研究过程中也涉及经济实体或者个人的行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但这样的研究占少数, 大多数研究都将重点放在经济的发展脉络以及重要的经济模式甚至经济管理相关的方面。心理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直接影响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人类的行为和心理之间的关系, 经济事务作为人类在社会中最主要的一种行为, 其心理过程和特征自然而然地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而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 动摇了以往经济学研究已经得到的结论, 甚至引导经济学研究的方向变化, 例如, 经济人假设被质疑, 而社会人假设成为了当今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之一;经济学从宏观的经济原理研究转向细节性的个体经济行为研究, 例如通过个体消费心理研究区发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并提出刺激消费的建议、利用人的视觉心理感受特征进行商品定价;使用沉没成本效应进行金融业务推广等。

2.2 心理学影响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由于心理学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产生影响, 相应的, 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也因此受到影响, 这表现在现代经济学研究在进行研究思路总结和研究方法应用的多变性以及“心理学化”方面。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以大规模数据调查以及事件还原套用相关原理作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建立假设并且验证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普遍思路;但在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下, 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逐渐分解成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 在解析经济事件的因素时, 倾向于对相关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甚至因果的函数特征进行明确的分析和说明;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 考虑到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差异, 对研究进行讨论的角度更加复杂, 所得出的结论也更倾向于对特殊群体进行经济学的解释, 而非对某一经济事件进行解释。

2.3 心理学影响经济学的研究流派

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融合已经成为既定的实施, 在二者学科交叉的部分诞生的新的研究领域被不同的学者冠以不同的称呼, 一说为心理经济学, 一说为行为经济学, 一说为行为金融学。由于缺乏相关心理学背景, 多数学者的理解非常狭窄, 并常常将三者混为一谈。这种理解的差异恰恰缘于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经济学的不同影响, 即西方心理学对经济学的流派性影响效应上。其中, 起源于欧洲的心理经济学更多地受到了传统欧洲式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 而在美国复兴的行为经济学, 则更多地受到了根植于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相反, 行为金融理论则更多地受到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这说明, 心理学本身的流派发展使得经济学研究流派受到了影响, 进而产生出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3. 心理学对经济学影响的积极价值

心理学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影响了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整个发展脉络, 这使得经济学从高高在上的“财富研究科学”转为“个人经济问题研究科学”。这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之表现;另外, 心理学对经济学的研究也证明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能够促进彼此的进步和发展这一观点, 无论是经济学还是心理学, 都因为这样的影响而使自身的研究领域得到扩展、研究结果更加丰富;第三,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释人的行为, 解释的过程必然会导致人们的行为以及认知发生改变, 在经济学研究中, 那些与心理学相关的研究结论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使得经济学研究的实用价值有所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 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便现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流派发展等方面, 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都是积极的。无论是心理学研究者还是经济学研究者, 都应该重视这其中的关系并加以利用, 以便促进这两门科学的共同发展。

摘要: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对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的交叉点进行分析, 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 对其影响价值进行了评价, 希望本文能够为心理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的融合提供帮助。

关键词:心理学,经济学,影响

参考文献

[1]范耘郡.浅析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相互影响[J].商业经济, 2014 (06) :120-121.

[2]赵红军.经济学发展新方向:心理学发现对经济学的影响[J].南方经济研究, 2003 (12) :122-123.

[3]强以华.经济伦理学中的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7) :107-108.

经济学影响 篇8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 由于商业经济发展的缓慢, 因此语言和经济的关系并未凸显, 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自上世纪60年代起, 经济学者Jacob Marschak提出了语言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引起各国学者对于语言和经济关系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最近三十年是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于经济学的研究, 同样语言经济学的研究也在国外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 因此对于语言经济学的研究, 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 我国语言专业的学者和经济学者分别从不同专业视角对于语言经济学展开了研究, 已经取得了很多重大成果。

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一) 经济影响其他语言区域国家语言政策的设定和语言培养体系的建立

