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小说

2024-09-30

高考阅读小说(共8篇)

高考阅读小说 篇1

2016全国一卷《战争》阅读附答案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程砚秋拒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招聘工作人员公告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我放下了话筒。(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参考答案: 11.(1)CD(2)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3)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学.科网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4)

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知识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高考阅读小说 篇2

一、环境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易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常见的命题方式:1、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 (或社会环境) 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 3、小说几 次写到“ 某某景物”,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自然环境 ,要善于从时间、地点、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2、社会环境要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根源。

3、环境描写的作用 (有一些套话):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4渲染某种气氛;5推动情节发展。

二、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常式题型

(1) 全篇情节分为哪几部分,试简要概括。如安徽卷《茶垢》第8题:“这篇小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请简要归纳。”

解题思路:

1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2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2) 分析小说的部分内容在全文所起的作用。如08年浙江卷《乌米》:“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情节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推进小说矛盾冲突、表现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三点交织起来考虑,才能更好的把握情节。

情节的作用一般为四点:首先是在结构上的作用:一就开头部分来说有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二就全文来说前后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的作用;三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引起读者思考和回味的作用;四是线索作用。其次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再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人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题型:1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品质;2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 (包括人物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意义)。

解题思路: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特别是那些“以小见大”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四,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四、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常见的命题方式: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 (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3、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那样的主题,你怎么看?4、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5、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 (某一个问题) 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情节与环境追问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原因。

五、品味语言特色

1、解答这类题的方法: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2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2、语言描写的作用:有表现力、感染力,凸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1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2作品和作者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六、鉴赏写作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指导 篇3

一、 人物形象类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重点。命题方式主要有: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某某形象的特点;文中的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简要概括小说中某某的性格特点或者心理变化过程;判定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并分析理由,等等。

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其次要结合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再次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时就得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最后还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间接议论的语句,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等等。对于判定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并说明理由的题目,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是不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是不是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是不是与情节联系紧密的人物,是不是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人物。

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组织答案,有的只要答出个性特点就行,有的既要答出个性,也要答出共性,亦即哪一类人物的代表,有的还要结合文章举例分析。

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12题: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此题既要回答出个性也要回答出共性。

参考答案:粗暴、专制、冷酷、吝啬,当地的财主。

二、 故事情节类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和尾声。关于情节的设题,一种是理清思路。或者要求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者要求概括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或者直接要求概括情节的各部分内容。一种是鉴赏情节设计,主要是针对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一般会问: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为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等等。

对于思路类的题目,组织答案时,要说出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等内容,即运用主谓宾的句式,最好不要交代细节,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箭头标示。

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11题: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参考答案:(1)按事件发展脉络:先写做好鸟笼,接着写拒卖鸟笼给老大夫,再写送鸟笼给彼贝,最后写台球房醉酒;(2)按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脉络:先写期待好价格,接着写信守与彼贝的约定,再写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最后写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

对于鉴赏情节设计类的题目,首先要清楚情节安排的几种形式及其作用: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是制造悬念;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作用是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应准确、具体,必要时用一些术语,如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发生转折、张弛有度,前后形成对比等,同时还要适当结合文章举例分析。

如2011年高考辽宁卷《怪人》第3题、第4题都属于鉴赏情节设计的试题。

第3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

参考答案:前文已对如何“烙牛”作了详尽细致的描写,此处不必重复;塑造马乌罗形象的重心是后文“救童”一段,其“烙牛”仅是铺垫,应该略写;可腾出笔墨来写平日的马乌罗,与前后文的紧张叙述形成对比,舒缓了节奏,使行文张弛有致。

第4题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小说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哪个片段更精彩。

参考答案:观点一:加乌乔“烙牛”的片段更精彩。展示了加乌乔们的生活风情,凸显了其强悍、乐天的性格,强化了作品的地域文化内涵;构成了理解主人公马乌罗的性情和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烘托手法等,逼真地呈现了烙牛过程,感染力极强。观点二:马乌罗“救童”的片段更精彩。它展示了马乌罗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歌人性之美的主题;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 环境类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命题方式基本是要求回答环境的作用。一般来说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等等。自然环境的作用主要有: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象征和暗示;烘托人物某种心情;交代人物活动环境等等。

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严冬海猎》第16题: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并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画线的两段文字分别处于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属于自然环境描写,题干要求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其实也就是分析这两段文字的作用。

参考答案:(1)开头部分: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海面、海肚天,交代了地点;夕阳、暮霭,交代了时间。②渲染冷寒的气氛,为故事的开展作好铺垫。“硕大无朋的冰块”、“严寒的海面”、“怕冷的夕阳”、“几十年未遇的寒流”、“冷冷清清”渲染了一种冷寂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作好铺垫。暗示少年正是因为生活所逼不得不下海,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2)结尾部分:结尾用“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来衬托少年完成海猎之后家庭的宁静快乐,表现出少年坚强、懂事和富有责任感的性格,揭示出这一家庭备受生活苦难折磨的生存现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四、 理解标题类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小说也不例外。命题方式主要有:理解标题的作用或含义;如果换成其他标题好不好,并说明原因等等。

