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科普文章阅读

2024-06-14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阅读(共6篇)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阅读 篇1

【重点知识梳理】

1.科普文的含义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昆虫记》。

2.科普文的类别(1)科学小品文 概念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主要特点 ①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所以,科学小品介绍的知识必须有真凭实据,合乎科学。

②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③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等文,都具有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越来越广泛,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 的题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②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③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性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④谈话式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

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

(2)介绍性说明文

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

在传统高考中,纯科技类说明文,如《颅脑与肠脑》;社会科学类说明文,如《铜奔马》;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如《沙尘暴》,这些都属于介绍文。传统高考中一般把它们放在第一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对概念、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推断的形式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高考把它放在第二卷实用类阅读部分,以主观题形式呈现。

特点 ①知识性

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②直接中介性

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这种中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基本结构 ①总分式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②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结说明对象。说明顺序 ①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②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③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说明方法 ①下定义

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②分类别

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③列数字

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④举例子

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⑤作比较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⑥作比喻

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⑦设图表

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3.科普文阅读要求

在考试过程中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1)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2)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试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分—总”,是按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作者先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答案。

——以例说法,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海底装上“眼睛”

——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科学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其功能是把深海大洋臵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

迄今为止,人类“入地”的能力仍然远逊于“上天”。海底是最贴近地球深部的去处,从海底“第三个平台”观测地球,将揭示地球系统“运作”之谜。

建设中的海底观测系统,是通向新突破的捷径,作为新开的领域,各国都处在起步阶段。中国,正经历着数百年不遇的良机。

假如把地面与海面看作地球科学的第一个观测平台,把空中的遥测遥感看作第二个观测平台,那么新世纪在海底建立的,将是第三个观测平台。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部不断扩展视野的历史。古人没有想到海洋有这么大,15世纪重新发现的“托勒密地图”上并没有太平洋,以为欧洲航海西行到亚洲并不遥远,否则哥伦布也许不敢冒这个险。当然更不会知道海底的地形起伏,会比陆地的高山深谷还大,这要等到20世纪中期,有了声波测深技术才能发现。现在我们知道,海水比河水多百万倍,海洋的平均水深3 800米。隔了厚层的水,人类对深海海底的了解,还不如对月亮和火星表面的了解。而地球深处“地幔”里的水,又比地球表面的海水多许多倍。

人类视域的突变发生在17世纪:用新发明的显微镜,看到了细胞,看到了微生物;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行星,提出了“日心说”,导致“哥白尼革命”。又一次突变发生在20世纪:航天技术使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开始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将地球上种种现象连结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导致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被喻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

这次“革命”对地球科学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浩瀚的大洋。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大都是19世纪晚期以来通过航海从船上取得,这种星星点点、断断续续的观测,带来了许多错觉和误会。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测量海底地形的办法还是用绳子系上重锤抛到海底,用绳子的长度测算水深,如此得来的测点寥若晨星,绘在图上当然只能说明海底平坦,地形单调。再如船上用温度计测量海水表层,只能测了上一点再测下一点,永远也画不出一张同时的海洋温度图来。20世纪出现的遥测遥感技术从卫星获取地球信息,开辟了全新的对地观测系统,能够获取全球性的和动态性的图景。同时得到的不仅有海水表面的温度、风场、海流和波浪,而且有生产力、污染以至浅海地形等各方面的信息。

但是遥感技术的主要观测对象在于地面与海面,缺乏深入穿透的能力。隔了千百米厚的水层,遥感技术难以达到大洋海底。现在要问:能不能换一个视角,不要老是从海面看海底?可不可以从海底看海面,把观测平台放到海底去?新世纪伊始,一个新的热点正在出现:这就是海底观测系统。

海底的观测平台的功能是把深海大洋臵于人类的监测视域之内,结果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识海洋的途径,开创海洋科学的新阶段。1.请简要概括建设海底观测平台的意义。

2.综观全文,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根据文意,你认为建设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能否导致地球系统新科学的产生,从而带来“第三次哥白尼革命”?

解析 此题考查探究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应大纲对科普文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F。答这类题,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有小论文意识,即答题要有理有据,——如何准确解答科普类文本阅读题目?