经济体通过自身经济实力产生的影响力, 影响着其他语言区域国家语言政策的设定和语言培养体系的建立。首先表现在经济贸易交往中, 使用不同语言的贸易双方, 由于经济实力在贸易双方中占主导地位, 从而导致了语言的主导地位。其次, 由于经济实力强大, 经济贸易的频率高, 从而导致使用该语言的频率高, 被认知度高于其他语言, 从而逐步提升和确立语言的使用地位。在经济贸易活动中, 贸易双方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体, 通过商品的输出过程同时伴随着语言的输出, 从经济交往的协商过程到商品的宣传、包装、说明等, 整个流程都伴随着语言的应用。在贸易双方处于非主导地位的一方, 为了扩大经济利益, 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目标, 满足经济需要, 必然在语言政策的设定和语言人才的培养上与之相照应。例如, 我国在建国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期培养了大量的俄语人才;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为了吸引外商投资,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调整了语言政策, 建立了新的语言培养体系, 我国开始培养大量的英语人才和日语人才, 俄语的主导地位下降。

(二) 经济影响着人们对于语言学习的选择

经济体通过自身经济实力产生的影响力, 影响着人们对于该语言学习的选择, 从而推动该语言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我国改革开放后, 外资的引进, 通过经济交流和外来商品的接触, 让我们接触英语的频率增加, 一时间“英语热”席卷全国。至今, 对于英语人才的培养, 仍然是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外资的引进, 也增加了更多的需要英语的就业岗位, 并且英语的就业岗位在薪金上高于普通岗位, 由于好就业、待遇好, 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学习者主动选择学习英语。同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全面提升, 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伴随着国家经济影响力的提升, 在商品输出的同时, 汉语也逐渐为世界所熟悉。经济实力的提升、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力的增强、旅游消费的需求增加, 也直接导致了语言的传播。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汉语的传播也更为迅速和宽广, 各国对于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更为重视, 建立了各自的汉语人才培养体系。到2012年, 中国孔子学院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在2013年1月,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里顿宣布成立“十万人留学中国”基金会, 在韩国、日本等国家在公共场所的广播、标志也在使用本国语言和英语之后开始加入汉语。

语言能力作为劳动能力的一部分, 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要求已经从对于母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写阅读能力发展到对于外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写阅读能力。例如我国实施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 已经将外语能力作为衡量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当人们认识到, 学习和掌握外语有利于个人的就业和发展, 自主选择影响力相对大的外语进行学习, 在这个选择过程中, 经济因素是其选择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意义

语言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意义在于两个层面:其一, 通过研究语言对于经济的作用, 从而认识语言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掌握其中的规律, 推动经济的发展;其二, 通过研究经济对于语言的作用, 从而更好地制定语言政策, 建立语言培养体系和规划和实现语言传播的策略。以语言作为研究的主体, 通过探讨经济活动对于语言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来认识语言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本文更加侧重第二个层面的研究, 希望可以通过系统地认识经济对于语言的作用, 从而增强对于影响语言传播和发展因素的认识, 通过对于经济对于语言影响规律的掌握,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的发展规律, 有利于我们进行语言投资、语言规划和语言的保护, 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摘要:在现代经济中, 语言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经济发展对于语言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 语言和经济的关系日趋凸显。通过研究语言和经济的关系, 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和经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其中的规律。

关键词:语言,语言经济学

参考文献

[1]王清智, 黄勇昌.对语言与经济关系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4:77-80.

[2]王清智.论语言的经济功能[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3:4-5、77.

[3]张哲.浅析人类语言的经济作用[J].时代经贸 (中旬刊) , 2007, No.87SC:73.

经济学影响 篇9

一、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1. 对劳动力和国民产出的影响。

首先,网络经济的创新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且对于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影响,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催生了很多网络相关的行业和职位,给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技术产业需要大量技术人才,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其次,网络经济的创新也深刻影响了国民产出[1]。网络创新催生了一系列信息产业,这些信息产业为对于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产业所占GDP的比率日渐提高逐渐超出传统行业,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2. 创新扩散对劳动力和国民产出的影响。

首先,从劳动力需求方面来说,随着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因为信息技术创新扩散劳动力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因为网络经济是技术性产业需要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更受到欢迎并且工资待遇也更好。而且,技术创新的不断扩散降低了商务和信息管理方面的劳动力需求;其次,技术创新的扩散给国民产出带来质的飞越,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素质和资本量的巨大飞跃,所以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生产力[2]。因为在生产中引入了信息技术,加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一级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

