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小说阅读

2024-05-16

高考复习小说阅读(精选8篇)

高考复习小说阅读 篇1

● 复习目标 第五课 小说意蕴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 重点、难点

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设计思想

探究题无疑是小说阅读训练的重头戏。目前,虽然各省市所出的探究题林林总总,但认真思考一下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的,这“规律”“特点”表现在三方面:题目让你探究什么,该如何探究,答案如何表述。一轮复习,就应该围绕这三方面,加深对探究题规律特点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

● 教学资源

《小说意蕴探究》教学PPT

● 教学设计 考点解读

一、主题意蕴类探究

主题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一)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探究

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与“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所附着的意蕴即可。(二)标题意蕴探究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对于标题作用探究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使结构严谨的线索;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④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⑤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以某种艺术手法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三)启示(思考)类探究

启示(思考)类探究题是近年新增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有启发性,更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类试题,要求在准确把握人物精神实质、关键语句内涵及丰富主题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启示等,侧重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类题型是一种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拓展延伸的题型,多由小说所写的内容、人物、主题而感,向“现实”或“人生”延伸,有时也可借鉴“写法”作审美探究。无论哪类探究,紧扣文本内容,结合现实(人生)等角度读出“自我感悟”是其基本要求。

二、情节类探究

情节类探究题主要是基于小说情节方面的探究,主要是探究情节结构技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安排的合理性。

虽说是探究情节结构题,但实乃一种综合性探究: ①看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②看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③看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④看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三、人物形象类探究

人物是小说阅读的中心,自然也是探究的重点。人物形象类探究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人性弱点)、命运成因,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三是探究人物性格、命运给人的启示。人物形象类探究题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情节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应与情节密不可分;②人物自身角度,如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③主题角度,主题主要是从人物中体现出来的,要看人物对主题所起的作用;④环境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⑤真实角度,即人物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问题。

四、艺术技巧类探究

艺术技巧类探究题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如可探究情节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可探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甚至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邮差先生》的探究题。其实,这是一种基于艺术特色赏析的鉴赏评价题,只是上升到“探究”层面而着眼于全局,探究深广而已。因此,对于这类题,要以“鉴赏表达技巧”题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或深或广的探究,探究时应把“特色”与“效果”紧密联系起来。

探究题林林总总,各式各样。如果想要更好地应对这纷繁复杂的探究题,就必须善于发现,把握其本质特征,规律特点。那么,这些“规律”“特点”是什么?

1.探究方向(点)是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环境及艺术特点。虽然它披上了“探究”的外衣,其实并不神秘,都指向小说这些常规的东西。

既然都指向小说最核心的东西,则可转变常见的思考模式。如要探究意蕴,则说明意蕴具有多义性、深刻性,那么它有哪些“多义”和“深刻”呢?顺着这个方向就可展开探究。又如指向情节的探究题,则可以这样思考:为什么探究情节——说明情节安排巧妙,对表现人物、主题有很大作用?那么它“巧妙”在哪里,有什么作用,可就此展开探究。

2.探究要多角度、深层次展开。这个“多角度”“深层次”是什么呢?说白了,无非是:

①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及艺术表现。无论探究点指向哪个方向(或:情节、人物等),都可以在这几个角度、层面内展开。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那道指向情节安排的探究题,所谓“角度”“层面”不外乎情节自身、人物形象、主题表现(情感表现)这些内容。

其实,在情节、人物等诸要素内,任何一个角度又可展现为一个个更小的角度。如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高潮是主要的,结局是关键。人物中又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重要人物、线索人物等。这便是“多角度”“深层次”展开。

②哲学、审美、民族文化背景和心理,以及人文精神关怀。探究题不仅要懂得“技”(如何探究),更要有“识”。这个“识”就是文本背后存在的深刻的“理”,哲学、审美等方面的理。做探究题要懂得这样的“理”,要有这方面的“识”。

3.答案组织有要求。对于那些多角度探究题,答案至少有三点,这三点分别是三个角度、层面、各角度间不要交叉,角度不要太大或太小,每个要点(角度、层面)都由“依据(对文本分析)+结论”组成。对于那些“深点”探究题(即可以就一点或一个方面探究),答案一般由“观点+理由”组成,重点在阐述“理由”上,“理由”可以在文本内多角度展开,也可以“内引外联”;“理由”部分要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柏林(美)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 作者在小说中避开了战火纷飞的血腥的战场情节内容,但我们还是可以体味到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请你赏析小说是怎样来表现这一悲剧内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是通过场景截取、人物塑造、对话描写三个方面来表现的,如: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老妇人神志不清不停地数着“一,二,三”;老兵述说三个儿子战死,轮到自己上前线,得把妻子送进疯人院,以此凸现战争对人的残酷摧残的悲剧,令人震撼。

解析 一要阐述艺术特征,二要结合小说举例说明。

2. 本文只有短短的三百多个字,可以说作者在情节设置及文字的选取上真正做到了惜墨如金。请你探究小说的这一高超的艺术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创造性地运用空白叙述,战争及老兵家的悲惨遭遇都被其推到故事背面,语言有张力。

(2)情节处理匠心独运。整篇小说没有具体的情节,只一个横截面,悲剧都在车厢里呈现;结尾出乎意料又震撼人心。

(3)人物刻画极具功力。勾画寥寥却将人物的性格凸显出来。隐忍的老兵,疯了的老妇人,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善良的老头,每个人物都跃然纸上。解析 注意题干提示的探究角度。

题型总结

1.审题(1)审出探究点,即要你探究的是什么

如江苏卷2010年探究的“点”是“深刻意蕴”和“情感取向”,2012年探究的“点”是小说的叙事风格。

(2)审出探究方向

有的省市探究方向是任选的,比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江苏卷的探究方向一般是给定的,如2011年的探究点是“自然景物的叙写”,方向是“深刻寓意”对“表现人物的作用”;2012年的探究方向是“舒缓的叙事风格”对“表现小说的内容”的作用。

(3)审出探究提示或暗示

如江苏卷2010年探究题的提示语为“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2012年探究题的提示语为“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审出这些提示语或暗示语,就找到了探究的依据。

2.答题

(1)探究题答案组织的两种思路

①表明观点——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个别题还需要联系现实等)——总结点题。②依据+结论,即从×××内容(形式),表明了×××观点(有时也可采用“结论+依据”的思路)。这是江苏卷探究题的组织形式。

(2)探究题答案要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思考探究,答案也要分成不同的层次(角度)表述,层次之间不应有交叉、重合。

(3)切忌脱离文本,天马行空,使所谓的探究成为空中楼阁;切忌表述不严密,观点、材料两脱节,不能自圆其说。

另外,记住常见探究题的探究角度和层面。(1)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角度(层面)有:①作品的内容层次,②人物,③情节,④环境,⑤背景。(2)标题类意蕴或作用

角度(层面)有:标题本身,标题与文本的关联(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就某一角度可以再深入探究,如人物形象角度可分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两个角度。(具体参见本题型“知识构建”部分)(3)情节类——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或作用

角度(层面)有:①情节本身作用,②表现人物,③表达主题,④表现环境,⑤读者效果。(4)环境类——探究环境描写作用或人与环境间的关系

角度(层面)有:①环境自身,②人物,③主题,④人与环境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其制约;另一方面人对环境有主观能动性)。