1.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2.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

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3.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

(2012·湖南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受噪音污染的环境中,户外的交通噪音,建筑工地噪音,办公室内的设备噪音、人员噪音,回家后家用电器的噪音、邻里噪音„„虽然很多时候这样的声环境只是不友好,并没有达到震耳欲聋的地步,但日积月累,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心理的神经紧张、暴躁、精神不集中,生理的血压增高、心跳加速、听觉不灵,而且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传说的声学控制措施包括减少噪声源的声功率、在传声途径上设计障碍阻隔噪声和振动,增加建筑墙体的隔声性能,设置吸音装置等等。但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有别于一般的噪声控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它的因素,可能采取的措施,尽量与其他生态技术(如自然通风)相协调。

从声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建筑的选址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噪声较大的主要街道和工业厂房,以减少室外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这样的考虑可以使后续的许多工作得以简化。比如我们综合各国的环境标准和科研成果选定某生态建筑的声学指标为等效声压级45dB(A)以下,其中dB(A)是一种A络计权的噪声分贝数,模拟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反应。如果是一幢乡村别墅,室外的背景噪声甚至可以低达40dB;但如果这是一幢闹市区临街的办公建筑,室外的背景噪声高达60~70分贝,就会给设计带来很多麻烦。比如,选择隔声性能良好的密闭窗户可以隔绝室外噪声,但显然自然通风就无法实现,人们所处的综合环境仍然是不舒适的。

如果建筑选址没有办法完全远离室外噪声,我们就需要采取隔声屏障,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提高小区和建筑本身的自保护性能。声屏障的种类很多,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美学()和经济()三个因素。生态建筑户外声屏障设计的要点往往在于和整体景观的协调及视觉通透性,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担心影响自然通风而选用镂空的围墙或单纯的绿化带隔音,实际上会达不到隔音效果。所以,如果建筑周围的背景噪声非常恶劣,我们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通风与隔声的协调,顾此失彼只会影响整体的环境效果。

外窗的设计也很重要,可供选用的形式有单层玻璃窗、双层玻璃窗以及双层窗。其中以双层窗的隔声效果最好。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两层玻璃间的耦合效应,两层玻璃最好选择不同的厚度,玻璃间的空气间隙应大于6毫米。另外,通风隔声窗的概念近年得到了推广。它采用一中特殊的双层窗构造,之间设置了类似声陷阱的结构。显然,这样的结构必然同时产生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目前如何增加通风效率,提高计权隔声量是通风隔声窗设计

和改良的要点。

12.本文重点介绍了解决生态建筑声环境问题的两条途径,即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答案】选址

提高自保护性能

【解析】回答该类题,先整体阅读文本,逐段概括层意,后根据题干要求总结。第一自然段说的是我们生活在噪音污染的环境,有很多危害,引出生态建筑的话题,第二段提出解决生13.结合文意,依次填入画横线句“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美学()和经济()三个因素”括号里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A.隔声性能

与环境协调

节约材料 B.有利环保

与环境协调

价格低廉 C.隔声性能

大方而舒适

价格低廉 D.有利环保

大方而舒适

节约材料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处的环境指的是综合考虑了隔声与通风等因素的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B.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

C.从声环境的角度看,如果室外背景噪声低达40dB,生态建筑就不需要设计户外声屏障。

D.通风隔声窗容易导致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两大弊端,所以在技术方面还亟需改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2012·福建版)(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蟋蟀之话 夏丐尊

① 鸣虫是狄季的报知者。

② 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偏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出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连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 螽斯① 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螽斯的钅虑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蜂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有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位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也就要遇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得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须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布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的不同: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

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钅虑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磨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青镜”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

C.雌雄蟋蟀可以通过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过鸣音向雌性蟋蟀反复哀诉,雌性蟋蟀则通过“脚耳”领会其意。

D.蟋蟀由卵变为成虫不需要经历三度的“完全变态”;由卵解化出来的若虫和其父母同形,在立秋前后变为成虫即能鸣叫。

E.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

②14.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4 分)答:

15.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着法,并举例说明。(6 分)答:

(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没有天堂 赵鑫珊

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任何星球可去!

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 ℃),白天奇热(99 ℃)。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 ℃,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惟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没有天堂”在文中的含义看,它是指人类宗教中幻想的天堂,是不存在的,月亮及其他星球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从作者告诫人类“没有天堂”的目的看,他是告诉我们,地球 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该放弃幻想,行动起来,着手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保护地球。答案 ①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阅读 篇2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医学科普,阅读行为

在移动服务的大潮中,微信公众平台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优秀的用户体验脱颖而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阅读方式也以其收费低廉、推送即时、用户群庞大和服务个性化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1,2]。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雁飞向全国医务人员发出倡议,呼吁医学界应勇担历史责任,大力开展医学科普教育[3]。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日益突出。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基于微信公众平台阅读医学科普文章的行为满足了微信用户对医学科普知识的需求,逐渐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传播机制是亲民的,手机微信阅读分享作为一种以社交为目的的传播活动,既是医学科普知识普及方式的深刻变革,更是“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微信”时代发展的必然[4,5]。