3. 创新扩散对国民经济不同层面的影响。

首先,影响了千万家庭。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给千万家庭带来深刻影响,更多的家庭选择网购的方式进行消费,网络购物时代全面来临,基于电子商务的购物方式逐渐替代了传统购物,同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网络社区、网络移民等产品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出现了根本的变化,并且通过网络加快了信息传播和经济发展的速度[3]。网络游戏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休闲方式,因为具有广泛的大众需求促使网游和手游获得迅猛发展。另外,随着网络拍卖、网络教育、网络炒股的出现人们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投资和教育模式,反过来又促进了网络经济产业的发展。其次,企业深受影响。第一改变了企业的交易模式,交易模式的改变催生了价值链概念,企业竞争最终归结为价值链的竞争,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固发展。从价值链角度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追求最大价值必须通过合作共担风向、共享利益,同时最重要的是以客户为主,根据客户需求安排生产。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CPC模式,它是通过优化价值链实现企业内部增值,最终实现产品的协同服务。CPC的技术方案很复杂,需要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CPC开发和应用策略。从企业与外部环境来看,企业同时面临国内竞争和国际市场的挑战,所以,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网络搭建适应竞争的需求,企业各部门都要构建相应的网络组织来适应企业发展,并根据虚拟企业发展经验创新企业组织形式,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促进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

1. 完善基础网络设施。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网络基础建设全面展开,到今天基本已经覆盖到全国主要的城镇,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国民数量大,现在还有10%的地方没有网络。同时,随着我国网民的不断增长,必须配备更大的网络出口宽带,这样才不会影响人们使用网络的效率[4]。所以,我国政府应该不断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研究分析世界上网络经济繁荣的国家发现,为了确保网络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他们都制定了各种科学的政策和规定,比如美国出台了“信息高速公路”政策,日本有“IT基本法”等,通过政策的引导支持促进网络经济发展。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也出台了一些支持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比如“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但是这些政策不太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我国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出台的地方性支持政策针对性强,对于当地网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2103年浙江电商交易额占全省GDP42.5%,几乎占了一半。可见,政策支持对于网络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应该加大对网络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度,制定实施更多的有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比如降低上网费用,刺激网络消费等。

三、结束语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规律,网络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它的历史意义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为了充分利用网络经济带来的良好发展契机,文中分析了网络经济的创新模式对于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推动网络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希望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巍.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3.

[2]金裔婕.网络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蔡宇婷.基于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09(21):201~202.

经济学影响 篇10

一、大数据在经济学领域应用的基本原理

大数据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基本思路以大样本数据统计与机器学习技术为基础。 其中大样本统计的过程概括如下:用N个代入变量得出对应的N个测量结果与K个潜在的预测因子, 比如:以居民消费价格CPI指数预测为例, 首先通过GOOGLE数据搜索或其他软件, 筛选出同CPI有关的一系列关键词 (比如粮食产量、原油期货价格、气候温度、价格改革政策等) , 然后通过这些关键词在文本数据 (新闻、微博、评论、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 出现的时间频次, 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和逻辑路径关系, 从而得到测量结果N和预测因子K。 在许多情形下, 每一个代入变量的信息是足够丰富的, 但不具有结构性, 故可能会产生很多潜在预测因子, 因此, 需要注意的是:若是过度拟合, 即预测因子K的个数可能会远远大于观测变量N的个数时, 虽然模型可完美解释观测到的结果, 但样本外数据的解释力却很差。 在这种状况下, 构造一个最大化样本解释力的模型便成为首要目标, 同时构建的模型还不能出现因过度拟合所导致的样本外无力解释的情形。因模型构建不同, 使用方法也随之改变, 惩罚预测因子的过度使用方式也不同。 如Lasso回归模型, 在满足一系列约束条件下, 依据最小化离差平方和来选择模型系数。通过将样本分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 (“训练样本” 用来估计模型参数, “测试样本”用来评估模型) 进行过度拟合。 而在评估预测效果时, 一般交叉使用样本内预测与过度拟合, 但目前这种交叉验证的方法在当前的实证微观经济学中也鲜少用到。