小说标题的作用或含义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悬念;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等等。比较标题好不好的题目,也应结合这些来思考。

如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第4题: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的故事”;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五、 表达技巧类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这与散文阅读是相通的,不再赘述。

nlc202309012211

特别要提的是,小说语言的考查。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一是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等时使用的语言。

命题方式或者是举例鉴赏文中人物语言的特色,或者是指出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或者是鉴赏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等。考查人物语言,通常要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并回答是否显示了人物性格,是否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等等;考查叙述人语言,一般也要指出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回答语言是否简洁、传神,语言风格是否平易朴素、幽默风趣、典雅庄重以及含蓄凝练等等。

如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13题第1问:对小说中画线①(见下文)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

此题考查人物语言。

参考答案: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如2010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第一段中画线部分(见下文)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此题考查叙述人的语言。

参考答案: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例如:“土混混”、“耍骨头”、“松一步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等;质朴(自然、通俗)、形象(活泼、生动)。

六、 概括主题思想类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命题方式主要有:或者要求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者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或者是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或者是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把握主题时,可以从题目、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也可以联系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还可以抓住作者直接或间接的议论。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任意拔高。

如2011年高考浙江卷《第9车厢》第15题,要求结合作品谈谈第9车厢的故事给你带来的思考,其实就是理解小说主题。

参考答案: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七、 探究类

小说阅读探究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运用上述各方面的知识。设题时可以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多维解读;可以是对情节安排独到之处的思考;可以是对环境描写深刻意蕴的挖掘;可以是对小说结构特色的探讨;可以是对小说创作背景及社会影响的剖析;可以是对小说主题多义性的把握等等。题干中往往都有“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语句。因此组织答案的时候,一要亮明自己的观点;二要结合文章进行论述分析;三要分条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理由。

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参考答案:(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2)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茶 垢

凌鼎年

史老爹喝茶大半辈子,喝出了独家怪论:“茶垢,茶之精华也!”

故而,他那把紫砂茶壶是从来不洗不擦的。因常年在手里摩挲,壶身油腻腻,紫黑里透亮。揭开壶盖,但见壶壁发褐发赭,那厚厚的茶垢竟使壶内天地瘦了一大圈呢。

莫看此壶其貌不扬邋里邋遢,却是史老爹第一心爱之物,从不许他人碰一碰,更不要说让喝壶中之茶了。

据说此壶乃传之于史老爹祖上一位御笔亲点的状元之手。更有一说录此备考,即此壶较之一般茶壶有不可同日而语的两大特色。其一,任是大暑天,此壶所泡之茶,逾整日而原味,隔数夜而不馊;其二,这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茶垢厚实,若是茶叶断档,无妨,白开水冲下去,照样水色如茶,其味不改。

史老爹曾不无炫耀地说过:“如此丰厚之茶垢,非百年之积淀,焉能得之?!壶,千金可购;垢,万金难求。此壶堪称壶之粹,国之宝……”

史老爹喜欢端坐在那把老式紫檀木太师椅上,微眯着眼,轻轻地呷上一口,让那苦中蕴甘的液体滋润着口腔,然后顺着喉道慢慢地滑下去,他悠悠然品着,仿佛在体会着祖上所遗精华之韵味,简直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去年夏天,史老爹在上海工作的小儿子带了放暑假的女儿清清回古庙镇来探望老人。

清清读二年级,长得天真可爱。史老爹一见这天使般的孙女,自是高兴不尽。大概他太喜欢这孙女了,竟破天荒地想让孙女喝一口紫砂壶中的茶。哪料到清清一见这脏兮兮的紫砂壶,直感恶心。她推开紫砂壶说:“爷爷,你不讲卫生,我不喝。”

“你不喝我喝。”史老爹有滋有味地呷着品着。

第二天一早起来,史老爹照例又去拿紫砂壶泡茶。谁知不看犹可,一看刹那间两眼发直,腮帮上的肉颤抖不已,嘴巴张得大大的,如同傻了似的——原来那把紫砂壶被清洗得干干净净,里面的百年茶垢荡然无存。

僵立半晌后,史老爹突然发出撕心裂肺般的叫喊:“还我茶垢!还我……”

随着这一声喊,史老爹突然血窜脑门,痰塞喉头,就此昏厥于地。

清清又惊又怕,委屈得直抹眼泪。

一阵忙乎后,清清父亲赶紧用紫砂壶泡了一壶茶,小心翼翼地捧到老人面前。

恍恍惚惚中回过气来的史老爹一见紫砂壶,顿时如溺水者抓到了什么,一把抢过紫砂壶,紧紧地贴在胸口。许久,他泪眼迷糊地呷了一口。哪晓得茶才入口,即刻乱吐不已。眼神一下子黯然失色。手,无力地垂了下来,面如死灰似的。唯听得他气若游丝,喃喃地吐出:“不是这味!不……是……这……味……不……是……这……味……”

1. 这篇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归纳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史老爹的形象特点。

3.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一段文字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 请探究这篇小说的深刻意蕴,并归纳主题。