(5)人物形象类——探究人物性格的精神成因和典型意义

角度(层面)有:①环境氛围,②人物自身性格心理,③情节情境,④时代与现实。(6)艺术构思类——探究艺术处理的原因或效果

角度(层面)有:①主题,②人物,③情节,④艺术手法。

● 课堂反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孤 城 非 鱼

浓雾锁城。不过才十几分钟,这座小城便成了孤城。

警察封锁了高速路、公路。雾太大了。得到警察封锁道路的消息,李生慌了。他觉得害怕,好像自己一个人被扔在小城里,孤独无助。尽管他知道周围都是人,但这些人不是他的亲人。他的亲人在城外,在距离小城二十五公里的乡下,那里鸡鸭成群,小桥流水,李生迫切地想要回到那里,回到亲人的身边,那样才踏实。

李生跑下楼,掏出钥匙准备开车,想到警察已经封了路,又沮丧地收回钥匙。他只有走着回家了,警察总不至于连人都拦截吧。

浓雾遮蔽了周围所有的东西,除了身旁四五米的范围,其他什么也看不到。李生停下来,可以听到有高跟鞋叮叮叮敲击路面,有人在说话,隐约有人影影绰绰晃动。有人匆忙从他身边跑过,嘴里嘟嘟囔囔说着什么,一个人在身后喊着那人的名字,那人答应一声,没有回头。偶尔有一束黄的光缓慢地闪过,远远有嘟嘟的喇叭声。

李生心慌得厉害。他想看到熟悉的人,看到熙攘的汽车,想跟人说话,说什么都行。过了一个路口,又过了一个路口,雾似乎越来越浓,像牛奶漫天倾泻,抹也抹不开。李生掏出手机,试图找出一个人跟他聊天,很奇怪,显示有信号,手机就是打不出去。他一遍一遍地拨手机里存储的每一个号码,不管谁。110、120、119,甚至114,他都拨了,一个也拨不出去。

李生加快了步伐。总会走出去吧。越这样想,却似乎越陷入了迷宫,好像一直在原地打转。像被人施了魔法,所有的东西都消失在浓雾里,轻飘飘地,就没了。

突然,一条黑色的小腊肠狗从身边跑过,李生欣喜若狂,可爱的小狗,尽管它不会说话,但也是个伴。李生紧跟着脚步轻盈的小腊肠,生怕跟丢了。

小腊肠似乎明白李生的心思,它的脚步慢下来,李生可以很轻松地与它并行。李生默默地说:小狗,谢谢你。

也许是觉得没意思,和李生一起跑了一会儿,小狗叫了几声,突然往斜刺里蹿过去,李生喊“站住”,但无济于事。少顷,他听到了两只狗的叫声,小腊肠找到了它的伙伴。

真是悲哀啊。

走,赶紧走。赶紧离开这座可怕的孤城。

终于,到达出城的路口了。警察背着手站成一排,如果不是身上米黄的荧光背心,李生根本看不到他们。

他跑过去,想从警察中间穿过。可他们站得实在太密,李生又太胖了,根本穿不过去。李生说:警察同志,请让我过去。这些威严的警察居然没有一个人搭理他。李生拉拉他们其中一个的衣服:求求你,让我过去,我要看我爸看我妈我妹看姬小凡。还是没人搭理他,好像他面对的是一排水泥砌的警察。

李生哭喊起来,他的恐惧已经蕴集到了顶点,一下爆发出来,孩子一样大声地哭,绝望地喊。但那些警察依然无动于衷。

喊过哭过,李生的心稍稍安定了些。既然哭喊没用,就要想别的办法,必须尽快离开这里,离开这座浓雾紧锁的孤城。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李生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他只能盯着那些米黄的背心,连成一条线的黄背心,从那里感觉到一点温暖的气息。

过去的日子,排山倒海一样来到李生眼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妹妹在一起,和姬小凡在一起,快乐得到处都是和煦的阳光,多好啊。可现在,除了雾什么也没有。

就在李生一屁股坐到地上,丧失一切信心的时候,天居然一下放晴了。浓雾像缕缕的丝帛一样被轻轻抽走,霎时,阳光遍地。

他恍惚地站起来,看看前方,一条宽阔的道路,通往他家乡的路,路上全是等待进城的人和车。看看身后,一座座美丽的大楼高高挺立,楼上的招牌清晰可见。

一切就像梦一样。

一个小警察过来对他说:走吧,现在可以走了。去哪儿? 你不是要回家吗?

我回去干嘛?又没事,我上个月刚回去过。可是,你刚才哭着喊着说要回去的。我现在又不想了。

李生转身向回走,一座大楼的十一楼上,有他打开的电脑,没干完的工作。

(选自《小小说》,有删改)1. “孤城”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孤城”内涵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当大雾锁城时,李生拼命要出城回家,雾散之后又不想回家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矛盾的心理历程。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李生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后测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皮影张

宗利华

做皮影道具最好的原料是驴皮。选料是第一关,皮子厚薄要均匀,要有韧性。选好了,开始碾压,压得平整光洁,这方才去刻。刻是要见功底的,人物躯干形象应早在你脑子里,一刀一笔,都要恰到好处。刻罢,雏形有了。这时,再压平整,一个平面人物形象就出现了。但这还不成,下个环节是上釉,加色。人物性格,需要用彩来体现。最后,才设置牵线、架杆儿。一个道具就算完成了。但,这仍是死的,要让它在幕布上活灵活现,还得靠艺人的那双手。

小镇上的皮影张就有这么一双灵巧的手。

皮影张也许是真的姓张,叫什么,却完全没人知道。于大家来说,这本无所谓。大家都知道那有点驼背、瘦骨嶙峋、一脸严肃的幕后戏子叫皮影张。

皮影张在小镇一角把行头一摆,叮叮当当小锣儿一敲,人们就三三两两拢过去了。人愈多,小锣也愈欢快。蓦地一下,戛然而止!人物登场了,劈山救母、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当然也还有现代戏,哪一部是不精彩的呢?大家仰了头,静静去看,一瞬就被吸进去了。再瞧,憨态出来了。有人笑出涎来,拿手一抹,暴叫一声,好!演完了,皮影张的那张脸才从后面转来,手一拱,并不多话。大家便将手伸进兜里,掏钱。不掏,也不计较。

其中有个传说,未知其真假,去问皮影张,他也只含笑不语。据说,当地一帮子土匪,烧杀抢掠,坏事干尽。解放军想一举捣毁他们,却苦于其神出鬼没。皮影张主动请缨,深入匪营,表演他的拿手好戏,所有土匪都被那皮影戏吸引过去。待解放军冲进把他们包围,一场戏恰恰演完,土匪们正山呼叫好。解放军竟没费一枪一弹。

皮影张再次引起关注,就到了“文革”。大家突然发现,和皮影张一起被斗的,竟还有一个奇丑无比的女子。而且,大家这才得知,那皮影幕后的千变万化之声,竟只出自这一丑女之口!“文革”过后,皮影张就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了。他损失惨重,右手被小将敲去了四根手指。当然,于他来说,这还不是最惨重的。那个丑女人被折腾得受不了,自杀了!

事情往往如此,审视一件自己未曾参与的事,不过就像看一场皮影戏。看罢了,激动一番,也就过去了。时间把一切都打磨得平平淡淡。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记得一个弄皮影的人呢?那种节奏于他们来说,太遥远,也太缓慢。他们上网,搞网购。或者,戴着耳机,听着迈克尔·杰克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快乐地扭动屁股。所以,当皮影戏和现代歌舞两场表演同时出现在这座小镇一隅时,年轻人有理由选择后者。但上了年纪的,闻讯都背抄马扎,涌进那个演皮影戏的帐篷。

大家都很激动,多年前的那个皮影张又回来了!演的是《霸王别姬》。

老人们觉得这戏有点凄楚悱恻,不似皮影张年轻时的风格。虞姬和项羽的伴音分明是出自一人之口。而且,那声音显然已缺了底气,满了沧桑。

大家都叹息,老了,老了呵!