鉴于微信公众平台已在中国日渐推广,医学科普知识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突出意义,而关于微信公众平台上阅读医学科普知识的行为学术关注不足,国内调查研究甚少,为了解微信用户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对医疗类微信公众号的关注现状以及对医学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情况,对部分网民进行测试与调查,从而为探索医疗类微信公众号推进医学科普文章繁荣的策略,共同营造微信公众平台上宣传医学科普知识的良好环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电子问卷制作平台“问卷星”网站上制作电子问卷后生成电子链接,从PC端和移动端相结合的多种社交媒体渠道上将电子问卷进行扩散与调查。调查对象理论上应为活跃在各社交媒体上的互联网用户。低于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不参与此项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依据微信用户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关注医疗类微信公众号和阅读医学科普文章时可能涉及到的阅读体验问题,自主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共包括25个调查问题,分为6个模块:“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习惯”、“互联网使用习惯”、“微信阅读行为”、“微信功能体验”以及“医学科普文章阅读偏好”。其中,“微信阅读行为”模块4道测试题分别是“是否关注医学科普类公众号”、“是否关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公众号”、“是否每天阅读微信公众平台上文章”和“微信公众平台上是否更倾向阅读医学科普文章”,分别记作H1、H2…H4。用户可从“是”或“否”中选择一个答案,选择“是”记1分,选择“否”记0分。在“健康习惯”、“互联网使用习惯”、“微信功能体验”和“文章阅读偏好”模块中,被调查者回答“是”或“否”,选择“是”记1分,选择“否”记0分。

1.2.2 资料整理

回收调查问卷,核对填写内容,删除年龄低于15岁者的答卷。最终共回收答卷630份,剔除无效答卷102份,有效答卷528份,答卷有效率为83.8%。

1.3 统计学方法

将答卷数据导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滤过无效问卷后归类统计不同特征人群的百分构成,同时使用(平均分±标准差)表示调查结果,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被调查者对医学科普文章的阅读偏好与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阅读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选取性别、年龄、学历、工作状态和月收入五项特征性个人基本信息。性别:男女比例大致相等,男性占48.3%(255/528),女性占51.7%(273/528)。年龄:中青年为主,大于45岁者占8.2%(43/528)。学历:本科为主,占69.1%(365/528);专科及以下次之,占18.8%(99/528);研究生较少,占12.1%(64/528)。工作状态:目前有稳定工作者为主,占85.2%(450/528);学生次之,占8.6%(45/528);退休、待业等最少,占6.2%(51/528)。月收入:自1 000元以下至10 000元以上不等,整体呈正态分布,高峰位于3 001~5 000元,占35.8%(189/528)。每种特征的人群中对相邻分组间得分做两两比较并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对医学科普类公众微信号关注度及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的公众号关注度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t值分别为-0.901和-0.512,P>0.05),而年龄、学历和月收入对两种医疗类微信公众号关注度的影响均出现统计学意义差异(F值分别为3.726、2.444、4.452、3.648、5.082和7.158,P<0.05)。其中,26岁及以上的被调查者对两种医疗类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明显高于25岁及以下的被调查者;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被调查者对医学科普类公众微信号关注度较高,同时这部分人群中除博士研究生外,对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的公众号关注度也较高;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上的被调查者对医学科普类公众微信号关注度较高,但只有月收入高于5 000元的被调查者对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的公众号关注度明显高。工作状态对医学科普类公众微信号关注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差异(F=2.907,P<0.05),而对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的公众号关注度无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差异(F=1.891,P>0.05)。

2.2 健康状况和互联网使用情况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和人群健康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微信的用户群正在不断扩大,健康情况和保健习惯也深刻地影响着用户在微信上的阅读行为。为确定被调查者的健康状况和互联网使用情况与微信公众平台上阅读行为的相关性,设计7个问题,并分别与微信阅读行为4道测试题进行两者间t检验。结果显示,健康状况及互联网使用情况普遍与用户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关注医疗类微信公众号或阅读医学科普类文章的阅读行为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关联(P<0.01)。见表1。

2.3 微信功能体验和医学科普文章阅读偏好

为探讨被调查者对医学科普文章的阅读偏好和微信功能体验是否分别影响了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阅读行为,分别设计4道阅读偏好测试题与4道微信功能调查题。通过将8道题目与被调查者阅读行为之间进行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用户的医学科普文章阅读偏好较明显,对微信功能体验满意度较高,均超过60%,并且微信用户对医学专家创作的文章最感兴趣,关注度达82.6%(436/528)。不难发现,除对文章真伪性关注度外,其他阅读偏好和微信功能体验均与阅读行为相关显著(P<0.01)。见表2、表3。

3 讨论

3.1 医学科普与微信价值理念的契合

医学科普的实质就是把人类已经掌握的医学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应当提倡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广泛地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6]。微信始终秉持“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用户价值第一”的价值观,并提出微信公众平台的目标就是要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发挥出它的价值。这就决定了微信必将为医学科普提供庞大的阅读群体和强大的科普阵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做好有效的医学知识科普工作更在于科普方式的深入生活和科普形式的深入人心。从这个层面讲,医学科普文章的科普方式已经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而发生了转变。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发展医学科普文章带给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是科普理念的进步,必须重视这场变革和挑战,繁荣新时期的医学科普创作。