机器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假设就是机器学习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 也就是样本数据 (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情形相同) 独立产生于同一过程。但由于现实环境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 故这一假设并不合理, 因此, 在高频使用新数据的应用中, 往往通过对自身持续“再训练”, 从而使得模型可以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变化对预测结果进行调整。当然, 对于机器学习, 有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卢卡斯批判的疑问, 即若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政策调整, 则政策调整后的现实结果可能与初始模型的预测结果有差异, 因为政策的改变会影响数据间的潜在行为关系, 但这一疑问在其他预测模型, 比如计量经济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和联立系统模型中也都存在。

二、大数据对经济学的影响及前景

如今, 随着数据样本容量的急剧增加, 使得大数据的使用方式不尽相同。 作为一个规律性科学, 经济学需要广泛、详细的数据, 并运用统计技术来处理新型数据, 大数据的出现可能会在社会学与计算机科学间构建一架桥梁, 其学科价值可能在于创造新的思维方式, 这将会导致对经济学的新思考和研究方法创新, 甚至会带来分析经济学方法的质变。

一方面, 由于多维度的精细间隔, 大数据可以为经济学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研究变量和视角, 可以研究以前难以测度的行为理论, 这为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测量方法。 例如:麻省理工大学助理教授Alberto Cavallo设计的 “百万价格”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一个网络程序, 获取网上物品价格, 继而运用这些数据计算得出通胀指数, 该通货膨胀指数就是阿根廷的精确透明通货膨胀指标, 其实时价格数据的捕捉能力和准确度, 使得该指标作为政府测量通胀的替代选择。 又如, 谷歌提供的请求式数据选择也提供了一个探索新机会的理由, 目前一个备受瞩目的例子就是“及时预报”, 在某些方面它可以通过庞大经济社会数据集进行短期精确预测。

另一方面, 大数据已与行为经济学相适应, 成为产业相关经济规律研究的一部分, 并且, 大数据在经济学领域已经显示出众多的优越性。大数据已有潜力去挑战理性概念, 例如对于经济学家在预测问题上的出错概率, 强调样本偏差的方法;或者对于政策刺激的外部效应问题, 强调在社会媒体中情绪化分析出现的混乱问题, 总而言之, 大数据与先进的建模策略相结合, 可以产生更详细、更准确和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分析。

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或者研究思想上看, 总体来说, 目前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还刚刚开始, 处于初级阶段和辅助地位, 目前还没有出现跨时代、里程碑式的技术进展。 相比于比较完善的宏微观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理论和金融学等理论等, 大数据技术的劣势在于没有严谨的、 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作基础, 其对不同关键词的选择具有主观性, 很难洞悉其背后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其使用的各种数据挖掘技术 (比如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分段算法和机器学习算法) , 从技术上讲, 这些技术没有突破传统的理论和思路;而且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原理主要是分析不同关键词的关联关系及其强弱度, 方法比较单一, 远远不能代替现有的宏微观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

但是, 大数据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前景旷阔而深远。 随着时间的延续, 数据容量在飞速增长, 数据彼此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 对于经济学家而言, 传统经济领域就已经有较多的数据量:各种金融交易数据, 如优惠卡数据、在线消费数据、详细人口数据等间隔性数据。大数据通过对各种媒体和渠道 (比如搜索引擎、社交网络、通话记录、传感器、网络日志等) 中不同类型的海量的结构数据、非结构数据和半结构数据进行快速计算和分析, 能够解析存在于现实社会、虚拟世界以及虚实混合社会的复杂网络关系, 并适时动态地做出判断和决策, 这不仅仅是一个把基础数据转变为信息、信息转变为知识、知识转变为智慧的由低到高的转变过程, 该过程融合贯通了国家、区域、行业和个人, 颠覆了传统的、线性的、自上而下的目标驱动式的精英决策模式, 形成了动态的、随机的、非线性的、自下而上的发现群体智慧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式; 而且这也是一种新技术、新工具, 其依据海量的网络资源, 充分发挥了电脑对海量信息收集能力和批量化处理能力远远高于人脑的优势, 从而有效地弥补人脑功能的不足, 这在当今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等技术的兴起和普及导致的信息化数据爆发时代, 优势明显, 应用前景看好。已有研究表明, 对于经济学家而言, 大数据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大数据对于社会学研究的魅力已经逐渐显现, 不从事大数据研究的经济学家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机会成本 (Mayer, 2013) 。

