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的技巧

2024-09-26

小说阅读的技巧(精选12篇)

小说阅读的技巧 篇1

摘要:小说阅读与论述类文本阅读形成互补, 侧重考查学生的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以及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等。小说阅读是高考试题中的难点, 做好小说阅读题必须准确把握故事情节, 全面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中运用的各种技巧。

关键词: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考试大纲》的总体要求是: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鉴赏性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 让他们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阅读语言, 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情感, 并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 生发出自己对于作品形象的再塑造。学生的情感贯穿了阅读的整个过程, 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促进正能量的焕发。在高考的命题中, 出题者往往从四个角度命题:考察学生对于小说情节连贯性、暗示性、抒情性的把握;考察小说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作用;考察塑造人物和讲述故事的各种写作技巧和手段。学生要掌握小说阅读技巧,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把握故事情节、注意环境描写、揣摩人物形象。

一、准确把握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 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 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1. 寻找线索。

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 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 如《故乡》中的“我”;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以林冲的思想变化为线索;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的线索一般是一条, 也有双线的, 如鲁迅的小说《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华家的故事是明线, 描写群众的愚昧;夏家的故事是暗线, 歌颂革命者的献身。

阅读小说时, 寻找线索就要明白线索的标志, 因为线索是贯穿全文的, 所以找到文章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同类的词语, 仔细分析, 如果它能将文章零散的材料内容贯穿起来并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般情况下它就是线索。

2. 理清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基本结构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即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但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并不是一条直线, 作家也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 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 然后再回到原来的轨道, 这就出现了起伏波折, 为小说创造了更吸引人的魅力。这种情况下, 作者往往使用了倒叙或者插叙的叙述方式, 把故事情节安排得曲折一些, 或插入一些必要的补充。《祝福》中使用了倒叙的手法, 小说一开始就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展现在大家面前, 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另外, 还有平叙, 即“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 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事或多件事。

3. 分析情节的作用。考查情节, 重在分析其作用, 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该情节与全文相关情节的关系, 如使情节波澜再起, 引出另一个情节, 制造悬念, 情节更突出, 照应前文情节等。

(2) 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如丰富人物, 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3) 与主题的关系, 如深化某种主题, 突显某种主题。

二、注意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 分析环境描写也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人物活动和事件运行的具体背景。人创造了环境, 环境也改变了人, 环境不仅是人物活动的自然场所, 也是人物成长获得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的必要条件。从鉴赏的角度来讲, 环境还是分析人物性格形成、品质熏陶, 甚至言行根由的基础。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环境描写的作用非常重要。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它往往起到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表明故事发生时间地点、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的作用。社会环境即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有: (1) 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 交代人物身份, 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人物性格; (3)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揭示主题。

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我们在阅读中要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 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三、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 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 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 小说在人物刻画上拥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段, 它常常从各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塑造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因而在阅读小说时, 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来考查学生。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 大多从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来刻画, 因此我们在读小说时就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注意。

1.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 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 对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有重要的作用。

2. 动作描写是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 它直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还可以透露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3. 语言描写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及对语气神态的描写, 它对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 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 对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有重要作用。

5. 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通过细节的描写, 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 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如鲁迅的《孔乙己》, 孔乙己借考察小孩子四种“回”字的写法, 来表明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以自认为的知识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存在感, 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

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读懂小说必须读懂这三要素, 除此之外, 小说中所运用的一些表达技巧也要理解, 这样能彻底读懂一篇小说。

参考文献

[1]雷达著.当代小说鉴赏[M].人民出版社, 1995.7.

[2]韩金涛.小说阅读指导课到底怎样上[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 (5) .

小说阅读的技巧 篇2

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二、小说的三要素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三、小说中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⑷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⑸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四、小说的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⑴正面描写: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2、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面对这些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五、小说的环境描写: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手法作用等。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主题。④渲染气氛。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六、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

(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七、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小说常用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八、小说的表达技巧

A、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B、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C、表达方式

1、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2、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九、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1、理解

A、小说的主要情节;B、小说的主要人物;C、小说的主要内容。

2、作用

A、线索,贯穿全文

B、点明主题

初中议论文阅读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2

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开头的内容有:(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类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1)、举例子:具体、真切、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答题思路: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2)、分类别:条理清楚。

答题思路: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3)、打比方: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答题思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

(5)、作比较: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

答题思路: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答题思路: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6)、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

答题思路:给什么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7).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答题思路: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四步 ①不能;②解释该在本文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④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加点的“它”,“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一般是在指代词的前面找,找到之后,再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为什么在文章中要插入××的传说?

(1)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2)使说明对象具有神秘色彩

(3)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

说明文开头一段、末尾一段、中间段的作用。

开头:①、引出说明对象

②、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③、引出下文 末尾:总结全文

中间段: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标题的作用 1揭示说明对象及特征

2引起读者关注、思考

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总结方法:题目入手,分析结构,重复出现,问题指标,查找要点,概括中心。看题目知内容、明对象、淸线索、得中心、悟感情、分文体。

找线索的方法:先看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再画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还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鉴赏评价:

1、选段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梅雨潭的绿,试仿照例句赏析文中的比喻句。例句: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赏析:这里把皱缬的水波比喻成少妇拖着的裙幅,表现出梅雨潭绿的清亮的特点。

句子: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赏析:这里把滑滑、明亮的水光比喻成鸡蛋清,表现出梅雨潭的绿柔软、鲜嫩的特点。

2、作者是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描写梅雨潭的绿的?有怎样的效果?比喻、对比。作者连用六个比喻: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绿的亮度、纯度等加以表现,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也寄寓着作者的爱。作者用对比手法衬托出梅雨潭的绿是浓淡相宜,明暗适度,恰到好处的特点。

3、文章将收尾时,作者的写作在人称上发生了何种变化,有何作用?由第三人称“她”变成了第二人称“你”。一开始作者感情比较收敛,可随着情感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地改变了人称。总结方法:抓中心 树形象,运用规律作鉴赏。归纳散文阅读答题的一些技巧。

1、人称表达及其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修辞方法及其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3、表达方式及作用:解题规范: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方式具体分类及作用: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4、表现手法:

解题规范:确认所用表现手法,结合文句内容具体作答。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表现人、事。

此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

5、结构内容:

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

a、结构:①开头结尾的谋划; ②详略主次的安排; ③行文线索的贯穿;④过渡照应的勾连;⑤伏笔悬念的设置。

浅谈小说阅读的技巧 篇3

关键词: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

语文学科《考试大纲》的总体要求是: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鉴赏性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语言,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情感,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生发出自己对于作品形象的再塑造。学生的情感贯穿了阅读的整个过程,他们从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得到了教育。在高考的命题中,出题者往往从三个角度进行命题:考察学生对于小说情节连贯性、暗示性、抒情性的把握;考察小说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考察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的各种写作技巧和手段。学生要想做好小说阅读题,就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把握故事情节,注意环境描写,揣摩人物形象。