【参考答案】

1. 四个部分。老爹炫耀茶垢;孙女拒绝茶垢;孙女清洗茶垢;老爹留恋茶垢。

2. 钟爱茶垢,拘泥、执著,近乎顽固。

3. 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内容上,突出了史老爹对茶垢的痴迷,和清清对茶垢的拒绝形成对比;结构上,为下文写史老爹因茶垢被清洗而昏厥作铺垫。

4. (1)深刻意蕴:①“茶垢”象征传统文化(或“传统思想”、“传统习惯”);②史老爹对“茶垢”的痴迷象征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坚守;③清清对“茶垢”的拒绝和清洗象征新的文化观念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反叛)。(2)主题:作者通过祖孙二人对“茶垢”的不同态度,表现了新的文化观念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高考小说阅读形象鉴赏解题 篇4

背景知识聚焦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人物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小说家总是把自己的艺术视觉和艺术重心放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鉴赏小说,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鉴赏。那么如何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呢?首先,要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活”起来;其次,要以情节与环境为依托,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析形象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情节入手,看人物性格构成与发展变化。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在分析人物性格成长与情节关系时,一方面要抓住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来看人物性格的内涵;一方面要关注重要场面和精彩细节中人物形象的热点。

从环境入手,看人物性格成长的背景。环境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基石。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人物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场所,它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任务的思想性格。比如,《荷花淀》的开头描写水生妻子编席子的场面:“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诗化了的劳动场面,表现了主人公的勤快、利落。

从人物描写入手,看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人物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阅读鉴赏小说要善于细读文本中上述各类描写的相关内容,从中看小说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

⑴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成功的肖像描写形神兼备。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别里科夫传神的肖像描写,鲁迅在《祝福》里表现祥林嫂命运变迁的三次肖像描写等;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巴尔扎克《守财奴》中对葛朗台抢夺梳妆匣时的眼神的描写:“瞪着金子的眼光”、“老盯着女儿和梳妆匣”,“望着女儿,迟疑不决”、“看看金匣子,看看女儿”。从“瞪”“盯”“望”“看看”的眼神变化中,绝妙地反映出守财奴心理转化过程,为贪图更大的利益,他忍痛放弃了眼前利益。

⑵语言描写。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的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对金钱的占有欲。

⑶行动描写。行动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一觉醒来,面对从没见过的沙发,只敢“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不敢坐”,足见他老实憨厚。交了五块钱的住宿费后,他的心态起了变化,一心想找回些什么,“他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损坏。”这些行为举止的描写,表现出他的自私狭隘。⑷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项链》里对玛蒂尔德的一段心理分析,让现实生活与她的梦想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现实与梦想的尖锐矛盾,揭示了玛蒂尔德一心想摆脱寒酸、暗淡的生活而挤入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而受人奉承的贵夫人的心理。

考点题型枚举

⒈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单一人物

例:(2011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林海音〙)“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考点说明】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错答举例〙负责任,宽容自信,忍耐善良。

【病因诊断】有观点,而分析缺席,未能紧口文本具体情节扼要分析;且未能分点解析,显得笼统。【解题指津】

分析“外省郎”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对“外省郎”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概括,包括时代、地域、职业及特征;二是分条归纳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根据小说内容举例说明。“外省郎”这一人物性格主要体现在围绕着老丈人的阻挠产生的一系列言行举止上。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受阻挠的爱情是很乐观的,对翁婿关系的改善也是有信心的,而且在长辈面前,表现出了善良的忍耐,在老丈人生病时,不计前嫌,大度豁达,勇于奉献。但这些性格需要从情节中归纳和概括。

【参考答案】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心态。

⑵人物群像

例:(2009年辽宁卷《遗璞》〘贾平凹〙)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人物群像(某一类人)性格特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错答举例】从小说看,遗璞村人的性格特点主要有:淳朴厚道,有自豪感,观念保守,思想愚昧,顽固落后。

【病因诊断】题干问的是“哪些”,且要求“请作简要分析”,显然不可之堆叠几个形容词,而应该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此外,“思想愚昧、顽固落后”等的断语显然有悖文本内容。

【解题指津】遗璞村人的性格特点要注意结合小说情节中对遗璞村人的行为、语言、心理等的描写加以概括。如他们对待省城老贾,对待“遗璞”,对待救济(粮食和凉鞋)以及对待蛮儿等若干情节。

【参考答案】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处处照顾他;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便祖祖辈辈引以为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他们胃嫩;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

⒉赏析人物的描写手法 ⑴肖像描写 例:(2010山东卷《骆驼祥子》(第四章节选)〘老舍〙)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肖像描写的作用的理解。【错答举例】承上启下,突出人物的个性。【病因诊断】脱离文本,笼统含混。

【解题指津】小说中人物肖像描写不但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也会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回答此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讲,前者要从如何承上、如何启下两方面分析,后者则要从突出人物的什么性格这一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⑴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虎妞这一形象。⑵内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性格,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可感。

⑵语言描写

例:(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语言描写手法的辨识及作用的理解。【错答举例】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喜爱。

【病因诊断】赏析过于简单,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所突出的描写对象的特点未能概括出。【解题指津】本题要求品味人物语言,可从所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来赏析。这句话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反映了老丈夫的心理,赞美鸟笼是想买下鸟笼。