3.2 微信上医学科普阅读的情况分析

3.2.1 两类医疗类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存在着明显的人群特征差别

年龄、学历和月收入对两类医疗类微信公众号关注度的影响均出现明显差别,微信公众号的关注情况明显受人群特征的影响。26岁及以上被调查者的两类公众号关注度得分均较高,特别是26~35岁年龄段用户对医学科普类公众号关注度高达(0.74±0.44)分,说明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医学科普信息满足了不同年龄微信用户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学历和月收入对医疗类公众微信号关注度的影响均呈阶梯式增长,其中月收入高于5 000元的被调查者对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的公众号关注更明显,博士研究生群体则反之下滑。说明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对医疗类公众号的关注越发重视,并且收入相对更高的人群对实地求医就诊有更多的关注和需求,侧面反映出微信公众平台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开展卫生服务和宣传的意义。工作状况方面,学生大多缺少对健康的关注,而退休的被调查者受限于学习能力,相关关注亦不足。

注:a:P<0.01;b:P<0.05。

3.2.2 生活方式与微信科普阅读

健康状况及互联网使用情况均与用户的阅读行为关联密切。健康习惯状况的三项指标分别反映出被调查者的既往健康情况、养生关注程度和体检重视程度,差别明显,说明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人民生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通讯载体和信息媒介,微信公众平台上阅读医学科普信息的行为真实地满足了人们的健康需求,迎合了新时代下医学科普信息的传播要求。此外,手机使用频率、微信使用频率和互联网医疗使用状况与被调查者的微信阅读行为息息相关,反映出微信公众平台上的阅读行为已经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微信服务的推广,多层次、多角度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察到电脑上网频率与医疗机构微信号关注度之间不具有关联性,但却明显影响其微信阅读行为。猜测关注医学科普类公众微信号体现的是微信用户的健康需求和保健愿望,而对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公众号的关注则反映的是用户看病就医的目的和享受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需求,两者偏向不同。

3.2.3 阅读偏好及微信功能服务分析

发现82.6%的微信用户更倾向于阅读医学专家写的文章,相比之下,对文章的专业性、真伪性和原创性则关注不足。当今微信用户群体十分庞大,猜测存有相当数量的人群没有对医学科普文章的专业性引起足够重视,盲目关注健康,缺少辨别意识。数据反映近五分之一的用户盲目信任医学专家,缺少对原创性的尊重和对真伪性的判断,这是十分危险的。微信用户的附加功能服务关注度高于60%,说明微信功能体验直接影响到医学科普的阅读行为,具有增强宣传的优势。这提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医院等微信发布方要积极鼓励用户转发、评论和留言,不但有利于提高微信号关注度,更能提升用户对医学科普知识的学习效果。

4 基于微信推广医学科普阅读的建议

4.1 实际需求是医学科普的新起点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观察到不同人群特征、不同健康状况和不同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被调查者都对微信上的医学科普阅读有不同的需求。建议微信用户基于自身实际需求,在迎合自身阅读偏好的情况下,对医学科普文章的信息质量和提供的功能多加考虑,关注来源可靠、贴近需求的适量的微信公众号。以微信为研究对象,发现有依赖性和普遍化趋势,便捷生活是影响微信发展和运营的重要推动力[7]。从用户需求出发,开展微信上的医学科普阅读不仅有利于创作高质量的科普文章,更能引导整个移动医学科普环境的健康发展。

4.2 医疗类公众号必须合理定位

面对不同信息导向和服务需求,微信公众号应当对自身合理定位,增强特色。研究发现,医学科普类微信公众号更倾向于满足用户对养生保健知识的需求,而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的公众号更侧重于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服务。对于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本地医院的公众号来说,这类公众号肩负着医学知识科普、医院服务推广拓展和卫生信息发布传播等多项任务,本地医院的公众号不仅有利于医院品牌形象的传播,更提供了一个连接医生和病患的桥梁[8,9]。相比其他医学科普类公众号,公共医疗机构的公众号应该突出为病患推送信息、提供查询服务和收集反馈意见的功能,不断弥补推广力不够、互动不乐观与实际需求不协调等的不足[10]。不同条件基础的医疗类公众号精准定位、合理推广和侧重服务才是鼓舞医学科普创作的可取之道。

4.3 微信繁荣医学科普

当下微信月活跃用户6.5亿,汇聚公众账号超过1 000万个,手机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7.22分钟,微信阅读接触群体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40.98分钟,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推广医学科普文章具有重要意义。微信公众平台不仅用户群体庞大,信息获取便捷,而且其推送方式以及收藏、转发和留言的功能,都有利于医学科普文章的大力宣传和医学科普知识的深入人心。平台上文章不仅能随时随地满足用户对健康养生知识的需求,还能引导群众了解医疗资讯并缓解医患矛盾。