一、准确把握故事情节

情节是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一般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

(一)寻找线索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如《故乡》中的“我”,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以林冲的思想变化为线索,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般是一条,但也有双线的,如鲁迅的小说《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华家的故事是明线,描写群众的愚昧;夏家的故事是暗线,歌颂革命者的獻身。

阅读小说时,寻找线索就要明白线索的标志,因为线索是贯穿全文的,所以找到文章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同类的词语,仔细分析,如果它能将文章零散的材料内容贯穿起来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一般情况下它就是线索。

(二)理清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基本结构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即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但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并不是一条直线,作家也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终点,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然后再回到原来的轨道,这就出现了起伏波折,为小说创造了更吸引人的魅力。这种情况下,作者往往使用倒叙或者插叙的叙述方式,把故事情节安排得曲折一些,或插入一些有必要的补充。《祝福》中就使用了倒叙的手法,小说一开始就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此外,还有平叙,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事或多件事。

(三)分析情节的作用

考查情节,重在分析其作用。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该情节与全文相关情节的关系,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等。

2.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如丰富人物,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3.与主题的关系,如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二、注意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其进行分析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人物活动和事件运行的具体背景。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改变了人,环境不仅是人物活动的自然场所,也是人物成长获得生活经验、人生感悟的必要条件。从鉴赏的角度来讲,还是分析人物性格形成、品质熏陶,以至于言行根由的基础。由此可见,环境描写的作用何其重要。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它往往起到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故事发生时间、地点,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的作用。社会环境即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往往有:一是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二是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三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要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三、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同其它文学体裁相比,小说在人物刻画上拥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段,它常常从各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塑造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因此,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来考查学生。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大多从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来刻画,因此我们在读小说时就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注意。

第一,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对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动作描写是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它不仅直接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可以透露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第三,语言描写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以及对语气神态的描写,它对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如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第五,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通过细节的描写,可以形象地塑造人物的形象,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如鲁迅的《孔乙己》,孔乙己借考察小孩子四种“回”字的写法,来表明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价值,以自认为的知识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存在感,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

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读懂小说必须读懂这三要素,除此之外,小说中所运用的一些表达技巧也要理解和掌握,这样才算是彻底读懂了一篇小说。

参考文献:

浅谈小说阅读的技巧 篇4

一、准确把握故事情节

情节是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环境中, 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一般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

(一) 寻找线索

阅读小说, 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 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 如《故乡》中的“我”, 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以林冲的思想变化为线索, 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般是一条, 但也有双线的, 如鲁迅的小说《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华家的故事是明线, 描写群众的愚昧;夏家的故事是暗线, 歌颂革命者的献身。

阅读小说时, 寻找线索就要明白线索的标志, 因为线索是贯穿全文的, 所以找到文章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同类的词语, 仔细分析, 如果它能将文章零散的材料内容贯穿起来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那么一般情况下它就是线索。

(二) 理清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基本结构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即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但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并不是一条直线, 作家也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 一口气跑到终点, 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 然后再回到原来的轨道, 这就出现了起伏波折, 为小说创造了更吸引人的魅力。这种情况下, 作者往往使用倒叙或者插叙的叙述方式, 把故事情节安排得曲折一些, 或插入一些有必要的补充。《祝福》中就使用了倒叙的手法, 小说一开始就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此外, 还有平叙, 即“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 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事或多件事。

(三) 分析情节的作用

考查情节, 重在分析其作用。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该情节与全文相关情节的关系, 如使情节波澜再起, 引出另一个情节, 制造悬念, 情节更突出, 照应前文情节等。

2. 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如丰富人物, 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3. 与主题的关系, 如深化某种主题, 突显某种主题。

二、注意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其进行分析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人物活动和事件运行的具体背景。人创造了环境, 环境也改变了人, 环境不仅是人物活动的自然场所, 也是人物成长获得生活经验、人生感悟的必要条件。从鉴赏的角度来讲, 还是分析人物性格形成、品质熏陶, 以至于言行根由的基础。由此可见, 环境描写的作用何其重要。

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它往往起到表现人物身份、地位, 故事发生时间、地点, 表达人物心情, 渲染气氛等的作用。社会环境即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往往有:一是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二是交代人物身份, 表现人物性格, 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三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揭示主题。

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要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 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三、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 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 同其它文学体裁相比, 小说在人物刻画上拥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段, 它常常从各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塑造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因此, 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来考查学生。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 大多从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来刻画, 因此我们在读小说时就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注意。

第一,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 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 对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 动作描写是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 它不仅直接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还可以透露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第三, 语言描写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以及对语气神态的描写, 它对刻画人物性格, 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 如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 表现人物思想品质, 刻画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第五, 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通过细节的描写, 可以形象地塑造人物的形象, 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如鲁迅的《孔乙己》, 孔乙己借考察小孩子四种“回”字的写法, 来表明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价值, 以自认为的知识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存在感, 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

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读懂小说必须读懂这三要素, 除此之外, 小说中所运用的一些表达技巧也要理解和掌握, 这样才算是彻底读懂了一篇小说。

摘要:小说阅读欣赏是高考必考题, 一般采用主客观混合的形式, 以主观题为主。它与论述类文本阅读形成互补, 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等。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要想做好小说阅读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把握故事情节, 全面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中运用的各种技巧。

关键词: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参考文献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方法技巧 篇5

鉴赏的小说主题,方法有四:第一,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第二,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第三,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第四,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常见命题方式:

①怎样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②从某某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③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你认为是什么主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有的小说题目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从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典例分析:

从“宝玉挨打”这件事中你看到了什么。

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篇6

关键词:小说;技巧;作用;意义

自古以来,小说的写作都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其中立意是选题时非常关键的一环。一个作者不适合写自己完全不了解或者是不感兴趣的题材,选题最忌讳的是“跟风”,别人写什么,也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只是觉着这个题材写了就能大红大紫,便连忙动笔,结果是越写越不对题,越写越没特色,最后适得其反,一无所获,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

一、小说写作技巧的特点和要求

其实,小说是一种通过对细节和场面的描写,以以小见大的方式表现人物及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其特点和要求如下:

(一)以微知著,以近知远。小说的特点就是“小”,人物不多,情节也不太复杂,但“小而精、微而妙”,以少胜多并成为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缩影,以微观反映客观,现实感强,充满生活气息,但要写出艺术境界的“远”,使人能够浮想联翩,以求意境的深远,体会其中包含的哲理。

(二)博采众长,不拘一格。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注意借鉴他人的写作长处,要集百家之长,吸收其精華。

(三)取材精确,镜头小说。如《孔乙己》这篇小说,文字不多,但寓意深远,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现实,通过对人物的刻画,从更深的层面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也就是说,小说写的是面上的一点,但这个点是运动着展开的,可以称作镜头。