但大家都被那流淌着的情韵吸引进去了。故事的高潮出现在虞姬拔剑自刎的那一瞬,宝剑仓朗朗坠地;同时,又听“噗”的一声,那洁白的幕布上,竟洒满了斑斑点点的鲜红血滴!大家伙儿俱是一愣,迅即爆出一阵掌声,那简直太逼真了!然而,掌声很快就歇了,幕布后面长久的寂然无声让大家感到了不祥。他们纷纷转至幕后,都呆住了!

只见一个鹤瘦身影颓然地倒在一张轮椅上,他的左手和两只脚上依然还绑缚着操纵皮影的架杆儿……

此时,帐外的另一场表演也到了高潮。

有个嘶哑的声音吼叫着,传来荡去,我的爱,赤裸裸!我的爱——赤裸裸!1. 小说开头对皮影道具制作的描写,对全文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皮影张的表演情形,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统观全文,简要概括皮影张这一艺术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举两处,分析并探究小说所蕴涵的情感取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课堂反馈

1.标题“孤城”,一语双关。①表面上指一座被大雾封锁、交通中断(出城的道路被封锁)的城市。②暗指主人公自己就是一座孤城:处境上,作为外来的农村人孤独地在城市里打拼;心理上,在这个城市,与亲人隔绝,没有朋友,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内心倍感孤独。2.李生在回乡与返城之间的心理是矛盾的。①当大雾阻隔了城市和乡村的交通时,这种阻隔使李生产生了恐惧,害怕家乡和亲人与自己的隔绝,害怕失去故土和亲人,所以拼命想出城回家乡。②当李生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在无人为伴,无人可以交流,感到孤独时,就格外地想念家乡,想念亲人,所以想回乡。③李生还要在城里工作,城里有他的理想,有他对事业的追求。④李生认为,只要能时常回家乡看看,知道家乡的亲人平安健康,这就够了。⑤现实中,许多人常常像李生一样为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学业或事业而离开家乡和亲人,孤独地在城市里坚持打拼。乡村温情与事业追求、亲友情感与城市孤独,使人由此产生了复杂而现实的矛盾心理。

二、课后测评

1.①介绍了皮影道具繁杂的制作工序,表达了对皮影艺术的赞美。②烘托皮影张技艺的高超,引出下文对皮影张的刻画。2.①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摹了宝剑坠地与鲜血喷吐的刺耳声音;借助鲜血溅白幕的色彩上的对比,有声有色地渲染出了皮影张用鲜血和生命来表演皮影戏的投入和悲壮。②语言形象生动,给读者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3.皮影张是一位表演灵巧、严肃少语、爱国正义、命运坎坷、为艺术献身的民间艺术表演者。

4.对比手法:①把皮影张年轻时热闹欢快的表演风格,与多年后复出时凄苦沧桑的情形进行对比;②把传说中皮影张帮助解放军抓获土匪,与“文革”时被敲去手指、丑女被逼自杀作对比;③把皮影张用鲜血和生命表演的皮影戏,与当今粗俗、喧嚣和滥情的表演进行对比。

情感取向:①对皮影张精湛的技艺、执着的追求的赞美,②对皮影张及丑女的坎坷悲惨命运的同情,③对现代社会冷落传统艺术的批判。

● PPT(见附件)

高考复习小说阅读 篇2

一、刨根究底, 理解小说

课程的理念、设计, 考纲的编制都必须指向小说的根本内涵和文化、文学的意义。所以, 我们必须先分析小说的本质。深入分析, 我们可以获知: (1) 主题定位, 反映某一范围的社会生活, 不是哪一个个体; (2) 写法定位, 艺术概括, 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 塑造人物形象, 展示作品主题,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3) 体裁定位, 属文学作品, 具备文学作品的一般特点; (4) 三个构件, 人物、情节、环境, 即所谓的小说三要素。如果大家仔细梳理各类小说阅读题目, 不出三个要素的考查,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归结为两点, 即内容和形式。这样, 语文教师帮助学生复习时, 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一个努力的方向, 就会做到有的放矢。

二、参透考纲, 梳理考点

科学、规范的考试纲要一定会坚守课程标准, 贴近学情, 是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 自然也是我们指导考试的重要文件、学生复习的蓝本。我们必须认真解读, 务必牢牢树立研读意识, 只有切实吃透考纲, 才能梳理出考点。

比如“人物”考查。我们知道小说的根本特征是通过形象再现生活, 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 还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细节描写。《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具体目标有: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着怎样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说人物形象是一个大考点, 具体可有很多分支。如人物的塑造方式, 即语言、动作、外形、神态、心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烘托、对比及其他修辞方式、出场及退场、次要人物陪衬等;主题价值, 即所呈现的性格、情感、思想、社会意义、民族特征等;阅读价值, 即品评、鉴赏。

再如“情节”的考查。从情节的本质来看,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常识告诉我们, 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 人物的性格是在情节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示的, 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而得到具体体现的, 它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情节通常由场面和线索构成。构成场面的事件或生活画面的组织形式, 即叙述学里所研究的叙述艺术, 也就是考纲里所说的分析评价重要情节;而线索则指把人物活动贯穿起来完成情节发展的事物或事件。同样, 这也和人物一样, 事关整个作品的立意、构思、组材, 体现一个人的阅读鉴赏水平, 也暗地里考查一个人的行文艺术和对主题以及体现主题艺术的深入理解。按照这样方法可以分析“环境”要素的考点, 当然, 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一样, 离不开重要词、句、段的分析, 也必然是重要考点。

通过这样的梳理、分析, 小说的考点就越发明晰了, 复习的策略也就应运而生了。

三、锁定题型, 总结套路

明确了考点, 也就找到了努力的目标。循着考点, 我们梳理各种命题方式, 总结出常见的题型, 研究各种题型的答题套路, 紧扣住小说的主题, 就会从容不迫了。

如“人物”考点揣摩人物形象的题型有: (1) 结合全文, 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 某个 (种、类) 人是一个 (种、些) 怎样的人物? (3) 某个 (种、类) 人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一用简要的语言概述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二要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 如各种描写方法, 表现手法, 某些词语、句子、段落等, 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 进而思考作者寄寓其中的社会理想。直接判断的则不必说明理由, 需要分析或给出理由的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注意答题用语的专业化。

解题套路:某个 (种、类) 人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 他怎么样, 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思想品质) , 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样, 我们针对不同考点摸索出应战方略和具体措施, 明确传授给学生, 或引领学生揣摩总结, 学生应考时就会得心应手, 至少从方法层面不会丢掉技术性分数, 本来很复杂的问题化解为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 难的也就变成容易的了。

四、细选典例, 实战演习

题海战术早已被人诟病, 但是怯于高考排名的压力, 许多语文老师不能放开手脚, 还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做大量的模拟试题。其实, 这是非常违背语文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备考必然要做试题, 这毋庸置疑, 但关键是我们不能低效地去做题目。小说的功能就是教化人类, 揭示社会, 表达作家的社会理想, 小说关于主题的考查其实就是命题者关乎考生认识社会, 考查其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发现其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不是仅仅靠做题目所能达到的, 经验告诉我们, 它需要长期、深度阅读和有效、扎实的积累。

高考小说阅读指导 篇3

一、 人物形象类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重点。命题方式主要有: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某某形象的特点;文中的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简要概括小说中某某的性格特点或者心理变化过程;判定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并分析理由,等等。