但不可否认目前微信平台上的医学科普文章依然存在误导群众、散播谣言的情况。为了杜绝不正之风,信息发布者必须正视微信用户的举报投诉和接受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查监督,网络管理部门也应该适时对公众平台上医学科普信息的发布进行介入和监管。在制度层面,微信公众平台有待建立机制对公众号的信度进行评估,这样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辨识能力。同时,政府应完善相应的法制和法规加强对微信公众平台的监管。总之,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繁荣发展医学科普文章还存在巨大的潜能,这值得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去发掘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玲,邹陆曦,胡广禄.微信公众平台在三甲医院的应用现状调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12):25-28.

[2]于姝,杨辉,姜婷婷,等.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阅读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3):44-47.

[3]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医务人员要多写科普文章[J].大众医学,2012,3:4.

[4]徐姗.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传播机制[J].湖南大学学报,2014,(16):78

[5]张路路.手机微信阅读分享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5,7:89-90.

[6]朱素颖,刁冬梅,温恭莲.浅析医学科普文章写作技巧[J].医学信息,2012,25(2):72-73.

[7]李晨,黄灿.微信用户信息分享行为动机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5):57-62.

[8]刘路遥,杨祚,曹战强,等.医院微信公众号的技术与应用现状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4,9(8):35-37.

[9]吴民.移动医疗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11):2-5.

科普文章阅读指导 篇3

在文体特征上,科普文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内容科学,表达准确,条理清晰,生动易懂。一般,要求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知识。此外会在具有知识性的基础上,讲求艺术性,即以生动灵活的方式介绍知识。

语言上,以普及科学知识(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为己任,所以它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等特点。

结构上,多采用总分式或递进式结构。(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结说明对象。在说明顺序上,常采用空间、时间或逻辑顺序。(1)空间顺序: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2)时间顺序: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3)逻辑顺序: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在中心意思上,在于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介绍科学道理和科学规律。因此,中心意思首先要弄清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支撑观点的材料等;要弄清介绍的是哪个领域的知识,破除了哪些旧认识、旧观念,阐释了哪些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在评价上,一般是破除旧知,更新观念。要特别留意文本中所提到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在学术等领域所得到的相关评价,注意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对人类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特色的深度思考和判断上,要注意其科学严谨的特点,不仅表现为内容上的科学求实,而且表现为行文上的逻辑严密。行文逻辑严密正是作者思维严密的外在表现,从熟悉到陌生,从现象到研究,从本质到应用,作者层层深入地展现着科学的行文思路,既条理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规律。

在时代精神上,对文章探究要注意结合时代,挖掘科学研究成果对改善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

李政道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与世界古代的物理学很相像,都以天体物理学为基础。“物理”这两个字的使用最早可能是杜甫。杜甫在公元758年写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

杜甫这两句话,现在应用仍很正确。杜甫对“物理”用了“细”和“推”两个字,“细”就是要仔细观察,“推”就是要推理,所以这两个字,一个是实验,一个是理论,每一个字的份量都很重,如果要取两个字来描写物理实验和理论,很难有比“细”和“推”用得更恰当的字来说明研究物理的方法,也可以说是科学研究的方法。杜甫是诗人,怎么对“物理”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呢?杜甫当时还是工部侍郎,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计委副主任,大家称他杜工部。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科学与文学艺术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现保存有一片甲骨,其上所刻甲骨文的内容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新星(Nova)的观察记录。所谓新星是与太阳相似的一颗恒星,一颗恒星的一生可以有几次突然变成新星的经历,每次它能够在几天,或者是一个月左右忽然亮度增加一万至十万倍。在另一片甲骨上,记录着一星期之后,那颗新星的亮度减少很多。这两片甲骨上的甲骨文是世界上对新星最早的记录。

除新星外,还有超新星。超新星的亮度是太阳的1010倍。像太陽这样的星,当它的氢核完全变成氦核时,就变成中子星,这个中子星直径只有几千米。所以像太阳这样大的星一下子变成几千米大,就要变成超新星了。关于超新星,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记录也在中国,是1056年宋朝时发现的。宋朝的天文记录已经很详细,每天有记录,记录中说,当超新星刚出现的时候,大如鸡蛋,然后它的亮度一天天慢慢变小。从记录中可以推出现在的蟹状星云是哪个时候哪颗超新星演变产生的。这颗超新星的寿命差不多是一年。