(四)写特殊点,重情绪化。人物描写的特点,是写主要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

总之,对小说的写作特点,一要弄通掌握,争取在理论的指导下站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实践;二要灵活运用,让它们在潜意识里随时起到作用,当然也可以模仿其他形式,但要着重突出新意,发扬其中精华要素,并力求创新。

二、小说写作的技巧和模式

(一)总体来说,小说的写作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场:我们可以选用图书式的开场,让读者仿佛看到一个画面,可以先描述景象、环境、时间、地点,然后再引出人物。

2.故事中的人物:在小说中,人物是一定要说话的,不然就脱离了主题,成了散文,而故事中的人物说话,除了有说话的内容,还必须加上人的动作、表情、语气等。

3.人物刻画:人物的描述除了用概括性的形容词之外,以实际的言行、动作、事迹来说明会是更好的选择。

4.角色的出场和退场:在一篇文章中,一定有许多角色,贯穿于全场的灵魂人物被称为主角,而搭配角色起烘托作用的被称为配角。

5.扩大张力的技巧:为了引人入胜,增添趣味性,可采用以下方式:(1)转折;(2)悬疑;(3)烘托。

要想更好地完成写作,还需注意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1.必须集中精力来完成一部小说。

2.既要有一整面镜子,又要像太阳灶一样,中间每片镜子都能燃烧,既要情节整体表达一种思想,同时也要每个小细节有可读性和美感。

3.直接经验取百分之一,间接经验取百分之九十九,因为自我短暂的直接经验永远也承载不了人最普遍的共同经验。

高质量的作品还必须从生活实践中吸取营养。

1.师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关于写作的形式与技巧的深刻启示,因此要向生活学习,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技巧真正得以提高。

2.练笔:清人唐彪说过,“读十篇不如写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

(二)小说写作的模式

开头:要使人“一见钟情”,方式有三种:

1.造成悬念,引起兴趣;

2.开门见山,进入情节;

3.含蓄蕴藉,曲径通幽,通过写景埋下伏笔。

中间:结构主要有两种类型:

1.曲折生致式:(1)单线曲折,一波三折;(2)双线交叉,内在联系;(3)前后对比,双峰对峙;(4)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2.重旨复意式:小说应该是以小见大,达到意义的升华,要讲外象之旨,言外之意,引起读者想象。主要采用:(1)象征;(2)双关;(3)比喻;(4)省略。

结尾:结尾宜巧,要“回眸一笑”,主要有三种:

1.画龙点睛,首尾呼应。

2.戛然而止,含蓄隽永。

3.出人意料,扣人心弦。

三、掌握小说写作技巧的作用和意义

(一)写作技巧是实现作者写作意图的主要条件,一般来说,作者的写作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写作意图。所谓的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而要使这一写作意图得以实现,就必须依靠写作技巧。

(二)写作技巧是构成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内在因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即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完美程度,这种艺术性的取得,决定于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在具体的作品中,艺术性表现为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创造出具有审美效应的艺术境界的典型形象,从而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虽不同于形式美,但它更多地体现出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而艺术形式的完美创造,则有赖于写作技巧。

小说阅读的技巧 篇7

审题的第一步就是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读题, 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字, 务必求全求细, 全面地获取题目提供的信息。有时根据命题中的阅读提示语, 就能找到解题路径, 进而高效答题。

江西省2013年中考语文阅读材料是肖复兴的《两角钱》

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任选其中两种) , 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4分)

技巧点拨:命题中说“划线的句子”, 暗示了我们答题时的阅读范围;列举出来的人物描写角度, 其实就是给我们答题的提醒, 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的提示, 首先明确划线句子所用的人物描写角度, 再对该句子进行分析;还有“任选其中两种”这句话也不能忽视, 我们一定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人物描写角度进行分析和回答。

参考答案示例:

(1) “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个头才到我的肩膀, 瘦小得像个豆芽菜”, 通过外貌描写点明男孩子生活的艰辛, 以更好地表现他内心的善良。

(2) “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 通过神态描写表现出男孩子既想帮助“我”又怕被“我”拒绝的矛盾心理。

(3) “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 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 似掏未掏的样子”, 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男孩子此刻的矛盾心理。 (任选其中两种进行分析即可给分) (4分)

审题的第二步就是去除命题中的枝叶, 提取出主干, 找出关键词, 进一步明晰问题的指向与题目所考查的能力。

第1题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

技巧点拨:“用自己的话”算是本题的枝叶, 提示我们不能照抄原文, “简要概括”是本题的主要考点, 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并要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本篇小说故事情节进行整理和归纳。这时我们只需要将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进行梳理, 就不会偏离答案的关键点。

参考答案:“我”在邮局遇到两角钱的难题时 (1分) , 一个男孩子主动帮助了“我” (1分) , 令“我”感动难忘 (1分) (大意相同即可) 。

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化大为小, 各个击破。小说的写作目标就是反映社会生活, 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了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 一般而言, 小说的阅读, 离不开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 这就需要从剖析人物形象和分析作家创作意图来思考问题了。

第2题男孩子帮助“我”的仅仅是两角钱, 请结合全文谈谈“我怎么也忘不了他”? (3分)

技巧点拨:这道题是本语段的最后一题, 分值为3分, 只写短短一句话, 是不可能得到3分的满分的。题干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解读, “男孩子帮助‘我’仅仅是两角钱”“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我怎么也忘不了他’”?看上去只有一个问, 其实可以分成三个步骤来解决。首先, 结合语段内容, 判断男孩子帮助“我”的时间, 这属于小说情节;其次,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最后, 对小说主题的归纳与挖掘。

参考答案:男孩子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我”; (1分) 男孩子乐于助人的纯洁心灵打动了“我”; (1分) 男孩子的举动提醒“我”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 一定要伸手帮助他人。 (1分)

要读懂一篇小说其实不难, 但是要做好小说阅读的语段, 却需要在读懂小说语段命题的基础上, 规范答题。审题, 不仅仅是一种应试技能, 也是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体现, 更是我们长期语文素养的反映。“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 这是他在长期解牛的实践中不断摸索, 不断积累的结果。因此, 要想提高小说阅读的解题能力, 除了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外, 还须多读多思, 加强多方面的修养。

(附2013·江西卷语段阅读)

两角钱

肖复兴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 就能帮助别人, 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 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 我去邮局寄信, 人很多, 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 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 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 最后算邮费, 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 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 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 望了望我, 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 这确实够麻烦的, 难怪她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 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 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 个头才到我的肩膀, 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 抿着嘴, 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 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 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 似掏未掏的样子, 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了。