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其次要结合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再次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时就得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最后还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间接议论的语句,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等等。对于判定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并说明理由的题目,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是不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是不是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是不是与情节联系紧密的人物,是不是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人物。

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组织答案,有的只要答出个性特点就行,有的既要答出个性,也要答出共性,亦即哪一类人物的代表,有的还要结合文章举例分析。

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12题: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此题既要回答出个性也要回答出共性。

参考答案:粗暴、专制、冷酷、吝啬,当地的财主。

二、 故事情节类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和尾声。关于情节的设题,一种是理清思路。或者要求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者要求概括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或者直接要求概括情节的各部分内容。一种是鉴赏情节设计,主要是针对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一般会问: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为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等等。

对于思路类的题目,组织答案时,要说出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等内容,即运用主谓宾的句式,最好不要交代细节,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箭头标示。

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11题: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参考答案:(1)按事件发展脉络:先写做好鸟笼,接着写拒卖鸟笼给老大夫,再写送鸟笼给彼贝,最后写台球房醉酒;(2)按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脉络:先写期待好价格,接着写信守与彼贝的约定,再写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最后写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

对于鉴赏情节设计类的题目,首先要清楚情节安排的几种形式及其作用: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是制造悬念;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作用是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应准确、具体,必要时用一些术语,如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发生转折、张弛有度,前后形成对比等,同时还要适当结合文章举例分析。

如2011年高考辽宁卷《怪人》第3题、第4题都属于鉴赏情节设计的试题。

第3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

参考答案:前文已对如何“烙牛”作了详尽细致的描写,此处不必重复;塑造马乌罗形象的重心是后文“救童”一段,其“烙牛”仅是铺垫,应该略写;可腾出笔墨来写平日的马乌罗,与前后文的紧张叙述形成对比,舒缓了节奏,使行文张弛有致。

第4题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小说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哪个片段更精彩。

参考答案:观点一:加乌乔“烙牛”的片段更精彩。展示了加乌乔们的生活风情,凸显了其强悍、乐天的性格,强化了作品的地域文化内涵;构成了理解主人公马乌罗的性情和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烘托手法等,逼真地呈现了烙牛过程,感染力极强。观点二:马乌罗“救童”的片段更精彩。它展示了马乌罗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歌人性之美的主题;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 环境类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命题方式基本是要求回答环境的作用。一般来说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等等。自然环境的作用主要有: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象征和暗示;烘托人物某种心情;交代人物活动环境等等。

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严冬海猎》第16题: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并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画线的两段文字分别处于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属于自然环境描写,题干要求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其实也就是分析这两段文字的作用。

参考答案:(1)开头部分: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海面、海肚天,交代了地点;夕阳、暮霭,交代了时间。②渲染冷寒的气氛,为故事的开展作好铺垫。“硕大无朋的冰块”、“严寒的海面”、“怕冷的夕阳”、“几十年未遇的寒流”、“冷冷清清”渲染了一种冷寂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作好铺垫。暗示少年正是因为生活所逼不得不下海,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2)结尾部分:结尾用“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来衬托少年完成海猎之后家庭的宁静快乐,表现出少年坚强、懂事和富有责任感的性格,揭示出这一家庭备受生活苦难折磨的生存现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四、 理解标题类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小说也不例外。命题方式主要有:理解标题的作用或含义;如果换成其他标题好不好,并说明原因等等。

小说标题的作用或含义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悬念;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等等。比较标题好不好的题目,也应结合这些来思考。

如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第4题: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的故事”;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五、 表达技巧类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这与散文阅读是相通的,不再赘述。

nlc202309012211

特别要提的是,小说语言的考查。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一是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等时使用的语言。

命题方式或者是举例鉴赏文中人物语言的特色,或者是指出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或者是鉴赏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等。考查人物语言,通常要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并回答是否显示了人物性格,是否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等等;考查叙述人语言,一般也要指出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回答语言是否简洁、传神,语言风格是否平易朴素、幽默风趣、典雅庄重以及含蓄凝练等等。

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13题第1问:对小说中画线①(见下文)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

此题考查人物语言。

参考答案: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如2010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第一段中画线部分(见下文)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此题考查叙述人的语言。

参考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例如:“土混混”、“耍骨头”、“松一步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等;质朴(自然、通俗)、形象(活泼、生动)。

六、 概括主题思想类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命题方式主要有:或者要求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者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或者是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或者是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把握主题时,可以从题目、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也可以联系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还可以抓住作者直接或间接的议论。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任意拔高。

如2011年高考浙江卷《第9车厢》第15题,要求结合作品谈谈第9车厢的故事给你带来的思考,其实就是理解小说主题。

参考答案: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七、 探究类

小说阅读探究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运用上述各方面的知识。设题时可以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多维解读;可以是对情节安排独到之处的思考;可以是对环境描写深刻意蕴的挖掘;可以是对小说结构特色的探讨;可以是对小说创作背景及社会影响的剖析;可以是对小说主题多义性的把握等等。题干中往往都有“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语句。因此组织答案的时候,一要亮明自己的观点;二要结合文章进行论述分析;三要分条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理由。

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参考答案:(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2)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茶 垢

凌鼎年

史老爹喝茶大半辈子,喝出了独家怪论:“茶垢,茶之精华也!”

故而,他那把紫砂茶壶是从来不洗不擦的。因常年在手里摩挲,壶身油腻腻,紫黑里透亮。揭开壶盖,但见壶壁发褐发赭,那厚厚的茶垢竟使壶内天地瘦了一大圈呢。

莫看此壶其貌不扬邋里邋遢,却是史老爹第一心爱之物,从不许他人碰一碰,更不要说让喝壶中之茶了。

据说此壶乃传之于史老爹祖上一位御笔亲点的状元之手。更有一说录此备考,即此壶较之一般茶壶有不可同日而语的两大特色。其一,任是大暑天,此壶所泡之茶,逾整日而原味,隔数夜而不馊;其二,这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茶垢厚实,若是茶叶断档,无妨,白开水冲下去,照样水色如茶,其味不改。

史老爹曾不无炫耀地说过:“如此丰厚之茶垢,非百年之积淀,焉能得之?!壶,千金可购;垢,万金难求。此壶堪称壶之粹,国之宝……”

史老爹喜欢端坐在那把老式紫檀木太师椅上,微眯着眼,轻轻地呷上一口,让那苦中蕴甘的液体滋润着口腔,然后顺着喉道慢慢地滑下去,他悠悠然品着,仿佛在体会着祖上所遗精华之韵味,简直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去年夏天,史老爹在上海工作的小儿子带了放暑假的女儿清清回古庙镇来探望老人。

清清读二年级,长得天真可爱。史老爹一见这天使般的孙女,自是高兴不尽。大概他太喜欢这孙女了,竟破天荒地想让孙女喝一口紫砂壶中的茶。哪料到清清一见这脏兮兮的紫砂壶,直感恶心。她推开紫砂壶说:“爷爷,你不讲卫生,我不喝。”

“你不喝我喝。”史老爹有滋有味地呷着品着。

第二天一早起来,史老爹照例又去拿紫砂壶泡茶。谁知不看犹可,一看刹那间两眼发直,腮帮上的肉颤抖不已,嘴巴张得大大的,如同傻了似的——原来那把紫砂壶被清洗得干干净净,里面的百年茶垢荡然无存。

僵立半晌后,史老爹突然发出撕心裂肺般的叫喊:“还我茶垢!还我……”