【参考答案】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⑶心理描写

例:(2011年山东卷《审丑》〘严歌苓〙)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人物心理的揣摩与领会。【错答举例】体现了人物的犹豫、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的心理。【病因诊断】分析欠具体,表述不够明确。

【解题指津】回答此题,应立足于全篇,从无定对自己的审视,对他人的审视两方面去分析。从实质看,对人物的态度隐含着作者的态度。

【参考答案】反映了无定的复杂矛盾心理。无定对闲人的话感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时,哈市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无定憎恶小臭儿的不孝(或“忘恩负义”),却仍愿意为这个淳朴的老人隐瞒真相。

⑷细节描写

(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宗璞〙)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细节描写手法作用的理解。【错答举例】表现了董师傅生活的惬意安然,内心的平静、闲适。

【病因诊断】不够全面,只注意到了细节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而忽视了细节之于小说后文故事情节的作用。

【解题指津】分析人物细节描写的作用,大致可从细节与主旨、细节与环境、细节与人物形象特征、细节与情节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入手。但相对于本文来说,该细节与主旨有一定的联系,但它的分量尚不足以表现主旨;与环境也未见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把重心放在这一情节如何凸显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与下文故事情节的关系来回答。

【参考答案】反映了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⑸侧面描写

(2011年山东卷《审丑》〘严歌苓〙)晚秋,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侧面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辨识,【错答举例】神态描写,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嫌弃、鄙夷之情。

【病因诊断】忽略了上下文语境,未把握住语段描写的重心在于“老头”。

【解题指津】赏析画线语句,可从语句所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该句所写内容,该句与上下文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入手。该题画线语句写的是老头周围的人的神态反应,赏析时应联系上下文分析,指出写周围人的反应之于表现老头的关系。

【参考答案】侧面描写,通过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或,在“不少人”世俗的眼光里,曾老头做人体模特是丑的。)

⒊探究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的关系

例:(2011江西卷《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卡萨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根据小说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探究小说的另一种结局的能力。【错答举例】不会占为己有。因为文中有说“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并且自责说“真是鬼迷心窍了”,“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说明他虽然脑海里曾闪过一丝想将包占为己有的欲念,但良心、理智告诉他不可以那样做,这就突出了他的正直的人品。

【病因诊断】分析不够全面,虽然能联系中年男人捡走钱包以后的“瓦萨卡”的一系列反映来分析,指出他良知中的正直的一面;但对之前情节却忽视了。情节是人物性格的成长演变史,赏析高潮部分,也要注意它与前后情节的关联。

【解题指津】探究主人公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必须结合全文,说明理由;不可脱离具体情节,仅从概念出发,空洞说理。也不可只是罗列情节,而不说理由。阐释理由,应充分,有条理。【参考答案】

⑴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卡萨的性格使然;②瓦卡萨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卡萨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卡萨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卡萨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卡萨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⑵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卡萨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节使然;②瓦卡萨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切;③社会不公平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卡萨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抢走小包之后瓦卡萨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卡萨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⒋探究人物形象塑造与环境设置的关系

例:(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宗璞〙)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环境设置意图的理解。

【错答举例】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要像董师傅那样热爱生活、亲近自然。

【病因诊断】阐述欠深入到位,语句欠连贯。

【解题指津】题目要求结合背景来谈启示,答题的第一步就必须先吃透背景,也就是弄清“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这句话的隐含信息。“靠拢”一词透出这句话的主要信息是环境发生变化。本句另外两个隐含信息是校园的优美、校园的热闹。答题的第二步骤是准确理解“人物活动”,即有哪些人物,哪些活动。人物有董师傅、小翠及董师傅身边的游人、卖花女孩;主要活动是游湖,小翠的活动另有“找路”。答题的第三步是将每个人物及其活动放置在背景信息的每个点上。尝试推断作者的含蓄的用意,这种用意就是启示。

【参考答案】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答案不止一种。要求根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言之成理,语言流畅。)

⒌辨识与探究小说的主要人物

例:(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第四章节选)〘老舍〙)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辨识,并探究如此设置角色的意图。【错答举例】主要人物是祥子,因为祥子是文中着墨最多的一个。【病因诊断】理由欠充分,分析不具体。

【解题指津】这是一道关于小说中人物角色设置意图的探究题。解答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答题的单一,就是围绕一个人物答题;二是答题要全面,要准确,可以分条作答。在分析时,既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诸如正面、侧面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也要说出人物的作用,即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出场与性格的展示所起的作用。【参考答案】

示例1: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

示例2:刘四爷。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形象;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

示例3:虎妞。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是性格鲜明,且她是联系刘四爷与祥子的关键人物。

⒍探究、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意图

例:(2009年全国卷Ⅲ《孕妇和牛》〘铁凝〙)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地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意图的理解。

【错答举例】这样写让人感动。表明孕妇对识文断字的渴求,对孩子未来教育的关注。【病因诊断】理由表述欠充分。

【解题指津】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焦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写法”问题,其实就是要分析作者把笔下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应紧密联系文本,要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示例1:这样写让人感动。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识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示例2:这样写有些做作。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的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不识字,喜欢不喜欢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高考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类考题例析