没有, 裤袋也翻遍了, 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 服务员还是没有接, 说了句:你再找找, 这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 我有些气, 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这时候, 我的衣角被轻轻拉了一下, 回头一看, 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 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 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想帮助我, 只是有些犹豫, 是怕我拒绝, 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 有些皱巴巴的, 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 虽然只有两角钱, 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 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 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寄完信, 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 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 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 不过, 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 不知那个孩手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 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 还站在柜台的角上, 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 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 他看见了我, 冲我笑了笑, 因为有了那两角钱, 我们成了熟人, 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 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走到他的身边, 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 但看到他那样的笑, 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 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 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 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 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 干吗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 比归还两角钱, 也许, 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 问了问:“还没有走呀?”然后, 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小说阅读的技巧 篇8

一、人物对比

对比最明显的是咖啡馆里的两个侍者,一个年长,一个年轻。深夜的咖啡馆里其他客人都离去了,只剩下一个八十岁左右的老人还在饮酒。两侍者便议论起这个老人。年长的侍者谈起昨晚老人曾试图自杀。年轻侍者问为什么。年长侍者答:“他绝望啦。”年轻侍者又问老人为什么绝望。答:“没事儿。”年轻侍者再问“你怎么知道是没事儿?”答:“他有很多钱。”可以看出,像小孩子似的一个劲地提问的年轻侍者缺乏生活阅历,而年长的侍者则完全不同,虽然他并不认识老人,但根据他的人生经验,他判断,一个富裕的八十岁的老人试图自杀,一定出于绝望和对生活的厌倦。“没事儿。”一语双关:老人自杀没有什么直接原因;因为老人实在无事可干,没有精神寄托。老人一杯接一杯地喝,年轻侍者看出“他这会儿喝醉了。”年长侍者则指出:“他每天晚上都喝醉。”年轻的侍者急于回家睡觉,而老人却没有要走的意思。年长的侍者替老人解释,“他因为不喜欢睡觉所以才不睡觉。”显然,年长的侍者对生活有着更敏锐的观察和理解。年轻的侍者抱怨说;“他孤孤单单。我可不孤单。我有个老婆在床上等着我呢。”年长的侍者说:“他从前也有过老婆。”年轻的侍者回应:“这会儿有老婆对他可没好处。”年长的侍者反驳:“话可不能这么说。他有老婆也许会好些。”人老了,更是要有个伴,这是年轻的侍者所不能了解的。急于回家的年轻侍者最终借口没有酒了将老人打发走。年长的侍者埋怨:“你干嘛不让他呆下来喝酒呢?”对于生活有着更深透理解的年长侍者对别人更有同情心,他同情那些夜里不想睡觉的人,同情那些夜晚需要光亮的人。

除了生活阅历和对老人的态度不同,两个侍者对生活的理解能力也不同。人生充满了不确定。当两个侍者看到街上有个少女和一个大兵走过的时候,年轻侍者说:“警卫队会把他逮走。”年长侍者说:“如果他到手了他想要的东西,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年轻侍者说:“他这会儿还是从街上溜走为好。警卫队会找他麻烦,他们五分钟前才经过这里。”年轻侍者不明白,街上的大兵对于妓女的需求,正如咖啡馆内老人对于酒的需求,都是寻找暂时的安慰和解脱。当老人要求再来杯白兰地时,急于回家的年轻侍者撒谎说:“没啦。”海明威写道:“他不顾什么句法地说,蠢汉在对醉汉或外国人说话时就这么说法。”作者在此处直接指出年轻侍者是蠢汉。他只看重眼前的实际利益,没有能力理解人的精神世界,他对生活缺乏洞察力,也没有思考能力。他和年长侍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年轻侍者和饮酒的老人也形成鲜明对比。年轻人急于回家睡觉,老人却不着急走。年轻人嫌每晚睡觉时间太晚,老人每晚都不愿意睡觉。年轻人有妻子,老人没有家人,只有一个侄女照顾他。年轻人不知道人生的艰难,对自己充满信心,老人看透了人生的无聊与无常。老人想在咖啡馆多呆一会,年轻侍者却撒谎说酒“没啦”将其赶走。年轻侍者不但不理解、同情老人,还埋怨老人不体谅自己:“他并不关心那些非干活不可的人。”年轻侍者像在街上巡逻的警卫队,是无情的执法者,他剥夺了老人唯一的精神寄托。年轻侍者代表的是讲求实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的精神需求被压制、被践踏、被牺牲掉了,人的灵魂找不到安身的地方。年轻侍者说:“我才不要活得那么老。老人邋里邋遢。” 年长侍者说:“不一定都是这样。这个老人干干净净。”年轻侍者不想活那么老和老人企图自杀、不想活下去完全不同。年轻侍者将罪过归因于老人本身,“邋里邋遢”。“这个老人干干净净”却表明,罪过不在于年老本身,而在于生活。在这个人们普遍感到空虚、找不到生活意义的时代,活的越久就越是一种折磨。

二、场所对比

小说标题“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指咖啡馆。年长侍者告诉年轻侍者:“我每天晚上都很不愿意打烊,因为可能有人要上咖啡馆。”“老兄,通宵酒店有的是。”“你不懂。这儿是个干净愉快的餐馆。十分明亮。而且这会儿,灯光很亮,还有缥缈的树影。”小说中反复强调的是“干净”和“明亮”。明亮是因为有灯,那些夜晚失眠的人,那些夜里不想睡觉的人,他们需要一盏灯,来慰藉心灵深处的孤独与寂寞,灯光能给他们的内心带来一丝温暖。仅仅有光亮还不够:“亮固然要很亮,但也必须是个干净愉快的地方。”干净就意味着有秩序:“人所需要的只是亮光以及干干净净和井井有条。”在纷繁、喧嚣的世界中,人需要秩序感。人们迫切需要借助于外界的秩序来抵抗内心的空虚与混乱。正如小说开头所暗示的:“白天里,街上尽是尘埃,到得晚上,露水压住了尘埃。这个老人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现在是夜里,十分寂静,他感觉得到跟白天的不同。” “感觉到”三个字用得特别好,因为这篇小说写的是人精神的贫乏、内心的饥渴,是人内心的感觉。在白日的喧嚣中人们失去了自我,只有在安静的夜晚,人们才强烈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你不要听音乐。你肯定不要听音乐。”深夜的咖啡馆能给人提供难得的安静。干净的咖啡馆也会使人有尊严感。当年长侍者目送老人离去的时候,他注意到:“这个年纪很大的人走起路来,虽然脚步不太稳,却带着尊严。”老人靠着尊严活下去,内心千疮百孔的人们靠着尊严支撑下去。