我想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对于天体构造的看法。中国很早就推测地是圆的,天也是圆的。这是诗人屈原推测的。屈原在他的《天问》里写着: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屈原用解析推理的方法,也就是“细推”了地是圆的。当时没有实验的证明,是推理出来的。屈原充分运用了诗人的想象力和解析思考能力,那是公元前5世纪。得到了这样重要的结论:天像蛋壳,地像蛋黄,两者都可以转,所以中国从古代开始,天体的运行轨道就有黄道、赤道两个道。屈原接着推测,地的形状可能偏离完美的球形,可能是椭球形。他问:“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屈原问,赤道圆周比通过南北两极的圆周,哪个更长。南北顺椭圆的长度到底多长。但是屈原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那时不知道,我们现在才知道地球的赤道直径和极直径差得很小,可是那个时候他问这个问题是相当了不起的。(节选自作者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纪念会上的报告《物理学的挑战》第一部分,原文发表时作了部分编辑处理,并经作者和叶铭汉教授审定。)

1.下列对科普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有着天体物理学这一共同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的物理学与世界古代的物理学唯一相像的地方。

B.最早使用“物理”两个字的可能是杜甫,从其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中可找到。

C.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现仅保存下来一片甲骨,但却留下了世界上对新星所作的最早记录。

D.中国宋朝1056年发现了亮度为太阳1010倍的超新星,并留下了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记录。

E.屈原是充分运用诗人的想象力和解析思考能力做出“天地都是圆的”这一重要论断的世界第一人。

2.古代中国在天体物理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答:

3.从文中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科学与文学艺术有着怎样的密切关联?

答:

4.杜甫和屈原的作品所出现的符合科学精神的东西,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

参考答案1.B、D(A“唯一相像的地方”错。C“现仅保存下来一片甲骨”错。E“做出‘天地都是圆的’这一重要论断的世界第一人世界第一人”错,原文是“很早就推测出”。)

2.中国现存甲骨留下了世界上对新星最早的记录;关于超新星,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记录也在中国;中国很早就推测地是圆的,天也是圆的。

3.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蕴含有与科学精神相通的东西,给科学研究带来过某些启示;中国古代文人运用其想象力和解析思考能力,对世界的大胆认识与推测,给科学提出了值得研究的课题。

4.自圆其说即可。示例:文学作品虽然会有一定的创造性成分,但这些创造性的东西中总会有意无意地带上合理的成分。这也就告诉人们,科学贯穿在一切事物之中,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科学精神。

高考语文科学文章阅读 篇4

在所有关于世博会的消息中,也许最令人震惊的是20xx年汉诺威博览会主办者给上海的建议:“不要过高估计观众的热情。”这至少应该算是一个忠言,因为来源于汉诺威自己的惨痛经历是:预测参观人数从4000万直落到2500万,而最后的实际人数则只有1800万。事实上,发达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人数在1970年大阪的6420万人的顶点之后确实在逐年下降。甚至那些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也在哀悼它的衰落,《西雅图邮报》的专栏作家比尔"维真(BillVirgin)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一部分是游乐园,一部分是旅游吸引点,一部分是形象改造和公关,一部分是工业成果展示,还有一部分是社会事件。可如今,它在所有这些方面都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因为所有这些功能都已经有了更专门更好的东西:比如主题公园和大型游乐场,互联网和电视,广告和直销。

维真的解释有点简单。因为世博会的真正基础一直建立在“时代的希望与欲望”之上,它的基本主题也一直落在通过技术进步展望人类未来上。对于一个时代的观众来说,新技术所代表的首先不是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而是“人类”的新鲜未来。也许正是这一点,上海为国际展览局带来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上海在现时正在越来越构成一个全世界市场的中心,身在这个市场中的中国观众至少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热情,这种巨大的消费热情放大着关于市场的意义。上海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问题。尽管经过“权威”部门的测算,20xx年上海世博会的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7000万,直接收入将超过90亿人民币。但还有预测高达250亿人民币的直接投入。如果简单将90亿和250亿这两个数字类比,意味着上海世博会的亏损将超过20xx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整个投资(18亿美元),接近里斯本世博会亏损数(5.5亿美元)的4倍。按这种算法:上海能从世博会上直接收回的钱将不会达到它所花去的4成,如果再把政府慷慨拿出的l亿旨在赞助贫困国家参展的美元基金考虑在内,显然申办者对20xx年世博会经济收益的重视远逊于它可能的社会效益。

不过,经济账还有另一种算法。按照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展览部副部长孙钢在接受《经济半小时》采访时的说法,如果考虑会展业对相关产业高达1:6的拉动效应,上海从世博会获得的收入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另外,250亿元的直接投资还会带动5至10倍的扩大投资。同时为上海增加无数的工作岗位。再加上整个活动引发的城市宣传效应对未来投资的影响,世博会对上海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会。

1、为什么说汉诺威博览会主办者给上海的建议“算是一个忠言”,以下对其原因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诺威世博会的预测参观人数与实际人数相距悬殊,经历惨痛。