一、考点解说

在2011年全国的18套高考卷中,有7套考查了小说阅读,其中涉及人物形象的赏析类试题有10道。这些小说(或片断)或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小凸面,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只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中的一次小小撞击„„这对考生准确、全面、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一直是稳中有变,了解高考试题中该类考题的设问角度,掌握解题技巧,对备战2012年高考意义重大。

二、高考例析

人物形象赏析类考题的命题角度主要有:

(一)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1.(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12题)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参考答案

蒙铁尔是个极其吝啬的财主形象,他粗暴,专制,冷酷,吝啬:他家里的一间房子里“堆满家具什物”,可是他妻子却“形容憔悴”,住在“黑洞洞的屋子里”;他的儿子渴望得到一个鸟笼,他不但拒绝买给儿子,还恐吓责打儿子。在他心中金钱重过亲情,压倒一切。

2.(2011山东卷《审丑》19题)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参考答案

曾大爷外貌丑陋;吃苦耐劳;深爱自己的孙子并为之全力付出,不惜说假话来维护孙子的形象;孙子不孝,晚景凄凉。

3.(2011辽宁卷《怪人》11题(2))“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参考答案

①形象上,他高大粗壮,有点驼背,发乱面丑,脑袋、鼻子硕大,目光凶狠,嗓音嘶哑;②性情上,他暴躁,冷淡,粗鲁,不太合群;③品行上,危急关头,别人四处奔逃,他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解题技巧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归纳:(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里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3)小说人物的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

1.(2011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11题(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2.(2011江西卷《晚秋》17题)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参考答案

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3.(2010山东卷《骆驼祥子(节选)》19题)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参考答案

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善良)、上进(有生活上进心,有追求,有目标)、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解题技巧

本类考题比概括形象类考题要简单些,只要抓住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进行归类概括,然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注意:分析人物性格,一定要结合文本,防止简单地往人物身上贴标签。

(三)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1.(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13题)(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参考答案(1)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2.(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12题)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赞许和关爱。(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3.(2010山东卷《骆驼祥子(节选)》20题)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通过年龄、身体状况、相貌、个头,写刘四爷的虎相,照应上文对刘四爷性格为人的描写,引出“虎妞”和祥子,为下文写刘四爷对待祥子的态度作了铺垫和对比,为后来祥子做女婿作了铺垫。

解题技巧

(1)要积累小说中人物描写常用的方法:①直接表现(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2)能结合文段内容,准确判断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其好处或者作用。(3)作用可以从该方法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社会环境、推动情节发展、表达小说主题等一方面或几方面所起的作用的角度作答。

(四)对文中人物进行个性化阅读活或有创意的解读

这类题在近两年的高考阅读题中十分抢眼。它是要求考生能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这类题的深化,它要求考生能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他们在弄清作者的态度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有创意的解读。

1.(2011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2.(2011江西卷《晚秋》18题)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8(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2)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3.(2010山东卷《骆驼祥子(节选)》22题)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答案一: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侧面,用刘氏父女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或: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

或答:首先,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祥子这一鲜明人物形象;其次,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再次,还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或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

答案二:刘四爷。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形象;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

答案三:虎妞。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是性格鲜明,且她是连接刘四爷和祥子的关键人物。

解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方法技巧 篇5

对小说情节的鉴赏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弄清故事的来龙出脉,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尤其注意分析透发展和高潮部分。善于体悟出故事情节中寄寓的深刻生活哲理、社会现实意义。

第二,鉴赏小说的情节要从细节入手,细节往往成为设题点,伏笔与点睛之笔是命题者的热点选择。另外,还要注意鉴赏小说情节中倒叙、插叙、伏笔、悬念等的表达效果。

第三,小小说必有情节上的“转”(即情节、感情的变化);因为短,冲突往往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深思。这使结尾句往往成为点睛之笔,是理解全篇的关键。

第四,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官居高位。小说在前五回里,浓墨叙述了“娘子受辱”、“带刀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大闹野猪林”、“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等情节,展示了林冲一步一步地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一位逆来顺受的“忠臣”最终成为犯上作乱的“英雄”,其性格刻画运用的是情节推进法。

常见命题方式:

① 某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② 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③ 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④ 小说在哪些方面对某某人物作了伏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解题时仍然要从小说三要素寻找思路,明确情节构思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思考答题方向: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典例分析:

小说《项链》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合乎情理吗?请结合有关情节进行分析。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答题技巧 篇6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1.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内容: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刻画人物性格。

3、推动情节发展。

4、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结构: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如《睡美人》,开头说女A角失踪,制造悬念,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鼓掌,揭穿谜底,使事故情节完整,又表现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主题。又如《雪夜》开头结尾都写雪花飘舞,渲染凄凉气氛,暗示了人物命运。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如《书法家》。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例如:2010年陕西高考卷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A不是回报的方式,而是炫耀的方式。B不是照应上文,而是引起下文。E除了犹豫,还有不安、恐惧、或说受宠若惊。