作者通过和其他场所对比,突出咖啡馆的特殊之处:“你不能带着尊严站在酒吧里。”“灯很亮,也很愉快,只是这个酒吧没有擦得很光洁。”“他不喜欢酒吧和酒店。一个干净明亮的咖啡馆又是另一回事。”年轻侍者说:“他可以买啤酒回家去喝嘛。”年长侍者说:“这可不一样。”“是呀,这是不一样的。”就连年轻侍者也不得不承认咖啡馆的特殊作用。“阴影”(shadow)一词在文中出现三次:“时间很晚了,大家都离开餐馆,只有一个老人还坐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那儿的桌子全都空无一人,只有那个老人坐在随风轻轻飘拂的树叶的阴影里。”“而且这会儿,灯光很亮,还有缥缈的树影。”我想,老人之所以喜欢坐在阴影里,一定是因为此刻他脸上流露出的表情传达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只有在这时,他才敢释放出压抑许久的感情。只有在此时此地,他才真正放松、才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咖啡馆,是老人灵魂的避难所和栖息地。

三、场景对比

年长侍者说:“我是属于那种喜欢在咖啡馆呆得很晚的人。”和老人一样,他也喜欢在深夜流连于咖啡馆。咖啡馆打烊后,年长侍者没有像年轻侍者那样直接回家,而是去了一家酒吧。在酒吧里他很失望:“你不能带着尊严站在酒吧里。”“灯很亮,也很愉快,只是这个酒吧没有擦得很光洁。”“他不喜欢酒吧和酒店。一个干净明亮的咖啡馆又是另一回事。”酒吧招待问他“你要什么?”年长侍者竟脱口而出:“虚无。”在他的一大段内心独白中,“虚无”一词接连出现二十六次:“可是他知道,一切都是虚无,除了虚无还是虚无……”年长侍者没有在酒吧里找到他想要的东西,所以当酒吧招待问他:“你要再来一小杯吗?”的时候,年长侍者答:“不,谢谢你。”酒吧招待评论年长侍者:“又是个神经病。”

小说景物描写题解答技巧 篇9

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 一般是就指定的环境描写, 分析其特点, 鉴赏其技巧, 概括其作用。这就是所说的“一景三考”。

一、概括景物描写的特点或 寓意

概括景物描写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 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要抓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 有时需要自己选词概括。

如2010年安徽卷中“那山也正在春时里, 半山的松树, 半山的草坡, 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 温意无尽, 青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些张力, 生命的趣味浓厚, 又鲜活不尽。”

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回答“特点”要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这段景物描写完全是客观描述, 没有加入作者的感情、评价, 属于白描;回答“作用”时可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来答。这些景物描写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 因此可主要从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和小说情节的角度作答。答案归纳为:特点是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景象;作用是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 暗示人物的心理转变, 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 则要关注它所用的手法, 或隐寓, 或象征, 并结合小说背景或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

如2011年辽宁卷中探究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这道题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文中写到的景物是雪、腊梅林, 先分析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描写这些景物的, 这些景物的特征是什么? 再结合作者写作这篇小说的意图及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 (前两段已交代) 即可进行内容及形式方面的探究。因此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 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 暗示战事紧急, 。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 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二、赏析景物描写的技巧

抓住特征, 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写景有层次, 讲究观察角度;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正侧结合, 细节描写;白描和工笔。

如2008年浙江卷第五段“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 她的身材匀称颀长, 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 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 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 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 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 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 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 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 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 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 只有淙淙的溪水, 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指出该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 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本题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 (景物描写) 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时, 要结合小说的相关知识, 再联系小说的具体内容作细致的分析。答案可呈现为, 手法:①衬托 (以动写静, 以景衬人) ;②分层写景, 远近高低结合。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 ③暗示人物命运。

三、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 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

指向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 营造氛围, 渲染气氛, 奠定基调。

指向人物: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 侧面写人物性格, 烘托人物心理。

指向情节:象征、暗示社会环境, 暗示、铺陈或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作为情节线索, 勾连故事情节, 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或主题的提示埋下伏笔。

(二) 根据位置判定作用

如在开头, 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营造氛围, 渲染气氛;在中间,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衬托情感, 表现心理;在结尾, 升华主题, 照应开头。

如2009年浙江卷“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 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 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牒。我从三楼的窗户鸟瞰, 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 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 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这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我们应抓住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修饰语, 分析景物的作用, 应该结合景物的特点, 从整体的氛围、人物的心理及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等角度来分析。根据景物的特点及后文第二、三段写自己离家后的感受———沮丧、 伤心, 我们可以得知开头景物描写营造了压抑、忧伤的氛围, 渲染了孤独烦闷的心情。因此, 答案可呈现为:特点是封闭压抑, 阴沉死寂;作用是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 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技巧初探 篇10

一、贴近生活, 深入小说

小说应该算是所有文学艺术中最“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的形式了, 尤其是写实类小说。小说家们将生活经历加以修饰, 并融入个人情感, 最终构成一篇某种意义上虚实相交的作品。也许在一些小说中, 作家看似描绘的是一种理想的、虚构的情景, 但无论内容多么复杂多么理想, 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生活素材。鉴于学生的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 就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挖掘,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小说, 在小说中体验生活。

以莫泊桑的名篇《项链》为例, 主人公马蒂尔德为了一夜的虚荣, 付出了一生的辛苦劳作为代价, 结尾却如此令人哭笑不得, 在戏剧性的嘲讽中, 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这是从总体的理论角度而言对《项链》一文的鉴赏, 但是学生们在嘲笑的同时未必能够切实的体会到作家传达的思想,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进行鉴赏和思考。在学生通读小说后, 教师可以试着提问:“为什么马蒂尔德要去借项链?为了这条项链她付出了怎样的代价?”确定学生已经了解小说内容和中心思想后, 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并让学生进行思考:“在你们的生活中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虚荣心?为了达到目的是否也付出了很好笑的代价?又或者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他们又是为什么会产生虚荣心?”可以鼓励学生也模仿《项链》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小说。当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或者是周围人的经历再去阅读小说时, 就可以较好地理解马蒂尔德虚荣心产生的原因并反思背后的根本现象, 体会到作家讽刺中包含着的同情。这样, 既教育了学生, 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人物分析, 理解小说

人物作为小说必不可少的要素, 是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比较典型的人物塑造, 小说可以更具体、更有代表性的映射生活。人物的描写, 可以有外貌描写, 也可以有心理描写;可以有正面描写, 也可以有侧面烘托, 无论何种方法, 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在相当程度上表达了小说所要传递的信息, 通过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生活的介绍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 把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是小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比如契科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所有的情节都围绕这个如同装在套子里的人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启发学生从主人公别里科夫入手掌握小说主旨和中心思想并进行思考。如别里科夫最大的特点“怪”———打扮很怪“层层包裹”, 说话很怪“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为人处世也很怪“禁止好, 准许危险”。从外到内别里科夫都透露出封闭、保守的“怪味”。这里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别里科夫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当学生给出答案后, 教师就可进一步分析, “套子”对于别里科夫之类的人而言是否还有其他的含义?如象征旧制度、旧思想的束缚等等。接下来就可以插入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介绍,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套子所代表的含义。分析完别里科夫的怪之后, 应进一步结合小说中围绕别里科夫展开的自行车事件等深入分析, 教师点拨学生对事件中别里科夫的心理神态等进行分析, 进行第二阶段的深入探究:“别里科夫值得同情么?”最后, 结合对别里科夫两个层次的探究, 得出一个结论。此外, 若课时允许,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契科夫的小说进行模仿和学习。