B、举办过世博会的发达国家自日本大阪以后,其参观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更遑论经济薄弱的中国上海。

C、一些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在哀悼它的衰落,已说明不是个别现象。

D、世博会的功能都已经有了更专门、更好的“东西”取代,优势已不够明显。

2、对第二段相关信息的表述或解说,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世博会的真正基础与基本主题在“对人类的展望”这一点上具有一致性。

B、能够代表“人类”新鲜未来、其重要的地位及民众的热情,是上海将来能够成功举办世博会的三大要素。

C、上海也有自己的问题,据“权威”部门测算,上海世博会亏损额将超过19亿美元。

D、上海申博,看重的是社会效益,轻视了经济收益。

3、以下对本文写作的真实意图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意在强调世博会的衰落。

B、意在强调举办世博会的失与得。

C、意在表明世博会将带给上海严峻的挑战。

D、意在表明世博会将带给上海诱人的机会。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当代社会,几乎世博会的所有功能都已经有了更专门更好的东西来替代,所以单纯地求取它所带给人们的经济效益,已不再是明智之举。

B、从中国“慷慨拿出1亿旨在赞助贫困国家参展的美元基金”可以大胆预见:20xx年上海世博会将会有更多的国家参展,真正体现世博会的精神。

C、用社会效益来计算,上海从世博会获得的收入将远远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所以我们可以预先回敬汉诺威博览会主办者:“不要过低估计中国的热情。”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阅读 篇5

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9 报告和科普文章

1.(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而,它似水而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然而,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应发电站。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1)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根据文中的关键词“却把”“集中”“还是”“秘密地”“炸毁”,可知小工厂的“普通”与间谍的重视和德国的重兵把守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重水”的重要性;文章开头讲述颇具神秘色彩的故事,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出下文对重水的介绍。答案:①突出表现小工厂所生产的产品的重要性。②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③引出下文对重水的说明。

(2)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抓住文中的重要信息“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整合信息即可。

答案:示例一:用作制造原子弹的中子减速剂;在原子能反应堆中用作中子减速剂;提取氘,用于制造氢弹;提取氘,可以应用于热核反应发电。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文章的标题为“古怪的重水”,“古怪”既彰显出了重水的特性,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标题合适。如认为不合适,可阐述“古怪”有违文体特征等理由,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一:合适。

①“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②“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

③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④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答出两条即可)示例二:不合适。

①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

②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③重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④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答出两条即可)2.(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蟋蟀之话 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命运——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②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注】①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②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的不同: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磨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音镜”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第三阶段:成虫“恋爱”、交尾。

第四阶段: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产卵后死亡。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实用类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就文体而言,这篇文章是实用类文本中的科普类文章。它以“蟋蟀”作为阐释的对象,就必然要介绍与之相关的科学类知识,介绍其习性和特点,这就决定了文章语言的说明性。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篇文章并不是纯粹的说明文,在行文中,作者又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让本来枯燥的文字体现出生动活泼的特点。在答题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展开来说明,并找到文中相应的事例支持即可。答案:示例一:本文语言平实,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蟋蟀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习性。如,第③段“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的原理和构造。再如,第⑥段“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恋爱过程。示例二: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第⑤段“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再如,第⑥段“这时的鸣声„„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这几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蟋蟀恋爱过程中“极端的女尊男卑”。

3.(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象;“道”,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内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概括而来。“道”源于“候”,天道玄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同样的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况,但可以通过观察活体表现在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

《内经》现有几十种文字的翻译本,已流传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研究和应用也相当广泛。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B.人体所表现出的生理病理现象,取决于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

C.阴阳学说认为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要防止阴阳此消彼长、此盛彼衰。D.自然规律可通过观察气象物候来总结,生命活动规律可通过人体外部征象来把握。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原文说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而A项却以神单独存在为前提进行推导,大前提错误故A项错误;B项的“取决于”概括不当,原文只说外在环境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C项描述不当,原文中说要防止的是阴阳失衡,阴阳此消彼长是古代阴阳学说认定的基本观念,无法防止。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阅读 篇6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

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传统智慧依然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

一是“博与精”。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人们说“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读《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结合《诗经·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其学术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大方无隅”的境界。与博对应的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可谓精益求精。这种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中应汲取的精神力量。二是“渐与顿”。古代经典示求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孔子授学以“时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均是渐习而求知。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为优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柴房小僧惠能以为不佳,复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前者明“渐”,后则倡“顿”,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予惠能,成为六祖。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揭示了一种在求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三谈“得与失”。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饱饱吃一顿。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与孔子的“安贫乐道”、孟子的“舍利取义”思想是默契的。