(2)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16枚硬币

侯德云

俗话说,好吃的不如饺子,舒服的不如躺着。刘二说,老辈人留下的这句话,真是有道理。他说,他从小到现在,最爱吃的就是饺子,干了一天的活之后,又累又乏,最爱做的事,就是躺着。他说他小时候不爱躺着,在村子里到处乱跑。他说他虽然瘸了一条腿,却能跑得很快,好腿的孩子也落不下他。当然,让刘二感到最自豪的事情不是吃饺子,也不是躺着。他感到最自豪的事情,是小时候妈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妈妈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这句话妈妈一连说了很多年。刘二24岁那年,妈妈一个人搬到荒山上去住了,从此不再给家里人包饺子,也不再说那句话了。

小时候,刘二家里的日子是很穷的。可是再穷,过年也总要吃顿饺子。过年嘛,不吃顿饺子能算过年?

饺子是必须要吃的,而且,乡间的习俗,饺子里要包上一两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谁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刘二8岁那年,在自己的那碗饺子里吃出了一枚2分

钱的硬币。他把一个圆滚滚的饺子填进嘴里,用力一咬,就听见喀嚓一声,他兴奋得差一点跳起来。他把嘴里的硬东西吐出来,大声宣布:“我吃到钱啦。”

2分钱硬币,用手指擦干净之后又送给他,喜滋滋地对他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听妈妈这样说,刘二咧开大嘴笑了,还抬起一只手,在自己的后脑勺上轻轻挠了两下。

刘二8岁那年,他开始上小学了,他的一条瘸腿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在村子里到处乱跑的时候不是这样。村子里的孩子没有嘲笑他的,他们天天在一起玩儿,看不见刘二的瘸腿,或者是,他们觉得,刘二天生就应该有一条瘸腿,没啥好奇怪的。学校里的孩子还没有修炼到这种程度,他们一看见刘二的瘸腿,就大呼小叫起来,后来还把他的瘸腿编成了顺口溜到处传唱。那些日子,刘二每天肚子都气得鼓鼓的。

自从吃到了2分钱的硬币,刘二就不跟那些嘲笑他的孩子计较了。他在心里对他们说:“我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我不会在乎你们说什么。”

从8岁到23岁,刘二年年嘴里都要喀嚓一声,年年都能从饺子里吃到2分钱硬币,妈妈也年年都要重复一遍她说过的话。妈妈的话,给了刘二做人的底气,他觉得,这辈子,他一定会做出一件让人高看一眼的大事情。

刘二23岁那年,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年夜饭的饺子已经煮好了,却迟迟没有端上来。刘二着急了,进厨房去看,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地说:“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

那年的饺子,有不少让妈妈的手指头捏破了。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

刘二23岁那年,他总共积攒了16枚亮晶晶的带有齿痕的2分钱硬币。

妈妈去世以后,刘二用那16枚硬币买了一棵槐树苗,栽在妈妈的坟前。转过年,他向村委会递了申请,承包了那座荒山。

从此,每年的年夜饺子刘二都是跟妈妈在一起吃的。他把一碗饺子端到妈妈的坟前,说一句,妈,过年了,就大口大口吃起来。自然而然的,他的嘴里会 “喀嚓”一声。他从嘴里吐出2分钱硬币,对妈妈说,妈,二小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如今,刘二妈妈坟前的那棵槐树已经长得很高了,刘二承包的荒山也绿得不能再绿了。雨后,山沟里到处都是清清的溪水。他不想让那些溪水白白流掉,就在山下修了一个池塘,种上了莲花,养上了鱼。

夏天的中午,刘二喜欢躺在池塘边的树阴里,看粉红粉白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看鲤鱼在水面上撒欢,听草鱼吃草的嚓嚓声。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常常,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他沉浸到好梦当中了。

村里有人看见过刘二在树阴里酣睡的模样,感慨地说:“舒服的不如躺着,这个刘二,真是好福气。”

差点忘了说,刘二现在已经不叫刘二了,他的大名叫刘志福。

1.“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1)这句话表现了母亲对刘二的爱和希望,为塑造母亲的形象服务。(2)为刘二买树苗、承包荒山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3)照应结尾处刘二的真名“刘志福”,表明刘二是一个真正有志气、有福气的人。(4)是全文组织材料的线索。(每点1分)

2.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1)细节描写。如,①“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地说:‘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这个细节表现了妈妈为让儿子吃到有硬币的饺子的苦心。②“夏天的中午,刘二喜欢躺在池塘边的树阴里,看粉红粉白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看鲤鱼在水面上撒欢,听草鱼吃草的嚓嚓声。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常常,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他沉浸到好梦当中了。”这个细节写出了刘二努力奋斗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2)神态描写。如,“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这两处描写分别表现了刘二知道母亲苦心后的感激之情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有人说,小说在刘二发现母亲捏饺子的情节后便可以结束,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6分)