三、情节入手, 深化认知

同样作为小说要素, 对情节的把握和有层次的分析, 也有助于小说教学的展开。通过小说情节的划分和分析, 不仅能够疏通小说脉络, 使学生快速掌握小说内容, 对学习小说的结构布局也大有裨益。

在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中, 描述了主人公“漏斗户”陈奂生进城的一段奇遇, 非常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处于社会改革变化之中的农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 从而表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既然小说围绕一个“奇遇”展开,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个“奇”在哪儿, 又“妙”在何处。在情节设计上面, 通过全文的分析, 不难帮助学生总结出故事中的巧合:如“怕脑后生风了”而买帽子偏偏感冒了;卖油绳没来的及回家而睡在车站里, 因此与吴书记相遇;因与书记相遇又因感冒而住进了高级房间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巧合, 既表现了以陈奂生为代表的农民生活的改善, 又表现了农民在思想觉悟方面有待提高的处境, 最后反映出新社会的面貌。这样的写作技巧, 是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阅读之余领悟体会的。在情节的分析上, 教师还可以通过互相比较的方法, 让学生加强印象。如《陈奂生上城》中描写了一系列巧合, 那么它与同样充满巧合的《项链》相比, 二者各有什么特点呢?通过比较, 就兼顾了两篇小说的学习, 同时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传统教学中, 一般通过划分段落、总结大意、概括情节、分析人物以及艺术特点等量并进的方式进行小说的教学。但是小说作为富有活力的艺术,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适量加以启发和引导, 并有侧重点的对小说进行分析鉴赏, 如此才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兴趣, 也让教学取得突破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毛高阳.曲径通幽处, 殊途境更佳——浅谈小说教学的切入角度[J].语文教学通讯, 2010年第13期.

[2]李新光.浅谈小说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J].科教文汇 (上半月) , 2014年第2期.

新历史小说的拼贴叙事技巧 篇11

关键词:新历史小说;拼贴;叙事技巧

拼贴(college)一词原意是粘贴,是一种绘画方法。后来文学中借用了这一词,把它当做一种叙事方式运用到具体的文本之中。作为一种文学叙述技巧就是指在文本中插入一些图案、各种不同风格的话语或者是不同类型的文体形式等等,形成独特的文体风格。发展到后现代拼贴成为一种主要的文本创作方式。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历史没有了所谓的深度、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被打破、一元论被多元论取代之后,整个人类历史剩下的只是一些混乱的、没有秩序的碎片,历史被埋没在碎片之中。碎片的拼贴就成了它玩弄文字游戏的重要形式和文本创作的主要原则。后现代主义作家巴塞尔姆曾认为:“拼贴原则是二十世纪所有传播媒介中的所有艺术的中心原则”,同时他还表示“碎片是我信任的唯一形式”。

新历史小说家提倡偶然化地历史观念,历史发展的线性时间链条被打破,成为了一个个没有逻辑、没有连续性的时间碎片和故事片段,单一的“大写历史”被消解之后,复数的“小写历史”和历史碎片成为了新历史小说家们的兴趣所在和关注的焦点。格非曾这样说过:“我对历史的兴趣仅仅在于它的连续性或权威性突然呈现的断裂,这种断裂彻底粉碎了历史的神话”,对此苏童也表示过:“对于我来说,我的兴趣并不是历史本身。在我的所有小说中,具体的历史事件在小说中是看不见的,是零碎的,只是布景……所谓历史的魅力,是一大堆破碎的东西”“是历史的纸屑对我有吸引力”。而后现代的拼贴技巧刚好为新历史小说家重组历史碎片或片段提供了最为有力的叙事方式。新历史小说家历史书写的拼贴叙事技巧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完成的:

一、话语的拼贴

话语拼贴是将各种不同类型风格话语并置混杂在一起。后现代主义多元化历史图景最显著的特征就体现在话语的丰富性、复杂性、多义性等方面上。历史的深度模式和隐藏在背后的“逻各斯中心”被消解之后,历史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根基,人的主观意识随意的散播在各种各样的话语资料之中。随之历史的真实性也遭到质疑,仅存的只是一些无序的、不确定的偶然化碎片,在文本中不是要用语言来描述这些碎片的,而是碎片本身就是一种描写历史的语言。话语碎片成了历史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对于新历史小说来讲历史碎片的拼贴的实质就是话语的拼贴,所以拼贴这一叙事技巧对他们来说是很必要的。这种话语拼贴主要是指将个人话语、历史话语、政治话语和民间俗语哩语等等不同性质的话语交叉错杂使用,这些话语拼贴置身于现实生活,也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了现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丰乳肥臀》中,莫言常将一些严肃性的政治话语、粗鄙的民间日常用语及脏话、古典诗句、流行歌曲等等共置在同一个语言环境中,使他们相互冲突、相互支撑形成一个狂欢化的话语场。如“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我是一张饼,中间卷大葱。我是一个兵,拉屎不擦腚。”莫言将粗俗的民间话语直接插入文本之中,使得不同风格的话语形成一种迥于传统历史叙事的审美张力。更为直接的是将词语直接并置拼凑在一起形成一个词语大杂烩,如“众人一拥而上,与乌鸦开战,骂声、打击声、乌鸦叫声、翅膀扇动声,混成一片。尸臭味、血腥味、淤泥味、麦子味、野花味,搅在一起”。而对于刘震云的新历史小说来讲他主要是将革命话语和历史话语这种古今话语大量的镶嵌在文本中,使文本话语呈现出一个纵横交错多维的、复杂的立体性的语言姿态。这种立体化的话语拼贴是共时性的,同时又是历时性的,但是作家在运用时却有意抹去语言的时代特征,打破常规的语言转述程序,使用新的组合方式,把这些具有不同文化特征、时序的语言进行重新编码形成新的指涉符码,再将其压缩在共时性的话语环境中,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如在第一章的三国时期中,作家故意将曹操和极具现代色彩的美国的《老鼠和猫》这一电视动画片联系在一起,将不同时代叠加,产生一种游戏历史的滑稽感,同时又形成一种出乎读者意料的文化审美情趣。类似这样的语言拼贴在文本中随处可见,如在“新军”帮助老百姓收割小麦时,袁绍规定他们只许喝白开水而不能喝“雪碧、可乐和粒粒橙”。而在天平天国时期居然都已经出现了“选美办公室”、集资、彩券、国库券等具有明显时代标志性的词语,这些滑稽性的词语拼贴不仅仅为了逗人发笑,它还承担了洞透新历史小说循环论历史观念的使命。