三、大数据在经济学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 大数据已经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展示出越来越多的优势和强大能力, 但另一方面也面临一些问题和质疑, 比如大数据集的可获得性, 大数据集的管理和处理, 以及如何有效地提取大数据集中所隐藏的关键信息等, 具体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 因果关系。 仅仅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 有时难以洞悉或找到事情背后的真正因果关系, 比如, 根据某城市的数据, 电视数量越多, 犯罪案件也就越多, 两者是正相关的, 但是它们之间不是因果关系, 真正的因果关系是这个城市的人口在增加, 而导致电视多, 同时犯罪数量也在增加。 虽然在商业应用中, 如果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了电视和犯罪数量相关, 就可以直接应用了, 而不在乎里面的原因和结果, 但这种相关没有经济学意义, 因此, 即使对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得出的计算结果, 在使用前应该反复思考, 思考其背后经济学逻辑, 而不是完全盲目信任。

2. 大数据依然存在数据局限。 虽然大数据具有容量大的特征, 但是这也是相对的, 由于数据收集、硬件设施、数据机密属性等问题, 真正的完全样本很难获得, 即使在美国, 所谓的海量数据也可能存在局部性和片面性, 这些数据的抽样样本也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学中随机抽样的假设 (即, i.d.假设) 。 正如Linnet Taylor (2014) 所说, 实际上影响社会变革的很多分布都是非对称的, 其实很多不是对称的, 因此做抽样的时候就得非常慎重。甚至是谷歌 (google) 和面书 (facebook) 公司, 它们声称的全数据样本, 但实际上也不是全部数据, 因为, 上facebook仅仅是那些有facebook的人或能够上网的人, 这些人的观点也不能够代表全部居民, 而且这些人的占比和很小, 可能没有代表性;还有, 这些数据的同质性是没有办法保证的, 因为它们是在不同时段用不同方法来收集数据, 然后整合在一起, 这样的处理办法很难保证这些网站的数据具有完整性和随机性。

3. 如何清洗和获得数据。 因为数据越大, 噪音可能就越多, 比如从微博里面提取的数据, 由于这些数据大部分都是无关信息或者是重复信息, 因此, 如何筛选信息以提高信息准确性也是非常重要和比较棘手的问题。 另外, 尽管经济学已经具有处理数据量较大样本的娴熟技能和统计技巧, 但是大数据的资源可获性仍是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一个难题。由于数据资源大部分是专有的 (比如, Google的大众可获得数据库 (如insight和trend) 都是被监管的, 且在短时期内不太可能完全公开) , 因此, 经济学领域的许多研究者都会碰到获取合适数据的难题。运用企业数据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因为数据具有私有性, 故研究者只有在与企业签订保密合同的情形下, 才可获得这些数据的使用权, 虽然随着更多的研究者在其研究中应用大数据, 数据也就不再那么难获得, 但是, 数据资源的完全开放在短期内仍是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

然而, 总而言之, 大数据与经济学的结合为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未来的几十年, 大数据可能会改变经济政策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大数据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是分析方法、数据管理和分析策略的改变, 也是一次基础性的转变, 即从基于“正态”均值和标准差的科学研究转变为基于个体观测值的研究, 认识论的改变将给经济学准则基本原理带来质变和量变的双重挑战。由于这些原因, 大数据可能会带来经济学颠覆性的改变, 也有可能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的学科和方法论。

摘要:在经济学领域, 大数据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但随着海量经济数据的几何式增长, 以及网络技术与计算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更新, 将大数据运用于经济学逐渐成为学术界、商界以及社会广泛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分析了大数据经济学特征、大数据在经济学领域应用的基本原理、大数据对经济学的影响、应用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认为大数据与经济学的结合为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大数据可能会带来经济学颠覆性的改变, 也有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方法论。

关键词:大数据,经济学,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Mayer S., Nberger V.and Cukier K, “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3.

[3]于晓龙, 王金照.大数据的经济涵义及价值创造机制[J].中国国情国力, 2014 (02) .