高考阅读小说 篇7

一、淡化情节, 散化结构

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 少有冲突, 缺少悬念。作家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 主张“不装假, 事实都恢复原状”, 展示生活的“本色”。让叙述者的情致, 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如近几年江苏省高考现代文阅读题选材, 2008年选汪曾祺的《侯银匠》, 写女儿出嫁前后侯银匠的心理状态, 展现民俗民情;2010选阿城的《溜索》, 写商队溜索穿过山谷, 展现边城人的生存状态;2011年选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 写国难当头两个学生不同的行为与选择;2012年选师陀的《邮差先生》, 通过邮差的所见所闻所想展现小城人的生活情调。

这几篇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 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情节又与结构不可分割, 散文化微型小说, 不仅少有冲突, 缺少悬念, 而且找不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 自然也编织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体现在试卷的命制上, 如2012年考师陀的《邮差先生》, 第14题是这样命制的:作品叙述缓慢, 没有太强的故事性, 这样写对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二、虚化人物

传统小说理论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而散文诗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 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 呈现人物本真的原貌, 其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也正有此特点, 2008年考汪曾祺的《侯银匠》这篇文章时, 第15题是这样命制的:小说题为“侯银匠”, 但写侯菊的文字多, 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三、营造意境

意境, 思想感情熔铸于所描写的生活图景之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 现在被认为是散文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美学追求, 是一篇散文作品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在散文化的小说中, 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所谓“气氛”, 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 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如2010年阿城的《溜索》这篇小说, 用大量篇幅描写峡谷险峻气势, 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则侧重自然景物的描写。而这个特点也分别体现在这两年试题的命制上: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 请分析其表现特色。《溜索》。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 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是你的战争》。

四、突出情调

“散文化小说”的主旨往往比较含蓄, 较多的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 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和谐、抗争) 、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 (思考人的命运) , 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爱与恨、情与欲) 、人性的复杂多变 (鲜活的、动态的) 等主旨。这个特点加大了学生阅读的难度, 而偏偏又是命题者热衷的命题角度。因为情感、情调是最难把握的, 说不清、道不明, 小说中没有明确的语句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有情感取向, 无明显褒贬, 这些特点正适合命制“探究”类题型。表现在试题上, 如2010年阿城的《溜索》: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 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综上所述, 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热衷于选择“散文化小说”, 并依据其特点命题。究其原因, 西南大学教授曾利君在《中国现代散文化小说:在褒贬中成长》一文中阐述的观点似可回答。

曾利君认为, 散文化小说虽然在情节的复杂性、人物的典型性和宏大主题的关注上比不上传统小说, 但却长于日常性主题的表达, 这种小说叙述贴近生活, 有着大量体验性内容, 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小话语”、“小叙事”, 颇能传达创作主体内在的情感与体验, 满足创作主体某种表达自我的需要, 并体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 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笔者认为, 这些特点兼具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与散文的主要特点, 而从命题的便利上来说, 命题者所需要的文本材料最好兼具小说与散文的主要特点。我想, 这也许就是散文化小说能成为江苏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选材的重要原因之一吧!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了解“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与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命题的关联, 必将有助于语文教师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课的效率。

高考小说阅读的解题方法 篇8

1. 选择题。高考小说阅读的选择题一般为五选二、差别赋分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人物性格和心理分析、故事情节作用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分析、表现手法作用分析、小说主题概括和审美取向分析、语言风格赏析等。

2. 简答题。在简答题中,人物形象分析是历年必考题,如“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其次是某种物象在文中的作用分析,如“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其他还有细节作用、线索作用的分析等。

3. 探究题。探究题主要是探究结构技巧,如“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某个情节的作用,如“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还有探究人物形象的,如“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

二、高考小说阅读的解题意识

1. 文本意识

所谓“文本意识”,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阅读时,首先要想到该文本是一篇小说,它有着其他文本所不具备的特点,即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其次,解题时要把所有问题回归到文本自身去思考。文后的问题都是针对文本中的信息而设,所以在解答文后的问题时,尽管不能直接摘抄原文词句现成答案,但依然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作答,脱离了文本内容去找答案等于缘木求鱼。比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决不能粗略浏览一遍阅读材料就凭空臆想,必须从文中筛选出与该人物有关的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概括整理得出正确的答案。其他诸如情节作用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以及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的探究也必须坚持以文为本的思想。

2. 整体意识

小说阅读的“整体意识”,也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

①注重小说各部分的作用。

阅读小说文本的整体意识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情节作用的分析和对小说主题的提炼上。一篇完整的小说文本材料是一个有机的组成,读者必须具备居高临下的眼界,感知作者表现在各部分的意图。开头部分或渲染气氛、或欲扬先抑、或造成悬念为后文埋下伏笔;中间部分又常常照应开头,或插叙、补叙,推动情节发展,有为后文情节发展做好铺垫;每一篇小说都有情节的高潮部分,其与前后文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最后结局往往与高潮部分形成对比,以此突出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

对小说的构思特点方面的考查,常常关注的是伏笔、悬念、线索、开头、结尾等。尤其是短篇小说的结尾是很好的设题材料。因为一个构思最精彩的小说结尾兼顾了悬念和伏笔,给读者的感觉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②注意人物形象、情节、环境描写和作品主题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又称为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与生活原型相比,往往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而人物形象、性格、精神面貌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的。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的描写,文中的环境描写有时看似闲笔,但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表现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作品主题既不能脱离故事情节,也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描写。