二、故事情节的拼贴

故事情节的拼贴也是新历史小说家常用的拼贴方式。在传统的历史小说中历史发展总是在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呈现出流线型发展趋势,一元化和必然性是其基本特征,事件的发展总是遵循严格的叙事模式发展。但是在宏大正史和政治意识形态遭到新历史小说家的放逐之后,历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中心,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整个文本是以碎片化的情节片段拼贴而成。如王小波的《万寿寺》打破传统历史叙事的“封闭式”写作模式,将毫无关联的、互不衔接的碎片化的情节或片段拼贴在一起,使整个文本叙述呈现多种可能性的“开放式”结构,将各种可能性糅合在一起,使故事情节不断增殖,从而衍生出新的情节。这部小说中共有两个文本组成,一个是“我”被撞伤之前创作的文本,另一个是“我”失忆后改写的有关薛嵩当节度使和“我”在万寿司的故事的文本,这两个文本相互交叉错综复杂。整个文本设置了多种故事开端,故事情节在每种开端中无限增殖,而这些碎片化的情节之间又相互消解,使产生的故事一直处于不确定中。如在文本中“我”是薛嵩、又是薛嵩的表弟、也可能是薛嵩的情人。而薛嵩将走红线的也是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可能是捆住其双手将其抢走;可能是用暴力将其打晕……而小营妓的被杀也有多种版本的叙述。在文本创作中主体通过拼贴让情节不断的增殖,从而将故事发展的过程无限搁置,故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各种偶然性的、跳跃式的情节共置,历史发展呈现多种可能性,从而消解了所谓的历史真实和传统历史小说提倡的整体性、连续性的历史书写观念。

三、文本的拼贴

新历史小说家在进行历史叙事时也常使用文本式的拼贴,即将各种形式的文体如新闻报道、史料记载、研究专著等拼凑在一起形成一种“互涉文本”。所谓“互涉文本”就是指在这个文本中会镶嵌其他的文本,其他文本作为一种被引用的文献或句集等的形式出现。新历史小说家将不同的文本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对话”式叙事结构,使他们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支撑,最终形成新历史小说“断裂”和“错位”的分散性的多元化叙事特征,而这也正符合消解和颠覆传统历史小说的历史诉求。比如在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中,创作主体将不同时代的各种类型的文本穿插在文本中,拼贴在一起形成互涉性的叙事风格,使小说打破了完整性的、统一性的叙事模式。如在文本中出现了《大公报》上发表的描写河南饥荒的《豫灾实录》报道文章,河南省政府主体向上级汇报灾情的报灾电,报刊记者白修德描写一九四二年他河南之行的《探索历史》中的章节片段,《大公报》主编王芸生根据《豫灾实录》写的评论文章《看重庆,念中原》等等各种类型的文章。创作主体将不同形式的文体拼贴在一起形成一个文体大杂烩,通过拼贴“史实资料”使历史叙事在字面上看起来真实可靠,但是创作主体的目的是要通过拼贴“考据性”的资料制造一种历史假象,其真正目的是要拆解既定的、常规的历史叙事模式。正如巴塞尔姆说的那样:“拼贴的要点在于不相似的事物被粘在一起,在最佳状态下,创造出一个新的现实。这一新现实在其最佳状况下可能是或者暗示出对它源于其中的另一现实的评论,或者,还不只这些”。

对于新历史小说家来讲就是要利用后现代的拼贴技巧,在主观意念的操作下制造一种和传统历史书写呈现的连续性、整体性叙事结构完全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碎片式的、打破常规的叙事效果。通过一些错位性的历史叙事方式揭示历史存在的虚构性和客观实在的不可再现性,从而利用拼贴这一叙事方式创造一个远离中心的、崭新的、破碎的、荒诞的历史图景。所以对新历史小说家来说拼贴并不是简单的玩弄文字游戏的技巧,而是新历史小说家理解世界和思考历史、思考人类自身的一种模式和方法,也是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的洞察之后,对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理解。

参考文献:

[1][美]巴塞尔姆.白雪公主·附录[M].周荣胜、王柏华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

[2]转引自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格非.赛壬的歌声[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4]孔范今、施战军.苏童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5][美]巴塞尔姆.白雪公主·附录[M].周荣胜、王柏华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王玮琼(1985-),女,河南平顶山人,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文艺学。)

小说阅读的技巧 篇12

《蝴蝶梦》原名《吕蓓卡》, 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 杜穆里埃在这部小说中没有像传统的小说那样去叙述故事的情节发展, 而是采取了独特的构思技巧, 利用时空的颠倒、跳跃为故事的结局作了精心的安排。这种安排使情节发展的高潮虽然出乎意料之外, 却又在情理之中。这种时空的跳跃给读者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好像一切事情都在发生着, 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 而且紧紧地联在了一起。

《蝴蝶梦》一书, 从故事情节方面可以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开篇, 作者就写道:“昨晚, 我梦见自己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恍惚中, 我站在那扇通往车道的大铁门前……铁门上挂着把大锁, 还系了根铁链……我就凑近身子, 隔着门上生锈的铁条朝里张望, 这才明白曼陀丽已是座阒寂无人的空宅……”[1] (P1) 文中开篇就将象征着吕蓓卡的邪恶势力和夫权制度的曼陀丽山庄被大火烧毁, “我”的心灵得到解放作为出发点, 采用“重现记忆”的叙事节奏, 带着读者, 穿越时空, 回归到曾经令“我”心惊胆颤, 梦魇一般的曼陀丽生活。

第二部分回忆了“我”与迈克西姆即曼陀丽庄园主人相识、相知、相爱到闪电式结婚的过程。当“我”做势利鬼范·霍珀夫人的陪伴时, 认识了绅士般的迈克西姆, “我俩”恋爱的时光大部分是在车上度过的:“……我既从他的沉默中得到乐趣, 又渴望听他说话。但是他说话与否对我情绪其实无关紧要;我唯一的敌人是仪表板上的时钟, 它的针臂将无情地指向中午一点。时而向东, 时而向西, 我们在无数小村中穿行。”[1] (P21) 时钟的快速摆动暗示了“我”与迈克西姆从相识到相知的飞跃式的跨度。“我没看准他的为人:他既不冷酷, 又不傲慢;他已是我多年的挚友, 我的兄长, 尽管我从来不曾有兄弟。”[1] (P18) 正是因为他对“我”兄长般的关爱, “我”对他一见钟情。