外部环境影响香港经济 篇11

外围因素的负面作用自2011年下半年起已日趋严重。在欧美危机的冲击下,香港经济结束了两年来持续向上的走势,开始向下调整。2011年第三季度GDP升幅仅4.3%,为两年来最低点。

分部门看,外部需求快速滑落,货物出口和服务输出增长明显减速,成为2011年底香港经济放缓的最重要因素。内部投资的增长也有所下降,机器、设备、电脑软件领域的私人投资和公共部门的楼宇建造开支,是提振投资的积极因素;但以房地产建筑为主体的私人部门楼宇及建造开支则持续收缩。

本地消费是2011年香港经济的主要支撑。就业改善、收入增加及日益增大的财富效应推动消费需求出现了十多年来罕见的盛况。2011年前三季度私人消费开支达到本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

第四季度的GDP增速预期仍会继续下行,但由于2011年上半年经济增长表现尚佳,全年的经济增速预计将达到5.2%的较快水平。

2012年,香港的经济形势将更加明显地受制于全球经济放缓,尤其受到欧美危机的影响,外部需求进一步下调,对香港经济的拉动作用会进一步减弱。

按实际升幅计算,2012年香港货物出口只能维持3%左右的增长,上半年甚至可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货物运输和相关商务活动也会受到拖累,但由于来港旅游购物将保持旺盛,本地旅游服务输出将维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从而使整体服务输出增速徘徊在5.5%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2012年外部环境变化将显著影响香港内部经济活动,从而制约香港内部经济表现。

其一,资金外流和外来购买力减少将使高企不下的房价加快向下调整,预计2012年房屋买卖成交量将从2011年的10.8万宗减少至9万宗,私人住宅价格也可能下跌10%左右,加上股市在主权债务危机冲击下将会激烈波动,财富效应对香港内需的带动力将会减弱。

其二,外需放缓在2011年末就已开始影响本地就业市场,尤其是外贸进出口、货物运输、商贸及金融服务等领域更加明显。2012年这一影响会继续加大,失业率将回升至3.5%以上,这对内部消费需求将形成制约。预计私人消费需求将从2011年的8.6%下降到6%左右。

占香港投资总额超过75%的私人部门投资也将受到影响,其中私人楼宅和建造开支,以及机器、设备、电脑软件开支预期走低。但由于政府基建工程开支仍维持较高水平,估计2012年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将增长4.8%。

2012年,香港的通胀水平仍将主要取决于食品和租金价格的未来走势,这两大项目为香港通胀提供了七成以上的推动力。目前,私人住宅租金已从金融危机时的低位急升48%。虽然近期房租涨势有所放缓,但由于房租调整对通胀的影响较为滞后,因而房租仍将是带动2012年香港通胀上升的主要因素。食品价格对通胀的影响则是立竿见影,去年12月的内地食品价格下调将带动香港通胀见顶回落。

观察外部因素可以发现,欧债危机导致美元汇率走强,将有利于减轻香港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但仍然不可忽视全球流动性泛滥可能造成的影响。

此外,2011年底交通、电力和煤电申请加价,其幅度超过通胀率,这也是构成通胀上行压力的因素。预计2012年香港基本通胀率仍将维持在5%左右。

对于2012年的香港经济前景,可以做出两个设想。较好的情况是,欧盟各国在达成建立财政联盟的共识之后,进一步推出有效的短期措施解决到期债务问题;各国政府真正采取约束预算开支等有力措施化解危机,并得到民众的理解支持。香港经济在内地经济和内部需求的带动下,仍可维持3.5%左右的增速。

最坏的情况是欧债危机失控,欧元区被迫解体,加上地缘政治危机演变成军事冲突,将带来比金融海啸更激烈的冲击,香港经济也不免再次面临危险。

不论出现哪一种状况,香港都需要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主要优势产业的竞争力,积极化危机为新的发展契机。

作者为中银香港发展规划部高级经济研究员

经济学影响 篇12

“十二五”时期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新常态”, “新常态”即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经济调整之后出现过渡阶段的经济运行态势, 主要特点便是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在这一背景下, 开展经济学研究至关重要, 经济思想史不仅在经济学研究中居于重要地位, 而且是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充分重视经济思想史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影响, 以加强经济思想史研究来推动经济学研究更加合理的、更可持续的发展。