随着这一声喊,史老爹突然血窜脑门,痰塞喉头,就此昏厥于地。

清清又惊又怕,委屈得直抹眼泪。

一阵忙乎后,清清父亲赶紧用紫砂壶泡了一壶茶,小心翼翼地捧到老人面前。

恍恍惚惚中回过气来的史老爹一见紫砂壶,顿时如溺水者抓到了什么,一把抢过紫砂壶,紧紧地贴在胸口。许久,他泪眼迷糊地呷了一口。哪晓得茶才入口,即刻乱吐不已。眼神一下子黯然失色。手,无力地垂了下来,面如死灰似的。唯听得他气若游丝,喃喃地吐出:“不是这味!不……是……这……味……不……是……这……味……”

1. 这篇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归纳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史老爹的形象特点。

3.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一段文字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 请探究这篇小说的深刻意蕴,并归纳主题。

【参考答案】

1. 四个部分。老爹炫耀茶垢;孙女拒绝茶垢;孙女清洗茶垢;老爹留恋茶垢。

2. 钟爱茶垢,拘泥、执著,近乎顽固。

3. 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内容上,突出了史老爹对茶垢的痴迷,和清清对茶垢的拒绝形成对比;结构上,为下文写史老爹因茶垢被清洗而昏厥作铺垫。

4. (1)深刻意蕴:①“茶垢”象征传统文化(或“传统思想”、“传统习惯”);②史老爹对“茶垢”的痴迷象征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坚守;③清清对“茶垢”的拒绝和清洗象征新的文化观念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反叛)。(2)主题:作者通过祖孙二人对“茶垢”的不同态度,表现了新的文化观念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高考复习小说阅读 篇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道 聂鑫森

纪于天不知不觉已年届古稀。

头发稀疏了,脚步迟缓了,精气神也散淡了许多。流年似水,曾经壮如牛犊的他说老就老了。儿女不在身边,家里除了老伴儿,就只剩下老两口的影子。

纪于天常感叹什么都在变,值得庆幸的是他京剧票友的身份始终没变。从小到老,他痴迷的就是西皮二黄、生旦净末丑,自然也酷爱唱几嗓子,尤其钦服马连良的“马派”,行腔念白,颇有神韵。几乎每个夜晚,他都很忙,或掏钱买票看戏,或参加票友的聚会,或在家里看京剧光碟。对于别人的求教,他一概不会拒绝,问什么答什么,“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南麒北马关外唐”等滔滔不绝。

有一天夜晚,纪于天在剧院看完戏,回到家门口,正要掏钥匙开门,发现钥匙忘带了,只好敲门,并用京剧道白:“老伴儿,开门来!”

老伴儿在里面闷声回答:“谁是你老伴儿?你的老伴儿是京剧!”

他立刻接上话:“此言甚是!”

纪于天就是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人。

省城的京剧团来到了古城,要连演十晚。头三晚的戏码是《文姬归汉》《群英会》《野猪林》。纪于天很欣赏这个团的演员,马派老生,程派青衣,叶派小生,侯派花脸,杨派武生,人才济济,争奇斗艳。他能不去一饱眼福和耳福吗?

但这次他却不用去买票了,有人把票送上门来。

送票的叫牛金,40来岁,在本市一家公司当老总。他爹与纪于天是老同事,又在这条小巷里做了几十年的邻居。牛金平时回爹妈家不多,来去都是一副匆匆忙忙的样子。

纪于天很惊讶:这父子俩是压根儿不看京戏的,牛金怎么有这个兴趣了?

牛金坦言相告:“我爹让我来找纪伯伯帮忙,您千万别推辞。过几天,有一个美国的华裔客商来洽谈业务,据说他是个京戏迷,晚上得招待他过过戏瘾吧。我不懂这个,临时抱佛脚,想请您陪我先看几场戏,再听您说说戏,以便我和他交谈时,有个共同的话题。或许他一高兴,合同就签下了。”

纪于天笑了,说:“我不缺这几个买票的钱。你想了解京剧,我愿意陪同,正好为国粹传道嘛!” 牛金说:“那是,那是。这是戏票,头三晚的。我们在剧院碰面吧。”

第一晚,牛金早早地到了剧院,和纪于天一起认认真真地看完了《文姬归汉》。散戏后,牛金谦恭地请纪于天去了一家茶馆,在一个雅座里喝茶,吃夜宵,聊天。

“纪伯伯,程派唱腔怎么听起来是这么个味儿?”

纪于天说:“你问得好。程腔讲究若断若续、藕断丝连、缠绵悱恻,称之为‘鬼音’。它不是‘直’着出来的,而是走了一个曲线,音量似乎不大,但有力度。这个饰演蔡文姬的演员是地道的程派传人,功夫很深。”

“哦。”

“我虽是习老生的,平日程腔也听得多。比如剧中蔡文姬唱的‘荒原寒日嘶胡马,万里云山归路遐„„’是西皮原板,我给你学学。”

纪于天用手在桌上敲着板眼,尖起嗓子唱起来。唱到精彩处,牛金也学着喊一声“好”。纪于天笑得满脸放光。

“小牛,明晚是《群英会》,演周瑜的小生和演蒋干的丑角最值得一看。”

“我会准时到场的,纪伯伯。”

“也许你从此就爱上京剧了。”

“但愿如此!”

第二晚,牛金在开幕前几分钟,才匆匆赶来,坐到纪于天旁边的座位上。戏演到一半,牛金的手机响了,他哼哼哈哈地通完话,抱歉地对纪于天说:“公司里有急事,来了份海外传真,我得去处理一下。纪伯伯,真对不起。”

“明天去处理不行吗?”

“人家等着答复哩。心为形役,没办法!”

牛金轻巧地从观众席中滑出去,像一尾鱼,眨眼间就不见。

这么好的戏,牛金半场退席,纪于天觉得很遗憾。过了一会儿,纪于天忘记了身边少了个人,专心专意地看戏,看得浑身发热,喉头发紧。

第三天晚上,牛金没有来看戏。他白天打了个电话给纪于天,说那个美国华裔客商不来了,派他的一个部下来洽谈。这个部下是个地道的美国人,他特别爱听交响乐„„

纪于天孤零零地看完了《野猪林》。旁边那个空着的座位,他总是忍不住去瞅瞅,心里也仿佛空了一大块。今夜,他怎么了?看京剧都会分心,怪!

走在回家的路上,见身前身后无人,纪于天唱起了剧中人林冲的一段“反二黄散板”,声腔凄凉悲切:“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

(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纪于天夜晚在剧院看完戏后,到了家门口发现忘带钥匙,敲门时受到老伴儿的责备和埋怨,说明老伴平时对纪于天痴迷京剧非常反感。

B.小说开头部分用较长的篇幅介绍纪于天的身体状况、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是为下文具体写纪于天“传道”作铺垫。

C.牛金平时工作繁忙,每次回父母家都是来去匆匆,且从来不看京剧,这次利用接待美国客商的契机,他主动接触京剧,希望借此培养对京剧的兴趣。

D.作者在文中引述京剧经典剧目和唱段,还借小说人物之口对京剧流派风格进行了精当点评。这样处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 D 解析 A项“老伴儿的责备和埋怨”并不能表现出“老伴儿平时对纪于天痴迷京剧非常反感”,理解有误。B项,描写身体状况不是为传道作铺垫,只是客观描写。C项“借此培养对京剧的兴趣”理解有误,牛金主动接触京剧是为了能更好地与华裔客商洽谈业务,投其所好,让客商签下合同。