三、高考小说阅读的解题方法

1. 通读文本

通读文本,要梳理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筛选主要人物的言行、次要人物的言行,考查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环节概括故事情节;浏览环境描写,思考其对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寻找叙事线索;概括作品主题;思考小说标题和主题之间的关系等。做好了这些工作,下面的解题才能得心应手。

如阅读《马兰花》(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可以先整理出小说的故事情节:麻婶出事(开端)、夫妻讨债(发展)、丈夫怄气(高潮)、麻婶女儿还债(结局)。故事用三孬的话作为开端,说出麻婶突发脑溢血和麻婶借马兰花600元钱的事情,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在故事发展的环节当中,夫妻讨债无果、麻婶救治无效、麻婶女儿飞回上海,又一次激化矛盾;丈夫跟马兰花怄气,更让人看到收回600元钱的无望;结尾部分,麻婶女儿还钱,让读者悬着的心落了地。

故事情节的发展,很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形象。首先是主人公马兰花,在看到麻婶病重的情况下,无法张口讨债,批评丈夫:“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可见她倾向于信任别人,表现出善良的本性。在丈夫给自己怄气的时候,马兰花有委屈,但她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这又让人看到她重视情谊、轻视金钱的高尚品质。而丈夫的催促、嘶吼、踢菜篓子、摔门、埋怨等言行,让读者看到了此男人对金钱的重视,正好与马兰花的人品形成对比。

小说体现出对当下社会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和反思。三孬劝马兰花追债和马兰花的丈夫因追不到600元钱的表现,让我们看到当今社会确实存在诚信的危机。而麻婶女儿的还债,又让人看到一种希望,即这个社会并没有完全失去诚信。麻婶女儿的行为宣扬了“好人有好报”的思想,也是对马兰花形象的补充。

2. 精读题干

精读题干,明确题目中的相关要求,包括答题对象、方向和提取答案的范围。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其中“哪些”,说明人物形象特征不是只有一点,从6分的赋分值上看,这些特征至少包括三点;“简要分析”,说明解答人物性格特征时,不能只干巴巴地罗列人物性格特征,还要有分析内容,这个分析内容必须来自于文本,所以回答时还要摘取文本内容来支撑答案要点。

再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1题(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此题要求考生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似乎有一定的自由。但这个自由也仅限于在“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和“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之间选择,抛开这两个观点信马由缰的回答,不可能符合要求。观点确定之后,还要很好地说明理由,对此题干中也有明确规定:结合全文,即考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去说明。所以,认真揣摩题干中的限制性词语,按要求作答,才是得高分的保证。

3. 学会分析

分析问题就是要把问题放在故事背景上思考。作品中人物的言行都有一定的前因后果,根据这些前因后果推测人物特定的心理,就是分析问题。所以,分析问题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进行。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1)·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亊,还鼓动她到医脘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选项中说三孬“好嚼舌”“搬弄是非”,两个词都是贬义词,意思是“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而故事背景中三孬只是向马兰花说明麻婶得脑溢血的情况,麻婶借马兰花600元钱也是事实,三孬似乎担心突发情况下600元钱无法收回,所以给马兰花一个善意的提醒。可见三孬并无恶意,不能说他搬弄是非。

再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1)·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说马兰花的男人“世故圆滑、反复无常”也是没有根据的。马兰花的男人是开出租车的,经济不会很宽裕,600元钱对他来说来之不易,所以才反复催促妻子马兰花去讨债。讨债无果的时候,埋怨奚落,发狠踢东西摔门等行为都是普通贫民的正常举动,是长期拮据的正常反映。同样,在他看到麻婶女儿的信后主动为妻子做饭,是他喜悦心情的真实流露。所以他并不是一个世故圆滑、反复无常的人。

4. 学会概括

概括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的保留题目,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做到两点:①结合文本内容。当题干中要求分析某个人的形象或性格特征时,要回归文本,圈点出此人物所有的言行,并结合故事背景思考其言行的性质;②用形容词给人物形象贴标签。作者在小说中一般只叙述人物的言行,并不品评作品中的人物,把品评人物的任务留给读者。所以考生要积累丰富的形容词来给作品人物贴标签。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先找出文中对马兰花进行描写的内容,重点分析其言行,如她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说明她朴实善良,重视情谊;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款的事,与丈夫因六百元钱的事而发生矛盾、忍让丈夫但也给丈夫讲理等,说明她善解人意;尽管挣钱不容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说明她做人有原则等。

小说阅读中考查的人物形象,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在概括时,用语大致接近都可以得分,不必强求一律。如说马兰花“乐于助人”“善良厚道”等也可以。

5. 学会探究

探究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也应该做到贴近文本内容,有理有据;还要整体把握文本结构,领悟全文中心主旨,有时还要走出文本,调动阅读积累;回答时注意条理清楚。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题(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解答此题应先结合文本内容,先总结出老汪的性格特点;再走出文本,回忆《孔乙己》一文中人物的特点加以比较;回答时先逐条说出他们的相同之处,再回答不同之处。

上一篇:会昌县国家税务局文件下一篇:新蕾杯教师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