就理论意义而言。研究经济思想史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影响, 对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学科建设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可以从经济思想史角度提供较为详实的研究基础与相对特殊的研究思路。就现实意义而言。研究经济思想史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高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促使研究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活动或者经济学家的学说和思想, 结合经济现状, 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动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个人见解并不断修正, 科学的指导开展实践活动, 甚至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走向从而趋利避害。

结合以上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经济思想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针对性的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以期引起研究者对经济思想史的广泛重视, 加强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 并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经济研究和分析能力, 正确揭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规律, 有效指导“十三五”时期经济活动实践, 为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文献综述与资料来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 经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越来越广, 经济学研究也随之开展, 经济思想史作为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涌现出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吴承明 (1995) 指出经济史应当成为经济学的源, 而非经济学的流, 研究经济史既要有历史学修养, 又要有经济学基础。胡寄窗 (1998) 重点对中国经济思想进行系统梳理研究, 探索出了一整套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田甜 (2008) 认为经济思想史是经济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主要研究自古及今的经济思想、理论、学说、观念的发展历史以及政策、制度等背后的学说与思想等内容, 要注意历史学方法和经济学方法的结合。贾根良 (2010) 提出经济思想史内容的选择轻视实际问题导向, 削弱了对解决现代经济发展问题的启发价值, 要在经济学研究中增添以现实观察和历史经验为基础的经济思想。以上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思路。

三、经济思想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1. 研究经济思想史的重要性

研究经济思想史有利于提高研究者的经济学研究能力, 就研究者个人而言, 研究者通过从实际出发、详细占有大量的历史资料, 坚持实证与抽象的辩证统一、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最终揭示本质、说明现象, 这一研究过程会有效提升研究者的资料收集、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抽象思维能力与理论实践能力。研究经济思想史有利于推动经济学研究不断进步, 就一般性经济学研究而言, 各历史阶段经济矛盾的否定之否定, 形成了现实经济矛盾, 要全面揭示和论证现实经济矛盾, 就必须探讨其历史根源, 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经济思想史有利于确立和完善中国经济学体系, 就中国经济学研究而言, 中国60多年来的经济思想史就是不断选择和变革的历程, 中华民族的长期历史尤其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决定了中国当前经济问题, 在确立和完善中国经济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中国经济学研究无法脱离中国经济思想史。

2. 研究经济思想史的必要性

由上文可以看出经济思想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但是更不能忽视研究经济思想史的必要性, 一方面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另一方面“十三五”时期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发展要求, 但是相较于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以及新的要求, 当前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却明显不足, 包括不重视甚至忽视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缺乏主体性、经济思想史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有效的经济发展动力等等, 可以说, 研究经济思想史是推动中国经济研究发展, 解决现实中国经济问题的必由之路。

四、研究结论与研究建议

1. 研究结论

经济思想史是指归纳经济政策、经济活动、经济理论、经济学说等内容, 综合分析各种经济思想产生与发展规律, 形成自己的、有利于开展经济学研究实践的能力, 从古至今经历了古代经济思想时期、早期古典经济思想时期、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分化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现代主流经济学等阶段。经济思想史离不开经济学研究, 经济学研究也离不开经济思想史, 当前加强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是推动中国经济研究发展, 解决现实中国经济问题的必由之路, 十分重要, 也十分必要。因此, 要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重视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 要以人的发展或者劳动者的发展为根本导向, 坚持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主体性, 以世界范围内一般性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为辅, 建立起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理论自信, 完善中国经济学研究体系, 指导中国经济更健康的、更可持续的发展。

2. 研究建议

(1) 从根本上把握经济思想史的内涵和外延, 始终坚持经济学研究中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要认识到经济思想史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把研究经济思想史作为经济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 培养对研究经济思想史的兴趣爱好, 将经济思想史研究贯穿于经济学研究始终。

(2) 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通过哲学基础锻炼抽象思维能力, 学习多种经济理论服务于经济思想史研究。同时, 探索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 如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比较、分析与综合等, 广泛研读前人研究成果、学说和著作, 提高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能力。

上一篇:居家治疗下一篇:品牌维护与危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