2.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牛金三次“看戏”的经过?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牛金“看戏”一波三折,详写其过程可使小说情节富有波澜,同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便于在对比与衬托中刻画人物性格,热心传道的纪于天和追求功利的牛金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③借牛金“看戏”来交代纪于天“传道”的过程和结果,有利于表现小说主题。(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题目实际上是要求分析作品情节的安排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为表现主题服务,为阅读效果服务(波澜、悬念、吸引读者等),为情节结构服务。文中对牛金三次看戏的不同表现进行详写,使文章在情节上波澜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塑造出了热衷功利的牛金的形象,并与热心传道的纪于天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三次看戏的过程也交代了纪于天传道的结果,有利于表现作品的主题。

3.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纪于天“凄凉悲切”地演唱“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说以《野猪林》中的唱段结尾,自然呼应了上文情节。②这段唱词进一步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纪于天满腔热情地“传道”,以为觅得知音,可无情的现实让他感到失望和寒心,“朔风阵阵透骨寒”正好吻合了纪于天此时的心情。③这段唱词暗示了传统文化和国粹艺术在年轻人那里遭到冷遇的现实,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④这样的结尾比一般结尾更显得意蕴深远,耐人寻味,其艺术表现力更强。(答出三点即可)解析 文中主人公在结尾唱的唱词,并不是一种随意的安排,它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从情节关联的角度看,纪于天看的最后一场戏是《野猪林》,所以此处唱《野猪林》的唱词合情合理。文中“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的唱词可视作人物内心情感的写照,结合小说中对纪于天在看最后一场戏时的心情的交代,就可以理解了。同时也写出了国粹在年轻人那里遭冷遇的现实,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艺术表现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这几天,霍夫曼的心情就如同街道上空随风飘飞,不知方向的落叶一样纷乱复杂。

霍夫曼名义上是驻某国大使馆的武官,实际上是一名双重间谍,不仅为自己国家工作,也给敌国提供情报。当然,他也获得了他人无法想象的利益。为了方便自己的“工作”,他娶了一个驻在国的姑娘,这样才有借口每天回家。

这天早上,霍夫曼刚进使馆,大使就要他去办公室。

霍夫曼下意识地摸了摸腰边的手枪。他看到二等秘书伯朗正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他,顿时意识到失态了,连忙笑笑,问:“有什么事吗?”伯朗耸耸肩,说:“我怎么知道。”

大使眯着眼睛吸烟斗,慢悠悠地问霍夫曼:“我亲爱的上校武官,你知道吗,在我们中间出现了一个可恶的家伙,他享受着我国纳税人为他提供的金钱,却在为我们的敌人效劳!”说完,他用一双深邃的眼睛定定地看着霍夫曼。

霍夫曼站得笔直,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心里却在紧张地琢磨:看来我已经暴露了,怎么办?是鱼死网破,还是„„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霍夫曼听到一声“坐”。他一个激灵。大使离开座位,朝霍夫曼走来。霍夫曼暗暗捏紧了拳头„„

大使绕过霍夫曼,走到门边,将门轻轻关好,然后回过身,说:“有个重要的任务要你去执行,秘密押解这只狼回祖国,而且不能让他有所察觉,就像平常回国述职一样。当然,一回到祖国,我们就会对他进行正义的审判,让这个该死的家伙受到应有的惩罚!”

霍夫曼这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他挺了挺腰,问:“大使先生,能告诉我这个家伙是谁吗?”大使说:“我们的二等秘书伯朗。”

“他?”霍夫曼做梦也没想到伯朗竟然也是双重间谍。他看到大使正用一种说不出的目光看着自己,突然浑身一颤,心中恨恨地骂道:“你这只老狐狸,我差点上了你的当。你这是用特殊的方法考验我呢。混蛋!”

大使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两张机票,扬了扬,说:“喏,今天下午的。要记住,千万不能让伯朗有所发现,更不能让他溜掉。”

大使拍拍霍夫曼的肩头。

下午,霍夫曼和伯朗按时登上了飞机。今天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他还是摸不清。不过,看来自己暴露的可能性不大。退一步说,就算这伯朗是自己的战友,既然已经暴露,为了长远的利益,也只能让他做出牺牲来保全自己了。

霍夫曼看看伯朗,伯朗一路上嘴巴闭得紧紧的,什么也不说。

在法兰克福转机要等待三个小时。两人无所事事,就在候机大厅里到处转。突然,伯朗对霍夫曼说:“上校,你替我看会儿包,我去趟卫生间。”说罢,也不等霍夫曼答应,就匆匆向卫生间走去。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霍夫曼的大脑竟一片空白,好一会儿没有反应过来。难道他发觉了,准备脱身?想到这儿,霍夫曼不由得冒出冷汗。霍夫曼一个箭步冲到卫生间里,没人。他喊道:“伯朗先生!伯朗先生!”没人应声。霍夫曼真的慌了,他抬头看看天花板,有一块似乎有点松动,于是他一个打挺蹿上竖着的隔板,准备钻进天棚里。就这时,下面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霍夫曼上校,您在干什么呢?”

伯朗像变魔术般地又出现在霍夫曼的面前,以至于霍夫曼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他问:“你刚才„„”“噢,一个女士摔倒了,我帮了她一下。”伯朗若无其事地说,“你进来干什么,也解手?”

“噢,是的。”霍夫曼忙跳了下来。

霍夫曼再不敢有一丝的大意了,19个小时的旅程他强打精神,不敢合眼。那伯朗好像也正在等机会,所以整个旅程中虽是哈欠连天,却一刻也不睡。

终于到了,两辆高级轿车将他们分别接到了外交部和国防部。

霍夫曼对国防部长一个敬礼,然后报告:“上校霍夫曼执行完毕祖国交给我的任务。”

部长点点头,然后冲门外一挥手,立时进来两个全副武装的军人,一下子将霍夫曼摁倒在地上,给他戴上了手铐。

霍夫曼高声抗议:“部长先生,您误会了。我是奉命将伯朗押解回国的功臣!”

部长微笑着说:“不错,伯朗是你押回来的。但你不知道,伯朗的任务就是秘密押解你回国。我们早已调查清了,你一直在为德意轴心国效劳,将我们的大量情报出卖给敌国!为了避免引起你的疑心,我们才给了你一项假任务。谢谢你的全力配合。”

霍夫曼听罢,目瞪口呆。

虽然霍夫曼没有供出什么,但军事法庭还是判处了他死刑。当行刑车停下来后,霍夫曼看到刑场上还停有一辆行刑车,一个人被推下车来。霍夫曼看到他,顿时惊讶得合不拢嘴,因为那人不是别人,正是伯朗。伯朗看到了霍夫曼,同样也露出惊讶的神情。

行刑官将二人推到一起,冷笑了一声,说:“互相认识一下吧,这位是012号霍夫曼,这位是009号伯朗。你们这对人民的败类。”

霍夫曼不由得仰头长叹。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对落叶的描写和结尾对天空的描写都对人物有烘托作用,前者烘托出人物烦乱不安的心理,后者烘托出人物惊讶恐惧的心理。

B.小说擅长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写伯朗“异样的眼光”“嘴巴闭得紧紧的”“一刻也不睡”等细节就透露出人物的谨慎、警觉。

C.当大使说出霍夫曼要押解的对象是伯朗时,霍夫曼看到了大使那“说不出的目光”,说明霍夫曼已经察觉大使在怀疑自己了。

D.小说在语言上不追求华丽辞藻,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来写情节;在人物描写上注重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不使用修辞手法,文笔简洁明快。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惊讶恐惧的心理”不合理;C项,有怀疑但并未“察觉”;D项,“不使用修辞手法”表述不当,开篇的心情描写、伯朗像变魔术般地出现等就运用了修辞手法。