第三部分叙述了“我”与迈克西姆成婚后回到曼陀丽山庄的所见, 所闻, 所感。在去曼陀丽山庄的路上, “我”见到了一些奇异的景色:“我原以为曼陀丽的车道一定是条宽阔的大路……可它不是这样, 倒是像条蛇似地扭曲向前, 在有些地方并不比一条小径宽阔多少。道旁两排大树, 枝条摇曳, 交错纠缠, 形成教堂穹隆般的浓荫, 我们就好比在拱道上穿行。”[1] (P40) “这条根本不像汽车道的小路还在向前蜿蜒伸展, 就像被使了什么魔法的一根缎带, 穿过黑压压的沉寂的树丛, 无疑正深入林子的中心。”[1] (P40) 曲折蜿蜒的山路暗示着“我”在夫家, 即曼陀丽山庄的生活将布满了荆棘挫折, 甚至可能会是暗无天日的悲苦。“突然, 我看见在幽暗的车道前面有一小片开朗的天空, 顿时, 黑糊糊的林子开始变得稀疏……石南花红得像鲜血, 着实吓了我一跳。成团成簇的石南, 茂盛得难以置信, 看不见叶子, 也看不见枝干, 只有一片象征着杀戮的血红色, 因为过分的浓艳, 显得非常怪异……”[1] (P40) 作者借助车道由窄到宽, 树林枝叶由密到稀的空间变化以及那暗示有杀戮意向的石南花, 烘托出曼陀丽山庄无处不在的阴森和恐怖气氛, 而“我”, 则即将成为这一恐怖氛围下的无辜受害者。

“我”作为一位其貌不扬、涉世不深的小女子, 当一迈入曼陀丽庄园的门坎时, 就被吕蓓卡的崇拜者———丹弗斯太太及其所率领的仆役团团围住:“这些人张大着嘴, 露出好奇的神情, 盯着我看, 就像围着断头台看好戏的观众, 而我则像双手被反绑等待处决的犯人———”[1] (P42) “有一个人从队伍里走了出来。此人又瘦又高, 穿着深黑色的衣服, 那突出的颧骨, 配上两只深陷的大眼睛, 使人看上去与惨白的骷髅脸没什么两样。她朝我走来。我向她伸出手去……她握住我的手, 我执着的是一只无力而沉重下垂的手, 死一样冰冷, 没有一点儿生气。”[1] (P42) 丹弗斯太太就是以这种人多势众, 高贵而安详的态度震慑了从未见过大场面的“我”, 令“我”在曼陀丽惶恐不安、忧心忡忡。

“我”在曼陀丽山庄被迈克西姆已亡前妻吕蓓卡的种种遗物重重包围, 在吕蓓卡的忠仆丹弗斯太太及吕蓓卡情夫的威逼利诱下做出了一系列在众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甚至匪夷所思的事情, 以至于对自我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吕蓓卡是一位兼具“教养, 头脑, 美貌”的优秀妻子, 而“我”只是一个长相平庸, 做事老出差错的身份低微的小女子, 迈克西姆依恋的仍然是吕蓓卡。

在这一部分, 作者对吕蓓卡生前经常出入的场所, 例如卧室、晨室进行了空间方位、室内物品摆设的详尽描述, 并由室内空间扩展到室外空间———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室内衣柜里挂着吕蓓卡的各式衣物饰品, 写字桌上吕蓓卡用过的记事册、信纸、信签与名片盒……无懈可击的摆设表现了吕蓓卡超群的品位与能力, 室外的海景彰显了吕蓓卡放荡不羁、敢于冒险的个性。“我看见那一泓银色的海水, 犹如风平浪静时明镜般的湖面, 静静地任月光爱抚。没有波浪会使这梦之水粼粼荡漾, 也不见云块被西风吹来, 遮掩这清朗惨白的夜空。”[1] (P2) 大海在“我”看来, 是抚平心境, 倾诉苦闷之地;而对吕蓓卡来说, 大海的意义不只是一个自然景观, 在潜意识中, 它反映了她自相矛盾的思想:她既迷恋上流社会的花花世界, 不甘于做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 又憎恶男权统治的社会, 反抗家庭对她的束缚, 她希望走出封闭的曼陀丽, 走向大海, 体验自由的魅力。

小说的第四部分讲述的是“我”在丹弗斯太太的利诱下, 身着吕蓓卡的服装举办了一场令人感到无比诧异, 令迈克西姆气得发抖的化妆舞会。舞会刚结束, 作者的笔锋一转, 把小说的情节由一个高潮推向了另一个高潮:海滩搁浅的船里面发现了吕蓓卡的尸体。在这短暂的两天里, 一连出现的怪事令“我”不知所措, 而打击最大的是迈克西姆:“一直在我料想中的事, 日复一日, 夜复一夜, 我都梦见这事发生。我们注定没好日子过。我是说你我两人。”[1] (P197) 沮丧的迈克西姆向“我”合盘托出真相的时候, “我”出奇的镇定, 甚至听到了迈克西姆腕上手表那预示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常规滴答声。脑海里掠过一句学生时代常用的谚语:“岁月流逝不待人。”“我”翻来覆去一再念叨这句话。“岁月流逝不待人。”[1] (P199) 就这样, 在迈克西姆的手表滴答不停的运转中, “我”由一位胆小、怯懦、毫无主见的小妇人瞬间变成了给自己丈夫出谋划策的臂膀, 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小说的最后部分一扫前部分场景的阴森、恐怖、灰暗、诡秘, “我”的心情也从压抑、自卑走向自信、开朗。“我”跟随着迈克西姆到处奔走, 查找迈克西姆无罪的证据, 到最后尘埃落地:吕蓓卡因患了癌症, 自杀而亡, 而非迈克西姆所杀。文中的结尾处, 描写了曼陀丽山庄着火时的情景:“通往曼陀丽的大路展现在我们眼前。今夜没有月光。我们头顶上的夜空漆黑一片, 可是贴近地平线那儿的天幕却全然不是那样。那儿一片猩红, 就像鲜血在四下飞溅, 火炭灰随着咸涩的海风朝我们这儿飘来。”[1] (P290) 与小说开篇时描写曼陀丽山庄着火后的情景在时空上前后呼应, 揭露了象征着吕蓓卡的邪恶势力与威严的夫权制度在大火中的灭亡。

通过以上五个部分的叙述, 杜穆里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杂乱无序的电影镜头, 这些电影镜头通过“我”重现记忆的讲述, 一一闪现在读者面前。然而, 这些看似分离的片段, 却都是围绕着中心, 以同一种感觉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杜穆里埃正是透过一个个片段, 通过一个个隐含的细节, 以女性哥特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邪恶形象, 小说中另一女性, 即以故事叙述者身份出现的第一人称, 虽是喜怒哀乐俱全的活人, 实际上却处处起着烘托已死去的吕蓓卡的作用。作者通过情景交融, 时空跳跃的手法成功地渲染了两种气氛: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 另一方面是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这双重气氛互相交叠渗透, 令读者对自己提出问题, 再经过时空的重新组合, 通过视觉的震撼引起心灵的深思。

参考文献

[1]达夫妮·杜穆里埃著.杜智玲, 程德译.蝴蝶梦[M].上海:译林出版社, 1995.

[2]梁亚平.美国文学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商业价值观下一篇:基层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