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理解经典,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这种互为,是艺术情境。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谈诗学中的执着、感逝与向往,非常形象而精彩。这三段故事也能借助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对美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却对我们认识经典并付诸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迪的。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写了一段情事,表现出一种对和美世界的回忆与反思,同样可以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北梦琐言》记载一名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原来这诗表现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人身自由的追求,而古人又将此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离乡的情境。“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象化成“别情”的象征。

(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1.下列有关“学术情境”“艺术情境”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是指阅读古典作品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时所具有的人同其心其情的人文情境。

B.“学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求真认知,而“艺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审美趣味。

C.艺术情境不同于学术情境的特点是创造“形象”为“象征”,如“红叶题诗”由表现对人身自由的追求演化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D.《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此即艺术情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D项,应为“学术情境”。答案:D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反映了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有着共同的学术背景。

B.阅读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境界。

C.我们学习经典汲取的精神力量是阅读经典时应具有的精益求精、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

D.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故意歪曲老子原意所说的情人节的话,是为了表明阅读经典要敢于舍去获得。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通’才能达到‘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境界”,文中无依据。C项,判断失当,因果错置。D项,文中说“这或许是”,或然成必然。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强调阅读经典要“博”,“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五载,增删五次”体现了作者的精品意识。

B.渐习积累知识,增进学养;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

C.人们在用审美心态阅读经典时,可以获得“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所表现出的审美趣味。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杨

柳”已成为“别情”的象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文中无依据。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①“中和”在我国美学体系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它是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美的最基本的认识。

②“中和”这一美学范畴形成于先秦时代:它包括“和”与“中”两个方面。以“和”为美的思想早在孔子之前就出现了。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就有过“和五味以调口”和“和六律以聪耳”的说法,他还指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等等。这都是强调美只能存在于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之中,这种多样性的统一就叫做“和”,因此“和”就是美。稍后于史伯的晏婴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他不仅认为美在于多样性的统一,而且特别强调这种统一往往是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音的“清浊、大小、短长、疾徐”等对立因素互相调和统一的结果。

③当时的人们认为整个宇宙就是由阴阳的对立统一所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不仅自然是和谐有序的,而且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也是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的“和”,也是最高的美。

④“中”的观念的形成同孔子的“中庸”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中庸”思想的实质是要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应当保持调和,矛盾的双方都有所节制,以避免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统一体的破坏。孔子还提出“过犹不及”,反对矛盾的任意一方为突出自己而压倒另一方,主张每一方都在自身所应有的限度内适当发展,这样就没有“过”或“不及”的毛病,这就叫作“中庸”。“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

⑤对于孔子来说,美也是离不开这个原则的,违背了“中庸”,就不能有美。孔子对于美的看法是任何一方都不要超过,而要适当配合,如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就不会有美。孔子之所以称道《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在于其情感的表现是适度的。这说明孔子主张以理节情,情理适中,既不抹杀情感,也不放纵情感。正是在孔子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后世所谓“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它既是中国艺术的一般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一般特征。

⑥本来,以和为美的思想,在西方也早已出现。但是,在我国由于这一思想同孔子的中庸思想相联系,就特别强调各种对立因素在量上的适度,强调各种对立因素的调和适中,这便形成了中国美学以“中和”为美的思想。它是我国美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范畴,影响了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美学和艺术的基本风貌,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选自李戎主编的《美学概论》,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中和”,是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美的最基本的认识。B.包括“和”与“中”两个方面的美学范畴“中和”形成于先秦时代。

C.多样统一的“和”与各方都不超过、互相配合的“中”,构成了美学原则“中和”。D.“中和”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美学和艺术的基本风貌,甚至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A项,是对“中和”的整体评价。B项,是“中和”的形成时代。C项,本文的主体部分,怎样理解美学范畴的“中和”。D项,对“中和”的意义总结。

答案:C 5.下列关于“中”“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的“和”,也是最高的美。

B.美学原则“中”强调的是平衡调和,各要素要在自身所应有的限度内发展,不能压倒别的要素。

C.“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是由孔子以理节情、情理适中的主张发展来的。

D.“中和”是我国美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但“中”“和”观念的形成时间并不一致,“和”要早于“中”。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由孔子以理节情、情理适中的主张发展来的”错,由原文“正是在孔子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后世所谓‘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可知,“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和孔子以理节情、情理适中的主张不是先后发展的关系。

答案:C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介绍“中和”时,引述史伯、晏婴、孔子等的观点,有助于阐明“中”“和”的原则和特征。

B.文章第④段介绍中庸之道,是为了阐明它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儒家遵循的修身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因众多意象统一产生了动人之美,若只有一个意象就不具备和谐之美了。

D.“和”与“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全面把握“中和”的内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美 学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第四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中’的观

念的形成同孔子的‘中庸’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儒家遵循的修身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无中生有。

上一篇:店长管理工作细则下一篇:历史三分钟演讲-励志