5.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说开篇,霍夫曼敏锐地感觉到了异样,然而大使交给他任务,化解了这个悬念;②在转机时,伯朗突然消失,霍夫曼极为紧张,伯朗又突然出现,冲突化解;③结尾霍夫曼被押赴刑场,突然发现伯朗也被押赴刑场,又出现了新的波折。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小说情节如何“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实际上是要求梳理这篇小说的情节脉络。只要把情节脉络梳理清楚,我们就容易看出其“波澜”。按照时间顺序去寻找,特别要抓住小说中那些令人意料不到的“包袱”以及矛盾冲突。

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题目是“秘密押解”,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题目是“谍影重重”,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你还有其他更好的题目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秘密押解”好。①“秘密押解”未交代押送者和押送对象,为小说设置了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秘密押解”是对小说主要事件的概括,是小说冲突集中展现的情节;③用“秘密押解”为题表现了正义力量计策的巧妙,突出了正义的一方,彰显了主题。

中考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篇5

【复习目标】:

1、梳理记叙文文体知识

2、熟悉常考题型

3、掌握答题技巧

【复习重难点】:

2、熟悉常考题型

3、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

【知识储备】 小说考点梳理: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或作用(表达效果)。

3、分析作品段落类型及作用。

4、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5、理解表现手法,把握文章主题。【小组合作学习】技巧指导: ★常考考点一:文章内容,故事情节。

常见提问方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中写了三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什么冲突?

3、本文围绕什么讲了几件事?

☆方法指津:

1、在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的格式进行概括。

2、概括故事情节:人物+事件。

例题:请简要概括《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答: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菲利普夫妇赞于勒;菲利普夫妇遇于勒;菲利普夫妇躲于勒。★常考考点二: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

1、联系上下文,请说说标题“×××”的作用。

2、结合全文,说说标题有什么含义? ☆方法指津:标题的作用及含义可以从三方面回答:标题形式新颖,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内容上概括了事件、点明主旨或一语双关。结构上提供了线索。特别提醒:如需答含义,只需答出其寓意或双关义即可。

例题:标题《背影》的作用:在结构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常考考点三:词语的含义(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

1、体会某段画线的句子中加点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品味下边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方法指津:词语本义 + 感情色彩、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写作手法+表现的内容或表达的情感

例题: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答:“排”是孔乙己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的样子,表现出他在有了酒资之后的迂腐之气。

★常考考点四:句子的含义(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

1、怎样理解(解读)这句话的含义。

2、分析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表达效果或或表达上的好处)。☆方法指津:

1、分析关键句子含义答题思路:在明确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先答出该句写了什么,再联系中心答出该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析关键句子作用答题思路:联系中心,指出句子通过何种手段(修辞或写法)表现了人、景、物的什么特点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设问、反问。

★常考考点五: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1)第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要写XX段内容?(3)删去XX段可以吗?

☆方法指津:

1、段在文首的作用有: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段在文末的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特别提醒:记叙文中中间段落除了注意过渡段的作用,还要注意插叙段的作用。插叙段多起补充交代的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从而突出中心,为下文作铺垫。

答题格式:插叙了 内容,充实了文章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 性格,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突出了文章中心。

★常考考点六: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常见提问方式:第几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方法指津: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渲染气氛③衬托人物心情④为下文做铺垫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答题格式:这句(段)话描写了 的一幅图画,交代了 的背景,渲染了 的氛围(气氛),烘托(衬托)了人物 的心情,为下文写 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只要写到两三个就足够了)

★自己补充考点:

三、【当堂检测】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篇6

沙埔中学 林可兴

教学目的:把握小说的有关知识以及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教学重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及主题的理解。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如何灵活运用阅读的技巧。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两类文章的阅读:一是以获取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目的的科普文阅读;一是以鉴赏和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阅读。近年中考文学作品阅读中小说阅读的考查尚未考过,但考查的可能性不是没有,要重视。

二、小说知识的梳理

(一)、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二)、小说考点的梳理

1、把握故事情节。

概括情节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其中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要注意思考的方向。① 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③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分析人物形象。

(1)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①理解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对文中人一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2)、如何解答呢? 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益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2)、中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⑤揭示主旨。

4、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 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精妙技巧的捕捉。

(1)、题型有: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它在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2)、解答这类题目,平时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及其特点;而在语言方面,也要善于概括其特点: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

三、练习《病人》。

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个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探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⑨“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例l、在第①段中,“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这一句描写在文中有什么 作用? 例

2、小说题为“病人”有什么深刻含义? 例

3、小说为了塑造“她”这个鲜明形象,凸现主旨,在电梯中重点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请加以概括。例

4、对于这篇小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第②段中,“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的推测并非闲笔,作者借此表现了她典雅的气质。

B.第③段“起风了„„转身走进了大楼。”在文中起到了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自然转入

具体情节的叙述。

C.小说巧妙地把情节场景安排在一个小小的电梯里,窥斑见豹,从一个很小的角度表现了 “她”带病坚持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D.“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与“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前后

呼应,意在突出“大家”对“她”共同的不屑与奚落。

高考复习小说阅读 篇7

考点分析

小说考查着重围绕小说的体裁特点进行考查,具体说就是从人物以及人物的语言、表达技巧、情节、环境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题型分类

一、分析综合——重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情节的把握,主题的概括。

1.寻找线索

线索是连接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常见的线索有:人线、事线、物线、情线、时间线、空间线。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伞》中以雨伞为线索,广东省的《词典的故事》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孔乙己》则以“我”这个人为线索。

2.辨析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鉴赏结尾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1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不仅在意料之外,同时又在情理之中。

3从主题上看,揭示事情的真相,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1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3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阅读这样的小说,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情节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4.对主旨的把握

小说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只有主旨把握正确了,人物、环境才有章可循。概括中心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要把重点集中在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上、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上和通过在对人命运的考察中领悟到的哲理上等等。还要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再者,主旨的卷面表达也要注意其规范性,一般的模式为“通过 ____ 事表达一种 _____ 现象(思想、品格)。还有一种情况是: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二、鉴赏评价——重点分析词语的理解,人物的刻画,环境的作用。

1.题目含义的分析

题目是文眼,其作用不言而喻,主要有以下几点:

1点明中心,如大连市《冰冻百合》、锦州市《高等教育》。

2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如《冰冻百合》、河南的《六个馒头》。

3本文的线索,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伞》。

4主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

5主要内容,如临汾的《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此知识点在湖南益阳的《白蝴蝶花》中就考查到。在做题的过程中可借助“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

3.人物形象的刻画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1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2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旧毡帽”的悲惨命运。3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从而准确把握形象的性格特征和这一形象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4.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但是我们的考查往往是以自然环境的描写为主,并且是屡考不衰的知识点,它在小说中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其作用一般有:

1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开头的“我”回故乡的一段凄凉的景物描写。

2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心情。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对“炎热”和“暴雨”的描写就突出了祥子的坚韧性格和悲惨命运。

3推动情节发展。如云南省的《你遗失了感动了吗》中第20题。

4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5为下文所写内容做铺垫。

6以优美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以恶劣的环境来刻画人物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

而社会环境主要就是指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三、探究归纳——重点分析作品的内涵,创意的解读,个性化的表达。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小说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态度的。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往往能够发掘出作品不同的意蕴;从作品的不同价值角度也可分别挖掘其社会意义和文学艺术意义。另外,从作品本身所发掘出的意蕴,与联系作者思想经历、作品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各方面所发掘出的意蕴也会有所不同。

2.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是鼓励读者有所创新,有所发现,使阅读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也使解读活动全面、深刻而充满智慧,从而多角度地认识作品的不同内蕴。由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审美趣味等不同,对具体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解读,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方面、角度。但要注意的是,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都要建立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而且这种解读要合情合理,能自圆其说,不可胡乱解读。注意是“个性化”而不是“自由化”。

3.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高考小说阅读的解题方法 篇8

1. 选择题。高考小说阅读的选择题一般为五选二、差别赋分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人物性格和心理分析、故事情节作用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表现手法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语言风格赏析等。

2. 简答题。在简答题中,人物形象分析是历年必考题,如“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其次是某种物象在文中的作用分析,如“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其他还有细节作用、线索作用的分析等。

3. 探究题。探究题主要是探究结构技巧,如“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某个情节的作用,如“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还有探究人物形象的,如“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

二、高考小说阅读的解题意识

1. 文本意识

所谓“文本意识”,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阅读时,首先要想到该文本是一篇小说,它有着其他文本所不具备的特点,即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其次,解题时要把所有问题回归到文本自身去思考。文后的问题都是针对文本中的信息而设,所以在解答文后的问题时,尽管不能直接摘抄原文词句现成答案,但依然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作答,脱离了文本内容去找答案等于缘木求鱼。比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决不能粗略浏览一遍阅读材料就凭空臆想,必须从文中筛选出与该人物有关的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概括整理得出正确的答案。其他诸如情节作用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以及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的探究也必须坚持以文为本的思想。

2. 整体意识

小说阅读的“整体意识”,也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

①注重小说各部分的作用。

阅读小说文本的整体意识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情节作用的分析和对小说主题的提炼上。一篇完整的小说文本材料是一个有机的组成,读者必须具备居高临下的眼界,感知作者表现在各部分的意图。开头部分或渲染气氛、或欲扬先抑、或造成悬念为后文埋下伏笔;中间部分又常常照应开头,或插叙、补叙,推动情节发展,有为后文情节发展做好铺垫;每一篇小说都有情节的高潮部分,其与前后文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最后结局往往与高潮部分形成对比,以此突出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对小说的构思特点方面的考查,常常关注的是伏笔、悬念、线索、开头、结尾等。尤其是短篇小说的结尾是很好的设题材料。因为一个构思最精彩的小说结尾兼顾了悬念和伏笔,给读者的感觉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②注意人物形象、情节、环境描写和作品主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又称为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与生活原型相比,往往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而人物形象、性格、精神面貌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的。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的描写,文中的环境描写有时看似闲笔,但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表现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作品主题既不能脱离故事情节,也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描写。

三、高考小说阅读的解题方法

1. 通读文本

通读文本,要梳理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筛选主要人物的言行、次要人物的言行,考查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环节概括故事情节;浏览环境描写,思考其对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寻找叙事线索;概括作品主题;思考小说标题和主题之间的关系等。做好了这些工作,下面的解题才能得心应手。

如阅读《马兰花》(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可以先整理出小说的故事情节:麻婶出事(开端)、夫妻讨债(发展)、丈夫怄气(高潮)、麻婶女儿还债(结局)。故事用三孬的话作为开端,说出麻婶突发脑溢血和麻婶借马兰花600元钱的事情,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在故事发展的环节当中,夫妻讨债无果、麻婶救治无效、麻婶女儿飞回上海,又一次激化矛盾;丈夫跟马兰花怄气,更让人看到收回600元钱的无望;结尾部分,麻婶女儿还钱,让读者悬着的心落了地。

故事情节的发展,很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形象。首先是主人公马兰花,在看到麻婶病重的情况下,无法张口讨债,批评丈夫:“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可见她倾向于信任别人,表现出善良的本性。在丈夫给自己怄气的时候,马兰花有委屈,但她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这又让人看到她重视情谊、轻视金钱的高尚品质。而丈夫的催促、嘶吼、踢菜篓子、摔门、埋怨等言行,让读者看到了此男人对金钱的重视,正好与马兰花的人品形成对比。

小说体现出对当下社会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和反思。三孬劝马兰花追债和马兰花的丈夫因追不到600元钱的表现,让我们看到当今社会确实存在诚信的危机。而麻婶女儿的还债,又让人看到一种希望,即这个社会并没有完全失去诚信。麻婶女儿的行为宣扬了“好人有好报”的思想,也是对马兰花形象的补充。

2. 精读题干

精读题干,明确题目中的相关要求,包括答题对象、方向和提取答案的范围。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其中“哪些”,说明人物形象特征不是只有一点,从6分的赋分值上看,这些特征至少包括三点;“简要分析”,说明解答人物性格特征时,不能只干巴巴地罗列人物性格特征,还要有分析内容,这个分析内容必须来自于文本,所以回答时还要摘取文本内容来支撑答案要点。

再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1题(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此题要求考生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似乎有一定的自由。但这个自由也仅限于在“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和“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之间选择,抛开这两个观点信马由缰的回答,不可能符合要求。观点确定之后,还要很好地说明理由,对此题干中也有明确规定:结合全文,即考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去说明。所以,认真揣摩题干中的限制性词语,按要求作答,才是得高分的保证。

3. 学会分析

分析问题就是要把问题放在故事背景上思考。作品中人物的言行都有一定的前因后果,根据这些前因后果推测人物特定的心理,就是分析问题。所以,分析问题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进行。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1)·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亊,还鼓动她到医脘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选项中说三孬“好嚼舌”“搬弄是非”,两个词都是贬义词,意思是“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而故事背景中三孬只是向马兰花说明麻婶得脑溢血的情况,麻婶借马兰花600元钱也是事实,三孬似乎担心突发情况下600元钱无法收回,所以给马兰花一个善意的提醒。可见三孬并无恶意,不能说他搬弄是非。

再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1)·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说马兰花的男人“世故圆滑、反复无常”也是没有根据的。马兰花的男人是开出租车的,经济不会很宽裕,600元钱对他来说来之不易,所以才反复催促妻子马兰花去讨债。讨债无果的时候,埋怨奚落,发狠踢东西摔门等行为都是普通贫民的正常举动,是长期拮据的正常反映。同样,在他看到麻婶女儿的信后主动为妻子做饭,是他喜悦心情的真实流露。所以他并不是一个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人。

4. 学会概括

概括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保留题目,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做到两点:①结合文本内容。当题干中要求分析某个人的形象或性格特征时,要回归文本,圈点出此人物所有的言行,并结合故事背景思考其言行的性质;②用形容词给人物形象贴标签。作者在小说中一般只叙述人物的言行,并不品评作品中的人物,把品评人物的任务留给读者。所以考生要积累丰富的形容词来给作品人物贴标签。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先找出文中对马兰花进行描写的内容,重点分析其言行,如她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说明她朴实善良,重视情谊;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款的事,与丈夫因六百元钱的事而发生矛盾、忍让丈夫但也给丈夫讲理等,说明她善解人意;尽管挣钱不容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说明她做人有原则等。

小说阅读中考查的人物形象,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在概括时,用语大致接近都可以得分,不必强求一律。如说马兰花“乐于助人”“善良厚道”等也可以。

5. 学会探究

探究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也应该做到贴近文本内容,有理有据;还要整体把握文本结构,领悟全文中心主旨,有时还要走出文本,调动阅读积累;回答时注意条理清楚。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解答此题应先结合文本内容,先总结出老汪的性格特点;再走出文本,回忆《孔乙己》一文中人物的特点加以比较;回答时先逐条说出他们的相同之处,再回答不同之处。

上一篇:增高有什么方法有哪些科学有效的下一篇:经典伤感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